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双路输出降压控制器

高效、双路输出降压控制器

一、高效、双输出降压控制器(论文文献综述)

袁林中[1](2021)在《滚转飞行器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设计及解旋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滚转飞行器主要是围绕课题项目旋转制导弹药进行研究的。旋转制导弹药的姿态参数测量一直是旋转制导的研究重点,它是评定旋转制导综合性能和提高制导精度的重要依据。面对旋转制导弹药及其内部零部件小型化、制导精密化的高要求,突破惯性测量系统小型化和精密化的技术瓶颈成为关键。目前,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惯性测量系统中的小体积陀螺仪关键器件处于国产量程小、精度较低、高端进口受阻的状态,而采用国产陀螺仪进行自旋飞行器的转速测量,还存在转速测量量程不够、测量参数误差大等问题,影响制导精度。因此,设计一种具有解旋功能的隔离装置来降低自旋对IMU惯性测量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对于提高飞行姿态等相关参数的测量精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可隔离弹体自旋轴、用于安装惯性测量系统的旋转隔离装置,使弹药弹体旋转时IMU惯性测量系统跟随飞行器绕旋转轴线同步反转,以消除IMU惯性测量系统绕弹体轴线的对地旋转(称为解旋)。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设计要求,对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进行了稳态设计和动态设计,确定了执行元件等主要元件的选型,建立了机电系统的数学模型,设计了控制系统校正器。2、采用了设计的模糊PID控制器和数学模型,通过模块化设计思路搭建了无刷电机模块、PWM逻辑输出模块,电压逆变器模块、速度控制模块等关键子模块,通过Simulink仿真模型验证了机电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表明旋转隔离装置机电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强、动态特性良好。3、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空间受限等设计要求,设计了旋转隔离装置机械模块和机电控制系统,机电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设计中包括主控制板硬件电路设计、电源电路设计、驱动电路设计、电流采样电路、编码器接口电路等硬件电路模块,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主程序、中断子程序和模糊PID子程序等软件模块。4、为研究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的解旋性能,设计了试验平台的机械部分和控制系统。经试验参数调试,在空载和负载两种情况下进行解旋性能试验研究,采集了转速稳态阶段和变速阶段的数据,试验表明:机电系统的转速控制精度和系统响应速度均符合旋转隔离装置设计要求,解旋效果好。

刘月[2](2020)在《数字控制双输入双输出直流变换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输入源多负载的多端口联合供电系统在新能源发电系统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双输入双输出直流变换器是多端口变换器的一种典型结构。随着电力电子领域的发展以及新能源供电方式的普及,这种变换器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双输入双输出直流变换器的应用场景。并按多端口直流变换器的分类,研究了几种典型拓扑。通过分析各种拓扑优缺点,按照设计指标选取了主电路拓扑。通过对不同控制方式的比较研究了适合于该拓扑的控制方法。针对所研究的拓扑结构本文首先分析了基本DC/DC变换器单元闭环控制下的数学模型,对采用输出电压外环-电感电流内环控制方式和电流单环控制方式的基本DC/DC变换器单元进行了仿真,验证了控制方式的可行性。接下来本文分析了双输入并联Boost变换器的工作原理,研究了带有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补偿控制的改进型下垂控制方式,对其控制原理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仿真验证。随后本文对采用改进型下垂控制的Boost变换器进行了数学建模,得出了其等效输出阻抗模型,根据其阻抗特性分析了下垂系数变化对Boost变换器的稳定性的影响。根据改进型下垂控制方式下Boost变换器的等效输出阻抗模型和双闭环控制下Buck变换器的输入导纳模型对所设计双输入双输出直流变换器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根据设计指标完成了双输入双输出直流变换器的设计,介绍了系统硬件选型方案和基于ds PIC33EP64GS506数字控制芯片的数字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并进行硬件实验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

高莹[3](2020)在《储能型三端口开关升压变换器控制策略的研究》文中认为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由于储能装置的加入,解决了光伏电池由于环境原因导致能量的输出存在间歇性的缺点。三端口变换器的三个端口分别连接光伏电池板、储能电池及负载,具有高度的集成特性。不论从经济成本还是变换器运行效率都具有较强的优势。本文设计了一种储能型三端口开关升压变换器应用于光伏发电系统。通过对三端口开关升压变换器的拓扑结构进行研究,对其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进行了分析,针对功率流动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并且将其应用于光伏发电系统中。首先,本文对三端口开关升压变换器的拓扑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该变换器无需进行电气隔离,在此基础上保留了非隔离三端口变换器功率密度较高、体积较小的优点,改进了其工作范围较窄、端口工作电压受限的缺点。其综合了开关升压网络的特性,通过控制三个自由度使拓扑结构具有升压、降压、升降压特性,同时具有高集成度、端口间统一功率流动管理等优点。其次,依据功率流动关系划分了三端口开关升压变换器的工作模式,本文对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随后,将系统控制策略分为三部分在文中进行重点分析。第一部分是依据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本文设计了一种三端口开关升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能够使三端口开关升压变换器能够自主完成功率流动,且平滑地在不同工作模式下进行切换。第二部分是依据光伏电池的工作特性进行建模分析,并分析MPPT控制策略的原理及在DC/DC变换器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是系统功率流动控制策略,依据蓄电池SOC能够自动判断系统的工作模式。最后,本文对系统硬件平台进行了设计,出于对系统安全性及运行可靠性的考虑,对实验中所需的硬件进行了选择,对软件控制部分的程序进行了编程。最终完成了实验平台的搭建以及对系统工作原理及控制策略的验证。

朱和潇[4](2020)在《基于车载48V电源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车载12V电源存在排放标准和功率性能方面的不足,大部分车企提出车载48V电源解决方案。目前,车载48V电源常用的是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但该拓扑结构有占空比丢失、整流二极管寄生振荡和变压器磁平衡等问题。为了解决其缺点,本文将全桥电路和软开关辅助网络相结合,提出一种新型全桥软开关DC/DC变换器,并应用在车载48V电源中。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新型全桥软开关DC/DC变换器拓扑。为降低车载48V电源的体积、重量,简化主电路控制策略的复杂度,以提供更优秀的供电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全桥软开关DC/DC变换器拓扑方案,详细分析了该方案的具体工作原理及其软开关特性。采用分数阶PIλDμ控制器,以获得更优的动态性能。本文通过PSIM仿真平台对所提出的变换器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所提出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所提拓扑不仅克服了移相全桥的诸多缺点,还简化了控制策略,实现所有开关器件的软开关,提高了变换器的工作效率。(2)详细相关参数计算。本文根据设计指标设计了新型全桥软开关DC/DC变换器的参数要求。对变换器主电路中的元器件进行参数计算和选型设计,其设计主要包括全桥电路中的高频变压器,以及软开关辅助网络中的谐振电容、箝位电容和耦合电感。详细的参数计算和选型为实验样机提供理论设计指导。(3)设计并研制实验样机。在设计参数指导下,本文设计并研制了新型全桥软开关DC/DC变换器的实验样机,对实验样机的硬件电路设计和程序编程控制做出了详细说明。文章分析实验样机结果的相关波形以及与经典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的效率对比,验证本拓扑具有无占空比丢失、大大减小了变压器磁平衡问题、实现所有开关器件的软开关和简化控制策略难度等优势。综上所述,本文从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的局限性出发,提出一种新型全桥软开关DC/DC变换器。实验与仿真结果表明,该拓扑结构不仅克服了移相全桥占空比丢失、变压器磁平衡和整流二极管寄生振荡等问题,还简化了控制策略的实现难度,将变换器中包含的开关器件都实现了软开关,从而提高变换器的工作效率,获得了更优秀的供电性能。

谢敏波[5](2020)在《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通过限制传统燃油汽车辆并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来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在传统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过渡的过程中,应用于汽车充电技术的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因其高效率、小功耗、大功率等特点逐渐延伸为电动汽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为了进一步提高汽车电池的能量利用率,并迎合逐年增长的车载DC/DC转换器市场,本课题以NXP公司的MPC5643L为控制芯片,以移相全桥软开关电路作为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的主拓扑结构,设计一种输出电压28V、输出电流100A、额定功率可达到2.8k W的开关电源。首先,详细介绍了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的工作过程。针对降压过程,分析了实现软开关的六个重要工作步骤,计算了软开关实现的条件,在理论层面最大程度降低控制器的整体功耗,提升转换器的工作可靠性;针对升压过程,详细阐述了升压时序,为实现双电源之间的能量双向传递进行了理论研究。然后,从迎合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研发可靠的硬件主电路、控制电路与驱动电路。通过对变压器进行参数计算与模型仿真,设计一款电气隔离的高性能核心器件,实现高压侧电路与低压侧电路、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隔离;在硬件隔离的基础上,计算并设计谐振网络,实现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软开关调制;对硬件电路各重要参数进行精确计算与在线调试,对整体拓扑结构进行小信号建模分析,实现车载DC/DC转换器的宽范围工作。最后,在电路硬件设计与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建模仿真,通过实验验证系统的可靠性,为实际台架实验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搭建DC/DC转换器实验平台,获取系统参数数据和测试波形,通过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宽范围输入、双向隔离、低压大电流输出的车载DC/DC转换器的可行性。

马恩煜[6](2020)在《宽调速飞轮低感无刷电机驱动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性能的飞轮调速系统作为航天器姿态控制的常用执行机构已然成为研究开发的重点。采用无铁心低感无刷直流电机替代传统电机驱动飞轮转子,能够使飞轮调速系统的转速范围、性能与效率得到提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针对飞轮调速系统的项目需求,通过对低感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策略和飞轮宽调速系统锁相环回路的研究与分析,设计并实现了飞轮用低感无刷直流电机宽调速驱动系统。首先,本文对研究控制对象——飞轮调速系统进行了建模与分析。在介绍其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以系统中的低感无刷直流电机为重点对飞轮调速系统进行了数学建模研究,并建立了基于Simulink的飞轮调速系统仿真模型。针对飞轮调速系统驱动电机的绕组电流波动进行了理论分析,确定了针对低感无刷直流电机的三种改进驱动策略的方向。其次,对低感无刷直流电机提出了三种改进驱动策略,在仿真分析、验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结合三种策略优势的新型驱动方案。针对PWM倍频调制策略阐释了其基本原理,并进行了仿真建模,证明了该策略能获得更小的绕组电流纹波和电磁转矩脉动,并指出了倍频调制策略优缺点与其适用范围。针对基于超前角控制的串入电感驱动策略,在仿真模型中实现了超前角控制,证实了该策略可降低电磁转矩脉动,提高驱动性能。针对可调直流母线电压驱动策略,采用了降压斩波电路作为拓扑结构,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核心元件的参数,经过电路原理和仿真分析,确定了双级降压斩波电路的具体形式与前级闭环后级开环的母线调压控制策略,并通过母线调压调速仿真证明了该策略的可行性。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三者优势的低感无刷直流电机新型驱动策略。然后,对基于锁相环的飞轮宽调速系统进行了建模、设计与仿真分析。建立了飞轮系统的锁相环伺服控制回路数学模型,证明了三型锁相环系统理论上能够无差跟踪速率斜坡信号,对各环节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与动态性能。搭建了基于锁相环的飞轮宽调速系统仿真模型,验证了所设计的飞轮系统稳速精度优于0.01%,对宽范围速率斜坡信号具有良好的调速跟踪性能。最后,设计并实现了飞轮用低感无刷直流电机宽调速驱动系统,完成了系统的基本调试,验证了所采用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经过电路参数计算、芯片选型与电路绘制完成了驱动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算法重点实现了基于FPGA的霍尔转子位置预估算法与锁相环控制算法,通过Modelsim时序仿真与频率特性仿真验证了上述算法的正确性。进行了驱动系统调试与实验分析,通过双级闭环可调直流母线电压输出实验验证了系统各部分电路设计的正确性与工作稳定性,同时证明了已实现的闭环可调直流母线电压驱动策略具有良好的输出特性与动态性能。

谢谱敏[7](2020)在《一种滞回电流和电荷控制的单电感双输出自动升降压DC-DC变换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滞回电流和电荷控制的单电感双输出(Single Inductor Dual Output,SIDO)自动升降压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的电感电流受到3个参考电流的控制,3个参考电流将电感电流的大小划分为4个区间,使得变换器只工作在升压主导模式或者降压主导模式下,在一个周期内单独给电感充电和放电的情况也就不会同时出现,这样就保证了低的电感电流,也使得变换器有了高的转换效率。该变换器的每一个通道都受到一个电荷控制电路的调制,每个通道都有独立的充电时间,这样最后一个通道的占空比就不依赖于前面通道的占空比,所以各通道之间的交叉调整率被有效的降低了。当变换器工作在降压主导模式时,由于电感电流的控制环路有很大的带宽,电感电流可能会不稳定,因此需要加斜坡补偿;当变换器工作在升压主导模式时,由于需要有一段额外的单独给电感充电的时间,导致升压主导模式的开关频率要比降压主导模式的开关频率低很多,为了减小两种工作模式之间的频率差,本设计加入额外的电流4)((6)去给电荷控制电路中的电容充电。加入额外的充电电流((6),可以降低变换器的交叉调整率。且变换器的频率不固定可以让交叉调整率分摊到两个通道中,从而不会出现某个通道的交叉调整率过大的情况。本论文提出的自动升降压型单电感双输出DC-DC变换器是基于Global Foundries1P6M 0.18m CMOS工艺进行电路原理图设计的。变换器的输入电压范围为2.8V-5V,输出电压的范围为2.5V-5V,各通道最大的输出电流为450m A,根据仿真结果变换器的峰值转换效率可以达到95.1%,开关频率的变化范围为1–3MHz,在发生300m A的负载跳变时,交叉调整率的范围为0.015–0.077 V/A,输出电压的恢复时间小于60us,输出电压过冲或者下冲的范围为15–63m V。

赵志刚[8](2020)在《高压脉冲除尘电源及其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高压脉冲除尘电源是常见的废气除尘方法,随着国家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其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国内燃煤电厂、水泥、冶金等场景多使用电除尘设备,具备广泛的改造和使用基础,而高压除尘电源作为其供能单元,配合相应的控制系统,可极大提高除尘效率,助推电除尘器走好最后一公里。更进一步,就这种电源本身特点来说,可以避开基础直流电源的电压极点限制,极大降低反电晕和抑制火花放电现象频次,从而维持更大的除尘输出功率,突破效率瓶颈。基于此,本文以原边并联对称式升压脉冲电源为研究基础,按步设计有在60k V直流电压基础上,叠加有80k V脉冲电压,并搭建了并联型脉冲电源样机,并进行了系列实验以验证。基于叠加型电源的主电路,分析了工作原理,提出一种简化计算模型。在主要参数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总结了主电路参数,并进行了部分器件选型。结合本电路参数,探讨了闪络的过度状态划分,特别是根据闪络的不同状态,对火花闪络种类划分,并给出了仿真验证,以便进行分类处理。最后提出一种主电路结构和器件排布方式。从控制参数的设定角度,结合基于DSP和FPGA的控制系统硬件平台,对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引入了主要的调控机制,突出其脉冲、直流交互机制。针对不同火花闪络,提出了火花类型的识别与处理的方法。最后给出了控制系统的硬件构架和软件实现构成。发现了一种母线boost现象问题,提出了模糊PID策略并进行仿真验证。基于BP神经元网络,提出了对低频次,高位害的脉冲火花现象的预测机制的构想。并搭建了相应的BP模型,进行了网络训练、仿真验证和网络持续优化等工作,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在搭建的样机平台上,采用降压等效实验的方式,完成了三种典型实验,即运行参数验证、过零关断、火花闪络实验,验证了系统设计的正确性,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此外对于与母线boost现象,补充了母线稳压附加实验,以达到验证与优化的目的,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朝瑞[9](2020)在《直流微电网多端口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相比交流微电网,直流微电网消除了多个DC/AC或AC/DC环节,不存在同步、无功功率、频率控制、肌肤效应和谐波等问题,为可再生能源和直流负载提供高效率、高可靠性、低成本的接口,需要的控制更简单,可提供更高效的电能质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多端口变换器作为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变换器类型,相较于传统变换器而言,具有缩小系统体积、减少开关管数量、提高变换器效率、降低损耗和节约成本等优点。本文重点针对直流微电网中的多端口变换器拓扑及控制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本文对比分析了直流微电网与交流微电网的特点,同时研究分析现有的多端口变换器拓扑结构与控制技术。在此基础上结合直流微电网的特点,重点针对隔离型多端口变换器进行研究设计。由于传统多端口变换器存在开关管数量过多、系统结构复杂、功率密度不高等问题,本文基于直流微电网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多端口直流变换器,该变换器原边通过将双向Buck/Boost电路和移相全桥变换器的两个桥臂开关管进行复用得到两个输入端口,减少了变换器中开关管数量并提高了功率密度;副边与同步Buck变换器相结合构成高、低压两个输出端口,能更好的适配各种用电设备。接着对所提变换器的工作状态以及开关模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变换器的输入端与输出端的关系以及ZVS实现条件进行了详细的推导,并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对变换器拓扑进行了仿真模型的搭建和仿真分析。其次,结合直流微电网的特点,考虑光伏输入端口的最大化利用、储能端口的保护控制以及输出端口的稳压控制,研究了一种适用于直流微电网多端口变换器的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通过最小选择器,根据当前多端口变换器处于的工作模式,选择变换器端口的输出占空比来决定各端口的控制方式,并且在各端口控制策略切换时,不会因为占空比突变而造成端口控制的不稳定;该变换器采用PWM加移相控制来实现对各端口的目标控制,通过对变换器进行小信号建模分析来判断其稳定性,同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变换器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分析和验证。最后,设计了多端口变换器的硬件电路和软件部分,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台基于TMS320F2808的1000W直流微电网多端口变换器实验样机,完成了对实验样机的搭建与调试,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所提多端口变换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宋涛[10](2020)在《多输入—多输出液位控制系统控制器研发》文中研究指明在能源、化工、冶金和生物等工业领域,液位的高精度实时控制被广泛应用于锅炉、储液罐、熔池、回水池等设备中。多输入-多输出液位控制系统具有非线性、强耦合、柔性化等特点,可通过泵和阀模拟工业生产中的液位控制。液位控制器采样精度越高、执行器控制越精确,则液位控制精度越好。实验室原有多输入-多输出液位控制器采用了单通道选择式液位信号采集方式,可进行分时16位ADC采样,使用了计时式阀门控制策略,可进行包括单液位、双液位、三液位控制在内的多个实验。但是,控制器存在PCB布线不合理、液位采集精度较低、采样频率较慢、无法精确调节阀门开度等问题,导致控制精度达不到要求。因此,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上以ADuCM360芯片作为控制核心,对采集、控制电路分别进行了模块化整合。对液位、流量信号采集电路进行了降压滤波设计,通过搭建共射极放大电路,实现了水泵控制信号的稳定输出,借助I2C总线和锁存器完成了阀门控制电路的设计,对电源管理模块进行了磁珠隔离、电容滤波、接地处理,PCB由双面板改进为四层板,增大了布线区域。通过优化设计,控制器实现了24位ADC采样,水泵控制电路输出信号的调节时间约6ms,流量信号中频率高于1.6k Hz的杂波可被滤除,PCB数字区域和模拟区域避免了交错布线,且有效抑制了电源噪声干扰。(2)底层软件采用了模块化的编程思想,改用了多重嵌套选择-循环结构控制流程。液位采用了多通道并行式信号采集方式,通过限幅平均滤波和可视化标定技术,对液位信号采集值进行了处理,阀门改用了分段式控制策略。通过设计改进,提高了程序执行效率,采样周期缩短至0.5s,采样误差减小至±1mm,阀门开度在20%~45%范围内可实现较精确控制。(3)在电路特性测试过程中,流量信号采集电路输出电压会偶发突然升高现象,甚至会超过芯片允许输入电压信号的上限,通过双运算放大器和滤波电路,将输出脉冲信号峰值电压稳定至2.325V,抑制了毛刺噪声。控制器通过了静电放电抗扰度第4等级测试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第3等级测试。在单液位控制测试中,系统调节时间缩短了2.5s。在双液位控制测试中,系统滞后时间缩短了2s,液位1、液位2调节时间分别缩短了17.5s、4.5s。测试结果表明:控制器抗干扰性好,可靠性高,响应速度快,液位曲线波动小,液位控制精度得到了有效改善。

二、高效、双输出降压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双输出降压控制器(论文提纲范文)

(1)滚转飞行器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设计及解旋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制导炮弹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旋转弹制导技术及隔离控制系统相关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旋转隔离装置设计要求分析及机电系统设计
    2.1 旋转隔离装置设计要求分析
    2.2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稳态设计
        2.2.1 负载分析
        2.2.2 执行元件匹配设计
    2.3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执行元件选型设计
        2.3.1 直流无刷电机的基本结构
        2.3.2 直流无刷电机工作原理及旋转磁场的产生
    2.4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动态设计
        2.4.1 机电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2.4.2 机电系统稳定性分析和校正器设计
        2.4.3 机电系统直流无刷电机的运行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
    3.1 控制系统及PID调节技术
        3.1.1 控制系统选择
        3.1.2 PID调节技术及作用
    3.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3.2.1 模糊控制算法
        3.2.2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3.3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3.3.1 MATLAB/Simulink特点
        3.3.2 旋转隔离装置直流无刷电机模块
        3.3.3 PWM逻辑输出模块
        3.3.4 电压逆变器模块
        3.3.5 速度控制模块
        3.3.6 机电系统仿真结果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设计
    4.1 旋转隔离装置机械设计
        4.1.1 动力输出及硬件电路控制模块
        4.1.2 惯导系统信息采集模块
    4.2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控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3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3.1 硬件电路主控制器设计
        4.3.2 电源电路设计
        4.3.3 驱动电路设计
        4.3.4 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4.3.5 编码器接口电路设计
        4.3.6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4.4 旋转隔离装置机电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4.1 主程序设计
        4.4.2 中断子程序设计
        4.4.3 PWM调制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研究和分析
    5.1 试验平台机电系统设计
        5.1.1 试验平台机械设计
        5.1.2 试验平台机电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及软硬件系统设计
    5.2 试验装配系统
    5.3 旋转隔离装置动态性能试验调试
    5.4 空载试验解旋性能分析
    5.5 负载试验解旋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数字控制双输入双输出直流变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双输入双输出直流变换器的研究背景
    1.2 多端口直流变换器的研究现状
        1.2.1 多端口直流变换器常用的拓扑结构
        1.2.2 多端口直流变换器常用的协同控制方式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双输入双输出变换器基本单元的数学建模
    2.1 双输入双输出直流变换器的构建
        2.1.1 基本变换器单元的并联方式
        2.1.2 双输入双输出直流变换器的拓扑结构
    2.2 基本变换器单元的数学建模
        2.2.1 Boost变换器的数学建模
        2.2.2 Buck变换器的数学建模
    2.3 基本变换器单元的数字控制仿真
        2.3.1 Boost变换器的数字控制仿真
        2.3.2 Buck变换器的数字控制仿真
    2.4 本章小节
3 双输入并联Boost变换器控制方式
    3.1 双输入并联Boost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3.2 下垂控制
        3.2.1 下垂控制原理分析
        3.2.2 下垂控制的仿真
    3.3 改进型下垂控制
        3.3.1 自适应下垂系数控制
        3.3.2 输出电压补偿控制
        3.3.3 改进型下垂控制仿真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4.1 改进型下垂控制Boost变换器稳定性分析
        4.1.1 改进型下垂控制Boost变换器建模
        4.1.2 改进型下垂控制Boost变换器阻抗特性
    4.2 系统稳定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双输入双输出直流变换器系统设计
    5.1 硬件设计
        5.1.1 Boost变换器的硬件设计
        5.1.2 Buck变换器的硬件设计
    5.2 软件设计
        5.2.1 数字PID控制算法软件设计
        5.2.2 系统保护软件设计
        5.2.3 软启动程序设计
        5.2.4 数字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储能型三端口开关升压变换器控制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系统拓扑设计与工作原理分析
    2.1 系统的拓扑结构
    2.2 系统的工作状态
    2.3 三端口开关升压变换器功率流动管理
    2.4 三端口开关升压变换器工作原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PC应用于光伏系统的控制策略
    3.1 光伏发电原理分析
    3.2 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策略
    3.3 三端口开关升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
    3.4 系统功率流动的控制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硬件的设计与验证
    4.1 系统仿真结果验证
    4.2 系统软硬件设计
    4.3 系统实验结果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车载48V电源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对照表
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车载48V电源结构
    1.3 常用DC/DC变换器拓扑及软开关换流技术
        1.3.1 常用DC/DC变换器拓扑
        1.3.2 常用软开关换流技术
    1.4 全桥DC/DC变换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全桥DC/DC变换器拓扑结构
        1.4.2 全桥DC/DC变换器控制策略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全文安排
第2章 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局限性
    2.1 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工作原理
    2.2 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局限性分析
    2.3 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仿真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全桥软开关DC/DC变换器拓扑及其控制
    3.1 新型全桥软开关DC/DC变换器电路结构
    3.2 新型全桥软开关DC/DC变换器模态分析
    3.3 新型全桥软开关DC/DC变换器特性分析
        3.3.1 主开关管的ZVS开通和ZCS关断条件
        3.3.2 整流桥的ZCS开通关断条件
        3.3.3 耦合电感式缓冲电路软开关分析
        3.3.4 占空比丢失分析
    3.4 分数阶PI~λD~μ控制器
        3.4.1 分数阶微积分定义及其Laplace变换
        3.4.2 分数阶微积分算子的近似计算
        3.4.3 分数阶PI~λD~μ的双闭环控制器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全桥软开关DC/DC变换器参数设计
    4.1 车载48V电源设计指标
    4.2 主电路参数设计
        4.2.1 工作频率选择
        4.2.2 开关管的选取
        4.2.3 高频变压器设计
        4.2.4 整流二极管选取
        4.2.5 输出滤波电容选取
    4.3 软开关辅助网络的设计
        4.3.1 谐振电容及箝位电容的设计
        4.3.2 开关管电压电流分析
        4.3.3 二极管电压电流分析
        4.3.4 缓冲电路耦合电感设计
    4.4 仿真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全桥软开关DC/DC变换器实验平台设计
    5.1 功率主电路
    5.2 PWM程序实现
        5.2.1 控制器选择
        5.2.2 PWM的产生
        5.2.3 控制程序设计
    5.3 保护电路及采样调理电路
        5.3.1 保护电路
        5.3.2 采样调理电路
    5.4 隔离驱动电路
        5.4.1 驱动芯片
        5.4.2 反激变换器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实验平台样机
        5.5.2 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的发展现状
        1.2.1 车载DC/DC转换器的发展现状
        1.2.2 双向DC/DC转换器的拓扑结构分析
        1.2.3 开关电源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主要工作内容
第2章 控制器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
    2.1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结构设计
    2.2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拓扑结构及工作过程
        2.2.1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拓扑结构
        2.2.2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工作过程
        2.2.3 软开关控制中占空比丢失现象
    2.3 信号采样技术
        2.3.1 温度采样电路
        2.3.2 电压采样电路
        2.3.3 电流采样电路
    2.4 功率半导体器件驱动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集成元件与主电路硬件设计
    3.1 高频变压器设计
        3.1.1 高频变压器磁芯设计
        3.1.2 高频变压器绕组设计
        3.1.3 高频变压器损耗计算
        3.1.4 谐振网络设计
    3.2 高压侧电路设计
        3.2.1 逆变桥设计
        3.2.2 辅助电路与驱动电路设计
    3.3 低压侧电路设计
    3.4 保护电路设计
    3.5 磁性元件的集成技术与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闭环环路设计
    4.1 控制环路设计
        4.1.1 频率特性法
        4.1.2 Buck电路小信号模型
        4.1.3 车载双有源DC/DC转换器功率传输特性
    4.2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小信号建模
    4.3 反馈网络
        4.3.1 反馈补偿网络原理
        4.3.2 反馈补偿网络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路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5.1 实验概述
    5.2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仿真
    5.3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实验
        5.3.1 降压实验
        5.3.2 升压实验
    5.4 效率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宽调速飞轮低感无刷电机驱动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飞轮调速控制系统的发展与研究综述
        1.2.2 低感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策略的研究综述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飞轮调速系统建模与分析
    2.1 引言
    2.2 飞轮调速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2.3 飞轮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
    2.4 飞轮调速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2.5 飞轮调速系统驱动电机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感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策略研究
    3.1 引言
    3.2 PWM倍频调制策略
        3.2.1 PWM倍频调制策略实现原理
        3.2.2 PWM倍频调制策略仿真与分析
    3.3 基于超前角控制的串入电感驱动策略
        3.3.1 基于超前角控制的串入电感驱动策略原理
        3.3.2 基于超前角控制的串入电感驱动策略仿真分析
    3.4 可调直流母线电压驱动策略
        3.4.1 可调直流母线电压驱动策略原理
        3.4.2 可调直流母线电压驱动策略设计与仿真
    3.5 低感无刷直流电机新型驱动方案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锁相环的飞轮宽调速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二型锁相环与三型锁相环建模分析
    4.3 基于锁相环的飞轮宽调速系统设计
    4.4 基于锁相环的飞轮宽调速系统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飞轮用低感无刷直流电机宽调速驱动系统设计与实验分析
    5.1 引言
    5.2 飞轮用低感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硬件电路设计
        5.2.1 供电电路设计
        5.2.2 双级闭环可调直流母线电压电路设计
        5.2.3 飞轮电机电流采样与驱动电路设计
        5.2.4 飞轮电机保护电路设计
        5.2.5 FPGA与配置电路设计
    5.3 飞轮用低感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软件实现
        5.3.1 基于FPGA的霍尔转子位置预估算法
        5.3.2 锁相环控制算法实现
    5.4 飞轮用低感无刷直流电机宽调速驱动系统实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一种滞回电流和电荷控制的单电感双输出自动升降压DC-DC变换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SIMO DC-DC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SIMO DC-DC基本原理
    2.1 DC-DC功率级典型的拓扑结构
        2.1.1 降压型DC-DC
        2.1.2 升压型DC-DC
        2.1.3 升降压型DC-DC
    2.2 DC-DC常见控制方法
    2.3 SIMO DC-DC能量分配方式
        2.3.1 时分复用
        2.3.2 依次序供能
    2.4 SIDO DC-DC功率级损耗及效率分析
        2.4.1 导通损耗
        2.4.2 栅极驱动损耗
        2.4.3 开关损耗
        2.4.4 变换器的转换效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设计指标
    3.2 滞回电流和电荷控制的SIDO DC-DC变换器
        3.2.1 系统整体的工作原理
        3.2.2 本文提出的电感电流控制机制
        3.2.3 升压主导模式和降压主导模式之间的切换
        3.2.4 降压主导模式下的稳定性分析
        3.2.5 升压主导模式下开关频率降低的处理
    3.3 系统的环路分析
        3.3.1 降压主导模式下系统的环路分析
        3.3.2 升压主导模式下系统的环路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关键子模块电路介绍
    4.1 功率管类型及尺寸的选择
    4.2 电荷控制电路
    4.3 滞回窗口产生电路
    4.4 全波电感电流采样电路
        4.4.1 采样校准加基于滤波的电感电流采样电路的工作原理
        4.4.2 比例MOS管电流采样电路
    4.5 电流i_a的产生电路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体电路仿真和分析
    5.1 电路的启动特性
        5.1.1 降压主导模式下的启动特性
        5.1.2 升压主导模式下的启动特性
    5.2 电路的稳态特性
    5.3 模式切换特性
    5.4 负载变化响应
    5.5 转换效率
    5.6 版图及后仿
        5.6.1 负载变化响应的后仿
        5.6.2 效率的后仿
    5.7 与相关文献的性能对比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高压脉冲除尘电源及其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静电除尘电源研究现状
        1.2.1 除尘电源的发展趋势
        1.2.1.1 工频高压电源
        1.2.1.2 高频高压电源
        1.2.1.3 高压脉冲电源
        1.2.2 电源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脉冲电源主电路分析
        1.3.1 静电除尘原理
        1.3.2 脉冲供电对反电晕的作用
        1.3.3 主电路拓扑及原理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论文的设计目标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主电路原理与参数计算
    2.1 叠加电源拓扑结构
        2.1.1 叠加电源主电路拓扑
        2.1.2 高压基础直流电源的选用
    2.2 脉冲部分主电路设计
        2.2.1 脉冲主电路原理分析
        2.2.2 谐振回路参数计算
        2.2.2.1 脉冲主电路结构详解
        2.2.2.2 谐振回路参数计算
    2.3 仿真分析与闪络状态解读
        2.3.1 主电路的仿真验证
        2.3.2 火花状态分析
    2.4 主电路的搭建
        2.4.1 关键功率器件的选型
        2.4.1.1 大功率IGBT管
        2.4.1.2 RCD器件
        2.4.2 主电路空间结构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电源控制系统分析及详解
    3.1 控制系统整体描绘
        3.1.1 系统主控量
        3.1.1.1 基础直流电压U_(dc)
        3.1.1.2 脉冲峰值U_(pulse)
        3.1.1.3 输出脉冲电流I_E
        3.1.1.4 IGBT电流I_(igbt)、电压U_(igbt)
        3.1.2 功能部分构成
        3.1.2.1 主控功能模块划分
        3.1.2.2 MU测量模块
        3.1.3 运行调控机制
        3.1.3.1 系统软启动
        3.1.3.2 交互协调运行
        3.1.4 闪络处理机制
        3.1.4.1 直流火花
        3.1.4.2 脉冲火花
    3.2 控制系统硬件架构
        3.2.1 主控板结构及特点
        3.2.2 器件的选择与使用
        3.2.2.1 DSP芯片的选择
        3.2.2.2 FPGA的选择
    3.3 控制系统软件实现
        3.3.1 控制程序结构设计
        3.3.2 主控程序流程
        3.3.3 关键辅助程序
        3.3.3.1 IGBT控制与保护
        3.3.3.2 火花处理交互
    3.4 控制系统稳压环节
        3.4.1 寄生boost的影响
        3.4.2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
        3.4.2.1 控制模型
        3.4.2.2 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火花预测
    4.1 神经网络理论准备
        4.1.1 基础神经网络
        4.1.1.1 发展历程概述
        4.1.1.2 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
        4.1.1.3 神经元模型
        4.1.1.4 神经网络模型结构
        4.1.2 BP神经网络
        4.1.2.1 BP神经网络概述
        4.1.2.2 BP神经网络的模型
        4.1.2.3 BP学习算法
        4.1.2.4 BP神经网络的优缺点
    4.2 预测模型建立与分析
        4.2.1 BP网络模型的建立
        4.2.1.1 网络层数
        4.2.1.2 各层神经元数
        4.2.1.3 权值与阈值的初始化设定
        4.2.1.4 学习速率
        4.2.1.5 动量因子
        4.2.2 数据的筛选与处理
        4.2.2.1 样本数据的选取
        4.2.2.2 样本数据的处理
    4.3 网络训练与测试分析
        4.3.1 BP网络的训练
        4.3.2 测试与结果分析
        4.3.2.1 多层网络模型
        4.3.2.2 简化网络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叠加电源样机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平台详解
        5.1.1 实验平台样机
        5.1.2 实验上位机
    5.2 电源基本运行实验
        5.2.1 正常运行
        5.2.1.1 脉冲单列运行验证
        5.2.1.2 叠加试运行
        5.2.2 过零关断
        5.2.2.1 谐振电流过零前关断
        5.2.2.2 谐振电流过零关断
    5.3 闪络实验
        5.3.1 脉冲单列运行闪络实验
        5.3.1.1 脉冲前半周闪络实验
        5.3.1.2 脉冲后半周期闪络实验
        5.3.2 并列运行闪络实验
        5.3.2.1 前半周闪络实验
        5.3.2.2 后半周闪络实验
    5.4 稳压实验
        5.4.1 升压现象
        5.4.2 稳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9)直流微电网多端口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直流微电网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多端口变换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多端口变换器的拓扑
        1.3.2 多端口变换器的控制技术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直流微电网多端口变换器的拓扑结构研究
    2.1 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原理分析
        2.1.1 主电路拓扑结构分析
        2.1.2 工作状态分析
    2.2 开关模态分析
    2.3 变换器特性分析
        2.3.1 变换器输入输出关系
        2.3.2 ZVS实现条件
    2.4 仿真验证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直流微电网多端口变换器的控制技术研究
    3.1 多端口变换器的控制策略分析
        3.1.1 光伏电池系统建模分析
        3.1.2 储能电池系统建模分析
    3.2 多端口变换器小信号建模分析
        3.2.1 储能电池端口建模
        3.2.2 光伏输入端口建模
    3.3 仿真实验及分析
        3.3.1 光伏输入端突变
        3.3.2 负载端功率突变
        3.3.3 控制策略切换
    3.4 本章小结
4 样机研制与实验
    4.1 元件参数设计
        4.1.1 功率变压器设计
        4.1.2 开关管与二极管选取
        4.1.3 滤波电感的设计
        4.1.4 隔直电容选取
    4.2 硬件电路设计
        4.2.1 辅助电源电路
        4.2.2 电压采样电路
        4.2.3 电流采样电路
        4.2.4 MOSFET驱动电路
        4.2.5 DSP控制电路板
    4.3 软件设计
        4.3.1 TMS320F2808开发环境
        4.3.2 程序流程图
    4.4 硬件设计的结果及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多输入—多输出液位控制系统控制器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多输入-多输出液位控制系统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多输入-多输出液位控制系统应用价值
    1.3 多输入-多输出液位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4 液位控制器发展现状及趋势
        1.4.1 国外发展现状
        1.4.2 国内发展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液位控制系统优化前后整体对比
    2.1 液位控制系统物理结构对比
    2.2 控制器硬件系统对比
    2.3 控制器软件系统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控制器硬件系统优化设计与实现
    3.1 控制器硬件系统架构优化设计
    3.2 控制器主控芯片选型
    3.3 控制器主控模块设计
    3.4 数据采集模块优化设计
        3.4.1 液位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4.2 流量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5 执行器控制模块优化设计
        3.5.1 水泵控制电路设计
        3.5.2 阀门控制电路设计
    3.6 电源管理模块设计
    3.7 控制器PCB优化设计
        3.7.1 电磁兼容理论
        3.7.2 PCB布局及布线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器软件系统优化设计与实现
    4.1 底层软件系统控制流程优化设计
        4.1.1 顺序-循环结构控制流程
        4.1.2 多重嵌套选择-循环结构控制流程
        4.1.3 底层软件系统控制流程对比分析
    4.2 液位信号采集程序优化设计
        4.2.1 单通道选择式液位信号采集
        4.2.2 多通道并行式液位信号采集
        4.2.3 液位信号采集电路故障检测
        4.2.4 液位信号采集方式对比分析
    4.3 液位信号采集值处理程序优化设计
        4.3.1 液位信号采集值直接计算处理
        4.3.2 液位信号采集值限幅平均滤波处理
        4.3.3 液位信号采集值可视化标定
        4.3.4 液位信号采集值处理方法对比分析
    4.4 阀门控制策略优化设计
        4.4.1 计时式阀门控制策略
        4.4.2 分段式阀门控制策略
        4.4.3 阀门控制策略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控制器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控制器硬件系统抗扰度测试
        5.1.1 静电放电抗扰度测试
        5.1.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测试
    5.2 单水箱液位控制对比分析
        5.2.1 采样周期及采样误差测试
        5.2.2 单阀门控制测试
        5.2.3 单水箱整体控制效果对比
    5.3 双水箱液位控制对比分析
        5.3.1 多通道液位信号采集测试
        5.3.2 多阀门配合控制测试
        5.3.3 双水箱整体控制效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高效、双输出降压控制器(论文参考文献)

  • [1]滚转飞行器旋转隔离装置机电系统设计及解旋性能研究[D]. 袁林中.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数字控制双输入双输出直流变换器研究[D]. 刘月.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储能型三端口开关升压变换器控制策略的研究[D]. 高莹.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车载48V电源DC/DC变换器的软开关技术研究[D]. 朱和潇. 湘潭大学, 2020
  • [5]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研究[D]. 谢敏波.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6]宽调速飞轮低感无刷电机驱动控制方法研究[D]. 马恩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一种滞回电流和电荷控制的单电感双输出自动升降压DC-DC变换器[D]. 谢谱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高压脉冲除尘电源及其控制系统研究[D]. 赵志刚. 东南大学, 2020(01)
  • [9]直流微电网多端口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D]. 张朝瑞. 西华大学, 2020(01)
  • [10]多输入—多输出液位控制系统控制器研发[D]. 宋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高效、双路输出降压控制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