水热法制备超细均匀二氧化锡粉末

水热法制备超细均匀二氧化锡粉末

一、水热法制备超细均匀二氧化锡粉体(论文文献综述)

马殿普,普友福,陈高芳,覃德清,张家涛[1](2021)在《二氧化锡超细粉体制备方法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述了采用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化学沉淀法、硝酸氧化法、气化法等制备超细SnO2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不同方法制备超细SnO2粉体的过程、条件及原理,并分析了这些制备超细SnO2方法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开拓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最后,指出了重点研究方向应是改善SnO2的制备工艺及进一步提高其纯度。

仇晨[2](2020)在《纳米氧化锡和氧化铟粉体液相法制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米氧化锡和氧化铟作为重要的宽禁带N型氧化物半导体,具有热导系数大、热稳定性好、活性高、可见光透过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光电材料领域。其中,作为平板显示用ITO靶材的原料粉体,氧化锡和氧化铟的粉体特性对靶材性能好坏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合适的制备方法及工艺参数有效调控粉体的晶型、粒径粒形以及结晶性,获得性能优异的氧化锡及氧化铟单体粉是ITO靶材制备的关键基础。本文分别以高纯金属锡(4N)和高纯金属铟(4N)为原料,采用硝酸氧化-水热法和酸溶-氨水沉淀法,制备氧化锡和氧化铟粉体,通过XRD、SEM、TEM、TG-DSC、BET等检测手段对中间产物和最终粉体的物相结构、表面形貌、热学特征以及物理特性进行表征,系统地研究制备过程中工艺参数对粉体特性的影响,并分析粉体的形成过程,为更好的制备晶型单一、粒径粒形可控、结晶性高的粉体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硝酸氧化-水热法制备氧化锡粉体时,探究水热过程中工艺参数:pH值、水热温度和水热时间对水热产物微观特性的影响,并分析氧化锡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pH值、水热温度和水热时间主要影响水热产物氧化锡的粒径、结晶性以及分散性,对晶型没有影响。综合考虑产物粒径粒形以及结晶性,在pH值为5,水热温度180℃,水热时间6 h工艺条件下,可制备出颗粒尺寸3.5~6.0 nm,比表面积高达179.34 m2/g的高活性近球形纳米粉体。(2)进一步提高氧化锡的结晶性,对水热得到的纳米氧化锡进行煅烧处理,探究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对氧化锡微观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煅烧温度对产物结晶性以及粒径大小影响较大;煅烧时间主要影响产物形貌。在煅烧温度550℃,煅烧时间1.5 h的煅烧工艺下,可制备出颗粒尺寸15~20 nm,比表面积27.73 m2/g的高活性近球形纳米粉体。(3)酸溶-氨水沉淀法制备氧化铟纳米粉体时,探究沉淀过程中酸根离子种类、沉淀反应温度以及陈化时间对前驱体微观特性的影响,并分析前驱体粉体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相较于HNO3/HCl体系,HNO3/H2SO4体系室温沉淀后得到的前驱体球磨之后形貌更趋近于球形,颗粒尺寸在15~40 nm左右,结晶性更高,750℃煅烧3 h后可得到20~70 nm的近球形纳米氧化铟粉体;当沉淀反应温度由室温提高至55℃后,氢氧化铟前驱体的结晶性提高,形貌也转变为细小的氢氧化铟纳米颗粒自组装成的三维花状团簇结构;陈化时间从3 h延长至24h,前驱体氢氧化铟的颗粒长大,形貌趋于稳定,三维花状团簇结构逐渐规则,结晶性提高。(4)前驱体氢氧化铟经高温煅烧转化为立方相氧化铟。主要研究了煅烧工艺对In2O3粉体微观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煅烧工艺主要影响的是氧化铟的粒径粒形以及结晶性,对晶型没有影响,均为立方晶型氧化铟。在750℃煅烧3 h后可得到高结晶性、高活性、一次粒径纳米级的三维花状团簇氧化铟粉体;煅烧温度提高至1150℃,颗粒二次长大明显,生长成0.8~1.5μm的近球状颗粒。

张荣荣[3](2020)在《链状氧化锡锑的制备及其抗静电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浅色透明氧化锡锑(antimony-doped tin oxide,简记作ATO)抗静电剂是一种新型纳米功能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与可见光透过性,其独特的性能赋予它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常用的ATO抗静电剂通常为颗粒状粉体或浆料,须在较高用量下才能形成导电通路,起到抗静电的作用。样品用量的增加,不仅使生产成本升高,而且会造成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尤其是在对透明度和导电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如建筑玻璃领域,需要同时满足透明性高且又能达到导电性阈值的条件。此外,目前大多采用氯化锡锑为原料制备ATO纳米材料,反应体系易产生后续难以洗涤去除的杂质离子如氯离子;氯离子易腐蚀设备,还会影响材料的抗静电性能。基于此,本论文立足于项目组前期开发的无氯原料制备ATO工艺路线,以无氯前驱体ATO凝胶为原料,结合水热法制备一维链状ATO纳米晶,并通过旋涂法将链状和颗粒状ATO制备成抗静电薄膜,评价其光电性能。进而将链状ATO分别与再生纤维素(recycled cellulose,简记作RC)和水性聚氨酯(polyurethane,简记作PU)复合,对链状ATO在抗静电织物和柔性传感器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无氯原料制得的ATO凝胶为前驱体,经胶溶反应得到溶胶颗粒,改变水热反应中前驱体的pH值,调控ATO纳米颗粒的形貌,制备了粒径约为3 nm,长度为微米量级,具有一维链状结构的ATO纳米晶。系统研究了胶溶剂种类、pH值、水热反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前驱体ATO凝胶的胶溶时间等因素对一维链状ATO纳米晶形貌、导电性和水性分散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ATO凝胶为前驱体,氨水为胶溶剂,水热反应pH=8,反应温度为220℃,反应时间为24 h的条件下,得到高稳定性的一维链状ATO水溶胶分散液,其冻干粉体的电阻率值为102.9 Ω·cm,且ATO纳米链的形成机制符合一维纳米晶制备中的零维自组装机制。2、以水热法制备的链状ATO水溶胶为成膜液,利用旋涂法在玻璃基底上制备了 ATO抗静电薄膜,基于薄膜的导电性及透光性测试优化了最佳成膜工艺。与此同时,在ATO水溶胶中引入具有减弱反射功能的SiO2,期望提高抗静电薄膜的透光性以及薄膜与玻璃基底间的粘合性,考察了不同制备条件下所得薄膜的抗静电性能差异,以及硅溶胶的添加量等因素对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反应在pH=8,温度220℃,反应时间24 h所得链状ATO的薄膜电阻率最小,且以ATO/SiO2质量比为1:0.14的成膜液制备的薄膜导电性最佳,厚度为120 nm,电阻值为0.5 kΩ/□,透光率高达84.7%。对比颗粒状ATO与链状ATO制得的抗静电薄膜,可知由颗粒状ATO所制得抗静电薄膜的透光性及导电性较差。3、将颗粒状ATO和链状ATO分别与聚氨酯(PU)和再生纤维素(RC)复合,得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研究表明,在相同的ATO添加量下,链状ATO/RC复合材料比颗粒状ATO/RC复合材料的“逾渗值”更低。与颗粒状ATO/RC相比,链状ATO/RC的电阻值更低、拉伸回弹恢复速率更快。这是因为链状ATO具有一维链状结构,更易在抗静电聚合物中均匀分布,在较小的添加量下即可形成导电网络。相关研究结果可望为链状ATO在抗静电聚合物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积累实验数据。

黄细平[4](2020)在《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动汽车等新能源设备的不断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由此制备比容量高、循环稳定性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锡基负极材料是十分有发展潜力的材料,它比容量高、资源丰富且环境友好,它的缺点是在充放电过程中极易发生体积膨胀,从而发生粉化甚至脱落,容量衰减快,循环性能不好。所以,本文需要通过冷冻干燥、球磨等方法基于金属Sn和Sn O2材料进行改良制备,目的为研制出比容量更高且循环性能好的锡基负极材料。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基于金属Sn材料的研究是采用冷冻干燥法和高温煅烧碳化来制备Sn@C复合材料。在样品材料中,金属Sn呈超细的纳米球状颗粒,且被碳材料很好地包裹着,在保证Sn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的同时还能有足够的空间缓冲体积膨胀效应,这样金属Sn就不会发生大面积团聚或粉化。其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表现出很好的电化学性能,它在电流密度为1A/g的电流密度下首次充放电比容量为1340.8和1803.56 m Ah/g,在进行50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能保持1049.8 m Ah/g。由此,我们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的Sn@C复合材料的比容量较传统方法制备的材料而言有很大的提升,且循环性能极好,电池寿命增长。2、其次从与活性物质复合的角度采用水热法和高能球磨法制备了Sn O2@Al2O3/C复合材料。水热法制备的Sn O2呈大小均匀的球状纳米颗粒,球磨法能将材料磨得更细,且超细的Sn O2和Al2O3纳米颗粒均匀地附着在石墨纳米片上。Al2O3纳米颗粒具有较多的缺陷,还能与Sn O2形成协同效应,Al3+能进一步稳固材料的原子结构,加上石墨纳米片很好的结构保护作用和优导电功能,Sn O2@Al2O3/C复合材料表现出了很好的电化学性能。在测试结果中,该材料在1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充放电700次后还可保持495.7 m Ah/g的可逆容量,且后续的循环中库伦效率高达99.55%。由此,Sn O2@Al2O3/C复合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Sn O2在锡基负极材料的研究。3、最后我们在上一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具有特殊八面体层状结构的Mo O3进行复合,它可以容纳更多电子流通和离子嵌入,因此我们同样采用水热法和球磨法制备了Sn O2@Mo O3/C复合材料。测试结果显示,1362.2和2057.5 m Ah/g的高比容量是该材料在0.2A/g下的初始充放电容量,且第二次循环时的库伦效率已高达95.8%,1334.1 m Ah/g的比容量在循环280次之后仍能获得。因此,Sn O2@Mo O3/C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较高的比容量,更出色的是极好的循环性能,容量衰减极慢,Mo O3的特殊八面体层状结构使得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整体结构十分稳定。Sn O2@Mo O3/C复合材料的研究较上一研究来讲对Sn O2负极材料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良,是十分有潜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刘洋[5](2020)在《超声雾化热解法制备W/Y掺杂SnO2粉体及其光学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建筑物中,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属于高能耗建筑,其中玻璃损失的热量最大,为减少玻璃热量损失出现反射型透明氧化物粉体。二氧化锡在隔热透明材料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低廉、化学性稳定、耐腐蚀和耐磨等优点,掺杂后的二氧化锡具有较高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屏蔽性能。目前对于传统的制备粉体技术存在生产成本过高、对环境污染大等问题,但是超声雾化热解法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超声雾化热解法具有设备简单、制备出的颗粒小并且粒径分布均匀、可连续生产等优点,其成为制备粉体技术中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鉴于此,本文采用超声雾化热解法合成亚微米粉体,研究超声雾化热解过程中不同热解温度、前驱体溶液浓度和掺杂量等因素对粉体特性的影响。通过热重、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UV-Vis-NIR分光光度计等对制备的粉体进行表征,分析粉体进行结构、组成、形貌、光学性能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四氯化锡(SnCl4·5H2O)和偏钨酸铵((NH4)6H2W12O40·XH2O)为原料,采用超声雾化热解法制备W-SnO2(WTO)粉体。研究不同的热解温度、前驱体溶液浓度、钨的掺杂量等因素对WTO粉体的形貌、结构、光学性能的影响。制备的WTO粉体呈灰白色,粉体大小均是亚微米球形颗粒,粒径分布均匀,团聚现象较少。WTO亚微米粉体的晶型为四方金红石结构,选择(110)晶面择优生长。制备WTO亚微米粉体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热解温度为700℃,前驱体溶液浓度为0.05 mol/L,钨掺杂量为8wt%。可见光的平均透过率为61.04%,近红外透过率较低,而在波长为2000 nm-2500 nm处的近红外透过率低于10%,WTO亚微米粉体具有良好的近红外屏蔽性能。(2)以四氯化锡(SnCl4·5H2O)和硝酸钇(YN3O·6H2O)为原料,采用超声雾化热解法制备Y-SnO2(YTO)粉体。研究不同的热解温度、前驱体溶液浓度、钇的掺杂量等因素对WTO粉体的形貌、结构、光学性能的影响。YTO粉体呈现淡黄色,为亚微米的球形颗粒,粒径分布均匀,团聚现象较少。YTO亚微米粉体的晶型为四方金红石结构,选择(110)晶面择优生长,YTO亚微米粉体的晶粒尺寸比二氧化锡的晶粒大。通过实验研究得到制备YTO亚微米粉体的最佳条件为:热解温度为600℃,前驱体溶液浓度为0.05 mol/L,钨掺杂量为6wt%。在最佳条件下合成的YTO粉体的可见光的平均透过率为73.14%,最高透过率可达到80%以上;近红外透过率最低可达到30%以下。

王春晓[6](2019)在《纳米透明隔热防辐射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见光和红外光是组成太阳光谱的一大部分,通过它们辐射的热量占到整个太阳辐射热的93%。通常玻璃对太阳光的透过缺乏选择性,不能减少因热辐射带来的温度变化,还会因为较差的隔热性而导致温度的流失。于是研究和制备一种在不影响可见光透过,而对近红外光进行吸收或反射的玻璃透明隔热材料至关重要。在隔热涂料中,纳米级的半导体材料对红外光的吸收和反射性能优异,但是由于较高的成本阻碍大多数纳米材料在隔热涂料中的应用。纳米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粉体对太阳光谱具有较好的选择透过性,在可见光区的透过率较高,在红外光区的阻隔屏蔽性能优良,且纳米ATO粉体的生产成本相对低廉,是制备纳米透明隔热防辐射涂料的优良填料。本论文针对纳米ATO粉体的制备、ATO水性分散浆料的制备和透明隔热防辐射涂料的制备,得到ATO粉体的最佳制备方法、水性分散浆料和透明隔热防辐射涂料的最佳工艺。主要的研究如下:1.ATO纳米粉体的制备与表征以SnCl4·5H2O和SbCl3为主要原料,采用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FTIR分析对制备的ATO粉体进行表征,考察锑掺杂量、前驱体的煅烧温度及时间对ATO纳米粉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的Sb掺杂度为7%的ATO前驱体,在800℃下煅烧4h后,得到晶体大小为25nm的金红石四面体型ATO粉体。2.纳米ATO水性浆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使用自制的纳米粉体与去离子水混合,制成水性浆料体系,主要考察球磨工艺、超声、pH、分散剂种类及用量对水性浆料光学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球磨机和超声对水性浆料进行分散,并加入总体系质量3%的硅烷偶联剂KH570,在体系pH值为9时,制备得到稳定、均匀分散的纳米ATO水性浆料,浆料中的纳米ATO颗粒的平均大小为80nm。3.纳米ATO透明隔热防辐射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以水性聚氨酯SX-246和纳米ATO水性浆料为主要原料,通过共混法制备隔热防辐射涂料,用线棒涂布器制备涂膜,考察涂膜厚度、ATO浆料含量对涂膜光学性能和隔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X-246水性聚氨酯与水性ATO浆料通过共混法以体积比7:3制备得到了纳米ATO透明隔热防辐射涂料,用线棒涂布器制成60μm玻璃涂膜的可见光透过率是72.35%,红外阻隔率达到了45.56%,隔热效果优于市售汽车隔热膜。

马敬环,赵宝军,吴绍斌,刘莹,康雪婧,胡道友[7](2015)在《纳米级二氧化锡的清洁制备》文中研究说明以结晶氯化锡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纳米级二氧化锡,过程中不添加沉降剂和分散剂,避免在晶体洗涤过程中产生酸液及有机废液,实现了纳米二氧化锡的清洁制备.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热重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粒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制备的纳米级二氧化锡进行晶体结构及性能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纳米二氧化锡具有良好的结晶性、热稳定性和较高的相纯度;粒径分布均匀,粒径范围在4060 nm之间.

李晓娇[8](2014)在《氧化物掺杂对Ag-SnO2润湿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二氧化锡在光学、电学、催化、气敏、压敏、热敏、湿敏等方面具有优异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广泛的研究。掌握了二氧化锡材料的可控合成,就可以有目的地调控其各项性质参数,并最终实现实际应用。实验以氯化亚锡、硫酸亚锡为主要锡源,采用液相化学法制备二氧化锡粉体并研究氧化物掺杂对Ag-SnO2的润湿性。对二氧化锡粉体的形貌、颗粒大小及尺寸分布等性质进行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X射线衍射(XRD)等检测手段对二氧化锡粉体、氧化物掺杂对Ag-SnO2的润湿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表征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采用液相化学法制备二氧化锡粉体,研究了不同的反应体系、混合方式、反应物的浓度等工艺参数对二氧化锡粉体煅烧后粉体的形貌和粒径的影响规律;进而采用共沉淀法制备掺杂二氧化锡粉体,通过控制掺杂组分种类及其含量,研究掺杂氧化物对Ag-SnO2的润湿性。氯化亚锡氨水沉淀法制备二氧化锡粉体的实验中,制得的粉体呈不规则颗粒状,且团聚现象明显。其制备的二氧化锡粉体粒径与pH值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当pH<8.5时,粉体粒径随pH值增加而增加,且趋于正比增加;当pH>8.5时,粉体粒径随pH值增加而骤减,且pH=8.5时,粉体粒径最大达到峰值为275nm。SnCl2和草酸水溶液以正滴方式制备Sn02粉体的实验中,制得的粉体呈棒状。SnCl2和草酸水溶液以反滴方式制备的Sn02粉体大体呈不规则片状和花状。SnCl2和草酸酒精溶液以正滴方式制备Sn02粉体的实验中,制得的粉体呈不规则束状和花状。SnCl2和草酸酒精溶液以正滴方式制备的Sn02粉体呈不规则类孜然片状和花状,这4组实验所制得的粉体团聚现象轻微,甚至没有。对于放大组分析,该放大组采用氯化亚锡与草酸的比为1:2的为基准比例进行放大。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制得的二氧化锡均为不规则形状,粉体粒径均小于15μm,且均无团聚现象。但均无呈现1倍粉体形貌。采用共沉淀法制备掺杂氧化物的Sn02,研究掺杂氧化物对Ag-SnO2的润湿性影响的实验中,当Sn02不掺杂任何组分时,Ag-SnO2不具有润湿性能;当采用Bi203为掺杂组分时,对Ag-SnO2润湿性能不无任何影响;而当采用CuO为掺杂组分时,对润湿性能影响很大。当掺杂CuO含量在1%-6%之间时,Ag-SnO2的润湿性能随着CuO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CuO含量在7%-9%之间时,Ag-SnO2的润湿性能与含5%、6%CuO的材料大体相当;当掺杂10%的CuO时,Ag-SnO2显现较好的润湿性能;当掺杂11%的CuO时,Ag-SnO2润湿性能出现峰值,润湿性能最佳,银完全渗入陶瓷片中;但当掺杂12%的CuO时,润湿性能却极差。故而,当掺杂的CuO含量达到11%时,Ag-SnO2的湿润性能达到了峰值,最为理想。研究结果表明,五种反应体系的制备方法制备出了各种形貌、不同尺寸的二氧化锡粉体,形貌有颗粒状、棒状、片状、束状、花簇状、不规则形状,粉体尺寸从纳米级到微米级不等;制备掺杂11%CuO的Ag-SnO2润湿性最为理想,达到峰值。

李万波[9](2010)在《La2O3、Pr2O3掺杂SnO2电极陶瓷材料的制备及其烧结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nO2电极具有优越的高温导电性能,具有对玻璃熔体耐腐蚀、无污染等特性,因此,SnO2电极几乎可以用于所有玻璃品种的熔制,特别适用于含铅玻璃、光学玻璃等高档玻璃的熔制。由于纯SnO2本身属于不导电、难烧结的材料,制备SnO2导电陶瓷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SnO2的导电性能和烧结性能。目前国内SnO2研究主要集中在气敏陶瓷、压敏陶瓷和导电薄膜等方面,关于SnO2电极方面的研究很少,国产电极偏中低档,高品质电极主要依赖进口,因此,研究电学性能和烧结性能俱佳的国产二氧化锡电极成为当务之急。论文研究了原料制备、成型工艺和烧结工艺等方面,建立了一种新的制备SnO2电极的工艺方法,并且探讨了不同添加剂及其含量对电极性能的影响。根据各种测试结果分析各掺杂元素、掺杂含量、烧结工艺对SnO2电极性能的影响机理,成功的制备了电阻率和致密度均优于国产电极的新型SnO2电极。考虑到纳米粉体的粒径小、比表面能大,可以改善SnO2电极的烧结;另外化学合成法制备的纳米SnO2原料纯度高,可以减少工业原料带来的杂质。第二章研究了复合掺杂超细SnO2粉体的制备。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单元素La掺杂,La、Sb、Ce、Zn复合掺杂超细SnO2粉体,运用共滴的方式保证pH值的恒定。由XRD和TEM测试可知,得到的SnO2为四方晶系金红石结构,粉体呈近球形,晶粒发育完整,组织均匀细小,粒径在10-25nm;掺杂不改变SnO2的晶型,掺杂元素La含量的增加抑制了SnO2的结晶。制备好了粉体,接下来在经历了粉体造粒、干法成型、坯体烘干等过程后得到了复合掺杂SnO2电极。第三章研究了制备过程中成型压力、烧结温度对样品电阻率的影响,确定成型压力为30Mpa,烧结温度在1300-1400℃时,SnO2电极电阻率最小。通过添加剂对电阻率的影响发现La2O3、Sb2O3的掺杂对提高SnO2电极的电学性能效果显着,并探讨了它们的掺杂导电机理,确定了La2O3、Sb2O3的最佳掺杂含量为1.5wt%和1.0wt%,该含量下的电阻率为98Ω·cm,远低于国产电极的185Ω·cm。La2O3的掺杂可以很好的改善SnO2电极的导电性能,为了探索La2O3的掺杂量和烧结工艺对SnO2电极致密化有什么样的影响。第四章研究确定了最佳烧结方案和最高烧结温度;在最佳烧结工艺下考察了La2O3掺杂量对SnO2电极的体积密度和烧结性能的影响,探讨了La2O3掺杂致密化机理。结果表明La2O3掺杂对提高SnO2电极的致密度有很大的帮助。随着La2O3含量的增加,样品的体积密度先增大后减小。当La2O3含量为1.5wt%时,体积密度最好,能达到6.514g·cm-3,优于国产电极的6.4g·cm-3。目前SnO2电极研究几乎没涉及到掺杂稀土元素Pr,为了研究掺杂Pr对电极性能产生的影响,第五章研究了Pr2O3掺杂含量对SnO2电极性能的影响。发现Pr2O3的引入对改善二氧化锡电极的性能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Pr2O3的引入使其他元素(Zn、La和Sb)向SnO2晶体表面富集,破坏了SnO2晶格的完整性和有序性,导致SnO2电极难以致密化的同时也使其电阻率迅速上升。

刘伟[10](2009)在《SnO2纳米材料的水热制备及表征》文中指出SnO2是一种n型宽带半导体(3.6eV),具有正四面体金红石结构,被广泛地应用于气体传感器、太阳能电池的透明电极、光学技术以及催化氧化有机物中。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SnO2纳米材料,分别制备了SnO2纳米粉体、纳米微球、微棒和一些其他形貌的SnO2纳米材料,并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发现:(1)在不同的反应时间下(2h、6h、24h)水热法制备了SnO2纳米粉体,并且测定了粉体的气敏性能。结果表明,水热反应6h制备的粉体粒度均匀,分散性最好,平均晶粒尺寸为6nm;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不利于高质量粉体的制备,时间过短,粒子虽小但团聚严重,时间过长,粒子继续长大。制备的SnO2纳米粉体对酒精的气敏特性均比市售的SnO2材料气敏性能好,其中水热反应时间为6h生成的粒子的气敏性能最好,反应时间过短或过长,均降低了材料的气敏性能。(2)采用水热法制备了SnO2纳米微球,微球的粒径0.4μm~1.5μm,为多晶形态,并分别研究了在添加不同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不同的水热反应时间、不同的反应温度和不同的酒石酸用量的情况下,对纳米微球的形貌和结晶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TAB用量多少和反应温度高低对于产物的形貌大小和结晶程度影响较大。分析了微球的形成机理,通过对产物的表征和分析,认为微球是由许多纳米粒子自组装而成。(3)制备了一维的SnO2微棒,并对产物进行了SEM、TEM、XRD的表征,微棒直径约为1μm左右,长度分布于30~80μm之间,并对微棒的形成机理做了简要的分析,认为微棒是在熔盐环境下由粒子自组装而成,熔盐介质对纳米颗粒自生长形成一维纳米结构起到关键作用。SnO2纳米棒形成的过程中是一个固相转变生长的过程,是一种新的一维纳米材料生长机制。(4)列举了在制备SnO2样品时,制得的一些其它特殊形貌的SnO2产物,主要有叶片状、耳朵状、花状和立方状,对他们的形貌及成分做了SEM和XRD分析,证明了这些产物确为SnO2产物。

二、水热法制备超细均匀二氧化锡粉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热法制备超细均匀二氧化锡粉体(论文提纲范文)

(1)二氧化锡超细粉体制备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液相法
    1.1 溶胶-凝胶法
    1.2 水热法
    1.3 化学沉淀法
    1.4 微波合成法
    1.5 微乳液法
    1.6 硝酸氧化法
    1.7 模板法
2 固相法
    2.1 凝胶燃烧法
    2.2 室温球磨合成法
3 气相法
    3.1 气化法
        3.1.1 气化氧化法
        3.1.2 气相两步氧化法
    3.2 等离子辅助燃烧法
    3.3 超声雾化-微波热解联合法
4 其他方法
5 结语与展望

(2)纳米氧化锡和氧化铟粉体液相法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纳米半导体氧化物材料特性
        1.2.1 纳米材料特性
        1.2.2 纳米氧化锡特性
        1.2.3 纳米氧化铟特性
    1.3 纳米氧化锡和氧化铟材料的应用现状
        1.3.1 在气敏传感器的应用
        1.3.2 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1.3.3 在光电领域的应用
    1.4 氧化锡和氧化铟在平板显示用ITO靶材中的应用
        1.4.1 平板显示用ITO靶材的研究现状
        1.4.2 ITO靶材用氧化锡和氧化铟粉体的要求
    1.5 纳米半导体氧化物的合成方法
        1.5.1 固相化学反应法
        1.5.2 化学气相沉积法
        1.5.3 溶胶凝胶法
        1.5.4 微乳液法
        1.5.5 沉淀法
        1.5.6 水热法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实验过程及方法
    2.1 实验路线
    2.2 实验原料和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3 粉体的制备
        2.3.1 SnO_2粉体的制备
        2.3.2 In_2O_3粉体的制备
    2.4 粉体的表征
        2.4.1 X射线衍射分析
        2.4.2 电镜分析
        2.4.3 同步热分析
        2.4.4 比表面积测定
3 纳米氧化锡粉体硝酸氧化-水热法制备研究
    3.1 前言
    3.2 纳米氧化锡制备过程中参数研究
        3.2.1 pH值对水热产物性能的影响
        3.2.2 水热温度对水热产物性能的影响
        3.2.3 水热时间对水热产物性能的影响
    3.3 纳米氧化锡煅烧工艺参数研究
        3.3.1 水热产物的热分析
        3.3.2 煅烧温度对煅烧产物性能的影响
        3.3.3 煅烧时间对煅烧产物性能的影响
    3.4 氧化锡形成过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纳米氧化铟粉体酸溶-氨水沉淀法制备研究
    4.1 前言
    4.2 氧化铟制备过程中沉淀工艺参数研究
        4.2.1 酸根离子种类对前驱体性能的影响
        4.2.2 沉淀反应温度对前驱体性能的影响
        4.2.3 陈化时间对前驱体性能的影响
    4.3 氧化铟制备过程中煅烧工艺参数研究
        4.3.1 煅烧温度对煅烧产物性能的影响
        4.3.2 两段式煅烧对煅烧产物性能的影响
    4.4 花状氧化铟形成过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链状氧化锡锑的制备及其抗静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ATO抗静电材料
        1.2.1 ATO的基本性质
        1.2.2 纳米ATO材料的制备
    1.3 一维纳米ATO
        1.3.1 一维纳米ATO的研究进展
        1.3.2 一维纳米材料的生长机制
    1.4 ATO抗静电剂的研究现状
        1.4.1 ATO基抗静电聚合物
        1.4.2 浅色透明ATO基抗静电涂层
    1.5 选题依据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链状结构ATO纳米材料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2.2.2 ATO纳米链的制备
        2.2.3 样品结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胶溶剂种类对ATO纳米晶形貌的影响
        2.3.2 pH值对ATO纳米晶形貌结构和水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2.3.3 水热温度对ATO纳米链晶体形貌结构及导电性的影响
        2.3.4 水热时间对ATO纳米链晶体形貌结构及导电性的影响
        2.3.5 胶溶时间对ATO纳米链晶体结构及导电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TO/SiO_2无机透明抗静电薄膜的制备及抗静电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实验过程
        3.2.3 样品表征手段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旋涂法制膜工艺的探究
        3.3.2 链状ATO/SiO_2抗静电薄膜的制备及导电性能的研究
        3.3.3 颗粒状ATO/SiO_2抗静电薄膜的制备及导电性能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TO/聚合物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4.2.2 再生纤维素(RC)的制备
        4.2.3 ATO/RC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ATO/PU复合材料的制备
        4.2.5 样品表征手段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TO/RC复合材料的结构、导电性能表征
        4.3.2 ATO/PU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1.2.1 锂离子电池简介
        1.2.2 锂离子电池原理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4 锡基负极材料现状
        1.4.1 锡金属材料
        1.4.2 锡氧化物材料
        1.4.3 锡硫化物材料
    1.5 论文研究意义和重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冷冻干燥法
        2.3.2 水热法
        2.3.3 高能球磨法
    2.4 极片及电池的组装
    2.5 材料的表征及测试方法
        2.5.1 物理表征
        2.5.2 电化学测试方法
第三章 Sn@C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研究
    3.1 引言
    3.2 Sn@C材料制备方案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形貌表征
        3.3.2 结构表征
        3.3.3 成分及含量表征
        3.3.4 电化学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nO_2@Al_2O_3/C复合负极材料的研制与储锂应用
    4.1 引言
    4.2 复合材料制备方案
        4.2.1 SnO_2纳米颗粒的制备
        4.2.2 SnO_2@Al_2O_3/C复合材料制备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形貌表征
        4.3.2 结构表征
        4.3.3 成分及含量表征
        4.3.4 电化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nO_2@MoO_3/C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SnO_2@MoO_3/C复合材料制备方案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形貌表征
        5.3.2 结构表征
        5.3.3 成分及含量表征
        5.3.4 电化学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超声雾化热解法制备W/Y掺杂SnO2粉体及其光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透明氧化物的机理
    1.3 透明氧化物的种类及研究进展
        1.3.1 氧化锡基的透明氧化物
        1.3.2 氧化锌基的透明氧化物
        1.3.3 氧化铟基的透明氧化物
    1.4 超声雾化热解法
        1.4.1 超声雾化热解法原理
        1.4.2 超声雾化热解的特点
        1.4.3 超声雾化热解法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超声雾化热解法
        2.2.1 超声雾化热解法制备粉体
        2.2.2 影响因素
    2.3 表征方法
        2.3.1 热重分析
        2.3.2 扫描电镜表征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2.3.4 X射线衍射表征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
        2.3.6 紫外-可见-红外分光光度计表征
第三章 W-SnO_2粉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热解温度对W-SnO_2粉体的影响
        3.1.1 热重分析
        3.1.2 物相分析
        3.1.3 形貌分析
        3.1.4 光学性能分析
    3.2 前驱体溶液浓度对W-SnO_2粉体的影响
        3.2.1 物相分析
        3.2.2 形貌分析
        3.2.3 光学性能分析
    3.3 钨掺杂量对W-SnO_2粉体的影响
        3.3.1 物相分析
        3.3.2 形貌分析
        3.3.3 光学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Y-SnO_2粉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热解温度对Y-SnO_2粉体的影响
        4.1.1 热重分析
        4.1.2 物相分析
        4.1.3 形貌分析
        4.1.4 光学性能分析
    4.2 前驱体溶液浓度对Y-SnO_2粉体的影响
        4.2.1 物相分析
        4.2.2 形貌分析
        4.2.3 光学性能分析
    4.3 钇掺杂量对Y-SnO_2粉体的影响
        4.3.1 物相分析
        4.3.2 形貌分析
        4.3.3 光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6)纳米透明隔热防辐射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透明隔热涂料概述
        1.1.1 隔热涂料的基本概念
        1.1.2 纳米涂料的特殊性能
    1.2 透明隔热涂料
        1.2.1 氧化铟锡涂料
        1.2.2 掺杂氧化锡涂料
        1.2.3 掺杂氧化锌涂料
    1.3 透明隔热涂层材料的制备技术
        1.3.1 纳米粒子的制备
        1.3.2 透明隔热涂料的分散与制备
        1.3.3 透明隔热涂层的制备方法
    1.4 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ATO纳米粉体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
        2.2.2 制备原理
        2.2.3 制备方法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TO纳米粉体制备方法的选择
        2.3.2 ATO纳米粉体的热重-差热分析
        2.3.3 锑掺杂量对ATO纳米粉体结构的影响
        2.3.4 煅烧温度对ATO纳米粉体结构的影响
        2.3.5 煅烧时间对ATO纳米粉体结构的影响
        2.3.6 红外光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纳米ATO水性浆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
        3.2.2 制备方法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H值对浆料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3.3.2 球磨速度对浆料稳定性的影响
        3.3.3 球磨时间对浆料稳定性的影响
        3.3.4 超声分散时间对浆料稳定性的影响
        3.3.5 分散剂对浆料稳定性的影响
        3.3.6 纳米ATO浆料的透光性与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4 纳米ATO透明隔热防辐射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
        4.2.2 制备方法
        4.2.3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涂料树脂的选择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4.3.2 纳米ATO浆料的用量对涂料透光性能的影响
        4.3.3 涂膜厚度对透光性与隔热性的影响
        4.3.4 涂料的隔热性能与透光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7)纳米级二氧化锡的清洁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1.2 纳米级粒子的制备
    1.3 性能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粒子物象及晶型表征
    2.2 粉体热稳定性表征
    2.3 粉体相纯度的表征
    2.4 纳米级粒子的粒径及其分布
    2.5 粒子的微观形貌表征
3 结论

(8)氧化物掺杂对Ag-SnO2润湿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二氧化锡半导体特点
    1.2 二氧化锡的制备方法
        1.2.1 固相合成法
        1.2.2 液相合成法
        1.2.3 气相合成法
        1.2.4 其他方法
    1.3 二氧化锡的性能及应用
        1.3.1 二氧化锡性能
        1.3.2 二氧化锡应用
    1.4 SnO_2材料的表征方法
        1.4.1 扫描电镜(SEM)
        1.4.2 X射线粉末衍射(XRD)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 粉体制备
        2.2.1 SnO_2粉体制备
        2.2.2 氧化物掺杂SnO_2粉体制备
    2.3 实验方案
        2.3.1 二氧化锡粉体的制备
        2.3.2 Ag-SnO_2润湿性的研究
    2.4 检测
第3章 制备条件对SnO_2粉体的影响
    3.1 氯化亚锡氨水沉淀法制备二氧化锡粉体
    3.2 氯化亚锡与草酸反应制备二氧化锡粉体
    3.3 氯化亚锡与草酸放大浓度倍数反应制备二氧化锡粉体
    3.4 无掺杂SnO_2与Ag之间的湿润性
    3.5 小结
第4章 氧化物掺杂对Ag-SnO_2润湿性的影响
    4.2 Bi_2O_3掺杂对Ag-SnO_2润湿性的影响
        4.2.1 掺杂Bi_2O_3的SnO_2粉体制备
        4.2.2 Bi_2O_3掺杂对Ag-SnO_2润湿性的影响
    4.3 CuO掺杂对Ag-SnO_2润湿性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La2O3、Pr2O3掺杂SnO2电极陶瓷材料的制备及其烧结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二氧化锡的性能及应用
    1.2 纳米二氧化锡粉体的制备及研究现状
        1.2.1 水热法
        1.2.2 溶胶-凝胶法
        1.2.3 化学沉淀法
        1.2.4 微乳液法
    1.3 掺杂纳米SnO_2的制备及研究现状
        1.3.1 Sb_2O_3的掺杂
        1.3.2 ZnO的掺杂
        1.3.3 CeO_2和La_2O_3的掺杂
        1.3.4 其他氧化物的掺杂
    1.4 超细二氧化锡粉体烧结研究现状
        1.4.1 超细粉体的烧结理论
        1.4.2 超细二氧化锡粉体烧结的工艺研究现状
    1.5 超细陶瓷粉体烧结致密化
        1.5.1 消除孔隙
        1.5.2 抑制晶粒生长
        1.5.3 烧结致密化
    1.6 本课题的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共沉淀法制备多元素掺杂的超细SnO_2粉体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步骤
        2.2.1 La_2O_3掺杂
        2.2.2 复合氧化物掺杂
    2.3 测试方法
        2.3.1 热重分析测试(TG)
        2.3.2 傅立叶红外测试(IR)
        2.3.3 X-射线衍射测试(XRD)
        2.3.4 透射电镜测试(TEM)
    2.4 结果与分析
        2.4.1 TG测定
        2.4.2 IR测定
        2.4.3 XRD测定
        2.4.4 透射电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a_2O_3、Sb_2O_3对SnO_2电极电学性能的影响
    3.1 实验部分
        3.1.1 工艺流程图
        3.1.2 实验配方
        3.1.3 电极制备
        3.1.4 烧结制度
    3.2 电极电阻率测试
        3.2.1 成型压力对电阻率的影响
        3.2.2 烧结温度对电阻率的影响
        3.2.3 La_2O_3掺杂含量对电阻率的影响
        3.2.4 Sb_2O_3掺杂含量对电阻率的影响
    3.3 掺杂La_2O_3电极XRD测试
    3.4 掺杂La_2O_3电极SEM测试
    3.5 掺杂导电机理
        3.5.1 La作用机理
        3.5.2 Sb作用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a_2O_3掺杂SnO_2电极的烧结致密化
    4.1 试验
        4.1.1 实验配方选择
        4.1.2 烧结
        4.1.3 体积密度的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烧结工艺的影响
        4.2.2 烧结最高温度的影响
        4.2.3 掺杂La_2O_3浓度的影响
    4.3 致密化烧结机理探讨
        4.3.1 温度影响烧结机理
        4.3.2 La_2O_3掺杂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掺杂Pr_2O_3二氧化锡电极的探索研究
    5.1 实验
    5.2 测试与分析
        5.2.1 掺杂不同含量Pr_2O_3SEM测试分析
        5.2.2 掺杂不同含量Pr_2O_3EDS分析和场发射扫描电镜
        5.2.3 掺杂不同含量Pr_2O_3的电阻率和体积密度分析
    5.3 结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SnO2纳米材料的水热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纳米材料概述
        1.1.1 纳米材料概念与分类
        1.1.2 纳米材料的基本效应
        1.1.3 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
    1.2 SnO_2纳米材料概述
        1.2.1 SnO_2纳米材料的性能
        1.2.2 SnO_2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及表征、研究现状综述
        1.2.3 SnO_2纳米材料的表征
        1.2.4 表面活性剂在SnO_2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1.3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路线的设计
第二章:SnO_2纳米粉体的水热制备及传感性能
    2.1 前言
    2.2 实验过程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水热反应时间合成产物的TEM分析
        2.3.2 不同水热反应时间产物的XRD分析
        2.3.3 形成机理分析
    2.4 传感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SnO_2纳米微球的水热制备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CTAB用量对产物的影响
        3.3.2 不同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3.3.3 不同反应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3.3.4 不同酒石酸用量对产物的影响
        3.3.5 TEM分析
    3.4 形成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SnO_2微棒的水热制备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EM分析
        4.3.2 TEM分析
        4.3.3 XRD分析
    4.4 形成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其他形状的SnO_2纳米材料的水热制备探索
    5.1 前言
    5.2 叶片状样品
        5.2.1 实验部分
        5.2.2 表征分析
    5.3 耳朵状样品
        5.3.1 实验部分
        5.3.2 表征分析
    5.4 花状样品
        5.4.1 实验部分
        5.4.2 表征分析
    5.5 立方状样品
        5.5.1 实验部分
        5.5.2 表征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附录A:参考文献
附录B:致谢
附录C: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水热法制备超细均匀二氧化锡粉体(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氧化锡超细粉体制备方法综述[J]. 马殿普,普友福,陈高芳,覃德清,张家涛. 材料导报, 2021(S1)
  • [2]纳米氧化锡和氧化铟粉体液相法制备研究[D]. 仇晨. 郑州大学, 2020(02)
  • [3]链状氧化锡锑的制备及其抗静电性能研究[D]. 张荣荣. 河南大学, 2020(03)
  • [4]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 黄细平.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5]超声雾化热解法制备W/Y掺杂SnO2粉体及其光学性能的研究[D]. 刘洋.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纳米透明隔热防辐射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春晓. 重庆科技学院, 2019(10)
  • [7]纳米级二氧化锡的清洁制备[J]. 马敬环,赵宝军,吴绍斌,刘莹,康雪婧,胡道友.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15(06)
  • [8]氧化物掺杂对Ag-SnO2润湿性的研究[D]. 李晓娇. 东北大学, 2014(05)
  • [9]La2O3、Pr2O3掺杂SnO2电极陶瓷材料的制备及其烧结性能的研究[D]. 李万波. 东华大学, 2010(08)
  • [10]SnO2纳米材料的水热制备及表征[D]. 刘伟. 兰州理工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水热法制备超细均匀二氧化锡粉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