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我国纤维材料研究展望

未来十年我国纤维材料研究展望

一、未来十年 中国纤维材料研究的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吴雄,蔡炜,李健,孙启刚,朱晓东,何昌林,柯锐[1](2021)在《电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用进展》文中指出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应用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之一,其具备轻质高强、耐腐蚀及高绝缘技术优势,特别适用于电力行业。为了推动纤维增强绝缘复合材料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及发展,系统阐述了近年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电力输电杆塔、复合绝缘横担、风机叶片、复合绝缘子和高压套管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及进展,简述了相应电力设备中复合材料应用结构设计、应用技术特点及技术优势。最后,结合相应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发展情况及国家政策趋势,总结了未来纤维增强绝缘复合材料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方向及应用发展的趋势。

李琦[2](2021)在《铝——碳中和的先行者能源革命的主力军》文中研究说明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雄心与决心。应对气候变化,践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全球进入能源革命时代,包括一次能源尤其是石化能源消费增速的放缓以及终端能源消费中电气化水平的提升。前者意味着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的快速增长,而后者最核心的部分之一即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应用。两者的发展均将带来铝需求的增加,

贾京坤,朱英,林毅,鄢梓遥[3](2020)在《内忧外患促使BP公司加速能源转型》文中提出2020年上半年,英国石油(BP)公司因业绩跳水而承受着巨大的财务压力,加上漏油事件后一直未得到有效缓解的高额负债,共同将BP公司推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伴随着气候政策的发布、投资者与消费者态度的转变,低碳能源将逐渐取代化石燃料的趋势正在渐渐明朗。内外因素的变化倒逼BP公司加速低碳转型发展,坚决地由"油气生产商"向"综合能源公司"转型。BP率先发布了"净零"碳排放计划,出售了全球化工业务,响应转型战略而加速了业务架构调整,并于8月发布了未来十年转型的具体计划。本文通过剖析BP公司近年来采取的重大举措,对我国能源化工企业提出相应启示和建议。

刘俊俊[4](2020)在《温湿循环作用下隔热喷射混凝土蠕变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煤矿开采深度逐渐加深,深井巷道高温高湿问题日益突出,对巷道围岩衬砌稳定性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本文以一种新型隔热喷射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温湿循环试验模拟井下高水温及干湿循环环境,探究温湿循环作用后隔热喷射混凝土的参数劣化及蠕变特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隔热喷射混凝土试件制作完成后,设置常温、40℃、60℃、80℃四种水浴温度,各温度下试件干湿循环3、7、14、28次,进行隔热喷射混凝土参数劣化研究。循环过程中进行试件的质量、超声声速、导热系数测试,循环结束后进行抗压强度测试、破坏特征分析及微观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水浴温度下试件经历各循环次数后的质量损失率为负值,说明试件较循环前质量有所增加;各水浴温度下试件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超声声速都是先增加再减小;试件在40℃水浴下循环28次后的导热系数为0.2866W/(m·K),较未循环时的导热系数仅增加了 3.2%;在各水浴温度下循环的抗压强度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都呈现出前期先增加后期降低的变化规律;水浴温度为常温时,试件破坏裂纹随循环次数的增加由拉伸裂纹渐渐向剪切裂纹转变,剪切破坏特征逐渐明显,80℃循环下试件几乎都为轴向劈裂破坏;C2S、C3S衍射峰强度因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变弱,同时其水化产物C-S-H和AFt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衍射峰强度逐渐在增强。(2)以加载速率为1KN/min进行单轴压缩蠕变试验,各应力水平状态下,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轴向蠕变应变也在相应增加;各应力水平状态下,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轴向稳态蠕变速率表现出非线性增大,且在较高应力水平下轴向稳态蠕变应变速率值较大;试件瞬时变形模量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呈非线性减小,瞬时变形模量E0与干湿循环次数n之间符合E0=6.31-0.86lnn关系式,R2=0.95。(3)以加载速率为3KN/min进行单轴压缩蠕变试验,在各分级应力水平下试件轴向应变随水浴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水浴温度为40℃时,试件轴向蠕变应变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各应力水平状态下,随水浴温度的增加轴向稳态蠕变速率表现出非线性增大;瞬时变形模量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呈非线性减小,且瞬时变形模量E0与干湿循环次数n存在E0=4.83-0.65ln(n-2.53)的关系,R2=0.88;常温水浴干湿循环0、3、7次后,试件在较高加载速率下的蠕变变形较大,在循环14、28次后,低加载速率下的蠕变变形较大,选取常温0次干湿循环试件组作为研究对象,加载速率为3KN/min时,试件的轴向稳态蠕变速率更大。图[58]表[23]参[80]

陈清敏[5](2020)在《反复冻融牛肉品质变化评价技术的适用性研究》文中指出冷冻肉是目前国际肉类贸易、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生产储备的重要形式之一[1]。随着我国牛肉消费量的提高,冷冻牛肉的品质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冷冻牛肉在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前的长时间贮藏、长途运输或多次周转不可避免带来温度的大幅波动,导致反复冻融现象频频发生。许多研究表明反复冻融加速肉类品质的劣变,表现为气味、持水能力(WHC)、颜色、质构、氧化(脂质和蛋白质)等多个指标的恶化[2]。因此,对冷冻肉类食品品质的监控已经成为食品行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部分。然而,目前传统的肉类品质检测主要包括物理、化学、感官和生物评价方法。这些方法是重要的标准和推荐方法,但由于存在对样品的破坏性、繁琐、分析耗时长等特点,较难满足现代肉类工业的发展需求。开发无损、快速、精确和在线的肉品品质评价技术已经成为肉类工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光谱、核磁共振和电子鼻等技术在评价反复冻融牛肉品质变化的适用性,包含五部分的研究内容:1、利用拉曼光谱和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表征反复冻融牛肉脂质氧化过程。ESR监测自由基变化的结果显示,随着反复冻融次数的增加,自由基信号产生的时间提前。同时,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自由基信号强度逐渐增强,说明脂质氧化程度越高。拉曼光谱结果显示,反复冻融过程中1655 cm–1处峰强度出现明显下降,主要涉及C=C双键伸缩振动ν(C=C)。同时,与脂质不饱和度相关的拉曼峰强度比值I1655/I1442(ν(C=C)/δ(CH2))和I1655/I1745(ν(C=C)/ν(C=O)),也随着反复冻融次数的增加而下降。最后,综合脂质氧化常规指标、ESR自由基信号强度值和拉曼光谱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拉曼数据与常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介于-0.791到-0.928之间(P<0.01),ESR数据和常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介于0.826到0.914之间。说明利用拉曼光谱或ESR在表征反复冻融期间牛肉脂质氧化过程具有很好的潜力。2、利用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ATR-FTIR)和拉曼光谱原位追踪反复冻融牛肉蛋白质氧化/变性过程。结果显示,随着牛肉反复冻融次数的增加,ATR-FTIR和拉曼光谱拟合定量的蛋白质二级结构组分中均发生α-螺旋含量减少,β-折叠含量增加的显着变化。此外,拉曼850 cm–1和830 cm–1处的峰强度比值表明冻融期间蛋白质的酪氨酸残基暴露于极性环境中。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的羰基含量、Ca2+-ATP酶活性和肌球蛋白变性热焓(ΔH1)与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尤其是ATR-FTIR的β-折叠含量和拉曼光谱的β-折叠/α-螺旋比值与ΔH1分别呈高度负相关(r分别为-0.841和-0.906)。说明利用ATR-FTIR和拉曼光谱拟合计算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含量变化可以作为原位追踪肌球蛋白热性质的良好指标。3、利用拉曼和傅里叶近红外(FT-NIR)光谱预测反复冻融牛肉的质构品质属性。结果显示,基于偏最小二乘(PLS)算法模型,利用拉曼光谱能够获得精确度很好的反复冻融牛肉嫩度(RP2=0.81,RMSEP=2.57 N)、咀嚼性(RP2=0.80,RMSEP=942 g.s)、紧实度(RP2=0.81,RMSEP=11.5 g)和坚实度(RP2=0.82,RMSEP=12.8 g)质构预测模型。FT-NIR光谱则对反复冻融牛肉咀嚼性(RP2=0.73,RMSEP=1110 g.s)、紧实度(RP2=0.81,RMSEP=12.6 g)和坚实度(RP2=0.74,RMSEP=13.2 g)的预测有较好的精确度。研究发现,拉曼光谱对牛肉质构预测模型的变量贡献主要位于1000 cm–1、1420cm–1和1550–1680 cm–1区域。这些区域涉及反复冻融期间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侧链氨基酸残基极性微环境的变化。FT-NIR光谱的主要变量贡献位于6600–7700 cm–1和8500–9000cm–1区域,显示了反复冻融期间水吸收、蛋白质和脂质成分变化对牛肉质构属性具有重要作用。4、采用拉曼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评价反复冻融牛肉颜色和水分相关属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基于PLS模型拉曼光谱在预测反复冻融牛肉的颜色L*值(R2P=0.72,RMSEP=12.72)和解冻损失(RP2=0.70,RMSEP=4.25%)上表现良好。对颜色a*值、颜色b*值和水分含量预测效果一般。研究发现,蛋白质酰胺I带(1600–1700 cm–1)变化对颜色a*值和解冻损失的预测贡献较大,说明反复冻融期间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对肉的红度和解冻损失起重要影响。此外,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监测反复冻融牛肉微观结构水分迁移和分布变化。结果显示,经过7次反复冻融循环后,横向弛豫时间T21发现显着降低(P<0.05),而水分的横向弛豫时间T2b和T22并未发现规律性变化。相关性结果显示,T21这部分水与解冻损失关联性很强(r=-0.775,P<0.0001)。说明反复冻融促进T21部分水向自由水转化并最终以汁液形式损失掉。结合上述蛋白质振动信息在解冻损失预测上的重要贡献,推测导致该结果的原因与反复冻融期间肌原纤维蛋白网络被破坏和蛋白质变性从而导致蛋白质结合水的能力下降有关。5、采用电子鼻技术辨别新鲜/反复冻融牛肉的研究。电子鼻的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新鲜牛肉和反复冻融牛肉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是不同反复冻融循环组之间的样品辨别较为困难。常规气质色谱分析结果显示,新鲜和反复冻融牛肉存在挥发性有机物种类和含量上的差异。最后,冻融循环后牛肉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和菌落总数均变化较小且处于安全限值内,基于与硫代巴比妥酸值的高相关性(r=0.821),己醛可被视为反复冻融期间脂质氧化后牛肉气味劣变的重要挥发性标志物。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拉曼光谱在监测反复冻融牛肉脂质分子振动信息、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侧链氨基酸变化表现出很好的敏感性,对质构属性预测也表现出很好的预测精确度,但对于反复冻融牛肉颜色和水分含量的预测效果一般。核磁共振技术可以补充拉曼光谱在水分相关属性研究上的相对劣势,表现出对反复冻融期间牛肉水分迁移和分布变化很好的敏感性。红外光谱对反复冻融期间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也很敏感。同时,近红外光谱能在质构属性的预测上提供反复冻融期间水和脂质等肌肉组分的贡献。此外,整个冻融循环的解冻过程是在4℃冷藏条件下进行,经过7次冻融后牛肉的TVB-N值和菌落总数仍处于安全限值内,电子鼻依然表现出对新鲜/反复冻融牛肉一定的区别能力。最后,关于拉曼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电子鼻等技术的研究结果,为未来这些技术在评价冷冻肉品质方面提供理论和应用性的基础数据借鉴。

于琼[6](2020)在《秸秆预处理及添加剂对玉米秸秆与鸡粪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生物质厌氧发酵制取沼气技术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单一原料进行厌氧发酵时由于生物降解性低、营养成分不均衡等会导致厌氧发酵过程不稳定。玉米秸秆(Corn Stover,CS)等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具有复杂的木质纤维素结构,不易降解,厌氧发酵产气周期长。鸡粪(Chicken Manure,CM)等高氮原料在单独厌氧发酵过程中会产生游离氨和铵离子,抑制产甲烷菌的活性,不利于厌氧发酵产沼气。而原料混合厌氧发酵是将两种或多种具有互补特性的发酵底物混合后同时厌氧发酵来解决单一底物降解的局限性,在改善发酵特性、提高反应系统的运行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以缓解原料的缺乏,确保原料的持续供应。因此开展混合厌氧发酵的研究对促进厌氧发酵产沼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玉米秸秆与鸡粪的混合厌氧发酵,进行了批式厌氧发酵和半连续厌氧发酵实验,通过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调节混合发酵底物的配比、添加尿素以及添加生物炭的调控方法,改善厌氧发酵的特性,为混合厌氧发酵制取沼气技术及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和推广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在生化产甲烷潜力(Biochemical methane potential,BMP)装置中进行玉米秸秆和鸡粪批式混合中温厌氧发酵,对玉米秸秆进行尿素预处理和Na OH-H2O2预处理,研究了秸秆预处理对不同挥发性固体(Volatile solids,VS)比(1:0、2:1、1:1、1:2、1:3、0:1)的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的特性及动力学。结果表明,秸秆预处理可以促使混合厌氧发酵产生协同作用,CS(Na OH-H2O2预处理)/CM的比例为2:1、1:2、1:3,CS(尿素预处理)/CM的比例为1:1、1:2时存在协同效应,比不预处理时的累积甲烷产量提高了6.54%–24.65%。Na OH-H2O2预处理对混合厌氧发酵的促进效果优于尿素预处理。Na OH-H2O2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与鸡粪的比例为1:3时的累积甲烷产量最高,为332.7 m L/g VS;尿素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与鸡粪的比例为1:2时的累积产甲烷量最高,为319.7 m L/g VS。Modified Gompertz模型可用于拟合及预测混合厌氧发酵的累积甲烷产量(R2=0.9845–0.9988)。(2)在连续搅拌罐反应器(Continuous stirred tank reactor,CSTR)中进行玉米秸秆和鸡粪半连续混合中温厌氧发酵,对玉米秸秆进行尿素预处理和Na OH-H2O2预处理,通过改变混合发酵底物中玉米秸秆的比例,研究了玉米秸秆与鸡粪的配比(VS比0:1、1:3、1:2、1:1)对半连续厌氧发酵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鸡粪单独半连续厌氧发酵系统在第50天以后的比甲烷产量(Specific methane production,SMP)仅为0.06 L/g VS,运行过程中发酵液的总氨氮浓度最高达到7000 mg/L以上,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累积达到6000 mg/L以上,系统出现了较强的氨抑制和有机酸积累,不能持续稳定运行。在该系统中添加预处理的玉米秸秆能够缓解氨抑制和有机酸积累,促进系统恢复产甲烷,维持厌氧发酵系统稳定性。Na OH-H2O2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与鸡粪的配比为1:3时SMP最高,为0.33m L/g VS,尿素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与鸡粪的配比为1:2时SMP最高,为0.31 m L/g VS。但是当预处理的玉米秸秆在混合发酵底物中的比例过高时(1:1),由于混合发酵原料中较高的木质纤维素含量,发酵原料的可降解性降低,影响厌氧发酵过程的水解速率,造成发酵不充分,导致产气量降低。(3)在CSTR装置中进行玉米秸秆和鸡粪半连续混合厌氧发酵,研究了添加尿素和对秸秆进行尿素预处理两种方式对混合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比较了添加尿素和尿素预处理在混合厌氧发酵过程中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添加尿素能够促进厌氧发酵系统运行稳定性,提高甲烷产量;而添加尿素和对玉米秸秆进行尿素预处理的共同作用会对厌氧发酵产生拮抗效应,使得甲烷产量降低。间歇添加尿素可以弥补玉米秸秆没有进行预处理的障碍,其优势在高有机负荷率(Organic loading rate,OLR)条件下更明显。在OLR为2.1和6.3 g VS/L/d时,间歇添加尿素的反应器(CS/CM-HRT-urea)的容积甲烷产量(Volumetric methane production,VMP)比尿素预处理的反应器(UPCS/CM)分别高1.94%和14.17%,而在OLR为4.2 g VS/L/d时,尿素预处理的反应器的VMP比间歇添加尿素的反应器高1.15%。(4)在CSTR装置中进行玉米秸秆和鸡粪半连续混合厌氧发酵,研究了添加生物炭和对秸秆进行尿素预处理两种方式对混合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和对玉米秸秆进行尿素预处理可以强化氨氮/有机酸缓冲体系促进厌氧发酵产沼气,改善木质纤维素的降解,进而提升产沼气的性能。尿素预处理的效果与添加生物炭的效果接近,在中、高OLR条件下,尿素预处理与生物炭添加的协同效应尤其明显。当OLR为4.2和6.3 g VS/L/d时,生物炭介导的尿素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与鸡粪混合厌氧发酵系统运行稳定,VMP分别为2.160和1.616 L/L/d,比其他反应器高出32.8%–89.6%和27.8%–96.4%。(5)应用16S r RNA基因测序对生物炭介导的玉米秸秆与鸡粪半连续混合厌氧发酵的发酵液中菌群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和对玉米秸秆进行尿素预处理均能够促进微生物的多样性提升,其中优势细菌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分别在39.52%–85.04%和8.60%–48.93%之间。优势古菌为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和盐杆菌门(Halobacterota),相对丰度分别在30.97%–61.52%和16.82%–62.69%之间。优势古菌属为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和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相对丰度分别在15.19%–61.41%,16.69%–40.11%和8.00%–21.03%之间。生物炭添加通过调节发酵液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的相对丰度而降低有机酸浓度,通过强化Methanosarcina古菌的耐受性促进厌氧发酵的甲烷产量。生物炭添加和尿素预处理在OLR为4.2g VS/L/d时具有通过改变norank_f__Bacteroidales_UCG-001和norank_f__norank_o__MBA03细菌的相对丰度而调整菌群结构使其接近低OLR条件下菌群结构的作用,有利于厌氧发酵产甲烷。改变OLR、添加生物炭和尿素预处理均能够改变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生物炭添加和尿素预处理能够提高细菌和古菌对高有机负荷的耐受性,UPCS/CM-biochar发酵液中细菌和古菌生长活跃,代谢旺盛,能量利用率高,碳源代谢类别为主要的基因功能类别。本研究应用多种强化方法对玉米秸秆与鸡粪的批式混合厌氧发酵和半连续混合厌氧发酵进行调控,研究表明秸秆预处理技术、增加玉米秸秆在混合发酵底物中的比例、添加外源氮源尿素和添加生物炭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混合厌氧发酵系统运行稳定性,从而促进产气。

靳倩倩[7](2020)在《柔性隔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防工业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保温隔热材料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其在电子、化工、医疗、食品等行业应用逐渐广泛。同时节能环保是人们不可回避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源于工业和生活中的能源大量浪费的现象,因此这就导致人们对现有隔热材料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期望。目前国内常见的隔热材料按其内部结构主要有多孔纤维质类、有机高分子发泡类以及多孔质颗粒类三大类。其中多孔纤维质类其自身强度很低,隔热性能也不是特别理想,以至于在低导热领域的应用收到了限制;有机高分子发泡类具有耐高温性能差、阻燃性差以及长期使用会散发有毒物质等缺点,也限制了其应用;具有低导热率、高孔隙率的多孔质颗粒类在高温隔热领域应用较广,但其大多是较脆的状态或者难以做成具有柔性的材料。结合目前保温材料优缺点,研制兼备上述隔热保温材料优异性能的复合材料已经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在现有隔热材料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制备隔热复合材料并研究其隔热、柔性等性能,并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异性,制备出柔性和隔热性能较佳的隔热复合材料。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基体,可膨胀微球为发泡剂,制备可膨胀微球/PDMS柔性隔热材料。研究了可膨胀微球的发泡工艺,以及可膨胀微球的添加量对可膨胀微球/PDMS柔性隔热材料的隔热性能、柔性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得到最佳的发泡时间10min、以及温度120℃,是制备复合隔热材料的的最佳工艺条件;当可膨胀微球的比例为10%时,可膨胀微球/PDMS柔性隔热材料的隔热性能较佳,此时常温下导热系数为0.1588 W/(m·K),硬度为12.75HA,拉伸强度为0.21MPa。(2)将微孔硅酸钙和硅酸铝纤维用真空抽滤法制备微孔硅酸钙/硅酸铝纤维复合柔性隔热材料。研究了制备复合材料的超声分散工艺以及硅酸钙/硅酸铝纤维复合隔热材料的隔热性能、硬度和柔性。研究结果表明,硅酸铝纤维最佳分散浆料浓度为0.4%,分散时间为6min,分散剂浓度为0.6%;当硅酸铝纤维的含量为60%时,微孔硅酸钙/硅酸铝纤维复合隔热材料的整体性能较佳,导热系数为0.0747W/(m·K),硬度为48HA,弯曲半径为4mm。(3)提出柔性隔热材料结构设计模型,并制备了微孔硅酸钙微球/PDMS柔性隔热材料,研究了硅酸钙形态、粘结剂配制、封装层结构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结构模型制备的样品的导热系数可达到0.0944W/(m·K),拉伸强度为0.191MPa,弯曲半径为3.5mm,硬度为30.93HA,隔热材料模型的结构设计使复合材料的柔性和隔热性能得到提升,相比于可膨胀微球/PDMS柔性隔热材料最佳样片,隔热性能提高了83.2%,柔性降低了58.7%实验结果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

赵振楠[8](2020)在《基于多层丝网惯性捕集原理的餐厨油烟净化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餐厨油烟是食物高温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危害人体健康的气、液、固三相混合物,成分复杂,治理难度大,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和居民健康。随着我国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餐厨油烟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对餐厨油烟的净化治理已不容忽视。然而,现有油烟净化装置结构复杂,维护费用高,油烟净化效率不高,且随使用时长的增加效率衰减现象严重,难达到理想的净化效果。开发节能、高效的油烟净化技术已成为餐厨油烟治理的关键。本论文旨在通过技术创新,以装备设计角度为出发点,借鉴海水淡化与盐雾分离技术,将多层丝网惯性捕集原理引入餐厨油烟净化过程,应用于餐厨油烟高效净化领域,提高净化技术水平,促进油烟净化装备快速发展。为此,本论文构建了餐厨油烟惯性捕集净化系统,以测试多层丝网惯性捕集原理在油烟净化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并进行工艺参数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实验获取了 160 mm圆形管路内主体气速与管路中心气速的函数经验关系,探究了丝网填料压降随主体气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主体气速为2.0~3.0 m/s时,油烟惯性捕集净化装置的丝网填料压降为400~750 Pa。降低丝网填充率可以有效地降低填料压降,填充率为12.3%的丝网填料模块在避免气体短路的同时具有较低的填料压降。(2)探究了多层丝网惯性捕集模块的油烟净化性能,2.6 m/s的主体气速下,模块的油烟净化效率可达到90%以上,满足国家标准中对油烟净化设施的最低去除效率的要求。当丝网填充率介于12.3%~15.3%时,惯性捕集模块具有良好的油烟去除性能,填充率低于11.4%时,丝网模块净化效率大幅下降。油烟净化过程十分复杂,随烹饪方式与加热温度的变化,污染物的性质发生变化。随启用的灶头数目的变动,油烟处理负荷剧烈波动。实验表明,对不同加热温度下产生的油烟污染物、低浓度油烟污染物与高浓度油烟污染物,丝网模块均能保证90%以上的油烟净化效率。(3)利用FLUENT软件,从压降变化的角度,探究流体与丝网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细微调控丝网与丝网间的排列方式,改善流体再分布过程,以指导实际应用。(4)结合实验结果与流体力学模拟,设计出一款餐厨油烟净化产品设计方案,可应用于大中型餐饮行业。采用800 mm×800 mm的方形管路,气体总处理量可达到6000 m3/h,油烟净化效率可达到90%以上。

杜德春[9](2020)在《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翻译报告是基于对“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英中翻译任务的一份报告。所翻译的源语材料是国际能源署(IEA)为2019年二十国集团能源部长级会议而编写的一份报告。译者主要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Wordfast、Xbench以及Google Translate等完成了这一翻译任务。本报告采用定性分析,只针对该翻译任务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和翻译总结。译者所翻译的文本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科技英语中多用复合句,甚至会出现多重复合句的情况,因此复合句的翻译是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基于这一特点以及对所翻译材料的具体情况分析,译者着重选取了其中的定语从句的翻译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报告由六章组成。第一章是概论部分,主要介绍对翻译任务的要求、翻译文本的特点分析、本报告的结构以及方法论。第二章主要介绍译前准备,包括文字识别、项目创建、术语库和记忆库创建、文件分析以及伪翻译处理等。第三章是对翻译过程的介绍,包括译后编辑、质量保证以及译文导出等。第四章是本报告的重点部分,针对该翻译任务中的有关翻译处理案例进行分析。译者基于对所选翻译文本的分析和总结,着重对源语材料中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讨论。基于该翻译任务的具体情况,将定语从句的翻译处理方法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译为前置定语、译为主句、译为状语从句以及译为从属小句。其中部分大类中又进行了小类的细分,译为前置定语这一类别又分为译为“所+v.+的”结构做前置定语以及“v.+Obj.+的”动宾结构做前置定语。译为状语从句这一类别又分为目的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以及让步状语从句。译为从属小句的类别又分为完全重复或部分重复先行词引导分句、以及总结性重复先行词引导分句。第五章是译后反思与提高部分,通过对比译者译本与校对后的译本,总结翻译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在该部分,译者主要选取了三方面比较普遍的问题进行探讨:“而且”与“并且”的辨析、逻辑关系的误用以及“对+obj.+进行+v.”结构,从而在进行自我反思的同时也为其他译者或翻译爱好者作为提醒,避免出现类似错误。第六章对本报告进行了整体总结。本报告对科技英语翻译从业者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对科技英语翻译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本报告仅仅是基于所选翻译项目的案例,对定语从句处理方法的进行了定性总结和分析,因此,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利用相当大的扩展语料库进行类似的定量统计分析,其代表性和适用性则应更好。

宣广宇[10](2020)在《加速侵蚀下配置FRP筋的高强混凝土梁长期性能退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FRP)筋材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抗疲劳、耐腐蚀、电磁绝缘等优点,已逐渐成为土木、水利以及交通等领域相关工程结构设计中的一种潜在筋材。然而,FRP筋材在实际工程结构中的应用研究时间相对较短,人们对其在实际环境服役时的性能劣变及退化机理的认知还不够全面,这些因素已成为阻碍其在工程中大量投入使用的核心问题。此外,为进一步发挥FRP筋高抗拉强度的优势,将其与高强混凝土结合,形成配置FRP筋高强混凝土构件,可在提高构件承载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其耐久性能。因此,开展配置FRP筋高强混凝土梁长期性能退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与工程价值。鉴于此,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8267和51878319)并结合国内外以及本课题组已有研究成果,分别从材料、构件两个层次开展了不同侵蚀环境下混凝土内BFRP、GFRP筋耐久性能试验和配置FRP(BFRP、GFRP)筋的高强混凝土梁长期性能试验,对比分析了侵蚀前后两类FRP筋与配置FRP筋的高强混凝土梁的自身性能和退化规律,并结合试验数据对侵蚀环境下配置FRP筋的高强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进行时变可靠度分析,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在材料层次方面,对不同侵蚀环境下混凝土内BFRP、GFRP筋的耐久性能开展了试验研究与预测分析。将BFRP/GFRP筋埋置于混凝土梁内,而后将梁分别置于大气环境和加速侵蚀环境(外置电极加速Cl-侵蚀)中,两种侵蚀周期为1年,以探究侵蚀环境对混凝土内两类FRP筋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其退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FRP筋的受侵蚀是一个从外部逐渐向内部不断深入的过程;对于大气环境和加速侵蚀环境作用后混凝土内FRP(BFRP、GFRP)筋,其弯曲、剪切以及拉伸性能均出现不同程度退化;对于混凝土内BFRP筋,大气环境下其弯曲、剪切以及抗拉强度分别下降了13.1%、12.4%和12.5%,加速侵蚀环境下则分别降低了22.8%、21.6%和22.3%;对于混凝土内GFRP筋,大气环境下其弯曲、剪切以及抗拉强度分别降低了8.7%、7.9%和7.7%,加速侵蚀环境下则分别降低了12.7%、11.1%和9.9%;两种侵蚀环境下GFRP筋力学性能的退化程度均低于BFRP筋;利用Arrhenius公式和Fib bulletin(40)提供的方法对大气环境下混凝土内GFRP筋的长期性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服役100年后其抗拉强度保留率为51.0%。2、在构件层次方面,对加速侵蚀(加速方式和侵蚀周期与材料层次一致)作用下配置BFRP/GFRP筋高强混凝土梁长期性能开展了试验研究和理论计算,对比分析了加速侵蚀作用、配筋种类及形式、混凝土强度等级(CF50和C30)等因素的影响。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加速侵蚀作用,加速侵蚀后混凝土抗压强度出现了5%10%的上升,试验梁开裂弯矩出现了610%的增长(混凝土强度是影响开裂弯矩的主要因素),试验梁跨中挠度未超过规范限定值(正常使用荷载下);对于配筋种类与形式,加速侵蚀后试验梁极限弯矩退化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纯钢筋梁>配置BFRP筋梁>配置GFRP筋(12mm)梁>纯GFRP筋梁>配置GFRP筋(16mm)梁,双层配筋梁也有上述变化规律;对于混凝土强度等级,在加速侵蚀作用下,适当增加混凝土强度等级,可使梁内FRP筋拉伸性能充分利用,在提高梁承载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其耐久性能;加速侵蚀后CF50试验梁最大挠度平均保留率(92.7%)大于C30试验梁(88.0%);加速侵蚀后试验梁的最大裂缝宽度随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升而减小。3、采用数值计算手段,对加速侵蚀作用后高强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进行了时变可靠度评估。计算结果表明:钢筋高强混凝土梁的时变可靠度退化速度明显快于配置GFRP筋高强混凝土梁,其中当可靠度指标退化至3.2时,钢筋高强混凝土梁需要27年,而配置GFRP高强混凝土梁则为47年;对于梁来说,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从C30提升至CF50时,其时变可靠指标也随之升高,且该现象在配置GFRP筋混凝土梁上更为明显。

二、未来十年 中国纤维材料研究的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未来十年 中国纤维材料研究的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电力复合材料应用
    2.1 复合材料杆塔
        (1)易腐蚀:
        (2)施工成本高:
        (3)安全事故与其他问题:
        (4)环境污染:
        2.1.1 国外复合材料杆塔的发展情况
        2.1.2 国内复合材料杆塔的发展情况
    2.2 复合材料横担
        (1)配网复合材料横担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2)35 kV及以上复合横担国内外发展状况
    2.3 风电叶片
        (1)风力发电机的应用
        (2)风电追求更大更轻,风电由陆地转向海洋
    2.4 复合绝缘子
        (1)复合绝缘子特点
        (2)复合绝缘子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
        2)防风偏复合绝缘子
        3)针式绝缘子
        4)横担复合绝缘子
        5)柱式复合绝缘子
        6)复合相间间隔棒
        7)电气化铁路复合绝缘子
    2.5 高压套管
        (1)胶浸纤维干式套管特点
        (2)应用情况
3 电力复合材料发展方向
    (1)高性能玻纤增强玻璃钢复合材料
        1)先进增强材料
        2)高性能基体树脂
        3)先进成型技术
        4)先进设计
    (2)特种功能玻璃钢
        1)多功能玻璃钢
        2)智能玻璃钢
        3)可监测玻璃钢
    (3)节能环保型玻璃钢
4 总 结

(2)铝——碳中和的先行者能源革命的主力军(论文提纲范文)

需求篇——能源革命推动铝需求加速增长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快车道——全球铝需求增长的主要贡献
        1.新能源汽车产销加速增长
        2. 汽车轻量化要求再提高
        3. 铝线缆及充电桩设备将呈现同量级增长
    二、清洁能源的发展是未来五年铝需求增长的又一推动力
        1. 太阳能光伏继续拉动铝需求
        2. 风电需求同样带来铝需求增加
        3. 可再生能源发电体系下特高压网的进一步完善
    三、铝模板的“风口”——为建筑行业减排降耗
    四、绿色、低碳与智能化高端制造业——铝将是主角之一
供应篇——原料充裕但面临碳中和目标下的冶炼瓶颈
    一、铝土矿供应宽裕,氧化铝生产弹性高
    二、碳中和政策目标下电解铝面临的“冶炼瓶颈”
    三、废铝释放增量短期难以满足需求增长
结论:铝是碳中和的先行者,也是能源革命的主力军

(3)内忧外患促使BP公司加速能源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基本面剧烈波动,BP公司的“内忧外患”凸显
    1.1 财务状况堪忧,流动性支持匮乏,负“债”前行
    1.2 预期行业未来利润复苏缓慢,BP被迫作出战略选择
    1.3 气候政策压力加大,油气企业融资难度升级
    1.4 与新能源项目的经济性差距收窄,油气项目竞争优势减弱
2 BP公司率先发布“净零”计划,拉开其能源转型序幕
3 变革组织架构模式,为打造能源解决方案供应商提供支撑
4 出售全球化工业务,集中资源发展核心能源业务
5 战略转型全面启动,风险与挑战并存
6 启示与建议

(4)温湿循环作用下隔热喷射混凝土蠕变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温湿循环试验研究
        1.2.2 混凝土蠕变试验研究
    1.3 本文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掺玄武岩-木质纤维的新型隔热喷射混凝土
    2.1 概述
    2.2 原材料
    2.3 配合比设计
    2.4 试件制作
    2.5 本章小结
3 温湿循环作用下隔热喷射混凝土参数劣化研究
    3.1 温湿循环试验
        3.1.1 试验设备
        3.1.2 试验方案
    3.2 温湿循环对质量的影响
    3.3 温湿循环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3.3.1 温湿循环下抗压强度变化
        3.3.2 温湿循环下弹性模量变化
        3.3.3 不同加载速率下抗压强度变化
    3.4 温湿循环作用下试件破坏特征
    3.5 温湿循环对超声声速的影响
    3.6 温湿循环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3.7 温湿循环作用下试件微观分析
        3.7.1 XRD微观分析
        3.7.2 SEM微观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温湿循环作用下隔热喷射混凝土低加载速率蠕变试验
    4.1 温湿循环试验设计
        4.1.1 试验仪器
        4.1.2 试验原材料及配合比
        4.1.3 试件制作及试验方案
    4.2 蠕变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常温水浴下轴向蠕变特性分析
        4.2.2 不同水浴温度下轴向蠕变特性分析
    4.3 蠕变破坏形态
    4.4 本章小结
5 温湿循环作用下隔热喷射混凝土高加载速率蠕变试验
    5.1 高加载速率下蠕变试验结果分析
    5.2 加载速率对试件蠕变特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反复冻融牛肉品质变化评价技术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冷冻肉及其现状
        1.1.1 冷冻肉
        1.1.2 反复冻融现状
    1.2 反复冻融对肉类品质的影响
        1.2.1 对肉品化学组成成分相关品质属性的影响
        1.2.2 对感官品质的影响
        1.2.3 对肉品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1.3 传统肉品品质评价方法
    1.4 无损检测技术
        1.4.1 光谱技术
        1.4.2 电子鼻
        1.4.3 核磁共振技术
        1.4.4 其他无损检测技术
    1.5 无损检测技术在评价冷冻肉品品质的应用
        1.5.1 新鲜/冻融肉的辨别
        1.5.2 评价化学成分相关品质属性的应用
        1.5.3 评价感官品质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拉曼光谱和ESR技术表征反复冻融牛肉脂质氧化过程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牛肉样品的处理
        2.3.2 脂质的提取
        2.3.3 过氧化值的测定
        2.3.4 TBARS值的测定
        2.3.5 酸价的测定
        2.3.6 脂肪酸的测定
        2.3.7 ESR测定自由基
        2.3.8 拉曼光谱测试
        2.3.9 数据处理及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反复冻融牛肉脂质过氧化值的分析
        2.4.2 反复冻融牛肉脂质TBARS值的分析
        2.4.3 反复冻融牛肉脂质酸价的分析
        2.4.4 反复冻融牛肉脂质自由基信号强度变化的分析
        2.4.5 拉曼光谱分析
        2.4.6 常规脂质氧化指标与ESR和光谱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拉曼和红外光谱原位追踪反复冻融牛肉蛋白质氧化/变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牛肉样品处理
        3.3.2 肌原纤维蛋白的提取
        3.3.3 羰基含量的测定
        3.3.4 总SH含量的测定
        3.3.5 Ca~(2+)-ATP酶活性的测定
        3.3.6 蛋白质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3.3.7 DSC蛋白质热性质的测定
        3.3.8 拉曼光谱测试
        3.3.9 ATR-FTIR光谱测试
        3.3.10 数据处理和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反复冻融牛肉蛋白质的ATR-FTIR光谱分析
        3.4.2 反复冻融牛肉蛋白质的拉曼光谱分析
        3.4.3 反复冻融对牛肉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的影响
        3.4.4 反复冻融对牛肉蛋白质侧链芳香族氨基酸的影响
        3.4.5 反复冻融蛋白质羰基含量与二级结构组成含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3.4.6 反复冻融蛋白质总SH含量与二级结构组成含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3.4.7 反复冻融蛋白质Ca~(2+)-ATP酶与二级结构组成含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3.4.8 反复冻融蛋白质疏水性与二级结构组成含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3.4.9 反复冻融蛋白质热性质与二级结构组成含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拉曼与近红外光谱预测反复冻融牛肉质构属性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牛肉样品的处理
        4.3.2 质构测试
        4.3.3 拉曼光谱测试
        4.3.4 FT-NIR光谱测试
        4.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反复冻融牛肉质构参数的变化
        4.4.2 基于PLS模型的拉曼光谱质构预测结果分析
        4.4.3 基于PLS模型的FT-NIR光谱质构预测结果分析
        4.4.4 拉曼光谱的模型变量贡献分析
        4.4.5 FT-NIR光谱的模型变量贡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拉曼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在评价反复冻融牛肉颜色和水分相关属性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牛肉样品处理
        5.3.2 反复冻融牛肉颜色的测定
        5.3.3 反复冻融牛肉水分相关指标的测定
        5.3.4 反复冻融牛肉横向弛豫时间T2的测定
        5.3.5 组织切片
        5.3.6 拉曼光谱测试
        5.3.7 数据处理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反复冻融牛肉颜色的变化分析
        5.4.2 反复冻融牛肉解冻损失的变化分析
        5.4.3 反复冻融牛肉水分含量的变化分析
        5.4.4 反复冻融牛肉横向弛豫时间T2的变化分析
        5.4.5 反复冻融牛肉组织超微结构水分迁移变化
        5.4.6 反复冻融牛肉颜色、水分相关属性与横向弛豫时间T2的相关性分析
        5.4.7 基于PLS模型的拉曼光谱颜色和水分相关属性预测结果分析
        5.4.8 拉曼光谱的模型变量贡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子鼻技术辨别新鲜/反复冻融牛肉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6.2.2 实验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牛肉样品的处理
        6.3.2 牛肉TVB-N值的测定
        6.3.3 牛肉菌落总数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6.3.4 牛肉感官评价
        6.3.5 SPME-GC/MS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6.3.6 牛肉电子鼻测试
        6.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新鲜和反复冻融牛肉TVB-N值的变化分析
        6.4.2 新鲜和反复冻融牛肉菌落总数的变化分析
        6.4.3 新鲜和反复冻融牛肉感官评价的变化分析
        6.4.4 电子鼻结果分析
        6.4.5 新鲜与反复冻融牛肉挥发性有机物的变化分析
        6.4.6 与牛肉气味恶化有关的挥发性物质指认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秸秆预处理及添加剂对玉米秸秆与鸡粪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沼气与生态
        1.1.2 我国的生物质资源现状
        1.1.3 沼气发展现状
    1.2 厌氧发酵制取沼气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原料特性及单一原料厌氧发酵制取沼气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原料混合厌氧发酵制取沼气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秸秆预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2.4 外源添加剂对厌氧发酵影响的研究现状
        1.2.5 厌氧发酵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1.2.6 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变化的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预处理对批式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原料与接种物
        2.2.2 实验设计
        2.2.3 分析测试方法
        2.2.4 动力学分析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厌氧发酵原料和接种物的特性分析
        2.3.2 玉米秸秆预处理前后的结构变化
        2.3.3 甲烷产量
        2.3.4 系统稳定性
        2.3.5 生物降解率及混合厌氧发酵的协同效应
        2.3.6 动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玉米秸秆与鸡粪的配比对半连续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与接种物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方案
        3.2.4 分析测试方法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混合厌氧发酵产气性能分析
        3.3.2 系统运行稳定性
        3.3.3 混合厌氧发酵对厌氧发酵系统恢复产气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尿素添加及尿素预处理影响半连续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的比较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原料与接种物
        4.2.2 实验装置
        4.2.3 实验方案
        4.2.4 分析测试方法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尿素添加及尿素预处理对混合厌氧发酵产气性能的影响比较
        4.3.2 尿素添加对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3.3 发酵液的肥料价值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炭介导对半连续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原料与接种物
        5.2.2 实验装置
        5.2.3 实验方案
        5.2.4 分析测试方法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生物炭介导的混合厌氧发酵特性研究
        5.3.2 SEM表征分析
        5.3.3 FTIR分析
        5.3.4 发酵液的肥料价值分析
    5.4 工艺条件及产沼气效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物炭介导对半连续混合厌氧发酵微生物菌群演变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方法
        6.2.3 生物信息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Miseq测序结果
        6.3.2 群落多样性分析
        6.3.3 群落结构组成
        6.3.4 群落结构相似性
        6.3.5 功能预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研究成果

(7)柔性隔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柔性隔热材料的研究概况
        1.2.1 国内外柔性隔热材料研究概况
        1.2.2 可膨胀微球发泡隔热材料研究概况
        1.2.3 微孔硅酸钙隔热材料研究概况
        1.2.4 硅酸铝纤维隔热材料研究现状
        1.2.5 微孔硅酸钙复合隔热材料的研究概况
    1.3 隔热材料的发展趋势
    1.4 隔热材料的传热机理
        1.4.1 热传导
        1.4.2 对流传热
        1.4.3 辐射传热
    1.5 复合材料的成型方法
        1.5.1 模压成型工艺
        1.5.2 层压成型工艺
        1.5.3 纤维缠绕制品成型技术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可膨胀微球/PDMS柔性隔热材料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装置
        2.2.2 实验步骤
        2.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发泡工艺对可膨胀微球发泡情况的影响
        2.3.2 可膨胀微球含量对可膨胀微球/PDMS柔性隔热材料显微形貌的影响
        2.3.3 可膨胀微球含量对可膨胀微球/PDMS柔性隔热材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2.3.4 可膨胀微球含量对可膨胀微球/PDMS柔性隔热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真空抽滤法制备柔性微孔硅酸钙隔热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装置
        3.2.2 实验步骤
        3.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硅酸铝纤维超声分散工艺的确定
        3.3.1.1 硅酸铝浆料的浓度对其分散性能的影响
        3.3.1.2 分散时间对硅酸铝纤维分散性能的影响
        3.3.1.3 分散剂浓度对硅酸铝纤维分散性能的影响
        3.3.2 硅酸铝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3.3.3 硅酸铝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柔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孔硅酸钙球/PDMS柔性隔热材料结构设计和制备
    4.1 引言
    4.2 柔性隔热材料结构模型的设计
    4.3 微孔硅酸钙微球/PDMS柔性隔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3.1 实验原料及主要设备
        4.3.2 测试与表征
        4.3.3 微孔硅酸钙形态对微孔硅酸钙/PDMS柔性隔热材料性能的影响
        4.3.4 粘结剂的配制对微孔硅酸钙/PDMS柔性隔热材料性能的影响
        4.3.5 封装层结构对微孔硅酸钙/PDMS柔性隔热材料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8)基于多层丝网惯性捕集原理的餐厨油烟净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餐厨油烟的净化原理
        1.2.1 机械分离
        1.2.2 离心净化
        1.2.3 静电沉积
        1.2.4 湿式净化
        1.2.5 催化氧化
    1.3 基于多层丝网惯性捕集原理的餐厨油烟净化过程
        1.3.1 纤维过滤原理
        1.3.2 液滴凝聚与丝网纤维润湿
        1.3.3 惯性捕集原理的实际应用
        1.3.4 油烟惯性捕集过程与多层丝网填料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 实验装置
    2.3 餐厨油烟的采样过程与检测方法
    2.4 实验流程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圆形管路内气流流速分布与主体气速
    3.2 主体气速对丝网填料压降的影响
    3.3 主体气速与油烟生成环境对油烟净化效率的影响
    3.4 丝网填料压降与油烟净化效率的关系
    3.5 丝网填料使用时间对油烟净化效率的影响
    3.6 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与分析
        3.6.1 物理模型
        3.6.2 结果与讨论
    3.7 餐厨油烟净化产品设计方案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9)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Overview
    1.1 Task Description
    1.2 Text Features
    1.3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
    1.4 Report Structure
    1.5 Methodology
Chapter 2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2.1 Character Recognition
    2.2 Project Creation
    2.3 Creation of Glossary and Translation Memory
    2.4 File Analysis
    2.5 Pseudo-translation
    2.6 Summary
Chapter 3 Machine Translation Post-Editing
    3.1 Editing of Target Segments
    3.2 Quality Assurance
    3.3 Translation Export
    3.4 Summary
Chapter 4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4.1 Translation into Pre-modifier
    4.2 Translation into Main Clause
    4.3 Translation into Adverbial Clause
    4.4 Translation into Subordinate Clause
    4.5 Summary
Chapter 5 Contrast between Translator’s and Proofread Versions
    5.1 Distinction between “而且”(erqie) and “并且”(bingqie) in Chinese
    5.2 Misinterpretation of Logical Relationship
    5.3 “对(dui)+obj.+进行(jinxing)+v.” Structure
    5.4 Summary
Chapter 6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amples of Source Text in PDF Format
Appendix Ⅱ Glossary
Appendix Ⅲ Translation Versions
Acknowledgements

(10)加速侵蚀下配置FRP筋的高强混凝土梁长期性能退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筋
        1.2.1 FRP筋组成及制作工艺
        1.2.2 FRP筋基本力学特性
        1.2.3 FRP筋的相关工程应用
    1.3 配置FRP筋的混凝土结构长期性能研究现状
        1.3.1 FRP筋长期耐久性能研究现状
        1.3.2 配置FRP筋的高强混凝土梁性能退化研究现状
        1.3.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试验方案与试件制备
    2.1 引言
    2.2 不同侵蚀环境下埋置混凝土内的FRP筋长期性能退化试验研究方案
        2.2.1 试验材料
        2.2.2 侵蚀环境类型
        2.2.3 试件制作
        2.2.4 力学试验实施方案
        2.2.5 BFRP、GFRP筋微观分析方案
        2.2.6 性能评价指标
    2.3 配置BFRP、GFRP筋的高强混凝土梁长期性能试验方案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件形式和加速侵蚀方案
        2.3.3 试验加载及测量内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内BFRP、GFRP筋力学性能退化分析
    3.1 引言
    3.2 BFRP、GFRP筋形貌特征
        3.2.1 宏观表面形貌
        3.2.2 微观结构形貌
    3.3 BFRP、GFRP筋弯曲与剪切性能试验结果与讨论
        3.3.1 试验过程及破坏模式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BFRP、GFRP筋拉伸性能试验结果与讨论
        3.4.1 试验过程及破坏模式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混凝土内FRP筋性能退化机理分析
        3.5.1 GFRP筋性能退化机理分析
        3.5.2 BFRP筋性能退化机理分析
    3.6 GFRP筋长期性能预测
        3.6.1 长期性能预测模型
        3.6.2 长期性能预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加速侵蚀前后配置FRP筋的高强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承载能力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侵蚀后梁的表面特征及混凝土抗压强度变化
        4.2.2 试验梁破坏特征及内部筋材形貌
        4.2.3 平截面假定验证
        4.2.4 受弯承载力对比分析
    4.3 正常使用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挠度对比分析
        4.3.2 裂缝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速侵蚀下配置GFRP筋的高强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时变可靠度分析
    5.1 引言
    5.2 结构可靠度相关概念与计算方法
        5.2.1 结构可靠度相关概念
        5.2.2 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
    5.3 高强混凝土梁的时变受弯抗力分析与退化模型
        5.3.1 时变抗力分析
        5.3.2 高强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时变可靠度分析
    5.4 配置GFRP筋高强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可靠度指标计算
        5.4.1 建立功能函数
        5.4.2 算例分析
    5.5 钢筋高强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可靠度指标计算
        5.5.1 钢筋高强混凝土梁时变可靠度分析
        5.5.2 与配置GFRP筋高强混凝土梁时变可靠度对比分析
    5.6 侵蚀环境下C30和CF50 梁式构件受弯承载力可靠度指标对比
        5.6.1 受弯时变承载力对比
        5.6.2 可靠度指标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四、未来十年 中国纤维材料研究的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用进展[J]. 吴雄,蔡炜,李健,孙启刚,朱晓东,何昌林,柯锐.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1(11)
  • [2]铝——碳中和的先行者能源革命的主力军[J]. 李琦. 资源再生, 2021(04)
  • [3]内忧外患促使BP公司加速能源转型[J]. 贾京坤,朱英,林毅,鄢梓遥. 当代石油石化, 2020(12)
  • [4]温湿循环作用下隔热喷射混凝土蠕变试验研究[D]. 刘俊俊.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5]反复冻融牛肉品质变化评价技术的适用性研究[D]. 陈清敏. 江南大学, 2020(04)
  • [6]秸秆预处理及添加剂对玉米秸秆与鸡粪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的影响[D]. 于琼.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柔性隔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性能研究[D]. 靳倩倩.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多层丝网惯性捕集原理的餐厨油烟净化过程研究[D]. 赵振楠.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9]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D]. 杜德春.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加速侵蚀下配置FRP筋的高强混凝土梁长期性能退化研究[D]. 宣广宇. 江苏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未来十年我国纤维材料研究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