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人事管理思想

论邓小平的人事管理思想

一、试论邓小平的人事行政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王昊[1](2020)在《江苏某预备役部队预任军官队伍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加速发展和我军新一轮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入,压缩部队规模,优化组织形态,提升质量效能,强化后备力量成为军队改革大势。预备役部队是以现役军人为骨干,预备役军官、士兵为基础,按照我军统一编制组建起来的一支武装力量,是军队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是适应新军事变革、打赢未来战争的战略选择,是依靠人民建设军队、坚持人民战争优良传统的现实需求,也是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不断增强我国国防实力的必然要求。预任军官队伍是预备役部队指挥员队伍的主体,研究预备役部队预任军官队伍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是对军队人力资源建设理论的完善,有助于推动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体系建设,构建新时期完整科学的军队干部人事管理框架。另一方面,预任军官队伍是部队建设和发展的骨干力量,代表着部队的性质和方向,预备役部队预任军官队伍建设发展对适应军队变革需要,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有效履行我军职能使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借鉴公共人事行政理论、人力资源相关理论,以地处沿海地区战略位置重要的某预备役部队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法探析预任军官队伍建设问题。当前我军预任军官队伍建设还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结构不合理、培训考核不规范、待遇保障不到位、军地协调机制不顺畅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其背后的原因是预备役部队定位不明确,顶层设计有缺失,“编、训、管、用”体制落后,军地衔接机制不到位等,在国内外安全环境趋紧,军队改革进入关键期的当下,问题不解决会严重影响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全局和军队改革发展大局。因此要着力在完善法律体系,优化编配机制,规范训练考评,加强部队教育管理,强化地方政府作用方面下功夫,把预任军官队伍建设到一个新的水平,更好的为服务强军大局作贡献。

鹿海洋[2](2020)在《中国行政管理40年学术研究主题评析(1978—2018)》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对40年来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进行客观的梳理和评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行政管理学术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基本规律,并为行政管理实践提供指导,以此来加快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推动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本文将按照问题线索为主,时间线索为辅的思路进行。首先对中国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的形成进行量化分析。其次,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1978-19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1992-2002)、经济全球化与行政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2002-2012)、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2012-2018),这四个阶段里每个研究主题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价值和缺失进行深入的挖掘。最后,对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演变的规律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把握行政管理学术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基本规律,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探索未来行政管理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胡兵[3](2019)在《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中共内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处于政党、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各个层级重要位置,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具有一定权力并能对政党和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属于中共执政骨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执政骨干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井冈山、延安、浦东干部学院和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共同构成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在培训执政骨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于2018年进行合并,继续积极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其它几所干部学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围绕特色资源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执政骨干的理想信念、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在中国的“政党——政府”体制下,中共执政骨干大多具有双重身份:中共党员身份和具体职位身份。中共党员身份要求他们从属于中共的领导和组织体系,而具体职位身份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负责。即使是非中共党员的领导干部,对中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也是他们工作的基本政治前提。因此,几所干部教育培训机构都强调执政骨干政治意识和人民立场并重,既要忠诚于党的领导,又要忠诚于为人民服务;既要提升政治素养,又要提升行政能力。相比之下,国外的美国联邦行政学院、法国国立行政学院、新加坡公务员学院等培训机构,以中高级公务员为培训对象,在进行文官培训的时候,并不要求个人政治上的忠诚和偏好,重点突出职业素质和个人发展方面内容,强调提高行政官员的国家意识、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作为培训执政骨干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共中央党校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自1933年马克思主义学校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党校在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不同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因中共的中心任务变化,在发挥宣传、培养和教育干部方面的作用也各有侧重。建党之初,中共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鼓动和宣传人才”以传播马列主义理论,灌输阶级斗争精神。延安时期,中央党校通过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解决“思想不统一、行动不统一”的问题,从而达到“改变作风”、“团结干部,团结全党”的目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央党校提出“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口号,由短期轮训干部转向正规化培训部干部主,重视执政骨干能力提升。新形势下的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再次回归到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题,将培养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增强党性锻炼作为主要任务。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坚持“党校姓党”原则,突出“理论基础”和“党性修养”两方面内容,重视提高执政骨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为此,中央党校先后进行几次教学改革,调整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加大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分量,突出主业主课,强调“用学术讲政治”,以保证执政骨干不会“在政治方向上发生偏差”。除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之外,中共中央党校也重视培养执政骨干各种能力,全面增强其执政本领。在重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同时,中共中央党校严格学员管理,把学员管理当作是促进中共执政骨干加强党性锻炼、实现党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学员管理部门通过组织员全面负责学员管理,深入了解学员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反映学员意见和要求。除此之外,中共中央组织部也选派联络员到中央党校,深入考察学员,对学员学习期间表现情况作出评价,并协助组织员共同开展学员管理工作。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积极创新学员管理方式,进一步严格学员管理。首先,探索建立党性教育贯通机制、学员党性锻炼成果系统集成机制和党性教育保障机制,将党性教育贯穿于学员管理全过程。其次,建立健全学员管理制度,从学风、作风、纪律等方面对加强学员管理提出严格要求。再次,完善学员管理机制,健全学员常规管理机制、创新学员互动交流机制、完善教学管理沟通协商机制、严格学员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对学员到课率、就餐率和请假情况进行逐月检查,督促学员学习期间严格自律,强化党性锻炼,提升管理效果。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对执政骨干的教育培训,旨在通过灌输中共意识形态和加强领导干部党性锻炼,再塑执政骨干“信仰”、“忠诚”及相关品质。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中共中央党校强调“主义”认同与问题研究并重,统一思想与能力提升并重,理论宣传与组织培养并重,党性锻炼与党性教育并重。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严格学员管理,也是促使执政骨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手段,从技术层面体现了中共从严治党的要求。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中共中央党校重视坚持“党校姓党”,坚持政治优先,坚持与时俱进,以保证再塑执政骨干的效果。

罗旭[4](2019)在《破解伪适应症困境:多元理论视角下廉价效能政府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机构膨胀臃肿、行政成本畸高、公信力流失、冗员低效能、官本位和官僚主义等问题,曾一直困扰着我国各级政府,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些现象和问题得到根本遏制,但是在一些地方政府中上述问题尚未彻底解决,还影响着行政改革效力的充分发挥,也阻滞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我国治理现代化的稳步推进。笔者在丁煌教授的伪适应症状态基础上,将上述现象与问题归纳为伪适应症困境。近年来,廉价政府一直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很少有学者将伪适应症困境作为切入点来研究二者的关系。多元理论视角下廉价效能政府的构建正是破解政府伪适应症困境的一剂良方,同时更能促进政府组织优化和效能提升。廉价、效能体现了民主与善治的社会主义行政改革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公共行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保证人民民主以及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本文首先对伪适应症困境、廉价效能政府进行概念界定,对伪适应症困境、廉价效能政府二者的理论基础进行详细阐述;其次,对伪适应症困境中组织、制度、监督、人事、生态层面的“积累莫返之害”、“公地悲剧”、“塔西佗陷阱”、“天花板”、“格尔迪奥斯绳结”五种外表现象以及组织、制度、监督、人事、生态五个深层困境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和详细论述;再次,基于多元理论视角进行路径分析从而真正建立起机构设置精干效能、职能配置科学高效、制度机制健全完善、为民服务人民满意、编制资源统筹优化、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的新型政府形态,即伪适应症困境的破解之道;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多元理论视角下廉价效能政府的构建能够破解长期困扰我国各级政府的伪适应症困境,它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相适应,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相承接,与民主与善治的行政改革相配套,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公共行政思想以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路径选择。

李华海[5](2017)在《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学校体育行政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质不强,何谈栋梁。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有效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如何发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促进的长效机制,是教育行政部门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从教育行政管理入手,以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为目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预测法,通过对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学校体育行政管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行政管理与学校体育行政管理中的体育管理各具主体性,有区别也有联系,学校体育行政管理范畴里的体育管理属于教育行政范畴,由于施政主体不同,二者的施政对象、目标、过程、方式等有所区别,在分别施政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彼此的沟通、配合。2.构建了理念带动、目标驱动、规划拉动、学校推动、社会互动的学校体育行政链条,通过预测与规划、人事行政、财政行政、监控行政等4个方面的系统施政,通过学校体育管理的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结合与体育行政系统、家庭、企业、NGO等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实现教育行政的领导、组织、监控、协调的主要职能,最终实现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促进。3.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规划的未来指向性决定了它对预测科学的高度倚赖,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在实际的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规划过程中,学生体质健康教育预测和教育规划可以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学校体育教育规划是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为主轴,以终身体育为目标,有预见地控制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发展规模和速度,使体育教育的发展与教育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的长远计划。4.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人事行政关键因素是校长和体育教师,而要解决根本性难题,中小学校长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因素当中的主要矛盾。5.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人事行政的主要策略: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人事行政机制,提供制度性保障;切实加强政府对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改进教育投资比例;鼓励各主体参与学校体育筹资学校体育经费;加强理论研究,提供智力保障。6.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监督行政主要方法包括:完善督导法规,设立专门的督导机构,明确各级督导机构的职责;严格选拔督导人员,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采用灵活多样的学校体育督导方式,提高督导工作效能。

杨继龙[6](2017)在《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我国现行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是在辩证借鉴科举考试制度中的合理部分与吸收现在西方文官制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我国公共人事制度长期实践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广泛存在偏重对报考者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或者在录用考试过程的各个环节对报考者身份、条件多加限制,甚至存在诸多方面的歧视。对于这种情况,报考者与相关主管和职能部门的关系并不对等,处于较为弱势的一方,当认为自身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时往往采取行政诉讼等诉讼意义上的申诉渠道寻求保护,因此,报考者状告公共人事主管部门、招录机关和考试机构等相关部门报道频繁见诸媒体,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些事例的发生使得更多的人更加关注公务员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也严重影响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公信力。对于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研究应根植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之中,研究成果应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要有突出的时代感;对于公务员录用考试权的研究应作为探讨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结构体系、操作模式研究的重要基础,将其作为界定、辨明申诉主体以及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连接点。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是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随着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发展而产生、发展,并建立在深厚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这构成了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是为了完善和实现其所具有的政治录用功能、社会稳定功能及其所约定的社会秩序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因此,考试的政治录用功能理论,公民权利救济理论构成了其理论基础。从制度历史演进的逻辑来看,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以及相关录用考试权利救济制度的历史演进规律,揭示了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建立的相关制度背景。人本原理、控制原理、责任原理则形成了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运行的基本原理。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是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结构体系的基本要素。申诉的主体、申诉的条件、申诉的受理范围、申诉的受理机关、申诉的效力和申诉的监督管理等方面构成了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操作模式。以考试程序为主线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操作流程,可以将之划分为事前咨询、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申诉处理四个阶段。而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与相关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则是当前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所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完善立法、健全制度、规范操作程序等方面入手实现制度创新。

王传敏[7](2017)在《台湾地区“考试院”研究》文中提出晚清以降,中国饱受内忧外患的冲击,其间,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也在扭曲和变异中,逐渐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众多仁人志士都曾满怀救国济民的热情,就各种制度提出富于创见的设想并开展实践。考试权思想是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权”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科举制度、铨叙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等人类政治文明营养,从构想、创制到尝试和改进,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度体系,是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政治探索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结晶。台湾地区政治制度及其行政机关运作模式是该制度在政治实践中的余续。自1928年10月8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规定考试院制度以来,孙中山先生创设的五权分立制度才正式有了法律依据。随后,国民政府任命戴传贤先生为考试院院长,考试院筹备处开始启动运作。伴随着《考试院组织法》、《铨叙部组织法》和《考选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的相继颁发,直到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实现了从宪法层面就考试院制度进行正式立法规定。1947年国民政府开始宣布行宪,《中华民国宪法》用专章共计7条宪法条文对考试院制度作了详细规定。此后,台湾地区的“考试院”机构运转及其制度建设并没有随着1949年国民党政权迁台而出现中断,相反,却始终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相关法律制度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台湾地区“考试院”在六十余年的运行中,理论界与实务界不乏针对制度体系及其部分内容存废的争论,“考试院”自身也不断在争论中进行着调整和完善,其主体原因即在于“考试院”制度背后一直暗藏着“五权”与“三权”、“总统”与“行政院”权力、“国民大会”与“立法院”职能叠合等种种紧张关系。时至今日,“考试院”在制度形式上比较符合“五权宪法”的表征,但就其内容而言,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权能区分的初衷,渐近地走向了权力分立制衡的三权制。但不可否认的是,台湾地区考试权及“考试院”制度在健全人事法制、树立廉能政治和塑造“法治政府”等方面所取得了不少成绩,其自身制度设计及其深化完善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因此,对台湾地区“考试院”现行法源及其运行机制进行认真梳理和详尽分析,对于改革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政府机关公务员相关制度等制度体系,极具“它山之石”的借鉴意义。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应对来自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①,当今中国已经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及其制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正日渐实现,凝聚在现代中国身上的东方文明也正在以其不争的事实显示了强大的优越性。国际社会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正把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中国,显示在现代中国身上的一些制度创新成果、发展理念、发展成果、内外政策等也逐渐为世界各国(地区)所承认、推崇、移植。但是,“山不言自高,海不言自深”,况且,当前距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标准相比,距离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何规范政府运行问题、如何强化公务员队伍建设、如何促进社会阶层有序流动、如何“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习近平语)”等现实中存在的挑战与问题,都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新的执政智慧、执政理念来创造性地加以克服和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永远在路上。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地区)先进文化的研究,吸收其优秀、科学的基因,使其融入到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建设中,至为必要。纵观历史长河里考试制度的沉沉浮浮,其存在的合理性总是离不开人才选拔的公正性、政权用人的科学性、社会阶层流动的有序性。考试权及其实现乃一国国民人权中的基本成分,应社会之需求而产生,随社会发展而持续活跃,受历史多次检验而持续焕发生命力。在法治中国的视野下对台湾地区“考试院”制度进行研究,取长避短,采取“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弘扬考试思想的中公开平等与竞争择优的基因,不断探索当下考试制度于推进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厥功甚伟。

范朝远[8](2013)在《我国人事行政制度的沿革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化的人事行政制度产生,发展于西方。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国60多年,政治与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人事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发展,人事行政制度既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我国的经济体制密不可分,从建国后一直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的传统干部人事制度,到改革开放后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逐步确立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一直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这一切人事制度的变迁使我国的人事制度向着科学化、法制化的道路稳步前进,越来越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面对着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我国的人事制度(即公务员制度)同样面临着国际化的威胁与挑战,我国的人事制度仍然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我国的人事制度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不断的自我改革与完善,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论文以我国建国后人事行政制度的沿革为主线,在叙述了建国后这60多年的人事制度的变化的内容和历程后,重点归纳性的总结了人事制度沿革中所获得的启示,既有一些与我国国情相辅相成的不可动摇的原则,也有一些需要进行改善的地方,对于需要完善的方面,提出了笔者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建设有所裨益。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人事行政制度的一些相关的国际和国内背景知识,又用了两章的内容对人事行政制度的理论和沿革进行了阐述,最后对人事制度沿革所获得的启示进行了总结,并对公务员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黄于君[9](2012)在《我国公共人事价值取向的历史演进及制度变迁》文中认为公共人事价值是人事制度建立与创新的源动力和重要保证。从建国之初的干部人事制度发展到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确立,我国的公共人事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领这种变化的核心力量是公共人事价值的演进。本文从环境—价值—制度的研究范式入手,运用高频词统计方法,以建国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部分文字为材料进行话语分析和历史考察,梳理建国以来公共人事价值取向的变化发展过程及其引导下的制度变迁,对我国公共人事制度的变化提供一种内在的解释,也为公共人事制度的创新提供逻辑支持。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重难点和创新之处、国内外文献综述等。第二部分,相关概念及理论介绍。介绍本研究的几个主要概念:公共人事管理、价值、制度、前置话语和背景话语;以及本研究的三个主要理论:历史制度主义理论、话语制度主义理论以及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理论。第三部分,将建国以来的历史分为建国到改革开放以前、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以来三个阶段,并统计分析每个阶段国家生活的主题,梳理建国以来影响公共人事价值变化的环境。第四部分,根据环境变化的脉络,得出公共人事价值取向经历了从国家权力引导下的以政治性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到“国家+市场”双力驱动下的政治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再到“服务行政”理念下的多元价值发展的演变过程。第五部分,价值变化牵引下的公共人事制度变迁。体现在干部人事制度到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变化。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总结出本文的结论和不足,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曾凡贞[10](2011)在《新桂系县政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新桂系治理广西时期的20世纪20~40年代县政改革为研究对象,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层面阐述新桂系地方实力派20多年来的县政改革实践的过程和内涵,以期对新桂系县政改革历史因缘、具体内容、客观成效、历史特点及作用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研究。本文认为,新桂系开展的县政改革,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实践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理论,发展广西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增强广西的地方实力,以达到“自卫”、“自治”、“自给”的重大社会变革;是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各省中县政改革和建设推行时间最长、受益人数最多、推行地区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地方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综合性改革运动。清代末年广西在推行新政过程中,在各省中成绩较大,对县政有了初步的触动;以陆荣廷为首的旧桂系在民国初年对广西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有所兴革,为后来广西地方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桂系进行的县政改革,分为酝酿、启动、全面推行和衰败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改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其深刻的思想原因、历史动因、经济动因、政治动因和社会动因。新桂系县政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对基层传统政治的改造。首先是开展县级行政区划的整改,新桂系第一次统一广西后,依次将旧桂系时期遗存的土属行政建制一律改土归流,单独或合并而置新县;对历史统治空白地带——瑶族聚居地金秀大瑶山———设置由省直管的设治局;依据政治、经济、文化标准,对全省各县依次设置县等;积极开展县界整理工作,并在全国率先实行“裁局设科”,结合省情创新地推行“三位一体”制。以上举措,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加强了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同时也为其他改革事业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在改造基层传统政治过程中,新桂系确立“行新政,用新人”人事方针,建立和健全具有现代公务员性质的县人事选任、管理、考核、奖惩与保障等系列规章制度,将上至县长下至乡镇村街长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威权体制下县人事改革的生成背景及其基本模式,虽然使得县人事管理中存在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呈现严重的不对等状态,但在客观上建立起了一支较为廉洁高效基层公务员队伍,极大地提高了组织的行政效率,同时也密切的官民关系,推动了各项事业的进展。新桂系县政改革的另一重大举措是“唤起民众”,集聚人力,力求“三自政策”的实现。思想较开明的新桂系践行“三民主义”理论,在全国首创村街民代表大会制度,率先成立县参议会,为民众尤其是“新地方精英阶层”开辟了一条参政议政的渠道。为办好县参议会,新桂系制颁系列关于参议员选举、参议会职责、参议会经费等的法令、规则。作为县政治生态领域的一种重要议事机构,县参议会虽然与现代性质的民意机构有相当大的差距,并最终异化变样,但自从它成立那一天起,就成为了汇聚民意、关注民生的重要场所,同时对县行政权力起了一定的制衡作用。县民团和县教育的改造,既是新桂系县政改革的亮点,更是新桂系“唤起民众”、集聚人力的重要管道。通过新民团的组建,广西省内所有18~45岁青壮年集体纳入组织严密、纪律性较强且具有相当战斗力的新型乡村防卫组织,从而真正实现了广西乡村防卫主体上的民众化;二是新桂系在这种新型的乡村防卫组织中,对青壮年为主的广西民众施以政治上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自治”知识和业务的培养,生产生活上的技术技能教育与识字教育,民团团丁军事与生产、军事与政治相连接,在广西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乡村的武装防卫力量”与“乡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合一。通过实施国民基础教育运动,新桂系在全省乡(镇)村(街)普遍设立国民基础学校,将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合办,将课堂识字教育与课外生产技能、军事教育、政治教育紧密联系,在广西乃至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了乡村与城市的界限,年龄、性别的界限,以及民族的界限,实现了绝大多数人享有基础教育的权利,刷新了历史上开启民众智识的任何努力。新民团与国民基础教育因此成为推动广西近代乡村社会转型的两大助推器。凡事非财不行。在各种建设事业的要求和推动下,县财政改革成为必然。新桂系自1931年重新底定省局后,除旧布新,先后建立经征、保管、审计机构,整理税捐,建立健全预决算制度、会计机构和制度,以及实行财政上的调剂分配办法,从而建立起了具有现代性质的县财政体系。从1930~40年代广西县财政收支状况,及三江县具体个案来看,“选择性治理”下的县财政改革的积极成效主要表现在三十年代减轻农民负担同时,使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为其他各项事业的推进提供了财力支持。其最大缺陷之处在于:县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一方面是税源的单一和畸形,及“虚增长”下县财政经济能力的日益薄弱。另一方面是支出结构上的硬化和僵化,政府既不注重能增强财力、开拓后续性财源的经济与建设活动的投入,也不注意“适当比例的政府自身支出”的追求,大部分财政主要投向了非生产领域。巨大的压力产生强大的动力。作为偏隅广西穷省的地方实力派,新桂系在20世纪20~40年代开展的县政改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广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习俗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产生了积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由军事强人主政推行的县政改革,军事强制手段与军事管理方式弥漫,政治权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新桂系的县政改革在政治上距离民主政治目标遥远,在经济上结构失衡、人民群众始终处于亏累状态。因此,在多种历史因素叠加下,自4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桂系县政改革不可避免地走上萎顿之途,带给我们深刻的历史教训。

二、试论邓小平的人事行政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邓小平的人事行政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某预备役部队预任军官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2 预任军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其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预备役部队在部队的发展与预任军官队伍建设
    2.2 预任军官队伍建设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3 预任军官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成就
    3.1 预备役部队的任务与建设需求
    3.2 预任军官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
4 江苏某预备役师预任军官队伍建设成绩、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4.1 存在的问题
    4.2 产生的原因
5 加强预任军官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5.1 推进依法治军
    5.2 优化编配机制
    5.3 规范训练考评
    5.4 加强教育管理
    5.5 强化政府作用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中国行政管理40年学术研究主题评析(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法
        (二)统计分析方法
        (三)历史研究法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形成的量化分析
    第一节 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的涵义
        一、行政管理的涵义
        二、学术研究主题的涵义
    第二节 中国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阶段的划分依据
        一、党的政策
        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三、中国行政管理自身的发展规律
    第三节 期刊样本分析
        一、各期刊文章占总样本比例
        二、发文作者分析
        三、关键词分析
    第四节 着作样本分析
    第五节 研究主题汇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1978-1992)
    第一节 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研究
        一、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研究的背景
        二、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研究的评析
    第二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
        一、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的背景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的评析
    第三节 行政效率的研究
        一、行政效率研究的背景
        二、行政效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行政效率研究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1992-2002)
    第一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
        一、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的背景
        二、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的评析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的研究
        一、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研究的背景
        二、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研究的评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行政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2002-2012)
    第一节 WTO对政府运行方式的影响研究
        一、WTO对政府运行方式影响研究的背景
        二、WTO对政府运行方式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WTO对政府运行方式影响研究的评析
    第二节 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一、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背景
        二、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评析
    第三节 政府绩效管理研究
        一、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背景
        二、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评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2012-2018)
    第一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背景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评析
    第二节 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一、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背景
        二、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评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演变的规律探寻
    第一节 研究主题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
        一、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研究
        二、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行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
        三、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
    第二节 研究主题以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为主线
        一、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二、调整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主题形成引进-消化-构建-创新的研究路径
        一、研究主题的引进(1978-1992)
        二、研究主题的消化(1992-2002)
        三、研究主题的构建(2002-2012)
        四、研究主题的创新(2012-2018)
    第四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主题贯穿改革过程始终
        一、以经济职能为重心的机构改革研究
        二、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心的机构改革研究
    第五节 研究主题演变中的缺失和发展趋势展望
        一、研究主题演变中的缺失
        二、研究主题演变中的发展趋势展望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关于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中共干部教育培训研究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论文框架思路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干部教育培训概况
    第一节 干部教育培训相关概念
        一、干部与中共执政骨干
        二、干部教育培训
        三、党校干部教育培训
    第二节 国内干部教育培训概况
        一、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
        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三、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
    第三节 国外高级公务员培训比较
        一、美国联邦行政学院
        二、法国国立行政学院
        三、新加坡公务员学院
    小结
第三章 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发展历程
    第一节 宣传与培养并重:建党初期的党校教育
        一、建党初期对党校教育的认识
        二、各地创办党校的尝试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教育
    第二节 统一思想: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党校教育
        一、初到延安的中共中央党校教育
        二、六届六中全会后的党校教育方针和任务变化
        三、整风运动中的中共中央党校教育
    第三节 素质提升: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央党校干部正规化教育
        一、干部教育正规化的提出
        二、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正规化的内容
        三、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正规化的改革发展
    第四节 主义认同:新形势下的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
        一、“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定位
        二、“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
        三、党校工作“九条经验”
    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改革
    第一节 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概况
        一、教务部
        二、教研部
    第二节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主要内容
        一、党的理论教育
        二、党性教育
        三、能力培训
    第三节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调整:
        二、教学方法创新
    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管理
    第一节 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管理概况
        一、学员管理部门
        二、学员部主要职能
        三、组织员
        四、联络员
    第二节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管理创新
        一、在学员管理中贯穿党性教育
        二、建立健全学员管理制度
        三、完善、创新学员管理机制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长沟流月去无声——致谢

(4)破解伪适应症困境:多元理论视角下廉价效能政府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3.4 综合研究法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逻辑关联
        1.4.1 基本思路
        1.4.2 逻辑关联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伪适应症困境
        2.1.2 廉价效能政府
    2.2 理论基础
        2.2.1 帕金森定律
        2.2.2 彼得原理
        2.2.3 廉价政府理论
        2.2.4 政府效能理论
第3章 伪适应症困境的外表现象和深层困境原因分析
    3.1 外表现象分析
        3.1.1 组织层面:“积累莫返之害”现象
        3.1.2 制度层面:“公地悲剧”现象
        3.1.3 监督层面:“塔西佗陷阱”现象
        3.1.4 人事层面:“天花板”现象
        3.1.5 生态层面:“格尔迪奥斯绳结”现象
    3.2 深层困境原因分析
        3.2.1 组织困境原因:内涵式改革攻坚,外延式改革残留
        3.2.2 制度困境原因:制度机制缺位,行政成本畸高
        3.2.3 监督困境原因:权力滥用,政府公信力流失
        3.2.4 人事困境原因:编制资源配置不合理,冗员且素质不高
        3.2.5 生态困境原因:官本与官僚主义,圈子文化盛行
第4章 多元理论视角下廉价效能政府的构建:伪适应症困境的破解之道
    4.1 捆柴理论视角:实现机构设置精干效能
        4.1.1 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现状
        4.1.2 行政机构改革精准再发力
    4.2 收银机理论视角:实现制度机制健全完善
        4.2.1 健全完善财政预算制度
        4.2.2 健全行政绩效考核机制
        4.2.3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4.3 纱窗理论视角:实现为民服务人民满意
        4.3.1 规范自由裁量权
        4.3.2 全方位立体反腐
    4.4 抽水机理论视角:实现编制资源统筹优化
        4.4.1 设定选人标准,坚持正确用人导向
        4.4.2 整合编制资源,坚持正确培训导向
        4.4.3 打破传统禁锢,重构自我实现需求
    4.5 水漂理论视角:实现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4.5.1 阻断官本位权力能量来源
        4.5.2 弱化和消除官本位特权文化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学校体育行政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
        1.1.2 国家政策为学校体育工作保驾护航
        1.1.3 云南省高度重视与积极推进学生体质健康工作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行政
        2.1.2 行政管理
        2.1.3 体育行政管理与教育行政管理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我国行政及行政体制的沿革
        2.2.2 关于体育行政管理的比较研究
        2.2.3 关于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2.2.4 关于体育行政职能的研究
        2.2.5 小结
    2.3 理论基础
        2.3.1 公共治理理论
        2.3.2 习近平的行政体制改革观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专家预测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教育预测与规划行政
        4.1.1 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教育预测
        4.1.2 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的体育教育规划
    4.2 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教育人事行政
        4.2.1 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教育人事行政的因素分析
        4.2.2 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教育行政体系队伍的培训
    4.3 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财政行政
        4.3.1 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财政行政的结构与内容
        4.3.2 我省学校体育财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4.3.3 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财政行政策略
    4.4 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监控行政
        4.4.1 学校体育督导与评估
        4.4.2 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学校体育督导体系建构
        4.4.3 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学校体育评估体系建构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外关于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研究
        (二) 国内关于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研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案例研究法
        (三) 综合研究法
        (四) 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概念内涵
        (一)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范畴归类
        (二)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层次定位
        (三)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概念辨析
    二、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价值诉求
        (一) 国家构建价值
        (二) 人事行政价值
        (三) 社会文明价值
    三、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相关理论论述
        (一) 政治录用功能理论
        (二) 公民权利救济理论
    四、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二)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建立的可行性
第二章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背景、原则与原理
    一、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建立的背景
        (一)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历史演进
        (二) 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的历史变迁
    二、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建立的原则
        (一) 合法性原则
        (二) 保障性原则
        (三) 公益性原则
    三、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建立的原理
        (一) 人本原理
        (二) 控制原理
        (三) 责任原理
第三章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结构体系
    一、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纵向结构体系
        (一) 国家层面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设定
        (二) 地方层面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设定
    二、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横向结构体系
        (一) 行政申诉
        (二) 行政复议
        (三) 行政诉讼
第四章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主要问题
        (一) 法律体系不完善
        (二) 制度架构不完整
        (三) 操作程序不规范
    二、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当前我国政治环境的影响
        (二) 当前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
        (三) 我国考试文化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操作模式
    一、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适用对象及代理
        (一)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适用对象
        (二) 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代理
    二、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的申诉人与被申诉人
        (一) 申诉人
        (二) 被申诉人
    三、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的受理条件与范围
        (一)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的受理条件
        (二)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的受理范围
    四、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中的义务与责任
        (一) 申诉人的义务和责任
        (二) 被申诉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义务和责任
        (三) 受理考生申诉的工作人员的义务和责任
    五、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的受理机构
        (一) 公务员录用考试民事法律责任受理机构
        (二) 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法律责任受理机构
        (三) 公务员录用考试刑事法律责任受理机构
    六、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程序及时效制度
        (一)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程序
        (二)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时效
    七、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的监督体系
        (一) 对申诉人和被申诉人的监督
        (二) 对申诉过程的监督
第六章 发达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建立经验及启示
    一、发达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建立的经验
        (一) 适应所处制度环境
        (二) 考试行为界定合理
        (三) 遵循考试核心价值
        (四) 具有坚实法律基础
        (五) 相关制度相对独立
        (六) 报考资格设定合理
    二、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一) 适应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的制度环境
        (二) 出台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及相关管理办法
        (三) 构建和完善制度结构体系和配套制度措施
        (四) 构建相对独立的公务员考试监督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着作类
    期刊论文类
    学位论文类
    其他类型文献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试行)
    公务员考试录用笔试考务组织办法(试行)
    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
    公务员录用面试组织管理办法(试行)
    公务员考试录用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
致谢

(7)台湾地区“考试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目标及论文结构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分权理论视角下的考试权
    一、西方权力分立理论概述
        (一) 西方古代分权思想概述
        (二) 洛克的二权分立理论
        (三)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
    二、中国传统分权思想萌芽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权力分立思想
        (二) 秦汉、三国时期的君主权力制约思想
        (三) 唐宋时期的权力制约思想概述
        (四) 明清时期的权力制约思想概述
    三、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
        (一) 孙中山对西方分权理论的批判与吸收
        (二) 五权宪法的提出
        (三) 孙中山的宪政路线
    四、考试权概念及其内涵、功能
        (一) “考试权”源起及其应用
        (二) 考试权的概念
        (三) 考试权所体现的自然价值原则
        (四) 考试权的功能
        (五) 考试院在实践中承载的寄托
第二章 台湾地区“考试院”的历史溯源
    一、民国时期考试院的发展概况
        (一) 创设时期
        (二) 起步发展时期
        (三) 曲折发展时期
        (四) 行宪后的调整变轨发展时期
    二、民国时期考试院的组织体制
        (一) 考试院及其分支机构职权的立法规定
        (二) 考试院的组织机构体系
    三、考试院的运行状况
        (一) 健全法规体系
        (二) 履行考选职能
        (三) 履行铨叙职能
    四、民国考试院制度的现实及理论困境
        (一) 考试院与其他机关的利益博弈
        (二) 公职候选人考试的存废之争
        (三) 考试制度的复古与创新之间的纠结
        (四) 考试院制度的顶层设计与现实国情的脱节
第三章 台湾地区“考试院”现行法源的文本分析
    一、台湾地区“考试院”的“宪法”渊源
        (一) 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的考试院制度
        (二) 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中的考试院制度
        (三) 历次台湾地区“宪法”增修条文中的“考试院”制度
    二、台湾地区“考试院”的法律渊源
        (一) 台湾地区“考试院”现行法律目录
        (二) 台湾地区“考试院”部分现行法律
    三、台湾地区“考试院”其他法律渊源
        (一) 台湾地区“考试院”现行法规命令渊源
        (二) 台湾地区“考试院”现行行政规则渊源
    四、台湾地区“考试院”现行法源的立法现状
        (一) 立法规模相对庞大,分类比较精细
        (二) 立法过程相对连续,修订相对频繁
        (三) 立法质量相对较高,法治意识较强
第四章 台湾地区“考试院”的法治实践
    一、台湾地区“考试院”的法治实践背景
        (一) 历次“宪改”的立法目标及其主要内容
        (二) 历次“宪改”中的“考试院”
        (三) 台湾地区民主政治宏观背景对“考试院”的影响
    二、台湾地区“考试院”的组织改革
        (一) 法定基本架构
        (二) “考试院会议”
        (三) 典试委员会
        (四) “人事制度与兴革规划小组”
        (五) “考试院”管辖对象
    三、台湾地区“考试院”的机制变革
        (一) 革新人事管理制度
        (二) 恢复公职候选人考试
        (三) 调整铨叙履职方式
        (四) 改进丰富考试技术
第五章 台湾地区“考试院”的困境与出路
    一、“考试权”备受争议的诸种原因
        (一) “权能分治”的法理界分不够清晰
        (二) 铨叙职能的叠合问题比较突出
        (三) 考试权独立的生存空间备受挤压
    二、“修宪界限”论争及其对“考试院”的影响
        (一) “修宪界限论”的主要观点
        (二) 台湾地区“修宪”产生的情境变化
        (三) 台湾地区采行的“修宪边界”立场态度
        (四) “修宪边界”立场对“考试院”的影响
    三、台湾地区政党轮替对“考试院”的影响
        (一) 民进党执政理念对“考试院”的影响
        (二) 政党轮替催生现代文官制度
        (三) “考试院”与“行政中立法”的创制
    四、“考试院”现行运作制度有待补全、调整的若干方面
        (一) “考试独立”有待规范
        (二) 训练业务范围有待厘清
        (三) 考绩职能发挥有待改进
        (四) 弹性用人政策有待完善
第六章 台湾地区“考试院”的资鉴
    一、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的资鉴意义
        (一) 打破社会阶层固化,激发社会活力
        (二) 整合统一培训资源,提升治理能力
        (三) 加强政绩督考课责,提升政府效率
    二、在深化考试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鉴意义
        (一) 创新考试文化思想
        (二) 丰富考试内容方法
        (三) 完善考试监督机制
        (四) 营造理性文化环境
    三、在提升国家公务员专业化建设水平方面的资鉴意义
        (一) 进一步细化完善公务员职位分类体系
        (二) 推进分类考试,完善公务员分级考试制度
        (三) 健全考试法规体系,提升公务员管理法治化水平
        (四) 增强公务员考试资源的“效益理念”
    四、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资鉴意义
        (一) 建立国家公职人员任职资格考试
        (二) 优化选贤任能机制
        (三) 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活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我国人事行政制度的沿革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人事行政制度基本理论
    2.1 人事行政制度理论阐释
        2.1.1 人事行政的涵义及理论
        2.1.2 人事行政的地位和作用
    2.2 国家公务员制度
        2.2.1 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
        2.2.2 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第3章 建国后人事行政制度的沿革
    3.1 新中国干部人事制度
        3.1.1 新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3.1.2 新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特点
        3.1.3 新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问题和原因
    3.2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3.2.1 国家公务员制度确立的背景
        3.2.2 国家公务员制度确立的过程
        3.2.3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3.3 国家公务员制度面临的挑战
        3.3.1 国际环境的冲击
        3.3.2 国内环境的变革
        3.3.3 制度自身的缺陷
第4章 我国人事行政制度改革的启示与完善
    4.1 人事行政制度的沿革始终立足国情,坚持基本的原则不动摇
        4.1.1 立足国情不动摇
        4.1.2 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不动摇
    4.2 人事行政改革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
    4.3 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直接影响着人事行政制度的变革
    4.4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4.4.1 公务员“官本位”思想需要剔除,人民公仆观念需要强化
        4.4.2 公务员的分类制度需要进一步改善
        4.4.3 改革公务员的绩效管理机制
        4.4.4 加强公务员的能力建设
        4.4.5 加强公务员监督机制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我国公共人事价值取向的历史演进及制度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1.5 研究综述
        1.5.1 国内研究综述
        1.5.2 国外研究综述
2 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本研究的主要概念
        2.1.1 公共人事管理
        2.1.2 价值
        2.1.3 制度
        2.1.4 背景话语
        2.1.5 前置话语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历史制度主义
        2.2.2 话语制度主义
        2.2.3 行政生态理论
3 建国以来影响公共人事价值变化的环境特征
    3.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维护政治稳定,恢复国民经济
        3.1.1 政治主题突出
        3.1.2 经济主题服从政治主题
        3.1.3 环境变化起伏明显
    3.2 改革开放至 20 世纪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2.1 经济主题迅速发展并占据主导位置
        3.2.2 政治主题围绕经济主题展开
        3.2.3 社会类主题得到肯定和发展
    3.3 2000 年至今: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3.1 文化类主题进入视野
        3.3.2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4 公共人事价值的演进轨迹
    4.1 建国以来公共人事价值取向的历史演进
        4.1.1 干部人事管理时期:国家权力主导下的突出政治性目标
        4.1.2 过渡阶段:“国家+市场”双轮驱动下的经济与政治目标结合
        4.1.3 公务员制度时期:“服务行政”理念驱动下的多元价值取向
    4.2 我国公共人事价值取向的发展逻辑
        4.2.1 坚持党的领导是目标价值体系中一条鲜明的主线
        4.2.2 每个时期都有标志自己时代精神目标价值的话语
        4.2.3 不存在贯穿历史始终并持续有效的工具价值
        4.2.4 工具价值中伴生话语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时代性特征
5 公共人事价值引导下的人事制度变迁
    5.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时代的人事制度
    5.2 《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及《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时代的人事制度
    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务员法》时代的人事制度
6 结语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10)新桂系县政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县政”涵义及文章论述范围
    三、学术史回顾与相关文献资料
    四、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新桂系县政改革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新桂系统一广西前的县政
        一、清末广西县政概况
        二、旧桂系时期广西县政
    第二节 新桂系县政改革的历史过程
        一、县政改革的酝酿
        二、县政改革的启动
        三、县政改革的全面推行
        四、县政改革的萎顿
第二章 新桂系县政改革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思想动因:践行“三民主义”理论
    第二节 历史动因:吸取清代以来治理广西的经验教训
    第三节 经济动因:挽救广西农村社会的衰败
    第四节 政治动因:稳固统治,自强独立的考量
        一、消除广西境内阶级对抗的需要
        二、与蒋介石分庭抗礼的需要
    第五节 社会动因:近代以来国内外社会变革与社会思潮的影响
        一、苏俄社会改革的影响
        二、德、意、日等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
        三、国民党自治理论的推进
第三章 区域和组织的重构:县行政区划的改革
    第一节 县行政区域的调整
        一、县的增设与更改
        二、县等的划分
        三、县界的整理
    第二节 县行政组织的革新
        一、新桂系统治前的县行政组织
        二、20 年代后期的县行政组织
        三、30 年代的县行政组织
        四、“新县制”实施后的县行政组织
        五、40 年代未期的县政府组织
    第三节 乡村基层组织的新建
        一、区的设置
        二、乡(镇)村(街)甲的编制
        三、“三位一体”制
    小结
第四章 官僚体系的重建:县人事行政的变革
    第一节 人事政策与法规的树立
        一、“新政”下的新人政策
        二、建立与健全人事法规体系
    第二节 县长群体的分析
        一、县长的资格与任用
        二、县长任期
        三、县长的训练、考绩与奖惩
    第三节 县行政人员的分析
        一、任职途径与资格
        二、考核与奖惩
        三、薪俸与保障
    第四节 乡(镇)村(街)长的分析
        一、通过民团组织训练任用是基层干部的主要来源
        二、任用地方权势人物及其后裔是基层干部另一重要补充
        三、乡镇村街长的管理、奖惩及其他
    小结
第五章 民意的吸纳:县参议会的成立与运作
    第一节 新桂系前广西县级民意机构概略
        一、清末新政下的县级民意机关
        二、旧桂系时期的县级民意机构
    第二节 新桂系时期的县参议会
        一、县临时参议会和正式参议会的成立
        二、县参议会结构分析
        三、参议会经费的筹措
        四、县参议会之职权及议案
    第三节 县参议会运行环境
        一、县议会与省政府
        二、县参议会与县政府
        三、县参议会自身的异化
    小结
第六章 民力集聚与民智开启:县民团和县教育的改造
    第一节 推行新民团和开展国民基础教育的背景分析
        一、新民团组建的历史机遇
        二、30 年代前广西新式中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三、国民基础教育运动开展之动因
    第二节 新民团和国民基础教育在“四大建设”中的功能
        一、“三自政策”下新民团的功能转变
        二、“四大建设”中的国民基础教育之地位
        三、民团、国民基础教育二者之关联
    第三节 县民团的组训与国民基础教育的实施概况
        一、县民团的组织与训练
        二、国民基础教育的实施概况
    小结
第七章 财力的统筹与支持:县财政改革
    第一节 县财政的整改
        一、经征、保管、审计机构的分建
        二、税捐的整理
        三、清理地方公有款产
        四、建立预决算制度
        五、建立健全会计机构和制度
        六、实行财政上的调剂分配办法
    第二节 县财政改革成效
        一、县财政收入
        二、县财政支出
    第三节 县财政的个案分析:三江县
        一、财政收支沿革
        二、三、四十年代三江县财政收支
    小结
第八章 新桂系县政改革的评价与分析
    第一节 县政改革的主要特点
        一、延揽人才,自创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清廉、勤政与务实
        三、唤起民众,动员民众
        四、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四合一”
        五、浓厚的军事主义色彩
    第二节 县政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初步建立近代化政权体系
        二、艰难创业,贫穷省份经济迈入近代化
        三、普及教育,唤醒民众不一般
        四、破陈除陋气象新
        五、抗战救国,厥功甚伟
    第三节 县政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一、改革目标上:距离民主政治仍遥远
        二、改革内容上:结构失衡,亏累百姓
        三、改革指导思想上:尚武风气遗害大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试论邓小平的人事行政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某预备役部队预任军官队伍建设研究[D]. 王昊.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中国行政管理40年学术研究主题评析(1978—2018)[D]. 鹿海洋.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3]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D]. 胡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4]破解伪适应症困境:多元理论视角下廉价效能政府的构建研究[D]. 罗旭.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3)
  • [5]云南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学校体育行政管理研究[D]. 李华海.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6)
  • [6]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诉制度研究[D]. 杨继龙.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7]台湾地区“考试院”研究[D]. 王传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8]我国人事行政制度的沿革及启示[D]. 范朝远. 河北大学, 2013(S2)
  • [9]我国公共人事价值取向的历史演进及制度变迁[D]. 黄于君. 重庆大学, 2012(03)
  • [10]新桂系县政改革研究[D]. 曾凡贞. 苏州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论邓小平的人事管理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