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特异性抗原及相关抗原的研究现状及检测

肿瘤特异性抗原及相关抗原的研究现状及检测

一、肿瘤特异抗原和相关抗原的研究现状及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方佳成[1](2021)在《泛实体瘤相关抗原图谱的构建及其在抗体偶联药物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上的应用》文中认为癌症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据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男性和女性将合计出现约1930万和1000万的新发病例和癌症死亡病例,其中的1800万例和930万例将来自实体瘤。然而,对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估数据显示,欧洲药物管理局在2009-2013年度批准的大多数抗癌药物未能对患者的整体生命质量产生重大改善。因此,需要继续提高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疗效。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和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疗法是发展迅速的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它们通过特异性识别在恶性细胞和正常组织细胞之间差异过表达的靶标抗原,达到辨识肿瘤和消融肿瘤的目的。ADC和CAR-T实现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其所识别的靶标抗原是否具备足够的肿瘤特异性。因而,鉴别出理想的靶标抗原至关重要。理想的靶标抗原由恶性细胞特异性表达,然而肿瘤特异性抗原屈指可数。肿瘤相关抗原在肿瘤细胞上表达升高,在正常细胞上限制性表达,这一特性使得它们亦能够作为有效定位恶性肿瘤的靶标分子。目的:以发现理想的肿瘤相关抗原为出发点,着力于打造肿瘤相关抗原发现新平台,构建全面的泛实体瘤肿瘤相关抗原图谱,为癌症研究人员和广泛的科学与医药界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便利。方法:1.使用经统一处理的TCGA和GTEx的RNA序列数据,对19种类型实体瘤中的20242个HUGO基因进行差异分析;通过将阈值设置为Benjamini-Hochberg adjusted p值为0.01,log2Fold Change为1.0,保留那些在肿瘤细胞群中显着差异表达的HUGO基因;结合蛋白质亚细胞定位信息,排除不具备胞外结构域的蛋白;使用集成了GTEx,HPA和FANTOM5的m RNA表达信息和HPA和HPM的蛋白质丰度信息的数据集,获取在正常组织中受限表达的蛋白分子;使用公开的Blood Spot平台,发现那些在骨髓Lin-CD34+CD38-CD90+CD45RA-HSCs和Lin-CD34+CD38-CD90-45RA-MPPs中限制性表达的蛋白分子。2.将RNA测序的读段计数数据转换为TPM格式,并将每个基因在其配对适应症和正常组织中的TPM值作为差异表达分析的输入数据。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计算并绘制每个候选靶标分子在特定适应症中的表达相比其在各个人体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的差异表达谱。3.提取并整理TCGA中泛癌表型数据中的癌组织学分级,病理分级和TNM分期信息;通过挖掘MC3(“多中心多癌种突变识别”)TCGA MAF(“突变注释格式”)数据,确定靶标基因的非沉默体细胞突变(SNP和INDEL)。结合m RNA表达数据,汇编用于评价靶标基因的异质表达模式的综合数据集。4.从TCGA下载并提取靶标基因组变异数据,从Onco KB收集致癌或功能性基因组变异信息,注释并统计靶标基因的变异类型及发生频率,确定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的携带特异性驱动变异的功能性靶标。5.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CDH17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而运用流式细胞术、过表达共定位分析、结合亲和力检测、抗体测序和可变区序列进化关系分析等,多重表征抗体的各项指标。通过偶联mc-Val Cit PABC-MMAE,制备CDH17靶向型ADC。结合体外杀伤实验与细胞内化评估,完成效应分子的初筛验证。6.通过构建KM12SM和COLO205结肠癌细胞系CDX动物模型,综合评估chi2E21-MMAE和chi2F12-MMAE的体内抗肿瘤活性。通过制备和人鼠CDH17蛋白交叉反应的ADC分子,并对给药的荷瘤小鼠的心/肺/肝/肾/结肠/直肠/脾脏进行HE染色,评估CDH17靶向型ADC对小鼠的组织毒性。7.通过慢病毒载体感染CD3+T细胞,制备LYPD3靶向型CAR-T细胞。通过对CAR-T细胞进行分化检测,确定其向效应细胞持续分化的能力。通过体外细胞杀伤实验和细胞因子分泌检测,研究LYPD3靶向型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的特异性杀伤作用。通过对荷瘤小鼠循环血中的CAR-T细胞进行计数和检测肿瘤组织中的T细胞浸润水平,揭示LYPD3靶向型CAR-T细胞在小鼠体内发挥持久抗肿瘤作用的机制。结果:1.开发专门的算法和汇编整合有泛实体瘤和正常组织的大型转录组、蛋白质组和基因组信息的综合数据集。2.系统地识别肿瘤相关抗原。通过我们的肿瘤相关抗原发现平台,筛选得到75个潜在的肿瘤相关抗原分子。特别是BACE2、CDH17、CELSR1、CELSR2、COL17A1、COL23A1、CRIM1、DSC3、GPR87、LYPD3、MUC17、NOX1、PTPRN2、SCTR、TRPM8、VCAM1等分子值得做进一步的临床前研究。3.基于CDH17蛋白定向开发的ADC分子可以在体内显着消融KM12SM和COLO205异种移植瘤,并对高表达CDH17蛋白的结肠癌病人来源的异种移植瘤表现出一定的肿瘤抑制效果。chi2F12-MMAE在体外对高药敏度的COLO205显示高水平的细胞毒性(IC50=60.9p M),chi2E21-MMAE和chi1A13-MMAE对COLO205的抑瘤水平相当(IC50:925.8 p M vs.998.3 p M)。两次单药静脉注射(Q2W)chi2E21-MMAE或chi2F12-MMAE,均能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KM12SM在小鼠体内的生长,但无法完全清除肿瘤。在COLO205 CDX模型中,按同样的给药方式静注chi2F12-MMAE,1.5 mg/kg剂量的第一针治疗可以起到平缓异种移植肿瘤增长的效果,且两周后的第二针治疗亦能继续起到溶瘤效果;3 mg/kg的中剂量治疗组有部分小鼠的肿瘤在后期出现反弹;6 mg/kg的高剂量治疗可以根治异种移植瘤。4.CDH17靶向型ADC在小鼠体内具有相对可控的组织毒性。制备了能和人鼠CDH17蛋白交叉反应的ADC分子677-MMAE,观察到在677-MMAE给药组小鼠的结直肠的局部组织中有炎症反应,聚集了大量的淋巴细胞;但在其它组织中没有出现炎症反应。此外,在观察期内,小鼠对chi2E21-MMAE、chi2F12-MMAE或677-MMAE的体内耐受良好,用药期间未有小鼠死亡个例出现,亦没有观察到10%以上的减重。5.LYPD3靶向型CAR-T细胞能够在小鼠体内对PC9异种移植肿瘤发挥持久的抗肿瘤作用。且小鼠对LYPD3-CAR-T的耐受良好,在观察期内未有小鼠死亡个例出现,亦没有观察到10%以上的减重。进一步调查发现,LYPD3-CAR-T细胞不仅在小鼠外周血中大量存在,还在高响应LYPD3-CAR-T治疗的PC9异种移植瘤组织中大量浸润。此外,LYPD3-CAR-T治疗组的小鼠脾脏内出现大量CD3+T细胞,但在对照组中却没有。CAR-T细胞的记忆表型对于激发持久的免疫应答至关重要。数据显示,LYPD3-CAR-T细胞在输注前,其中的Tn/Tscm细胞和Tcm细胞比例分别高达52.4%和21.7%,具有良好的向效应细胞分化的潜能。结论:通过开发肿瘤相关抗原识别算法和整合来自19种实体瘤和正常组织的大型转录组、蛋白质组和基因组数据,完成了泛实体瘤相关抗原的探索。通过考察CDH17靶向型ADC和LYPD3靶向型CAR-T细胞在模型小鼠中的抗肿瘤活性,例证了CDH17和LYPD3蛋白分别作为ADC和CAR-T靶标开发的可行性。

岳涛涛[2](2021)在《旋毛虫与Lewis肺癌相关抗原基因sHSPs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抗肿瘤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肺癌是当前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发病率、死亡率持续上升,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目前,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免疫疗法。生物免疫疗法主要包括抗体疗法、细胞疗法和肿瘤疫苗。研究发现细菌活载体疫苗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其中乳酸菌是益生菌,具有免疫调节能力和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已有研究表明乳酸菌可作为疫苗载体用于宫颈癌的防治。近年来,人们发现旋毛虫可抑制骨髓瘤、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生长。本实验室前期发现旋毛虫与Lewis肺癌相关抗原sHSPs抗血清具有良好的抗肺癌作用。因此,本试验构建相关抗原基因sHSPs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研究其对Lewis肺癌的作用,以期为肿瘤防治提供新思路,并为肿瘤疫苗的研发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旋毛虫与Lewis肺癌相关抗原基因sHSPs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的构建扩增出sHSPs基因,连接真核质粒pValac,转染293T细胞验证表达,将验证后的重组质粒转化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NC8/FnBPA,筛选出阳性克隆命名为NC8-sHSPs。对重组植物乳杆菌NC8-sHSPs的生长特性、黏附、侵袭、定植能力及安全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成功扩增出相关抗原基因sHSPs,构建的重组质粒pValac-sHSPs在真核细胞内可以表达。生长特性分析表明重组植物乳杆菌NC8-sHSPs的生长特性无明显改变,能以活菌的形式通过人工胃液,并可在人工肠液中繁殖。定植试验表明NC8-sHSPs在体外可黏附、侵入小鼠mode-k细胞,在小肠内也可定植。安全性检测表明NC8-sHSPs对mode-k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体内、外均未引起IL-1β、IL-6、IL-12、IFN-γ和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过量释放,也未引起小鼠体重的明显改变和组织器官的明显损伤。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NC8-sHSPs对Lewis肺癌的预防作用首先经口免疫1×109 cfu NC8-sHSPs,二免后7 d皮下注射2×106个Lewis肺癌细胞荷瘤,荷瘤后14 d,处死小鼠,剥离肿瘤,计算抑瘤率。通过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学指标。CCK-8、LDH试验研究体外重组sHSPs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诱导CTL杀伤Lewis肺癌细胞的能力。最后对病理组织学损伤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重组植物乳杆菌NC8-sHSPs可明显抑制Lewis肺癌生长,平均肿瘤体积和重量抑制率分别为62.36%和68.37%。免疫学检测发现重组植物乳杆菌可诱导sHSPs特异性IgG,提高血清中TNF-α、IFN-γ、总sIgA以及肠道灌洗液中总sIgA的水平,增加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表明免疫NC8-sHSPs可激活宿主的体液免疫,增强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抑制Lewis肺癌的生长。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表明重组sHSPs可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联合IL-2可诱导产生直接杀伤Lewis肺癌细胞的CTL。免疫组化表明肿瘤内PCNA的表达降低,病理组织学观察未见明显损伤。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NC8-sHSPs对Lewis肺癌的治疗作用首先皮下注射2×106 Lewis肺癌细胞建立荷瘤小鼠模型,然后用1×109 cfu NC8-sHSPs连续治疗15 d,治疗结束剥离肿瘤,计算抑瘤率。使用ELISA检测免疫学指标,最后对组织器官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损伤。结果表明重组植物乳杆菌NC 8-sHSPs治疗可抑制Lewis肺癌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时间,平均肿瘤体积和重量抑制率分别为40.76%和44.22%。免疫学检测结果表明重组植物乳杆菌可诱导sHSPs特异性IgG,提高血清中IL-12、TNF-α、IFN-γ、总sIgA以及肠道灌洗液中总sIgA的水平,表明重组植物乳杆菌治疗可诱导体液免疫,增强黏膜免疫和细胞免疫杀伤Lewis肺癌。组织器官HE染色表明重组植物乳杆菌NC 8-sHSPs治疗后未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

叶春梅,叶韵斌[3](2020)在《实体肿瘤TCR-T治疗研究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文中认为T细胞表面含有特异性的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s,TCR),能够识别不同的肿瘤抗原,从而实现对癌变细胞的杀伤和清除。TCR工程化T细胞(TCR-engineered T cells,TCR-T)治疗即是通过钓取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TCR,并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T细胞,输注体内后可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尽管TCR-T治疗取得一定成果,但是还存在治疗毒性、T细胞浸润有限、抗原特异性不佳等问题,需要不断优化TCR-T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实体肿瘤TCR-T治疗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蒋迪[4](2020)在《基于蛋白质芯片筛选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及肺癌诊断模型构建》文中认为肺癌(Lungcancer,L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其五年生存率较低,仅为19.8%,因此寻找一种有效且低损低耗的早期检测方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研究表明,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在多种肿瘤患者血清中异常表达,可以引发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肿瘤相关抗原自体抗体(Anti-tumor associated autoantibody,TAAb)。相较于TAAs,TAAbs在血清中更稳定且更持久,具有成为肿瘤血清标志物的优势。目的通过蛋白质芯片筛选,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实验验证得到对肺癌具有诊断价值的候选TAAbs,运用多种数据挖掘技术构建肺癌自身抗体诊断模型,并比较各个模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从而获得一种能对早期肺癌进行高效诊断的模型。方法1)蛋白质芯片筛选TAAbs基于138个癌症驱动基因定制蛋白质芯片,对100例肺癌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Normalconrtol,NC)血清中的自身抗体进行检测,应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筛选,最终获得具有潜在诊断价值的候选TAAbs。2)间接ELISA进行TAAbs的检测间接ELISA检测155例新发肺癌患者和155例正常对照血清标本中候选TAAbs的含量并比较两组间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候选TAAbs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0.5且P<0.05筛选自身抗体。3)间接ELISA在大样本中验证TAAbs诊断价值间接ELISA检测300例新发肺癌患者、144例良性肺部疾病(Benign lung disease,BLD)患者和300例正常对照血清标本中自身抗体的含量,分别比较肺癌组和正常对照组、肺癌组和良性肺部疾病组中TAAbs的差异,进一步的验证TAAbs对肺癌的诊断价值。4)肺癌诊断模型的构建与评估将验证组中研究对象(300例肺癌患者和300例正常对照)随机分为训练集(n=414)和验证集(n=186),训练集用于构建模型,验证集用于评价模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针对实验筛选的TAAbs,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肺癌诊断模型,包括Logistic回归分析、Fisher判别分析、决策树(DT)C5.0、人工神经网络(ANN)-多层感知器(MLP)及径向基函数(RBF)和支持向量机(SVM)。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估各个模型的诊断价值,并依据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及纳入TAAbs的个数筛选出最佳模型。5)最佳模型在早期肺癌及良性肺部疾病中的应用首先将最佳组合模型分别应用于肺癌早期和晚期以评估该模型的诊断价值,然后将模型应用于良性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6)统计方法使用 SPSS 21.0,SPSS Modeler 18.0,GraphPad Prism 5.0 和 MedCalc 11 等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非参数检验比较肺癌与正常对照,肺癌与良性肺部疾病血清抗体表达水平的差异,通过ROC曲线获得各个自身抗体的AUC、灵敏度、特异度以及95%置信区间(95%CI)。研究均为双侧检验,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通过蛋白质芯片筛选出12种TAAbs,包括TP53、P62、NPM1、Survivin、GNA11、SRSF2、HIST1H3B、FGFR2、PBRM1、JAK2、TSC1 和 PIK3CA。2)通过间接ELISA检测,并设置筛选条件AUC>0.5且P<0.05,最终筛选出 8 种 TAAbs(TP53、NPM1、GNA11、SRSF2、HIST1H3B、FGFR2、TSC1 和PIK3CA),诊断肺癌的 AUC(95%CI)的范围为 0.591(0.528-0.654)-0.802(0.753-0.850)。3)通过间接ELISA实验在大样本中的验证,8种TAAbs均符合AUC>0.5且P<0.05。其中 TP53 的诊断价值最高,AUC(95%CI)为 0.751(0.710-0.793),FGFR2 的诊断价值最低,AUC(95%CI)仅为 0.556(0.509-0.602)。4)通过数据挖掘将上述8种TAAbs联合并构建肺癌诊断模型,经对比发现决策树C5.0模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最高,共纳入了 7种TAAbs(TP53、NPM1、FGFR2、PIK3CA、GNA11、HIST1H3B 和 TSC1),在训练集中 AUC(95%CI)为0.897(0.863-0.92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4%和84.9%;在验证集中AUC(95%CI)为 0.838(0.777-0.88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9.4%和 78.2%。5)决策树C5.0模型在鉴别诊断早期和晚期肺癌与正常对照组时AUC(95%CI)分别达到 0.886(0.845-0.926)和 0.864(0.826-0.902),在鉴别诊断肺癌和良性肺部疾病时,AUC(95%CI)为0.576(0.510-0.642)。结论1)通过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及间接ELISA验证发现的8种TAAbs(TP53、NPM1、GNA11、SRSF2、HIST1H3B、FGFR2、TSC1 和 PIK3CA)可能成为诊断肺癌的潜在标志物。2)基于 7 种 TAAbs(TP53、NPM1、FGFR2、PIK3CA、GNA11、HIST1H3B和TSC1)所构建的决策树C5.0模型对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对早期肺癌诊断价值更高,对肺癌和良性肺部疾病也具有一定的鉴别作用。

庄齐[5](2020)在《基于穿膜肽和细菌外膜囊泡的新型肿瘤疫苗的设计构建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人类对抗肿瘤的历史已有几百年,所发展的肿瘤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手段,能够能通过诱发病人自身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来清除肿瘤。肿瘤疫苗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分支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具有高抗肿瘤疗效的理想肿瘤疫苗仍有待进一步开发。为诱发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达到更好的抗肿瘤效果,理想的肿瘤疫苗需要具有高免疫原性的抗原,有效的递送策略,以及高效的免疫佐剂。本论文据此设计了两种肿瘤疫苗,并对其抗肿瘤效果进行了评估。首先,肿瘤疫苗中的抗原作为外源性抗原,无法高效地引发能够直接杀伤肿瘤的CD8+T细胞免疫反应,是多种肿瘤疫苗疗效有限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该问题,我们以鸡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为模式抗原,利用新型穿膜肽胞质定位内化肽 6(Cytosol localizing internalization peptide 6,CLIP6)与其偶联改变OVA的入胞形式。我们的工作表明,CLIP6的偶联能够显着提高髓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中 OVA 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I(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I,MHC I)提呈的效率,而且在小鼠黑色素瘤模型(Mouse melanoma cells,B16-OVA)中,CLIP6-OVA 做为预防型疫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生长。其次,细菌外膜囊泡(Bacterial outer membrane vesicle,OMV)具有很强免疫刺激能力,但需要多次注射才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副作用风险较高。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发现单次注射沙门氏杆菌的外膜囊泡S.t ΔpG-OMV能致肿瘤变黑。因此,我们首先对该现象展开研究。实验结果表明,S.t ΔpG-OMV能够导致肿瘤淤血,进而致使肿瘤在近红外区的光吸收显着增加。机制研究表明,革兰氏阴性菌表面的脂多糖是导致肿瘤淤血的关键。基于此现象,我们进一步设计了基于S.tΔpG-OMV和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PTT)的肿瘤原位疫苗策略,即在不外加光热剂的情况下,通过注射S.tΔpG-OMV引发肿瘤部位淤血,以淤血富集的血红素为光热剂实现PTT;同时,利用PTT过程中破损的肿瘤细胞提供“原位”抗原,并利用S.t ΔpG-OMV的免疫刺激能力进一步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在活体水平单次、低剂量注射S.t ΔpG-OMV原位疫苗未观察到明显的生物毒性,而且在小鼠结肠癌(Mouse colon cancer cells,CT26)和乳腺癌(Mouse breast cancer cells,4T1)模型中,该原位疫苗能够完全清除4T1和CT26皮下瘤,并在治疗120天后完全抑制CT26肿瘤的复发,显示出极佳的抗肿瘤效果。综上,本论文设计构建了两种新型肿瘤疫苗。两种疫苗均制备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且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为开发不同类型的肿瘤疫苗提供了新思路。

高新萍[6](2020)在《MAGE-A3基因对宫颈癌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子宫颈癌的病因虽然绝大部分为高危型HPV感染,但并不是所有感染者均会发生癌变,其发生及发展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晚期宫颈癌的中位总生存期仅为16.8个月,所有发展阶段的5年总生存率为68%。其侵袭、转移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一直是各国医疗卫生领域学者的工作重点。因此在临床中应积极寻找宫颈癌的肿瘤特异性抗原及相关性抗原,对于了解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预测预后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寻找晚期宫颈癌的个体化治疗和生物靶向治疗奠定基础。我们在前期研究中,通过搜索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筛选出宫颈癌发病相关差异基因;并经查阅文献发现在宫颈癌高表达的基因中,黑色素瘤相关抗原A3(melanoma-associated antigen,MAGE-A3)基因在除胎盘和睾丸外的其他正常组织中不表达,但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具有肿瘤特异性。为了验证我们的推测,本研究通过检索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和组织基因组表达(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GTEx)数据库,预测MAGE-A3基因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为了研究MAGE-A3基因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我们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宫颈癌组织、正常宫颈组织中检测MAGE-A3的表达量。并检测MAGE-A3在宫颈癌细胞系中的表达。然后采用过表达质粒转染宫颈癌细胞构建MAGE-A3过表达细胞系,通过siRNA转染构建宫颈癌细胞构建MAGE-A3沉默细胞系,进行一系列细胞功能实验观察MAGE-A3的表达水平是否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产生影响。此外,我们进一步探讨了 MAGE-A3影响宫颈癌发病的可能作用机制,并通过构建免疫缺陷小鼠成瘤实验进行体内动物实验对体外细胞学实验的结果进行验证。方法:第一章:利用检索在线TCGA和GTEx数据库,预测MAGE-A3的表达水平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选取了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CINⅢ)40例、宫颈癌组织90例、正常宫颈组织40例,通过免疫组化、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AGE-A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与预后的关系;第二章:选择人宫颈上皮永生化细胞系End/E6E7以及宫颈癌细胞系Hela、Siha、C33A作为研究对象,通过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MAGE-A3在宫颈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第三章:采用pcDNA3.1-MAGE-A3转染宫颈癌细胞构建MAGE-A3过表达细胞系,通过si-MAGE-A3转染构建宫颈癌细胞构建MAGE-A3沉默细胞系,并通过qRT-PCR及Western blot鉴定转染效果;通过CCK8实验、平板克隆实验,观察MAGE-A3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观察MAGE-A3对宫颈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第四章:分别在MAGE-A3过表达和沉默细胞株中,通过qRT-PCR和We stern blot检测MAGE-A3对宫颈癌细胞中EMT标志物的影响;分别在MAGE-A3过表达和沉默细胞株中,检测Wnt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第五章:分别将HeLa细胞和SiHa细胞及转染后两种细胞移植于裸鼠皮下,注射后每7d测量1次肿瘤体积,注射28d后从裸鼠体内分离出肿瘤,观察肿瘤体积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各组移植瘤中EMT标记物的表达情况。结果:第一章:与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CINIII)比较,MA GE-A3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MAGE-A3在高表达组的总体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并与临床分期,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和HPV感染相关,差异均显着(p<0.01)。第二章:与Endl/E6E7相比,MAGE-A3在宫颈癌细胞中呈现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AGE-A3在Hela中表达最高,在Siha中表达最低。第三章:pcDNA3.1-MAGE-A3转染Siha细胞后显着上调了细胞中MAGE-A3的表达;si-MAGE-A3转染Hela细胞后有效沉默了细胞中MAGE-A3的表达。CCK8测定结果显示,与si-con组相比,si-MAGE-A3转染后48h、72h和96h的HeLa细胞OD值明显降低。si-MAGE-A3组的克隆数量也少于si-con组。过表达的MAGE-A3 SiHa细胞的OD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MAG E-A3在SiHa细胞中过表达显着增加了克隆数量。第四章:在HeLa细胞中下调MAGE-A3后,N-cadherin和Vimentin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下降,E-cadherin显着增加;在SiHa细胞中上调MAGE-A3后,N-cadherin和Vimentin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增加,E-cadherin蛋白水平显着降低。M AGE-A3的下调显着降低Hela细胞中β-catein、C-Myc和CyclinD1的表达。MA GE-A3的过表达明显增加Siha细胞中β-catein、C-Myc和CyclinD1的水平。第五章:si-con组的裸鼠肿瘤明显大于si-MAGE-A3组,且增长速度较其快;注射SiHa细胞MAGE-A3组的裸鼠肿瘤大于Vector组,且增长速度也较其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沉默MAGE-A3组的肿瘤组织中,E-cadheri n表达增加,Vimentin蛋白质表达下降;在过表达MAGE-A3组的组织中,E-ca dherin蛋白表达下调,Vimentin蛋白表达上调。结论:MAGE-A3基因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宫颈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与患者的总生存期呈负相关,说明MAGE-A3的表达可提示患者的预后;该基因促进宫颈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并可能通过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EMT并影响宫颈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其在体内可能通过EMT调控宫颈癌肿瘤的增长。MAGE-A3基因在宫颈癌细胞中上调,并可能调控Wnt信号通路和EMT的过程。MAGE-A3在宫颈癌中的过表达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进程,对于进一步了解宫颈癌生物学行为及判断预后有很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科妍[7](2020)在《肝癌相关抗原的筛选及其自身抗体作为诊断标志物的评价和模型构建》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我国肝癌死亡率居高不下,是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做好肝癌的早诊早治是降低其死亡率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所运用的肝癌早期诊断方法灵敏度较低,不能满足临床诊断和公共卫生筛查的需求。大量研究显示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的自身抗体(anti-TAA autoantibody,TAAb)可以作为肝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本研究旨在通过运用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和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肿瘤相关抗原,检测其抗体在人群中的水平,经过评价优化选出一组对肝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TAAbs,建立诊断模型并加以验证,从而为肝癌早期非侵入性诊断方法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和方法1.肝癌TAAs的筛选(1)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serological proteome analysis,SERPA)筛选肝癌TAAs。基于Western blotting技术,利用肝癌HepG2细胞株全蛋白为抗原库分别与100例肝癌,50例健康对照的血清进行免疫反应,初步判断候选TAAs的分子量大小及筛选出含有其抗体的阳性病例血清和不含其抗体的阴性对照血清;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将三等份肝癌HepG2细胞株全蛋白进行双向分离,其中两块凝胶上的蛋白转印至PVDF膜上,分别与筛选出的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进行免疫反应,对比两者差异,并在第三块经考马斯亮蓝染色的凝胶上找到并挖取对应的点;利用蛋白质谱分析技术对所筛选出的蛋白点进行鉴定。(2)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肝癌TAAs。基于文献报道的癌症驱动基因定制含有154种抗原的蛋白质芯片,检测100例肝癌和50例健康对照血清中各抗原所对应的自身抗体水平。利用Mann Whitney-U检验、ROC曲线分析、以及设定阈值后计算阳性率等方法筛选出病例组高于对照组的TAAs;将单变量有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筛选;最终结合AUC值和Logistic回归的结果确定待后续验证的TAAs。2.肝癌TAAbs的验证及评价(1)基于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indirec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本研究设计了独立的两阶段的验证。第一阶段纳入286例肝癌和286例健康对照的血清;第二阶段纳入160例肝癌、160例健康对照和127例肝硬化的血清。(2)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分析两阶段肝癌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各TAAb水平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价各TAAb作为诊断标志物的诊断价值;两阶段中,自身抗体水平在肝癌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TAAs,用于后续组合的优化及模型构建。(3)针对第二阶段纳入的样本,观察各TAAb在健康对照组、肝硬化组、肝癌的不同TNM分期亚组间的变化趋势,推测TAAbs可能出现的时间节点。3.基于筛选出并通过验证的TAAbs,肝癌诊断模型的构建、验证及评价(1)利用Logistic回归、LASSO回归、并联诊断试验、经典决策树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支持向量机六种方法在第一阶段(训练集)样本中构建肝癌的诊断模型。利用第二阶段中肝癌和健康对照(验证集)的样本分别对以上模型进行验证。评价并比较各模型的诊断效果,选出最优模型。(2)分析比较最优模型在肝癌各临床亚组(TNM分期、是否转移、是否有乙肝史、是否有家族史)中的诊断效果。(3)分析比较最优模型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诊断效果。(4)分析比较最优模型在AFP阴、阳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结果1.利用SERPA技术发现并鉴定出6个TAAs,分别为:GAPDH、ENO1、HSPD1、PGK1、TPM3、HSP90。利用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出11个TAAs为:GNA11、IDH1、PTEN、NPM1、Survivin、MSH2、SRSF2、PTCH1、PAX5、GNAS、TP53,它们的自身抗体在筛选阶段的AUC值分别为:0.749、0.712、0.693、0.691、0.685、0.685、0.656、0.658、0.616、0.618、0.631。2.第一阶段验证结果显示:Survivin、TP53、NPM1、IDH1、MSH2、GNAS、SRSF2、GNA11、PTCH1、ENO1和HSP90 11个TAAs的自身抗体水平在肝癌组高于健康对照组。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价各TAAb的诊断价值发现GNAS、Survivin、TP53的自身抗体AUC面积最大,分别为0.738、0.737和0.705。在第二阶段纳入样本中对以上11个TAAbs进行检测,发现这11个TAAbs的水平仍表现为肝癌组高于健康对照组,ROC曲线分析发现GNAS、Survivin和TP53的自身抗体诊断效果仍然最好,AUC面积均在0.700以上。两阶段验证和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通过分析第二阶段纳入的健康对照、肝硬化及肝癌各TNM分期亚组患者血清中TAAbs的表达水平及变化趋势,发现11个TAAbs均表现为肝硬化组和TNM-I期肝癌组的中位表达水平高于中晚期肝癌组,推测TAAbs可能出现在肝硬化向肝癌转变的过程中,提示TAAbs可以作为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3.评价Logistic回归、LASSO回归、并联诊断试验、经典决策树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支持向量机6种方法构建的肝癌诊断模型,发现在训练集/验证集中它们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6.4%/76.6%、75.5%/76.6%、71.3%/66.6%、74.3%/62.8%、78.3%/73.1%和92.8%/63.1%。比较各模型在两阶段中诊断效果的一致性,发现Logistic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较稳定。但随机森林模型纳入的变量数目较多且诊断效果并没有明显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选择Logistic回归模型为本次构建的最优诊断模型,该模型的诊断概率表达为:P(HCC)=1/(1+ Exp(2.309-6.391 × Survivin-4.409 × TP53+6.696 × NPM1-12.056 × GNAS+12.380 × SRSF2-3.471 × PTCH1+4.274 × ENO1-5.021 × HSP90)),该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诊断肝癌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5和0.844,灵敏度分别为74.1%和68.1%,特异度分别为78.7%和85.0%。该模型在肝癌各临床亚组间的诊断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针对第二阶段纳入的样本,若设病例组为肝癌人群,对照组分别为肝硬化人群、肝硬化和健康人群、健康人群,绘制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概率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638、0.753、0.844,提示该模型在无症状人群的早期筛查中应用价值更大。Logistic回归模型在AFP阴性肝癌与AFP阳性肝癌中的诊断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诊断AFP阴性肝癌时,该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4和0.836。当Logistic回归模型与AFP联合诊断肝癌时,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可分别提高诊断符合率到88.3%和89.3%,提高灵敏度至87.3%和85.0%,提高特异度为89.8%和93.6%。结论1.基于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SERPA)技术和蛋白质芯片技术发现并经两阶段验证过的 11 个 TAAs(Survivin、TP53、NPM1、IDH1、MSH2、GNAS、SRSF2、GNA11、PTCH1、ENO1和HSP90)被初步确定为肿瘤相关抗原,它们的自身抗体在早期肝癌和AFP阴性肝癌的免疫诊断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2.各自身抗体在肝硬化患者以及TNM-I期肝癌患者中水平高于肝癌中晚期患者,推测自身抗体可能出现在肝硬化向肝癌转变的过程中,可以作为指示肝癌早期发生的生物标志物。3.通过评价比较多种统计学方法构建的肝癌诊断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是本研究中可用于肝癌的诊断的最优模型;该模型在AFP阴性肝癌的诊断以及无症状人群的早期筛查中具有更重要的价值;该模型与AFP联用可明显提高肝癌的诊断效能。

邱翠鹏[8](2020)在《基于蛋白芯片筛选肿瘤相关抗原及评价其抗体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也是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GLOBOCAN 2018年的数据,仅乳腺癌就占所有癌症病例的24.2%,占女性癌症死亡的15.0%。目前,影像学检查和活检是常用乳腺癌诊断方法,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致癌风险和创伤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乳腺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血清中抗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的自身抗体(Autoantibody)能够在血清中稳定持续地存在,可作为一种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弥补上述不足。采用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一组具有较高灵敏度、特异度的自身抗体组合,为研发一种经济适用的乳腺癌诊断试剂盒奠定基础,这对乳腺癌临床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旨在使用癌症驱动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定制蛋白芯片,筛选鉴定潜在的乳腺癌TAAs,继而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较大样本中检测抗-TAAs自身抗体水平,评价这些自身抗体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建立并验证多指标联合诊断模型,以期用优化的抗-TAAs自身抗体组合来更好地区分乳腺癌与健康对照以及良性乳腺疾病,为早期乳腺癌筛查建立一种新的非侵袭性血清学免疫诊断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1.利用蛋白质芯片技术初步筛选TAAs:基于138种癌症驱动基因编码的154种蛋白质构建定制蛋白质芯片,利用27例乳腺癌患者和27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血清与该蛋白质芯片反应,采用非参数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逻辑回归等方法,初步筛选与乳腺癌患者血清高反应性的蛋白,即潜在的TAAs。2.使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抗-TAAs自身抗体:1)小样本初步检测:按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使用间接ELISA方法,初步检测120例乳腺癌患者和年龄性别匹配的120例健康对照血清中抗-TAAs自身抗体水平。使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乳腺癌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抗-TAAs自身抗体水平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自身抗体在两组阳性率的差异。采用ROC分析评价这些差异表达的自身抗体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2)大样本验证.:使用间接ELISA方法,进一步在758例大样本人群血清中验证上一步检测有显着性差异的抗-TAAs自身抗体水平。大样本由279例乳腺癌、279例健康对照及200例乳腺良性疾病组成。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三组之间抗-TAAs自身抗体水平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三组自身抗体阳性率的差异,使用Bonferroni方法校正α值,当P<0.0167时认为三组相互之间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单个抗-TAAs自身抗体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用ROC分析来评价。3.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抗-TAAs自身抗体含量的差异。4.乳腺癌诊断模型的建立与验证1)建立模型:基于上述大样本验证中的558例研究对象(279例乳腺癌,279例健康对照)作为训练集,以上述验证有意义的抗-TAAs自身抗体水平为自变量,在训练集中应用十折交叉验证分别对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两种分类器进行评估,选择符合率高的分类器,在训练集中进行建模,然后采用ROC分析评价该模型对训练集中乳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2)验证模型:基于小样本检测的240例研究对象作为测试集,验证上述在训练集中构建的乳腺癌诊断模型。采用ROC分析评价该模型对测试集中乳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3)模型对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疾病的区分能力:合并小样本检测和大样本验证两个阶段的所有乳腺癌患者,使用ROC分析评估上述模型对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疾病的鉴别能力。4)模型对乳腺癌临床亚组的诊断价值:采用χ2检验比较该模型在诊断乳腺癌患者不同的临床分期、激素水平、不同的年龄阶段、淋巴结转移与否和组织学类型的临床亚组之间自身抗体阳性率的差异,并通过计算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符合率等评价该模型对乳腺癌患者各亚组的诊断价值。结果1.定制蛋白芯片结果:利用蛋白质芯片技术,通过多种统计学方法,筛选出了 16 种潜在的 TAAs:ALK、BRCA2、CDKN2A、CEBPA、CEP55、CSF1R、FGFR3、FUBP1、GATA3、GNAS、HIST1H3B、HRAS、PTCH1、p62(IMP2)、RalA、SRSF2,它们区分乳腺癌与健康对照的AUC范围为0.613~0.734,灵敏度范围为18.5%~48.2%,特异度均为92.6%。2.ELISA检测抗-TAAs自身抗体结果:通过ELISA对16种潜在的TAAs进行检测和验证其自身抗体后,最终筛选出12种(ALK、BRCA2、CDKN2A、CEBPA、CEP55、FUBP1、GATA3、HIST1H3B、HRAS、PTCH1、p62(IMP2)、Ra1A)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的抗-TAAs自身抗体。当正常血清为对照组时,12种抗-TAAs自身抗体诊断乳腺癌的AUC范围是0.593~0.769,当良性乳腺疾病为对照组时,其诊断AUC范围为0.530~0.736。12种抗-TAAs自身抗体阳性率范围在乳腺癌组为15.8%~59.2%,在健康对照组为9.7%~11.7%,在良性乳腺疾病组为6.5%~27.0%。3.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抗-TAAs自身抗体比较结果:12种抗-TAAs自身抗体(ALK、BRCA2、CDKN2A、CEBPA、CEP55、FUBP1、GATA3、HIST1H3B、HRAS、PTCH1、p62(IMP2)、RalA)在未经过任何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相对浓度中位数依次分别为 22.1ng/ml、18.1ng/ml、28.0ng/ml、27.1ng/ml、25.9ng/ml、28.9ng/ml、18.4ng/ml、20.6ng/ml、23.8ng/ml、28.8ng/ml、20.1ng/ml、33.1ng/ml,在这些患者术后一个月内的血清相对浓度中位数分别为19.5ng/ml、11.7ng/ml、20.2ng/ml、18.4ng/ml、14.2ng/ml、16.7ng/ml、13.4ng/ml、17.5ng/ml、19.5ng/ml、16.2ng/ml、15.3ng/ml、23.7ng/ml,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未经过任何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血清中12种抗-TAAs自身抗体的水平在术后一个月内下降。4.建立多指标联合诊断模型结果:经十折交叉验证后,选择符合率高的随机森林分类器在训练集中进行建模,基于筛选出的12种抗-TAAs自身抗体,建立并验证了由 6 种抗-TAAs 自身抗体(BRCA2、CEBPA、CEP55、FUBP1、HRAS和RalA)组合的乳腺癌诊断模型,该模型对训练集的乳腺癌患者诊断AUC为0.878(95%CI:0.846-0.91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5.6%和90.0%。对测试集的乳腺癌患者的诊断AUC为0.858(95%CI:0.823-0.901),灵敏度为66.0%,特异度为91.4%。当合并训练集乳腺癌患者和测试集乳腺癌患者,以良性乳腺疾病患者为对照时,该模型区分二者的AUC为0.860(95%CI:0.841-0.902),诊断灵敏度为70.5%,特异度为90.0%。对乳腺癌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该诊断模型在诊断乳腺癌患者不同的临床分期、不同的年龄阶段、淋巴结转移与否和组织学类型亚组中的自身抗体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HER-2阳性和阴性乳腺癌患者中的阳性率(44.1%vs 69.8%)差异有显着性(P=0.017)。结论1.基于138种癌症驱动基因编码的154种蛋白定制蛋白芯片,筛选出了 16种潜在的TAAs,并经过大样本进一步检测和验证其自身抗体后,最终从中筛选出 12 种 TAAs(ALK、BRCA2、CDKN2A、CEBPA、CEP55、FUBP1、GATA3、HIST1H3B、HRAS、PTCH1、p62(IMP2)、RalA),并且这 12 种 TAAs 的自身抗体均对乳腺癌有一定诊断价值。2.乳腺癌患者术后一个月内抗-TAAs自身抗体水平较术前显着下降。3.基于建模方法,建立了 6 种抗-TAAs(BRCA2、CEBPA、CEP55、FUBP1、HRAS和RalA)自身抗体组合的随机森林诊断模型,对乳腺癌和健康对照或者良性乳腺疾病有较高的区分能力。

李振华[9](2020)在《5-氮杂-2’-脱氧胞苷(DAC)增强MAGE-A10抗原肽表达并改善MAGE-A10特异性CTL杀伤肺癌细胞的研究》文中提出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居癌症死亡的首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约有176万人死于肺癌。由于绝大多数的肺癌患者在临床确诊时多属进展期或难以治愈的Ⅲb期或Ⅳ期,因此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而近些年来,随着免疫治疗在临床上的逐渐应用,其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并对部分肺癌患者的预后产生了改善,因此被推荐为晚期肺癌标准治疗方案之一。其中肿瘤特异性T细胞是目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免疫细胞,因此发掘能被T淋巴细胞识别的靶抗原是治疗的关键。癌睾丸抗原(cancer testis antigen,CTA)家族是目前已知的肺癌组织中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癌睾丸抗原家族的表达模式具有相当程度的特异性:该蛋白家族内的成员在多种癌症中均有表达,如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对于正常组织而言,癌睾丸抗原仅在睾丸细胞中表达,偶尔也可以在胎盘组织中被检测到,且睾丸拥有免疫豁免能力,不会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杀伤。因此,癌睾丸抗原家族是肿瘤免疫治疗的理想标靶。黑色素瘤抗原基因(melanoma antigen gene,MAGE)属于CTA亚家族,是一种肿瘤相关性抗原,其具有免疫原性及表达限制性。据研究显示,人类的MAGE家族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编码的肿瘤排斥抗原(tumor rejection antigen;TRA),经过细胞内的加工从而产生抗原肽,并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结合形成复合物,被自体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能诱导对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能力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MAGE家族的表达模式和CTA家族相同,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均有表达,如乳腺癌、黑色素瘤、食管癌、结直肠癌,且在大多数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本研究认为,MAGE家族有极大的潜力作为CTL介导肿瘤特异性免疫治疗的预备标靶。对于MAGE家族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有助于肺癌的分子生物学诊断和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树突状细胞(dendritie cells,DC)是非单核吞噬细胞中的一种,是人体内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抗肿瘤免疫的产生依赖于DC细胞对肿瘤抗原的捕获与加工处理,随后将抗原信息呈递给淋巴组织内的未成熟T细胞并激活机体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具有肿瘤特异性的细胞毒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具有杀伤能力强、增殖活性强等特点。本研究拟通过MAGE-A10抗原肽与DC细胞共同培养并诱导肿瘤特异性CTL细胞,以有效杀伤癌细胞株。有学者使用与MAGE家族基因序列相似的共同表位肽进行了类似研究,证明了这个短肽对于肿瘤细胞的诱导杀伤能力。抗肿瘤免疫治疗不仅受限于肿瘤细胞表面免疫原性强弱还受到肿瘤特异性抗原的表达量和表达率的限制。靶抗原在肿瘤细胞表面表达是以肽为基础免疫治疗的核心,提升靶抗原的表达量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5-氮-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 or DAC)是一种特异性的甲基化抑制剂,可以降低甲基化水平,应用该药物可以使MAGE-A10表达量升高。因此,本研究采用DAC处理肺癌细胞株,以期望能诱导MAGE-A10的表达升高。目前在肺癌中,高表达的MAGE-A10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及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且将MAGE-A10抗原肽及去甲基药物DAC免疫疗法用于肺癌的免疫治疗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课题设计MAGE-A10抗原肽联合去甲基药物DAC肺癌的体外杀伤作用进行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癌组织中MAGE-A10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探讨MAGE-A10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公共数据库进行生存分析,验证MAGE-A10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在不同的肺癌原代细胞及细胞系中验证去甲基药物DAC是否可以诱导肺癌细胞表面MAGE-A10表达的增加,在去甲基化药物处理过的肺癌细胞系中验证MAGE-A10特异性CTL对去甲基化药物诱导的肺癌细胞的杀伤效果。第一部分MAGE-A10抗原在人肺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MAGE-A10抗原在肺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为MAGE-A10抗原肽参与肿瘤免疫治疗建立理论基础。方法: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AGE-A10抗原在正常肺组织中和肺癌组织中的表达。2.分析MAGE-A10抗原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3.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肺癌患者MAGE-A10抗原阳性表达与患者5年总生存率情况。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MAGE-A10蛋白在正常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低,阳性表达4例,阴性表达26例,阳性表达率为13.3%,在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阳性表达198例,阴性表达218例,阳性表达率为47.6%,在肺癌细胞质和细胞核均有表达。2.统计结果显示,MAGE-A10蛋白的表达与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临床分期、没有相关性,(P>0.05),与淋巴结转移(6.81,0.0090)、复发转移(4.64,0.0313)具有相关性(P<0.05)。3.MAGE-A10分子阳性表达的肺癌患者较阴性表达患者5年总生存率更低。Log Rank检验结果P=5.002e-10。结论:MAGE-A10抗原在肺癌组织呈阳性表达,正常肺组织少有表达,提示MAGE-A10抗原可以作为肺癌免疫治疗的靶抗原。MAGE-A10可能与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第二部分MAGE-A10抗原在人肺癌细胞系和原代细胞的表达及MAGE-A10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研究MAGE-A10在人肺癌细胞系及原代细胞中的表达状况;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AGE-A10表达与患者生存的关系。方法:1.通过q 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人类肺癌细胞系A549和H1975及原代细胞L228、L419及L329细胞中MAGE-A10的表达。2.从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公共数据库(http://www.kmplot.com)获得1926例OS样本,344例FP样本,982例PPS样本,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在肺癌细胞系中,A549细胞中的MAGE-A10 m RNA呈低水平表达,而在H1975细胞中呈高水平表达;在肺癌原代细胞中,L329细胞中的MAGE-A10 m RNA呈低水平表达,而在L228及L419细胞中呈高水平表达。2.基于开放的公共数据库Kaplan-Meier Plotter的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MAGE-A10的肺癌患者其总生存期、进展后生存期及首次进展时间均短于MAGE-A10低表达的患者(P<0.05)。结论:1.H1975、L228及L419细胞中MAGE-A10 m RNA呈高水平表达,A549细胞及L329细胞呈低表达水平。2.MAGE-A10高表达的肺癌患者其总生存期、进展后生存期及首次进展时间均短于MAGE-A10低表达的患者。第三部分去甲基化药物对MAGE-A10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及对肺癌细胞杀伤效应影响的研究目的:研究去甲基化药物DAC对MAGE-A10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及对肺癌细胞杀伤效应影响。方法:1.通过q 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去甲基化药物DAC处理后肺癌细胞H1975、L228、L419、A549及L329细胞中MAGE-A10 m RNA和蛋白的表达。2.ELISA法检测MAGE-A10共同抗原特异性CTL与肺癌组织原代细胞混合培养上清中IFN-γ分泌水平。3.细胞毒性实验检测MAGE-A10特异性CTL对肺癌组织原代细胞杀伤效应的影响。结果:1.去甲基化药物DAC可诱导H1975细胞、L228细胞及L419细胞MAGE-A10表达量增加,且MAGE-A10蛋白表达量和m RNA量呈剂量依赖性。2.IFN-γ释放实验结果显示同时加入MAGE-A10抗原肽与DAC组IFN-γ分泌水平有显着升高,且效靶比越高,IFN-γ分泌水平越高(P<0.05)。3.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在同一效靶比下MAGE-A10抗原肽+DAC组杀伤效率最高。效靶比为40:1时杀伤效率最高。结论:1.去甲基化药物DAC可诱导H1975细胞、L228细胞及L419细胞MAGE-A10表达量增加。2.去甲基化药物DAC能够增强MAGE-A10共同抗原肽特异性CTL对H1975细胞、L228细胞及L419细胞的杀伤功能。

李飞健[10](2020)在《血清七项自身抗体在鉴别良恶性肺结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清7项自身抗体在鉴别良恶性肺结节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安庆市立医院诊治的肺结节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恶性肺结节组和良性肺结节组。分别检测两组血清7-AABs水平,分析7-AABs和4项肿瘤标志物在鉴别良恶性肺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计数资料以例数及比例表示,组间阳性率比较选用χ2检验,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恶性肺结节组血清自身抗体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PGP9.5和MAGEA1除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AABs联合检测在恶性肺结节组的阳性率46.15%(30/65)明显高于良性肺结节组8.82%(3/34),血清7-AABs+4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恶性肺结节中的阳性率53.85%(35/65)明显高于良性肺结节组23.53%(8/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2.369,8.351,P<0.05),血清7-AABs联合检测在恶性肺结节组阳性率[46.15%(30/65)]高于4项肿瘤标记物检测阳性率[26.15%(17/65)],差异有统计学意(P=0.011<0.05)。单项自身抗体诊断恶性肺结节的敏感度为4-19%,特异度为94-100%,阳性预测值83-100%,阴性预测值35-38%,诊断符合率37-45%,7-AABs联合检测诊断恶性肺结节的敏感度为46.15%,特异度91.18%,阳性预测值90.91%,阴性预测值46.97%,诊断符合率61.62%;血清4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恶性肺结节诊断的敏感度为26.15%,特异度79.41%,阳性预测值70.83%,阴性预测值为36%,诊断符合率44.44%;7-AABs+4项肿瘤标志物诊断恶性肺结节的敏感度为56.92%,特异度为76.47%,诊断符合率63.64%。7-AABs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在不同性别、年龄、结节位置、结节数量、结节直径、吸烟、组织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的肺癌患者分组间无明显差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7项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可作为鉴别良恶性肺结节的一种新方法,可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提供参考。

二、肿瘤特异抗原和相关抗原的研究现状及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特异抗原和相关抗原的研究现状及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泛实体瘤相关抗原图谱的构建及其在抗体偶联药物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抗体偶联药物的知识现状
        引言
        1.1.1 ADC发展简史
        1.1.2 获得监管批准的上市ADC
        1.1.3 临床试验中的在研ADC及其靶标图谱
        1.1.4 抗体骨架和靶标的选择
        1.1.5 连接子类型和偶联技术
        1.1.6 有效载荷
        1.1.7 ADC在体内的工作原理
        1.1.8 ADC对难治性癌症的治疗
        1.1.9 ADC的毒性问题
        1.1.10 ADC耐药机制
        1.1.11 未来展望
    1.2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知识现状
        引言
        1.2.1 CAR-T发展简史
        1.2.2 CAR-T细胞的工作原理
        1.2.3 CAR和T细胞受体的结构
        1.2.4 获得监管批准的CAR-T
        1.2.5 CAR-T细胞疗法的毒性
        1.2.6 未来挑战、机会和应用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第二章 基于多组学构建泛实体瘤相关抗原图谱
    引言
    2.1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2.1.1 正常组织转录组和蛋白组的数据采集
        2.1.2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数据的采集与编译
        2.1.3 人体组织器官的重排与映射
        2.1.4 正常组织的表达及其分级
        2.1.5 基因在肿瘤及其癌旁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分析
        2.1.6 基因在肿瘤与其他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分析
        2.1.7 肿瘤组织转录组、基因组和表型数据的编译
        2.1.8 功能相关突变的注释
        2.1.9 预测肿瘤相关抗原的蛋白过表达率
        2.1.10 肿瘤相关抗原与癌细胞功能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2.1.11 基因集富集得分分析
        2.1.12 临床试验的检索策略
        2.1.13 统计分析
    2.2 分析结果
        2.2.1 组装综合数据集并通过算法识别肿瘤相关抗原
        2.2.2 肿瘤相关抗原的表达谱与差异表达谱
        2.2.3 肿瘤相关抗原的异质表达谱
        2.2.4 预测肿瘤相关抗原的蛋白过表达率
        2.2.5 癌症驱动基因变异全景
        2.2.6 候选肿瘤相关抗原的组合评估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靶向CDH17 的新型ADC的制备及抗结直肠癌活性研究
    引言
    3.1 实验动物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TCGA与 GTEx中 CDH17的m RNA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3.3.2 免疫原的设计与制备
        3.3.3 制备靶向CDH17 的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方案
        3.3.4 抗体可变区基因测序
        3.3.5 鼠-人嵌合抗体的构建与表达纯化
        3.3.6 抗体结合亲和力的测定
        3.3.7 CDH17 靶向抗体偶联vc MMAE
        3.3.8 细胞内吞实验
        3.3.9 细胞膜蛋白的提取
        3.3.10 免疫沉淀
        3.3.11 免疫沉淀产物的银染
        3.3.12 蛋白免疫印迹
        3.3.13 免疫组化
        3.3.14 免疫荧光
        3.3.15 流式细胞实验
        3.3.16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3.3.17 体内抑瘤活性实验
        3.3.18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CDH17 在消化道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3.4.2 CDH17 靶向抗体的多重表征
        3.4.3 CDH17 靶向ADC的制备与表征
        3.4.4 CDH17 靶向ADC在体外的抗肿瘤活性
        3.4.5 CDH17 靶向ADC在 KM12SM结肠癌异种移植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
        3.4.6 CDH17 靶向ADC在 COLO205 结肠癌异种移植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
        3.4.7 荷瘤小鼠对CDH17 靶向ADC的耐受性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靶向LYPD3的CAR-T细胞的抗肺腺癌活性研究
    引言
    4.1 实验动物
    4.2 试剂耗材及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TCGA与 GTEx中 LYPD3 m RNA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4.3.2 抗体人源化
        4.3.3 慢病毒包装
        4.3.4 CD3+T细胞的复苏与激活
        4.3.5 CD3+T细胞慢病毒感染
        4.3.6 CAR-T细胞分化与耗竭的检测
        4.3.7 CAR-T体外细胞杀伤
        4.3.8 CAR-T体内活性实验
        4.3.9 细胞因子的检测
        4.3.10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LYPD3 蛋白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4.4.2 LYPD3 靶向的CAR-T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4.4.3 LYPD3 靶向的CAR-T细胞在PC9 肺腺癌异种移植模型中抗肿瘤活性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旋毛虫与Lewis肺癌相关抗原基因sHSPs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抗肿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旋毛虫抗肿瘤研究进展
        1.1 旋毛虫虫体抗肿瘤
        1.2 旋毛虫可溶性粗抗原抗肿瘤
        1.3 旋毛虫与肿瘤相关抗原抗肿瘤
        1.4 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抗肿瘤
    第二章 细菌作为活疫苗载体研究现状
        2.1 单增李斯特菌
        2.2 沙门氏菌
        2.3 牛结核分枝杆菌卡介苗
        2.4 乳酸菌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旋毛虫与Lewis肺癌相关抗原基因sHSPs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的构建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
        1.2.1 旋毛虫肌幼虫的富集与纯化
        1.2.2 旋毛虫sHSPs基因的扩增
        1.2.3 表达载体pValac-sHSPs的构建
        1.2.4 蛋白sHSPs的表达及鉴定
        1.2.5 NC8-sHSPs的生长特性
        1.2.6 黏附、侵袭能力检测
        1.2.7 质粒递送及表达能力检测
        1.2.8 小肠内定植能力检测
        1.2.9 安全性评价
        1.3 讨论
        1.3.1 sHSPs基因的选择
        1.3.2 真核质粒pValac-sHSPs表达鉴定
        1.3.3 重组植物乳杆菌NC8-sHSPs的转化与构建
        1.3.4 重组植物乳杆菌NC8-sHSPs生长特性分析
        1.3.5 重组植物乳杆菌NC8-sHSPs侵袭、定植能力
        1.4 小结
    第二章 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NC8-sHSPs对Lewis肺癌的预防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抑瘤率检测
        2.2.2 重组sHSPs的诱导、纯化
        2.2.3 血清sHSPs特异性IgG的检测
        2.2.4 肠道灌洗液和血清总sIgA水平的检测
        2.2.5 细胞因子检测
        2.2.6 脾淋巴细胞亚群及数量检测
        2.2.7 sHSPs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2.2.8 sHSPs诱导的特异性CTL的功能检测
        2.2.9 免疫组化检测肿瘤内PCNA的表达
        2.2.10 小鼠体重和病理组织学变化
        2.3 讨论
        2.3.1 NC8-sHSPs处理对黏膜免疫的影响
        2.3.2 NC8-sHSPs处理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2.3.3 NC8-sHSPs处理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NC8-sHSPs对 Lewis肺癌的治疗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小鼠Lewis肺癌模型的建立
        3.2.2 NC8-sHSPs治疗对LLC生长的影响
        3.2.3 NC8-sHSPs治疗对LLC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3.2.4 血清sHSPs特异性IgG的检测
        3.2.5 血清、肠道灌洗液总sIgA水平的检测
        3.2.6 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
        3.2.7 小鼠体重和组织病理学检测
        3.3 讨论
        3.3.1 NC8-sHSPs治疗对黏膜免疫的影响
        3.3.2 NC8-sHSPs治疗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3.3.3 NC8-sHSPs治疗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3.3.4 NC8-sHSPs疗效分析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3)实体肿瘤TCR-T治疗研究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靶向实体肿瘤TCR-T治疗的研究现状
    1.1 靶向肿瘤相关抗原的TCR-T
    1.2 靶向病毒抗原的TCR-T
    1.3 靶向肿瘤新抗原的TCR-T
        1.3.1 以个体化新抗原为靶点的TCR-T细胞治疗
        1.3.2 以共同新抗原为靶点的TCR-T细胞治疗
2 实体肿瘤TCR-T治疗面临的挑战
    2.1 实体肿瘤TCR-T治疗的毒性
        2.1.1 靶标毒性(on-target toxicity)
        2.1.2 脱靶毒性(off-target toxicity)
    2.2 肿瘤抑制性微环境
    2.3 肿瘤的异质性
3 优化实体肿瘤TCR-T治疗安全性的策略
    3.1 靶向抗原的选择
    3.2 降低脱靶毒性
    3.3 TCR-T载体的选择
4 提高实体肿瘤TCR-T治疗疗效的策略
    4.1 改善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
    4.2 选择合适的细胞群
5 结语

(4)基于蛋白质芯片筛选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及肺癌诊断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血清标本
        2.1.2 癌症驱动基因及编码蛋白种类
        2.1.3 实验仪器设备
        2.1.4 实验试剂及耗材
        2.1.5 常用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技术路线
        2.2.2 蛋白质芯片定制及筛选肺癌候选TAAbs
        2.2.3 间接ELISA实验确证及验证TAAbs
        2.2.4 建模并筛选最佳组合模型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1.1 蛋白质芯片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3.1.2 间接ELISA实验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3.2 蛋白质芯片筛选结果
        3.2.1 芯片实验结果
        3.2.2 芯片实验筛选候选TAAbs结果
        3.2.3 候选TAAbs的基本信息
    3.3 间接ELISA实验确证和验证肺癌抗TAAs自身抗体
        3.3.1 小样本量确证实验
        3.3.2 大样本量验证实验
    3.4 数据挖掘建立肺癌诊断模型及其应用价值评价
        3.4.1 肺癌诊断模型的建立
        3.4.2 单个抗体及决策树C5.0模型对早晚期肺癌的诊断价值
        3.4.3 最佳模型对良性肺部疾病的鉴别价值
4 讨论
    4.1 癌症驱动基因及蛋白质芯片
    4.2 肺癌相关抗原自身抗体功能及诊断价值
    4.3 肺癌预测诊断模型及诊断价值
    4.4 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4.5 研究工作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38种癌症驱动基因基本信息
综述 生物标志物在肺癌筛查中的成就、前景和挑战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穿膜肽和细菌外膜囊泡的新型肿瘤疫苗的设计构建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传统肿瘤治疗方法
    1.2 免疫疗法
    1.3 肿瘤疫苗
        1.3.1 肽/蛋白疫苗
        1.3.2 核酸疫苗
        1.3.3 仿生疫苗
        1.3.4 原位疫苗
        1.3.4.1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1.3.4.2 基于放射治疗的原位疫苗
        1.3.4.3 基于光学治疗的原位疫苗
        1.3.4.4 基于化学治疗的原位疫苗
    1.4 肿瘤疫苗改进策略
        1.4.1 增强抗原的免疫刺激能力
        1.4.1.1 新生抗原与个性化疫苗
        1.4.1.2 核酸疫苗与个性化疫苗
        1.4.2 提高抗原的交叉呈递效率
        1.4.2.1 质子海绵效应
        1.4.2.2 穿膜肽
        1.4.3 增强免疫反应
        1.4.3.1 铝盐佐剂
        1.4.3.2 CpG寡脱氧核苷酸
        1.4.3.3 细菌外膜囊泡
    1.5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细胞穿膜肽CLIP6肿瘤疫苗的构建及抗肿瘤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及设备
    2.3 实验步骤
        2.3.1 CLIP6与OVA的偶联
        2.3.2 SDS-PAGE
        2.3.3 细胞培养
        2.3.4 偶联效率的测定
        2.3.5 抗原交叉呈递检测
        2.3.6 细胞摄入机制探究
        2.3.7 皮肤内CD11c~+细胞抗原摄入效率检测
        2.3.8 抗原呈递细胞淋巴结迁移检测
        2.3.9 CLIP6-OVA活体肿瘤预防实验
    2.4 实验结果和讨论
        2.4.1 肿瘤疫苗CLIP6-OVA的制备与表征
        2.4.2 CLIP6的偶联对OVA入胞效率的影响
        2.4.3 CLIP6的偶联对抗原交叉呈递效率的影响
        2.4.4 注射部位皮肤内CD11c~+细胞对疫苗摄取效率的研究
        2.4.5 CLIP6的偶联对抗原呈递细胞淋巴结迁移的影响
        2.4.6 CLIP6-OVA作为预防型疫苗的肿瘤预防疗效探究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细菌外膜囊泡和光热治疗的原位疫苗策略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及设备
    3.3 实验步骤
        3.3.1 细菌外膜囊泡的制备
        3.3.2 细胞培养与小鼠来源
        3.3.3 细菌外膜囊泡形貌与粒径表征
        3.3.4 细菌外膜囊泡的内毒素检测
        3.3.5 细菌外膜囊泡的吸光度检测
        3.3.6 肿瘤血管荧光染色实验
        3.3.7 肿瘤的光声检测
        3.3.8 细胞毒性测试
        3.3.9 细菌外膜囊泡的生物分布研究
        3.3.10 骨髓源树突状细胞成熟刺激实验
        3.3.11 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测定
        3.3.12 单次注射细菌外膜囊泡引发的肿瘤升温能力检测
        3.3.13 基于细菌外膜囊泡和光热治疗的肿瘤治疗实验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沙门氏杆菌外膜囊泡S.t ΔpG-OMV的制备与表征
        3.4.2 S.t ΔpG-OMV引发肿瘤部位变黑现象的研究
        3.4.3 S.t ΔpG-OMV引发肿瘤淤血的机制研究
        3.4.4 S.t ΔpG-OMV的细胞毒性和生物毒性研究
        3.4.5 S.t ΔpG-OMV的免疫刺激能力检测
        3.4.6 单独使用S.t ΔpG-OMV的抗肿瘤效果评价
        3.4.7 基于S.t ΔpG-OMV和光热治疗的原位疫苗的设计与抗肿瘤效果评价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论文总结
    4.2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MAGE-A3基因对宫颈癌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MAGE-A3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MAGE-A3在宫颈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1 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MAGE-A3对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1 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MAGE-A3基因与Wnt信号通路在宫颈癌中的关系研究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MAGE-A3基因对于裸鼠体内成瘤的影响
    1 目的和意义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创新与特色
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成果
致谢

(7)肝癌相关抗原的筛选及其自身抗体作为诊断标志物的评价和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引言
    1.1 肝癌流行现状
    1.2 肿瘤相关抗原及其自身抗体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策略及技术路线
2 肝癌肿瘤相关抗原的筛选
    2.1 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SERPA)筛选肝癌TAAs
        2.1.1 前言
        2.1.2 SERPA技术路线
        2.1.3 材料和方法
        2.1.4 结果
        2.1.5 讨论
        2.1.6 小结
    2.2 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肝癌TAAs
        2.2.1 前言
        2.2.2 蛋白质芯片技术路线
        2.2.3 材料和方法
        2.2.4 结果
        2.2.5 讨论
        2.2.6 小结
3 肝癌肿瘤相关抗原的验证及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检测自身抗体的蛋白来源
        3.2.3 试剂耗材
        3.2.4 仪器
        3.2.5 ELISA常用试剂配制方法
        3.2.6 ELISA方法步骤
        3.2.7 注意事项和实验质控
        3.2.8 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3.3.2 TAAbs在肝癌组和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性分析
        3.3.3 TAAbs在肝癌不同发展阶段组间的差异性比较
        3.3.4 TAAbs的诊断价值评价
        3.3.5 TAAbs在肝癌临床亚组间的表现
    3.4 讨论
    3.5 小结
4 基于机器学习的多种肝癌诊断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4.1 前言
    4.2 方法
        4.2.1 Logistic回归
        4.2.2 LASSO回归
        4.2.3 并联诊断试验
        4.2.4 经典决策树模型
        4.2.5 随机森林模型
        4.2.6 支持向量机
    4.3 结果
        4.3.1 Logistic回归
        4.3.2 LASSO回归
        4.3.3 并联诊断试验
        4.3.4 决策树模型
        4.3.5 随机森林模型
        4.3.6 支持向量机
        4.3.7 肝癌诊断模型汇总及最优模型选择
        4.3.8 Logistic回归模型在肝癌各临床亚组的诊断效果
        4.3.9 Logistic回归模型在肝硬化人群中的诊断效果
        4.3.10 Logistic回归模型与AFP的关系
    4.4 讨论
    4.5 小结
5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5.1 本研究的创新性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癌肿瘤相关抗原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
    1 引言
    2 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产生过程和可能的机制
    3 血清重组cDNA文库筛选技术(SEREX)
    4 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SERPA)
    5 蛋白质芯片技术
    6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蛋白芯片筛选肿瘤相关抗原及评价其抗体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乳腺癌流行现状
    1.2 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的应用
    1.3 蛋白质芯片及癌症驱动基因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血清标本
        2.1.2 重组蛋白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设备
        2.1.5 实验相关溶液的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基于定制蛋白质芯片技术初步筛选乳腺癌TAAs
        2.2.2 相对定量间接ELISA方法检测抗-TAAs自身抗体
    2.3 统计分析方法
        2.3.1 抗-TAAs自身抗体表达水平比较以及诊断评价
        2.3.2 建立乳腺癌诊断模型
        2.3.3 验证乳腺癌诊测模型
        2.3.4 乳腺癌诊断模型对乳腺癌和良性乳腺疾病的区分能力
        2.3.5 乳腺癌诊断模型对不同临床亚组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3 结果
    3.1 定制蛋白质芯片初步筛选结果
        3.1.1 初筛血清样本基本信息
        3.1.2 芯片试验结果
        3.1.3 芯片之间稳定性与重复性测试
        3.1.4 蛋白质芯片初步筛选潜在TAAs
    3.2 间接ELISA检测并验证抗-TAAs自身抗体
        3.2.1 标准曲线相对浓度换算
        3.2.2 初步检测抗-TAAs自身抗体
        3.2.3 验证抗-TAAs自身抗体
    3.3 乳腺癌患者术前和术后一个月内自身抗体水平变化
    3.4 建立并验证乳腺癌多指标联合诊断模型
        3.4.1 建立模型并评价其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3.4.2 验证乳腺癌诊断模型
        3.4.3 诊断模型对乳腺癌和良性乳腺疾病的区分能力
        3.4.4 诊断模型对不同临床亚组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
4 讨论
    4.1 癌症驱动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定制蛋白芯片筛选TAAs
    4.2 ELISA试验进一步筛选TAAs并评价其自身抗体的诊断价值
    4.3 比较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抗-TAAs自身抗体血清水平
    4.4 建立及验证多指标联合诊断模型
    4.5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4.6 工作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蛋白质组学筛选乳腺癌标志物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9)5-氮杂-2’-脱氧胞苷(DAC)增强MAGE-A10抗原肽表达并改善MAGE-A10特异性CTL杀伤肺癌细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MAGE-A10抗原在人肺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AGE-A10抗原在人肺癌细胞系和原代细胞的表达及MAGE-A10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去甲基化药物对MAGE-A10 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及对肺癌细胞杀伤效应影响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肿瘤免疫治疗及MAGE-A抗原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血清七项自身抗体在鉴别良恶性肺结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肿瘤自身抗体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四、肿瘤特异抗原和相关抗原的研究现状及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泛实体瘤相关抗原图谱的构建及其在抗体偶联药物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上的应用[D]. 方佳成. 西北大学, 2021(12)
  • [2]旋毛虫与Lewis肺癌相关抗原基因sHSPs重组侵入型植物乳杆菌抗肿瘤效应研究[D]. 岳涛涛. 吉林大学, 2021(01)
  • [3]实体肿瘤TCR-T治疗研究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 叶春梅,叶韵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20(09)
  • [4]基于蛋白质芯片筛选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及肺癌诊断模型构建[D]. 蒋迪. 郑州大学, 2020
  • [5]基于穿膜肽和细菌外膜囊泡的新型肿瘤疫苗的设计构建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探索[D]. 庄齐. 苏州大学, 2020(02)
  • [6]MAGE-A3基因对宫颈癌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 高新萍.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肝癌相关抗原的筛选及其自身抗体作为诊断标志物的评价和模型构建[D]. 王科妍. 郑州大学, 2020
  • [8]基于蛋白芯片筛选肿瘤相关抗原及评价其抗体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D]. 邱翠鹏. 郑州大学, 2020
  • [9]5-氮杂-2’-脱氧胞苷(DAC)增强MAGE-A10抗原肽表达并改善MAGE-A10特异性CTL杀伤肺癌细胞的研究[D]. 李振华.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10]血清七项自身抗体在鉴别良恶性肺结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D]. 李飞健.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肿瘤特异性抗原及相关抗原的研究现状及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