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插层机理

明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插层机理

一、明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插层机理(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郭天雨[1](2021)在《基于羧甲基纤维素-多巴胺的多维材料构筑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色生物质材料的研究已经延伸到了微米和纳米的尺度,其中纤维素作为研究得最早、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且自然界储量最为丰富得一种天然高分子资源,是目前最具有希望的绿色可调控材料之一。然而如何将纤维素基材料的组分优势与自然材料的结构优势加以匹配结合以设计制备面向实际应用的高性能大尺寸的仿生结构材料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仿生贻贝中多巴胺的应用要求与发展趋势,本文从功能化改性的角度,研究了多巴胺对羧甲基纤维素的性能优化以及应用潜力。围绕上述关键科学问题,本论文从羧甲基纤维素基元调控入手,以多巴胺接枝改性的羧甲基纤维素为基元,并在基元可控制备的基础上进行一维纤维、二维薄膜、三维凝胶等宏观体的组装,并且将这些材料应用于力学、传感以及药物传递等领域。在可控制备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本质规律,并对工程结构性能的新型结构材料界面进行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利用多巴胺的黏附性,开展了仿生多功能羧甲基纤维素复合共轭多巴胺,利用自组装和层积策略,与蒙脱石进行插层组装,制备具有高湿强度和阻燃性的“砖泥”结构分层纳米复合材料薄膜。在相对湿度90%的条件下,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162.0 MPa)和弹性模量(8.7 GPa)均显着提高。热重分析和标准火焰测试也表明,该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火焰(1750°C)燃烧后能够立即自熄。此仿生设计策略为制备具有优异耐湿性和阻燃性的仿生复合材料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在组织工程、柔性显示和户外屏蔽材料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2)利用多巴胺的pH响应性和胱胺的氧化还原响应性,通过将多巴胺改性的羧甲基纤维素和胱胺交联,成功构建了新型羧甲基纤维素基水凝胶。动态金属/邻苯二酚络合和二硫键共存于水凝胶网络中,使得其在p H和氧化还原两种环境变化条件下都可以发生动态相互作用。当处于p H值或氧化还原变化或两者同时变化的条件下,水凝胶显示出可逆的溶胶-凝胶转变,导致其可控释放农业化学品。与单一触发条件相比,在p H 5条件下缓冲液中同时含有50 m M还原剂的水凝胶,其累积释放量增加了一倍,这表明在共同触发条件下可以促进水凝胶中农业化学品的释放。由于水凝胶具有可逆交联的网络、卓越的生物降解性以及生物相容性,这项工作中开发的高效且可持续的纤维素基水凝胶有望在农业和生物医学领域中提供多种应用。(3)提出了一种分子间自组装的策略,利用多巴胺掺杂碳纳米管对羧甲基纤维素进行改性处理,通过在非溶剂乙醇进行湿法纺丝,构建了一种超韧、耐湿性的导电纤维。在这种连续性的湿纺过程中,纤维内部形成了定向氢键和纤维间的强相互作用。在高湿度条件下(90%RH),该纤维具有良好的韧性(~76.2 MJ m-3)和较高的破坏应变(~14.8%)。在不同的负载水平下,纤维的导电率保持在85%左右。制备的超韧导电纤维可应用于的可穿戴材料中,且能够对多种外部刺激(湿度、外加作用力和外接电流等)具有快速响应性。该纤维具备高效的电热性能和机电传感性能,可用于下一代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中。(4)提升纤维多分级取向结构,通过预湿拉伸和快速干燥的方法改善纤维间的次价键结合,最终达到减少纤维间孔隙大小和提高材料强度的目的。该定向纺丝的力学强度达972MPa,杨氏模量为84 GPa,超过了已知的纤维素/碳纳米管基纤维,比模量可与钢丝绳媲美。通过结合循环拉伸试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羧甲基纤维素、多巴胺和碳纳米管之间的界面和结构关系,验证了高度有序排列的结构能够有效避免相邻原子间的位错,减少分子间非键相互作用导致的扭转,从而增强界面结合,保证了载荷在结构内的均匀转移。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呼吸敏感性和有效的电热成像稳定性,对有效提升智能电子材料的耐受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多巴胺与羧甲基纤维素的分子结构特性,通过调控和优化两者的结合形式,构筑多维结构材料。针对仿生贻贝中多巴胺的应用要求与发展趋势,从功能化改性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多巴胺对羧甲基纤维素的性能优化以及应用潜力,塑造了多维度有序结构和复杂的界面布局,提高了羧甲基纤维素的环境稳定性,为多巴胺-羧甲基纤维素基功能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提升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工作基础。

黄志博[2](2021)在《高性能有机层状硅酸盐/溴化丁基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溴化丁基橡胶(BIIR)拥有出色的气密性能,广泛应用在轮胎气密层中。但现有溴化丁基橡胶制备的气密层已不能满足轮胎轻量化和高性能化的需求,开发更高气密性能的溴化丁基橡胶复合材料成为科研领域和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层状硅酸盐是一种储量巨大且廉价的矿物资源,已有在聚合物改性中应用的成功案例。为达到进一步提高BIIR气密性能的目的,本文使用溶液插层法制备了有机蒙脱土(OMMT)/溴化丁基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了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观察了有机蒙脱土在BIIR基体中的分散状况。利用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探索了改性剂对有机蒙脱土的作用机理。并对复合材料的硫化性能、Payne效应、力学性能和气密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溶液插层法,有机蒙脱土能够均匀纳米分散在溴化丁基橡胶中,有机蒙脱土/溴化丁基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气密性能显着提升,这对轮胎轻量化和高性能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支撑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探索了有机蒙脱土在不同分散体系中的分散性及对制备有机蒙脱土/BIIR复合材料母胶的影响。有机蒙脱土在正己烷和环己烷中难以分散,在四氢呋喃和正己烷/AEO-9体系中实现良好分散。制备了几个不同分散体系的有机蒙脱土/BIIR复合材料母胶,并通过XRD初步表征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2)研究了有机蒙脱土的用量对溴化丁基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通过TEM和XRD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有机蒙脱土以纳米级分散在橡胶基体中,形成了插层复合结构。并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气密性能等进行了分析,仅加入5 phr有机蒙脱土即可显着提高BIIR的力学性能与气密性能。(3)研究了改性剂(MA)的用量对溴化丁基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在不同填充量的有机蒙脱土体系中,通过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表征,考察了改性剂的用量对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初步探索了改性剂对有机蒙脱土的作用机理。(4)制备了炭黑(CB)/BIIR和OMMT/CB/BIIR纳米复合材料。TEM表明,CB与OMMT均良好分散在橡胶基体中,OMMT/CB/BIIR具有良好的气密性能。(5)使用胶体磨和反应釜制备了有机蒙脱土/溴化丁基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和气密性能,为将来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刘雅煊[3](2021)在《动态硫化IIR/PP型TPV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热塑性动态硫化橡胶(TPV)英文为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s,是指由橡胶相、树脂相以及配合体系共同组成,采用动态全硫化技术进行加工,橡胶发生全硫化交联反应并被强劲的剪切力破碎成大量粒径小于2μm的微米级颗粒,均匀地分散在连续的热塑性树脂基体中,兼具热塑性塑料的加工特性和传统热固性橡胶的力学性能的新型材料,并在汽车配件领域、电子电器领域、建筑材料领域、食品包装领域以及医疗材料等领域有着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本课题以两步动态硫化法成功制备聚丙烯/丁基橡胶热塑性硫化胶,通过配方的调整以及反应机理的选择,探究IIR/PP型TPV不同橡塑比例和硫化体系对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影响。同时以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IIR/PP型TPV进行模型构建以及运行计算,与实验测试结果相结合,发现橡塑比例为60/40时,IIR/PP型TPV相容性最好,Payne效应最小,橡胶相IIR和塑料相PP有着最好的界面作用,在保证硬度和拉伸强度的同时提高断裂伸长率,但橡胶相IIR对塑料相PP的结晶有阻碍作用,IIR所占质量分数越大,熔融温度越低。对于硫化体系不同的IIR/PP型TPV,研究结果表明,PRV-TPV具有更好的物理机械性能、热稳定性能,气密性高于硫磺硫化体系,Payne效应低,加工流动性能更好,橡胶相IIR在塑料相PP中的分散性更好,分散粒径更小,不易团聚,在多个方面具有更为理想的优异性能。制备纳米级OMMT/IIR/PP复合材料,研究OMMT含量与橡塑比对OMMT/IIR/PP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以及宏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蒙脱土的加入量为20phr时,拉伸强度达到峰值,Payne效应最小,可提高体系的结晶温度,同时加入OMMT可提高IIR/PP TPV的阻尼性能和阻尼温域,当蒙脱土的添加含量为20phr时,tanδ峰值最高,tanδ>0.3的有效阻尼温度区域最大,此时的阻尼性能最好。OMMT含量一定时,当橡塑比例为60/40时,OMMT填料与橡胶微球在塑料机体中分散性最好,Payne效应最弱,体系中橡胶相IIR,塑料相PP以及OMMT之间的相容性达到了最佳水平;当橡胶相含量上升,填料蒙脱土对OMMT/IIR/PP复合材料结晶的促进作用不及橡胶相对结晶的抑制作用,使结晶度下降,体系的熔融温度下降。

张静[4](2020)在《静电纺丝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对水中Cr(Ⅲ)的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静电纺丝纳米纤维作为一种新型吸附分离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种类繁多及工艺可控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及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未经改性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表面活性基团较少,吸附能力弱,不易直接用于成分复杂且重金属离子浓度较低的废水的处理。本论文采用具有优良吸附性能的天然吸附材料(壳聚糖、粘土、植物单宁)对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进行复合改性,以期制备对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均具有亲和作用的纤维分离材料,并对其吸附性能和机理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研究内容:(1)醋酸纤维素@壳聚糖改性蒙脱土(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首先,采用壳聚糖(CS)对蒙脱土(MMT)进行溶液插层改性制备壳聚糖改性蒙脱土(CS-MMT)。然后,将CA@CS-MMT与醋酸纤维素(CA)进行溶液复合并静电纺丝制备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最后,采用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对水中低浓度Cr(Ⅲ)进行吸附分离并研究其吸附性能。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傅利叶转换红外光谱等对材料表面的形貌、化学结构与性质进行分析,研究影响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的结构、尺寸、形貌及其表面化学性质的因素。测试复合纳米纤维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和吸附率,通过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模型及热力学方程等研究纳米纤维对Cr(Ⅲ)的吸附行为,探索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通过静电纺丝参数的控制可制备出纤维形貌规整、比表面积大和孔隙率高的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C A@CS-MMT复合纳米纤维在吸附pH为5.5±0.1时,对Cr(Ⅲ)的吸附量和去除率最高。0.4~1.0 g/L的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可以将初始浓度为10或20 mg/L的Cr(Ⅲ)降至1.5 mg/L以下。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伪二级动力学,拟合最大吸附量可达144.93 mg/g,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机理研究表明,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对模拟废水中低浓度Cr(Ⅲ)的吸附主要是通过复合纳米纤维的离子交换和层间络合作用。(2)水解聚丙烯腈/聚乙烯亚胺/单宁酸(HPAN/PEI/TA)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首先,对聚丙烯腈(PAN)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进行碱水解。然后,以水解聚丙烯腈(HPAN)纳米纤维为基体,以聚乙烯亚胺(PEI)和单宁酸(TA)为自组装单元,通过层层自组装法对HPAN纳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制备(HPAN/PEI/TA)n复合纳米纤维。最后,采用(HPAN/PEI/TA)n复合纳米纤维对水中低浓度Cr(Ⅲ)进行吸附分离并研究其吸附性能。考察PEI浓度、TA浓度和组装层数对复合纳米纤维形貌、结构的影响。测试纳米纤维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和吸附率,通过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模型及热力学方程等研究纳米纤维对Cr(Ⅲ)的吸附行为,探索吸附机理。结果表明,五层自组装改性的复合纳米纤维在吸附pH为5.5±0.1时吸附量和去除率最高,0.4~1.0 g/L的(HPAN/PEI/TA)n复合纳米纤维可以将初始浓度为10或20 mg/L的Cr(Ⅲ)降至1.5 mg/L以下。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伪二级动力学,拟合最大吸附量可达221.41 mg/g,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机理研究表明(HPAN/PEI/TA)n复合纳米纤维主要通过酚羟基与Cr(Ⅲ)发生螯合作用,以及氨基对Cr(Ⅲ)的配位作用。(3)化学交联改性聚丙烯腈/单宁酸(CPAN-TA)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对水中络合态Cr(Ⅲ)的吸附性能研究首先,将部分水解的聚丙烯腈(PAN)与TA进行共混纺丝获得PAN-TA复合纳米纤维。然后,采用戊二醛对PAN-TA进行化学交联制备CPAN-TA复合纳米纤维。最后,将CPAN-TA复合纳米纤维应用于对含有铬-胶原(Cr(Ⅲ)-gelatin)络合态污染物的模拟铬鞣废水的吸附处理并研究其吸附性能。考察TA用量对CPAN-TA复合纳米纤维形貌、结构及化学性质的影响。测试CPAN-TA对Cr(Ⅲ)-gelatin的吸附量和吸附率,通过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模型及热力学方程研究纳米纤维对Cr(Ⅲ)的吸附行为,探索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AN与TA的质量比为9:3制备的CPAN-TA作为吸附材料在pH为7.0 ±0.1,用量为 0.4 g/L 时,其对 Cr(Ⅲ)-gelatin 的吸附量为 79.48 mg/g,同时溶液TOC下降近80%。CPAN-TA复合纳米纤维对低浓度络合态Cr(Ⅲ)的吸附研究表明,1.0~2.0 g/L的CPAN-TA可以将初始浓度为10或20 mg/L的络合态Cr(Ⅲ)降至1.5 mg/L以下,表现出其对低浓度并含有有机物络合稳定的重金属离子的有效去除作用。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伪二级动力学。吸附机理研究表明,CPAN-TA复合纳米纤维对铬鞣废水中Cr(Ⅲ)-gelatin的吸附主要是通过静电吸附、表面酚氧负离子对Cr(Ⅲ)的螯合以及单宁对蛋白质的多点氢键和疏水键的共同作用。综上所述,以静电纺丝聚合物纳米纤维为基底,以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低成本天然吸附剂(蒙脱土、壳聚糖、单宁)为改性剂,制备了具有高吸附性能的改性聚合物纳米纤维吸附材料。论文系统研究了三种吸附材料对低浓度Cr(Ⅲ)、Cr(Ⅲ)-gelatin络合物的吸附条件、吸附行为和吸附机理,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宋美娟[5](2019)在《明胶/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日益突出的印染废水污染问题,以明胶(GEL)、蒙脱土(MMT)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插层法制备GEL/MMT复合材料。利用阳离子染料结晶紫、阴离子染料酸性红18和非离子染料分散红3B模拟染料废水,考察GEL/MMT复合材料在不同条件下(吸附时间、温度、pH值以及离子强度等)对三种染料的吸附性能,同时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热力学、吸附等温模型和扩散模型,并且对GEL/MMT复合材料吸附三种染料的吸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当GEL和MMT配比为3:1,戊二醛用量为1.4 mL时,制备出GEL/MMT复合材料对结晶紫、酸性红18和分散红3B的吸附性最好。(2)在303K时,GEL/MMT对结晶紫、酸性红18和分散红3B的吸附量分别可达354.90 mg?g-1,557.21 mg?g-1和90.14 mg?g-1。随着吸附时间和染料初始浓度的增大,GEL/MMT对三种染料的吸附量均逐渐增大,最后基本不变;随着pH值和离子强度增大,GEL/MMT对结晶紫的吸附量不断增大,对酸性红18的吸附量则呈减少趋势,而对分散红3B吸附量的影响较小。(3)GEL/MMT对结晶紫、酸性红18和分散红3B的吸附过程都是自发进行的,且都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GEL/MMT对结晶紫和酸性红18的吸附均为吸热过程,对分散红3B的吸附为放热过程。(4)GEL/MMT吸附结晶紫、酸性红18的吸附主要以颗粒内扩散模型为主,对分散红3B的吸附主要以液膜扩散为主。(5)GEL/MMT复合材料对结晶紫、酸性红18和分散红3B的吸附机理主要包括氢键、静电作用、疏水作用、范德华力以及离子交换作用。图53幅,表22个,参考文献105篇。

樊琦琦[6](2019)在《基于蒙脱土插层结构的聚乳酸/麦秸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文中认为生物质纤维/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是一种绿色环保材料,已经被大规模的应用在家居和广场等领域,然而其热稳定性差、阻燃性差、强重比低等缺点大大制约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本研究以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DDAC)、12-氨基十二酸(ALA)表面改性的纳米蒙脱土(MMT)作为插层剂,采用直接混合法和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两步有机改性纳米MMT/聚乳酸(PLA)/麦秸纤维复合材料,考察了有机改性纳米MMT作为插层剂对PLA/麦秸纤维复合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增强效果。同时,通过多巴胺真空加压涂覆修饰麦秸纤维,探讨了麦秸纤维的涂覆效果及机理,分别用ALA、DDAC结合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纳米MMT粒子进行两步有机改性,并制备纳米MMT插层PLA/麦秸纤维复合材料,揭示了纳米MMT的改性机理及有机改性纳米MMT对复合材料插层机理和界面相容增强机理。旨在增强PLA与麦秸纤维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提高生物质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赋予其阻燃性能,建立和完善生物质纤维改性体系,为废弃物生物资源的大规模利用和生物质纤维/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产品性能增强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两步改性法对纳米MMT粒子进行有机改性;同时用多巴胺水解形成聚多巴胺涂层对麦秸纤维进行表面修饰。研究结果表明:经有机长链碳季铵盐和硅烷偶联剂联合两步改性后,纳米MMT粒子的粒径减小为4~6μm,相比未改性MMT粒径减小了360%,同时大小分布均匀,分散性提高。氨基硅烷KH550的有机硅官能团与MMT发生羟基反应,形成氢键之后缩合成-SiO-MMT共价键,同时XRD特征衍射峰角度变小,层间距变为1.76 nm,改性MMT的层间距增大到未改性MMT层间距的76%。麦秸纤维经过多巴胺预处理后,1076 cm-1,1458 cm-1处红外特征吸收峰的出现说明纤维被成功涂覆修饰,纤维表面粗糙度提高,增大了与聚合物基体的接触面积。(2)通过直接混合溶液插层复合法制备了不同改性方法MMT插层PLA/麦秸纤维复合材料,主要考察了不同改性方法MMT在PLA基体中的分散,MMT在复合材料中的插层机理以及对复合材料阻燃、机械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有机改性剂DDAC两步改性MMT相比钠基MMT能在PLA基体中更好的分散,并以插层结构存在。与未添加MMT的复合材相比,两步改性MMT制备复合材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为12.98 MPa、32.24 MPa、3.87 KJ/m2,分别提高了 267%、189%、173%,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改性MMT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明显。从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分析得出,经两步改性MMT处理的复合材料PHRR为247.4 KW/m2,相比对照组下降了 42.1%,说明有机改性MMT能有效抑烟,阻碍氧气通过,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得到改善。(3)通过熔融插层法制备MMT/PLA/麦秸纤维插层复合材料,考察了未改性MMT、ALA一步改性MMT和ALA、KH550协同作用两步改性MMT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分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有机MMT粒子处理PLA有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ALA、KH550两步改性纳米MMT粒子处理的复合材其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测试两步改性的MMT复合材料后发现,其弯曲强度、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比未添加时分别增加了 72.5%、119.5%和98.1%。两步改性MMT的有机处理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同时提高其初始的降解温度T0和终止的降解温度Tf。此外两步改性MMT层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能,可以阻碍产物的热分解和减缓热降解速度,同时增强其耐热性,这也间接表明PLA和两步改性MMT形成嵌入型纳米复合材料。从热分解动力学得出,热分解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表面活性剂的分解和PLA/麦秸纤维复合材料的分解,但是有机MMT改性在第二阶段对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影响不大。与直接混合插层法相比,熔融插层法利用有机MMT与PLA高温插层的优势,使得制备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大大提升,但热稳定性变化不明显。

刘博[7](2012)在《载银壳聚糖基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组装与抗菌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米银溶胶颗粒(Ag NP)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纳米产品原料之一,其最常用的制备方法是化学还原法,然而所用的化学稳定剂与还原剂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体或环境都有危害,且其难以与Ag NP彻底分离,这限制了Ag NP在医学及生物催化等领域的应用。因此,寻找绿色还原剂及稳定剂,开发简单、高效的Ag NP制备方法是纳米金属工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天然高分子壳聚糖是具有多羟基的大分子,由于分子间和分子内氢键的作用形成了分子水平上的独立空间,为纳米粒子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模板。蒙脱土等层状硅酸盐因层状空间的限域效应素有二维“纳米反应器”之称,被认为是纳米颗粒理想的稳定载体。壳聚糖基层状硅酸盐(CLS)纳米复合材料是壳聚糖或其衍生物在外力驱动下插层进入层状硅酸盐的层间而获得的结合了壳聚糖和无机硅酸盐优异性能的杂化材料。目前关于CLS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甚多,但还未见关于以其为载体制备金属纳米颗粒的报道。本文采用高效快速的微波辐射法制备了壳聚糖衍生物和有机层状硅酸盐、CLS纳米复合材料和剥离型的含纳米银CLS纳米复合材料;并探讨了插层机制、抗菌机理及多功能化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的微波辐射法快速制备及其性能研究(1)快速制备不同取代度的壳聚糖衍生物微波辐射条件下,在水相中快速制备壳聚糖水溶性衍生物——壳聚糖季铵盐(QCS)、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QCMC)和羧甲基壳低聚糖季铵盐(QCMCO)。微波辐射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与传统加热法结构一致且取代度更高的QCS。通过改变微波时间、功率和改性剂用量,可以控制QCMC中羧甲基和季铵基的取代度,在最适宜条件下,羧甲基取代度(DSCM)和季铵基取代度(DSQ)最高分别为82%和48%。(2)壳聚糖衍生物的性能研究制备的QCS有诱导CaCO3悬浊液絮凝的能力,其絮凝行为与取代度成正比,与分子量成反比,QCS的最佳絮凝浓度为6mg/L。QCMCO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且与其浓度成正比,与DSCM和DSQ密切相关,当其浓度仅为5mg/mL时,·OH的清除率最高可达到63.6%,Fe2+螯合能力最高为81.98%。2.微波辐射法快速制备有机蒙脱土并研究其吸附性能在微波辐射条件下,利用新型双链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Gemini和酯基季铵盐作为改性剂快速地制备大层间距的Gemini-蒙脱土(GMMT)和酯基蒙脱土(EMMT)。Gemini和酯基季铵盐的饱和插层量分别为0.5CEC和0.8CEC,有机蒙脱土GMMT和EMMT的最大层间距分别为2.31nm和2.41nm。此外,微波辐射法得到的GMMT层间距(2.31nm)大于传统加热法得到GMMT(2.23nm)。Gemini与MMT之间以静电作用连接,通过插层、插层-吸附和吸附等三种方式结合;然而,即使酯基季铵盐插层饱和,其依然可以通过吸附的方式与MMT结合,同时EMMT的层间距保持不变。GMMT和EMMT的表面均为疏水性、结构粗糙蓬松,因此两者均有卓越的吸附能力。GMMT对甲基橙的吸附随Gemini分子链长的增加而增强,最高实际吸附量为48mg/g;EMMT对TCS的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最高理论吸附量达133mg/g。3.分子参数对CLS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1)壳聚糖衍生物含量对插层过程的影响DSCM和DSQ分别为56.3%和74.6%、分子量为2.9×105的QCMC与OMMT插层复合时,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有机蒙脱土(QCOM)纳米复合材料的层间距与QCMC的含量成正比。DSCM和DSQ分别为88%和75%、分子量为2×104的QCMCO与有机累托石(OREC)插层复合时,羧甲基壳低聚糖季铵盐/有机累托石(QCOOR)纳米复合材料的层间距随着QCMCO的含量的增加而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取代度对插层过程的影响由分子量为2.6×1053.0×105的QCMC获得的QCOM纳米复合材料中,高的DSQ可以促进插层反应的进行,增加QCOM纳米复合材料的层间距:当DSCM约为30%,DSQ从29.6%增加到73.9%时,QCOM纳米复合材料的层间距从3.70nm增加到4.50nm。但是,QCOM纳米复合材料的层间距随着DSCM的增加而先升后降:当DSQ约为30%,DSCM从30.4%增加到85.2%时,QCOM纳米复合材料的层间距从3.70nm增加到4.22nm再降到3.79nm。由分子量为8×1032.0×104的QCMCO获得的QCOOR纳米复合材料中,增加DSCM有利于插层反应的进行,可以得到更大层间距的纳米复合材料。当DSQ约为45%,DSCM从23%增加到91%时,QCOOR纳米复合材料的层间距从4.37nm增加到4.78nm;但是DSQ对QCOOR纳米复合材料层间距影响较小。(3)剥离型CL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对于分子量为2.6×1053.0×105的QCMC,当DSCM和DSQ分别为53.6%和41.3%,且QCMC与OMMT质量比为8:1时,可以得到剥离型的QCOM纳米复合材料;对于分子量为8×1032.0×104的QCMCO,当DSCM和DSQ分别为88%和75%时,且QCMCO与OREC质量比为4:1,可以得到剥离型的QCOOR纳米复合材料;分子量为8.28×104、DSCM和DSQ分别为72%和80%的QCMC,在与REC的质量比不小于4:1时,可以得到剥离型的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累托石(QCR)纳米复合材料。4. CLS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1)CLS纳米复合材料的絮凝行为壳聚糖季铵盐/有机蒙脱土(QOM)纳米复合材料耦合了QCS和OMMT的优异性能,具有良好的絮凝性,在用量仅仅为0.005mg/L时,QOM纳米复合材料对CaCO3悬浮液的絮凝效率大于70%,仅是阳离子淀粉等传统絮凝剂用量的千分之一。(2)CLS纳米复合交联微球的控释行为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有机蒙脱土(QCOM)纳米复合材料与海藻酸钠交联微球(AQCOM)的溶胀行为和控释行为受OMMT影响显着。随着QCOM纳米复合材料中QCMC与OMMT的质量比从1:1增加到8:1,交联微球的溶胀率从44%增加到197%;增加QCMC的含量和QCOM纳米复合材料的层间距有助于提高AQCOM交联微球的包封率;适量OMMT对于药物控释有积极的效果,但是当OMMT的含量过高时,会降低交联微球的控释能力。此外,豚鼠的主动皮肤过敏实验表明,AQCOM交联微球不会引起过敏反应,是一种安全的药物载体。(3)CLS纳米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与QCMCO相比,与累托石(REC)插层复合后的羧甲基壳低聚糖季铵盐/累托石(QCOR)纳米复合材料的抗菌性提高。经过QCOR纳米复合材料处理过后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菌表面出现塌陷和变形、细菌细胞壁破裂有细胞内容物渗出,而真菌的孢子破裂,正常生理活动受到抑制。此外,QCOR纳米复合材料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效果优于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5.载银的CLS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组装与抗菌机理研究(1)用Tollens试剂法制备壳聚糖基纳米银复合材料利用羧甲基和季铵基的还原能力,在微波辐射条件下快速地获得粒径均一、单分散的球形Ag NP,升高反应温度或延长反应时间均有利于Ag NP的生成。羧甲基壳聚糖(CMC)、QCS和QCMC制备Ag NP的活化能分别为69.7、62.8和103.7kJ/mol。与羧甲基相比,季铵基更利于Ag NP的制备,CMC-Ag、QCS-Ag和QCMC-Ag的含银量分别是0.67‰、4.85‰和5.57‰,Ag NP粒径主要分布在6080nm、4060nm和512nm范围内。FT-IR和NMR证明,在反应过程中壳聚糖分子链结构保持完整并且羧甲基和季铵基不能完全反应用于制备Ag NP,残留的壳聚糖衍生物可能形成网状结构包裹生成的纳米银颗粒并防止其团聚。通过TEM观察,Ag NP主要为球形,有少量方形和棒状。此外,壳聚糖基纳米银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均高于壳聚糖衍生物。(2)载银CLS纳米复合材料的组装机制初始QCS与Ag+比例从100mg:0.1mmol增加到100mg:1mmol时,载银壳聚糖季铵盐/蒙脱土(QMAg)纳米复合材料和载银壳聚糖季铵盐/有机蒙脱土(QOMAg)纳米复合材料中银的含量分别从0.07‰增加到14.14‰、0.61‰增加到33.21‰;层状硅酸盐用量从5mg提高到20mg时,载银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累托石(QCRAg)纳米复合材料和载银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有机累托石(QCORAg)纳米复合材料中银的含量分别从0.16‰增加到7.75‰、0.91‰增加到12.04‰。有机层状硅酸盐中含有的表面活性剂并没有参与到制备Ag NP的化学反应中,但是可以提高Ag NP的生成量。TEM研究表明,干燥的载银CLS纳米复合材料中Ag NP颗粒依然是球形,保持着良好的分散状态且粒径均一,而且剥离的硅酸盐片层均匀地分布在壳聚糖基体中作为Ag NP的生长模板。载银的CLS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且随着Ag+和层状硅酸盐用量的增加而增强。(3)载银的CLS纳米复合材料的抗菌机理抗菌实验结果表明,载银的CLS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卓越的抗菌性,且随着Ag NP含量的增加而提高。QMAg和QOMAg纳米复合材料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0005%和0.00001%(wt.),仅是QM和QOM纳米复合材料的1/2000和1/200。其抗菌过程如下:首先,具有大比表面积的MMT具有吸附和固定细菌的作用,QCS与Gemini的疏水基团与细胞壁中脂蛋白、脂多糖和磷脂等亲脂性化合物发生作用,从而更好地吸附和固定细菌;其次,QCS和Gemini中季铵基与细胞表面形成复合物,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扰乱细胞膜的正常生理活动;第三,Ag NP可以与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质中含S、P的化合物作用,影响细胞的渗透和分裂,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

黄国波[8](2011)在《聚合物/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复合化、高性能化、环保化为特点,开发无卤、低毒、低烟的阻燃剂及高性能阻燃材料已成为当代阻燃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论文以膨胀型阻燃剂的分子设计、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及燃烧机理和结构与性能研究为研究目标,研究探讨了磷氮型季铵盐膨胀阻燃剂的设计合成、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与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膨胀阻燃、纳米阻燃和协同阻燃机理等。论文设计并合成了5个分子内含集炭源、酸源、气源三功能团的磷氮型季铵盐类膨胀型阻燃剂。以新戊二醇与三氯氧磷为原料,制得2-氧代-2-氯-5,5-二甲基-1,3,2-二氧磷杂环己烷(DPPC),DPPC与胺类化合物、氯乙酰氯和三乙胺反应制得磷氮型季铵盐PAAB、PAEAC和PAHAC;或以季戊四醇与三氯氧磷为原料,制得季戊四醇二磷酰氯(SPDPC),SPDPC 2-溴乙胺溴酸盐和叔胺反应制得磷氮型季铵盐PDEAB和PDHAB。其中6个中间化合物(DPAB、DPEA、CPEA、DPHA、CPHA和PDBA)以及5个目标化合物磷氮型季铵盐(PAAB、PAEAC、PAHAC、PDEAB和PDHAB)都为新化合物,收率为20.480.4%。并用FT-IR、1H NMR、13C NMR和HRMS等表征方法确证了其分子结构。考察了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缚酸剂种类等对反应产物收率的影响,确定了DPEA、cDPA以及PDBA等中间化合物的合成工艺条件。通过磷氮型季铵盐与钠基蒙脱土离子交换反应,合成了5个系列的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包括PA AB—MMT、PAEAc—MMT、PAHAc—MMT、PDEAB—MMT和PDHAB—MMT,制得的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片层层间距在1 70~2 65 nm之间。考察了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阳离子交换容量等对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离子交换率的影响,并确定了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制备工艺路线。探讨了磷氮型季铵盐结构与用量以及制备工艺条件等对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的层间距影响。研究了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结构组成与耐热性能及成炭性能之间关系。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成炭性能。热起始分解温度在286~385。c之间,要高于常规表面活性剂改性的蒙脱土,能满足各种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条件。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与低密度聚乙烯(LDPE)等通过机械混炼熔融插层制得纳米复合材料;或用原位插层聚合法制得聚氦酯(Pu)/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结构和添加量、材料制备方法以及聚合物基体种类等对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形成机制的影响。相比钠基蒙脱土,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在聚合物基体中具有较好的分散性。熔融插层法形成了插层型纳米复合材料,而原位插层聚合法成了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对聚合物基体有增强作用,与聚合物基体相比,添加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提高了1215%和312%,而断率延伸率略有下降。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膨胀炭化作用以及蒙脱土片层阻隔效应改善聚合物基体(LDPE、PU、PMMA等)的耐热性,使材料的成炭率明显提高。锥型量热仪测试表明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对LDPE、PU、PMMA等阻燃效果显着。不仅降低聚合物基体的热释放速率、总放热量以及平均质量损失速率,而且延缓点燃时间。聚合物/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比聚合物基体降低了2040%。在相同添加量下,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对材料的阻燃效果均优于膨胀型阻燃剂与蒙脱土单独作用。通过FT-IR、扫描电镜分析(SEM)、透射电镜分析(TEM)以及光电子能谱(EDX)等表征手段对聚合物/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受强热或燃烧时,以纳米尺度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蒙脱土片层阻隔作用,负载在蒙脱土片层表面膨胀型阻燃剂膨胀阻燃作用及两者协同作用,强化了膨胀炭层,能在材料表面形成在很好的保护层,隔绝基体材料与外界的热质传递与可燃气体的交换,提高了材料阻燃性能。

赫玉欣[9](2009)在《EVA-g-PU/OMMT/SBR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脂(EVA)是一类具有橡胶弹性的热塑性塑料。在EVA分子中,由于醋酸乙烯酯(VAc)的存在,使聚乙烯(PE)分子链的规整度降低,其结晶度随之下降,以致分子链在热运动中内旋运动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其柔顺性显着提高,宏观上表现为很高的弹性。VAc含量为12%~30%的EVA可制造高倍率独立气泡型室温泡沫塑料,因隔热、保温、防震、柔软、回弹性优良、耐候性好而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业、水产业,特别是在鞋用材料方面的应用更广。然而作为材料使用,仍存在其机械强度低和耐磨性较差等缺陷,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应用。本研究旨在将化学接枝改性与物理共混改性结合起来,希望能够制备出适用于制鞋的性能优异的EVA基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其摩擦磨损机理及发泡性能。将EVA进行皂化水解,使其侧链上生成游离的羟基,以红外光谱(FT-IR)及核磁共振(NMR)等检测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分析产物的结构特征。13C-NMR分析表明,游离的羟基在皂化EVA(EVAL)侧链上有三种序列结构;采用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聚四氢呋喃二醇(PTMG)合成异氰酸酯基(-NCO)封端的聚氨酯(PU)预聚体,用红外光谱对聚氨酯预聚体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分析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体系水分含量对预聚体性能的影响。研究了聚氨酯预聚体的反应动力学方程。FT-IR分析表明,所制备的PU预聚体是以-NCO封端的。通过熔融接枝法制得了EVA-g-PU接枝聚合物,用13C-NMR和FT-IR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PU预聚体成功地接枝在EVAL主链上。力学性能检测表明,接枝聚合物的抗拉强度与断裂伸长率优于纯EVA。动态力学分析(DMA)表明,接枝聚合物的储能模量相对于纯EVA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热失重(TG)分析表明,PU预聚体的加入能有效地改善接枝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能。采用“一步法”与“两步法”制备了EVA-g-PU/OMMT纳米复合材料。结合X-射线衍射(XRD)与透射电镜(TEM)分析可知,OMMT在“两步法”制备的复合材料中是以剥离状态分布的,在“一步法”制备的复合材料中是以插层状态分布的。“两步法”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要优于“一步法”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测试表明,EVA-g-PU/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要远优于纯EVA,当有机蒙脱土的质量分数为3%时,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优;随着有机蒙脱土质量分数的提高,纳米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损耗因子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热失重(TG)分析表明,EVA-g-PU/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要优于纯EVA。将丁苯橡胶(SBR)与EVA-g-PU/OMMT(“两步法”或“一步法”制备EVA-g-PU/OMMT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EVA-g-PU/OMMT/SBR复合材料。对EVA-g-PU/OMMT/SBR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复合材料中OMMT与SBR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和15%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耐摩擦磨损性能最优。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可知,EVA-g-PU/OMMT/SBR纳米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属于粘着磨损。将制备的EVA-g-PU/OMMT/SBR纳米复合材料进行发泡应用实验。通过对发泡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发泡温度及发泡时间等单因素的优化实验,得出EVA-g-PU/OMMT/SBR纳米复合材料的发泡配方为:发泡剂AC的质量分数为6%,交联剂DCP的质量分数为0.6%,发泡时间为15min,发泡温度为130℃,模压压力为10MPa。将发泡材料在际华三五一五皮革皮鞋有限公司进行应用实验,得到了公司的认可。

戈明亮[10](2008)在《固相法改性粘土及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因表现出许多优异的性能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的兴趣。粘土具有纳米片层的结构,当它们以单个的片层均匀分散于聚合物基体中,或使聚合物分子链插入粘土层间,所得的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可获得显着的提高,甚至出现许多新的性能。通过插层方法已经成功制备了许多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为了增加粘土与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一般需要对粘土进行有机改性,使其由亲水变为亲油,最常用的插层改性剂是含长链烷基的季铵盐。当前大部分研究者对粘土的插层改性是在液相中(例如水、乙醇等)进行的,这种液相法存在许多缺点,例如工艺过程繁琐,耗时长,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本文采用固相法对粘土进行插层改性,制备出有机粘土。此法不采用水、乙醇等其他溶剂,而是在固态下直接对粘土进行改性,因此省去了后续的过滤、洗涤、干燥、粉碎、过筛等工艺过程,缩短工艺时间,提高改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成本,克服了液相法改性的缺点。用烷基季铵盐和季鏻盐插层剂对钠基蒙脱土进行有机化处理,使其成为有机蒙脱土。X-射线衍射(XRD)和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表明插层剂已成功进入到粘土的层间,导致层间距扩大。将固相法改性的有机粘土应用于PP、PVC和NR, XRD和透射电镜(TEM)研究表明,PP、PVC和NR的大分子链可以插层到有机蒙脱土片层之中,形成了纳米复合材料。通过XRD, 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A)、TEM、橡胶加工分析仪(RPA)和动态力学分析(DMA)等现代测试手段以及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形态和性能。季铵盐改性的有机粘土B没有改变PP的晶型,而插层剂季鏻盐改性的有机粘土C使PP产生约10%左右的γ晶型。分别用修正Avrami方程的Jeziorny法、Ozawa法和Mo法研究PP/粘土复活材料的非等温结晶行为,结果表明,用Jeziorny法和Mo法处理非等温结晶过程比较理想,而用Ozawa法处理则不太适用。有机粘土的加入提高了聚丙烯的结晶温度和结晶速度,结晶指数n增加,对结晶常数Zc影响不大;有机粘土对PP的结晶具有异相成核的作用;钠基粘土导致结晶活化能增加,而有机粘土降低PP的结晶活化能。PP/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纯PP。粘土的加入降低了PP的表观剪切粘度、动态粘度,改善了材料的加工性能,有机粘土降低的幅度大于钠基粘土;有机粘土的加入改善了聚丙烯的综合力学性能。此外有机粘土可以略为降低PP的最大热释放速率(pHRR)值。用KH-550处理过的有机粘土对PVC力学性能的提高幅度明显的大于用KH-560处理过的有机粘土。有机粘土C导致PV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略有升高,而偶联剂用量对PVC/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没有明显影响。有机粘土C对PVC的热稳定性没有明显影响,偶联剂对PVC的热稳定性有一定的提高作用,降低了PVC的热分解速度,导致分解温度区间变大,但有机粘土C和偶联剂的加入降低了PVC的降解表观活化能。NR在和有机粘土混炼时,有部分的NR分子进入到粘土的层间,发生插层行为,而在硫化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粘土的层间距不断增大,直至硫化结束,最终形成NR/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未改性的粘土对天然橡胶的硫化性能影响不明显,有机粘土可以明显缩短天然橡胶的焦烧时间和正硫化时间。不同的粘土对NR的粘性模量和损耗因子影响不大,但对弹性模量有一定的影响。有机粘土降低NR的热降解表观活化能,偶联剂的加入提高了NR的热降解表观活化能。有机粘土降低了NR的滚动阻力和抗湿滑性能;提高了NR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有机粘土改善了NR的综合力学性能,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含有偶联剂体系的静态力学性能好于不含偶联剂体系的静态力学性能;100℃、72h热老化后,有机粘土对NR的力学性能保持效果优于未改性的粘土。

二、明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插层机理(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插层机理(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羧甲基纤维素-多巴胺的多维材料构筑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仿贻贝多巴胺黏附化学
        1.2.1 天然贻贝的黏附机理
        1.2.2 多巴胺p H响应性
        1.2.3 多巴胺黏附力与内聚力的平衡
        1.2.4 防止儿茶酚氧化以保持黏附性
    1.3 纤维素与纤维素衍生物
        1.3.1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及基本性质
        1.3.2 纤维素衍生物
        1.3.3 羧甲基纤维素
        1.3.4 纤维素及纤维素衍生物的接枝改性
    1.4 多巴胺多维度功能化材料的组装
        1.4.1 多巴胺材料用于增强纤维的组装
        1.4.2 多巴胺材料用于膜改性材料的组装
        1.4.3 多巴胺材料用于水凝胶材料的组装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湿强高阻燃贻贝仿生羧甲基纤维素/蒙脱土二维复合膜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2.4 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羧甲基纤维素交联多巴胺的结构表征
        2.3.2 羧甲基纤维素-多巴胺及蒙脱土复合薄膜的结构表征
        2.3.3 仿生复合纳米薄膜的湿强度
        2.3.4 仿生复合纳米薄膜的热力学分析和防火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羧甲基纤维素/多巴胺/半胱胺三维水凝胶的制备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方法
        3.2.4 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羧甲基纤维素基水凝胶的结构表征
        3.3.2 羧甲基纤维素基水凝胶的流变性能
        3.3.3 羧甲基纤维素基水凝胶中农化学品的载药能力
        3.3.4 羧甲基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双响应型控释行为
        3.3.5 羧甲基纤维素基水凝胶的热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巴胺共轭羧甲基纤维素/碳纳米管制备超强韧一维纤维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方法
        4.2.4 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DA-CMC/CNT悬浮液的制备与表征
        4.3.2 DA-CMC/CNT纺丝的机械性能
        4.3.3 DA-CMC/CNT相互作用力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3.4 DA-CMC/CNT纺丝的导电性能和稳定性能
        4.3.5 DA-CMC/CNT纺丝的传感性能
        4.3.6 DA-CMC/CNT纺丝的电热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定向多巴胺共轭羧甲基纤维素/碳纳米管制备超强韧一维纤维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分析方法
        5.2.4 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湿法纺丝和湿法拉伸控制的轴向定向组装
        5.3.2 高度定向DA-CMC/CNT纤维的结构分析
        5.3.3 不同拉伸比下纤维的力学性能
        5.3.4 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不同取向的纤维界面
        5.3.5 DA-CMC/CNT定向纤维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2)高性能有机层状硅酸盐/溴化丁基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丁基橡胶概述
        1.2.1 丁基橡胶的结构
        1.2.2 丁基橡胶的性能
    1.3 溴化丁基橡胶概述
        1.3.1 溴化丁基橡胶的结构
        1.3.2 溴化丁基橡胶的性能
        1.3.3 溴化丁基橡胶的硫化体系
        1.3.4 溴化丁基橡胶的应用
    1.4 层状硅酸盐概述
        1.4.1 层状硅酸盐的结构
        1.4.2 层状硅酸盐的有机改性
    1.5 层状硅酸盐/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1.5.1 熔体插层法
        1.5.2 原位插层聚合法
        1.5.3 乳液法
        1.5.4 溶液插层法
    1.6 层状硅酸盐/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
    1.7 层状硅酸盐/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1.7.1 气体阻隔性
        1.7.2 力学性能
        1.7.3 热稳定性
    1.8 聚合物的气体阻隔性能的影响因素
    1.9 本课题选题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1.9.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9.2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方案与测试表征
    2.1 实验原材料
    2.2 实验配方
    2.3 实验设备及表征仪器
    2.4 实验工艺
        2.4.1 有机蒙脱土分散液的制备
        2.4.2 有机蒙脱土/溴化丁基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4.3 有机蒙脱土/炭黑/溴化丁基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4.4 有机蒙脱土/溴化丁基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工业化制备工艺
        2.4.5 复合材料母胶的混炼和硫化工艺
    2.5 性能测试
        2.5.1 X射线衍射分析
        2.5.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5.4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2.5.5 热失重分析
        2.5.6 Payne效应分析
        2.5.7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2.5.8 硫化性能测试
        2.5.9 气密性能测试
第三章 不同的分散体系对制备有机蒙脱土/溴化丁基橡胶复合材料的影响
    3.1 前言
    3.2 单纯正己烷体系
    3.3 单纯四氢呋喃体系
    3.4 正己烷/四氢呋喃复合体系
    3.5 正己烷/AEO-9体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蒙脱土份数对溴化丁基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1 前言
    4.2 有机蒙脱土/溴化丁基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4.2.1 XRD分析
        4.2.2 TEM分析
    4.3 有机蒙脱土/溴化丁基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4.3.1 硫化性能
        4.3.2 Payne效应
        4.3.3 力学性能
        4.3.4 气密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性剂用量对溴化丁基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1 前言
    5.2 10份有机蒙脱土/溴化丁基橡胶纳米复合材料体系
        5.2.1 XRD分析
        5.2.2 TEM分析
        5.2.3 硫化性能
        5.2.4 Payne效应
        5.2.5 力学性能
        5.2.6 气密性能
    5.3 5份有机蒙脱土/溴化丁基橡胶纳米复合材料体系
        5.3.1 XRD分析
        5.3.2 TEM分析
        5.3.3 硫化性能
        5.3.4 Payne效应
        5.3.5 力学性能
        5.3.6 气密性能
    5.4 3份有机蒙脱土/溴化丁基橡胶纳米复合材料体系
        5.4.1 XRD分析
        5.4.2 TEM分析
        5.4.3 硫化性能
        5.4.4 Payne效应
        5.4.5 力学性能
        5.4.6 气密性能
    5.5 改性剂对有机蒙脱土的作用机理
        5.5.1 XRD分析
        5.5.2 SEM分析
        5.5.3 AFM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有机蒙脱土/炭黑/溴化丁基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6.1 前言
    6.2 有机蒙脱土/炭黑/溴化丁基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6.2.1 TEM分析
        6.2.2 硫化性能
        6.2.3 Payne效应
        6.2.4 力学性能
        6.2.5 气密性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有机蒙脱土/溴化丁基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放大制备及性能研究
    7.1 前言
    7.2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7.2.1 XRD分析
        7.2.2 TEM分析
    7.3 复合材料的性能
        7.3.1 硫化性能
        7.3.2 Payne效应
        7.3.3 力学性能
        7.3.4 气密性能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作者及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3)动态硫化IIR/PP型TPV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TPV概述
        1.1.1 TPV定义
        1.1.2 TPV的应用
        1.1.3 TPV的分类
        1.1.4 TPV制备
        1.1.5 TPV微观相态结构
    1.2 分子模拟在IIR/PP TPV结构、性能中的应用
        1.2.1 分子模拟简介
        1.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1.2.3 分子模拟软件及各大板块
    1.3 蒙脱土增强TPV性能研究进展
        1.3.1 蒙脱土结构
        1.3.2 蒙脱土的性能
        1.3.3 蒙脱土/TPV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课题选题的研究意义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所用材料
    2.2 实验所用仪器
    2.3 实验工艺及配方
        2.3.1 配方设计
        2.3.2 IIR/PP TPV制备工艺
    2.4 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
        2.4.1 机械力学性能
        2.4.2 结晶性能测试
        2.4.3 RPA测试
        2.4.4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2.4.5 微观形貌测试
第三章 IIR/PP型 TPV动态硫化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橡塑比例不同的IIR/PP TPV
        3.1.1 不同橡塑共混比例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1.2 不同橡塑共混比例对TPV结晶性能的影响
        3.1.3 不同橡塑共混比例对TPV材料动态性能的影响
        3.1.4 不同橡塑共混比例的RPA分析
    3.2 硫化体系不同的IIR/PP TPV
        3.2.1 硫化体系不同的转矩曲线
        3.2.2 硫化体系不同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2.3 硫化剂不同对IIR/PP TPV结晶性能的影响
        3.2.4 硫化剂不同对IIR/PP TPV动态硫化性能的影响
        3.2.5 硫化体系RPA表征
        3.2.6 硫化体系TEM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IR/PP TPV分子模型构建与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动态硫化IIR/PP TPV模型构建
        4.2.1 力场的选择
        4.2.2 IIR/PP TPV模型的构建
    4.3 IIR/PP TPV分子模拟研究
        4.3.1 IIR/PP TPV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3.2 IIR/PP TPV自由体积分数的模拟研究
        4.3.3 IIR/PP TPV内聚能密度的模拟研究
    4.4 分子模拟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橡塑比例IIR/PP型 TPV分子模拟结果与讨论
        4.4.2 不同硫化体系的IIR/PP型 TPV分子模拟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OMMT增强IIR/PP TPV性能研究
    5.1 试样配方及制备
        5.1.1 OMMT用量不同OMMT/PP/IIR复合材料配方
        5.1.2 橡塑比例不同的OMMT/PP/IIR复合材料配方
        5.1.3 动态硫化OMMT/IIR/P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5.2 OMMT用量不同对IIR/PP TPV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2.1 力学性能分析
        5.2.2 RPA分析
        5.2.3 DSC分析
        5.2.4 DMA分析
        5.2.5 微观结构分析
    5.3 橡塑比不同对纳米蒙脱土改性IIR/PP TPV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3.1 力学性能分析
        5.3.2 DSC分析
        5.3.3 RPA分析
        5.3.4 DMA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静电纺丝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对水中Cr(Ⅲ)的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吸附材料
        1.2.1 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1.2.2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复合物
        1.3.1 蒙脱土及聚合物/蒙脱土复合物
        1.3.2 壳聚糖/蒙脱土插层复合物与研究进展
    1.4 单宁及单宁改性吸附材料
        1.4.1 单宁的来源、结构与性质
        1.4.2 单宁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与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提出
        1.5.1 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2 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2.2 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
        2.2.3 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对水中Cr(Ⅲ)的吸附性能研究
        2.2.4 材料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S-MMT插层复合物的制备
        2.3.2 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表征
        2.3.3 CA@CS-MMT复合纳米纤维对水中Cr(Ⅲ)的吸附性能研究
        2.3.4 CA@CS-MMT-2复合纳米纤维吸附机理探讨
    2.4 本章小节
3 HPAN/PEI/TA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3.2.2 HPAN/PEI/TA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
        3.2.3 HPAN/PEI/TA复合纳米纤维对水中Cr(Ⅲ)的吸附性能研究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PAN/PEI/TA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3.3.2 (HPAN/PEI/TA)_n复合纳米纤维对水中Cr(Ⅲ)的吸附性能研究
        3.3.3 (HPAN/PEI/TA)_5复合纳米纤维吸附机理探讨
    3.4 本章小节
4 CPAN-TA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对水中络合态Cr(Ⅲ)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4.2.2 共混法制备单宁-聚丙烯腈复合纺丝液
        4.2.3 静电纺丝法制备PAN-TA复合纳米纤维
        4.2.4 CPAN-TA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
        4.2.5 CPAN-TA复合纳米纤维对水中Cr(Ⅲ)-gelatin的吸附性能研究
        4.2.6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AN-TA共混纺丝液性质的测定
        4.3.2 CPAN-TA纳米纤维的形貌结构表征
        4.3.3 CPAN-TA复合纳米纤维对水中Cr(Ⅲ)-gelatin的吸附性能研究
        4.3.4 CPAN-TA-3复合纳米纤维吸附Cr(Ⅲ)-gelatin机理探讨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创新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参加项目

(5)明胶/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印染废水的现状
        1.1.1 印染废水来源和特点
        1.1.2 印染废水的危害
        1.1.3 印染废水主要处理方法
    1.2 蒙脱土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2.1 蒙脱土的结构与性质
        1.2.2 蒙脱土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
    1.3 明胶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1 明胶的来源和结构
        1.3.2 明胶的主要性质
        1.3.3 明胶在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GEL/MMT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GEL/MMT复合材料的制备
        2.3.1 GEL溶液的制备
        2.3.2 MMT分散液的制备
        2.3.3 GEL/MMT复合材料的制备
    2.4吸附实验
        2.4.1 模拟印染废水的配制
        2.4.2 吸附量的测定
    2.5 测试方法
    2.6 结果与讨论
        2.6.1 FT-IR分析
        2.6.2 SEM和 EDS分析
        2.6.3 XRD分析
        2.6.4 Zeta电位分析
        2.6.5 TG分析
        2.6.6 溶胀率分析
        2.6.7 BET分析
        2.6.8 吸附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GEL/MMT复合材料对结晶紫、酸性红18 和分散红3B的吸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GEL/MMT对结晶紫的吸附
        3.3.1 实验方法
        3.3.2 GEL/MMT对结晶紫吸附量的影响因素探究
        3.3.3 吸附动力学
        3.3.4 吸附等温模型
        3.3.5 吸附热力学
        3.3.6 扩散模型
    3.4 GEL/MMT对酸性红18 的吸附
        3.4.1 实验方法
        3.4.2 GEL/MMT对酸性红18 吸附量的影响因素探究
        3.4.3 吸附动力学
        3.4.4 吸附等温模型
        3.4.5 吸附热力学
        3.4.6 扩散模型
    3.5 GEL/MMT对分散红3B的吸附
        3.5.1 实验方法
        3.5.2 GEL/MMT对分散红3B吸附量的影响因素探究
        3.5.3 吸附动力学
        3.5.4 吸附等温模型
        3.5.5 吸附热力学
        3.5.6 扩散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吸附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吸附机理
        4.2.1 氢键
        4.2.2 静电作用
        4.2.3 范德华力
        4.2.4 疏水作用
        4.2.5 离子交换作用
    4.3 扩散机理
        4.3.1 SEM和 EDS分析
        4.3.2 扩散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6)基于蒙脱土插层结构的聚乳酸/麦秸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物质纤维/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简介
        1.1.1 生物质纤维/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发展历程和研究状态
        1.1.2 生物质纤维/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性能影响因素及其改性研究
    1.2 蒙脱土的表面改性及其应用
        1.2.1 蒙脱土的表面改性
        1.2.2 蒙脱土的插层结构研究
        1.2.3 蒙脱土在木塑复合材料改性中的应用
    1.3 多巴胺改性的研究及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创新点
2 有机蒙脱土的改性及多巴胺真空加压涂覆修饰麦秸纤维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备及仪器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麦秸纤维微观形貌分析
        2.3.2 化学结构分析
        2.3.3 多巴胺涂覆机理分析
        2.3.4 有机改性MMT粒径分布分析
        2.3.5 有机改性MMT结晶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直接混合法制备有机蒙脱土/PLA/麦秸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有机改性纳米MMT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有机改性纳米MMT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3.3.3 有机改性纳米MMT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3.3.4 有机改性纳米MMT对复合材料插层机理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熔融插层法制备有机蒙脱土/PLA/麦秸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备及仪器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有机改性纳米MMT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有机改性纳米MMT对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
        4.3.3 有机改性纳米MMT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4.3.4 有机改性纳米MMT对复合材料热分解动力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7)载银壳聚糖基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组装与抗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壳聚糖
        1.1.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1.1.2 壳聚糖的羧甲基化和季铵化改性
        1.1.3 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的制备
        1.1.4 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的应用
        1.1.4.1 抗菌性
        1.1.4.2 吸湿保湿性
        1.1.4.3 絮凝性
        1.1.4.4 抗氧化性
        1.1.4.5 阻垢性
    1.2 壳聚糖基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结构及应用
        1.2.1 层状硅酸盐结构及改性
        1.2.2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制备方法
        1.2.3 壳聚糖基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制备方法
    1.3 Ag NP 及制备方法
        1.3.1 Ag NP
        1.3.2 化学还原法制备 Ag NP
        1.3.3 绿色化学法制备 Ag NP
        1.3.3.1 多糖法
        1.3.3.2 Tollens 试剂法
        1.3.3.3 辐射法
        1.3.3.4 生物法
        1.3.3.5 多金属氧酸盐法
    1.4 Ag NP 复合材料
        1.4.1 Ag NP-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
        1.4.2 聚(乙烯醇)-Ag NP 复合材料
        1.4.3 Ag NP-TiO2复合材料
    1.5 Ag NP 的抗菌机理及抗菌应用
        1.5.1 Ag NP 的抗菌机理
        1.5.2 Ag NP 的抗菌应用
        1.5.2.1 医疗领域中的应用
        1.5.2.2 抗菌的水过滤器
        1.5.2.3 抗菌的空气过滤器
        1.5.2.4 食品包装材料
    1.6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课题来源
第二章 壳聚糖衍生物的微波辐射法制备及性能研究
    第一节 壳聚糖季铵盐的制备及絮凝行为研究
        2.1.1 引言
        2.1.2 实验原料和方法
        2.1.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2.2 QCS 的制备
        2.1.2.3 不同取代度 QCS 的制备
        2.1.2.4 QCS 的降解
        2.1.2.5 QCS 结构的表征
        2.1.2.6 QCS 取代度的测定
        2.1.2.7 QCS 的结晶行为测定
        2.1.2.8 QCS 分子量的测定
        2.1.2.9 QCS 的热重稳定性测定
        2.1.2.10 QCS 对于 CaCO3悬浮液的絮凝行为实验
        2.1.3 结果与讨论
        2.1.3.1 QCS 的结构分析
        2.1.3.2 微波辐射及 ETA 用量对 QCS 取代度的影响
        2.1.3.3 微波辐射对 QCS 结晶行为的影响
        2.1.3.4 H2O2对 QCS 的降解分析
        2.1.3.5 QCS 的热稳定性分析
        2.1.3.6 QCS 浓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2.1.3.7 QCS 取代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2.1.4 结论
    第二节 水相中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的制备及热稳定性研究
        2.2.1 引言
        2.2.2 实验原料和方法
        2.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2 QCMC 的制备
        2.2.2.3 QCMC 结构的表征
        2.2.2.4 QCMC 取代度的测定
        2.2.2.5 QCMC 结晶行为的测定
        2.2.2.6 QCMC 分子量的测定
        2.2.2.7 QCMC 表面化学特性的测定
        2.2.2.8 QCMC 的热重稳定性测定
        2.2.3 结果与讨论
        2.2.3.1 QCMC 的取代度及分子量
        2.2.3.2 QCMC 的结构分析
        2.2.3.3 QCMC 的表面形态分析
        2.2.3.4 QCMC 的结晶行为分析
        2.2.3.5 QCMC 的热稳定性分析
        2.2.4 结论
    第三节 羧甲基壳低聚糖季铵盐的制备及抗氧化性能研究
        2.3.1 引言
        2.3.2 实验原料和方法
        2.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3.2.2 QCMCO 的制备
        2.3.2.3 QCMCO 结构的表征
        2.3.2.4 QCMCO 取代度的测定
        2.3.2.5 QCMCO 结晶行为的测定
        2.3.2.6 QCMCO 的热稳定性测定
        2.3.2.7 QCMCO 抗氧化性测定
        2.3.3 结果与讨论
        2.3.3.1 QCMCO 的取代度和分子量
        2.3.3.2 QCMCO 的结构分析
        2.3.3.3 QCMCO 的结晶行为分析
        2.3.3.4 QCMCO 的热稳定性分析
        2.3.3.5 QCMCO 的抗氧化性分析
        2.3.4 结论
第三章 有机蒙脱土的微波辐射法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第一节 烷基 Gemini-MMT 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3.1.1 引言
        3.1.2 实验原料和方法
        3.1.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1.2.2 GMMT 的制备
        3.1.2.3 GMMT 结构与形态表征
        3.1.2.4 GMMT 的热稳定性测定
        3.1.2.5 GMMT 对于甲基橙的吸附行为实验
        3.1.3 结果与讨论
        3.1.3.1 GMMT 的层间距分析
        3.1.3.2 GMMT 的结构分析
        3.1.3.3 GMMT 的形貌分析
        3.1.3.4 GMMT 的热稳定性分析
        3.1.3.5 GMMT 吸附甲基橙的行为分析
        3.1.4 结论
    第二节 酯基季铵盐-MMT 的制备及对三氯生的吸附性能研究
        3.2.1 引言
        3.2.2 实验原料和方法
        3.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2.2 EMMT 的制备
        3.2.2.3 EMMT 结构与形态表征
        3.2.2.4 EMMT 的热稳定性测定
        3.2.2.5 TCS 标准曲线的测定
        3.2.2.6 EMMT 对于 TCS 的吸附行为实验
        3.2.3 结果与讨论
        3.2.3.1 EMMT 的结构与形态
        3.2.3.2 EMMT 的热稳定性分析
        3.2.3.3 EMMT 对 TCS 的吸附行为分析
        3.2.4 结论
第四章 分子参数对壳聚糖基层状硅酸纳米复合材料插层的影响
    第一节 取代度对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有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4.1.1 引言
        4.1.2 实验原料和方法
        4.1.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1.2.2 QCMC 的制备
        4.1.2.3 OMMT 的制备
        4.1.2.4 QCOM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1.2.5 QCOM 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4.1.2.6 QCOM 纳米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的测定
        4.1.2.7 QCOM 纳米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测定
        4.1.3 结果与讨论
        4.1.3.1 取代度对 QCOM 纳米复合材料层间距的影响
        4.1.3.2 取代度对 QCOM 纳米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的影响
        4.1.3.3 取代度对 QCOM 纳米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4.1.4 结论
    第二节 成分含量对羧甲基壳低聚糖季铵盐/有机累托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4.2.1 引言
        4.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2.2 QCMCO 的制备
        4.2.2.3 OREC 的制备
        4.2.2.4 QCOOR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2.5 QCOOR 纳米复合材料结构的表征
        4.2.2.6 QCOOR 纳米复合材料结晶热稳定性的表征
        4.2.3 结果与讨论
        4.2.3.1 QCMCO 含量对 QCOOR 纳米复合材料结构的影响
        4.2.3.2 QCMCO 含量对 QCOOR 纳米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4.2.4 结论
    第三节 取代度对羧甲基壳低聚糖季铵盐/有机累托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4.3.1 引言
        4.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3.2.2 QCMCO 的制备
        4.3.2.3 OREC 的制备
        4.3.2.4 QCOOR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3.2.5 QCOOR 纳米复合材料结构的表征
        4.3.2.6 QCOOR 纳米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的表征
        4.3.2.7 QCOOR 纳米复合材料结晶热稳定性的表征
        4.3.2.8 QCMCO 及 QCOOR 纳米复合材料 Zeta 电位的测定
        4.3.3 结果与讨论
        4.3.3.1 取代度对 QCOOR 纳米复合材料结构的影响
        4.3.3.2 取代度对 QCOOR 纳米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的影响
        4.3.3.3 取代度对 QCOOR 纳米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4.3.3.4 取代度对 QCOOR 纳米复合材料 Zeta 电位的影响
        4.3.4 结论
    第四节 剥离型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累托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快速制备
        4.4.1 引言
        4.4.2 实验原料和方法
        4.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4.2.2 QCMC 的制备
        4.4.2.3 QCR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4.2.4 QCR 纳米复合材料结构的表征
        4.4.2.5 QCR 纳米复合材料表面形态的表征
        4.4.2.6 QCR 纳米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的测定
        4.4.2.7 QCR 纳米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测定
        4.4.3 结果与讨论
        4.4.3.1 QCR 纳米复合材料热的结构
        4.4.3.2 QCR 纳米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
        4.4.3.3 QCR 纳米复合材料热的结晶行为
        4.4.3.4 QCR 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4.4.4 结论
第五章 壳聚糖基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第一节 壳聚糖季铵盐/有机蒙脱土的制备及对 CaCO3的絮凝行为
        5.1.1 引言
        5.1.2 实验原料和方法
        5.1.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5.1.2.2 QOM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5.1.2.3 QOM 纳米复合材料结构的表征
        5.1.2.4 QOM 纳米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测定
        5.1.2.5 QOM 纳米复合材料 Zeta 电位的测定
        5.1.2.6 QOM 纳米复合材料对 CaCO3的絮凝行为实验
        5.1.2.7 絮凝后 CaCO3的形态观察
        5.1.3 结果与讨论
        5.1.3.1 QOM 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态
        5.1.3.2 QOM 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5.1.3.3 QOM 纳米复合材料的 Zeta 电位
        5.1.3.4 QOM 纳米复合材料的絮凝行为
        5.1.3.5 絮凝后 CaCO3的形态
        5.1.4 结论
    第二节 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有机蒙脱土交联微球的制备及控释行为研究
        5.2.1 引言
        5.2.2 实验原料和方法
        5.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5.2.2.2 QCOM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5.2.2.3 AQCOM 交联微球的制备
        5.2.2.4 AQCOM 交联微球溶胀行为的测定
        5.2.2.5 BSA 标准曲线的测定
        5.2.2.6 AQCOM 交联微球包封能力的测定
        5.2.2.7 AQCOM 交联微球体外控释行为的测定
        5.2.2.8 AQCOM 交联微球体外过敏实验
        5.2.2.9 仪器表征
        5.2.3 结果与讨论
        5.2.3.1 QCOM 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态
        5.2.3.2 QCOM 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5.2.3.3 AQCOM 交联微球的结构和形态
        5.2.3.4 AQCOM 交联微球的溶胀行为
        5.2.3.5 AQCOM 交联微球的包封能力分析
        5.2.3.6 AQCOM 交联微球控释能力分析
        5.2.3.7 AQCOM 交联微球过敏性分析
        5.2.4 结论
    第三节 羧甲基壳低聚糖季铵盐/累托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研究
        5.3.1 引言
        5.3.2 实验原料和方法
        5.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5.3.2.2 QCMCO 的制备
        5.3.2.3 QCOR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5.3.2.4 QCOR 纳米复合材料结构的表征
        5.3.2.5 QCOR 纳米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测定
        5.3.2.6 QCOR 纳米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的测定
        5.3.2.7 QCOR 纳米复合材料 Zeta 电位的测定
        5.3.2.8 QCOR 纳米复合材料抗菌行为的研究
        5.3.2.9 细菌的扫描电镜观察
        5.3.2.10 细菌的透射电镜观察
        5.3.3 结果与讨论
        5.3.3.1 QCOR 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态分析
        5.3.3.2 QCOR 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分析
        5.3.3.3 QCOR 纳米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分析
        5.3.2.4 QCOR 纳米复合材料 Zeta 电位分析
        5.3.3.5 QCOR 纳米复合材料抗菌行为分析
        5.3.3.6 QCOR 纳米复合材料抗菌机理分析
        5.3.4 结论
第六章 载银壳聚糖基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组装机制研究
    第一节 壳聚糖基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机理研究
        6.1.1 引言
        6.1.2 实验原料和方法
        6.1.2.1 实验原料
        6.1.2.2 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
        6.1.2.3 壳聚糖基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
        6.1.2.4 壳聚糖基纳米银复合材料反应动力学的测定
        6.1.2.5 壳聚糖基纳米银复合材料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6.1.2.6 壳聚糖基纳米银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6.1.2.7 壳聚糖基纳米银复合材料中 Ag NP 的 TEM 观察及粒径的测定
        6.1.2.8 壳聚糖基纳米银复合材料中银含量的测定
        6.1.2.9 壳聚糖基纳米银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测定
        6.1.3 结果与讨论
        6.1.3.1 壳聚糖基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反应动力学
        6.1.3.2 壳聚糖基纳米银复合材料的结构
        6.1.3.3 壳聚糖基纳米银复合材料的 TEM 及粒径分布
        6.1.3.4 壳聚糖基纳米银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6.1.4 结论
    第二节 载银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累托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结构的研究
        6.2.1 引言
        6.2.2 实验原料和方法
        6.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6.2.2.2 QCMC 的制备
        6.2.2.3 OREC 的制备
        6.2.2.4 QCRAg 和 QCORAg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6.2.2.5 QCRAg 和 QCORAg 纳米复合材料结构的表征
        6.2.2.6 QCRAg 和 QCORAg 纳米复合材料的 TEM 观察
        6.2.2.7 QCRAg 和 QCORAg 纳米复合材料中银含量的测定
        6.2.2.8 QCRAg 和 QCORAg 纳米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测定
        6.2.3 结果与讨论
        6.2.3.1 QCRAg 和 QCORAg 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
        6.2.3.2 QCRAg 和 QCORAg 纳米复合材料的 TEM 照片
        6.2.3.3 QCRAg 和 QCORAg 纳米复合材料中 Ag 的含量
        6.2.3.4 QCRAg 和 QCORAg 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6.2.4 结论
    第三节 载银壳聚糖季铵盐/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研究
        6.3.1 引言
        6.3.2 实验原料和方法
        6.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6.3.2.2 QCS 的制备
        6.3.2.3 OMMT 的制备
        6.3.2.4 载银壳聚糖季铵盐/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6.3.2.5 QMAg 和 QOMAg 纳米复合材料结构的表征
        6.3.2.6 QMAg 和 QOMAg 纳米复合材料的 TEM 观察
        6.3.2.7 QMAg 和 QOMAg 纳米复合材料中银含量的测定
        6.3.2.8 QMAg 和 QOMAg 纳米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测定
        6.3.2.9 QMAg 和 QOMAg 纳米复合材料抗菌行为的测定
        6.3.2.10 细菌的扫描电镜观察
        6.3.2.11 细菌的电镜透射观察
        6.3.3 结果与讨论
        6.3.3.1 QMAg 和 QOMAg 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
        6.3.3.2 QMAg 和 QOMAg 纳米复合材料中银的含量
        6.3.3.3 QMAg 和 QOMAg 纳米复合材料的 TEM 分析
        6.3.3.4 QMAg 和 QOMAg 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6.3.3.5 QMAg 和 QOMAg 纳米复合材料的抗菌行为
        6.3.3.6 QMAg 和 QOMAg 纳米复合材料的抗菌机理
        6.3.4 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聚合物/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阻燃剂概况及阻燃机理
        1.2.1 阻燃剂概况
        1.2.2 阻燃机理
    1.3 化学膨胀型阻燃体系
        1.3.1 膨胀型阻然剂的组成
        1.3.2 膨胀型阻然剂种类及研究现状
        1.3.3 膨胀型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1.3.4 膨胀型阻然剂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纳米阻燃体系
        1.4.1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阻燃体系
        1.4.2 PLSN阻燃机理
        1.4.3 聚合物/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阻燃体系
        1.4.4 聚合物/碳纳米管阻燃体系
        1.4.5 其它纳米阻燃体系
    1.5 协同阻燃体系
        1.5.1 卤系阻燃剂-纳米颗粒协同阻燃
        1.5.2 磷系阻燃剂-纳米颗粒协同阻燃
        1.5.3 膨胀型阻燃剂-纳米颗粒协同阻燃
        1.5.4 纳米颗粒-纳米颗粒协同阻燃
    1.6 论文选题及研究工作
第二章 膨胀型阻燃剂磷氮型季铵盐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仪器
        2.2.2 阻燃剂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反应机理
        2.3.2 合成反应工艺
        2.3.3 结构分析
        2.3.4 膨胀型阻燃剂热降解行为
        2.3.5 膨胀型阻燃剂成炭化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的制备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制备工艺研究
        3.3.2 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插层机理
        3.3.3 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结构表征
        3.3.4 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结构模型
        3.3.5 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热降解行为
        3.3.6 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成炭化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合物/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聚合物/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3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DPE/PAHAC-MMT纳米复合材料
        4.3.2 LDPE/EVA/PDHAB-MMT纳米复合材料
        4.3.3 PU/PAEAC-MMT纳米复合材料
        4.3.4 PMMA/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
        4.3.5 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阻燃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与专利
致谢

(9)EVA-g-PU/OMMT/SBR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纳米及纳米复合材料
        1.2.1 纳米和纳米结构
        1.2.2 纳米复合材料
    1.3 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
        1.3.1 蒙脱土的结构
        1.3.2 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种类
        1.3.3 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3.4 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新进展
    1.4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
        1.4.1 EVA的结构与性质
        1.4.2 EVA的分类
        1.4.3 EVA化学接枝方法、机理、表征及应用
    1.5 聚氨酯弹性体
        1.5.1 聚氨酯弹性体简介
        1.5.2 聚氨酯弹性体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5.3 聚氨酯弹性体的技术进步和应用开发
    1.6 丁苯橡胶
    1.7 课题的提出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1 试剂
        2.1.2 仪器
    2.2 EVA的皂化水解及PU预聚体的制备与表征
        2.2.1 EVA皂化水解产物的制备
        2.2.2 EVA皂化水解产物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2.2.3 EVA皂化水解产物的表征
        2.2.4 PU预聚体的制备
        2.2.5 PU预聚体的反应动力学
        2.2.6 PU预聚体物理机械性能的测试
        2.2.7 PU预聚体旋转粘度的测定
        2.2.8 PU预聚体的表征
    2.3 接枝聚合物EVA-g-PU的制备与表征
        2.3.1 熔融法制备接枝聚合物EVA-g-PU的制备工艺
        2.3.2 溶液法制备接枝聚合物EVA-g-PU的制备工艺
        2.3.3 无水甲苯的制备
        2.3.4 接枝聚合物EVA-g-PU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2.3.5 接枝聚合物EVA-g-PU的抽提实验
        2.3.6 接枝聚合物EVA-g-PU的表征
    2.4 EVA-g-PU/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4.1 EVA-g-PU/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4.2 EVA-g-PU/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4.3 EVA-g-PU/OMMT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2.4.4 蒙脱土层间距计算方法(布拉格定律)
        2.4.5 EVA-g-PU/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2.5 EVA-g-PU/OMMT/SBR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5.1 EVA-g-PU/OMMT/SBR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5.2 EVA-g-PU/OMMT/SBR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2.5.3 EVA-g-PU/OMMT/SBR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2.6 发泡EVA-g-PU/OMMT/SBR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6.1 发泡EVA-g-PU/OMMT/SBR复合材料的制备
        2.6.2 发泡EVA-g-PU/OMMT/SBR复合材料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2.6.3 发泡EVA-g-PU/OMMT/SBR复合材料的表征
3 EVA的皂化水解及PU预聚体的制备与表征
    3.1 EVA皂化水解的研究
        3.1.1 EVA及EVAL的红外表征
        3.1.2 EVA及EVAL的核磁共振表征
        3.1.3 反应条件变化对EVA水解率的影响
        3.1.4 EVA在不同水解时间下的水解率
    3.2 PU预聚体的研究
        3.2.1 PU预聚体的反应时间和温度的确定
        3.2.2 PU预聚体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3.2.3 PU预聚体的反应机理
        3.2.4 PU预聚体的稳定性
        3.2.5 水分对PU预聚体的影响
        3.2.6 PU预聚体合成过程的脱气
        3.2.7 聚醚与异氰酸酯配比对PU预聚体粘度的影响
        3.2.8 PU预聚体红外光谱分析
    3.3 小结
4 接枝聚合物EVA-g-PU的制备与表征
    4.1 EVA-g-PU接枝聚合物的红外表征
    4.2 EVA-g-PU接枝聚合物的核磁共振表征
    4.3 EVA-g-PU接枝聚合物的接枝率
    4.4 EVA-g-PU接枝聚合物材料的凝胶度
    4.5 螺杆转速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4.6 EVA-g-PU接枝聚合物的力学性能
        4.6.1 PU预聚体质量分数的影响
        4.6.2 EVA水解率的影响
    4.7 EVA-g-PU接枝聚合物的DSC分析
    4.8 EVA-g-PU接枝聚合物的DMA分析
    4.9 EVA-g-PU接枝聚合物的TG分析
    4.10 EVA-g-PU接枝聚合物的SEM分析
    4.11 小结
5 EVA-g-PU/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5.1 EVA-g-PU/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5.1.1 无机蒙脱土与有机蒙脱土的XRD分析
        5.1.2 EVAL溶液插层有机蒙脱土的XRD分析
        5.1.3 不同方法制备EVA-g-PU/OMMT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5.2 EVA-g-PU/MMT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5.3 EVA-g-PU基纳米复合材料的TEM分析
    5.4 EVA-g-PU/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5 EVA-g-PU/MMT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6 EVA-g-PU/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DMA分析
    5.7 EVA-g-PU/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TG分析
    5.8 小结
6 EVA-g-PU/OMMT/SBR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6.1 EVA-g-PU/OMMT/SBR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6.1.1 SBR质量分数对EVA-g-PU/SB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6.1.2 不同制备方法对EVA-g-PU/OMMT/SBR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6.2 EVA-g-PU/OMMT/SBR纳米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6.2.1 EVA-g-PU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
        6.2.2 载荷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6.2.3 摩擦系数与SBR质量分数的关系
        6.2.4 摩擦系数与OMMT质量分数的关系
        6.2.5 EVA-g-PU基复合材料的磨损性能
        6.2.6 EVA-g-PU基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
    6.3 小结
7 发泡EVA-g-PU/OMMT/SBR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7.1 发泡剂的用量
    7.2 交联剂的用量
    7.3 发泡温度
    7.4 发泡时间
    7.5 性能对比
    7.6 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固相法改性粘土及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插层制备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1.2.1 插层制备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
        1.2.2 以蒙脱土为代表的粘土结构与特性
        1.2.3 蒙脱土的有机化
        1.2.4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类型
    1.3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插层机理及结构表征
        1.3.1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插层机理
        1.3.2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1.4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1.4.1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1.4.2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阻隔性能
        1.4.3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能
        1.4.4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电性能
        1.4.5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各向异性性能
    1.5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5.1 研究现状概述
        1.5.2 聚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5.3 聚氯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5.4 橡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5.5 其他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6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
    1.7 本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1.8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固相法制备有机化粘土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原料
        2.1.2 有机化粘土的制备
        2.1.3 分析与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XRD 分析
        2.2.2 FT-IR测试分析
        2.2.3 TGA 分析
    2.3 固相法插层机理
        2.3.1 热力学分析
        2.3.2 动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
    3.1 实验部分
        3.1.1 原材料
        3.1.2 聚丙烯/粘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3.1.3 分析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聚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插层效果
        3.2.2 聚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3.2.3 聚丙烯/粘土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
        3.2.4 聚丙烯/粘土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及热降解动力学
        3.2.5 聚丙烯/粘土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2.6 聚丙烯/粘土复合材料的加工流变性能
        3.2.7 聚丙烯/粘土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氯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原料
        4.1.2 聚氯乙烯/粘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4.1.3 测试与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聚氯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插层效果
        4.2.2 聚氯乙烯/粘土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2.3 PVC/有机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
        4.2.4 PVC/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热降解性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然橡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
    5.1 实验部分
        5.1.1 主要原料
        5.1.2 天然橡胶/粘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5.1.3 测试与表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天然橡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插层效果
        5.2.2 天然橡胶/粘土复合材料的插层过程分析
        5.2.3 天然橡胶/粘土复合材料的硫化性能
        5.2.4 天然橡胶/粘土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2.5 天然橡胶/粘土复合材料的热空气老化性能
        5.2.6 天然橡胶/粘土复合材料的RPA分析
        5.2.7 天然橡胶/粘土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5.2.8 天然橡胶/粘土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明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插层机理(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羧甲基纤维素-多巴胺的多维材料构筑与性能研究[D]. 郭天雨.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2]高性能有机层状硅酸盐/溴化丁基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D]. 黄志博.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3]动态硫化IIR/PP型TPV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雅煊.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4]静电纺丝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对水中Cr(Ⅲ)的吸附性能研究[D]. 张静.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5)
  • [5]明胶/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D]. 宋美娟.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6]基于蒙脱土插层结构的聚乳酸/麦秸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D]. 樊琦琦.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7]载银壳聚糖基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组装与抗菌机理研究[D]. 刘博. 华南理工大学, 2012(11)
  • [8]聚合物/膨胀型阻燃剂修饰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D]. 黄国波.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6)
  • [9]EVA-g-PU/OMMT/SBR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D]. 赫玉欣. 陕西科技大学, 2009(11)
  • [10]固相法改性粘土及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研究[D]. 戈明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明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插层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