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导浊方对体外培养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

调肝导浊方对体外培养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调肝导浊方对体外培养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索艳荣,曾文赟,王一婧,李虎虎,郭茂娟,范英昌[1](2015)在《调肝导浊方对apoE-/-小鼠血脂及主动脉斑块面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调肝导浊方对apo E-/-小鼠血脂及主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apo E-/-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调肝导浊组并予以高脂饮食12周,C57BL/6L小鼠作为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12周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水平;油红O染色评估主动脉斑块的范围;小动物超声仪检测主动脉的斑块面积及狭窄程度。[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TC、TG、HDL-C、LDL-C均升高(P<0.05或P<0.01);调肝导浊组与模型组相比,LDL-C水平降低(P<0.05),TC、TG、HDL-C无明显差异。油红O染色显示模型组的斑块范围最大,其次是调肝导浊组,最后是对照组。B超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主动脉的斑块面积及狭窄程度明显增大(P<0.01);调肝导浊方干预后,斑块面积减小(P<0.05),狭窄程度明显减轻(P<0.01)。[结论]调肝导浊方可以降低apo E-/-小鼠的血清LDL-C水平,减少主动脉的斑块面积,并改善血管的狭窄程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2](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翁小光,赵华云,王文会[3](2011)在《高血压血管重构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血管重构是近年高血压病的研究热点之一,是引起高血压等血管疾病和循环功能紊乱的病理基础。对血管重构的逆转作为高血压临床治疗的靶向之一,也日益受到重视。通过阐述异常血流动力学、血管因子、细胞外基质等以及中西医在血管重构中的治疗作用,综述了血管重构的研究进展及其治疗进展。

许淳彰[4](2011)在《薏苡仁酯抑制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众多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也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病理特征为动脉管壁内膜下的脂质沉积,及伴有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的增殖,经多年的病程而发展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迁移,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病理过程,也是参与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和管壁再狭窄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有效控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一个重要的方法。薏苡仁酯是薏苡仁的有效成分之一,因具有抗癌、提升免疫系统、调节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的作用,故临床上多使用于癌症的治疗。近代研究发现,薏苡仁酯能透过细胞凋亡机制引发多种癌细胞死亡,所以若能透过薏苡仁酯诱发凋亡的特性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将会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一大帮助。研究目的:应用薏苡仁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或是诱发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以达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目的。研究方法:将培养的人类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薏苡仁酯液(0、5、10、20、40、80与160μM),放置于37℃培养箱反应48小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薏苡仁酯对于人类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并采用锥虫蓝染色和细胞计数器去计数细胞存活率,归纳出细胞存活率与薏苡仁酯浓度的关系;最后再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薏苡仁酯对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的影响。结果:1.薏苡仁酯确实能影响人类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存活,显微镜下可见萎缩的细胞,细胞核外观改变、皱缩,染色体呈现浓缩状态等,这些表征都符合细胞凋亡的特色。2.随着薏苡仁酯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比例就越低;细胞存活率与浓度呈负相关,当薏苡仁酯浓度为10μM时,P<0.05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浓度达到20μM以上时,P<0.01与对照组有高度显着差异。3.通过细胞周期分析显示,薏苡仁酯可减少G1期细胞数,增加sub G1期细胞数目,且浓度越高,sub G1期细胞数量也越多,代表凋亡率也越高;提示薏苡仁酯可以诱导细胞走向凋亡的路径,而非细胞坏死;细胞凋亡率与浓度呈正相关,其中浓度控制在10μM时,差异有显着性(P<0.05),浓度在20μM以上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结论:薏苡仁酯确实能影响人类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存活,使细胞走向死亡可能是通过细胞凋亡的机制。此研究结果表明薏苡仁酯除了运用在癌症上,亦可将之应用于防治血管硬化病变的发展上,为中药防治疗动脉硬化的研究提供更进一步的参考基础与方向。

张卫斌[5](2010)在《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因子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人类认识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疾病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已有100余年的历史。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感染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不断减少,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ASVD)已经成为全球首位死亡原因,包括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s,CHD)、脑血管病(cerebro vascular disease)、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 larterial disease)。AS是一种多因性疾病,涉及到基因、环境、代谢等多种因素。事实上,在过去的十余年中,炎症在AS性疾病进展中的作用业已明确,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炎症在AS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也提示,CHD患者机体内存在的促炎与抗炎失衡可能是AS发生与发展的核心所在,AS的炎症和免疫学说应重新受到人们重视。动脉粥样硬化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中与之相关的记载可见于“痰浊”、“眩晕”、“胸痹”、“中风”、“真心痛”等病的记载中。随着大量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认识到AS病机本质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可累及心、脾、肝、肾四脏,为病之本,以痰瘀互阻为病之标。其病在血脉,而根在脏腑,正虚邪实相互影响,致使病变不断发展。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痰浊血瘀的理论逐渐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目前现代医学对于AS的治疗主要以他汀类药物为主,但随着他汀类药物临床副作用的报道日益增多,中医药则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特点,在抗AS治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以导师罗陆一教授对于AS的中医病机认识,即“肾虚兼痰瘀互结”为基础,以“补肾活血化痰法”为治疗原则,以“补肾活血化痰方”为研究基础方药,以AS斑块目前较为热点的研究方向“炎性机制”为主要出发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五种炎性因子为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的干预目标,重点从血脂、炎性因子水平,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等多方面观察了补肾活血化痰法与他汀类药物相比对于治疗AS类疾病具有相同或相似疗效,并且探讨了中医药对于AS斑块炎性因子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具有抗炎及稳定AS斑块的作用;从而证明中医药对于AS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更佳。这对于提高中西结合在AS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优势地位,有着积极的意义。本课题主要分为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两部分:1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病情评分、临床疗效的影响,对血脂、脂蛋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以及对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的影响,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动脉内斑块类型、数量,探讨补肾活血化痰法对AS斑块炎性因子的干预作用以及中西医结合在治疗AS上的独特优势。方法:选取CHD患者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中药组(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TCMG n=40例);西药组(WestMedicine Group,WMG n=40例);中西药结合组(Zhong Xi Group,ZXG n=40例),以上三组患者分别给予中药补肾活血化痰方、西药阿托伐他汀钙以及中西药结合口服治疗,共给药24周。24周末观察治疗前后对三组患者的临床病情评分、临床疗效的影响;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脂、脂蛋白水平,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及颈动脉内斑块的类型、数量,以上结果均进行治疗前后组内对比观察以及治疗后组间对比观察。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数值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三组心绞痛疗效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TCMG组及ZXG组中医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而WMG组无明显改善(P>0.05);三组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症候疗效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三组TC、TG、LDL-C值均显着降低,HDL-C值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三组5种炎性因子指标Fg、hs-CRP、IL-18、MCP-1、MMP-9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三组颈动脉IMT厚度明显降低(P<0.05),颈动脉内斑块数量明显减少(P<0.01)。(2)治疗后组间比较,ZXG组在改善患者心绞痛疗效评分方面疗效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5),在改善中医症状评分方面,疗效与TCMG组相当(P>0.05):在改善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以及中医症候疗效显效率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在降低TC、TG、LDL-C值水平以及升高HDL-C值水平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在降低5种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在降低动脉IMT厚度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而减少颈动脉内斑块数量方面,疗效与单纯TCMG组或WMG组相当(P>0.05)。结论:研究表明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明显改善CHD患者心绞痛疗效及中医症状评分情况,在治疗后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及中医症候疗效显效率(总有效率)方面亦有显着效果,能很好地降低患者TC、TG及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Fg、hs-CRP、IL-18、MCP-1、MMP-9五种炎性因子的水平,使颈动脉IMT明显变薄、斑块数量减少,从而减少斑块纤维帽降解,稳定AS斑块,达到更好地阻碍或延缓AS斑块进展为易损斑块的作用,对于个别患者甚至可起到逆转斑块的作用,有效地减少了CHD患者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推断对机体内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的调节可能是补肾活血化痰法抗AS的机制之一。本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AS类疾病开辟了崭新的方向,提供了科学、客观、有力的理论依据。2实验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实验家兔AS模型斑块血脂、脂蛋白水平,包括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以及5个炎性因子的影响,包括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研究补肾活血化痰法对AS斑块炎性因子的影响机制,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AS性疾病及稳定AS斑块方面的优势。方法:选取健康纯种雄性新西兰大白兔50只,适应性饲养观察2周后,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 Group,BCG n=10),模型对照组(Model Group,MG n=10),中药组(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TCMG n=10),西药组(West Medicine Group,WMG n=10),中西药结合组(Zhong Xi Group,ZXG n=10),后面4组为造模组。除BCG组子普通家兔饲料喂养外,其余4组均通过饲喂高脂饲料加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造成免疫性内皮损伤的联合方法建立AS模型。MG组实验兔仅予高脂饲料喂养造模,不给药;高脂饲料喂养MG及三个治疗组家兔约12周,与BCG组比较显示造模成功后,’TCMG、WMG、ZXG三个治疗组分别给予中药补肾活血化痰方、西药阿托伐他汀钙、中西药结合灌胃给药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即第20周末,观察治疗前后对5组动物血脂、脂蛋白水平以及5个炎性因子ELISA结果的影响;对AS斑块主动脉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包括肉眼观察、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MCP-1、MMP-9指标)结果观察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计算MCP-1、MMP-9的阳性细胞表达面积所占百分比。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数值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结果:(1)血脂、脂蛋白检测结果:与BCG组比较,MG组、TCMG组、WMG组及ZXG组TG、TC、HDL-C、LDL-C值水平均有显着升高(P<0.01);与MG组比较,TCMG组、WMG组及ZXG组TG、TC、LDL-C值均显着降低,HDL-C值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三个治疗组比较,ZXG组较TCMG组及WMG组TG、TC、LDL-C值均显着降低,HDL-C值显着升高(P<0.05或P<0.01),而WMG组较TCMG组TG、TC、LDL-C值均显着降低,HDL-C值显着升高(P<0.05)。(2)5种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治疗前,与BCG组比较,MG组、TCMG组、WMG组及ZXG组Fg、hs-CRP、IL-1、MCP-1、MMP-9值均有显着升高(P<0.0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三治疗组5种炎性因子指标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与MG组比较,TCMG组、WMG组及ZXG组5种炎性因子指标均显着降低(P<0.01);ZXG组在降低5种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CMG组或WMG组(P<0.01);而TCMG组与WMG组比较,WMG组在降低hs-CRP方面,疗效优于TCMG组(P<0.05),其余4个指标两组无差异(P>0.05)。(3) MCP-1、MMP-9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表达面积比较:与BCG组比较,MG组、TCMG组、WMG组及ZXG组MCP-1、MMP-9阳性细胞表达面积均有显着升高(P<0.01);与MG组比较,TCMG组、WMG组及ZXG组MCP-1、MMP-9阳性细胞表达面积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ZXG组分别与TCMG组及WMG组比较,MCP-1、MMP-9阳性细胞表达面积均显着降低(P<0.01),而TCMG组与WMG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1)通过高脂饲料喂养结合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的方法,能成功建立家兔AS斑块模型;(2)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在改善AS家兔血脂、脂蛋白水平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组或西药组,可以认为对血脂水平的调节可能是其抗AS,稳定斑块的机制之一;(3)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显着降低AS家兔Fg、hs-CRP、IL-18. MCP-1、MMP-9五种炎性因子水平,减少MCP-1及MMP-9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表达面积,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组或西药组,可以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抑制家兔AS斑块炎性因子的水平,减少斑块纤维帽降解,稳定AS斑块,从而延缓了AS斑块进展为易损斑块,推断炎性因子水平高低可能是决定AS斑块易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4)肾虚痰瘀互结是影响AS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之一。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的中西结合治疗模式,可以从多角度、多靶点地起到调节血脂水平、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抑制斑块纤维帽降解、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作用,从而更好地阻止AS斑块进展为易损斑块,减少相应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推断补肾活血化痰法可起到抑制机体内AS相关炎性因子的作用。

武跃华[6](2010)在《消斑通脉合剂中药血清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后再狭窄(restenosis,RS)是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预后的关键问题,严重制约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远期疗效,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其病理基础是新生内膜的形成,而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异常增殖和凋亡不足则是其主要成因。因此,VSMC是RS的主要作用细胞,也是防治RS研究最重要的靶细胞。随着对RS分子水平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许多因素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可通过活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细胞周期蛋白及凋亡相关基因,在VSMC增殖、分化、凋亡以及转移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所以,针对VSMC增殖与凋亡调控因素的干预是RS防治的切入点。中医学虽无再狭窄病名,但从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其仍归属“胸痹”、“心痛”、“厥心痛”的范畴。认为此病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脏气亏虚为本,瘀血、痰浊阻滞为标。我们根据临床再狭窄患者的年龄特点,结合其证候转归,并运用中医学阴阳气血的基本理论,从中医角度治疗PTCA术后RS应在治重阳气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应以益气助阳与活血化瘀并用,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调节整体改善局部的治疗特色。本研究拟通过观察中药复方消斑通脉合剂中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VSMC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具有益气助阳,活血通脉作用的消斑通脉合剂对VSMC增殖及凋亡的可能作用机理,旨在为消斑通脉合剂对临床RS的防治提供切实的理论依据。第一部分理论研究中医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的辨证论治探讨研究目的:中医理论角度阐述具有益气助阳、活血通脉功效的中药复方消斑通脉合剂对PTCA术后再狭窄防治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根据PTCA术后再狭窄患者发病的年龄特点、临床症状、体征,以中医学的核心理论阴阳学说为出发点,结合《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历代中医古典文献的相关记载,运用中医学阴阳气血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理论思想,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成果,探寻具有益气助阳、活血通脉功效的中药复方消斑通脉合剂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消斑通脉合剂可以应用于PTCA术后再狭窄的防治。第二部分实验研究实验一消斑通脉合剂对大鼠VSMC增殖的影响研究目的:通过观察不同体积分数的消斑通脉合剂中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VSMC增殖的影响,了解消斑通脉合剂中药血清是否具有抑制体外培养的大鼠VSMC增殖的作用,并确定最佳给药浓度。研究方法1.中药血清的制备:SD大鼠30只,雄性,体重180~220g,6~8周龄。随机分为正常血清组、中药血清组,中药血清组给予大鼠消斑通脉合剂中药复方常规煎剂(含生药2g/ml),按35g/kg/d灌胃,每天灌胃两次,每次间隔12h;正常血清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7d,末次给药2次,中间间隔lh,最后给药后lh,水合氯醛麻醉,无菌操作下取血。血样常温放置4h后4℃过夜, 2000rpm离心15min,0.22um微孔滤膜过滤,分装于EP管中,-20℃保存备用,用之前56℃水浴灭活30min。2.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大鼠A10主动脉VSMC细胞株采用高糖DMEM培养基培养,其中含有10%的FBS,青霉素(100U/ml)和链霉素(100ug/ml),细胞在37℃、5%C0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每2~3天更换培养基一次。待细胞生长至80~90%融合时,进行传代。并经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α-actin)免疫组织化学鉴定。3.MTT比色法测定消斑通脉合剂中药血清对VSMC增殖的影响将细胞分为4组,即正常血清组、5%中药血清组、10%中药血清组、20%中药血清组,每组10个复孔,5%中药血清与10%中药血清为20%中药血清用正常血清稀释而成,每孔保持20%血清浓度。细胞于37℃、5%C02、饱和湿度条件下分别培养为24h、48h、72h后,在不同的终点时间均换成无血清DMEM100ul,并加入MTT(5mg/ml) 20uL,继续孵育4h后,吸弃培养液,然后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 150uL/孔,放于水平摇床轻微震荡10 min;用酶标仪在490nm波长处测定24h、48h、72h每个时间点各组细胞的吸光度(OD值),结果取均值(空白孔调零);并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对不同时间点各组细胞的OD值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最佳给药浓度。研究结果:MTT比色法结果显示,5%的中药血清组在24h、48h、72h时间点的与正常血清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10%、20%的中药血清组在24h、48h、72h时间点的与相同体积分数正常血清组比较,其OD值在24h、48h、72h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证明10%、20%的中药血清组具有抑制VSMC增殖的作用,在24h~48h之间表现最为明显。并且20%的中药血清组在24h、48h、72h时间点的抑制率均明显大于10%中药血清组,提示消斑通脉合剂中药血清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抑制VSMC增殖。实验二消斑通脉合剂对大鼠VSMC细胞周期及相关调控蛋白的影响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消斑通脉合剂中药血清对大鼠VSMC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周期相关调控蛋白的影响,了解消斑通脉合剂中药血清抑制VSMC增殖的作用机理。研究方法:根据MTT的结果,选择最佳中药血清浓度,分为正常血清组、中药血清组分别对VSMC作用12h、24h,用流式细胞仪碘化丙啶(PI)染色法分析正常血清组、中药血清组VSMC在12h、24h时间点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对12h、24h时间点的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选择最佳中药血清浓度,分为正常血清组、中药血清组,分别对VSMC作用6h、12h、18h、24h后收集细胞,应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VSMC中Cyclin Dl、Cyclin E、p27蛋白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消斑通脉合剂中药血清在一定的范围内抑制VSMC由G0/G1期向S期转化,与正常血清组在12、24h两个时间点比较,中药血清组明显延缓了细胞周期进程,其G0/G1期比例较对正常血清组显着增多,而S期所占比例明显下降,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消斑通脉合剂20%中药血清呈时间依赖性的明显延缓Cyclin Dl、Cyclin E蛋白表达,与正常血清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中药血清组对p27蛋白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没有影响,但与正常血清组比较,在12h、18h、24h时间点有显着差异。实验三消斑通脉合剂对大鼠VSMC增殖信号通路ERK的影响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消斑通脉合剂中药血清对大鼠VSMC磷酸化ERK1/2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消斑通脉合剂中药血清抑制VSMC增殖作用的信号转导途径。研究方法:选择最佳中药血清浓度,分为正常血清组、中药血清组分别对VSMC作用4h,分别在1h、2h、3h、4h收集细胞,应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VSMC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变化。研究结果: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消斑通脉合剂中药血清可以降低VSMC中磷酸化ERK1/2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正常血清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实验四消斑通脉合剂对大鼠VSMC凋亡及Akt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消斑通脉合剂中药血清对大鼠VSMC凋亡及凋亡相关信号通路Akt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消斑通脉合剂中药血清诱导VSMC凋亡作用的信号转导途径。研究方法:选择最佳中药血清浓度,细胞分为正常血清组、中药血清组分别对VSMC作用48h后,用透射电镜观察VSMC的超微结构改变;选择最佳中药血清浓度,细胞分为正常血清组、中药血清组分别对VSMC作用24h、48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通过AnnexinV-FITC/PI双染方法分析VSMC在24h、48h凋亡率;选择最佳中药血清浓度,细胞分为正常血清组、中药血清组继续孵育4h,分别于1h、2h、3h、4h收集细胞,应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磷酸化Akt蛋白表达变化。研究结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正常血清组细胞形态正常,细胞核仁形态规则,核仁清晰;中药血清组对VSMC作用48h后,出现了典型的细胞凋亡表现,如细胞核形态不规则,胞质浓缩,核仁消失,核染色质固缩,边集于核膜下,内质网肿胀等。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双染方法凋亡率检测结果示:中药血清组对VSMC作用24h、48h后,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VSMC凋亡率明显增加;在24h、48h两个时间点与正常血清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中药血清组在24h、48h两个时间点比较亦有显着性差异。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中药血清组可以降低VSMC磷酸化Akt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正常血清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消斑通脉合剂中药血清通过阻滞VSMC由G0/G1期向S期转化,延缓细胞周期进程而达到抑制VSMC增殖的作用。2.消斑通脉合剂中药血清延缓细胞周期进程与其降低ERK1/2蛋白与Akt蛋白磷酸化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通过降低ERK1/2及Akt蛋白磷酸化的表达水平,延缓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l的表达,并减少了p27蛋白的降解,p27蛋白的降解减少又可进一步抑制Cyclin/CDK复合物激活,从而使G0/G1期细胞向S期的转化减少。3.消斑通脉合剂中药血清抑制VSMC增殖的作用与其具有诱导VSMC凋亡作用直接相关。通过降低Akt蛋白磷酸化的表达水平,影响其下游底物的抗凋亡作用,VSMC凋亡增加,进而起到抑制VSMC增殖。4.消斑通脉合剂中药血清可通过多角度、多靶点抑制VSMC增殖,其作用机理符合现代分子生物学关于再狭窄机理的研究结果,可以作为临床再狭窄的防治药物。5.再狭窄应用益气助阳、活血化瘀并用的治疗方法是切实可行的,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思想。

翁素晶[7](2009)在《淋巴管微循环障碍致大鼠股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滋养淋巴管假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实验目的全球人口疾病死亡原因排序中,以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为病理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处于第一位,对As形成机制的研究及其基础上的预防措施研究应当作为我们研究工作的重点。As只发生在具有滋养血管、滋养淋巴管所组成的滋养系统的大、中动脉而不发生在无滋养系统的小动脉,小动脉发生的是动脉纤维性硬化。迄今,As形成的医学假说主要有:血栓形成学说(1841,Rokitansky)、炎症学说(1856,Virchow)、脂质浸润学说(1863,Virchow)、单克隆学说(1973,Bendift)、损伤反应学说(1976,Ross)、氧化学说(1983,steinberg)等,但是它们都不完善,它们所整合成的As假说体系也不完善。这些学说尚不能解释As发生和发病特点中的许多现象与事实,如:①为什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只发生在淋巴滋养系统缺如的心外膜段冠状动脉,而不发生在具有淋巴滋养系统的心肌壁内的冠状动脉;②为什么移植的心脏的心肌壁内的冠状动脉容易发生As,而正常的心脏的心肌壁内冠状动脉不发生As;③为什么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较差的下肢As病变形成的又早又重,而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较好的上肢却极少发生As;④为什么As只发生在含有滋养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大动脉与中动脉上,而无滋养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小动脉却从不发生;⑤为什么As早期病变都是节段性分布的,而非连续性分布的。这些方面的问题大多与大动脉系统的淋巴解剖学特点密切相关。以上说明目前关于As确切发病机制的全部假说所形成的假说体系并未抓住As形成过程中的始动因素,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As形成的假说体系。大量研究显示,受损的淋巴管引流对自然的或实验性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有重要影响,淋巴管阻塞可导致动脉壁发生类似动脉粥样硬化的组织学损害。在As的中医学认识方面,我们认为As的病因为由虚致痰、由痰生瘀、痰瘀化毒;基本病机为虚-痰-瘀-毒,主要病理过程为:为气虚不化,阳虚运化不振,导致膏粱湿浊积化成痰,痰盛阻络,凝结成核,络脉不通,其所养之大脉(血脉)气血壅滞,形成微痰核、症瘕,阻于大脉,脉络不通,血运瘀阻,痰瘀缠结,聚而生毒,毒损脉络,终致疾病;病位在于大脉(血脉)。本课题旨在As形成的血管外膜滋养淋巴管微循环障碍假说沉寂十多年后,在学术界重新提出,并强调其在As形成中的重要性,建立一种基于As形成过程中解剖学和病理学原理的滋养淋巴管微循环障碍导致的As动物模型和研究平台。本研究选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未来可能会创造相当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实验方法将6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个时间段组(3天组、7天组、14天组、28天组,每个时间段组各16只),每个时间段组又各自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各8只)。模型组大鼠左侧肢体施以手术结扎其腘窝、腹股沟、腋窝三处淋巴结周围淋巴管,并切除淋巴结,建立淋巴微循环障碍模型,右侧肢体和正常组大鼠双侧肢体都不作任何处理。造模后3天、7天、14天、28天分别对模型组、正常组各8只大鼠进行麻醉、取血、灌流固定、取材。检测血常规、血生化、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取材的组织为大鼠左、右股动脉,行离体固定、包埋、切片,苏木素一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Masson染色。用数码成像系统对镜下的切片进行照相,观察股动脉镜下显微结构,再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照片进行分析,测量其内膜厚度、中膜厚度、中膜单位面积胶原纤维百分比、外膜单位面积小血管数目等值,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3实验结果3.1血液检测结果:3天、7天、14天、28天各时间段的模型组与正常组的血常规、血生化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检测项目中,3天、7天、28天各时间段的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14天的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全血粘度、还原粘度、血浆粘度均显着升高,红细胞压积显着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项目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2光镜下病理学改变结果3天、7天、14天、28天各时间段正常组大鼠,股动脉内膜完整平滑,内皮细胞完整,内皮细胞下层未见细胞聚集,内膜未见增厚;内弹力板致密、完整、平滑圆环状分布;中膜平滑肌层细胞核呈规则椭圆形,纵轴方向与平滑肌走行方向一致,各层弹力纤维致密规整,均呈同心圆状分布;Masson染色示,中膜中散在分布有少量浅绿色胶原纤维;外弹力板致密、完整、平滑同心圆状分布;外膜疏松结缔组织,散在分布有滋养血管、滋养淋巴管和神经纤维,管腔通畅无闭塞、无扩张迂曲现象。3天、7天、14天、28天各时间段模型组大鼠非手术侧(右侧)股动脉与正常组相比未见明显改变。3天模型组大鼠手术侧股动脉,与正常组相比,内膜轻度增厚;中膜平滑肌层胞核不再呈规则椭圆形、大且圆形细胞明显增多,纵轴方向不与平滑肌走行方向一致,Masson染色示胶原纤维面积轻微增多;外膜滋养血管开始出现管壁细胞增生现象,滋养淋巴管呈迂曲扩张状态,且外膜中的小滋养血管数目增多。7天模型组大鼠手术侧股动脉,与3天模型组比较,内膜、中膜改变相近,外膜的滋养淋巴管迂曲扩张状态及小滋养血管数目增多更显着。14天模型组大鼠手术侧股动脉,与7天模型组比较,内膜增厚更明显,中膜平滑肌层细胞可见变大变圆,排列方向稍紊乱;Masson染色示中膜中的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多;外弹力板疏松,欠平滑,偶见局部断裂;外膜滋养血管可见管壁增生现象,滋养淋巴管呈严重扩张迂曲状态,外膜中的小滋养血管数目明显增多成簇分布。28天模型组大鼠手术侧股动脉,与14天模型组比较,内膜增厚更加明显;中膜平滑肌层变大、变圆的细胞更多,排列更加紊乱,Masson染色示中膜的胶原纤维增多现象更明显;外弹力板更加疏松,可见断裂,外膜滋养淋巴管扩张迂曲现象更明显,小滋养管数目增多的现象更显着。3.3内膜厚度分析显示:(1)各时间段模型组手术侧与对侧及正常组对比,股动脉内膜绝对厚度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3天模型组手术侧与正常组相比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值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侧相比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值差异不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时间段模型组手术侧与对侧及正常组对比,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值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4中膜单位面积胶原纤维百分比分析显示:3天模型组手术侧与对侧及正常组相比,股动脉中膜单位面积胶原纤维百分比差异不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三个时间段的模型组手术侧与对侧及正常组相比,股动脉中膜单位面积胶原纤维百分比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5外膜单位面积小滋养血管数目分析显示:四个时间段模型组手术侧与对侧及正常组相比,股动脉外膜单位面积小滋养血管数目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结论4.1本实验淋巴管结扎手术操作方法不易引起慢性炎症反应,且饮食中无高糖、高脂因素的存在,不形成高血糖、高脂血症;4.2淋巴管结扎手术后14天,全血粘度、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等指标均显着升高,红细胞压积降低,说明淋巴微循环障碍2周可导致大鼠血液流变学改变,但是术后28天血液流变学指标又恢复正常,可能由大鼠自身调节作用所导致;4.3淋巴管结扎手术后各时间段的模型组大鼠股动脉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表明淋巴微循环障碍导致大鼠股动脉各层结构发生重构,外膜中淋巴管极度扩张表明了造模操作成功;4.4淋巴管结扎手术后3天、7天、14天、28天,大鼠股动脉外膜中的小滋养血管数目增多、聚集成片,可能是滋养淋巴微循环系统发生障碍后导致的滋养血管微循环系统发生的一种代偿反应。4.5淋巴管结扎手术后3天、7天、14天、28天,大鼠的股动脉内膜皆不同程度增厚,可能是淋巴循环障碍导致大鼠股动脉内膜中的代谢物质无法回流而发生了堆积;4.6淋巴管结扎手术后3天、7天、14天、28天,大鼠股动脉的中膜单位面积胶原纤维百分比增加,可以认为是一种组织物质重构,根据文献认定是一种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理表现。

王雪冰,蔡晶[8](2008)在《补肾中药调节血管内皮舒缩功能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孙薇,乙伶,李忠志,杨明,姚淮芳[9](2007)在《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基因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马杰,陈剑秋[10](2007)在《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概况》文中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医药学在治疗该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研究主要分为单味药及单体的研究、复方的研究,作用环节多涉及调节脂质代谢、抗氧化、保护内皮细胞、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等方面,但极少从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细胞浸润以及免疫性因子表达等角度着手。另外,对方药的深层次研究不多,对复方中的拆方分析与合方研究则更是缺乏,这些都将是今后研究的新思路。

二、调肝导浊方对体外培养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肝导浊方对体外培养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调肝导浊方对apoE-/-小鼠血脂及主动脉斑块面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主要材料
    1.2动物分组及给药
    1.3 实验方法
        1.3.1主动脉血管超声检测
        1.3.2血清TC、TG、HDL-C和LDL-C水平的检测
        1.3.3油红O染色
        1.3.4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各组血清TC、TG、HDL-C和LDL-C的检测
    2.2 主动脉油红O染色见图1。
    2.3主动脉的斑块面积及狭窄程度见图2 及表2。
3 讨论

(4)薏苡仁酯抑制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
        (二)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
        (三) 细胞凋亡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一) 单味药及单体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二) 复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三) 薏苡仁酯的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研究设计与目的
    二、实验材料
        (一) 主要仪器与设备
        (二) 细胞株和试剂
    三、实验步骤和方法
        (一) 人类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HAVSMCs)培养
        (二) 配置薏苡仁酯(CXL)液、使用倒立式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三) 细胞存活率之测定
        (四) 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XL液对HAVSMCs细胞周期之影响
        (五) 主要观察项目
        (六) 统计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CXL液对HAVSMCs细胞形态上之影响
        (二) 不同浓度CXL液对HAVSMCs存活率之影响
        (三) 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XL液对HAVSMCs细胞周期之影响
        (四) 评估凋亡率与CXL浓度关系
    五、讨论
        (一) 人类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选用与评估
        (二) CXL的选用与评估
        (三) HAVSMCs细胞凋亡的外观与存活率评估
        (四) CXL对HAVSMCs细胞周期的影响与凋亡
        (五) 综合讨论
    六、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因子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发展概述
    1 中医学对AS病因病机研究发展概述
        1.1 历代医家对AS病因病机认识概述
        1.2 罗陆一教授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
    2 抗AS的中医治法研究
    3 抗AS方药研究概述
        3.1 单味中药、中药单体或中药提取物的研究
        3.2 中药复方的研究
        3.3 抗AS专方的研究
        3.4 经方时方的加减运用研究
    4 补肾活血化痰方主要组方中药研究概述
        4.1 制首乌
        4.2 补骨脂
        4.3 怀牛膝
        4.4 三七
        4.5 川芎
        4.6 制半夏
        4.7 石菖蒲
        4.8 黄芪
    5 临床实验研究发展概述
    6 罗陆一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
    7 中医药抗AS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二节 现代医学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发展概述
    1 AS病因、病机及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研究概述
        1.1 AS病因、病机概述
        1.2 AS与炎症反应关系概述
    2 从AS易损斑块到易损病人的研究发展概述
        2.1 AS易损斑块的研究发展概述
        2.2 易损斑块到易损病人的研究概述
    3 AS斑块炎性标志物的研究发展概述
        3.1 高敏C反应蛋白
        3.2 白介素-18
        3.3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3.4 纤维蛋白原
        3.5 基质金属蛋白酶-9
    4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研究发展概述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冠心病(胸痹心痛)诊断标准
        1.3.1 冠心病西医诊断标准
        1.3.2 胸痹心痛中医病名诊断标准
        1.3.3 胸痹心痛中医证侯的诊断标准
        1.4 主要口服药物
        1.5 主要试剂
        1.6 主要仪器设备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方法
        2.2 病史采集
        2.3 服药方法
        2.4 血样标本采集方法
        2.5 相关指标检测方法
        2.5.1 血脂、脂蛋白、肝肾功检测
        2.5.2 血清炎性因子的检测
        2.6 颈动脉超声检查意义及方法
        2.6.1 检查意义
        2.6.2 具体检查方法
        2.6.3 斑块分型
        2.7 中医临床病情评分及疗效评定方法
        2.7.1 临床病情评分标准
        2.7.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8 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整个研究过程病例剔除情况
        3.2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3.3 治疗前心绞痛分级、分度情况比较
        3.4 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情况比较
        3.5 治疗前后临床病情评分比较
        3.5.1 心绞痛疗效评分比较
        3.5.2 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3.6 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3.6.1 心绞痛疗效比较
        3.6.2 心电图疗效比较
        3.6.3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3.7 治疗前后血脂、脂蛋白检测结果比较
        3.8 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比较
        3.9 治疗前后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药物
        1.3 实验动物饲料
        1.4 实验主要试剂
        1.5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方法
        2.2 动物给药方法
        2.3 动物造模方法
        2.4 实验动物血样及病理标本采集方法
        2.4.1 血样采集方法
        2.4.2 病理标本取材方法
        2.5 实验动物观察指标检测方法
        2.5.1 血脂、脂蛋白检测
        2.5.2 血清炎性因子的检测
        2.6 免疫组化相关染色及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步骤
        2.6.1 苏木精-伊红染色
        2.6.2 MCP-1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2.6.3 MMP-9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2.6.4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操作步骤
        2.7 实验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家兔意外死亡情况
        3.2 实验家兔体重变化情况
        3.3 血脂、脂蛋白检测结果
        3.4 炎性因子检测结果
        3.4.1 5组实验家兔Fg、hs-CRP值统计结果
        3.4.2 5组实验家兔IL-18、MCP-1、MMP-9 ELISA值统计结果
        3.5 病理形态学观察
        3.5.1 肉眼观察结果
        3.5.2 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3.5.3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5.4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中英文对照一览表
附录2 动物实验图片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6)消斑通脉合剂中药血清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研究概况
    综述二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信号转导通路
    综述三 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及相关调控因素
正文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中医防治 PTCA 术后再狭窄的辨证论治思考
        1.阳气虚衰是再狭窄病理基础
        2.阴阳学说支持治重阳气
        3.益气助阳为古今通用之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消斑通脉合剂中药血清对 VSMC 增殖的影响
        实验二 消斑通脉合剂对大鼠 VSMC 细胞周期及周期调控蛋白的影响
        实验三 消斑通脉合剂对大鼠 VSMC 增殖信号通路 ERK 的影响
        实验四 消斑通脉合剂对 VSMC 凋亡及 Akt 信号通路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淋巴管微循环障碍致大鼠股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滋养淋巴管假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英汉对照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从脾肾、痰瘀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现状及实验研究现状
    综述二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的现有假说及动脉粥样硬化与淋巴微循环障碍的关系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淋巴微循环障碍导致大鼠股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滋养淋巴管假说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参考文献
结语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8)补肾中药调节血管内皮舒缩功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补肾中药调节舒血管物质
    1.1 促进NO合成含量的增加
    1.2 促进前列环素增加
    1.3 增加CGRP的释放
    1.4 促进血浆ANP的合成与释放
2 补肾中药抑制缩血管物质的功能
    2.1 抑制ET的合成
    2.2 降低AngⅡ的水平
    2.3 抑制血栓素TXA2的产生
3 抑制VSMC增殖
4 小 结

(10)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味药及单体的研究
    1.1 调节脂质代谢
    1.2 抑制脂质过氧化, 保护内皮细胞 (EC)
    1.3 抗血栓及调节前列环素 (PGI2) /血栓素A2 (TXA2)
    1.4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 (SMC) 增生, 保护内皮细胞 (EC)
2 复方的研究
    2.1 活血化瘀为主的复方
    2.2 痰瘀同治为主的复方
    2.3 益气活血为主的复方
    2.4 补肾为主的复方
    2.5 其他复方
3 结语

四、调肝导浊方对体外培养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调肝导浊方对apoE-/-小鼠血脂及主动脉斑块面积的影响[J]. 索艳荣,曾文赟,王一婧,李虎虎,郭茂娟,范英昌. 天津中医药, 2015(12)
  • [2]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3]高血压血管重构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A]. 翁小光,赵华云,王文会. 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 2011
  • [4]薏苡仁酯抑制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之研究[D]. 许淳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5]补肾活血化痰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因子的干预研究[D]. 张卫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6]消斑通脉合剂中药血清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D]. 武跃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0(04)
  • [7]淋巴管微循环障碍致大鼠股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滋养淋巴管假说研究[D]. 翁素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 [8]补肾中药调节血管内皮舒缩功能的研究进展[J]. 王雪冰,蔡晶.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02)
  • [9]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基因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J]. 孙薇,乙伶,李忠志,杨明,姚淮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12)
  • [10]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概况[J]. 马杰,陈剑秋. 江苏中医药, 2007(12)

标签:;  ;  ;  ;  ;  

调肝导浊方对体外培养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