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系统管理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探讨

通过系统管理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探讨

一、通过系统管理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爱国,黄冉,陈国鹰,李安定,张义明[1](2021)在《系统视角下中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展趋势研究》文中认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中国构建系统性更强、精细度更高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是实现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核心抓手。综述和对比分析了美国与中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的发展历程,结果表明:美国已经形成了基于流域的系统管理模式;中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由分散的点源治理向系统协调的管理模式转变,但在转变过程中存在单一治理手段不足、排放限值不断加严和现有重要制度整合缺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大清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的新思路以及水环境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的要求,提出了中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的发展方向:在总体层、核心层和支撑层应体现"治、用、保"综合治理体系的系统思维,不断完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制定的技术评估体系,逐步健全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水权交易制度。

徐敏,秦顺兴,马乐宽,王东,赵越[2](2021)在《水生态环境保护回顾与展望:从污染防治到三水统筹》文中认为水生态环境保护事关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本文阐释了我国从水污染防治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统筹转变的新时代水生态环境保护内涵,从国内视角梳理我国水污染防治实践取得的成效,识别美丽中国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制约性问题,首次在全国层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环境质量、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保障情况进行国际对标分析,提出以水生态系统保护目标为指引、以流域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为基础、以"三水"统筹系统治理为路径、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建议。

杨明一,乔海娟,王银堂,胡庆芳,张丛林[3](2021)在《太湖流域分省市水环境政策量化分析与比较》文中研究表明太湖流域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点区域,而良好的水环境是太湖流域在全国率先实现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太湖流域水环境形势严峻,流域内两省一市水环境保护政策协同性不足是重要原因。为分析太湖流域水环境政策存在的问题,对政策体系进行系统性调整,建立了流域水环境政策三维比较框架,将理论框架与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对沪苏浙水环境政策文本进行差异性和关联性量化比较分析并刻画政策网络,进而提出对策建议。研究表明:(1)近年来,沪苏浙水环境政策供给质量逐渐提高,政策类型丰富,政策重点较为突出,各地区政策侧重点有所差异。(2)由于不同阶段的水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不同,各阶段的三维政策框架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总体上呈现出逐步多元稳固的趋势;在各个阶段内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执行者联系紧密且相互影响并发生变化。(3)目前太湖流域水环境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包括政策目标设置机制尚不完善、政策工具的运用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缺乏调动市场和社会积极性的长效机制、水环境治理相关政策间缺乏联动性等。最后,从完善目标体系、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工具、强化第三方参与流域水环境管理、提高政策层级与增加政策合力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广州市人民政府[4](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规[2021]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生态环境局反映。2021年6月25日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广州市"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落地,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马超,于博,宾零陵,乔雅男[5](2021)在《城市河网连通循环净化系统构建及其关键技术》文中认为针对城市河网连通性欠佳、水环境质量下降及河网调控难度大等问题,提出基于活水循环耦合高效净化的城市河网水环境改善新模式,并提出河网整治过程中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即城市河网全局补水调控技术、定量化整装净化技术、精细化水环境模拟与信息互馈机制、信息集中与全局处理。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新发展形式下城市河网连通活水循环净化系统的内涵与总体需求,提出了涵盖河网整治、河网水体净化、河网水流-水质模拟评价、水质在线监测等4个方面的系统架构,明确了城市河网水体动态连通调控-定量整装成套净化耦合技术、河网水体动态监测-精细化模拟耦合技术、城市河网水环境全局信息管理与全面互联等关键技术问题,给出了城市河网未来的规划治理方向。

戴同[6](2021)在《基于VFM的多主体参与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污水处理公用基础设施对改善水环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污水处理设施数量少、净化质量差成为制约水污染治理效果的重要原因。由政府自建、自营的传统管理模式在工程建设、技术水平、管理方式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对污水处理效果的要求,进而影响了人们对安全用水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政企合作的PPP模式在污水处理建设、运营项目中得到了大力推广。污水处理PPP项目对水资源用户、政府部门及水务企业而言存在共同的需求基础。但公私合作的PPP模式试行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波折,究其根本原因是未能平衡多方参与主体的利益。现有PPP模式的研究成果多从政府或社会资本方的视角,以博弈的方法分析问题,很少以多方参与主体利益共赢为目标解决问题。本文突破以往PPP模式的合作理论研究,从人们对优质水环境需求的角度出发,以污水处理PPP项目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方利益的VFM评价及影响社会资本方利益的投资回报为主线,兼顾用户对排污价格的承受能力,运用信息同步反馈的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基于VFM评价的多方主体参与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系统动力学模型”,借助Vensim软件对满足各方利益相关主体的合作条件进行仿真研究。其研究成果对于加强公私合作过程中的公正性,提高城镇污水处理PPP项目的实施效率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其主要研究如下:(1)污水处理行业、PPP模式、VFM评价相关理论梳理污水处理行业、PPP融资模式、VFM评价的相关概念,深入探讨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收益评价指标,污水处理项目应用PPP融资模式相比于其他模式的优势,污水处理PPP项目VFM评价的应用等相关理论。(2)污水处理PPP项目决策影响因素分析污水处理PPP项目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每个主体方的决策影响因素均不同。公众期盼尽快享受优质水资源环境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其关键决策影响因素是项目实施速度与效果;排污用户关注污水排放费用是否在其承受能力之内,其关键决策因素是污水处理收费单价;VFM评价是政府方针对PPP项目的主要决策依据;投资收益是水务企业投资污水处理项目的主要决策依据。(3)基于多方主体的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依据污水处理PPP项目中政府方对VFM量值及水务企业方对投资收益的要求,提炼双方利益的共同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量化模型、税费异动模型。运用系统动力学反馈理论构建基于VFM定量评价的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并根据模型中各因子之间的反馈关系设置系统函数。结合上述各子模型构建基于VFM评价的多方主体参与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4)模型验证及应用分析借助Vensim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模拟,通过实际案例从综合效益最大化、合作边界条件、影响因素敏感性三个方面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基于多方主体视角的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为加强政企合作过程的社会公信力,满足多方主体利益需求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王康[7](2021)在《马鞍山城区雨山河水系污染特征解析及其综合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贯彻落实中央对水环境治理的要求,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提高人居环境质量,马鞍山政府于2016年全面启动了“马鞍山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本文选取马鞍山城区内三湖、两塘、三河作为代表,开展了马鞍山城区水环境污染特征及成因研究,着重分析城区雨山河水环境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污染成因进行解析,识别影响城市区域水环境的污染主控因子。同时根据现有治理技术,结合马鞍山城区环境特征、治理目标和技术需求,综合城市未来发展趋势,注重经济性和环境性的有机统一,提出马鞍山城区雨山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雨山河整体而言,COD、NH3-N为主要的超标因子,其入河污染负荷均是环境容量的2.9倍。截污实施后雨山河水系NH3-N、TP均超标,其入河污染负荷分别是环境容量的1.8倍、1.3倍,NH3-N为首要超标污染因子。从水系各河道比较看,孟塘支渠入河污染负荷与环境容量对比差异最大,说明其超标最为严重,其次是雨山河。通过工程实施,雨山河水系能够实现:南湖、北湖、雨山湖五项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Ⅳ类。金字塘、孟塘、长沟、孟塘支渠和雨山河五项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Ⅴ类。同时,治理后的雨山河水系将构建完整、稳定、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在新建或改建居民区/工业区实现雨污管网完全分流,已建居民区/工业区加强管道维护,防止污水混接至雨水管,污水直排区域进行专项综合整治,防止污水排入水体,加强管道维护、管道疏浚等工作。进行雨山河水系三湖(南湖、雨山湖、北湖)治理工程,是改善湖泊水环境、提升公园水景观、建设宜居城市的必然要求,是进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程的必然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改善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的需求,进行雨山河水系水环境治理工程对改善流域水环境、打造城市水环境、污水收集处理、加快城镇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河两岸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张富康[8](2021)在《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汾河中游污染物总量三级分配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加快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的加剧造成水体水环境质量下降。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措施是污染物总量控制,而实施总量控制的核心工作是进行总量分配。要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就需要对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将总量控制目标具体分配至各污染源。因此,研究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模型,对改善水环境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汾河中游流域为研究对象,考虑区域环境经济之间发展关系,合理确定总量控制目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公平性、可行性原则为基础,构建污染物总量分配体系,对污染物总量目标进行分配。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1)控制单元划分及水环境问题诊断按照《山西省水功能区划》的水质要求,对汾河中游水质状况进行评价。明确污染源、入河排污口与河流水域之间的关系,基于汾河中游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行政区划及流域汇水特征,对汾河中游干流及主要支流文峪河、潇河采用Arcgis水文分析功能,进行水陆控制单元的划分。结果表明:1)汾河中游流域共划分为7个水陆控制单元,其中干流5个,支流2个。2)汾河中游流域2015-2019年水质综合污染指数逐年下降,但仍属于劣V类水体,水质以氮磷污染为主,其中NH3-N为首要污染物。3)汾河中游流域2017年COD、NH3-N的入河总量分别为20850.25 t、4466.46t,主要来源于汾河太原B段控制单元。(2)汾河中游流域动态水环境容量研究选择COD、NH3-N作为计算因,利用一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对汾河中游水质进行模拟,并采用公式法对汾河中游流域不同水期的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汾河中游流域COD的水环境容量为65900.83 t/a,其中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30172.11t、24498.22t、11230.5 t;NH3-N的水环境容量为3302.98 t/a,其中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环水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1506.25 t、1223.92 t、572.81 t。(3)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污染物总量分配研究以首要污染因子NH3-N为总量控制因子,在水环境容量和流域环境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以2017年为基准年,选择容量总量的控制方式,通过“流域—控制单元—行政区—污染源”的三级分配体系,以公平性原则为基础,构建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行行政区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法,采用信息熵对主观赋权的各分配指标权重进行修正,考虑不同组合权重方案下总量目标的二级分配,并利用基尼系数法对二级分配结果进行评估,表明以人口和GDP为主要影响因素时的分配方案基尼系数最小,分配方案最公平合理。在二级分配基础上,考虑排污单位的排污现状、处理能力、污染物排放标准,构建线性规划模型,采用遗传算法结合粒子群算法进行污染物总量目标的最优化分配,将总量目标分配至各污染源。

武添文[9](2021)在《复州河流域入河排污口优化布置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物入河量迅速增加,加之污染物的无序排放,增加了对流域内河道水生态系统的压力。为维持河道的水生态平衡并保障水体安全,国家制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通过强化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来规范入河污染物的排放,但这个措施没有系统性地考虑流域内各河段的自净能力与上下游各入河排污口的空间布局之间的互相关系,因而在空间上难以形成流域全局性的入河排污口优化布局,不利于流域内的水生态健康并影响水安全。本文以大连市复州河流域为背景,针对流域内排污口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数值模拟为主要技术手段,并考虑流域的径流特性、经济活动规律、人口分布特点等主要因素,提出流域内入河排污口优化设置方案。首先调查分析了复州河的流域概况,并对流域内的入河排污口进行了详细调查,其次针对复州河流域的自然特征建立了基于QUAL2K的复州河水质模拟模型,接着针对流域内现有的入河排污口布局方案,通过模拟以计算分析现状入河排污口布局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研究流域入河排污口的优化布置方案,为提升复州河流域的水质状况提供科学支撑,也从一个方面提高用水安全。论文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根据复州河的实际条件,分析了复州河流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排污口现状以及建设规划,并分析流域现状水质,指出部分断面水质超标的原因;详细调查了流域的排污口规划,明确了各排污口的污水排放标准;选定COD和氨氮作为主要评价和控制指标计算分析了规划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并正常运行条件下各规划排污口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规律,提出了论文的重点研究时段。(2)根据流域特性以及研究需求,选取了QUAL2K模型作为研究工具,并根据复州河流域的水文条件以及流域内污水处理厂的分布情况,参考《辽宁省主要水系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成果以及复州河干流上的控制断面分布情况,对复州河松树水库出口处下游干流段进行了概化与划分;以实测资料为依据,对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率定,并分析成果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基于QUAL2K的复州河水质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3)针对流域水功能区的控制目标以及各控制断面的水质执行标准划分了河段控制断面的水质计算单元;利用1956年~2016年水文资料进行频率分析,确定了90%水平年的设计径流量,并采用水文比拟法确定流域内无实测资料的各断面的设计径流过程;进而采用控制断面达标法与模型试错法相结合,分析计算了流域内各河段和全流域的纳污能力;利用经过参数率定后的复州河水质模型模拟现有的入河排污口规划方案下的各控制断面的水质变化趋势,指出现有入河排污口设置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优化排污口设置方案研究的重点。(4)分析了入河排污口布设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了排污口优化布局的方法;根据入河排污口的布设原则,结合复州河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入河排污口的优化方案;采用所建立的基于QUAL2K的复州河水质模型模拟对比各布局方案与现有布局方案各控制断面COD和氨氮的浓度的改善程度,提出相对满意的排污口设置方案,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陈璐[10](2021)在《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水利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伴随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水利现代化建设分阶段分地区稳步推进,自东部部分省市率先探索实践起,到全国各地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其在治水理念、基础设施、技术手段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而从整体来看,各地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程度不同、指标之间不协调、短板效应影响明显,建设现状与发展目标尚存一定差异。因此,开展各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及短板分析,对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明确水利现代化内涵和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五个方面构建了包含27项指标的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基于云模型分析了其水利现代化发展水平,利用阻碍度模型对各省水利发展短板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提升策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横向区域对比了 2018年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通过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聚类,31个省份可分为三大梯队,第一梯队包括北京、上海、江苏以及天津,其水利现代化程度最高,已达到Ⅳ-级;第二梯队中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为Ⅲ+级,梯队内部包含三个层次,重庆、山东以及浙江等地更加偏向于Ⅳ-级,贵州、山西以及河北等地处于Ⅲ+级中位水平,陕西、甘肃以及黑龙江等地占比达该梯队的61.54%,其水利现代化水平更加偏向于Ⅲ-级;第三梯队仅包含西藏地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为Ⅲ-级。(2)从五大维度分析了 2018年省域水利现代化差异。水生态修复滞后与水管理能力差异是导致省域水利现代化仍存在不均衡的主要因素,省域间差异性明显,水生态修复整体水平较低,仅8个省域位于平均线以上。水资源控制、水环境治理及水安全保障方面,各省域间评价结果相差较小。(3)从纵向年度分析了省域水利现代化发展趋势。水利现代化建设特征由2011年的由东向西逐渐减弱变化为均衡发展,等级聚集度逐渐增高,各省域间水利现代化水平差距逐步缩小,41.93%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部分省份的水生态修复与水管理能力指数出现回弹,表明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的增长仍属于依靠增强水安全保障力度与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的粗放型增长,而非全要素提升的集约式增长。(4)基于障碍诊断模型分析了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并提出了提升策略。水生态修复滞后是我国各省域水利发展普遍面临的短板,水资源控制是东北、京津冀、西北地区的突出短板,水环境治理滞后是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较突出的短板,水管理能力低下对水利发展的阻碍作用暂无明显的地区差异。并结合各区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别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五个方面提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升策略,为提升我国新时代水利现代化水平提供一定的支撑。

二、通过系统管理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过系统管理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系统视角下中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中美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发展特点
    1.1 美国的流域系统管理模式
    1.2 中国的系统协调管理模式
2 中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单一的治理手段不足以支撑水环境质量改善的核心目标
    2.2 排放限值不断加严,未能充分体现精细化管理
    2.3 排放标准的总量控制制度和现有制度的整合缺位
3 系统视角下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思路
    3.1 采用综合治理模式,改善水环境质量
    3.2 增强排放限值制定的合理性,落实精细化管理
4 中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发展趋势分析
    4.1 排放标准制定的总体思路层面
    4.2 排放标准制定的核心层面
    4.3 排放标准实施的支撑层面
5 结 语

(2)水生态环境保护回顾与展望:从污染防治到三水统筹(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以实现美丽中国为目标的新时代水生态环境保护内涵
2 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着
    2.1 质量改善:“保好水、治差水”取得明显进展
    2.2 任务项目:由单纯污染治理向流域综合治理转变
    2.3 保障措施:水污染防治政策机制逐步健全完善
3 以“三水”统筹为导向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任重道远
    3.1 面临的“三水”制约性问题分析
        3.1.1 水环境质量改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
        3.1.2 河流湖泊断流干涸或生态流量不足广泛存在
        3.1.3 水生态破坏现象十分普遍
        3.1.4 水生态环境依然呈现高风险态势
        3.1.5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3.2 国内外水生态环境状况比较分析
        3.2.1 水环境质量:与发达国家基本相当
        3.2.2 水资源保障: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
        3.2.3 水生态状况: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4 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建议
    4.1 突出水生态系统保护的目标指引
    4.2 明确流域水环境管控的空间基础
    4.3 深化“三水”统筹兼顾的系统治理
    4.4 完善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制度

(3)太湖流域分省市水环境政策量化分析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政策体系基本特征
    3.2 水环境政策内容比较
        3.2.1 政策目标维度
        3.2.2 政策工具维度
        3.2.3 政策执行者维度
        3.2.4 沪苏浙水环境政策比较结果
    3.3 水环境政策关联性分析
        3.3.1 关键词共现图谱
        3.3.2 关键词结构洞指数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4.2 政策建议

(5)城市河网连通循环净化系统构建及其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城市河网水环境治理的现状和问题
    2.1 城市河网水环境治理现状
    2.2 城市河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 河网循环连通性差,补水利用率低
        2.2.2 河网水体净化缺乏定量化整装成套技术
        2.2.3 精细化模拟存在盲区,与治理效果的动态互馈机制不明确
        2.2.4信息管理独立分散,统一决策难度大
3 城市河网连通循环净化系统的构建目标和基本要素
4 城市河网连通循环净化系统构建的技术框架与关键问题
    4.1 城市河网连通活水循环净化系统总体技术框架
    4.2 新时期城市河网连通活水循环净化系统构建的关键技术
        4.2.1 城市河网水体动态连通调控-定量整装成套净化耦合技术
        4.2.2 城市河网动态监测-精细化模拟耦合技术
        4.2.3 城市河网水环境全局信息管理与全面互联
5 结论

(6)基于VFM的多主体参与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污水处理行业投资决策研究现状
        1.2.2 PPP融资模式研究现状
        1.2.3 物有所值评价研究现状
        1.2.4 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3.3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理论基础
    2.1 污水处理理论基础
        2.1.1 污水处理行业概述
        2.1.2 污水处理相关水质标准
    2.2 PPP模式相关理论基础
        2.2.1 PPP模式内生动力及内涵
        2.2.2 PPP模式运作方式
    2.3 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适用性
        2.3.1 污水处理特性及发展历程
        2.3.2 污水处理PPP项目运作方式
    2.4 PPP项目VFM评价基础理论
        2.4.1 PPP项目VFM评价的特性内涵
        2.4.2 PPP项目VFM评价的驱动因素
    2.5 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2.5.1 系统动力学的起源与发展
        2.5.2 系统动力学仿真应用基础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主体参与污水处理PPP项目决策依据
    3.1 公众决策依据仿真方法分析
    3.2 用户决策依据排污收费分析
    3.3 企业决策依据投资收益分析
    3.4 政府决策依据VFM评价研究
        3.4.1 污水处理PPP项目VFM定性评价改进模型
        3.4.2 污水处理PPP项目VFM定量评价PSC法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VFM定量评价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4.1 VFM定量评价PSC法的应用
        4.1.1 VFM定量评价PSC法应用分析
        4.1.2 VFM定量评价PSC法核算要素分析
    4.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模糊风险成本量化模型
        4.2.1 污水处理PPP项目风险识别与分配
        4.2.2 污水处理PPP项目风险成本量化模型
    4.3 基于税费异动的竞争性中立调整值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子模型构建与仿真
    5.1 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假设前提
        5.1.1 多方主体参PPP项目交易结构
        5.1.2 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边界条件
        5.1.3 污水处理PPP项目财务测算基本假设
    5.2 污水处理PPP项目企业投资收益模型
        5.2.1 污水处理项目企业投资子模型构建
        5.2.2 实例仿真分析
    5.3 污水处理PPP项目税费异动子模型
        5.3.1 污水处理PPP项目税费影响因素分析
        5.3.2 污水处理PPP项目税费子模型构建
        5.3.3 实例仿真分析
    5.4 污水处理PPP项目政府VFM评价子模型
        5.4.1 VFM评价影响因子函数关系分析
        5.4.2 污水处理PPP项目VFM评价子模型构建
        5.4.3 实例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应用
    6.1 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构建
    6.2 合作决策模型在招标采购中的应用
        6.2.1 污水处理PPP项目招标采购案例概述
        6.2.2 合作决策模型在招标采购中的应用
    6.3 合作决策模型在边界条件中的应用
        6.3.1 污水处理PPP项目边界条件案例概述
        6.3.2 合作决策模型在边界条件中的应用
    6.4 合作决策模型在敏感性分析中的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7)马鞍山城区雨山河水系污染特征解析及其综合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项目概况与区域现状分析
    2.1 工程项目概况
    2.2 工程区域概况
        2.2.1 位置概况
        2.2.2 自然条件概况
    2.3 相关规划、设计文件简介及工程区域现状
        2.3.1 相关规划简介
        2.3.2 工程区域现状及问题
        2.3.3 工程建设必要性
第三章 污染源解析与环境容量计算
    3.1 污染源解析
        3.1.1 面源污染负荷解析
        3.1.2 污染负荷汇总
    3.2 水环境容量计算
        3.2.1 水环境容量模型
        3.2.1.1 三湖核算模型
        3.2.1.2 两塘、三河核算模型
        3.2.2 现状环境容量核算结果
    3.3 环境问题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项目总体设计研究与投资分析
    4.1 工程总体方案设计
        4.1.1 设计依据
        4.1.2 设计原则
        4.1.3 设计方案
    4.2 水环境工程设计——雨山湖工程设计
        4.2.1 环保清淤工程
        4.2.2 水质净化工程
        4.2.3 水生态构建工程
    4.3 投资估算
        4.3.1 编制依据
        4.3.2 工程投资估算
    4.4 目标可达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主要建议
参考文献

(8)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汾河中游污染物总量三级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环境容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分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分配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基础理论
        2.1.1 水环境容量
        2.1.2 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分配
    2.2 技术方法
        2.2.1 水环境容量计算
        2.2.2 污染物总量分配技术
3 研究区概况及水环境系统分析
    3.1 流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水文气象特征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水功能区划与控制单元划分
        3.2.1 水功能区划
        3.2.2 控制单元划分
    3.3 水质状况评价与分析
        3.3.1 水质评价指标与方法
        3.3.2 水质监测断面的设置
        3.3.3 水质状况评价与分析
    3.4 汾河中游流域污染负荷核定
        3.4.1 污染物排放状况调查
        3.4.2 汾河中游流域污染物排放汇总
    3.5 小结
4 汾河中游动态水环境容量研究
    4.1 汾河中游水质模型构建
        4.1.1 水动力模型的构建
        4.1.2 水质模型的构建
        4.1.3 模型参数率定
        4.1.4 模型验证
    4.2 动态水环境容量计算参数
        4.2.1 控制因子及水质目标
        4.2.2 设计水文条件
        4.2.3 水质综合降解系数
    4.3 动态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4.4 环境容量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分析
        4.4.1 基础资料合理性分析
        4.4.2 计算条件合理性分析
        4.4.3 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合理性分析
    4.5 动态水环境容量分析
        4.5.1 不同水文期水环境容量动态变化分析
        4.5.2 不同控制单元河段水环境容量动态变化分析
    4.6 小结
5 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汾河中游污染物总量分配研究
    5.1 总量控制指标与控制目标的确定
        5.1.1 基于EKC曲线的汾河中游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5.1.2 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
        5.1.3 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
    5.2 基于TMDL的NH_3-N总量一级分配
    5.3 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NH_3-N总量二级分配
        5.3.1 分配模型
        5.3.2 分配系数的确定
        5.3.3 基于信息熵的权重确定
        5.3.4 污染物总量初始分配结果
        5.3.5 方案公平性评估
        5.3.6 污染物总量二级分配结果
    5.4 基于线性规划的NH_3-N总量三级分配
        5.4.1 分配模型
        5.4.2 分配方案
    5.5 方案合理性对比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9)复州河流域入河排污口优化布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2.1 水质模型研究
        1.2.2 流域纳污能力研究
        1.2.3 排污口管理与优化布局研究
        1.2.4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流域概况及排污口调查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系分布及水利工程
        2.1.4 气候与水文概况
    2.2 社会经济情况
        2.2.1 行政区划及人口
        2.2.2 社会经济结构
    2.3 流域内排污口现状及建设规划
        2.3.1 流域内排污口现状及污染源
        2.3.2 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位置及处理规模
        2.3.3 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
    2.4 入河污染负荷汇总分析
    2.5 流域水质现状
    2.6 本章小结
3 复州河水动力学模型构建
    3.1 QUAL2K水质模型构建
        3.1.1 QUAL2K模型简介
        3.1.2 模型基本原理
        3.1.3 复州河流域概化与河段划分
        3.1.4 模型基本输入数据
        3.1.5 模型水动力参数初选
    3.2 模型水质参数率定与验证
        3.2.1 模型水质参数率定
        3.2.2 模型检验
        3.2.3 参数合理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纳污能力计算及规划入河排污口布局分析
    4.1 水功能区和计算单元水质目标
        4.1.1 水功能区划及水质目标
        4.1.2 计算单元及水质目标
    4.2 设计水文条件确定
        4.2.1 水文频率曲线
        4.2.2 水文频率分析方法
        4.2.3 设计水文条件计算方法
        4.2.4 复州河设计水文条件的计算
    4.3 纳污能力计算分析
        4.3.1 纳污能力计算方法
        4.3.2 复州河纳污能力计算分析
    4.4 现有的规划方案水质模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排污口优化布置方案设计与分析
    5.1 入河排污口布设原则
        5.1.1 禁止设置入河排污口水域
        5.1.2 严格限制设置入河排污口水域
        5.1.3 一般限制设置入河排污口水域
    5.2 排污口优化布局方法
        5.2.1 排污口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5.2.2 排污口优化布局方法确定
    5.3 排污口优化方案设置与水质模拟
        5.3.1 排污口整合方案设置与水质模拟
        5.3.2 污水深度处理方案设置与水质模拟
        5.3.3 污水外调方案设置与水质模拟
        5.3.4 污水处理厂迁址方案设置与水质模拟
    5.4 各优化设置方案对的水质影响及对比分析
        5.4.1 各考核断面COD浓度及水质类别改善情况对比
        5.4.2 各考核断面氨氮浓度及水质类别改善情况对比
        5.4.3 结果的综合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水利现代化概述
        2.1.1 水利现代化的提出与发展
        2.1.2 水利现代化内涵研究
        2.1.3 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
        2.1.4 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
        2.2.3 系统评价理论
    2.3 评价方法及模型
        2.3.1 确权方法
        2.3.2 云模型
        2.3.3 障碍诊断模型
        2.3.4 最小方差法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3.1 评价框架研究
    3.2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选取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评价指标设置
    3.3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3.3.2 评价指标体系可靠性检验
        3.3.3 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3.4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评价模型
        3.4.1 数据标准化处理
        3.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4.3 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模型
        3.4.4 评价准则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测度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预处理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变异系数法计算权重
        4.2.2 熵权法计算权重
        4.2.3 客观组合权重
    4.3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横向区域分析
        4.3.1 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的聚类分析
        4.3.2 五大功能模式现代化水平分析
        4.3.3 综合区域水利现代化水平分析
    4.4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纵向年度分析
        4.4.1 基于省域年度均值的跨期分析
        4.4.2 基于五大功能年度均值的跨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析及提升策略
    5.1 水利现代化阻碍度模型
        5.1.1 阻碍度模型
        5.1.2 基于最优值的阻碍度模型
    5.2 省域水利现代化障碍因子诊断
    5.3 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析
        5.3.1 基于最小方差法的阻碍模式分析
        5.3.2 单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3 双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4 三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5 四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4 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提升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通过系统管理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系统视角下中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展趋势研究[J]. 张爱国,黄冉,陈国鹰,李安定,张义明. 人民长江, 2021(10)
  • [2]水生态环境保护回顾与展望:从污染防治到三水统筹[J]. 徐敏,秦顺兴,马乐宽,王东,赵越. 中国环境管理, 2021(05)
  • [3]太湖流域分省市水环境政策量化分析与比较[J]. 杨明一,乔海娟,王银堂,胡庆芳,张丛林. 资源科学, 2021
  • [4]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2)
  • [5]城市河网连通循环净化系统构建及其关键技术[J]. 马超,于博,宾零陵,乔雅男.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21(04)
  • [6]基于VFM的多主体参与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研究[D]. 戴同.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7]马鞍山城区雨山河水系污染特征解析及其综合治理研究[D]. 王康.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8]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汾河中游污染物总量三级分配研究[D]. 张富康.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9]复州河流域入河排污口优化布置研究[D]. 武添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10]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D]. 陈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通过系统管理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