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丙沙星的不良反应(2)

环丙沙星的不良反应(2)

一、环丙沙星的不良反应(二)(论文文献综述)

唐一琳[1](2021)在《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与膀胱管理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研究过去6年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病历及相关检查数据,了解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该疾病患者的泌尿系感染和膀胱管理现状,分析脊髓损伤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结合相关作用机制,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预防与治疗的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14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343例为对象,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32例,从临床资料中获得患者住院天数、膀胱排空方法、导尿天数、有无泌尿系感染、感染病原体等数据,对泌尿系感染病原体分布特点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同时对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总体发病率、不同导尿方式的开展情况及其所引起的泌尿系感染发病率以及近六年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查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病程、脊髓损伤程度、损伤平面、膀胱排空方式、膀胱安全容量、是否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有无糖尿病、是否进行膀胱逼尿肌注射肉毒素等信息,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筛选引起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可疑危险因素,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共计332例脊髓损伤的患者纳入课题,总住院日数31804天,平均住院日数95.80天,其中发生泌尿系感染185例次,泌尿系感染(UTI)发病率为55.72%,日感染发病率为5.82‰,2014-2019年UTI发病率及日感染发病率逐年递减。留置导尿使用率为27.81%,间歇导尿使用率为72.19%。2014-2019年在需导尿的SCI患者中,间歇导尿的使用率总体呈升高趋势。2014-2019年间歇导尿UTI发病率为3.43‰,明显低于留置导尿UTI发病率(vs13.79‰,X2=96.006,P<0.05)。185例泌尿系感染患者尿培养标本中共检出病原体133株,革兰阴性菌114株,占85.71%,革兰阳性菌17株,占12.78%,真菌2株,占1.50%。其中分离率居前3位的病原体为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占57.89%)、肺炎克雷伯菌(占18.80%)、粪肠球菌(占9.77%)。在对SCI患者泌尿系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中,共调查患者202例,其中男性159例,占78.71%,女性43例,占21.29%,平均年龄为49.24±13.69,在对12项因素的卡方检验中,患者年龄(X2=5.519,P<0.05)、疾病病程(X2=9.185,P<0.05)、脊髓损伤程度(X2=8.271,P<0.05)、膀胱排空方式(X2=58.367,P<0.05)以及膀胱安全容量(X2=10.992,P<0.05)为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可疑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年龄>60岁的患者相比,年龄>60岁的患者(OR=7.532;95%CI:1.924-43.846,P=0.025)更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与采用清洁间歇导尿的患者相比,无道管排尿的患者(OR=0.089;95%CI:0.012-0.668,P=0.019)泌尿系感染的风险降低,而采用留置导尿的患者(OR=10.317;95%CI:3.1-34.338,P<0.001)泌尿系感染的风险增加;与膀胱安全容量>500ml的患者相比,膀胱安全容量<300ml的患者(OR=4.152;95%CI:1.193-14.444,P=0.025)患泌尿系感染的风险增加,膀胱安全容量在300-500ml的患者(OR=1.160;95%CI:0.421-3.197,P=0.774)患泌尿系感染的风险没有增加。结论:我院康复医学科SCI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病率为55.72%,日感染发病率为5.82‰,间歇导尿使用率为72.19%,与国外研究相一致。UTI的病原菌分离率居前3位的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对抗菌药物显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提示在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需根据病原体培养结果随时调整敏感抗菌药物。患者年龄、留置导尿、膀胱安全容量是UTI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结论,能够为临床治疗中拟定针对性的方案、保障更好的治疗效果奠定理论基础。

赵惠娟[2](2020)在《CXCL16在散发性反常性痤疮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反常性痤疮(acneinversa,AI)是一种主要累及顶泌汗腺分布及间擦皱褶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反复发作,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丘疹、结节,后期可逐渐形成脓肿、窦道、瘢痕,常伴有疼痛。本病是与遗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免疫相关疾病,且此病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社交活动、生活质量,易伴发抑郁、焦虑及社交障碍等心理性疾病。反常性痤疮患者中约有30%-40%的患者有家族史,即家族性反常性痤疮;而占60%-70%的散发性反常性痤疮患者中一直未找到γ-分泌酶相关基因突变,其致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研究散发性反常性痤疮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至关重要,对该病的早期干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临床与实验室研究发现,反常性痤疮的发病以及病情加重通常因为其它因素所导致,比如患者肥胖、出汗、摄入高热量饮食、吸烟等,据此推测,环境因素引起表观遗传学改变很可能参与反常性痤疮的发病与病情恶化。其中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证实其参与炎症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以及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本研究将着重于研究DNA甲基化在散发性反常性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通过筛查散发性反常性痤疮皮损中的DNA甲基化异常的基因,观察在AI患者中表达的变化,并通过构建反常性痤疮模型小鼠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在反常性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对接受外科手术和植皮治疗的散发性反常性痤疮患者进行取材,切取手术切除的炎性皮损的边缘处皮肤以及植皮修剪所得的边缘正常皮肤组织,去除坏死组织及皮下脂肪组织后分别提取全层皮肤组织的基因组DNA,进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对差异基因DMR经生物信息分析以及文献检索,筛选出目标基因CXCL16,分别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对其编码的蛋白质在患者皮肤中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和比较,同时检测CXCL16的相应受体CXCR6的表达情况;而后构建NCSTN△KC模型小鼠,运用他莫昔芬诱导反常性痤疮小鼠模型,对NCSTN△KC小鼠模型背部皮损处CXCL16的表达情况进行进一步验证,提取NCSTN△KC小鼠与正常对照组小鼠脾脏的单细胞悬液进行流式分析,检测辅助型T淋巴细胞亚群Th1、Th17、Treg的比例差异。结果:正常皮肤对照与皮损处皮肤组织经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分析结果分析显示,共检测到10807个DMR差异基因,筛选出差异值较大的DMR基因,经分析,位于启动子区域的CG序列高甲基化的差异基因有2101个,进一步根据GO分析、KEGG分析、蛋白功能定位以及与本病发病机制通路的相关性,并经过文献检索筛选出目的基因CXCL16,CXCL16在皮损处其启动子区域呈高甲基化状态;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反常性痤疮皮损处CXCL16蛋白表达降低,CXCL16的相应受体CXCR6的表达也降低;他莫昔芬诱导NCSTN△KC小鼠构建反常性痤疮小鼠模型,在第40天左右开始出现典型皮损,且NCSTN△KC小鼠脾脏明显肿大,皮损处CXCL16的表达降低,与患者皮损处CXCL16的表达情况一致;对正常对照组小鼠、NCSTN△KC模型组小鼠的脾脏细胞进行流式检测,检测辅助型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结果显示NCSTN△KC模型组小鼠脾脏中Th1、Th17、Treg细胞比例降低。结论:在散发性反常性痤疮皮损中,CXCL16基因启动子区域呈高甲基化状态,CXCL16启动子区域高甲基化导致其编码的CXCL16蛋白表达减少,导致皮损处CXCL16的低表达状态,CXCL16的唯一受体CXCR6在皮损处表达也降低,NCSTN△KC小鼠模型脾脏中Th1、Th17、Treg细胞比例降低提示反常性痤疮可能存在免疫应答缺陷或其他免疫异常。CXCL16高甲基化可能是反常性痤疮的发病因素之一,其致病机制亟待进一步研究。

史艳侠,邢镨元,张俊,沈波[3](2019)在《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减少、化疗时间延迟甚至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和感染,从而增加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影响患者预后。正确评估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早期识别FN和感染,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对提高抗肿瘤治疗整体疗效、降低死亡风险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和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制订了《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旨在为中国肿瘤学医师提供更合理的诊疗方案。

史艳侠,邢镨元,张俊,沈波[4](2019)在《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文中认为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其有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降低、化疗时间延迟乃至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和感染,从而增加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影响患者预后。正确评估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早期识别FN和感染,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对提高抗肿瘤治疗整体疗效、降低死亡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和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制订了《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版)》,旨在为中国肿瘤学医师提供更合理的诊疗方案。

李敏敏[5](2016)在《黄连与环丙沙星联用对鸡源性沙门菌生物被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门菌病(salmonellosis)是指各类沙门菌所导致的不同临床表现的疾病总称,人畜感染后常表现为胃肠炎、败血症、局部化脓感染等症状,给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均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使得沙门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甚至形成细菌生物被膜。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F)是黏附于载体表面,分泌胞外大分子物质并将其自身包绕其中而形成的细菌聚集膜样物。研究显示,生物被膜形成可引起沙门菌耐药性的产生,临床上80%的感染都和生物被膜相关,这就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抗菌药。由于中草药在抑制细菌生物被膜时具有不易产生耐药性和毒副作用等优势,且与抗菌药物联用能发挥抗菌增效协同的作用,而越来越受到青睐。因此,本课题筛选出对耐药沙门菌有较好抑菌效果的中药,研究其与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体外联用对生物被膜的影响,以及对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lux S、rpo E和omp R表达的调控作用。利用Kirby-Bauer法检测12株沙门菌分离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58.3%;对诺氟沙星的耐药率达到50%;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唑啉、四环素的耐药率也较高,分别为41.7%、41.7%、33.3%、25%。多重耐药率为41.7%(5/12),耐药谱以AMP-GEN-CFZ-KAN为主,其中8号分离株可耐9种抗菌药物,耐药表型最为复杂,选作实验菌株。以75%乙醇为溶剂,采用超声波法分别提取黄连、黄芩、五倍子、丁香叶,得到4味中药醇提物;采用96孔板微量稀释法测定中药醇提物和环丙沙星对沙门菌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值。结果显示,黄连较其他味3中药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MIC=6250μg·mL-1)。将黄连醇提物进一步精提后,得到粗品5.31 g,提取率为8.17%,MIC值为3125μg·mL-1。利用微量棋盘法测定黄连提取物与环丙沙星体外联合药敏实验,结果显示,两药联用FIC指数为0.75,说明两药联用为相加作用。在96微孔板中采用结晶染色法分别测定两药单用以及两药联用对生物被膜黏附率(B)值的影响;利用XTT试剂,绘制生物被膜生长曲线;在24孔板中制备生物被膜,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沙门菌生物被膜结构,以及不同浓度药物对其的影响;采用RT-PCR法,检测不同药物对lux S、rpoE、omp R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生物被膜黏附率、生长曲线以及扫描电镜结果均表明,阳性对照CVCC528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极弱,8号分离株形成了典型而完整的生物被膜,且生长速率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在18-30 h期间,细菌活力提高较快,在72 h达到最高。两药联用表现出较强的抑制生物被膜黏附率、降低生长速率,并严重破坏生物被膜的微观结构,抑制lux S,rpo E和omp R基因mRNA表达的作用,其抑制效果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在1/2MIC浓度时效果最好(p<0.01),说明两药联用对耐药沙门菌产生增效协同作用,可相对减少环丙沙星的用药剂量。综上所述,黄连对沙门菌的抑制作用优于黄芩,五倍子、丁香叶;黄连提取物与环丙沙星体外联用提高了环丙沙星的抗菌效果;黄连、环丙沙星及两药联用均能抑制耐药沙门菌生物被膜的黏附率、生长速率,并显着破坏生物被膜的微观结构,其在分子水平的作用机理与下调lux S,rpo E和omp R基因表达有关,且联合用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优于单一用药的作用。因此,黄连提取物与环丙沙星联用在抑制细菌生物被膜方面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就目前中西医结合来防治沙门菌临床感染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并为沙门菌生物被膜分子水平的相关耐药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张觅,鄢欢,杨坤,蒋巧俐,程虹[6](2015)在《莫西沙星致四肢抽搐1例》文中研究表明患者,女,51岁。因"四肢抽搐1 h"于2014年12月15日18点30分入住我院神经内科。患者于12月15日17点在家口服盐酸莫西沙星片(拜复乐,拜耳先灵医药保健股份公司,批号不详)400 mg,17时30分开始出现头昏、口唇麻木、四肢麻木、四肢抽搐并强直等症状,期间神志清楚,无大小便失禁,遂急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曾于2014年12月4日在我院妇科行巴氏腺脓肿造口术,好转后于12月12日出院,否认神

韦凤华[7](2014)在《喹诺酮类药物致肌肉骨骼系统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归纳总结喹诺酮类药物致肌肉骨骼系统不良反应,为规避临床用药风险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期刊知识库和维普、万方资源系统,辅以人工检索与喹诺酮类药物致肌肉骨骼系统不良反应有关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调查结果涉及12种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出现最多的是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肌肉骨骼不良反应多表现为关节痛、跟腱炎等。结论应当高度重视喹诺酮类药物的肌肉骨骼系统不良反应,应避免对已知重症肌无力史的患者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王永田,蒋尧,孙菁[8](2012)在《89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和探索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上报的895例ADR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895例报告中,5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占50.73%;涉及的药品中,以抗菌药物居多,占58.26%;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92.29%;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50.61%。结论临床应加强ADR报告和监测工作,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ADR发生率。

黄安明,史炯良[9](2010)在《氟罗沙星伍用东莨菪碱减少副作用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和评价东莨菪碱对氟罗沙星所致副作用的疗效。方法:将应用氟罗沙星注射液的3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伍用东莨菪碱,对照组不用。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消化和神经系统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消化系统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系统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氟罗沙星时,伍用东莨菪碱可明显减少神经和消化系统副作用的发生。

梁新亮[10](2010)在《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抗菌药物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抗菌药物已成为我国临床常用的一类药物。同时,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应用所带来的危害,日益成为严重的医疗问题和社会问题。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我国于2004年8月首次颁布、实施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针对临床上“用不用抗菌药”,“选用何种抗菌药”,“采用怎样的给药方案”等问题都作出了规范指导,既原则又具体。某三甲医院为提高医疗质量,规范临床用药,降低药品费用,减少医院感染发生,减缓细菌耐药性产生和发展,使抗菌药物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地为病人服务,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制定了某三甲医院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范,局部应用和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细则以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规定,特别是根据选药评价、药动学指标、联合用药指标和药效学指标制定了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要求严格抗菌药物使用标准,加强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加强临床使用监控和ADR监测。医院在全省率先实行临床用药督导制度,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小组通过督导评价临床合理用药情况。上述措施促进了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数据显示,2006年~2009年,病房细菌培养送检率逐年提高,抗菌药物用药与病原体符合率达到96.6%,门诊处方抗菌药物的用药率从2006年的36.2%降至2009年18.7%,2009年病房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仅为12.56%。同时继续完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临床督导模式;强化了临床药师在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促进临床药师参与危重感染的临床会诊,减少耐药菌株,降低医院感染率,缩短病人住院日,提高医疗质量的有效措施,又降低患者医药费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解决当前社会反映“看病贵”问题主要措施,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城镇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的需求,有效杜绝药品购销活动中的不正之风,促进医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坚决贯彻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我国避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必要措施。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贯彻实施需要依靠坚强的组织领导、严密的实施细则和严格的监督制度,需要医药工作者强化合理用药知识和意识,提高工作能力。3.认真贯彻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能够增强合理用药意识,提高感染标本送检率、诊断符合率、用药正确率,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其它不合理用药。

二、环丙沙星的不良反应(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丙沙星的不良反应(二)(论文提纲范文)

(1)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与膀胱管理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技术路线
    3 膀胱安全容量测定方法
    4 统计分析
结果
    1 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及不同导尿方式开展情况
    2 泌尿系感染病原体情况分析
    3 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2)CXCL16在散发性反常性痤疮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材料和方法
    1.1、临床料料
    1.2、主要实验仪器试剂
    1.3、试验方法
    1.4、研究路线
二 实验结果
    2.1、散发性AI患者皮肤组织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结果
    2.2、CXCL16及其信号通路部分
    2.3、基因敲除小鼠实验部分
三 讨论
四 结论
文献综述 反常性痤疮的相关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个人简历
致谢

(3)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诊断和分级
2 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特点
3 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定义和风险评估
    3.1 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定义
    3.2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发生风险评估
    3.3 化疗相关因素
    3.4 与FN相关的患者自身因素
4 预防性使用G-CSF
    4.1 临床获益
    4.2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一级预防
    4.3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二级预防
    4.4 短效G-CSF和长效G-CSF的选择
5 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治疗性使用G-CSF
6 G-CSF主要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
7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7.1 未发生FN患者感染的预防
    7.2 已发生FN患者抗感染治疗

(4)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断及分级
2 化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特点
3 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定义和风险评估
    3.1 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定义
    3.2 FN发生风险评估
    3.3 化疗相关因素
    3.4 与FN发生相关的患者因素
4 预防性使用G-CSF
    4.1 临床获益
    4.2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一级预防
    4.3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二级预防
    4.4 短效G-CSF和长效G-CSF的预防
5 对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治疗性使用G-CSF
6 G-CSF主要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
7 感染预防和治疗
    7.1 未发生FN患者抗感染的预防
    7.2 已发生FN患者抗感染治疗

(5)黄连与环丙沙星联用对鸡源性沙门菌生物被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沙门菌概述
        1.1.1 沙门菌流行性
        1.1.2 沙门菌的耐药现状
    1.2 沙门菌的耐药机制
        1.2.1 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
        1.2.2 沙门菌产生耐药性的生化机制
    1.3 细菌生物被膜概述
        1.3.1 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
        1.3.2 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因素
        1.3.3 生物被膜的检测方法
        1.3.4 细菌生物被膜的控制策略
    1.4 相关中药研究进展
        1.4.1 黄连
        1.4.2 黄芩
        1.4.3 五倍子
        1.4.4 丁香叶
    1.5 体外中西药联合用药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药物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1.4 主要试剂
        2.1.5 药敏纸片
        2.1.6 试剂盒
        2.1.7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菌复苏与冻存
        2.2.2 沙门菌分离株药物敏感性试验
        2.2.3 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2.2.4 体外联合药敏试验
        2.2.5 生物被膜黏附率测定
        2.2.6 绘制生物被膜的生长曲线
        2.2.7 生物被膜微观结构
        2.2.8 药物对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调控
3 结果与分析
    3.1 沙门菌分离株药敏试验结果
    3.2 沙门菌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3.2.1 中药提取
        3.2.2 沙门菌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3.3 黄连与环丙沙星体外联用
    3.4 生物被膜黏附率测定结果
    3.5 生物被膜的生长曲线
    3.6 生物被膜的微观结构
    3.7 qRT-PCR检测结果
        3.7.1 总RNA和引物电泳检测结果
        3.7.2 qRT-PCR的溶解曲线
        3.7.3 qRT-PCR的扩增曲线
        3.7.4 qRT-PCR扩增结果
4 讨论
    4.1 沙门菌耐药性分析
    4.2 中药对沙门菌的抑菌作用
    4.3 中西药联用对沙门菌的抑制作用
    4.4 药物对沙门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4.5 药物对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调控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喹诺酮类药物致肌肉骨骼系统不良反应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引起ADR的药物品种及分布
    2.3 药物ADR临床表现及频次
3 讨论
    3.1 喹诺酮类药物引起肌肉骨骼系统ADR的临床表现
    3.2 18岁以下患者应禁用喹诺酮类药物
    3.3 喹诺酮类药物引起ADR的例数与临床广泛应用密切相关
    3.4 喹诺酮类药物引起肌肉骨骼系统ADR的因素
4 小结

(9)氟罗沙星伍用东莨菪碱减少副作用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概述
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实施办法
    2.1 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2.2 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2.3 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2.4 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范
    2.5 某三甲医院局部应用抗菌药细则
    2.6 某三甲医院预防应用抗菌药细则
    2.7 某三甲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规定
    2.8 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
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实施结果
    3.1 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机构的建立
    3.2 全院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意识得到加强
    3.3 完善病原体检测检验设施,提高检验水平
    3.4 完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临床督导模式
    3.5 临床药师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3.6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得到提高
4 影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的因素
    4.1 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危害性的认识
    4.2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机构和制度的影响
    4.3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质量管理的常态化建设
    4.4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宣传教育
    4.5 临床药师的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环丙沙星的不良反应(二)(论文参考文献)

  • [1]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与膀胱管理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D]. 唐一琳. 青岛大学, 2021
  • [2]CXCL16在散发性反常性痤疮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赵惠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J]. 史艳侠,邢镨元,张俊,沈波.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12)
  • [4]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年版)[J]. 史艳侠,邢镨元,张俊,沈波. 中国肿瘤临床, 2019(17)
  • [5]黄连与环丙沙星联用对鸡源性沙门菌生物被膜的影响[D]. 李敏敏.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6]莫西沙星致四肢抽搐1例[J]. 张觅,鄢欢,杨坤,蒋巧俐,程虹.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5(12)
  • [7]喹诺酮类药物致肌肉骨骼系统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韦凤华. 中国药事, 2014(03)
  • [8]89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王永田,蒋尧,孙菁. 中国医药导报, 2012(22)
  • [9]氟罗沙星伍用东莨菪碱减少副作用的疗效观察[J]. 黄安明,史炯良. 中国当代医药, 2010(35)
  • [10]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分析[D]. 梁新亮. 郑州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环丙沙星的不良反应(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