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化经纪人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化经纪人

一、怎样当好文化经纪人(论文文献综述)

徐堃[1](2021)在《民国初年京剧市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12年封建王朝结束,士绅为躲避战争,携带其财富脱离乡土,向城市集中;士绅与商人的界限模糊,形成新的绅商阶层;农业和手工业趋于衰落,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瓦解;国家官僚资本主义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垄断地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同时,城市的近代化、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逐渐形成,为娱乐业的繁荣提供了温床。京剧艺术不再受皇家偏好的影响,更加纯粹的走向市场,依靠市场运作持续生存。京剧突破消费者阶层限制,成为最为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之一。通过对民国初年北京和上海两大商业圈京剧市场的研究,剖析京剧市场逐渐发展至高潮期时段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和赞助人背景,分析市场主体构成及特征、市场化运营的特征和结果以及政府的监管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京剧市场繁荣的历史必然性、偶然性以及不可复制性,寻找繁荣背后暗藏着的式微的线索、原因及规律。除绪论外,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从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京剧伶人在北京和上海两个不同的“区域空间”中流动,形塑了京剧艺术表演程式的融合与创新,也成为京剧艺术与其赞助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网络的基础。第二章从戏班、戏园、消费者三个方面论述了京剧市场主体的构成及特征。第三章从梨园自治组织、梨园经纪组织和媒体平台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市场中起到联结各市场主体作用的社会中介组织。第四章从堂会演出与戏园商业演出的关系、戏价与包银的关系、戏园和戏班的合作关系、伶人薪酬和支出水平四个方面论述了京剧市场运行的特征。第五章论述了京剧市场化运作的影响。第六章论述了官方机构对京剧市场的监管。总之,民国初年(1912-1927年)的京剧市场,在经历了政治格局的变动之后,延续清代以来的发展趋势,并走向繁荣。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暗藏了式微的线索,对于今天戏曲市场甚至是整个音乐表演艺术市场的发展都有其借鉴意义。

仇慧[2](2020)在《高邮市村干部创业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村干部承担着宣传国家方针政策、维护农村基层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村基层群众的责任,对整个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村干部是基层最有力的宣传者、推动者和落实者。但村干部创新创业的比例和富民成效还有待引导、提升,特别是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还不足,还需进一步研究相关鼓励激励对策。本文以高邮市村干部创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在对村干部创业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创业政策衡量框架理论,分析了高邮市政府扶持村干部创业的主要做法、意义和成效,村干部创业群体的基本特征、创业的基本模式,以及存在问题,并从政府职能视角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完善高邮市优化政府职能扶持村干部创业的可行路径。希望能为其他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农村地区,在引导村干部创业富民、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介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创业政策衡量框架理论。第三章介绍高邮市村干部创业现状,包括高邮市政府扶持村干部创业的主要做法、意义和成效,以及村干部创业群体的基本特征、创业的基本模式等。第四章分析高邮市村干部创业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职能视角进行原因分析。第五章提出高邮市优化政府职能扶持村干部创业的对策建议。最后,在结论中指出,应通过组织推动、政策扶持,树立鼓励村干部创业富民的鲜明导向。一要完善高邮市村干部创业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简化创业审批程序,实行县乡联动扶持;二要树立高邮市村干部创业富民导向,加强村干部创业富民宣传力度,建立村干部创业鼓励激励机制,完善村干部创业富民工作机制;三要健全高邮市村干部创业扶持保障体系,完善风险保障机制,优化农村产业基础,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四要加强高邮市村干部创业能力培养,双向培养创业人才,引导树立创业理念,培养经营管理能力,建立创业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激发全市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增强创业富民效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刘鹏[3](2020)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及其现代化关系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的成败。随着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中国乡村治理面临乡村精英大量流失,乡村治理有效性不足,乡村空心化、秩序失序化、文化断裂化等诸多困境。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传统,经历了从保护型经纪人到赢利型经纪人再到各类精英兴起的变迁过程。新时代,在“以文治理”兴起、乡土情结萦牵、自我价值实现等内在推力和国家政策积极推动、乡村治理现实需求等外在拉力合力牵引下,各地纷纷因地制宜创新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模式且成效显着,能带动乡村经济,引领乡村文化,维护乡村秩序,促进乡村善治。然而,受乡村治理内卷化、“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转变、“传统”与“现代”乡贤文化矛盾等因素影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阻力重重。为了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必须以处理好新乡贤与“村两委”之间的互动关系、处理好“新乡贤治村”与村民自治的关系、把握好新乡贤治理的限度和发展方向为前提条件,积极探索以新乡贤培育机制为基础、以新乡贤参与机制为核心、以新乡贤激励机制为动力、以新乡贤评价机制为关键的协同运行机制,不断推进国家治理逻辑的现代化转向,重构基层政府的权责体系,提升新乡贤协同治理能力,构建新乡贤双向沟通渠道和协同治理平台,发挥新乡贤作用,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发展,使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趋于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中国特色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及时破解乡村治理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境,以此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袁成峰[4](2020)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基于“教学经纪人”模式提升师资水平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专业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导致了专业教师严重紧缺。"教学经纪人"可有效沟通学校与企业,为学校介绍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优秀兼职教师,缓解学校师资紧张问题,是解决师资紧缺的重要途径,此举还能够促进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

黄宁生[5](2019)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长要当好七个角色——兼议学校生态环境的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学校生态环境影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优化学校生态环境。为此,校长应当好心理师、设计师、工程师、领航员、经纪人、大厨师、园艺师等七个角色,发挥"推动与引领、支持与服务"作用,在学校形成"教师八有"的勃发状态,形成教师主动追求专业发展,人人行走在专业发展道路上的兴盛局面。

谢仰进[6](2019)在《班主任教育信念的塑造 ——一位优秀高中班主任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班主任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一所学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实施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实现学校办学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目前,很多学校都面临着班主任“危机”,出现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愿意承担班主任工作的现象。因此,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队伍素质显得尤为必要且重要。本文以班主任教育信念为研究课题,主要采用教育生活叙事、访谈法和文献法,针对在该领域现有文献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通过选取泉州某所名校的一位优秀高中班主任作为研究对象,以生动、形象地记述其教育经历、讲述其教育故事、叙述其教育事例的方式,从家庭环境、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和各类收获等角度,详细分析这位优秀班主任教育信念的发展历程,深入挖掘其教育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班主任教育信念的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和意义价值,以促进人们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和反思,也为其他班主任的成长提供借鉴。最后从班主任内部自我提升和外部学校推促两个方面,探究班主任教育信念塑造的策略,以促进班主任自身成长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增强班主任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解决目前存在的班主任“危机”,更好地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和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王晟宇[7](2018)在《通辽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般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现阶段的普遍叫法)、牧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由于地区有差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叫法涵盖性强,对于内蒙古地区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提高合作组织成员的经济收入为直接目的,是通过完整产业链来提高农村整体发展水平最为有效的组织手段。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多种互助组织进行整合,如对资金管理、技术应用、生产购销等进行有效整合。因此,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其在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增效和达到小康水平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较多,在诸多的因素中以农村小规模经营、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影响最为显着。根据农村市场及市场经济的观点看,通过农民自主合作的制度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是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最为有效的制度手段。近年来我们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但通辽地区起步较晚,对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十分缺乏。因此,在总结通辽地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本研究目的在于为该地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模式借鉴。本文在广泛收集通辽地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地区合作社经济组织现状统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农牧民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意愿及需求,通过定性与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约因素。在充分认识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盈利和组织模式情况下,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发展模式,提出了适合通辽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由于地方政府宣传和资金支持力度匮乏,加之农牧民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参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较差,但是随着农牧民对合作经济组织参与方式、经营模式和先进技术的了解,其参加程度不断得到提高;第二,由于信息服务和宣传力度不足,导致通辽地区农牧民更倾向于自身组建或者政府认可的合作经济组织,受到销售条件限制的地区,农牧民才开始转向参加龙头企业带头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牧民参与合作社的程度受到政府导向的影响;第三,在调研中发现,在经济条件发达的乡镇,由于财政和服务力度增加,农牧民自身文化水平较高,该地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呈现角色演化过程,不同类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明确发展目标和组织形式。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规模。重点向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自身能力建设和宣传培训、信息服务等重点公共服务环节。创新财政扶持措施,探索建立财政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考核激励机制,鼓励旗县市区、乡镇财政增加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典型带动作用。

文古子博[8](2019)在《基层治理视域下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四川凉山3个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精准扶贫是在深刻总结以往扶贫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实际,提出的新时期国家扶贫战略,是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对全国范围内实现脱贫,力争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现阶段,以凉山州为代表的“三区三州”已成为精准扶贫的重点攻坚区域。本文基于基层治理视角,通过对凉山州3个乡的实地调研,分析其精准扶贫成效和存在问题,以小见大,进而分析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的原因,并提出独具民族地区特色的解决路径选择。希望能为“三区三州”为代表的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推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本文重点对位于凉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金阳县南瓦乡、昭觉县解放乡、支尔莫乡三个乡进行实地调研,针对性设计乡镇干部、村级干部、贫困户三种不同问卷,覆盖调查精准扶贫的不同主体,确保调研过程的全面、客观以及调研数据的真实、可靠。继而以三个乡作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样本,结合基层治理理论,全面深入分析,发现南瓦乡的移民搬迁工作、解放乡的特色养殖业发展、支尔莫乡的乡村旅游经济等扶贫工作亮点,挖掘出贫困户铺张浪费严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支柱特色产业发展薄弱、已脱贫户返贫率偏高等极具民族特点的精准扶贫问题。并结合调研样本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实际,总结出贫困人口素质不高、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扶贫主体责任意识淡薄等民族地区集中贫困的原因,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壮大劳务输出产业、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动扶贫主体积极参与四个方面的路径选择,以推进民族集中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改善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本文的优点和不足。就优点来讲一是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研究文献还较少,使本文研究极具代表和借鉴意义;二是调研过程中充分发挥笔者了解民族地区、熟悉当地精准扶贫工作的“主人”优势,确保调研过程的客观真实,提出的问题和对策独具民族特性;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站在独特视角,使基层治理、精准扶贫理论与精准扶贫工作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引、指导实践,用实践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发展。不足点在于笔者理论功底较差,特别是文字写作能力较弱,在文字表达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同时,由于思维不够开阔,对问题的分析没有宽度。

林茂[9](2017)在《“互联网+”时代的出版模式与人才培养关系微探》文中指出文章针对"互联网+"时代出版业态可能发生的变革,探讨"互联网+"的本质,认为传统图书出版应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图书的衍生价值,实现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要实现这种转变,需要培养一批具有职业素养的"文化经纪人"。

王向阳,杨莹,莫先翠[10](2016)在《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村干部角色研究综述》文中指出村干部作为农村基层组织中的重要组成成员,在村庄治理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村干部的身份有其特殊性,既不是国家公务人员,也不是普通的农民。学界对村干部角色的研究很多,根据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村干部角色研究的理论内容来看,主要从从国家、村庄以及村干部自身三个角度对村干部的角色进行研究分析,近些年来"新乡贤"治理成为热门的农村治理方式,即将"新乡贤"角色纳入村干部群体中,以完善村干部在农村治理中的作用发挥。

二、怎样当好文化经纪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当好文化经纪人(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初年京剧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一)近代史及社会史研究中的成果
        1、近代史研究中的相关成果
        2、艺术、经济与社会
        (二)戏曲史研究中的相关成果
        (三)京剧市场研究的相关成果及评析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民国初年京剧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环境
    第一节 民国初年京剧发展的经济环境
        一、人口构成
        二、交通方式
        三、经济发展状况
        四、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一、文化的“现代”转型与新文化格局形成
        二、京剧改良运动的肇始与式微
    第三节 城市有闲阶级对京剧的赞助
        一、 “自娱+娱人”模式
        二、 “趣味+金钱”模式
第二章 京剧市场的主体
    第一节 戏班组织管理制度的变化
        一、戏班组织体系的松散化
        二、戏班制度的保留与创新
    第二节 戏园经营的革新与困境
        一、新式舞台发展的特征
        二、新式舞台的经营困境
        三、戏园经营业中资本力量的对抗
    第三节 观众社会阶层构成的演变
        一、下层社会观众逐渐被边缘化
        二、精英阶层观众成为主流
        三、女性观众进入剧场
        四、京剧的海外市场和观众
第三章 京剧市场的中介组织
    第一节 梨园自治组织的影响与作用
        一、独立信仰系统是梨园集体主义的基石
        二、梨园行会组织是伶人生存的基本保障
    第二节 梨园经纪组织雏形出现
    第三节 媒体平台宣传造势
第四章 京剧市场的运行
    第一节 堂会与商业演出并行互补
    第二节 逐渐走高的戏价与包银
    第三节 戏园与戏班合作与分配制度
        一、从轮转制到长期合同
        二、短期合作与雇佣制并存
    第四节 伶人薪酬水平与支出项目
第五章 京剧市场化运作的影响
    第一节 京剧艺术本体的融合与创新
        一、海派新戏应运而生
        二、女伶演出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第二节 京剧市场繁荣的外部影响
        一、带动周边商业圈发展
        二、各地出现京剧“戏码头”
    第三节 伶人社会地位提高及群体内部分化
        一、伶人社会地位上升与自我认同提高
        二、伶人群体内部分化为两极
第六章 官方戏曲管理机构对京剧市场的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北京的管理机构:近代政府雏形
        二、上海的管理机构:租界独立掌控
    第二节 税收制度
        一、北京:繁多的税收名目
        二、上海:沉重的税负支出
结论
附录
    附录一:京师警察厅管理戏园规则
    附录二:京师警察厅管理戏班规则
    附录三:法租界新颁游戏场及影戏场章程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高邮市村干部创业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的述评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和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村干部
        2.1.2 村干部创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创业政策衡量框架理论
第3章 高邮市村干部创业现状
    3.1 高邮市政府扶持村干部创业的主要做法
        3.1.1 激励政策方面
        3.1.2 融资政策方面
        3.1.3 技术扶持方面
        3.1.4 保障机制方面
    3.2 高邮市政府扶持村干部创业的示范意义
        3.2.1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3.2.2 带动个人、家庭及周边群众增收
        3.2.3 示范经营农业新模式和新产品
        3.2.4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观光旅游业发展
    3.3 高邮市村干部创业群体的基本特征
        3.3.1 中青年村干部是创业的中坚力量
        3.3.2 男性村干部创业比例更高
        3.3.3 创业群体多为大中专学历
        3.3.4 产业基础好的区域创业者多
    3.4 高邮市村干部创业的基本模式
        3.4.1 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
        3.4.2 以个体经营为主
        3.4.3 以低投入、低产出为主
第4章 高邮市村干部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高邮市村干部创业存在的问题
        4.1.1 村干部创业的层次不高、体量不大
        4.1.2 村干部创业的带动影响力不足
        4.1.3 村干部抵御创业风险的能力不强
        4.1.4 政府未能充分保障村干部创业时间精力
        4.1.5 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完善
        4.1.6 政府对专业技能型村干部培养不足
    4.2 高邮市村干部创业问题的原因分析——基于政府职能视角
        4.2.1 资金资源扶持不到位
        4.2.2 示范引领机制不健全
        4.2.3 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
        4.2.4 村级事务准入不明晰
        4.2.5 农村基础投入不均衡
        4.2.6 干部培养机制不健全
第5章 高邮市优化政府职能扶持村干部创业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高邮市村干部创业扶持政策
        5.1.1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5.1.2 简化创业审批程序
        5.1.3 实行县乡联动扶持
    5.2 树立高邮市村干部创业富民导向
        5.2.1 加强村干部创业富民宣传力度
        5.2.2 建立村干部创业鼓励激励机制
        5.2.3 完善村干部创业富民工作机制
    5.3 健全高邮市村干部创业扶持保障体系
        5.3.1 完善风险保障机制
        5.3.2 优化农村产业基础
        5.3.3 搭建创业服务平台
    5.4 加强高邮市村干部创业能力培养
        5.4.1 双向培养创业人才
        5.4.2 引导树立创业理念
        5.4.3 培养经营管理能力
        5.4.4 建立创业培训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高邮市村干部创业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3)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新乡贤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综述
        三、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第三节 创新、不足与研究思路
        一、创新与不足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乡贤、新乡贤
        二、治理、乡村治理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协同治理理论
        二、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第二章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
    第一节 历史渊源:传统乡贤与乡村治理
        一、传统乡贤:保护型经纪人
        二、劣绅豪民:赢利型经纪人
        三、绅权瓦解:各类精英兴起
    第二节 现实基础:内推外拉的共同合力
        一、内生推力
        二、外在拉力
第三章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模式选择与效应分析
    第一节 因地制宜选择参与模式
        一、广东云浮市:“组为基础,三级联动”的乡贤治理模式
        二、江苏梁寨镇:“五位一体、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的新乡贤参与模式
        三、贵州印江县:“村两委+乡贤会”协商治理模式
    第二节 多元比较分析参与效应
        一、经济带动效应
        二、政治引导功能
        三、文化引领作用
        四、乡村秩序维护
        五、乡村善治实现
第四章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阻碍因素
    第一节 政治因素:乡村治理的内卷化
        一、国家治理逻辑转向技术化
        二、基层政府压力与自利共存
        三、乡村社会规则解体与重构
    第二节 社会因素:“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的转变
        一、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
        二、地方性共识约束减弱
    第三节 文化因素:“传统”与“现代”乡贤文化的矛盾
        一、建设矛盾:认识观念的滞后
        二、服务矛盾:服务方式的单一
        三、发展矛盾:激励机制的缺失
第五章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前提条件
        一、处理好新乡贤与“村两委”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处理好“新乡贤治村”与村民自治的关系
        三、把握好新乡贤治理的限度和发展方向
    第二节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运行机制
        一、基础:新乡贤的培育机制
        二、核心;新乡贤的参与机制
        三、动力;新乡贤的激励机制
        四、关键:新乡贤的评价机制
    第三节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完善路径
        一、推进国家治理逻辑的现代化转向,重构基层政府的权责体系
        二、提升乡贤协同治理能力,构建双向沟通渠道和协同治理平台
        三、发挥新乡贤作用,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发展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基于“教学经纪人”模式提升师资水平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职学校“教学经纪人”模式概述
    (一)职校“教学经纪人”产生的背景
    (二)职校“教学经纪人”概念的提出
    (三)职校“教学经纪人”的素质要求
        1.职校“教学经纪人”的一般素质要求
        (1) 遵守法律和讲究职业道德是“教学经纪人”从业的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2)要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
        (3)要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
        2.职校“教学经纪人”的特殊素质要求
        (1)热爱教育事业,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 。
        (2)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高的技能水平。
        (3)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二、职校“教学经纪人”的作用
    (一)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缓解职业学校师资不足的压力
    (三)促进校企合作,有利于产学研结合
    (四)节约教学成本,提高学校效益
    (五)消除了教师的制约因素,增强了学校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六)有利于促进和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三、职校“教学经纪人”的管理
四、结语

(6)班主任教育信念的塑造 ——一位优秀高中班主任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关于教育信念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关于教育信念的价值分析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教育生活叙事
第一章 研究对象分析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选取
    第二节 研究对象分析
        一、泉州市Q中学简介
        二、王老师简介
第二章 一位优秀高中班主任教育信念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成长环境——培植教育信念的土壤
        一、家庭环境——播下教育信念的种子
        二、教育经历——浇灌教育信念的花朵
        三、工作经历——收获教育信念的果实
    第二节 班级管理——体验职业幸福感
        一、王老师眼中的教育——为爱而教
        二、王老师眼中的学生——每一棵树都有它的春天
        三、班级文化建设——文化如水润物无声
        四、常规评比制度——班级管理的指南
        五、学生自主管理——做自己的“经纪人”
        六、主题班会——原来班会也可以这样开
        七、后进生的转化——不落下一个学生
        八、批评的艺术——照耀心灵的镜子
    第三节 课堂教学——体验教学效能感
        一、专业素养——学高为师
        二、方法选择——磨刀不误砍柴工
        三、学法指导——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
    第四节 各类收获——提升个人获得感
        一、学生成长——桃李满天下
        二、教学名师——获评省特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
        三、教研成果——课题引领示范辐射
        四、各项表彰——成绩只代表过去
第三章 班主任教育信念的塑造策略
    第一节 内部自我提升
        一、加强反思和研究
        二、提升班级管理技能
        三、重视自我心理调适
        四、提高学科专业素养
    第二节 外部学校推促
        一、增强班主任的获得感
        二、提升班主任的安全感
        三、提供理论和策略支持
        四、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结语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王老师的部分成果及荣誉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通辽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2.1.2 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含义
    2.2 我国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2.2.1 我国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2.2.2 合作经济组织的模式的分析
    2.3 国外农民合作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2.3.1 以日本农协为代表的农协组织模式
        2.3.2 以美国为表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2.3.3 国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比较
        2.3.4 小结
第三章 通辽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分析
    3.1 通辽市农牧区地理经济结构特征
    3.2 通辽市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3.2.1 全市总体情况
        3.2.2 各县域情况
        3.2.3 通辽市农民经济组织经营模式
    3.3 通辽农牧民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需求与意愿分析
        3.3.1 样本数据来源
        3.3.2 农牧民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知、需求及参与程度
    3.4 通辽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类型
        3.4.1 专业协会
        3.4.2 专业合作社
    3.5 通辽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典型案例
        3.5.1 政府推动型
        3.5.2 龙头企业带动型
        3.5.3 农牧民自发组建型
    3.6 通辽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6.1 发展目标和组织形式存在认识上的局限
        3.6.2 农牧民参与合作经济组织意识较差
        3.6.3 管理不规范且培训力度差
        3.6.4 发展资金不足
        3.6.5 缺乏深加工环节
第四章 促进通辽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理想目标
    4.2 明确通辽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理想模式
    4.3 加大合作社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
    4.4 强化财政政策扶持
    4.5 大力推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典型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问卷
致谢

(8)基层治理视域下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四川凉山3个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重难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重点与难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与特征
        (一)反贫困与精准扶贫
        (二)精准扶贫的内涵
        (三)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
        (四)精准扶贫的基本特征
    二、基层治理的内涵与特征
        (一)社会治理的内涵
        (二)基层治理的内涵
        (三)社会治理与基层治理的关系
    三、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与精准扶贫的关系
        (一)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的区别
        (二)基层治理从根本上主导精准扶贫
        (三)精准扶贫的成果体现基层治理成效
第三章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现状—基于凉山州三个乡的调研
    一、调研情况
        (一)调研对象概况
        (二)调研过程概述
    二、调研区贫困现状分析
        (一)贫困人口规模
        (二)年人均纯收入
        (三)基础设施情况
        (四)主要收入来源
    三、调研区主要扶贫成效
        (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稳固
        (三)自主移民搬迁进一步深入
        (四)支柱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
    四、调研区精准扶贫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
        (二)支柱特色产业发展薄弱
        (三)返贫概率偏高
第四章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的原因
    一、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素质不高
        (一)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观念落后
        (二)民族地区贫困群众文化水平低
        (三)民族贫困地区接触外界机会少
    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
        (一)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
        (二)缺少劳动力转移渠道
        (三)贫困人口劳动技能低
    三、基层扶贫主体责任意识淡薄
        (一)群众在扶贫中依赖思想严重
        (二)基层党组织带动致富能力弱
        (三)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参与度低
第五章 推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一)加强道路建设
        (二)加大农网改造
        (三)加快网络建设
    二、增加青年劳务输出,提高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
        (一)拓宽劳务输出渠道
        (二)提高劳务输出质量
        (三)提高劳务输出回报
    三、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壮大持续增收的集体经济
        (一)集体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联动
        (二)充分利用村级组织的公有财产
        (三)村支部主动发展集体经济
    四、增强脱贫主体意识,营造协力脱贫的浓厚氛围
        (一)加强组织管理,打造高素质扶贫队伍
        (二)加强政策扶持,提高贫困户自主发展能力
        (三)规范支部建设,提高带头致富能力
        (四)鼓励社会参与,增强精准扶贫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互联网+”时代的出版模式与人才培养关系微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惑
二、“互联网+”时代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以开发衍生价值为主
    1. 教育学习类图书衍生出的培训市场
    2. 生活休闲类图书衍生出的跨界价值
    3. 免费报纸所衍生的流量效应
三、“互联网+”时代呼唤“文化经纪人”
    1. 当好消费者和作者沟通的桥梁
    2. 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3. 具备对出版产品的整体行销能力与“跨界”推广能力
四、结论

(10)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村干部角色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村干部与国家的互动
2 村干部与村民的互动
    2.1 乡村社区利益的“保护人”、“保护型经纪人”
    2.2 村庄的“弱监护人”
    2.3乡村社会的“引领者”、“当家人”、“经营者”等多重角色
    2.4“边缘人”、“撞钟人”、“守夜人”
3 村干部自我归属角色
    3.1“谋利性代理人”
    3.2“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3.3“边际人”
    3.4“赢利型经纪人”
4 村干部的理想角色
5 评述

四、怎样当好文化经纪人(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初年京剧市场研究[D]. 徐堃.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高邮市村干部创业问题和对策研究[D]. 仇慧. 扬州大学, 2020(05)
  • [3]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研究[D]. 刘鹏.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基于“教学经纪人”模式提升师资水平的策略研究[J]. 袁成峰.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0(02)
  • [5]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长要当好七个角色——兼议学校生态环境的优化[J]. 黄宁生. 中小学校长, 2019(08)
  • [6]班主任教育信念的塑造 ——一位优秀高中班主任的叙事研究[D]. 谢仰进.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通辽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王晟宇.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8]基层治理视域下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四川凉山3个乡为例[D]. 文古子博.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9]“互联网+”时代的出版模式与人才培养关系微探[J]. 林茂. 出版与印刷, 2017(04)
  • [10]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村干部角色研究综述[J]. 王向阳,杨莹,莫先翠.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23)

标签:;  ;  ;  ;  ;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化经纪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