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4项太阳能热水系统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4项太阳能热水系统国家标准

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公布4项有关太阳热水系统的国家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张燚[1](2020)在《陕西省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文中认为将绿色理念融入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发展节约、高效、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已成为我国城乡建设和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按照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进行设计及评估的居住建筑通常在建成前会投入较大成本,但在建筑使用过程中能够节约资源、节约能耗以及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明确陕西省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的生态经济效益,提高绿色建筑发展水平,以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一星级、二星级)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陕西省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的技术选用率,获得居住建筑“常用”和“少用”的建筑技术,并进一步分析其选用特征;(2)选择用于生态经济效益分析的建筑技术,并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构建绿色设计标识建筑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模型;(3)利用评价模型对陕西省27个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案例进行生态经济效益分析评价,并综合考虑技术选用情况,为方案阶段的技术选择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省建筑技术选用具有以下特征:侧重于前期设计,使用增量成本低的建筑技术;水资源节约技术成熟,非传统水源利用技术选用率高;建筑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不够成熟,增量成本大;材料资源节约情况较好;关注室内环境质量,但更偏向于选用增量成本低的技术。(2)通过构建的评价模型分析可得,一星级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经济效益总体上高于二星级建筑,从生态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宜将一星级居住建筑设计标准定为陕西省或部分地区强制性标准;二星级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宜更加注重围护结构保温技术的节能效果。(3)综合考虑技术的选用率和增量成本,推荐使用“光污染控制”、“室外风环境优化”等注重居住环境品质但生态经济效益难以量化的技术;综合考虑技术的选用率和生态经济效益,推荐使用“节水器具”、“市政中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减少装饰性构件”等技术;“地源热泵”技术选用率低,但其生态经济效益高,故可以根据项目特点推广应用。

于文娟[2](2020)在《DWA医院热水系统节能改造项目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国际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降低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污染,转变能源消耗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已经是各国发展的共识。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不断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为了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我国不断增加在热水系统节能改造升级方面的投资,能源结构转型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与此同时,传统的工程竣工验收评价方法不足以验证节能改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热水系统节能改造效果评价模型,提升节能改造工作的社会效益和投资效益。本文重点研究了医院热水系统节能改造项目的后评价理论,提出了将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项目后评价方法,定量分析了热水供应系统节能改造项目,并以DWA医院热水供应系统改造项目为例进行研究。首先,本文查阅了大量有关热水系统节能改造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节能改造项目建设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主题。其次,本文概述了项目后评价的基本理论、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详细介绍了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并归纳了不同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再次,根据现阶段我国热水系统节能改造现状,本文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的项目后评价模型。该模型从项目建设过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可持续性四个维度出发,确定了热水系统改造项目后评价的指标,之后通过调查问卷和面谈形式获取专家意见,得出了各项指标权重及其重要性。最后,本文利用所提出的项目后评价模型计算出热水系统节能改造升级项目的综合得分为84.4864分,评价等级为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热水系统节能改造升级项目的优化建议:一是现阶段大多数项目后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项目节能改造后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忽视了环境效益。但随着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环境影响,将来这一指标会成为研究的重点,这也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之一。二是在实证研究过程中,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但是由于指标评价由专家确定,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专家问卷设计、数据的处理方面仍然具有片面性,而且全文的逻辑结构框架有些简单,研究深度还稍显不足,这都是需要在未来进行改进的。

赵琰[3](2020)在《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使用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大量消耗问题已经开始导致环境恶化,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国家推行发展绿色建筑并提倡“四节一环保”。长沙市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有一定量的绿色建筑。近年来,随着长沙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人群涌入城市导致房价不断上升,住房问题逐渐严峻。为了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国家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安居体系,保障性住房建设量持续增加。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投资项目,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既可以实现绿色建筑的推广,又可以改善保障性住房的舒适度,减少资源消耗。从使用后评价的角度结合其他评价指标,可以更加有效了解绿色建筑技术是否适合推动绿色保障性住房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湖南省目前关于绿色保障性住房的相关政策,统计了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并对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从星级、数量、标识种类等多角度进行了现状分析。其次,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可感知的原则下,建立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使用后评价体系。构建的使用后评价体系主要从技术采用频率、技术满意度、技术所占分值和技术增量成本四个角度对绿色保障性住房建筑技术进行适宜性分析。其中,本文对绿色保障性住房和绿色居住建筑从技术采用频率和技术增量成本两个角度分别统计后进行对比,分析目前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采用情况及增量成本,发现技术采用与居住建筑类似,但增量成本控制优于居住建筑,现有的建筑采用情况具有借鉴意义。技术所占分值采用湖南省现行评价标准,其中可感知技术所占比例较小,在后续的标准中应提高可感知技术数量及分值,提高技术可感知性。同时,技术满意度数据则通过满意度问卷对四个绿色保障性住房调研获得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通过处理后的反馈数据了解目前项目运行现状和建筑技术的满意度情况。最后,基于前文统计的各项技术在四个评价因子评价后中所得数据,对数据进行同趋势化、归一化处理后,运用熵值法对四个评价因子进行权重取值及运用TOPSIS法对建筑技术进行适宜性分析,对建筑技术进行适宜性排序,从而得到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适宜技术。

吴统元[4](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住宅建筑能耗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备受关注,而低碳、节能和高效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本项研究针对十一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住宅建筑能耗问题,收集了近二十年的统计数据,尝试建立基于统计数据的宏观计量模型,以揭示该大湾区各城市住宅能耗量的特征和变化趋势。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发现如下:首先,根据洛伦兹曲线理论,提出了“基于洛伦兹曲线的能耗统计数据分配法”,并以此为核心建立了城市级住宅建筑能耗计量模型(CRECM)。该模型基于能反映用能不均的洛伦兹曲线,将可获得的省级统计数据分配至数据缺失的城市,能有效地解决城市能耗统计数据的缺失问题。通过CRECM模型核算了2000~2017年十一个大湾区城市的住宅建筑能耗总量,然后计算出每个城市的户均能耗强度和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以反映住宅建筑的平均用能水平。结果表明,除香港地区外,大湾区各城市的住宅能耗历经了显着增长,各城市总增幅为15-324%,年平均增长率为0.8-8.9%。同时,大湾区各城市间的住宅建筑能耗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差异系数为31-48%,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通过泰尔指数分解可知,大湾区内部82.7-96.4%的住宅建筑用电量差异来源于港澳地区和珠三角城市间的差距。其次,基于STIRPAT模型理论,选取户均人口、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人均GDP、空调度日数、城市经度和纬度共6个影响因素,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住宅建筑户均用电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户均人口和人均GDP的增长普遍对城市的住宅建筑户均用电量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回归系数为0.919和0.600;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影响作用却不显着,原因在于部分大湾区城市过去十八年间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幅不大。气候条件中仅有城市纬度对户均用电量具有显着的负向作用,每增加1°就会减少0.269%的户均用电量。第三,采用政策工具分类理论,将我国现行的建筑节能政策分为强制型政策法规、经济激励性措施和信息型措施,基于此先回顾了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颁发的建筑节能政策,并分析了建筑节能政策的主管机构、政策法规体系及政策的实施结果。在确定了国家政策背景的基础上,对大湾区城市的住宅建筑节能政策进行评述,分析了政策结构和发展趋势,发现大湾区各城市颁发的住宅建筑节能政策以强制性政策法规为主,经济激励性措施和信息型政策较少。最后结合国家当前的政策背景和大湾区的现状,提出了推行建筑能耗总量控制和出台粤港澳三地通行标准的政策调整思路。本文提出的住宅建筑能耗计量模型和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乃至全国其他城市制定建筑节能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徐拓[5](2019)在《基于对比分析的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 15-83-2017)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修订程度存在不足,这既是由标准的普适性及通用性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也是由湿热气候应对的复杂性所决定的,面对其复杂性需要形成更加综合更加系统地应对措施。因此本文选择了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中国台湾EEWH标准、中国香港BEAM-Plus标准这3部世界范围内典型湿热地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广东省绿色建筑地方评价标准进行多维度的对比分析,以期能为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未来修订提供优化路径。首先,论文对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中国台湾EEWH标准以及中国香港BEAM-Plus标准这3部湿热地区代表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最新修订分析,对其各自的发展脉络、体系特征及现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其中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从气候适应性设计理念打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常规框架整合条文的思路为后文湿热气候相关条文对比分析带来了启示。之后,基于新台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最新版本的修订内容,论文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新台港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了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后续修订的9点优化路径,并以这9点优化路径为基础进行更进一步地整合归纳为6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最后,论文回归湿热气候特征,基于对湿热气候的分析探讨其与绿色建筑之间的关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梳理湿热气候相关评价点形成系统框架,再从框架展开对新台港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气候相关条文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4部标准气候相关条文从评价内容、评价目的、量化方式等方面展开更为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以期能发现其具体差异,为广东省乃至湿热气候下的地方标准条文修订提供更为详实的参考。

高力强[6](2019)在《寒冷地区校园综合体的低能耗模块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全过程低能耗设计是提高校园能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方法,符合节约型校园客观需求,是未来校园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我国高校大型化、综合化发展的今天,校园建筑群也暴露出能耗高、效率低的问题,影响着现代校园的生活和空间品质,亟需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研究。本文期望提出以能耗优化为目标的校园综合体模块化设计方法体系和应用,为寒冷地区高校校园规划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和思路。以寒冷地区高校校园规划为研究对象,利用敏感性因素分析、能源空间置换和负荷平准化优化等方法,对校园综合体外在形态和内部负荷的能耗特性进行分析,通过不同情景的聚类组合及能耗模拟,发现综合体的形态变化与校园规划的低能耗特性存在较强的联系。进而结合传统校园建筑与能源设计的耦合因素和常用标准参数,将综合体设计的低能耗信息转换为层级因素及分级数据库,提出设计前期阶段低能耗约束的设计框架。针对校园规划现状进行综合体建筑调研和能源分析,提取建筑与能源发展的模块化设计规律,建立了基于模块化的寒冷地区校园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法体系。采用解构和重构的方法,对校园综合体能源利用进行建筑群负荷分项模拟,提出综合体的形态初步控制、配套环境耦合和建筑混合配比三项约束指标,通过聚类组合和负荷平准化的优化分析确定了外在形态、内部负荷对综合体能耗的影响机制,建立了多因素约束下的校园规划低能耗设计路径;最后,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探索寒冷地区校园建筑与环境协同的详细设计方法与策略,力求实现能耗设计与建筑规划多目标的全程化规划设计。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根据传统校园建筑与能源设计影响因素,获得多因素多目的的耦合因素敏感性层级关系,提出校园设计前期阶段的约束性规划设计框架。(2)分析了校园建筑与用能发展的模块化特征,建立了分级的设计参数数据库,提出了模块化的寒冷地区校园综合体低能耗设计方法体系。(3)以外在形态和内部负荷入手,明确了综合体形态与能耗的量化关系,建立了基于综合体形态的初步控制、空间置换和最优配比等多因素约束下的低能耗建筑设计路径。(4)从模块化设计与多因素约束耦合视角和校园规划层面,实现了设计前期阶段多因素约束下校园综合体“组合化、系列化、标准化”的低能耗设计应用。通过深入研究,文章为寒冷地区“高容、低密、低能耗”的新校园规划设计提供了便捷、可行的量化设计依据和设计新思路,为实现节约型校园设计打下良好的前期基础。

赵敬辛[7](2016)在《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应用技术及评价研究 ——以南阳市为例》文中提出我国豫西南地区,保障房建设缺乏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策略,致使住宅室内环境质量与居住舒适度较差;由于地域气候、经济水平、生活习惯的特殊性,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适宜在该地区应用,影响了绿色建筑在当地的推广。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选取该地区保障房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示范工程----绿色保障房实例进行了研究。论文共分四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提出问题、确定研究对象和路线,对保障房、绿色建筑和评价标准的基本理论展开阐述、解读与比对,归纳绿色保障房建设要点,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其次,针对研究对象的现状表现进行了调查和总结,通过对豫西南地区南阳市的四个保障房社区的调研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总结当地气候特点、能源结构、经济水平和居民热舒适适应行为及保障房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再次,结合南阳保障房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利用计算机对被动式规划技术的效果、住宅户内舒适度、居住能耗进行模拟分析和测算;通过环境分析结果,确立了保障房套型设计优化模型和绿色建筑适宜技术;从费效比的角度出发,对绿色能源应用技术进行甄选;结合社区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及都市农业种植园优化配置方案,对社区绿地碳汇量进行测算,提出了节约型绿化技术方案。最后,结合前期调研数据与分析结果,以南阳市保障房绿色建筑研究成果为基础,编制了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评价系统,为该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设计、建造、评估提供一个多方协同工作的技术平台;并通过实际案例测试,初步验证其合理性与可行性。本文从住户居住舒适度需求与国家标准之间的差距入手,以当地传统住宅套型为基础,针对地方行为习惯和资源存量,结合案例研究过程,提出了适宜该地区保障房的、能够提高室内环境质量与居住舒适度的绿色建筑应用技术,建立了符合地域特征的、经济合理的设计优化模式;依据研究结论,编制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评价系统。

兰兵[8](2014)在《中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控制建筑使用能耗的起点。美国1975年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新建筑节能设计及评价标准,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稳定。我国自1986年颁布施行第一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从北方到南方,从居住建筑到公共建筑,已经覆盖了绝大部分国土和建筑类型,建筑节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于中美两国同样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加之我国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美国同类标准有着较强的渊源关系,在建筑节能成为我国基本国策的背景下,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中美两国同类标准的异同及产生的缘由,以及这些异同对标准的编制与实施产生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未来发展和更新提供新的视角和观点。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比较研究方法,从多角度对两者展开比较研究,同时还采用了逻辑推演和模拟演算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角度和得出的主要结论:1.两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发展历史比较,以求探究和比较两国在编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及技术背景,以及两国同类标准自身发展和更新的历史。研究发现两国在开始建筑节能历程的初始条件和初衷存在着巨大的不同。两国的政治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建筑节能的基础研究投入和政府承担的角色均反映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发展历史中。2.两国同类标准的编制与实施机制比较,以求探查和比较在标准的具体编制机制、程序的异同,以及保证标准实施的措施和方法的差异。研究表明我国采取了政府统筹的单一的标准体系和标准编制机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编制目前还缺乏固定的机构和专职人员,编制过程缺乏开放性和透明性等。美国则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体系,民间标准优先,政府在制定标准过程中起辅佐作用,标准的编制实行开放、透明、平衡和相互竞争的机制。从实施的角度看,我国的节能设计标准一般一经发布就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分设计与施工两个环节分别监督;美国标准发布或和更新后需经过各州或各地方政府的立法或行政程序才可生效,在大部分地区建筑规范官员负责标准执行的整个过程。3.两国同类标准编制思路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采取了分气候区分建筑类型分部编制节能设计标准的总体策略,大部分标准均要求建筑无论大小高低均达到既定的节能目标;美国则从一开始便要求标准能覆盖全部国土和所有建筑类型,标准并不设定明确的节能目标,而更注重经济技术可行性及性价比能够被广泛接受。4.体形系数,这是中美两国标准中最重要的区别之一。中国的标准中越来越重视,而美国标准从不使用这个概念,这一差异导致了两国标准的一系列不同。本部分批判性地研究了建筑物体形系数应用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问题,揭示出这一概念运用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存在着逻辑缺陷,需要附加层高这一前提条件才得以成立。在非采暖区,体形系数与能耗考核指标之间在非理想运行工况下并无确定的关系。研究还指出,在采暖区,从建筑物节能考核指标的角度来看,外表面积与建筑面积的比值这一无量纲参数比体形系数更为准确,并且不会给现有标准带来根本性的变化。5.标准的达标途径比较。研究揭示了两国标准中关于围护结构规定性和性能化达标途径的异同,以及在具体指导节能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研究指出我国标准中存在着相同概念却存在不同的内涵以及不同的术语却有相同内涵的现象。指令性设计要求和性能化的设计方法相结合是世界上标准的发展方向,而武汉城市圈地方标准仅将规定性指标法作为唯一达标途径限制了建筑师的创作,并将导致一定程度的建筑同质化,这种做法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

国家标准委[9](2013)在《关于批准发布GB 24315-2009《校车标识》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的公告》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2012年第38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GB 24315—2009《校车标识》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现予以公布(见附件)。国家标准委2012年12月25日附件:GB 24315—2009《校车标识》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一、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修改为:"GB 7258—2012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二、第3.1条修改为:校车

贾铁鹰[10](2011)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标准化概述》文中研究说明一、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工程标准化的特点目前,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工程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标准化的主要模式是当技术发展成熟以后再进行标准化工作,这种方式显然已

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公布4项有关太阳热水系统的国家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公布4项有关太阳热水系统的国家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省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建筑样本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陕西省绿色设计标识建筑技术选用率及其选用特征分析
    2.1 建筑技术概况
        2.1.1 节地与室外环境
        2.1.2 节能与能源利用
        2.1.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2.1.4 节材与材料利用
        2.1.5 室内环境质量
    2.2 建筑技术选用率分析
        2.2.1 节地与室外环境
        2.2.2 节能与能源利用
        2.2.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2.2.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2.2.5 室内环境质量
    2.3 建筑技术选用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用于生态经济效益分析的建筑技术选择
    3.1 以人体健康为导向
    3.2 以居住者福利为导向
    3.3 以设计控制为导向
    3.4 以减碳为导向
    3.5 本章小结
4 绿色设计标识建筑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4.1 相关理论基础
        4.1.1 绿色建筑的内涵和特点
        4.1.2 外部性理论
        4.1.3 费用效益理论
        4.1.4 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
        4.1.5 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效益
    4.2 评价模型构建
        4.2.1 构建原则
        4.2.2 研究对象
        4.2.3 功能单位
        4.2.4 构建过程及内容
    4.3 本章小结
5 绿色设计标识建筑全生命周期生态经济效益实例分析与评价
    5.1 单个绿色设计标识建筑案例分析
        5.1.1 建筑概况
        5.1.2 建筑技术应用
        5.1.3 生态经济效益计算
    5.2 绿色设计标识建筑案例总体分析与评价
        5.2.1 生态经济效益计算结果
        5.2.2 不同星级建筑对比分析
    5.3 建筑技术全生命周期生态经济效益差异性分析
    5.4 生态经济效益和技术选用率综合分析
    5.5 建筑技术选用建议
        5.1.1 陕西省气候分区
        5.1.2 技术选用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研究成果
        6.1.2 研究创新点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2.1 存在的不足
        6.2.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附录一 :图目录
附录二 :表目录
附录三 :不同星级绿色设计标识建筑的建筑技术选用率对比
致谢

(2)DWA医院热水系统节能改造项目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项目后评价研究综述
    1.3 研究手段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和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项目后评价理论及研究方法概述
    2.1 项目后评价理论
        2.1.1 项目后评价理论概述
        2.1.2 项目后评价的主要方法
        2.1.3 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2 层次分析法
        2.2.1 层次分析法的定义
        2.2.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2.3.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定义
        2.3.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WA医院热水系统节能改造项目概况
    3.1 项目节能改造简介
    3.2 项目运行现状概述
    3.3 项目年节能量及节能效益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水系统改造项目后评价体系建立
    4.1 热水系统改造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1.2 指标体系确定过程
    4.2 热水系统改造项目后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专家评价过程
        4.2.2 综合指标计算结果
    4.3 热水系统改造项目后评价体系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WA医院热水系统节能改造项目后评价结果分析
    5.1 DWA医院热水系统改造工程的项目后评价框架
        5.1.1 数据来源
        5.1.2 研究步骤
    5.2 DWA医院热水系统改造工程的项目后评价计算结果
        5.2.1 后评价综合得分结果
        5.2.2 项目后评价总结
    5.3 热水系统改造项目实施建议
        5.3.1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5.3.2 提升可持续性水平
        5.3.3 实现精益化管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3)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使用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对象及概念说明
        1.2.1 概念说明
        1.2.2 研究的对象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绿色建筑相关研究
        1.3.2 建筑使用后评价研究
        1.3.3 绿色保障性住房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
    2.1 长沙市绿色建筑现状
        2.1.1 长沙市资源条件
        2.1.2 长沙市绿色建筑的发展
    2.2 绿色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
        2.2.1 保障性住房分类及相关政策
        2.2.2 湖南省绿色保障性住房的相关政策
    2.3 绿色保障性住房相关标准
        2.3.1 国家标准、导则
        2.3.2 湖南省绿标
    2.4 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
        2.4.1 数量、星级、标识种类
        2.4.2 分布情况
        2.4.3 面积统计
        2.4.4 增量成本统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使用后评价体系构建
    3.1 使用后评价理论基础
        3.1.1 使用后评价的目的
        3.1.2 使用后评价的方法
        3.1.3 使用后评价的流程框架
    3.2 使用后评价体系流程及构建原则
        3.2.1 使用后评价体系流程
        3.2.2 使用后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 使用后评价体系设计及评估方法
        3.3.1 使用后评价体系设计
        3.3.2 使用后评体系数据获取及分析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案例调研分析
    4.1 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
        4.1.1 设计阶段建筑技术使用情况
        4.1.2 建筑技术增量成本
    4.2 满意度问卷调研设计
        4.2.1 调研目的与内容
        4.2.2 调研样本的选取
        4.2.3 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4.2.4 调研样本概况
    4.3 问卷信、效度及受访问者基本情况
        4.3.1 信、效度分析
        4.3.2 受访问者的基本情况
    4.4 满意度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4.1 对绿色建筑的了解程度
        4.4.2 居民对调查样本的满意度分析
        4.4.3 居民对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反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使用后评价的适宜技术筛选
    5.1 技术的选择
        5.1.1 现有标准中的建筑技术
        5.1.2 可感知技术
        5.1.3 不可感知技术
        5.1.4 提升与创新技术
    5.2 适宜技术的筛选
        5.2.1 筛选适宜技术目的
        5.2.2 适宜技术筛选指标
    5.3 基于TOPSIS方法的技术适宜性筛选和排序
        5.3.1 计算各项评价因子权重
        5.3.2 计算建筑技术贴进度
        5.3.3 各章节结果分析
    5.4 绿色保障性住房适宜技术
        5.4.1 节地与室外环境
        5.4.2 节能与能源利用
        5.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5.4.4 室内环境质量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项目建筑技术采用情况
附录 B 关于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C 建筑技术详表
附录 D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住宅建筑能耗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日益突出的住宅建筑节能问题
        1.1.2 我国缺失的建筑能耗统计体系
        1.1.3 值得重视的城市层面研究
        1.1.4 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低碳发展
    1.2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3 本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住宅建筑能耗研究现状
    2.3 住宅建筑能耗建模方法
        2.3.1 住宅建筑能耗定义
        2.3.2 自上而下模型(Top-down model)
        2.3.3 自下而上模型(Bottom-up model)
        2.3.4 对比分析
    2.4 住宅建筑能耗影响因素
    2.5 建筑节能政策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住宅建筑能耗核算及差异分析
    3.1 引言
    3.2 建筑能耗的洛伦兹曲线理论及应用
        3.2.1 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的定义
        3.2.2 能源消费存在区域性不平等现象
        3.2.3 洛伦兹曲线在建筑能耗研究中的应用
    3.3 基于洛伦兹曲线的城市住宅建筑能耗计量模型(CRECM)
        3.3.1 建模思路
        3.3.2 模型构建
        3.3.3 住宅建筑能源消耗强度计算
        3.3.4 数据来源
    3.4 核算结果及差异分析
        3.4.1 各城市能耗特征
        3.4.2 差异分析
        3.4.3 误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住宅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STIRPAT模型理论
        4.2.1 IPAT模型
        4.2.2 STIRPAT模型
    4.3 基于STIRPAT的城市住宅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4.3.1 影响因素选择
        4.3.2 模型构建
        4.3.3 模型变量数据来源
    4.4 结果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模型检验
        4.4.3 模型形式确定
        4.4.4 模型估计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粤港澳大湾区住宅建筑节能政策评述及调整思路
    5.1 引言
    5.2 政策工具分类理论
    5.3 我国民用建筑节能政策评述
        5.3.1 主管机构
        5.3.2 法律法规体系
        5.3.3 实施效果
    5.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住宅建筑节能政策评述
        5.4.1 广州
        5.4.2 深圳
        5.4.3 香港
        5.4.4 澳门
        5.4.5 节点城市
    5.5 大湾区住宅建筑节能政策未来调整思路
        5.5.1 现行政策总结
        5.5.2 未来调整思路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住宅建筑能耗核算结果
    附录 B:我国民用建筑节能政策概览(1986-201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对比分析的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1.2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展沿革与地方化需求
        1.1.3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地方标准发展现状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湿热气候影响
    2.1 地方标准优化中的气候因素作用分析
    2.2 广东省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2.2.1 广东省气候特征:湿热气候
        2.2.2 湿热气候的影响:最难以控制的气候
    2.3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展现状
        2.3.1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情况
        2.3.2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现状分析
    2.4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优化方法与对比对象选择
        2.4.1 优化方法选择:对比分析法
        2.4.2 对比对象选择:新台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发展进程与最新修订分析
    3.1 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发展进程
    3.2 适用建筑类型增多,标准体系部分整合
    3.3 评价定级取消认证级
    3.4 评价阶段不变,指标大类体现阶段特色
    3.5 大类名称修改,大类权重趋向均衡
    3.6 条文修订:重新整合,体现“气候、资源、健康、生态”理念
        3.6.1 气候适应性设计
        3.6.2 资源综合利用
        3.6.3 智能健康建筑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台湾EEWH标准与中国香港BEAM-Plus标准发展与最新修订分析
    4.1 中国台湾EEWH标准发展历程
    4.2 中国台湾EEWH标准最新修订
        4.2.1 评价体系新增境外版
        4.2.2 大类不变,部分条文修改
    4.3 中国香港BEAM-Plus标准发展历程
    4.4 中国香港BEAM-Plus标准最新修订
        4.4.1 评价体系新增室内与社区
        4.4.2 增设大类指标权重,既有建筑增加“管理”大类
        4.4.3 条文修订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台港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横向对比分析
    5.1 概述
    5.2 宏观层面:评价体系框架与评价定级方式
        5.2.1 标准体系:拓展与整合
        5.2.2 评价阶段:结合标识管理,运营评价为主
        5.2.3 评价定级:“入门易”与“高评难”
        5.2.4 指标大类:大类设置与分值占比差异分析
    5.3 微观层面:条文内容与评价方式
        5.3.1 场地:结合城市设计与建立生态评价体系
        5.3.2 能源:成效导向量化评价与优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评价
        5.3.3 资源:材料碳足迹与全生命期评价
        5.3.4 室内环境质量:健康建筑与智能建筑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台港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湿热气候相关条文对比分析
    6.1 概述
    6.2 湿热气候与绿色建筑——应对与利用
        6.2.1 传统建筑应对湿热气候:被动式通风设计
        6.2.2 现代建筑应对湿热气候:机械设备降温除湿
        6.2.3 从超越建筑尺度出发综合应对湿热气候
        6.2.4 利用湿热气候资源:太阳能、雨水与生态资源
    6.3 基于湿热气候分析的评价点梳理
        6.3.1 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气候应答设计”大类介绍
        6.3.2 结合绿色社区标准完善评价点梳理
        6.3.3 评价点梳理:覆盖全生命期、兼顾室内外环境舒适
    6.4 湿热气候相关条文对比分析与优化路径
        6.4.1 绿化与景观:优化绿化量化评价指标,兼顾生态效应
        6.4.2 自然环境保护:构建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
        6.4.3 雨水管理:基地保水、雨水径流控制与雨水利用
        6.4.4 室外风环境:超越建筑尺度的风环境分析与设计优化
        6.4.5 室外热环境:综合措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6.4.6 室外光环境:光照分析、遮阳与防止自然光光污染
        6.4.7 太阳能利用:综合建筑与场地的太阳能开发潜力评估
        6.4.8 建筑自然通风:公共空间自然通风与结合空气品质综合评价
        6.4.9 门窗气密性:兼顾门窗材料性能,以漏风率为评价指标
        6.4.10 外立面与围护结构:减少得热量与提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6.4.11 机械设备性能:用户需求、空气质量影响与新风全热交换
    6.5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成果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寒冷地区校园综合体的低能耗模块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寒冷地区校园建筑与能源利用现状调研
    2.1 校园综合体定义及相关问题
        2.1.1 校园综合体及低能耗建筑的定义
        2.1.2 寒冷地区的气候特征
    2.2 高校校园规划的形态演变及现状调研
        2.2.1 高校校园建筑规划的演化过程
        2.2.2 典型校园综合体的发展现状
    2.3 寒冷地区校园的建筑能源利用与调研
        2.3.1 传统校园建筑的节能发展
        2.3.2 校园建筑的新能源利用与调研
        2.3.3 绿色校园的提出与发展
    2.4 当下校园规划中建筑能源设计存在的问题
第3章 校园综合体的低能耗设计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3.1 构建校园规划中低能耗设计因素模型平台
        3.1.1 校园建筑规划中的低能耗问题
        3.1.2 低能耗设计耦合因素的提取
        3.1.3 调研问卷内容及各专家组的确定
    3.2 低能耗设计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3.2.1 R数据及相关分析方法概述
        3.2.2 单一领域的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3.2.3 多领域的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3.3 不同领域的低能耗设计影响因素层级关系研究
        3.3.1 不同领域的低能耗影响因素层级关系分析
        3.3.2 校园建筑规划中的低能耗设计因素研究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构建校园综合体的低能耗模块化设计方法
    4.1 校园综合体的低能耗模块化概念
        4.1.1 模块化设计
        4.1.2 低能耗模块化设计
        4.1.3 校园综合体的低能耗模块化设计
    4.2 校园综合体的低能耗模块化特征
        4.2.1 校园综合体的模块化特征
        4.2.2 建筑低能耗的模块化特征
    4.3 构建低能耗的校园综合体模块化数据库
        4.3.1 校园建筑低能耗数据库的分级设置
        4.3.2 部件级数据模块
        4.3.3 组件级数据模块
        4.3.4 元件级数据模块
    4.4 寒冷地区校园综合体的低能耗模块化设计方法体系
        4.4.1 校园模块化设计与传统校园低能耗设计的区别
        4.4.2 建立低能耗的校园综合体组合化设计方法
        4.4.3 建立低能耗的校园综合体系列化设计方法
        4.4.4 建立低能耗的校园综合体标准化设计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校园综合体外在形态的低能耗模块化设计
    5.1 基于外在形态的综合体低能耗设计解构
        5.1.1 构建模块化形态的校园综合体
        5.1.2 综合体形态设计解构
    5.2 外在形态的初步规划控制
        5.2.1 外在形态数据的聚类分析
        5.2.2 步行生活的尺度控制
        5.2.3 多目标耦合的功能组合
    5.3 与低能耗设计耦合的建筑表皮空间整合
        5.3.1 建筑外表皮的节能设计
        5.3.2 建筑的太阳能收集空间优化设计
        5.3.3 建筑空间与收集空间耦合的供需预测与置换
    5.4 能源供需下综合体配套环境空间预测
        5.4.1 建筑周边环境的地热空间组织与优化
        5.4.2 环境空间与能源空间耦合的供需预测与置换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校园综合体内部负荷的低能耗模块化设计
    6.1 校园综合体负荷模块解构及设计目标
        6.1.1 模块化解构
        6.1.2 设计目标
    6.2 校园建筑负荷模拟及预测
        6.2.1 模拟计算方法选择
        6.2.2 相关参数设定
        6.2.3 典型建筑的负荷模拟预测
    6.3 基于负荷平准化的综合体建筑群优化设计
        6.3.1 综合体建筑群负荷的影响因素
        6.3.2 综合体建筑群负荷的预测方法比较
        6.3.3 基于不同建筑群的综合体负荷平准化优化
        6.3.4 日负荷平准化下的综合体配比与国标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寒冷地区校园综合体低能耗模块化解决方法及设计应用
    7.1 多因素约束下的校园综合体低能耗模块化设计过程
    7.2 校园综合体低能耗设计应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7.2.1 不同时期的国家校舍建筑指标对比及分析
        7.2.2 校园综合体最优配比与国标对比及解决方案
    7.3 石家庄某大学新校园的低能耗模块化设计应用
        7.3.1 石家庄某大学新校园整体规划要求
        7.3.2 校园综合体建筑的组合化设计
        7.3.3 校园综合体技术的系列化设计
        7.3.4 校园综合体参数的标准化设计
        7.3.5 综合体特色的新校园规划设计优点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关于寒冷地区绿色校园建筑低能耗设计影响因素的函询问卷
附录 2:灯光作息规律
附录 3:设备作息规律
附录 4:人员逐时在室率
附录 5:Matlab 程序
附录 6:寒冷、严寒地区部分校园的综合体数据统计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应用技术及评价研究 ——以南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生态危机引发环境保护运动
        1.1.2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催生人居环境与绿色建筑探索
        1.1.3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基本情况
        1.1.4 保障房与绿色建筑是我国建设领域两个突出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保障房绿建研究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1.2.2 开展中小城市保障房绿建策略研究,具有未雨绸缪的作用
        1.2.3 豫西南地区气候与文化,使研究具有“普遍的”地域代表性
        1.2.4 本文的研究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保障房绿色建筑研究现状
        1.3.2 我国保障房绿色建筑研究现状
        1.3.3 我国保障房绿色建筑建设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研究范围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范围界定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的基本理论
    2.1 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1.1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建筑
        2.1.2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2 保障房建筑
        2.2.1 保障房的概念
        2.2.2 保障房的发展
        2.2.3 保障房的分类
    2.3 生态住区与绿色住宅
        2.3.1 生态住区
        2.3.2 绿色住宅
        2.3.3 绿色保障房技术要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阳市保障房建设现状
    3.1 南阳市区域环境及人居现状
        3.1.1 自然环境条件
        3.1.2 经济与社会发展
        3.1.3 城市布局分析
        3.1.4 住宅建筑特点分析及发展概况
    3.2 南阳市保障房建设现状
    3.3 南阳市保障房现状调研
        3.3.1 调研社区简介
        3.3.2 调查内容
        3.3.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阳市保障房绿色建筑应用技术研究
    4.1 案例介绍
        4.1.1 项目概况
        4.1.2 基地分析
        4.1.3 设计定位
    4.2 规划设计阶段
        4.2.1 被动的规划设计
        4.2.2 社区热环境改善技术
        4.2.3 软件模拟分析
        4.2.4 方案修正
    4.3 建筑设计阶段
        4.3.1 设计原则和设计要求
        4.3.2 居民生活习惯和传统套型分析
        4.3.3 结合生活习惯和体形系数的套型优化设计
        4.3.4 室内环境质量分析
        4.3.5 被动节能技术研究
        4.3.6 节能测算
    4.4 绿色能源应用技术
        4.4.1 绿色能源在社区中的甄选
        4.4.2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4.5 节约型绿化技术
        4.5.1 节约型园林的概念
        4.5.2 社区绿地设计原则
        4.5.3 南阳市乡土植物资源
        4.5.4 节约型社区绿地设计策略
        4.5.5 社区绿地碳汇量计算
    4.6 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4.6.1 中水回用
        4.6.2 雨水收集
    4.7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评价系统
    5.1 编制指导思想与原则
        5.1.1 指导思想
        5.1.2 编制原则
    5.2 指标体系
        5.2.1 体系构成
        5.2.2 评分指标
        5.2.3 指标汇总
    5.3 软件系统
        5.3.1 开发目的
        5.3.2 使用人员
        5.3.3 系统特点
        5.3.4 软件系统使用说明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评价系统实例验证
    6.1 应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价
        6.1.1 标准简介
        6.1.2 自评过程
        6.1.3 自评结果
    6.2 应用《河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价
        6.2.1 标准简介
        6.2.2 自评过程
        6.2.3 自评结果
    6.3 应用《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评价系统》评价
        6.3.1 系统简介
        6.3.2 自评过程
        6.3.3 自评结果
    6.4 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建筑节能设计报告书居住建筑
附录二 南阳龙祥世纪家园太阳能热水工程设计方件
附录三 豫西南地区绿色建筑评价系统指标体系
附录四 龙祥世纪家园一期工程绿色建筑预评估报告
附录五 河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示自评估报告(住宅建筑)
附录六 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设计标示自评报告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中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
        1.2.1 概念及释义
        1.2.1.1 标准、规范和规程
        1.2.1.2 建筑能耗与建筑节能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比较研究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逻辑论证法
        1.4.4 模拟计算法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内
        1.5.2 美国
2. 中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发展简史
    2.1 美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发展简史
        2.1.1 从NBSIR 74-452到ASHRAE 90.75
        2.1.2 ASHRAE 90
        2.1.2.1 ASHRAE 90.1
        2.1.2.2 ASHRAE 90.2
        2.1.3 IECC
        2.1.4 标准的实施效果
    2.2 中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发展简史
        2.2.1 JGJ26
        2.2.1.1 JGJ26-86
        2.2.1.2 JGJ26-95
        2.2.1.3 JGJ26-2010
        2.2.2 JGJ134
        2.2.2.1 标准制定的背景
        2.2.2.2 标准的实施及成效
        2.2.3 JGJ75
        2.2.3.1 标准制定的背景
        2.2.3.2 标准的实施效果
        2.2.4 GB50189
        2.2.5 GBXXXXX-2006
    2.3 本章小结
3. 中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与实施机制比较
    3.1 标准化制度
        3.1.1 中国标准化制度
        3.1.1.1 标准的分级和标准性质
        3.1.1.2 标准化管理机构
        3.1.2 美国的标准化制度
        3.1.2.1 多元化标准体系
        3.1.2.2 标准的管理
        3.1.2.3 性能化标准
    3.2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编制
        3.2.1 中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编制
        3.2.1.1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3.2.1.2 地方标准
        3.2.2 美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编制
        3.2.2.1 两大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机构
        3.2.2.2 ASHRAE 90.1和IECC的编制
    3.3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3.3.1 中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3.3.1.1 立法
        3.3.1.2 行政
        3.3.1.3 执行与监督
        3.3.2 美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3.3.2.1 国会立法
        3.3.2.2 标准的采用
        3.3.2.3 技术援助
        3.3.2.4 建筑规范官员制度
    3.4 本章小结
4. 中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思路比较
    4.1 中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思路
        4.1.1 JGJ26标准的编制思路
        4.1.1.1 JGJ26-86
        4.1.1.2 JGJ26-95和-2010版的主要变化
        4.1.2 JGJ134标准的编制思路
        4.1.3 JGJ75标准的编制思路
        4.1.4 GB50189-2005标准的编制思路
    4.2 节能率目标的误读
        4.2.1 基准能耗
        4.2.2 实际能耗
        4.2.3 节能率目标的分解
        4.2.4 下一轮标准还应按照节能率目标编制吗?
    4.3 美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思路
    4.4 本章小结
5. 体形系数之辩
    5.1 概念的定义
    5.2 概念的实质
        5.2.1 按照体形系数大小将建筑物分级
        5.2.2 保证不同大小建筑物实现相同的节能率
    5.3 体形系数限值的变化
    5.4 体形系数的误区
        5.4.1 体形系数与节能
        5.4.2 体形系数对业主意味着什么
    5.5 本章小结
6. 中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达标途径的比较
    6.1 中国的两种达标途径
        6.1.1 建筑围护结构规定性指标达标法
        6.1.1.1 武汉城市圈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
        6.1.2 性能化达标法
        6.1.2.1 稳态计算方法
        6.1.2.2 动态计算方法
        6.1.2.3 武汉城市圈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
    6.2 美国的ASHRAE 90.1标准中围护结构的三种达标途径
        6.2.1 建筑围护结构规定性指标法
        6.2.2 围护结构权衡判断法
        6.2.3 能耗成本综合评价法
    6.3 美国IECC标准中的围护结构两种达标途径
    6.4 中美标准两个典型气候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规定性指标比较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后记
图表目录
附录
参考文献

(9)关于批准发布GB 24315-2009《校车标识》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的公告(论文提纲范文)

GB 24315—2009《校车标识》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
    一、 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修改为:
    二、 第3.1条修改为:
    三、 第5.2.1条图4a) 和图4b) 修改为:
    四、 第5.2.2.1条修改为:
    五、 第5.2.2.2 条修改为:
    六、 第7.4条修改为:
2012年第39号关于批准发布GB 26504—2011《移动式道路施工机械 通用安全要求》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的公告
GB 26504—2011《移动式道路施工机械 通用安全要求》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
    一、 第5.11.2条燃油箱, 内容修改为:
    二、 参考文献, 增加一项:
2012年第40号关于废止《电气安装用导管的技术要求通用要求》等5项国家标准的公告
2012年第41号关于批准发布《锚链涂漆和标志》等722项国家标准和47项国家标准样品的公告

(10)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标准化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工程标准化的特点
二、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工程国际标准化组织介绍
三、我国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工程国家标准发展
四、我国太阳能热水系统国7家标准的管理与制订
五、已颁布实施的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工程国家标准

四、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公布4项有关太阳热水系统的国家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省绿色设计标识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D]. 张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DWA医院热水系统节能改造项目后评价[D]. 于文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长沙市绿色保障性住房使用后评价研究[D]. 赵琰. 湖南大学, 2020(08)
  • [4]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住宅建筑能耗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 吴统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对比分析的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优化路径研究[D]. 徐拓.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6]寒冷地区校园综合体的低能耗模块化设计研究[D]. 高力强. 天津大学, 2019(06)
  • [7]豫西南地区保障房绿色建筑应用技术及评价研究 ——以南阳市为例[D]. 赵敬辛. 天津大学, 2016(07)
  • [8]中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比较研究[D]. 兰兵.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9]关于批准发布GB 24315-2009《校车标识》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的公告[J]. 国家标准委. 中国标准导报, 2013(03)
  • [10]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标准化概述[J]. 贾铁鹰. 认证技术, 2011(06)

标签:;  ;  ;  ;  ;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4项太阳能热水系统国家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