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中加经贸关系及其展望

1990年代中加经贸关系及其展望

一、90年代的中加经贸关系及其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李毓[1](2020)在《中美高层政治往来影响因素分析(2000-2016)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文中提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发达国家,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意义非凡。进入新世纪,多极化趋势进一步显现,世界欢迎和平崛起的中国,世界呼唤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由高层恢复政治往来而始,中美关系的全方位发展进步亦由高层政治往来推动,故而研究中美高层政治往来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提升中美关系的实质和层次具有重要意义。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是定量分析的经典方法,可探究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并对未来发展方向做出预测判断。本研究将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结合,共同引入国际关系研究,探究影响中美高层政治往来的影响因素,为发展中美关系提供新的视角。本研究首先明确概念界定,明晰本文研究的高层政治往来参与范围、实现形式与涉及领域,并结合与首脑外交概念的比较并总结出其对国家间的关系产生的影响及作用。在理论基础铺叙后,本研究对小布什和奥巴马两位总统任期内的《中国外交》年鉴中的中美关系章节作文本分析,重点归纳高层政治往来活动水平、层次,利用Python语句进行词频排序确定回归模型的建立方向。以此为指引,先后提出研究假设,确立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与自变量相关指标,搜集数据建立变量库。随后,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回归过程中逐渐消除共线性影响,剔除无关变量,得出研究结论。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美贸易关系与高层政治往来呈显着性的正相关关系,美国与台湾的关系对中美高层政治往来并不呈现出显着性影响,另外,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与高层政治往来呈现出负相关关系。最后,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解读其形成机制,在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中给出提升中美高层政治往来的可行路径:中国需要以战略性眼光审视贸易关系,以全局性视角看待台湾问题,关注人权、宗教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和其中折射出的意识形态冲突问题并强化元首驱动、外长推动、部长联动的三级能动体系。利用回归模型的预测功能对接下来中美高层政治往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即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深入发展,台湾问题的处理上中国更加主动,中美的海上问题凸显,中美的竞争态势逐渐加剧。本研究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统计学与国际关系学交叉的视角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刘玥[2](2020)在《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文中认为机床工具工业是制造机器的母机工业,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器管理局对机床工具行业实行统一有序的管理。这一管理模式虽一方面提升了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的自给率,另一方面因资源配置的滞后性等因素拖慢了产品生产的质量与技术发展的速度。以改革开放为契机,国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原先僵化的生产方式得到改变。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职能发生转变,企业权力得到下放,原先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政府部门经历裁撤与调整;从市场层面来看,商品经济逐渐为机床工具产业发展所认可,市场经济的活力逐渐注入到社会生产的领域。以此为背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应运而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作为当代的行业组织,与中国历史上传统的行会、商会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产生方式来看,国家通过裁撤机床工具局主动将机床工具工业的管理权力下放给社会。原机床工具局局长梁训瑄等干部也利用改革之势积极组建筹委会,到1988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正式成立。协会成立后承担起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职责。由于成立时间较早,国内缺乏发展经验,因此在成立初期协会经历了探索阶段。一方面主要理顺协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通过行业调查等手段对机床工具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并将其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反映给政府。在199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协会在管理机床工具行业中更加发挥起市场化的职能,譬如为扩大产业贸易坚持主办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等。当代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与市场的合力作用,一方面市场经济给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协会也根据市场中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引导企业发展,避免行业出现严重的损失。同时,因机床工具产业存在的特殊性意义,国家政策也需时时给与协会、行业相应的扶持。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李红伟[3](2019)在《中美关系中的认知差异与战略互动研究 ——基于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文中提出关于中美之间的认知差异,已有研究侧重将其作为因变量而非自变量。因此,主要讨论造成中美认知差异的原因及两国互动对认知差异形成的影响。而本文基于国际政治心理学对认知观念的理解和相关研究成果,将认知差异作为自变量从而分解了这一概念的结构。最终划分为战略思维,实力评估,主权利益,地缘安全,意识形态和意图判断六种认知差异类型。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的认知差异组合对中美关系战略互动结果所造成的影响。同时,鉴于中美战略互动案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选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以量化分析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论证了影响中美战略互动结果的重要因素。发现,“意图判断认知差异”是造成中美冲突的核心条件,其他因素均为边缘条件,但在解释不同冲突案例时呈现出明显的组合性质。这一结论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以“国家实力”为核心的权力转移理论,及建立在权力转移理论基础上的“修昔底德陷阱”之说并不成立。即实力结构变化并不一定导致对抗,意图的严重误判才是决定性因素。相反,这一陷阱本身即是自我实现的。因此,中美在良性竞争中实现管控分歧,建构“不冲突,不对抗”的新型大国关系也完全可行。另外,尽管意识形态在改革开放前的中美冲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意识形态也并不必然导致对立和冲突,相反过度渲染意识形态则容易导致双方对彼此意图的错误判断,这才是发生冲突的深层次原因。此外,主权利益和地缘安全的认知差异在不发生重大意图判断失误的情况下依然能通过和平协商解决。这说明中美应建立基于主权利益和地缘安全的固定沟通渠道,同时在相关议题上保持克制,防止发生重大误判。从总体分析结果来看,中美实现管控分歧,防止发生双边冲突并构建一个良性的中美战略互动关系的前景是完全可能的,而发展中美两国大局下,稳定,有效的各层次沟通机制并及时,坦率的进行战略互动是防范化解潜在冲突的主要手段。

刘艺恩[4](2019)在《21世纪以来的中越关系研究(2000-2017)》文中提出20世纪后半期,中越关系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中国的援助对越南的革命胜利、国内建设、国家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中越关系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甚至在特定历史时期外部因素对于中越关系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三是中越关系经历了从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同志加兄弟”关系向平等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的转变。20世纪后半期中越关系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21世纪以来的中越关系。21世纪以来的中越关系具体可以划分为“走向全面合作的中越关系”(2000年-2008年)和“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确立后的中越关系”(2009年-2017年)两个时期。走向全面合作时期的中越关系,双方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扩展、合作水平显着提升,双边关系在睦邻友好的基础上向实现全面合作迈进。世纪之交,中越陆地边界的划定和北部湾水域划界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为中越关系走向全面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同时,中越在贸易、投资、工程劳务等方面的合作规模越来越大、合作范围越来越广、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这为中越关系实现全面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两国全面合作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之后的中越关系(2009年-2017年)延续了中越高层经常性会晤的传统,在两国关系因海上摩擦而严重受挫时,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使中越关系回到了正常轨道。这一时期,两国关系曾一度因南海问题受到考验,但是合作仍然是中越关系的主流。增加战略互信、推动战略合作走向全面深化是这一时期双边关系的主要内容。随着双边经济相互依赖的加强,中越双方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经济手段这种能够在最小程度上损害双边政治关系的工具来协调双边的利益分歧,这也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后中越关系所包含的一个新特征。中越两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利益攸关的共同体关系,巨大的合作空间的客观存在表明友好、合作、稳定是最符合两国人民长远和根本利益的理性抉择。经济合作一直是两国关系深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两国可以将深化经济安全的合作作为未来加强中越战略合作的新领域。

邬昶俊[5](2018)在《赵德馨经济史学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赵德馨教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经济史学工作者。他在经济史学的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极高的建树。从1956年完成研究生班学习至今,赵德馨教授已出版7部专着,1部专题论文集,1部论文选,3部合着,2部资料汇编,主编书7种,发表论文224篇。1998年退休后,赵德馨教授依然专注于科研工作,至今已完成的或正在进行的国家课题有5个,省级项目5个,自定项目3个。其中,已完成的项目中,主编的着述4部,共计1516万多字。合着的着作1部,30万字。独撰的着作5项,共计284万多字。独编资料集1部,140万字。赵德馨教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的开创者与奠基人,是创建“中国经济发展学”的倡导者与先行者。被同行学者誉为“经济史学界一通才”。赵德馨教授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十分注重经济史学科的教学工作。他先后编写并出版了 5部经济史教材,并首次在国内高校开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课程。赵德馨教授60多年如一日的砥砺治史,只为了完成自己在研究生毕业时定下的目标:回答经济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与中国经济是怎样发展过来的。从经济史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以他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与进行的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围绕他对“经济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中国经济是怎样发展过来的”两个问题的解答,追寻他的学术研究路径和对构建经济史学科体系的构想,分别梳理他在经济史学科研究和经济史学科建设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按照以上的思路,从结构安排上,共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论述研究目的与意义。对目前学界关于赵德馨教授的治学特点、对他的研究成果的述评等内容进行学术回顾,并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为第一章,重点分析赵德馨教授对经济史学科结构的界定。以此作为全文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为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按照赵德馨教授对经济史学科结构的层次划分,分别梳理赵德馨教授对经济史学科各分支学科在研究和学科建设两方面取得的成果与进行的实践,进而突出他取得的学术成就。赵德馨教授对经济史实研究的贡献主要以专题研究的时间为序,分别探讨他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实、中国近代经济史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实三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实研究方面。首先,赵德馨教授全面描述了两汉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其次,他从广泛的角度对楚国的货币进行了全面的揭示与研究,对中国古代货币史上诸多谜题,或进行了确切的解答;或提供了解答的思路;或汇集各家观点,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平台。在中国近代经济史实研究方面。赵德馨教授取得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出版了两部史料汇编:《张之洞全集》和《太平天国财政经济资料汇编》。第二,以经济现代化为主线,对中国近代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进行了总结。第三,研究了不同群体在中国经济现代发展的经济活动,突出“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实研究方面。赵德馨教授取得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先后主编了三部多本资料集:《新中国经济文献索引(1949——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资料长编》。其二,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课题组,主编了一部多卷本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运行过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赵德馨教授的经济史实研究是为抽象经济史理论而服务。因此,他在经济史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的学术贡献,又可以从他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理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理论和贯通中国古今经济史的理论四个方面来探讨。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理论研究方面。赵德馨教授取得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变化或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进行了新的理论解释,提出“五主经济形态论”。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理论研究方面。赵德馨教授取得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从经济现代化起步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义了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时间区间。在时间上限上,定在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1842年,将时间下限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他进一步提出将中国近代经济史与中国现代经济史“合二为一”,突破1949年的界限,将自1842年以来以经济现代化为主线的经济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第二,提出了“经济现代化两层次”学说,对经济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理论研究方面。赵德馨教授取得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四点:其一,中国经济向现代化方向前进,具有内在的基础与动力,基本趋势是发展、进步、上升。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共同发展。其二,最有利于中国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经济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态。其三,多元互补型经济适合中国的国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其四,“之”字形路径理论,从1949年到2000年,中国经济发展呈现一个明显的“之”字路。赵德馨教授至今的经济史学研究力求达到“通”,希望用中国的经济史理论解释中国的经济历史。具体来说,他在“求通”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五点:其一,对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过程进行了整体考察,并进行理论解释。其二,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增长方式,得出了“历史形成的情况不同,自然资源禀赋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不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将走一条与别国不同的路”的理论观点。其三,提出“商兴国兴论”,通过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商品交换及商业演变的历史趋势与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经济水平的历史情况,对商业与国家经济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理论解释。其四,研究了中国历史上的市场关系,分析了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基因,并以此判断中国今天的市场经济是经济运行4000多年的历史之必然。其五,研究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发现中国历史城与市的演变规律为,无城无市——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市比城大,城在市中。并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演变的规律与中国市场关系演变的规律结合起来,进一步强调了市场经济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符合其历史规律。对于经济史学科的建设而言,赵德馨教授通过开设课程、编着教材、培养专业研究人员、召开学术会议等实践工作,为完整且独立的经济史学科的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经济史学科建设方面。赵德馨教授所作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建完整的经济史学科点。该学科点在专题研究的时间范围上囊括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与中国现代经济史等学科;在学科研究的层次上,既有与经济史实相关的成果积累,又有经济史理论的提出,还开展了经济史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为经济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赡的档案资料、质量上乘的学术成果,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经济史学工作者。第二,赵德馨教授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的诞生。为此,他主编了一部多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着作,最先在高等院校开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课程、编着课程教材并招收研究生,主持召开以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发展为目的的学术会议,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交流平台的创办。第三,赵德馨教授为了使经济史学科成为一门完整的独立学科。他以经济史学科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先后对经济史学科的研究对象,经济史学研究的分期标准,经济史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经济史学科的功能,经济史学科的研究程序、规范与方法,经济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研究,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经济史学”和“怎样研究经济史学”的问题,并开创了经济史学概论这门新学科。第四部分是结语部分。对赵德馨教授在经济史学科建设方面所进行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进行了总体式回顾,梳理了到目前为止他建设经济史学科的历史过程和取得的成就。总体而言,他对经济史学科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为经济史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可资参考的研究成果;第二,为推动经济史学科的发展主编并出版了一系列资料集、工具书和教材;第三,培养了一批经济史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者,为经济史学科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第四,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开创经济史学概论。

王峥[6](2017)在《冷战后南海周边主要双边关系研究 ——南海争端下的中菲、中越和中马差异性关系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在国际关系理论、外交学理论以及政治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建构了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的“双环境”分析框架,即从双边关系的整体来看(第一层次),双边关系中领土争端问题的性质和程度构成了关系的内环境因素,双边关系行为体的权力条件和指标性关系条件构成了关系的外环境因素;从双边关系行为体自身的角度来看(第二层次),关系行为体内部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了行为体自身的内环境条件,行为体与外部国家的关系情况构成了行为体的外环境条件。以争端水平为标志的内环境条件决定了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的密切度高低,以情境结构为特征的外环境因素影响了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的稳定与否,领土争端下的双边关系正是在双重环境的制约与作用下,在关系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演变出不同的关系样式和状态。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具有同种领土争端的双边关系会存在关系状态差异性?影响关系状态差异性的因素是什么?研究对象是海洋领土争端下的双边关系,本研究的案例是南海争端下的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运用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的理论框架分析南海争端下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状态差异性的原因,是本文的基本思路。论文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知识、文献回顾以及理论视角和方法论等。第一章是论文的理论框架部分,主要分析了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理论的逻辑结构和双环境框架,然后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海洋争端下双边关系的双重环境条件及其对双边关系状态的影响机制。第二章是论文的历史回顾部分,主要介绍了冷战后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的发展历程,以及三对双边关系中南海争端的历史演变进程。第三章主要分析冷战后南海争端下的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状态以及特征,是南海争端下双边关系差异性的描述性分析。第四章分析了影响南海争端下中菲关系、中越关系和中马关系的主要因素,从多重纬度解析双边关系发展的影响机制。第五章是论文的理论验证部分,也是南海争端下双边关系差异性的解释性分析,分别从南海争端产生时间的先后差别以及关系双方围绕南海争端进行博弈的程度来分析南海问题对双边关系的影响,然后从关系双方的内部性权力条件和外部性关系条件分析外环境对关系的作用。第六章主要对影响南海争端下双边关系未来发展的单元因素和系统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三对双边关系未来演变的基本路径。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的分析过程进行总结,回答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学识性的理论再思考和政策性建议。

吴绍渊[7](2015)在《我国破局南海问题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南海问题敏感、复杂而多变,不仅广涉周边“六国七方”切身利益,而且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格局都产生着深刻影响。近年来,随着以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域外势力的介入,南海问题日趋“国际化”、“扩大化”、“复杂化”,进而使得本已举步维艰的南海问题解决之路雪上加霜。在此背景下,本文广泛收集了有关南海问题的历史资料,紧跟当前南海问题发展,在综合各方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法律、外交、管控等多视角出发,采用综合、比较研究、数值模拟、归纳演绎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南海问题中的核心与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提出了旨在有理、有力地应对南海众声索国与域外势力诘难,综合施策破解我国当前“南海困局”,有效提升我国南海管控能力和效率等策略建议,从而为未来相关研究的开展与国家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与决策参考。在第一章中,本文主要从地理、资源等方面对南海的地理区位价值与其中所蕴藏的自然资源状况进行了概述。对南海问题的历史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并按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状况展开了介绍。随后,对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有关南海岛礁主权、划界等问题的权利主张进行了总结,阐述了美国、日本等国所采取的政治与外交政策对当前及未来南海问题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归纳并提出了我国当前南海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后文各部分的展开提供了研究基础。在第二章中,本文从南海问题的核心——“岛礁主权问题”入手,基于可适用于南海岛礁主权取得和变更的三种方式:“先占”、“时效”与“恢复领土主权”以及国际法中解决岛礁争端的三个原则:“时际法”原则、“有效控制”原则和“禁止反言”原则,就我国对南海岛礁的主权主张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南海周边各声索国的权利主张中所存在的法律问题给予了批驳。同时,指出了岛礁主权的确定与归属和“南海断续线”法律地位之界定间的紧密关系,引出下文相关探讨。在第三章中,本文首先回顾了“南海断续线”的产生历史。随后,分别就当前学术界有关“南海断续线”法律地位的四种主要学说:“国界线说”、“历史性水域线说”、“历史性权利线说”和“岛屿归属线说”进行了研究与评述。此外,还就菲律宾2013年向国际海洋法法庭所提出的“南海仲裁案”的背景与双方主张,以及我国“不接受、不参与”这一立场的法理依据进行了分析。在第四章中,鉴于国际法庭日渐看重有效控制的法证价值和引入,本文首先对有效控制进行了法律分析。随后,对我国南海的管控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依据我国历史上在南海开展的管控实践分别就我国如何实现对南海的有效管控及其相关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就各模式的特点、代表案例及所存在的利弊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在第五章中,本文在上述章节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针对南海问题中的核心与关键问题展开了破局研究。分别就解决南海问题的法律应对、外交应对、促进南海问题解决的策略整合,以及提升我国海南管控效率的策略研究,提高我国南海执法维权效果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就我国政府如何应对南海问题,如何有效地促进南海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应对策略与可行建议。

李鹏飞[8](2013)在《中韩建交20周年的发展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中韩建交20年来,两国关系稳步发展,有了明显的改善和长远的发展,迈向一个又一个新阶段。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经贸的发展和繁荣,更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回首20年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历史进程,我们感到欣喜和自豪,更对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充满希望和期待。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对中韩建交20年来两国关系发展历程做个回顾,并对中韩未来关系进行展望。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说明写作的思路与方法,并对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最后介绍本文写作的难点与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包括中韩两国的一些外交理论和实践活动,这里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不同时期各国领导人根据在国内和国际因素影响下所制定的一系列外交政策。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中韩建交前史和中韩建交20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划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腾飞阶段三个大的时间段,对中韩建交20年发展历程做了一个整体、细致的回顾,这样划分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系统的了解中韩建交的发展历程,也为更好的理解和认识本文下一部分的内容打下历史知识基础。第四部分通过对中韩关系不断发展的原因和各项条件的分析、整理,以及对中韩建交意义的阐述有助于本文对中韩两国建交发展历程整体的梳理,第五部分主要讲中韩建交20年的成就与现存问题。运用比较分析法与个案分析法总体分析了在中韩建交过程当中,两国所取得的相关成就。同时,在国与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方面的相互往来所不可避免出现的一些伴随性的现象。对于我们正确的认识和看待两国建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六部分也是本文最后的重点内容关于中韩两国关系的展望。包括中韩关系发展前景;以及如何为了预期的中韩前景,我们所要做的努力。第七部分是结论,主要对全文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赵翠侠[9](2013)在《法国对华直接投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国是欧盟主要成员国之一。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法国是全球第六大经济体、第五大贸易国,第四大对外投资国;是中国在欧盟国家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三大投资来源国和第二大技术引进国,中国也是法国第八大出口国、第八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九大投资来源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任理事国之一,对推动世界和平与稳定起着重大作用,在欧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话语权。法国是第一个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1964年),1997年,中法两国建立长期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早在1966年,法国航空公司作为中法首家合作公司就进驻中国,开通了巴黎至上海的航线。进入二十一世纪,法国所有的大集团-PSA、EDF、Alcate、Micheli、Total, Elf、Lafarge、Thomson、Schneider、 Alstom、Carrefour、L’Oreal等都在中国开展了业务,尤其近十年来,法国的中小企业也蜂拥而至,其在中国的业务正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长。中国对法国投资者来说不仅是一个巨大的海外市场,也是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支点。当然,法资企业在中国也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挑战,但对大多数法资企业来说,中国是其发展的机遇,机不可失。另一方面,法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但弥补了我国资金需求的缺口,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贸易增长、技术进步、扩大就业以及产业的结构升级等。论文的基本研究思路是通过总体上把握法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情况,特别是法国在中国的投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法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背景、发展水平、以及法资企业在中国遇到的困难及其成因,并进一步全面分析法国对华直接投资对法国和中国两国经济的影响和贡献。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引进法国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论文共分为三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绪论与理论基础。包括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理论综述。该部分在阐述本文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介绍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全面论述国内外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为后文的研究做了理论上的铺垫。第二部分:分析。包括第三章至第六章。从法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法国对华直接投资发展历史、动机原因、以及遇到的困难等方面展开分析论述。第三章梳理法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史,分析法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规模、领域、地理分布等,并进一步论述法国政府促进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政策。第四章理清法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投资规模、区域分布等。第五章探讨和分析作为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法国企业来中国投资的动机和目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在中国进行投资并发展壮大的。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其一,法国企业投资中国是为了中国市场;其二,投资中国目的是建立重要的出口基地;其三,中国是法国企业重要的国际采购基地;其四,中国逐渐成为法国企业的研发基地。第六章分析法国企业在中国遇到的困难及挑战。主要表现在:中国的相关政策,中国的现有行业保护,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冲突,中国人力资源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冲突等六个方面。第三部分,结论与建议。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分析法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法两国经济的贡献,并探讨中国吸引法国投资的有关对策建议。第七章法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和法国经济的影响。对法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从对法国本土就业的影响、对法国中小企业的影响以及开拓第三方市场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则从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以及技术进步三方面进行分析。第八章结论与对策建议。本文通过对法资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吸引法国直接投七点对策建议,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新的对策思路。(1)设立专门的面向法国企业或欧洲企业的宣传机构,为法资或欧资企业服务,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市场机遇和引资政策,提高法国企业对中国的认识,促进法资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2)加强中法中小企业的合作,这种合作不仅可以使法国中小企业获得有利的商业机会,而且也有利于提高中国小微企业的总体水平。(3)学习法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利用法国对华直接投资方面,我们不应单纯的解决就业和产品生产问题,而更应着眼于学习法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蒋玉山[10](2012)在《博弈与互动:后冷战时期中、美、越三边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以中、美、越三个国际关系的民族国家行为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中、美、越三国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梳理出三边关系发展脉络。就中越双边关系论,从中越关系近年来发展历程来看,总体发展较为平稳,由于在安全上缺乏互信、核心利益争端和其他结构性矛盾,中越关系发展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在三边关系上,越南以“双面下注”应对中美两个大国关系,或“以美制华”或“以华制美”形成越南较为稳定的策略,而在中越南海争端升级的语境下,越美联合虽未固化但趋势日益凸显。随着南海问题持续升温,越南显然无力“单独叫板”中国,因此其试图命名区域外大国卷入南海争端,正成为越南近期的重点,而作为全球霸权美国的支持更是“重中之重”。而随着中国崛起,美国对华又实行合作加遏制的双重战略,这样越美各取所需。在中美越三边关系中,形成了一种越美区域性和阶段性地合作对华的两方博弈。无政府社会的国家利益博弈造成的互信缺失,越美冷战式“零和”思维,成了中、美、越三边良性互动缺乏的局面,这种局面表面上看每一方都有机可乘并可获得相对收益但实际上对三方都不利,这正是本文选题基本语境。中国政府宣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而未来十年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以合作求谋发展是中国和一项长期对外政策。在如何管理好这种三边关系?我认为通过三方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而非零和博弈关系就是最好的答案,通过建立起良好对中美关系和中越关系,对于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坚持睦邻外交政策思想,保证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平发展环境以及积极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从三个个双边关系及一个三边关系来分析中、美、越三边互动关系。至于中美这个双边关系,因为中美关系既非本人之研究范围,又因中美关系太广、太大、太重要,因篇幅有限,无法面面俱到,只是在三边互动关系中论及中中美关系的利益一些基本原则和问题及利益的趋同与趋异。本文是运用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基础来对探讨现实国际关系问题,因此从文章的架构上,不过多的去对理论问题进行纠缠,而只是以理论来指导现实问题的研究。全文共分六个主要部分,包括导论部分及其他五章,重点为第五章。本文第一章主要概述了越南的地缘及其对外政策,并分析了越南与几个重要的区域大国互动关系,从越南与这些大国的互动关系之中变化中,我以为越南与中美两个大国关系是其与大国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双边关系,这也是本论题的一个立论依据。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中越自从关系正常化以来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之后互动关系,对双方全面合作的机制、领域和成果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影响双方互动关系的变量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分析了越美之间互动模式变迁-从对抗到合作是其主要特征,其间论及越美两国之间历史和现实的挑战,超越双边关系发展的战略考量,包括其中国因素的考虑。第四章以南海问题为视角,以南海局势持续升级为背景,分析中、美、越围绕南海问题的博弈与互动,分述中、美、越对南海问题的原则立场及采取的策略。第五章重点探讨中、越、美三边互动模式,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以三边关系的非对称性为基点探讨三边互动关系,在对非对称性分析中,既用了经济、军事和地理等相关的“硬权力”变量来进行不完全量化对比分析,也采用“软权力”对三边关系的非对称性进行进一步的比对阐述。本文认为“刺激-反应”式互动是三方皆输的结果,最好的一种模式应是三边良性互动。如何构建良性互动?本文就一些理论先异和现实基础、互动的必要性和前提、规范和机制、互动的范围等一些发表了一些个人愚见,最后作者以为良性互动是一种相互依存条件下“合作共赢”的必然选择。

二、90年代的中加经贸关系及其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0年代的中加经贸关系及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高层政治往来影响因素分析(2000-2016)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中美双边关系研究
        (二)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定量分析
        (三)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与实际应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1章 核心概念界定
    1.1 高层政治往来
    1.2 高层政治往来与首脑外交
    1.3 中美高层政治往来对中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第2章 中美高层政治往来状况分析(2000—2016)
    2.1 小布什政府——相对稳定时期
    2.2 奥巴马政府——竞合并存时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的构建与运算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设计
        3.2.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与分值体系的构建
        3.2.2 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的选取与处理
    3.3 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
        3.3.1 描述性统计
        3.3.2 多元回归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元回归运算结果分析
    4.1 解析中美高层政治往来的主要变量
        4.1.1 中美进出口总额与中美高层政治往来状况呈正相关关系
        4.1.2 美台关系与中美高层政治往来状况无显着相关性
        4.1.3 美方直接投资与中美高层政治往来呈负相关关系
    4.2 提升中美高层政治往来的可行路径
        4.2.1 以战略性眼光审视贸易关系
        4.2.2 以全局性视角看待台湾问题
        4.2.3 关注人权、宗教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4.2.4 强化元首驱动、外长推动、部长联动的三级能动体系
    4.3 预测中美高层政治往来的发展方向
        4.3.1 在经贸领域,中美高层政治往来将更深入发展
        4.3.2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在中美高层政治往来中将更加主动
        4.3.3 中美的海洋权益问题将进一步显现
        4.3.4 中美关系竞合并存态势还将延续,竞争因素将进一步增加
    4.4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回顾
        (一) 关于国家、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二)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行业组织研究综述
        (三) 关于行业协会的研究综述
    三、章节内容
第一章 协会成立前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与变迁
    一、机床工具工业历史概述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的发展
        (一) 近代以来国外机床工具技术的引入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曲折发展
第二章 体制改革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1988-1992)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变迁
        (一) 1949年-1978年工业管理体制及产业发展
        (二) 改革开放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及初期发展
        (一)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成立的经过
        (二) 协会的组织架构
        (三) 政府指导与协会初期活动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协会与产业发展(1992-2016)
    一、从幼稚到成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市场化职能
        (一) 扩大交易:展览会的持续举办
        (二) 推动企业经营机制改革
        (三) 鼓励企业出口与积极“入世”
    二、国家、协会与市场:三者互动下的产业发展
        (一) 应对危机:市场失灵与行业自治
        (二) 市场经济的新问题:“协会失灵”
        (三) 国家政策与机床工具产业发展
第四章 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行业组织的发展经验
    一、历史回顾:中国传统的行业组织
    二、市场自发性行业协会的发展
    三、他山之石:日本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概况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中美关系中的认知差异与战略互动研究 ——基于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重要概念界定
        (一)国际政治理论中的“认知差异”
        (二)战略互动
    三、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四、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案例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中美战略互动案例选择
    二、变量设定与数据处理
        (一)条件变量的选择
        (二)研究假设
        (三)条件变量的赋值
第三章 认知差异类型与中美战略互动结果的csQCA分析
    一、案例描述与“认知差异”类型识别
        (一)清晰集与回归分析的双重检验
        (二)对四种构型结果的解释
    二、基于SPSS的回归分析检验
第四章 实证结果与中美战略互动前景分析
    一、实证结果对当前热点论争的回应
        (一)“修昔底德陷阱”的逻辑谬误
        (二)“新冷战”思维与互动陷阱
        (三)不可靠的潜在盟友:印度与俄罗斯
    二、建构中美良性战略互动的逻辑原点
        (一)“意图判断”决定彼此定位
        (二)客观看待中美实力对比和地缘角色
        (三)相向而行重构合作框架
    三、中美互动的前景展望
        (一)布热津斯基的预言和潜在不确定性
        (二)管控分歧需直面认知差异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21世纪以来的中越关系研究(2000-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20世纪后半期的中越关系(1950 年-1999 年)
    第一节 “同志加兄弟”时期(1950 年-1975 年)
        一 中越外交关系的建立
        二 中国对越南革命事业的援助
    第二节 由“同志加兄弟”到“仇敌相向”(1975 年-1991 年)
        一 由“兄弟”到“仇敌”(1975 年-1979 年)
        二 由“敌对”到“缓和”(1979 年-1991 年)
    第三节 正常化初期的中越关系(1991 年-1999 年)
        一 政治关系的正常化
        二 经济关系的正常化
        三 文化交流的正常化
    小结
        一 中越关系的特征
        二 中越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走向全面合作时期的中越关系(2000 年-2008 年)
    第一节 中越政治关系
        一 中越高层会晤
        二 党政部门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 中越经济关系
        一 贸易关系
        二 投资合作
        三 对越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四 旅游合作
        五 “两廊一圈”与“一轴两翼”构想
    第三节 中越文化交流
        一 文化管理部门的交流与互动
        二 中越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 广西、云南与越南的文化交流
        四 中国影视文学在越南的传播
    小结
        一 中越关系的特征
        二 中越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确立后中越关系的发展(2009年-2017年)
    第一节 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确立后中越关系发展的新背景
        一 中国崛起与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二 南海问题的复杂化
    第二节 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确立后的中越政治关系
        一 引领全局的中越高层会晤
        二 日益成熟的部门间定期交流机制
    第三节 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确立后的中越经济关系
        一 中越贸易水平的加速提升
        二 中国对越投资的快速增长
        三 边境经济贸易区的建设运营
        四 旅游产业的深化合作
    第四节 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确立后的中越文化交流
        一 文化交流平台的多元化
        二 中越教育交流合作与“留学热”
        三 越南的中国影视文学热
        四 中越文化传播的非对称特征
    小结
        一 中越关系的新特征
        二 中越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中越关系发展态势研判
    第一节 中越关系发展的三种可能性趋势
        一 走向对立的中越关系
        二 保持“距离”的中越关系
        三 全面深化战略合作的中越关系
    第二节 中越关系发展研判
        一 中越友好合作的必然性
        二 中越关系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赵德馨经济史学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赵德馨关于经济史学科结构的研究
    第一节 赵德馨关于经济史学的解释
    第二节 赵德馨关于经济史学的构成层次
    第三节 赵德馨关于经济史学科理论与着作类型的划分
第二章 赵德馨经济史实研究述评
    第一节 贯通古今,解答“中国经济是怎样演变过来的”
    第二节 赵德馨的中国古代经济史实研究
        一、论证两汉的商品生产与商业发展以奴隶制为基础
        二、两汉的社会性质:奴隶制
        三、生产结构的变化:两汉商品货币关系由盛转衰的根源
        四、揭示楚国货币的全貌
        五、论证布币的实体是布匹
        六、提出破解西汉“黄金热”退潮的新思路
    第三节 赵德馨的中国近代经济史实研究
        一、近代中西关系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太平天国的经济政策
        三、不同群体开展的经济活动对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第四节 赵德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实研究
        一、主持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
        二、主持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资料长编》
        三、主编5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赵德馨的经济史理论研究述评
    第一节 赵德馨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理论研究
    第二节 赵德馨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理论研究
        一、第一次突破:打破1919年的界限
        二、提出以经济现代化为主线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
        三、第二次突破:提出经济现代化两层次学说,突破1949年的界限
    第三节 赵德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理论研究
    第四节 若干贯通中国古今经济史的理论分析
        一、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商兴国兴论
        四、中国历史上市场关系发展的三阶段论
        五、论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赵德馨关于经济史学科建设的实践
    第一节 构建经济史学科体系的实践
    第二节 赵德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创建的实践
    第三节 创见:开创经济史学概论
        一、赵德馨对经济史学概论的解释
        二、经济史学概论的内涵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6)冷战后南海周边主要双边关系研究 ——南海争端下的中菲、中越和中马差异性关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二)境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案设计
        (一)理论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与困难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
第一章 海洋争端下双边关系分析的理论视角
    第一节 双边关系分析的理论视角
        一、双边关系的内涵与特征
        二、双边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分析的理论视角
        一、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的一般特征
        二、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的影响因素
        三、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的双环境结构
    第三节 海洋领土争端下双边关系分析的理论视角
        一、海洋领土争端下的双边关系特点
        二、宏观因素与海洋争端下的双边关系
        三、微观因素与海洋争端下的双边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冷战后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与南海问题
    第一节 三对关系中南海争端的现状及特征
        一、南海情况概述
        二、南海的主权声索与争端现状
        三、南海争端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三对关系中南海争端的历史与发展
        一、南海争端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菲、中越和中马的南海争端史
        三、中菲、中越和中马南海争端差异性
    第三节 三对双边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一、中菲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二、中越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三、中马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四、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史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海争端下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的差异性
    第一节 三对双边关系的政策差异
        一、对华政策的差异
        二、南海政策的差异
    第二节 三对双边关系定位的差异
        一、关系定位的差异
        二、争端定位的差异
    第三节 三对双边关系的差异性特征
        一、负向性中菲关系
        二、钟摆性中越关系
        三、正向性中马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海争端下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南海争端下中菲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国际层面的国家因素:同盟国家
        二、国家层面的国内政治因素:领导人特征
        三、国家建构层面的民族建构因素:民族矛盾
        四、战略层面的海洋经济因素:海洋国家
    第二节 南海争端下中越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国际层面的国家因素:同志国家
        二、国家层面的国内政治因素:党内派系斗争
        三、国家建构层面的民族建构因素:越南民族主义
        四、国家战略层面的海洋经济因素:陆地国家
    第三节 南海争端下中马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国际层面的国家因素:不结盟国家
        二、国家层面的国内政治因素:领导人特征
        三、国家建构层面的民族建构因素:多民族互动与融合
        四、国家战略层面的海洋经济战略:海陆国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海争端下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的差异性分析
    第一节 三对双边关系的争端水平差异
        一、南海争端下中菲关系的争端水平
        二、南海争端下中越关系的争端水平
        三、南海争端下中马关系的争端水平
    第二节 三对双边关系的情境结构差异
        一、宏观因素与南海争端下的双边关系
        二、微观机制与南海争端下的双边关系
    第三节 三对双边关系的密切度和稳定性差异
        一、三对双边关系的密切度比较
        二、三对双边关系的稳定性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海争端下中菲、中越和中马关系的未来趋势
    第一节 影响三对双边关系未来发展的单元因素
        一、域内因素
        二、域外因素
    第二节 影响三对双边关系未来发展的系统因素
        一、南海问题行为体结构变迁
        二、南海地区权力结构重构
    第三节 三对双边关系的未来走向及中国应对
        一、中菲关系的未来趋势及中国应对
        二、中越关系的未来趋势及中国应对
        三、中马关系的未来趋势及中国应对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我国破局南海问题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选题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研究思路
    0.4 研究内容
    0.5 国内外研究现状
        0.5.1 国内研究现状
        0.5.2 国外研究现状
    0.6 研究方法
    0.7 创新之处
1 南海与南海问题
    1.1 南海概述
        1.1.1 南海地理条件
        1.1.2 南海资源概况
    1.2 南海问题的历史、发展与沿革
        1.2.1 南海问题历史阶段的划分与依据
        1.2.2 1945年之前:南海无争议期
        1.2.3 1945-1982年:南海问题产生期
        1.2.4 1982-2009年:南海问题发展期
        1.2.5 2009-至今:南海问题升级期
    1.3 南海各方的权利主张
        1.3.1 中国
        1.3.2 越南
        1.3.3 菲律宾
        1.3.4 马来西亚
        1.3.5 印度尼西亚
        1.3.6 文莱
    1.4 域外势力介入对南海问题的影响
        1.4.1 美国
        1.4.2 日本
        1.4.3 俄罗斯
        1.4.4 印度
        1.4.5 澳大利亚
    1.5 当前南海问题简述
        1.5.1 “南海仲裁案”问题
        1.5.2 “南海断续线”与法律完善问题
        1.5.3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现实意义问题
        1.5.4 南海问题的解决方法问题
        1.5.5 被占岛礁问题
        1.5.6 南海有效管控问题
    本章小结
2 南海岛礁主权法理分析
    2.1 国际法中岛礁主权取得与变更方式
        2.1.1 领土主权取得与变更方式概述
        2.1.2 涉及南海领土主权取得与变更方式
    2.2 国际法中岛礁主权争端的解决原则
        2.2.1 “时际法”原则
        2.2.2 “有效控制”原则
        2.2.3 “禁止反言”原则
    2.3 南海各方岛礁主权主张分析
        2.3.1 中国南海岛礁主权主张的法理依据
        2.3.2 对南海各声索国岛礁主权主张的批驳
    本章小结
3 “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辨析与“南海仲裁案”
    3.1 “南海断续线”的形成与历史
    3.2 “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辨析
        3.2.1 “国界线说”
        3.2.2 “历史性水域线说”
        3.2.3 “历史性权利线说”
        3.2.4 “岛屿归属线说”
    3.3 驳菲律宾“南海问题仲裁案”
        3.3.1 “南海仲裁案”的背景及双方主张
        3.3.2 与菲律宾“南海仲裁案”有关的法理分析与适应
    3.4 中方立场的法理分析
        3.4.1 关于“南海断续线”的合法与合理性分析
        3.4.2 中国南海主权、排除性声明和解决领土争端原则
        3.4.3 中国政府不接受仲裁的法理依据
        3.4.4 现有条件的有效利用
        3.4.5 “南海问题仲裁案”辨析
    本章小结
4 我国南海管控分析
    4.1 有效控制的法律分析
        4.1.1 有效控制的定义
        4.1.2 有效管控的基本要件
        4.1.3 对有效控制的限制和约束
        4.1.4 有效管控在司法实践及南海的适用
    4.2 实现南海管控的模式
        4.2.1 军事收复模式
        4.2.2 巡航执法实控模式
        4.2.3 行政管控模式
        4.2.4 行政建制模式
        4.2.5 “实控线前移、步步为营”管控模式
    本章小结
5 破局南海问题的策略与应对
    5.1 南海问题的法律应对
    5.2 南海问题的外交应对
    5.3 破局南海问题的策略整合与应用
    5.4 提升南海管控效率的策略研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后记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8)中韩建交20周年的发展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外交的定义
        1.1.2 相互依赖理论
    1.2 中韩两国的外交理论与实践
        1.2.1 中国的外交理论与实践
        1.2.2 韩国的外交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中韩关系发展历程回顾
    2.1 中韩建交前两国关系发展前史
        2.1.1 友好往来——冷战前
        2.1.2 敌视对抗——冷战初期
        2.1.3 缓和——冷战后
    2.2 中韩建交20年发展历程
        2.2.1 起步阶段——1992年至1993年
        2.2.2 发展阶段——1993年至2008年
        2.2.3 腾飞阶段——2008年至今
第三章 中韩建交的意义和两国关系发展原因分析
    3.1 中韩建交的深远意义
        3.1.1 对中国的意义和影响
        3.1.2 对韩国的意义和影响
        3.1.3 对两国关系发展的深远意义
    3.2 中韩关系发展的原因
        3.2.1 国内因素
        3.2.2 国际因素
第四章 中韩建交20年的成就与现存问题
    4.1 中韩建交20年的主要成就
        4.1.1 经济
        4.1.2 政治
        4.1.3 文教
    4.2 中韩两国在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4.2.1 中韩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2 中韩两国在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路径
第五章 未来中韩两国关系展望
    5.1 中韩关系发展前景
    5.2 中韩关系发展的努力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法国对华直接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在法国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中法经贸关系的研究
        1.2.3 关于中法关系发展前景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
    2.1 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理论
        2.1.1 垄断优势理论
        2.1.2 内部化理论
        2.1.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1.4 小规模技术理论
        2.1.5 技术地方化理论
        2.1.6 技术累积理论
        2.1.7 寡占反应论
    2.2 对外直接投资的中观理论
        2.2.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2 竞争优势理论
        2.2.3 边际产业转移理论
    2.3 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
        2.3.1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2.3.2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2.3.3 国家利益优先理论
3 法国对外直接投资概述
    3.1 法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历史回顾
        3.1.1 一次世界大战前
        3.1.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3.1.3 1945-1971年
        3.1.4 1971-1981年
        3.1.5 1982-1991年
        3.1.6 1991-2000年
        3.1.7 2001-2011年
    3.2 法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3.2.1 法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是企业资本
        3.2.2 法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目的国是欧盟和美国
        3.2.3 法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主要是金融和工业
        3.2.4 法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快速增长
        3.2.5 法国对外直接投资收益保持顺差
        3.2.6 法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大于净流入
        3.2.7 法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采用控股方式
    3.3 法国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和法律措施
        3.3.1 法律保障
        3.3.2 对外投资管理体制
        3.3.3 财政支持
        3.3.4 境外融资服务
        3.3.5 投资保险服务
        3.3.6 信息服务
4 法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
    4.1 法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
        4.1.1 1980年代-起步阶段
        4.1.2 1990年代-扩大投资阶段
        4.1.3 2000年代-深入发展阶段
    4.2 法资企业在中国的区域分布
        4.2.1 华东地区以其区位优势保持第一
        4.2.2 北京以其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优势吸引法资
        4.2.3 广东成为法资在中国的第三大投资区域
        4.2.4 法国在中国中部和西部投资较少
        4.2.5 法国企业以香港为跳板进军中国大陆市场
    4.3 中国市场是法资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4.3.1 法资企业对华投资比重有很大上升空间
        4.3.2 中国成为多数法资企业的战略中心
        4.3.3 中国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5 法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动因
    5.1 中国利用外资回顾
        5.1.1 拓展阶段(1979-1991)
        5.1.2 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1)
        5.1.3 稳定发展阶段(2002-至今)
    5.2 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的相关政策法规
        5.2.1 政策立法
        5.2.2 配套措施
    5.3 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的优势分析
        5.3.1 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
        5.3.2 持续的市场化改革
        5.3.3 富有吸引力的外资政策
        5.3.4 稳定的政治环境
        5.3.5 优质廉价的劳动力
    5.4 投资中国是法国企业的战略选择
        5.4.1 投资中国是为了进入中国市场
        5.4.2 投资中国是为了建立重要的出口基地
        5.4.3 中国是法国企业重要的国际采购基地
        5.4.4 中国逐渐成为法国企业的研发基地
6 法资企业在中国遇到的困难及挑战
    6.1 政策原因
    6.2 中国的行业保护
    6.3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6.4 与中国合作伙伴的摩擦
    6.5 中国人力资源的制约
    6.6 中法企业文化的差异
7 法国对华直接投资对法国和中国经济的影响
    7.1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经济影响
        7.1.1 对母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
        7.1.2 对母国宏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7.1.3 对母国就业的影响
    7.2 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影响
        7.2.1 对东道国资本积累的影响
        7.2.2 对东道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7.2.3 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影响
        7.2.4 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7.3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7.4 法国对华直接投资对法国经济的影响
        7.4.1 对法国本土就业的影响
        7.4.2 带动法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7.4.3 借助中国开辟第三国市场
    7.5 法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7.5.1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7.5.2 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7.5.3 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
8 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博弈与互动:后冷战时期中、美、越三边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依据
    二、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与难点
    五、 概念释义与章节内容提要
第一章 越南与区域内大国互动关系
    第一节 越南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对外战略
        一、 越南的地缘战略地位
        二、 越南在亚太及东盟地区的作用
        三、 越南地缘优势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第二节 国际格局变迁下之越南对外政策转型
        一、 冷战后越南对外政策的变迁
        二、 越南对外政策执行的主要绩效
        三、 越共对外战略的指导思想
    第三节 大国平衡战略:从东盟到越南
        一、 大国平衡战略及其在东盟的源起
        二、 大国平衡战略在越南的源起与实践
        三、 两刀论下的理性选择:“龙”与“鹰”的平衡
    第四节 越南与区域内主要大国互动关系
        一、 越南与东进的印度:海上邻国?
        二、 越南-日本之交:鱼水情深?
        三、 越南-俄罗斯:旧梦难园
    本章结语
第二章 新时期中越互动关系:从正常化到全面战略伙伴
    第一节 共有利益驱使下的中越全方位合作
        一、 中越互动模式的变迁过程
        二、 新时期中越全面合作:原则、机制与收益
    第二节 中越合作中的利益竞争:基于多维变量的分析
        一、 领土主权争端:影响双边合作最大的结构性矛盾
        二、 历史情结与未来不确定性产生的信任缺失
        三、 国内政治发展对双边合作的进程的影响
        四、 双边经贸互动中的贸易失衡
        五、 台湾:渐行渐远的变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斗争到合作:越美互动模式变迁
    第一节 美越互动模式变迁之:从夙敌到战略伙伴
        一、 越美互动的起源
        二、 冷战时期的越美关系:对立贯穿始终
        三、 后冷战时期越美双边互动:从破冰、接触到建交
    第二节 超越国家关系建构:美越朝向战略伙伴
        一、 铸剑为犁:认知转换下的越美双边经贸高潮
        二、 从建设性伙伴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转变
        三、权力平衡下越美军事与安全合作
    第三节 金兰湾:天然良港 花落谁家?
        一、金兰湾与 “越美同盟”?
        二、 越南对越美同盟猜测及金兰湾去向的回应
    第四节 历史纠葛与现实羁绊:影响美越关系变量分析
        一、 美越行动的根源:利益趋同还是相互倚重?
        二、 结构性矛盾对越美关系的羁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越三边博弈与互动-以南海争端为视角
    第一节 海洋划界与中越南海争端迭起
        一、 海洋划界与中越南海主权争端尖锐化
        二、 中越美三边互动,南海回归和平解决轨道
    第二节 越南对华博弈战略:内外兼修
        一、 越南南海争夺的国内战略
        二、 越南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博弈的外交战略
        三、 越南南海博弈:三个关键词
        四、 越南认可的南海争端解决的规范
    第三节 中国的政策底线与策略
        一、中国对于南海问题的政策底线
        二、中国对南海问题的策略
        三、中越两种博弈模式的困境
    第四节 美国对南海的介入及利益诉求
        一、 从置身事外到高调介入
        二、 美对中越南海争端策略
        三、 美国的利益界定与诉求
        四、 中美越三边:能否超越刺激反应的恶性竞争?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中、美、越三边互动关系:缺失与建构
    第一节 中、美、越三边权力结构非对称政治学
        一、 中美越三边非对称的政治学
        二、 中美在越南的影响力初步比较
    第二节 权力博弈与中、美、越三边良性互动关系缺失
        一、 美越对中国战略互信的缺失及其区域联合显性化
        二、 中越战略互信缺失越南防范中国
        三、 越美区域战略上的联合制华
        四、 中越意识形态共性及其对美国“和平演变”政策的疑惧
        五、 中美两个大国对越南作用忽视的可能性
        六、 “零和”博弈思维的危害性
    第三节 利益冲折与中、美、越良性互动关系建构
        一、 良性互动要求中、美、越三方以合作求共赢
        二、 建立互信措施是良性互动的前提
        三、 互动规范、机制构建是良性互动保证
        四、 建立互信加强区域合作是互动建构的必经之路
    本章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鸣谢
后记

四、90年代的中加经贸关系及其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高层政治往来影响因素分析(2000-2016)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D]. 李毓. 吉林大学, 2020(06)
  • [2]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D]. 刘玥.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中美关系中的认知差异与战略互动研究 ——基于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D]. 李红伟.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19(02)
  • [4]21世纪以来的中越关系研究(2000-2017)[D]. 刘艺恩. 郑州大学, 2019(08)
  • [5]赵德馨经济史学研究述评[D]. 邬昶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6]冷战后南海周边主要双边关系研究 ——南海争端下的中菲、中越和中马差异性关系探究[D]. 王峥. 外交学院, 2017(09)
  • [7]我国破局南海问题的策略研究[D]. 吴绍渊. 中国海洋大学, 2015(10)
  • [8]中韩建交20周年的发展回顾与展望[D]. 李鹏飞. 延边大学, 2013(01)
  • [9]法国对华直接投资研究[D]. 赵翠侠. 武汉大学, 2013(07)
  • [10]博弈与互动:后冷战时期中、美、越三边关系研究[D]. 蒋玉山. 暨南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1990年代中加经贸关系及其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