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着名博物馆之旅系列 圣彼得堡炮兵博物馆

世界着名博物馆之旅系列 圣彼得堡炮兵博物馆

一、世界着名博物馆之旅系列 圣彼得堡炮兵博物馆(论文文献综述)

季念[1](2019)在《论《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1842-187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42年5月14日在伦敦创刊的《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份成功地将新闻与图像有机结合,实现文学与艺术“联姻”的周刊。它从创刊之日起,就对中国和中国人形象给予了高度关注。创刊后仅20天,即刊载了关于中国人的专题报道《中国的道光皇帝》。到1876年,其报道的中国人形象几乎涉及了晚清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职业。《伦敦新闻画报》在这三十多年中塑造的晚清中国人形象既丰满多样又极具典型性,对英国中产阶级读者乃至大英帝国臣民关于晚清中国人形象的认知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伦敦新闻画报》的中国人形象报道中,用力最勤、着墨最多、关注度最高的无疑是在晚清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皇帝高官。就皇帝而言,《伦敦新闻画报》报道了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和同治皇帝,并将他们置于晚清战乱不断、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观照,表现了道光皇帝强撑危局的艰难,咸丰皇帝苦心维持的不易,同治皇帝作为符号象征的无奈。就高官而言,它报道了耆英、斌椿、叶名琛、广州行商及其他官员群像,描绘了耆英在外交活动中的善变形象,表现了斌椿作为“中土西来第一人”的开放包容个性,浓墨重彩地对叶名琛进行了污名化。当然,《伦敦新闻画报》虽然格外重视皇帝高官,但其报道的中国人形象并不局限于此。它还报道了形形色色的下层人形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军人和中国百姓。就军人形象而言,它描绘了遇敌溃逃、英勇顽强、唯利残忍等不同类型的军人;就中国百姓而言,它表现了堕落麻木、礼貌友善、吃苦耐劳等不同品质的中国百姓形象。《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丰富而生动,这既得益于该报图文结合的特色,更得益于该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首先,在图像与文字的互释、互补与悖离中,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直观性、可感性和性格张力。其次,通过新闻观察者的叙述、新闻当事人的叙述、嵌套性叙述等多重叙述主体的透视,增强了新闻故事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与生动。再次,记者、画家将新闻背景与事实巧妙结合,或利用新闻背景阐明新闻事实,或利用新闻背景烘托新闻事实,不仅使画报中的中国故事与中国人形象更加完整,而且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故事与中国人形象。《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作为一种西方视野中的“他者”形象,既非现实生活中中国人形象毫不走样地再现,也非西方人凭空想象的产物。它是记者在中国民间游历、战地目击、受传闻影响等亲历中国的印象,也是西欧对中国人美化性想象与丑化性想象的延续,是西欧社会集体想象的产物;在它身上体现了大英帝国意识形态与媒介使命的混合,杂糅了商业利益至上与新闻客观、不列颠民族优越与新闻中立、中产阶级定位与新闻写实等矛盾对立的因素。《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书写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曾影响了西方社会对中国人的认识和其他画报对中国人的关注,并提供了中国人形象研究的新参照物。其次,它具有较强的审美意义。它拓展了图文并重的审美空间和新闻画报的表现范围,提升了新闻画报的艺术品位。再次,它具有很强的当代价值。它既为当代社会观察和评价外国媒体中的中国人形象提供了视野,又为当代中国媒体报道外国人形象提供了启示,还对提升当代中国画报的图文艺术水平和质量提供了借鉴。

赵峥一[2](2009)在《儿童插图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插图兼具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特征,在艺术审美、情感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儿童的发展与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儿童插图发展状况的分析,结合儿童心理学、儿童绘画心理学、美育等相关学科的指导,对儿童插图艺术进行整体的研究,并细致深入地分析了儿童艺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与儿童插图艺术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进行图画书的创作,使插图画家能够准确全面地把握图画书内容创作的要素,从而丰富图画书内涵,创作出一本无论是在审美以及内容上都适合儿童阅读的图画书。

马凯[3](2008)在《触摸拿破仑佩枪 感受“坦克嘉年华” 欧洲王牌军事博物馆:一年都逛不完》文中研究指明新年的假期快到了,准备去欧洲旅游的军事发烧友都有哪些地方值得一看呢?说起来,全世界最为着名也最有特色的军事题材博物馆,其中大多分布在战事最为频繁、历史传统保护最好的欧洲大陆。如果您想一览昔日欧洲的金戈铁马,不妨看看本文,开启我们的欧洲军事博物馆之旅吧。

安迪[4](2003)在《世界着名博物馆之旅系列 圣彼得堡炮兵博物馆》文中提出 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列宁格勒,在二次大战中以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而闻名,圣彼得堡炮兵博物馆就座落于这个饿罗斯“欧洲之窗”的中心地带。展览品除包括自二次大战以来苏联和俄罗斯炮兵各式火炮外,还展出各武通信与工程兵装备,其中大部分为露天展。山于展出种类繁多,本文仅选取其中精华,以图片为主作简要的介绍。

二、世界着名博物馆之旅系列 圣彼得堡炮兵博物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着名博物馆之旅系列 圣彼得堡炮兵博物馆(论文提纲范文)

(1)论《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1842-187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与选题依据
        0.1.1 选题缘起
        0.1.2 选题依据
    0.2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0.2.1 研究对象
        0.2.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述论
        0.3.1 国外研究综述
        0.3.2 国内研究综述
        0.3.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0.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0.4.1 研究方法
        0.4.2 创新之处
第1章 《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的主要类型(上)
    1.1 皇帝形象
        1.1.1 夕阳余辉里强撑危局的道光皇帝
        1.1.2 大厦将倾时苦心维持的咸丰皇帝
        1.1.3 短暂平静下作为符号象征的同治皇帝
    1.2 官员形象
        1.2.1 外交舞台上的善变者耆英
        1.2.2 中土西来第一使者斌椿
        1.2.3 亦商亦官的行商
        1.2.4 被污名化的两广总督叶名琛
        1.2.5 地方治理中的官员群像
第2章 《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的主要类型(下)
    2.1 军人形象
        2.1.1 遇战溃逃的中国军人
        2.1.2 英勇顽强的中国军人
        2.1.3 唯利残忍的中国军人
    2.2 百姓形象
        2.2.1 堕落麻木的中国百姓
        2.2.2 礼貌友善的中国百姓
        2.2.3 吃苦耐劳的中国百姓
第3章 《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的表现艺术
    3.1 图像与文字的互文
        3.1.1 图像与文字互释
        3.1.2 图像与文字互补
        3.1.3 图像与文字悖离
    3.2 多重叙述主体的透视
        3.2.1 新闻观察者的叙述
        3.2.2 新闻当事人的叙述
        3.2.3 嵌套性叙述
    3.3 新闻背景与事实的结合
        3.3.1 背景阐明新闻事实
        3.3.2 背景烘托新闻事实
第4章 《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的形成原因
    4.1 记者画家亲历中国的印象
        4.1.1 民间的游历
        4.1.2 战地的目击
        4.1.3 传闻的影响
    4.2 西欧的中国人想象的延续
        4.2.1 对美化性想象的延续
        4.2.2 对丑化性想象的延续
    4.3 大英帝国意识形态与新闻媒介使命的混合
        4.3.1 商业利益至上与新闻客观的博弈
        4.3.2 不列颠民族优越与新闻中立的拉锯
        4.3.3 中产阶级定位对新闻写实的调和
第5章 《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书写的意义
    5.1 历史意义
        5.1.1 影响了西方社会对中国人的认识
        5.1.2 促进了其他画报对中国人的关注
        5.1.3 提供了研究中国人形象的新参照物
    5.2 审美意义
        5.2.1 拓宽了图文并重的审美空间
        5.2.2 扩展了新闻画报的表现范围
        5.2.3 提升了新闻画报的艺术品位
    5.3 当代启示
        5.3.1 为观察当代外国媒介中的中国人形象提供了视野
        5.3.2 为当代中国媒体报道外国人形象提供了启示
        5.3.3 为提升当代中国画报的图文艺术提供了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儿童插图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儿童插图现状分析
        1.2.1 国外儿童插图现状分析
        1.2.2 国内儿童插图现状分析
2 儿童插图艺术概述
    2.1 什么是儿童插图
    2.2 儿童插图的分类
        2.2.1 启智游戏类
        2.2.2 图画故事书的插图(绘本类)
        2.2.3 卡通漫画类图书的插图
        2.2.4 经典名着和儿童文学类图书的插图
        2.2.5 科学认知类和信息类图书的插图
    2.3 儿童插图的特点
        2.3.1 游戏性
        2.3.2 教育性
        2.3.3 艺术性
        2.3.4 故事性
    2.4 儿童插图的艺术特点
        2.4.1 幻想性
        2.4.2 趣味性
        2.4.3 夸张与变形
        2.4.4 平面性
3 儿童绘画、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与儿童插图艺术
    3.1 儿童绘画与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比较
        3.1.1 联系
        3.1.1.1 线条及造型:大艺术家的"蝌蚪人"
        3.1.1.2 色彩:情感表达的工具
        3.1.1.3 构图:空间感的缺失
        3.1.2 矛盾
        3.1.2.1 自然原始与艺术加工
        3.1.2.2 情境反应与心灵冲突
        3.1.2.3 无意识与有意识
    3.2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对儿童插图艺术的影响
        3.2.1 抽象派
        3.2.2 超现实主义
        3.2.3 印象派
4.儿童图画书的创作
    4.1 内容的选择与处理
    4.2 表现技法和媒材
        4.2.1 铅笔、炭笔和木炭
        4.2.2 钢笔和墨水
        4.2.3 彩色铅笔、色粉和油画棒
        4.2.4 水彩、水粉和透明水色
        4.2.5 丙烯和油画
        4.2.6 中国画
        4.2.7 版画
        4.2.8 剪纸和拼贴
        4.2.9 立体插图
        4.2.10 混合技法
        4.2.11 数码绘画
5.结论与说明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世界着名博物馆之旅系列 圣彼得堡炮兵博物馆(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1842-1876)[D]. 季念. 湘潭大学, 2019(12)
  • [2]儿童插图艺术研究[D]. 赵峥一.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3]触摸拿破仑佩枪 感受“坦克嘉年华” 欧洲王牌军事博物馆:一年都逛不完[J]. 马凯. 环球军事, 2008(02)
  • [4]世界着名博物馆之旅系列 圣彼得堡炮兵博物馆[J]. 安迪. 国际展望, 2003(02)

标签:;  ;  ;  

世界着名博物馆之旅系列 圣彼得堡炮兵博物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