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越“啄”越好

“啄木鸟”,越“啄”越好

一、“啄木鸟”,多“啄”益善(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军,焦慧芳[1](2021)在《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蟒河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蟒河保护区设置了38个1.5 km×1.5 km网格,布设了38台红外相机,对区内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累计相机工作日5 028天,拍摄到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3136张,其中兽类独立有效照片1 173张,鸟类独立有效照片1 151张;拍摄人类活动和家畜照片812张.经鉴定,共记录到野生兽类和鸟类共15目29科65种,其中兽类6目12科18种,鸟类9目17科47种.

张雯[2](2021)在《清代旴江医家食疗方运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旴江医学,起源于旴江流域,植根于赣鄱文化,是一支最具有江西地方代表性的医学流派。旴江流域,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环境优越,物产富饶,在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中,旴江医家更是占有8席。目的与意义: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提升,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不断提升,加上新媒体上快速传播的健康理念和医学常识无形中激发了人们对长寿的渴望。秉着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中医“治未病”理念也愈发被人们关注。食疗是中医中最贴近生活的一种治疗手法,主要通过饮食,以食寄药,或经过药物与食物相搭配的手法,达到治病或延年的目的。中医食疗的优势明显:能有效缓和药力或增加疗效;改善口感,增加服药主动性、吸收性;在缺少某药物的情况下,可以食物代替功能相近的药物;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在民间相互传播授受,防病治病。食疗法尤其适用于体质虚弱的老人、大病初愈的病人和不耐药的小儿。清代旴江医家着作中有关食疗的内容颇为丰富,但目前专门研究清代旴江食疗的文献较少,缺少系统的归整,本文意在总结清代旴江医家食疗方运用研究。方法:本文以喻嘉言、黄宫绣、谢星焕、陈当务、李铎5位清代旴江医家为代表,以喻嘉言的《医门法律》《寓意草》《(痘疹)生民切要》,黄宫绣的《太史医案初编》,陈当务的《证治要义》,李铎的《医案偶存》,谢星焕的《得心集医案》为研究对象,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名单作为依据,同时结合卫健委发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目录作为参考,来研究清代旴江医家代表着作中有关食疗方的运用。结果:将上述7本着作中的食疗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根据6项食疗方的选入准则,以各科临证分类,按内、外、妇、儿各科和其他项进行分类统计,得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食疗方共有167方。其中内科114方,肺科疾病有20方,主要集中于咳嗽、肺痈和肺痿上;心脑疾病有4方,集中于中风病;肝胆疾病有5方,集中于鼓胀和黄疸两个病证;脾胃病有46方,分布在腹痛、呕吐、便秘、泄泻各病证中;内科其他类病证38方,包含血证、汗证、发热、虚劳等病证。外科11方,包含跌打疮痈4方,瘰疬麻风4方和目、喉、齿各1方。妇科19方,包含调经求嗣2方,带下病5方,崩漏1方,妊娠期3方和产后病8方。儿科23方,新生儿胎粪不下3方,小儿腹痛泄泻5方,小儿痘疹12方,小儿疳积3方。结论:食疗方中,汤、丸、糕、羹、粥、膏等各剂型齐备,式样丰富,如喻嘉言以猪肾荠苨汤治消渴、以杏仁萝卜子丸治咳嗽、以饭匙膏治小儿泄泻;陈当务以秘传济阴羹调经钟嗣、以绿豆粥清热利喉;李铎自拟琼玉膏治久嗽。用药时考虑不同人群的体质特性制定剂型,如小儿多抗药,寄药于食可有效减低抗药性,有饭匙膏、三豆散、肥儿糕等;老年人常体虚纳差,食疗方多用粥、膏剂,增加药物吸收率,如麻仁苏子粥、参术膏等。总之,食疗作为一种流传恒久的中医治疗手法,对现代疾病的防治和机体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清代旴江代表着作中的食疗内容,既能揭示地方医学中食疗方的历史意义和现代应用价值,又能为继承和弘扬旴江食疗文化提供经验和借鉴。

蔡家园[3](2021)在《一曲真挚热烈的英雄颂歌——读刘益善长诗《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文中研究表明在刘益善创作长篇叙事诗《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之前,张富清的事迹经由现代媒体传播,早已家喻户晓、人所共知。这位95岁的老党员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在解放战争中冒着枪林弹雨炸掉了敌人4座碉堡,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他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了一生。他的口头禅是"坚决听党的话,

陈栋[4](2020)在《土家族盘歌的文化阐释》文中研究表明土家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土家族民歌堪称一座独特而富饶的民族文化宝库,土家族盘歌更是这所宝库中的奇葩。土家族盘歌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第一章论述土家族盘歌的文化生境、特征和类型。土家族盘歌生成于武陵山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中,具有仪式性、生活性、知识性、娱乐性的特征,主要有仪式盘歌和生活盘歌两种基本类型。第二章分析土家族仪式盘歌的文化内涵。土家族仪式盘歌主要分为祭祀仪式盘歌、婚俗仪式盘歌、丧葬仪式盘歌。祭祀仪式盘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为土家族万物有灵的世界观、祈福禳灾的心理意识、祈神赐子的原始生育观;婚俗仪式盘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为土家族向往自由平等的爱情婚姻观、多子多福的家庭生活观、孝亲敬长的家庭伦理观;丧葬仪式盘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为土家族豁达的生命观和着眼现实的人生观。第三章分析土家族生活盘歌的文化内涵。土家族生活盘歌主要分为劳动生活盘歌、爱情生活盘歌和其它生活盘歌。劳动生活盘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为土家族重视传授劳动经验与知识、以劳动为美的实用价值观;爱情生活盘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为土家青年男女以两情相悦、勤劳务实为择偶标准,向往美好爱情、反对专制婚姻制度的恋爱婚姻观;其它生活盘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为弘扬乐观精神、表现生活智慧、传授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第四章探讨土家族盘歌的文化功能及其保护与发展。土家族盘歌主要有承载集体记忆、促进文化认同、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教育、娱乐等基本功能;应加强对土家族盘歌的科学保护,促进其发展。

李佩瑜[5](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胡冬林[6](2019)在《山林笔记(2011年11月—2012年1月)》文中研究指明写在前面的话五月,对哥哥来说,是快乐的,也是不幸的。2007年的5月4日,他将半个家搬到了长白山脚下的二道白河镇,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半个森林人、半个写作人的快乐生活。201 7年的5月4日,他没有任何征兆的离开,让他的亲人和朋友们猝不及防……走的人绝尘而去,留下的人暗自神伤……201 7年5月2日晚上,接到哥哥的电话,约好第二天上午来我家,早饭后我便开始准备,想跟他

王林坪[7](2019)在《基于统计特征和规则联合的中文文本校对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字在当今社会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与作用。文字以电子刊物,报纸,以及社交平台等方式在人群中进行传递,给人们的信息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这些庞大的信息也令人眼花缭乱。在这些海量文字中,错误的存在是非常普遍的,传统人工校对效率低、强度大、周期长等问题,显然不能满足文本校对的需求,因此,文本自动校对成为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研究热点。中文文本自动校对,主要分为两个步骤:文本检错和文本校对。经典的文本检错一般是以文本分词为基础的,有文本散串检错和文本互信息检错等方法,但中文文本分词会影响对文本的检错正确率;另外,常用的文本校对方法有N-gram模型,Markov模型等,但需要大规模语料的支撑。一般而言,文本校对与文本检错都是分开进行的,这样也增大了校对时间的开销。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对文本形近字错误和文本非词错误的改进方法,并采用了文本检错与校对同时进行的校对方法。首先,针对形近字错误的检测与校对需要利用最小编辑距离法和笔形文字相似度法,构建文本形近字表,然后,再利用文本形近字表构建文本形近字候选矩阵,根据文本特征将相邻向量组合成词,得到文本的候选词;提出了基于上下语境的二元模型,用此模型计算出在文本中支持度最高的词组,得到文本的最佳候选词路径下的输出文本。其次,针对利用语言知识库的文本校对,即文本非词校对。本文的非词校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长词校对,长词的校对主要用模糊匹配的算法,对文本中的长词错误进行定位,再利用词库对文本进行校对;在这个过程中还用到了字典树索引来提高文本的检索速度;第二部分是文本中重字的校对,首先对文本重字和叠词进行了定义,然后将叠词和重字区分,利用叠词库将叠词过滤,最后再对文本中的错误进行定位以及校对。最后本文将这两种文本校对的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编程实现。通过真实数据测试得出了校对文本的召回率,准确率等指标,表明提出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

唐惠忠[8](2018)在《中考作文预测二题》文中提出题目1奇观阅读诗人阿红的《奇观》,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有/啄木鸟飞来树/紧张得每只手/都举起枪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啄木鸟是树木的医生,专门给树捉虫子,可现在树见到啄木鸟飞来,怕得不得了。这

彭婧[9](2018)在《侗语文规范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侗语是侗族的传统语言,侗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创的拼音文字。侗文自创制和试行以来,为侗族的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承发挥了特殊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侗族的经济、教育、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的语言生活需求不断丰富和增长。调查当代侗族社会的语言文字需求和使用状况,总结侗文试行几十年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侗语文教学、媒体和新闻出版的成绩和问题,有效开展侗语文规划,可以促进侗语文的现代化,使侗语文更好地为侗族群众服务。基于这一思想,本论文以侗语文规范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侗文方案(草案)》修订完善,侗语审音和词汇和语法规范,研制侗文正词法规则,研制侗语规范词表,以及人名地名以及新词术语规范等一系列与侗语文社会应用相关的问题,并研制了侗语文若干规范建议稿,以期推进侗语文的规范工作,促进侗语文的当代应用。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几十年来的侗语文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侗语文研究的成绩,指出侗语文研究中社会应用研究的严重不足。同时,还对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侗族地区的标准侗语和侗文试行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侗文在学校教学、社会扫盲、新闻出版等领域的成就,也指出了试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对原因进行分析。二、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侗文方案(草案)》的不足和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侗文方案》的修订建议。三、通过对现有几种侗语词典、侗文报刊杂志和电视新闻的侗文书写情况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了侗文书写中的问题,指出了制定系统的侗文正词法规则的重要性,并吸收国内外正词法的相关理论,参照《汉语拼音正词法》等相关规则规范,提出并阐述了侗文正词法规则的制定原则、方法和思路,并拟定了《侗文正词法》建议稿。四、考虑到侗语文的现代社会应用,本文也提出了研制侗文规范词表、对侗文人名地名和新词术语进行规范等问题,并依据《侗文方案》修订建议以及《侗文正词法》,收集整理了第一批《侗文规范词表》(建议稿)。

郭子良[10](2016)在《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优化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局,提高自然保护区网络的有效性,该文以地貌、植被和自然保护区等空间分布数据为基础,采用叠加分析、TWINSPAN分类、保护空缺分析等方法,开展了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现状和格局以及各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评估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天然植被的保护有效性。研发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定量评估方法,并用106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测试。依据以上研究结果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分析,提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优化布局方案。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包括4个地貌大区、40个地貌地区、127个地貌亚地区和473个地貌区的地貌区划系统。提出了包括8个地理区域、37个地理地带、117个地理区和496个地理小区的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2.在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挥着主体作用;野生植物、草原与草甸以及海洋和海岸类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中小型自然保护区居多,大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且主要位于西南、西北等地;我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倾向于局部聚集。3.有7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和188个自然保护地理小区尚未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这些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并不是均需要开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布局,许多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以栽培植被为主,但在一些自然生境较好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仍存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空缺。4.超过8.85%的植被区和35.87%的植被小区并未进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近25%的自然植被群系未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天山山地、黄土高原和东南沿海等地区植被的保护有效性低。在主要山地800 m以下的山地基部,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的保护力度不足。低海拔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和基带植被在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明显空缺。5.提出了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遗传种质资源等三方面定量评估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数学模型和方法。测试发现河北南大港和辽河源、黑龙江镜泊湖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更高。此评估方法能很好识别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等保护价值。6.建议优先在202个地理小区对23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并在102个地理小区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优先建设高岭-盘岭和长白山等6处自然保护区域,太行山北段和武夷山北段等14处自然保护区群;在10个地区促进跨境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对18个地区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合并。

二、“啄木鸟”,多“啄”益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啄木鸟”,多“啄”益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蟒河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红外相机布设
    1.2 数据处理和分析
        1.2.1 物种识别与分类
        1.2.2 独立有效照片
        1.2.3 物种相对多度指数
2 研究结果
    2.1 监测情况
    2.2 物种组成
        2.2.1 兽类
        2.2.2 鸟类
3 讨论

(2)清代旴江医家食疗方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清代旴江代表医家学术思想研究
    2.旴江医学食疗思想的研究
    3.小结
第一章 食疗方的标准与统计
    1.1 研究对象
    1.2 食疗方的选入标准
    1.3 统计结果
第二章 清代旴江医家临证各科食疗方
    2.1 内科食疗方
        2.1.1 肺系疾病食疗方
        2.1.2 心脑疾病食疗方
        2.1.3 脾胃疾病食疗方
        2.1.4 肝胆疾病食疗方
        2.1.5 肾系疾病食疗方
        2.1.6 内科其他病证食疗方
        2.1.7 小结
    2.2 外科食疗方
        2.2.1 跌打疮痈
        2.2.2 瘰疬、麻风
        2.2.3 目疾
        2.2.4 喉疾
        2.2.5 齿疾
        2.2.6 小结
    2.3 妇科食疗方
        2.3.1 调经求嗣
        2.3.2 崩漏带下
        2.3.3 妊娠恶阻
        2.3.4 产后诸疾
        2.3.5 小结
    2.4 儿科食疗方
        2.4.1 新生儿胎粪不下
        2.4.2 小儿腹痛、泄泻
        2.4.3 小儿痘疹
        2.4.4 小儿疳积
        2.4.5 小结
附录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土家族盘歌的文化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土家族盘歌概述
    第一节 土家族盘歌的文化生境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社会文化语境
    第二节 土家族盘歌的特征
        一、仪式性
        二、生活性
        三、知识性
        四、娱乐性
    第三节 土家族盘歌的主要类型及内容
        一、土家族仪式盘歌
        二、土家族生活盘歌
第二章 土家族仪式盘歌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土家族祭祀仪式盘歌的文化内涵
        一、万物有灵的世界观
        二、祈福禳灾的心理意识
        三、祈神赐子的原始生育观
    第二节 土家族婚俗仪式盘歌的文化内涵
        一、向往自由平等的爱情婚姻观
        二、多子多福的家庭生活观
        三、孝亲敬长的家庭伦理观
    第三节 土家族丧葬仪式盘歌的文化内涵
        一、豁达的生命观
        二、着眼现实的人生观
第三章 土家族生活盘歌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土家族劳动生活盘歌的文化内涵
        一、传授劳动经验与知识
        二、以劳动为美的实用价值观
    第二节 土家族爱情生活盘歌的文化内涵
        一、以两情相悦、勤劳务实为择偶标准
        二、向往美好爱情,反对专制婚姻制度
    第三节 土家族其他生活盘歌的文化内涵
        一、弘扬乐观精神、表现生活智慧
        二、传授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
第四章 土家族盘歌的文化功能与当代发展
    第一节 土家族盘歌的文化功能
        一、承载集体记忆
        二、促进文化认同
        三、构建和谐社会
        四、其他功能
    第二节 土家族盘歌的生存现状及当代发展
        一、土家族盘歌的生存现状
        二、土家族盘歌的发展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附录
致谢

(5)《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编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小结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第一节 文本体例
        一、文本形式
        二、编排次序
        第二节 收録体例
        一、诗人收録范围
        二、诗歌收録标准
        三、小传遴选原则
        小结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一、诗作来源
        二、内容题材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一、小传来源
        二、小传内容
        小结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小结
    结语
文献编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历朝杭郡诗辑》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徵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统计特征和规则联合的中文文本校对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中文文本校对的研究现状
        1.2.3 中英文校对难点比较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4 本文的主要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文文本校对基础方法和模型研究
    2.1 校对的总体框架提出
    2.2 语言模型
        2.2.1 常用语言模型
        2.2.2 数据平滑
    2.3 基于分词技术下的文本检错算法
        2.3.1 分词技术
        2.3.2 基于分词的检错算法
    2.4 语料库
        2.4.1 语料库概述
        2.4.2 校对基础准备
    2.5 建立基于上下语境的N-gram中文校对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统计的形近字检错与校对算法研究
    3.1 基于上下语境的N-gram汉语文本校对模型的总体框架
    3.2 错别字候选字的构造
    3.3 文本校对问题形式化描述
    3.4 文本形近字的检错与校对
        3.4.1 形近字错误特性
        3.4.2 形近字矩阵的建立
        3.4.3 基于文本特征和上下语境的校对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实验数据与评测指标
        3.5.2 形近字错别字检错结果与分析
        3.5.3 形近字错别字校对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错误知识库的校对算法研究
    4.1 中文构词错误
    4.2 模糊匹配算法
    4.3 中文构词错误的校对
        4.3.1 长词与易混淆词校对
        4.3.2 文本重字校对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实验数据与评测指标
        4.4.2 校对效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实验分析
    5.1 校对流程和整体框架
    5.2 举例测试
    5.3 文本综合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科研成果
附录B:核心程序源代码和实验数据

(9)侗语文规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侗语文研究综述
        1.1.1 侗语研究概述
        1.1.2 侗文研究概述
        1.1.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2 侗族人文概述及侗语使用情况
        1.2.1 侗族人文历史概述
        1.2.2 侗语使用情况
    1.3 侗语文规范的意义和内容
        1.3.1 侗语文规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3.2 侗语文规范的可行性
        1.3.3 侗语文规范的内容
    1.4 本文内容结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1.4.1 内容结构
        1.4.2 基本思路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侗族语言调查及侗文创制与试行
    2.1 建国初期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及文字创制
        2.1.1 少数民族语言大调查
        2.1.2 新创民族文字
    2.2 侗语调查及侗文创制
        2.2.1 侗语调查
        2.2.2 侗文的创制
    2.3 侗文的推行和使用
        2.3.1 侗文创制初期的试行
        2.3.2 “文革”后的恢复推行
        2.3.3 近二十年的社会使用
第三章 侗语的规范问题
    3.1 侗语特点概述
        3.1.1 语音特点
        3.1.2 词汇特点
        3.1.3 语法特点
    3.2 侗语的方言划分和方言比较
        3.2.1 侗语的方言划分
        3.2.2 侗语方言比较
    3.3 语音规范
        3.3.1 侗语的标准音
        3.3.2 侗语的语音规范
    3.4 词汇规范
        3.4.1 词汇规范的原则
        3.4.2 方言词的规范
        3.4.3 新借词的规范
    3.5 语法规范
        3.5.1 语序
        3.5.2 词的重叠
        3.5.3 量词表示法
第四章 《侗文方案(草案)》的问题及改进
    4.1 《侗文方案(草案)》及其特点
        4.1.1 《侗文方案(草案)》的诞生
        4.1.2 《侗文方案(草案)》简介
        4.1.3 《侗文方案(草案)》特点
    4.2 《侗文方案(草案)》存在的问题
        4.2.1 字母名称及读音问题
        4.2.2 方言声母的缺失问题
        4.2.3 长短音的字母配置问题
        4.2.4 声调的表示问题
        4.2.5 借词拼写和标调问题
        4.2.6 分词连写问题
        4.2.7 其他问题
    4.3 《侗文方案(草案)》的修订
        4.3.1 《侗文方案(草案)》修订的原则
        4.3.2 《侗文方案(草案)》修订的建议
第五章 侗文正词法及侗文规范词表的研制
    5.1 正词法相关理论
        5.1.1 正词法的提出
        5.1.2 国外有关正词法的研究
        5.1.3 国内有关正词法的研究
        5.1.4 参考和引用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5.2 侗文正词法规则的研制
        5.2.1 研制正词法的重要性
        5.2.2 研制《侗文正词法》的相关问题
        5.2.3 《侗文正词法》基本内容
    5.3 侗文规范词表的研制
        5.3.1 规范词表研制的必要性
        5.3.2 研制《侗文规范词表》的原则和要求
        5.3.3 《侗文规范词表》的研制
第六章 侗文人名地名和新词术语的规范
    6.1 侗文人名地名的规范
        6.1.1 侗文人名的规范
        6.1.2 侗文地名的规范
    6.2 新词术语的规范
        6.2.1 侗语新词术语的借用方式
        6.2.2 侗语新词术语的规范
        6.2.3 对侗语新词术语规范的几点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侗文方案(草案)》
附录2 :《侗文与国际音标对照表》
附录3 :《侗文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
附录4 :《侗文规范词表》(第一批)
附录5 :《侗文新词术语表》(第一批)
附录6 :《侗文族名人名表》(第一批)
附录7 :《侗文地名表》(第一批)
附录8 :侗族分布及侗语图
附录9 :侗族语言文字大事记
附录10 :侗文分词连写示例样本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10)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自然保护体系构建技术研究进展
    1.3.1 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方法
    1.3.2 生境廊道设计
    1.3.3 小结
1.4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研究
2.1 引言
2.2 原则
    2.2.1 区划原则
    2.2.2 命名原则
2.3 区划依据
    2.3.1 地貌区划依据
    2.3.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依据
2.4 区划方法
    2.4.1 地貌区划
    2.4.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2.5 地貌区划系统
    2.5.1 东部季风淋蚀地貌大区
    2.5.2 西北干燥风蚀地貌大区
    2.5.3 青藏高原高寒冻蚀地貌大区
    2.5.4 南海诸岛地貌大区
2.6 基本地理单元数量分类结果
2.7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2.7.1 东北温带区域
    2.7.2 华北暖温带区域
    2.7.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5 内蒙古温带区域
    2.7.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2.7.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2.7.8 南海诸岛热带区域
2.8 结论与讨论
    2.8.1 地貌区划
    2.8.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3 自然保护区的数量特征和分布格局分析
3.1 引言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 结果
    3.3.1 自然保护区的级别
    3.3.2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3.3.3 自然保护区的规模
    3.3.4 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
    3.3.5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3.4 结论与讨论
    3.4.1 结论
    3.4.2 讨论 4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分析
4.1 引言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总体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3.1 自然保护地理区域和地带
    4.3.2 自然保护地理区
    4.3.3 自然保护地理小区
4.4 各自然保护地理区域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4.1 东北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2 华北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5 内蒙古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5 结论与讨论
    4.5.1 结论
    4.5.2 讨论 5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保护有效性分析
5.1 引言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植被区域和植被地带
    5.3.2 植被区和植被小区
    5.3.3 植被群系的保护
    5.3.4 各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域的垂直覆盖差异
    5.3.5 中东部24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带的垂直保护空缺
    5.3.6 我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格局
    5.3.7 自然保护区对不同山地的保护有效性
5.4 结论与讨论
    5.4.1 结论
    5.4.2 讨论
    5.4.3 建议 6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研究
6.1 引言
6.2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方法
    6.2.1 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价值评估
    6.2.2 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2.3 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评估
6.3 案例研究
    6.3.1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3.2 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4 结论与讨论
    6.4.1 结论
    6.4.2 讨论 7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
7.1 引言
7.2 数据来源与处理
    7.2.1 数据来源
    7.2.2 数据处理
    7.2.3 优化布局原则
7.3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
7.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建议
    7.4.1 东北温带区域
    7.4.2 华北暖温带区域
    7.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5 内蒙古温带区域
    7.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7.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7.4.8 总体布局
7.5 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布局建议
    7.5.1 自然保护区域建设
    7.5.2 自然保护区群建设
    7.5.3 跨境自然保护区建设
    7.5.4 自然保护区合并
7.6 结论与讨论
    7.6.1 结论
    7.6.2 讨论 8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数据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 附录2 不同自然地理单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级前后对比 附录3 建议优先规划建设的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啄木鸟”,多“啄”益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蟒河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的调查[J]. 张建军,焦慧芳.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2]清代旴江医家食疗方运用研究[D]. 张雯.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一曲真挚热烈的英雄颂歌——读刘益善长诗《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J]. 蔡家园. 长江丛刊, 2021(03)
  • [4]土家族盘歌的文化阐释[D]. 陈栋.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5]《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D]. 李佩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山林笔记(2011年11月—2012年1月)[J]. 胡冬林. 作家, 2019(03)
  • [7]基于统计特征和规则联合的中文文本校对算法研究[D]. 王林坪.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中考作文预测二题[J]. 唐惠忠. 初中生写作, 2018(06)
  • [9]侗语文规范问题研究[D]. 彭婧. 暨南大学, 2018(03)
  • [10]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D]. 郭子良.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啄木鸟”,越“啄”越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