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疟原虫的研究现状

恶性疟原虫的研究现状

一、恶性疟致热原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王望国[1](2019)在《乍得101例疟疾临床特征分析及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疟疾感染后临床特征;探讨疟原虫密度与血红蛋白的关系,观察青蒿琥酯与奎宁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在中乍友谊医院就诊的101例疟疾感染者(乍得本地居民组50例及华人疟疾感染组51例)的临床资料及已采集的末梢血,行血细胞五分类检查及制作血涂片镜检查找疟原虫,记录疟原虫密度,并根据各项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研究分析两组临床特征的区别;统计血红蛋白与疟原虫密度双变量的Gamma值,分析二者相关性;对比青蒿琥酯治疗组与奎宁组的5日退热率等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乍得本地居民组血细胞分类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红细胞平均容积(MCV)分别为8.72±4.281,4.19±0.702,108.30±22.926,219.06±99.771,84.4±10.108;华人组分别为8.09±3.608,4.43±0.601,125±15.990,218±81.710,89.3±7.313。血红蛋白(HGB)和平均红细胞压积(MCV)在两组相比中的t值分别为-4.273,-2.735,P值分别为0.000,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红蛋白与疟原虫密度双变量相关分析,Gamma值=0.440,P值=0.000,样本中变量血红蛋白(HGb)与变量疟原虫密度存在相关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3.101例感染者中咳嗽、咽喉痛表现的占总病例数的57.4%,头疼、关节痛表现占总病例数48.5%,两组在发热、咳嗽、咽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2=0.082),在头疼、关节痛表现上,当地居民感染者的比率明显高于华人感染者,分别为74%、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25.748);4.使用青蒿琥酯的患者在5日内退热的比例高于奎宁治疗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乍得本地居民与华人在疟疾贫血表现上有显着差异,疟疾相关性贫血存在一定的种群差异性。(2)疟疾感染后血红蛋白变化与疟原虫密度存在相关性,临床上应该关注高密度疟原虫感染者的血红蛋变化。(3)疟疾感染后首发症状可以出现胃肠道和呼吸道表现,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引起重视。(4)青蒿琥酯在症状控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优于奎宁,临床上应注意治疗后随访。

杨跃杰[2](2018)在《输入性恶性疟疾重症病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输入性恶性疟疾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9年11月—2018年3月收治的89例输入性恶性疟疾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措施进行总结。统计流行病学资料;统计发热、寒战、肌肉疼痛、头痛等患者占所有病例的百分比;统计贫血、黄疸、少尿或无尿、肝脾肿大、意识障碍等患者占所有病例的百分比;依据WHO第三版重症疟疾标准对所有病例进行评估;统计各分型病例占所有病例的百分比;了解显微镜下疟原虫密度、形态;采用疟疾快速诊断试剂(胶体金法),进行检测,并与显微镜镜检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照青蒿素类药物蒿甲醚与青蒿琥酯的疗效;总结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血浆吸附例数。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国外生活史及蚊虫叮咬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100.0%),寒战、肌肉疼痛、头痛患者分别占所有病例的96.6%、94.4%、92.1%;贫血、黄疸、少尿或无尿、肝脾肿大、意识障碍分别占100.0%、79.8%、30.3%、28.1%、11.2%;分型以急性肝损伤、高原虫血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多见,分别占79.8%、62.9%、30.3%。所有病例外周血涂片入科前均查到疟原虫,环状体(小滋养体)73例(82.0%),大滋养体14例(15.7%),配子体2例(2.3%)。抗原检测(快速诊断试验,RDT)36例(入科治疗后),阳性25例(其中镜检阴性4例),阴性11例。疟原虫镜检阳性32例。应用蒿甲醚后7 d镜检阴转率93.8%,青蒿琥酯7 d镜检阴转率100.0%。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血浆吸附等支持对症治疗86例痊愈。3例在入院前因诊断不清而延误治疗,导致入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流行病学史的详细调查对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至关重要;镜检与RDT检测结果要依据治疗前后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青蒿素类抗疟治疗安全、有效,无抗药性,重症病例青蒿琥酯首选。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血浆吸附及支持对症治疗,对抢救重症疟疾患者效果良好。

邢骅[3](2015)在《疟原虫分子诊断新方法及恶性疟富组氨酸蛋白2基因(Pfhrp2)多态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疟疾(Malaria)是由寄生人体的疟原虫引发的传染病,与艾滋病、结核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全球三大公共卫生问题。疟疾的治愈与消除受到全球普遍关注。疟疾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镜检和免疫学快速检测(RDT)方法。然而,镜检诊断灵敏度低,对于有经验的镜检人员依赖性较重;免疫学方法受环境条件及疟原虫多态性的影响较大且对低原虫密度的误诊率较高,新近有研究认为特定基因(pfhrp2)的缺失会影响诊断灵敏度等缺点。在分子诊断方法中,PCR技术因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能够对不同的疟原虫种类进行准确检测诊断。但是该方法由于昂贵的成本,模板制备的高要求及繁琐操作,使得该技术在大规模疟疾流行性调查中的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针对目前疟原虫检测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开发疟原虫诊断新方法和改进检测手段。并对特定地区的pfhrp2基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该地区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1)本研究首先建立了一种直接使用经saponin常温处理的疟原虫滤纸血样品作为DNA模板的疟原虫PCR检测方法(FP-PCR),将单样本模板制备的时间由使用Qiagen试剂盒提取所需的90-100 min缩短至10-12 min,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时效性,并将制备成本减少至原来的四十分之一,有效降低了检测费用。该方法的检出限达到0.2寄生虫/μL,比目前临床普遍采用的镜检方法高50倍。同时,模板制备时不需加热过程,避免了样本的交叉污染。(2)其次,在简化PCR反应中模板制备的繁琐操作及降低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套式PCR第二步反应体系,将原先的分四管反应鉴定不同疟原虫种简化为单管一个反应体系内同时鉴定四种不同疟原虫,建立了一个混合体系的疟原虫PCR诊断技术(Multi-FP-PCR),该方法具有降低反应数、减少试剂消耗的优点,将PCR反应的检测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其重新优化的特异性引物扩增结果差异显着,提高了检测的临床操作性。(3)同时,本研究还对恶性疟原虫hrp2基因的多态性和缺失情况进行了探究,发现4例缺失虫株。对于恶性疟原虫hrp2基因是否会对RDT的灵敏度造成影响,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梁晓媛[4](2014)在《青蒿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e L.)的干燥地上部分,为我国传统中药。2010年版一部《中国药典》收载其应该在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阴干。而其中对于青蒿的质量评价主要是围绕植物形状、鉴别以及水分灰分和药理作用。为了系统全面的控制青蒿的质量,本论文优化了青蒿多糖、总黄酮的提取方法,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青蒿中的东莨菪碱、香豆素、木犀草素、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的方法,优化了青蒿中青蒿素、青蒿乙素和青蒿酸的提取及含量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不同产地的青蒿中以上各有效成份的含量进行分析,制定出了较为完善的青蒿质量标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青蒿药材中多糖含量的测定以葡萄糖为对照品,用硫酸-苯酚法进行显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490nm波长处测定了青蒿中多糖的含量。其回归方程为:Y=16.050X+0.0737,(R2=0.9978)。通过测定四个省份22个不同产地25批样品,初步确定青蒿多糖在相应药材中的含量应不得低于4.0%。2青蒿药材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采用星点设计-响应曲面法优化了青蒿总黄酮的提取方法,得到其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45min、甲醇浓度80%、料液比1:55;用优化了的提取方法提取青蒿总黄酮,以芦丁为对照品,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进行显色,采用分光光度法在504nm处测定青蒿中总黄酮含量。回归方程为:Y=1.3130X-0.573,(R2=0.9986)。通过测定四个省份40个不同产地青蒿药材,初步确定青蒿总黄酮在相应药材中的含量不得低于2.0%。3青蒿药材中青蒿素、青蒿乙素、青蒿酸的HPLC-UV-ELSD同时测定采用Welch Ultimate(?)XB-C18(4.6×250mm,5μm)色谱柱,乙腈-0.1乙酸水(60:4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柱温25℃;青蒿酸和青蒿乙素用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10nm,青蒿素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漂移管温度50℃,载气(N2)压力30psi(1psi=6.9kpa),曾益值为50,进样体积为30uL。在上述条件下,青蒿素、青蒿乙素、青蒿酸色谱峰与杂质色谱峰分离良好。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回归方程为:青蒿素Y=1.7609X+14.078(R2=0.9948),青蒿乙素Y=21136X+12.357(R2=1.0000),青蒿酸Y=18195X-3.4293(R2=0.9997),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简便可用于青蒿质量标准的控制。4青蒿药材中东莨菪碱、香豆素、木犀草素、槲皮素和山奈酚的HPLC同时测定采用SWELL ChromplusTM 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甲醇-20mmol/L盐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54nm。在上述条件下,东莨菪碱、香豆素、木犀草素、槲皮素、山奈酚与杂质色谱峰分离良好。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回归方程为:东莨菪碱Y=6401.5X-14.902,(R2=0.9993),香豆素Y=3069X-13.953,(R2=0.9993),槲皮素Y=215941.9x-4.6159,(R2=0.9998),木犀草素Y=3949.2X+0.2978,(R2=0.9998),山奈酚Y=3345.5X-27.746,(R2=0.9998)。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简便可用于青蒿质量标准的控制。5青蒿药材中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的测定35个不同产地的青蒿样品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含量,水分含量在3.46%-11.15%之间,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规定过的低于14%;总灰分含量在1.54%-7.67%之间,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规定过的低于8.0%;酸不溶性灰分含量在0.26%-5.93%。浸出物含量在4.9%-7.65%之间,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规定过的不得少于1.9%。

汪本凡[5](2011)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小鼠肝癌进展中的作用及其在疟原虫介导的小鼠肝癌治疗中的地位》文中提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是肿瘤组织内浸润的最为丰富的免疫炎性细胞,在肿瘤进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尽管临床研究表明在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内TAMs浸润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然而我们对TAMs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仍然了解甚少。本研究通过小鼠肝癌模型重点探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类分子在TAMs中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并评估这些变化对肿瘤进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用脂质体包被的二氯亚甲基二膦酸(Cl2MDP)可有效地降低肝癌(Hepa1-6细胞系)移植鼠模型中TAMs的浸润,调节肿瘤微环境,延滞肿瘤进展。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在Hepa1-6皮下移植模型的肿瘤微环境内存在两群高度异质的TAMs亚群,即MHC II类分子高表达的亚群(MHC IIhi TAMs)和低表达的亚群(MHC IIhi TAMs)。随着肿瘤进展这两群细胞在数量上发生过渡性转变。MHC IIhi TAMs出现在肿瘤发展的早期阶段,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然而随着肿瘤的进展,MHC IIlow TAMs逐渐成为优势群体,并表现替代激活的表型特征,通过多个机制促进肿瘤的进展。上述结果提示小鼠模型中Hepa1-6肿瘤的进展与肿瘤组织内MHC IIlow TAMs浸润水平的增加呈正相关。针对TAMs亚群伴随肿瘤进展而出现的这种过渡性转变,开发新的药物和免疫治疗方法,可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策略。疟原虫感染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在实验研究或临床治疗中鲜见报道。我们的小鼠模型研究表明疟原虫感染可显着抑制移植性小鼠肝癌的生长并有效地延长荷瘤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我们的研究发现,疟原虫感染抑制肿瘤内血管生成是其发挥抗癌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进一步研究表明疟原虫感染不仅调节TAMs在肿瘤组织内的浸润水平,同时也调节TAMs分泌如金属基质蛋白酶等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的一些因子。TAMs浸润水平的降低和TAMs中MMP-9表达水平的降低是疟原虫感染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事件。信号通路分析进一步表明MMP-9表达水平的降低与疟原虫感染下调TAMs中IGF-1表达水平,并进而经IGF-1R信号下调MAPK信号途径和PI3-K信号途径有关。此外,我们也观察到肿瘤组织内红细胞感染疟原虫,TAMs吞噬疟色素等现象。据此,我们进一步评价疟色素在调节IGF-1表达中的作用。这一研究提示阐明疟原虫感染对肝肿瘤进展的影响可为肿瘤生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张国翠[6](2011)在《多重PCR方法研究儿童呼吸道感染病毒谱系特征》文中提出目的:建立一种可以检测多种病毒的、快速、高敏感度和高特异度的呼吸道病毒检测方法,本研究以呼吸道感染的儿童为研究对象,使用Seeplex多重RT-PCR和VRDAL多重巢氏PCR两种方法检测呼吸道病毒感染标本,并比较其结果,以更合适的检测方法全面的反映上海地区0-3岁儿童中病毒谱系的真实分布情况,揭示各种病毒感染的排序位次和占比。方法:征集上海地区2009年5月到2010年7月新华医院儿科呼吸道发热门诊0~3岁组患儿164例,以咽拭子对呼吸道分泌物采样,提取样本中病毒核酸,反转录合成cDNA。先使用VRDAL多重巢氏PCR方法扩增8种呼吸道病毒的目的基因,以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特异性产物条带,判定感染病毒。然后使用Seeplex(?) RV15 ACE Detection kit扩增15种呼吸道病毒的目的基因,经电泳后判定感染病毒,并比较两种多重PCR的结果,分析上海地区0-3岁组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谱系特征,明确其优势病原,病毒检出与季节、年龄、性别等的关系。结果:1.经实验证实Seeplex多重RT-PCR能特异性扩增15种呼吸道病毒的目的基因,灵敏度高,稳定可靠。2. 2009-2010年上海地区0-3岁组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经Seeplex多重RT-PCR方法检测,病毒检出率为78.7%,多重感染率29.9%,前三位的优势病原是hRV、IVA、PIV-2。结论:1.两种多重PCR方法相比,Seeplex多重RT-PCR在病毒检出率和多重感染方面明显优于VRDAL多重巢氏PCR,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科研实验室。2.本实验Seeplex多重RT-PCR方法成功研究儿童呼吸道感染病毒谱系特征为研究和开发微生物高通量检测方法奠定基础。

隋婧[7](2009)在《青蒿体外止血活性部位筛选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青蒿素是从植物青蒿中提取的抗疟疾药,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是我国唯一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按西药研究标准研究开发的植物药。我国是世界上青蒿素原料药最大的生产国,其产量占全球九成。目前国内外对青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上,而对青蒿其他活性成分的研究及报道很少。据文献报道青蒿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本课题在保障青蒿素提取质量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医学的记载,对青蒿中其它成分进行探讨,以达到对青蒿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本课题通过体外促凝血实验,初步筛选出青蒿止血活性部位,为青蒿作为止血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的实验依据。同时,精油也是青蒿中除青蒿素之外的一大类物质,文献报道其具有显着的抗菌作用。基于以上两点,本课题组提出一种新剂型的设计:以筛选出的止血活性部位和青蒿精油作为主要的物质基础,使其在止血的同时兼具抗菌效果。本课题对青蒿资源的深度研究具有一定的的学术价值及潜在的应用前景。方法:1.青蒿体外凝血评价方法的筛选:①青蒿经75%乙醇浸提,得粗提物。粗提物经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按顺序依次萃取,得各种有机溶剂萃取物。以凝血板法、试管法、血浆复钙时间测定法进行体外凝血实验的比较研究。②筛选出比较理想的评价方法,并用实验室可用止血中草药对此方法进行验证。2.青蒿止血活性部位的确定:①青蒿粗提物及四部分萃取物通过凝血板法,试管法及血浆复钙时间进行测定。对青蒿正丁醇部分通过聚酰胺,MCI,凝胶柱等进行分离纯化。②以血浆复钙时间作为检测标准,对正丁醇萃取部分过聚酰胺柱后水洗脱部分再上MCI柱,经20%甲醇洗脱部分(记为α)进行多次重复体外凝血实验比较研究。③有效部位的成分分析:采用化学定性鉴别法,主要对鞣质类、黄酮类、生物碱、有机酸、氨基酸、挥发油、蛋白质、糖类、蒽醌类、皂甙类等几大类物质进行初步鉴定。3.拟开发的新型抗菌止血剂型研究:首先,将α部分与精油按一定比例混合测定其抗菌与止血活性;其次,通过对新型的抗菌止血剂型进行设计,得出比较合理的作用模型。结果:1.中草药凝血评价模型的筛选:通过对青蒿乙醇粗提物以及四部分有机溶剂萃取物(石油醚部分,乙酸乙酯部分,正丁醇部分,水部分)进行三种体外凝血实验方法的比较研究,得出青蒿粗提物具有体外凝血效果,且其正丁醇部分凝血时间缩短率最高。血浆复钙时间同凝血时间测定法相比较,具有对凝血时间敏感,血浆凝固较快的特点,实验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是连续地而非间歇地进行观察的,实验终点比较清楚,结果可复制。2.青蒿止血活性部位的确定:①多次重复体外凝血实验的比较研究,均证明青蒿正丁醇萃取部分及α部分具有良好的体外促凝作用。②活性部位筛选过程中,凝血时间缩短率依次为:青蒿粗(8.51%),青蒿正丁醇部分(14.89%),正丁醇部分过聚酰胺柱经水洗脱部分(记为青正水:22.11%),α部分(27.37%),Sc,Sd及剩余部分凝血时间缩短率明显低于青蒿粗提物甚至出现不凝现象。α部分的凝血时间缩短率明显大于萃取前的青蒿粗体物,同时也大于其后的提取部分。因此,可说明α部分为青蒿止血的有效部位。③定性鉴别结果表明:初步确定有效部位的主要成分为鞣质类,生物碱,有机酸,糖,蒽醌等几大类。3.新型抗菌止血贴剂研究:①将α部分与精油按1:1混合,测定其抗菌与止血活性。结果表明二者结合后各自的效果没有减弱,相反有一定程度的增强。②优化出拟开发的新型抗菌止血模型,得出了理论上较好四层贴剂模型。由被衬层,含α部分压敏胶层,精油层及防粘层组成。结论:青蒿乙醇粗提物经一系列的萃取,过聚酰胺柱,MCI凝胶柱,薄层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进行筛选,最终确定α部分为青蒿止血活性部位;通过精油与α部分混合的初步实验,验证将两者共同作为物质基础开发出具有抗菌止血性能的剂型具有理论可行性。同时,四层贴剂模型的设计为此新型抗菌止血贴剂的开发提供了明确的方向。由于青蒿素主要存在于青蒿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分,而本课题所用的精油可以从提取青蒿素的预处理中获得,α部分可以在提取青蒿素后的残渣中分离到。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在对机体进行止血的同时预防感染,为创面止血寻找一种方便易行、更为理想的中药抗菌止血敷料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所用活性物质均可以在看做是提取青蒿素后的副产品,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青蒿的综合利用度。

陈燕[8](2008)在《中药材青蒿基地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及其农药残留的动态研究》文中认为青蒿是我国传统中药,有解暑、退虚热、抗疟疾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青蒿含有抗疟成分——青蒿素。近两年在全球治疗恶性疟疾药物需求急剧增长的背景下,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权威医疗管理机构采用我国的青蒿复方制剂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并同时被51个国家列为抗疟首选用药,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抗疟药品,因此青蒿也被全世界称为“中国神草”。我国是世界上青蒿素原料药最大的生产国,其产量占全球90%,已形成青蒿种植、成药开发到市场推广的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由于青蒿的产业化种植,为了保证青蒿质量和产量,在栽培过程中不得不大量使用各种类型的农药,因此青蒿中农药的污染不容忽视。本文在导师主持的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05JY029-088-1)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2004527)联合资助下,首次以青蒿为对象,展开了中药材青蒿基地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及其农药残留的动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①探索高效、快速的青蒿药用部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分析检测方法;②探索青蒿种植基地的土壤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分析检测方法;③根据青蒿种植基地的土壤、青蒿药用部分中氨基甲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动态研究,探明了该类农药在青蒿及土壤中的残留问题。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探索并建立了高效、快速的青蒿药用部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检测方法。在空白青蒿药用部分样品中添加抗蚜威0.1mg/kg、0.5mg/kg两个添加水平,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2.8%、89.6%,变异系数分别为7.85%、6.91%,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1.8ng。在空白青蒿药用部分样品中添加西维因0.5mg/kg、1.0mg/kg两个添加水平,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1.3%、89.2%,变异系数分别为7.53%、5.88%,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4ng。(2)探索并建立了青蒿种植基地的土壤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检测方法。在空白土壤样品中分别添加抗蚜威0.1mg/kg、0.5mg/kg两个添加水平,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7.9%、87.6%,变异系数分别为6.75%、4.71%,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1.8ng。在空白土壤样品中添加西维因0.5mg/kg、1.0mg/kg两个添加水平,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7.3%、93.4%,变异系数分别为7.51%、5.78%,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4ng。实验证明,该法简化了前处理过程,有效的去除样品基质的干扰,简便、快速、灵敏、准确,易于普及,对保证青蒿产品质量和加强坏境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3)根据中药材青蒿种植基地的土壤、青蒿药用部分中氨基甲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动态研究,探明了氨基甲酯类农药在青蒿种植中的残留情况。经实验证明抗蚜威、西维因属于易降解农药,在青蒿上施用不会对青蒿及土壤造成污染。

熊国华[9](2007)在《单增李斯特菌及溶血素O与葡萄球菌三种肠毒素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致病菌,属李斯特菌属,它可引起人和动物患脑膜炎、脑炎、败血症、心内膜炎、流产、死胎及脓肿等,发病者死亡率可达30%~40%。近年来已有不少国家报道了由于污染单增李斯特菌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部门对单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越来越重视,纷纷制定了一些新的食品安全法规,并把单增李斯特菌纳入法定强检项目。而葡萄球菌肠毒素(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s,SEs)也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物,能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和中毒综合症。这类毒素有很多种,分为SEA、SEB、SEC、SED、SEE、SEG、SHE、SEI和SEJ,其中SEC又分为SEC1、SEC2和SEC3。本试验首先根据NCBI检索李斯特菌溶血素O(hly)序列(登录号:[gi:134116121]),设计引物,常规PCR扩增,并将其产物直接与pMD18-T载体连接,构建克隆测序质粒pMD18-T-hly,进行序列分析鉴定。结果表明,PCR合成的hly基因序列与检索到的hly基因序列完全一致。然后用BamHⅠ和XholⅠ分别双酶切pMD18-T-hly载体和表达载体pET-32a(+),并连接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ET-32a(+)-hly。经过双酶切和PCR鉴定正确后,转化到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构建相应的表达工程菌。利用温度诱导,在30℃诱导培养3.5h后,该工程菌的SDS-PAGE分析显示,有一条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0kDa的表达蛋白区带,与预期的LLO蛋白的大小相符。经TotalLab20图像软件分析,重组LLO蛋白(rLLO)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表达量约占全菌蛋白的65.48%。根据重组蛋白C端带有6×His标签的特征,用螯合镍离子.次氨基三乙酸(Ni-NTA)的亲和层析柱对重组蛋白进行一步纯化。在变性条件下LLO经pH梯度洗脱,目的蛋白出现在pH4.5洗脱液中,其纯度达96.21%,经亲和纯化方法可获得约2mg/ml的rLLO蛋白。将单增李斯特菌和纯化后的rLLO蛋白、葡萄球菌肠毒素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分别制备抗单增李斯特菌和抗rLLO、SE的多克隆抗体,获得的免疫血清经正辛酸—硫酸铵分步沉淀法和蛋白A亲和层析纯化,其纯度约达98%,定量抗体浓度约为4mg/mL,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为1:108以上,WB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抗原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纯化后的抗单增李斯特菌、抗SE和抗rLLO多抗,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采用双抗体夹心法研制了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用于检测单增李斯特菌、SE和LLO,并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等评价。该检测方法能在5~10min内完成样品检测,多种不同的菌、蛋白及近缘毒素检测评价显示该法特异性良好,检测灵敏性高,SE在奶粉、血清、牛奶、火腿肠等环境样品的检测敏感性也相同。其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敏感性达到106CFU/mL,LLO的敏感性能达到150ng/mL,SEA的敏感性能达到10ng/mL,SEB的敏感性能达到1ng/mL,SEC的敏感性能达到10ng/mL;37℃15天加速试验表明所研制的五种试纸条的稳定性良好,保存期在一年以上。本研究建立的胶体金检测方法灵敏、准确、特异性强,可进一步应用到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出口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实际工作中。此方法建立后,可与经典常规方法互补,预计将在检验检疫、食品工业部门及卫生监控部门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可为食品微生物检验国际方法的修订或增补提供科学依据。

赖镇源[10](2005)在《青蒿挥发油抗痤疮病原体及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具有很强的杀灭疟原虫的作用,是目前治疗疟疾病的首选治疗药物。而青蒿素类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影响了此类产品的推广和广泛使用,究其原因是因为青蒿素在青蒿中含量低,加上青蒿素在提取过程中多种副产品没有得到充分综合利用,如青蒿挥发油和青蒿酸等,通常被作为废弃物进行处理,一方面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在处理过程中增加了青蒿产品的成本。为了降低青蒿素的成本,开展对青蒿的综合利用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根据青蒿性味苦、辛,微寒,气香。入肝、胆经。具有清热解毒,退热功效的特性;同时现代研究已证明,青蒿挥发油具有抗病毒和抑制皮肤真菌的作用,临床上青蒿后下,有退热作用。因此,开展青蒿挥发油对常见病-痤疮致病菌的影响,以及青蒿挥发油退热作用的研究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痤疮(acne)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在青春期男女发病率最高。它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主要发生于颜面及胸背等处,表现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继发脓疱或结节,囊肿等,个别患者甚至形成凹陷或增生性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理一般认为涉及:(1)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2)微生物作用,主要与痤疮丙酸杆菌有关;(3)雄激素对皮脂腺的调控;(4)炎症损害。本病属中医“肺风粉刺”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复感风邪而致。根据该病青春期发病率高,且女性痤疮患者病情多在月经前加重的特点,提出本病乃相火亢盛为本,复因过食辛辣肥甘,酿成湿热,气血郁滞于皮肤经脉而发病为标。 为了探讨青蒿油治疗痤疮病原体的作用机理和评价青蒿油胃肠给药对干酵母致热作用的解热效果,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 1.青蒿油柔性脂质体制备 胶团溶液的制备方法:称取大豆卵磷脂2.75g,脱氧胆酸钠0.75g,青蒿挥发油1.8ml,置梨形瓶中,加入氯仿-甲醇(1:1)溶解;旋转蒸发后除去溶剂,使磷脂等在瓶壁形成均匀的薄膜,然后在烧瓶中加入153.9mmoml/L氯化钠水溶液至20ml,振摇后即得柔性脂质体粗混悬液,在冰水浴条件下探针式超声5-10min,这样便可以得到纳米脂质体胶体溶液,最后在烧瓶中加入153.9mmoml/L氯化钠水溶液至100ml即可。 2.测定青蒿油和青蒿油纳米脂质体分别对三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采用试管药基法,将提前转种培养的菌种(菌龄:即24小时培养物),先用LB肉汤冲洗并制成菌液,菌液浓度为107菌/ml。每只药基管加菌液1滴约0.3ml,以无菌巴氏管滴入斜面。其中痤疮丙酸杆菌接种后,以无菌棉球塞入试管中部,再加焦性没食子酸约10mg,以另一棉球覆盖,再滴入943.4mmol/LNa2CO3约0.4ml 使之形成

二、恶性疟致热原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恶性疟致热原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乍得101例疟疾临床特征分析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疟疾简介及流行概况
    1.2 抗疟药物简介
    1.3 疟疾相关性贫血
第2章 资料收集与方法介绍
    2.1 材料
        2.1.1 仪器,试剂
        2.1.2 实验室
    2.2 研究对象与标准
        2.2.1 研究对象
        2.2.2 入选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治疗方法
        2.3.2 血涂片制作
        2.3.3 显微镜镜检
        2.3.4 血细胞分析
        2.3.5 试纸检测
        2.3.6 数据收集
    2.4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血细胞及镜检结果分析
        3.1.1 讨论
        3.1.2 小结
    3.2 临床症状比较
        3.2.1 讨论
        3.2.2 小结
    3.3
        3.3.1 临床治疗及疗效
        3.3.2 讨论
        3.3.3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2)输入性恶性疟疾重症病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诊断与治疗
    1.3 治愈标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疟原虫实验室检查
    2.3 临床表现
    2.4治疗
        2.4.1抗疟药物使用
        2.3.2血液净化
        2.3.3支持对症及其他
3 讨论

(3)疟原虫分子诊断新方法及恶性疟富组氨酸蛋白2基因(Pfhrp2)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疟疾的危害与发病机制
        1.1.1 疟原虫分类及分布
        1.1.2 疟原虫生活史
        1.1.3 疟疾的发病机制
    1.2 疟疾的治疗及预防
    1.3 疟疾的诊断
        1.3.1 病原学诊断
        1.3.2 免疫学诊断
        1.3.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4 疟原虫诊断技术发展现状
        1.4.1 三种主要疟疾诊断手段优劣
        1.4.2 PCR技术的临床应用
        1.4.3 临床使用RDT遇到的问题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疟原虫滤纸血样品聚合酶链式反应(FP-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估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镜检
        2.2.2 样品PCR反应模板的准备
        2.2.3 引物设计
        2.2.4 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2.2.5 FP-PCR检出限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FP-PCR方法的检出限
        2.3.2 204例疑似病人诊断结果
        2.3.3 FP-PCR方法的评估
    2.4 讨论
    2.5 小结
3 疟原虫滤纸血样品复式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FP-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估
    3.1 实验材料和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镜检
        3.2.2 引物设计
        3.2.3 复式滤纸血样PCR方法(Multi-FP-PCR)的建立
        3.2.4 Multi-FP-PCR方法的评估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Multi-FP-PCR方法建立
        3.3.2 Multi-FP-PCR的诊断结果
        3.3.3 Multi-FP-PCR方法的评估
    3.4 讨论
    3.5 小结
4 恶性疟富组氨酸蛋白2基因(Pfhrp2)多态性分析
    4.1 实验材料和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试剂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准备
        4.2.2 引物设计
        4.2.3 Pfhrp2和Pfhrp3基因扩增
        4.2.4 Pfhrp2基因阴性样品基因分型
        4.2.5 DNA测序及序列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fhrp2基因长度及缺失情况
        4.3.2 Pfhrp2缺失与RDT诊断结果之间关系
        4.3.3 Pfhrp2的氨基酸重复单元
        4.3.4 基序的变异类型
        4.3.5 基序排布的多样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青蒿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项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4 青蒿药材的药理作用研究
        1.4.1 抗疟作用
        1.4.2 抗孕作用
        1.4.3 抗癌作用
        1.4.4 解热作用
        1.4.5 抗炎、免疫作用
    1.5 青蒿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第2章 青蒿多糖的提取及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试剂与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提取方法的确定
        2.2.2 青蒿多糖的提取
        2.2.3 硫酸-苯酚法绘制葡萄糖标准溶液
        2.2.4 青蒿多糖含量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星点设计-响应曲面法优化青蒿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3.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标准曲线绘制
        3.2.2 供试样品液的制备
        3.2.3 青蒿总黄酮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3.2.3.1 甲醇浓度对青蒿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3.2.3.2 料液比对青蒿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3.2.3.3 提取时间对青蒿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3.2.4 响应面法对青蒿总黄酮提取条件进行优化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3.2 青蒿总黄酮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3.3.2.1 不同溶剂对青蒿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3.3.2.2 提取时间对青蒿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3.3.2.3 甲醇浓度对青蒿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3.3.3 星点设计实验及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产地青蒿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及分析
    4.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标准曲线绘制
        4.2.2 供试样品液的制备
        4.2.3 试样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4.3.2 重现性实验
        4.3.3 稳定性试验
        4.3.4 精密度试验
        4.3.5 加样回收率
        4.3.6 青蒿药材含量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HPLC-UV-ELSD法测定不同产地青蒿中青蒿素、青蒿乙素、青蒿酸的含量
    5.1 仪器与试剂
    5.2 试验方法
        5.2.1 色谱分析条件
        5.2.2 提取方法
        5.2.2.1 提取方法的优化
        5.2.2.1.1 提取溶剂的选择
        5.2.2.1.2 提取时间的选择
        5.2.2.1.3 料液比的选择
        5.2.2.2 提取方法的确定
        5.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2.4 供试样品溶液的制备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线性关系考察
        5.3.2 精密度实验
        5.3.3 稳定性实验
        5.3.4 重复性实验
        5.3.5 回收率实验
        5.3.6 青蒿药材的测定
    5.4 本章总结
第6章 青蒿中主要成份含量测定及分析
    6.1 提取方法的优化
        6.1.1 提取方法的选择
        6.1.2 提取时间的选择
        6.1.3 提取溶剂及浓度的选择
        6.1.4 提取方法的确定
    6.2 实验试剂、药材与仪器
        6.2.1 试剂与药材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色谱条件
        6.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6.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6.4 实验结果
        6.4.1 线性关系考察
        6.4.2 精密度考察
        6.4.3 稳定性考察
        6.4.4 重复性考察
        6.4.5 加样回收率试验
        6.4.6 青蒿药材测定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检测限测定
    7.1 水分的测定
    7.2 灰分的测定
    7.3 浸出物测定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第9章 青蒿药材的质量标准草案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小鼠肝癌进展中的作用及其在疟原虫介导的小鼠肝癌治疗中的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巨噬细胞一般生物学特征
        1.1.1 巨噬细胞的发育谱系
        1.1.2 巨噬细胞分泌的活性产物
        1.1.3 巨噬细胞的活化
        1.1.4 巨噬细胞的一般生物学功能
        1.1.5 巨噬细胞的异质性
        1.1.6 巨噬细胞的功能多样性
    1.2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1.2.1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分化
        1.2.2 TAMs 的极化
        1.2.3 TAMs 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
        1.2.4 TAMs 与肿瘤血管生成
        1.2.5 TAMs 与适应性免疫
        1.2.6 针对TAMs 的肿瘤治疗策略
    1.3 肿瘤生物治疗
        1.3.1 肿瘤生物治疗研究进展
        1.3.2 以微生物感染为基础的肿瘤生物治疗
    1.4 基于疟原虫感染的癌症(肝癌)生物治疗的理论基础
        1.4.1 肝癌治疗现状
        1.4.2 疟原虫感染的特点
        1.4.3 基于疟原虫感染的肝癌生物治疗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肝癌进展中的作用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常规试剂配制
        2.2.4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脂质体包被的C12MDP 调节TAMs 的浸润水平
        2.3.2 TAMs 调节肝癌的进展
        2.3.3 TAMs 调节肿瘤微环境
        2.3.4 TAMs 是一个异质性群体
        2.3.5 F4/80+MHCIIlow TAMs 与肿瘤进展
        2.3.6 不同TAMs 亚群对肿瘤进展的影响
        2.3.7 不同TAMs 亚群对T 细胞活化的影响
        2.3.8 不同TAMs 亚群对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影响
第三章 疟原虫感染抑制肝癌进展和血管生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试剂配制
        3.2.3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疟原虫感染抑制小鼠肝癌的生长并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
        3.3.2 疟原虫感染抑制皮下荷肝癌小鼠肿瘤血管的新生
第四章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疟原虫感染抑制肝癌进展中的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试剂配制
        4.2.3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疟原虫感染调节TAMs 浸润可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
        4.3.2 疟原虫感染调节TAMs 肿瘤血管生成相关基因MMP-9 的表达
        4.3.3 疟原虫感染调控TAMs 中IGF-1/IGF-1R 下游信号的磷酸化
        4.3.4 疟色素调节与肿瘤培养上清共培养的巨噬细胞IGF-1 的表达水平
第五章 讨论
    5.1 TAMs 在肝癌进展中的作用
    5.2 疟原虫感染抑制小鼠肝癌进展和肿瘤血管生成
    5.3 TAMs 在疟原虫感染抑制小鼠肝癌进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6)多重PCR方法研究儿童呼吸道感染病毒谱系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Seeplex 多重RT-PCR 检测呼吸道病毒方法的初步试验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上海地区2009年至2010年0-3岁组儿童呼吸道感染病毒谱系的特征分析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发热与病原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青蒿体外止血活性部位筛选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青蒿主要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
        1.2.2 青蒿的应用前景及展望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3 课题研究的整体实验流程
2 青蒿粗提物体外凝血评价方法的选择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中草药粗提物的制备
        2.3.2 体外止血试验
    2.4 青蒿粗提物及各部分萃取物凝血试验结果
        2.4.1 凝血板法测定凝血时间
        2.4.2 试管法测定凝血时间
        2.4.3 血浆复钙时间测定
        2.4.4 实验室可用止血中草药提取物对评价方法的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青蒿止血活性部位的筛选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3 青蒿止血活性部位的追踪
        3.3.1 正丁醇部位的分离纯化
        3.3.2 正丁醇部分经聚酰胺柱洗脱部分止血活性结果
        3.3.3 青正水部分的分离纯化
        3.3.4 MCI 柱分离成分止血活性结果
    3.4 显色法测定青蒿止血活性部位的初步鉴定
        3.4.1 材料与方法
        3.4.2 实验结果
    3.5 青蒿黄酮类化合物的止血活性
        3.5.1 样品前处理
        3.5.2 超声提取法
        3.5.3 止血试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新型的抗菌止血剂型初步研究
    4.1 引言
    4.2 抗菌止血药物核心性能检测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青蒿精油的提取及药液制备
        4.2.3 精油与α混合后抗菌效果检测
        4.2.4 精油与α混合后止血效果检测
    4.3 抗菌止血药物剂型的设计
        4.3.1 抗菌止血药物剂型的选择
        4.3.2 抗菌止血贴剂模型设计
    4.4 本章小结
        4.4.1 本抗菌止血贴剂的核心性能检测
        4.4.2 本抗菌止血贴剂预期的优点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课题结论
    5.2 后续研究工作的建议
        5.2.1 止血机理研究
        5.2.2 抗菌止血贴剂的制备及性能检测
        5.2.3 相关产品的申报
    5.3 展望
6 文献综述
    6.1 青蒿国内外研究现状
        6.1.1 青蒿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
        6.1.2 青蒿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
        6.1.3 青蒿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6.2 止血中草药与精油的研究综述
        6.2.1 常用止血中草药的研究概况
        6.2.2 止血成分探讨
        6.2.3 抗菌类物质的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中药材青蒿基地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及其农药残留的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青蒿概况及其在临床上的主要实用价值
        1.1.1 青蒿概况
        1.1.2 青蒿在临床上的主要实用价值
    1.2 我国青蒿资源状况及特点
    1.3 农药残留
    1.4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研究进展
        1.4.1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
        1.4.2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分析方法
    1.5 课题研究的科学意义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及成果
    1.7 创新之处及主要特色
    1.8 课题来源
第2章 青蒿药用部分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2.1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简介及其限量标准
        2.1.1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简介
        2.1.2 抗蚜威和西维因的限量标准
    2.2 实验部分
        2.2.1 方法原理
        2.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色谱条件优化
        2.3.2 色谱分析方法效能评价
        2.3.3 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最低检出限
        2.3.4 样品处理条件优化
        2.3.5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第3章 青蒿基地土壤样品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3.1 样品采集与储存
    3.2 样品处理
        3.2.1 提取
        3.2.2 净化
        3.2.3 样品测定
    3.3 结果与时论
        3.3.1 样品处理条件优化
        3.3.2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第4章 青蒿药用部分及青蒿基地土壤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动态研究
    4.1 抗蚜威在青蒿药用部分及土壤样品中残留量研究
        4.1.1 主要实验试剂
        4.1.2 田间处理方法
        4.1.3 样品采集与储存
        4.1.4 样品处理
        4.1.5 实验结果
    4.2 西维因在青蒿药用部分及土壤样品中残留量消解动态研究
        4.2.1 主要实验试剂
        4.2.2 田间处理方法
        4.2.3 样品采集与储存
        4.2.4 样品处理
        4.2.5 实验结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9)单增李斯特菌及溶血素O与葡萄球菌三种肠毒素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单增李斯特菌的概况
        1.1 单增李斯特菌简介
        1.2 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学特性
        1.3 单增李斯特菌的控制及检测现状
    2 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研究概况
        2.1 肠毒素的结构
        2.2 肠毒素的编码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2.3 肠毒素的超抗原性
        2.4 展望
    3 免疫胶体金技术的概况
        3.1 胶体金的概况
        3.2 胶体金免疫技术的产生
        3.3 胶体金免疫技术的研究现状
        3.4 免疫胶体金的应用
第二章 单增李斯特菌免疫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原的获得和鉴定
        2.2 单增李斯特菌免疫效应分析
        2.3 单增李斯特菌免疫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研制和性能检测
        2.4 比对试验
    3 小结
第三章 李斯特菌溶血素O免疫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工具酶和试剂
        1.3 标准参照物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1.5 实验动物
        1.6 主要设备与仪器
        1.7 试验方法
        1.8 胶体金的制备
        1.9 李斯特菌溶血素O免疫胶体金试纸条的研制和性能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李斯特菌溶血素O重组蛋白抗原的获得和鉴定
        2.2 LLO抗体的免疫效应分析
        2.3 李斯特菌溶血素O免疫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研制和性能检测
    3 小结
第四章 A型葡萄球菌肠毒素免疫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试剂和材料的处理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EA抗原的获得和鉴定
        2.2 SEA免疫效应分析
        2.3 SEA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2.4 SEA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性能评价
    3 小结
第五章 B型葡萄球菌肠毒素免疫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试剂和材料的处理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EB抗原的获得和鉴定
        2.2 SEB免疫效应分析
        2.3 SEB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2.4 SEB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性能评价
    3 小结
第六章 C型葡萄球菌肠毒素免疫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试剂和材料的处理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EC抗原的获得和鉴定
        2.2 SEC免疫效应分析
        2.3 SEC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2.4 SEC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性能评价
    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专利和科研成果

(10)青蒿挥发油抗痤疮病原体及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青蒿的研究现状
    1. 青蒿素的研究
        1.1 青蒿素类药抗疟疾研究
        1.2 青蒿素类药抗肿瘤研究
        1.3 青蒿素类药抗其他寄生虫研究
        1.4 青蒿素类药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1.5 青蒿素类药其他药理作用研究
        1.6 青蒿素类药的毒副作用研究
        1.7 青蒿素类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2. 青蒿挥发油的研究
    3. 青蒿解热作用研究
第二章 痤疮发病机制
第三章 痤疮临床诊断分级常用的治疗方法
    1 临床诊断与分级
    2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方法
    3 临床上的常用痤疮治疗西药
    4 开发中的痤疮治疗新药
    5 结语
第四章 痤疮的分型治疗
    1 内治法
    2 外治法
    3 外用药制法
第五章 青蒿油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
第六章 实验部分
    第一节 柔性脂质体及混合胶团溶液的制备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主要仪器
        1.3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青蒿油纳米脂质体的制备
        3 结果
    第二节 青蒿油纳米脂质体对三种座疮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仪器
        1.3 菌种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青蒿油纳米脂质体搽剂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病例选择
        1.3 临床轻重分级
        1.4 观察方法
        1.5 疗效判定标准
        2 治疗结果
        3 结果分析
        4 对痤疮治疗方法的体会
    第四节 青蒿油灌胃给药对干酵母致热作用的解热效果
        1 实验原理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药物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器材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结论
讨论
    1 西医对痤疮的认识
    2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全文结论
主要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恶性疟致热原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乍得101例疟疾临床特征分析及探讨[D]. 王望国. 南昌大学, 2019(01)
  • [2]输入性恶性疟疾重症病例研究[J]. 杨跃杰. 中国热带医学, 2018(07)
  • [3]疟原虫分子诊断新方法及恶性疟富组氨酸蛋白2基因(Pfhrp2)多态性分析[D]. 邢骅.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4]青蒿的质量标准研究[D]. 梁晓媛. 西南大学, 2014(10)
  • [5]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小鼠肝癌进展中的作用及其在疟原虫介导的小鼠肝癌治疗中的地位[D]. 汪本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06)
  • [6]多重PCR方法研究儿童呼吸道感染病毒谱系特征[D]. 张国翠. 重庆医科大学, 2011(11)
  • [7]青蒿体外止血活性部位筛选及其应用研究[D]. 隋婧. 重庆大学, 2009(12)
  • [8]中药材青蒿基地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及其农药残留的动态研究[D]. 陈燕. 成都理工大学, 2008(04)
  • [9]单增李斯特菌及溶血素O与葡萄球菌三种肠毒素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研究[D]. 熊国华. 沈阳农业大学, 2007(01)
  • [10]青蒿挥发油抗痤疮病原体及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D]. 赖镇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恶性疟原虫的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