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金试纸检测血清梅毒抗体的应用与评价

胶体金试纸检测血清梅毒抗体的应用与评价

一、胶体金试纸法检测血清梅毒抗体的应用和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1](2021)在《猫弓形虫感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和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检测方法建立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弓形虫是原生动物寄生虫的一种。据统计,全球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弓形虫。其中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本研究通过对原核表达SAG1、GRA1-GRA7和GRA6-GRA2三种蛋白,利用ELISA方法选择敏感性高的蛋白,用于制备猫弓形虫感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和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本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根据大肠杆菌的偏爱性和方便蛋白纯化,优化合成了p ET28a-GRA1-GRA7、p ET28a-SAG1和p ET28a-GRA6-GRA2重组质粒。将其质粒分别转化至ER2566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表达,并优化表达条件以得到高表达量的蛋白,确定GRA1-GRA7蛋白大小约50 ku,在加入终浓度为1 mmol/L的IPTG和25℃时的条件下进行诱导表达可获得蛋白的高表达;SAG1蛋白大小约56 ku,在加入终浓度为0.2 mmol/L的IPTG和25℃时的条件下进行诱导表达可获得蛋白的高表达;GRA6-GRA2蛋白大小约64 ku,在加入终浓度为1 mmol/L的IPTG和25℃时的条件下进行诱导表达可获得蛋白的高表达。表达产物经纯化、Western Blot鉴定、ELISA法检测,最终确定GRA6-GRA2蛋白敏感性最高。猫弓形虫感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方法的建立本实验标记抗原为GRA6-GRA2蛋白、检测线为SPA蛋白、质控线为兔抗GRA6-GRA2,制备胶体金试纸主要用于检测猫弓形虫抗体。当1 m L的胶体金加入12μL 0.2 mol/L K2CO3为最适p H值;GRA6-GRA2蛋白标记量为3.75μg/m L。试纸条敏感性为1:256,并对已知的猫杯状病毒、猫细小病毒、猫疱疹病毒阳性血清进行检测,发现无交叉反应,进行重复试验时,重复性良好。此试纸对临床289份样本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并与间接血凝试剂盒进行对比,试纸条的阳性检出率为2.42%,间接血凝试剂盒的阳性检出率为2.07%,二者符合率为99.5%。猫弓形虫感染的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方法的建立本研究选用纯化后的GRA6-GRA2蛋白作为标记抗原。经优化后确定,100μL的荧光微球的GRA6-GRA2抗原最佳标记量为90μg;1 mg/m LSPA+1 mg/m L兔抗GRA6-GRA2抗体的包被比例为最佳包被比例;结果显示上样后5 min为最佳检测时间;此试纸条的敏感性达1:1024;并与已知的猫杯状病毒、猫细小病毒、猫疱疹病毒阳性血清进行检测,发现无交叉反应,进行重复试验时,重复性良好。荧光免疫层析试纸与弓形虫抗体间接血凝法对289份临床血清进行对比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42%和2.07%,符合率为99.5%。

李少珍[2](2021)在《抗营养因子、中药潜在危害物质与重金属的免疫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对饮食的安全意识也越来越高。本论文以抗营养因子、中药潜在有害物质和重金属为研究对象,制备了针对大豆胰蛋酶抑制因子、恶唑烷硫酮、秋水仙碱、乌头碱、松香酸、马兜铃酸、铅离子和汞离子的单克隆抗体,并基于这些抗体建立了相应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1、抗营养因子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1)通过免疫小鼠,细胞融合,得到了可同时识别BBI和KTI的配对抗体3E9和2F12,在双抗夹心ELISA最佳条件下,该组抗体对BBI和KTI的检测限分别为0.7 ng/mL和2.2 ng/mL,基于该组抗体,分别建立了检测KTI和BBI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其对BBI的检测限为10 ng/mL,对KTI的检测限为50 ng/mL,并对豆浆样本进行了检测。(2)设计了恶唑烷硫酮的半抗原,制备了恶唑烷硫酮的单克隆抗体3B4,其亚型为IgG1,亲和力常数为3.78×109L/mol。优化ic-ELISA得到抗体3B4的IC50为541.72ng/mL,检测区间为95.33~3078.24 ng/mL,且与其结构类似物无交叉。建立并优化了用于检测恶唑烷硫酮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在PBS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为6~14μg/mL,在油菜籽样本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是40~100μg/mL。(3)选择秋水仙碱的类似物作为半抗原,并合成包被抗原和免疫原,制备了抗体1E4,其亚型为IgM,优化ic-ELISA得到1E4的IC50和检测区间分别为0.43 ng/mL和0.09~2.16 ng/mL。建立了检测秋水仙碱的胶体金免疫层析定量检测试纸条,在PBS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为0.5~10 ng/mL,回收率为95.3~99.54%;在牛奶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为1~25 ng/mL,回收率为93.56~97.4%;在牛肉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为2.5~50 ng/mL,回收率为84.96~95.8%;在食用百合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为1~25 ng/mL,回收率区间为93.97~102.33%;在黄花菜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为2.5~25 ng/mL,回收率区间为83.51~106.52%。2、中药潜在危害物质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1)设计了乌头碱的半抗原,制备了单克隆抗体5D1,其亚型为IgG1,亲和力常数为1.25×101 0L/mol。优化ic-ELISA得到抗体5D1的IC50是3.45 ng/mL,检测区间是1~11.91 ng/mL,且与其结构类似物无交叉,在川木通和附子理中丸中的回收率区间分别为91.2~106.88%和93.02~103.08%。建立并优化了检测乌头碱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条件:在PBS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为5~10 ng/mL;在川木通样本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是10~25 ng/mL;在附子理中丸样本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是100~250 ng/mL。(2)将蛋白巯基化后再与松香酸的双键偶联,合成包被抗原和免疫原并制备了抗体3H8,其亚型为IgM,亲和力常数为7.93×108L/mol。优化ic-ELISA得到的抗体3H8的IC50是15.17 ng/mL,检测区间为4.23~54.43 ng/mL,且与其结构类似物无交叉,在跌打片中回收率均91.67~101.83%,;在在风湿关节炎片中回收率为92.48~101.14%。建立并优化了检测松香酸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在PBS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是50~500ng/mL,在跌打片和风湿关节炎片中可视化的检测区间均为100~1000 ng/mL。(3)通过合成马兜铃酸的包被原和免疫原,制备了抗体2A8,其亚型为IgG1,亲和力常数为1.96×108L/mol,优化ic-ELISA得到2A8的IC50为4.21 ng/mL,检测区间为0.62~28.66 ng/mL,且与其结构类似物无交叉,在川木通中的回收率为95.48~101.89%。建立并优化了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在PBS中的可视化的检测区间是10~100 ng/mL,在川木通样本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是250~500 ng/mL。3、重金属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1)通过双功能螯合剂ITCBE合成铅离子的包被抗原和免疫原,最终制备得到抗体2C3,其亚型为IgG2a,亲和力常数为2.38×1010 L/mol。优化ic-ELISA得到的IC50为0.51 ng/mL,检测区间为0.15~1.75 ng/mL,且与其它金属离子无交叉,在糙米中的回收率为91.16~104.27%。建立并优化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试纸条,在HBS中可视化的检测区间为5~25 ng/mL;在糙米中的可视化的检测区间是10~50 ng/mL,回收率为93.25~111.24%。(2)通过双功能螯合剂ITCBE合成汞离子的包被抗原和免疫原,最终制备了抗体2C10,其亚型为IgG1,亲和力常数为5.67×109 L/mol。优化ic-ELISA得到的得到的IC50为2.69 ng/mL,检测区间为0.44~16.25 ng/mL,且与其它金属离子无交叉,在牛奶样本的回收率为94.06~101.58%。建立并优化了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在HBS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是10~50 ng/mL,在牛奶样本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是20~100 ng/mL。

殷萌琪[3](2020)在《α-玉米赤霉醇类化合物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谱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动物源性食品兽药残留问题引起广泛关注。长期食用兽药残留的食品,不仅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加速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出现。为加强兽药残留监管,需要建立快速、低成本、高灵敏和高通量的检测方法用于大量样本的初步筛查。α-玉米赤霉醇(α-Zearalanol,α-ZAL)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作为两大兽药种类,具有促进生长、防治动物疫病等作用。α-ZAL的代谢特性导致食品中残留不止一种α-ZAL类化合物,而在畜牧业中可能有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同时使用进而残留在食品中。本研究从广谱识别角度着手,针对α-ZAL类化合物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同特点,制备出可同时识别6种α-ZAL类化合物的广谱高灵敏单克隆抗体,建立能同时检测α-ZAL类化合物的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制备出可广谱结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受体蛋白,建立能同时检测1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受体检测法。(1)根据α-ZAL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设计将其同族结构类似物ZAN C7位通过肟化反应衍生出羧基并合成了相应的人工抗原,获得了可同时识别6种α-ZAL类化合物的单克隆抗体,鉴定其亚型为Ig G1型,效价可达105,亲和常数为1.20×108L/mol,与常见的其他类真菌毒素和类固醇激素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1%。(2)基于α-ZAL类化合物的单克隆抗体,成功建立了检测α-ZAL类化合物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Indirect competitive ELISA,ic-ELISA)。该法对α-ZAL类化合物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0.080~0.194 ng/m L,检测范围为0.020~0.835 ng/m L。对实际样品基质效应进行分析和处理后,成功将该法应用于牛肉、牛肝、牛肾、牛奶、奶粉等多种牛源性食品样品的实际检测,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9.2%~104.2%,变异系数低于11.4%。(3)基于α-ZAL类化合物的单克隆抗体,成功研制了检测α-ZAL类化合物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Colloidal 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GICA)。该法对α-ZAL类化合物的消线值均为5 ng/m L;借助读条仪进行定量检测,该法对α-ZAL类化合物的灵敏度(IC50)为1.225~1.800 ng/m L,检测限(IC10)为0.105~0.227 ng/m L。对牛奶样品基质效应进行分析和处理后,成功将该法应用于牛奶样品的实际检测,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5.6%~93.9%,变异系数低于12.4%。(4)根据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选择能与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异性结合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s,PBPs)为广谱识别材料。以肺炎链球菌R6 pbp3片段为模板,通过基因克隆、胞外表达和亲和纯化,获得N端截短的但仍保持生物学活性的PBP3*蛋白,浓度为0.5 mg/m L。(5)利用受体蛋白能特异性识别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原理,将纯化后受体蛋白PBP3*直接固定在高吸附96孔聚乙烯反应板上,酶标物AMP-HRP与游离的多种β-内酰胺类药物竞争结合受体蛋白。基于HRP的酶促显色原理,在优化后的条件下,成功建立了用于检测牛奶中1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的直接竞争-酶标受体检测法,检测限(IC10)为0.28~100.30 ng/m L,均低于欧盟标准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最大残留限量。在直接竞争-酶标受体检测法的基础上结合酶促化学发光技术,使得IC50值均降低8~10倍左右。通过对牛奶样品基质效应的处理,成功将该法应用于牛奶样品的实际检测,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2.9%~89.3%,变异系数低于12.6%。

袁志凤[4](2019)在《日照市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肝感染状况的统计分析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筛查日照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计算隐匿性乙肝(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的阳性率,初步分析OBI在日照市无偿献血人群中的流行状况。探讨OBI可能的发生原因、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OBI感染发生中的作用,评估输血传播OBI的残余风险,为更好的制定政策,改进血液筛查策略,为临床提供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提供思路。方法(1)血液常规检测:收集我站2014年至2018年的无偿献血者样本117395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HCV A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HIV Ag/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含量,统计血清中HBsAg、HCV Ab、HIV Ag/Ab、TP的阳性率,分析本地区献血人群中经输血传播病毒的流行状况。(2)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NAT)对血液样本中HBV DNA、HCV RNA、HIV RNA检测:本实验室应用上海浩源和广州中山达安两个厂家的核酸检测系统,对常规筛查合格的92110例样本进行NAT8人份混检,统计HBV DNA、HCV RNA、HIV RNA阳性率,分析无偿献血人群中OBI的阳性率。探讨OBI在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的流行状况。(3)对HBsAg合格HBV DNA不合格的样本进行“两对半”检测:核酸检测工作开展以来本实验室共检出HBsAg阴性HBV DNA阳性的样本31例,对这部分样本进行检测乙肝“两对半”,统计分析样本中核心抗体的阳性率,探讨核心抗体与OBI的相关性。(4)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定量检测:HBV DNA阳性的样本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其病毒载量水平。(5)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健康对照组30例、HBV组30例、OBI组30例样本的血清中TGF-β1表达情况,分析其与OBI的相关性。结果(1)117395例样本中,实验室检测不合格样本共2183例,总不合格率为1.86%,各年份之间的不合格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有明显统计学差异(?2=709.00,P<0.05)。其中HBsAg不合格样本249例,不合格率为0.21%,各年份之间的不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2=61.95,P<0.05)。(2)对性别、年龄以及各地区之间做了统计分析,其中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HBsAg不合格率在各个年龄段之间的比例分别为:40.2%、23.3%、24.9%、11.6%,其中18-25岁之间的不合格率最高为40.2%;各区县之间比较结果分别为:38.2%、14.5%、26.1%、21.3%,以莒县地区不合格率最高为38.2%。(3)92110例样本中检出HBV DNA有反应性样本31例,阳性率为0.034%;HCV RNA未检出有反应性样本;检出HIV RNA有反应性样本1例,阳性率为0.001%。(4)HBV DNA样本病毒载量很低,结果<20IU/ml的样本占70%以上。(5)OBI组血清TGF-β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BI组血清TGF-β1水平与HBV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OBI的检出率为0.034%。(2)核酸检测应用于血液筛查能缩短病毒检测的“窗口期”,特别对于OBI的检出有重要意义,能降低输血传播乙肝病毒的风险,核酸检测与酶免检测互为补充不能替代。(3)新的血液筛查模式电化学发光法加核酸检测应用于血液筛查具有可行性。(4)血清中免疫因子TGF-β1在OBI的持续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于秋荣[5](2019)在《基于SERS结合免疫层析技术检测β-伴大豆球蛋白的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β-伴大豆球蛋白是大豆中重要的贮藏蛋白,同时也是大豆主要过敏原之一,会引发食物过敏危害人体健康。目前食物过敏在临床上尚未有有效的预防及根除方法,唯一安全有效的措施是避免食用及接触过敏原。对于大豆潜在过敏患者和大豆及其副产品加工企业,建立β-伴大豆球蛋白的定量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亲和力、指纹式的分辨能力,并能使信号强度增强610个数量级等优点。因此,本论文基于β-伴大豆球蛋白抗体的制备,组装β-伴大豆球蛋白快速检测的双抗体夹心方法,并尝试建立新型以胶体金为活性基底的拉曼增强免疫试纸检测方法,为过敏消费者食物中过敏原的检测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测工具。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等电点沉淀法分离提取,硫酸铵沉淀法纯化制备β-伴大豆球蛋白。将β-伴大豆球蛋白按照免疫程序免疫BALB/c小鼠,经间接ELISA法鉴定获得效价高达1:12800的多克隆抗体,其敏感性IC50值达到718 ng/mL,与芝麻蛋白、麦胚球蛋白交叉反应率小于0.2%,与花生蛋白交叉反应率为5.6%,与大豆球蛋白交叉反应率为8%。2.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将高效价及强敏感性的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为杂交瘤细胞,通过筛选及亚克隆获得产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株3C9和3D11,经体内诱生法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得到两株单抗3D11 mAb、3C9 mAb。两株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均为重链IgG1型,轻链Kappa型,且特异性良好,均与α’亚基反应最强烈;间接ELISA测定3D11 mAb效价达到1:1.28×105,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911 ng/mL,亲和力常数为9.6×109 L/moL;间接ELISA法测定3C9 mAb效价达到1:2.56×105,其IC50值为2.91μg/mL,亲和力常数为1.42×1011 L/moL。并利用正辛酸-硫酸铵沉淀法纯化抗体,纯化后单克隆抗体纯度提高到72%。3.建立以β-伴大豆球蛋白的兔源多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和以3D11 mAb作为固定化捕捉抗体的双抗体夹心免疫层析试纸方法。经4-氨基苯硫酚修饰胶体金并结合抗体制备成拉曼免疫探针,建立表面增强拉曼侧向免疫层析试纸的快速检测方法。SERS-LFA法在160 ng/mL100μg/mL范围可对样品中β-伴大豆球蛋白含量的进行检测,其满足y=65.1360x+113.9210,R2=0.9636,检测限为32 ng/mL。

陈彬[6](2019)在《HIV感染者梅毒筛查流程及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47对HIV经生殖道感染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梅毒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情况尤为严重。目前国际上存在三种梅毒筛查流程,包括传统、反向及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CDC)筛查流程,哪种方法更适合在HIV感染者中筛查梅毒并不明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梅毒感染能增加对HIV的易感性,但是关于梅毒对HIV在生殖道黏膜处传播影响的研究却非常有限。因此,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第一部分,为评价不同的梅毒筛查流程对HIV感染者梅毒血清检测阳性率的影响,我们根据样本量计算公式N=Zα2P(1-P)/δ2,结合HIV感染患者梅毒大致流行率及3%误差和95%的置信区间,估算一共至少需要677份样本。我们共收集了 865例HIV感染者血清,对每个样本同时进行梅毒甲苯胺红加热血清诊断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和酶联免疫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TP-ELISA),按照三种不同的筛查流程分别计算梅毒血清检测阳性率,将结果进行McNemar’s检验分析。结果表明,865例样本中,反向筛查流程的梅毒血清检测阳性率为24.9%,传统筛查流程的阳性检出率为14.2%,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反向筛查流程与ECDC筛查流程的总符合率为99.8%。第二部分,目前梅毒检测过程中,存在血清固定、在感染初期尚未出现抗体导致假阴性等问题。为了建立一种用于检测梅毒抗原的方法以早期、便捷辅助诊断梅毒,本研究制备了抗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47单克隆抗体。首先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纯化TP47蛋白,将其免疫BALA/c小鼠,采用杂交瘤融合技术获得了5株抗Tp47蛋白的单抗。1E2B4株为IgG2a型,其余四株均为IgGI型,其中1E2B4株抗体效价最高,经ELISA测定达1:4x105。经Western Blot、免疫共沉淀实验鉴定,5株抗体对靶抗原识别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利用1B3F2株和1E2B4株初步建立了 ELISA、胶体金试纸条的方法检测重组Tp47蛋白,其中ELISA的灵敏度为6ng/ml,特异性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三部分,为了探索梅毒螺旋体感染对HIV经生殖道感染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我们利用梅毒螺旋体主要的膜蛋白Tp47刺激宫颈内膜细胞End1/E6E7来模拟梅毒螺旋体对HIV在生殖道黏膜传播的影响。经Tp47蛋白刺激后,End1/E6E7细胞在蛋白、mRNA水平上均有IL-6、IL-8表达升高(p<0.05),同时增加了 HIV感染后细胞内病毒抗原水平(p<0.05)。HIV感染经Tp47预处理的End1/E6E7与单纯感染病毒组相比,mRNA二代测序筛选出其上调的差异基因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富集在“调节细胞因子合成”、“调节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细胞运动”、“蛋白进入”相关,经定量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可信度高。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在HIV感染者中建议采用反向或者ECDC筛查流程来筛查梅毒,传统筛查流程可能严重低估HIV感染者的梅毒血清检测阳性率。(2)本研究制备的抗Tp47单克隆抗体能敏感且特异地识别Tp47蛋白,利用自主研发的抗Tp47单抗,初步建立了 ELISA、胶体金试纸条检测重组TP47蛋白,在梅毒抗原诊断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3)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47可能通过促进炎症因子的表达来增强HIV经生殖道传播。

姚竞芳[7](2019)在《海洋危化品应急检测技术及其远程实时监控传输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洋生态环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由于石油泄漏、危化品运输泄露等原因,会造成海洋严重的污染。由于目前对于一些常见海洋危化品的检测,均需要大型仪器的支持,同时存在无法短时间内获得检测结果的问题,使得在海上直接对危化品检测和应急管理造成一定困难。本文旨在探索针对典型危化品快速检测的方法,并且达到一定的灵敏度,同时无需大型仪器支持,能够实现检测结果或图像的远程实时传输,以期为海洋环境应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胶体金试纸法因其快速方便、有显色效应并且灵敏度较高的特性,在环境、食品、医学等检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无人艇技术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其在海洋军事、海洋运输、海洋考古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目前将胶体金技术搭载无人艇进行危化品远程实时监测尚罕见报道。本文以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为基础,研发了几种典型危化品的快速检测方法,并且对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针对剧毒氰化物,研发了基于化学显色反应的快速检测方法和适用于无人艇搭载的装置;最后基于无人艇技术,设计了危化品快速检测结果的远程实时传输方案。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论文通过改造苯乙酸、二苯甲酮(BP-3)、硝基苯进行抗原诱导,利用Blab/c小鼠进行抗体制备;(2)利用还原氯金酸溶液的方法,进行胶体金合成和制备,并对合成的胶体金颗粒过程进行了一定优化,将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进行了一定调整。对胶体金颗粒进行了透射电镜鉴定,发现利用1.1ml柠檬酸三钠还原氯金酸所得到的胶体金颗粒粒径在20nm左右,满足一般文献需求,并且颗粒大小均匀,无明显聚集现象,符合后期制备试纸的要求。(3)考虑到氰化物具有剧毒,难以实现通过抗原诱导产生有效抗体,本文基于氢氰酸与苦味酸反应变色的原理,进行了快速检测的探索。通过搭建氰化物快速检测装置,研究了在不同温度(50℃-80℃),不同碳酸钠用量(5g/100ml-15g/100ml)等条件下,苦味酸试纸条的显色反应,检出限达到0.4mg/L。为进一步提高苦味酸试纸条灵敏度,尝试将装置与光电型传感器联用,提高了检出限,达到0.2mg/L。(4)利用无线通讯,将无人艇作为子站,母船作为中心站,选择ARM公司生产的A9系列的处理器,OEMV1 card为GPS模块,9Xtend OEMRF Module为无线通讯模块,TCD1206图像传感器进行视频采集,设计构建了可搭载无人艇的实时成像远程传输系统框架。

曾海娟[8](2018)在《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citrulli,Ac)是一种种传病菌,可感染西瓜、甜瓜、哈密瓜、南瓜、黄瓜、丝瓜等多种葫芦科植物,导致减产甚至绝收。该病菌的抗逆能力非常强,可在种子表面存活35年,并通过带菌种子实现远距离传播。Ac可侵染果实、植株及种子,具有发病迅速、爆发性强、传播快等特点,一旦感染会对瓜类产量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该病害是影响我国瓜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检测果斑病菌常用的方法为基于PCR的方法,该方法检测灵敏度相对较高,但需要精密的热循环仪,且需要34 h才能获得比较准确的结果。此方法需要在一个装备齐全的实验室中进行,不适用于病原菌的田间快速检测。免疫学检测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需要较长的孵育时间,不适用于田间快速检测。而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如免疫层析试纸条,其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不需要使用仪器,在田间病原菌的快速筛查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建立检测果斑病菌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本课题首先制备了抗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SD01的单克隆抗体,结果显示:以果斑病菌野生型菌株SD01免疫BALB/c小鼠,采用细胞融合技术,选择性培养基及间接ELISA法筛选,成功获得4株分泌抗菌株SD01抗体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抗体亚型均为IgG 2a。经制备小鼠腹水并纯化后得到4种单克隆抗体,命名为:6F,6D,7E,4F。间接ELISA法检测4种抗体(2 mg/mL)的效价分别可达到1:12800、1:6400、1:3200、1:6400,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验证纯化的4种抗体均有一条约25 kD的轻链,一条约50 kD的重链,无多余的杂带,抗体纯化效果较好。间接ELISA法检测4种抗体对8株果斑病菌及6株近源的植物病原菌的结合情况,发现6D及4F可以结合8株果斑病菌;6F可以结合6株果斑病菌,与00-1、tw31不结合;7E可以结合5株果斑病菌,与ATCC 29625、00-1、tw31不能结合;6D及7E与6株近源的植物菌均无交叉反应,6F与NCPPB 961、ATCC 33996存在交叉反应;4F与ATCC 33996、ATCC 19307存在交叉反应。通过HRP酶标记6D及4F成功研制了双抗体夹心ELISA法,用于检测果斑病菌SD01的检测灵敏度为105 CFU/mL,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成功制备了一株特异性较强的单克隆抗体6D,其次为4F,可用于建立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由于单抗6F及7E存在与其它果斑病菌不结合的情况,在制备免疫快速检测方法上并不适用。为进一步验证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在实际应用时的检测性能,本课题选取胶体金纳米粒子作为示踪标记物,选取单克隆抗体6D用于胶体金标记后固定在试纸条的结合垫上,同时选取单抗6D及羊抗鼠IgG抗体分别喷涂于硝酸纤维素膜(NC膜)的检测线区域及质控线区域,研制抗体自配对型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并对试纸条的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进行评估。对分别携带8株果斑病菌的西瓜植株样品进行模拟带菌检测,并采用PCR法验证试纸条检测实际样品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抗体自配对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特异性良好,可检测8株果斑病菌,与6株近源的植物病原菌无交叉反应;对纯培养细菌的检测灵敏度为105CFU/mL;试纸条可以在室温条件下储存至少6个月而不失去检测的稳定性;对分别携带8株果斑病菌(浓度为105 CFU/mL)的西瓜植株样品均检出为阳性;常规PCR法对实际样品的验证结果与试纸条检测结果一致,表明研制的抗体自配对型的胶体金试纸条可用于田间样品的快速检测。目前,基于抗体自配对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抗体自配对的方法为双抗体夹心模式的一种扩展,仅使用一种抗体研制双抗体夹心模式的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成功应用,进一步表明该应用模式可以延伸到其它免疫学检测方法的研制上,并成为特异性强的单抗难以获得时研制免疫学检测方法的一种新的构建方式及补充。胶体金作为示踪标记物是目前免疫层析分析技术中最常用的有色标记物,为进一步简化制备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程序并节省成本,本课题进一步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抗原标记的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在本研究中,使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作为示踪标记物,将其添加到细菌培养基中对培养基进行改良。细菌通过改良的培养基培养后可以发出稳定的黄绿色荧光,使其在培养过程中成为一种荧光探针。荧光免疫试纸条的成功研制基于荧光细菌与固定在检测线上未标记的单抗6D结合而实现,本方法研制的荧光试纸条仅需要一株未标记的抗体,简化了试纸条的制备程序并省去标记抗体的使用从而节约了成本。对试纸条的灵敏度、稳定性、特异性进行评估,并对田间采集的13种西瓜植株样品、13种西瓜种子样品及6种西瓜病变样品进行检测,同时用常规PCR法对试纸条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试纸条的检测灵敏度为106 CFU/mL,检测结果可在15分钟内观察;试纸条可以检测8株果斑病菌,且与其它30株病原菌无交叉反应;试纸条可以在室温条件下储存至少4个月;对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与使用常规PCR法的结果一致,表明荧光试纸条在检测实际样品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本研究实现了示踪标记物从标记抗体到标记抗原的转移,研制的基于抗原标记的荧光试纸条,由于仅需要一种无标记的抗体,成功摆脱了传统的抗体标记式的双抗体夹心模式,从而降低了成本,使荧光试纸条更容易推广应用及普及化。为提高制备的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灵敏度,本课题进一步使用FITC标记单抗4F,并喷涂于试纸条的结合垫上成为捕捉抗体,同时使用改良的培养基培养细菌,成功研制出了基于信号放大系统的抗原-抗体双标记的荧光试纸条。在本次研究中,荧光细菌作为第一个荧光探针,FITC标记的单抗4F作为第二个荧光探针,质控线和检测线的获得是通过将羊抗鼠IgG抗体及抗果斑病菌的单克隆抗体6D分别喷涂在NC膜的两端。对试纸条的灵敏度,稳定性,特异性进行评估,并分别对携带8种果斑病菌的西瓜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试纸条可以检出8种果斑病菌,与其它6株近源的植物病原菌无交叉反应;肉眼可观察到的最低检出限为105 CFU/mL,与使用FITC仅标记抗原或仅标记抗体的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相比,灵敏度提高了10倍;可在室温条件下储存至少4个月;试纸条对模拟带菌样品的检测结果与PCR的检测结果一致,表明研制的双标记的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可用于实际样品的快速检测。本研究通过使用FITC标记抗原及抗体,成功研制了基于信号放大系统的双标记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成功实现了信号放大,检测灵敏度可提高10倍。本研究在制备了抗果斑病菌的特异性较强的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选取有色标记物中胶体金纳米粒子、发光标记材料中的FITC用于研制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示踪标记物。在胶体金标记单抗6D的基础上,成功研制了抗体自配对型的免疫层析试纸条;以FITC标记细菌为基础,成功研制了以标记抗原为基础的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以FITC标记细菌及单抗4F为基础,研制了基于抗原-抗体双标记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并分别评价了三种试纸条的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及对实际样品的检测性能。研制的三种免疫层析试纸条与传统的ELISA法及常规PCR方法相比,缩短了检测时间并简化了操作步骤,这种简单,低成本且易于推广的方法将在植物病原菌的监测中起重要作用。

蔡瑞英[9](2018)在《血液传染病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评估》文中指出目的巴贝西虫(Babesia)是专性寄生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内的寄生性原虫,可经输血传播导致巴贝西虫病。经输血传播的巴贝西虫亚型主要有微小巴贝西虫、分歧巴贝西虫、邓肯巴贝西虫,目前在我国没有针对巴贝西虫感染的常规检测方法,为此我们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子信标介导的恒温扩增技术和通用型核酸层析检测方法相对接,利用分子信标的高特异性和结果读取的可视化特性研制出一种可应用于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chnology,POCT)中的省时、高效、易操作的核酸检测方法来检测巴贝西虫。方法首先在Genebank中查找该虫对人致病的基因序列,从中设计和筛选构象合适的Beacon环及相应的引物等,进行反应体系的优化然后先对人工合成的模板序列进行等温扩增,考察其灵敏度、特异性等然后再用质粒对其进行验证,扩增后的样本加入到试纸条上,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取结果,观察所建立的快速等温扩增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首先我们确定了Beacon最佳的反应浓度为50 pM,然后对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确定了primer反应的最佳浓度为5 nM,最佳的反应温度为37℃,最佳的温育时间为30 min,最佳的Mg2+浓度为15 mM,最佳的DMSO反应剂量为1.2μL,然后我们利用优化后的反应体系与筛选出的扩增效率最高的Beacon环对模板的检测灵敏度下限约在50 pM;且与其他几个经输血传播的相近物种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最后用我们构建的巴贝西虫质粒也能被成功检测。结论我们针对经输血传播的多种巴贝西虫亚型基因组保守序列设计了通用型分子信标,并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建立了分子信标介导的等温扩增方法检测巴贝西虫。在保持较高扩增效率的基础之上,该方法显示出良好的特异性,相比镜检等常规检测方法,本论文构建的方法缩短了分析时间、摆脱了对精密仪器设备和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的依赖,可用于快速即时检测。意义针对应急采集血液新发突发传染病检测检定技术上的不足,通过技术集成和创新,发展出有即时检验潜力、分子信标介导的等温扩增方法,有可能填补区域性血液安全保障技术与装置缺项,进一步提升应急采集血液的安全性。

孙亚宁[10](2017)在《玉米赤霉烯酮免疫学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由镰刀菌分泌的一类真菌毒素,功能与雌激素类似,无论在田间的谷物上,还是在贮藏的谷物及谷物制品(包括食品及饲料)中都可以检测到。ZEN可以活化雌激素受体,从而损害动物的生殖系统,由于ZEN中毒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兽医界的广泛关注。动物摄食被ZEN污染的饲料后,可能导致“高雌激素综合症”,肝毒性、细胞毒性、免疫毒性和致肿瘤等多种毒害作用,给畜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动物及人类健康,给兽医、畜牧养殖管理部门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很多国家都对粮食及饲料中ZEN制定了严格的限量标准,并研究其快速、准确及敏感的监测方法。免疫学分析技术因其具有灵敏,特异,快速及高通量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真菌毒素污染的快速检测中。为了获得特异、灵敏的ZEN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对ZEN的分子结构、人工抗原的偶联方法等进行了分析,通过动物免疫及细胞融合,筛选出分泌ZEN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通过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了抗ZEN的单克隆抗体,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进一步组装了ZEN ELISA快速检测试剂盒、ZEN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及同步检测赭曲霉毒素A(OTA)及ZEN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主要实验分析及结果如下。1.ZEN人工抗原的制备根据ZEN的结构特点,将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法初次用于ZEN人工抗原的偶联中,制备了人工抗原ZEN-BSA及ZEN-OVA,经紫外光谱法及SDS-PAGE法初步鉴定人工抗原偶联成功。免疫6只小鼠进行人工抗原的免疫原性鉴定,结果5只小鼠产生了ZEN的抗体,从而证明了人工抗原ZEN-BSA制备成功,且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2.ZEN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选择免疫性较好的小鼠,取其脾脏,经细胞融合、亚克隆、ELISA筛选等方法,得到了能稳定分泌ZEN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4株,并分别命名为:3G10、4A3-A10、4A3-F9、4F11-H5。经体内诱生腹水法得到了相应的腹水,辛酸硫酸铵法纯化腹水,对单抗进行免疫学特性鉴定,经鉴定4株单抗亚型均为IgG1型;ELISA效价均达到10-5以上;IC50分别为1.2972ng/m L、1.1657ng/m L、1.1149 ng/m L、1.3091 ng/mL;亲和常数分别为4.5×1010L/mol、9.21×1010 L/mol、3×1011 L/mol和6.5×1010 L/mol;经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显示4A3-F9抗体特异性较好,与ZAN有53.121%的交叉,与另外4种结构类似物的交叉反应率都小于4%;另外3株单抗与ZAN交叉反应在75.945%-93.569%,与另外4种结构类似物的交叉反应率都小于10%;4株单抗与常见真菌毒素和载体蛋白的交叉反应率都小于0.02%。3.玉米赤霉烯酮ELISA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利用ZEN单克隆抗体4A3-F9研制了ZEN ELISA快速检测试剂盒。试剂盒经优化后,标准曲线线性良好,回归方程为:y=-0.5636x+0.5706,R2=0.9922,检测限为0.2761ng/m L,IC50为1.3315ng/mL,试剂盒的检测范围在0.2761-6.8362 ng/mL,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下,室温可稳定保存1年以上,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及稳定性。选用75%的甲醇为提取液,在玉米及饲料中的平均回收率大于90%,检测限为3.3132μg/kg。综上所述,该ZEN ELISA检测试剂盒可以用于谷物及饲料中ZEN污染的检测。4.玉米赤霉烯酮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的研制利用ZEN单克隆抗体4A3-F9组装ZEN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并对试纸进行参数优化和性能鉴定。经鉴定ZEN试纸的目测灵敏度为20 ng/m L;借助BioDot-TSR3000读条仪进行ZEN的定量检测,扫描不同ZEN浓度的试纸检测线灰度值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6536x+0.8526,R2=0.9898,经计算,试纸定量检测的IC50为3.4632ng/m L,检测限为0.8462 ng/mL。玉米样品中添加回收率为91.30%-97.07%,批内最大变异系数为5.32%,批间最大变异系数为4.84%,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经加速稳定试验证明,该试纸室温可稳定保存1年以上;并通过与HPLC法确证,本试验制备的ZEN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可以用于天然样品中ZEN污染物的检测,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5.同步检测赭曲霉毒素A及玉米赤霉烯酮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的研制本试验在ZEN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的基础上结合OTA单克隆抗体,研制了一种能同步、半定量及定量检测玉米、其他谷物及其制品中OTA及ZEN污染物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结果显示,该试纸检测OTA及ZEN的目测灵敏度分别为6 ng/m L和20 ng/mL,借助TSR3000读条仪可以实现定量检测,其对OTA及ZEN的IC50分别为1.7905 ng/m L和4.3514 ng/m L,检测限分别为0.7697 ng/mL和1.2000 ng/mL。用该试纸检测天然玉米样品,并与HPLC检测结果比对,显示两种检测方法有很好的相关性,该试纸可以用于同时、快速、半定量及定量检测玉米中OTA及ZEN的污染。

二、胶体金试纸法检测血清梅毒抗体的应用和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体金试纸法检测血清梅毒抗体的应用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猫弓形虫感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和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检测方法建立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弓形虫诊断研究进展
    2 弓形虫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2.1 病原学诊断
        2.2 免疫学诊断
        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3 免疫层析试纸技术的研究进展
    4 本实验研究的意义
第2章 弓形虫SAG1、GRA1-GRA7及GRA6-GRA2 基因的原核表达与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质粒、菌株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重组质粒的构建
        2.2.2 重组质粒的表达
        2.2.3 蛋白的纯化
        2.2.4 ELISA检测
    2.3 结果
        2.3.1 重组载体的鉴定
        2.3.2 IPTG诱导剂的最佳使用量的确定
        2.3.3 诱导温度的确定
        2.3.4 GRA1-GRA7、SAG1和GRA6-GRA2 蛋白纯化
        2.3.5 ELISA检测蛋白敏感性结果
第3章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检测猫弓形虫抗体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溶液的配制方法
    3.2 实验方法
        3.2.1 胶体金的制备
        3.2.2 金标GRA6-GRA2 蛋白的制备
        3.2.3 兔抗GRA6-GRA2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抗体的提纯
        3.2.4 胶体金试纸条的制备
        3.2.5 胶体金试纸条的评价
    3.3 结果
        3.3.1 胶体金透射电镜检测结果
        3.3.2 兔抗GRA6-GRA2 多克隆抗体的提纯
        3.3.3 胶体金最适p H的确定
        3.3.4 胶体金最适蛋白标记量的确定
        3.3.5 敏感性检测
        3.3.6 特异性检测
        3.3.7 临床样本检测结果
第4章 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检测猫弓形虫抗体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仪器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溶液的配制方法
    4.2 实验方法
        4.2.1 微球垫的制备
        4.2.2 NC膜的制备
        4.2.3 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及结果判定
        4.2.4 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方法的优化
        4.2.5 荧光免疫层析试纸的评价
    4.3 结果
        4.3.1 抗原标记量的确定
        4.3.2 抗体包被量的确定
        4.3.3 最佳检测时间的确定
        4.3.4 试纸条线性标准曲线的建立
        4.3.5 荧光免疫层析试纸的敏感性
        4.3.6 荧光免疫层析试纸的特异性
        4.3.7 荧光免疫层析试纸的重复性
        4.3.8 临床样本检测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论文中提出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抗营养因子、中药潜在危害物质与重金属的免疫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2 抗营养因子概述
    1.3 中药潜在危害物质的概述
    1.4 重金属概述
    1.5 半抗原的设计与合成
        1.5.1 半抗原的分子设计原则
        1.5.2 半抗原连接臂的选择
        1.5.3 半抗原的制备
    1.6 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1.6.1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1.6.2 荧光免疫层检测技术
        1.6.3 其他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1.7 课题研究对象
    1.8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抗营养因子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2.1.1 引言
        2.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1.4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
        2.1.5 酶标抗体的制备
        2.1.6 单克隆抗体配对与最优配对的筛选
        2.1.7 双抗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2.1.8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的建立
        2.1.9 结果与讨论
        2.1.10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建立
    2.2 恶唑烷硫酮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2.2.1 引言
        2.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小鼠血清检测
        2.2.5 结果与讨论
        2.2.6 ic-ELISA的优化
        2.2.7 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2.3 秋水仙碱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2.3.1 引言
        2.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3.3 实验方法
        2.3.4 结果与讨论
        2.3.5 ic-ELISA的优化
        2.3.6 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药潜在危害物质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乌头碱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3.1.1 引言
        3.1.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4 结果与讨论
        3.1.5 ic-ELISA的优化
        3.1.6 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3.2 松香酸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3.2.1 引言
        3.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结果与讨论
        3.2.5 ic-ELISA的优化
        3.2.6 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3.3 马兜铃酸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3.3.1 引言
        3.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3 实验方法
        3.3.4 结果与讨论
        3.3.5 ic-ELISA的优化
        3.3.6 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金属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铅离子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4.1.1 引言
        4.1.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4 结果与讨论
        4.1.5 ic-ELISA的优化
        4.1.6 荧光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4.2 汞离子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4.2.1 引言
        4.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结果与讨论
        4.2.5 ic-ELISA的优化
        4.2.6 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4.3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α-玉米赤霉醇类化合物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谱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2 α-玉米赤霉醇类化合物概述
        1.2.1 理化性质
        1.2.2 机制及用途
        1.2.3 残留原因及代谢途径
        1.2.4 毒性与危害
        1.2.5 残留限量标准
    1.3 α-玉米赤霉醇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3.1 仪器分析法
        1.3.2 免疫分析法
    1.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概述
        1.4.1 分类及理化性质
        1.4.2 作用机制
        1.4.3 残留原因及危害
        1.4.4 限量标准
    1.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5.1 仪器分析法
        1.5.2 微生物检测法
        1.5.3 免疫分析法
        1.5.4 受体分析法
    1.6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本课题的意义及研究目的
        1.6.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3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α-玉米赤霉醇类化合物广谱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1 引言
    2.2 仪器与材料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2.2.3 实验动物与细胞
        2.2.4 实验主要溶液
    2.3 实验方法
        2.3.1 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2.3.2 小鼠免疫
        2.3.3 小鼠多抗血清的免疫学鉴定
        2.3.4 细胞融合和杂交瘤细胞筛选
        2.3.5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
        2.3.6 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学性能鉴定
        2.3.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人工抗原的合成鉴定
        2.4.2 小鼠多抗血清的免疫学性能
        2.4.3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2.4.4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
        2.4.5 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学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α-玉米赤霉醇类化合物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建立
    3.1 引言
    3.2 仪器与材料
        3.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3.2.3 实验主要溶液
    3.3 实验方法
        3.3.1 ic-ELISA包被浓度和单抗稀释度的优化
        3.3.2 ic-ELISA标准品/样品稀释液有机溶剂含量的优化
        3.3.3 ic-ELISA标准抑制曲线的建立
        3.3.4 ic-ELISA用于实际样品时的性能测定
        3.3.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ic-ELISA最佳包被浓度和最佳单抗稀释度
        3.4.2 标准品/样品稀释液有机溶剂最佳含量
        3.4.3 ic-ELISA标准抑制曲线
        3.4.4 样品基质效应
        3.4.5 实际样品的检测限、定量限和回收率
        3.4.6 与现有方法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α-玉米赤霉醇类化合物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建立
    4.1 引言
    4.2 仪器与材料
        4.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4.2.3 实验主要溶液
    4.3 实验方法
        4.3.1 胶体金纳米颗粒的制备与鉴定
        4.3.2 胶体金标记抗体的制备
        4.3.3 试纸的组装和检测原理
        4.3.4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建立与性能鉴定
        4.3.5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用于实际样品时的性能测定
        4.3.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胶体金颗粒的制备
        4.4.2 胶体金标记抗体的pH值和抗体标记用量的优化
        4.4.3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性能
        4.4.4 与现有方法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受体青霉素结合蛋白的制备
    5.1 引言
    5.2 仪器与材料
        5.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5.2.3 实验主要溶液
    5.3 实验方法
        5.3.1 表达载体的构建
        5.3.2 预表达及预纯化
        5.3.3 蛋白的扩大培养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表达载体的构建
        5.4.2 重组蛋白的制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受体检测法的建立
    6.1 引言
    6.2 仪器与材料
        6.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6.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6.2.3 实验主要溶液
    6.3 实验方法
        6.3.1 直接竞争酶标记受体检测法
        6.3.2 酶促化学发光受体分析法
        6.3.3 牛奶样品的检测
        6.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最佳受体蛋白包被浓度与最佳酶标物稀释度
        6.4.2 包被液和包被条件的优化
        6.4.3 封闭缓冲液和封闭条件的优化
        6.4.4 反应时间的优化
        6.4.5 酶标记受体检测法的建立
        6.4.6 酶促化学发光受体分析法的建立
        6.4.7 添加回收试验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日照市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肝感染状况的统计分析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和样本采集与处理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采集与处理
    2 研究的技术路线
    3 主要试剂及仪器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仪器
    4 常规血液筛查模式
        4.1 血清中HBsAg ELISA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4.2 血清中Anti-HCV ELISA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4.3 血清中HIV-1-Ag/Ab ELISA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4.4 血清中TP抗体ELISA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4.5 ELISA血液筛查全自动化流程的建立
        4.6 血清中ALT检测的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5 NAT技术对血液中HBV DNA、HCV RNA、HIV RNA进行筛查
        5.1 实验原理
        5.2 实验方法及步骤
        5.3 质量控制
    6 PCR法定量检测HBV DNA
        6.1 实验原理
        6.2 实验方法及步骤
    7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两对半”
        7.1 实验原理
        7.2 实验方法及步骤
    8 血清中TGF-β1 定量ELISA检测
        8.1 实验原理
        8.2 实验方法及步骤
    9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常规血液筛查结果统计分析
        1.1 血清中HBsAg、抗-HCV、HIV-1-Ag/Ab、TP、ALT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1.2 HBsAg阳性样本的统计分析
    2 NAT检测技术对血液筛查结果分析
        2.1 核酸检测HBV DNA、HCV RNA、HIV RNA阳性率统计分析
        2.2 两个厂家核酸检测系统比较分析
    3 PCR定量检测HBV DNA以及血清学检测“两对半”结果分析
    4 血清中TGF-β1 定量ELISA检测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5)基于SERS结合免疫层析技术检测β-伴大豆球蛋白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豆蛋白的研究现状
    1.2 β-伴大豆球蛋白(Gly m5)
        1.2.1 β-伴大豆球蛋白的结构和性质
        1.2.2 β-伴大豆球蛋白所引起的食物过敏
        1.2.3 β-伴大豆球蛋白脱敏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国内外β-伴大豆球蛋白的检测方法研究
        1.3.1 液相色谱法
        1.3.2 质谱法
        1.3.3 PCR技术
        1.3.4 免疫分析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β-伴大豆球蛋白鼠源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特性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溶液及配方
        2.1.3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免疫原的制备
        2.2.2 鼠源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2.3 多克隆抗体的特性鉴定
        2.2.4 多克隆抗体的Western blot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天然抗原的SDS-PAGE鉴定
        2.3.2 多克隆抗体的特性鉴定
        2.3.3 多克隆抗体的Western blot鉴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β-伴大豆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学特性鉴定
    3.1 材料和仪器
        3.1.1 试剂及溶液
        3.1.2 实验动物、骨髓瘤细胞及其他材料
        3.1.3 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3.2.2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及亚克隆
        3.2.3 β-伴大豆球蛋白鼠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3.2.4 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
        3.2.5 阳性细胞株培养上清、腹水效价测定
        3.2.6 单克隆抗体敏感性测定
        3.2.7 单克隆抗体亲和常数测定
        3.2.8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β-伴大豆球蛋白鼠源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3.3.2 抗体纯化前后电泳鉴定
        3.3.3 阳性细胞株培养上清、腹水效价测定
        3.3.4 敏感性测定
        3.3.5 亲和常数测定
        3.3.6 亚型鉴定
        3.3.7 特异性测定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免疫层析试纸方法的研究
    4.1 材料和仪器
        4.1.1 试剂与溶液
        4.1.2 主要仪器及来源
    4.2 方法
        4.2.1 胶体金标记抗体的制备
        4.2.2 拉曼免疫探针的制备
        4.2.3 免疫层析试纸的组装
        4.2.4 双抗夹心法检测β-伴大豆球蛋白方法的建立
        4.2.5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免疫层析方法(SERS-LFA)的建立
        4.2.6 双抗夹心ELISA法对试纸条方法的确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金标探针的制备
        4.3.2 间接法确定胶体金标记抗体的灵敏度
        4.3.3 双抗夹心法的检测方法
        4.3.4 拉曼免疫探针的制备
        4.3.5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层析试纸方法
        4.3.6 表面增强拉曼试纸的准确性
        4.3.7 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验证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6)HIV感染者梅毒筛查流程及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47对HIV经生殖道感染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评价不同的梅毒筛查流程对HIV感染者合并梅毒感染的血清学阳性检出率的影响
    1.1 背景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研究结果
    1.5 讨论
    1.6 小结
第二部分 抗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47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研究
    2.1 背景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部分 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47对HIV经生殖道感染影响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海洋危化品应急检测技术及其远程实时监控传输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海洋危险化学品研究现状
        1.2.2 胶体金研究现状
    1.3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1.4 苯类化合物对海洋生物的毒性
    1.5 氰化钠毒性
    1.6 实时检测与无人艇技术
        1.6.1 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
        1.6.2 4G技术
        1.6.3 无线数传电台
        1.6.4 无人艇技术
    1.7 课题来源、意义及研究内容
        1.7.1 课题来源
        1.7.2 研究意义
        1.7.3 研究内容
        1.7.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氰化钠的检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药品与试剂
        2.1.2 溶液配置
        2.1.3 仪器与装置
        2.1.4 实验方法
    2.2 实验步骤
        2.2.1 氰化钠的测定
        2.2.2 氰化钠测定的最佳条件探索
        2.2.3 氰化钠测定实验装置
        2.2.4 氰化钠测定的技术路线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种典型海洋危化品的胶体金试纸条制备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溶液系统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BP-3抗原合成
        3.2.2 苯乙酸的抗原改造
        3.2.3 硝基苯的单克隆抗体制备
        3.2.4 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
        3.2.5 骨髓瘤细胞制备
        3.2.6 饲养细胞制备
        3.2.7 细胞融合
        3.2.8 杂交瘤细胞克隆
        3.2.9 抗体制备
        3.2.10 胶体金制备
        3.2.11 胶体金的鉴定
        3.2.12 探究加热时间及柠檬酸三钠加入量对胶体金制备的影响
    3.3 实验结果
        3.3.1 苯乙酸
        3.3.2 BP-3
        3.3.3 硝基苯
        3.3.4 胶体金肉眼观察
        3.3.5 胶体金紫外扫描鉴定
        3.3.6 透镜鉴定胶体金
        3.3.7 胶体金制备的讨论
    3.4 胶体金试纸条的制备
    3.5 章节小结
第四章 实时监控方案设计
    4.1 无线通讯
        4.1.1 无线通讯搭建
        4.1.2 处理器选择
        4.1.3 GPS模块
        4.1.4 无线通讯模块
        4.1.5 视频采集
    4.2 无人艇搭载方案
        4.2.1 胶体金试纸条检测装置
        4.2.2 氰化钠检测检测装置
    4.3 已完成部件
    4.4 实时监控方案系统设计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概述
    1.2 单克隆抗体技术概述
        1.2.1 单克隆抗体技术简介
        1.2.2 抗体的制备方式
    1.3 免疫层析技术简介
        1.3.1 免疫层析技术的原理
        1.3.2 层析试纸条技术的示踪标记物
    1.4 瓜类果斑病菌检测及防治技术进展
        1.4.1 检测技术
        1.4.2 防治方法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果斑病菌免疫原的制备
    2.1 材料
        2.1.1 菌株
        2.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鉴定
        2.2.2 免疫菌株选择及培养基优化
        2.2.3 免疫原制备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鉴定
        2.3.2 免疫菌株选择
        2.3.3 免疫菌株培养基优化
        2.3.4 免疫原制备
    2.4 讨论
第三章 抗果斑病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双抗体夹心ELISA法的研制
    3.1 材料
        3.1.1 实验菌株
        3.1.2 实验动物及细胞
        3.1.3 试剂与耗材
        3.1.4 试剂配制
        3.1.5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小鼠免疫方式
        3.2.2 细胞融合及筛选
        3.2.3 腹水制备及亚型测定
        3.2.4 抗体纯化及纯度测定
        3.2.5 抗体效价测定
        3.2.6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分析
        3.2.7 单克隆抗体的HRP酶标记
        3.2.8 双抗体夹心ELISA法的建立
        3.2.9 双抗体夹心ELISA法的特异性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小鼠血清效价
        3.3.2 单克隆抗体筛选
        3.3.3 单克隆抗体的亚型测定
        3.3.4 单克隆抗体的效价测定
        3.3.5 单克隆抗体的SDS-PAGE分析
        3.3.6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
        3.3.7 酶标记抗体的效果测定
        3.3.8 双抗体夹心ELISA法的检测特异性
        3.3.9 双抗体夹心ELISA法的检测灵敏度
    3.4 讨论
第四章 基于抗体自配对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
    4.1 材料
        4.1.1 实验菌株
        4.1.2 试剂与耗材
        4.1.3 试剂的配制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胶体金的制备
        4.2.2 胶体金标记抗体的条件优化
        4.2.3 金标抗体的制备
        4.2.4 试纸条的组装及结果判读
        4.2.5 试纸条的灵敏度
        4.2.6 试纸条的特异性
        4.2.7 试纸条的稳定性
        4.2.8 实际样品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抗体标记条件的优化
        4.3.2 金标抗体的波长扫描
        4.3.3 检测线浓度的优化
        4.3.4 试纸条的特异性
        4.3.5 试纸条的灵敏度
        4.3.6 试纸条的稳定性
        4.3.7 试纸条检测实际样品
        4.3.8 常规PCR法检测实际样品
    4.4 讨论
第五章 基于抗原标记的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
    5.1 材料
        5.1.1 实验菌株
        5.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5.1.3 主要仪器
        5.1.4 试剂的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改良的培养基培养细菌
        5.2.2 改良培养基对果斑病菌生长的影响
        5.2.3 最佳FITC浓度的优化
        5.2.4 免疫荧光试纸条的组装及结果判读
        5.2.5 试纸条的灵敏度及稳定性
        5.2.6 试纸条的特异性
        5.2.7 试纸条检测模拟带菌样品
        5.2.8 试纸条检测实际样品
        5.2.9 常规PCR法验证试纸条的检测准确性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改良培养基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5.3.2 最佳FITC浓度的优化
        5.3.3 细菌的荧光效果观察
        5.3.4 检测线浓度的优化
        5.3.5 荧光试纸条的灵敏度及稳定性
        5.3.6 荧光试纸条的特异性
        5.3.7 荧光试纸条检测模拟带菌样品
        5.3.8 荧光试纸条检测实际样品
        5.3.9 常规PCR法验证试纸条检测模拟带菌样品的准确性
        5.3.10 常规PCR法验证试纸条检测实际样品的准确性
    5.4 讨论
第六章 基于抗原抗体双标记的免疫荧光试纸条的研制
    6.1 材料
        6.1.1 实验菌株
        6.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6.1.3 主要仪器设备
        6.1.4 试剂配制
    6.2 实验方法
        6.2.1 单抗4F的荧光素标记
        6.2.2 细菌培养及样品预处理
        6.2.3 试纸条的组装及结果判读
        6.2.4 荧光抗体使用量的确定
        6.2.5 试纸条的灵敏度及稳定性
        6.2.6 试纸条的特异性
        6.2.7 模拟带菌样品检测
        6.2.8 常规PCR法检测果斑病菌的灵敏度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抗体标记效果的检测
        6.3.2 荧光抗体使用量的优化
        6.3.3 试纸条的灵敏度
        6.3.4 试纸条的特异性
        6.3.5 试纸条的稳定性
        6.3.6 试纸条检测西瓜样品
        6.3.7 常规PCR法验证荧光试纸条检测实际样品的准确性
        6.3.8 常规PCR法检测果斑病菌的灵敏度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致谢

(9)血液传染病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巴贝西虫核酸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前言
        1 巴贝西虫感染现状
        2 巴贝西虫感染的检测方法
        3 分子信标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
        4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极端环境条件对胶体金免疫层析产品的影响评估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10)玉米赤霉烯酮免疫学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玉米赤霉烯酮研究进展
        1.1 玉米赤霉烯酮简介
        1.2 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现状
        1.3 玉米赤霉烯酮的代谢及其毒性
        1.3.1 玉米赤霉烯酮的代谢
        1.3.2 玉米赤霉烯酮的生殖毒性及其对养殖业的危害
        1.3.3 玉米赤霉烯酮的细胞毒性及遗传毒性
        1.3.4 玉米赤霉烯酮的免疫毒性
        1.3.5 玉米赤霉烯酮对肿瘤发生的影响
        1.4 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标准
        1.5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
        1.5.1 薄层色谱法
        1.5.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5.3 免疫学检测方法
    2 胶体金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胶体金的制备
        2.2 胶体金的标记
        2.3 胶体金免疫渗滤的基本结构及检测原理
        2.4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的基本结构及检测原理
        2.4.1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的基本结构
        2.4.2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检测原理
        2.5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在兽医领域的应用
        2.5.1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在动物疫病检测中的应用
        2.5.2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2.5.3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在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玉米赤霉烯酮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鉴定
    1 材料
        1.1 试剂
        1.2 主要溶液配方
        1.3 仪器
        1.4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法制备ZEN人工抗原
        2.2 ZEN人工抗原的鉴定
        2.2.1 SDS-PAGE法鉴定ZEN人工抗原
        2.2.2 UV鉴定ZEN人工抗原
        2.3 ZEN人工抗原免疫学鉴定及融合小鼠的筛选
        2.3.1 动物免疫
        2.3.2 建立间接抑制ELISA方法鉴定小鼠多抗血清
    3. 结果和分析
        3.1 人工抗原的鉴定
        3.1.1 UV鉴定ZEN人工抗原
        3.1.2 SDS-PAGE鉴定结果
        3.2 人工抗原免疫效果评价及融合小鼠筛选
        3.2.1 小鼠血清中ZEN多克隆抗体(pAb)效价测定
        3.2.2 小鼠血清中ZEN多克隆抗体(pAb)灵敏度的测定
    4 讨论
        4.1 人工抗原的制备
        4.2 载体蛋白的选择
        4.3 动物免疫
        4.4 ELISA方法的选择
    5 结论
第三章 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学特性鉴定
    1 材料
        1.1 试剂
        1.2 溶液
        1.3 仪器
    2 方法
        2.1 加强免疫
        2.2 细胞融合
        2.2.1 NS0细胞的准备
        2.2.2 脾脏细胞的制备
        2.2.3 细胞融合
        2.3 杂交瘤细胞筛选
        2.3.1 棋盘法确定筛选最佳包板浓度
        2.3.2 杂交瘤细胞阳性孔筛选
        2.3.3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及复苏
        2.3.4 饲养细胞的制备
        2.3.5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
        2.4 体内诱生法大量制备腹水
        2.4.1 注射腹水小鼠准备
        2.4.2 制备腹水
        2.4.3 辛酸硫酸铵法纯化腹水
        2.5 单克隆抗体性质鉴定
        2.5.1 单克隆抗体亚型
        2.5.2 单克隆抗体效价及灵敏度鉴定
        2.5.3 单克隆抗体亲和力的测定
        2.5.4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3 结果和分析
        3.1 杂交瘤细胞株筛选
        3.1.1 最佳包被浓度确定
        3.1.2 杂交瘤细胞筛选
        3.1.3 腹水的制备
        3.1.4 腹水的纯化
        3.2 单克隆抗体免疫学特性鉴定
        3.2.1 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
        3.2.2 单克隆抗体效价及灵敏度鉴定
        3.2.3 抗体亲和力测定
        3.2.4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4 讨论
        4.1 骨髓瘤细胞的选择
        4.2 细胞融合条件选择
        4.2.1 融合时间的选择
        4.2.2 骨髓瘤细胞的准备
        4.2.3 融合时饲养细胞的选择
        4.2.4 融合方法的选择
        4.2.5 关于选择性培养基
        4.3 单抗的纯化
    5 结论
第四章 玉米赤霉烯酮ELISA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1 材料
        1.1 试剂及溶液
        1.2 仪器
    2 方法
        2.1 ELISA试剂盒最佳工艺的确定
        2.1.1 最佳反应时间及抗体工作浓度的选择
        2.1.2 ELISA试剂盒标准曲线的绘制及样品的检测方法
        2.2 试剂盒性能的测定
        2.2.1 试剂盒检测限
        2.2.2 试剂盒检测范围
        2.2.3 精密度
        2.2.4 稳定性
        2.3 谷物及饲料样品的检测
        2.3.1 样品处理方法
    3 结果和分析
        3.1 试剂盒最佳反应时间及工作浓度
        3.2 试剂盒标准曲线
        3.3 试剂盒组装
        3.4 试剂盒操作流程
        3.5 试剂盒性能测定
        3.5.1 试剂盒检测限
        3.5.2 试剂盒检测范围
        3.5.3 试剂盒精密度
        3.5.4 试剂盒稳定性
        3.6 谷物及饲料样品的检测
        3.6.1 甲醇对试剂盒的影响
        3.6.2 样品提取液浓度的确定
        3.6.3 试剂盒检测谷物及饲料样品的准确度
    4 讨论
        4.1 ELISA方法的主要影响因素
        4.1.1 抗体的性质
        4.1.2 最佳包被浓度的确定
        4.1.3 反应时间的优化
        4.2 试剂盒的包装与保存
        4.3 检测样品及样品提取方法的选择
    5 结论
第五章 玉米赤霉烯酮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的研制
    1 材料
        1.1 试剂
        1.2 主要溶液配方
        1.3 仪器
    2 方法
        2.1 胶体金的制备及鉴定
        2.1.1 胶体金的制备
        2.1.2 胶体金的鉴定
        2.2 金标抗体的制备
        2.2.1 金标抗体最佳pH的确定
        2.2.2 抗体最佳标记量的确定
        2.2.3 胶体金标记ZEN mAb
        2.3 试纸的组装
        2.3.1 样品垫及金垫的处理
        2.3.2 试纸的组装
        2.3.3 NC膜喷膜浓度的确定及金标抗体条件的选择
        2.4 试纸条的结果判定
        2.4.1 试纸条半定量检测
        2.4.2 试纸条的定量检测
        2.5 样品的处理方法
        2.6 试纸性能鉴定
        2.6.1 试纸灵敏度测定
        2.6.2 试纸准确性及精密度的测定
        2.6.3 试纸稳定性检测
        2.7 试纸条在天然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3 结果和分析
        3.1 胶体金的鉴定
        3.2 抗体最佳标记用量的确定
        3.3 NC膜喷膜条件及金标抗体条件的确定
        3.3.1 T线喷膜浓度的初探
        3.3.2 T线喷膜浓度的确定及金标抗体pH值的确定
        3.3.3 C线喷膜浓度及喷金量的确定
        3.4 试纸性能的鉴定
        3.4.1 试纸目测灵敏度的测定
        3.4.2 ZEN试纸定量灵敏度
        3.4.3 试纸的准确性及精密度
        3.4.4 试纸的稳定性
        3.4.5 对比不同方法检测天然玉米样品中ZEN
    4 讨论
        4.1 胶体金制备的注意事项
        4.1.1 胶体金制备材料及器皿的影响
        4.1.2 还原剂浓度对胶体金制备的影响
        4.2 金标抗体保存液的配置原则
        4.2.1 合适的缓冲液
        4.2.2 大分子物质
        4.2.3 糖类
        4.2.4 表面活性剂
        4.3 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5 结论
第六章 同步检测赭曲霉毒素A及玉米赤霉烯酮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的研制
    1 材料
        1.1 试剂
        1.2 主要溶液配方
        1.3 仪器
    2 方法
        2.1 二联试纸最优条件的探索
        2.1.1 胶体金标记mAb
        2.1.2 NC膜喷膜浓度及试纸缓冲系统的确定
        2.2 试纸的组装
        2.3 二联试纸结果判定
        2.3.1 二联试纸半定量检测结果判定
        2.3.2 二联试纸条定量检测结果判定
        2.4 样品的处理方法
        2.5 二联试纸性能鉴定
        2.5.1 二联试纸灵敏度测定
        2.5.2 二联试纸准确性及精密度的测定
        2.5.3 二联试纸稳定性检测
        2.6 二联试纸检测天然样品
    3 结果和分析
        3.1 二联试纸最优条件
        3.1.1 金标mAb最优标记条件
        3.1.2 二联试纸喷膜浓度及试纸缓冲系统的确定
        3.2 二联试纸性能测定
        3.2.1 二联试纸目测灵敏度的测定
        3.2.2 二联试纸定量灵敏度
        3.2.3 二联试纸的准确性及精密度
        3.2.4 试纸的稳定性
        3.2.5 对比不同方法检测天然样品中OTA及ZEN
    4 讨论
    5 结论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四、胶体金试纸法检测血清梅毒抗体的应用和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猫弓形虫感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和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检测方法建立及初步应用[D]. 张宁.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1)
  • [2]抗营养因子、中药潜在危害物质与重金属的免疫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 李少珍. 江南大学, 2021(01)
  • [3]α-玉米赤霉醇类化合物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谱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 殷萌琪. 江南大学, 2020(04)
  • [4]日照市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肝感染状况的统计分析及研究[D]. 袁志凤. 青岛大学, 2019(03)
  • [5]基于SERS结合免疫层析技术检测β-伴大豆球蛋白的方法研究[D]. 于秋荣.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6]HIV感染者梅毒筛查流程及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47对HIV经生殖道感染影响的研究[D]. 陈彬. 浙江大学, 2019(03)
  • [7]海洋危化品应急检测技术及其远程实时监控传输方案研究[D]. 姚竞芳.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7)
  • [8]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D]. 曾海娟. 上海理工大学, 2018(04)
  • [9]血液传染病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评估[D]. 蔡瑞英.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10]玉米赤霉烯酮免疫学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 孙亚宁. 甘肃农业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胶体金试纸检测血清梅毒抗体的应用与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