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Re-MAG_3的制备和动物评价

~(188)Re-MAG_3的制备和动物评价

一、~(188)Re-MAG_3的制备及动物体内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韩静雅[1](2021)在《肿瘤HER2靶向分子影像及其介导靶向化疗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增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肿瘤的早期特异性诊断、个体化精准治疗和及时的疗效评价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方面。肿瘤分子影像以及基于分子影像的靶向个体化治疗拓展了肿瘤精准诊疗新领域,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家族成员之一。HER2扩增及过表达与肿瘤的高侵袭性、高复发性及高死亡率密切相关,其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是肿瘤诊疗的特异性靶点。HER2亲和体(Affibody)与HER2具有高度亲合力,放射性核素标记HER2亲和体及其耦联物在肿瘤精准诊疗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制备18F标记的HER2亲和体靶向分子探针、研究其体外靶向结合特性、荷瘤裸鼠体内分布,并进行荷瘤裸鼠体内分子显像,探讨其用于HER2阳性肿瘤显像的价值。同时将HER2亲和体与细胞毒性药物耦联,观察用HER2靶向亲和体-化疗药物耦联物治疗HER2阳性荷瘤裸鼠肿瘤的效果。并用核素99mTc标记HER2亲和体-化疗药物耦联物进行显像以评价疗效。方法:1.应用Fmoc/t Bu多肽固相合成法合成NOTA-HER2亲和体,应用[18F]Al F法进行标记,制备[18F]Al F-NOTA-HER2分子影像探针,并进行质量控制。将[18F]Al F标记的HER2分子探针分别与生理盐水或5%人血白蛋白37℃条件下共同孵育,观察[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随时间变化的体外稳定性。并行[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在HER2阳性人胃癌NCI-N87细胞及HER2阴性人胃癌MKN74细胞中的摄取率及滞留率的差异;并用醋酸冲洗细胞表面结合的分子探针,研究HER2阳性及阴性细胞对其内化率的差别;同时在体外用过量未标记的NOTA-HER2亲和体将HER2阳性细胞表面的HER2受体阻断,研究阻断组与未阻断组NCI-N87细胞对[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的摄取率的差异,观察HER2阳性肿瘤细胞对[18F]Al F标记HER2分子探针摄取的特性及靶向性。此外,在HER2阳性人胃癌NCI-N87细胞中进行放射性配体-受体饱和结合测定,计算不同浓度梯度下细胞对分子探针的特异性摄取,确定[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的解离常数(Kd),评价[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与HER2阳性肿瘤细胞表面HER2受体的亲和力。2.建立HER2阳性NCI-N87细胞及HER2阴性MKN74细胞荷瘤裸鼠模型。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射[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30min后取血液进行HPLC分析,研究[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的体内稳定性。随机选取肿瘤大小较一致、无坏死的NCI-N87及MKN74细胞荷瘤裸鼠各9只,尾静脉注射[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后在30min、60min及120min分别随机取3只,处死后取肿瘤组织及部分正常器官称重、测量放射性计数,并计算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观察[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在两组荷瘤裸鼠中的体内生物分布情况及随时间变化探针在裸鼠体内代谢情况。3.随机选取HER2阳性NCI-N87及HER2阴性MKN74细胞荷瘤裸鼠各6只,尾静脉注射[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于注射后30min、60min及120min进行PET显像,观察两组荷瘤裸鼠的肿瘤显像效果,并比较肿瘤与对侧同等大小区域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的比值(Target to nontarget ratios,T/NT)。另随机取3只NCI-N87细胞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射过量未标记NOTA-HER2亲和体阻断细胞表面HER2受体,同时注射[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观察肿瘤显像效果并与未阻断组进行对比。4.将HER2:V2亲和体N末端与化疗药物培美曲塞连接,C末端连接短肽-CCCG,合成ZHER2:V2-培美曲塞耦联物,应用HER2:V2亲和体C末端的短肽-CCCG序列为螯合基团,进行99mTc标记,构建99mTc-ZHER2:V2-培美曲塞分子探针。构建HER2阳性肺腺癌A549肿瘤模型,分别用ZHER2:V2-培美曲塞、培美曲塞及生理盐水对动物模型进行治疗,并应用99mTc-ZHER2:V2-培美曲塞SPECT显像、流式细胞分析、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治疗效果。并对各组裸鼠毒副作用进行比较。结果:1.[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在30min内即可制备完成,标记率最高可达32.69%,放射化学纯度>98%,在生理盐水及人血白蛋白中孵育4h其放射化学纯度仍在90%以上。HER2阳性NCI-N87细胞在5min、30min、60min和120min对[18F]Al F-NOTA-HER2分子的探针的摄取率、滞留率及内化率明显高于HER2阴性MKN74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HER2阳性NCI-N87细胞对[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的摄取可被6倍及35倍过量未标记的NOTA-HER2亲和体所阻断,阻断前后各时间点的摄取率有明显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0.000和P=0.000,0.000),表明[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与HER2的结合具有靶向特异性。此外,饱和结合试验得出Kd值为52.25±3.68n M,说明该分子探针与HER2亲和力较高。2.[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在荷瘤裸鼠体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荷瘤裸鼠体内注射标记分子探针后30min,血液中[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放射化学纯度依然大于90%。体内分布实验证实在注射30min、60min、120min后[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在NCI-N87肿瘤组织的分布显着高于MKN74肿瘤组织(P=0.003,0.016,0.010)。除肿瘤组织外肾脏摄取[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较多,表明肾脏为其排泄器官。其余正常非靶器官中分子探针的分布较少,且血液清除较快,适于显像。3.[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PET显像结果与体内分布一致,注射标记的分子探针30min后HER2阳性NCI-N87肿瘤即可清晰显影且在120min内始终显影明显。而在显像时间内HER2阴性MKN47肿瘤始终未见明显显影。HER2阳性NCI-N87荷瘤裸鼠在共同注射过量未标记的NOTA-HER2分子探针及[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后30min、60min及120min PET显像中T/NT比值比未阻断组明显降低(P=0.003,0.016,0.010),表明过量未标记的NOTA-HER2亲和体可以封闭HER2阳性NCI-N87肿瘤组织的HER2受体,证明[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与HER2阳性肿瘤组织的结合具有靶向特异性。4.分别用ZHER2:V2-培美曲塞、培美曲塞及生理盐水对HER2阳性人肺腺癌A549细胞荷瘤裸鼠进行实验治疗,并用99mTc-ZHER2:V2-培美曲塞SPECT显像评估疗效。治疗后14天,99mTc-ZHER2:V2-培美曲塞SPECT结果显示ZHER2:V2-培美曲塞的抗肿瘤效果优于单纯培美曲塞治疗组(P=0.005)。细胞凋亡实验显示ZHER2:V2-培美曲塞治疗组肿瘤细胞凋亡最显着(P=0.015)。H&E染色显像ZHER2:V2-培美曲塞治疗组肿瘤坏死较明显。肿瘤流式细胞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HER2检测结果显示ZHER2:V2-培美曲塞治疗后HER2表达与培美曲塞治疗后无明显差异(P=0.602,0.072)。在ZHER2:V2-培美曲塞治疗组裸鼠出现的毒副作用明显小于培美曲塞治疗组。结论:1.[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制备简单,放射化学纯度较高,体内外稳定性好,在体外可与HER2阳性NCI-N87细胞靶向特异性结合,是很有潜力的HER2靶向分子探针。2.在HER2阳性荷瘤裸鼠体内分布显示[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可在肿瘤组织靶向特异性聚集,血液清除率高,靶/非靶比值高,经泌尿系统排泄。3.[18F]Al F-NOTA-HER2分子探针在HER2阳性荷瘤裸鼠动物模型中肿瘤显像效果较好。HER2阳性肿瘤组织显影明显,本底较低,可反映机体肿瘤HER2表达状态,是较好的肿瘤HER2靶向特异性分子探针。4.99mTc-ZHER2:V2-培美曲塞显像可敏感、无创监测ZHER2:V2-培美曲塞的靶向化疗疗效。ZHER2:V2-培美曲塞有较好的HER2靶向抗肿瘤能力,且毒副作用较单纯培美曲塞小。该分子探针集HER2靶向分子显像和靶向化疗于一体。

李贵平,黄凯,黄宝丹,齐永帅,池晓华,江英[2](2020)在《188Re-cNGQGEQc放射性标记及其对肺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188Re间接法标记小分子肽cNGQGEQc的可行性,并观察188Re-cNGQGEQc对肺腺癌A549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188Re-cNGQGEQc和188Re-cNAQAEQc(阴性多肽)的制备采用双半胱氨酸(EC)为双功能螯合剂的间接标记法,测定标记多肽的标记率、比活度、放化纯度、脂水分配系数,并观察在正常人血清中的稳定性。采用CCK-8法测定188Re-cNGQGEQc对体外培养的肺腺癌A549细胞株的抑制效应,观察不同放射性剂量的188Re-cNGQGEQc对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计算相对抑制率及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50),并与188Re标记的阴性多肽及188ReO4-进行比较。【结果】188Re-cNGQGEQc的标记率为(90.24±1.58)%,比活度为(4.07±0.14)TBq/(mmol/L),C18柱纯化后放化纯度为(98.42±0.32)%,188Re-cNGQGEQc的脂水分配系数lgP为(-2.90±0.03),在37℃正常人血清中放置24 h其放化纯度为(89.08±0.94)%。抑制性实验结果表明188Re-cNGQGEQc对肺腺癌A549细胞的增殖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与放射剂量呈明显正相关;而且188Re-cNGQGEQc的IC50值为44.88×107Bq/L,明显低于阴性多肽的93.45×107Bq/L和188ReO4-的99.60×107Bq/L(P<0.01)。【结论】使用双功能螯合剂EC建立了标记率高、体外稳定的188Re标记小分子肽的方法,体外实验证实188Re-cNGQGEQc能有效地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的增殖,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小分子多肽的放射靶向治疗肺癌的体内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苏维维[3](2020)在《基于核素-纳米药物实现恶性肿瘤细胞核定向放射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将放射性核素与纳米材料相结合用于改善恶性肿瘤的治疗的研究,将多种跨学科的领域交叉融合起来,具有独特的科研意义和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将二者联合的相关研究多是机械地将纳米材料作为核素的运载体,产生的生物效应多是二者单纯的作用叠加。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将二者的特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诱导发生某种相互作用,不仅有利于材料的有效利用和简化设计,而且能通过协同效应促进实现高效的肿瘤治疗。本论文聚焦于以上科研理念,依托于课题组的长期合作方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稀土生物化学与医用功能材料团队先进的纳米材料合成技术。我们将临床常用的放射性核素与合成技术成熟的纳米材料巧妙结合,利用二者优势互补,创新性地构建了两种核素-纳米材料复合物体系。经一系列生物学检测手段证实,本课题构建的两种体系均实现了多功能协同增强的高效肿瘤治疗。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主要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1.基于131I-AuNPs-TAT实现肿瘤细胞核靶向的内源性放射免疫治疗利用改进的非极性还原方法,成功合成超小粒径(8.36 nm)的金纳米颗粒(Aunanoparticels,AuNPs),尺寸均一、分散性及稳定性良好;进一步在其表面连接细胞穿透肽(TAT),共聚焦显微镜和生物透射电镜下观察确定AuNPs-TAT具备良好的细胞核靶向功能;最后采用经典的Iodogen标记法标记放射性核素131I并获得终产物131I-AuNPs-TAT,131I的初始标记率高,标记产物的体外稳定性良好。在该核素-纳米复合物体系中,TAT多肽将131I靶向递送到肿瘤细胞核内部直接损伤DNA;AuNPs诱导131I衰变产生的β-射线转化为X射线,不仅扩大了辐照范围,而且产生了“免疫增强效应”。细胞实验和活体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能显着抑制结肠癌的生长,协同增强131I对肿瘤的放疗效果。基于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的内源性放射免疫疗法(internal radio-immunity therapy,IRIT),并将131I-AuNPs-TAT的合成过程及其发挥高效放疗作用的机制总结为如下示意图:2.基于125I-TiO2-TAT/HA2实现溶酶体逃逸与肿瘤细胞核靶向的催化内照射治疗采用经典的溶剂热技术,成功合成高活性{101}晶面的锐钛矿型单晶氧化钛纳米颗粒(TiO2nanoparticles,TiO2NPs),形貌均一,呈菱形,粒径长11.78±2.23 nm,宽3.91±0.56 nm;在TiO2NPs表面连接兼具溶酶体逃逸与细胞核靶向功能的融合肽(TAT/HA2),生物电镜扫描证实获得的TiO2-TAT/HA2能在逃逸溶酶体捕获后高效靶向进入细胞核内;进一步采用Iodogen标记法将放射性核素125I标记在TiO2-TAT/HA2上,获得的125I-TiO2-TAT/HA2具有良好的体外稳定性。在该结构中,TAT/HA2能介导125I对肿瘤细胞核内DNA的靶向杀伤;而125I的俄歇电子与TiO2反应后能催化水分子的活化,进而促进125I的γ射线诱导的毒性羟基自由基(·OH)的产生。细胞及活体实验证实,125I-TiO2-TAT/HA2能显着抑制实体肿瘤(胰腺癌)的生长,明显改善125I对肿瘤的放疗效果。本研究最大创新性在于,有效利用125I作为电子给体激活TiO2NPs的催化活性并促进水的活化,使γ射线诱导的水辐解过程更容易发生,从而产生大量·OH,最终实现高效放疗。我们将该创新性的催化内照射疗法(catalytic internal radiotherapy,CIRT)的作用机理总结如下:讨论分析在恶性肿瘤的常规治疗手段中,放疗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中内照射治疗(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IRT)因较外照射治疗对正常组织副损伤小这一独特优势而受到关注。IRT通过放射性核素衰变产生射线而发挥肿瘤治疗作用,然而,某些类型的射线的能量不足、穿透深度不够等缺陷制约着核素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近年来,纳米材料在医学中的应用不断更新发展,但其在IRT中的应用研究很少,研究内容相对局限,因此还有很大研究和发展空间。本文即是对此做了初步探索,以期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寻找新的思路和手段。本课题组着眼于提高肿瘤疗效,促进人民健康,深入研究了改善癌症治疗的新策略。通过分析临床常用放射性核素(131I,125I)的衰变射线特点,针对性地制备了两种具有特殊性能的纳米材料(AuNPs,TiO2NPs),利用巧妙的合成工艺将核素与纳米材料相结合,通过特定的物理及化学反应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我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检测手段证实了两种复合物均对肿瘤产生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对相关治疗机制做了深入的探讨和严格的验证。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巧妙的材料设计将放射性核素的衰变产物特点与纳米材料的优异性质相结合,分别实现了基于“内源性放射免疫疗法(IRIT)”和“催化内照射疗法(CIRT)”的肿瘤高效治疗。本课题的设计不仅有望拓宽核素-纳米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也为肿瘤治疗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策略。

宋宏杰[4](2020)在《核素和荧光标记HER2纳米抗体分子影像探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很高,导致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非常需要研究癌症的精准诊断和有效治疗新技术。HER2是癌症诊断和治疗的重要靶点,临床上迫切需要发展体内检测肿瘤组织的HER2表达水平的分子影像学方法。本文旨在研发核素和荧光染料标记HER2纳米抗体的分子探针,有望为HER2阳性肿瘤的诊疗提供有效的分子影像新方案。本文开展核素99mTc、188Re和荧光染料Cy7标记HER2纳米抗体的分子影像探针的研制,并对其体外性质和体内小动物SPECT/CT显像及荧光显像进行探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章:第一章主要是介绍研究背景,首先简要概述了 HER2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分子影像技术的作用与特点、纳米抗体的概念和特征,然后重点评述了核素与荧光标记HER2纳米抗体和完整抗体的分子影像探针的研究进展与现状,最后简述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是核素99mTc标记多种HER2纳米抗体(Nb0 10,Nb0 17,Nb023,Nb026)及其肿瘤模型SPECT/CT显像研究,筛选性质优化的候选HER2纳米抗体并进行体内外性质探究。首先发展了纳米抗体的三羰基[99mTc]锝试剂盒标记法,该方法利用三羰基试剂盒合成三羰基[99mTc]锝,与常规方法相比略去了通入CO的繁琐步骤,合成效率高,99mTc标记含有His-tag的纳米抗体的效率大于95%,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5%。然后开展HER2阳性肿瘤模型SPECT/CT显像,筛选显像性质最优化的HER2纳米抗体,结果显示99mTc-Nb023和99mTc-Nb026 SPECT/CT肿瘤显像对比度更高、靶本比更大,具备理想的分子影像探针的性质。因此,接下来探究了分子影像探针99mTc-Nb023和99mTc-Nb026的体内外性质,结果表明99mTc-Nb023和99mTc-Nb026具有作为分子影像探针的良好性质和潜力。第三章初步探索HER2靶向性放射诊疗一体化188Re-Nb026的制备与SPECT/CT显像。与上述三羰基[99mTc]锝的标记方法相似,本章基于三羰基[188Re]铼试剂盒研制了治疗用放射性核素188Re标记纳米抗体Nb026即188Re-Nb026,其标记效率约为85%,分离后的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5%。进一步SPECT/CT显像表明,188Re-Nb026在体内HER2阳性肿瘤组织的摄取高,具有很强的HER2靶向性和特异性,其体内正常分布与99mTc-Nb026的相似。上述实验结果表明188Re-Nb026具有HER2靶向性放射免疫治疗的良好潜能。第四章初步开展HER2靶向性荧光分子影像探针Cy7-Nb017的制备与荧光显像研究。室温、避光、碱性体系中,荧光染料Sulfo-Cy7-NHS与纳米抗体Nb017反应过夜,经过PD MiniTrap G-25柱分离,制备荧光分子影像探针Cy7-Nb017。质谱分析显示,探针Cy7-Nb017分子中纳米抗体Nb017与Sulfo-Cy7的平均摩尔比为1:2。肿瘤光学显像表明,Cy7-Nb017在HER2阳性BT474肿瘤中摄取较高,而在HER2阴性MDA-MB-468肿瘤中几乎无摄取。因此,Cy7-Nb017是潜力很大的HER2靶向性光学分子影像探针。最后是总结和展望,简要概括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和发现,包括发展了三羰基[99mTc]锝和三羰基铼[188Re]标记的末端含有His-tag的纳米抗体的通用方法,研制了基于HER2纳米抗体的新型分子影像探针99mTc-Nb023和99mTc-Nb026、188Re-Nb026和Cy7-Nb017,开展了其HER2阳性肿瘤的高对比度SPECT/CT和光学显像评价,展望所研制的探针应用于HER2阳性肿瘤的放射免疫显像和治疗的前景、以及评价和监测曲妥珠单抗和帕托珠单抗治疗HER2阳性肿瘤疗效的巨大需求。

杜健[5](2020)在《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能的荧光探针用于术中输尿管成像、尿路感染快速鉴别诊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荧光成像技术是生物医学领域最强劲的工具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荧光探针因此被研发出来用以装备荧光成像的“弹药库”。聚焦诱导发光(AIE)效应自2001年发现以来,突破了传统的聚集荧光淬灭(ACQ)荧光探针在生物领域应用上的限制。因为具有强烈的荧光信号、出色的光稳定性以及优越的生物相容性等优势,聚集诱导发光的分子已被广泛地用于临床医学研究领域,例如肿瘤显像、脑部血管显像、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等。本论文利用聚集诱导发光的荧光探针,探索其在泌尿外科领域的应用,为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提供新的策略。论文从如下两部分展开:第一个是术中输尿管荧光成像;第二个是尿路感染的快速鉴别诊断。第一部分 近红外Ⅱ区聚集诱导发光的荧光探针用于术中输尿管成像目的:制备用于术中输尿管成像的具有近红外Ⅱ区(NIR-Ⅱ)、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的荧光探针2TT-oC6B dots,对其理化特性和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估,并进一步探讨其在术中输尿管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1)合成AIE分子:2TT-oC6B,通过核磁(NMR)分析合成产物。(2)使用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DSPE-PEG2000)和2TT-oC6B制备近红外Ⅱ区荧光探针2TT-oC6B dots。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荧光量子产率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表征2TT-oC6B dots的吸收光谱、发射光谱、荧光量子产率(QY)、以及形态和粒径。(3)AIE性能:NIR-Ⅱ荧光成像系统检测不同浓度2TT-oC6B dots和吲哚菁绿(ICG)在去离子水或尿液中的荧光信号。(4)化学稳定性试验:NIR-Ⅱ荧光成像系统检测2TT-oC6B dots在pH值从3到11的去离子水或尿液中的荧光信号。(5)光稳定性试验:NIR-Ⅱ荧光成像系统检测2TT-oC6B dots和ICG在808 nm激光(50 mW/cm2)连续照射25 min后的荧光信号。(6)在808 nm激光下,输尿管管腔内逆行或者顺行注射2TT-oC6B dots,使用NIR-Ⅱ荧光成像系统进行荧光成像,评估输尿管NIR-Ⅱ成像能力。(7)在808 nm激光下,双侧输尿管管腔内分别逆行注射2TT-oC6B dots和ICG,然后在输尿管区域覆盖不同厚度(0 mm,1.5 mm,3 mm,4.5 mm)的牛肉片,使用NIR-Ⅱ荧光成像系统进行荧光成像,比较2TT-oC6B dots与ICG在输尿管NIR-Ⅱ荧光成像中的差异。(8)分别建立①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模型:输尿管完全结扎、部分结扎、完全离断、部分离断,②输尿管复通模型和③输尿管疾病模型:输尿管异物、狭窄、走行异常,然后使用NIR-Ⅱ荧光成像系统分别对各模型的输尿管区域进行荧光成像。(9)双侧输尿管管腔内分别逆行注射2TT-oC6B dots和ICG,在腹腔镜氙灯光源距输尿管5 cm、10 cm、15 cm时,使用NIR-Ⅱ荧光成像系统分别进行荧光成像,比较2TT-oC6B dots与ICG在输尿管NIR-Ⅱ荧光成像中的差异。(10)使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评价2TT-oC6B dots对人尿路上皮永生化细胞SV-HUC-1和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T24细胞毒性。(11)收集实验用兔的肾脏、输尿管和膀胱进行H&E染色,评价2TT-oC6B dots在体内的毒性。结果:(1)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结果显示2TT-oC6B dots为形态、大小均匀的球形,平均直径约为160 nm。水溶液中的2TT-oC6B dots在733 nm和1030 nm处分别表现出最大NIR-Ⅰ吸收峰值和NIR-Ⅱ发射峰值。在NIR-Ⅱ区域测得的2TT-oC6B dots的量子产率为11.0%。(2)去离子水或尿液中2TT-oC6B dots的荧光强度随浓度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ICG在较低的浓度下,其荧光强度随着浓度增加略有增强,然而,在高浓度下,其荧光强度随着浓度增加逐渐降低。(3)2TT-oC6B dots在pH值从3到11的去离子水和尿液中,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2TT-oC6B dots的NIR-Ⅱ荧光强度不受尿液中复杂成分的影响,与其在去离子水的荧光强度相当。然而,ICG的NIR-Ⅱ荧光强度受到尿液的影响,比其在去离子水的荧光强度明显减弱。(4)在 808 nm激光(50 mW/cm2)连续照射25 min后,2TT-oC6B dots(0.10 mg/mL)的荧光强度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而ICG(0.10mg/mL)的荧光强度降低了 95%以上。(5)在NIR-Ⅱ模式下,2TT-oC6B dots溶液通过顺行或者逆行注射途径均清晰地显示了输尿管的走行以及其蠕动。(6)管腔注入2TT-oC6B dots的输尿管的荧光强度明显强于注入ICG的输尿管的荧光强度。在NIR-Ⅱ图像取输尿管横截面,2TT-oC6B dots信噪比(SBR)是ICG的2.4倍。(7)管腔注入2TT-oC6B dots的输尿管在覆盖3.0 mm的牛肉片后,NIR-Ⅱ模式下输尿管清晰可见。即使输尿管在覆盖4.5 mm的牛肉片后,输尿管发出的荧光发生了模糊,但是仍然能确定输尿管的位置。然而,管腔注入ICG的输尿管在覆盖1.5mm的牛肉片后,NIR-Ⅱ相机几乎捕捉不到输尿管发出的荧光信号。(8)输尿管管腔注入2TT-oC6B dots后,NIR-Ⅱ成像上成功检测到了医源性输尿管损伤、输尿管常见疾病,以及输尿管的复通情况。(9)在腹腔镜氙灯光源照射下,管腔内逆行注射2TT-oC6B dots的输尿管的NIR-Ⅱ荧光成像。随着腹腔镜氙灯光源逐渐接近输尿管区域,从15 cm到10cm,再到5 cm,NIR-Ⅱ模式下输尿管逐渐清晰可见。但是对于ICG来说,即使腹腔镜氙灯光源与成像平台之间的距离为5 cm,也很难用灵敏的铟镓砷(InGaAs)相机捕获到ICG发出的NIR-Ⅱ荧光信号。(10)当2TT-oC6B dots浓度为0.10mg/mL,几乎没有细胞毒性发生。此外,即使2TT-oC6B dots的浓度达到0.20 mg/mL,细胞生长也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11)苏木精-伊红(H&E)染色表明,实验用兔的泌尿系器官(肾、输尿管、膀胱)的组织均没有出现明显的损伤或者炎症。结论:2TT-oC6B dots的发射峰值位于近红外二区(NIR-Ⅱ)1030 nm处,其荧光量子产率(QY)高达11.0%,这使得其非常适合用于生物体内NIR-Ⅱ成像。与吲哚菁绿(ICG)相比,2TT-oC6B dots具有NIR-Ⅱ荧光信号强、稳定性高的优势。输尿管管腔内注射2TT-oC6B dots后,可通过NIR-Ⅱ荧光信号实时可视化输尿管,并且输尿管内2TT-oC6B dots荧光成像的信噪比(SBR)和穿透深度远远优于ICG。2TT-oC6B dots不但可以用来检测医源性输尿管损伤、输尿管常见疾病,而且还可以用来检测输尿管的复通情况。在输尿管管腔注入2TT-oC6B dots后,腹腔镜明场光源也可进行输尿管的NIR-Ⅱ成像。此外,2TT-oC6B dots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因此,我们研发了 一种高稳定性、强NIR-Ⅱ荧光信号的AIE纳米颗粒2TT-oC6B dots,用于术中输尿管的识别,并为临床手术的实时荧光成像提供了新的策略。第二部分 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原理的荧光探针用于尿路感染的快速鉴别诊断目的:基于聚集诱导发光(AIE)原理合成用于病原菌快速鉴别的荧光探针,表征其理化特性,并检测其在尿路感染快速鉴别诊断的可行性。方法:(1)合成AIE分子:IQ-Cm。通过核磁共振仪(NMR)、高分辨率质谱仪(HRMS)、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X射线单晶体衍射仪、荧光量子产率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分别表征IQ-Cm的氢谱、碳谱、质谱、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单晶结构、荧光量子产率(QY)、形态和粒径。(2)光稳定性试验:使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在时间序列扫描模式下持续扫描IQ-Cm 120次。(3)病原菌染色:将IQ-Cm加入各病原菌的PBS悬液(革兰氏阴性菌(OD600=1.0),革兰氏阳性菌(OD600=1.0),或者真菌(OD600=2.0))中,终浓度为10 μM,在室温下孵育10min。(4)病原菌成像:对于肉眼可视化,IQ-Cm染色后,在365 nm紫外灯照射下进行肉眼观察;对于显微镜成像,IQ-Cm染色后,将病原菌悬液离心转移到载玻片,静置2 min后在显微镜下观察。(5)病原菌Zeta电位测量及抗菌活性评价:使用ZetaPALS电位仪和平板法分别测量IQ-Cm孵育后的病原菌表面电位和IQ-Cm的抗菌活性。(6)病原菌共染色实验:病原菌与10 μM的IQ-Cm和5 μg/mL的碘化丙啶(PI)孵育10 min后进行显微镜成像。(7)IQ-Cm染色大肠杆菌机制研究:使用75%酒精制备细胞膜破裂的大肠杆菌,使用10μM IQ-Cm和5 μg/mL碘化丙啶(PI)对乙醇处理后的大肠杆菌进行染色,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成像。此外,通过EDTA制备细胞壁外膜破裂、细胞膜完整的大肠杆菌,加入IQ-Cm(10μM)进行染色,随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8)IQ-Cm染色白色念珠菌机制研究:白色念珠菌与1 μM的IQ-Cm和100 nM的Mito-Tracker Green共同孵育10 min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9)尿路感染的检测:制备单一病原菌的尿路感染模型,染色步骤及成像条件同病原菌染色和病原菌成像的一致。制备从细菌感染演变到真菌感染的尿路感染模型,染色步骤及成像条件同病原菌显微镜成像的一致。结果:(1)IQ-Cm的表征:氢谱、碳谱和质谱证实合成产物无误。单晶结构表明,IQ-Cm对芳香族采用大扭转角的扭曲三维构象,即异喹啉核的苯基的72.4—77.8°扭转角,香豆素和异喹啉与苯基连接体的23.5—31.8°扭转角。距离最近的两个香豆素或两个异喹啉平面之间的距离约为11A。晶体状态的IQ-Cm在620nm处发出强烈的橙红色荧光,荧光量子产率(QY)为5.7%。在紫外光照射下,IQ-Cm呈现出显着的溶致变色效应。随着DMSO/水混合物中水含量(fw)从0增加到80%,在501nm处的IQ-Cm的发射强度逐渐减小,同时在发射峰中有轻微的红移,显示出扭曲分子内电荷转移(twisted 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TICT)特性。当水含量从 80%进一步增加到98%时,在643 nm处出现一个大的红移发射峰,并且峰值逐渐增大,显示出AIE特性。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显示IQ-Cm形成约1 μm的棒状聚集体。(2)光稳定性试验:IQ-Cm在连续扫描120次后,荧光信号几乎没有明显变化。(3)病原菌成像:对于肉眼可视化,三类病原菌分别经IQ-Cm孵育后,发出三种明显不同颜色的荧光。大肠杆菌呈现橙黄色荧光,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橙红色荧光,而白色念珠菌则呈现出明亮的黄色荧光。对于显微镜成像,大肠杆菌呈现绿色和橙红色两种颜色,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橙红色,白色念珠菌呈现黄色。(4)病原菌Zeta电位测量及抗菌活性评价:Zeta电位结果显示,加入IQ-Cm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的表面电位没有明显变化,而大肠杆菌的表面电位降低。IQ-Cm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分别有10%,100%,25%的杀灭活性。(5)IQ-Cm染色大肠杆菌机制研究:大肠杆菌由于外膜屏障的存在,IQ-Cm主要附着在带有负电的表面,因此大部分的大肠杆菌的几乎没有荧光发射。只有小部分外膜受损或死亡的大肠杆菌被IQ-Cm所染色,IQ-Cm分子主要插入外膜受损大肠杆菌的细胞膜发出绿色荧光,或者进入死亡大肠杆菌的细胞质发出橙色荧光。(6)IQ-Cm染色金黄色葡萄球菌机制研究:IQ-Cm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强相互作用使IQ-Cm容易穿过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进入细胞质中。在细胞质的较大的极性和玻璃状微环境中,发出橙色荧光。(7)IQ-Cm染色白色念珠菌机制研究:IQ-Cm主要集聚于真菌的线粒体中。在线粒体膜中等极性的环境中,产生了中等强度的黄色荧光。(8)尿路感染的检测:IQ-Cm在肉眼水平和显微镜水平可区分由单一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在显微镜水平可检测从细菌感染到真菌感染的尿路感染演变过程。结论:本研究针对G-菌,G+菌和真菌的细胞结构和微环境不同的特点,基于AIE原理,设计了一种用于G-菌,G+菌和真菌鉴别诊断的荧光探针:IQ-Cm。IQ-Cm主要定位于G-菌的细胞膜和细胞质、G+菌的细胞质和真菌的线粒体。在肉眼水平上,G-细菌呈微弱的橙黄色,G+细菌呈中等亮度的橙红色,真菌呈明亮的黄色。利用荧光显微镜,在细胞水平上,G-细菌呈微弱的绿色和橙色,G+细菌呈中等亮度的橙红色,真菌呈明亮的黄色。通过提供可辨别的荧光发射颜色,IQ-Cm可以快速对G-细菌、G+细菌和真菌进行识别。更重要的是,IQ-Cm表现出快速诊断单一病原菌尿路感染的巨大潜力,并且还可以及时、直观地监测尿路感染从细菌感染到真菌感染的演变过程。因此,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快速简便的病原学诊断平台,成功地将病原菌信息转换成不同的荧光颜色,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了及时可靠的参考。

蒋亚群[6](2020)在《双特异性多肽异二聚体分子影像探针用于肿瘤成像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整合素αvβ3和氨肽酶N(aminopeptidase N,APN/CD13)是参与调节血管生成、肿瘤增殖、侵袭和转移的两个重要靶标。本研究中,我们设计并制备了一个多肽异二聚体探针68Ga-NGR-RGD,其由NGR(天冬-甘-精氨酸,Asp-Gly-Arg)和RGD(精-甘-天冬氨酸,Arg-Gly-Asp)多肽组成,分别靶向CD13和整合素ανβ3。将该异二聚体探针与相应的单靶向探针68Ga-NGR、68Ga-RGD进行比较,探索双受体靶向的异二聚体探针在乳腺癌显像中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用双功能螯合剂NO2AtBu-N3修饰NGR多肽,通过无铜点击化学的方法偶联BCN-PEG4-c(RGDyK)。所得前体c(RGDyK)-PEG4-NOTA-click-PEG4-c(CNG RC)(简称为NGR-RGD)经纯化之后用68Ga标记。用放射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analytical radio-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adio-HPLC)鉴定,并考察该探针的体内、外稳定性。用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进行68Ga-NGR-RGD、68Ga-NGR和68Ga-RGD的体外细胞摄取及阻断实验。同时,用MCF-7皮下移植瘤模型鼠进行三种探针的小动物PET/CT显像及显像后的生物分布研究。选用4种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MDA-MB-468和MX-1进行68Ga-NGR-RGD的细胞摄取实验以及皮下移植瘤模型鼠显像和生物分布研究。制备乳腺癌肺转移模型,应用68Ga-NGR-RGD进行显像。分别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和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细胞和肿瘤组织CD13、整合素ανβ3和CD31的表达。结果:我们成功设计并制备了多肽异二聚体探针68Ga-NGR-RGD,其标记率及放化纯均大于99%(n=6),比活度为45100MBq/nmol(n=6),体内、外稳定性好。MCF-7细胞相对高表达CD13和整合素αν,弱表达整合素β3;MDA-MB-231细胞高表达整合素αν,低表达整合素β3,不表达CD13;MDA-MB-468细胞弱表达CD13和整合素β3,高表达整合素αν;MX-1细胞不表达CD13、整合素αν和β3。细胞实验显示:MCF-7细胞对68Ga-NGR-RGD的摄取均明显高于单靶向探针68Ga-NGR(P<0.001)和68Ga-RGD(P<0.001),且MCF-7细胞对68Ga-NGR-RGD的摄取均可被过量未标记的NGR-RGD、NGR+RGD、NGR及RGD阻断。2 h时,68Ga-NGR-RGD在四种细胞中的摄取值MCF7>MDA-MB-231(P<0.01)>MDA-MB-468(P<0.001)>MX-1(P<0.001)。小动物PET/CT显像显示:注射68Ga-NGR-RGD 30 min后,MCF-7模型鼠肿瘤清晰可见。注射68Ga-RGD 30 min后,MCF-7肿瘤显影较双靶探针弱,而注射68Ga-NGR 30 min后,肿瘤隐约可见。当68Ga-NGR-RGD与阻断剂(RGD、NGR、NGR+RGD及NGR-RGD)共注射30 min后,MCF-7肿瘤显影均不如未阻断清晰。体内生物分布研究结果与PET/CT显像结果一致。肿瘤组织CD13和整合素ανβ3免疫组化结果与细胞免疫印迹分析一致。68Ga-NGR-RGD PET/CT可以清晰显示MCF-7肺转移模型鼠的肺部转移病灶。结论:我们成功设计并制备了双受体靶向探针68Ga-NGR-RGD,并显示该探针在乳腺癌动物模型中,相较于相应的单靶探针具有更高的肿瘤摄取、更高的靶向效率和更长的肿瘤滞留,并且可以清晰探测肺部转移病灶,具有良好的临床转化前景。目的:CXC趋化因子受体4型(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4,CXCR4)和整合素αvβ3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在人类多种癌症中过表达。与单靶同类探针相比,能够识别多个靶标的探针可以实现更高的靶向效率。本研究中,我们将CXCR4拮抗剂,小分子环肽cyclo(D-Tyr-N-Me-D-Lys-Arg-2-Nal-Gly)(简称为yG5),FC131肽的类似物,与c(RGDyK)相连得到异二聚体cyclo(D-Tyr-N-Me-D-Lys-Arg-2-Nal-Gly)-NOTA-click-PEG4-c(RGDyK)(简称为NOTA-yG5-RGD)并用68Ga标记,制备双受体靶向探针68Ga-yG5-RGD用于胰腺癌显像研究,并与相应的单靶探针进行比较,以探索制备的双靶探针68Ga-yG5-RGD在胰腺癌探测中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通过无铜点击化学的方法将yG5与RGD相连,经HPLC纯化后得到前体yG5-RGD并用高分辨质谱进行表征。用放射性核素68Ga标记,通过分析型radio-HPLC鉴定并考察其体内外稳定性。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分别表征人胰腺癌细胞BXPC3、人乳腺癌细胞MX-1及相应的肿瘤组织CXCR4和整合素αvβ3的相对表达水平。体外细胞实验和在体BXPC3、MX-1荷瘤鼠模型PET/CT显像及生物分布研究来评价68Ga-yG5-RGD在胰腺癌显像中的应用,并与相应的单靶探针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多肽异二聚体yG5-RGD,并用68Ga进行放射性标记,比活度为7492MBq/nmol(n=6),标记率及放化纯均大于99%。68Ga-yG5-RGD在PBS和新鲜人血清中于37℃孵育2h后,放化纯仍大于99%。将68Ga-yG5-RGD经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2h后取尿液分析,探针未见明显脱标及降解。BXPC3相对高表达CXCR4和整合素αvβ3,而MX-1极低表达或不表达。体外细胞实验显示,BXPC3对68Ga-yG5-RGD的摄取显着高于对68Ga-yG5(P<0.001)和68Ga-RGD(P<0.001)的摄取,且能被过量的AMD3100(FDA批准的CXCR4拮抗剂)、RGD及AMD3100+RGD阻断。小动物PET/CT显像显示,68Ga-yG5-RGD主要经肝脏和肾脏代谢。在观察时间内,注射68Ga-yG5-RGD后,BXPC3肿瘤显影较注射68Ga-yG5和68Ga-RGD清晰。此外,注射68Ga-yG5-RGD 2h时,BXPC3肿瘤仍清晰可见。阻断研究表明,共注射过量的阻断剂AMD3100、RGD及AMD3100+RGD 30min时,BXPC3肿瘤显影可被阻断。对照实验显示,MX-1细胞(P<0.001)对68Ga-yG5-RGD的摄取明显低于BXPC3。注射68Ga-yG5-RGD后,MX-1肿瘤始终未见显影。生物分布研究与显像结果一致。结论:我们成功开发了能同时靶向CXCR4和整合素αvβ3的多肽异二聚体探针68Ga-yG5-RGD,其标记率及放化纯高,且表现出良好的体内外稳定性。该双受体靶向探针表现出更高的肿瘤摄取,更强的靶向能力及更长时间的肿瘤滞留,在肿瘤探测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刘英俊[7](2020)在《基于PLGA生物材料的抗菌递送系统构建和治疗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由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或炎症可引发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侵略性真菌、细菌以及感染性很强的病毒,这对很多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免疫缺陷患者,因此由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疾病越来越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目前,治疗由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疾病面临很多挑战,如治疗手段相对单一、缺乏有效药物、药物安全性较低、易引发毒副作用、滥用抗生素涌现大量耐药菌等。由于相关药物缺乏靶向性,不能针对感染部位发挥作用,大剂量使用时虽然可以有效抑制病原体,但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全身性不良反应和后遗症,影响了患者愈后的生活质量。因此,进一步开发靶向给药系统来治疗感染性疾病,对降低药物使用剂量进而防止大剂量使用药物带来的全身性长期副作用以及推进现代医学发展和造福广大患者具有重大意义。以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或炎症为靶点提高疗效,同时减少副作用仍是相关疾病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本论文以真菌感染为例,针对真菌感染疾病治疗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以侵略性真菌白色念球菌为病原体,设计了两种有效抑制真菌的靶向递药策略。论文工作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我们在小鼠模型中发现了受损伤口组织的富集效应,基于此效应,我们发展了一种利用纳米材料治疗感染所致炎症的靶向递药策略。在该工作中,我们发现,经静脉注射的高分子聚合物纳米颗粒可在伤口炎症部位显着富集。研究表明,这种富集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炎症组织部位释放的组胺能够引起该处血管临时扩张和渗漏,导致注入的纳米颗粒通过血管,到达炎症部位。我们在小鼠模型中发现了伤口部位的这种效应,并初步研究了高分子聚合物纳米颗粒在损伤组织部位富集的潜在机制。我们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纳米药物靶向炎症的机制,在此理论基础上,我们发展了一种利用高分子纳米载体递送药物靶向治疗真菌感染部位的策略,在小鼠真菌感染模型上,相比于纯药治疗,我们的靶向递药策略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2.我们发展了一种基于微针给药系统的局部给药策略用于药物的递送。透皮给药相比于传统给药方式如注射给药、口服给药,可以避免注射针头刺入皮肤深层带来的疼痛感,由于肝脏的首过效应使得药物的吸收率大大降低,影响疗效等,透皮给药以其独特的优势,如无痛、微创、安全高效、携带方便、患者可自行使用,可将大分子药物直接透过皮肤递送至病灶部位,这将大大提高药物的吸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我们设计了基于微针贴片的给药策略,制备了一种载有抗真菌药物的贴片,应用于真菌感染小鼠模型中,并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我们设计两种抗真菌治疗策略,即在感染部位的富集效应被动靶向给药策略和局部透皮给药策略,并在小鼠模型中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均取得一定的效果。我们的策略为后续临床上进一步提高由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或炎症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见解。

裴晴[8](2019)在《具有超高载药量的紫杉醇二聚体纳米前药用于肿瘤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紫杉醇(PTX)作为一种抗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众多实体肿瘤的治疗。但是,PTX在水中的溶解性差,极大地限制了其在肿瘤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为解决这一难题,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将PTX制备成纳米制剂,从而增加PTX在水中的溶解度;同时,肿瘤组织增强的渗透和滞留效应可以进一步促使PTX纳米制剂在肿瘤组织的聚集。基于此,科研工作者都致力于研发低毒高效的聚合物基纳米药物。然而,这些纳米制剂都普遍存在PTX担载量过低(小于20wt%)的问题。为了保证药物的成功担载,需要大量使用助剂或表面活性剂,因而增加了潜在的系统毒性。因此,如何制备一种具有超高PTX担载量的药物制剂,可以同时满足高疗效、低毒性的要求,就变成了一个非常有挑战的课题。在本论文中,利用二聚体在水中自组装的性质,我们将PTX修饰为二聚体前药,系统研究了二聚体前药策略对纳米制剂的载药量、自递送以及肿瘤联合治疗的影响。通过调控二聚体前药的连接单元,全面考察了酯键、二硫键、单硫键和缩硫酮键对药物释放及肿瘤组织选择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合成了一系列以酶敏感基团和还原敏感基团作为连接单元的PTX二聚体,且反应条件温和,结构可控,制备方法简便。在不加入任何助剂和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PTX二聚体能够在水中形成稳定的纳米聚集体。相比于PTX小分子,二聚体纳米药物中紫杉醇的溶解度增加了 2500倍。为了进一步优化纳米药物的血液循环,使用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担载PTX二聚体,担载量可达85wt%,远远超过了 PTX小分子的担载量(<10wt%)。该纳米制剂在生理条件下十分稳定,能够被人源宫颈癌细胞高效摄取,拥有极强的细胞毒性,在体内实验中也展示出较低的毒副作用以及增强的抗肿瘤效果。(2)基于生物仿生技术,我们设计了一个由红细胞膜包裹的纳米制剂体系,用于化疗和光动力的协同治疗。我们把活性氧(ROS)敏感的连接单元引入PTX二聚体(PTX2-TK),和光敏剂5,10,15,20-四苯基二氢卟吩共同组装形成纳米颗粒的内核。在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光敏剂产生ROS杀死肿瘤细胞,发挥光动力治疗效果;产生的ROS同时触发PTX二聚体裂解产生PTX原药,发挥化疗效果。体内药代实验证实纳米粒外部的仿生的红细胞膜使其在血液循环中很好的“隐身”,进一步促使纳米制剂在肿瘤组织处聚集,这是纳米药物发挥抗癌效果的先决条件。化疗和光动力治疗的联合治疗手段增强了抗肿瘤活性,光活化的药物释放策略降低了系统毒性。大大增加了该技术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3)通过将临床批准的白蛋白结合型PTX制剂(Abraxane)和二聚体前药策略相结合,我们制备了诊断治疗的“白蛋白型”前药纳米粒。该纳米制剂的外壳为白蛋白,内核为PTX二聚体(PTX2-S)和光敏剂IR780碘化物。和临床使用的白蛋白结合型PTX相比,二聚体分子在纳米制剂中不仅充当了内核,而且相当于一个交联剂,促进了药物的高效担载和生理条件下的高稳定性。除此之外,在肿瘤的氧化还原环境下,二聚体分子可以释放出原药PTX,发挥化疗效果;同时,也通过和IR780的π-π堆积相互作用,促进IR780的封装来实现光照下的可控光热治疗,从而杀死肿瘤细胞。

倪斌[9](2017)在《99Tcm和188Re标记新型c(RGD)2靶向性诊断和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整合素受体αvβ3高表达于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和表面,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RGD)多肽能特异性识别整合素受体αvβ3。本研究合成了含两个二硫键的环状多肽CDCRGDCKC(cRGD),其结构为:c(Cys-Arg-Gly-Asp-dSer-Cys)-dSer-Lys(Gly-(D)-Ala-Gly-Gly-Aba)-Lys-dSer-c(Cys-Arg-Gly-Asp-dSer-Cys),用锝-99m(99Tcm)和铼-188(188Re)进行标记该小分子多肽后,进行靶向非小细胞肺癌的显像和治疗研究。一、99Tcm标记c(RGD)2在非小细胞肺癌裸鼠模型显像的实验研究1.99Tcm标记c(RGD)2环肽实验目的:研究标记率高且稳定的99Tcm标记c(RGD)2环肽的方法学。方法:采用预锡化直接标记法进行99Tcm标记c(RGD)2环肽实验,取10ml西林瓶,加入酒石酸缓冲液100μl,再加入20μl RGD原液,加入5μl氯化亚锡溶液,再加入1M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3-4,充满氮气于室温下反应过夜。过夜之后再加入5μl氯化亚锡溶液,再加入1M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3-4,加入100μl99mTcO4-溶液,后补加微量的1M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3-4,充满氮气于95 ℃反应45 min。结果:当标记条件为:标记反应时间为45min,SnC12·2H20质量浓度10g/L,20μl c(RGD)2(2g/L),洗脱液体积为 100μl 时,99Tcm-c(RGD)2 的标记率可达(96.02±3.47)%,99Tcm-c(RGD)2 在人新鲜血清中24h后其放射化学纯度仍大于90%。结论:用预锡化直接标记法进行99Tcm标记c(RGD)2环肽,标记率高且稳定性良好。2.99Tcm-c(RGD)2在正常小鼠体内生物分布实验目的:了解99Tcm-c(RGD)2在正常小鼠体内生物分布。方法:取正常ICR小鼠36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6只,每只小鼠尾静脉注射新鲜配制的0.1m199mTc-c(RGD)2(约370KBq)后,分别于注射后30min、1h、2h、4h、8h、24h各处死一组小鼠。解剖取脑、心、肝、脾、肺、肾、胃、肠、胰腺、肌肉、甲状腺、骨等组织和100μl颈动脉血液,称重后用γ计数仪测定放射性计数,计算每克脏器或组织的放射性计数占总注入剂量的百分比(%ID/g)。结果:正常小鼠注射99Tcm-c(RGD)2后肾脏组织的放射性摄取最高,提示标记物自肾脏代谢。结论:尾静脉注射99Tcm-c(RGD)2,该药物主要经肾脏排谢。3.99Tcm-c(RGD)2在荷瘤裸鼠体内生物分布实验目的:了解99Tcm-c(RGD)2在荷瘤裸鼠体内生物情况。方法:取荷非小细胞肺癌A549肿瘤BALB/c裸鼠36只,分别经尾静脉注入99Tcm-c(RGD)2注射液0.1ml(约370KBq),分别于30min,1,2,4,8,24h断头每组各处死6只裸鼠,收集血液,取出脑、心、肝、脾、肺、胃、胰、肠、肾、肌肉、甲状腺及肿瘤组织,称重并测定其放射性(cpm),结果换算为ID%/g。结果:注射99Tcm-c(RGD)2后肿瘤组织的放射性摄取1h时达到高峰,而后缓慢下降,此时肾脏、肝脏和脾脏等腹腔器官有较多放射性摄取,99Tcm-c(RGD)2在血液中清除速度快,4h时肿瘤与肌肉的放射性计数比值(T/NT)为3.09±0.27。结论:注射99Tcm-c(RGD)2后肿瘤组织的放射性摄取1h时达到高峰,而后缓慢下降,在血液中清除速度快,有成为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显像剂的可能。4.荷A549细胞肿瘤裸鼠的99Tcm-c(RGD)2 SPECT显像目的:研究荷A549细胞肿瘤裸鼠的99Tcm-c(RGD)2SPECT显像。方法:取5只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射0.1ml 3.70~5.55MBq 99Tcm-c(RGD)2,并分别于注射后30min,1,2,4,6h将裸鼠俯卧位固定于配有低能高分辨平行孔准直器的SPECT下进行平面显像。荷瘤鼠尾静脉注射99Tcm-c(RGD)2 1h后,即可见肿瘤部位有清晰放射性浓聚,随时间延长,2~6h肿瘤显影逐步降低,肝、脾、肾和膀胱有较高的放射性分布,其余器官如脑、肺、小肠及肌肉等无明显放射性浓聚。结果:尾静脉注射99Tcm-c(RGD)2肽后1h后肿瘤即可清晰显像,2~6h肿瘤显影逐步降低。结论:99Tcm-c(RGD)2肽有望成为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显像剂。二、188Re标记c(RGD)2在非小细胞肺癌裸鼠模型显像的实验研究1.188Re标记c(RGD)2环肽实验目的:研究188Re标记c(RGD)2环肽的方法学。方法:采用预锡化直接标记法进行188Re-c(RGD)2标记实验,取20μl的RGD,加入100μl酒石酸缓冲溶液,震荡使其溶解。再加入15μl(10g/L)SnC12,震荡溶解。再加入7μl NaOH调节pH至3-4,加入100μl188ReO4-新鲜洗脱液,油浴锅中加热95℃,反应30min。结果:当标记条件为:反应时间为30min,SnC12·2H20质量浓度10g/L,10μl c(RGD)2(2g/L),洗脱液体积为 100μl 时,188Re-c(RGD)2 的最佳标记条件下标记率为(95.39±3.07)%,188Re-c(RGD)2在人新鲜血清中24 h后其放射化学纯度仍大于90%。结论:用预锡化直接标记法进行188Re标记c(RGD)2环肽,标记率高且稳定性良好。2.188Re-c(RGD)2在正常小鼠体内生物分布实验目的:了解188Re-c(RGD)2在正常小鼠体内生物分布。方法:取正常ICR小鼠36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6只,每只小鼠尾静脉注射新鲜配制的0.1ml188Re-c(RGD)2(约370KBq)后,分别于注射后30min、1h、2h、4h、8h、24h各处死一组小鼠。解剖取脑、心、肝、脾、肺、肾、胃、肠、胰腺、肌肉、甲状腺、骨等组织和100μl颈动脉血液,称重后用γ计数仪测定放射性计数,计算每克脏器或组织的放射性计数占总注入剂量的百分比(%ID/g)。结果:正常小鼠注射188Re-c(RGD)2后肝、脾、肾脏组织的放射性摄取最高,在血液中下降速度快。结论.:尾静脉注射188Re-c(RGD)2,该药物主要经肝脏和肾脏代谢,在血液中清除速度快,代谢方式与99Tcm-c(RGD)2并不相同,有成为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显像剂的可能。3.188Re-c(RGD)2在荷瘤裸鼠体内生物分布和SPECT显像目的:研究荷A549细胞肿瘤裸鼠的188Re-c(RGD)2 SPECT在荷瘤裸鼠体内生物分布和SPECT显像情况。方法:取荷非小细胞肺癌A549肿瘤BALB/c裸鼠36只,清洁级BALB/c裸鼠及荷瘤裸鼠,分别经尾静脉注入188Re-c(RGD)2注射液0.1ml(370KBq),30min,1,2,4,8,和24h断头处死,收集血液,取出脑、心、肝、脾、肺、胃、胰、肠、肾、肌肉、甲状腺及肿瘤组织,称重并测定其放射性(cpm),结果换算为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ID%/g),计算肿瘤(T)与其他组织(NT)的放射性比值(T/NT)。结果:注射188Re-c(RGD)2后肿瘤组织的放射性摄取2h时达到高峰,其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为3.64±0.71(%ID/g),而后缓慢下降,此时肝、脾和肾脏等腹腔器官有较多的放射性摄取,188Re-c(RGD)2在血液中清除速度快,24h时肿瘤与肌肉的放射性计数比值(T/NT)为3.07±0.71。结论:荷瘤鼠尾静脉注射188Re-c(RGD)2 1-4h后,可见肝、脾脏和膀胱有放射性明显浓聚,在肿瘤内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高,注射后24h时肿瘤与肌肉的放射性计数比值大于3,此与99Tcm-c(RGD)2无差异;但在SPECT显像中肿瘤未能清晰显影,有待进一步研究。4.MTT测定188Re-c(RGD)2细胞杀伤实验目的:通过MTT测定细胞生长抑制情况,验证188Re-c(RGD)2对A549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在两块96孔板上接种细胞,起始细胞量为1×104/孔,培养24h至细胞贴壁后,弃去上清,实验组加入188Re-c(RGD)2 10μL(74kBq),对照组一加入10μμL等活度的188Re04-,对照组二加入10μL等量的c(RGD)2,对照组三加入10μL生理盐水,另设空白调零组。4h后,吸去上清液,PBS冲洗3次,每孔加100μL10%RPMI 1640继续培养,24及48h后分别取出一块96孔板,每孔加入20μL MTT(5mg/mL)试剂,另外加入80μL无血清RPMI1640培养基,37℃反应4h,吸掉上清液,加150μL DMSO(二甲基亚砜),37℃反应15min。在酶标分析仪上于492nm波长检测光密度(OD)值,按抑制率=(对照组OD值—实验组OD值)/对照组OD值,计算抑制率。结果:加入不同药物后24h,各组的OD值均出现下降,各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加入不同药物后48h,各组细胞OD值均增高,与24h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88Re组和c(RGD)2组在24h与48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8Re-c(RGD)2组则随着时间延长,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减低,两个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h时,188Re-c(RGD)2与188Re组和c(RGD)2组细胞生长抑制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8Re和c(RGD)2单独作用可以抑制A549细胞的生长,188Re-c(RGD)2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大于188Re和c(RGD)2单独作用。结论:1、预锡化直接标记法制备99Tcm-c(RGD)2简便快速,标记率达到95%以上,无需进一步纯化,且标记物放化纯保持稳定,24h后仍达到90%以上。2、尾静脉注射99Tcm-c(RGD)2,该药物主要经肾脏排谢。3、尾静脉注射99Tcm-c(RGD)2肽后1h后肿瘤即可清晰显像,有望成为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显像剂。4、预锡化直接标记法制备188Re-c(RGD)2标记率高,稳定性良好,在肿瘤内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高,24h时肿瘤与肌肉的放射性计数比值大于3,此与99Tcm-c(RGD)2无差异;但肝、脾摄取高,在SPECT显像中肿瘤未能清晰显影,有待进一步研究。5.188Re和c(RGD)2单独作用可以抑制A549细胞的生长,188Re-c(RGD)2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大于188Re和c(RGD)2单独作用。

刘扬[10](2014)在《低密度脂蛋白介导的自组装胶束肺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建立紫杉醇含量测定方法;分离人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2)合成癸酸接枝的精氨酸改性壳聚糖(ACD)。(3)制备包载紫杉醇(PTX)的聚合物胶束(PTX-ACD)并用LDL对其进行修饰,对两种载药胶束进行表征并对其释放度进行考察。(4)对LDL修饰的载紫杉醇胶束(PTX-LDL-ACD)的体内急性毒性,A549细胞移植瘤裸鼠的抗肿瘤活性及体内靶向性进行考察,并与紫杉醇注射剂(PTX-INJ)进行比较。(5)评价新型载药系统PTX-LDL-ADC胶束的体外药效。对PTX-LDL-ADC的体外细胞毒性、细胞摄取和细胞凋亡进行考察,并与PTX-ADC及原料药进行比较。方法:(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紫杉醇的含量测定方法;溴化钾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血浆中分离LDL并对其进行表征;(2)分别用IR、1H NMR、广角x射线衍射(WAXD)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技术对壳聚糖衍生物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其在各种溶剂中的溶解性能及其对难溶性药物的增溶能力。(3)初步筛选载药胶束的制备方法,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采用EDC·HCl和NHS活化法将LDL接枝于胶束上;对其进行表征;透析袋法测定两种载药胶束的释放度。(4)利用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测定LD50。建立动物肿瘤模型,绘制在体肿瘤生长曲线,计算各组裸鼠的抑瘤率。HE染色后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构建了具备靶向性的Cy7-LDL-ACD,并对其体内靶向性进行研究。(5)MTT法求算肿瘤细胞抑制率IR。分别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观察胶束在A549细胞内的摄取和分布情况。利用荧光显微镜考察不同胶束诱导癌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1)建立了PTX的HPLC标准曲线,其回归方程为y=33.784x+6.073,R2=0.99996, PTX浓度在0.5~200μ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分离得到的LDL平均粒径为(28.7±5.1)nm,PDI为0.208,透射电镜下观察LDL的形态为圆整球状;应用Bradford法测得LDL蛋白浓度(未经浓缩)为0.808mg·mL-1。(2)所制得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精氨酸-壳聚糖-癸酸(ACD)的分子量约为8.3kD,荧光光谱法测得ACD临界胶束浓度约为3.299×10-2mg·mL1;溶解度实验表明其在pH1~12溶液中均可溶解,并可在水中自组装形成带有淡蓝色乳光的胶束溶液;(3)选取超声法为本实验载药胶束的制备方法并对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制备工艺为:ACD的浓度3mg·mL-1、药载比3∶10、超声次数200次。红外和凝胶电泳试验表明LDL成功接上载药胶束;其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遵循骨架型释放模型特点。马尔文粒径测定仪显示系列ARG-CS-DA形成的聚合物胶束平均粒径为166.3nm,多分散系数为0.2,Zeta电位为+21.75~+29.80mV。(4)PTX-ACD及PTX-LDL-ACD组小鼠尾静脉注射的LD50及其95%可信限,分别为65.36(40.9294.70) mg·kg-1和70.81(44.33102.59) mg·kg-1。PTX-LDL-ACD组小鼠尾静脉注射的LD50为PTX-INJ组的2.4倍,PTX-ACD组小鼠尾静脉注射的LD50为PTX-INJ组的2.2倍。肿瘤抑制强弱顺序为:PTX-LDL-ACD>PTX-ACD> PTX-INJ,其中PTX-LDL-ACD抑瘤率达到63.42%。尾静脉给药1h后,2种胶束在体内均可全身弥散,6h内肿瘤部位可见较为集中的荧光分布;在12h内,可较为明显的观察到胶束在裸鼠肝脏与肿瘤部位集中;72h内PTX-LDL-ACD组裸鼠肿瘤部位仍可观察到较强的荧光。(5)载药胶束的细胞毒性PTX-LDL-ADC>PTX-ADC>PTX;细胞摄取PTX-LDL-ADC>PTX-ADC;对细胞凋亡的影响PTX-LDL-ADC>PTX-ADC>PTX。结论:成功建立了紫杉醇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LDL;制备了PTX-ACD载药胶束,并将LDL成功连接到胶束上。PTX载药胶束具有增加药物溶解性、减缓药物释放的作用。急性毒性实验表明,PTX-ACD和PTX-ACD-LDL比PTX-INJ具有更低的毒性。抑瘤实验说明,LDL修饰的胶束的抑瘤效果更好。靶向性实验说明,Cy7标记的LDL-ACD在活体荧光显像中具有更明显的靶向性。与泰素和未经靶头修饰的载药胶束相比,经低密度脂蛋白(LDL)修饰后的壳聚糖纳米粒靶向主动的与癌细胞上过表达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相结合,细胞毒性显着增加。

二、~(188)Re-MAG_3的制备及动物体内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88)Re-MAG_3的制备及动物体内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肿瘤HER2靶向分子影像及其介导靶向化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18)F标记HER2 靶向分子探针及体外靶向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8)F标记HER2 靶向分子探针荷瘤裸鼠体内分布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18)F标记HER2 靶向分子探针荷瘤裸鼠体内显像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HER2 亲和体介导靶向化疗的初步探索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18)F]AlF标记分子探针PET肿瘤显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188Re-cNGQGEQc放射性标记及其对肺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株、主要试剂及仪器
    1.2 小分子多肽的合成及偶联物的制备
    1.3 小分子多肽的188Re标记技术
    1.4188Re标记物的纯化和放化纯度测定
    1.5188Re标记物的体外稳定性及脂水分配系数测定
    1.6188Re-c NGQGEQc对体外培养的肺腺癌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试验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小分子多肽的188Re放射性标记
    2.2188Re标记多肽的体外稳定性及水溶性分析
    2.3188Re-c NGQGEQc对体外培养肺腺癌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3 讨论

(3)基于核素-纳米药物实现恶性肿瘤细胞核定向放射治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基于~(131)I-AuNPs-TAT实现肿瘤细胞核靶向的内源性放射免疫治疗
    一、引言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四、本章小结
    五、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125)I-TiO_2-TAT/HA2 实现溶酶体逃逸与肿瘤细胞核靶向的催化内照射治疗
    一、引言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四、本章小结
    五、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纳米材料在肿瘤核素内照射增敏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与研究成果
致谢

(4)核素和荧光标记HER2纳米抗体分子影像探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HER2介绍
    1.2 分子显像
    1.3 纳米抗体
    1.4 基于HER2纳米抗体的核素分子影像探针
        1.4.1 单光子核素标记HER2纳米抗体及其SPECT/CT分子影像
        1.4.2 正电子核素标记HER2纳米抗体及其PET/CT分子影像
    1.5 基于HER2抗体的荧光显像
        1.5.1 ICG标记HER2抗体及其荧光显像
        1.5.2 Cy5.5/Cy7标记HER2抗体及其荧光显像
        1.5.3 IRDye标记HER2纳米抗体及其荧光显像
    1.6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HER2纳米抗体的筛选及~(~(99m))Tc-Nb023、~(~(99m))Tc-Nb026分子影像探针的体内外性质探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SDS-PAGE分析
        2.2.3 HPLC分析
        2.2.4 HER2纳米抗体的~(~(99m))Tc标记、SPECT/CT显像和筛选
        2.2.4.1 ~(~(99m))Tc(CO)__3(H__2O)__3~~+的合成
        2.2.4.2 纳米抗体的~(~(99m))Tc(CO)__3(H__2O)__3~~+标记
        2.2.4.3 SPECT/CT显像
        2.2.5 ~(~(99m))Tc-Nb023和~(~(99m))Tc-Nb026的体外稳定性
        2.2.6 ~(~(99m))Tc-Nb023和~(~(99m))Tc-Nb026体外HER2竞争性结合
        2.2.7 ~(~(99m))Tc-Nb023和~(~(99m))Tc-Nb026的细胞内化实验
        2.2.8 不同HER2表达水平的肿瘤模型~(~(99m))Tc-Nb023和~(~(99m))Tc-Nb026SPECT/CT显像
        2.2.9 体内单抗阻断~(~(99m))Tc-Nb023和~(~(99m))Tc-Nb026 SPECT/CT显像
        2.2.10 ~(~(99m))Tc-Nb023和~(~(99m))Tc-Nb026的血液清除率测定
        2.2.11 纳米抗体Nb023和Nb026的单剂量毒理学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ER2纳米抗体的表征
        2.3.2 ~(~(99m))Tc(CO)__3(H__2O)__3~~+合成与纳米抗体标记
        2.3.3 肿瘤模型~(~(99m))Tc-纳米抗体SPECT/CT显像
        2.3.4 探针~(~(99m))Tc-Nb023和~(~(99m))Tc-Nb026的体外稳定性
        2.3.5 探针~(~(99m))Tc-Nb023和~(~(99m))Tc-Nb026体外HER2结合
        2.3.6 探针~(~(99m))Tc-Nb023和~(~(99m))Tc-Nb026的细胞内化
        2.3.7 探针~(~(99m))Tc-Nb023和~(~(99m))Tc-Nb026体内肿瘤SPECT/CT显像
        2.3.8 探针~(~(99m))Tc-Nb023和~(~(99m))Tc-Nb026的血液清除率
        2.3.9 纳米抗体Nb023和Nb026的单剂量毒性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诊疗一体化放射性核素~(~(188))Re标记纳米抗体Nb026的制备与SPECT/CT显像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188))Re(CO)__3(H__2O)__3~~+的合成
        3.2.3 ~(~(188))Re-Nb026的标记
        3.2.4 肿瘤模型~(~(188))Re-Nb026 SPECT/CT显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188))Re(CO)__3(H__2O)__3~~+合成效率与~(~(188))Re-Nb026的标记率
        3.3.2 肿瘤模型~(~(188))Re-Nb026 SPECT/CT显像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荧光分子影像探针Sulfo-Cy7-Nb017的制备与光学显像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器材
        4.2.2 Sulfo-Cy7-Nb017的制备与表征
        4.2.3 Sulfo-Cy7-Nb017细胞结合显像实验
        4.2.4 肿瘤模型Sulfo-Cy7-Nb017荧光显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ulfo-Cy7-Nb017表征
        4.3.2 Sulfo-Cy7-Nb017体外细胞结合光学显像
        4.3.3 体内肿瘤Sulfo-Cy7-Nb017荧光显像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能的荧光探针用于术中输尿管成像、尿路感染快速鉴别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近红外Ⅱ区聚集诱导发光的荧光探针用于术中输尿管成像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原理的荧光探针用于尿路感染快速鉴别诊断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1 预防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技术手段的发展现状和前沿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聚焦诱导发光探针在细胞器荧光成像的研究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缩写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双特异性多肽异二聚体分子影像探针用于肿瘤成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靶向氨肽酶N和整合素α_vβ_3的多肽异二聚体分子影像探针在乳腺癌成像中的实验研究
    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二 材料与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靶向CXCR4和整合素α_ⅴβ_3的多肽异二聚体分子影像探针用于胰腺癌成像的实验研究
    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二 材料与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双特异性多肽异二聚体在肿瘤分子影像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中英文缩略词表

(7)基于PLGA生物材料的抗菌递送系统构建和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感染性疾病的应对与挑战
    1.2 真菌及其危害
    1.3 抗真菌药物与开放的发展
        1.3.1 抗生素及其应用
        1.3.2 针对新靶点的药物设计
        1.3.3 药物再利用
        1.3.4 抗真菌肽
    1.4 目前临床上治疗真菌感染的局限性
    1.5 纳米材料作为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1.5.1 纳米材料及其特性
        1.5.2 被动靶向纳米材料
        1.5.3 主动靶向纳米材料
        1.5.4 响应肿瘤微环境的纳米材料
        1.5.5 总结
    1.6 局部透皮给药
    1.7 本课题的选题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纳米材料在伤口部位的富集效应探究
    2.1 EPR效应及其原理
    2.2 EPR效应的应用
    2.3 本章研究内容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试剂与设备
        2.4.2 PLGA-Cy 5.5纳米颗粒和PLGA纳米颗粒的制备
        2.4.3 纳米颗粒的表征
        2.4.4 真菌培养
        2.4.5 体外药物释放曲线
        2.4.6 PLGA-Cy 5.5纳米颗粒体内生物分布
        2.4.7 共聚焦成像
        2.4.8 体内真菌感染治疗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PLGA-Cy 5.5纳米颗粒的制备
        2.5.2 PLGA-Cy 5.5的体内分布
        2.5.4 PLGA-Cy 5.5纳米颗粒在损伤部位的富集机制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富集效应的纳米药物递送载体在治疗感染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3.2.2 PLGA-AmB纳米颗粒制备
        3.2.3 真菌的CFU计数
        3.2.4 细胞因子检测
        3.2.5 组织病理学研究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PLGA-Cy 5.5纳米颗粒在损伤感染部位的富集
        3.3.2 PLGA-Cy 5.5纳米颗粒在伤口感染部位的富集
        3.3.3 PLGA-Cy 5.5纳米颗粒的制备
        3.3.4 PLGA-AmB纳米颗粒的局部感染治疗效果评价
        3.3.5 抗白念珠菌血清抗体的检测
        3.3.6 H&E染色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微针递药系统用于抗生素局部递送在治疗真菌感染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材料与设备
        4.2.2 丙烯酸酯改性透明质酸(m-HA)的制备
        4.2.3 纳米颗粒装载微针的制备与表征
        4.2.4 皮肤穿透实验
        4.2.5 体内毒性评价和组织病理学研究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微针的制备与表征
        4.3.2 微针穿透皮肤实验
        4.3.3 体内毒性评价
        4.3.4 组织病理学观察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具有超高载药量的紫杉醇二聚体纳米前药用于肿瘤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抗肿瘤纳米药物
        1.1.1 抗肿瘤纳米药物的现状
        1.1.2 抗肿瘤纳米药物发展的瓶颈
        1.1.3 纳米药物的智能设计
    1.2 高载药量纳米药物
        1.2.1 高载药量纳米药物概述
        1.2.2 自担载纳米药物
        1.2.3 基于二聚体前药策略的高载药量智能纳米药物的进展
    1.3 PTX和PTX的临床剂型
        1.3.1 化疗药物PTX
        1.3.2 临床的PTX剂型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2章 超高载药量的紫杉醇二聚体纳米前药用于宫颈癌治疗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及试剂
        2.2.2 测试仪器和表征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合成PTX二聚体
        2.3.2 纳米颗粒制备
        2.3.3 纳米药物的性能表征
        2.3.4 细胞实验
        2.3.5 动物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合成PTX二聚体
        2.4.2 制备PTX_2 NPs
        2.4.3 PTX_2 NPs的稳定性测试
        2.4.4 PTX_2 NPs的响应性测试
        2.4.5 细胞摄取评价
        2.4.6 细胞毒性评价
        2.4.7 与共聚物的相容性以及M(PTX_2)的表征
        2.4.8 体内抗肿瘤疗效评价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红细胞膜包裹的光活化二聚体纳米前药用于光动力和化疗的协同治疗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及试剂
        3.2.2 测试仪器和表征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材料合成
        3.3.2 制备红细胞膜包裹的纳米材料
        3.3.3 载药纳米颗粒的功能评价
        3.3.4 细胞实验
        3.3.5 动物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红细胞膜包裹的纳米制剂的制备和表征
        3.4.2 RBC(M(TPC-PTX)的稳定性评估
        3.4.3 表征RBC(M(TPC-PTX)表面的细胞膜蛋白
        3.4.4 H_2O_2引发PTX_2-TK中缩硫酮键裂解
        3.4.5 体外ROS检测
        3.4.6 ROS作用下PTX_2-TK中缩硫酮键的裂解
        3.4.7 胞内ROS检测
        3.4.8 纳米颗粒粒的细胞摄取和分布评价
        3.4.9 细胞毒性评价
        3.4.10 纳米制剂的血液循环和生物分布表征
        3.4.11 体内抗癌疗效评价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氧化还原响应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二聚体纳米前药用于光热和化疗的协同治疗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及试剂
        4.2.2 测试仪器和表征方法
    4.3 实验方法
        4.3.1 合成PTX_2-S
        4.3.2 制备纳米颗粒
        4.3.3 纳米制剂的性能评价
        4.3.4 细胞实验
        4.3.5 动物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白蛋白结合型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4.4.2 HSA(S)的稳定性测试
        4.4.3 H_2O_2/DTT引发的PTX_2-S和HSA(S)中单硫醚的裂解
        4.4.4 PTX_2-S,IR780共担载的纳米颗粒(HSA(S-Cy)的表征
        4.4.5 HSA(S-Cy)的光热效果评价
        4.4.6 HSA(S-Cy)的细胞摄取和胞内分布评价
        4.4.7 细胞毒性评价
        4.4.8 纳米制剂的实时分布,活体抗肿瘤效果以及生物安全性评价
    4.5 本章总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99Tcm和188Re标记新型c(RGD)2靶向性诊断和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99)Tcm-c(RGD)2肽在非小细胞肺癌A549荷瘤裸鼠体内分布与显像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88)Re-c(RGD)_2肽在非小细胞肺癌A549荷瘤裸鼠体内分布与显像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1 肺部肿瘤显像常用的示踪剂进展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2 放射性核素标记多肽的研究与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课题
致谢

(10)低密度脂蛋白介导的自组装胶束肺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作为药物靶向载体的研究现状
    1.2 聚合物胶束简介
    1.3 LDL 介导的精氨酸-壳聚糖-癸酸胶束载体材料的构造及递药功能
第一章 药物的处方前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胶束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高脱乙酰度壳聚糖的制备和表征
        2.2 精氨酸-壳聚糖(Arg-CS)的合成
        2.3 精氨酸-壳聚糖的表征
        2.4 精氨酸-壳聚糖-癸酸(ACD)的合成
        2.5 精氨酸-壳聚糖-癸酸(ACD)的结构表征
        2.6 精氨酸-壳聚糖-癸酸(ACD)的理化性质考察
    3.讨论与小结
        3.1 精氨酸取代度的测定
        3.2 不同投料量形成聚合物胶束的差异
第三章 人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的分离、鉴定
    1 试剂与仪器
        1.1 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低密度脂蛋白的提取分离
        2.2 低密度脂蛋白的表征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纳米胶束的制备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聚合物胶束制备方法筛选
        2.2 胶束的质量评价
        2.3 载药胶束的单因素考察
        2.4 正交设计优化载药胶束制备工艺
        2.5 LDL 修饰的载药胶束的制备
        2.6 载药胶束的表征
    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胶束载体材料及载药胶束的安全性评价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载体及载药胶束体外溶血实验
        2.2 载体细胞毒性实验
        2.3 载药胶束过敏性实验
    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体内药效学及靶向性评价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1.3 细胞和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小鼠急性毒性实验
        2.2 小鼠体内抑瘤实验
        2.3 CY7 标记 ACD-LDL 胶束的制备
        2.4 裸鼠皮下瘤的接种
        2.5 CY7 标记的胶束在裸鼠体内的近红外荧光成像
    3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体外药效学评价和摄取机制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1.3 细胞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毒性
        2.2 荧光显微镜观察 A549 摄取 2H 的情况
        2.3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胶束在细胞内的摄取
        2.4 细胞凋亡检测
    3 讨论与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在靶向给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1 核素示踪的概述
    2 靶向给药的概述
        2.1 概念
        2.2. 靶向给药的分类
        2.3 靶向给药评价方法
    3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评价药物靶向性
        3.1 放射性核素标记多肽受体
        3.2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
        3.3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氨基酸
        3.4 放射性核素标记胆碱类似物
        3.5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核酸
    4 结语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四、~(188)Re-MAG_3的制备及动物体内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肿瘤HER2靶向分子影像及其介导靶向化疗的实验研究[D]. 韩静雅.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188Re-cNGQGEQc放射性标记及其对肺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J]. 李贵平,黄凯,黄宝丹,齐永帅,池晓华,江英.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0(05)
  • [3]基于核素-纳米药物实现恶性肿瘤细胞核定向放射治疗的实验研究[D]. 苏维维.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4]核素和荧光标记HER2纳米抗体分子影像探针研究[D]. 宋宏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能的荧光探针用于术中输尿管成像、尿路感染快速鉴别诊断的研究[D]. 杜健. 苏州大学, 2020(06)
  • [6]双特异性多肽异二聚体分子影像探针用于肿瘤成像的实验研究[D]. 蒋亚群.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7]基于PLGA生物材料的抗菌递送系统构建和治疗策略[D]. 刘英俊. 苏州大学, 2020(02)
  • [8]具有超高载药量的紫杉醇二聚体纳米前药用于肿瘤治疗[D]. 裴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
  • [9]99Tcm和188Re标记新型c(RGD)2靶向性诊断和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实验研究[D]. 倪斌. 苏州大学, 2017(06)
  • [10]低密度脂蛋白介导的自组装胶束肺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D]. 刘扬. 苏州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188)Re-MAG_3的制备和动物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