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甘油对小鼠胚胎保护作用的研究

冷冻甘油对小鼠胚胎保护作用的研究

一、冷冻中甘油对小鼠胚胎保护效果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畅[1](2021)在《BAMBI在小鼠脂肪组织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骨形成蛋白和激活素的跨膜蛋白抑制因子(BMP and Activin Membrane-Bound Inhibitor,BAMBI)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因其胞内结构与TGFβ家族的I型受体相比较短且缺乏丝氨酸/苏氨酸磷激酶信号传导结构域,因此也被称为TGFβ的伪受体。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的脂肪细胞中,利用si RNA干扰BAMBI的表达可促进人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并缓解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以及TGFβ信号通路对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抑制效果。这一发现也让我们对BAMBI基因在肉用动物肉质改良方面的作用产生了兴趣。而本实验室研究结果也验证了在猪原代前体脂肪细胞中,BAMBI能通过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其聚脂分化。但到目前为止,对于BAMBI基因对于脂肪细胞聚脂分化的研究还仍有不足,对于BAMBI基因调控脂肪生成的机制探讨还有待进一步加深。因此,本试验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利用Cre-lox P系统构建了脂肪特异性BAMBI敲除小鼠(BAMBI AKO),并分离了小鼠白色和棕色前体脂肪细胞,在活体组织和细胞水平上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蛋白免疫印迹,转录组测序,油红O染色,免疫荧光染色等手段探究了BAMBI对脂肪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脂肪特异性BAMBI敲除小鼠构建成功。本试验利用lox P-Cre技术构建了脂肪特异性BAMBI敲除小鼠(BAMBI AKO mice)。在该小鼠的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i WAT)及附睾白色脂肪组织(e WAT)中,BAMBI的m RNA、蛋白表达水平极显着下降(P<0.01),表明脂肪特异性BAMBI敲除小鼠构建成功。2.BAMBI AKO小鼠呈肥胖表型,并伴随有胰岛素抵抗和脂肪肝现象出现。常脂饲喂14 w后,对照组小鼠和BAMBI AKO小鼠的体重,各组织重以及成脂标志基因表达水平之间无显着差异,而在高脂饲喂14 w后,BAMBI AKO小鼠的体重,肝脏组织,i WAT,e 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AT)重量以及脂肪细胞面积均显着上升,小鼠呈肥胖表型。而在BAMBI AKO小鼠脂肪组织,肝脏组织和肌肉组织中的Akt(Ser473)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也显着降低,表明小鼠产生胰岛素抵抗现象(P<0.05)。此外,脂肪特异性敲除BAMBI基因后,小鼠肝脏中的脂质积累增多,最终导致小鼠肝脏代谢紊乱。3.BAMBI敲除促进小鼠原代脂肪细胞成脂分化。为了探究BAMBI是否能对前体脂肪细胞也产生相同的影响,我们分离了小鼠的前体脂肪细胞。结果发现,BAMBI敲除后,BAMBI AKO小鼠白色和棕色前体脂肪细胞中成脂标志基因(PPARγ,a P2,C/EBPβ)在m RNA和蛋白水平上均显着上升(P<0.05),表明BAMBI敲除促进了小鼠白色前体脂肪细胞和棕色前体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过程。油红O和Bodipy染色结果也验证了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的结果,表明BAMBI对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具有抑制作用。4.BAMBI通过调节ROS水平促进小鼠原代脂肪细胞聚脂分化。为了进一步探索BAMBI对脂肪生成的作用机制,本试验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对两组小鼠的i WAT,e WAT和BAT进行了测序,分别筛选出了1356,194和130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且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了测序数据的可靠性。此外,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在调节机体内环境的氧化应激水平以及脂肪生成相关通路中富集,表明BAMBI可能通过调节小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来调节脂肪生成。为了探究高脂饲喂下的脂肪肥大是否是由于体内ROS升高而引起的,我们检测了前体脂肪细胞中ROS的产量,结果表明,脂肪特异性敲除BAMBI会导致细胞内ROS水平上升,并促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MCE阶段,进而使C/EBPβ活性升高,最终促进小鼠原代前体脂肪细胞成脂,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可抑制由BAMBI敲除后引起的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了BAMBI AKO敲除小鼠,从表型上来说,BAMBI AKO小鼠在高脂饲喂后呈肥胖表型,并伴随由胰岛素抵抗及脂肪肝表型的出现,此外,BAMBI敲除还可促进白色和棕色前体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过程,而从机制上来说,BAMBI的缺失会导致细胞内ROS水平上升,并促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MCE阶段,进而使C/EBPβ与下游靶基因结合活性上升,最终促进小鼠原代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并阐释了其可能通过调节小鼠体内ROS水平来调节脂肪生成的机制。本研究的结果在为家畜肉品质的改良以及本实验室BAMBI转基因猪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的同时,也为治疗肥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

崔忆馨[2](2019)在《姜黄素对猪和小鼠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成脂分化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及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抗生素残留和细菌耐药性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抗生素的禁用将会是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寻求开发绿色、安全的替代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刻不容缓。姜黄素(Curcumin,Cur)是从中药姜黄中提取的一种酚类物质,作为一种多效的天然活性成分,姜黄素有希望取代抗生素,在畜禽“无抗养殖”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长期以来姜黄素作为一种常用的天然色素,已被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工业中,但其在畜牧兽医生产中的应用性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减少畜禽脂肪沉积效果方面的研究更少。本研究以原代培养的猪前体脂肪细胞和小鼠3T3-L1前体脂肪细胞系为体外模型,探讨姜黄素对脂肪细胞增殖和成脂分化的影响,并以高脂日粮诱导的C57BL/6J肥胖小鼠为体内模型,深入探讨姜黄素对小鼠脂肪沉积的调控作用及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肥胖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将为姜黄素作为安全、有效的饲料添加剂在畜牧兽医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实验一、姜黄素对小鼠3T3-L1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成脂分化的作用研究将小鼠3T3-L1前体脂肪细胞进行增殖培养,待细胞达到80%-90%融合时,利用含终浓度为 0.1 mmol/L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2.5 μμmol/L地塞米松(DEX),1 μg/mL胰岛素(Insulin)和2 μmol/L罗格列酮的诱导分化液I对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同时添加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共分为6组:①未诱导分化组(None,完全培养基);②诱导分化对照组(DM,诱导分化液+姜黄素溶解试剂DMSO);③诱导分化液+2.5 μμmol/L姜黄素组(DM+2.5μmol/LCur);④诱导分化液+5μmol/L 姜黄素组(DM+5μmol/LCur);⑤诱导分化液+10 μmol/L姜黄素组(DM+10 μmol/L Cur);⑥诱导分化液+15 μmol/L姜黄素组(DM+15 μmol/L Cur);3天后,更换只含有1 μg/mL Insulin的诱导分化液II进行处理,2天换液一次,6天后(共处理9天)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成脂分化情况,采用CCK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通过油红O染色和甘油三酯(TG)定量试剂盒检测细胞内TG含量,通过甘油含量测定试剂盒和小鼠游离脂肪酸(FFA)ELISA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上清中甘油和FFA的含量,通过以上指标综合评价姜黄素对小鼠3T3-L1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成脂分化的影响。此外,通过荧光定量PCR(q-PCR)法进一步检测姜黄素对3T3-L1细胞成脂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阐明姜黄素影响3T3-L1细胞成脂分化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与DM组相比,2.5、5、10、15 μmol/L姜黄素处理对细胞活力无显着影响,而20 μmol/L姜黄素处理能显着抑制细胞增殖活力。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与DM组相比,2.5、5、10、15μmol/L姜黄素处理组细胞脂滴沉积量显着降低,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与DM组相比,姜黄素处理组红染阳性细胞明显减少,TG沉积量显着下降,并且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此外,姜黄素处理组细胞上清中甘油和FFA释放量也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姜黄素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3T3-L1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和成脂分化,呈剂量依赖性。q-PCR的结果显示,姜黄素处理能显着抑制脂肪细胞分化关键转录因子C/EBP-α、PPAR-γ和C/EBP-β,脂肪合成标志基因FAS、SCD和aP2的mRNA表达,并显着增加脂肪分解标志基因ATGL mRNA表达。以上结果说明姜黄素抑制3T3-L1细胞脂质沉积,一方面与抑制成脂分化、减少脂肪合成有关外,另一方面还可能与脂肪分解的增强有关。实验二、姜黄素对猪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成脂分化的作用研究分离断奶仔猪颈、背部皮下脂肪组织,采用Ⅰ型胶原酶分离前体脂肪细胞,细胞达到80%-90%融合时,使用含终浓度为 0.1 mmol/LIBMX,2.5μμmol/LDEX,1μg/mLInsulin 和2 μmol/L罗格列酮的诱导分化液进行成脂分化诱导,并同时添加姜黄素处理,根据姜黄素浓度的不同,共分为5组:①诱导分化对照组(DM,诱导分化液+DMSO);②诱导分化液+2.5μmol/L姜黄素组(DM+2.5μmol/LCur);③诱导分化液+5 μmol/L姜黄素组(DM+5 μmol/L Cur);④诱导分化液+10 μmol/L姜黄素组(DM+10 μmol/L Cur);⑤诱导分化液+15 μmol/L姜黄素组(DM-+15 μmol/LCur);利用CCK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通过油红O染色法检测细胞内TG含量,采用q-PCR方法检测脂肪细胞分化关键基因PPAR-γ和C/EBP-β、脂肪合成关键酶FAS和ACC以及脂肪分解限速酶HSL,ATGL和LPL的mRNA表达。应用酶化学法测定细胞内脂肪分解酶的酶活。CCK检测结果显示,与DM对照组细胞相比,2.5、5、10 μmol/L姜黄素处理48 h和72 h对原代培养的猪前体脂肪细胞增殖活力无显着影响,但20 μmol/L姜黄素处理48 h和72 h均显着抑制了细胞的增殖活力。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与DM组细胞相比,10μmol/L姜黄素处理48 h和72 h极显着降低了细胞内TG含量。显微镜下观察也发现,与DM对照组细胞相比,10 μmol/L姜黄素处理组细胞脂滴沉积量明显减少,表明姜黄素对猪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和成脂分化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q-PCR的结果表明,与DM组细胞相比,10μmol/L姜黄素处理能显着降低脂肪分化成脂过程中两个重要转录因子PPAR-γ和C/EBP-β的mRNA表达,此外,脂肪合成过程中两个重要的合成酶ACC和FAS的mRNA表达也显着下降;另外,姜黄素处理能显着升高脂肪分解限速酶HSL和ATGL的mRNA表达量和酶活。此外,10 μmol/L姜黄素处理能显着增加自噬标志基因LC3和溶酶体酸性脂肪酶LIPA的mRNA表达,并能显着增加LC3蛋白的表达及LC3II/LC3I的比值。以上结果表明,姜黄素抑制猪前体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可能与脂肪合成的抑制及脂肪分解的增强有关,还可能跟自噬激活机制有关。实验三、日粮中添加姜黄素对高脂日粮诱导的C57BL/6J肥胖小鼠模型脂肪沉积的影响选取60只饲养环境、遗传背景等相似的C57BL/6J雄性小鼠(4周龄,15-17 g),随机均分成5组,分别饲喂标准日粮(Normaldiet,ND)、高脂日粮(Highfatdiet,HFD)、高脂日粮和0.1%姜黄素(HFD+0.1%Cur)、高脂日粮和0.5%姜黄素(HFD+0.5%Cur)及高脂日粮和1%姜黄素(HFD+1%Cur),饲喂12周。记录每周体重(Body weight,BW)与采食量;在第4、8、12周分别进行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试验结束时,记录小鼠体重、附睾脂肪重量,并计算体重增长量及附睾脂肪重量/体重比值,记录肝脏、心脏、脾脏、肾脏、睾丸、腓肠肌及比目鱼肌的重量并计算器官和体重比。检测血浆中脂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含量,并通过HE染色法检测附睾脂肪和肝脏组织中脂滴沉积量,并对心脏、脾脏和肾脏组织样等进行病理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HFD组小鼠相比,HFD+Cur处理能显着降低小鼠体重、小鼠体重增长值、并能显着抑制小鼠附睾脂肪组织重及附睾脂肪与体重比,并且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此外,HFD与HFD+Cur组小鼠的采食量和饲料利用率无显着差异。相对器官重量统计结果显示,与HFD组小鼠相比,HFD+Cur处理对肝脏、心脏、脾脏、肾脏、睾丸、腓肠肌、睾丸的重量并无显着影响,但能显着增加比目鱼肌重量以及肝脏/体重和比目鱼肌重/体重。OGTT实验结果显示,与HFD组小鼠相比,HFD+0.1%Cur、HFD+0.5%Cur和HFD+1%Cur处理能不同程度抑制血糖浓度,并显着抑制AUC值,且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血液生化指标显示,低浓度Cur就能显着抑制LDL-C含量、高浓度Cur能显着抑制血浆中TG、Glucose、TCH和NEFA含量,而对AST、ALT和AST/ALT无显着影响。HE切片结果发现,HFD+0.1%Cur、HFD-+0.5%Cur和HFD+1%Cur处理能显着降低附睾脂肪组织和肝脏组织中脂滴的数目及附睾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的体积,而对心脏、脾脏以及肾脏并无显着病理变化。以上结果显示,日粮中添加姜黄素能显着抑制小鼠附睾脂肪沉积并降低血脂含量,对高脂日粮诱导的肥胖有较好的扭转效果,此外,姜黄素可以显着降低血糖含量,改善葡萄糖耐受。揭示姜黄素可以作为一种潜在调节剂,有效降低体脂沉积、血脂含量和血糖水平,增强葡萄糖耐受,从而为把姜黄素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降脂、降糖饲料添加剂应用于畜牧兽医生产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保障。

楚强[3](2019)在《豆芋叶中功能因子对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脂质代谢紊乱是指先天性或获得性因素造成的血液及其他组织器官中脂质及其代谢产物质和量的异常,与肥胖、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已成为全球普遍流行的健康问题。现有的治疗方法大都存在副作用大、易复发等缺点,目前仍然缺乏公认有效的治疗手段。大量研究表明,黄酮及多糖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能够有效地治疗和缓解代谢紊乱相关疾病。豆芋全株中黄酮和多糖等活性物质含量均很丰富,然而当前关于豆芋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可食用块茎,关于花和叶中的活性物质及其功效研究少有报道,而且豆芋地上部分一般作为废弃物,利用度较低。因此,对豆芋花和叶中活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从中筛选出具有缓解肝细胞脂质沉积的功能因子并探究其对脂代谢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脂质代谢紊乱是一种氧化应激反应介导的低度炎症。因此,本论文以豆芋地上部分为实验材料,比较了花和叶生物活性物质对肝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利用肝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肝细胞脂质沉积模型和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脂肪肝模型从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及细胞自噬等角度揭示了豆芋叶提取物的降脂效果和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豆芋花和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提取、分离,鉴定出四种黄酮类物质(AFWE,AFEE,ALWE,ALEE)和两种多糖(AFP-2和ALP-1),利用肝细胞脂质沉积模型比较了六种提取物对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证实了ALWE比其他组分具有更好的缓解肝细胞脂质沉积的效果。2.采用肝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对六种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发现ALWE通过Keap1-Nrf2和Sirt1-FoxO1信号通路减弱过氧化氢诱导的肝细胞毒性、DNA损伤、ROS的过量产生和线粒体损伤。3.采用大孔树脂对豆芋叶水提取物(ALWE)进一步纯化,获得相对较纯组分(ALE),并通过脂多糖诱导巨噬细胞构建炎症模型研究ALE的抗炎活性,发现纯化的ALE抗炎活性显着提高,且ALE可通过NF-κB,MAPKs和Nrf2-Keap1途径减少一氧化氮(NO)和多种炎症因子的释放,并且缓解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和线粒体功能障碍。4.采用油酸诱导构建的肝细胞脂肪沉积模型从氧化应激和炎症的角度对ALE的降脂效果进行评价,发现ALE能够显着缓解油酸诱导的肝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和脂质沉积。且ALE中主要成分牡荆素和夏佛塔苷对ALE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均有贡献,但牡荆素未表现出明显的降脂活性,夏佛塔苷是ALE中发挥降脂效果的主要功能因子。深入研究发现夏佛塔苷并不改变脂肪酸合成相关酶的表达情况,而是通过Akt-mTOR通路激活肝细胞自噬,进而通过细胞自噬途径降解肝细胞内的脂滴发挥其降脂作用。5.利用高脂饮食诱导构建自噬基因缺陷小鼠脂肪肝模型探讨了自噬在调节肝脏脂代谢的作用,研究发现ALE通过Akt-mTOR通路激活野生型小鼠肝细胞自噬,进而提高肝脏脂代谢功能;而自噬缺陷型小鼠肝细胞自噬被抑制,因而ALE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自噬缺陷型小鼠脂肪肝的发生无缓解作用,进一步证实了自噬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

吴亚琳[4](2019)在《甲磺酸达氟沙星对小鼠肝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磺酸达氟沙星(Danofloxacin mesylate,DFM)是一种常见的动物专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被广泛用于动物的疾病治疗,也被用作促生长剂在动物饲料中添加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的使用中显现了许多不良反应,大量研究表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毒性与氧化损伤有关。DFM等动物专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滥用、超剂量使用的现象。本试验通过研究DFM对小鼠肝脏组织结构和抗氧化、脂代谢功能的影响,探究氟喹诺酮类药物DFM可能的肝脏毒性及毒性机制。本试验将60只体重在25 g左右的6-7周龄健康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低剂量组(DFM 50 mg/kg)、中剂量组(DFM 200 mg/kg)、高剂量组(DFM 800 mg/kg)五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通过灌胃的方式给药,连续灌胃35 d后采集小鼠的血液和肝脏组织。通过组织形态学的观察,血清中肝脏特异性酶、肝脏中各项氧化指标和脂质含量的测定,肝脏中抗氧化和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研究DFM对小鼠肝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1、DFM对小鼠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试验通过对肝脏系数、血清中肝脏特异性酶酶活力的测定和肝脏组织形态的观察,研究DFM对小鼠肝脏组织结构的损伤作用。试验结果如下:(1)肝脏系数的变化:小鼠的肝脏系数随DFM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小鼠肝脏系数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小鼠肝脏系数均显着高于低剂量组(P<0.05),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2)肝脏特异性酶活力的变化: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GPT)和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的活力随DFM剂量的增加而增大,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中GPT、GOT活力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三个处理组之间均有显着差异(P<0.05)。(3)病理变化:小鼠进行剖检后发现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肝脏有着不同程度的充血和脂肪病变、质地变脆,高剂量组尤为明显。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镜检发现,低剂量组的小鼠肝细胞体积变大,胞浆增多,小叶间充满红细胞;中剂量组的小鼠肝组织部分区域发生空泡化,肝细胞胞浆溶解严重,胞核被挤至一侧,炎性细胞增多;高剂量组的小鼠肝组织发生弥漫性空泡化、炎性细胞浸润。结果表明,DFM对小鼠的肝脏组织造成了损伤,且随剂量的增加损伤越明显。损伤表现在肝脏系数、血清中GOT和GPT酶活力的升高、组织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其中高剂量的DFM可使肝脏组织结构发生严重的脂肪病变和炎性细胞增多,破坏肝细胞的正常结构,引发空泡化。2、DFM对小鼠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通过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以及编码SOD、GSH-Px的Sod、Gpx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分析DFM对小鼠肝脏组织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抗氧化酶活力的变化:SOD和GSH-Px的活力随DFM剂量的增加而降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酶活力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与中剂量组差异不显着(P>0.05),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差异显着(P<0.05)。肝脏组织中MDA含量随DFM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中MDA的含量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三个处理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2)抗氧化基因表达的变化:Sod的表达随着DFM剂量的增加而降低,Sod在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表达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与中剂量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中剂量与高剂量间差异显着(P<0.05)。Gpx的表达随着DFM剂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Gpx在低剂量组的表达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显着低于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中剂量组(P<0.05)。结果表明,DFM能够引起小鼠肝脏组织发生氧化损伤,且发生损伤的程度随DFM剂量的增加而加深。损伤表现在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抑制、抗氧化酶活力的降低以及过氧化物产生的增加。其中高剂量的DFM严重抑制Sod、Gpx的表达,降低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促进过氧化物MDA的产生,严重影响小鼠肝脏的抗氧化功能。3、DFM对小鼠肝脏脂代谢功能的影响通过对肝脏中脂质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含量及脂代谢相关基因Fas、Scd1、Acox1、Apob表达水平的测定,研究DFM对小鼠肝脏脂代谢功能的影响。(1)脂质含量的变化: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随DFM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低、中、高剂量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2)脂代谢基因表达的变化:(1)Fas的表达随着DFM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低、中、高剂量组中Fas的表达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高剂量组显着高于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P<0.05);(2)Scd1的表达随着DFM剂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低剂量组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高剂量组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显着低于低剂量(P<0.05),高剂量显着低于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P<0.05);(3)Acox1的表达随着DFM剂量的增加而降低,低、中、高剂量组中Acox1的表达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三个剂量组间差异显着(P<0.05);(4)Apob的表达随着DFM剂量的增加而降低,低、中、高剂量组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三个剂量组间差异显着(P<0.05)。结果表明,DFM能够影响小鼠肝脏的脂代谢功能,且影响程度与DFM的剂量呈正相关。影响表现在对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Fas表达的促进,Acox1、Apob表达的抑制,影响肝脏中脂肪酸的合成、分解和脂质的转运,使肝脏中脂质含量升高。

韩海银[5](2017)在《猪肌内与皮下脂肪细胞胰岛素信号和脂质代谢比较及肌肉条件培养基对其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肌内脂肪是影响猪肉品质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对高瘦肉率的持续选育使得猪肉肌内脂肪含量不断降低,从而影响了猪肉的风味和品质。可见,提高肌内脂肪含量是改善猪肉品质的主要途径,而肌内脂肪沉积的组织特异性机制则是调控肌内脂肪含量的理论基础。与皮下脂肪相比,肌内脂肪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其主要分布于肌纤维之间,因此肌肉组织旁分泌效应及其组织微环境对肌内脂肪的发育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明确肌肉组织对脂肪组织脂质代谢的调控效应是阐明肌内脂肪沉积机制的前提。胰岛素信号对脂肪沉积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能够诱导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促进成熟脂肪细胞合成甘油三酯并抑制其分解。本研究首先比较了肌内脂肪细胞与皮下脂肪细胞胰岛素信号差异;进而采用肌肉条件培养基处理脂肪细胞,以此探讨了肌内脂肪细胞中胰岛素信号的特异性调控机制,及其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候选基因和肌肉分泌因子对脂肪细胞胰岛素信号和脂质代谢调控机制,阐述了影响猪肌内脂肪细胞发育的具体调控方式。具体试验结果如下:1.肌内与皮下脂肪细胞胰岛素信号敏感性存在差异采用“天花板”法分别采集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并对前体脂肪细胞标记蛋白Pref-1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显示:两种前体脂肪细胞都具有良好的增殖、分化能力,Pref-1蛋白呈阳性表达,证实所采集的前体脂肪细胞具有较高的纯度。为检测胰岛素(insulin)信号对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用insulin分别处理皮下前体和分化的脂肪细胞、siRNA分别抑制insulin作用受体INSR和IGF-1R表达,检测insulin信号的改变对细胞分化表型的影响。结果显示:insulin无法诱导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但可以促进地塞米松(Dex)和3-甲基-1-丁基黄嘌呤(IBMX)对细胞诱导分化的效应(p<0.05);insulin处理分化的脂肪细胞后,细胞中的脂滴变大,同时甘油三酯含量增加、脂肪细胞标记基因FABP4和PPARG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抑制细胞中INSR/IGF-1R的表达,细胞分化后甘油三酯合成减少,分化水平显着降低(p<0.01)。为探究肌内与皮下脂肪细胞insulin信号和脂质代谢差异,比较了两种细胞INSR/IGF-1R表达水平和分化表型,并检测了细胞中葡萄糖代谢和脂肪酸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INSR和IGF-1R在肌内脂肪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皮下脂肪细胞(p<0.01);细胞分化后,肌内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合成量、成熟脂肪标记基因FABP4和PPARG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皮下脂肪细胞(p<0.01);葡萄糖转运关键基因Glut1和Glut4(p<0.05)和糖酵解关键基因PKM2和PDK4(p<0.05)分别在肌内脂肪细胞分化前期和后期表达较高,而脂肪酸转运关键基因FAT和LPL在皮下脂肪细胞分化后期表达较高(p<0.05);为阐明肌内与皮下脂肪细胞成脂能力的差异,比较了两种细胞的脂肪酸氧化能力和线粒体功能差异。结果显示脂肪酸氧化关键基因Cpt-1α、Cpt-1β和PPARα在肌内脂肪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皮下脂肪细胞(p<0.05);线粒体DNA拷贝数(p<0.05)以及线粒体增生相关基因NRF-1、TFAM、PGC-1α(p<0.01)在肌内脂肪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皮下脂肪细胞。2.肌肉条件培养基增强肌内脂肪细胞insulin信号并抑制细胞分化为探究肌内脂肪细胞的发育受肌肉组织调控,用不同浓度肌肉条件培养基(MCM)处理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后测定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表型的变化。结果显示:MCM抑制了细胞增殖,且蛋白浓度为120μg/ml时效果最显着(p<0.01);凋亡检测进一步表明120 μg/ml MCM促进了细胞凋亡,早期和晚期凋亡率分别从6.5%、2.8%上升到15.1%(p<0.01)、6.4%(p<0.05);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MCM抑制脂肪细胞分化,细胞油红O阳性脂滴含量显着减少,蛋白浓度为120 μg/ml时效果最显着。为检测肌肉组织对肌内脂肪细胞胰岛素信号的影响,用120 μg/ml MCM处理皮下前体脂肪细胞,测定insulin信号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MCM处理后IRS-1 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1),蛋白印迹结果显示:IGF-1R、IRS-1和p-IRS-1(Tyr)的蛋白表达水平都显着升高(p<0.05)。为进一步验证MCM对细胞insulin信号的影响,用MCM处理不同分化阶段的脂肪细胞,结果显示MCM显着提高了早期到中期分化阶段细胞的INSR、IGF-1R、IRS-1和p-IRS-1(Tyr)表达水平(p<0.05)。为检测insulin信号改变的同时细胞分化表型的变化,用120 μg/ml MCM处理不同分化阶段的脂肪细胞,进一步检测细胞分化表型的变化。结果显示MCM抑制细胞分化,且主要在初期到中期分化阶段起作用,表现为甘油三酯含量减少、脂肪细胞标记基因FABP4和PPARG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NCOA3能够调控机体脂肪组织的发育和胰岛素敏感性,qPCR定量和蛋白印迹结果发现MCM抑制了 NCOA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为进一步阐明MCM抑制细胞脂质沉积的原因,检测了 MCM对细胞脂解、脂质合成和脂肪酸氧化相关表型的影响。结果显示:MCM处理组脂肪酸氧化基因(Cpt1α、Cpt1β和PPARα)、产热关键基因(PGC-1α、PRDM16和Cidea)、线粒体的DNA的拷贝数、线粒体增生相关基因(PGC-1α,NRF-1和TFAM)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肌肉条件培养基通过miR-17-5p调控NCOA3影响肌内脂肪细胞insulin信号和分化水平上述研究表明MCM能够抑制NCOA3的表达,已有的报道显示抑制NCOA3表达能够提高脂肪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我们推测NCOA3在肌内与皮下脂肪组织差异表达可能是引起这两种组织insulin信号和脂肪差异沉积的原因,为此比较了这两种组织中NCOA3的表达水平,筛选鉴定了靶向调控NCOA3的miRNA,并探索miRNA调控NCOA3的机理,最后通过在肌内脂肪细胞中分别转染miRNA mimic和inhibitor验证其对细胞分化的影响。RT-qPCR结果显示:NCOA3在肌内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皮下脂肪组织(p<0.01);NCOA3肌内和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比值(NCOA31/NCOA3s)在IMAT/SCAT高组个体中较高(p<0.05)。使用RT-qPCR检测可能靶向调控NCOA3的miRNAs(数据库预测),结果表明只有miR-17-5p在肌内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皮下脂肪组织(p<0.01),且miR-17-5p肌内和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比值(miR-17-5pI/miR-17-5ps)在IMAT/SCAT高组个体中较低(p<0.05)。进一步通过双荧光报告实验、RT-qPCR和蛋白印迹试验证明miR-17-5p能够靶向调控NCOA3。为验证肌肉组织的旁分泌效应是引起miR-17-5p在肌内与皮下脂肪组织差异表达的原因,用MCM处理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后,测定miR-17-5p的表达水平。定量结果显示:MCM处理组miR-17-5p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将miR-17-5p mimics和inhibitor分别转染到肌内前体脂肪细胞,24 h后诱导其分化,10天后检测结果显示:miR-17-5p mimics转染组脂肪细胞标记基因FABP4和PPARG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甘油三酯含量显着减少(p<0.05);而miR-17-5p inhibitor转染组脂肪细胞标记基因FABP4和PPARG的表达显着升高,甘油三酯含量显着增加(p<0.05)。4.肌肉分泌因子FGF21诱导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基于肌内脂肪具有部分棕色脂肪的特性,而肌肉分泌因子FGF21能够调控细胞insulin敏感性并诱导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我们以FGF21为候选基因,研究了其介导肌肉组织调控肌内脂肪细胞的作用。首先检测了猪肌肉组织与脂肪组织中FGF21的表达水平以及MCM中FGF21的浓度,结果显示FGF21在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极显着高于皮下脂肪组织(p<0.01),MCM中FGF21浓度显着高于血清中的(p<0.01)。为进一步检测肌肉分泌因子FGF21对脂肪细胞脂质代谢和insulin信号的调控作用,用FGF21分别处理分化中和成熟脂肪细胞,测定细胞分化表型的变化。结果显示FGF21处理分化中的脂肪细胞细胞9天后,细胞甘油三酯合成量减少、脂肪细胞标记基因FABP4和PPARG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但细胞分化水平没有明显变化;FGF21处理成熟脂肪细胞3天后,insulin信号相关基因INSR、IGF-1R和IRS-1、脂解关键基因ATGL和HSL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甘油的释放量增加(p<0.05)。为阐明FGF21对脂肪细胞insulin敏感性的影响,检测了 FGF21处理对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结果显示:FGF21处理组葡萄糖消耗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insulin和FGF21共同作用下,细胞对葡萄糖消耗量显着高于insulin处理组(p<0.01)。为检测FGF21对猪脂肪细胞棕色化的效应,用FGF21培养皮下脂肪细胞6天后测定棕色脂肪细胞标记基因的表达水平,RT-qPCR结果显示FGF21处理组棕色脂肪标记基因 PPARα、Cidea、PRDM16、Elovl3、PGC-1α、CPT-1α 和 CPT-1β 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综上所述,通过比较肌内与皮下脂肪细胞胰岛素信号和成脂分化水平的差异,继而检测肌肉条件培养基对脂肪细胞胰岛素信号和成脂分化的调控效应,为探究肌肉组织对肌内脂肪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提高肌内脂肪改善猪肉品质提供理论指导。

贾青[6](2008)在《C57BL/6J小鼠精子冷冻与单精子胞浆内注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日益发展,实验动物科学也在我国得到快速的发展,小鼠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实验动物之一。C57BL/6J品系小鼠作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近交系小鼠,因其遗传背景稳定,是研究基因突变的重要工具;多种转基因小鼠均以C57BL/6J品系小鼠为遗传背景。如何开展这些基因工程小鼠的保种工作,建立一套有效的小鼠种质资源保存方案显得尤为重要。胚胎生物技术和低温生物学技术的联合应用在小鼠保种中已获得成功,冷冻精子和胚胎业已成为建立冷冻库、保存特定品系最有效的策略。精子冷冻的技术操作方便、快速、无需特殊的设备,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小鼠精子冷冻已成为小鼠种质资源保存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冷冻精子体外受精技术对于部分品系的小鼠来说已很成熟,但对于一些特殊品系如应用最广的C57BL/6J近交系小鼠及以C57BL/6J为遗传背景的转基因小鼠,冷冻精子体外受精卵裂率仍然很低。本实验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该品系小鼠精子冷冻及冷冻精子的体外受精、单精子胞浆内注射技术的研究,全面提高该品系小鼠体外受精卵裂率,为C57BL/6J小鼠的资源保存奠定基础。1 C57BL/6J小鼠精子冷冻技术研究本试验主要以C57BL/6J品系小鼠为研究对象,系统比较冷冻稀释液、解冻方法、获能时间和获能液、体外受精液、胚胎体外培养液等对该品系小鼠冷冻精子体外受精卵裂率与胚胎发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R18S3为基础液添加15%或20%卵黄离心上清液作为冷冻稀释液,可有效提高C57BL/6J小鼠冷冻精子体外受精卵裂率(分别为36%和40%),但添加不同浓度的甘油或乙酰胺却会降低冻精体外受精卵裂率,混合添加卵黄和甘油冷冻效果不如单独添加卵黄,但比单独使用甘油效果要好;(2)采用37℃水浴15min和先60℃水浴6s再37℃水浴解冻15min 2种方法解冻精子,C57BL/6J小鼠冻精体外受精卵裂率无显着差异(P>0.05),因一步解冻法操作简便,可作为常规解冻程序;(3)分别采用30、50和60min为C57BL/6J小鼠冻精的获能时间,体外受精卵裂率分别为17.3%、25%和19.4%,以50min获能效果最佳;(4)在100μl HTF体外受精液中分别添加1.0 IU/ml FSH和0.1ug/ml E2,冷冻精子体外受精卵裂率分别为24.1%和27.3%,与不添加对照组(25%)相比没有明显提高(P>0.05);(5)在100μl HTF中分别添加45μmol/L肾上腺素、75μmol/L亚牛磺酸、5 IU/ml肝素、7.5 mmol/L牛磺酸,以及不含BSA的TYH中添加0.75 mmol/L MBCD作为精子获能液,结果只有添加5 IU/ml肝素可提高冷冻精子体外受精卵裂率,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R18S3+15%卵黄上清液冷冻精子时,添加5 IU/ml肝素的体外受精卵裂率最高(49.3%);若用R18S3+20%卵黄离心上清液冷冻,添加45μmol/L肾上腺素组所获体外受精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最高;(6)体外培养实验表明,KSOM更适合桑椹胚前的发育,而CZB更适合桑椹胚向囊胚的发育;(7)采用R18S3+20%卵黄离心上清冷冻C57BL/6J小鼠精子,并配合使用100μL HTF+45μmol/L肾上腺素作为精子获能液,体外受精所获2-细胞胚胎20枚移植至1只受体小鼠,产仔4只,产仔率为20%。2 C57BL/6J小鼠ICSI技术的研究以C57BL/6J品系小鼠及DBA♂×C57BL/6J♀(B6D2FI)杂交鼠为研究对象,以Piezo操作系统为技术支撑;通过小鼠卵母细胞胞浆内精子注射(ICSI)技术,系统比较不同注射针内径、不同显微操作液、不同采卵时间对ICSI结果的影响,并比较鲜精、冻精体外受精和ICSI显微受精结果。结果表明:(1)使用内径为4~6μm的注射针,C57BL/6J小鼠ICSI胚胎卵裂率为88.5%,显着高于8~10μm内径组(85.7%对53.8%,P<0.05);(2)C57BL/6J小鼠注射hCG后19h采卵进行ICSI操作,卵子存活率虽比注射后12或14h采卵组降低,但其卵裂率最高(92.7%),囊胚发育率也最高(36%);(3)C57BL/6J和B6D2F1小鼠卵使用Hepes-CZB显微操作液,ICSI操作后的卵子存活率分别为36.1%和61.2%,卵裂率为82.4%和63.1%,囊胚发育率为50%和45.8%;当操作液中添加3%蔗糖时,卵存活率分别为59.6%和80.2%,卵裂率为90.3%和82.1%,两品系小鼠存活率和卵裂率较对照组都有显着提高(P<0.05);囊胚发育率为35.7%和26.3%,有显着降低(P<0.05);当操作液中添加0.5mg/L细胞松弛素B,ICSI操作后的卵子存活率为49.1%和73.0%,卵裂率为90.0%和82.0%,两品系小鼠存活率、卵裂率都得到显着提高(P<0.05);囊胚发育率为37.0%和33.0%,显着下降(P<0.05);(4)C57BL/6J小鼠鲜精常规体外受精的卵裂率为90.4%,与其冻精体外受精后的卵裂率(25.0%、36.0%、40.0%)相比差异显着(P<0.05),与冻精单精注射后的卵裂率(53.8%)也差异显着(P<0.05);但冻精ICSI卵裂率与冻精常规体外受精后的卵裂率相比,明显提高(P<0.05)。冷冻精子ICSI后囊胚发育率显着低于新鲜精子常规体外受精后体外培养的囊胚率(56.3%对71.6%,P<0.05);(5)用添加3%蔗糖的Hepes-CZB作为显微操作液,经R18S3冷冻稀释液冷冻保存的C57BL/6J小鼠精子解冻后进行ICSI注射,所获40枚2-细胞胚胎移植给ICR受体假孕小鼠,获得着床8d胚胎13枚,妊娠率为32.5%。

庄丽伟[7](2008)在《小鼠和贵州香猪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解决我国动物遗传资源急速衰减及挽救濒危品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胚胎冷冻提供研究方法。本实验对小鼠胚胎玻璃冷冻保存及相关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荧光双色法检测冷冻前后小鼠胚胎活力;不同冷冻方法及冷冻保存时间对胚胎发育率的影响;冷冻后胚胎细胞损伤检测,并在其基础上对贵州地方猪种剑白香猪胚胎玻璃化冷冻技术进行初步了的探索。试验结果如下:荧光物质FDA和PI能对不同活力胚胎进行标记,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FDA对胚胎无毒副作用,PI对透明带完整的胚胎也无毒副作用。胚胎冷冻效果好坏主要取决于玻璃化冷冻液,当玻璃化冷冻液对胚胎有很好的冷冻保护时,承载工具对胚胎冷冻效果影响不大,当玻璃化冷冻液对胚胎冷冻保护效果稍差时,承载工具的优越性才得以体现。但是,胚胎冷冻对小鼠桑葚胚的细胞膜的完整性、细胞内酯酶活性及线粒体分布功能均有影响,只是冷冻效果好的冷冻方法对细胞膜的完整性、细胞内酯酶活性及线粒体分布的影响小。同时以25%Gly+25%EG+50%mCZB为胚胎冷冻保护剂,采用细管法冷冻小鼠桑葚胚,在-196℃冷冻保存1天、10天、20天和30天解冻后对胚胎的发育率没有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本实验得出较为优化的小鼠桑葚胚冷冻方法是以玻璃化冷冻液(25%Gly+25%EG+50%mCZB)作为冷冻保护剂的细管法。以10%EG+10%DMSO+0.6M(蔗糖)(基础液为M199)为玻璃化冷冻液,采用离心+CB处理胚内脂肪后冷冻和直接冷冻两种方法冷冻贵州剑白香猪4—细胞胚胎,解冻后胚胎存活率都很高,与鲜胚对照组差异不显着。

雷晓华[8](2008)在《小鼠2,4细胞期胚胎冷冻及冻后发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哺乳动物胚胎的冷冻保存对胚胎生物学和胚胎毒性学的发展,尤其对生物资源保护以及人类辅助生殖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试验目的在于选用合适的冷冻保护剂对小鼠2-细胞和4-细胞期胚胎进行冷冻保存,并对解冻后胚胎的细胞形态特征,体外发育情况和损伤机理进行研究。另外,通过优化冷冻方法和胚胎培养条件建立一种适宜小鼠2-细胞及4-细胞胚胎冷冻保存程序及解冻后体外发育体系。为正在进行的空间小鼠胚胎生物学研究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同时也为冷冻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参考。为了筛选小鼠2–细胞胚胎适合的冷冻保护剂,比较了1,2-丙二醇(1, 2-propanediol,PROH)、甘油(glycerol,GLY)、乙二醇(ethylene glycol, ETG)和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4种冷冻保护剂对小鼠2-细胞胚胎的渗透性和毒性。结果显示1.5 mol/L的1,2-丙二醇、乙二醇和二甲基亚砜冷冻保护剂对2-细胞胚胎的渗透性显着高于甘油保护剂;1.5 mol/L的乙二醇、1,2-丙二醇和甘油保护剂对胚胎的毒性显着地低于二甲基亚砜,综合渗透性和毒性结果得出乙二醇和1,2-丙二醇适合于小鼠2-细胞胚胎冷冻保存。采用两步平衡快速冷冻法对胚胎进行冷冻保存,进一步比较PROH和ETG对2-细胞期小鼠胚胎冷冻的冷冻效果及体外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采用PROH进行胚胎冷冻,解冻后胚胎4-细胞发育率和囊胚发育率极显着地高于ETG组(分别为82.7% vs. 64.6%; 61.2% vs. 29.1%, P<0.01);囊胚移植结果表明冷冻胚能够产生正常的后代,但PROH组和ETG组妊娠产仔率无统计学差异(32.4% vs. 32.2%和26.9% vs. 23.5%, P>0.05)。另外,通过对冷冻试验组胚胎进行细胞骨架微丝的检测,结果表明ETG组2-细胞胚胎细胞骨架损伤比例显着地高于PROH组是其体外发育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为PROH对2-细胞期小鼠胚胎冷冻的冷冻效果要显着地优于ETG。胚胎冷冻和解冻不可避免的会对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为了进一步分析2-细胞胚胎冷冻损伤的机理,探讨引起胚胎解冻后发育停滞的原因,本试验从细胞膜完整性,细胞骨架结构改变,细胞内线粒体分布和代谢以及细胞凋亡这几个方面的检测来探讨胚胎冻存后发育阻滞的机理。结果表明即使细胞膜和细胞骨架都完整的胚胎仍然会发生发育阻滞,而造成此类胚胎发育阻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细胞内线粒体受到破坏,细胞的代谢功能和细胞呼吸功能受阻,从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冷冻损伤还可能会影响胚胎自分泌一些激素和因子的能力,进而影响胚胎的体外发育,因此优化冷冻胚胎体外培养的条件,提高胚胎体外发育的研究变得非常重要。本研究利用快速冷冻法对小鼠4-细胞胚胎进行冷冻保存,解冻后在胚胎培养液中添加10 ng/mL的表皮生长因子(EGF),通过三组平行对照比较来评价胚胎体外的发育情况。结果显示:解冻后的胚胎在添加EGF后囊胚发育率及孵化率(分别为:82.4%和61.3%)要极显着地高于(P<0.01)不添加EGF组冷冻胚胎(分别为:68.9%和40.3%),与新鲜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着;添加EGF组囊胚的细胞总数(64.2±6.5)显着地要高于不添加EGF组囊胚细胞总数(52.3±11.6)(P<0.05)。另外,研究发现EGF发挥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与细胞膜上EGFR结合共同发挥的,EGFR表达在8-细胞时期才开始出现。本研究结果表明胚胎解冻后在培养基中添加10 ng/mL的EGF可以显着改善其体外发育的能力。综上所述,在小鼠2-细胞胚胎研究中,筛选出1,2-丙二醇是小鼠2-细胞胚胎最佳的冷冻保护剂,解冻后2-细胞胚胎冷冻损伤主要是由于胚胎的线粒体受损从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造成胚胎发生阻滞。4-细胞胚胎冷冻保存研究中,在胚胎培养基中添加10 ng/mL的EGF能够显着地提高冷冻胚胎体外培养的囊胚发育率、孵化率,而这种作用是从8-细胞/早期桑椹胚时期才开始发挥的。

冯勋伟[9](2008)在《小鼠胚胎冷冻和重复冷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主要应用程序冷冻和玻璃化冷冻两种方法对小鼠桑椹胚和囊胚进行冷冻,探讨不同浓度的乙二醇(EG)和EFS玻璃化液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并研究胚胎经重复冷冻的可行性及解冻后的发育率。实验结果表明:1.经抗冻保护剂的玻璃化与脱玻璃化试验,EFS20、EFS30和EFS40可以做为小鼠胚胎玻璃化冷冻液。2.经抗冻保护剂的毒性试验表明,作为抗冻保护液基础液的mPBS对胚胎体外发育无不良影响;低浓度的乙二醇(1.8mol/L3.6mol/L)对胚胎几乎无毒性,但高浓度的乙二醇(4.5mol/L)对胚胎有一定的毒性;在EFS20、EFS30和EFS40中短时间处理(0.5min)对胚胎几乎无毒性,但随着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毒性也越来越大。3.经不同浓度的乙二醇程序化冷冻和不同浓度的EFS系列玻璃化冷冻,桑椹胚冷冻解冻后的发育率分别为52.8%92.5%和78.9%91.5% ,囊胚分别为38.6%82.8%和72.5%81.3%。其中以1.8mol/LEG和EFS30对小鼠的胚胎冷冻效果最好(桑椹胚的发育率分别为92.5%和91.5%,囊胚的发育率分别为82.8%和81.3%)。4.程序化冷冻和玻璃化冷冻两种冷冻方法差异不显着。5.桑椹胚的抗冻性优于囊胚。6.经1.8mol/LEG首次程序化冷冻后再经1.8mol/LEG程序化冷冻和EFS30玻璃化冷冻的发育率,桑椹胚分别为46.7%和53.8%,囊胚分别为26.4%和33.9%;经EFS30首次玻璃化冷冻后再经1.8mol/LEG程序化冷冻和EFS30玻璃化冷冻的发育率,桑椹胚分别为39.4%和41.3%,囊胚分别为29.1%和31.0%。小鼠胚胎经重复冷冻是可行的;重复冷冻还可以做为检验胚胎耐冻性、冷冻方法和冷冻保护剂的一种手段。

杨兴东[10](2006)在《小鼠胚胎冷冻保存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采用程序冷冻、直接冷冻、玻璃化冷冻和开放式拉管法(OPS)法对小鼠桑葚胚和早期囊胚进行了冷冻保存,探讨了不同冷冻方法对胚胎存活率的影响,并从冷冻保护剂、植冰温度等不同角度加以研究,以胚胎冷冻后的体外培养和移植来鉴定其冷冻效果。 结果表明:1.将6~8周龄的昆明种雌鼠15只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PMSG和HCG以不同的处理剂量(5IU,10IU,15IU)进行超排处理,每只平均获得胚胎数分别为16.2、23.2和19.0枚,正常胚数分别为12.6、18.8和13.4枚,正常胚的比率分别为:77.78%、81.03%和70.53%,均达到了超排效果。结果表明10IU的处理剂量的超排效果较好(p>0.05)。2.将超排获得的桑葚胚和早期囊胚随机分为(1)20%乙二醇(EG)+20%DMSO处理30秒,再经0.3M蔗糖处理1 min;(2)20%甘油(Gly)+20%1,2—丙二醇(1,2-Pro)处理30秒,再经0.3M蔗糖(Suc)处理1min;(3)经0.3M蔗糖处理(解冻液处理组)1 min;(4)不经任何冷冻液和解冻液处理(对照组)四组。分别24h培养表明:扩张囊胚率为91.23%、80.65%、89.58%和90.74%;48h后的孵化率为64.91%、51.61%、83.33%和85.19%。(1)和(2)组间差异不显着,二者与(3)和(4)相比,差异均显着(p<0.01)。3.分别用F1、F2和F3三种冷冻保护剂,行常规程序冷冻方法冷冻,解冻后培养结果表明:扩张囊胚率分别为78.18%、73.58%和57.14%;孵化囊胚率为45.45%、41.51%和26.53%,F1和F2显着高于F3(p<0.05)。4.将获得的桑葚胚和早期囊胚放入冷冻液F1中平衡5min,冷冻室内停留2min后植冰,再行程序冷冻。证明:-5.5℃、-6.0℃、-6.5℃植冰时,胚胎解冻后体外囊胚孵化率分别为40.38%、45.45%、12.50%,-5.5℃和-6.0℃组的显着高于-6.5℃组(p<0.01)。5.分别用程序冷冻、常规玻璃化冷冻、OPS、直接冷冻法对小鼠桑葚胚进行冷冻保存。解冻后存活率分别为78.18%、70.37%、81.36%和44.92%;48h后的孵化率分别为45.45%、44.44%、50.85%和27.54%。前三种方法组间差异不显着,但直接冷冻法和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6.将上述四种方法冷冻保存的83、68、75和71枚胚胎解冻后分别移植给8、6、6和6只受体,平均每只10~13枚,结果表明:妊娠率为12.5%(1/8)、16.67%(1/6)、16.67%(1/6)和16.67%(1/6)。

二、冷冻中甘油对小鼠胚胎保护效果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冷冻中甘油对小鼠胚胎保护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BAMBI在小鼠脂肪组织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脂肪组织的形成过程
        1.1.1 脂肪形成的分子机制
        1.1.2 机体中脂肪组织的分布
        1.1.3 脂肪生成的系统调节
        1.1.4 棕色和米色脂肪的形成
    1.2 调控脂肪分化的分子网络
        1.2.1 主要转录因子
        1.2.2 主要信号通路
        1.2.3 主要脂肪分泌因子
    1.3 BAMBI的研究进展
        1.3.1 BAMBI的结构
        1.3.2 BAMBI可抑制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
        1.3.3 BAMBI可促进骨骼肌的生成
        1.3.4 BAMBI可增强动物的繁殖性能
        1.3.5 BAMBI可缓解机体的炎症反应
    1.4 机体氧化还原反应研究进展
        1.4.1 氧化还原状态和肥胖
        1.4.2 氧化还原状态和脂肪细胞分化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目的
第二章 BAMBI AKO小鼠的制备及表型解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及材料
        2.1.2 组织特异性BAMBI敲除小鼠的获得
        2.1.3 小鼠尾巴基因组DNA提取及基因型鉴定
        2.1.4 反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2.1.5 Western Blot检测
        2.1.6 生长曲线及采食量测定
        2.1.7 血液指标检测
        2.1.8 脂肪组织形态学观察
        2.1.9 小鼠糖代谢试验
        2.1.10 肝脏组织TG、TC含量测定
        2.1.11 免疫荧光染色
        2.1.12 小鼠代谢笼试验
        2.1.13 小鼠红外热成像试验
        2.1.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研究模型的制备、鉴定
        2.2.2 正常饲喂(Chow Diet)条件下脂肪表型的检测
        2.2.3 高脂饲喂(High Fat Diet)条件下脂肪表型的检测
        2.2.4 脂肪特异性BAMBI基因敲除造成脂肪组织增加
        2.2.5 脂肪特异性敲除BAMBI导致小鼠能量代谢和消耗降低
        2.2.6 脂肪特异性敲除BAMBI导致小鼠胰岛素抵抗
        2.2.7 脂肪特异性敲除BAMBI会导致小鼠肝脏中脂质积累增加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BAMBI对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细胞
        3.1.2 反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3.1.3 Western Blot检测
        3.1.4 油红O染色
        3.1.5 Bodipy染色
        3.1.6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BAMBI敲除促进小鼠白色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
        3.2.2 BAMBI敲除促进小鼠棕色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BAMBI AKO脂肪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及机制探索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组织及细胞
        4.1.2 RNA-Seq样品制备及测序
        4.1.3 RNA提取,反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4.1.4 Western Blot检测
        4.1.5 线粒体活性氧Mito Sox荧光染色检测
        4.1.6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
        4.1.7 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
        4.1.8 免疫荧光染色
        4.1.9 油红O染色
        4.1.10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质量评估
        4.2.2 小鼠i WAT,e WAT和 BAT的差异基因分析
        4.2.3 小鼠i WAT,e WAT和 BAT的 KEGG分析
        4.2.4 BAMBI敲除导致细胞内ROS水平上升
        4.2.5 BAMBI敲除激活前体脂肪细胞MCE过程及C/EBPβ活性
        4.2.6 N-乙酰半胱氨酸可抑制由BAMBI敲除后引起的脂肪细胞成脂分化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内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姜黄素对猪和小鼠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成脂分化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调控
        1.1 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
        1.2 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的调控
    2 姜黄素的药理学功能研究
        2.1 姜黄素的抗菌作用
        2.2 姜黄素的抗氧化作用
        2.3 姜黄素的抗炎作用
        2.4 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
    3 姜黄素影响脂肪沉积的研究进展
    4 姜黄素在畜禽养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4.1 姜黄素在家禽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4.2 姜黄素在猪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姜黄素对3T3-L1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成脂分化的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3T3-L1前体脂肪细胞培养与成脂分化诱导
        2.2 姜黄素对3T3-L1前体脂肪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2.3 姜黄素对3T3-L1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
        2.4 姜黄素对细胞成脂的油红O染色
        2.5 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对TG含量的影响
        2.6 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对细胞上清中甘油和FFA含量的影响
        2.7 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对3T3-L1细胞中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姜黄素对猪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成脂分化的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对3T3-L1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对3T3-L1细胞中脂滴沉积量的影响及油红o染色
        2.3 姜黄素处理对脂肪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2.4 10μmol/L姜黄素处理对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日粮中添加姜黄素对高脂日粮诱导的C57BL/6J肥胖小鼠模型脂肪沉积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添加姜黄素对小鼠体重与体重增长量的影响
        2.2 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姜黄素对小鼠采食量、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2.3 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姜黄素第4、8、12周OGTT及AUC值
        2.4 12周后小鼠的表型情况
        2.5 添加姜黄素对小鼠相对器官重量的影响
        2.6 添加姜黄素对小鼠附睾脂肪沉积的影响
        2.7 正式饲喂结束后对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2.8 正式饲喂结束后对肝脏、心脏、脾脏和肾脏的病理学影响
        3.小结与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豆芋叶中功能因子对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豆芋
        1.1.1 豆芋概述
        1.1.2 豆芋主要营养成分
        1.1.3 豆芋的生物活性
        1.1.4 豆芋的应用
    1.2 脂质沉积
        1.2.1 脂质沉积概述
        1.2.2 氧化应激与脂质沉积
        1.2.3 细胞自噬与脂质沉积
        1.2.4 氧化应激介导的细胞自噬与脂质沉积
        1.2.5 天然产物与脂质沉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豆芋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肝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主要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豆芋花和叶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2.3.2 豆芋花和叶粗多糖的提取
        2.3.3 豆芋花和叶粗多糖纯化
        2.3.4 总糖和总蛋白含量测定
        2.3.5 紫外-可见光谱扫描
        2.3.6 GPC检测多糖分子量
        2.3.7 HPLC检测单糖组成
        2.3.8 热重分析
        2.3.9 红外光谱检测
        2.3.10 核磁共振检测
        2.3.11 细胞培养
        2.3.12 细胞分组与处理
        2.3.13 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2.3.14 油红O染色
        2.3.15 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测定
        2.3.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豆芋花水提物和乙醇提取物组份鉴定
        2.4.2 豆芋叶水提取物和乙醇提物组份鉴定
        2.4.3 豆芋花和叶多糖的纯化
        2.4.4 AFP-2和ALP-1 中总糖及蛋白含量
        2.4.5 AFP-2和ALP-1 相对分子量测定
        2.4.6 AFP-2和ALP-1 单糖组成测定
        2.4.7 AFP-2和ALP-1 热稳定性分析
        2.4.8 AFP-2和ALP-1 红外光谱分析
        2.4.9 AFP-2和ALP-1 核磁共振分析
        2.4.10 豆芋活性物质对HepG2 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2.4.11 豆芋活性物质对油酸诱导的HepG2 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
    2.5 讨论
第三章 豆芋叶黄酮对HepG2 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主要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与处理
        3.3.2 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3.3.3 细胞形态学观察
        3.3.4 细胞核损伤检测
        3.3.5 细胞内活性氧与超氧自由基含量检测
        3.3.6 细胞内谷胱甘肽水平检测
        3.3.7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3.3.8 细胞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检测
        3.3.9 细胞内GPx、SOD、CAT酶活性检测
        3.3.10 透射电镜观察
        3.3.11 Western blot分析
        3.3.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豆芋活性物质对HepG2 细胞内ROS和 O_2~-含量的影响
        3.4.2 ALWE对 H_2O_2 诱导的HepG2 细胞毒性和DNA损伤的影响
        3.4.3 ALWE对 H_2O_2 诱导的HepG2 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3.4.4 ALWE对 H_2O_2 诱导的HepG2 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3.4.5 ALWE对 HepG2 细胞内凋亡及氧化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4.6 ALWE对 HepG2 细胞自噬的影响
        3.4.7 ALWE在3-MA条件下对HepG2 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3.5 讨论
第四章 豆芋叶黄酮对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主要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ALWE的纯化及鉴定
        4.3.2 细胞培养与处理
        4.3.3 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4.3.4 细胞形态学观察
        4.3.5 一氧化氮含量检测
        4.3.6 细胞炎症因子分泌情况检测
        4.3.7 细胞核损伤检测
        4.3.8 细胞内活性氧与超氧自由基含量检测
        4.3.9 细胞内谷胱甘肽水平检测
        4.3.10 细胞内线粒体数量检测
        4.3.11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4.3.12 细胞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检测
        4.3.13 透射电镜观察
        4.3.14 Western blot分析
        4.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ALE物质组成及鉴定
        4.4.2 ALWE和 ALE对 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4.4.3 ALE对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毒性和NO分泌的影响
        4.4.4 ALE对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4.4.5 ALE对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4.4.6 ALE对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4.4.7 ALE对 RAW264.7 细胞内炎症相关蛋白及Nrf2-Keap1 表达的影响
        4.4.8 ALE对 RAW264.7 细胞内MAPKs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
        4.4.9 ALE对 RAW264.7 细胞自噬的影响
        4.4.10 ALE对 RAW264.7 细胞内Akt-mTOR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4.5 讨论
第五章 豆芋叶黄酮对肝细胞脂质沉积的缓解作用及机制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主要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培养与处理
        5.3.2 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检测
        5.3.3 细胞内超氧自由基含量检测
        5.3.4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5.3.5 一氧化氮含量检测
        5.3.6 油红O染色
        5.3.7 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测定
        5.3.8 透射电镜观察
        5.3.9 吖啶橙染色
        5.3.10 免疫荧光
        5.3.11 荧光共定位染色
        5.3.12 Western blot分析
        5.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豆芋叶提取物对油酸诱导的肝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的影响
        5.4.2 豆芋叶提取物对油酸诱导的肝细胞脂肪沉积的影响
        5.4.4 牡荆素和夏佛塔苷对肝细胞增殖的影响
        5.4.5 牡荆素和夏佛塔苷对油酸诱导的肝细胞内ROS和 O2-含量的影响
        5.4.6 牡荆素和夏佛塔苷对油酸诱导的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5.4.7 牡荆素和夏佛塔苷对油酸诱导的肝细胞NO分泌的影响
        5.4.8 牡荆素和夏佛塔苷对油酸诱导的肝细胞脂肪沉积的影响
        5.4.9 夏佛塔苷对油酸诱导的肝细胞内脂肪合成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5.4.10 夏佛塔苷对肝细胞自噬体数量的影响
        5.4.11 夏佛塔苷对肝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5.4.12 夏佛塔苷对肝细胞内溶酶体的影响
        5.4.13 夏佛塔苷对肝细胞内脂肪与溶酶体共定位情况的影响
        5.4.14 夏佛塔苷对肝细胞内脂肪与自噬体、自噬溶酶体共定位的影响
        5.4.15 渥曼青霉素作用后夏佛塔苷对肝细胞自噬及脂肪分解的影响
        5.4.16 夏佛塔苷对肝细胞自噬体降解的影响
        5.4.17 夏佛塔苷对肝细胞自噬体形成的影响
        5.4.18 “治疗型”模式下夏佛塔苷对肝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
    5.5 讨论
第六章 豆芋叶黄酮对自噬缺陷型小鼠脂肪肝缓解作用及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试剂
        6.2.3 主要设备
        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实验设备同第二章
    6.3 实验方法
        6.3.1 动物实验设计
        6.3.2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6.3.3 病理学分析
        6.3.4 肝脏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测定
        6.3.5 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含量测定
        6.3.6 透射电镜
        6.3.7 Western-blot分析
        6.3.8 统计分析
    6.4 结果分析
        6.4.1 ALE对小鼠体重和摄食量的影响
        6.4.2 ALE对小鼠脏器质量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6.4.3 ALE对小鼠脂肪组织形态的影响
        6.4.4 ALE对小鼠肝脏形态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6.4.5 ALE对小鼠肝脏自噬体数量的影响
        6.4.6 ALE对小鼠肝脏细胞自噬相关蛋白及Akt-mTOR通路的影响
    6.5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讨论
    7.3 主要创新点
    7.4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甲磺酸达氟沙星对小鼠肝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DFM简介
    1.2 FQs概述
        1.2.1 FQs的应用现状
        1.2.2 FQs的毒性研究
        1.2.3 FQs与氧化应激
    1.3 氧化应激
        1.3.1 活性氧物质
        1.3.2 抗氧化剂
    1.4 肝脏的功能
        1.4.1 肝脏的脂代谢
        1.4.2 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
        1.4.3 肝脏损伤与氧化应激
第二章 引言
第三章 DFM对小鼠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饲料配方
        3.1.3 主要试剂
        3.1.4 试剂配制
        3.1.5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3.2.2 小鼠肝脏系数的测定
        3.2.3 小鼠血清中肝脏特异性酶指标的检测
        3.2.4 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学观察
        3.2.5 数据处理和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小鼠肝脏系数的测定结果
        3.3.2 血清中肝脏特异性酶指标的检测结果
        3.3.3 病理学观察结果
    3.4 分析与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DFM对小鼠肝脏抗氧化及脂代谢功能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试剂
        4.1.3 试剂配制
        4.1.4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小鼠肝脏组织匀浆的制备
        4.2.2 小鼠肝脏组织中蛋白浓度的测定
        4.2.3 小鼠肝脏组织中SOD、GSH-Px活性和MDA含量的测定
        4.2.4 小鼠肝脏组织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的测定
        4.2.5 小鼠肝脏组织中目的基因表达的测定方法
        4.2.6 数据处理和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SOD、GSH-Px活性和MDA含量的测定结果
        4.3.2 甘油三脂、胆固醇含量的测定结果
        4.3.3 抗氧化酶基因Sod、Gpx的 mRNA水平变化
        4.3.4 脂代谢基因Fas、Scd1、Acox1、Apob的 mRNA水平变化
        4.3.5 炎性细胞因子基因IL6、IL-1β的 mRNA水平变化
    4.4 分析与讨论
        4.4.1 DFM对小鼠肝脏组织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4.4.2 DFM对小鼠肝脏组织脂代谢功能的影响
        4.4.3 DFM对小鼠肝脏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猪肌内与皮下脂肪细胞胰岛素信号和脂质代谢比较及肌肉条件培养基对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Abbreviation)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脂肪组织的发育和调控
        1 脂肪组织发育
        2 细胞成脂分化过程
        2.1 细胞生长周期停滞和定向成脂分化
        2.2 激素诱导
        2.3 细胞融合后的有丝分裂和克隆性扩增
        2.4 生长停滞的G_D期
        2.5 终末分化的晚期事件
        3 脂肪细胞分化的转录调控
        3.1 C/EBPs对脂肪细胞分化的调控
        3.2 PPARγ对脂肪细胞分化的调控
        4 脂肪细胞分化的激素/旁分泌信号调控
        4.1 脂肪组织的旁分泌效应
        4.2 内分泌激素效应
        4.3 骨骼肌的旁分泌效应
    第二章 肌内脂肪发育的研究进展
        1 肌内脂肪发育概述
        2 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因素
        2.1 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的基因表达
        2.2 遗传变异/数量基因座(QTL)和表观遗传
        3 体外脂肪细胞研究模型
        4 成熟脂肪细胞去分化
    第三章 胰岛素信号通路与脂质代谢调控
        1 胰岛素信号级概述
        2 胰岛素受体的基因结构
        3 胰岛素信号通路调控机体葡萄糖和脂质代谢
        3.1 调节糖原合成
        3.2 调节糖异生
        3.3 调节脂质合成和降解
        4 脂肪组织中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活性
第二篇 试验部分
    第四章 肌内与皮下脂肪细胞的胰岛素信号差异分析
        1 实验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样品采集
        1.2 猪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1.3 猪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的验证
        1.4 细胞mRNA的提取
        1.5 前体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
        1.6 siRNA转染
        1.7 油红O染色
        1.8 甘油三酯测定
        1.9 RT-qPCR
        1.10 线粒体DNA含量分析
        1.11 数据统计
        2 实验结果
        2.1 猪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的分离和验证
        2.2 胰岛素对猪脂肪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
        2.3 抑制前体脂肪细胞中INSR/IGF-1R表达降低细胞分化水平
        2.4 肌内与皮下脂肪细胞中INSR和IGF-1R的表达水平
        2.5 肌内与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分化水平差异
        2.6 肌内与皮下脂肪细胞脂质合成过程中底物的利用
        2.7 肌内与皮下脂肪细胞中的脂肪酸氧化
        3 讨论
    第五章 肌肉条件培养基对肌内脂肪细胞胰岛素信号和成脂分化影响的分析
        1 实验方法
        1.1 肌肉条件培养基的采集
        1.2 细胞活力测定
        1.3 细胞凋亡
        1.4 前体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
        1.5 油红O染色
        1.6 甘油三酯测定
        1.7 mRNA的提取和RT-PCR
        1.8 蛋白定量分析
        1.9 脂解测定
        1.10 线粒体DNA含量分析
        1.11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肌肉条件培养基(MCM)的鉴定以及MCM对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
        2.2 MCM诱导猪前体脂肪细胞的凋亡
        2.3 MCM对脂肪分化的影响
        2.4 MCM提高细胞中INSR/IGF-1R的表达并激活胰岛素信号通路
        2.5 MCM对分化中脂肪细胞的胰岛素信号的调控
        2.6 MCM抑制脂肪细胞分化主要在初期到中期分化阶段起作用
        2.7 MCM提高脂肪细胞脂解和脂肪酸氧化
        3 讨论
    第六章 肌肉条件培养基通过NCOA3对肌内脂肪细胞成脂分化调控的分析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组织样品的采集
        1.2 肌内脂肪组织(IMAT)的分离
        1.3 组织/细胞mRNA的提取
        1.4 qRT-PCR和PCR
        1.5 荧光素酶活性测定实验
        1.6 miRNA mimics和载体共转染到猪肾15细胞(PK15)
        1.7 荧光活性的验证
        1.8 肌肉条件培养基的采集
        1.9 miRNA的过表达和抑制
        1.10 miRNAs靶基因预测的数据库和网址
        1.11 数据统计
        2 实验结果
        2.1 肌内脂肪和皮下脂肪组织中NCOA3的差异表达
        2.2 肌内脂肪和皮下脂肪组织中miR-17-5p的差异表达
        2.3 pmirGLO-NCOA3-3'UTR-WT与pmirGLO-NCOA3-3'UTR-mut的构建
        2.4 miR-17-5p靶向调控NCOA3表达的验证
        2.5 肌肉条件培养基(MCM)调控miR-17-5p的表达
        2.6 miR-17-5p抑制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
        3 讨论
    第七章 肌肉分泌因子FGF21对脂肪细胞胰岛素信号和脂质合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FGF21浓度的测定
        1.2 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培养
        1.3 前体脂肪细胞成脂诱导
        1.4 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
        1.5 细胞内甘油三酯测定
        1.6 脂解测定
        1.7 mRNA提取和RT-PCR
        2 结果
        2.1 肌肉分泌因子FGF21的差异表达
        2.2 FGF21抑制脂肪细胞脂质合成
        2.3 FGF21提高了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
        2.4 FGF21对脂肪细胞的脂解效应
        2.5 FGF21对脂肪细胞脂棕色化效应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章所用定量引物序列
    附录二 试剂、仪器与溶液
全文结论
创新点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C57BL/6J小鼠精子冷冻与单精子胞浆内注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简写及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实验小鼠精液冷冻保存的研究进展
        1 精子冷冻保存研究简史
        2 C57BL/6J小鼠精子冷冻保存现状
        3 精子冷冻保存原理
        4 精子的冷冻损伤
        5 小鼠精子冷冻保存方法
        5.1 冷冻保护剂的研究与应用
        5.2 常用的小鼠精子冷冻稀释液
        5.3 小鼠精子冷冻保存的基本程序
        5.4 冷冻保存小鼠精子的包装方法
        5.5 小鼠冷冻精子的解冻
        5.6 精液解后的处理
        6 冷冻精液质量评定
        6.1 常规分析
        6.2 精子尾部低渗膨胀试验
        6.3 体外受精
        7 影响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因素
        7.1 低温保护剂(CPM)的影响
        7.2 渗透压的影响
        7.3 冷冻和解冻温度的影响
        7.4 小鼠的个体差异
        7.5 其它因素
        8 C57BL/6J品系小鼠及以其为遗传背景转基因小鼠精子冷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小鼠单精注射的研究进展
        1 小鼠ICSI的研究简史
        2 显微操作系统
        3 影响胞质内单精注射的因素
        3.1 技术因素
        3.2 非技术因素
        4 小鼠ICSI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三章 C57BL/6J小鼠精子冷冻技术的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药品
        1.4 试剂配制
        2 方法
        2.1 嘴吸式移卵针的拉制
        2.2 雌鼠的超数排卵
        2.3 精子冷冻
        2.4 培养液的预平衡
        2.5 冻精的解冻与体外受精
        2.6 胚胎培养和移植
        2.7 实验设计
        2.8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C57BL/6J和Y3F小鼠冻精经不同方法解冻后的体外受精卵裂率
        3.2 获能时间对小鼠冻精体外受精卵裂率的影响
        3.3 冻精获能液中添加不同生物活性物质对体外受精卵裂率的影响
        3.4 不同受精液对C57BL/6J小鼠冷冻精子体外受精卵裂率的影响
        3.5 卵黄对C57BL/6J小鼠冻精体外受精卵裂率的影响
        3.6 甘油浓度对C57BL/6J小鼠冷冻精子体外受精卵裂率的影响
        3.7 甘油—卵黄配伍对C57BL/6J小鼠冻精体外受精卵裂率的影响
        3.8 乙酰胺对C57BL/6J小鼠冷冻精子体外受精卵裂率的影响
        3.9 混合添加乙酰胺和卵黄对C57BL/6J小鼠冻精体外受精卵裂率的影响
        3.10 C57BL/6J小鼠体外受精胚胎的培养与移植
        4 讨论
        4.1 解冻方法对C57BL/6J小鼠冻精体外受精结果的影响
        4.2 获能时间对C57BL/6J小鼠冷冻精子体外受精的影响
        4.3 获能液中添加生物活性物质对体外受精的影响
        4.4 受精液中添加FSH和E2对C57BL/6J小鼠冻精体外受精结果的影响
        4.5 不同浓度卵黄对C57BL/6J小鼠冷冻精子体外受精结果的影响
        4.6 不同浓度甘油对C57BL/6J小鼠冷冻精子体外受精结果的影响
        4.7 甘油—卵黄联合使用对C57BL/6J小鼠冻精体外受精结果的影响
        4.8 乙酰胺对C57BL/6J小鼠冷冻精子体外受精结果的影响
        4.9 小鼠体外受精胚胎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四章 C57BL/6J小鼠ICSI技术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1.3 试剂配制
        1.4 显微操作针的拉制
        1.5 ICSI操作准备
        1.6 显微注射
        1.7 注射卵的体外培养和胚胎移植
        1.8 实验设计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采卵时间对ICSI结果的影响
        2.2 不同注射针直径对ICSI结果的影响
        2.3 高渗显微操作液对小鼠ICSI胚胎发育率的影响
        2.4 添加细胞松驰素(CB)对小鼠ICSI胚胎发育率的影响
        2.5 C57BL/6J小鼠新鲜精子、冷冻精子体外受精及冻精ICSI结果的比较
        2.6 胚胎移植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图版
附录 溶液配制
致谢

(7)小鼠和贵州香猪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图版目录
图表目录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小鼠胚胎冷冻研究进展
    猪胚胎冷冻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FDA-PI荧光双色法快速评价小鼠桑葚胚活力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不同冷冻保护剂及冷冻方法对小鼠桑葚胚发育率影响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小鼠桑葚胚冷冻后损伤检测实验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不同冷冻保存时间对胚胎冷冻效果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第六章 贵州剑白香猪4-细胞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技术研究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实验用各溶液配方

(8)小鼠2,4细胞期胚胎冷冻及冻后发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第一章 胚胎冷冻概述及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引言
    1.1 胚胎冷冻保存的基本原理
    1.2 常规冷冻
    1.3 玻璃化冷冻
    1.4 冷冻保护剂
    1.5 糖类
    1.6 大分子物质
    1.7 抗冻蛋白
    1.8 冷冻保存国内外进展
    1.9 展望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胚胎冷冻损伤的研究进展
    引言
    2.1 对细胞骨架的影响
    2.2 对染色体的影响
    2.3 对透明带的影响
    2.4 对细胞质内Ca2+浓度的影响
    2.5 对线粒体及其他细胞器的影响
    2.6 细胞骨架稳定剂对胚胎冷冻的影响
    2.7 改善培养条件对冷冻胚胎发育的影响
    2.8 小结 试验部分
第三章 4 种冷冻保护剂对小鼠2-细胞胚胎渗透性和毒性作用的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1,2-丙二醇和乙二醇对小鼠2-细胞期胚胎冷冻效果的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2-细胞胚胎冷冻损伤机制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EGF 改善小鼠4-细胞冷冻胚胎体外发育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9)小鼠胚胎冷冻和重复冷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哺乳动物胚胎冷冻保存技术研究进展
        1.1.1 胚胎冷冻的概念
        1.1.2 胚胎冷冻的目的和意义
        1.1.3 冷冻保存的基本原理
        1.1.4 关于低温保存方法的研究
        1.1.5 关于冷冻保护剂的研究
        1.1.6 关于解冻方法的研究
        1.1.7 低温保存的热力学研究
        1.1.8 影响胚胎冷冻保存效果的因素
        1.1.9 冷冻胚胎解冻后的活力鉴定
    1.2 小鼠胚胎冷冻的研究进展
        1.2.1 冷冻原理
        1.2.2 冷冻的方法
        1.2.3 解冻的方法
        1.2.4 冷冻进展
第二章 抗冻保护剂的玻璃化与脱玻璃化试验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抗冻保护剂溶液的配制
        2.1.2 玻璃化溶液的配制
        2.1.3 玻璃化试验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抗冻保护剂的毒性试验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小鼠的超排和胚胎的获取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主要试剂、药品
        3.1.5 溶液的配制
        3.1.6 毒性试验
        3.1.7 胚胎正常发育能力的判定
        3.1.8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对照组试验结果
        3.2.2 EG 组试验结果
        3.2.3 EFS 组试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小鼠胚胎程序化冷冻和玻璃化冷冻的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
        4.1.2 小鼠的超排和胚胎的获取
        4.1.3 所用的试剂和仪器设备
        4.1.4 冷冻液和解冻液
        4.1.5 胚胎的冷冻
        4.1.6 解冻
        4.1.7 胚胎的发育性判定
        4.1.8 结果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不同浓度的乙二醇程序冷冻试验结果
        4.2.2 不同浓度的EFS 玻璃化冷冻试验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小鼠胚胎的重复冷冻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动物
        5.1.2 小鼠的超排和胚胎的获取
        5.1.3 所用的试剂和仪器设备
        5.1.4 胚胎的重复冷冻
    5.2 结果
        5.2.1 乙二醇首次冷冻后用不同方法作重复冷冻的试验结果
        5.2.2 EFS30 首次冷冻后用不同方法作重复冷冻的试验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介

(10)小鼠胚胎冷冻保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冷冻原理
    2. 抗冻保护剂和冷冻溶液
    3. 冷冻方法
        3.1 慢速冷冻法
        3.2 快速冷冻法
        3.3 一步冷冻法
        3.4 玻璃化冷冻
        3.4.1 玻璃化溶液
        3.4.2 玻璃化之前胚胎的平衡和脱水
        3.4.3 化学毒性和溶液效应
        3.4.4 破裂损伤和重结晶
        3.4.5 开放式拉管法
        3.4.6 冷环玻璃化法
    4. 解冻
    5. 结语
实验研究
    1. 引言
    2. 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药品及试剂
        2.3 主要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超排及采卵
        3.2 不同冷冻保护剂的配制及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3.2.1 不同冷冻保护剂的配制
        3.2.2 不同冷冻保护剂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3.3 胚胎的冷冻程序
        3.3.1 常规快速冷冻法
        3.3.2 直接冷冻法
        3.3.3 玻璃化冷冻法
        3.3.4 OPS冷冻法
        3.4 胚胎的体外培养
        3.5 胚胎移植
        3.5.1 昆明种雄性小鼠的输精管接扎
        3.5.2 制备假孕鼠
        3.5.3 子宫移植
    4. 数据处理
    5. 实验结果
        5.1 不同激素剂量对小鼠超排的效果比较
        5.2 不同冷冻保护剂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5.3 不同冷冻保护剂对冷冻效果的比较
        5.4 不同植冰温度下胚胎冷冻效果比较
        5.5 不同冷冻方法冷冻的胚胎解冻效果比较
        5.6 不同冷冻方法保存的冷冻胚移植情况
    6. 讨论
        6.1 小鼠的超排
        6.2 冷冻方法
        6.3 胚胎移植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冷冻中甘油对小鼠胚胎保护效果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BAMBI在小鼠脂肪组织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陈晓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姜黄素对猪和小鼠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成脂分化的作用研究[D]. 崔忆馨. 扬州大学, 2019
  • [3]豆芋叶中功能因子对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楚强. 浙江大学, 2019
  • [4]甲磺酸达氟沙星对小鼠肝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D]. 吴亚琳. 西南大学, 2019(01)
  • [5]猪肌内与皮下脂肪细胞胰岛素信号和脂质代谢比较及肌肉条件培养基对其调控机制的研究[D]. 韩海银.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8)
  • [6]C57BL/6J小鼠精子冷冻与单精子胞浆内注射技术研究[D]. 贾青.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7]小鼠和贵州香猪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相关技术研究[D]. 庄丽伟. 贵州大学, 2008(03)
  • [8]小鼠2,4细胞期胚胎冷冻及冻后发育的研究[D]. 雷晓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9]小鼠胚胎冷冻和重复冷冻的研究[D]. 冯勋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01)
  • [10]小鼠胚胎冷冻保存的研究[D]. 杨兴东. 四川农业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冷冻甘油对小鼠胚胎保护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