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梯田减灾效益分析

庄浪梯田减灾效益分析

一、庄浪梯田减灾效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宣[1](2021)在《庄浪县改革开放40年农业发展实践与经验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对改革开放40年来庄浪县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刻分析,得出庄浪县农业发展的成绩得益于农村土地、种植结构、生产方式、农业科技、防灾减灾、现代畜牧的六次改革,在全县不断的改革中夯实了农业基础、确立了产业格局、树立了农业典范、普及了农业科技、形成了"庄浪精神"、推动了农业现代化,使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周一虹,刘元哲[2](2021)在《基于水土保持的甘肃庄浪梯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为了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经济增长目标,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与模式是必要的。庄浪梯田生态产业是庄浪在生态环境治理条件下所发展起来的典型生态产业,包括梯田生态产业化、梯田生态旅游业和梯田特色农林果品产业三部分内容。文章主要从庄浪梯田的生态环境特征、具体发展实践及经验启示三个方面讨论了庄浪梯田生态产品价值识别与实现过程。首先,庄浪通过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发现其地形地貌不仅适合修筑梯田,而且对治理水土流失、实现水土保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从政府、农户、企业等不同要素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各要素在庄浪梯田生态产品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得出庄浪梯田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其生态价值:一是梯田的生态产业化道路;二是发展梯田生态旅游业;三是发展梯田特色农林果品产业。

周波[3](2017)在《甘肃省标准化梯田建设综合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梯田建设对于提高土地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区域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治理区域水土流失以及促进生态建设、保持农业土地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甘肃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成果报告》、《甘肃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和甘肃省水土保持年报等相关统计资料,采用专家咨询、实地调查、现有成果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梯田建设现状及梯田现有技术指标分析、梯田类型区划分、标准化梯田技术指标研究、标准化梯田建设及管理技术研究、标准化梯田建设试验示范及效益评价、标准化梯田建设潜力研究等方面,开展了甘肃省标准化梯田建设综合技术试验示范研究,期望为甘肃省高标准梯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定量分析了甘肃省及其各地(州)市的梯田、耕地资源量,探讨了甘肃省梯田建设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在对省内梯田实地勘测研究的基础上,选取相关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对甘肃省梯田类型进行了 区划分,分析了黄土区和土石山区两个一级区和六个二级区的梯田建设现状及技术指标。(3)系统提出了标准化梯田的概念及主要控制因素,规范了标准化梯田的田块、田片、田区三级系统及标准化设计标准,明确了低标准梯田的判别标准和标准化梯田质量评定程序及评定方法,提出了适合甘肃省黄土区、土石山区的标准化梯田设计规范、设计指标体系、建设标准、施工规程、质量评定和生产管理等技术体系。(4)合理确定了甘肃省不同梯田类型区坡耕地和低标准梯田改造目标,试验示范了低标准梯田和坡耕地田面改造技术、田埂改造技术、土壤培肥技术、梯田路网密度改造技术、排水系统改造技术、集水设施优化技术。(5)根据示范点标准化梯田建设的经济性分析结果,量化评价了甘肃省不同梯田类型区标准化梯田的保水保土效益、抗旱抗灾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了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和坡耕地的土壤呼吸特征,梯田土壤呼吸速率与坡耕地相比高出17.6%;但梯田和坡耕地土壤呼吸速率影响因素不同,坡耕地主要受到PH、全氮两个因素的影响,而梯田土壤呼吸速率影响因素则更复杂;5cm 土壤温度能较好的解释梯田和坡耕地土壤呼吸动态变化。(6)根据甘肃省水利普查资料,统计分析了甘肃省一、二级梯田类型区的现有坡耕地资源量和低标准梯田与标准化梯田面积,提出了甘肃省各梯田类型区建设标准化梯田的潜力。

肖礼[4](2017)在《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认为梯田是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行之有效的措施,明确黄土高原不同种植类型梯田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和活性等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科学评价梯田土壤的健康状况和生态效应,丰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促进梯田的合理管理与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庄浪县和安塞县的3个典型流域的主要种植类型梯田(玉米、小麦、土豆、苹果、黄豆、大棚等)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了不同种植类型下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特征,同时分析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等活性特征,并用生物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因子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庄浪堡子沟流域4种植被土壤中共测得55个门、146个纲、232个目、294个科和441个属细菌,其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其相对丰度之和可以占到77.71-84.80%;主要细菌纲类群为酸微菌纲(Acidimicrobiia)、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其相对丰度之和可以占到36.64-48.33%。不同种植类型下土壤细菌门的相对丰度有差异,山杏林地的酸杆菌门相对丰度为18.59%,是其他三种种植类型的2-3倍;浮霉菌门、芽单胞菌门都大于其他三种种植类型,而绿弯菌门则最小。不同种植类型下土壤细菌纲的相对丰度也有差异,山杏地的β-变形菌纲和[Chlor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分别为6.79%和5.15%,是其他三种种植类型的2倍多,而山杏地的γ-变形菌纲和Ellin6529的相对丰度小于其他三种种植类型。(2)安塞方塔和马家沟两个流域的6种植被土壤中共测得37个门、52个纲、94个目、148个科和172个属细菌,主要细菌门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杆菌门(Gemmatimonadetes),其相对丰度之和可以占到70.91-75.80%;主要细菌纲类群为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其相对丰度之和可以占到43.47-56.41%。不同种植类型下土壤变形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差异不显着,但大棚地的酸杆菌门相对丰度为9.47%,小于其他种植类型土壤。而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则表现为大棚地最高;大棚地的放线菌纲和硝化螺菌纲相对丰度最低,α-变形菌纲和γ-变形菌纲的相对丰度则是在撂荒地最低。(3)堡子沟流域4种种植类型土壤中共测得13个门,87个纲,164个目,360科,514个属真菌,优势真菌门主要有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其相对丰度在四种种植土壤中平均可达76%以上,而在间作地这3个门的相对丰度可达94%;真菌纲水平的优势物种主要有: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伞菌纲(Agaricomycetes),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四种种植土壤下的粪壳菌纲和伞菌纲的相对丰度可以占到所有真菌纲的45.05%-67.54%。不同种植类型之间土壤真菌门的相对丰度有差异:子囊菌门在间作地(82%)大于苹果地(58.90%)和玉米地(58.56%),山杏地最小(40.64%);担子菌门在山杏地(43.57%)是其他三种类型的5-9倍;接合菌门在苹果地(15.44%)和玉米(12.95)大于间作地(8.4%)。不同种植土壤中真菌纲的相对丰度也有差异:粪壳菌纲在苹果、玉米和间作地是山杏地的3-5倍;而伞菌纲、散囊菌纲和座囊菌纲则在山杏地显着大于其他三种地;粪壳菌纲在间作地大于苹果地和玉米地。(4)堡子沟流域6种种植类型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分别在0.30-0.84 mg·g-1·24h-1、2.46-21.78 mg·g-1·24h-1和0.88-2.09 mg·g-1·24h-1之间。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玉米>间作>山杏>苹果>小麦>土豆,碱性磷酸酶以山杏林地最大。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处于61.78-480.40mg·kg-1之间,含量为山杏>土豆>小麦>玉米>间作>苹果,山杏是其他种植类型的2-8倍。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在19.41-73.70 mg·kg-1之间,山杏林地显着大于其他种植类型。马家沟流域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分别在0.21-0.93mg·g-1·24h-1、6.80-9.65 mg·g-1·24h-1和0.27-0.55 mg·g-1·24h-1之间,三种酶活性都表现为大棚地最高,而其他种植类型之间差异不显着;土壤MBC在15.58-78.88mg·kg-1之间,MBN的含量在3.05-4.54mg·kg-1之间,撂荒地的MBN含量最低,而其他三种种植类型之间差异不显着。坊塌流域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分别在0.53-1.69 mg·g-1·24h-1、5.18-18.52 mg·g-1·24h-1和0.59-0.74 mg·g-1·24h-1之间,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以撂荒地最低,不同种植类型之间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着。土壤MBC处于21.33-40.13mg·kg-1之间,撂荒地最高,苹果地最低。MBN的含量处于3.50-11.36mg·kg-1之间,撂荒地最低,而玉米地最高。(5)研究区不同种植模式下,影响土壤细菌微生物菌群组成和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全氮(TN)、速效磷(AP)和容重(BD);而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与分布主要受到TN和BD的影响。土壤变形菌门为高营养组,更喜欢养分含量较高的土壤环境,主要受到AP、BD和pH的影响;酸杆菌门为低营养组,更喜欢养分含量较低的土壤环境,主要受到BD、硝态氮(NO3--N)和有机碳(SOC)的影响。土壤真菌不同群落受土壤因子影响不同,担子菌门与SOC呈正相关关系。土壤中的优势真菌门——子囊菌门主要受到全磷(TP)和NO3--N的影响。

臧秋华[5](2016)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十二五”工作回顾“十二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党的十八?

史永利[6](2013)在《梯田对庄浪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梯田是山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地处黄土高原地区的庄浪县40多年来的梯田建设印证了梯田建设的重要性和它发挥的作用。本文从梯田的减灾与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梯田建设与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庄浪梯田建设已构建起两大支撑体系:一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二是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的保障体系。同时,较少的耕地提供了较多的粮食产量,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在梯田建设中,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使农业生产条件得以改善并实行集约经营,从而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本文的研究对庄浪水土流失、农业生产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赵岩[7](2013)在《水土保持区划及功能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水土保持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水土保持区划又是水土保持规划等工作的关键和前提,但是,在新时期的要求下,全国性及大尺度区域水土保持区划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是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一级区分区基础上,重点解决水土保持区划二、三级区划分的体系、方法和功能等问题。本文是在系统总结相关区划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我国自然地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特征,充分考虑区域水土保持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我国水土保持区划二、三级区分区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提出了水土保持功能类型、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通过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数据上报系统获取数据,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统计分析(SPSS、MATALAB)等技术手段进行水土保持区划二、三级区的划分,并进行了三级区功能定位,根据三级区的水土保持主导功能提出分区防治技术途径。选择西北黄土高原区、南方红壤区作为典型区进行了实例研究。旨在为我国水土保持区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研究思路与成果如下:(1)明确了水土保持区划理论基础与原则;水土保持区划是部门综合经济区划,与我国已经完成地貌、土壤、林业等区划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划以自然地理分异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等为基础;以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原则、主导因素和综合性相结合原则、区域连续性与取大去小原则和水土保持主导功能原则等为区划原则;在相关区划(分区)的等级层次体系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水土保持区划二、三级区的目标和任务。(2)构建了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和方法。结合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影响因子分析,水土保持区划二、三级区的指标体系由自然地理要素、水土流失要素、土地利用要素和经济社会要素4个方面组成,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结合水土保持区划原则,提出采用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区技术途径,确定了以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人工神经网络(SOFM)、空间叠加、现状评价和专家判别等水土保持区划方法。提出了以县级行政区作为区划基本单元。(3)水土保持区划二级区划分。提出了水土保持区划二级分区依据,二级区划分指标包括特征优势地貌及海拔、水土流失类型及强度、水热指标等参考共性指标。提出了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区途径。以西北黄土高原区为实例,选取多年平均降雨量、林草覆盖率和强度以上侵蚀强度比例等5个主导指标,通过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将西北黄土高原区分区5个二级区。采用空间叠加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SOFM)分析的方法进行南方红壤区二级区分区实例研究,选取多年平均降雨量、≥10℃积温、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等6个指标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初步的8个二级区:选取多年平均降雨量、平均径流量、>15°坡度面积比例、轻度以上侵蚀面积比例、山地面积等9个指标进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SOFM)聚类,将南方红壤区划分为8个二级区:通过对南方红壤区的空间叠加和人工神经网络聚类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专家判别等方法将南方红壤区分为8个二级区。(4)水土保持区划三级区划分。提出了水土保持区划三级分区依据、指标选择原则和区划方法。以西北黄土高原区为例进行水土保持区划三级区划分研究,并采取了按划定的二级区和按要素2种技术方案就行了对比研究。构建了西北黄土高原区三级区划分的指标体系,包括自然地理要素、水土流失要素、土地利用要素和经济社会要素的共24个指标。以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相结合方法进行每个二级区的三级区划分,得到西北黄土高原区三级区方案一。以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和空间叠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按要素划分三级区,得到西北黄土高原区三级区方案二。通过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对比,结合专家判别等方法将西北黄土高原区分为16个三级区。(5)水土保持功能定位与分区防治。提出了水土保持基础功能8类,并提出了内涵及界定条件;构建了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通过水土保持功能评价结果得到了西北黄土高原区功能重要性评价图,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得到西北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功能综合评价图,将综合评价图与三级区方案叠加,确定了西北黄土高原区每个三级区的水土保持主导功能,根据三级区的主导功能提出了分区防治技术途径。本文通过系统研究分析,提出了水土保持区划二、三级区目标和任务,构建了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通过实例探索了主导指标、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人工神经网络(SOFM)、空间叠加和专家判别等区划方法在水土保持区划中的可行性;提出了以水土保持主导功能进行三级区定位和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不同的分区提出防治技术途径。为我国水土保持区划和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何煜,王红,李巧珍[8](2012)在《庄浪县梯田深层次开发的措施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从1964年开始,庄浪县至今已累计建成梯田6.45万hm2,在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目前梯田的开发利用率仍较低,没有把其增产增收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不同地域的优势进行比较分析,从产业布局、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庄浪县梯田深层次开发利用的措施和对策。

郝炜[9](2011)在《甘肃水旱灾害防御和减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旱灾害是甘肃最主要的自然灾害,进入21世纪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不断扩大,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水旱灾害发生的几率越来越高,水旱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加强水旱灾害防御和减灾管理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责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甘肃水旱灾害规律及典型案例、灾害成因和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基础,借鉴国内外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理论和水旱灾害管理经验,通过文件检索、资料查询等方法,应用对比分析法和分析归纳法等对其存在问题和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论文从国内外水旱灾害防御和减灾管理现状出发,介绍了我国和西方主要国家开展水旱灾害防御和减灾管理所采用的主要办法和对策;对自然灾害、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等概念进行了探讨,对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内容、基本手段和工具、工作流程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借鉴公共管理、经济管理、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减灾管理的一些经验,充实、拓展和提高甘肃水旱灾害防御和减灾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从六个方面加强水旱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从应急管理、协调机制、完善法制、技术性政策、应急预案、决策水平、监测预警、效能评估、损失评价、建立保险、能力建设等十一个方面提出加强水旱灾害减灾管理策略。

王向辉,卜风贤[10](2011)在《西北地区雨养农业发展的减灾模式探讨——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基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陇东、宁南和陕北等雨养农业区域,长期受干旱威胁,水资源极度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的现状,提出该地区的雨养农业发展必须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减灾功效为突破点,积极利用蓄积雨水技术节省水资源,加强坡地改梯田来保持水土,并建议对生态环境脆弱区实施合理的经营技术措施,走可持续雨养农业发展之路。

二、庄浪梯田减灾效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庄浪梯田减灾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庄浪县改革开放40年农业发展实践与经验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40年农业生产现状
2 农业改革的措施与成效
    2.1 荒坡变梯田的改革
    2.2 作物种植结构的改革
    2.3 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
    2.4 现代农业科技的改革
    2.5 农业防灾减灾的改革
    2.6 现代畜牧养殖的改革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4 建议

(2)基于水土保持的甘肃庄浪梯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与路径分析
    (一)绿色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
    (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
三、庄浪生态环境与梯田生态产业价值实现分析
    (一)庄浪地区生态环境特征
    (二)梯田生态价值实现理论分析
    (三)梯田生态价值实现模式分析
四、庄浪梯田生态产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实践
    (一)庄浪梯田的发展历程
    (二)政策支持
    (三)庄浪发展梯田生态产业的具体实践经验
        1. 农户为治灾增产,识别和发现了梯田建设的生态价值
        2. 政府支持梯田建设,确定了梯田的生态价值
        3. 转型生态旅游提高了梯田的生态价值
        4. 特色产业进一步拓宽了梯田的生态价值
        5. 企业助推庄浪梯田生态价值实现
五、案例总结
六、案例启示

(3)甘肃省标准化梯田建设综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坡改梯的研究现状
        1.2.2 坡改梯的稳定性分析
        1.2.3 坡改梯的生态效益研究
        1.2.4 梯田的优化设计研究
        1.2.5 甘肃省梯田建设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甘肃省梯田建设基本情况
    2.1 甘肃省基本情况
    2.2 甘肃省水土流失与耕地利用现状
    2.3 梯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4 甘肃省梯田建设现状
        2.4.1 甘肃省梯田建设历程
        2.4.2 甘肃省梯田建设理念与做法
        2.4.3 甘肃省梯田建设现状
        2.4.4 甘肃省梯田建设存在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甘肃省梯田类型区划分及各分区梯田建设现状
    3.1 梯田类型区划分
        3.1.1 划分原则
        3.1.2 划分结果
    3.2 甘肃省不同梯田类型区概况及其梯田建设现状
        3.2.1 黄土区
        3.2.2 土石山区
    3.3 甘肃省不同梯田类型区耕地与梯田现状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甘肃省标准化梯田技术指标研究
    4.1 标准化梯田建设标准与特征
        4.1.1 标准化梯田建设标准
        4.1.2 标准化梯田特征
    4.2 低标准化梯田判别标准与特征
        4.2.1 低标准梯田概念
        4.2.2 低标准梯田判别指标及特征
    4.3 梯田工程三级系统构成及标准化设计标准
        4.3.1 梯田工程三级系统构成
        4.3.2 标准化梯田设计标准
    4.4 标准化梯田的质量评定
        4.4.1 质量要求
        4.4.2 质量测定
        4.4.3 质量评定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甘肃省不同梯田类型区标准化梯田建设技术
    5.1 黄土区标准化梯田建设技术
        5.1.1 标准化梯田设计技术
        5.1.2 田面宽度建设技术
        5.1.3 田块建设技术
        5.1.4 田埂建设技术
        5.1.5 田坎建设技术
        5.1.6 标准化梯田施工技术
        5.1.7 配套工程建设技术
        5.1.8 标准化梯田生产管理技术
    5.2 土石山区标准化梯田建设技术
        5.2.1 标准化梯田设计技术
        5.2.2 标准化梯田施工技术
        5.2.3 梯田配套工程建设技术
    5.3 低标准梯田标准化改造技术
        5.3.1 田块改造
        5.3.2 埂坎改造
        5.3.3 田区改造
        5.3.4 道路改造
        5.3.5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甘肃省标准化梯田示范点建设及效益评价
    6.1 标准化梯田示范点选择
    6.2 标准化梯田示范点建设及效益评价
        6.2.1 平凉市崆峒区火龙沟小流域
        6.2.2 清水县任家后沟小流域
        6.2.3 徽县滩店小流域
    6.3 标准化梯田示范点效益综合分析与评价
    6.4 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坡耕地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6.4.1 土壤呼吸
        6.4.2 材料与方法
        6.4.3 结果与讨论
        6.4.4 本节小结
    6.5 本章小结
7 甘肃省标准化梯田建设潜力分析
    7.1 黄土区标准化梯田建设潜力分析
    7.2 土石山区标准化梯田潜力研究
    7.3 甘肃省不同梯田类型区梯田建设潜力研究
    7.4 甘肃省梯田标准化建设潜力总体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黄土高原梯田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1.1.1 黄土高原的梯田建设
        1.1.2 梯田的生态环境效应
    1.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1.2.1 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1.2.2 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因素
        1.2.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3 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1.3.1 土壤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1.3.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
    1.4 问题提出与目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区域概况
        2.3.2 土壤样品布设和采集
第三章 不同种植类型梯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庄浪土壤细菌高通量测序
        3.1.3 安塞土壤细菌高通量测序
        3.1.4 多样性分析
        3.1.5 数据整理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数据优化统计结果
        3.2.2 庄浪土壤细菌OUT聚类和多样性分析
        3.2.3 庄浪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3.2.4 安塞土壤细菌OUT聚类和多样性分析
        3.2.5 安塞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不同种植类型梯田土壤真菌群落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土壤样品采集
        4.1.2 测定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数据优化统计结果
        4.2.2 土壤真菌OUT聚类和多样性分析
        4.2.3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不同种植类型下土壤微生物活性特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土壤样品采集
        5.1.2 土壤酶活性测定方法
        5.1.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测定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种植类型下土壤脲酶活性特征
        5.2.2 不同种植类型下土壤蔗糖酶活性特征
        5.2.3 不同种植类型下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特征
        5.2.4 不同种植类型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5.3 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土壤微生物组成和活性与理化性质的关系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6.2.2 庄浪土壤细菌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
        6.2.3 安塞土壤细菌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
        6.2.4 庄浪土壤真菌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
        6.2.5 土壤酶活、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
    6.3 讨论
    6.4 结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十二五”工作回顾
“十三五”思路目标和战略重点
2016年工作任务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注释:

(6)梯田对庄浪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梯田的减灾与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
    1.1 拦蓄径流泥沙, 保水保土保肥
    1.2 增强抗旱能力, 提高土地产出率
    1.3 降了劳动成本, 增加经济收人
2 梯田建设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2.1 调节气候, 改善生态环境
    2.2 加深土壤耕作层, 改变土壤理化性状, 增产效果显着
    2.3 巩固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果, 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2.4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2.5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 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3 结论

(7)水土保持区划及功能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研究的基础
        1.1.2 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区划(分区)现状
        1.2.2 国内相关区划(分区)现状
    1.3 我国水土保持区划发展现状
        1.3.1 我国水土保持区划发展
        1.3.2 我国水土保持区划现状
    1.4 水土保持区划特点与问题
        1.4.1 水土保持区划的特点
        1.4.2 水土保持区划的问题
    1.5 研究基础、目标与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研究技术思路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技术路线
2 水土保持区划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1 水土保持区划的理论与原则
        2.1.1 理论基础
        2.1.2 基本原则
    2.2 水土保持区划数据获取
    2.3 水土保持区划等级体系构建
        2.3.1 水土保持区划等级体系
        2.3.2 水土保持区划的命名及编码
    2.4 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构建
        2.4.1 区划指标选取原则
        2.4.2 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结构
        2.4.3 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建立
        2.4.4 指标的量化分析
    2.5 水土保持区划技术途径与方法
        2.5.1 区划基本单元
        2.5.2 技术途径
        2.5.3 区划方法
    2.6 小结
3 水土保持二级区划研究
    3.1 二级区分区依据与指标选取
    3.2 二级区分区模型选择与步骤
    3.3 西北黄土高原区二级区划
        3.3.1 区域特征分析
        3.3.2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3.3.3 数据处理与聚类方法分析
        3.3.4 西北黄土高原区二级区分区方案
    3.4 南方红壤丘陵区二级区划
        3.4.1 区域特征分析
        3.4.2 空间叠加分析
        3.4.3 人工神经网络分析
        3.4.4 南方红壤区二级区分区方案
4 水土保持三级区划研究-以西北黄土高原为例
    4.1 三级区分区依据与指标体系
    4.2 三级区分区模型选择与步骤
    4.3 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进行三级区划分
        4.3.1 指标体系与区划技术方案
        4.3.2 主成分分析
        4.3.3 数据处理
        4.3.4 按二级区进行划分
        4.3.5 按要素进行划分
        4.3.6 方案对比与分析
5 水土保持区划功能评价与定位研究
    5.1 水土保持功能定义和内涵
        5.1.1 水土保持功能定义
        5.1.2 基础功能类型
        5.1.3 水土保持主导功能内涵与界定
    5.2 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指标与方法
        5.2.1 水土保持功能指标体系
        5.2.2 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方法
    5.3 水土保持功能评价
        5.3.1 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5.3.2 土壤保持功能评价
        5.3.3 蓄水保水功能评价
        5.3.4 防风固沙功能评价
        5.3.5 生态维护功能评价
        5.3.6 防灾减灾功能评价
        5.3.7 农田防护功能评价
        5.3.8 拦沙减沙功能评价
    5.4 综合功能评价与功能定位
    5.5 分区概况与防治技术途径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甘肃水旱灾害防御和减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内外水旱灾害研究实践回顾
    (三) 本文研究框架
二、水旱灾害防御与减灾管理理论基础
    (一) 主要概念与界定
    (二) 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三、甘肃省水旱灾害基本情况
    (一) 甘肃水旱灾害规律及典型灾害
    (二) 甘肃水旱灾害成因
    (三) 甘肃水旱灾害影响
四、甘肃水旱灾害防御和减灾管理现状
    (一) 组织体系现状
    (二) 工程体系现状
    (三) 非工程体系现状
    (四) 政策法规现状
    (五) 存在问题分析
五、甘肃水旱灾害防御和减灾管理对策
    (一) 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基础工程体系建设
    (二) 开展风险评价评估
    (三) 健全监测预警和预案体系
    (四) 提高决策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 完善技术性支撑体系
    (六)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六、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西北地区雨养农业发展的减灾模式探讨——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雨养农业减灾模式的选择背景
2 集雨工程减灾模式探讨
    2.1 干旱缺水问题亟待解决
    2.2 集雨工程减灾模式的技术措施
    2.3 集雨工程模式的减灾功效和意义
3 发展生态治理减灾模式的探讨
    3.1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3.2 生态治理减灾模式的技术措施
        3.2.1 合理实施退耕还林。
        3.2.2 加大坡地改梯田治理。
    3.3 生态治理的减灾功效和意义
4 发展雨养农业减灾模式的政策建议
    4.1 政策要与时俱进,适当提高补偿标准
    4.2 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加大水土保持生态治理
    4.3 发展主导产业与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产业
5 结语

四、庄浪梯田减灾效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庄浪县改革开放40年农业发展实践与经验探究[J]. 何宣.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24)
  • [2]基于水土保持的甘肃庄浪梯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J]. 周一虹,刘元哲. 会计之友, 2021(19)
  • [3]甘肃省标准化梯田建设综合技术研究[D]. 周波. 西安理工大学, 2017(11)
  • [4]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 肖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5]政府工作报告[N]. 臧秋华. 平凉日报, 2016
  • [6]梯田对庄浪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作用[J]. 史永利.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06)
  • [7]水土保持区划及功能定位研究[D]. 赵岩.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0)
  • [8]庄浪县梯田深层次开发的措施及对策[J]. 何煜,王红,李巧珍. 中国水土保持, 2012(11)
  • [9]甘肃水旱灾害防御和减灾管理研究[D]. 郝炜. 兰州大学, 2011(06)
  • [10]西北地区雨养农业发展的减灾模式探讨——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J]. 王向辉,卜风贤.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6)

标签:;  ;  ;  ;  ;  

庄浪梯田减灾效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