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静电应用技术研究现状

脉冲静电应用技术研究现状

一、脉冲静电应用技术的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郭德华,高志良,何积浩,叶昕[1](2021)在《静电放电测试模型标准现状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静电放电测试模型使电子元器件的抗静电损伤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本文在对国内外静电放电测试模型标准制定技术组织及标准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人体模型(HBM)、机器模型(MM)、带电器件模型(CDM)、人体金属模型(HMM)、传输线脉冲(TLP)、瞬时闭锁(TLU)标准及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获得相关研究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静电防护技术与标准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杭浪[2](2021)在《超级电容器纳米纤维隔膜电纺过程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纺纤维隔膜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隔膜制备过程中工艺参数优化的问题尚未解决。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电纺过程影响因素研究,着重研究了电纺制备隔膜影响因素和成锥电压模型。基于正交实验、锥形相似度计算及Sobol法灵敏度分析,开展了电纺制备超级电容器隔膜主导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纺丝距离对成锥电压的影响最为显着,其灵敏度是溶液表面张力、纺丝喷头外径的1.7倍、15.0倍。基于有限元仿真软件分析了泰勒锥表面电场分布。计算表明,电场模径向分布为Gauss分布,电场模轴向分布为单指数分布。基于实验数据和仿真结果,对成锥电压模型进行修正,通过引入影响程度系数和电压偏移系数,并经FCM聚类分析,减小了成锥电压模型误差。研究表明,修正成锥电压与实验电压平均偏差范围降为0.2~05kV,偏差率范围为5.11%~9.32%。研究认为,在超级电容器纳米纤维隔膜制备过程中,纺丝距离对成锥电压的影响最为显着,通过在成锥电压计算模型中引入影响程度系数和电压偏移系数,可显着提高成锥电压模型精度。论文对于提高电纺纤维制备效率及质量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刘纯[3](2021)在《基于SiGe BiCMOS工艺的ESD防护器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SiGe BiCMOS工艺将传统CMOS工艺低成本、高集成度的优势与SiGe工艺出色的射频(RF)性能相结合,已广泛应用于毫米波和亚毫米波市场。该工艺下集成电路的可靠性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其中,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事件是影响芯片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提高该工艺下集成电路的ESD防护性能已经成为了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本论文主要基于TCAD仿真对SiGe BiCMOS工艺下的ESD防护器件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SiGe BiCMOS工艺下的三种静电防护器件:SCR;OHTSCR(内嵌式HBT触发SCR);NHTSCR(改进型OHTSCR)的电流输运机制和ESD防护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CR触发电压高,易产生闩锁效应。OHTSCR能够有效降低SCR的触发电压,但会减小维持电压,导致器件在静电事件结束后不能快速关闭,影响被保护电路的性能。NHTSCR优化了维持电压,但会增大触发电压,也牺牲了器件的面积。其次,提出了两种新型SiGe P+区ESD防护器件,对器件内部的电流输运机制进行研究。新结构N阱P+区中Ge组分的引入,降低了寄生PNP晶体管的电流增益,削弱了NPN和PNP寄生晶体管的正反馈效应,增强器件的抗闩锁能力。结果表明,新型SCR在Ge均匀分布且Ge含量为30%时,将维持电压从2.06V增大到10.32V,提高了四倍左右;新型OHTSCR在Ge均匀分布且Ge含量为15%时,将维持电压从1.55V增大到4.7V,提高了两倍左右。最后,提出了一种新型凹槽结构OHTSCR,通过在HBT集电区浅沟槽隔离中引入凹槽结构,改善了 HBT内部的电场分布,提高电流泄放能力,使正反馈效应提前发生,降低了器件的触发电压。同时维持电压基本保持不变,也不会增大器件的面积。结果表明,与常规结构器件相比,新型凹槽结构OHTSCR将触发电压从8.88V减小到5.08V,降低了 43%左右,ESD设计窗口减小为常规器件的48%左右。

尤清扬[4](2021)在《气/液环境中光热微驱动机构的静态与动态驱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驱动技术及微驱动机构是微机电系统(MEMS)与微光机电系统(MOEMS)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迄今为止,国内外已研究发展了基于电磁、静电、压电、电热等各类不同机制的微驱动技术,各有其优缺点及适用领域。其中,电热驱动技术及微驱动机构利用流过窄臂和宽臂的电流产生的焦耳热差异实现微驱动(横向偏转),具有驱动(位移)量大、驱动力强等优点。但是,电热驱动需要引入内置或外接电源及电路,使其整体难以集成化或微小化;同时,电热微驱动中的发热电流,可能对微系统中的微电路或微器件产生电磁干扰;此外,这一驱动技术难以在液体(尤其是导电液体)环境中实现微驱动。为此,本文提出和发展了可同时适用于气体(如空气)与液体(如水)环境的新型光热微驱动技术,在毫瓦级激光照射下即可实现光热微驱动机构(Optothermalmicroactuator,OTMA)的驱动及控制,具有原理新颖、结构简洁、驱动灵活(可实现单向与双向驱动)、无需导线连接、无电磁干扰等特点,克服了电热及其他电驱动技术的局限性,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在上述领域具有广阔的实际应用前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空气与液体(水)环境中微纳米尺度光热膨胀机制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气/液环境中的静态与动态光热微驱动的新方法及新技术。研究了光与物质作用机制及材料传热、热膨胀机理,研究建立了光热膨胀机制的理论模型,基于有限元分析、热平衡方程、边界条件及偏微分方程求解等,推导出温升、光热膨胀量及其振幅的表达式;通过结构力学分析,得到光热微驱动机构在空气中的光热偏转与膨胀量间的杠杆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流体对微驱动机构的阻尼力作用,获得了液体环境中的有阻尼修正的光热偏转量-光热膨胀量关系式,为实现气/液环境中的静态与动态光热微驱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首次开展了气/液环境下光热微驱动机构的光热温升、光热膨胀及光热偏转等驱动特性的仿真研究。首先分别对空气与水环境中OTMA的膨胀臂在不同形状/尺寸/功率的激光光斑照射下的二维温升分布进行了仿真;其次,对膨胀臂在激光脉冲照射下的光热膨胀量及其振幅开展了仿真研究;此外,利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的固体传热、固体力学及层流物理场模块,进一步对OTMA的动态光热偏转运动特性及偏转运动过程中微机构的温度/应力变化、流体域流速/压力变化的规律进行了仿真分析,从而全面系统地研究揭示了不同环境下OTMA的光热特性及微驱动特性。利用AutoCAD与准分子激光微加工系统,设计并微加工制作了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基材的光热微驱动机构系列。采用248 nm的KrF准分子激光,加工了总长在200~2000μm范围、厚度为20~60 μm的各种OTMA,包括光热膨胀臂、双臂对称型OTMA、双臂非对称型OTMA及开关型OTMA等,实现气/液环境中的光热微驱动。研究建立了气/液两用的光热微驱动的控制与测量系统,可同时适用于气体与液体环境中的光热微驱动控制,并实现光热微驱动特性的显微测量。该系统由OTMA及气/液工作皿、激光驱动控制单元(包括激光控制电路、激光器、分束棱镜、多维调节架)、显微成像模块(包括照明光源、显微物镜、图像传感器)及计算机等部分组成;同时,研究开发了基于亚像素匹配算法的显微运动测量软件,用于测量OTMA的偏转量及光热驱动特性。利用光热微驱动控制与测量系统,开展了OTMA在空气中的静态与动态光热微驱动实验研究,验证了光热驱动的可行性,并获得了优化的控制参数及光热驱动特性。在理论模型的指导下,采用波长650 nm、功率2 mW的激光束照射开关型OTMA的膨胀臂,实现了“开”和“关”的驱动状态,测得的最大偏转量达到15.5 μm;采用功率2.5 mW、频率可调的激光脉冲控制非对称型OTMA,实现了动态光热驱动,测得非对称型OTMA在空气中的最大响应频率约为19.6Hz;同时,采用激光脉冲分别照射对称型OTMA的双臂,实现了双向的动态光热驱动。全面系统地开展了液体(水)环境中OTMA的驱动实验研究,首次实现了液体(水)环境中的静态与动态光热微驱动。采用波长650nm、520nm和450nm的激光分别照射水中的OTMA,均有效地实现了液体环境下的光热驱动,证明了这一技术的可行性;在功率9.9 mW、频率0.9~25.6 Hz的激光脉冲照射下,开展了非对称型OTMA在水中的静态与动态微驱动实验,测得其光热偏转量的振幅为3.9~3.2 μm;采用激光脉冲分别照射对称型OTMA的双臂,实现了OTMA在水中的双向光热驱动;采用最高频率200Hz的高频(相对于几十Hz的微驱动而言)激光脉冲,进一步开展了微驱动机构的高频响应特性研究,测得OTMA在水中的最高响应频率在150~200 Hz之间,与理论模型及仿真结果的趋势相吻合,表明OTMA在水中可实现有效的光热驱动,并且表现出比空气环境中更优越的动态响应特性。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和发展的气/液环境中的光热微驱动技术及光热微驱动机构,可在空气与液体(水)环境中实现静态与动态光热微驱动,具有显着的特色与创新,为光热微驱动技术及微驱动机构在MEMS、MOEMS及微纳米技术的广泛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谢晓勇[5](2021)在《循环滤布收尘的静电除尘器的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静电除尘器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含尘气流的净化过程,其特点为处理烟气量大、设备阻力小、除尘效率高以及适用范围广。随着烟尘排放要求日益严格,传统的静电除尘器难以达到标准。传统静电除尘器难以避免振打清灰时引起的二次扬尘问题和高比电阻粉尘引起的反电晕现象,直接导致除尘效率降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除尘效率,提出一种循环滤布收尘的静电除尘器。分析了循环滤布收尘的过程,明确影响除尘效率的因素。以微粒沉积临界速度判定微粒吸附在滤布表面,根据粉尘层引起的电压降低推导了滤布传动的频率公式。建立了电场模型和微粒在电场和流场中运动的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编写用户自定义程序表征电场力及微粒荷电。基于SIMPLE算法、采用标准6)~模型,应用Fluent软件对除尘过程进行模拟,从循环滤布收尘的静电除尘器的结构参数、加载电压、微粒粒径和气流速度四个因素,研究了不同工况对除尘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文模拟的条件下,增大电晕线和滤布的间距、增大电晕线之间的距离都会导致除尘效率降低,但对除尘效率的影响程度不同。电晕线和滤布间距从90mm增至140mm会导致除尘效率降低15%至20%;而相邻电晕线间距从100mm增至150mm使除尘效率降低不足5%。电压升高,除尘效率增大,但随着电压升高,对除尘效率的增幅减小,电压从10kV增加到15kV时除尘效率增加13.75%,而电压从25kV增至30kV除尘效率仅增加3.89%;微粒粒径(1μm至7μm)增加,除尘效率增大;气流流速增加,除尘效率降低,且在流速较低时升高电压对除尘效率的提升较小,高流速时升高电压对除尘效率提升明显,对于1μm的微粒,在0.6m/s时,电压从20kV升至25kV时,除尘效率增加3.23%,而在1.6m/s时除尘效率可升高9.03%。数值模拟的结果可为循环滤布收尘的静电除尘器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蕾[6](2021)在《基于CFD-DEM静电模型的脉冲流化床内流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流化床反应器广泛应用于石化、制药、高分子等行业。它虽然提供了良好的固体混合,但在流化过程中,颗粒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会促进颗粒团聚的形成,从而降低流态化性能。流化床的性能高度依赖于流动特性和气泡特性,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内部构件经常被放置在流化床中。埋管是流化床的一种内构件,埋管能够限制床内气泡大小,从而促进气固两相的接触。同时脉冲气流是一种有效的强化颗粒混合的方法,因此,本课题重点研究静电下脉冲频率和气流配比对流化床流动特性的影响,这对于生产实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和离散元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适用于静电下的进气为脉冲气流的流化床CFD-DEM耦合数值模拟平台。计算区域选取流化床的主体部分,将模型简化为一个二维矩形床体。详细模拟考察了静电下条件下不同脉冲频率和气体流量配比对普通流化床和埋管流化床流动特性的影响,得到最佳脉冲气流条件。本文首先数值模拟研究了静电下不同脉冲频率对流化床流动特性的影响,通过分析流化过程中床层内空隙率变化、颗粒与气体速度分布以及颗粒扩散系数,比较得出最佳脉冲频率。并在此最佳脉冲频率下,改变脉冲气流与稳定气流的配比,通过对床层压降和颗粒流动的分析比较,得出最佳脉冲气流配比。同时,考虑到埋管能够限制床内气泡的大小,强化混合效率。本文也详细研究了静电下脉冲气流对埋管流化床流动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比埋管的影响,发现对于长期流化的系统,选取有埋管的流化床有利于颗粒的混合。然后对静电下表观气速对埋管流化床流动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较高的表观气速更有利于颗粒的混合。最后对静电下脉冲频率和气流配比对埋管流化床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与稳定气流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脉冲气流可以提高颗粒速度,提高颗粒的扩散与混合能力。对于普通流化床,脉冲气流的频率为2.5Hz时对流动特性的影响最为明显。减小脉冲气流与稳定气流的比值到0.5以下,可以提高颗粒流化效果。对于埋管流化床,流化床中颗粒所受的静电力与通入的脉冲气流频率变化周期一致,其中脉冲频率为2.5Hz时颗粒所受静电力最大,运动最剧烈。气流中脉冲气流所占比例越大,颗粒的混合状态越剧烈,颗粒纵向速度越大,平均运动高度也越高。

李大伟[7](2021)在《聚乙烯的高场电导机制和空间电荷输运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乙烯材料因其具有优异的力学和电学性能在电气绝缘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特高压直流输电等级的不断提高,对聚乙烯电缆绝缘材料的耐电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仍有诸多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亟待解决,首先,聚乙烯电缆绝缘材料在高电场甚至临近击穿时的电导行为、电导机制的转变过程以及空间电荷输运特性等特征信息尚不清楚。其次,电缆在运行中由于缆芯损耗温度会升高,使聚乙烯电缆绝缘材料长期工作在高温环境下,而有关高温高场对聚乙烯电缆绝缘材料空间电荷输运和电导等介电特性的研究却很少有报道。另外,在分析空间电荷和电导电流的内在关联性方面,有关空间电荷和电导电流的测量大多为分步测量,对于同一个样品测量得到的结果并不能进行严格的系统分析。因此,研制可以在不同温度下实现“同时原位”测量空间电荷和高场电导电流的联合测量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并以此为基础有效开展聚乙烯电缆绝缘材料的高电场电导机制和空间电荷输运行为的研究,探索空间电荷输运行为更为深入和全面的信息,这对整个电气绝缘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研究了聚乙烯材料在电场强度为150k V/mm以上的高场电导行为、阈值电场变化及空间电荷输运特性,分析了聚乙烯材料的高场电导机制的转变过程,并进一步研究了电场强度和温度对工业应用的聚乙烯高压电缆绝缘材料空间电荷输运行为的影响,分析其电导机制的转变过程,并完成如下工作:研制一套可实现过载自保护的全自动高场电导电流测量系统,该系统可以测量到电场强度在200k V/mm的电导电流。利用该装置对低密度聚乙烯(LDPE)、中密度聚乙烯(M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在室温下进行高场电导电流测试,研究发现:由欧姆区向陷阱作用区转变的阈值电场以及由陷阱作用区向陷阱充满区转变的阈值电场均随着聚乙烯片晶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并且在研究聚乙烯材料从陷阱作用区到陷阱充满区的整个过程中发现,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电导机制均存在着由Poole-Frenkel体效应逐渐向Schottky电极效应的转变过程。根据激光诱导压力波法(Laser Induced Pressure Pulse,LIPP)基本原理结合全自动高场电导电流测量系统研制一套可以在不同温度下实现“同时原位”测量空间电荷和电导电流的联合测量系统。在不同温度下对国产低密度聚乙烯、国产交联聚乙烯以及国外交联聚乙烯三种工业应用的高压电缆绝缘材料进行空间电荷和电导电流联合测量。研究发现:当温度恒定时,三种聚乙烯材料积累的总电荷量整体均随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在相同电场强度下,国产低密度聚乙烯积累总电荷量的速率要大于另外两种材料的电荷积累速率,国外交联聚乙烯在低温时积累总电荷量的速率较小,但当温度升高至50°C以上时,其积累总电荷量的速率开始逐渐增大,国产交联聚乙烯积累总电荷量的速率最小;当电场强度恒定时,三种聚乙烯材料体内积累的总电荷量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在相同温度下,国产低密度聚乙烯积累的总电荷量最多,而国外交联聚乙烯在低电场时积累的总电荷量较少,当电场强度大于20k V/mm时,其积累总电荷量的速率要大于另外两种材料的电荷积累速率,积累的电荷量相对增多,国产交联聚乙烯积累的总电荷量最少;并且在陷阱作用区研究发现,随着电场强度增加,三种聚乙烯高压电缆绝缘材料的电导机制均存在着由Poole-Frenkel体效应逐渐向Schottky电极效应的转变过程。

武绍琮[8](2021)在《陡脉冲作用下的固气界面电荷积聚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电能输送的容量,效率、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SF6气体绝缘输变电设备GIS/GIL在电力系统中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输电管道封闭式的结构,容易在GIS中生成VFTO,并加剧表面电荷积聚和沿面闪络等故障,危害输电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研究陡脉冲作用下固气界面电荷积聚模式对促进管道输电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搭建了陡脉冲作用下环氧试样表面电荷积聚情况的测试系统。表面电位的测试误差小于4.5 V,空间误差小于0.1 mm。测试系统中使用幅值可调的纳秒级脉冲源通过片状电极向环氧试样施加脉冲电压。输出脉冲的上升沿小于100 ns。实验中分别测得了幅值从10 kV到20 kV变化,重复脉冲个数从0到1000变化的脉冲电压作用条件下,环氧试样表面电位的变化量及分布规律。测量结果显示,随着脉冲电压幅值的增加,表面电位近似线性升高;随着脉冲个数的增加,表面电位上升速率逐渐变小并最终达到饱和。通过对比气体环境下和真空环境下表面电位分布情况的差异,证明了气体侧电荷来源占积聚的主要作用。基于脉冲电压作用下表面电荷积聚的特点,构建了表面电荷积聚数值计算模型。并结合文献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适用于脉冲电压下计算离子迁移率的修正方法。计算得到了脉冲电压作用下,环氧试样的表面电荷密度分布、表面电位分布、空间负电荷密度等物理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试样表面电荷在脉冲持续的时间内发生明显积聚,随时间呈阶梯状增加。

何志强[9](2020)在《涂装线自动静电粉末喷涂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涂装是指在工业制品的表面用涂料涂上保护层,是制造工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静电粉末喷涂是指利用静电作用使粉末涂料吸附到工件表面,之后经过高温加热在工件表面形成涂膜的涂装方法。静电粉末喷涂因为具有生产效率高、环保节约、工艺简单等优势,所以被广泛用于喷涂制造业。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小型喷涂制造业企业所使用的静电粉末喷涂设备自动化程度较低,这导致喷涂工人健康受到损害、喷涂质量得不到保证、生产效率较低。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设计并开发了一种高性价比的涂装线自动静电粉末喷涂系统。该系统通过静电喷枪控制器实现对静电喷枪的静电与气流流量参数的自动控制,通过往复式喷涂机及喷涂机器人实现对涂装线上不同型号工件的自动喷涂,通过上位机软件实现对系统各参数的监视与管理,并可针对不同型号的工件实现参数的自动切换。该系统结构可分为三层,分别为现场设备层、实时控制层、监视与管理层。本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点:(1)结合涂装线实际静电粉末喷涂作业场景,分析系统需求,提出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以及系统各部分的具体设计方案。完成了系统总体硬件结构以及系统喷涂作业流程的设计。(2)根据系统设计方案完成了系统的静电喷枪控制器、往复式喷涂机、喷涂机器人及PLC电气线路的硬件设计。(3)在系统硬件设计的基础之上,完成了静电喷枪控制器嵌入式软件、PLC软件、上位机软件的设计。其中基于MODBUS协议实现了静电喷枪控制器与PLC通信,使用OPC技术实现了PLC与上位机的通信。(4)最后对系统实现的功能模块进行了测试与分析,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本文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中小型喷涂制造业企业的自动静电粉末喷涂系统解决方案,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对国内自动静电粉末喷涂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赵强[10](2020)在《静电衰减时间测试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静电材料制造工艺、技术的更新以及新型静电材料出现和其广泛的应用,静电危害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不仅传统的石油、化工、军工等行业更加的重视静电安全问题,新兴的航天、微电子制造等行业也愈加关注静电危害问题。各类防静电材料广泛应用于生产、处理、包装等各个环节,材料的静电防护性能评价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除电阻(包括表面电阻率、体电阻率)、电位外,衰减时间也是衡量材料静电防护性能的关键指标。定量描述材料静电性能的物理量有电阻(包括表面电阻率、体电阻率)、电位、静电衰减时间,静电衰减时间常数也是相对重要的测试指标,可以采用测量静电引起衰减持续时间的计算方法就是达到准确测量材料静电的主要目的,并可以采用此衰减时间方法来准确评价金属材料的各种静电的引起电规律及其静电消散性能。因为在衡量材料防静电能力的时候,静电衰减时间常数必要测试的参数,所以对于时间常数值较大的材料,由于静电泄漏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容易在材料上积累静电电荷而使材料带上高压电,高电压会击穿离材料较近的空气,使空气发生剧烈放电的现象。要想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减少静电的影响,必须要具有一套完整的专业静电质量检测管理技术和精密可靠的专业静电质量测试检验仪器。针对目前常用静电光晕电荷能量衰减仪器的荷载放电转换方式单一的实际问题,将常用电晕电荷放电分为喷电法、电容电压充电法和起动摩擦法及起动静电法等三种常用带电测量方式可以集成结合起来,对应于传统的带静电粒子衰减的长时间的利用测量仪器来进行了全新多功能改进,综合考虑三种不同带电方式下样品材料静电衰减时间测试方法的个性化要求,进行了一体化测试设备的结构设计,实现了样品材料静电电位的实时采集和处理,研制成功集摩擦法、喷电法与充电法于一体的多功能静电衰减时间测试装置。材料的静电电压通过非接触感应电极采集试样电压,再通过放大电路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放大,数据采集卡对放大的信号进行接收采集,使用Lab View制作人机交互界面,显示静电衰减波形等信息,波形可以直接在仪器表面的显示屏直接显示,实现静电衰减仪器的智能化设计。提出了多功能静电衰减时间测试一体化设备的校准方法,针对静电衰减时间测试样机中关键电参数和功能指标的要求,提出了含静电高压、非接触静电电位以及静电电位动态测试在内的校准方法,为确保所研制静电衰减时间测试一体化设备的准确度和稳定性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脉冲静电应用技术的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脉冲静电应用技术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静电放电测试模型标准现状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制定静电放电测试模型标准的技术组织及其标准
    2.1 IEC的静电放电测试模型标准制定技术组织及其标准
        2.1.1 IEC/TC 101静电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标准
        2.1.2 IEC/TC 47半导体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标准
    2.2 欧洲的静电放电测试模型标准制定组织及其标准
    2.3 美国的静电放电测试模型标准制定组织及其标准
        2.3.1 ESDA的静电测试模型标准工作组
        2.3.2 ESDA与JEDEC联合制定的静电放电测试模型标准
        2.3.3 ESDA制定的静电放电测试模型的标准
    2.4 中国的静电放电测试模型标准制定组织及其标准
        2.4.1 SAC/TC 78全国半导体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标准
        2.4.2 静电防护领域制定的标准
3 静电放电测试模型标准现状
    3.1 人体模型(HBM)标准及相关关系
    3.2 机器模型(MM)标准及相关关系
    3.3 带电器件模型(CDM)标准及相关关系
    3.4 人体-金属模型(HMM)标准
    3.5 传输线脉冲(TLP)标准
    3.6 瞬时闭锁(TLU)标准
4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4.1.1 静电放电测试模型标准的制定具有不同的分工
        4.1.2 静电放电测试模型标准主要由美国主导制定
        4.1.3 人体模型(HBM)、机器模型(MM)和带电器件模型(CDM)标准应用较为广泛
    4.2 对策建议
        4.2.1 积极参与IEC静电放电测试模型标准化活动,提高采标及时性
        4.2.2 紧密跟踪美国静电放电测试模型标准,及时获知技术进展
        4.2.3 加强我国静电放电测试模型标准的研究制定,提升技术水平

(2)超级电容器纳米纤维隔膜电纺过程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t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纺纳米纤维隔膜相关研究
        1.2.2 电纺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
        1.3.2 本文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电纺影响因素分析
    2.1 正交实验安排
        2.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2 正交实验设计
        2.1.3 正交实验结果
    2.2 电纺影响因素分析
        2.2.1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2.2.2 泰勒锥锥形相似度分析
    2.3 成锥电压计算模型灵敏度分析
        2.3.1 Sobol法
        2.3.2 泰勒成锥电压计算模型灵敏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泰勒锥电场分布数值仿真分析
    3.1 电液动力学基础
    3.2 泰勒锥电场分布数值仿真
        3.2.1 COMSOL建模
        3.2.2 泰勒锥电场模分布分析
        3.2.3 电压对泰勒锥的影响分析
        3.2.4 纺丝距离对泰勒锥的影响分析
        3.2.5 溶液特性对泰勒锥的影响分析
        3.2.6 纺丝喷头外径对泰勒锥的影响分析
    3.3 电压偏移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成锥电压计算模型
    4.1 计算模型数值拟合
        4.1.1 液滴表面张力计算
        4.1.2 泰勒成锥电压计算模型修正
    4.2 泰勒成锥电压计算模型FCM聚类分析
        4.2.1 FCM聚类分析
        4.2.2 泰勒成锥电压计算模型聚类分析
    4.3 高压脉冲电场下计算模型分析
        4.3.1 脉冲静电纺丝
        4.3.2 直流高压与高压脉冲等效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SiGe BiCMOS工艺的ESD防护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集成电路ESD防护基础理论
    2.1 ESD测试模型
    2.2 传输线脉冲测试技术
    2.3 ESD防护网络和设计窗口
    2.4 常规ESD防护器件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SiGe BiCMOS工艺的ESD防护器件研究
    3.1 SiGe HBT的基本工作原理
        3.1.1 SiGe HBT的工作机理
        3.1.2 SiGe HBT的雪崩效应
    3.2 常规SCR的电流输运机理分析
    3.3 OHTSCR的器件结构和防护机理
    3.4 NHTSCR的器件结构和防护机理
    3.5 本章小结
4 新型SiGe P+区ESD防护器件
    4.1 新型SiGe P+区SCR
        4.1.1 器件机理分析与特性仿真
        4.1.2 维持电压优化与电流输运过程分析
        4.1.3 Ge组分分布优化设计
    4.2 新型SiGe P+区OHTSCR
        4.2.1 器件机理分析与特性仿真
        4.2.2 维持电压优化与电流输运过程分析
        4.2.3 Ge组分分布优化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新型凹槽结构OHTSCR
    5.1 器件结构与机理分析
    5.2 特性仿真与优化机理研究
    5.3 凹槽尺寸变化对OHTSCR的影响
        5.3.1 凹槽宽度变化
        5.3.2 凹槽深度变化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气/液环境中光热微驱动机构的静态与动态驱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微纳米技术概述
    1.2 MEMS/MOEMS技术
    1.3 微纳米驱动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
        1.3.1 静电微驱动
        1.3.2 电磁驱动技术
        1.3.3 压电微驱动
        1.3.4 微型电热驱动机构
        1.3.5 其他微驱动技术
    1.4 基于光及激光的驱动技术
        1.4.1 光镊技术
        1.4.2 基于光敏材料的光驱动技术
        1.4.3 基于热效应的光驱动技术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 微纳米尺度光热膨胀效应与光热微驱动方法研究
    2.1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机制
        2.1.1 光的吸收
        2.1.2 辐射跃迁
        2.1.3 非辐射过程
    2.2 材料热力学性质
        2.2.1 热力学基本定律
        2.2.2 基本传热过程
        2.2.3 材料的热膨胀性质
    2.3 基于光热微膨胀效应的光热微驱动原理研究
    2.4 光热微驱动方法及光热微驱动机构研究
        2.4.1 光热微驱动方法
        2.4.2 微机构材料选择
        2.4.3 微驱动机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空气/液体中光热微驱动机构的驱动理论及模型研究
    3.1 薄片材料及膨胀臂的动态光热温升效应
        3.1.1 无限大薄片的光热温升
        3.1.2 有限大薄片的光热温升
    3.2 膨胀臂的光热温升理论与模型研究
    3.3 基于光热温升的光热膨胀量计算
    3.4 空气中光热微驱动机构的驱动特性研究
    3.5 光热彻驱动机构在液体中的阻尼分析研究
        3.5.1 光热微驱动机构在液体环境中的受力分析
        3.5.2 阻尼作用下光热微驱动机构的微偏转
    3.6 本章小结
4 光热微驱动机构的光热特性与驱动特性仿真研究
    4.1 光热膨胀臂在不同光斑下的温升分布仿真
        4.1.1 空气中温升分布
        4.1.2 水环境中的温升分布
    4.2 光热膨胀臂的膨胀量及振幅仿真
        4.2.1 空气中光热膨胀仿真
        4.2.2 水环境中的光热膨胀
    4.3 光热微驱动机构在空气中的光热偏转运动仿真
    4.4 水环境下光热微驱动机构偏转运动仿真
    4.5 本章小结
5 空气环境中的静态与动态光热微驱动实验研究
    5.1 基于准分子激光的光热微驱动机构微加工制作
    5.2 光热微驱动控制及显微运动测量系统设计
        5.2.1 激光驱动控制单元
        5.2.2 显微成像模块
        5.2.3 显微运动测量软件设计
    5.3 开关型光热微驱动机构的微驱动实验研究
        5.3.1 杠杆放大效应研究
        5.3.2 单触点开关型光热微驱动机构实验
    5.4 非对称型光热微驱动机构的微驱动实验
        5.4.1 激光照射宽膨胀臂的微驱动
        5.4.2 激光照射窄臂时的微驱动实验
    5.5 对称型光热微驱动机构的微驱动实验研究
        5.5.1 不同激光脉冲频率下的光热微驱动实验
        5.5.2 双向光热微驱动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液体环境中的光热微驱动实验研究
    6.1 液体环境中光热微驱动控制及显微运动测量系统
    6.2 液体环境中光热微驱动光源与环境条件研究
        6.2.1 不同波长激光控制下的光热微驱动
        6.2.2 不同水温下的微驱动研究
    6.3 水环境中光热微驱动机构的静态与动态微驱动性能研究
        6.3.1 非对称型光热微驱动机构的微驱动性能研究
        6.3.2 对称型光热微驱动机构的双向驱动
    6.4 水环境中光热微驱动机构的高频响应特性研究
        6.4.1 高频光热微驱动控制及频闪式显微运动测量系统设计
        6.4.2 水环境中光热微驱动机构的阶跃响应特性研究
        6.4.3 光热微驱动机构的高频脉冲响应特性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及其他研究成果

(5)循环滤布收尘的静电除尘器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柔性电极静电除尘器研究现状
        §1.2.2 静电除尘器模拟仿真研究现状
        §1.2.3 静电除尘器增效手段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循环滤布收尘的静电除尘器除尘理论
    §2.1 静电除尘器的分类
    §2.2 循环滤布收尘的静电除尘器工作原理
        §2.2.1 除尘过程
        §2.2.2 影响除尘效率的因素
    §2.3 循环滤布收尘的静电除尘器理论计算
        §2.3.1 电晕放电
        §2.3.2 微粒荷电
        §2.3.3 移向收尘极板
        §2.3.4 微粒沉积
    §2.4 静电除尘器异常状况
        §2.4.1 反电晕
        §2.4.2 二次扬尘
        §2.4.3 电晕线肥大
        §2.4.4 电晕闭塞
    §2.5 电晕风效应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环滤布收尘的静电除尘器的结构设计
    §3.1 带有循环滤布的静电除尘器
    §3.2 收尘装置
    §3.3 清灰装置
    §3.4 循环滤布传动频率的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循环滤布收尘的静电除尘器模拟仿真
    §4.1 CFD数值模拟与Fluent简介
        §4.1.1 CFD数值模拟技术
        §4.1.2 Fluent简介
    §4.2 物理模型
        §4.2.1 连续介质模型
        §4.2.2 离散颗粒模型
    §4.3 数学模型
        §4.3.1 连续相模型
        §4.3.2 离散相模型
        §4.3.3 电晕电场模型
    §4.4 循环滤布收尘的静电除尘器模拟仿真
        §4.4.1 循环滤布收尘的静电除尘器几何模型
        §4.4.2 网格划分
        §4.4.3 边界条件
        §4.4.4 计算方法
        §4.4.5 用户自定义程序
        §4.4.6 计算流程
        §4.4.7 Fluent操作步骤
    §4.5 仿真模型验证
        §4.5.1 网格无关性验证
        §4.5.2 与文献数据的比较
    §4.6 仿真结果与分析
        §4.6.1 不同线板距离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及分析
        §4.6.2 工作电压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及分析
        §4.6.3 气流速度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及分析
        §4.6.4 粒径大小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CFD-DEM静电模型的脉冲流化床内流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FD-DEM法对流化床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2 流化床内静电现象研究现状
        1.2.3 埋管流化床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的成果与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气固两相流动数学模型
    2.1 固相控制方程
        2.1.1 静电模型
        2.1.2 曳力模型
        2.1.3 接触模型
    2.2 气相控制方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静电下脉冲气流对流化床流动特性的影响
    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3.2 数值模型验证分析
    3.3 静电下脉冲频率对流化床流动特性的影响
        3.3.1 床层空隙率
        3.3.2 气体与颗粒的速度分布
        3.3.3 颗粒扩散系数
    3.4 静电下气流配比对流化床流动特性的影响
        3.4.1 床层压降
        3.4.2 颗粒速度分布
        3.4.3 固体体积分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静电下表观气速对埋管流化床流动特性的影响
    4.1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 数值模型验证分析
    4.3 静电下流化床内埋管对流动特性的影响
    4.4 静电下表观气速对埋管流化床流动特性的影响
        4.4.1 颗粒时均纵向速度分布
        4.4.2 颗粒的混合特性
        4.4.3 压力信号功率谱密度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静电下脉冲气流对埋管流化床流动特性的影响
    5.1 静电下脉冲频率对埋管流化床流动特性的影响
        5.1.1 埋管周围碰撞能量损失
        5.1.2 颗粒平均静电力
        5.1.3 气体瞬时速度分布
    5.2 静电下气流配比对埋管流化床流动特性的影响
        5.2.1 Lacey混合指数
        5.2.2 颗粒纵向速度时序分布
        5.2.3 颗粒平均运动高度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聚乙烯的高场电导机制和空间电荷输运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聚合物中空间电荷及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2.1 聚合物中空间电荷及陷阱
        1.2.2 聚合物中空间电荷分布的表征方法
        1.2.3 聚合物中空间电荷能级深度的表征方法
    1.3 聚合物中电导电流
    1.4 聚合物中空间电荷与电导电流的联合测量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空间电荷与电导电流联合测量装置的研制
    2.1 联合测量装置总体结构概述
    2.2 LIPP测量装置硬件设计
        2.2.1 LIPP测量装置电极系统
        2.2.2 压力波信号的反射与优化
    2.3 高场电导电流测量装置硬件设计
        2.3.1 高场电导电流测量装置
        2.3.2 高场电导电流测量装置工作方式
    2.4 不同温度下LIPP和电导电流联合测量装置的设计
        2.4.1 室温下LIPP和电导电流联合测量装置
        2.4.2 可变温测试样品室
        2.4.3 不同温度场LIPP和电导电流联合测量装置
    2.5 LIPP和电导电流联合测量装置软件设计
        2.5.1 软件设计总体概述
        2.5.2 数据采集与存储
        2.5.3 数据处理与恢复
        2.5.4 信号矫正与分析
    2.6 LIPP和高场电导电流联合测量系统测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乙烯在高场下的电导行为
    3.1 高电场条件下的电导
    3.2 电导机制转变及分析方法
    3.3 聚乙烯高场电导行为
    3.4 聚乙烯电导机制转变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乙烯高压电缆绝缘材料的空间电荷输运行为
    4.1 实验材料选取原则
    4.2 聚乙烯空间电荷和电导电流联合测量与表征
        4.2.1 国产低密度聚乙烯联合测量与表征
        4.2.2 国产交联聚乙烯联合测量与表征
        4.2.3 国外交联聚乙烯联合测量与表征
    4.3 电场强度对聚乙烯空间电荷输运行为的影响
    4.4 温度对聚乙烯空间电荷输运行为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乙烯高压电缆绝缘材料的电导机制
    5.1 国产低密度聚乙烯电导机制
    5.2 国产交联聚乙烯电导机制
    5.3 国外交联聚乙烯电导机制
    5.4 聚乙烯高压电缆绝缘材料电导机制转变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致谢

(8)陡脉冲作用下的固气界面电荷积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固气界面电荷积聚特性研究现状
        1.2.1 直流下表面电荷积聚特性
        1.2.2 脉冲下表面电荷积聚特性
    1.3 现存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界面电荷测试平台搭建
    2.1 测试平台硬件搭建
        2.1.1 气压控制系统的搭建
        2.1.2 电极系统的搭建
        2.1.3 测量系统的搭建
    2.2 测试平台软件设计
    2.3 测试平台的性能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陡脉冲电压下固气界面电荷积聚规律
    3.1 界面电荷积聚特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3.1.1 脉冲幅值对表面电荷积聚的影响
        3.1.2 脉冲个数对表面电荷积聚的影响
    3.2 界面电荷积聚机制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陡脉冲电压下固气界面电荷积聚数值计算模型
    4.1 电荷积聚数值计算模型的提出
        4.1.1 计算模型的基本方程
        4.1.2 脉冲电压下模型中迁移率参数的修正
    4.2 数值计算模型的验证
    4.3 基于数值计算模型分析电荷积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9)涂装线自动静电粉末喷涂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自动静电粉末喷涂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静电粉末喷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喷涂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 系统各部分具体方案设计
        2.3.1 静电喷枪控制器
        2.3.2 自动喷涂运动控制
        2.3.3 PLC实时控制
        2.3.4 上位机监视与管理
    2.4 系统喷涂作业流程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静电喷枪控制器硬件设计
        3.1.1 MCU主电路
        3.1.2 静电控制模块
        3.1.3 气流流量控制模块
        3.1.4 通信模块
    3.2 往复式喷涂机及喷涂机器人结构设计
    3.3 PLC电气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通信方式
        4.1.1 MODBUS通信协议
        4.1.2 OPC技术
    4.2 静电喷枪控制器嵌入式软件设计
        4.2.1 MCU主程序
        4.2.2 静电参数控制模块
        4.2.3 气流流量参数控制模块
        4.2.4 MODBUS从站通信模块
    4.3 PLC软件设计
        4.3.1 PLC硬件组态
        4.3.2 PLC主程序
        4.3.3 直线插补模块
        4.3.4 圆弧插补模块
        4.3.5 MODBUS主站通信模块
    4.4 上位机软件设计
        4.4.1 上位机软件主程序
        4.4.2 上位机软件界面及功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通信测试
        5.1.1 MODBUS通信测试
        5.1.2 基于OPC技术的以太网通信测试
    5.2 静电喷枪控制器测试
        5.2.1 静电参数控制模块测试
        5.2.2 气流流量参数控制模块测试
    5.3 PLC运动控制仿真测试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静电衰减时间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静电学的发展
        1.1.2 静电的应用及危害
    1.2 静电电荷衰减测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防静电材料静电带电与消散机理研究
    2.1 防静电材料静电带电机理的理论分析
        2.1.1 影响起电的主要因素
        2.1.2 起电的原因
        2.1.3 带电方式
    2.2 防静电材料电荷消散规律研究
第三章 不同带电方法的理论分析
    3.1 现有三种测试方法优缺点的理论分析
        3.1.1 充电法
        3.1.2 电晕喷电法
        3.1.3 摩擦法
第四章 多功能静电衰减时间测试样机的设计与研制
    4.1 设计指标的确定
    4.2 硬件结构的设计
        4.2.1 样品台的设计与实现
        4.2.2 带电装置的设计与实现
        4.2.3 测试装置的设计与实现
    4.3 软件程序的设计
        4.3.1 非接触式探头
        4.3.2 数据处理单元
        4.3.3 数据采集卡
第五章 多功能静电衰减时间测试样机的计量校准
    5.1 直流高压源的校准
    5.2 非接触式静电电压表的校准
    5.3 非接触式静电电压表动态特性的校准
第六章 多功能静电测试仪的相关实验
    6.1 多功能静电测试仪的相关实验
        6.1.1 带电体材料对衰减时间测试结果的影响
        6.1.2 样块大小对衰减时间测试结果的影响
        6.1.3 环境条件对衰减时间测试结果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脉冲静电应用技术的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静电放电测试模型标准现状的分析研究[J]. 郭德华,高志良,何积浩,叶昕. 中国标准化, 2021(24)
  • [2]超级电容器纳米纤维隔膜电纺过程影响因素研究[D]. 杭浪.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SiGe BiCMOS工艺的ESD防护器件研究[D]. 刘纯.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4]气/液环境中光热微驱动机构的静态与动态驱动技术研究[D]. 尤清扬. 浙江大学, 2021
  • [5]循环滤布收尘的静电除尘器的仿真研究[D]. 谢晓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6]基于CFD-DEM静电模型的脉冲流化床内流动特性研究[D]. 王蕾.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7]聚乙烯的高场电导机制和空间电荷输运行为研究[D]. 李大伟.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1)
  • [8]陡脉冲作用下的固气界面电荷积聚模式研究[D]. 武绍琮.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9]涂装线自动静电粉末喷涂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何志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静电衰减时间测试方法研究[D]. 赵强.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脉冲静电应用技术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