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长期供水对策

双鸭山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长期供水对策

一、双鸭山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远期供水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兆龙[1](2020)在《基于水贫困指数的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安全概念的具体应用。水贫困指数是定量评价国家或地区相对缺水程度的指标,也是关于水资源安全评价管理的综合性指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基于水贫困指数评价其水资源安全状况。在梳理黑龙江省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水资源概况的基础上,选取年降水量等指标作为水贫困指数所属15个评价指标,汇总整理2013~2017年黑龙江省13个地市的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熵值法计算权重,计算2013~2017年黑龙江省13个地市水贫困指数,进而对黑龙江省13个地市进行水资源安全评价。齐齐哈尔市处于“非常安全”级别,表明水资源系统能与社会、经济健康协调高效发展;哈尔滨市、大庆市、牡丹江市、黑河市处于“安全”级别,表明水资源系统能与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佳木斯市、绥化市、大兴安岭地区处于“基本安全”级别,表明水资源系统能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鸡西市、双鸭山市、伊春市处于“不安全”级别,表明水资源系统不能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鹤岗市、七台河市处于“极不安全”级别,表明水资源系统全面恶化,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于婷婷[2](2019)在《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空间。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是我国目前及未来很长时期的建设重点。在快速城镇化建设中,城乡二元化对乡村造成的巨大冲击,城镇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和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用地破碎、传统文化遗失,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乡村可持续发展,并集中反映在乡村生态景观退化、土地景观格局破碎、聚落景观同质化等外在表征上。这使得传统偏重物质空间建设的乡村规划,难以满足新时期生态运行机制引导下美丽乡村的建设需求,迫使乡村景观研究更加关注资源统筹和国土空间管控。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应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融合起来,从人地关系出发改善乡村环境条件。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科学地判断引发乡村景观问题的主要来源,如何度量乡村景观问题的严重程度,如何确定乡村景观问题产生的关键因素,如何选择适宜的乡村规划方法,都是现阶段乡村景观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内容。针对以上问题,在对严寒地区乡村景观长期调研的基础上,将脆弱性作为契入点,深入剖析乡村自然环境景观、聚落景观、经济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脆弱性表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确定乡村景观脆弱性因子、因子作用维度及作用规律。为了进一步明确乡村景观脆弱性的时空分异规律,构建了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2008-2017年典型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进行评价,以明确县域维度和村庄维度景观脆弱性时空演变规律及脆弱性主因子演变趋势,并以此确定乡村景观脆弱性因子分级标准。为了有效应对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引入与脆弱性相对的韧性概念和韧性规划思维,提出注重演进式发展和人地资源综合统筹的乡村韧性规划模式。结合严寒地区现行乡村规划应对乡村景观脆弱性的缺失,以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需求,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划分乡村景观脆弱类型,针对不同类型乡村单元提出“通用型+主因子型”规划模式,并以黑龙江省为例,对其县域单元和村庄单元提出了具体的乡村韧性规划策略。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基础理论及实地调研、乡村景观脆弱性产生机制、评价和应对景观脆弱性的乡村规划模式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系统阐释了自然-社会脆弱性理论、贫困脆弱性理论、灾害心理学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和城乡空间演变理论,并梳理了严寒地区村庄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内容,为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进而,引入景观脆弱性和人地耦合脆弱性评价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为乡村景观脆弱性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提供研究基础。为了有效应对和降低乡村景观脆弱性,提出与脆弱性研究相对的韧性研究,分析了韧性规划的内涵、特征及优势,以及严寒地区乡村景观韧性特征,为乡村韧性规划提供理论方法依据。在实地调研中,根据样本容量计算公式及样本筛选标准,在东北三省选取32个典型县域和66个典型村庄,从自然环境景观、聚落景观、经济景观和文化景观方面深入剖析乡村景观脆弱性表征。为诠释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产生机制,引入脆弱性研究范式,就其脆弱性根源—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出发,从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三个方面探讨乡村景观脆弱性影响要素。根据乡村景观脆弱性影响要素的相互作用方式,引入乡村景观脆弱性的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三要素,并从时空维度解析脆弱性干扰源和脆弱性因子作用规律,由此提出乡村景观脆弱性理论研究框架,并借鉴景观脆弱性和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框架、指标和模型,构建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典型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研究中,选取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区域,筛选117县域单元和30个村庄单元作为评价对象,结合GIS分析其脆弱性空间分异规律;通过其2008-2017年的脆弱性阈值变化,分析黑龙江省乡村脆弱性时空演变格局,剖析黑龙江省乡村景观脆弱性的时空分异规律,确定其脆弱性主因子演变趋势及脆弱性因子分级标准。为应对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将与脆弱性相对的韧性规划思维引入现行乡村规划。通过梳理严寒地区现行乡村规划在应对景观脆弱性方面的缺失与需求,提出乡村韧性规划的目标体系,解析其与相关现行规划的衔接关系,进而提出乡村韧性规划的编制和执行程序,基于系统聚类法划分乡村景观脆弱类型,提出“通用型+主因子型”的规划模式,并结合典型严寒地区开展规划应用,分级、分类地提出黑龙江省县域单元和村庄单元的乡村韧性规划模式和策略,以有效降低景观脆弱性、为生态文明理念下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规划支撑。

陈藜藜[3](2018)在《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是科学把握区域耕地安全状态的有效途径,既可掌握耕地系统安全运行存在的优势条件,为保障耕地系统安全可持续提供支撑,又可以预先发现耕地系统未来运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成因,为提前实施预防耕地系统安全风险和化解警情的措施提供依据,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基础。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丰富,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1.7%,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和粮食总量丰富,但部分地区耕地土壤污染、耕地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以及农药和化肥施用过量等问题凸显,且2015年黑龙江省中、低等产田面积高达1580.49万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99.69%,耕地质量令人堪忧。因此,准确识别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状况并及时地做出科学预警,既保持区域的优势条件,保障耕地系统安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又准确识别出耕地系统安全问题区域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耕地系统安全调控途径和措施,对于保障全省耕地系统安全运行,实现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共同可持续至关重要。已有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调控方面的相关研究,多从单一空间尺度,针对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简单组合进行预警研究,缺乏系统性的多尺度预警研究;对于预警现状评定和预警预测结果精度都较低,无法准确把握区域耕地系统安全警情状况,更缺少对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机理的探究,且耕地系统安全调控多为宏观对策建议,缺乏定量的、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调控方案。本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基于其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以及耕地利用相关数据,引入生物免疫机理,从系统角度构建省、市和县域不同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体系,并运用主客观赋权法和数值转化方法构建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评定模型,同时引入Elman神经网络模型,科学识别研究区不同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系统性把握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状态;分析不同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分析权重大小,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确定不同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变化的关键性驱动因素,阐明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变化的作用机理;分别通过调控预警直接影响因素和预警根本驱动因素,以定量的分区情景模拟和耕地格局优化的方式分别对市和县域(与斑块相结合)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进行调控,并结合省级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定性的宏观调控对策,构成研究区不同尺度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方案。研究结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从系统的角度尝试性地提出了耕地系统和耕地系统安全的概念,构建了基于生物免疫机理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理论分析框架,并分别从政策推动调控、分区情景模拟调控以及耕地格局优化调控方式构建了省域、市域和县域不同尺度下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调控理论分析框架。(2)改进突变级数模型和Elman神经网络模型可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现状评定和预警预测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改进突变级数模型揭示了不同尺度下近20年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现状结果,更能凸显评价对象之“优、劣”特征,更符合客观实际,且该方法是针对传统突变级数模型本身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具有普适性;Elman神经网络模型揭示了未来20年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结果,测试拟合精度高,误差小,预测结果可靠。(3)不同尺度下黑龙江省整体耕地系统安全警情较高,耕地系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亟待合理有效调控。①省域尺度下1995~2014年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警度由“无警(安全或较安全状态)”上升至“轻警”,再至“中警”,且在当前警情发展态势下,2015~2034年预警警度处于“轻警”与“中警”之间;②市域尺度下1995~2014仅有2个市域处于较安全状态,3个处于重警状态,其他7个处于轻警和中警状态;且在当前警情发展态势下,2015~2034年12个地市中都有出现预警值降低的阶段,但整体上最终都呈现预警值升高的趋势,即各地市耕地系统安全警情还将有所增加;③县域尺度下2014年全省72个县域中,有69个县域处于预警状态,约为县域总数94%,处于轻警、中警和重警状态的县域分别为28、32和9个,仅有3个县域处于较安全状态。(4)不同尺度下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分异特征显着。①省域尺度下 1995~2014年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历史变化呈现较剧烈的波动特征,且在当前发展趋势下,2015~2034年将呈现与历史研究时段相一致的变化特征;②市域尺度下1995~2014年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值呈现一定的波动特征,且在当前发展趋势下,12个地级市中,除伊春市和绥化市外,其他10个地级市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变化都具有时间序列上的持续性,在未来将主要延续各自在近20年内的历史变化,大体上呈现先升高后降低,最终略有升高的趋势;重警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的鸡西市和双鸭山市,以及西部的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轻警区(安全和较安全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黑河市、伊春市和牡丹江市等中北部和南部地区;③县域尺度下2014年西部县域预警水平最高,东部次之,南北轴带地区(包括中部)最低。预警值高-高型和低-低型以“组团”形式凸显,聚集性较强;预警值低-高型和高-低型县域较少,且零星分散。(5)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科学有效实现了市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变化的关键性驱动因素的识别。①人口自然增长率、自然灾害指数、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三废指数、单位耕地面积废水负荷量和森林覆盖率是1995~2014年市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变化的关键性驱动因素,除森林覆盖率与预警值呈显着负相关外,其他4个驱动因素呈显着正相关;②科学有效的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应逐步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模型选择、工具变量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否则将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6)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现了县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分异的关键性驱动因素作用大小的空间化。①高程、坡度和年均气温3个自然因素和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地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水土协调度、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三废指数和路网密度6个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有着显着的影响,且影响的空间差异较为显着:高程和坡度对预警的作用呈现西北向东南递减规律;年均气温则是对西部和南部作用高,东部和北部作用低;水土协调度对预警作用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三废指和路网密度对预警作用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②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空间可视化,回归系数随空间位置发生变化,充分考虑了各县域空间异质特征,能够精准地刻画各因素的空间变化特征,可为研究区耕地系统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7)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三废指数是省域、市域和县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分异的共同关键驱动因素,亟待改变以增加农业三废的施用量提高粮食产量的恶性增长方式;在自然变化、区域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效益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经济发展—耕地经营方式—耕地效益—耕地系统安全”循环互动过程,是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动态变化的内在驱动机理,为耕地系统安全调控及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提供了更丰富的有效信息。(8)在省域尺度,从减少耕地系统“隐患”、增强耕地系统“免疫”、缓解耕地系统“压力”和提高耕地系统“响应”四个方面提出了整体性、宏观政策性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措施;在市域尺度,分别设定3区(松嫩平原经济发展区、三江平原综合发展区和山地丘陵生态功能区)最优分析情景,通过调控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直接影响因素,未来20年(2015~2035年)市域耕地系统安全状态将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县域(与斑块相结合)尺度,通过调控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根本驱动因素,从优化耕地格局的角度,引入FLUS模型,设定不同模拟情景,确定了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调控情景下耕地格局最利于缓解耕地系统安全警情。

齐鹏[4](2018)在《基于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控的挠力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文中研究指明挠力河流域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流域水文过程发生显着变化,出现了径流衰减、地下水水位下降、湿地面积萎缩等一系列水与生态环境问题,未来气候变化和国家粮食增产工程将进一步加剧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为此,黑龙江省政府规划建设“引松补挠”调水工程,通过跨流域调水解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只考虑地下水或地表水单一水资源已无法保障流域用水安全,因此,开展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控与优化配置研究,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协调农业开发与湿地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粮食安全生产与湿地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对挠力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弄清流域水文地质条件、水循环要素变化特征及地下水-地表水转化关系基础上,构建了地下水-地表水联合模拟模型,并结合美国航天局地球交换所发布的BNU-ESM数据集中的RCP4.5和RCP8.5两种气候情景数据对未来2021-2050年流域水资源量进行预估;结合水量平衡、生态需水等约束条件,以流域总缺水量最小为优化目标,构建基于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控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通过粒子群智能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从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控的角度分别对基准年(2015年)、近期规划年(2021-2035年)和远期规划年(2036-2050年)的流域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流域降水、径流和地下水位的变化特征通过数理统计法、Mann-Kendall法、奇异值分解和交叉小波等方法,对流域降水、径流、地下水水位等实测资料分析发现:在过去50多年,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温度增加趋势显着;径流量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突变,突变后,各站径流年际变化差异性增加,年内汛期径流量减小幅度最大,除红旗岭站减少了55.5%外,其余各站径流量均减小65%以上;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流域内地下水动态类型从入渗-蒸发型逐渐转为入渗-蒸发型和开采型共存的特征,局部地下水位呈现-0.59m/a的快速下降趋势,且地下水对降水的响应模式在空间上显示出四种不同的响应特征。(2)地下水-地表水联合模拟模型的构建通过地下水水位与河水水位对比分析得出,流域地下水与河水的转化主要分为上游地下水常年补给河水,下游河水常年补给地下水和中游地下水与河水互补三种关系,并结合流域水循环要素变化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构建了地下水-地表水联合模拟概念模型,采用SWAT-Modflow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率定期和验证期内河道径流和地下水水位模拟值和实测值的对比分析,基于SWAT-Modflow的地下水-地表水联合模拟模型在挠力河流域的整体模拟效果较好,可以用于流域水循环过程的模拟和未来流域水资源预估。(3)未来气候情景下流域水资源量预估基于地下水-地表水联合模拟模型和RCP4.5与RCP8.5两种气候情景数据,对流域径流量和地下水补给量进行预估。RCP4.5情景下,2021-2035年和2036-2050年挠力河流域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20.78×108m3和22.00×108m3,地下水平均年补给量分别为18.38×108m3和19.42×108m3;RCP8.5情景下,年平均径流量分别15.35×108m3和22.95×108m3,地下水平均年补给量分别为13.97×108m3和20.05×108m3。(4)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分析根据依次保证生活需水、工业需水、生态需水、农业需水的供水次序,通过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控对流域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1)基准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优化配置后,流域生活、工业不缺水,农业灌溉缺水量为15.98×108m3;相比于优化配置前,地表水开采量减少了0.38×108m3;优化配置前,七星河湿地保护区缺水量0.21×108m3,优化配置后,保护区不缺水;挠力河湿地保护区优化配置前后均不缺水。2)规划水平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1)水资源利用情景一:2021-2050年维持现状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地表水灌溉利用系数0.53和地下水灌溉利用系数0.9不变,根据RCP4.5和RCP8.5两种气候情景下不同规划水平年水资源量供需变化,以及龙头桥水库的未来供水规划,设置四种方案。根据优化配置结果,方案一至方案四,流域生活、工业不缺水,农业灌溉多年平均缺水量依次为16.46×108m3,24.95×108m3,18.85×108m3和24.64×108m3;湿地保护区多年平均缺水量依次为0.89×108m3,0.61×108m3,1.76×108m3和0.65×108m3。(2)水资源利用情景二:2021-2050年地表水灌溉利用系数提高至0.6,地下水灌溉利用系数0.9不变;近期规划年(2021-2035年)维持现状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不变,远期规划年(2036-2050年)调整龙头桥水库的供水目标和假定“引松补挠”调水工程投入使用;其余与情景一相同,设置四种方案。根据优化配置结果,方案一至方案四流域生活、工业不缺水,农业灌溉多年平均缺水量依次为16.26×108m3,5.09×108m3,18.55×108m3和5.03×108m3;湿地保护区多年平均缺水量依次为0.88×108m3,0 m3,1.73×108m3和0 m3。RCP4.5和RCP8.5两种气候情景下,远期规划水平年“引松补挠”工程多年平均依次需为农业净灌溉供水19.62×108m3和19.35×108m3,最大年净供水量依次为23.99×108m3和27.47×108m3;多年平均依次为湿地保护区补水0.66×108m3和0.64×108m3,年最大补水量依次为6.20×108m3和5.67×108m3。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挠力河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引松补挠”工程的水资源调度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建议,进而支撑流域农业、湿地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田文凯[5](2018)在《基于合理配置的水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生命之源,是维持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的支撑资源。水资源作为重要物质资源,关系着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由于水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受到不合理开发利用的影响,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已经呈现疲态,世界人口、社会、经济、环境与资源等已逐渐表现出不和谐的状态,严重威胁了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确保水资源具有可持续利用的能力,加强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同时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对于缓解水资源危机,保障人类社会经济、工农业生产及人们居住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利用为指导思想,针对黑龙江省现状水资源现状以及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黑龙江省水资源配置及承载力研究。本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和水利工程规划布局等,开展全省可供水量预测和需水预测研究。通过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各用水户定额预测,进行需水量综合预测。通过重点流域的可供水量预测开展全省可供水量预测。在此基础上,对黑龙江省2015年现状年以及2020规划年、2030规划年进行了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2)针对研究区水资源问题,结合流域现有水利工程和产汇流特点,将行政单元进行划分,在水资源配置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以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构建了黑龙江省水资源配置模型。基于构建的黑龙江省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依据设置的现状年以及规划年配置方案进行了黑龙江省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3)在水资源承载力内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实际发展情况,突出粮食耗水在水资源承载力方面的影响,构建了基于粮食安全的水资源承载力定量计算模型。基于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从配置前后两个角度开展了水资源承载力定量评价。

卢静[6](2016)在《黑龙江省友谊农场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建议》文中指出鉴于友谊农场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着诸多不合理因素,导致了灌区地下水水位呈区域性下降的形势。国内外针对地下水动态趋势、降落漏斗向纵深发展等诸多问题的相关研究均说明水环境问题正在日益明显。在参阅了大量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之后,在系统分析研究区的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质特点、气候水文状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水资源情况。(1)在搜集、分析自然地理和地质地貌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的了解友谊农场的存在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现状的情况,得到研究区的地质构架,为全面进行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奠定了基础,对友谊农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机电井的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且详尽的讨论了地下水超采的原因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2)农业灌溉区水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依据是该区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友谊农场灌溉区地下水水位变化特征,利用实测地下水数据(1992-2011),采用Mann-Kendall分析方法研究地下水埋深序列的趋势突变点,结合水稻面积增长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地下水动态趋势突变与灌溉面积的响应关系。同时运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方法来分析研究地下水动态趋势变化与降水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受季节性灌溉、人为开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下降趋势具有明显的突变特征且呈现周期性,趋势突变时间在2001-2002、2006-2007年间;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变化受水稻种植与降水影响,主要受水稻种植面积增长的控制。(3)在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以2010年为基准年,通过预测2020及2030规划年的供需量,从供需两方面入手,在把握需水量与供水量的基础上,研究水资源是否具有保障能力,能否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再以井灌农业区为典型区,利用水量平衡原理、统计降尺度和概率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计算现状条件下粮食作物需水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并建立了粮食生产地下水保障程度指标体系。对友谊农场的粮食生产地下水保障程度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为提出缓解水资源短缺提出控制水稻面积、通过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定额和开发地表水等有效措施阐明理论依据。显示友谊农场的农业灌溉具有较大的节水空间节水灌溉及大力开发引用地表水工程,可以在保证研究区供水需求的前提上显着改善区域地下水环境,缓解地下水降落的趋势及产生的后果。(4)在对友谊农场的地下水资源量的研究中,主要是确定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针对不同的计算量,结合现有可获得资料情况选用相应合适的计算方法。运用水均衡方法和开采系数法计算水资源量,利用有效的数学方法推导出研究区地下水流动的偏微分方程定解问题的数学模拟模型,并运用在原有理想状态进行强化的情况下推导出数学模拟模型对计算水资源量涉及的参数及结果进行验证,其参数和计算结果量均符合实际条件。结果:地下水资源总量分别为64021.72×104m3/a,可开采量为13276.02?104m3/a。其结果从理论的角度上为友谊农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问题提供数据支撑。(5)结合上述计算得到的分析结果,找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并实现地下水及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李佳鸿[7](2016)在《黑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认为黑龙江省水资源储量丰富,时空分布不均,针对黑龙江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本文以实现黑龙江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合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为目标,进行了黑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以及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差异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黑龙江省重要粮食主产区三江平原的农业用水情况,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黑龙江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江平原用水成本的减少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使用比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1)通过对黑龙江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水利工程现状,找出黑龙江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已有文献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与黑龙江省相符合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对黑龙江省不同行政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2)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对黑龙江省水资源情况进行多尺度分析计算,将黑龙江水资源尺度分为行政区、二级流域、全省三个尺度进行水资源时空差异性研究,分别从各市(地区)的地表水、地下水、总体生态承载力到各流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生态盈余,再到全省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生态盈余以及不同账户生态足迹,从多地区、多角度计算了黑龙江省水资源的各项指标,并进行相应分析。从总体而言,黑龙江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上升的趋势,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较高和较低的年份分别出现了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黑龙江省可开发利用空间较大,但是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极为不均,北部山丘地区承载力较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西南地区经济较发达,承载力较低,所以在西南地区,尤其是水资源承载力较低的齐齐哈尔市、绥化市、大庆市应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控制耗水量较大以及污染严重的企业;东南地区属于平原地区,应该在农作物耕种上进行调整转变,增加需水量较小,效益较高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在此基础上,应该提高黑龙江省蓄、提、引水的能力,合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推广农业节水等措施,促进水资源的健康循环。(3)以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主产区三江平原为例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建立农业种植结构综合效益最大的单目标优化模型,考虑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模型的目标函数分别代表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在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确定后,对水资源的合理分配进行了研究,以农作物用水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计算出了各方案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优化配置情况,将不确定性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应用到三江平原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中,为决策者做出更合理的决策提供了参考。该模型最大的优势在于结合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调度,同时引入引水成本和缺水成本作为用水成本,计算了不同方案下在不同来水情况下的可分配水量,为三江平原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了的决策依据,有助于决策者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本章分析给出了优化配置后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合理开采区间,以及使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比例范围,这为以后合理开采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三江平原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势必会在保障粮食产量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好的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风险。总之,通过对黑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差异性研究,对黑龙江省水资源的总体利用水平、以及全省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针对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使用比例不协调、地下水开采严重以及开发利用水资源成本较高问题,利用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不确定模型对水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实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目标优化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比例,为三江平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障区域效益最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马吉巍[8](2015)在《基于优化配置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以三江平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江平原气候适宜、地势低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资源富饶、环境良好,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当选为中国十大“新天府”之一,这个地区的各种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都非常有利于进行农业生产。随着多代人的奋斗和努力,这个区域已经成为了对于国家来说非常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三江平原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致使其出现了水资源使用不合理、地下水位普遍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湿地功能严重退化、水资源匮乏和水污染日益严重,水危机已成为三江平原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一个限制因子。对于许多在这个研究区域中出现的关于水资源开采与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本文为了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基于达到水资源的不间断的开采与使用的目的,在三江平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前提下给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以实现研究区域水资源的不间断的开采与使用目的,为当地水资源的不间断的而且科学的开采与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指导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说明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关系,又说明的它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对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复杂适应系统进行了系统概述。在此基础上,考虑了三江平原区域关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状况,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相应评价标准及各指标权重。然后,采用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升半Γ型分布指数公式法对2001-2012年三江平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从2001年到2012年三江平原整体上水资源承载力呈现出一种下降的变动趋势,同时,2012年,有四个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是属于Ⅱ级这个级别的,分别是七台河市、鹤岗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地区内的水资源情况是一种没有压力的的状态;水资源承载力是属于Ⅲ级这个级别的城市是鸡西市,这个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情况是一种有居中程度压力的状态。其次,在详细分析了三江平原水资源系统的演化机理和层次结构等CAS特性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三江平原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运用基于实数编码的多目标嵌套加速遗传算法进行模型求解,得到了不同的水资源使用方案,结果表明水资源成为了一个主要因素,限制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研究水资源承载力以及它的优化配置模式这两者的相互关系,对各种各样的不同的有关于水资源的利用方案下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提出较强承载力条件下的水资源配置模式,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的识别提供依据。最后,分析了三江平原水资源数量、水资源使用与开采现状、承载能力和优化配置的不同的方案,提出了提高三江平原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关对策,为这个区域进行水资源的可持续有效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赵子龙[9](2015)在《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致地面沉降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北部,总面积10.88×104km2,经过60多年的开发,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引发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三江平原地下水开采状况和地面沉降现象进行调查研究,选取地面沉降典型区,并建立典型区地下水数值模型,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该地区的地面沉降量进行预测,为合理开发利用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本文首先通过调查统计的方法,进行了三江平原行政区划地下水开采状况和地面沉降现象调查,分析了三江平原地面沉降的产生原因和一般规律。接下来,在三江平原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选取了地面沉降典型区,并对典型区多年的地下水开采量的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拟合函数,通过计算得到未来20多年的地下水开采量。本文还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MODFLOW,建立了典型区地下水数值模型,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未来1年、10年和20年后典型区由于开采地下水而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量以及地面沉降量进行预测,研究了地下水位变化和地面沉降的变化规律。最后,本文提出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有利于解决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有利于三江平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三江平原地区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提供参考。

张萌[10](2015)在《寒葱沟水库建设的必要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寒葱沟水库是安邦河流域最上一级控制性工程,工程建成后不仅为双鸭山市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优质可靠水源,而且对水库下游防洪、灌溉等发挥重要作用,其综合利用效益显着,建设寒葱沟水库是双鸭山市及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双鸭山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远期供水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鸭山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远期供水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水贫困指数的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
        2.1.3 气候
    2.2 社会经济
        2.2.1 行政区划
        2.2.2 经济发展
    2.3 水资源
        2.3.1 概述
        2.3.2 水资源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水贫困指数的水资源安全评价计算方法
    3.1 评价指标选取
        3.1.1 潜在水资源状况分指数
        3.1.2 供水设施状况分指数
        3.1.3 利用能力分指数
        3.1.4 使用效率分指数
        3.1.5 环境状况分指数
    3.2 标准化处理
        3.2.1 越大越优型指标
        3.2.2 越小越优型指标
    3.3 权重确定及水资源安全评价等级标准
        3.3.1 权重确定
        3.3.2 水资源安全评价等级标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水资源安全评价
    4.1 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计算
        4.1.1 评价指标选取
        4.1.2 标准化处理
    4.2 水贫困指数计算
        4.2.1 权重确定
        4.2.2 水贫困指数计算结果
    4.3 水资源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4.3.1 哈尔滨市
        4.3.2 齐齐哈尔市
        4.3.3 鸡西市
        4.3.4 鹤岗市
        4.3.5 双鸭山市
        4.3.6 大庆市
        4.3.7 伊春市
        4.3.8 佳木斯市
        4.3.9 七台河市
        4.3.10 牡丹江市
        4.3.11 黑河市
        4.3.12 绥化市
        4.3.13 大兴安岭地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概念
        1.3.1 乡村和乡村景观
        1.3.2 景观脆弱性
        1.3.3 乡村景观脆弱性
        1.3.4 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
    1.4 研究界定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对象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5.1 国外相关研究
        1.5.2 国内相关研究
        1.5.3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析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乡村景观脆弱性的研究基础
    2.1 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的相关理论
        2.1.1 自然-社会脆弱性理论
        2.1.2 贫困脆弱性理论
        2.1.3 灾害心理学理论
        2.1.4 人地关系理论
        2.1.5 城乡空间演变理论
        2.1.6 严寒地区村镇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
    2.2 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的研究基础
        2.2.1 脆弱性评价框架及模型
        2.2.2 景观脆弱性评价方法及指标
        2.2.3 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
        2.2.4 景观脆弱性和人地耦合脆弱性关联作用
    2.3 韧性规划研究基础
        2.3.1 韧性和脆弱性研究
        2.3.2 韧性规划的内涵、特征及优势
        2.3.3 乡村韧性特征分析
    2.4 关键方法和技术体系
        2.4.1 指标体系法
        2.4.2 TOPSIS决策分析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调查及脆弱性表征分析
    3.1 乡村概况
        3.1.1 乡村形成及历史发展
        3.1.2 乡村数量及分布
    3.2 乡村研究样本选取
        3.2.1 样本容量确定及选取标准
        3.2.2 县域样本选取结果
        3.2.3 村庄样本选取结果
    3.3 乡村景观现状调查
        3.3.1 乡村景观分类方式
        3.3.2 调研方案及数据获取
        3.3.3 自然环境景观
        3.3.4 聚落景观
        3.3.5 经济景观
        3.3.6 文化景观
    3.4 乡村景观脆弱性表征分析
        3.4.1 县域层面乡村景观脆弱性表征
        3.4.2 村庄层面乡村景观脆弱性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影响因素及机制
    4.1 乡村景观脆弱性影响因素
        4.1.1 乡村景观脆弱性表征与根源
        4.1.2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4.1.3 土地利用影响因素
        4.1.4 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4.1.5 影响因素相互作用
    4.2 乡村景观脆弱性产生机制
        4.2.1 脆弱性三要素
        4.2.2 乡村景观脆弱性要素
        4.2.3 乡村景观脆弱性的时空维度
        4.2.4 乡村景观脆弱性因子作用规律
    4.3 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体系
        4.3.1 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维度确定
        4.3.2 乡村景观脆弱性理论框架构建
        4.3.3 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框架构建
    4.4 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4.4.1 评价指标筛选
        4.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3 评价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
    5.1 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
        5.1.1 研究区概况
        5.1.2 评价单元选取
        5.1.3 评价指标体系
        5.1.4 数据来源
    5.2 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5.2.1 评价结果
        5.2.2 县域维度乡村景观脆弱性分析
        5.2.3 村庄维度乡村景观脆弱性分析
    5.3 乡村景观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5.3.1 暴露性时空格局演变
        5.3.2 敏感性时空格局演变
        5.3.3 适应性时空格局演变
        5.3.4 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
        5.3.5 主因子演变趋势
    5.4 乡村景观脆弱性因子分级标准
        5.4.1 因子分级方法
        5.4.2 县域维度脆弱性因子分级标准
        5.4.3 村庄维度脆弱性因子分级标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应对景观脆弱性的严寒地区乡村韧性规划
    6.1 应对乡村景观脆弱性的韧性规划思维引入
        6.1.1 严寒地区现行的乡村规划
        6.1.2 现行规划应对乡村景观脆弱性的缺失与需求
        6.1.3 应对乡村景观脆弱性的韧性规划思考
    6.2 乡村韧性规划目标体系和规划模式
        6.2.1 目标体系
        6.2.2 规划衔接
        6.2.3 规划模式
    6.3 典型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类型
        6.3.1 乡村景观脆弱类型划分方法
        6.3.2 县域维度乡村景观脆弱类型
        6.3.3 村庄维度乡村景观脆弱类型
    6.4 典型严寒地区县域乡村韧性规划策略
        6.4.1 县域维度乡村韧性规划模式
        6.4.2 自然脆弱型县域乡村韧性规划策略
        6.4.3 强加脆弱型县域乡村韧性规划策略
        6.4.4 可逆脆弱型县域乡村韧性规划策略
    6.5 典型严寒地区村庄韧性规划策略
        6.5.1 村庄维度乡村韧性规划模式
        6.5.2 基本保障型村庄韧性规划策略
        6.5.3 改善提升型村庄韧性规划策略
        6.5.4 美丽宜居型村庄韧性规划策略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多学科相结合方法
        1.5.2 典型调查法
        1.5.3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1.5.4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
        1.7.1 构建了基于生物免疫机理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识别体系
        1.7.2 实现了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关键驱动因素的识别
        1.7.3 构建了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框架
        1.7.4 探索了省-市-县多尺度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方案
第2章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调控理论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耕地系统安全
        2.1.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
        2.1.3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控制论
        2.2.3 地域分异理论
    2.3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理论分析框架
        2.3.1 生物免疫机理应用于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的可行性分析
        2.3.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内容
        2.3.3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目标
        2.3.4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结构流程
        2.3.5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功能模块
    2.4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理论分析框架
        2.4.1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思想
        2.4.2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主体
        2.4.3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原则
        2.4.4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目标
        2.4.5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内容框架
    2.5 总体理论分析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及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1.3 耕地资源安全现状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第4章 基于生物免疫机理的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
    4.1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 抗原(Ag) -抗体(Ab)框架模型
    4.2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现状模型构建
        4.2.1 改进的突变级数模型
        4.2.2 现状评定模型的构建
        4.2.3 预警评判标准
    4.3 基于Elman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预测模型构建
        4.3.1 Elman神经网络原理及学习算法
        4.3.2 预测模型的构建
    4.4 省域尺度下研究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
        4.4.1 省域尺度下基于Ag-Ab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4.4.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现状结果及分析
        4.4.3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预测结果及分析
    4.5 市域尺度下研究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
        4.5.1 市域尺度下基于Ag-Ab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4.5.2 耕地系统安全警情现状结果及分析
        4.5.3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预测结果及分析
    4.6 县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
        4.6.1 县域尺度下基于Ag-Ab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4.6.2 耕地系统安全警情现状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分异特征
    5.1 省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间序列变化特征
        5.1.1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历史变化特征
        5.1.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发展趋势特征
    5.2 市域尺度下研究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分异特征
        5.2.1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历史变化特征
        5.2.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发展趋势特征
        5.2.3 不同时段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格局特征
    5.3 县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分异特征
        5.3.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及原理
        5.3.2 县域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分异特征
        5.3.3 县域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自相关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
    6.1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分析模型构建
        6.1.1 驱动因素的选取及分析
        6.1.2 面板数据模型构建
        6.1.3 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构建
    6.2 省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分析
        6.2.1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作用大小
        6.2.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作用比较分析
    6.3 市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分析
        6.3.1 单位根检验
        6.3.2 协整检验
        6.3.3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6.3.4 组间异方差、序列相关和横截面相关检验
        6.3.5 内生性检验
        6.3.6 不同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比较及驱动因素作用分析
    6.4 县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分析
        6.4.1 OLS模型估算结果
        6.4.2 GWR模型估算结果
        6.4.3 驱动因素的空间差异分析
    6.5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分析
        6.5.1 不同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关键性驱动因素比较
        6.5.2 自然生态因素对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分析
        6.5.3 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分析
        6.5.4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框架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调控
    7.1 省域尺度下基于政策推动的耕地系统安全总体调控
        7.1.1 总体调控体系构建
        7.1.2 基于政策推动的调控内容
    7.2 市域尺度下基于情景分析的耕地系统安全分区调控
        7.2.1 分区调控原则
        7.2.2 分区指标体系构建
        7.2.3 分区结果
        7.2.4 分区调控情景设定
        7.2.5 基于情景分析的各分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变化趋势分析
    7.3 县域尺度下基于耕地格局优化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
        7.3.1 耕地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7.3.2 基于耕地格局优化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原理及模型
        7.3.3 基于耕地格局优化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技术框架
        7.3.4 基于FLUS模型的耕地格局情景模拟
        7.3.5 不同调控情景下耕地在不同地形上分布的耕地系统安全警情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4)基于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控的挠力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地表水联合模拟研究进展
        1.2.2 水资源配置研究进展
        1.2.3 挠力河流域水资源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
        2.1.1 研究区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河流水系
        2.1.4 土壤与植被
        2.1.5 土地利用类型
        2.1.6 社会经济
    2.2 地质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水文地质条件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3.1 水资源概况
        2.3.2 供水工程概况
        2.3.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3.4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挠力河流域水循环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3.1 降水、温度变化特征
    3.2 径流变化特征
        3.2.1 径流年际变化特征
        3.2.2 径流年内分配及变化特征
    3.3 地下水变化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
        3.3.1 地下水年内变化特征
        3.3.2 地下水年际变化特征
        3.3.3 地下水对降水的时空响应
    本章小结
第4章 挠力河流域地下水-地表水联合模拟模型的构建
    4.1 地下水-地表水联合模拟模型构建
        4.1.1 地下水-河水转化关系
        4.1.2 地下水-地表水联合模拟概念模型
        4.1.3 地下水-地表水联合模拟模型数据库建立
        4.1.4 基于SWAT-Modflow的地下水-地表水联合模拟模型求解
    4.2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及率定
    4.3 模型模拟效果与评价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3.2 模拟效果评价
    本章小结
第5章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挠力河流域水资源量预估
    5.1 气候情景介绍及模式的选择
    5.2 未来气温、降水变化特征
        5.2.1 未来气温变化特征
        5.2.2 未来降水量变化特征
    5.3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流域水资源量预估
        5.3.1 径流量
        5.3.2 地下水补给量
        5.3.3 地下水-地表水交换量
    5.4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水资源量预估的不确定性
    本章小结
第6章 挠力河流域地下水-地表水联合优化配置
    6.1 需水量分析
        6.1.1 需水量分析方法
        6.1.2 需水量
    6.2 可供水量分析
    6.3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构建与求解
        6.3.1 水资源系统网络节点图制定
        6.3.2 水资源利用情景设置
        6.3.3 配置原则与相关假定
        6.3.4 模型构建与求解
    6.4 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6.4.1 基准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6.4.2 规划水平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基于合理配置的水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1.2.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黑龙江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与可利用量计算研究
    2.1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2.1.1 黑龙江省基本概况
        2.1.2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概况
        2.1.3 黑龙江省社会经济概况
        2.1.4 黑龙江省水资源概况
    2.2 黑龙江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2.1 水资源利用现状
        2.2.2 现状用水结构
    2.3 水资源可利用量
        2.3.1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2.3.2 地下水可开采量
    2.4 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水资源供需预测及平衡分析
    3.1 需水预测总体思路及内容
    3.2 需水量预测
    3.3 供水量预测
        3.3.1 现状可供水量
        3.3.2 规划水平年可供水量
    3.4 供需平衡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4.1 水资源系统网络模型构建
        4.1.1 系统概化
        4.1.2 计算单元划分
    4.2 模型构建影响因素分析
    4.3 模型结构及其逻辑关系
    4.4 数学模型的构建
        4.4.1 约束条件
        4.4.2 边界条件
    4.5 模型模块与运算流程
        4.5.1 模型模块
        4.5.2 运算流程
    4.6 模型设计的运行策略
        4.6.1 地表水库运行调度
        4.6.2 计算规则与相关假定
    4.7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水资源合理配置实践
    5.1 水资源配置思路
        5.1.1 基于现状年的水资源配置
        5.1.2 基于规划年的水资源配置
    5.2 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构建及定量评价
    6.1 水资源承载力内涵
    6.2 水资源承载力定量计算模型
        6.2.1 计算模型
        6.2.2 模型参数确定
    6.3 黑龙江省本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6.3.1 黑龙江省本地水资源承载力
        6.3.2 黑龙江省现状年最大可灌溉面积计算
    6.4 基于配置结果的黑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6.4.1 黑龙江省规划年水资源承载力
        6.4.2 黑龙江省规划年最大可灌溉面积计算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6)黑龙江省友谊农场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地下水位动态趋势评价
        1.3.2 水资源保障研究方法
        1.3.3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2 气象水文
        2.2.1 气象特征
        2.2.2 水文特征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
        2.3.2 含水岩特征
        2.3.3 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
3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 机电井建设
        3.1.1 机电井发展状况
        3.1.2 现状年机电井状况
    3.2 地下水开采量
        3.2.1 历年地下水开采量
        3.2.2 现年地下水开采量
    3.3 地下水位开采动态分析
        3.3.1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因素
        3.3.2 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
    3.4 地下水开采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
        3.4.1 地下水水位下降
        3.4.2 地下水水质污染
4 地下水位动态趋势分析
    4.1 资料来源
    4.2 分析方法
        4.2.1 趋势突变分析方法
        4.2.2 标准化降水指数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地下水动态趋势突变分析
        4.3.2 水稻灌溉与SPI影响分析
    4.4 小结
5 水资源保障能力分析
    5.1 水资源保障能力研究
        5.1.1 需水量计算与预测
        5.1.2 可供水量预测
        5.1.3 水资源供需保障能力分析
    5.2 灌区农业地下水资源保障能力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结果分析
    5.3 小结
6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模拟
    6.1 水均衡法
        6.1.1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6.1.2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6.1.3 地下水资源总量
        6.1.4 地下水开采资源的分析
    6.2 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
        6.2.1 水文地质模型的概化
        6.2.2 数学模拟模型
        6.2.3 数学模拟模型的导出
        6.2.4 地下水数学模型的验证结果
    6.3 小结
7 地下水资源存在问题及建议
    7.1 地下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7.1.1 地下水资源缺乏长远规划
        7.1.2 地下水环境监管力不足
        7.1.3 地下水监测网密度有待提升
        7.1.4 农业节水制度不完善
    7.2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建议
        7.2.1 政府措施
        7.2.2 水稻种植方面
        7.2.3 工程措施
8 结论及不足
    8.1 结论
    8.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7)黑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1.3.2 生态足迹在水资源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1.3.3 不确定研究方法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线路图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资源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2 黑龙江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2.1 水资源现状
        2.2.2 水利工程现状
    2.3 三江平原概况
    2.4 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黑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3.1 支持向量机模型
    3.2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水资源承载力指数
    3.4 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黑龙江省水资源时空差异研究
    4.1 生态足迹方法介绍
        4.1.1 水资源生态足迹
        4.1.2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
        4.1.3 水资源生态赤字和盈余
        4.1.4 降水量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相关系数
        4.1.5 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
    4.2 多尺度水资源时空差异性研究
        4.2.1 基于生态足迹法对行政区水资源时空差异性研究
        4.2.2 基于生态足迹法对二级分区水资源时空差异性研究
        4.2.3 基于生态足迹法对全省水资源时空差异性研究
    4.3 黑龙江省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不确定方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实例研究
    5.1 模型建立
        5.1.1 各系统下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
        5.1.2 不确定性下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配置
        5.1.3 和谐度熵计算
    5.2 实例研究——以三江平原为例
        5.2.1 各系统目标下农作物种植结构确定
        5.2.2 水资源不确定性下地表水和地下水优化配置
    5.3 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5.4 利用和谐度熵进行方案比选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优化配置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以三江平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现状
        1.2.2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内涵
        2.1.1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2.1.2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2.2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
    2.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3 三江平原水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三江平原概况
    3.2 三江平原主要农业生产条件
    3.3 三江平原水资源利用现状
    3.4 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三江平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4.1 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4.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4.2.3 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4.2.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6 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
    4.3 三江平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4.4 三江平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CAS理论的三江平原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
    5.1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与目标
        5.1.1 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5.1.2 水资源优化配置目标
    5.2 基于CAS理论的农业水资源系统解析
        5.2.1 CAS理论建模的基本方法
        5.2.2 农业水资源系统组成与层次划分
        5.2.3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中的关系分析
        5.2.4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动力分析
    5.3 模型求解方法
        5.3.1 多目标模型
        5.3.2 RMONAGA
    5.4 三江平原复杂适应性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构建与求解
        5.4.1 建模的简化原则
        5.4.2 主体分类及适应性描述
        5.4.3 模型结构
        5.4.4 边界条件率定
        5.4.5 结果与分析
    5.5 优化配置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利用优化配置提高三江平原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
    6.1 针对水资源子系统的对策
    6.2 针对社会子系统的对策
    6.3 针对经济子系统的对策
    6.4 针对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对策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致地面沉降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地面沉降概况
        1.2.2 地面沉降数值模型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三江平原行政区划地下水和地面沉降调查及分析
    2.1 佳木斯市
        2.1.1 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2.1.2 地下水开采状况分析
        2.1.3 地下水水位下降状况
    2.2 鹤岗市
        2.2.1 用水情况
        2.2.2 地下水开采状况分析
        2.2.3 地面沉降状况
    2.3 双鸭山市
        2.3.1 地下水动态特征
        2.3.2 地下水开采状况分析
        2.3.3 地下水水位下降分析
    2.4 七台河市
        2.4.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4.2 地下水开采状况分析
        2.4.3 地下水水位下降分析
    2.5 鸡西市
        2.5.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5.2 地下水开采状况分析
        2.5.3 地下水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状况分析
    2.6 哈尔滨市依兰县
    2.7 三江平原地下水位下降及地面沉降调查汇总分析
        2.7.1 三江平原地面沉降产生原因分析
        2.7.2 三江平原地面沉降分布特征
    2.8 地面沉降典型区
    2.9 本章小结
3 典型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预测分析
    3.1 水文地质条件
        3.1.1 自然地理
        3.1.2 气象
        3.1.3 河流水系
        3.1.4 土壤
        3.1.5 农业种植结构
        3.1.6 地质地貌概况
        3.1.7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3.2 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
        3.2.1 水资源量状况
        3.2.2 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3.3 典型区地下水开采量分析与预测
        3.3.1 拟合函数的建立
        3.3.2 地下水开采量的预测
    3.4 本章小结
4 典型区地下水位变化及地面沉降数值计算
    4.1 理论基础
        4.1.1 水流模型
        4.1.2 土体变形模型
        4.1.3 水流和土体变形耦合模型
    4.2 工程背景
        4.2.1 水源井工程
        4.2.2 绞盘式喷灌机
        4.2.3 移动管道式喷灌机
    4.3 模型范围
    4.4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4.1 水文地质结构
        4.4.2 边界条件
        4.4.3 地下水流场及特征
        4.4.4 水文地质参数
        4.4.5 源汇项的处理
    4.5 地下水流数值计算
    4.6 地面沉降数值计算
    4.7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4.7.1 地下水位变化计算结果
        4.7.2 地面沉降量计算结果
        4.7.3 地下水位变化与地面沉降量计算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5.1 存在的问题
    5.2 主要对策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寒葱沟水库建设的必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1 保证城市供水水量、水质是经济建设的需要
        2.1.1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1.2 改善供水水质提高供水质量
        2.1.3 地表水、地下水统一调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2.2 削减干流洪峰提高城市防洪标准的需要
    2.3 本项目技术经济上合理可行
3 结论

四、双鸭山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远期供水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水贫困指数的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D]. 李兆龙. 黑龙江大学, 2020(03)
  • [2]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D]. 于婷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3]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D]. 陈藜藜. 东北大学, 2018(12)
  • [4]基于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控的挠力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D]. 齐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8(01)
  • [5]基于合理配置的水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D]. 田文凯.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8(01)
  • [6]黑龙江省友谊农场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建议[D]. 卢静. 东北农业大学, 2016(11)
  • [7]黑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李佳鸿.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8]基于优化配置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以三江平原为例[D]. 马吉巍.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3)
  • [9]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致地面沉降分析及对策[D]. 赵子龙. 黑龙江科技大学, 2015(03)
  • [10]寒葱沟水库建设的必要性分析[J]. 张萌.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5(03)

标签:;  ;  ;  ;  ;  

双鸭山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长期供水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