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长角牛病毒研究初报

庆阳长角牛病毒研究初报

一、青杨天牛病毒研究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1](2020)在《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寄生蜂是一类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繁多、习性复杂,在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产卵时,寄生蜂携带的毒液、多DNA病毒等寄生因子就会随之进入寄主体内,发挥调控寄主生长、发育、免疫、代谢、行为的作用,从而保障了寄生蜂后代的发育。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寄生蜂的系统分类、资源普查、生物学、生态学、寄主调控、人工繁殖、释放应用、田间保护和助增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概述和整理。

张翌楠,王福海,许士文,杨忠岐[2](2019)在《北京地区寄生性天敌昆虫及常见种类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对北京地区农林业害虫中重要的52种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描述。对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赤眼蜂Trichogramma.spp.和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 5种常见天敌昆虫在北京地区的应用进行论述,为推广应用天敌昆虫,对害虫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保护生态环境,保证食品安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林魏巍[3](2018)在《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部,以戈壁荒漠区为主,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天然植被主要有胡杨、梭梭等,生态环境恶劣。为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绿化造林。随着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林木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为摸清该市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分布和危害情况,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于2017年3月—9月期间对该市林木病虫害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主要虫害药剂试验。本研究在林木病虫害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森防站历史数据,对该市主要病虫的发生趋势、年际动态、危险性评估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市不同林分类型中病虫害的防治原则,以及针对该市林业管理现状的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建议。取得了以下结果:1.通过对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为害症状、分布、危害程度及发生面积等进行调查,发现林木害虫共计226种,天敌昆虫50种。其中食叶害虫151种,顶芽及枝梢害虫21种,蛀干害虫28种,地下害虫19种,种实害虫4种,以及3种蜱螨目节肢动物;林木病害56种,其中种子及苗木病害3种,叶部病害34种,果实病害1种,枝干病害13种,根部病害4种,寄生性种子植物1种。2.小板网蝽、杨圆蚧、白杨透翅蛾、杨十斑吉丁、榆树煤污病等均有发生,属克拉玛依市广布种,危害严重;春尺蠖、杨圆蚧、杨树腐烂病等病虫害属克拉玛依市危险性病虫害,需加强防治力度;3.在不同的林分类型中,整体上在用材林中病虫害发生的种类最多,危害最重,;其次为防护林,以食叶及刺吸类害虫危害最重;绿化林带最轻。蛀干类害虫在用材林发生最重。在同种林分类型中,各主要病虫害在混交林中比在纯林中危害程度轻。4.使用杀玲脲、苦参碱和阿维菌素混合液、高效氯氰菊酯3种药剂分别对春尺蠖不同龄期幼虫进行防治,防治退减率依次可达96%、92%和99%;用高效氯氰菊酯对沙枣木虱和杨梦尼夜蛾进行防治,防治退减率均可达90%;吡虫啉不适用于沙枣木虱的防治,防治退减率较低,并出现防治后虫口密度增大的现象;杀扑磷对草履蚧防治效果较好,杨树纯林绿化带内,防治退减率可达83%以上。5.针对克拉玛依市不同林分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原则和防治建议,并针对该市病虫害发生情况,编写了《克拉玛依市主要病虫害防治历》。

陶敏[4](2016)在《青杨天牛交配行为和产卵忌避信息素研究》文中提出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 Linnaeus是我国三北地区杨树的主要枝梢蛀干害虫。青杨天牛幼虫蛀食杨树枝干,被害部位形成虫瘿,虫瘿会阻碍养分运输,致使树梢干枯、风折甚至整株植物死亡,给杨树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研究青杨天牛室内交配行为、自身分泌物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化学成分分析、分泌物的刻槽产卵反应以及青杨天牛对标准物质的触角电位(EAG)反应等内容,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培养皿木椴饲养法,观察青杨天牛S.populnea在适宜交配期与模拟交配期的生存状态、交配状态,发现青杨天牛在适宜交配期成虫生活状态活跃,且存在雌雄交配、同性交配、三虫交配的现象,而模拟交配期成虫状态不活跃,且仅存在雌雄交配的现象。不同完整度触角对青杨天牛交配率影响实验表明:触角状态是否完整对青杨天牛交配率的影响差异不显着。2.采用V型生物测定法,研究青杨天牛对自身分泌物(交配雌虫腹部粗提液、交配雌虫粪便粗提液、刻槽产卵粗提液)的刻槽产卵行为反应。结果显示交配雌虫对腹部粗提液的刻槽选择率明显高于交配雌虫粪便粗提液、刻槽产卵粗提液。3.利用GC-MS联用仪分析青杨天牛自身分泌物成分,推测壬酸、壬醛、水杨酸甲酯、柠檬烯、芳樟醇、法尼烯等一些物质可能引起青杨天牛的产卵忌避行为。4.采用EAG检测青杨天牛交配雌成虫触角对标准物质、混合标准物质的反应情况,触角电位值显示青杨天牛对这些物质均有明显反应。筛选物能引起青杨天产生忌避产卵行为还是引诱产卵行为需进行进一步生物测定。

陈雅竹[5](2016)在《管氏肿腿蜂应对种内竞争的产卵决策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是聚寄生于天牛等林木蛀干害虫体外的天敌昆虫,在我国林业害虫生物防治中广泛应用。迄今,对管氏肿腿蜂的研究以基本生物学、生活史和防治应用居多,定性观察描述较多,但缺少对行为机理的研究。为认识管氏肿腿蜂应对种内竞争的产卵决策,研究了管氏肿腿蜂应对其他蜂卵量和雌蜂数量的产卵行为对策。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管氏肿腿蜂合作寄生行为的机理提出了见解,为管氏肿腿蜂的大规模繁殖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1.管氏肿腿蜂应对其他蜂卵数量的产卵对策为探究合作抚育的雌蜂是否受亲缘关系的影响,在同一寄主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蛹上先接入1头雌蜂,任其产卵;然后移走该雌蜂,再引入另一头雌蜂,两头蜂为同胞蜂或非同胞蜂,观察各自产卵量和子代发育适合度表现。获得如下结果。(1)第1头蜂产的卵量与两蜂亲缘关系因素互作影响第2头蜂的产卵量,当两蜂为同胞蜂时,第2头蜂产卵量随第1头蜂产的卵量增加而减小;当两蜂为非同胞蜂时,则第2头蜂产卵量随第1头蜂产的卵量增加而增大。(2)第1头蜂产的卵量与两蜂亲缘关系等因素对雌蜂杀幼发生概率没有影响;(3)寄主黄粉甲蛹体上的总卵量对子代老熟幼虫数、出蜂数存在正相关性,但对子代性比(雄性占比)没有影响。研究结果说明,管氏肿腿蜂雌蜂能够识别子代的亲缘关系并调整产卵决策。2.管氏肿腿蜂应对同种蜂数量的产卵对策—控制交配法实验为探究雌蜂是否根据合作利用寄主的其他蜂调整产卵决策,用未交配的雌蜂(A蜂,只产雄性子代)和已交配的雌蜂(B蜂,只产约5%的雄性子代)组合成:B、AB、ABB、ABBB、AAB和AAAB等6个处理,分别选用黄粉甲和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为寄主。(1)随蜂虫比从1:1增加到4:1,寄主体上的总卵数呈增加趋势,但平均单头雌蜂的产卵量降低;(2)在黄粉甲蛹上的总卵数总体大于在青杨天牛上的总卵数,但出蜂数少于在黄粉甲上;(3)随已交配雌蜂的比例增多,子代性比(雄性占比)线性减小,但随未交配蜂比例提高而增大;(4)子代性比随窝蜂数增加而显着增加。研究结果说明,管氏肿腿蜂雌蜂可根据寄主体上同种蜂数量调整产卵量和子代性比决策。3.管氏肿腿蜂应对同种蜂数量的产卵对策—辐照不育法实验为探究寄生蜂应对同种蜂的产卵对策,采用辐照不育技术处理雌蜂,以便同健康蜂区分。首先,进行预试验确定Co60辐照处理的剂量和照射时间为剂量=40Gy、剂量率=2 Gy/min,辐照后的雌蜂可正常产卵,但产的卵均被雌蜂吃掉。将不育雌蜂(称“H蜂”)与正常健康蜂(“N蜂”)组合为以下处理:N、HN、HHN、HHHN和NN,观察产卵数量和出蜂性比(雄性占比),。(1)与单独1头健康雌蜂(对照)相比,与不育蜂(H蜂)组合中的健康蜂的产卵量增多,且随H蜂数量增加而增多,例如,与3头H蜂组合时平均产41粒,对照蜂只产36粒;(2)健康蜂随寄主上的不育蜂增多而增大性比,有1头不育蜂处理的性比为4.97%,而有3头不育蜂处理性比为11.75%。研究结果说明,管氏肿腿蜂雌蜂随同种其他蜂增多而提高产卵量和性比。

严彩霞,白瑞霞,田菲菲[6](2010)在《园林蛀干害虫的生物防治》文中提出蛀干害虫是园林植物的毁灭性害虫,严重阻碍城市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由于蛀干害虫长期营隐蔽性生活,化学防治难度较大,本文从寄生性天敌昆虫、捕食性天敌、病原微生物、昆虫病原线虫、植物性杀虫物质、基因工程等方面对园林蛀干害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论述,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张权锋[7](2010)在《黑龙江省农田防护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农田防护林对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改善农田小气候和保证农作物丰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农田防护林病虫害连年发生,严重危害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致使防护林失去其应有的生态作用。本文综述了以杨树为主的农田防护林主要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和特点,论述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综合防治的方法及应对策略,通过对杨树防护林病虫害监测调查及防控技术研究,筛选出杨树烂皮病、溃疡病和天幕毛虫、杨毒蛾、舞毒蛾、杨干象甲、青杨天牛、光肩星天牛的有效防控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以小黑杨、小黑14杨、小×黑和A118杨为主要品种的哈尔滨呼兰区农田防护林中各树种病害级别较低,危害程度较轻。食叶害虫中天幕毛虫危害最严重,舞毒蛾次之,杨毒蛾最轻。主要蛀干害虫光肩星天牛危害程度大,杨干象甲、青杨天牛虽有发生,但相对危害较轻。对试验林采用综合物理防控技术,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利用化学方法防治叶部虫害,对烂皮病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21%过氧乙酸水剂杀菌抑菌效果最好。对溃疡病选用50%多菌灵和70%甲基托布津可达到较好杀菌效果。对舞毒蛾采用药环或毒绳以及药液喷雾防治效果显着。在光肩星天牛产卵及孵化的高峰期,使用打孔注入20%的大力士可溶性液剂防治光肩星天牛可达到理想效果。利用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技术可有效防控病虫害发生,并且降低化学药剂在环境中的残留,结合物理、化学防治技术将会实现农田防护林病虫害的科学防控。

胡加付[8](2008)在《农田林网中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控制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以光肩星天牛为主的杨树天牛是我国北方地区杨树林中最重要的害虫之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杨树天牛的大规模发生给天敌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大斑啄木鸟的种群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杨树天牛的发生和危害。本文以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地区的农田防护林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大斑啄木鸟的基础生物学和营养生态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了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作用,同时对农田林网条件下大斑啄木鸟的巢位和栖息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人工招引大斑啄木鸟技术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农田林网条件下大斑啄木鸟的繁殖生物学和日间行为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大斑啄木鸟的繁殖期为4月上旬至6月中旬,日产卵一枚,窝卵数4-7枚,抱窝时长13d左右,孵化成功率约为51.52%,雏鸟第25天第一次飞离巢洞,育雏成功率为88.42%左右;觅食和啄食是大斑啄木鸟的主要活动行为,夏季具午间休息习性,日间行为节律明显,而冬季没有午休习性,日间行为节律不明显,不同性别大斑啄木鸟的日间行为差异不显着,但大斑啄木鸟在不同季节之间的日间行为差异极为显着,夏季活动时间明显长于冬季。2.首次对农田林网条件下大斑啄木鸟的营养生态学进行系统的研究,明确了大斑啄木鸟不同季节的取食量、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啄食率和啄食成功率,以及对取食对象和取食部位的选择性等,并对利用大斑啄木鸟控制光肩星天牛提出了合理的人为干扰措施。大斑啄木鸟春季、夏季和冬季的日取食次数分别为49.75±8.73次/天,57.75±8.68次/天和37.62±6.07次/天,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取食次数分别为1.58±0.27头/天,1.26±0.19头/天和11.91±1.92头/天,冬季是大斑啄木鸟控制光肩星天牛的主要季节;不考虑季节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啄食率为30.72%±29.06%,啄食成功率为88.33%±25.00%,不同季节的啄食率和啄食成功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在枝干上的啄食次数明显高于主干,对小幼虫的啄食成功率明显高于大幼虫,但在觅食过程中,对幼虫大小没有明显的选择性。另外,大斑啄木鸟在枯死部位上的取食时间明显多于活立部位。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以人为减少林地内的枯死木数量和清除枯死部位,增加大斑啄木鸟在活立部位的取食时间,从而提高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效果。3.首次拟合出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作用功能反应模型,明确了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域值和控制效果。联合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可以很好地拟合出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捕食作用功能反应模型,但不同季节的反应模型有所不同,冬季(夏季~冬季)和春季(冬季~春季)期间的捕食率与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呈反比关系,而夏季(春季~夏季)呈正比关系;以虫口密度计算,与对照样地相比,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效果可以达到42.05%;对于不同光肩星天牛危害程度的样地,大斑啄木鸟的控制范围也不相同,轻度危害的林地1对大斑啄木鸟平均可以控制86.32±58.34公顷林地,中度危害的控制范围为53.51±12.99公顷,重度危害的控制范围为30.52±6.84公顷;在光肩星天牛的暴发期清除高虫口密度的被害木,可以有力地提高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效果,实现对光肩星天牛的长期可持续控制目标。4.首次对农田林网条件下大斑啄木鸟的巢位和栖息地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大斑啄木鸟一年内有两个筑巢高峰,即入冬之前和春季育雏期,一年内平均每对大斑啄木鸟的新筑巢数为5.40±1.97个,影响其巢位选择的主要因子是树龄、树高、心腐程度、隐蔽度和避雨情况等,鸟巢的洞口方向主要分布于北向、东北和东向;影响大斑啄木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是枯立木比例、有无片林、林地内主要树木的树龄、树高、胸径和食物丰富度等,平均每对大斑啄木鸟的栖息地面积为72.53±38.01公顷,变化范围为27.02~150.45公顷。5.首次在农田林网条件下开展人工招引大斑啄木鸟研究,提出了人工招引大斑啄木鸟的技术要点。人工挂巢招引大斑啄木鸟应该在有大斑啄木鸟活动痕迹、枯立木少且林带整齐的林地内进行;挂巢时间在3月上旬之前,每年挂巢一次,每对大斑啄木鸟挂6~8个木段;巢木直径≥20cm,具有心腐和突起;挂巢高度3.5m左右,巢位间距可以设为100m左右,挂巢方向为北向、东北或者东向;木段应挂置在林带的中央,可以采用一字形或平行状排列。

姚万军,杨忠岐[9](2008)在《人工繁殖管氏肿腿蜂的替代寄主研究》文中认为利用意大利蜜蜂雄蛹作为替代寄主成功繁殖出了管氏肿腿蜂,且繁殖出的成蜂寄生率、生活力都较强。繁蜂时各种主要条件因子的最佳组配为:温度26℃,相对湿度60%,接蜂的蜂蛹比2∶1。在该条件下繁蜂,寄生率为72.83%,出蜂率为47.83%。每头意大利蜜蜂雄蛹平均可繁殖出管氏肿腿蜂成蜂32头。观察了用替代寄主繁殖出的管氏肿腿蜂成虫的寿命:在20℃条件下,雄蜂和雌蜂的平均寿命分别为5.5d、28.4d;寿命超过一个月的雌蜂比例占65.45%。全年可以繁蜂58代。利用意大利蜜蜂雄蛹和用青杨天牛幼虫为寄主繁殖出的管氏肿腿蜂成蜂在个体大小、生活力、寄生力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利用意大利蜜蜂雄蛹繁蜂成本较低,仅为青杨天牛的7.44%。

宋漳[10](2008)在《防治马尾松毛虫绿僵菌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针对绿僵菌对马尾松毛虫致病菌株的筛选及影响致病力的温湿度因子、马尾松毛虫对绿僵菌入侵的生理反应、绿僵菌培养与菌种稳定性、绿僵菌与化学杀虫剂、白僵菌混配及其增效作用和绿僵菌对林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旨在揭示绿僵菌对马尾松毛虫的生物控制潜能,为有效利用绿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提供理论依据。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摘要如下:1.供试的9个绿僵菌菌株(M103、M104、M131、M337、M187、M336、M115、M335和M189)中,金龟子绿僵菌M104和M337菌株对马尾松毛虫有致病性,进一步对这2个菌株进行生物测定表明,M337菌株的毒力高于M104菌株,M337菌株对马尾松毛虫有较高毒力。通过对致病菌株M104和M337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明确了它们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条件、环境条件和分生孢子萌发的营养和环境条件。2个致病菌株对环境条件有较好的适应性,25~28℃、pH6.5~7.0为适宜的产孢条件;温度、湿度和pH显着影响分生孢子萌发,25~28℃,pH6.5~7.5,RH>92.5%是分生孢子的最适萌发条件。比较而言,M337菌株比M104菌株的产孢量大、孢子萌发快、萌发率高,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适应力更强,表现出更好的开发应用潜力。2.以筛选出的绿僵菌M337和M104菌株为研究对象,对其致病力及温湿度影响因子与白僵菌(Bb01和Bb02菌株)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绿僵菌M337菌株与白僵菌Bb01、Bb02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相当,但绿僵菌M104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低于白僵菌Bb01和Bb02菌株。与供试的白僵菌菌株相比,绿僵菌分生孢子具有较好的耐高温和耐旱性,在高温和低湿的条件下,绿僵菌的杀虫效果优于白僵菌。林间防治结果显示,绿僵菌对第1代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显着优于白僵菌,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3.马尾松毛虫对绿僵菌入侵的生理反应试验表明,幼虫被绿僵菌感染后1~4d,血淋巴中血细胞总数和可溶性蛋白浓度均显着高于同期未感染的幼虫。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感染后3d、4d、6d幼虫体壁组织中可溶性蛋白和过氧化物酶,以及血淋巴中过氧化物酶的变化。结果显示,绿僵菌的侵染对寄主昆虫的蛋白质代谢产生影响,过氧化物酶活性有减弱趋势。4.通过对金龟子绿僵菌M337菌株液固两相发酵技术的研究,优化控制发酵过程,筛选出玉米粉(2份)+麦麸(2份)+谷壳(2份)为固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配方,液体种子发酵周期72h,初始接种量控制在25%为宜。保持培养温度25~28℃和环境湿度83~94%左右,同时选择合适的覆盖物可降低杂菌的污染。固态发酵周期11d,菌粉干燥温度控制在35℃,时间24h,可缩短生产周期。此外,研究了2种含铜化学杀菌剂(30%氧氯化铜和耐克铜)对绿僵菌生长、产孢的影响和对杂菌的抑制作用,在0.05%~0.15%浓度范围内,2种杀菌剂对金龟子绿僵菌的菌落形成没有明显影响。而耐克铜在0.05%~0.15%浓度时能显着地增加金龟子绿僵菌的产孢量,并有缩短产孢时间的作用。研究还表明2种杀菌剂对杂菌(根霉、曲霉和青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迅速增强。试验结果对绿僵菌菌剂生产具有重要意义。5.对6个绿僵菌菌株(M337、M103、M104、M115、M335和M336)的液体深层培养研究表明,绿僵菌M337、M103、M104、M115菌株能通过微循环产孢方式形成液生分生孢子,微循环产孢现象的发生与菌株有一定的相关性。绿僵菌在固体和液体培养中产生不同形态的分生孢子,绿僵菌M337菌株在液体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液生分生孢子为单孢、卵圆形到近球形,大小3.17~4.51μm×2.51~3.34μm,与气生分生孢子有明显差异。以M337菌株为对象研究了在液体深层培养条件下绿僵菌生长和产孢的营养和环境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与培养基成分密切相关。不同的碳、氮源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具有显着影响。蔗糖是液体深层培养液生分生孢子的理想碳源,而花生饼粉、豆饼粉则是较理想的氮源,且液生分生孢子的产量与培养基氮源的性质有关,复杂的氮源比简单的氮源更有利于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在供试的8种碳源和6种氮源相互组配的培养液中,以蔗糖+花生饼粉的组合最佳,液生分生孢子产量达14.13×109个孢子·L-1。同时,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比率与培养液的碳氮比有关,培养液的C/N为3:1时,可使液生分生孢子的产出率最高。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促进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Mo为最重要的影响元素,其次是Zn,而B、Cu、Fe、Mn、Mo、Zn的协同作用将有力促进液生分生孢子的产生。在培养基中添加VB6+VH或复合维生素B能有效促进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不同的氨基酸对绿僵菌生长及液生分生孢子形成影响很大,天门冬酰胺和L-丙氨酸有利于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光照对绿僵菌生长和液生分生孢子产量均无显着影响。但培养温度显着影响其生物量和液生分生孢子的产出率。25~28℃为适宜的培养温度,但28℃时液生分生孢子的产量最高。同时,培养液的pH也显着影响绿僵菌的生长和产孢,以pH6.5~6.8为宜,但pH6.8时产孢量最大。对3株绿僵菌(M337、M103和M115)在不同含量的吐温80培养液中进行液体深层培养研究表明,吐温80对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的形成具有显着的影响,培养基中吐温80含量在0.6~1.0%之间时,可获得最大的产孢量。磁化水对供试的3株金龟子绿僵菌(M337、M103、M104)和1株贵州绿僵菌(M115)的液生分生孢子形成影响显着,但对生物量无显着影响。适当磁化强度的磁化水能显着提高绿僵菌M337和M103菌株的液生分生孢子产量,但试验也显示不同菌株对磁化水的生物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对马尾松毛虫毒力的生物测定显示,绿僵菌M337菌株的液生分生孢子对马尾松毛虫具有较高的侵染力,仅比气生分生孢子的毒力略低。因此,绿僵菌液体发酵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6.对金龟子绿僵菌M337菌株进行继代培养,探讨了6种常见培养基、4种碳源和氮源以及6个碳氮组合培养基对菌种稳定性、产孢量、毒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绿僵菌的变异虽然主要受控于菌株自身的遗传特性,但同时也受培养基组成性质的影响。常见的6种培养基以营养贫乏的CMA和WBA最易发生变异,PPDA较稳定。动物性氮源较植物性氮源稳定,以麦芽糖和乳糖为碳源比较稳定。在不同碳氮比试验中,供试菌株在C/N比为2:1的培养基上比较稳定。7.对8种化学杀虫剂(4.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乳油、2.5%敌杀死乳油、21%灭杀毙乳油、25%灭幼脲Ⅲ悬浮剂、20%杀灭菊酯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40%辛硫磷乳油和18%杀虫双水剂)与绿僵菌M337、M103、M104、M115、M335和M336菌株的相容性以及菌药混配的增效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8种化学杀虫剂皆对绿僵菌分生孢子有程度不同的抑制作用,浓度愈高,抑制作用愈强,但次亚致死剂量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小。对马尾松毛虫的生物测定结果显示,M337+杀灭菊酯(80000×)、M337+敌杀死(60000×)、M337+辛硫磷(10000×)、M337+灭杀毙(25000×)、M337+灭幼脲Ⅲ(15000×),其LT50比单用绿僵菌M337(1.9×1010个孢子·L-1)分别缩短了9d、7d、6d、5d和3d,增效作用明显。8.绿僵菌和白僵菌混合使用经共毒系数分析,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毒力增加了1.78倍。林间防治试验结果也表明,绿僵菌与白僵菌混合使用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显着优于单独使用绿僵菌和白僵菌,增效作用明显。9.在施用绿僵菌菌剂前后,通过对马尾松毛虫虫口密度的T测验、节肢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格局及马尾松林群落特征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绿僵菌对马尾松毛虫的种群控制作用明显,对非目标无脊椎动物不具有明显的影响,并且改善了整个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二、青杨天牛病毒研究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杨天牛病毒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寄生蜂的分类和资源发掘
    1.1 寄生蜂的分类研究
    1.2 寄生蜂的资源发掘
2 寄生蜂的生物学
    2.1 幼蜂发育
    2.2 寄主选择
    2.3 寄主适合度
    2.4 寄生效率
    2.5 行为学特性
        2.5.1 母代雌蜂的照料行为
        2.5.2母蜂的学习经历
        2.5.3 雄性蜂的争斗行为
        2.5.4 寄生蜂的视觉和嗅觉
    2.6 飞行和扩散
3 寄生蜂的生态学
    3.1 生物因素
        3.1.1 种间竞争
        3.1.2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与挥发物
        3.1.3 微生物
        3.1.4中性昆虫
        3.1.5转Bt基因抗虫作物
    3.2 非生物因素
        3.2.1 温湿度
        3.2.2 光照和颜色
        3.2.3 化学农药
        3.2.4 其他因素
4 寄生蜂对寄主生理、发育、生殖、行为的调控
    4.1 寄生因子及功能
        4.1.1 毒液
        4.1.2 多DNA病毒
        4.1.3 畸形细胞
        4.1.4 其他因子
    4.2 寄生蜂对寄主免疫、代谢、发育、生殖、行为的影响
        4.2.1 对寄主免疫的影响
        4.2.2 对寄主营养代谢的影响
        4.2.3 对寄主内分泌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4.2.4 对寄主生殖的影响
        4.2.5 对寄主抗逆性的影响
        4.2.6 对寄主行为的影响
5 寄生蜂的人工繁殖
    5.1 替代寄主
    5.2 补充营养
    5.3 低温贮藏
    5.4 滞育调控
    5.5 其他因素
6 生物防治技术与策略
    6.1 寄生蜂的人工释放
        6.1.1 单种天敌释放
        6.1.2 多种天敌联合释放
    6.2 寄生蜂的保护和助增
        6.2.1 作物间作
        6.2.2 种植蜜源植物
        6.2.3 植物支持系统和生态调控
7 总结和展望

(2)北京地区寄生性天敌昆虫及常见种类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地区主要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
    1.1重要性寄生性天敌昆虫
    1.2一般性寄生性天敌昆虫
2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应用及展望

(3)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新疆常见林木病虫害
        1.2.1 新疆常见林木害虫
        1.2.2 新疆常见林木病害
    1.3 新疆林木病虫害防治现状
        1.3.1 食叶害虫防治现状
        1.3.2 刺吸类害虫防治现状
        1.3.3 蛀干害虫防治现状
        1.3.4 叶部病害防治现状
        1.3.5 枝干病害防治现状
        1.3.6 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植被情况
        2.1.4 土壤情况
        2.1.5 林木病虫害调查区域
        2.1.6 药剂防治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3 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方法
    3.1 病虫害调查方案
        3.1.1 调查范围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时间
        3.1.4 调查内容
        3.1.5 调查方法
    3.2 药剂防治对象及试验地点
        3.2.1 药剂选取
        3.2.2 供试药剂
        3.2.3 试验方法
4 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4.1 林木病虫害调查结果
        4.1.1 病虫害种类
        4.1.2 主要病虫害分布情况
        4.1.3 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危险性评估
        4.1.4 不同林分类型林木病虫害危害程度分析
    4.2 农业开发区主要病虫害防治结果
        4.2.1 施药防治效果分析
5 防治原则及建议
    5.1 不同林分类型中病虫害的防治原则
        5.1.1 农田防护林病虫害防治原则
        5.1.2 果园病虫害防治原则
        5.1.3 苗圃病虫害防治原则
        5.1.4 绿化林带病虫害防治原则
        5.1.5 用材林病虫害防治原则
    5.2 防治建议
    5.3 综合防治体系建立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4)青杨天牛交配行为和产卵忌避信息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综述
    1 青杨天牛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及分布
        1.2 生活习性
        1.3 危害特点
    2 青杨天牛的防治
        2.1 青杨天牛的人工防治
        2.2 青杨天牛的化学防治
        2.3 青杨天牛的生物防治
        2.4 青杨天牛的林业防治
        2.5 青杨天牛的生态防治
    3 产卵忌避信息素研究进展
        3.1 产卵忌避信息素存在位置及成分
        3.2 产卵忌避信息素研究方法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青杨天牛交配行为观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期青杨天牛成虫的活跃状态
        2.2 不同时期青杨天牛的交配行为
        2.3 不同羽化日龄青杨天牛交配现象
        2.4 不同时期的青杨天牛交配率
        2.5 不同完整度触角的青杨天牛交配率
    3 讨论
第三章青杨天牛产卵忌避信息素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仪器设备和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受精雌成虫对标准物质的反应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粗提液对青杨天牛雌成虫的刻槽选择性的影响
        2.2 不同粗提液对青杨天牛雌成虫刻槽率及刻槽数量的影响
        2.3 不同初粗提液影响青杨天牛雌成虫的刻槽反应
        2.4 青杨天牛自身分泌初提物的GC-MS分析
        2.5 青杨天牛对标准物质的EAG反应
    3 讨论
        3.1 不同粗提液对青杨天牛刻槽概率的影响
        3.2 青杨天牛自身分泌物GC-MS分析
        3.3 青杨天牛对标准物质的触角电位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5)管氏肿腿蜂应对种内竞争的产卵决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管氏肿腿蜂研究概述
        1.1.1 管氏肿腿蜂的生物学特性
        1.1.2 管氏肿腿蜂的生殖行为
        1.1.2.1 产卵行为
        1.1.2.2 抚育行为
        1.1.2.3 杀幼行为
        1.1.3 管氏肿腿蜂的生殖力
    1.2 管氏肿腿蜂的替代寄主
        1.2.1 管氏肿腿蜂的寄主范围
        1.2.2 替代寄主黄粉甲
    1.3 管氏肿腿蜂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管氏肿腿蜂应对同种蜂卵量的产卵决策行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雌蜂亲缘关系和第1头蜂卵量对第2头蜂卵量的影响
        2.2.2 雌蜂亲缘关系和第1头蜂卵量对第2头蜂杀幼的影响
        2.2.3 寄主体重和总卵量对子代老熟幼虫数量的影响
        2.2.4 寄主体重和总卵量对子代羽化出蜂数量的影响
        2.2.5 寄主体重和总卵量对子代性比的影响
    2.3 讨论
第3章 管氏肿腿蜂应对其他蜂数量的产卵决策行为—控制交配法实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2.1 以黄粉甲蛹作为寄主
        3.1.2.2 以青杨天牛幼虫作为寄主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在两种寄主上不同处理的子代蜂卵数比较
        3.2.2 在两种寄主上不同处理的子代蜂出蜂数比较
        3.2.3 在两种寄主上不同处理的子代蜂性比比较
    3.3 讨论
第4章 管氏肿腿蜂应对其他蜂数量的产卵决策行为—辐照不育法实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处理的子代蜂卵数比较
        4.2.2 不同处理的子代蜂出蜂数比较
        4.2.3 不同处理的子代蜂性比比较
    4.3 讨论
全文主要结论、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全文主要结论
    创新点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黑龙江省农田防护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农田防护林现状
        1.1.1 三北农田防护林现状
        1.1.2 黑龙江省农田防护林现状
    1.2 农田防护林病虫害研究
        1.2.1 农田防护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危害
        1.2.2 农田防护林病虫害发生特点与规律
        1.2.3 黑龙江省农田防护林病虫害发生特点与规律
        1.2.4 农田防护林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黑龙江省农田防护林病虫害防控策略
第2章 黑龙江省农田防护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及规律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黑龙江省农田防护林常见病害种类及发生特点
        2.2.2 黑龙江省农田防护林常见虫害种类及发生特点
第3章 黑龙江省农田防护林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物理防控技术
        3.2.2 化学防控技术
        3.2.3 生物防控技术
        3.2.4 综合防控技术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农田林网中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控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杨树天牛发生现状
        1.1.2 杨树天牛的防治现状
    1.2 杨树天牛的生物防治与大斑啄木鸟研究进展
        1.2.1 杨树天牛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2.1.1 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杨树天牛
        1.2.1.2 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杨树天牛
        1.2.1.3 利用寄生线虫防治杨树天牛
        1.2.1.4 利用食虫鸟类防治杨树天牛
        1.2.2 大斑啄木鸟研究进展
        1.2.2.1 形态描述、分类地位及分布状况
        1.2.2.2 基础生物学
        1.2.2.3 繁殖生物学
        1.2.2.4 营养生态学
        1.2.2.5 巢位与栖息地研究
        1.2.2.6 利用大斑啄木鸟控制蛀干害虫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特色
        1.5.2 创新之处
2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土壤特性
    2.4 植被类型
    2.5 光肩星天牛的发生情况和大斑啄木鸟的分布状况
3 大斑啄木鸟基础生物学研究
    3.1 大斑啄木鸟繁殖生物学调查
        3.1.1 研究方法
        3.1.1.1 样地设置
        3.1.1.2 调查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2.1 营巢和交配
        3.1.2.2 产卵和孵化
        3.1.2.3 育雏
        3.1.3 讨论
        3.1.3.1 营巢和交配
        3.1.3.2 产卵和孵化
        3.1.3.3 育雏
    3.2 大斑啄木鸟日间行为模式研究
        3.2.1 研究方法
        3.2.1.1 样地设置与调查方法
        3.2.1.2 数据处理
        3.2.2 结果分析
        3.2.2.1 大斑啄木鸟日间行为模式
        3.2.2.2 不同性别大斑啄木鸟的日间行为差异
        3.2.2.3 不同季节大斑啄木鸟的日间行为差异
        3.2.3 讨论
        3.2.3.1 大斑啄木鸟日间行为模式
        3.2.3.2 不同性别大斑啄木鸟之间的行为差异
        3.2.3.3 大斑啄木鸟不同季节之间的行为差异
    3.3 大斑啄木鸟和其它几种非啄木鸟类的生态位与竞争
        3.3.1 研究方法
        3.3.1.1 样地设置
        3.3.1.2 调查方法
        3.3.1.3 分析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2.1 活动空间生态位及竞争
        3.3.2.2 取食空间生态位及竞争
        3.3.3 讨论
        3.3.3.1 活动空间生态位及竞争
        3.3.3.2 取食空间生态位及竞争
4 大斑啄木鸟营养生态学研究
    4.1 食物资源、食性组成和取食量研究
        4.1.1 研究方法
        4.1.1.1 伐木解剖调查
        4.1.1.2 跟踪观察
        4.1.2 结果与分析
        4.1.2.1 大斑啄木鸟的食物资源
        4.1.2.2 前山地区和套区蛀干害虫的种类和虫口密度分析
        4.1.2.3 大斑啄木鸟的食性组成和取食量
        4.1.3 讨论
        4.1.3.1 大斑啄木鸟的食物资源和食性组成
        4.1.3.2 大斑啄木鸟的食性转移
        4.1.3.3 大斑啄木鸟的取食量
    4.2 对光肩星天牛的啄食率和啄食成功率研究
        4.2.1 研究方法
        4.2.1.1 啄食率与啄食成功率的概念
        4.2.1.2 调查方法
        4.2.1.3 数据处理
        4.2.2 结果与分析
        4.2.2.1 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啄食率
        4.2.2.2 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啄食成功率
        4.2.3 讨论
        4.2.3.1 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啄食率
        4.2.3.2 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啄食成功率
    4.3 大斑啄木鸟取食空间研究
        4.3.1 调查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2.1 大斑啄木鸟对不同空间的取食选择
        4.3.2.2 大斑啄木鸟对枯死部位和活立部位的取食选择性
        4.3.3 讨论
        4.3.3.1 大斑啄木鸟对不同空间的取食选择性
        4.3.3.2 大斑啄木鸟对枯死部位和活立部位的取食选择性
5 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作用研究
    5.1 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控制情况的历史资料分析
        5.1.1 研究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1.3 讨论
    5.2 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捕食作用研究
        5.2.1 研究方法
        5.2.1.1 标记捕食作用研究
        5.2.1.2 捕食作用功能反应模型研究
        5.2.2 结果与分析
        5.2.2.1 标记捕食作用
        5.2.2.2 捕食作用功能反应模型
        5.2.3 讨论
        5.2.3.1 标记捕食作用
        5.2.3.2 捕食作用功能反应模型
    5.3 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效果研究
        5.3.1 研究方法
        5.3.1.1 控制效果研究
        5.3.1.2 控制范围研究
        5.3.2 结果与分析
        5.3.2.1 控制效果
        5.3.2.2 控制范围
        5.3.3 讨论
        5.3.3.1 控制效果
        5.3.3.2 控制范围
        5.3.3.3 防治措施建议
6 大斑啄木鸟巢位与栖息地研究
    6.1 大斑啄木鸟巢位研究
        6.1.1 研究方法
        6.1.2 结果与分析
        6.1.2.1 影响大斑啄木鸟巢位选择的主要因子
        6.1.2.2 巢位高度、巢树种类和巢向分布特征
        6.1.2.3 巢位分布类型研究
        6.1.2.4 筑巢时间和筑巢数量
        6.1.3 讨论
        6.1.3.1 影响大斑啄木鸟巢位选择的主要因子
        6.1.3.2 巢位高度、巢树种类和巢向分布特征
        6.1.3.3 巢位分布模型
        6.1.3.4 筑巢时间和筑巢数量
    6.2 大斑啄木鸟栖息地研究
        6.2.1 研究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2.3 讨论
7 人工挂巢招引大斑啄木鸟技术研究
    7.1 预备试验
        7.1.1 研究方法
        7.1.2 结果与分析
        7.1.2.1 大斑啄木鸟对林带的选择性
        7.1.2.2 挂巢时间分析
        7.1.2.3 木段特性对利用率的影响
        7.1.2.4 挂巢位置分析
        7.1.3 结论
    7.2 人工挂巢技术研究
        7.2.1 研究方法
        7.2.1.1 挂巢数量研究
        7.2.1.2 挂巢高度研究
        7.2.1.3 木段排列方式研究
        7.2.2 结果与分析
        7.2.2.1 挂巢数量研究
        7.2.2.2 挂巢高度研究
        7.2.2.3 木段排列方式研究
        7.2.2.4 挂巢间距研究
        7.2.3.讨论
        7.2.3.1 挂巢时间
        7.2.3.2 挂巢数量
        7.2.3.3 挂巢高度
        7.2.3.4 木段排列方式和挂巢间距
        7.2.3.5 挂巢方向和巢木选择
        7.2.3.6 人工挂巢的林地选择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获得成果及论着目录
致谢
附图

(10)防治马尾松毛虫绿僵菌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绿僵菌分类现状
        1.2 绿僵菌生物学
        1.3 绿僵菌对昆虫的致病机理
        1.4 寄主昆虫防御体系
        1.5 绿僵菌发酵生产
        1.6 绿僵菌剂型开发应用
        1.7 绿僵菌商品化与应用
        1.8 我国应用绿僵菌防治农林害虫的研究概况
    2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2.1 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性
        2.2 马尾松毛虫的主要天敌
        2.3 当前治理马尾松毛虫的主要技术措施
        2.4 利用绿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研究现状
        2.5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一章 绿僵菌菌株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及供试昆虫
        1.2 绿僵菌致病菌株筛选
        1.3 营养条件对绿僵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1.3.1 试验室常用培养基对绿僵菌营养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1.3.2 不同碳源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1.3.3 不同氮源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1.3.4 培养基不同C/N比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1.4 环境条件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1.4.1 温度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1.4.2 光照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1.4.3 pH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1.5 营养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5.1 碳源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5.2 氮源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5.3 油类物质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6 环境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1.6.1 温度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6.2 湿度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6.3 pH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僵菌菌株筛选
        2.2 营养条件对M_(104)和M_(337)菌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2.2.1 不同培养基对M_(104)和M_(337)菌株营养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2.2 不同碳源对产孢的影响
        2.2.3 不同氮源对产孢的影响
        2.2.4 不同C/N比对产孢的影响
        2.3 环境条件对M_(104)和M_(337)菌株产孢的影响
        2.3.1 温度对产孢的影响
        2.3.2 光照对产孢的影响
        2.3.3 pH对产孢的影响
        2.4 营养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4.1 碳源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4.2 氮源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4.3 油类物质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5 环境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5.1 温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5.2 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5.3 pH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3 讨论
第二章 绿僵菌对马尾松毛虫的致病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及供试昆虫
        1.2 生物测定
        1.3 数据处理
        1.4 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绿僵菌和白僵菌致病力比较
        1.5 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绿僵菌和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力比较
        1.6 林间防治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僵菌和白僵菌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比较
        2.1.1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2.1.2 各时段的毒力
        2.1.3 致死浓度(LC)比率测定
        2.2 不同温湿度下绿僵菌和白僵菌致病力比较
        2.3 不同温湿度下绿僵菌和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力比较
        2.4 绿僵菌和白僵菌林间防治效果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马尾松毛虫对绿僵菌入侵的生理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和虫源
        1.2 绿僵菌感染方法
        1.3 血细胞总数的测定
        1.4 血淋巴可溶性蛋白浓度的测定
        1.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 结果与分析
        2.1 血淋巴中血细胞总数和可溶性蛋白浓度的变化
        2.2 体壁组织可溶性蛋白组份的变化
        2.3 血淋巴和体壁组织过氧化物酶的变化
    3 讨论
第四章 绿僵菌分生孢子培养
    第一节 液固两相培养
        1 培养参数优化控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供试菌种
        1.1.2 液体种子培养基及液体种子制备
        1.1.3 浅盘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1.1.4 固体发酵浅盘的消毒及接种
        1.1.5 接种量对产孢的影响
        1.1.6 液体种子发酵时间
        1.1.7 培养温度对产孢的影响
        1.1.8 培养环境湿度对产孢的影响
        1.1.9 浅盘培养覆盖方式对产孢的影响
        1.1.10 产孢高峰的测定
        1.1.11 菌剂烘干处理
        1.2 结果与分析
        1.2.1 浅盘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1.2.2 接种量对产孢的影响
        1.2.3 液体种子发酵时间
        1.2.4 培养温度对产孢的影响
        1.2.5 环境湿度对产孢的影响
        1.2.6 浅盘培养覆盖方式对产孢的影响
        1.2.7 产孢高峰的测定
        1.2.8 菌剂烘干处理
        1.3 小结与讨论
        2 含铜杀菌剂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化学杀菌剂来源及配制浓度
        2.1.2 供试菌株
        2.1.3 杀菌剂对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影响测定
        2.1.4 杀菌剂对菌落生长影响和对杂菌的抑制作用
        2.1.5 浅盘生产试验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杀菌剂对绿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2 杀菌剂对绿僵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2.2.3 杀菌剂对绿僵菌产孢的影响
        2.2.4 杀菌剂对杂菌的抑制作用
        2.3 讨论
    第二节 液体深层培养
        1 液生分生孢子产孢菌株筛选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供试菌种
        1.1.2 培养基成分
        1.1.3 试验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液体培养产物形成过程及微循环产孢现象
        1.3 小结
        2 液生分生孢子形成条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种
        2.1.2 基础培养基成分
        2.1.3 碳氮源组合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1.4 碳氮含量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1.5 微量元素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1.6 生长辅助物质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1.7 氨基酸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1.8 温度和光照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1.9 pH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1.10 接种和培养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培养时间液生分生孢子产量变化
        2.2.2 碳氮组合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2.3 碳氮含量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2.4 微量元素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2.5 生长辅助因子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2.6 氨基酸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2.7 温度和光照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2.8 pH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3 吐温80对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种
        3.1.2 培养基配制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吐温80培养液中菌体发育情况
        3.2.2 吐温80对生物量及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4 磁化水对绿僵菌液生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菌种
        4.1.2 磁化水生产
        4.1.3 培养基成分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和分析
        4.2.1 磁化水对液生分生孢子形成和生物量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5 液生分生孢子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种及供试昆虫
        5.1.2 培养液成分
        5.1.3 毒力测定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测试验概况
        5.2.2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5.2.3 各时段的毒力
        5.3 讨论
第五章 绿僵菌菌种稳定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
        1.2 培养基
        1.3 生产速率与产孢量测定
        1.4 生物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落局变现象
        2.2 不同培养基对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影响
        2.3 碳源对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影响
        2.4 氮源对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影响
        2.5 C/N比对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影响
        2.6 致病力的变化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绿僵菌与化学杀虫剂、白僵菌混配及其增效作用
    第一节 绿僵菌与化学杀虫剂混配及其增效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和供试昆虫
        1.2 化学杀虫剂及配制浓度
        1.3 分生孢子萌发力测定
        1.4 生物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化学杀虫剂对绿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2.1.1 化学杀虫剂对M_(103)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2.1.2 化学杀虫剂对M_(104)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2.1.3 化学杀虫剂对M_(115)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2.1.4 化学杀虫剂对M_(335)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2.1.5 化学杀虫剂对M_(336)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2.1.6 化学杀虫剂对M_(337)菌株萌发率的影响
        2.2 菌药混用的增效作用
        3 讨论
    第二节 绿僵菌与白僵菌混配及其增效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及供试昆虫
        1.2 绿僵菌和白僵菌混剂联合毒力测定
        1.3 林间防治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僵菌和白僵菌混剂联合毒力作用
        2.2 绿僵菌和白僵菌及其混剂林间防治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效果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绿僵菌对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设置情况及林分状况
        1.2 调查方法
        1.2.1 马尾松毛虫虫口密度调查
        1.2.2 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调查
        1.3 群落参数的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菌前后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
        2.2 施菌前后各施菌区节肢动物群落空间垂直分布格局
        2.3 施菌前后各施菌区群落特征
    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1 结论与讨论
    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3 研究工作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青杨天牛病毒研究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 应用昆虫学报, 2020(03)
  • [2]北京地区寄生性天敌昆虫及常见种类的应用[J]. 张翌楠,王福海,许士文,杨忠岐.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9(02)
  • [3]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D]. 林魏巍.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青杨天牛交配行为和产卵忌避信息素研究[D]. 陶敏. 山西农业大学, 2016(06)
  • [5]管氏肿腿蜂应对种内竞争的产卵决策行为研究[D]. 陈雅竹.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5)
  • [6]园林蛀干害虫的生物防治[J]. 严彩霞,白瑞霞,田菲菲. 河北林果研究, 2010(04)
  • [7]黑龙江省农田防护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控技术研究[D]. 张权锋. 黑龙江大学, 2010(07)
  • [8]农田林网中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控制作用的研究[D]. 胡加付.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9]人工繁殖管氏肿腿蜂的替代寄主研究[J]. 姚万军,杨忠岐. 中国生物防治, 2008(03)
  • [10]防治马尾松毛虫绿僵菌的应用基础研究[D]. 宋漳.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庆阳长角牛病毒研究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