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S优化设置、维护升级

BIOS优化设置、维护升级

一、BIOS优化设置、维护与升级(论文文献综述)

林旭阳[1](2021)在《基于微课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视频教学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MOOC、微课、SPOC等视频教学手段和方式相继产生,并且以其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也在教学改革中应运而生,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课程,但在课堂训练中常出现学生学习速度不同、学习支持不充分、耗材大的特点,亟待一种可供学生实现补充学习、支持学习、可视化学习的资源。此外,在资源得以保证的前提下,我们还迫切需要一种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发,以打破在以往微课应用中存在的微课资源不知如何用及用不好的困境。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中职学生和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特征基础之上,构建出基于微课的中职“三阶段七步骤”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突破以往提微课必翻转课堂的应用困境,实现微课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的合力,从而提高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效果。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所开发的微课资源具有针对性,与本研究所构建的教学模式高度契合,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提供了可能。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首先通过文献法阅读大量有关文献,为研究开展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包括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等。其次,以掌握学习、动作技能形成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支撑构建混合式学习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的教学模式。从前期分析、微课设计与制作、学习组织过程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最后在实践研究中,通过对观察法、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验证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采用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通过研究发现微课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保持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为那些在课堂训练时学习支持不充分、接受速度慢的学生提供支持和提升效率,也为另一部分学习速度快、掌握好的同学提供了一种可拓展学习的资源,最终让绝大多数教学达到“掌握学习”的目的。此外,微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配合其他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通过对本研究在开展微课设计和应用时得到的经验与启示进行共享,并提出本次研究的不足和存在问题,同时对进一步的研究做了展望。

张禹堃[2](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笔记本BIOS自动化测试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笔记本电脑的功能愈发强大,组成结构也愈发繁琐,这就对其稳定性测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作为计算机最底层的一环,是直接沟通协调各主要硬件设备的控制者,传统手工测试BIOS的方法已逐渐无法满足当前对笔记本电脑稳定性的测试需求,而利用自动化测试手段能实现高效可靠的测试流程。由于BIOS中无法直接运行现有的自动化测试工具,因此本文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笔记本BIOS界面进行图像解析,分别完成BIOS界面文本识别、文本行定位和笔记本开机Logo识别三个任务,从而实现对笔记本的自动控制。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为识别BIOS界面中的文本信息,针对文本识别模型CRNN进行探讨,以降低模型参数量、提高识别准确率为目标对CRNN结构进行优化,并设计了一套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文本识别网络SSS-Net。该网络集成了条纹卷积和注意力机制,将其以模块化的方式加入到文本识别框架中,并在公开数据集中验证了其水平文本识别的性能表现,和同等卷积神经网络特征提取部分的CRNN框架相比,拥有更高的识别精度,且参数量仅为CRNN的1/4。(2)为实现自动进入BIOS的功能需求,设计了基于Res Net的Logo识别框架,并在残差块结构中加入SE模块结构,根据构建的BIOS数据集中的性能表现确定具体网络框架结构。(3)为定位BIOS中文本行的具体位置,构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的文本检测框架。其中利用VGG16进行特征提取,利用双向GRU(Bi-directional Gated Recurrent Unit)进行文本行连续性的序列信息整合。将文本检测框架与文本识别框架SSS-Net拼接,构成完整的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框架,以完成对BIOS界面的文本检测与识别的完整任务。根据构建的BIOS数据集于实际应用中测试,验证了OCR框架的实际应用性能。(4)将Logo识别框架和OCR框架进行组合,配合其他硬件设备构建了用于BIOS的自动化测试系统Biz Bios Test,实现了完整的BIOS自动化测试流程。本文首先在公开数据集中对比了文本识别网络SSS-Net和CRNN的性能表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文本识别框架相比于CRNN对字符的具体位置更加敏感,以更低的参数量有效获取图像文本特征,使得识别精度更高,为图像文本探索出一种新的识别方法。其次,将本文构建的文本识别SSS-Net、文本检测框架和笔记本Logo识别框架分别在构建的BIOS数据集中进行训练,并应用于实际任务。实验验证了其对BIOS界面文本检测与文本识别任务和Logo识别任务的性能表现。最后配合硬件设备,实现了对笔记本BIOS的完全自动化控制,极大的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测试效率。

潘康[3](2020)在《AMBE声码器研究与多核DSP实现》文中研究说明AMBE算法是语音信号处理技术中最经典的算法之一,由于其低比特率高性能的语音压缩效果,已逐渐在各类通信网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另一方面,现代多媒体通信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实时运算量,使得传统的通信设备面临着性能与功耗上的瓶颈,传统的单核处理器因而逐渐向多核架构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通信需求。多核处理器架构虽然为通信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与发展方向,但同时也让硬件开发工作者面临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鉴于这一现状,本论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针对AMBE声码器,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多核DSP平台的软件并行方案,使得声码器应用程序开发变得便捷高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包括:(1)平台架构设计:根据AMBE算法的特点,设计并完成AMBE声码器平台的架构方案。首先研究了 AMBE算法的基本原理与流程步骤,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接着,结合平台特性,设计了合理的多核并行架构,并完成了平台内部的各项资源分配以及平台通信机制。最后对该架构方案进行了可行性验证。(2)基于多核的算法设计:基于声码器平台及其架构方案,实现多核AMBE声码器。首先提出并设计了声码器应用程序的一般性流程,通过平台主程序完成了平台的一系列配置及初始化工作。然后对主从核进行了程序设计,并提出了一种内存调度算法,有效地解决了多核访问冲突的问题。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与分析,证明了相比于单核版本,AMBE声码器多核版本的实际性能提升比与理论相符。(3)基于网络的调试仿真系统设计:面向网络通信,搭建实时高效的AMBE调试仿真系统。首先设计了 PC与DSP的通信协议,实现了二者数据实时传输的双向通信链路。接着,在PC端开发了功能齐全、交互友好的软件界面,并在DSP端设计实现了两个重要功能:基于网络的发送功能和接收功能。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 AMBE声码器平台的设计方案及其多核实现的并行架构,通过主从模式进行任务分配,有效地提高了程序的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出多核DSP处理器低延迟低功耗的性能优势。

程宏玉[4](2020)在《面向ARM Cortex-M系列MCU的嵌入式集成开发环境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嵌入式集成开发环境(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IDE)作为物联网产品的软件开发平台,其应用价值与开发技术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嵌入式IDE在资源配置、工程编译、程序下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限制了白身的应用范围与发展方向。本文以底层应用开发支撑、芯片适应性、软件更新等相关技术为切入点,设计并实现款面向ARM Cortex-M系列微控制器的通用嵌入式集成开发环境,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嵌入式IDE底层应用程序开发支撑不足的问题,引入终端BIOS的概念。基于构件化思想,在BIOS中实现驱动函数的驻留,并通过一定的映射与重定向机制,在IDE中为用户提供函数原型级调用,以屏蔽嵌入式开发中寄存器级编程,有效降低嵌入式软件开发难度。(2)针对嵌入式IDE编译适应性不足的问题,借助GCC编译器,实现一种基于通用Makefile文件的多芯片兼容编译方案。进一步,深入剖析GCC与ARMCC编译器工作机制差异,通过一系列文件、语法处理,实现开发环境对不同编译器下工程的兼容编译。(3)针对嵌入式IDE软件更新方式单一的问题,通过提取程序更新共性技术,实现了基于串口通信与LTE无线通信的程序下载通用设计方案。该方案通过安全有效的通信协议实现更新数据的封装与解析,依托通信保护机制、映像更新自适应机制确保更新数据的可靠传输与更新映像的安全写入。本文以嵌入式IDE现存问题为出发点,分别从底层程序开发支撑、交叉编译、程序更新等方面给出解决方案,以适应当前嵌入式软件开发需求。本文所述集成开发环境目前已应用于面向ARM Cortex-M系列微控制器的教学与项目开发实践。

张蓉[5](2020)在《基于DLP的大幅面3D打印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数字光处理(DLP)的3D打印技术依据紫外光可使液态光敏树脂固化的原理设计,依次叠加树脂固化层从而构造模型实体,主要用于制造小尺寸、精细零部件。成型幅面较小是制约其发展和应用的关键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移动拼接方法的DLP大幅面3D打印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在大幅面扩展方法、适配的三维模型切片方法、接缝消除方法以及设备远程维护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基于DLP的3D打印机成型幅面较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水平移动DLP投影设备,从而扩大成型尺寸的移动拼接成型方案。该方案相较于使用多个DLP设备组合投影的方法,硬件成本更低、安装维护工作减轻。基于该方案设计和实现的3D打印控制系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软硬件平台基础。(2)围绕拼接成型对切片处理的需求,以及立体光刻(STL)三维模型切片轮廓填充问题,提出面向拼接成型的STL模型切片处理方法。依据STL模型的体素量化信息进行轮廓填充,提高切片结果的准确度。根据拼接成型的需求,将一层的切片位图划分成多块小尺寸、可投影的单元位图,为大幅面拼接3D打印机提供良好的支持。(3)针对拼接成型易产生接缝的问题,提出一种错位均摊消除接缝的方法。错位均摊接缝消除方案对3D打印流程中的模型切片处理、移动拼接成型步骤进行改造,使得相邻层的接缝位置相互错开,能够有效提高拼接打印的大尺寸模型成品的质量。(4)针对3D打印设备远程维护的需求,设计和实现了基于窄带物联网(NB-IoT)的远程更新方案,克服维护人员烧录程序、现场调试等传统维护方案带来的高成本问题。该方案采用应答机制、断点续传机制、丢帧重传机制,提高程序远程更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为自动化设备的远程更新维护工作提供参考。本文研发的基于DLP的大幅面3D打印控制系统已进入小试阶段,运行正常。

卢一光[6](2020)在《基于OMAP-L138的六关节喷涂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技术不断地向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和深化,对社会生产起到了深刻的影响。喷涂机器人是最常用的工业机器人之一,能够对产品实现自动化喷涂作业。在喷涂行业中,喷涂机器人对于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劳动条件等各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如今,不仅大规模的公司对喷涂机器人有需求,一些有喷涂作业需求的中小型的公司也对喷涂机器人有着强烈的渴望。受限于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特点,而且通用的示教编程方法相对复杂,中小型公司在生产中应用喷涂机器人进行作业有诸多困难。为了满足中小型企业的喷涂需求,研发一款经济高效、简单易用的喷涂机器人控制系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分析了喷涂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对比目前喷涂机器人控制系统主流的解决方案,提出了“PC+嵌入式控制器”的系统架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硬件的选型和设计,采用“OMAP-L138核心板+扩展底板+端子板”的控制器设计方案,搭建了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并设计了相关的软件方案。然后,在ARM内核中移植Linux系统,设置了ARM端的运行环境,采用C语言开发了ARM端应用程序,处理了喷涂机器人控制系统的非实时任务,实现了ARM与PC机的通信、各种机器人指令的处理和ARM与DSP通信等功能。随后,在DSP中移植DSP/BIOS实时系统,通过CCS集成开发环境开发了DSP端的程序,处理了喷涂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实时任务,重点阐述了喷涂示教轨迹优化功能的开发过程,研究了轨迹预处理算法和机器人位姿优化算法。紧接着,在PC端的Windows系统平台上采用C++语言,以Visual C++、MFC作为工具,开发了一款上位机软件程序,实现了发送机器人指令和监控机器人状态的功能。最后,在实际生产现场进行了六关节喷涂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测试,结果表明该机器人控制系统运行稳定,机器人喷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提高了喷涂的效率和质量,满足中小型企业的喷涂要求。目前,该系统已在喷涂企业中得到应用。

孙亚军[7](2020)在《油气泵电机控制与故障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气回收系统作为加油站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减少汽车卸油、加油过程中的油气挥发,提高加油站安全性,降低环境污染和能源流失。而油气回收系统的关键是油气泵电机,其性能直接决定油气回收能否满足我国油气标准。因运行环境特殊,无刷直流电机成为油气泵电机的首选,而对无刷直流电机的转速测量、控制策略、故障检测等方面一直是研究热点。因此本文主要就油气泵无刷直流电机控制与故障检测系统实时性、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可维护性方面进行研究设计,主要完成内容如下:(1)为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实时性,对位置信号、转速测量和控制策略分别进行设计。在位置信号处理上,将软件方法和传统滤波电路结合保证换相信息准确。针对传统测速方法灵敏度不高,提出倍频窗口滑动测速法,加快转速获取,提高实时性。针对传统PID闭环控制中参数无调节问题,设计模糊表,改进专家PID调节器,增强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提高控制精度,保证电机稳定可靠运转。(2)为提高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设置多种故障检测。不仅有电流、电压和温度实时检测,同时添加霍尔传感器、堵转、转子卡槽检测,在发现故障时立即停止电机运行,并将故障信息通过485或者232总线上传至上位机,确保电机得到及时维护。(3)为提高控制系统的可维护性,提出面向终端软硬件构件化设计思想。硬件方面进行层次划分和构件化设计,提高硬件设计颗粒度,方便后期设备维修与功能拓展;软件方面采用GEC架构,将整个工程划分为BIOS及USER两个独立程序,并实现操作系统内存驻留,降低嵌入式程序开发难度,便于后期终端代码维护与更新。最后本文综上研究,进行详细软硬件设计,完成基于S32K144的72w低功率无刷直流电机的软硬件系统。为验证其性能,在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中的具体实验,反复测试,并给出实验数据。结果表明,该系统安全稳定,转速误差在1%以内,调节响应时间在1s以内,能够使得气液比处于正常范围,完全满足油气泵电机控制需求。

杭慧陶[8](2020)在《婴儿哭声检测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哭是婴儿的本能性反应,哭闹是婴儿表达感情、对外界刺激的重要方式,而且不同的哭声表示了不同的反应需求。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婴儿智能监护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婴儿哭声检测报警系统可以有效减少父母照顾婴儿的压力。本课题以数字信号处理器为核心,结合物联网模块实现了婴儿哭声信号的采集、处理、传输和报警信息推送。课题主要内容如下:1、对婴儿哭声报警系统进行需求分析,选定系统核心处理器、语音采集模块和物联网模块形成系统设计方案;2、系统硬件部分的设计以TMS320C5535为核心处理器,采用TLV320AIC3204语音编解码器采集语音,通过WH-NB73物联网模块实现网络通信,结合其他外围电路,完成了婴儿哭声检测报警系统的硬件平台组建;3、系统软件部分以简易的实时操作系统DSP/BIOS为平台,通过I2S接口将采集到的音频数据发送给DSP处理器,并通过优化的端点检测方法对音频信号进行端点检测;采用MFCC作为特征参数,通过HMM实现语音识别并由UART接口将识别结果发送给物联网模块,物联网模块通过透传云将报警信息推送给客户端;4、搭建测试环境,从功能和性能两个方面对婴儿哭声报警系统进行测试。实验表明改进的端点检测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对婴儿哭声识别的正确率,对测试集的识别率达到95%;5、最后,对本系统进行总结和展望,肯定了本系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对婴儿哭声报警系统的后期改进和延伸做了分析。

高伟[9](2020)在《多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小规模的单一项目管理向大规模的多项目管理转变。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最能动、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也是制约组织有效化管理的瓶颈。而如何在多项目之间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提升企业人力效益最大化水平,是现阶段服务器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服务器开发多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问题。首先分析DCG公司的组织架构。在项目组合管理办公室指导下,通过平衡记分卡和战略地图,分析了 DCG公司战略项目的多项目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然后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分析法确认项目平台优先级,并针对DCG公司现有项目进行验证。随后对战役级别项目,采用基于约束理论的关键链(CCPM)方法,对现阶段DCG公司多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共享瓶颈资源进行分析并建立模型。最后使用遗传算法对共享人力资源模型进行求解,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对服务器多项目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共享问题进行的较为完善的分析研究,最终得到了可以指导实际研发,生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可以更好的解决多项目开发中的少量人力资源共享使用的情况。本文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在服务器多项目开发中的研究。通过对项目进行分级,建模,求解,得到了共享人力资源问题的求解方法。但是在方法的通用性和人的行为的研究上还有待做更进一步研究。

周航汛[10](2020)在《基于多核运算板卡的掩模台位移测量系统架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率作为光刻机三大关键指标之一,在高端光刻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掩模台位移测量系统的计算周期直接影响着产率,因此研究掩模台位移测量系统架构对提升光刻机产率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对光刻机的研究起步较晚和国外的技术封锁,国内对于掩模台位移测量系统架构的研究仍处于较低水平。伴随国产高端光刻机对产率要求的不断提高,目前的系统架构难以满足国产光刻机对50us较短计算周期的要求。对此,本文以掩模台位移测量系统架构为研究对象,结合测量系统的数据流,对影响计算周期的各环节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一种基于多核运算板卡的掩模台位移测量系统架构。此外,本文也对多核运算板卡的固件架构重点技术进行研究。最后通过搭建测试平台进行实验,对比分析得出:本文提出的系统架构,相较于国内其他的系统架构在计算周期上有较大的提升,可满足50us计算周期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掩模台位移测量系统计算周期内的数据流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影响系统计算周期的主要环节,并针对基于单核运算板卡和多核运算板卡的系统架构,对上述环节进行对比分析。其次,从多方面对比分析多种不同架构的多核CPU和背板总线,综合选择搭载多核DSP和VME背板总线接口的多核运算板卡,并完成系统硬件架构的整体设计。然后,对比选择主从开发模型作为多核固件开发模型,并充分利用多核DSP提供的SYS/BIOS操作系统进行固件开发。此外,对比分析多核DSP的核间数据交互方式,选择利用共享内存进行数据交互的方式,并针对其存在的数据一致性问题,提出核间数据交互的机制。最后,搭建测试平台,对本文提出的系统架构进行性能比对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选用的多核运算板卡读写片上总线的平均速率为163.85Mbps和1 120.88Mbps,读写VME背板总线的平均速率高达7 169.52Mbps和10 563.75Mbps,读写光纤数据的平均速率为448.79Mbps和568.94Mbps。此外,通过硬件在环仿真实验可知,相较于目前国内提出的计算周期最短的系统架构,本文提出的系统架构在计算周期的时间性能方面提升了约160.68%,在保证模型运算精度的同时,满足50us计算周期的要求。

二、BIOS优化设置、维护与升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IOS优化设置、维护与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课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1.研究背景
        2.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基于微课的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2.微课在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微课在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成果
        4.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启示
    (三)研究方案
        1.核心概念界定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4.研究内容
        5.研究方法
        6.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点
二、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现状调查
    (一)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现状分析
        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分析
        2.《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3.微课应用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适切性分析
    (二)微课在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需求分析
        1.调查对象分析
        2.教师能力分析
三、基于微课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理论基础
        1.指向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掌握学习理论
        2.指向混合式技能训练的动作技能形成理论
    (二)基于微课的“三阶段七步骤”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1.理实一体的七步骤教学过程
        2.微课支持的三阶段混合式教学形态
    (三)实施条件
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微课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案例
    (一)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理念及思路
        1.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理念
        2.微课设计与开发思路
    (二)微课前期分析
        1.“网线制作”微课前期分析
        2.“操作系统安装”微课前期分析
    (三)“网线制作”微课规划设计
        1.“网线制作”的知识微导学微课规划设计
        2.“网线制作”的技能微助学微课规划设计
        3.“网线制作”的拓展微研学微课规划设计
    (四)“操作系统的安装”微课规划设计
        1.“操作系统安装”知识微导学微课规划设计
        2.“操作系统安装”技能微助学微课规划设计
        3.“操作系统安装”拓展微研学微课规划设计
    (五)微课教学案例的制作与开发
        1.微课制作环境和注意事项
        2. “优芽互动电影”制作关键步骤
五、基于微课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
    (一)行动研究方案
        1.计划与设想
        2.时间安排
        3.对象筛选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1.计划
        2.行动
        3.观察
        4.反思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1.计划
        2.行动
        3.观察
        4.反思
    (四)行动研究效果评价
        1.行动研究方法与过程分析
        2.教学效果评价
六、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1.研究创新
        2.研究结论
        3.实施建议
    (二)研究不足
        1.行动研究的周期还可以再延长
        2.教学模式有待完善
        3.数据分析方法简单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学生现状访谈问卷
    附录 2 前期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3 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学习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 4 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微课教学模式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5 课堂观察表
读硕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基于深度学习的笔记本BIOS自动化测试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BIOS自动化测试解决方案
        1.3.2 深度学习
        1.3.3 文本检测
        1.3.4 文本识别
    1.4 研究内容
    1.5 章节安排
第二章 BIOS自动化测试与深度学习
    2.1 BIOS自动化测试
        2.1.1 BIOS基本定义
        2.1.2 自动化测试及测试工具
    2.2 深度学习应用
        2.2.1 经典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及目标检测算法
        2.2.2 注意力机制模型
        2.2.3 文本检测算法CTPN
        2.2.4 文本识别框架CRNN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文本识别模型
    3.1 引言
    3.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文本识别网络SSS-Net
        3.2.1 SSS-Net网络结构介绍
        3.2.2 Dense Net
        3.2.3 SSS Block
    3.3 实验工作
        3.3.1 实验平台和数据集
        3.3.2 评价指标
        3.3.3 实验部署细节
        3.3.4 实验结果与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Logo识别框架和OCR框架的研究
    4.1 前言
    4.2 数据集构建
        4.2.1 Logo识别数据集
        4.2.2 文本检测数据集
        4.2.3 文本识别数据集
    4.3 Logo识别框架
        4.3.1 Logo识别框架设计
        4.3.2 Logo识别框架实验验证
    4.4 OCR识别框架
        4.4.1 OCR识别框架设计
        4.4.2 OCR识别模型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izBiosTest系统设计
    5.1 需求分析
        5.1.1 功能需求
        5.1.2 性能需求
    5.2 硬件设备
        5.2.1 自动化机械手设备(BizFinger)
        5.2.2 远程键盘鼠标控制设备(Biz KVM)
    5.3 BizBiosTest系统设计
        5.3.1 流程设计
        5.3.2 界面显示及其功能介绍
    5.4 BizBiosTest流程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3)AMBE声码器研究与多核DSP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语音编码技术研究现状
        1.2.2 声码器系统研究现状
        1.2.3 AMBE算法的DSP实现研究现状
    1.3 结构安排
第二章 AMBE声码器基本原理
    2.1 MBE语音模型
        2.1.1 MBE模型原理概述
        2.1.2 MBE模型参数提取
        2.1.2.1 基音频率与谱包络估计
        2.1.2.2 频带V/U判决
        2.1.3 MBE模型语音合成
    2.2 AMBE语音编解码算法
        2.2.1 AMBE语音编码算法
        2.2.2 AMBE语音解码算法
        2.2.2.1 无声部分的语音合成
        2.2.2.2 有声部分的合成
        2.2.2.3 合成话音
    2.3 AMBE算法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MBE声码器平台架构设计
    3.1 平台并行架构设计
        3.1.1 工程组织结构设计
        3.1.2 多核并行方法研究
        3.1.3 多核并行架构选择
    3.2 平台资源分配方案设计
        3.2.1 DSP三级存储结构
        3.2.2 平台空间资源分配
        3.2.2.1 DDR3资源使用
        3.2.2.2 MSMRAM资源使用
        3.2.2.3 空间资源内存映射
        3.2.3 平台时间资源分配
        3.2.4 平台信号量与中断资源分配
    3.3 平台通信方案设计
        3.3.1 核间同步
        3.3.2 核间通信
    3.4 平台架构的可行性验证
        3.4.1 平台启动验证
        3.4.2 平台核间通信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MBE声码器的多核实现
    4.1 声码器开发流程设计
        4.1.1 声码器DSP工程建立
        4.1.2 声码器应用程序开发流程
    4.2 声码器应用程序设计
        4.2.1 主核程序设计
        4.2.1.1 主核数据收发
        4.2.1.2 主核内存调度
        4.2.2 从核程序设计
    4.3 声码器应用程序优化
        4.3.1 运行空间优化
        4.3.2 运行时间优化
    4.4 声码器性能测试
        4.4.1 理论性能提升比
        4.4.2 实际性能提升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网络的AMBE调试仿真系统设计
    5.1 调试仿真系统架构
    5.2 调试仿真系统通信协议设计
        5.2.1 基于Socket套接字的传输协议
        5.2.2 基于数据包的接口协议
    5.3 PC端功能设计与实现
        5.3.1 MAP文件解析模块
        5.3.2 基于PyQT的调试软件界面
        5.3.2.1 界面结构设计
        5.3.2.2 界面功能实现
    5.4 DSP端功能设计与实现
        5.4.1 NDK套件介绍
        5.4.2 网络发送功能
        5.4.3 网络接收功能
    5.5 结果展示
        5.5.1 初始界面展示
        5.5.2 待观测变量的递归解析
        5.5.3 网络通信
        5.5.4 修改芯片寄存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面向ARM Cortex-M系列MCU的嵌入式集成开发环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IDE发展方向
        1.2.2 嵌入式IDE现存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
    2.1 嵌入式IDE功能需求分析
    2.2 嵌入式软件开发支撑——终端BIOS
    2.3 嵌入式软件编译模式——交叉编译
        2.3.1 编译器概述
        2.3.2 GCC编译器的工作机制
        2.3.3 目标文件生成过程
    2.4 嵌入式软件更新技术
        2.4.1 在线编程技术
        2.4.2 基于无线通信的远程更新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HL-GEC-IDE底层应用开发支撑实现
    3.1 底层应用开发支撑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3.2 BIOS软件架构
    3.3 BIOS设计与实现
        3.3.1 BIOS基本功能设计
        3.3.2 驱动函数的驻留与调用
    3.4 BIOS框架可移植性研究
        3.4.1 BIOS工程框架
        3.4.2 BIOS可移植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HL-GEC-IDE编译适应性实现
    4.1 编译适应性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4.2 GNU交叉编译模式
        4.2.1 Makefile文件组成部分
        4.2.2 Make执行过程
    4.3 芯片适应性研究
        4.3.1 Makefile文件模板
        4.3.2 自动化配置与增量编译机制
    4.4 编译环境适应性初探
        4.4.1 ARMCC下的BIOS设计
        4.4.2 开发环境预处理
    4.5 交叉编译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HL-GEC-IDE程序在线更新方案实现
    5.1 程序更新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5.2 程序更新共性技术分析
        5.2.1 机器码文件解析
        5.2.2 终端剩余空间计算
        5.2.3 映像更新自适应机制
        5.2.4 通信保护机制
    5.3 基于串口通信的程序更新技术
        5.3.1 串口通信协议设计
        5.3.2 串口握手机制
        5.3.3 串口更新流程
    5.4 基于LTE的远程程序更新技术
        5.4.1 远程更新应用架构
        5.4.2 远程通信构件封装与通信协议设计
        5.4.3 远程更新操作流程
    5.5 程序更新性能测试
        5.5.1 串口更新测试
        5.5.2 远程更新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HL-GEC-IDE总体框架设计与实现
    6.1 AHL-GEC-IDE体系结构
    6.2 系统功能设计
        6.2.1 代码编辑
        6.2.2 程序编译
        6.2.3 程序下载
    6.3 辅助功能与扩展功能设计
    6.4 云服务器转发程序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UECOM与HCICOM说明
附录2 芯片参考手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DLP的大幅面3D打印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3D打印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基于DLP的3D打印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三维模型切片技术的研究现状
        1.2.4 远程更新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内容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
    2.1 基于DLP的3D打印技术基础
        2.1.1 DLP投影显示技术
        2.1.2 成型原理
        2.1.3 成型过程
    2.2 光敏树脂特性
        2.2.1 光敏树脂的组成
        2.2.2 光固化方程
    2.3 STL模型切片技术基础
        2.3.1 STL模型的文件格式
        2.3.2 单个固化层的厚度与纵轴纹
    2.4 嵌入式软件更新技术
        2.4.1 在线编程技术
        2.4.2 远程更新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拼接3D打印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移动拼接成型方法
    3.2 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3.2.1 系统的总体结构
        3.2.2 部件的连接及控制方式
    3.3 控制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3.3.1 机械结构及动作设计
        3.3.2 主控模块设计
        3.3.3 硬件选型
    3.4 控制系统功能软件设计
        3.4.1 通信帧格式设计
        3.4.2 主控器软件开发
        3.4.3 PC上位机软件设计
    3.5 打印功能测试与评估
        3.5.1 硬件实验平台
        3.5.2 打印成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TL模型的切片处理方法
    4.1 STL模型切片问题分析
        4.1.1 切片再切分问题
        4.1.2 切片轮廓填充问题
    4.2 STL模型切片处理的工作步骤
    4.3 STL模型切片方法设计与实现
        4.3.1 STL模型及其体素信息
        4.3.2 体素信息的量化方法
        4.3.3 基于体素信息的切片轮廓填充方案
        4.3.4 切片位图的再切分
    4.4 实验验证与评估
        4.4.1 切片结果评估
        4.4.2 打印效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错位均摊接缝消除方法
    5.1 接缝消除方案的前期探索
    5.2 错位均摊算法核心思想
    5.3 错位均摊算法步骤
        5.3.1 错位切片处理
        5.3.2 错位均摊移动拼接成型方法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1 错位拼接处理效果评估
        5.4.2 打印成品的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3D打印控制系统远程可维护性研究
    6.1 远程可维护性问题分析
    6.2 基于NB-IoT应用架构的远程更新方案
    6.3 远程更新的设计与实现
        6.3.1 服务器端更新服务程序
        6.3.2 终端主控器程序设计
        6.3.3 更新方案设计
    6.4 实验验证与评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OMAP-L138的六关节喷涂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喷涂机器人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发展
        1.3.1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分类
        1.3.2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现状及特点
        1.3.3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喷涂机器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2.2 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2.3 硬件平台的选型和设计
    2.4 控制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2.4.1 ARM端软件设计方案
        2.4.2 DSP端软件设计方案
        2.4.3 上位机软件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RM端的程序设计
    3.1 ARM端运行环境的搭建
        3.1.1 烧录系统
        3.1.2 程序自启动
    3.2 上位机通信线程
        3.2.1 TCP/IP协议的简介
        3.2.2 通信数据的结构
        3.2.3 ARM端与上位机通信模块的设计
    3.3 指令处理线程
    3.4 双核通信线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SP端程序设计
    4.1 DSP的软件整体框架
        4.1.1 DSP软件开发环境
        4.1.2 DSP/BIOS线程机制及相关配置
        4.1.3 DSP软件结构
    4.2 轨迹预处理模块
    4.3 轨迹位姿优化模块
        4.3.1 位置曲线的构造和插补
        4.3.2 姿态曲线的构造和插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位机软件设计
    5.1 上位机软件的设计方案
    5.2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5.2.1 喷涂示教
        5.2.2 再现运行
        5.2.3 程序管理
    5.3 系统设置与状态显示模块设计
        5.3.1 手动运行
        5.3.2 输入输出
        5.3.3 高级设置
    5.4 辅助功能模块设计
        5.4.1 网络链接
        5.4.2 系统日志
        5.4.3 系统报警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测试与运行
    6.1 测试方案
    6.2 喷涂机器人控制系统测试
        6.2.1 设置功能测试
        6.2.2 主要功能测试
    6.3 测试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油气泵电机控制与故障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油气泵电机研究背景与问题抛出
        1.1.2 油气泵电机研究意义与解决思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转速测量研究现状
        1.2.2 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2.3 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论文内容的安排
第二章 油气泵电机系统模型和相关技术
    2.1 油气泵电机控制系统框架
        2.1.1 油气泵控制系统硬件框架
        2.1.2 油气泵控制系统软件框架
    2.2 油气泵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2.2.1 油气信号分辨率
        2.2.2 电机控制稳定性
        2.2.3 电机控制安全性
    2.3 无刷直流电机基本结构与数学模型
        2.3.1 无刷直流电机基本结构
        2.3.2 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2.4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策略
        2.4.1 连续PID控制策略
        2.4.2 数字PD控制策略
        2.4.3 专家PID控制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刷直流电机信号处理与控制检测技术研究
    3.1 基于软硬件协同的霍尔信号的处理
        3.1.1 霍尔传感器原理
        3.1.2 硬件滤波与软件滤波
        3.1.3 软硬件协同滤波法
        3.1.4 软硬件协同滤波实验
    3.2 基于霍尔信号的倍频滑动窗口测速法
        3.2.1 基于霍尔信号的倍频法
        3.2.2 基于霍尔信号的滑动窗口测速法
        3.2.3 倍频滑动测速法测试实验
    3.3 基于专家PID的控制策略改进
        3.3.1 专家PID算法改进
        3.3.2 专家PID测试实验
        3.3.3 专家PID程序设计
    3.4 无刷直流电机故障检测
        3.4.1 下位机电机故障检测
        3.4.2 上位机电机故障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EC的操作系统驻留软件架构技术研究
    4.1 GEC架构与mbedOS操作系统概述
        4.1.1 BIOS程序工程框架
        4.1.2 USER工程框架
    4.2 GEC架构下mbedOS驻留方法
        4.2.1 Flash和RAM空间划分
        4.2.2 API表动态和静态链接设计
        4.2.3 USER接口函数获取与重映射
        4.2.4 驻留的注意事项
    4.3 GEC架构下驻留mbedOS后启动流程分析
        4.3.1 BIOS的启动流程
        4.3.2 USER的启动流程
        4.3.3 mbedOS的启动流程
    4.4 mbedOS驻留后实验测试
        4.4.1 功能性测试
        4.4.2 实时性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气泵电机控制与故障检测系统软硬件设计
    5.1 嵌入式软硬件设计原则
        5.1.1 嵌入式硬件设计原则
        5.1.2 嵌入式软件设计原则
    5.2 油气泵电机系统硬件设计
        5.2.1 MCU最小系统电路
        5.2.2 功率驱动与检测电路
        5.2.3 隔离和通信电路设计
        5.2.4 PCB布局与设计
    5.3 油气泵电机系统软件设计
        5.3.1 GEC工程框架应用与设计
        5.3.2 电机控制系统主任务
        5.3.3 中断处理程序设计
    5.4 油气泵电机系统实验测试
        5.4.1 油气泵运行控制实验测试
        5.4.2 油气泵故障检测实验测试
        5.4.3 油气回收系统油气泵实践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控芯片基本输入输出表
附录B S32K44最小系统电路
附录C DRV8323SRAT详细参数表
附录D 接口函数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婴儿哭声检测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2 研究的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内容以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的设计和论证
    2.1 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
    2.2 核心处理器的选型及操作系统介绍
        2.2.1 核心处理器的选型
        2.2.2 操作系统的介绍
    2.3 婴儿哭声信号的前端处理
        2.3.1 信号的预处理
        2.3.2 婴儿哭声信号的特征参数提取
    2.4 基于HMM的婴儿哭声识别算法
        2.4.1 HMM的定义
        2.4.2 HMM模型的三个基本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2.5 NB-IoT技术
        2.5.1 NB-IoT网络架构
        2.5.2 NB-IoT技术特点
        2.5.3 WH-NB73的透传云平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硬件设计总体框架
    3.2 语音处理模块
        3.2.1 DSP处理器模块电路设计
        3.2.2 DSP电源电路设计
        3.2.3 时钟电路设计
        3.2.4 JTAG接口电路设计
        3.2.5 外扩程序存储器电路设计
    3.3 语音采集模块
    3.4 通信模块
        3.4.1 WH-NB73模块总体设计电路
        3.4.2 UART接口设计电路
        3.4.3 复位控制和恢复出厂设置控制电路
    3.5 系统的PCB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总体框架
    4.2 开发环境与开发工具
    4.3 系统工程的搭建
        4.3.1 DSP/BIOS工程的创建与配置
        4.3.2 DSP/BIOS启动顺序
    4.4 系统应用程序的设计
        4.4.1 语音采集模块的设计
        4.4.2 语音处理模块的设计
        4.4.3 网络通信模块的设计
    4.5 客户端应用开发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方法
    5.2 系统功能测试
    5.3 系统性能测试
        5.3.1 模板训练以及对测试集的识别
        5.3.2 性能测试过程及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多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问题
        1.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本文的研究拓展
    1.3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综述
    2.1 多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1.1 项目的概念及特征
        2.1.2 多项目组合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2.2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
        2.2.1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2.2.2 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2.3 多项目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原则和关键理论
        2.3.1 多项目项目管理办公室
        2.3.2 项目优先级评价基本概念
        2.3.3 平衡记分卡的基本概念
        2.3.4 关键链的基本知识
        2.3.5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 L集团多项目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
    3.1 L集团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3.1.1 L集团组织结构
        3.1.2 L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3.1.3 L集团DCG公司多项目管理现状
    3.2 L集团DCG公司多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3.2.1 DCG多项目管理现状问卷调查
        3.2.2 DCG多项目管理问卷调查分析
        3.2.3 DCG多项目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 DCG公司多项目管理人力资源优化策略
        3.3.1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解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3.3.2 定性定量相结合解决多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第四章 项目管理办公室和多项目分级评价管理
    4.1 项目管理办公室PM0
        4.1.1 常设项目管理团队
        4.1.2 临时SUMMITS联席会议
    4.2 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多项目分级评价
        4.2.1 平衡记分卡的应用步骤
        4.2.2 多项目分级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4.2.3 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分析的多项目评价
    4.3 DCG多项目分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关键链的多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5.1 多项目共享人力资源优化方案
        5.1.1 关键链的基本假设
        5.1.2 缓冲的机理和控制
        5.1.3 关键链算法模型的建立
        5.1.4 基于染色体编码的遗传算法设计
    5.2 DCG多项目共享人力资源优化
        5.2.1 DCG多项目优先级确定
        5.2.2 DCG多项目关键链分析
        5.2.3 DCG多项目关键链瓶颈和缓冲管理
        5.2.4 DCG多项目共享人力资源模型的建立
        5.2.5 DCG多项目共享人力资源遗传算法求解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6.3 本文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多个项目并行开发人力资源配置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B DCG多项目平衡记分卡分级评价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C DCG多项目并行开发平衡记分卡模糊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10)基于多核运算板卡的掩模台位移测量系统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掩模台位移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2.2 掩模台位移测量系统架构简介
        §1.2.3 掩模台位移测量系统架构性能指标
    §1.3 掩模台位移测量系统架构研究现状
        §1.3.1 掩模台位移测量系统架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基于单核运算板卡的掩模台位移测量系统架构
        §1.3.3 基于多核运算板卡的掩模台位移测量系统架构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掩模台位移测量系统架构分析
    §2.1 掩模台位移测量系统数据流分析
    §2.2 基于单核运算板卡的掩模台位移测量系统性能分析
    §2.3 基于多核运算板卡的掩模台位移测量系统性能分析
    §2.4 对比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核运算板卡的测量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3.1 多核运算板卡CPU选型
    §3.2 背板总线选择
    §3.3 系统硬件架构整体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核运算板卡的测量系统固件架构设计
    §4.1 多核固件开发模型
    §4.2基于SYS/BIOS的软件开发
    §4.3 核间数据交互
        §4.3.1 QMSS/CPPI核间通讯方式
        §4.3.2 MSM核间通讯方式
        §4.3.3 EDMA核间通讯方式
        §4.3.4 对比总结
    §4.4 共享内存数据交互机制
        §4.4.1 C6678数据一致性问题
        §4.4.2 C6678数据一致性维护方案
        §4.4.3 C6678数据一致性维护方案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验证及对比分析
    §5.1 测试平台简介
    §5.2 基于多核运算板卡的位移测量系统架构性能测试
        §5.2.1 多核运算板卡运算性能测试及对比分析
        §5.2.2 片上总线读写速率测试及对比分析
        §5.2.3 VME背板总线通讯速率测试及对比分析
        §5.2.4 共享内存数据交互性能测试及核间数据交互对比分析
        §5.2.5 光纤读写速率测试及对比分析
        §5.2.6 系统控制板卡VME通讯速率测试
    §5.3 硬件在环仿真实验
        §5.3.1 实验流程
        §5.3.2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四、BIOS优化设置、维护与升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课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D]. 林旭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深度学习的笔记本BIOS自动化测试的研究与实现[D]. 张禹堃. 东华大学, 2021(09)
  • [3]AMBE声码器研究与多核DSP实现[D]. 潘康.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4]面向ARM Cortex-M系列MCU的嵌入式集成开发环境设计研究[D]. 程宏玉. 苏州大学, 2020(02)
  • [5]基于DLP的大幅面3D打印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张蓉. 苏州大学, 2020(02)
  • [6]基于OMAP-L138的六关节喷涂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D]. 卢一光.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7]油气泵电机控制与故障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孙亚军. 苏州大学, 2020(02)
  • [8]婴儿哭声检测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杭慧陶.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9]多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优化研究[D]. 高伟.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10]基于多核运算板卡的掩模台位移测量系统架构研究[D]. 周航汛.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BIOS优化设置、维护升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