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介导的转化生长因子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介导的转化生长因子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

一、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介导转化生长因子促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宝剑[1](2021)在《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研究TGF-β1/Smads影响黄韧带肥厚的机制及模型的建立》文中认为黄韧带肥厚(Ligamentum flavum hypertrophy,LFH)是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主要病理表现之一。黄韧带(ligamentum flavum,LF)位于上、下椎板之间,从颈椎延伸至骶椎,起到保护和稳定脊柱的作用。黄韧带在纤维化过程中一方面是其自身体积发生增厚的改变,另一方面是其自身弹性的下降在脊柱后伸时出现皱褶、折叠,使椎管容积减小,导致马尾神经、神经根的受压和缺血缺氧。与此同时,肥厚黄韧带中增多的炎性介质会透过硬脊膜而扩撒至神经根,易造成神经根的炎症及水肿。另外,炎性介质还可以激活多种纤维化因子的表达而加速纤维化的进程。因此黄韧带炎症与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共同参与、相互影响而导致了 DLSS腰腿痛、间歇性跛行的症状。在退行性脊柱疾病的促炎细胞因子中,IL-1β、TNF-α是最主要的参与者,其在肥厚黄韧带中的高表达已得到初步证实,另外TGF-β 1/Smads被认为是引起纤维化的最重要的信号传导通路,它在各种组织与器官的纤维化和瘢痕组织纤维性修复过程中有着核心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关于黄韧带炎性或纤维化信号通路的研究较少。至于Smads通路是否可以介导TGF-β1致使细胞外基质沉积而导致黄韧带的肥厚,以及IL-1β、TNF-α和TGF-β 1/Smads通路中的相关原件与黄韧带厚度、纤维化程度的具体相关性尚未见报道。而在中医机制方面,“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黄韧带肥厚的病机阐明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该理论与现代医学“炎症-纤维化”的病理机制相契合。但目前尚无从该角度探讨黄韧带肥厚的报道。黄韧带肥厚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退行性脊柱疾病的基础,也是探索黄韧带增厚机制、发现药物潜在治疗靶点的前提。但极少数研究涉及腰椎黄韧带肥厚动物模型的制作,对于该动物模型目前仍存在争议。实验一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研究IL-1β、TNF-α和TGF-β1/Smads在LFH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目的:通过对比增厚黄韧带与未增厚黄韧带的纤维化程度以及IL-1β、TNF-α和TGF-β 1/Smads通路相关原件的表达水平,探索黄韧带厚度与纤维化程度和以上原件表达的具体相关性,初步证实Smads通路可以介导TGF-β1致使细胞外基质沉积而导致黄韧带肥厚。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角度阐述黄韧带肥厚的中医病机,以期为中医药干预黄韧带“炎症-纤维化”病理过程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在取得医学伦理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在临床手术中收集废弃的DLSS组增厚黄韧带和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组未增厚黄韧带,各25例。(2)通过MRI测量两组黄韧带的厚度并对比其差异。(3)对两组标本组织进行HE染色组织学观察。(4)进行Masson三色法染色后,通过纤维化分级标准以及弹性纤维-胶原纤维比值来对比两组黄韧带总体与各层(腹侧层、中间层、背侧层)纤维化程度的差异。(5)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黄韧带IL-1β、TNF-α、TGF-β 1/Smads(TGF-β1、p-Smad2/3、Smad7)、collagen Ⅰ(Col 1)、collagen Ⅲ(Col 3)的定位、半定量表达。(6)Real-Time PCR 法检测两组黄韧带 IL-1β、TNF-α、TGF-β1/Smads(TGF-β1、Smad2、Smad3、Smad7)、Col1 和 Col 3 mRNA 的定量表达。(7)相关性研究:通过pearson相关与线性回归分析明确DLSS组黄韧带的厚度与其各层纤维化程度、mRNA表达的具体相关性。结果:(1)DLSS 组的黄韧带厚度为 5.13±0.80mm,大于 LDH 组 3.52±0.67mm(p<0.01)。(2)HE染色下,LDH组的未增厚黄韧带弹性纤维呈直线状,排列紧密且整齐,表面光滑连续,以弹性纤维为主,含有少量胶原纤维,细胞数目较少。DLSS组增厚的黄韧带纤维呈波浪状,排列紊乱、疏松,弹性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含量增加,成纤维细胞增多。(3)DLSS组的总体纤维化分级为2.44±0.31级,高于LDH组的1.62±0.22级(p<0.05);DLSS组腹侧层、中间层、背侧层的纤维化分级均高于LDH组(p<0.05或p<0.01或p<0.001);DLSS组腹侧层、中间层、背侧层的纤维化分级是逐渐递增的,即腹侧层<中间层<背侧层(p<0.05或p<0.01);DLSS组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面积比值为1.85±0.54,低于LDH组的2.92±0.37(p<0.01);DLSS组腹侧层、中间层、背侧层的弹性-胶原纤维比值均低于LDH组(p<0.05或p<0.01);DLSS组腹侧层、中间层、背侧层的弹性-胶原纤维比值是逐渐递减的,即腹侧层>中间层>背侧层(p<0.05或p<0.01)。(4)免疫组化:DLSS 组的 IL-1 β、TNF-α、TGF-β 1、p-Smad2/3、Col 1和Col 3的蛋白表达均高于LDH组(p<0.05或p<0.01或p<0.001)。DLSS组的Smad7的蛋白表达低于LDH组(p<0.01)。(5)Real-Time PCR:DLSS 组 IL-1β、TNF-α、TGF-β1、Smad2、Smad3、Col 1 和 Col 3 的 mRNA 表达高于 LDH 组(p<0.05 或 p<0.01 或 p<0.001)。DLSS 组 Smad7 的 mRNA 表达低于 LDH 组(p<0.05);DLSS 组的 IL-1β、TGF-β1、Smad2、Smad3、Col 1和Col 3的mRNA表达在背侧层最高,腹侧层最低,有从背侧层向腹侧层逐渐递减的趋势。Smad7的mRNA表达在背侧层最低,腹侧层最高,有从背侧层向腹侧层逐渐递增的趋势。(6)在DLSS组中,黄韧带腹侧层、中间层以及背侧层的纤维化分级随着黄韧带的厚度的增加而升高。各层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54,0.73,0.84,说明黄韧带的厚度与背侧层纤维化分级的相关程度最高。黄韧带腹侧层、中间层以及背侧层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比随着黄韧带的厚度的增加而降低。各层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2,-0.72,-0.81,说明黄韧带的厚度与背侧层弹性-胶原纤维比值的相关程度最高。(7)在DLSS组中,黄韧带厚度与背侧层TGF-β 1 mRNA表达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依次为IL-1 β、Col 1等;黄韧带厚度与中间层IL-1 β mRNA表达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依次为Smad7、TGF-β 1等;黄韧带厚度与腹侧层TGF-β 1 mRNA表达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依次为为IL-1 β、Col 3等。结论:(1)相较于未增厚黄韧带,肥厚黄韧带中TGF-β1、Smad2、Smad3(或p-Smad2/3)、Col 1和Col3的mRNA和蛋白均呈高表达,Smad7的mRNA和蛋白呈低表达。初步证实Smads通路可以介导TGF-β1致使细胞外基质沉积而导致黄韧带肥厚。(2)在肥厚黄韧带中,背侧层的纤维化程度大于中间层和腹侧层。其厚度也与各层的纤维化程度呈正线性相关,且以背侧层相关性最高,中间层次之,最后是腹侧层。在肥厚黄韧带中,IL-1β、TNF-α、TGF-β1、Smad2、Smad3、Col 1和Col 3 mRNA表达均高于中间层和腹侧层,Smad7 mRNA表达低于中间层和腹侧层。其厚度也与各层的mRNA表达呈正线性(或负线性)相关,且以背侧层相关性最高,中间层次之,最后是腹侧层。说明黄韧带炎症与纤维化的严重程度由背侧向腹侧逐渐递减,其病理改变可由背侧向腹侧逐渐发展。(3)结合“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黄韧带在增龄、急性创伤、慢性劳损等因素作用下易出现微损伤,并诱导了局部炎症反应,当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时,这种损伤尚能引发适度的炎症反应,以及正常的纤维化修复和瘢痕的形成,而当机体处于阴阳失衡、阳不化气状态时,持续的炎症反应使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代谢产物长期聚集于黄韧带局部,形成了炎症微环境,从而诱发了过度的纤维化修复和瘢痕的形成。该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中炎症反应诱发过度的纤维化修复和瘢痕形成的理论相类似。实验二基于三种造模方法诱导大鼠黄韧带肥厚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目的:建立一种新的黄韧带肥厚大鼠模型,并将其与人肥厚黄韧带组织进行比较、评估。同时,探讨腰椎活动范围的增加所诱发黄韧带增厚的机制。方法:(1)将72只大鼠分为A假手术组(切开皮肤等组织后缝合)、B肌肉切除组(切除L5-L6椎旁肌肉)、C骨关节切除组(切除L5-L6棘突和棘上韧带,磨除L5/6双侧关节突关节的一半,关节囊不做缝合处理)以及D肌肉+骨关节切除组(B+C混合)共4组,于造模后的4w、8w、12w共3个时间点取材。(2)通过对黄韧带的HE染色和Masson染色,测量L5/6节段黄韧带总体和背侧层的厚度以及弹性纤维-胶原纤维的比值。(3)通过X线片测量屈曲和背伸位时L5/6节段的活动范围和椎间隙高度。(4)通过免疫组化、免疫印迹、Real-Time PCR法检测黄韧带中炎性因子(IL-1β、TNF-α、TGF-β1/Smads通路相关原件和Col 1、Col 3的表达。(5)将大鼠黄韧带与人肥厚黄韧带的退变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1)HE染色与黄韧带厚度的测量:三种造模方法均可以引起黄韧带厚度的增加,其中以肌肉+骨关节切除法最明显,其次为骨关节切除法,最后为肌肉切除法。12w时肌肉+骨关节切除组黄韧带的整体厚度是假手术组的1.35倍,骨关节切除组是假手术组的1.14倍,肌肉切除组是假手术组的1.06倍。但三种造模方法均不能引起黄韧带宽度的额外增加。12w时肌肉+骨关节切除组黄韧带背侧层厚度是假手术组的2.09倍,骨关节切除组是假手术组的1.26倍,肌肉切除组是假手术组的0.96倍。三种造模方法中只有骨关节切除法和肌肉+骨关节切除法可以引起黄韧带背侧层厚度及其所占比例的增加,其中以肌肉+骨关节切除法最为明显,其次为骨关节切除法。(2)Masson染色与纤维化程度:三种造模方法均可以引起黄韧带的弹性-胶原纤维比值的下降,其中以肌肉+骨关节切除法最为明显,其次为骨关节切除法,最后为肌肉切除法。12w时肌肉+骨关节切除组黄韧带的弹性-胶原纤维比是假手术组的0.43倍,骨关节切除组是假手术组的0.66倍,肌肉切除组是假手术组的0.95倍。(3)影像学测量:三种造模方法均可以造成屈曲位椎间隙后方高度和活动范围的增加,其中以肌肉+骨关节切除法最明显,骨关节切除法次之,最后是肌肉切除法。(4)免疫组化、免疫印迹、Real-Time PCR: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肌肉+骨关节切除组所产生的 IL-1 β、TNF-α、TGF-β 1、p-smad2/3、Col 1 和 Col 3的蛋白表达量最多,Smad7的表达量最少,其次为骨关节切除法,最后为肌肉切除法;②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肌肉+骨关节切除组所产生的IL-1 β、TNF-α、TGF-β1和Col 1的蛋白表达量最多,其次为骨关节切除法,最后为肌肉切除法;③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肌肉+骨关节切除组所产生的IL-1 β、TNF-α、TGF-β1、Smad2、Smad3、Col1和Col 3的mRNA表达量最多,其次为骨关节切除法,最后为肌肉切除法。(5)造模术后12w时假手术组的弹性-胶原纤维的比值为2.79,将其与实验一中数据比较,其退变程度类似于人未增厚的黄韧带(2.92);肌肉切除组的弹性-胶原纤维的比值为2.65,退变程度仍接近人未增厚的黄韧带(2.92);骨关节切除组的弹性-胶原纤维的比值为1.84,退变程度接近人轻度肥厚的黄韧带(1.66-2.23);肌肉+骨关节切除组的弹性-胶原纤维的比值为1.19,退变程度与人中度肥厚的黄韧带相近(1.08-1.66)。结论:(1)建立了一种新的黄韧带肥厚大鼠模型,其退变程度可能类似于人类中度肥厚的黄韧带。(2)三种造模方法均能引起黄韧带退变与增厚,其程度依次为肌肉+骨关节切除法>骨关节切除法>肌肉切除法。(3)在大鼠模型中,黄韧带背侧层的增厚占比例最高,这可能是由于背侧层在屈曲位受到更大的应力导致的。说明机械应力可能是诱发或加速黄韧带增厚的重要因素。(4)腰椎屈曲范围的增加所引发的机械应力可导致黄韧带中炎性因子TNF-α、IL-1 β的高表达,并诱导TGF-β 1/Smads通路致使细胞外基质沉积而导致黄韧带肥厚。

陈良妹[2](2021)在《代谢重编程和PI3K-Akt-mTOR通路在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急性肾损伤再生修复不良可导致肾脏纤维化,逐渐进展至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大量沉积于肾间质是肾脏纤维化的组织学特征,而细胞外基质主要由肌成纤维细胞合成与分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周细胞是肾脏肌成纤维细胞的主要来源。在急性缺血、缺氧及炎性因子刺激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可分泌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并诱导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pericyte-myofibroblasttransition,PMT)。代谢重编程(metabolicreprogramming,MR)指的是细胞主要供能方式从氧化磷酸化转换为糖酵解的现象,也叫Warburg效应。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代谢重编程不再局限于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的平衡改变,扩展至包括脂肪酸、氨基酸、谷氨酰胺等各类营养物质在内的代谢变化。研究发现,代谢重编程与神经元细胞、足细胞、脂肪前体细胞等细胞转分化过程密切相关。目前,关于肾脏周细胞的代谢研究较少,代谢重编程与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之间的机制尚不明确。研究目的:分析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的主要转录组学变化,并对其中显着变化的细胞增殖通路和细胞代谢通路进行研究。利用体外模型观察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细胞糖酵解与氧化磷酸化的具体变化,深入研究PI3K-Akt-mTOR通路在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中的作用机制,为干预肾脏纤维化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对比周细胞对照组和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组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出与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通过 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genes andgenomes,KEGG)富集分析鉴定DEGs富集的分子通路,对其中显着变化的细胞增殖通路和细胞代谢通路进行研究。2.体内外共同研究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细胞增殖通路的改变:(1)体内实验:利用C57BL/6J雄性小鼠通过单侧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构建急性肾损伤进展至慢性肾脏病(acute kidney injury to chronic kidney disease,AKI-CKD)模型,分别于术后2天、7天、14天和21天留取血清样本和肾脏组织。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利用Masson染色评估肾间质胶原沉积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β,PDGFRβ)的表达观察周细胞的增殖情况。(2)体外实验:利用磁珠分选的方法筛选PDGFRβ阳性原代周细胞,并通过细胞免疫荧光进行鉴定。使用5ng/mLTGFβ1刺激第1代周细胞,诱导构建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体外模型;通过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和结蛋白(Desmin)的表达评估细胞转分化水平;利用RT-qPCR检测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3.利用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体外模型观察代谢通路的改变:通过Seahorse实时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速率测定试剂盒明确周细胞的主要代谢方式;利用细胞靶向能量代谢物相对定量检测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代谢产物的表达变化;通过Seahorse细胞能量代谢分析仪检测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的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水平变化;通过Western Blot、RT-qPCR检测代谢酶等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蔗糖/葡萄糖检测分析试剂盒测定细胞培养基中的葡萄糖含量;通过电镜观察检测线粒体数量、形态;通过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测定线粒体膜电位。4.通过2-脱氧-右葡萄糖(2-deoxy-D-glucose,2-DG)特异性抑制己糖激酶、降低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模型的糖酵解水平,观察降低糖酵解水平对周细胞转分化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观察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模型中PI3K-Akt-mTOR通路的激活情况;利用LY294002和Rapamycin抑制PI3K-Akt-mTOR通路,通过Seahorse糖酵解压力测试试剂盒检测糖酵解水平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代谢酶的表达及周细胞的转分化情况。研究结果:1.代谢通路和细胞增殖通路在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显着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周细胞对照组和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组的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分析,鉴定出DEGs共计1485个,其中上调基因884个,下调基因601个。对这些DEGs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找到58条通路,其中包括碳代谢、嘌呤代谢、PI3K-Akt信号通路等14条与代谢相关的通路;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等6条与细胞增殖相关的通路。2.体内外实验观察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细胞增殖通路的激活成功建立AKI-CKD小鼠模型:术后2天肾功能迅速恶化,术后7天、14天和21天肾功能好转但仍高于假手术组。Masson染色显示肾脏组织在造模后第7天开始出现纤维化,第14天后大量胶原纤维沉积于肾间质;随着纤维化的加重,PDGFRβ阳性周细胞数量显着升高。通过磁珠分选的方法成功提取原代周细胞:PDGFRβ、CD73阳性,CD31、α-SMA、E-cadherin阴性,其中PDGFRβ和CD73阳性率分别为85.7%和75.3%。5ng/mL TGFβ1刺激48h可显着诱导建立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模型:α-SMA在刺激24h时开始升高,α-SMA、Vimentin和Desmin的表达在48h时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TGFβ1刺激 48h 组中 CyclinE1、CDK1、CDK2、CDK4、Ki67 等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表达显着升高。3.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糖酵解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均增强正常情况下,周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产生的ATP是糖酵解产生ATP的2-7倍。与对照组相比,TGFβ1刺激48h组有31种代谢产物表达显着升高,这些差异代谢产物主要聚集在碳代谢、糖酵解/糖异生、氧化磷酸化等途径中。与对照组相比,TGFβ1刺激48h组的葡萄糖转运体表达升高,且培养基中的葡萄糖减少;TGFβ1刺激48h组的糖酵解水平显着升高;TGFβ1刺激48h组的糖酵解酶表达升高,糖酵解代谢产物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TGFβ1刺激48h组中丙酮酸脱氢酶表达增加;线粒体转录因子A转录水平升高,动力相关蛋白1转录减少;棒形线粒体比例增加;线粒体膜电位升高;氧化磷酸化水平有所升高。对照组和TGFβ1刺激48h组间三羧酸循环中的差异代谢产物较少。对比两组的糖酵解储备和备用呼吸能力的比值,TGFβ1刺激48h组显着高于对照组。4.降低糖酵解可抑制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通过2-DG抑制己糖激酶活性后,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模型的糖酵解水平显着降低、下游糖酵解关键酶表达降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2-DG干预组α-SMA、Vimentin和Desmin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5.抑制PI3K-Akt-mTOR通路可降低糖酵解、抑制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Western Blot结果提示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PI3K、Akt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升高,PI3K-Akt-mTOR通路被激活。通过LY294002和Rapamycin抑制PI3K-Akt-mTOR通路发现:与模型对照组相比,LY294002干预组和Rapamycin干预组的糖酵解水平降低,己糖激酶2表达水平降低;同时 LY294002 干预组和 Rapamycin 干预组的 α-SMA、Vimentin 和 Desmin表达均显着降低。研究结论:1.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代谢通路和细胞增殖相关通路发生明显改变。2.正常状态下,肾脏周细胞主要依赖氧化磷酸化产生ATP;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糖酵解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均升高。3.降低周细胞糖酵解水平可抑制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4.PI3K-Akt-mTOR通路可通过介导糖酵解参与调控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

庾雪鹰[3](2021)在《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复方仙草颗粒对Ⅲ期糖尿病肾病(DKD)患者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胱抑素C(Cys C)、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等相关指标的影响,评价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保护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肾内科门诊及住院部选取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脾肾两虚、湿热瘀血证患者6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降糖、控制血压、调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复方仙草颗粒,两组共同疗程为12周。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β2-MG、Cys C、RBP、NAG、ACR、24h-UTP、Scr、BUN、Hb Alc,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体征和症状进行观察,对两组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组89.29%优于对照组53.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神疲乏力、尿多浊沫症状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检测指标的比较:检测指标β2-MG、Cys C、RBP、NAG、ACR、24h-UTP、Scr、BUN、Hb Alc两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1.复方仙草颗粒对脾肾两虚,湿热瘀血证的DKD有明显的疗效。2.复方仙草颗粒能降低DKD患者β2-MG、Cys C、RBP、NAG、ACR、24h-UTP、Scr、BUN和Hb Alc的水平,减轻DKD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

方桂玉[4](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益肾活血方调节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抗肾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以及Cytoscape可视化软件,研究益肾活血方治疗肾纤维化的有效成分及可能的作用靶点,探讨益肾活血方治疗RIF的作用机制。2、探讨益气活血法对肾纤维化大鼠PI3K、AKT、HIF-1α、VEGF蛋白表达及炎症因子IL-6、TNF-α浓度的影响。方法1、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TCMSP)建立益肾活血方的七味中药黄芪、当归、丹参、大黄、红花、三七、牛膝的化合物库;Gene 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预测RIF的靶点;构建益肾活血方化合物靶点-RIF疾病靶点互作网络,并通过DAVID网站对靶点网络进行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采用cytoscape软件对分析结果做可视化网络图。2、动物实验:将36只(体重260±20g)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假手术组组、模型组、氯沙坦组、益肾活血方低剂量组、益肾活血方中剂量组、益肾活血方高剂量组,每组6只。适应性饲养3天后,假手术组予游离单侧输尿管处理,余五组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大鼠模型,益肾活血方不同剂量组和氯沙坦组予以对应的药物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按生理盐水灌胃,疗程14天。各组于药物干预的第14天取材,行HE、Masson染色,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肾组织VEGF、PI3K、AKT、HIF-1α的蛋白表达,用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IL-6、TNF-α的浓度。结果1网络药理学本研究通过TCMSP化合物分析平台筛选,得到105个化合物;Gene Card、OMIM等靶点预测平台找到了188个益肾活血方化合物-RIF疾病映射靶点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可见蛋白互作频次较高的有蛋白激酶相关受体(AKT1、MAPK1、MAPK8、JUN等),炎症相关受体(IL-6、IL-1B、TNF等),生长因子相关受体(VEGFA、EGFR ESR1等),根据GO分析显示这些核心靶点主要涉及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转录因子结合催化功能、蛋白激酶的活性、细胞因子活性等分子功能,涉及炎症趋化因子的调控、白细胞介素-6产生的调控、表皮生长因子激活的调控、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通路激活MAPK活性等生物过程,可能是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因子生长分化、抑制炎症趋化反应、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抗氧化应激等多靶点发挥对RIF的治疗作用。P13K-Akt、TNF、MAPK、HIF-1、VEGF、TLR、NF-κB信号转导通路等细胞信号通路提示为益肾活血方参与肾纤维的重要通路。以核心靶点IL-6、VEGF、MAPK、AKT1、EGFR、PTGS2为研究载体,对益肾活血方化学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研究,结果显示益肾活血方化学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2.1 HE染色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的肾实质重度萎缩变薄,肾小球数量减少、萎缩,部分肾小管呈囊性扩张,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与模型组相比,氯沙坦组与益肾活血方各剂量组的肾实质呈轻到中度萎缩,肾小球萎缩、数量减少,部分肾小管呈囊性扩张。纤维化程度减轻。2.2 Masson染色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梗阻侧肾脏组织的胶原纤维蓝染增多,间质胶原纤维形成明显,肾脏组织的小管基底膜及管周围纤维组织显着增生。与模型组相比,氯沙坦组与益肾活血方各剂量组大鼠梗阻侧肾脏组织中胶原纤维蓝染减少,小管基底膜及管周围纤维组织呈中度增生。2.3 PI3K、AKT、HIF-1α、VEGF蛋白表达第14天,模型组的PI3K、AKT、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肾活血方各剂量组和氯沙坦组的PI3K、AKT、HIF-1α、VEGF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肾活血方高剂量组和氯沙坦组的PI3K、AKT、HIF-1α、VEGF蛋白表达相近,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4炎性因子IL-6、TNF-α浓度第14日,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的浓度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浓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益肾活血方高剂量组与氯沙坦组显着低于低、中剂量组(P<0.05),益肾活血方高剂量组与氯沙坦组大鼠血清IL-6、TNF-α浓度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网络药理学结论表明益肾活血方可能是通过参与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因子生长分化、氧化应激、表皮生长因子增殖、免疫应答等生物过程,调控P13K/Akt、HIF-1α、VEGF、MAPK、NF-ΚB、TLR等信号通路发挥延缓RIF发生发展作用。2.实验研究证明益肾活血方能够抑制肾纤维化大鼠的PI3K、AKT、HIF-1α、VEGF蛋白表达,降低血清炎性因子IL-6、TNF-α浓度,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益肾活血方抑制P13K/Akt/HIF-1α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缺血缺氧状态下的肾脏血管无序增生从而发挥抗RIF作用。

周引[5](2021)在《原发性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与临床指标及病理资料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原发性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探究原发性IgAN患者的肾小管间质损害(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TIL)程度与临床及病理资料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确诊为原发性IgAN的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月)、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舒张压、收缩压、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白蛋白(albumin,Alb)、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尿酸(uric acid,UA)、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补体C3(complement C3)浓度、补体C4(complement C4)浓度、24h尿蛋白定量(24 hours urinary protein,24h UP),Lee氏分级、牛津分型(包括系膜增生(mesangial hypercellularity,M)、内皮细胞增生(endocapillary hypercellularity,E)、节段性硬化或粘连(Segmental sclerosis or adhesion,S)、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ubular atrophy or interstitial fibrosis,T)、新月体(crescent,C))。根据IgAN2016年牛津分型中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ubular atrophy or interstitial fibrosis,T)的评分标准把入选患者分为轻度TIL(T:0%25%)T0组,中度TIL(T:26%50%)T1组,重度TIL(T:>50%)T2组。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探讨TIL与临床指标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影响TIL的危险因素。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原发性IgAN患者538例,男性295例(54.83%),女性243例(45.17%),男女比例1.21:1,平均发病年龄37.68±12.70。538例中T0组299例,占比55.58%,T1组154例,占比28.62%,T2组85例,占比15.80%。3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均值、舒张压、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病程(月)、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指标:3组患者的Hb、Alb、BUN、Scr、eGFR、UA、Cys C、TC、IgM、IgG、补体C4浓度、尿渗透压、24h U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血糖、TG、HDL、LDL、IgA、补体C3浓度、血尿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1-5期的病例数及占比分别为183(34.01%)、166(30.86%)、135(25.09%)、32(5.95%)、22(4.09%),随着CKD分期的增加病例数及占比逐渐减少,即CKD1期病例数及占比最多,CKD5期病例数及占比最少;CKD1-3期患者中随着TIL程度增加病例数及占比逐渐减少,而在CKD4-5期患者中随着TIL程度增加病例数及占比逐渐增多。超过半数患者在接受肾活检时24h UP程度处于中度(1.0~3.5g/24h),占比53.35%;CKD分期和24h UP程度与TIL程度存在显着正相关(P<0.001)。4.病理资料:538例患者肾活检结果显示Lee氏Ⅰ-Ⅱ级占比15.43%,Lee氏Ⅲ-Ⅴ级占比84.57%;Lee分级与TIL程度存在显着正相关(P<0.001);3组患者的M、E、S评分情况存在显着差异(P<0.05),C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38例原发性IgAN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形式以IgA+C3为主,占比50.93%,IgA+IgG及IgA+IgG+C3沉积比例较少,分别占比0.93%、0.74%。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IgAN患者发生TIL的影响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月)、舒张压、收缩压、Hb、Alb、UA、BUN、Scr、Cys C、尿渗透压、24h UP、M、E、S、C均是TIL的影响因素。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纳入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中校正分析后,结果显示UA、BUN、Scr、尿渗透压、24h UP、M仍是TIL的影响因素。结论:1.本研究纳入患者中TIL程度占比为T0组>T1组>T2组。2.CKD分期越高、24h UP定量越多、Lee氏分级越高,则TIL程度越重。3.UA、BUN、Scr、尿渗透压、24h UP、M是TIL的影响因素。

王浩泽[6](2021)在《Notch1信号途径与GSK-3β在大黄素致肾毒性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目的探讨论证大黄素通过活性氧-线粒体凋亡途径引发氧化应激损伤,诱导肾脏毒性反应中Notch1信号途径与GSK-3β所起到的作用。二、方法采用昆明小鼠及NRK-52E细胞系。1.昆明小鼠分为对照组,大黄素低剂量组(0.4g·kg-1)、中剂量组(0.6g·kg-1)高质量组(0.8g·kg-1),每组各6只,腹腔注射药物(对照组采用等体积生理盐水),期间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变化。2.取小鼠肾脏组织样本进行SOD及GSH指标的检测。3.取小鼠肾脏组织样本处理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4.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大黄素处理后(0.4、0.6、0.8g·kg-1)昆明小鼠肾脏组织中Notch1、N1ICD、p-GSK-3β、GSK-3β、Nrf2等蛋白的活性水平。5.体外培养NRK-52E细胞,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大黄素(40、80、160、320mmol·L-1)作用24小时对NRK-52E细胞活性的影响。6.浓度为40、80、160、320mmol·L-1的大黄素处理NRK-52E细胞24小时后,Hoechst 33342染色法检测NRK-52E细胞的凋亡水平。7.浓度为40、80、160、320mmol·L-1的大黄素处理NRK-52E细胞24小时后,流式细胞术检测NRK-52E细胞的ROS活性氧含量。8.浓度为40、80、160、320mmol·L-1的大黄素处理NRK-52E细胞24小时后,JC-1荧光染色法检测NRK-52E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水平。三、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大黄素剂量的增加,大黄素低、中、高剂量组(0.4、0.6、0.8g·kg-1)小鼠可观察到精神萎靡、肢体活动受限,体表体毛粘连现象的发生。尿液与粪便多呈现橘红色,并随着剂量的增加颜色逐渐加重。2.与对照组相比,大黄素低、中、高剂量组(0.4、0.6、0.8g·kg-1)可使小鼠肾脏组织中SOD、GSH值下调,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3.与对照组相比,大黄素低、中、高剂量组(0.4、0.6、0.8g·kg-1)小鼠肾脏组织的病理损害明显,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与肾小管管型改变、肾小球系膜增生增厚及管腔内透明样血栓等。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黄素低、中、高剂量组(0.4、0.6、0.8g·kg-1)Notch1蛋白的活性水平均降低(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黄素低、中、高剂量组N1ICD蛋白的活性水平均降低(P<0.01、P<0.01、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黄素低、中、高剂量组p-GSK-3β的活性水平均降低(无统计学意义、P<0.01、P<0.001)而GSK-3β的活性水平并不受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黄素低、中、高剂量组Nrf2蛋白的活性水平均降低(P<0.05、P<0.01、P<0.01);并随着大黄素剂量的上调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5.与对照组相比,40、80、160、320mmol·L-1大黄素能抑制NRK-52E细胞的活性(无统计学意义、P<0.01、P<0.001、P<0.001),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6.与对照组相比,40、80、160、320mmol·L-1大黄素能诱使NRK-52E细胞凋亡,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7.与阴性组相比,40、80、160、320mmol·L-1大黄素可上调ROS活性氧水平(P<0.05、P<0.01、P<0.001、P<0.001),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8.与对照组相比,浓度为40、80、160、320 mmol·L-1的大黄素可以使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四、结论大黄素对肾脏细胞具有肾毒性,能够通过活性氧-线粒体途径引发氧化应激损伤致肾脏细胞凋亡,其作用途径可能是通过抑制Notch1信号途径的激活,调控下游N1ICD蛋白的表达,并使p-GSK-3β去磷酸化,导致线粒体膜电位ΔΨm崩解,抑制Nrf2介导的抗氧化作用而实现的,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谢晶舟[7](2021)在《巨噬细胞Act1调控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及目的: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各类慢性肾病进展到终末期的共同病理改变。尤其以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及胶原聚集增多为主要特征。但目前临床上对肾脏纤维化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且其具体的发生发展机制还有待阐明。研究表明巨噬细胞的大量浸润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肾纤维化进程中有重要作用。而在肾纤维化进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也可通过转分化机制转变成肌成纤维细胞,参与肾纤维化的进程。Act1是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途径活化的适配器蛋白参与调控巨噬细胞功能。我们前期研究初步证实巨噬细胞Act1下调减轻肾纤维化病变。但是否巨噬细胞Act 1通过调控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作用改善肾纤维化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课题旨在进一步探究巨噬细胞Act1下调对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1.随机选取8周龄雄性Wild Type(WT)和巨噬细胞Act1表达下调的小鼠(Act1小鼠),通过结扎单侧输尿管建立肾纤维化模型(UUO模型);2.利用Masson染色、免疫组化α-SMA、F4/80以及CD3等指标进一步明确肾纤维化程度与巨噬细胞浸润的相关性;3.免疫荧光观察巨噬细胞转变成肌成纤维细胞以及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情况;4.体外利用TGFβ1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TCMK1),建立体外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模型;5.利用Transwell小室观察TGFβ1诱导的巨噬细胞迁移作用;6.通过巨噬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株共培养体系,结合Western Blot检测以明确巨噬细胞Act1下调是否能影响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作用;7.进一步RNA-seq转录组测序分析共培养体系中的两种巨噬细胞m RNA差异表达并进行q RT-PCR验证;8.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和Western Blot明确是否两种巨噬细胞通过分泌差异蛋白调控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关键信号途径。结果:(1)巨噬细胞Act1下调后UUO模型肾间质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减少;(2)巨噬细胞Act1下调后UUO模型肾间质组织中巨噬细胞与肌成纤维细胞共定位数目减少;(3)巨噬细胞Act1下调抑制TGFβ1诱导的巨噬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4)巨噬细胞Act1下调抑制TGFβ1诱导的巨噬细胞迁移;(5)巨噬细胞Act1下调抑制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6)巨噬细胞Act1下调抑制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JAK-STAT3关键信号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结论:巨噬细胞Act1下调可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迁移以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作用而改善肾纤维化损伤。

张磊[8](2021)在《基于P-selectin/PSGL-1/MAPK信号通路研究清肾颗粒对炎症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及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通过在体实验观察清肾颗粒对内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及肾纤维化的干预作用;通过体外实验明确P-selectin/PSGL-1/MAPK信号通路在炎症介导内皮细胞损及内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中的作用;研究清肾颗粒含药血清对P-selectin/PSGL-1/MAPK信号通路和炎症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及纤维化的干预作用。2.方法:2.1以5/6肾切除大鼠作为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及纤维化模型,大鼠分为清肾颗粒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干预12周。检测各组大鼠血清Scr、BUN水平;HE及Masson染色评估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损伤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NLRP3及IL-18蛋白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α-SMA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CD31、FSP-1、MCP-1表达水平。2.2以LPS诱导的HUVEC损伤为炎症介导的内皮细损伤及纤维化模型,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LPS+P-selectin抑制剂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selectin、PSGL-1、ERK1/2和p-ERK1/2、JNK和p-JNK、p38和p-p38、ERK5和p-ERK5的蛋白含量;q 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NLRP3、IL-18 m RNA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ɑ-SMA、e NOS水平。2.3以LPS诱导的HUVEC损伤为炎症介导的内皮细损伤及纤维化模型,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LPS+p-selectin阻断组;LPS+清肾颗粒低剂量组;LPS+清肾颗粒中剂量组;LPS+清肾颗粒高剂量组。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selectin、PSGL-1、ERK1/2和p-ERK1/2、JNK和p-JNK、p38和p-p38、ERK5和p-ERK5的蛋白含量;q 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selectin、PSGL-1、e NOS、ET-1、FSP-1、α-SMA m RNA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selectin、PSGL-1、IL-18、MCP-1、e NOS、ET-1、FSP-1、α-SMA蛋白表达。2.4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清肾颗粒中活性成分。3结果:3.1.1模型组大鼠Scr、BUN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5),清肾颗粒组大鼠Scr、BUN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3.1.2各组大鼠肾脏组织HE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肾小球及肾小管结构清晰,无粘连、增生、纤维化及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可见显着的病理损伤,镜下可见肾小球内皮细胞浸润、肾小球硬化及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坏死,清肾颗粒组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浸润、肾小球硬化及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坏死均较模型组减轻。3.1.3模型组大鼠NLRP3及IL-18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P<0.05),清肾颗粒组NLRP3及IL-18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5)。3.1.4模型组大鼠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P<0.05),清肾颗粒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5)。3.1.5假手术组大鼠CD31表达呈强阳性(绿色荧光强亮),FSP-1和MCP-1表达微弱;模型组大鼠CD31表达微弱,FSP-1和MCP-1呈强阳性表达;清肾颗粒组大鼠CD31表达较模型组增强,FSP-1和MCP-1表达较模型组减弱。3.2.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组细胞早期及晚期凋亡率均增高(P<0.05);LPS+P-selectin抑制剂组与LPS组比较早期及晚期凋亡率降低(P<0.05)。3.2.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组p-selectin、PSGL-1、ERK1/2、p-ERK1/2、JNK和p-JNK、p38和p-p38、ERK5、p-ERK5的蛋白水平升高(P<0.05);LPS+P-selectin抑制剂组与LPS组比较p-selectin(P<0.05)、PSGL-1、ERK1/2、p-ERK1/2、JNK、p-JNK(P<0.05)、p38(P<0.05)、p-p38(P<0.05)、ERK5、p-ERK5的蛋白水平呈不同程度下降。3.2.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组NLRP3、IL-18 m RNA水平升高(P<0.05);LPS+P-selectin抑制剂组与LPS组比较NLRP3、IL-18 m RNA水平下降(P<0.05)。3.2.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组ɑ-SMA呈强阳性表达(红色荧光强亮),LPS+P-selectin抑制剂组与LPS组比较ɑ-SMA红色荧光表达减弱。e NOS的表达趋势与之相反,在正常对照组e NOS呈强阳性红色荧光表达,LPS组e NOS的表达最弱,e NOS在LPS+P-selectin抑制剂组的表达介于两组之间。3.3.1与LPS组比较,清肾颗粒各剂量组的p-selectin、PSGL-1蛋白表达下降,且呈剂量依耐性,清肾颗粒高剂量组的p-selectin、PSGL-1蛋白表达水平最低(P<0.05)。与LPS组比较,清肾颗粒各剂量组的JNK和p-JNK、p38和p-p38蛋白表达量均下降,清肾颗粒高剂量组的降低程度更为显着(P<0.05)。3.3.2与LPS组比较,清肾颗粒高、中、低剂量组细胞的p-selectin、PSGL-1、ET-1、FSP-1、α-SMA m RNA表达量均显着下降(P<0.05),且清肾颗粒高剂量组的降低程度与中、低剂量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与LPS组比较,清肾颗粒高、中、低剂量组的e NOS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清肾颗粒高剂量组与中、低剂量组比较亦有显着差异(P<0.05)。3.3.3在正常对照组中p-selectin、PSGL-1、IL-18、MCP-1、ET-1、FSP-1、α-SMA表达较少。LPS组p-selectin、PSGL-1、IL-18、MCP-1、ET-1、FSP-1、α-SMA均呈阳性表达(红色荧光)。清肾颗粒各剂量组中,p-selectin、PSGL-1、IL-18、MCP-1、ET-1、FSP-1、α-SMA的表达与LPS组相比较明显减少,其中清肾颗粒高剂量组表达最弱。在正常对照组中e NOS表达较多,LPS组中e NOS表达较少,在清肾颗粒各剂量组中e NOS表达不同程度增加,其中清肾颗粒高剂量组表达最强。3.4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明确了清肾颗粒中的11个活性成分(绿原酸、盐酸小檗碱、大车前苷、滨蒿内酯6,7-二甲氧基香豆素、表小檗碱、黄连碱、丹酚酸B、巴马汀、益母草碱、大黄酸、丹参酮IIA),并且这已知的11个成分对于炎症、MAPK信号通路、细胞转分化、纤维化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干预和调节作用。4结论:4.1 P-selectin/PSGL-1通过介导MAPK信号通路活化,启动炎症效应,导致内皮细胞炎性损伤和功能障碍,进而引起End MT病理改变,促进纤维化。4.2中药清肾颗粒能够通过抑制P-selectin/PSGL-1介导的MAPK信号通路活化(p38和JNK通路),进而减轻内皮细胞炎性损伤,逆转End MT,延缓纤维化进程,且效果呈量效关系。4.3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明确了清肾颗粒中的11个活性成分,且这11个活性成分对于炎症、MAPK等信号通路、End MT、纤维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干预和调节作用;进一步支持了本次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姚涛[9](2020)在《基于“心肾相关”理论探讨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机制及以方测证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基于“心肾相关”理论研究高血压心衰导致肾纤维化的病理机制,并运用以方测证方法明确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模型大鼠的证候本质。2.明确参麦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调控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干预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与关键靶点。方法:1.成模前实验动物分为三组,即空白对照组(Dahl/SS盐敏感性大鼠6只),模型组(Dahl/SS盐敏感性大鼠44只),盐敏感对照组(SS-13BN盐耐受性大鼠10只)。低盐饮食给予空白对照组,高盐饮食给予模型组和盐敏感对照组,喂养20周后验证盐敏感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大鼠模型成功。成模后的40只Dahl/SS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参麦注射液组、参附注射液组、吡非尼酮抑制剂组,每组各10只,采用腹腔注射与灌胃相结合的方式给药15天后进行指标检测[1],超声心电图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指标(EF、FS值),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指标(NT-pro BNP、TGF-β、Cystatin C、NGAL),收集各组大鼠尿液检测24h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Scr、BUN、UA),HE染色和Masson染色方法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形态以及纤维化状态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TGF-β1、Col I含量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纤维化蛋白TGF-β1表达量、Smad2、Smad3磷酸化程度,RT-q PCR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Smad2、Smad3、TGF-β、Col I m RNA相对表达量。2.30只Dahl/SS盐敏感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参麦注射液组、参附注射液组,每组各10只,采用腹腔注射方式给予每只大鼠药物6.0m L/kg,每日1次,连续给药7天后腹主动脉取血制备含药血清。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空白血清、参麦血清、参附血清)、TGF-β1、吡非尼酮分别作用于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作用时间为别24h、48h、72h。然后采用CCK-8法确定最佳给药浓度(量效)和最佳干预时间(时效)[1]。设置空白对照组、TGF-β1组、参麦血清+TGF-β1组、参附血清+TGF-β1组、空白血清+TGF-β1组、吡非尼酮+TGF-β1组,CCK-8法检测各组药物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48h的增值抑制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Smad2、Smad3磷酸化程度,RT-q PCR法检测细胞Smad2、Smad3的m RNA相对表达量[1]。结果:1.造模结束后,与对照组(空白对照、盐敏感对照)大鼠比较,一般情况方面:模型组大鼠整体状态出现(饮食状况、精神状态、行为体征)异常,腹部肿胀膨大,血压明显升高,收缩压高可达200mm Hg以上;心功能方面:模型组大鼠心功能参数(EF、FS)水平明显降低,血清NT-pro BNP水平明显升高;肾功能方面:模型组大鼠尿蛋白排出量增加,肾功能指标(Scr、BUN、UA)水平升高,并且肾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以上结果表明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大鼠模型制备成功。2.给药后,与参附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尿蛋白增加,肾功能指标Scr、BUN与UA水平升高,大鼠肾脏组织中TGF-β和Col I含量升高、Smad2和Smad3蛋白磷酸化程度加重,提示模型大鼠存在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EMT)过程。与模型组比较,参麦组模型大鼠尿蛋白排出量减少,肾功能Scr、BUN与UA水平下降,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减轻;Smad2和Smad3蛋白磷酸化程度减轻,TGF-β1含量、胶原容积分数以及Col I平均荧光强度均有降低,肾纤维化程度减轻,提示参麦注射液能够抑制肾纤维化的发展进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EMT过程有关。3.TGF-β1、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殖作用,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剂量依赖性不明显,最终确定10%含药血清、10μg/L TGF-β1、1g/L吡非尼酮为最佳给药浓度(量效),48h为最佳干预时间(时效);各药物与TGF-β1联合孵育细胞后,参附联合组和空白联合组细胞增殖明显,参麦联合组和吡非尼酮联合组细胞生长抑制明显,并且参麦联合组细胞抑制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4.各组含药血清、吡非尼酮分别与TGF-β1联合作用于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后,与其他各组比较,参麦联合组细胞Smad2、Smad3的蛋白磷酸化程度和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提示参麦注射液抑制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止肾组织中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活化有关。结论:1.本研究证实了心肾双向交互损害是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模型大鼠肾组织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并参与肾小管上皮-间质细胞转分化过程是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的重要病理机制。2.参麦注射液能够调控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而抑制肾纤维化状态,其用机制可能与阻止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活化以及肾小管上皮-间质细胞转分化过程有关。3.本研究从“以方测证”角度,以参麦注射液为主,参附注射液参照对比,证实了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大鼠的证候本质为心肾气阴两虚证。

秦田雨[10](2020)在《肾康注射液对慢性肾脏病和肾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整体动物、细胞和分子水平,结合系统药理学靶点预测,研究中药复方肾康注射液(Shenkang,SK)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和肾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和机制,为SK对CKD及肾纤维化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及科学依据。[方法]1.系统药理学:首先通过数据挖掘和文献查阅构建SK分子数据库,并通过药物相似性和药物半衰期评估来筛选活性分子;使用WES药物靶向模型来预测生物活性成分的直接药物靶向;使用Cytoscape 3.2软件构建复合物-靶标,靶标-通路和靶标-疾病网络,并根据BioGPS数据库确定靶标在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2.整体动物:C57BL/6小鼠36只,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法将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ARB)组,SK高剂量组,SK中剂量组,SK低剂量组(n=6)。对模型组、ARB组、SK各剂量组小鼠实施UUO手术,制备肾纤维化模型,假手术组分离左输尿管但不结扎输尿管。术后第一天开始给药,共计14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3 mL/10 g,灌胃生理盐水0.15 mL/10 g,ARB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3 mL/10g,灌胃氯沙坦钾溶液0.15 mL(生药0.13 g)/10 g,SK高剂量组:尾静脉注射SK 0.13 mL(生药0.08 g)/10 g,灌胃生理盐水0.15 mL/10 g,SK中剂量组:尾静脉注射SK 0.13 mL(生药0.04 g)/10 g,灌胃生理盐水0.15 mL/10 g,SK低剂量组:尾静脉注射SK 0.13 mL(生药0.02 g)/10 g,灌胃生理盐水0.15 mL/10 g,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小鼠体重等一般情况,给药第13天行MRI扫描测定FA值明确活体肾纤维化程度,给药14天后摘眼球取血,称量肾脏重量,分别冻存固定肾脏。比色法测定血肌酐、血尿素氮、血CysC水平,行HE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患侧肾脏病理形态学和纤维化程度,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肾脏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ECM成分Col Ⅰ,JAK2/STAT3通路分子蛋白磷酸化水平,Real-time PCR检测假手术组、UUO组和SK中剂量组肾脏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FSP-1、ECM成分(Col Ⅲ,JAK2、STAT3、TGF-β1和负调节分子SOCS1,SOCS3 mRNA水平。3.细胞:NRK-49F细胞进行复苏传代培养,以10 ng/mL 的TGF-β1刺激48 h诱导NRK-49F细胞增殖活化,不同浓度SK(0,1,2,4mg/mL)干预后,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检测NRK-49F细胞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ECM成分Col Ⅲ,JAK2/STAT3通路分子蛋白磷酸化水平和负调节分子Prdx5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NRK-49F细胞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JAK2、STAT3 mRNA 水平。[结果]1.系统药理学部分:以DL≥0.6为筛选标准,“HL=long”用于定义适当的HL范围。最终选出88种化合物作为活性分子。利用WES算法和CTD、TTD筛选结果,确定了 85个与治疗CKD相关的潜在化合物作用靶点,包括STAT3。通过KEGG数据库映射获得关键通路,包括NF-κB、MAPK、TRP离子通道和VEGF通路,结合CKD病理机制的相关进展,构建了 CKD治疗模块的通路,包括炎症、增殖、分化、迁移、通透性、降解等模块。对靶标-疾病相互作用网络的深入分析表明,SK治疗CKD主要通过影响6种疾病发挥作用: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病理过程和免疫疾病。组织定位结果显示SK通过包括肾脏、肝脏、肺和心脏在内的组织模块发挥作用。2.整体动物部分:(1)肾功能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UUO组小鼠肾脏血CREA、BUN、Cys-C水平显着性升高(p<0.01);与UUO组相比,ARB和高剂量SK组小鼠血CREA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UUO组相比,ARB和SK各剂量组小鼠血BUN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UUO组相比,SK高剂量组小鼠血Cys-C水平显着降低(p<0.05)。(2)肾脏重量和病理检测:与假手术组相比,UUO模型组的患侧肾质量/体重、患侧肾/对侧肾质量、对侧肾质量/体重均显着增加(p<0.05或p<0.01)。但各药物治疗后对UUO小鼠肾脏重量各指标没有产生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UUO组小鼠肾脏FA值显着性升高(p<0.01);与UUO组相比,ARB阳性药组、SK高中低剂量组FA值显着降低(p<0.01或p<0.001),其中以SK中剂量组最为显着(p<0.001)。与假手术组比较,UUO组小鼠肾脏病理损伤明显;与UUO组比较,各治疗组肾脏损伤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细胞外基质积聚、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扩张和/或萎缩减轻,以SK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较好。与假手术组比较,UUO组小鼠天狼星红面积极显着增加(p<0.001);与UUO组比较,ARB组、SK高、中、低剂量组小鼠患侧肾脏天狼星红染色红色面积显着减少(p<0.05或p<0.01)。电镜下观察各浓度SK对UUO所致的细胞器丰富的成纤维细胞增多,间质局灶胶原纤维增生和肾小管凋亡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Western blot检测: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α-SMA蛋白水平显着增加(p<0.01),与UUO比较,SK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显着下调了 UUO状态下的α-SMA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Col Ⅰ蛋白水平显着增加(p<0.01),与UUO 比较,SK中剂量组显着下调了 Col Ⅰ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p-STAT3(Try705位点)/STAT3比例显着增加(p<0.01),与UUO比较,SK中(p<0.01)、低剂量(p<0.001)组显着下调了 Try705位点的STAT3磷酸化程度;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p-JAK2(Try1007位点)/JAK2比例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与UUO 比较,SK高剂量组显着下调了 Try1007位点的JAK2磷酸化程度(p<0.05),(4)PCR检测: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小鼠患侧ECM成分Col Ⅰ、Col Ⅲ、FN,成纤维细胞活化标志物α-SMA、FSP-1,以及 JAK2、STAT3、TGF-β、JAK2/STAT3 通路负调节因子SOCS1、SOCS3 mRNA水平显着上升(p<0.05或p<0.01或p<0.001);与UUO组相比,SK中剂量组显着降低了 Col Ⅰ、ColⅢ、FN,α-SMA、FSP-1,JAK2、TGF-β、SOCS1、SOCS3 mRNA 水平(p<0.05 或p<0.01)。3.细胞实验:TGF-β1诱导后,NRK-49F细胞的细胞骨架显示出内部微丝束,并逐渐增厚和伸长,丧失纺锤形或星形成纤维细胞外观。不同浓度的SK一定程度上逆转了TGF-β1诱导的形态变化和增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成纤维细胞p-STAT3(Try705位点)/STAT3、Prdx5蛋白水平显着性升高(p<0.05),p-JAK2(Try1007位点)/JAK2有一定程度升高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4 mg/mL SK组和2 mg/mL SK组细胞的STAT3蛋白Try705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p<0.05),1 mg/mL SK组和2 mg/mL SK组细胞的JAK2蛋白Try1007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p<0.05),4 mg/mL SK组细胞的Prdx5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成纤维细胞α-SMA、JAK2、STAT3 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5或p<0.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RB及不同浓度SK均极显着地降低了α-SMA mRNA 水平(p<0.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RB、1mg/mL、2 mg/mL SK(p<0.05)及 4 mg/mL SK(p<0.01)显着降低了 STAT3 mRNA 水平,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RB及4 mg/mL SK显着降低了 JAK2 mRNA水平(p<0.05)。[结论](1)系统药理学预测显示SK中多种化合物可能通过作用于与炎症、凋亡、增殖等相关的NF-κB、MAPK、TRP离子通道和VEGF等多通路的靶点分子治疗CKD。(2)SK有效改善UUO小鼠肾功能指标和肾间质纤维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实现的,验证了系统药理学结果。(3)SK还能够抑制TGF-β1诱导NRK-49F增殖活化以及ECM产生,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JAK2/STAT3通路的激活介导的。

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介导转化生长因子促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介导转化生长因子促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研究TGF-β1/Smads影响黄韧带肥厚的机制及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黄韧带肥厚的机制及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纤维化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研究IL-1β、TNF-α和TGF-β1/Smads在LFH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收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影像学测量
        1.4 主要器械、设备、试剂等
        1.5 手术方式
        1.6 标本的取材、运输等标准操作规程
        1.7 HE染色与组织形态学观察
        1.8 Masson染色与纤维化观察
        1.9 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黄初带IL-lp、TNF-α、TGF-β1/Smads (TGF-β1、p-Smad2/3、Smad7)、Col1和Col3蛋白的定位、半定量表达
        1.10 实时焚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IL-1β、TNF-α、TGF-β1/Smads (TGF-β1、Smad2、Smad3、Smad7)、Col1、Col3&mRNA表达
        1.11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HE染色结果
        2.3 Masson染色结果
        2.4 免疫组化结果
        2.5 Real-Time PCR结果
        2.6 DLSS组内黄韧带厚度和各层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2.7 DLSS组内黄韧带厚度和各层弹性-胶原纤维比的相关性分析
        2.8 DLSS组内黄韧带厚度和各层mRNA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炎症与纤维化是黄韧带肥厚的主要病理机制
        3.2 黄韧带背侧层是退变的起点
        3.3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黄韧带“炎症-纤维化”病理过程
        3.4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DLSS的中医药治疗
        3.5 其他
        4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三种造模方法诱导大鼠黄韧带肥厚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器械、设备、试剂等
        1.3 实验动物的分组与取材
        1.4 实验动物的造模
        1.5 影像学测量
        1.6 HE染色与大鼠黄韧带厚度的测量
        1.7 Masson染色与大鼠黄韧带纤维化观察
        1.8 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黄初带IL-1β、TNF-α、TGF-β1/Smads (TGF-β1、p-Smad2/3、Smad7)、Col1、Col3蛋白的定位、半定量表达
        1.9 免疫印迹法定性、半定量分析IL-1β、TNF-α、TGF-β1和Coll蛋白在各组黄韧带内表达
        1.10 Real-Time PCR检测 IL-1β、TNF-α、TGF-β1/Smads (TGF-β1、Smad2、Smad3、Smad7)、Col1、Col3的mRNA表达
        1.11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HE染色与大鼠黄韧带厚度的结果
        2.2 Masson染色与大鼠黄韧带纤维化的结果
        2.3 影像学测量结果
        2.4 免疫组化结果
        2.5 免疫印迹结果
        2.6 Real-Time PCR结果
        2.7 大鼠黄韧带与人增厚黄韧带的比较
        2.8 模型成功率
        3 讨论
        3.1 大鼠黄韧带肥厚模型的建立方法
        3.2 大鼠黄韧带肥厚的病理表现
        3.3 机械应力是诱发或加速黄韧带肥厚的重要因素
        3.4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大鼠黄韧带增厚模型的建立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创新点
致谢
附件

(2)代谢重编程和PI3K-Akt-mTOR通路在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周细胞概述
        1.1.1 周细胞的形态与分布
        1.1.2 周细胞的表面标志物
        1.1.3 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交互作用
    1.2 周细胞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1.2.1 周细胞与肾脏纤维化
        1.2.2 周细胞与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
    1.3 代谢重编程
        1.3.1 代谢重编程的定义及其基本研究现状
        1.3.2 代谢重编程的主要调节通路
        1.3.3 细胞转分化与代谢重编程
    1.4 周细胞的代谢重编程
    1.5 小结与展望
第2章 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代谢和增殖通路的显着改变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及细胞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器械
    2.2 实验方法
        2.2.1 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数据集的获取和数据标准化
        2.2.2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2.2.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2.2.4 AKI-CKD小鼠模型的建立
        2.2.5 动物样本的留存
        2.2.6 小鼠肾脏组织Masson染色
        2.2.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2.2.8 原代周细胞的提取与培养
        2.2.9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2.2.10 体外诱导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模型
        2.2.11 细胞蛋白提取、浓度测定及Western Blot
        2.2.12 RT-q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
        2.2.13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2.3.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3.3 AKI-CKD小鼠模型建立后的肾功能检测
        2.3.4 肾脏纤维化进展过程中伴随周细胞增殖
        2.3.5 原代周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2.3.6 TGFβ1诱导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体外模型的建立
        2.3.7 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细胞增殖基因表达上调
    2.4 讨论
第3章 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的代谢重编程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及细胞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器械
    3.2 实验方法
        3.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2 原代周细胞的提取与培养
        3.2.3 体外诱导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模型
        3.2.4 细胞计数
        3.2.5 Seahorse XF细胞能量代谢分析
        3.2.6 培养基中的葡萄糖浓度测定
        3.2.7 RT-q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
        3.2.8 细胞蛋白提取、浓度测定及Western Blot
        3.2.9 线粒体膜电位(MMP)的检测
        3.2.10 细胞样本透射电镜标本制作
        3.2.11 细胞靶向能量代谢物相对定量检测
        3.2.12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周细胞的代谢表型分析
        3.3.2 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的代谢组学分析
        3.3.3 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糖酵解的变化
        3.3.4 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氧化磷酸化的变化
        3.3.5 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谷氨酰胺代谢的变化
    3.4 讨论
第4章 PI3K-Akt-mTOR通路可能通过介导糖酵解参与调控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器械
    4.2 实验方法
        4.2.1 Seahorse XF细胞能量代谢分析
        4.2.2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4.2.3 细胞蛋白提取、浓度测定及Western Blot
        4.2.4 RT-q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
        4.2.5 糖酵解抑制试验
        4.2.6 PI3K-Akt通路抑制实验
        4.2.7 己糖激酶活性检测
        4.2.8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抑制糖酵解可显着抑制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
        4.3.2 PI3K-Akt-mTOR通路在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激活
        4.3.3 抑制PI3K-Akt-mTOR通路可降低糖酵解水平及己糖激酶表达
        4.3.4 抑制PI3K-Akt-mTOR通路可减少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科研成果
致谢

(3)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选取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要点
        2.3 研究对象选取标准
        2.4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2.5 研究对象的脱落
        2.6 研究对象的伦理学审查
        2.7 研究步骤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治疗前一般情况
    2 结果
        2.1 复方仙草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2.2 复方仙草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2.3 复方仙草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相关理化指标的影响
第三章 讨论
    一、西医对DKD的认识
        1 DKD患者肾脏结构和功能的表现
        2 DK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糖代谢紊乱
        2.2 血流动力学改变
        2.3 氧化应激反应
        2.4 细胞因子
        2.5 炎症反应
        2.6 高血压
        2.7 遗传因素
        3 DKD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相关标志物
        3.1 β2-微球蛋白(β2-MG)
        3.2 N-乙酰-β-D-氨基葡萄苷酶(NAG)
        3.3 胱抑素C(Cys C)
        3.4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3.5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
        4 现代医学对DKD治疗的研究
        4.1 控制血糖
        4.2 降低血压
        4.3 降低血脂
        4.4 抗氧化应激
        4.5 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
        4.6 抑制多元醇代谢通路
        4.7 抑制蛋白激酶C
    二、祖国医学对DKD的认识与研究
        1 历代医家的认识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阴虚燥热
        2.2 脾肾亏虚
        2.3 气阴两虚
        2.4 肝肾两虚
        2.5 瘀血组络
        2.6 湿热内蕴
        3 中医治疗DKD的探讨
        3.1 辨证论治
        3.2 经方
        3.3 中成药
        3.4 单味中药
    三、复方仙草颗粒对DKD的作用
        1 复方仙草颗粒的组成及方解特点
        2 复方仙草颗粒的药物分析研究
    四、研究结果分析
        1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
        2 改善患者肾小管间质功能
    五、安全性评估
第四章 问题及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糖尿病肾病对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益肾活血方调节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抗肾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IF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益肾活血立法的益肾活血方抗肾纤维化依据
        1.1 肾纤维化的形成机制
        1.1.1 细胞外基质沉积
        1.1.2 炎症因子
        1.1.3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1.1.4 转化生长因子
        1.1.5 肾小管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1.1.6 氧化应激反应
    2 祖国医学对肾纤维化的认识
        2.1 脾肾亏虚
        2.2 水湿毒瘀蓄积
        2.3 久病入络
    3 益肾活血方与肾纤维化
        3.1 益肾活血方组方
        3.2 益肾活血方组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4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复方研究
    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益肾活血方治疗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1.2 活性化合物的靶点预测
        1.3 RIF相关基因的筛选
        1.4 可视化网络构建
        1.5 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
        1.6 Gene Ontology(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
        1.7 分子对接
    2 结果
        2.1 活性化合物筛选
        2.2 活性化合物的靶点预测
        2.3 网络关系构建
        2.3.1 药物-化合物-疾病-靶点网络图
        2.3.2 核心靶点PPI蛋白互作分析
        2.4 GO及 KEGG分析
        2.5 潜在活性成分-靶蛋白分子对接
    3 讨论
        3.1 益肾活血方治疗RIF的核心化合物及靶点
        3.2 益肾活血方对细胞信号通路的调控
        3.2.1 MAPK信号通路
        3.2.2 NF-ΚB信号通路
        3.2.3 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成果论证益肾活血方调节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的抗肾纤维化机制
    第一部分 动物实验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和分组
        2.2 给药
        2.3 肾脏组织样本取材及固定
        2.4 肾脏组织石蜡包埋切片
        2.5 肾脏组织HE染色步骤
        2.6 肾脏组织Masson染色步骤
        2.7 模型评判标准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4.1 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模型的复制
        4.2 益肾活血方改善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模型肾脏病理变化
        4.3 益肾活血方减少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大鼠肾脏胶原纤维沉积
    第二部分 WB检测肾组织VEGF、HIF-1α、PI3K、AKT蛋白表达
        1 实验
        1.1 动物及分组、给药方法
        1.2 试剂和耗材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试剂及配制
        1.5 实验方法
        1.6 结果处理
        1.7 实验结果
        2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WB检测肾组织PI3K、AKT、HIF-1α、VEGF蛋白表达
        3.1.1 益肾活血方抑制PI3K的蛋白表达
        3.1.2 益肾活血方抑制AKT的蛋白表达
        3.1.3 益肾活血方抑制HIF-1α的蛋白表达
        3.1.4 益肾活血方抑制VEGF的蛋白表达
    第三部分 ELISA检测血清IL-6、TNF-α表达水平
        1 ELISA实验方法及步骤
        1.1 试剂和耗材
        1.2 实验方法
        1.3 复温
        1.4 加样
        1.5 配液
        1.6 洗涤
        1.7 显色
        1.8 终止
        1.9 测定
        1.10 读取实验结果
        2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血清中IL-6、TNF-α的浓度比较
        4 讨论
        4.1 基于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探讨益肾活血方抗肾纤维化的机制
        4.1.1 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与炎症
        4.1.2 VEGF、HIF-α与血管新生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复方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原发性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与临床指标及病理资料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简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肾间质纤维化的病理及分子机制
    2.1 炎性细胞浸润
        2.1.1 淋巴细胞
        2.1.2 巨噬细胞
        2.1.3 树突状细胞
    2.2 促纤维化细胞因子
        2.2.1 TGF-β
        2.2.2 CTGF
    2.3 成纤维细胞激活及增殖
        2.3.1 肾间质固有成纤维细胞的活化
        2.3.2 EMT和(或)Endo MT
        2.3.3 周细胞的分化
        2.3.4 循环纤维细胞的募集
    2.4 ECM产生和降解失衡
        2.4.1 ECM产生过量
        2.4.2 ECM降解受限
        2.4.3 MMPs/TIMP平衡失调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资料采集
        3.2.1 临床资料
        3.2.2 病理资料
    3.3 数据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临床资料
    4.3 病理资料
    4.4 TIL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一般资料讨论
    5.2 临床资料讨论
    5.3 病理资料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Notch1信号途径与GSK-3β在大黄素致肾毒性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引言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动物
        2.1.2 细胞株
        2.1.3 药物
        2.1.4 试剂
        2.1.5 仪器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小鼠肾脏组织中SOD水平测定
    2.4 小鼠肾脏组织中GSH水平测定
    2.5 病理组织学检测
    2.6 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2.6.1 提取肾脏组织蛋白
        2.6.2 蛋白定量
        2.6.3 制胶
        2.6.4 上样与电泳
        2.6.5 转膜
        2.6.6 免疫反应
        2.6.7 显影
    2.7 NRK-52E细胞的复苏及传代
    2.8 细胞抑制率检测
    2.9 Hoechst33342 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2.10 ROS活性氧水平监测
    2.11 JC-1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2.12 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大黄素对小鼠一般行为情况的影响
    3.2 大黄素对小鼠肾组织中SOD及 GSH含量的影响
    3.3 大黄素对小鼠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3.4 大黄素对小鼠肾组织中Notch1、N1ICD、p-GSK-3β、GSK-3β、Nrf2 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大黄素对NRK-52E细胞增殖的影响
    3.6 大黄素诱使NRK-52E细胞凋亡
    3.7 大黄素对NRK-52E细胞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3.8 大黄素对NRK-52E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大黄素对肾脏疾病的防治作用与安全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巨噬细胞Act1调控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流行病学与病理组织学特点
        1.1.2 肾纤维化模型的研究进展
        1.1.3 肾纤维化机制研究进展
        1.1.4 巨噬细胞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
        1.1.5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3 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研究
        1.1.6 细胞因子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
    1.2 Act1 背景介绍及研究进展
        1.2.1 Act1 小鼠的构建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与饲养
        2.1.2 实验主要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1.4 主要抗体
        2.1.5 常用试剂配制
        2.1.6 qRT-PCR实验引物设计
        2.1.7 细胞培养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鼠饲养方法及扩群
        2.2.2 基因工程小鼠的鉴定
        2.2.3 小鼠UUO模型的建立
        2.2.4 小鼠组织取材及固定
        2.2.5 石蜡切片的制备
        2.2.6 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
        2.2.7 Masson染色
        2.2.8 免疫组化染色(IHC染色)
        2.2.9 免疫荧光染色(IF染色)
        2.2.10 细胞复苏、培养及冻存
        2.2.11 骨髓原代巨噬细胞(BMDM)提取
        2.2.12 巨噬细胞迁移试验
        2.2.13 巨噬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TCMK1)共培养
        2.2.14 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2.2.15 组织、细胞RNA提取
        2.2.16 RNA逆转录
        2.2.17 荧光定量PCR
        2.2.18 巨噬细胞转录组测序以及相关信号通路表达分析
        2.2.19 统计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Act1 小鼠基因鉴定结果
    3.2 巨噬细胞Act1 下调影响UUO模型肾间质中巨噬细胞浸润
    3.3 巨噬细胞Act1 下调对UUO模型肾间质中巨噬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影响
    3.4 巨噬细胞Act1下调抑制体外TGFβ1诱导的巨噬细胞转分化作用
    3.5 巨噬细胞Act1 下调抑制TGFβ1 诱导的巨噬细胞迁移
    3.6 巨噬细胞Act1 下调抑制TGFβ1 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作用
        3.6.1 巨噬细胞Act1表达下调能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
        3.6.2 TGFβ1 诱导的鼠源性肾小管上皮细胞(TCMK1)转分化模型
        3.6.3 巨噬细胞 Act1 下调可抑制TGFβ1 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 EMT作用
        3.6.4 巨噬细胞Act1 表达下调影响TGFβ1 诱导的多种细胞因子及蛋白的分泌
    3.7 巨噬细胞Act1下调抑制TGFβ1诱导的小管上皮细胞STAT3信号通路磷酸化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4.1 讨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附录二:攻读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P-selectin/PSGL-1/MAPK信号通路研究清肾颗粒对炎症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及纤维化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清肾颗粒对5/6 肾切除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及纤维化的影响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selectin/PSGL-1/MAPK信号通路在LPS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及纤维化中的作用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清肾颗粒含药血清对LPS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和纤维化的干预及P-selectin/PSGL-1/MAPK信号通路的调节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清肾颗粒有效成分
    1.前言
    2.仪器与试药
    3.实验方法
    4.质量评估
    5.UPLC 指纹图谱的建立
    6.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创新
不足与展望
综述一: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衰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JNK信号通路与肾纤维化
    参考文献
综述三:p38 MAPK信号通路与肾纤维化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基于“心肾相关”理论探讨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机制及以方测证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心肾相关”理论研究
    1 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
        1.1 病名研究
        1.2 病因病机研究
        1.3 证型研究
    2 肾纤维化的中医研究
        2.1 病因认识
        2.2 病位概括
        2.3 病机特点
    3 “心肾不交”理论研究
        3.1 理论内涵
        3.2 病理概念
        3.3 病位概括
        3.4 证治概括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TGF-β/Smad信号通路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病理机制及参麦注射液干预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
        1.3 试剂与耗材
        1.4 仪器
        1.5 各种实验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制备与验证
        2.2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
        2.3 大鼠血清TGF-β1、Cystatin C、NGAL及肾功能指标的检测方法
        2.4 大鼠肾脏组织染色方法
        2.5 大鼠肾脏Ⅰ型胶原纤维(ColI)免疫荧光检测方法
        2.6 大鼠肾脏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纤维化蛋白检测方法
        2.7 大鼠肾脏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纤维化因子m RNA相对表达量检测方法
        2.8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模型的制备与验证
        3.2 大鼠一般情况
        3.3 大鼠给药后血清TGF-β1、Cystatin C与 NGAL比较
        3.4 大鼠给药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
        3.5 大鼠给药后肾功能生化指标的比较
        3.6 大鼠给药后肾脏组织病理学形态比较
        3.7 大鼠胶原容积分数比较
        3.8 大鼠给药后肾脏组织TGF-β1、I型胶原纤维免疫荧光检测
        3.9 大鼠肾脏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纤维化蛋白检测
        3.10 大鼠肾脏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纤维化因子m RNA检测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
    1 材料
        1.1 细胞株
        1.2 实验动物
        1.3 试剂与耗材
        1.4 仪器
        1.5 各种实验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给药
        2.2 各组大鼠含药血清的制备
        2.3 细胞的消化、计数与传代培养
        2.4 细胞的冻存
        2.5 CCK-8检测方法
        2.6 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2.7 TGF-β1和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2.8 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联合TGF-β1、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2.9 细胞生长抑制率的计算
        2.10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3.2 TGF-β1和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3.3 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联合TGF-β1、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4 结论
第四部分 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纤维化因子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1.1 细胞株
        1.2 试剂与耗材
        1.3 仪器
        1.4 各种实验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各组大鼠含药血清的制备
        2.2 不同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纤维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2.3 不同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纤维化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不同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纤维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不同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纤维化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1.公开发表论文
    2.主持及参与课题
综述 高血压心衰肾脏纤维化机制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肾康注射液对慢性肾脏病和肾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肾纤维化的现代研究进展
        1 病因研究
        2 发病机制研究
        3 治疗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研究进展
        1 病名研究
        2 病因病机研究
        3 防治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系统药理学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和讨论
        3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肾康注射液对UUO小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肾康注射液对NRK-49F人鼠肾间质成纤维细胞活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介导转化生长因子促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研究TGF-β1/Smads影响黄韧带肥厚的机制及模型的建立[D]. 王宝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代谢重编程和PI3K-Akt-mTOR通路在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D]. 陈良妹. 吉林大学, 2021(01)
  • [3]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庾雪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益肾活血方调节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抗肾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方桂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原发性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与临床指标及病理资料相关性分析[D]. 周引. 吉林大学, 2021(01)
  • [6]Notch1信号途径与GSK-3β在大黄素致肾毒性中的作用研究[D]. 王浩泽. 宜春学院, 2021(08)
  • [7]巨噬细胞Act1调控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作用机制研究[D]. 谢晶舟.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8]基于P-selectin/PSGL-1/MAPK信号通路研究清肾颗粒对炎症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及纤维化的干预作用[D]. 张磊.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心肾相关”理论探讨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机制及以方测证干预研究[D]. 姚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肾康注射液对慢性肾脏病和肾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秦田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介导的转化生长因子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