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节目评价与最后淘汰改革

央视节目评价与最后淘汰改革

一、央视的节目评价与末位淘汰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林旭[1](2020)在《网络体育综艺节目模式创新 ——以《这!就是灌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这!就是灌篮》在2018年底创下了中国原创网络综艺收视纪录,并被福克斯传媒集团买下海外版权,成为国产原创综艺节目出口赚取外汇的成功案例。本文从网络体育综艺节目模式创新的角度,通过研究我国网络综艺节目发展历程和主要类型,指出我国现阶段体育真人秀网络综艺节目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在于节目品质良莠不齐、过分依赖明星效应、节目模式同质化现象、缺乏网络互动引导、节目缺少本土化元素几个方面。同时,通过研究《这!就是灌篮》节目模式及其成功原因,发现该节目在竞技体育项目与综艺真人秀节目形式的融合创新上,做出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成功实践——全新的选题和表现形式打破了常规,碎片式的剪辑、清洁化的叙事等创作手法,丰富了竞技体育真人秀的表现力和可看性,既起到了科普体育的作用,也使竞技体育起到了推广的作用。由此得到结论,在网络体育综艺节目制作中,一方面要针对项目选材,在传统文化中挖掘节目的可塑性;另一方面针对节目形式,要有变化和创新,关注青年文化;其次,节目制作要精细,与受众互动要注重情绪积累;最后,节目的传播矩阵和布局要更广,同时开发节目衍生品以实现产业链层面的突破,取得文化和娱乐的双赢。

吴浪菲[2](2020)在《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热播的生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综艺节目作为文化工业的代表性产品,是国内外电视台、视频网站的重要流量保障。综艺节目自诞生之初就自带娱乐基因,文化类内容大多数情况下以播放片段的形式进行大众传播,较少出现在综艺节目里。目前,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综艺节目热播是提升综艺节目自主创新力的良好契机。在我国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原创表达是重要的媒介表现,这也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辨析相关概念,厘清研究思路及框架。第一章梳理了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脉络。分为萌芽期(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期)、探索期(21世纪初期-2013年)、发展期(2013年至今)三大阶段,分析每一阶段中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综艺节目的次类型,其发展是如何从作为附带元素到作为核心内容的演变过程。传统文化类综艺在前期节目的探索积累下,实现文化内容创新,在发展期出现了热播现象。第二章分析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热播的背景和特征。在观察热播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所具有的内容和类型后,指出其具有文化性、互动性、娱乐性三大特征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政治、科技、文化等因素对特征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第三章是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热播的生成机制,从生产、传播、接受三大层面探究其产生的机制,认为国家话语是传统文化综艺生产的重要动力、仪式化是传统文化综艺传播的分享动机、文化认同是传统文化综艺接受的关键。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稳定的特征,在诸多影响因素下,出现热播的现象,这不仅是综艺节目在泛娱乐传播环境下积极寻求文化重释的话语空间,也是文化自信在影视文化的重要体现。

樊华[3](2019)在《央视收藏鉴宝类节目品牌创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加,收藏活动逐渐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生活,收藏鉴宝类节目应运而生。自1999年起,各大电视台相继推出收藏鉴宝类节目,央视凭借权威性与影响力,推出的一系列《鉴宝》《寻宝》《我有传家宝》收藏鉴宝类节目备受广大观众喜爱,这与央视节目制作的专业性与品牌效应密切相关,同样也离不开其自身的创意因素。本文以央视收藏鉴宝类节目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其品牌创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论文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第一章绪论部分梳理了大众收藏活动与电视节目品牌化的发展历程,并对藏品进行了分类,列举了央视品牌化战略的措施。第二章从节目的定义、起源、发展历程介绍了央视收藏鉴宝类节目的现状,并对此进行横纵向比较研究。从横向上与国外和各地方台同类节目进行比较,纵向上通过《鉴宝》《寻宝》到《我有传家宝》的改版对央视鉴宝类节目进行分析,从而为使后文的创意研究更具科学性。第三章分析了该类节目的品牌定位、内容创意、推广渠道与传播效果。其中,在内容创意中概括了四个创意点:节目选题多样化、节目内涵专门化、节目风格娱乐化、持宝人角色的转型与强化;阐述了其品牌推广渠道,包含线下和线上平台两方面;品牌推广效果方面,总结了节目在引导价值取向,普及收藏知识方面的作用。第四章提出了收藏鉴宝类节目缺少品牌化主持阵容、轻视网络平台合作和海外发展,对此需在主持阵容、网络平台和海外传播三方面进行针对性改进,从而使央视收藏鉴宝类节目在同类节目中保持遥遥领先的地位。

吴福顺[4](2019)在《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大众美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的出现,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被迅速推向了大众的视野与热烈的舆论之中,2017年被称为“央视文化节目元年”。大众美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不仅外在传播条件上满足“大众化”需求,在节目的发展历程中也表现出“大众化”倾向并逐步实现“大众化”,其大众美育的实践值得深入探究。本文运用美学、文化学、教育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以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为研究对象,进行大众美育实践的分析和探索。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正文共有四章。引言部分首先界定了传统文化类节目、大众美育等概念的含义,其次概述了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的现状。第一章概述了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历程,认为从精英到大众,这是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概况。央视早期的传统文化类节目属于精英制作,在大众传播遭遇“窄众”困境之后开始走向大众化。第二章探讨了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的文化身份、文化特征和文化价值,概述了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与大众美育的关系。认为传统文化类节目属于大众文化,具有大众性、商品性、娱乐性、日常性、传承性、公益性、教育性等特征,具有文化传承、社会教育、艺术审美和大众美育等文化价值。认为自发性、媒介性、过程性、趣味性等是传统文化类节目大众美育的特点。第三章论述了传统文化类节目与大众美育之间的双向建构关系,认为传统文化类节目是实现大众美育的方法、途径与手段,而大众美育也是传统文化类节目的目的之一,或者说,大众美育即是自身的一种目的。作为目的,大众美育所要达到的是大众在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与审美创造力等方面的综合提高。二者彼此之间互为途径与目的,因此,大众美育既是大众综合素质提高的途径,也是大众媒介环境净化的途径。第四章对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大众美育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电视低收视率与大众美育陷入窘境有一定关联,但是应该更多地反思传统文化类节目与大众美育本身的创新,认为从节目内容角度的创新、节目受众角度的创新、节目叙事角度的创新与节目融媒体传播的创新等方面入手,可以为大众美育创新提供崭新路径。大众美育需要一个良好的大众媒介环境,而优良的大众媒介环境的建设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结语认为,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大众美育最终需要人的出场,大众美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朱桂圆[5](2019)在《中国电视读书节目研究(1960-2018) ——媒介形态学视角下的历时考察》文中认为尼尔·波兹曼曾经从媒介形态学的角度提出过一个着名观点:电视媒介的娱乐本质使其不适合展示带有思想深度的内容,因此它所主导的文明形态完全不同于印刷媒介所主导的文明形态。这一论断似乎将书籍和电视放置在水火不容的二元对立境地,但仅就中国电视节目的历史和现状而言,不断涌现的读书节目似乎在以实践的方式回应着尼尔·波兹曼的观点。有基于此,本文将从媒介形态分析的立场出发,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中国电视读书节目的历时考察,来分析电视媒介是如何发挥自身的形态优势来对书籍内容进行加工和再现的?电视媒介倾向于选取什么类型的书籍作为节目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电视对书籍媒介呈现使用的电视语言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些媒体实践的变化具有怎样的意义(如传承文明、普及文化等)?又受到了哪些结构性因素(如传媒体制、社会环境等)的制约和影响?在读书节目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存在哪些值得肯定的成功之处和值得反思的不足之处?这些历史镜鉴能为读书节目未来的创新提供怎样的经验或教训?以上这些就是本文希望探讨的系列问题。为此,本文以媒介形态学的理论框架作为论述根基与脉络,采用案例研究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中国电视读书节目的发展阶段,将电视读书节目划分为“早期探索、从兴盛到式微、从衰落到复兴”三个时期,并分别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读书节目进行分析和阐释,全文各章节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绪论”。说明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案例选取的标准进行简要介绍。“第一章媒介形态学视角下的书籍和电视”。主要从媒介形态学的角度对书籍和电视进行相关的概念界定与理论梳理,并以尼尔·波兹曼关于电视“娱乐至死”的观点破题,首先从两者媒介形态上的差异来提出“电视上能否读书?”的理论假设,进而为下文从中国读书节目实践史的角度来回应这一问题埋下伏笔。“第二章昙花一现:中国电视读书节目的初步探索(1960-1996)”。主要通过对1960年至1996年间代表性电视读书节目进行诞生背景、主题内容和存在形态等向度的解读,以从媒介形态学的视角来评估读书节目所进行的早期尝试之意义和价值。“第三章从兴盛到式微:中国电视读书节目的曲折发展(1996-2004)”。梳理1996年至2004年电视读书节目的整体发展概况,并以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个案《读书时间》作为研究对象,对《读书时间》展开细致分析的同时,将它与同一时期其它读书节目做对比,并通过《读书时间》从创办到停播的遭遇折射当时电视读书节目的整体性命运。“第四章从衰落到复兴:中国电视读书节目的再度归来(2004-2018)”。对2004年至2018年间代表性的读书栏目(如《开卷八分钟》《一千零一夜》《朗读者》《一本好书》等)展开类型学意义的形态分析,并对这一阶段电视读书节目发展的新特点进行总结。“结语”。对论文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对未来电视读书节目的发展进行一些展望。

陈思亦[6](2015)在《社会责任导向下我国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在众多媒介中,电视对受众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电视通过对现实图景的呈现,起到了形塑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的作用。但是,当前中国电视节目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娱乐化倾向较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节目不仅浅薄、浮躁、感性、庸俗,还被大量复制,同质化的节目满屏尽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与主流文化所倡导的追求本质、终极的传统文化精神是相背离的,与文化现实、历史责任是不相符的。电视文化的这种现状与电视评价体系导向的价值追求和经营理念是分不开的。由此,作者以社会责任论为理论框架,并着力尝试解决两大问题:1、我国媒体的社会责任维度有哪些?2、在此维度下,应建构一个什么样的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作为一篇建构式的论文,作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的状况。作者认为,我国媒体社会责任应该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双效合一”原则、坚持媒体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与文化功能统一的三大原则。接下来,作者对来自腾讯、中工网、凤凰网、新京报、中青报、人民日报、法制晚报、央视等数家媒体近30位新闻工作者进行深度访谈,记录了被访者关于媒体社会责任的表述。在深度访谈之后,作者还邀请被访者根据访谈内容,完成了一份开放式问卷调查,借此进一步简要地概括被访者在访谈时所描述的媒体社会责任的重要事项,以确保作者能够真正准确地记录和理解其含义。通过深度访谈,辅以问卷调查的方法,作者归纳出社会责任理论在我国国情下应有的九大维度,并给出了计算公式。但由于每种类型的节目各有侧重点,所以,作者并不给出每一类指标的固定权重,权重多少应由实际情况决定。

张韵,吴畅畅,赵月枝[7](2015)在《人民的选择?——收视率背后的阶级与代表性政治》文中指出收视率是人民的选择吗?在市场话语的主导下,收视率被视为传播效果的"客观"反映和一种"民主"的表达。出于对这一说法的回应,本文试图揭示,收视率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构性产物,具有一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在中国,收视率的商品化和收视率调查的制度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与电视媒体的社会主义属性之间形成张力。本文认为,"收视率是人民的选择"作为一种市场话语,简化和遮蔽了中国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文化矛盾及媒体的阶级与代表性政治。在由政治与经济权力共同主导的中国广电系统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收视率的商品化和制度化使"受众"取代了"人民",使资本积累的目标取代了建设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共同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违背了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社会主义媒体的建设和发展宗旨。

方言[8](2015)在《央视主持人跳槽现象研究》文中认为近两年,央视不少着名主持人都选择了离职或淡出。前有邱启明、崔永元,后有李咏、王凯、白燕升、刘宏建、王涛等。就在有央视“综艺一姐”之称的董卿带着外界的各种猜疑淡出央视舞台没多久,这个豪华的主持名单上又增加了一个名字:柴静。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电视台,央视曾经是无数媒体人趋之若鹜的地方,是无数主持人梦寐以求的平台,曾聚集着无数的媒体精英。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央视“一统天下”的地位一去不复返,不少在这个电视平台上工作的主持人也选择了离开,尤其是近两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数量,引人深思。实际上,央视主持人跳槽现象并非在近几年才出现,该现象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总结起来,央视主持人跳槽现象共经历了初发期、发酵期和爆发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由内外很多因素共同促力造成的,其中薪酬待遇与市场水平不同步、平台压力与心理承受不协调、发展规划与央视环境不兼容是其显性原因,平台资源转化成为个人资源、传播环境变迁促主持人流动、新媒体崛起及长尾需求扩大以及公商混营制的深层矛盾激化成为其隐形原因。尽管央视主持人跳槽现象有其历史必然性,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传媒市场不断开放的一种正常现象,但与央视环境联系密切,有其独特性。该现象对央视、对主持人甚至整个传播环境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央视主持人作为稀缺的优质资源,作为行业内的风向标,其流动反映了主持人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央视作为最大的电视媒体平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关于完善其主持人的任用机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问题的思考,不仅关乎央视的可持续发展,对其余电视媒体也具有借鉴作用。

杨海[9](2013)在《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电视业改革发展的深入,改变过去以收视率为中心的一元评价体系,建立包括社会影响、收视效果,经济效益在内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是大势所趋。电视台与新媒体的融合进一步深化,如何将新媒体影响力指标融入,也是电视节目评价体系建设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分析一些重要电视台节目综合评价体系建设经验基础上,分析每个电视台如何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建立适合自身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尝试探讨如何将新媒体指标加入到节目综合评价体系之中。

赵新乐[10](2011)在《电视节目评价体系改革路在何方》文中研究说明日前正式运行实施的《中央电视台栏目综合评价体系优化方案暨年度品牌栏目评选方案》,引起了业界、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世纪初,以央视节目评价体系出台为标志,中国电视进入评估时代。从最初的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到后来备受争议的广播电视节目末位淘?

二、央视的节目评价与末位淘汰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央视的节目评价与末位淘汰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体育综艺节目模式创新 ——以《这!就是灌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2.2 选题的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1.5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我国网络综艺节目发展状况
    2.1 我国网络综艺节目发展历程
        2.1.1 网综萌芽时期
        2.1.2 快速发展时期
        2.1.3 繁荣丰富时期
        2.1.4 创新融合时期
    2.2 网络综艺节目的主要特点
    2.3 网络综艺节目的主要类型
        2.3.1 歌舞类节目
        2.3.2 语言类节目
        2.3.3 真人秀节目
        2.3.4 益智类节目
第三章 我国网络体育真人秀节目发展概况
    3.1 我国网络体育真人秀节目发展历程
        3.1.1 我国电视体育真人秀节目发展历程
        3.1.2 我国网络体育真人秀节目发展概况
    3.2 我国网络体育真人秀节目基本类型
        3.2.1 按节目形态划分类型
        3.2.2 按节目主题划分类型
    3.3 我国网络体育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3.3.1 体育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3.3.2 体育真人秀节目问题之成因
第四章 《这!就是灌篮》节目模式创新
    4.1 节目形式创新
        4.1.1 引入明星导师
        4.1.2 体育赛制创新
        4.1.3 节目时尚元素
        4.1.4 情节化叙事手段
    4.2 节目内容创新
        4.2.1 重塑体育亚文化
        4.2.2 打造青年新偶像
第五章 网络体育综艺节目模式创新的启示
    5.1 形式创新要吸取传统文化元素
    5.2 节目内容创新要关注青年文化
    5.3 网络综艺节目制作要更加精细
    5.4 节目与受众互动注重情绪累积
    5.5 节目传播特别注重矩阵式布局
    5.6 开发节目衍生品以延长产业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热播的生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萌芽期:源于戏曲综艺化
    第二节 探索期:尝试形式娱乐化
    第三节 发展期:开启多样热播化
第二章 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热播的背景及特征
    第一节 政治环境影响文化呈现
    第二节 科技环境促进互动表达
    第三节 文化环境转变娱乐深度
第三章 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热播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国家话语是传统文化综艺生产的重要动力
    第二节 仪式化是传统文化综艺传播的分享动机
    第三节 文化认同是传统文化综艺接受的关键
结论
参考文献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央视收藏鉴宝类节目品牌创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收藏活动的产生
        1.1.2 中国电视产品化
        1.1.3 央视品牌化战略的措施
    1.2 研究价值
        1.2.1 文化价值
        1.2.2 节目品牌化价值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与独特之处
        1.4.1 文献综述
        1.4.2 研究特别之处
2 央视收藏鉴宝类节目概况
    2.1 央视收藏鉴宝类节目的界定
    2.2 收藏鉴宝类节目的起源
    2.3 收藏鉴宝类节目的发展历程
    2.4 央视收藏鉴宝类节目的比较分析
        2.4.1 横向比较分析
        2.4.2 纵向比较分析
3 央视收藏鉴宝类节目品牌创意研究
    3.1 节目品牌定位
        3.1.1 受众定位
        3.1.2 市场定位
    3.2 央视收藏鉴宝类节目内容研究
        3.2.1 节目选题多样化
        3.2.2 节目内涵专门化
        3.2.3 节目风格娱乐化
        3.2.4 持宝人角色的转型与强化
    3.3 节目品牌推广研究
        3.3.1 线下平台对节目品牌影响力的提升
        3.3.2 线上自媒体平台对于品牌宣传的推进
    3.4 央视收藏鉴宝类节目品牌传播效果
        3.4.1 引导收藏界的价值取向
        3.4.2 收藏知识的普及
4 央视收藏鉴宝类节目品牌创意不足与改进策略
    4.1 央视收藏鉴宝类节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4.1.1 缺少品牌化主持阵容
        4.1.2 轻视与网络平台合作
        4.1.3 轻视海外发展
    4.2 对央视收藏鉴宝类节目发展的改进策略
        4.2.1 打造品牌化主持阵容
        4.2.2 与各大网络平台实现合作
        4.2.3 拓展海外传播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大众美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第一章 从精英到大众: 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精英文化思维的延续
    第二节 大众传播遭遇窄众困境
    第三节 走向大众化
第二章 从大众文化到大众美育: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价值追寻
    第一节 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与大众文化
    第二节 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与大众美育
    第三节 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大众美育特征
    第四节 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大众美育功能与意义
第三章 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大众美育的双向建构
    第一节 作为手段的大众美育
    第二节 作为目的的大众美育
    第三节 大众美育的双向建构
第四章 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大众美育的启示
    第一节 低收视率与大众美育的窘境
    第二节 大众媒介环境与大众美育创新
    第三节 传统文化类节目与大众美育创新的举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收视情况(部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中国电视读书节目研究(1960-2018) ——媒介形态学视角下的历时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媒介形态学视角下的书籍和电视
    第一节 作为媒介的书籍及其形态变迁
        一、书籍的概念界定
        二、书籍的形态演变及其传播史意义
    第二节 对“娱乐至死”的追问:电视可以读书吗?
        一、媒介形态学派的尼尔·波兹曼及其电视批评理论
        二、媒介形态视野下的读书节目
第二章 昙花一现:中国电视读书节目的初步探索(1960-1996)
    第一节 “在电视上读书”的最早尝试及其意义
        一、我国电视读书节目初起
        二、早期中国读书节目的意义
    第二节 书籍与电视早期联姻的理论思考
第三章 从兴盛到式微:中国电视读书节目的曲折发展(1996-2004)
    第一节 电视如何呈现书:《读书时间》的典型意义
        一、电视读书节目兴盛的时代背景——以央视《读书时间》为中心的考察
        二、形态分析:《读书时间》的节目架构与传播策略
        三、阶段性总结:读书节目传播了什么?
    第二节 读书节目停播:“读书没有时间”?
第四章 从衰落到复兴:中国电视读书节目的再度归来(2004-2018)
    第一节 不同类型电视读书节目的形态分析
        一、评论型读书节目: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和《开卷八分钟》
        二、谈话型读书节目:作为文化热点的《朗读者》
        三、演译型读书节目:《一本好书》的创新路径
    第二节 电视读书节目发展的阶段性总结
        一、在电视媒介技术与技巧上的变化
        二、在嘉宾和书籍选择上呈现新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社会责任导向下我国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理论资源与逻辑起点
        一、关于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的研究
        二、关于收视率的批判与倡导科学、统一标准的研究
        三、关于媒体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的历史嬗变
    第一节 国外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的发展变化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定量研究
        二、以英国为代表的定性研究
        三、国外节目评价体系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我国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的发展变化
        一、总体发展历程
        二、现存评估体系的缺陷与不足分析
第三章 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重构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关于社会责任理论的阐述
        一、社会责任论的提出
        二、社会责任论的具体内容
        三、中西媒体社会责任理论的同异之处
    第二节 重塑电视文化使命推动电视节目质量体系建设
第四章 社会责任导向下我国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我国媒体社会责任的原则与内涵阐
        一、我国媒体社会责任的指导原则
        二、我国媒体社会责任的对象与内容
    第二节 我国媒体社会责任的维度建构
        一、样本设计
        二、类目构建
    第三节 我国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的建构
        一、社会责任导向下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建构模型
        二、指标分析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致谢

(7)人民的选择?——收视率背后的阶级与代表性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拆解收视率:科学数据还是媒介商品?
三、从观众来信到“通用货币”:中国收视率的商品化进程
四、受众即人民?收视数据的代表性政治
五、结语

(8)央视主持人跳槽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1.2.1 文献综述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2章 央视主持人跳槽现象溯源分析
    2.1 央视主持人跳槽现象历史溯源
        2.1.1 1994年-2002年初发期
        2.1.2 2003年-2011年发酵期
        2.1.3 2012年-2014年爆发期
    2.2 三个发展阶段对比分析
        2.2.1 年龄及供职年限对比分析
        2.2.2 性别及岗位性质对比分析
        2.2.3 类型及跳槽去向对比分析
第3章 央视主持人跳槽现象原因分析
    3.1 央视主持人跳槽现象的显性原因
        3.1.1 薪酬待遇与市场水平不同步
        3.1.2 平台压力与心理承受不协调
        3.1.3 发展规划与央视环境不兼容
    3.2 央视主持人跳槽现象的隐性原因
        3.2.1 平台资源转化成为个人资源
        3.2.2 传播环境变迁促主持人流动
        3.2.3 新媒体崛起且长尾需求扩大
        3.2.4 公商混营制的深层矛盾激化
第4章 央视主持人跳槽现象影响分析
    4.1 对央视的影响
        4.1.1 面临断层风险增加交替成本
        4.1.2 受众流失品牌建设将受冲击
        4.1.3 促进更新换代改善审美疲劳
    4.2 对主持人的影响
        4.2.1 突破瓶颈限制获得发展空间
        4.2.2 占据主动权多角度提升价值
        4.2.3 风险预估失误错失发展平台
    4.3 对传播环境的影响
        4.3.1 引发良性竞争优化传播环境
        4.3.2 逆向流动或将损耗传播资源
第5章 央视主持人跳槽现象思考
    5.1 关于主持人发展趋势思考
        5.1.1 有关主持人独立发展趋势的思考
        5.1.2 有关主持人跨媒体发展趋势思考
        5.1.3 有关主持人价值提升趋势的思考
    5.2 关于构建多元的主持人任用机制思考
        5.2.1 设立首席主持人席位形成竞争激励机制
        5.2.2 灵活雇佣知名主持人推出单个精品节目
        5.2.3 借力新媒体培养主持人为梯队强效补充
    5.3 关于创造良好的主持人发展环境思考
        5.3.1 加入新媒体考量指标多方位考察节目效果
        5.3.2 处理好平台角色尴尬给予主持人发挥空间
        5.3.3 采用科学化发展观念完善主持人管理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主持人影响力受众调查问卷
致谢

(9)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央电视台和湖南电视台建立节目综合评价体系的经验
    1、中央电视台———“四项指标,一把尺子”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
    2、湖南电视台——以“定位—价值”为轴心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
二、建立符合电视台自身台情的综合评价体系
    1、精细化管理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
    2、过渡型的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
三、在外购节目综合评价体系中尝试加入新媒体指标

四、央视的节目评价与末位淘汰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体育综艺节目模式创新 ——以《这!就是灌篮》为例[D]. 林旭. 南昌大学, 2020(03)
  • [2]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热播的生成机制研究[D]. 吴浪菲. 深圳大学, 2020(10)
  • [3]央视收藏鉴宝类节目品牌创意研究[D]. 樊华.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4)
  • [4]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大众美育研究[D]. 吴福顺. 扬州大学, 2019(02)
  • [5]中国电视读书节目研究(1960-2018) ——媒介形态学视角下的历时考察[D]. 朱桂圆.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社会责任导向下我国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 陈思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5(05)
  • [7]人民的选择?——收视率背后的阶级与代表性政治[J]. 张韵,吴畅畅,赵月枝. 开放时代, 2015(03)
  • [8]央视主持人跳槽现象研究[D]. 方言. 湖南大学, 2015(03)
  • [9]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 杨海. 新闻世界, 2013(08)
  • [10]电视节目评价体系改革路在何方[N]. 赵新乐. 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

标签:;  ;  ;  ;  ;  

央视节目评价与最后淘汰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