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研院所应如何加强营运资金管理

企业科研院所应如何加强营运资金管理

一、企业科研院所应如何加强流动资金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天[1](2021)在《基于科研院所重组改革背景下创新财务管理模式的思考》文中认为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各科研院所也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强化科研、公益属性,更加科学高效地发展。部分科研院所在此背景下,凝练学科方向,整合科研资源,将系统内领域相同或业务相关的科研单位进行重组改革,组建新的科研机构,科学规划学科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强化组织职能、融合创新业务版块,重组改革过程中财务管理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基于科研院所重组改革背景下,提出创新财务管理模式的思考及相关操作问题的探讨。

桓明辉,王志,方新,陈顺,钟丽娟,王洪奇[2](2021)在《基于食用菌产业的科技惠农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以辽宁省从事食用菌产业的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由管理部门采集数据的方式,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研究科技惠农服务模式及其效果。总结科技惠农的经验,发现科技惠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科技惠农服务模式和机制的建议,为建立健全科技惠农体系,形成一套可复制推广的科技惠农服务模式提供数据支持,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徐效东[3](2021)在《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及其对于技术创新重大影响的深刻改革,国际竞争正逐渐向科学技术竞争过渡。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与科学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发展的日趋成熟,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产业。俄罗斯作为世界上的大国之一,在高新技术产业上的发展同样具备自身的优势。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合作,随着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上升到新的高度,俄罗斯将会是未来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合作的重要对象。尽管目前中俄在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中有一些合作成果,但是在合作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中俄两国应在该领域尽快建立起完善且有效的合作机制,创造出对两国都有益的科技成果。中俄双方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前景广阔,两国都应该抓住机会,加强合作,共同提高两国在国际上的科技竞争力。本文以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机制为研究对象,结合合作机制、技术创新及合作创新的相关理论,对目前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机制的宏观发展以及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机制的运行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在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合作机制进行完善的路径,推动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为今后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机制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马九杰,王雪[4](2021)在《我国种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子产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的高新科技产业,在打赢种业翻身仗目标下,我国种业发展将呈现出"卡脖子"技术攻关加速、研发主体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向种业企业加快转变、种业企业并购重组现象突出、"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加快等四大趋势,并衍生出大量的以中长期研发融资、短期流动融资、并购融资为主的多元化金融需求。深化种业金融服务,要着力发展政府主导的种业产业投资基金,推进种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设风险共担的种业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种业数字供应链金融,强化种业企业并购融资、跨境融资、跨境担保等综合金融服务。

周红芳[5](2021)在《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文中提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带来发展。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开放性和国际科技合作已经成为各国创新战略的重要特征。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大国竞合博弈愈演愈烈,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逆全球化从经贸领域蔓延至科技领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从科研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体制和产业政策等方面打压中国科技发展,微观层面的开放式创新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制约,全球科技在开放与保护的较量中艰难前行。但是从长远来看,全球化仍将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势。跨国公司的逐利行为和数字产业的技术革新都会推动全球化向前发展。科学从本质上讲是无国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共同的智慧。随着全球化研发和生产的发展以及跨国学术研究网络的出现,科学的发展愈发是一个全球合作的过程。从我国国内创新情况看,开放水平不高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彰显了高层次创新和高水平开放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但是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广泛吸收耗散结构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制度经济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等理论知识,遵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纵贯式结构,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并对我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对策建议。在全文中,坚持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文试图回答三个问题:①为什么要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②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什么,有哪些创新活动?它的基本特征、体系目标、运行环境是怎样?作为最鲜明的特征,开放度该如何衡量?③如何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论文在梳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构成要素、主要特点、建立原则、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等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随后论文根据马克思对创新形式的划分,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建立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实践分析框架:生产力层面的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生产关系层面的制度创新。在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中,三大创新活动表现为:以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为核心的科学创新、以企业研发国际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以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在体系中,科学创新是基石,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创新是保障,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根据以上分析框架,论文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对中国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创新活动进行定性分析,对创新开放度进行定量研究,分析了新冠疫情下逆全球化形势对中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最后根据美国、日本、德国和以色列等主要国家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经验和启示,提出对策建议。论文的研究发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开放是经济增长的外在环境。开放式创新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相对于企业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国家层面的开放式创新研究并不充分,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既有理论上的重要性,也有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第二,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创新资源全球化配置建立起来的全面而开放的创新体系,这个体系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科技和经济各部门、公共与私有机构之间相互作用,对内要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对外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体系具有开放性、流动性、系统性和安全性等特征,有内向型开放和外向型开放两种模式。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第三,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可以从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维度进行。科学创新的主体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主要通过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活动国际化、科研成果国际化实现,国家应注重对巴斯德象限的科学研究,加大对国际大科学工程的建设。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跨国并购和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研发国际化,根据马克思全球化理论,要注意区分研发国际化的双重影响,趋利避害。制度创新的主体是政府,政府的制度创新主要通过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要在全球实现创新资源的配置,还会受到国际规则的影响。中国应该增强国内外规则的协调性,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订,提升国际治理的能力。第四,从知识开放、技术开放、资本开放、人才开放和制度开放五个要素分析,中国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水平十分有限,创新要素跨国流动水平不高,不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借鉴美国、日本等创新强国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应从科学创新开放、技术创新开放、制度创新开放以及三大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升创新开放度,利用全球资源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第五,从新中国时期的巴统协议,冷战时期的瓦森纳协定,到中美贸易战,再到疫情期间中美科技领域部分脱钩,美国打压中国科技发展从未停止。新形势下中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应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下,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不同国别不同领域科技合作,探索更加柔性,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主动引领全球治理良性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陈冬梅[6](2020)在《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实施推进,我国建筑行业进入了转型升级期,建筑产业现代化已从技术、产业等诸多层面凸显出建筑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其中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的模式的选择与实施,对快速推进并落实建筑产业化存在着重要的研究与实践意义。本文以结合了 AHP层次分析法、AHP模糊分析法、熵值分析法的组合分析决策模型为工具,以建筑企业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方式为研究的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方法,掌握建筑企业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影响传统建筑企业在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中的制约要素。研究从建筑产业化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出发,分析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模式类型与基地建设的参与要素这两个方面,采用组合赋权法确定各个影响因素在综合评价模型中的权重,组合赋权法即综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权重赋值方法。本文的定性分析采用AHP法,定量分析采用熵值评价法,然后综合两种方法来确定综合评价模型的权重进行探索与研究。通过以华晟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为实例对所构建的决策模型进行校核与验证。立足于企业视角,综合考虑投资主体模式与参与合作的要素,依据建筑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的评价标准及建筑企业自身的要素,运用组合赋权法的分析,为不同企业选择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的建设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建立决策模型。通过本文的初步研究与分析,在推进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市场因素在多数情况下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并且与资金、土地、技术、设备等多个要素的影响作用交错,需要进行综合考量。此外相关(市场、资金、土地等)政策的完善;企业(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的投入,运营管理(市场、资金、技术、土地、设备等)的经验等都将对建筑企业能否高效推进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傅扬[7](2020)在《“放管服”背景下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与新形势下的政策要求已不相适应,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监管,提高其绩效已刻不容缓。本文在整合梳理近年来审计、巡视和专项检查科研项目外拨管理方面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参照"放管服"背景下出台的有关科研管理方面的政策要求,提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科研项目外拨经费绩效管理的对策,旨在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保障科研项目的绩效产出,促进"放管服"政策的落实见效。

谭秀娟[8](2020)在《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的主要驱动力。地方政府通过制定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促进本地科技创新和产业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于科技创新活跃度和产业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反映了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源流向扶植产业的方向和聚集的程度。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珠三角九市的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相关主体的科技创新活跃度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扩散效应,从而更有利于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格局,以及共同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本文主要以珠三角九市2014-2018年期间有效执行的230份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为样本数。一方面通过文本量化的方法,从政策的有效执行时间、颁布主体、补贴对象和补贴方式等四个维度对政策文本进行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由于不同的分类维度中存在交叉和重叠,因此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序列、多层次的相互关联的网络关系。通过这个网络关系反映出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的颁布情况、补贴政策的作用点、不同城市对科技创新补贴的范围及组合的偏好,以及科技创新补贴方式的合理性等内容。另一方面,以政策文本数量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产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活跃度的影响。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苑亚坤[9](2020)在《面向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图书馆科技信息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路光耀[10](2020)在《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产业兴旺是战略重点。产业兴旺的主体是企业,农业企业是农业产业兴旺的主体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小型农业企业在农业企业中占绝大部分,所以中小型农业企业发展的好坏就会影响农业产业兴旺、农村整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实现。天津市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多年来一直在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农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农业企业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事实上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中小型企业不仅促进了天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还解决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问题。但是目前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企业普遍存在发展资金不足、融资能力低、融资模式单一等问题,融资困难成为制约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符合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企业发展的融资模式,对于提高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能力,推动中小型农业企业快速发展,建设天津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天津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融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对调研的内容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发现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中小型农业企业对融资环境评价低、对融资渠道和融资程序不了解、融资成本高、融资手续复杂、资金来源和融资方式单一;从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两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外部的原因主要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政府投入不足和融资环境的制约;内部原因主要有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金融管理人才匮乏、企业盈利能力低、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企业经营者融资意愿不强。利用文献对我国企业融资模式进行梳理,结合对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案例分析构建了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模式,分别是中小型农业企业+核心企业+商业银行融资模式、中小型农业企业+担保公司+商业银行融资模式、线上+线下众筹融资模式、中小型农业企业自有资金+政府补助融资模式和中小型农业企业+科研院校项目合作融资模式,并分别从政府方面、金融机构方面和企业自身方面提出了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模式有效运行对策建议,使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企业走出融资困境,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天津市农业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

二、企业科研院所应如何加强流动资金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科研院所应如何加强流动资金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科研院所重组改革背景下创新财务管理模式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研院所重组改革的背景
二、重组改革中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内部机构重新设置,人员重新分配,工作权责不清晰
    (二)内部管理制度缺失、不完善,或制度流程已不适用改革后的管理
    (三)重组改革期间无法有效统筹管理
    (四)重组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
    (五)资金构成不清晰,没有真正分析出可使用资金的用途和金额
    (六)债权债务情况复杂,往来账款长时间未清理
    (七)科研项目类型繁多,没有系统分类,管理不规范
    (八)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足,对历史资料、历史数据的存
三、重组改革中财务管理的运行模式优化
    (一)推行新型预算管理模式,配合全成本核算实施,提高科研院所的产出水平
    (二)试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优化资金管理及结算方式,消除地域限制
    (三)深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模式探索,优化管理和工作机制,突出管理成效,服务业务发展
四、解决重组改革中财务管理问题、提升管理水平的思路及建议
    (一)明确组织架构,明晰职责分工
    (二)全面梳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
    (三)全面厘清资产,明确资产权属及使用情况等
    (四)摸清“钱袋子”,梳理存量资金构成
    (五)有序推进科研项目“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科研项目管理及经费管理
    (六)全方位梳理和分析单位债权债务情况,清理长期挂账的往来款项
    (七)强化财务分析,从收支情况、运行状况等方面着
    (八)加强统筹管理,协调预算管理与重组改革期间日常运行与核算事项
    (九)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财务信息质量与效率
    (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驱动单位创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2)基于食用菌产业的科技惠农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惠农服务调查概况
2 科技惠农模式分析
    2.1“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合作社”模式
    2.2“科研院所+合作社(公司)+项目”模式
    2.3“产业+科技+扶贫”模式
3 科技惠农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科技惠农政策体系建设不完善
        3.1.1 政府政策宣传不到位
        3.1.2 乡镇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
    3.2 农业科技惠农服务体系不完善
        3.2.1 缺乏复合性科技服务人才
        3.2.2 亟需培养大量乡土专家
    3.3 科技惠农服务可持续性不强
4 优化科技惠农模式的对策建议
    4.1 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大惠农政策宣传力度
    4.2 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提高服务实践能力

(3)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第一章 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机制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下的合作机制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机制
    第三节 中俄民间建立的论坛合作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机制的运行
    第一节 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政府机制的运行
        一、中俄政府合作的信任机制
        二、中俄政府合作的保障机制
    第二节 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企业机制运行
        一、中俄企业合作的开放协同机制
        二、中俄企业合作的风险防控机制
        三、中俄企业合作的发展成长机制
    第三节 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科研院所机制运行
        一、中俄科研院所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中俄科研院所合作的联合开发机制—以中俄丝路创新园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中俄政府在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间保障机制不完善
        二、政府间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
        三、政府间合作机制的约束力不足
    第二节 中俄企业在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间缺乏合作的动力
        二、企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三、企业间的创新发展机制不成熟
    第三节 中俄高校科研院所在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科研院所间信任机制不足
        二、高校科研院所间合作保障机制缺乏
        三、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未来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机制创新
    第一节 完善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政府机制
        一、完善合作的动力机制
        二、注重战略机制对合作的重要性
        三、完善合作的保障机制
    第二节 优化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企业机制
        一、构建企业合作共同体机制
        二、完善企业间合作风险机制
        三、优化企业间合作创新发展机制
    第三节 完善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科研院所机制
        一、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优化合作信息服务平台机制
        三、建立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联动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我国种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翻身仗目标下我国种业发展趋势与特征
    (一)育种“卡脖子”技术自主攻关创新与智能化
    (二)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
    (三)种业企业并购重组、资源整合与规模化
我国种业发展的金融需求分析
    (一)商业化育种研发增多将衍生大量期限长、额度大的长期资金需求
    (二)加强制种基地建设将衍生大量的中长期固定资产投入资金需求
    (三)种业企业制种过程中将衍生大量的流动资金需求
    (四)种业企业并购重组需要集团化、跨境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
现代种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创新路径
    (一)发展政府主导的种业产业投资基金
    (二)强化种业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
    (三)建立风险共担的种业金融服务体系
    (四)发展种业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
    (五)建设助力种业企业做大做强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5)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我国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
        1.4.2 具体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2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2.1 思想渊源
        2.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思想
        2.1.2 西方经济学中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思想
        2.1.3 简要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2.2.2 开放式创新理论
3 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客观依据
    3.1 理论依据
    3.2 历史依据
    3.3 现实依据
4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
    4.1 基本概念
        4.1.1 国家创新体系
        4.1.2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4.1.3 相关概念辨析
    4.2 构成要素
        4.2.1 行为主体因素
        4.2.2 投入和产出因素
        4.2.3 环境因素
    4.3 主要特点
        4.3.1 开放性
        4.3.2 系统性
        4.3.3 流动性
        4.3.4 安全性
    4.4 建立原则
        4.4.1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原则
        4.4.2 坚持两种创新资源和两个市场相结合原则
        4.4.3 坚持体现本国国情与符合国际规范相结合原则
        4.4.4 坚持开放合作与为我所用相结合原则
    4.5 目标体系
        4.5.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4.5.2 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4.5.3 提升本国在全球创新网络竞争力
    4.6 创新活动
        4.6.1 科学创新
        4.6.2 技术创新
        4.6.3 制度创新
        4.6.4 三大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
    4.7 体系运行
        4.7.1 运行模式
        4.7.2 运行机制
        4.7.3 运行环境
        4.7.4 演化路径
    4.8 开放水平的测度
        4.8.1 创新开放度的影响因子
        4.8.2 创新开放度衡量指标体系
5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一: 科学创新
    5.1 创新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
        5.1.1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主体
        5.1.2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人员的聚集地
        5.1.3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产出地
    5.2 创新形式:科学研究国际化
        5.2.1 人才培养国际化
        5.2.2 科研活动国际化
        5.2.3 科研成果国际化
    5.3 基于巴斯德象限的科学研究国际化
        5.3.1 国际大科学研究
        5.3.2 “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
6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二: 技术创新
    6.1 创新主体:企业
        6.1.1 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体
        6.1.2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6.1.3 企业是技术发明的主体
    6.2 创新形式:研发国际化
        6.2.1 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6.2.2 实施跨国并购
        6.2.3 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6.3 研发国际化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双重影响
        6.3.1 有利影响
        6.3.2 不利影响
7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三: 制度创新
    7.1 创新主体:政府
        7.1.1 政府是国家科技计划的制定者
        7.1.2 政府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导者
        7.1.3 政府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者
    7.2 创新形式: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7.2.1 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
        7.2.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7.2.3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7.3 国际规则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
        7.3.1 影响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国际规则
        7.3.2 相关国际规则变化趋势
        7.3.3 对中国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启示
8 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8.1 发展历程
        8.1.1 探索阶段(1949年—1977年)
        8.1.2 起步阶段(1978年—1991年)
        8.1.3 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11年)
        8.1.4.深度融合阶段(2012年至今)
    8.2 创新活动
        8.2.1 以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为核心的科学创新
        8.2.2 以企业研发国际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
        8.2.3 以政府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
    8.3 开放水平测度
        8.3.1 国际比较
        8.3.2 总体评价
    8.4 逆全球化与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8.4.1 逆全球化下的挑战
        8.4.2 开放合作是大势
        8.4.3 中国优势
        8.4.4 应对策略
9 国际经验和重要启示
    9.1 国际经验
        9.1.1 美国经验
        9.1.2 日本经验
        9.1.3 德国经验
        9.1.4 以色列经验
    9.2 重要启示
        9.2.1 正确认识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关系
        9.2.2 正确认识自主创新和封闭式创新的关系
        9.2.3 正确认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关系
        9.2.4 正确认识局部开放和全面开放的关系
        9.2.5 正确认识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
        9.2.6 正确认识制造业开放和服务业开放的关系
        9.2.7 正确认识向发达国家开放和向发展中国家开放的关系
        9.2.8 正确认识完善国内创新环境与进—步扩大创新开放的关系
10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基本概念
    2.1 建筑产业化基本概念
    2.2 装配式建筑基本概念
    2.3 预制构件基本概念
    2.4 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的基本概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模式类型
    3.1 国内装配式基地现状
    3.2 基地建设的模式类型
        3.2.1 建筑企业独资建设
        3.2.2 本土建筑企业合作建设
        3.2.3 建筑承包企业与国内技术领先的承包企业合作建设
        3.2.4 建筑承包企业与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合作建设
        3.2.5 建筑承包企业与髙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
        3.2.6 建筑承包企业与多方合作建设
    3.3 基地建设的参与要素
        3.3.1 市场要素
        3.3.2 资金要素
        3.3.3 土地要素
        3.3.4 技术要素
        3.3.5 设备要素
        3.3.6 管理要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模式评价模型分析
    4.1 层次分析法的运作方法
        4.1.1 确立要素集
        4.1.2 确立模糊评判等级集
        4.1.3 各指标的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4.1.4 各指标的权重变化灵敏度分析
    4.2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影响要素的模糊综合评价
        4.2.1 准则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
        4.2.2 方案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
        4.2.3 等级参数的模糊综合评价
    4.3 熵值评价法的原理及运作方法
        4.3.1 熵值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4.3.2 熵值评价法的操作步骤
    4.4 组合赋权法评估模型
        4.4.1 AHP法的评估权衡比重
        4.4.2 熵值评价法评估权衡比重
        4.4.3 组合赋权法评估权衡比重
        4.4.4 权重检验
    4.5 模型特点及适用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
    5.1 华晟PC构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状况分析
        5.1.1 PC构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投资方状况
        5.1.2 投资方竞争力分析
        5.1.3 供应商竞争力分析
        5.1.4 市场及行业竞争力分析
    5.2 PC构件生产基地建设评价模式验证分析
        5.2.1 基于AHP的项目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2.2 基于熵值评价法的指标权重
        5.2.3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指标的权重确定
        5.2.4 权重检验、分析及应对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放管服”背景下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分析
    (一)科研经费不能及时拨付
    (二)科研经费存在虚构业务现象
    (三)科研经费合作研究单位虚假承诺配套资源
    (四)科研经费支出管理中存在监管漏洞
    (五)科研经费合作单位科研项目绩效目标不达标
三、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对策
    (一)建立科研经费拨付的“绿色通道”
        1. 建立科研项目申报前移和科研经费预拨机制
        2. 建立科研经费“直通车”机制
        3. 完善科研经费拨付环节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1. 加强以信息公开为基础的诚信建设
        2. 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的审计制度
        3. 完善科研经费外拨管理制度
        4. 优化科研人员评聘制度
        5. 完善科研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6. 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兼职与离岗创业制度
        7. 建立健全科研财务助理制度
        8. 建立健全科研人员科学创新尽职免责制度
    (三)强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绩效管理
        1. 夯实绩效目标,落实阶段、关键性绩效目标
        2. 强化研究单位法人责任及课题项目负责人责任

(8)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科创补贴政策促进珠三角九市科创及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科创补贴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2.2 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2.3 科技创新补贴和政府投资基金之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3.1 样本的选择
    3.2 分析维度的确定
    3.3 定义分析单元与编码
    3.4 信度与效度评估
    3.5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比例结构失衡
    4.2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4.3 项目补助方式有待改进
    4.4 区域创新系统开放度有待提升
    4.5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强化
    4.6 本章小结
5 科创补贴政策对珠三角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模型选择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实证分析
    5.5 主要结论
6 对策建议
    6.1 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持力度
    6.2 加强创新平台的有效建设
    6.3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
    6.4 提高创新系统的开放性
    6.5 提升科技创新补贴资金效能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词

(10)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论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课题的特点与创新之处
        1.5.1 特点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企业融资顺序偏好理论
        2.1.2 企业信息不对称与企业融资
        2.1.3 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2.1.4 金融深化理论
    2.2 中小型农业企业相关概念界定
        2.2.1 农业企业概念界定
        2.2.2 中小型企业概念界定
        2.2.3 中小型农业企业概念界定
        2.2.4 融资相关概念
        2.2.5 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模式
第三章 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现状特征分析
    3.1 天津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特征
        3.1.1 企业性质以私有制为主体、企业的行业分布主要为种植业
        3.1.2 中小型农业企业成立时间加长、处于成长期
        3.1.3 中小型农业企业人员缺乏高学历和技术人才
        3.1.4 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知名度不高
        3.1.5 中小型农业企业资金需求紧张
        3.1.6 中小型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设备相对落后、产品更新和技术创新不足
    3.2 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现状特征分析
        3.2.1 中小型农业企业资金需求规模大,满足程度低
        3.2.2 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资金用途范围广
        3.2.3 中小型农业企业银行贷款以中长期贷款为主
第四章 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与原因分析
    4.1 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4.1.1 中小型农业企业对融资环境评价低
        4.1.2 中小型农业企业对融资渠道和融资程序不了解
        4.1.3 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成本高
        4.1.4 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手续复杂
        4.1.5 中小型农业企业资金来源和融资方式单一
    4.2 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2.1 外部原因
        4.2.2 内部原因
第五章 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模式构建
    5.1 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案例分析
        5.1.1 A企业融资案例分析
        5.1.2 B企业融资案例分析
    5.2 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模式构建
        5.2.1 “中小型农业企业+核心企业+金融机构”模式
        5.2.2 中小型农业企业新型质押融资模式
        5.2.3 “线上+线下”众筹融资模式
        5.2.4 企业“自有资金+政府补助”合作模式
        5.2.5 企业与科研院校项目合作模式
第六章 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模式有效运行对策建议
    6.1 政府方面
        6.1.1 改善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制度和法律环境
        6.1.2 加强政府对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扶持力度
        6.1.3 完善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保证体系
    6.2 金融机构方面
        6.2.1 进一步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6.2.2 金融机构要做好对中小型农业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6.3 企业自身方面
        6.3.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中小型农业企业管理体制
        6.3.2 提高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增强企业抗风险和融资能力
        6.3.3 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6.3.4 转变融资观念,主动拓宽农业企业融资手段和渠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7.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图表清单
附录2 调查问卷

四、企业科研院所应如何加强流动资金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科研院所重组改革背景下创新财务管理模式的思考[J]. 王海天. 大众投资指南, 2021(24)
  • [2]基于食用菌产业的科技惠农服务模式研究[J]. 桓明辉,王志,方新,陈顺,钟丽娟,王洪奇. 食用菌, 2021(04)
  • [3]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机制研究[D]. 徐效东.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我国种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创新[J]. 马九杰,王雪. 农村金融研究, 2021
  • [5]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D]. 周红芳. 四川大学, 2021
  • [6]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D]. 陈冬梅. 扬州大学, 2020(04)
  • [7]“放管服”背景下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研究[J]. 傅扬. 新会计, 2020(11)
  • [8]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D]. 谭秀娟. 暨南大学, 2020(05)
  • [9]面向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图书馆科技信息服务研究[D]. 苑亚坤.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2020
  • [10]天津市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模式研究[D]. 路光耀. 天津农学院, 2020(07)

标签:;  ;  ;  ;  ;  

企业科研院所应如何加强营运资金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