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对映体药物研究现状

单一对映体药物研究现状

一、单一对映异构体药物的研究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李耿[1](2021)在《中国南海两种软珊瑚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研究和一种二萜合成酶的催化机理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萜类化合物是天然产物中最大的一类,目前已有超过五万余种已知化合物被发现。自从一个多世纪前萜开始被研究以来,这类化合物展现出了巨大的结构多样性和生物活性的多样性。与陆生植物相比,海洋生物(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及其微生物等)通常长期生活在高压,高盐,缺氧和无光的苛刻环境中,进化出了强大的化学防御系统,来源于海洋的萜类化合物常常被观测到具有抗炎或抗肿瘤等广泛的生物活性,成为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因此,这也吸引了众多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目光。本学位论文中,作者完成了来源于中国南海两种软珊瑚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另外,基于13C和2H同位素标记技术,作者研究了一种来源于放线菌的二萜合成酶的酶催化机理,并对酶表达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深入探索。在采自广西涠洲岛软珊瑚Sarcophyton ehrenbergi样品中,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本论文共报道30个化合物,包括28个西松烷型二萜、2个甾体。这些化合物共有了17个新化合物,其中包含6个罕见的6、19位成,-不饱和内酯的西松烷二萜。据文献调研,此类化合物在海洋中目前仅有4例,而且本文通过可靠地验证(X-ray单晶衍射/TDDFT-ECD计算),纠正了两个化合物的错误结构,总结出了这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并对相应的圆二色谱确定,不饱和丁内酯的绝对构型的经验规则应用范围做出改进,这将对该类化合物的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采自海南西瑁岛的软珊瑚Klyxum flaccidum两批样品,通过正向硅胶柱、凝胶柱、HPLC分离手段进行分离,运用质谱、核磁、旋光、X-ray单晶、TDDFT-ECD计算等手段,对样品中的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总计共分离得到38个化合物,其中有22个新化合物(2个新骨架化合物),16个已知化合物。该样品中主要分得的化合物骨架类型为eunicellin,属于C2,C11位环化的西松烷型二萜。两个新骨架结构是自然界中首次发现的具有6/5/8/3四环新颖二萜骨架化合物。本文也对新骨架化合物可能的生源合成途径进行了推测和解释。课题组与药理活性筛选实验室合作,对所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广泛的生物活性筛选,并得到了一批对炎症因子TNF-有较好抑制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例如化合物2-2、2-19、2-22、2-23和3-21,它们与阳性药的抑制活性水平相当。这些研究不仅增加了对上述生物样品的化学成分了解,而且为上述化合物进一步的成药性研究供了理论基础。因本文作者对上述分离得到的C2,C11位环化的西松烷型二萜的生物合成途径感兴趣,在导师的引荐下,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远赴德国波恩大学Jeroen S.Dickschat教授的生物化学实验室研究萜类化合物的生源合成。在德期间,作为在中国课题的延续,作者总结了过去十年(2010-2020)所有的C2,C11位环化西松烷,将它们重新归类,并出了合理的生物合成假说。该假说根据二萜的碳骨架和氧化方式对化合物进行结构讨论和生物活性总结。迄今为止,尚未有人详细研究过这类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除此之外,本论文还报道了一种来自于放线菌Catenulispora acidiphila的新型二萜环化酶(Ca CS),并且阐明了多个不同骨架的酶表达二萜产物。借助新颖的同位素标记手段,作者对这些化合物的生源合成途径进行了深入探索,也用同位素标记的特殊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的绝对构型。此外,通过运用化学合成的具有反应性受阻特性的底物类似物6,7-双氢-GPP,从而导致了脱轨产物的产生,酶促级联反应机理也进行了更深入研究。

杨小荣[2](2020)在《β-CD修饰温敏磁性碳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手性拆分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手性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遍的现象。氨基酸作为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手性,即存在两种对映异构体,而且两种对应异构体的活性往往不尽相同,因此对其进行有效拆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氨基酸拆分方法如色谱法、膜分离、毛细管电泳法等因操作复杂、成本高且效率低等缺点而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开发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率高的对映体拆分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碳纳米管(CNTs)和氧化石墨烯(GO)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碳纳米材料,它们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物质分离、生物医药、催化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Fe3O4纳米粒与碳纳米材料相结合得到的复合纳米材料具有便捷的磁分离功能,为其回收再利用提供了可能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温敏高分子,而β-环糊精(β-CD)因特殊的空腔结构使其能与众多手性客体分子形成主-客体络合物,因此表现出了高的对映选择性。在实际应用中,同时使用PNIPAM和β-CD对MGO和MCNTs磁性碳纳米材料进行功能修饰,有望获得两种新型功能磁性碳纳米材料,并用于氨基酸对映体的直接拆分,有望解决常规拆分法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设计制备了两种新型磁性碳纳米材料,并用于氨基酸对映体的直接拆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先采用简单一步溶剂热法合成磁性氧化石墨烯纳米片(MGO),使石墨烯纳米片具有方便的磁收集性,然后通过贻贝化学结合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SI-ATRP)和环氧基开环反应在其表面接枝PNG-CD功能聚合物链,制得温敏β-CD聚合物刷修饰的磁性氧化石墨烯(MGO@PNG-CD),研究了其对色氨酸对映异构体(DL-Trp)的手性拆分性能和重复使用性能;2)在上一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在磁性碳纳米管(MCNTs)上接枝PNG-CD功能聚合物刷,制备了拆分性能更优异的温敏磁性碳纳米管(MCNTs-PNG-CD)。研究了其对DL-Trp的手性拆分性能和重复使用性能;研究表明,制备的两种功能磁性碳纳米材料对DL-Trp表现出了优异的温敏手性识别和高对映选择性。在低温操作条件下对DL-Trp的拆分能力(e.e.)可达到100%,并且对映体溶液的浓度越低,拆分效率越高。与MGO@PNG-CD相比,MCNTs-PNG-CD能分离更高浓度的DL-Trp。此外,所获得的两种新型功能磁性碳纳米手性选择剂材料在外加磁场下很容易实现回收再利用,与传统手性拆分剂相比,本研究设计制备的新型磁性碳纳米手性选择剂更加经济环保。

滕玉斌[3](2014)在《温敏性双水相体系的构建及其在手性药物拆分应用上的研究》文中提出摘要:双水相萃取体系,因其具有分离条件温和、处理能力强、绿色经济、易于放大等优点,在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传统双水相体系成相物,如聚乙二醇(PEG)-葡聚糖,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不能重复利用,极大地限制了双水相体系的应用范围。本文制备了一种新型温敏聚合物Poly(MAH-β-CD-co-NIPAAm),将它同葡聚糖构建双水相体系,研究了其成相特点,并应用于手性药物扁桃酸消旋体的手性分离中。因为共聚物的温敏性质,可以通过高温沉淀回收产品循环利用,为双水相萃取体系在手性药物的拆分应用领域提供一个绿色环保、经济高效的新方法。1、通过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和马来酸酐(MAH)改性的p-环糊精(p-CD)发生自由基共聚反应,制备了一种具有温敏特性的高聚物Poly(MAH-β-CD-co-NIPAAm),并对其合成最优化条件进行了探究。在反应时间24h,反应温度70℃,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与MAH-p-CD摩尔比为14:1,引发剂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1.5%的条件下时产率达到最高为46.7%。使用红外光谱(IR)、差热-热重联用(DSC-TG)对制备的高聚物进行表征加以确认。研究了温敏性材料的温敏性质,与NIPAAm均聚物相比较,Poly(MAH-β-CD-co-NIPAAm)具有更高的最低临界共溶温度(LCST),而且聚合物中MAH-p-CD含量越高其LCST也就越大,说明在引入环糊精单元后聚合物变得更加亲水。聚合物水溶液的pH越大、离子强度越弱,LCST相应的增高。2、经过成相能力测试,发现Poly(MAH-β-CD-co-NIPAAm)能够与葡聚糖4万形成双水相体系,通过浊点法绘制了体系的相图,测量体系的系线长度(TLL)和系线斜率(STL)和体积比变化规律,并研究不同温度和pH对其成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oly(MAH-β-CD-co-NIPAAm)-葡聚糖4万双水相体系具有非常好的成相效果,并且体系上下体积相比会因环境温度和体系内离子强度的变化而改变,环境温度和体系所含中性盐浓度越高,成相速度越快,上相所占体积比例越低;体系在高温条件下,所需成相物的浓度降低,更加容易成相;过高或过低的pH都不利于温敏性双水相体系的形成,最佳成相pH应控制在5.0左右。3、以Poly(MAH-β-CD-co-NIPAAm)葡聚糖4万双水相萃取体系手性分离扁桃酸(MA)外消旋体,考察了Poly(MAH-β-CD-co--NIPAAm)在拆分体系中的浓度、环境温度、体系pH值和扁桃酸浓度等因素对拆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敏性聚合物-葡聚糖双水相体系对MA具有拆分效果,并且聚合物作为手性识别剂对(S)-MA的识别能力大于(R)-MA,而且当体系pH=2、操作温度为5℃、聚合物浓度为10wt%以及MA浓度为10mmol/L时,双水相体系对MA消旋体的拆分具有最好的效果,分离因子a=1.27。

张华[4](2013)在《联萘酚在淀粉类手性固定相上的拆分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专家对于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对映体的兴趣与日俱增,它的研究几乎涉及了生命科学的所有前沿领域。发展高效的手性拆分成为这一领域最活跃的板块之一,而与之对应的色谱手性识别机理的研究尚少。众所周知,研究色谱拆分机理又是相当重要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药物手性识别机理进行研究有助于色谱条件的优化和新型手性固定相的设计,有助于推动此类手性药物的不对称合成、手性拆分以及新型手性药物的研发。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引言部分系统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对映体的重要性,以及目前色谱手性识别机理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的重要价值,适当介绍了手性化合物光学异构体的分离方法和评价。2.在正相色谱条件下,以联萘酚、氢化安息香、联萘酚二乙酸酯等为底物,考察了极性醇添加剂的种类及含量、温度等对手性拆分的影响。实验中观察到溶剂和温度诱导联萘酚对映异构体洗脱顺序反转的现象。尤其是温度实验时,当正丙醇和正丁醇分别为添加剂时,观察到一少见的现象,R-联萘酚的保留时间随柱温的升高而升高,说明这是一个罕见的吸热保留过程。3.在有机相色谱条件下,探讨了黄烷酮、联萘酚肉桂酸酯、联萘酚磺酸酯、安息香、联萘酚二乙酸酯和华法林等在Amylose-2柱上的手性拆分情况。黄烷酮、联萘酚肉桂酸酯、安息香、华法林均能实现较好的分离,而联萘酚磺酸酯不能实现分离。最后,华法林的定量实验测出线性范围为0.005~4.0mg/mL(R2>0.9992)。4.在正相色谱条件下,研究了联萘酚、联萘酚肉桂酸酯、萘普生在酒石酸柱(Kromasil-DMB)上的手性拆分,考察了极性醇添加剂的种类及含量、温度等对手性拆分的影响。联萘酚和联萘酚肉桂酸酯均能实现手性分离,而萘普生仅获得部分分离。

吝敏[5](2013)在《有机胺类手性药物制备工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手性药物的临床意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手性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进展很快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因此,手性药物对映体的分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已经成为现代化学领域广泛研究的课题之一。有机胺类药物是一大类重要的化合物,在临床上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他们在医药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这一类药物的进行手性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对其对映体的拆分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得到单一的光学纯的对映体对提高药效,减少毒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拉法辛和西布曲明都是典型的有机胺类药物。本文主要论述用经典化学拆分法和组合拆分法对他们进行拆分并优化完善其工艺。文拉法辛是一种具有独特化学结构和神经药理学作用的抗抑郁药。适用于各种类型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广泛性焦虑症,且对精神运动性迟缓又有激越行为特征的抑郁症患者也有良好疗效。文拉法辛的R和S两种对映体均有活性,且药性不同,单一对映体药物可减少副作用。最常见的副作用为恶心、嗜睡、失眠和头痛等。因此,获得手性文拉法辛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本论文这部分主要通过对拆分过程中拆分溶剂体系、拆分剂、主客体摩尔比等重要因素进行探讨,深入研究了使用酒石酸衍生物拆分文拉法辛的拆分制备方法和工艺条件优化。研究表明,用DTTA进行拆分时,在THF和少量水为溶剂的条件下可得到最好的拆分效果,对其进行重结晶和解离后可得到光学文辛。西布曲明是一种作用于中枢神经的抑制剂,盐酸西布曲明是治疗肥胖症的药物,临床上以消旋体给药。研究显示,服用消旋体可能伴有不良副反应,原因是两个对映体具有不同的药性。因此对于其单一光学纯的获的在药理学,药效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部分主要对其拆分工艺进行探讨,完善其制备工艺。选取DMTA作为拆分剂,正己烷-乙醇配比的溶剂作为溶剂体系,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拆分效果,并在异丙醇中重结晶可以得到光学纯的西布曲明,并有很好的产率。本文通过核磁共振(NMR)、红外、差重分析(DSC/TGA)等分析测试方法分析了两个异构体之间的差异,并对其手性酒石酸类衍生物与文拉法辛拆分或西布曲明主体结合的机理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徐萍[6](2013)在《β-环糊精衍生物包合萃取手性药物及其识别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β-环糊精衍生物作为手性萃取剂,分别研究了疏水性药物氯丙那林对映体、水溶性药物邻氯扁桃酸对映体的萃取分离。考察了有机试剂、萃取剂的种类、pH、萃取剂的浓度、温度等因素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并根据不同的体系采用均相反应机理建立不同的萃取模型,以分配系数、分离因子、对映体过量值、萃取性能因子等萃取性能指标对萃取过程进行优化,以获得最优的萃取条件。具体内容如下:(1)采用均相反应原理,利用对映体的离解平衡、物理分配、包合反应平衡等分别建立不同的萃取体系(酸性和碱性)反应模型。并考虑到离子状态的对映体有可能分布到有机相中,在碱性体系的模型建立中引入离子分配系数,使模型更加准确。(2)疏水性对映体氯丙那林的萃取分离:引入离子分配系数,采用碱性萃取反应模型。由试验测得氯丙那林分子和离子态的物理分配系数分别为0.3和8.93。综合考察结果表明:试验结果和模型预测一致,β-环糊精衍生物优先识别R-氯丙那林。对比实验结果和模型预测获得的最优条件为:磺丁基醚-β-环糊精为手性萃取剂,二氯甲烷为有机试剂,水相pH为6.0,萃取剂浓度为0.04mol/L,温度为5℃。此时分离因子为1.25,萃取性能因子为0.025。(3)水溶性对映体邻氯扁桃酸的萃取分离:忽略离子分配系数的影响,采用酸性萃取反应模型。各个条件的考察结果表明:试验结果和模型预测一致,β-环糊精衍生物优先识别S-邻氯扁桃酸。对比实验结果和模型预测获得的最优条件为:羟丙基-β-环糊精为手性萃取剂,1,2-二氯乙烷为有机试剂,pH为2.5,萃取剂浓度为0.05mol/L,温度为5℃。此时,分离因子为1.29,萃取性能因子为0.011。本论文还通过紫外光谱法、核磁法、热重/差热法、分子模拟法研究了羟丙基-β-环糊精对邻氯扁桃酸的包合机理。结果表明:羟丙基-β-环糊精与邻氯扁桃酸形成的包合物主要以1:1的形式存在,包合后紫外光谱发生红移。根据Benesi-Hildebrand’s方程计算得到的包合常数KR和KS分别为24L/mol和39L/mol。热重/差热法表明形成包合物后邻氯扁桃酸的稳定性显着提高。分子模拟显示氢键是羟丙基-β-环糊精与邻氯扁桃酸之间的主要作用力。

陈晨[7](2013)在《手性药物中间体的微生物酶法合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催化法因具备催化效率高、立体专一性好、反应条件温和等优势,相比于传统的化学催化工艺具可以更好的适应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绿色工业的要求。手性化合物(包括手性药物、手性原材料和手性中间体)是目前运用生物催化技术的主要产品,并且在医药、化学品以及食品工业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生物催化法又包含以纯酶作为催化剂和以细胞作为催化剂两大类别。这其中以细胞作为催化剂的方法是直接将发酵好的细胞离心洗涤后作为催化剂投入反应的一种生物催化方法,因其不需要再添加昂贵的辅助因子帮助辅酶的再生,且不需要繁琐的纯酶提取工艺,使用起来更为方便廉价。本论文着重研究了运用细胞催化的方法合成手性药物中间体。本论文运用全细胞酶法合成了两种高立体选择性的手性药物中间体,即左乙拉西坦酸和(R)-α-苯乙醇。这其中左乙拉西坦酸是合成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的中间体,而(R)-α-苯乙醇也是合成多种药物的必须中间体。在论文的第二章中,研究了左乙拉西坦酸的生物法合成路线。该路线是根据左乙拉西坦的结构特点,自行设计的一条通过从自然界筛选立体专一性催化剂的方法立体选择性水解乙拉西坦单酯(α-乙基-2-氧合-1-乙酰胺吡咯烷乙酸酯)合成左乙拉西坦酸的路线。根据该路线的要求,从多地区采集的土样中最终筛选得到了一株能够高立体选择性水解乙拉西坦单酯即能够产羧酸酯水解酶的菌株,并通过观察该菌株的细胞结构、菌落形态以及生理生化特征,结合16S rDNA测序分析将该菌株命名为鞘胺醇杆菌SIT102。论文的第三章对鞘胺醇杆菌SIT102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优化后的最适发酵条件为葡萄糖10g/L,蛋白胨20g/L,MgSO40.5g/L,KH2PO30.5g/L,K2HPO30.5g/L,pH7.0,30°C,180rpm培养36h;经优化的发酵条件培养后细胞量从2.41g/L提高到了3.53g/L,同时比酶活力从最初的1.74U/g提高到了3.16U/g。第四章在发酵条件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鞘胺醇杆菌SIT102的最适反应条件。经优化的反应条件为底物浓度5mM,细胞10gdcw/L,pH7.5,35°C,180rpm反应20h。最终底物的转化率、产物的ee值及E值可以分别达到48.3%、96.5%和175.7。第五章中,为了提高实验室现有菌株埃切毕赤酵母AS2.625催化苯乙酮所生成(R)-α-苯乙醇的ee值,自行设计了一种提高产物ee值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尝试添加了多种有机助溶剂、表面活性剂及不同种类的环糊精,并发现β-环糊精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产物(R)-α-苯乙醇的ee值。同时优化了该反应体系,优化后的反应体系为苯乙酮20mM,β-环糊精30mM,细胞55gdcw/L,pH7.0,30°C反应24h。优化后产物(R)-α-苯乙醇的ee值从80%提高到了97%,且转化率保持在98%。这一方法应用在以其他芳香酮为底物的反应体系中也能够不同程度的提高产物的ee值,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柯先军[8](2013)在《新型环糊精衍生物类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手性识别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一对光学对映体通常在药理及生理活性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手性药物中表现较明显,因此将外消旋体拆分为单一对映体的方法与技术一直受到广泛关注。高效液相色谱法因其具有分离快速、准确,不会破坏对映体的生理活性和结构等优势而被广泛用于农业、生物和医药等领域,因此,对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开发与研究一直是色谱技术研究的关键。手性固定相法广泛用于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中,而环糊精衍生物类手性固定相,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手性固定相之一。本论文分别制备了5种涂敷型和5种键合型β-环糊精衍生物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其中涂敷型手性固定相是由β-环糊精与取代的苯基异氰酸酯反应制备一系列取代苯基氨基甲酸酯-β-环糊精,并将其涂敷在氨丙基硅胶上获得。键合型手性固定相是将五种6A-N3-取代苯基氨基甲酸酯-β-环糊精衍生物与炔基硅胶通过“click”反应获得。分别利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以及核磁共振波谱对反应产物和中间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运用HPLC法分别对9种不同结构的外消旋体进行手性拆分,并分别对涂敷型和键合型β-CD衍生物CSP的手性识别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对于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CSP,涂敷型的分离结果好于键合型,对映体rac-4、rac-6在涂敷型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CSP上的分离因子分别为1.08和1.58(正己烷/异丙醇=90/10,v/v)。对于其他取代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CSP,其“click”键合型β-CD衍生物CSP对所研究的外消旋体的手性识别能力好于涂敷型。键合型4-氯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CSP对rac-4、rac-5、rac-9外消旋体的分离因子分别为1.12(正己烷/异丙醇=99/1,v/v)、1.06(正己烷/异丙醇=99/1,v/v)和1.04(正己烷/异丙醇=50/50,v/v)。键合型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CSP对外消旋体rac-4、rac-6的分离因子分别为1.03和1.39(正己烷/异丙醇=90/10,v/v)。键合型4-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CSP对rac-6的分离因子为1.09(正己烷/异丙醇=90/10,v/v)。对于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CSP,键合型的分离结果与涂敷型相当,对映体rac-6在涂敷型和键合型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CSP上的分离因子分别为1.35和1.05(正己烷/异丙醇=95/5,v/v)。

李晶[9](2012)在《三唑类手性杀菌剂苯醚甲环唑的立体选择性生物活性与环境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手性农药对映体在生物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使其生物活性、生态毒理及环境行为往往存在很大不同,因而手性农药的使用及环境安全已成为一个新的关注中心。本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方法研究了三唑类手性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在设施蔬菜和土壤中的立体选择性环境行为,同时开展了苯醚甲环唑光学纯对映体的毒性和活性差异研究。在正相液相色谱条件下,考察比较了直链淀粉-三[(s)-α-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直链淀粉-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及纤维素-三(对甲基苯基甲酸酯)等四种手性固定相对苯醚甲环唑及其手性代谢物CGA205375对映体的化学分离与手性分离效果,发现纤维素-三(对甲基苯基甲酸酯)固定相具有最高手性分离能力。通过进一步对醇改性剂种类及含量、分离温度等手性分离因素的优化,成功实现了苯醚甲环唑及其代谢物CGA205375对映体的同时基线分离。通过模拟实际生产田间茎叶喷雾法开展了苯醚甲环唑对映体在黄瓜与蕃茄植株上的选择性行为研究。数据表明苯醚甲环唑对映体在黄瓜和蕃茄果实内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且四个对映体在黄瓜和蕃茄果实中降解速度不同。在黄瓜果实内,四个对映体降解速度大小顺序为:(-)-苯醚甲环唑-A>(+)-苯醚甲环唑-A,(-)-苯醚甲环唑-B>(+)-苯醚甲环唑-B,随着施药后时间的推移,造成黄瓜果实中(+)-苯醚甲环唑-A和(-)-苯醚甲环唑-B的富集;在蕃茄果实内,四个对映体降解速度均慢于在黄瓜中的降解速度,并且也存在明显差异,在蕃茄内苯醚甲环唑降解速度大小顺序为:(+)-苯醚甲环唑-A>(-)-苯醚甲环唑-A,(-)-苯醚甲环唑-B>(+)-苯醚甲环唑-B,其中(-)-苯醚甲环唑-A和(-)-苯醚甲环唑-B在蕃茄果实中富集。通过向6种不同类型的农田土壤中添加外消旋苯醚甲环唑进行培养,研究了有氧和无氧条件下苯醚甲环唑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和选择性降解情况。结果表明在有氧或无氧土壤中苯醚甲环唑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降解规律。在不同土壤及培养条件下,苯醚甲环唑对映体的降解速率差别较大。苯醚甲环唑在弱碱性土壤中降解速率最快,在中性土壤中其次,在酸性土壤中降解速率最慢,研究发现在碱性和酸性土壤中苯醚甲环唑对映体的立体选择性降解比在中性土壤中更加明显。苯醚甲环唑四个对映体在无氧条件下降解速度显着小于其在有氧条件下土壤中的降解速度。在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下,苯醚甲环唑对映体在供试土壤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选择性代谢,(+)-苯醚甲环唑A和(+)-苯醚甲环唑B均被优先降解,但两种条件下苯醚甲环唑对映体降解的立体选择性强度没有显着性差异。通过进一步的光学纯对映体实验,证明了苯醚甲环唑对映体在土壤降解过程中是保持手性稳定的,四个对映体之间没有发生构型转变。开展了手性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外消旋体及四个光学纯对映体对斜生栅藻、大型溞和斑马鱼三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四个对映体对三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存在不同,毒性顺序均为:(-)-苯醚甲环唑A>(+)-苯醚甲环唑B>(+)-苯醚甲环唑A>(-)-苯醚甲环唑B,外消旋苯醚甲环唑毒性处于四个对映体之间。开展了苯醚甲环唑外消旋体及四个对映体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蕃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蕃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 (Cooke) Cifferri)、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等5种病源真菌的活性差异研究。研究发现,对于试验选定的植物病原菌而言,苯醚甲环唑四个对映体的抑菌活性存在明显差异,活性大小顺序为:(-)-苯醚甲环唑B>(+)-苯醚甲环唑A>(+)-苯醚甲环唑B>(-)-苯醚甲环唑A,外消旋苯醚甲环唑活性处于四个对映体之间。

张晓翔[10](2010)在《微量水对正相体系中2-丙酸类衍生物对映体分离的选择性影响》文中认为手性转化产物的拆分研究极大地弥补了手性污染物立体化学的内容。转化产物在环境和毒理性质方面往往与母体污染物有所差别,特别是对那些在环境中经常被检测到的较高浓度的产物,存在潜在的和未知的环境风险。因此,将它们和母体一起纳入环境风险评价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2-丙酸类手性化合物种类繁多,涉及除草剂、杀菌剂等,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以甲霜灵、喹禾灵、苯霜灵、禾草灵、2,4-滴丙酸甲酯及相关酸类降解产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流动相中微量水的存在对其手性分离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甲霜灵及其主要转化产物甲霜灵酸对映体的同柱分离方法,优化色谱条件如下:Chiralcel OJ-H色谱柱;室温;正己烷/异丙醇/乙酸(95:5:0.1,V/V/V)为流动相,存放3到5天,或者流动相新配流动相中加入约0.015%的微量水;流速为0.5mL/min。对映体的流出顺序依次为:(S)-(+)-甲霜灵酸、(S)-(+)-甲霜灵、(R)-(-)-甲霜灵酸、(R)-(-)甲霜灵。通过人为额外添加微量水,证明是通过对峰宽和保留时间的不同影响提高了分离效果。正相体系中,微量水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替代选择添加剂来拆分某些难分离物质。此外,通过热力学分析,柱温和微量水斗均未引起手性固定相结构的改变。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手性拆分过程受焓控制,且单独分析时(S)-甲霜灵和(R)-甲霜灵酸与固定相的作用强度接近。为了阐述2-丙酸类除草剂喹禾灵及其主要降解产物喹禾灵酸的不同手性识别,对它们的对映体分离以及在两种藻类中的生物过程进行了研究。微量水对分析物对映体的保留有选择性影响,而且喹禾灵和喹禾灵酸对微量水的敏感程度也不同,从而实现了两者同时达到基线分离的目的。微量水的影响可能是因为水和分析物在载体硅胶表面以及氢键等其他位点进行竞争,减少了非对映体选择作用的结果。喹禾灵酸在斜生栅藻悬浮液中的形成和降解速率比在小球藻中高。喹禾灵在藻液中不会发生选择性降解以及对映体转换。本文还对另外8种2-丙酸类衍生物(包括农药及其降解产物)进行了研究,更进一步证实了微量水对于对映体之间的选择性影响和化合物及其降解产物之间的差异性影响。

二、单一对映异构体药物的研究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一对映异构体药物的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南海两种软珊瑚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研究和一种二萜合成酶的催化机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以及部分化合物的生源途径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一种肉芝软珊瑚属珊瑚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2.1 肉芝软珊瑚属(Sarcophyton)珊瑚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的研究近况
        2.1.1 西松烷二萜
        2.1.2 Sarcomililate型二萜
        2.1.3 Sarinfane型二萜
        2.1.4 Sarcotroane型二萜
        2.1.5 Capnosane型二萜
        2.1.6 Sarsolenane型二萜
        2.1.7 Lobane型二萜
        2.1.8 小结
    2.2 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 ehrenbergi)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
        2.2.1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与结果讨论
        2.2.2 生物活性测试
        2.2.3 实验部分
第三章 2,11-Cyclized Cembranoids骨架化合物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研究——以两种Klyxum属珊瑚为例
    3.1 2,11-cyclized cembranoids的研究近况(2011-2020)
        3.1.1 2,11-cyclized cembranoids简介
        3.1.2 2,11-cyclized cembranoids立体化学和生物合成途径假说
        3.1.3 Solenopodin A类二萜
        3.1.4 Labiatin A类二萜
        3.1.5 Eunicellins类二萜
        3.1.6 小结
    3.2 软珊瑚Klyxum flaccidum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3.2.1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与结果讨论
        3.2.2 生物活性测试
        3.2.3 实验部分
第四章 来自放线菌Catenulispora acidiphila的二萜合成酶Catenul-14-en-6-ol Synthase的生物合成机理研究
    4.1 萜类的生物合成
        4.1.1 萜类的定义
        4.1.2 异戊二烯焦磷酸 (IPP)的形成——甲羟戊酸 (Mevalonate,缩写为MVA)和非甲羟戊酸途径
        4.1.3 C_5单元的聚合
        4.1.4 萜类合成酶
        4.1.5 同位素标记技术在探究二萜合成酶生物合成机理的应用
    4.2 来自放线菌Catenulisporaacidiphila的二萜合成酶Catenul-14-en-6-ol Synthase的生物合成机理研究
        4.2.1 前言
        4.2.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2.3 实验部分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重要化合物谱图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β-CD修饰温敏磁性碳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手性拆分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手性化合物
    1.2 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拆分
        1.2.1 化学拆分法
        1.2.2 膜拆分法
        1.2.3 色谱拆分法
        1.2.4 酶拆分法
        1.2.5 诱导结晶法
    1.3 手性选择剂
        1.3.1 环糊精
        1.3.2 β-CD的识别机理
    1.4 磁性碳纳米材料的概述
        1.4.1 石墨烯
        1.4.2 磁性氧化石墨烯
        1.4.3 磁性碳纳米管
    1.5 环境刺激响应型纳米材料
        1.5.1 pH响应型纳米材料
        1.5.2 温度响应型纳米材料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β-CD修饰温敏磁性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与手性拆分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实验仪器及分析测试仪器
        2.2.2 β-CD修饰温敏磁性氧化石墨烯(MGO@PNG-CD)的制备
        2.2.3 MGO@PNG-CD对 DL-Trp的拆分性能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GO@PNG-CD的表征分析
        2.3.2 MGO@PNG-CD对 DL-Trp的直接拆分
        2.3.3 DL-Trp 初始浓度对 MGO@PNG-CD 的对映体选择性的影响
        2.3.4 MGO@PNG-CD的循环使用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β-CD修饰温敏磁性碳纳米管的制备与手性拆分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实验仪器及分析测试仪器
        3.2.2 β-CD修饰温敏磁性碳纳米管(MCNTs-PNG-CD)的制备
        3.2.3 MCNTs-PNG-CD对 DL-Trp的拆分性能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CNTs-PNG-CD的表征分析
        3.3.2 MCNTs-PNG-CD对 DL-Trp的直接拆分
        3.3.3 PNIPAM对 MCNTs-PNG-CD拆分DL-Trp的影响
        3.3.4 DL-Trp 初始浓度对 MCNTs-PNG-CD 的对映体选择性的影响
        3.3.5 MCNTs-PNG-CD的循环使用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创新点
    4.1 主要结论
    4.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温敏性双水相体系的构建及其在手性药物拆分应用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课题背景
    1.1 手性识别剂及识别机理
    1.2 手性药物消旋体拆分方法
        1.2.1 经典结晶拆分法
        1.2.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3 气相色谱法
        1.2.4 膜分离法
        1.2.5 毛细管电泳
        1.2.6 液液萃取拆分
    1.3 N-异丙基丙烯酰胺类温敏性聚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1.3.1 PNIPAAm的温敏性及机理
        1.3.2 PNIPAAm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1.3.3 PNIPAAm在调光材料上的应用
        1.3.4 PNIPAAm在色谱中的应用
        1.3.5 其他方面的应用
    1.4 本文选题背景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Poly(MAH-β-CD-co-NIPAAm)的制备与表征及其温敏性能测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试剂的精制
    2.2 实验部分
        2.2.1 MAH-β-CD的制备
        2.2.2 Poly(MAH-β-CD-co-NIPAAm)的制备
        2.2.3 Poly(MAH-β-CD-co-NIPAAm)合成工艺的优化
        2.2.4 Poly(MAH-β-CD-co-NIPAAm)的温敏性能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时间对Poly(MAH-β-CD-co-NIPAAm)产率的影响
        2.3.2 反应物料对Poly(MAH-β-CD-co-NIPAAm)产率影响
        2.3.3 引发剂浓度对Poly(MAH-β-CD-co-NIPAAm)产率影响
        2.3.4 反应温度对Poly(MAH-β-CD-co-NIPAAm)产率的影响
        2.3.5 温敏性共聚物的表征
        2.3.6 温敏性聚合物的温敏性能测定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oly(MAH-β-CD-co-NIPAAm)-葡聚糖双水相体系的构建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2 Poly(MAH-β-CD-co-NIPAAm)成相能力分析
        3.1.3 Poly(MAH-β-CD-co-NIPAAm)-葡聚糖4万相图的绘制
        3.1.4 体系系线长度(TLL)和斜率(STL)的测定
        3.1.5 Poly(MAH-β-CD-co-NIPAAm)-葡聚糖4万双水相体系相比的测试
        3.1.6 外界环境对双水相体系的影响
    3.2 结果与讨论
        3.2.1 Poly(MAH-β-CD-co-NIPAAm)成相能力分析结果与讨论
        3.2.2 Poly(MAH-β-CD-co-NIPAAm)-葡聚糖4万双水相体系相图
        3.2.3 Poly(MAH-β-CD-co-NIPAAM)-葡聚糖4万双水相体系体积比变化规律
        3.2.4 体系系线长度(TLL)和斜率(STL)
        3.2.5 温度对Poly(MAH-β-CD-co-NIPAAm)-葡聚糖4万双水相体系相图的影响结果与讨论
        3.2.6 pH对Poly(MAH-β-CD-co-NIPAAm)-葡聚糖4万双水相体系相图的影响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oly(MAH-β-CD-co-NIPAAm)-葡聚糖4万双水相体系在扁桃酸手性拆分上的应用
    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2 扁桃酸的色谱分析方法
    4.3 双水相手性拆分扁桃酸原理及流程
    4.4 实验部分
        4.4.1 扁桃酸手性单体标准曲线的绘制
        4.4.2 聚合物在拆分体系中的含量对拆分效果的影响
        4.4.3 体系pH对拆分效果的影响
        4.4.4 操作温度对拆分效果的影响
        4.4.5 体系中扁桃酸消旋体的浓度对MA拆分效果的影响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扁桃酸手性单体标准曲线
        4.5.2 聚合物在拆分体系中的含量对拆分效果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4.5.3 体系pH对拆分效果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4.5.4 操作温度对拆分效果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4.5.5 体系中扁桃酸消旋体的浓度对MA拆分效果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4)联萘酚在淀粉类手性固定相上的拆分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 高效液相色谱的特点
    1.3 高效液相色谱的手性拆分
        1.3.1 手性和手性药物
        1.3.2 HPLC 在手性分离中的应用
    1.4 手性化合物光学异构体的拆分方法
        1.4.1 结晶拆分法
        1.4.2 化学拆分法
        1.4.3 微生物酶拆分法
        1.4.4 膜拆分法
        1.4.5 电泳技术拆分法
        1.4.6 色谱拆分法
        1.4.6.1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
        1.4.6.2 气相色谱法(GC)
        1.4.6.3 毛细管电泳法(CE)
        1.4.6.4 薄层色谱法(TLC)
        1.4.6.5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5 手性识别机理的研究方法
        1.5.1 色谱法
        1.5.2 光谱法
        1.5.3 分子模型设计和理论计算方法
    1.6 本论文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第2章 正相模式下联萘酚等几种手性化合物在 Amylose-2 柱上的拆分研究
    2.1 引言
        2.1.1 高效液相色谱理论及色谱参数
        2.1.1.1 色谱图和峰参数
        2.1.1.2 定性参数(保留值)
        2.1.1.3 柱效参数
        2.1.1.4 相平衡参数
        2.1.1.5 分离参数
        2.1.2 联萘酚等几种手性化合物的基本概述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2.3 色谱条件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联萘酚的拆分研究
        2.3.1.1 流动相醋酸的影响
        2.3.1.2 流动相中极性醇添加剂组成及比例的影响
        2.3.1.3 温度对拆分的影响
        2.3.2 氢化安息香在 Amylose-2 手性柱上拆分的探讨
        2.3.3 联萘酚二乙酸酯在 Amylose-2 手性柱上拆分的探讨
        2.3.4 联萘酚磺酸酯在 Amylose-2 手性柱上拆分的探讨
        2.3.5 溴代联萘酚在 Amylose-2 手性柱上拆分的初步探讨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有机相条件下几种手性化合物在 Amylose-2 柱上的探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3 样品的配制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流动相组成对拆分的影响
        3.3.2 流速对手性化合物拆分的影响
        3.3.3 柱温对手性分离的影响
        3.3.4 华法林的定量测定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联萘酚等几种手性化合物在酒石酸柱上拆分的探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方法
    4.3 萘普生在酒石酸柱上手性拆分的初步探讨
    4.4 联萘酚肉桂酸酯在酒石酸色谱柱上的手性拆分的初步探讨
    4.5 联萘酚在酒石酸色谱柱上的手性拆分的初步探讨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工作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的科研任务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5)有机胺类手性药物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药物的研究现状
    2 手性药物的研究概况
    3 手性化合物的获得方法
        3.1 天然来源获得
        3.2 不对称合成法
        3.3 外消旋体拆分方法
    4 手性拆分方法的研究进展
        4.1 经典结晶法
        4.2 化学拆分法
        4.3 组合拆分法
        4.4 生物拆分法
        4.5 色谱拆分法
        4.6 萃取拆分法
第二章 文拉法辛拆分研究
    1 文拉法辛的研究现状
    2 手性文拉法辛的研究进展
    3 课题设计
        3.1 设计原理
        3.2 研究内容
    4 实验部分
        4.1 实验药品和试剂
        4.2 实验仪器设备
        4.3 文拉法辛消旋体的制备
        4.4 文拉法辛非对映体盐的形成
        4.5 光学纯文拉法辛的制备
        4.6 光学纯文拉法辛盐酸盐的制备
        4.7 文拉法辛光学纯的检测
    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1 制备手性文拉法辛的影响因素
        5.2 文拉法辛拆分机理的研究
    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布曲明的拆分工艺探讨与完善
    1 西布曲明的研究进展
    2 手性西布曲明的研究现状
    3 课题设计
        3.1 目前课题组对西布曲明拆分的研究现状
        3.2 研究内容
        3.3 设计原理
    4 实验部分
        4.1 实验药品和试剂
        4.2 实验仪器设备
        4.3 西布曲明消旋体的制备
        4.4 西布曲明与L-二对甲氧基苯甲酰酒石酸成盐(L-R)
        4.5 光学纯西布曲明的制备
        4.6 光学纯西布曲明盐酸盐的制备
        4.7 西布曲明光学纯的检测
    5 结果与讨论
        5.1 制备手性西布曲明的影响因素
        5.2 拆分机理的研究
        5.2.1 NMR图谱分析
        5.2.2 红外图谱分析
        5.2.3 DSC/TGA分析
    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β-环糊精衍生物包合萃取手性药物及其识别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手性及手性药物的研究意义
    1.2 手性药物分离的重要性
    1.3 手性分离的方法
        1.3.1 合成法
        1.3.2 结晶法
        1.3.3 膜法
        1.3.4 色谱法
        1.3.5 毛细管电泳法
        1.3.6 生物催化法
        1.3.7 手性溶剂萃取法
    1.4 环糊精的手性识别
        1.4.1 环糊精的性质
        1.4.2 环糊精识别机理
        1.4.3 包合反应的类型
        1.4.4 包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创新之处
        1.5.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2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1.5.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包合反应萃取理论研究
    2.1 包合反应萃取理论
    2.2 手性萃取平衡模型
        2.2.1 碱性对映体模型建立
        2.2.2 酸性对映体模型建立
        2.2.3 萃取性能的进一步表征
    2.3 小结
第3章 手性萃取分离氯丙那林对映体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
        3.2.2 包合常数(K_R和K_S)的测定
        3.2.3 测定分子态和离子态的物理分配常数P_0和P_i
        3.2.4 萃取试验
        3.2.5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包和反应常数K_R和K_S
        3.3.2 物理分配系数P_0和P_i
        3.3.3 有机溶剂种类的影响
        3.3.4 β-环糊精衍生物种类的影响
        3.3.5 pH的影响
        3.3.6 SBE-β-CD浓度的影响
        3.3.7 温度的影响
        3.3.8 多条件共存下的模拟优化
    3.4 小结
第4章 手性萃取分离邻氯扁桃酸对映体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
        4.2.2 萃取试验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有机试剂的影响
        4.3.2 手性萃取剂种类的影响
        4.3.3 水相pH值的影响
        4.3.4 手性萃取剂浓度的影响
        4.3.5 温度的影响
        4.3.6 多条件共存下的模拟优化
    4.4 小结
第5章 羟丙基-B-环糊精对邻氯扁桃酸包结作用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和试剂
        5.2.2 包合比的测定
        5.2.3 包合常数的测定
        5.2.4 核磁法
        5.2.5 热重/差热法
        5.2.6 分子模拟法
    5.3 结果讨论
        5.3.1 邻氯扁桃酸和HP-β-CD的包合比
        5.3.2 紫外法测定包合常数
        5.3.3 核磁光谱
        5.3.4 热重/差热分析
        5.3.5 分子模拟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手性药物中间体的微生物酶法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手性合成研究的意义
    1.2 手性合成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1.3 世界手性药物的发展近况
    1.4 获得手性化合物的方法
        1.4.1 物理法
        1.4.2 化学法
        1.4.2.1 化学法拆分
        1.4.2.2 潜手性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
        1.4.3 色谱法
        1.4.4 生物法
    1.5 微生物酶催化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1.5.1 微生物酶催化的特点
        1.5.2 微生物酶催化的方法
        1.5.3 微生物酶法制备手性药物中间体
    1.6 酯酶产生菌的筛选方法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8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酯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在左乙拉西坦手性中间体合成中的应用
    2.1 实验材料
        2.1.1 土样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筛选的方法
        2.2.1.1 摇瓶富集培养法
        2.2.1.2 贫乏平板培养法
        2.2.1.3 菌种的保藏
        2.2.1.4 发酵培养
        2.2.1.5 反应转化率的测定
        2.2.1.6 菌种立体专一性测定
        2.2.1.7 外消旋乙拉西坦单酯的制备
        2.2.2 菌种鉴定
        2.2.2.1 细胞及形貌观察
        2.2.2.2 生理生化实验
        2.2.2.3 16S rDNA测序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种的初筛
        2.3.2 菌种的复筛
        2.3.3 菌种的鉴定
        2.3.3.1 菌种的形态特征
        2.3.3.2 生理生化特征
        2.3.3.3 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鞘胺醇杆菌羧酸酯水解酶的发酵优化
    3.1 实验材料
        3.1.1 菌种
        3.1.2 种子培养基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碳源优化
        3.2.2 碳源浓度优化
        3.2.3 氮源
        3.2.4 氮源浓度优化
        3.2.5 金属离子
        3.2.6 金属离子浓度优化
        3.2.7 最适pH
        3.2.8 最适温度
        3.2.9 产酶与生长曲线的测定
        3.2.10 OD值的测定方法
        3.2.11 细胞干重曲线的测定
        3.2.12 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碳源优化
        3.3.2 碳源浓度优化
        3.3.3 氮源
        3.3.4 氮源浓度优化
        3.3.5 金属离子优化
        3.3.6 金属离子浓度优化
        3.3.7 最适初始 pH
        3.3.8 最适发酵温度
        3.3.9 最适发酵时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鞘氨醇杆菌羧酸酯水解酶立体选择性催化乙拉西坦单酯水解反应
    4.1 实验材料
        4.1.1 菌种
        4.1.2 发酵培养基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底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4.2.2 细胞量对反应的影响
        4.2.3 pH对反应的影响
        4.2.4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2.5 反应进程
        4.2.6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底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4.3.2 细胞量对反应的影响
        4.3.3 pH对反应的影响
        4.3.4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3.5 反应进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ichia etchellsii全细胞催化芳基酮不对称还原反应
    5.1 实验材料
        5.1.1 菌种
        5.1.2 培养基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Pichia etchellsii的发酵培养
        5.2.2 芳基醇的合成
        5.2.3 不同有机助溶剂的影响
        5.2.4 不同种类环糊精对反应的影响
        5.2.5 加入β-环糊精后pH对反应的影响
        5.2.6 加入β-环糊精后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5.2.7 加入β-环糊精后底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5.2.8 底物谱
        5.2.9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有机助溶剂的影响
        5.3.2 不同种类环糊精的影响
        5.3.3 在β-环糊精存在条件下反应的最适条件
        5.3.4 以其他芳基酮为底物的反应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型环糊精衍生物类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手性识别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手性
        1.1.2 手性分子的来源
        1.1.3 手性药物
        1.1.4 手性药物的前景
    1.2 手性识别
        1.2.1 分子间作用力
        1.2.2 三点相互作用模型
    1.3 手性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毛细管电泳及色谱法
        1.3.2 光谱法
        1.3.3 传感器法
    1.4 拆分外消旋体的方法
        1.4.1 机械拆分法
        1.4.2 化学拆分法
        1.4.3 诱导结晶法
        1.4.4 生物化学法
        1.4.5 手性膜拆分
        1.4.6 色谱法拆分
    1.5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研究进展
        1.5.1 多糖类 CSPs
        1.5.2 刷型(Pirkle)手性固定相
        1.5.3 环糊精类 CSPs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引言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步骤
        2.2.1 溶剂预处理
        2.2.2 实验路线
        2.2.3 键合型β-CD 衍生物 CSPs 的制备
        2.2.4 涂敷型 CSPs 的制备
    2.3 填装色谱柱
        2.3.1 填装涂敷型色谱柱
        2.3.2 填装键合型色谱柱
    2.4 分析与表征
        2.4.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4.2 核磁共振波谱(NMR)分析
        2.4.3 热失重(TGA)分析
        2.4.4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β-CD 苯基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的表征与分析
    3.1 涂敷用β-CD 苯基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的表征与分析
        3.1.1 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 的表征与分析
        3.1.2 4-氯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 的表征与分析
        3.1.3 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 的表征与分析
        3.1.4 4-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 的表征与分析
        3.1.5 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 的表征与分析
    3.2 键合用β-CD 苯基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的表征与分析
        3.2.1 6~A-Ts-CD 的表征与分析
        3.2.2 6~A-N_3-β-CD 的表征与分析
        3.2.3 6~A-N_3-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 的表征与分析
        3.2.4 6~A-N_3-( 4-氯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 的表征与分析
        3.2.5 6~A-N_3-(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 的表征与分析
        3.2.6 6~A-N_3-(4-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 的表征与分析
        3.2.7 6~A-N_3-(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 的表征与分析
    3.3 “click”键合 CSPs 的表征与分析
        3.3.1 “click”反应催化剂 CuI(PPh3)的表征与分析
        3.3.2 改性硅胶的表征
        3.3.3 “click”键合 CSP 的表征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β-CD 苯基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 CSP 的 HPLC 手性分离研究
    引言
    4.1 手性拆分中几个重要参数及外消旋体拆分
    4.2 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 手性固定相对映体分离研究
    4.3 4-氯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 手性固定相对映体分离研究
    4.4 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 手性固定相对映体分离研究
    4.5 4-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 手性固定相对映体分离研究
    4.6 3,5-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β-CD 手性固定相对映体分离研究
    4.7 CSPs 外消旋体拆分对比研究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三唑类手性杀菌剂苯醚甲环唑的立体选择性生物活性与环境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手性与手性农药的基本概念
    1.2 手性农药对映体的分离研究进展
        1.2.1 直接结晶拆分法
        1.2.2 化学拆分法
        1.2.3 生物拆分法
        1.2.4 色谱拆分法
        1.2.5 高效液相色谱仪手性固定相应用研究进展
        1.2.6 手性农药对映体拆分研究进展
    1.3 手性农药对映体的立体选择性环境行为研究
        1.3.1 手性农药对映异构体混合物定量方法
        1.3.2 手性农药在水体中选择性行为研究
        1.3.3 手性农药在土壤中选择性行为研究
        1.3.4 手性农药在植物体中选择性降解研究
        1.3.5 手性农药在动物体内的选择性降解及富集研究
        1.3.6 手性农药选择性行为基本模式
    1.4 手性农药对映体的环境毒理学研究
        1.4.1 手性农药生物活性的对映体差异研究
        1.4.2 手性农药生物毒性的对映体差异研究
    1.5 手性农药苯醚甲环唑的研究进展
        1.5.1 苯醚甲环唑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情况
        1.5.2 苯醚甲环唑的残留分析及手性分离研究
        1.5.3 苯醚甲环唑的环境行为研究
    1.6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苯醚甲环唑及其手性代谢物对映体分离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药品与试剂
        2.1.2 仪器
        2.1.3 苯醚甲环唑及其手性代谢物对映体分离及条件优化
        2.1.4 目标化合物对映体在OJ柱上流出顺序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苯醚甲环唑及CGA205375 对映体分离及优化
        2.2.2 目标化合物对映体在OJ柱上流出顺序测定
    2.3 结论
第三章 苯醚甲环唑在设施蔬菜上的立体选择性行为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药品与试剂
        3.1.2 仪器
        3.1.3 苯醚甲环唑对映体测定的色谱条件
        3.1.4 供试黄瓜及蕃茄的培养及施药处理
        3.1.5 样品前处理
        3.1.6 黄瓜和蕃茄中苯醚甲环唑手性残留分析方法评价
        3.1.7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苯醚甲环唑及CGA205375 在黄瓜及蕃茄中手性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3.2.2 苯醚甲环唑对映体在黄瓜及蕃茄上立体选择性行为
    3.3 结论
第四章 苯醚甲环唑在土壤中的立体选择性行为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药品与试剂
        4.1.2 仪器
        4.1.3 供试土样
        4.1.4 土壤的药剂处理方法
        4.1.5 土壤样品前处理
        4.1.6 色谱条件
        4.1.7 土壤中苯醚甲环唑手性残留分析方法评价
        4.1.8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苯醚甲环唑及CGA205375 在土壤中手性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4.2.2 有氧条件下苯醚甲环唑在土壤中的降解
        4.2.3 无氧条件下苯醚甲环唑在土壤中的降解
        4.2.4 苯醚甲环唑对映体在土壤中稳定性研究
    4.3 结论
第五章 苯醚甲环唑对映体的立体选择性急性毒性差异研究
    5.1 苯醚甲环唑对映体对斜生栅藻的急性毒性差异研究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讨论
    5.2 苯醚甲环唑对映体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差异研究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讨论
    5.3 苯醚甲环唑对映体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差异研究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与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苯醚甲环唑对映体的立体选择性活性差异研究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仪器与药剂
        6.1.2 供试菌种与培养基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供试菌种的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比较
        6.2.2 苯醚甲环唑对映体杀菌活性差异比较
    6.3 结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苯醚甲环唑及其手性代谢物对映体分离
    7.2 苯醚甲环唑对映体在设施蔬菜中的选择性行为研究
    7.3 苯醚甲环唑对映体在土壤中的选择性行为研究
    7.4 苯醚甲环唑对映体立体选择性毒性和活性差异
    7.5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微量水对正相体系中2-丙酸类衍生物对映体分离的选择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手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及选题依据和意义
    1.1 手性化合物发展趋势
    1.2 手性化合物拆分研究
        1.2.1 手性拆分方法
        1.2.2 常见手性固定相
        1.2.3 手性色谱拆分原理
    1.3 手性拆分的热力学研究
    1.4 手性化合物构型的判断
        1.4.1 手性化合物的光学原理
        1.4.2 经验规则八区率及其应用
    1.5 2-丙酸类手性化合物概况
    1.6 立题依据及意义
2 甲霜灵和甲霜灵酸在老化流动相中的同柱拆分:微量水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药品
        2.2.2 仪器与色谱条件
        2.2.3 外消旋甲霜灵酸((R)-甲霜灵酸)的制备
        2.2.4 水样和土样的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绝对构型判定
        2.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2.3.3 色谱拆分的热力学研究
        2.3.4 老化流动相对于手性分离的影响
        2.3.5 微量水对于手性分离的影响
        2.3.6 分离方法的性能和精确度
    2.4 小结
3 喹禾灵和喹禾灵酸对映体色谱分离对微量水的差异性响应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仪器与色谱条件
        3.2.3 外消旋喹禾灵酸((R)-喹禾灵酸)的制备
        3.2.4 绿藻的降解实验
        3.2.5 热力学方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绝对构型判定和直接对映体拆分
        3.3.2 绿藻降解
        3.3.3 喹禾灵和喹禾灵酸的手性稳定性
        3.3.4 不同的手性分离机理
    3.4 小结
4 微量水对2-丙酸类衍生物对映体分离的差异性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部分实验结果
        4.3.1 初步优化条件
        4.3.2 微量水的差异性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手性2-丙酸类衍生物色谱分离中微量水的差异性影响色谱图
附录B 手性2-丙酸类衍生物在微量水影响下分离的热力学参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单一对映异构体药物的研究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南海两种软珊瑚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研究和一种二萜合成酶的催化机理探究[D]. 李耿.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21(08)
  • [2]β-CD修饰温敏磁性碳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手性拆分性能研究[D]. 杨小荣.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3]温敏性双水相体系的构建及其在手性药物拆分应用上的研究[D]. 滕玉斌. 中南大学, 2014(03)
  • [4]联萘酚在淀粉类手性固定相上的拆分机理研究[D]. 张华. 闽南师范大学, 2013(06)
  • [5]有机胺类手性药物制备工艺研究[D]. 吝敏. 南昌大学, 2013(03)
  • [6]β-环糊精衍生物包合萃取手性药物及其识别机理研究[D]. 徐萍. 中南大学, 2013(05)
  • [7]手性药物中间体的微生物酶法合成研究[D]. 陈晨.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1)
  • [8]新型环糊精衍生物类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手性识别性能研究[D]. 柯先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5)
  • [9]三唑类手性杀菌剂苯醚甲环唑的立体选择性生物活性与环境行为研究[D]. 李晶.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10]微量水对正相体系中2-丙酸类衍生物对映体分离的选择性影响[D]. 张晓翔. 大连理工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单一对映体药物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