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民族沃土——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漫评

根植于民族沃土——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漫评

一、扎根在民族的沃土上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漫评(论文文献综述)

温笑云[1](2021)在《论阿来小说的“边地”书写》文中提出新时期以来边地小说凭借其别具一格的魅力在中国文学界军突起,范稳的《悲悯大地》《大地雅歌》、董立勃的《白豆》《下野地》、红柯的《乌尔禾》《西去的骑手》以及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等优秀的边地小说丰富着中国文坛。阿来也是边地小说作家中极具影响力的一员,他穿行于两种介质的文化之间,坚持用汉语来书写自己的故乡嘉绒藏区。嘉绒地处汉藏交界的特殊过渡带,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历史人文都兼具着边地与内陆的双重特征,因此阿来的创作在极具本民族文化自觉的同时还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阿来始终致力于将藏区边地文化推入更为宏大的主流文化场域,让长久以来定居于主流文化圈的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藏地文化的交流之窗;但阿来并未囿于狭窄的民族主义情怀之中,而是在现代文明冲突激荡的大背景下去思考藏民族乃至于人类文明的现实走向。第一章梳理并尝试界定了本中所使用的“边地”意涵,并分析边地小说在新时期兴起的深层原因。同时梳理阿来的文学创作生涯三个阶段,并深挖其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创作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边地”意识。第二章试图探讨阿来对于藏区“史”、“志”的构建。一方面将视野聚焦于阿来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中,对藏区跟踪式的“断代史”书写脉络;另一方面,分别从阿来建构文学藏地的三重维度、建构文学藏地的情感原因以及建构藏地的“民族志”笔法等方面对其作品进行解读。第三章首先关注到阿来小说中对藏地风物、民俗文化、土司制度、宗教文化四个不同侧面的细致叙写,展现了阿来的独特文化身份。同时探寻作家对于现代文明进入藏区以来的文化多元性的辩证思考,聚焦于现代化进程深入藏区以后藏民们呈现出来的精神异变;同时阿来试图以原始神秘的藏族文化来重构民间精神秘则,期望对遭遇现代文明“践踏”后的藏乡精神世界起到疗愈的作用。第四章旨在探讨阿来的原乡情结,本章将从生态的创伤、人心的救赎以及藏区异域形象的变更三个角度切入,体现出阿来对于现代文明批判以外的乐观,深入把握阿来对于藏民心灵救赎、藏区继承与发展并行的愿景与期盼。

王鹏[2](2014)在《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 ——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学评奖是文学价值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文学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评奖制度的建构总是与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文化政策、文学场域内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展开的大规模文学评奖实践活动密不可分。自“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首次以制度化的形式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正式确立以来,以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已经成为了 20世纪中国文学制度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文学评奖的动态化发展和评奖制度建构自身的缺陷,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研究始终没能摆脱视角狭窄、对象单一、系统研究相对匮乏的格局和主观性、盲目性、随意性的研究倾向。本论文以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主要依据,以“重回历史现场”的姿态,在深入挖掘评奖史料、展开理论思辨的基础上,将研究视野伸向整个20世纪的文学评奖活动之中,既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历史源起”研究的诸多学术空白,又在质疑学界已有共识的基础上对理论偏误进行了“纠偏”;既对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演进、修正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又对这种变化背后凸显的、文学场域内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博弈、此消彼长进行了富有建构性的研究,同时,对因此而形成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主导原则、审美偏向、制度性缺陷等从学理上给予了必要的辨析。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前制度设计”: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历史源起。本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等三个方面入手,力图找寻中国现代、“十七年”时期文学评奖与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之间的关联性。(1)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本节在打破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地域区隔”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文学评奖中民间奖励机制、文艺组织奖励机制、个人资助机制的丰富实践进行系统、翔实论述的同时,就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未能真正形成评奖制度、国家共识的个中缘由进行了理论阐明。(2)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本节通过对《文艺报》试刊号第1-13期的搜集、整理、研读,从“无果而终”的构想和“广开言路”的求索两个方面入手,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鲜为人知的学术“盲点”——与第一次文代会同时进行的“文艺作品评选活动”展开论述,扭转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中认识偏误的同时,填补了新中国文艺体制研究的一个空白。(3)“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本节主要通过“墙外花开”、“墙内凋敝”两种截然对立的景象,既肯定了中国当代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性影响”,又从一个侧面说明文学评奖作为“十七年”时期文学批评的一种陪衬,始终未能建构起制度化的文学价值评判方式。第二章,现代化诉求: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本章主要从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两个方面,在丰富翔实的史料钩吊中,深入探寻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与新时期国家全新的现代性文化想象和文化意志之间;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生动活泼的文艺局面,缓和文艺界内部分歧之间;与新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合法性论证之间的密切联系。(1)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本节以新时期文学体制重构为突破口,进一步挖掘了文学组织恢复、文学刊物复刊、文艺政策调整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所起的重要作用。(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本节以“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的开创性意义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的相继创立为核心,从创设缘由、制度设想、实践操作、意义价值等角度入手,对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通向文学现代性并兼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透析。其中,对“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创立”的系统性研究、对“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从《设想》到《启事》以及评选中“三次篇目调整全过程”背后复杂机制成因的探求是本章力求有所突破的“难题”。第三章,介入式探索: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本章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遭遇“拐点”两个方面入手,运用数据统计学方法,对20世纪80年代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轨迹进行了系统的阐明。(1)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本节主要通过奖项设置、评委组成、评选机制等三个方面的制度性变化,对中国作家协会以介入性探索的方式改革文学评奖制度所作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拐点”。本节主要通过对“非文学因素”的介入导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学评奖制度遭遇“拐点”的分析,从正反两方面既对评奖制度屡遭僭越进行学理批评,又对评奖审美范式发生的可喜变化持以肯定。尤其是对第九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7-1988)、第五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7-1988)合法性地位的认识、辨析上所作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扭转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认识偏误的作用。第四章,话语权博弈: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本章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格局、变局三个维度着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1)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本节主要从公共生态与自身存在两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困局的出现进行了学理思辨。(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格局。本节以20世纪90年代的“评奖热”为出发点,对官方政府奖、文学传媒奖、民间机构奖等多元文学评价主体共同构筑的文学价值评判新体系作出宏观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判断。对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核心的全国性文学评奖中凸显出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文学自主性、文学精英话语与读者大众趣味、市场资本话语与文学独立性等评价元素之间的相互博弈进行了富有理论思辨的界说。(3)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变局。本节在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届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选条例》的细致比较中,对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修正过程中奖项设置与干预机制、评奖标准与调节机制、评奖运作与创新机制、评奖纪律与回避机制的利弊作出了一分为二的判断。

张婕蕾[3](2012)在《茅盾文学奖与出版传播》文中认为当今中国,出版传媒以其不断更新的媒介样态和丰富的大众文化样式,不仅使媒介逐渐融入日常生活,参与现实的构建,而且媒介的本体意义也得以凸现,已成为探析当代文学不可规避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长期以来,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了文学研究的四要素,而文学生产、传播、消费流程中的媒介因素以及传媒文化对文学的深远影响却长期被遮蔽和忽视。因此,传媒视角对于文学研究来说,是一个新的理论视点,出版传播、出版媒介等要素之于文学研究应赋予重要的理论意义。本论文就是试图利用出版传媒语境来对茅盾文学奖及其获奖作品展开研究。作为当代中国的第一文学大奖,茅盾文学奖已举办了八届,展现了中国文学近三十年的巨大成就。总体来看,茅盾文学奖是以出版传播为基础的,出版媒介于其中担当了重要的“传者”角色。同时,茅盾文学奖本身也成为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平台,对当代文学的生产与再传播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当我们将“茅盾文学奖”与“出版传播”对接时,其跨学科研究的意义也就呼之欲出。出版传播不仅为文学提供了生长园地,而且也引导了文学观念、创作趋向、审美趣味,甚至对当代文学生态的调整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茅盾文学奖与出版传播的紧密关系。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对选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文献综述,拟采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二章“茅盾文学奖的传播平台构建”,着重对茅盾文学奖的由来、发展轨迹以及获奖作品展开了论述;第三章“茅盾文学奖作品的传播模式”,分别介绍了纸质出版为主的传统传播模式和正在发展中的多元化传播模式;第四章“茅盾文学奖作品的传播主体”,分别从文学和传播学角度探讨作品的创作主体和传播主体——作者;第五章“媒介力量”,试图从出版社、影视剧和网络三大媒介角度来探析媒介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推动作用;第六章“读者的接受”,重点是从作为意见领袖的文学评论家和普通读者两个角度来分析获奖作品的接受情况。最后总结“文学离不开媒介”,总结性的强调出版传播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性。

王瑜超[4](2012)在《论《茶人三部曲》的主题意蕴》文中研究表明《茶人三部曲》以江南茶商世家杭家五代人的命运沉浮为主线,将中国茶文化史和中国近代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同时,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魅力,既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小说涉及了传统文化、宗教、民俗、地域文化等多个方面。茶的外形优雅,味道香醇,能提神醒脑、安神除烦,有益于健康,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具有很高的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受世人称赞。特别是文人和艺术家对茶尤其喜爱,于是茶与文化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王旭烽对茶十分喜爱,因此她在《茶人三部曲》以一种寓言式的笔法将茶人化作茶的精魂,把茶性和中国茶文化对人性的浸染及熏陶一点一点地揭示出来。茶是苦涩的,是坚韧的,是乐生的,是和平的,是包容的,是平和的,是优雅的。茶的这些高贵品格经历漫长岁月渐渐地融入了茶人的精神品格中,也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重要组成之一茶人的精神品格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一、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杭州温和湿润的季候造成杭州人的温润、多情、浪漫以及性格的软弱;秀美灵动、清新淡雅的水乡风光浸染出杭州人的纯净自然、隐逸淡泊、气质的优雅和沉静,崇尚自由,诗化了他们的人生态度:杭州有着便利的水运交通,物产丰富,提供人们富足的生活,但也造成了杭州人的安逸懒散、安于现状。杭州人在对水患的治理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敢于开拓创新、不妥协等等,这些他们所领悟到的道理慢慢地渗透到杭州的文化中,渗透到杭州人的品格里,渗透到茶人的精神中去。二、受历史文化底蕴的影响。历史文化底蕴对杭州茶人品格形成的影响主要是移民文化的影响和儒道佛文化的影响。对杭州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第三次移民活动。移民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在北方文化传入杭州的同时,北方的茶文化也传入了杭州。杭州的茶文化整合了北方茶文化与杭州本土茶文化的精髓,因而杭州茶人的性格是柔软中带着刚强的。南人与北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造就了杭州人和杭州文化的包容、开放和大气。这种包容与儒家的“和”的思想相符。中国的茶文化是以中国的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集三者之精华而成,因而中国茶人的精神品格的形成也与这三家的思想息息相关。《茶人三部曲》中的情感世界的描写主要体现在对爱、恨与宽恕的描写。恨有时是爱的一种极端表现,因爱而恨。而宽恕则是一种大爱。王旭烽在小说《茶人三部曲》中为茶人塑造了两个理想家园,一个是杭氏家族,一个是西湖。以杭嘉和为核心的杭氏家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吸引着杭家人最终回到杭家,回到茶事上来。杭氏家族是杭家人的行为上的归宿,而茶是杭家人的精神归宿。杭氏家族是杭家人活着的归属,杭家茶园是杭家人死后的归属。杭州人不论到了哪里,觉得还是杭州最好,杭州人具有“恋城情结”。杭州人爱喝茶,喝茶成了杭州人表达友好的方式之一。《茶人三部曲》曾提到,上海沦陷后,杭州人曾有过一段时间的集体逃难。但是日军进攻风声稍缓,杭州人就又回到了杭州,未等歇息,就先跑去看西湖,一边欣赏西湖美景一边喝茶。

黑白[5](2001)在《扎根在民族的沃土上——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简评》文中指出绵绵秋雨洒在浙江桐乡,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就在茅盾故乡古老的社戏台上颁奖,《尘埃落定》、《茶人三部曲》、《长恨歌》、《抉择》的作者阿来、王旭烽、王安忆和张平撑着伞在雨中静静站立,无边

黑白[6](2001)在《扎根在民族的沃土上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漫评》文中研究表明 绵绵秋雨洒在浙江桐乡——这一片孕育了文学巨匠茅盾的文化沃土上,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就在茅盾故乡古老的社戏台上颁奖.《尘埃落定》,《某人三部曲》,《长,限歌》,《抉择》的作者阿来,王旭烽,王安忆和张平撑着伞在而中静静站立,无边细雨滋润着那一片土地。在电视上看到这一场景令人感动,它让我感受到一种丰厚润泽的文化底蕴,那是文学的底蕴,也就是茅盾文学奖的底蕴。

二、扎根在民族的沃土上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漫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扎根在民族的沃土上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漫评(论文提纲范文)

(1)论阿来小说的“边地”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 目前国内研究现状
    三 本文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文学中的“边地”与阿来的边地书写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中的“边地”
    第二节 阿来文学中的“边地”意识
第二章 藏地风流:恢弘史志建构
    第一节 现代“进入”史的完整叙述
    第二节 “民族志”构建的多重解读
第三章 神性返魅:藏乡文化书写
    第一节 族群记忆:文化身份的双重表达
    第二节 祛魅:现代文明的理性审思
    第三节 返魅:民间精神秘则的重构
第四章 家园守望:原乡情感言说
    第一节 从和谐到创伤的乡土生态纪实
    第二节 从背离到归来的乡情人心审问
    第三节 从荒凉到风情的异域形象查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 ——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制度与文学制度研究
    二、文学评奖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
    三、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四、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与基本设计
第一章 “前制度设计”: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历史源起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
        一、民间奖励机制的形成
        二、文艺组织奖励机制的发挥
        三、个人资助机制的产生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
        一、“无果而终”的构想
        二、“广开言路”的求索
    第三节 “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
        一、“墙外开花”
        二、“墙内凋敝”
第二章 现代化诉求: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
        一、文学组织的恢复
        二、文学刊物的复刊
        三、文艺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
        一、“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的开创性意义
        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创立
        三、茅盾文学奖的创立
        四、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初步建立
第三章 介入式探索: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
        一、奖项设置的扩容与新创
        二、评委组成的专业化与年轻化改革
        三、评选机制的革新与奖评机制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拐点”
        一、制度“拐点”出现的缘由
        二、被僭越的评奖制度
        三、“反向”的艺术高峰
第四章 话语权博弈: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
        一、公共生态与制度危机
        二、自身存在与制度危机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格局
        一、多元评价主体的共生
        二、多元评价标准的交锋
    第三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变局
        一、奖项设置与干预机制
        二、评奖标准与调节机制
        三、评奖运作与创新机制
        四、评奖纪律与回避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3)茅盾文学奖与出版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同类选题研究文献综述
        1.2.1 评奖制度
        1.2.2 作品分析
        1.2.3 奖项与作品评论
        1.2.4 茅盾文学奖与文学的关系
        1.2.5 与新媒介的联系
    1.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2章 茅盾文学奖的传播平台构建
    2.1 独特的文学奖
        2.1.1 茅盾文学奖的由来以及发展轨迹
        2.1.2 茅盾文学奖的地位与意义
    2.2 茅盾文学奖发展现状
        2.2.1 评奖概况
        2.2.2 发展中的传播平台
    2.3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概述
        2.3.1 第一届获奖作品概述
        2.3.2 第二届获奖作品概述
        2.3.3 第三届获奖作品概述
        2.3.4 第四届获奖作品概述
        2.3.5 第五届获奖作品概述
        2.3.6 第六届获奖作品概述
        2.3.7 第七届获奖作品概述
        2.3.8 第八届获奖作品概述
第3章 茅盾文学奖作品的传播模式
    3.1 出版传播与纸质出版
        3.1.1 出版传播模式概述
        3.1.2 以纸质出版为主要载体
    3.2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传统传播模式
        3.2.1 期刊优先模式
        3.2.2 图书先行模式
    3.3 多元模式
        3.3.1 文字到影像
        3.3.2 从书到丛书
第4章 茅盾文学奖作品的传播主体
    4.1 探析作者身份
    4.2 作为传播者的作者
第5章 媒介的力量
    5.1 出版者:茅盾文学奖的传播枢纽
    5.2 影视剧:茅盾文学奖的衍生传播
    5.3 网络:茅盾文学奖未知的未来
第6章 读者的接受
    6.1 受众的接受
    6.2 作为意见领袖的文学批评家
    6.3 普通读者的接受
总结 文学离不开媒介
致谢
参考文献

(4)论《茶人三部曲》的主题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突破
第二章 《茶人三部曲》中茶世界的描绘
    2.1 《茶人三部曲》中与茶相关的文化形式
        2.1.1 茶诗词
        2.1.2 茶联
        2.1.3 茶画
        2.1.4 茶歌
        2.1.5 茶传说
        2.1.6 茶具
        2.1.7 茶礼
    2.2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
    2.3 中国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流
第三章 《茶人三部曲》中茶人精神世界的透视
    3.1 茶人合一的精神品格的呈现
        3.1.1 苦涩
        3.1.2 坚韧、执着
        3.1.3 和
    3.2 茶人精神品格形成的渊源
        3.2.1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2.2 历史文化底蕴的影响
第四章 《茶人三部曲》中情感世界的表现
    4.1 小说中对爱的描写
        4.1.1 爱情与亲情
        4.1.2 对国家的大爱
    4.2 小说中对恨的描写
    4.3 小说中对宽恕的描写
第五章 《茶人三部曲》中理想世界的向往
    5.1 理想家园的塑造
    5.2 精神的家园皈依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扎根在民族的沃土上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漫评(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阿来小说的“边地”书写[D]. 温笑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 ——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D]. 王鹏. 南京大学, 2014(05)
  • [3]茅盾文学奖与出版传播[D]. 张婕蕾.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4)
  • [4]论《茶人三部曲》的主题意蕴[D]. 王瑜超. 延边大学, 2012(02)
  • [5]扎根在民族的沃土上——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简评[J]. 黑白. 中国图书评论, 2001(04)
  • [6]扎根在民族的沃土上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漫评[J]. 黑白. 博览群书, 2001(01)

标签:;  ;  ;  ;  ;  

根植于民族沃土——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漫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