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差异对儿童青少年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

心理差异对儿童青少年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

一、心理差异量对儿童青少年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贾新星[1](2021)在《家庭因素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相关研究 ——以上海市初中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从以往研究看,大多集中在学校体育方面,而忽视了家庭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结合前人研究和相关理论基础,首先,设计调查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然后了解上海市初中生身体活动和家庭因素的基本情况,探究家庭因素中对上海市初中生身体活动具有显着影响作用的因素,最后提出改善家庭因素、提升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上海市1145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设计符合本研究的《家庭体育物理因素问卷》、《家庭体育行为因素问卷》和《家庭体育心理因素问卷》,运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7、0.928和0.944;结构效度分别为0.838、0.919和0.945;收敛效度均大于0.5;区别效度均满足AVE开根号值大于各成对维度的相关系数。(2)上海市初中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为57.710±36.874min/d。从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区域对上海市初中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进行分析,男生高于女生,预初班高于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外环外高于内环内、内外环间,差异均具有显着性。(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抚养方式对上海市初中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具有显着影响(4)家庭体育物理因素方面,家庭体育器材装备和家庭体育空间对上海市初中生MVPA均具有显着性影响。其中,男、女生在家庭体育器材装备上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区域的学生在家庭体育器材装备和家庭体育空间上均存在显着差异。(5)家庭体育行为因素方面,家庭表率支持、家庭经济支持和家庭静态行为限制对上海市初中生MVPA均具有显着性影响。从人口统计学角度看,不同性别、年级和区域在家庭表率支持、家庭静态行为限制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6)家庭体育心理因素方面,父母期望对上海市初中生MVPA具有显着性影响。其中,男女生在父母期望和父母态度上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父母态度上存在显着差异。研究结论:(1)上海市初中生总体的身体活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量存在一定差距。其中,男生身体活动水平高于女生,预初班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高于初一、初二和初三年级,外环外高于内环内、内外环间。(2)家庭基本因素,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抚养方式可以显着影响初中生身体活动水平。(3)充足的家庭体育器材装备和合理配置的家庭体育空间可以显着影响上海市初中生身体活动水平,有助于促进其自主参加身体活动。(4)家庭的表率支持、经济支持可以正向影响初中生身体活动水平,更好地培养初中生参与身体活动的习惯,家庭静态行为限制为初中生参与身体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5)父母对参与身体活动的期望和态度,可以影响上海市初中生身体活动水平。

张琪[2](2021)在《幼儿分类中的比较范式及反例参照效应》文中提出

孟雪[3](2020)在《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评价与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少年儿童群体,其中近1.8亿儿童居住在城市中。关注儿童权益,创造适宜他们生活的城市环境,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我国人口结构转型关键时期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2016年,我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现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鼓励新生人口的生育与抚养。生育政策的调整使得儿童福利相关基本需求获得不断释放,并对儿童居住生活的物质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城市儿童面临着健康水平下降、伤害事故频发、自然观缺失与心理问题等多重危机。如何调整资源配置与改善环境质量,营建儿童支持性环境,成为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儿童友好视角出发,以承载儿童日常生活的住区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于住区空间环境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其优化思路与改善对策,以期为城市住区层面的儿童友好环境设计提供实践指导。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系统调查,从多个层面剖析儿童友好理念与住区空间环境之间的内在关联。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解析相关理论基础,明确物质空间为切入点的儿童友好环境研究理论认知原型;通过回顾与总结国外儿童友好环境建设经验,明晰实践中的实施要点与物质空间所起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对研究视角进一步限定,从环境行为视角出发探究住区空间与儿童行为的内在关联,并结合住区功能维度与儿童发展需求,提出优化目标。在系统调查方面,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观察、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明确儿童与家长环境感知偏好、儿童活动时空特征以及现存空间环境关键问题,并综合调查结果,建立城市住区儿童相关空间环境要素集。建构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是提出优化思路的重要前置条件,有助于明确现存关键问题,并为后续改进提供可靠依据。研究基于前文理论研究与系统调查,遵循量表开发流程对儿童友好度评价量表进行开发,以我国4座大型城市为主要调研区域,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建立评价体系基本框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并运用测量恒等性分析证实其对于跨年龄儿童群组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依据路径系数计算指标权重,建立包含6项一级指标、23项二级指标的儿童友好度评价体系,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环境儿童友好度对于居住满意度的影响。量化分析环境儿童友好水平的影响效用,有助于明晰如何通过环境改善提升居住满意度,并为优化设计提供适时反馈。研究以生活满意度模型为原型,提出改进后的理论模型,明确环境儿童友好度在其中的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基于调研问卷样本数据,采用多重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对环境儿童友好度的影响路径与作用效果进行检验。围绕儿童友好度评价体系的6项核心指标,结合影响检验结果,本文对优化设计要点进行系统凝练,提出符合城市住区共性需求、具有普适性的优化设计对策。具体来说,分别从游憩资源补充、步行环境改善、街区交通组织、服务设施完善、邻里氛围塑造与环境风险防控6个方面提出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优化设计对策。本文从儿童友好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城市住区空间环境系统构成,探究其科学评价方式与优化设计思路。研究成果可为住区空间环境量化分析与客观评估提供可靠支撑,为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与既有环境更新提供实践指导,并为相关设计导则研发与规范制定提供参考,对于推进儿童友好住区与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万心怡[4](2020)在《社区公园改造对儿童户外活动影响的自然实验研究 ——以深圳市红荔社区为例》文中认为社区公园作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的主要空间,也是儿童开始进行邻里交往的重要场所,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从儿童的生理以及行为特征出发,提出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的建设原则与设计策略,对于以上结论是否能真正对儿童活动起到促进作用未进行实践检验与理论证明。“自然实验”研究既可以验证建设策略的有效性,又可以对未来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因此,本研究以深圳市红荔社区公园改造项目为契机,调研分析公园改造前后环境与儿童户外活动变化,并结合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规划设计理论,对社区公园改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本文在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建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选取深圳市红荔社区公园作为实验场地,将公园划分为7个实验单元,运用活动注记的方法对环境改造前后儿童户外活动特征进行实地观察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特征呈现。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梳理的影响儿童户外活动的社区公园建设策略,探讨实验场地结构变化对户外活动的影响,以及实验场地具体设计变化对活动内容的影响,进一步聚焦场地内相同的实验单元环境改变前后对儿童户外活动的影响以及不同实验单元之间环境差异对儿童户外活动的影响,对改造手段的有效性进行判断评价,最后总结出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建设的有效策略所需具备的核心要点。研究发现,在场地建设方面,连续性好的较大活动面积的场地以及丰富的铺装形式能有效促进儿童户外活动;在空间建设方面,动态活动场地中较大的空间开敞程度能有效促进儿童户外活动;在设施小品建设方面,儿童专项的游戏设施以及具有围合感的内向型设施能有效促进儿童户外活动;在绿化植被方面,自然化的草地以及提供遮荫的高大乔木能有效吸引儿童前来活动。通过对以上结论进行关键要素的提取,提出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的有效建设策略应以为社区公园的建设注入自然化的游戏要素、为儿童活动的开展提供启发性的想象载体、为不同人群的交往提供共容性的交往空间三个方面为核心要点进行探讨与建设。

薛萌萌[5](2018)在《3-6岁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特点研究》文中指出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归类的过程。分类能力是幼儿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是幼儿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幼儿分类活动中所涉及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的过程,也是幼儿数理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重要体现。自19世纪60年代始,分类能力作为幼儿感知事物和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一直是幼儿教育领域所关注的重点课题。此外,前人的研究中大多数仅研究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某一维度,很少在一个研究中全面分析幼儿分类能力中多个方面的发展特点。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某园108名3-6岁幼儿进行单独与合作两种形式的测验,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描述3-6岁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年龄和性别特点、分类标准特点、不同分类方式下幼儿的分类特点。通过观察法探讨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分类特点;通过访谈法了解当前幼儿园及教师对幼儿分类教育的现状。同时提出培养3-6岁幼儿分类能力的教育建议。研究表明:第一,3-6岁幼儿分类能力存在显着年龄差异,4岁是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第二,3-6岁幼儿同伴合作分类效果优于单独分类效果。第三,幼儿几何图形分类标准存在三个层次。第四,幼儿实物图片分类标准多样,类概念是最普遍的分类标准。第五,自由分类的效果优于言语指导和目标图分类方式。第六,游戏活动更有助于培养3-6岁幼儿的分类能力。第七,3-4岁幼儿的分类表现寓于生活活动与游戏活动之中,4-5岁是分类集中教育活动开展最为集中的时期。

张凯璇[6](2016)在《相似性聚焦与差异性聚焦对幼儿分类操作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某种特征将其区分开来或归并在一起的过程,这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以及正确计数的基础,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为了探索幼儿分类发展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考察幼儿在差异性聚焦、相似性聚焦任务中的表现,以及任务难度的影响和幼儿任务完成的年级差异、性别差异,采用2(任务操作方式:差异聚焦、相似聚焦×2(任务难度:低难度、高难度)×2(年级:中班、大班)×2(性别:男、女)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任务难度为组内变量,年级、性别和任务操作方式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分类任务操作的评定分数。结果显示:(1)相似性聚焦和差异性聚焦的分类成绩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大班的分类操作成绩明显优于中班,但性别差异不显着;(2)差异性聚焦组分类总分优于相似性聚焦组,其差异达到边缘显着,而且分类方式与任务难度的交互效应显着、与分类维度的交互效应边缘显着。具体表现为:在低难度任务上,采用差异性聚焦的分类成绩明显优于相似性聚焦的分类;在颜色维度上,差异性聚焦方式的分类成绩明显优于相似性聚焦方式的分类;(3)难度变量的主效应、维度变量的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达到显着水平。在形状维度上,高难度任务的分类成绩优于低难度任务的分类成绩;在功能维度上,低难度任务的分类成绩优于高难度任务的分类成绩。研究结论:(1)中班和大班幼儿基本具备了差异性聚焦和相似性聚焦的分类能力,大班成绩明显好于中班。相对而言,儿童在差异性聚焦任务中成绩更好;(2)在分类维度上,中班和大班幼儿更多采用形状维度,颜色和功能维度的使用也有所发展。按照功能维度分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大班阶段;(3)幼儿按颜色维度进行分类和进行低难度的任务时,更倾向于采用差异性聚焦:按形状维度分类时,在高难度分类任务中表现更好;按功能维度分类时,在低难度任务中操作表现更好。

殷敏[7](2016)在《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分类活动研究》文中认为分类是个体根据感知得到的信息对客体进行归类的心理活动。在儿童认知发展扮演重要角色,是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类活动是儿童对集合元素的同类性特征感知和理解的表现,是儿童思维形成的重要体现,也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以及正确计数的基础。由于智力障碍学生在感知觉、记忆、学习速度、注意力、语言和思维等方面的缺陷,导致其认知形成相对困难,分类教育进展缓慢。目前国内外关于正常儿童分类活动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已经颇为丰富,但智力障碍学生分类能力研究未受到重视。研究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儿童分类活动,不仅有助于了解智力障碍学生分类水平发展概况,更能为智力障碍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育教学提供实践依据,提高智力障碍学生分类教学效率。本研究采用测验法和观察法,使用自编《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实物分类”小型游戏软件》,选取111名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利用平板电脑进行手指滑动操作,对其分类活动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为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的分类水平、发展特点及其行为表现。分类水平从低到高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按事物感知特征分类;第二阶段,按事物所属情境分类;第三阶段,按事物的功用分类;第四阶段,按事物的概念分类。发展特点包括以下两个内容:低、中、高年级智力障碍学生的分类发展特点以及不同性别智力障碍学生的分类发展特点。行为表现包括情绪、语言、动作三个要素,其中情绪包括积极情绪、中性情绪、消极情绪;语言包括无语言、自言自语、辅助认知语言和辅助分类语言;动作包括无动作、无意义动作、辅助认知动作和辅助分类动作。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分类水平随着年级升高而逐渐提高,所用时间逐渐缩短,男女生分类水平发展相当;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从按感知特征分类,逐渐转向按概念分类。低年级主要按物体的感知特征分类,其次按情境分类;中、高年级主要按概念分类,其次按功用分类;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在分类活动中,以积极情绪为主,多出现辅助认知和辅助分类语言,动作辅助不多。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教育建议:重视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结合其认知规律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发展;针对不同年级智力障碍学生发展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类教育活动;培养积极情绪,加强语言表达,发展肢体动作,辅助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教学。

汪文婷[8](2015)在《小学生类概念层级关系及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类概念的学习和发展是思维的重要过程之一,对类概念的分层划分是我们将复杂的外部世界有序组织的过程,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能力。通过类概念层级的划分,儿童开始对不同事物进行分类,进而认识大千世界,因而研究儿童的类概念层级对认知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从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类概念层级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婴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对类概念层级的习得顺序、成人对类概念层级的加工上,研究对象多是学龄前期的儿童或者大学生。小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类概念层级的加工有其独特性,而小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他们的类概念层级关系及发展如何呢?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小学生对类概念层级关系及其发展问题。本研究采用掩蔽范式,选取小学二、四、六年级的学生进行实验,从不同层级类概念的掩蔽条件出发分三个实验探讨不同年级小学生在类概念层级上的年级差异和不同层级的类概念在小学生发展上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1、整体来看,年级是小学生类概念层级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其中,四年级、六年级和二年级小学生相比有明显的发展。2、类概念的发展遵循上位、基位、下位的顺序。四年级是发展的转折期。3、在掩蔽范式中,当目标词和启动词相异时,被试提取启动词更加容易。

符亚雯[9](2015)在《同伴合作对3~6岁幼儿分类操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3-6岁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及同伴合作对其影响。被试来自南京市某幼儿园的300名幼儿,其中小班98名、中班102名、大班100名。实验一采用3×2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3-6岁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年龄和性别差异。研究变量为年级(小班、中班、大班)和性别(男、女),因变量为被试几何分类时所使用的维度数及分类结果的评定成绩,将实验一的分类成绩作为实验二中被试分组的依据。实验二采用3(性别组合类型:男-男、女-女、男-女)×3(水平组合类型:低-低、高-低、高-高)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同伴合作对3-6岁幼儿分类操作的影响。因变量为合作组分类结果的评定成绩。结果显示:(1)几何分类中维度的使用存在年级差异(χ2(4)=40.55,p=0.000)。(2)几何分类成绩和实物分类总成绩的年级主效应均显着(F=86.233,p=0.000;F=27.377,p=0.000)。(3)基本概念分类成绩和上级概念分类成绩的年级主效应均显着(F=10.139,p=0.000;F=29.673,p=0.000)。(4)小班和中班几何分类的水平组合类型主效应均显着(F=7.421,p=0.003;F=7.496,p=0.003),大班几何分类成绩的水平组合类型主效应不显着;小班、中班、大班的几何分类成绩的性别组合主效应均不显着。(5)小班实物分类总分的水平组合类型主效应边缘显着(F=3.339,p=0.052),中班上级概念分类总分的性别组合类型主效应显着(F=4.369,p=0.024),大班实物分类成绩的性别组合、水平组合类型主效应均不显着。研究结论:(1)小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分类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分类成绩逐渐提高。(2)依据形状、颜色进行分类的意识和能力在整个学前阶段发展较快,依据大小进行分类的意识和能力在大班时期迅速发展。(3)中班幼儿基本上掌握了基本类概念分类,大部分大班幼儿能够进行上级类概念分类。(4)在合作情境下,水平组合类型对小班和中班幼儿的几何分类操作、小班幼儿的实物分类操作均产生影响,性别组合类型对3-6岁幼儿分类操作没有影响。

焦丽梅[10](2013)在《儿童大小知觉发展的研究述评》文中提出从有关知觉和大小知觉的基本理论、知觉的模式、知觉研究思路与方法、知觉发展内容的研究等方面对大小知觉发展研究进行了概要陈述,总结出研究的优势,提出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指出大小知觉发展研究的新方向。

二、心理差异量对儿童青少年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差异量对儿童青少年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家庭因素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相关研究 ——以上海市初中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有待提升
        1.1.2 国家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工作非常重视
        1.1.3 身体活动有助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
        1.1.4 家庭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身体活动
        2.1.2 家庭因素
        2.1.3 相关研究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生态学理论
        2.2.2 社会学习理论
    2.3 影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家庭相关因素
        2.3.1 家庭基本因素对学生身体活动的影响
        2.3.2 家庭体育因素对学生身体活动的影响
    2.4 总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确定最小样本量
        3.1.3 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问卷信效度检验
        4.1.1 家庭体育物理因素问卷
        4.1.2 家庭体育行为因素问卷
        4.1.3 家庭体育心理因素问卷
    4.2 人口统计学基本信息
    4.3 身体活动的差异分析
        4.3.1 不同性别初中生身体活动水平
        4.3.2 不同年级初中生身体活动水平
        4.3.3 不同区域初中生身体活动水平
    4.4 家庭基本因素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关系
        4.4.1 描述性分析
        4.4.2 差异性分析
        4.4.3 相关分析
        4.4.4 回归分析
    4.5 家庭体育物理因素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关系
        4.5.1 描述性分析
        4.5.2 差异性分析
        4.5.3 相关分析
        4.5.4 回归分析
    4.6 家庭体育行为因素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关系
        4.6.1 描述性分析
        4.6.2 差异性分析
        4.6.3 相关分析
        4.6.4 回归分析
    4.7 家庭体育心理因素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关系
        4.7.1 描述性分析
        4.7.2 差异性分析
        4.7.3 相关分析
        4.7.4 回归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发放学校汇总表
附录2 《家庭因素与上海市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相关研究》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附录3 《家庭因素与上海市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相关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4 《家庭体育物理因素问卷》
附录5 《家庭体育行为因素问卷》
附录6 《家庭体育心理因素问卷》
附录7 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3)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评价与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城市高密度环境中儿童成长现状
        1.1.2 国际社会对儿童权利与友好环境的关注
        1.1.3 我国城市环境建设对儿童的忽视现象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本研究与基础解析
    2.1 儿童友好环境的理论基础
        2.1.1 儿童权利观念变革
        2.1.2 可持续发展思想导向
        2.1.3 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支撑
    2.2 儿童友好环境的实践探索
        2.2.1 儿童友好环境典型行动回顾
        2.2.2 儿童友好环境实践经验总结
    2.3 环境行为视角下的儿童特征深层解析
        2.3.1 儿童行为与环境研究的理论支持
        2.3.2 儿童行为活动的影响因素与特征分析
    2.4 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优化目标
        2.4.1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与发展
        2.4.2 增进儿童环境探索与认知
        2.4.3 提升儿童社会交往与参与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住区儿童相关空间环境要素的调研与筛查
    3.1 调研方案设计与实施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内容与方法
        3.1.3 调研过程
    3.2 调研结果分析
        3.2.1 儿童及其照护者的环境感知与偏好分析
        3.2.2 儿童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3.2.3 儿童相关空间环境问题汇总
    3.3 城市住区儿童相关空间环境要素确定
        3.3.1 要素筛选
        3.3.2 要素归纳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住区空间环境儿童友好度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4.1.1 研究思路与基本逻辑
        4.1.2 评价体系建立流程
    4.2 儿童友好度评价的量表初步设计
        4.2.1 量表基础研究
        4.2.2 量表项目设计
        4.2.3 量表预测试与信度效度检验
    4.3 儿童友好度评价的初始模型构建
        4.3.1 正式调研与样本概况
        4.3.2 评价体系的初始模型构建
    4.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儿童友好度评价体系构建
        4.4.1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模型建立
        4.4.2 模型的识别、拟合与修正
        4.4.3 模型的测量恒等性检验
        4.4.4 指标权重计算与评价体系建立
    4.5 儿童友好度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
        4.5.1 实例选取与评价结果分析
        4.5.2 优化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住区空间环境儿童友好度影响的实证检验
    5.1 儿童友好度影响研究的基本思路
        5.1.1 理论模型选取
        5.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5.2 儿童友好度影响研究的数据来源与分析框架
        5.2.1 数据类型与来源
        5.2.2 数据预处理与变量解释
        5.2.3 多重中介模型基本设定
    5.3 儿童友好度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3.1 基于个体差异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儿童友好度影响的结果初步分析
        5.3.3 儿童友好度影响的作用路径与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优化设计对策
    6.1 游憩资源补充增进儿童活动机会
        6.1.1 游憩目的地增补构建系统性网络
        6.1.2 游憩要素完善迎合儿童环境探索需求
        6.1.3 辅助设施配置增进游憩舒适性与保障性
    6.2 步行环境改善强化儿童出行体验
        6.2.1 步行基础设施完善契合儿童行为模式
        6.2.2 街道环境吸引力提升激发儿童出行兴趣
    6.3 街区交通组织提升儿童出行几率
        6.3.1 细密路网控制引导儿童主动出行
        6.3.2 步行网络营建保障儿童出行连续
        6.3.3 交通流速限制降低儿童出行风险
    6.4 服务设施完善满足儿童生活需求
        6.4.1 儿童服务设施社区支持体系构建
        6.4.2 儿童服务设施供给优化与品质提升
    6.5 邻里氛围塑造促进儿童社会交往
        6.5.1 设施功能整合实现代际共享
        6.5.2 邻里空间营造促发居民交往
        6.5.3 邻里活动引入增进代际互动
    6.6 环境风险防控增强儿童安全保障
        6.6.1 犯罪安全控制提升感知水平
        6.6.2 交通安全措施强化出行防护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研住区实地观察结果
附录2 正式调研问卷
附录3 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适配度
附录4 测量恒等性检验模型适配度
附录5 中介分析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社区公园改造对儿童户外活动影响的自然实验研究 ——以深圳市红荔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区公园是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建设的相关理论需要实践与理论证明
        1.1.3 自然实验研究是验证规划设计改造策略可行性的有效手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理论研究
        1.2.2 社区户外活动空间与儿童活动相关性研究
        1.2.3 环境影响儿童体力活动的自然实验研究
        1.2.4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及研究设计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社区公园
        2.1.2 儿童户外活动
        2.1.3 自然实验
    2.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2.1 儿童行为心理与环境行为理论梳理
        2.2.2 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设计策略梳理
        2.2.3 自然实验相关研究方法梳理
    2.3 研究思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自然实验设计
    3.1 实验背景
    3.2 实验场地
    3.3 实验对象
    3.4 实验假设
    3.5 实验步骤
    3.6 观测方法
    3.7 数据处理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区公园改造前后人群户外活动特征变化
    4.1 全龄段人群户外活动特征空间与时间变化
        4.1.1 全龄段人群活动数量变化
        4.1.2 全龄段人群活动内容变化
        4.1.3 全龄段人群活动类型变化
        4.1.4 全龄段人群活动时长变化
    4.2 儿童户外活动特征空间与时间变化
        4.2.1 儿童活动数量变化
        4.2.2 儿童活动内容变化
        4.2.3 儿童活动类型变化
        4.2.4 儿童活动时长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社区公园改造对儿童活动影响分析
    5.1 实验场地结构变化对活动分布的影响
    5.2 实验场地设计变化对活动内容的影响
        5.2.1 攀爬活动的形成
        5.2.2 阅读活动的形成
        5.2.3 嬉戏追逐活动的形成
    5.3 相同实验单元环境改造对儿童户外活动的影响
    5.4 不同实验单元改造手段对儿童户外活动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建设核心要点
    6.1 社区公园改造结果的总结与启示
    6.2 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建设的核心要点
        6.2.1 为社区公园的建设注入自然化的游戏要素
        6.2.2 为儿童活动的开展提供启发性的想象载体
        6.2.3 为不同人群的交往提供共容性的交往空间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3-6岁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一)分类能力的发展是儿童认知领域研究的重点
        (二)分类能力是幼儿逻辑思维和数概念发展的前提
        (三)研究者的个人兴趣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分类标准
        (二)分类方式
        (三)分类能力
        (四)幼儿分类能力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幼儿分类能力的研究方法
        (二)幼儿分类能力的研究内容
        (三)对已有文献述评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3-6 岁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量化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假设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工具
        (五)研究程序
        (六)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二、3-6 岁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质性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工具
        (五)研究程序
        (六)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第三章 3-6 岁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研究结果
    一、3-6 岁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量化研究结果
        (一)3-6 岁幼儿几何图形分类特点
        (二)3-6 岁幼儿实物图片分类特点
    二、3-6 岁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质性研究结果
        (一)3-6 岁幼儿生活活动中分类行为表现与分析
        (二)3-6 岁幼儿集中教育活动中分类行为表现与分析
        (三)3-6 岁幼儿游戏活动中分类行为表现与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一、3-6 岁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
        (一)3-6 岁幼儿几何图形分类能力年龄差异显着
        (二)3-6 岁幼儿实物图片分类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三)4 岁是幼儿几何图形分类和实物图片分类能力发展关键期
    二、3-6 岁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性别特点
        (一)3-6 岁幼儿分类能力不存在性别差异
        (二)同伴合作分类优于单独分类效果
    三、3-6 岁幼儿分类标准的特点
        (一)几何图形分类标准存在三个层次
        (二)几何图形分类中依据大小分类最难掌握,依据颜色和形状分类较容易
        (三)实物图片分类标准多样,6 岁幼儿抽象思维初步发展
        (四)依据类概念分类是 3-6 岁幼儿实物图片分类最普遍的分类标准
    四、3-6 岁幼儿分类方式的特点
        (一)自由分类方式,幼儿分类效果最好
        (二)不同分类方式下幼儿同伴合作的结果存在差异
    五、3-6 岁幼儿一日活动中分类特点
        (一)3-4 岁幼儿的分类表现寓于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之中
        (二)4-5 岁是分类教育活动开展最为集中的时期
        (三)3-6 岁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分类能力
        (四)3-6 岁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分类能力表现差异显着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教育建议
        (一)关注幼儿的年龄和个体差异,把握分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二)在分类活动中倡导幼儿自由分类,鼓励同伴合作与交流
        (三)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增强幼儿的分类经验
        (四)组织专门培训,提升教师的分类教育意识和能力
        (五)强化幼儿园的数学教育观念,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3-6 岁幼儿实物图片分类能力测验图
    附录2 3-6 岁幼儿分类能力测验观察记录表
    附录3 幼儿一日活动中分类行为观察记录表
    附录4 访谈提纲
致谢

(6)相似性聚焦与差异性聚焦对幼儿分类操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1.1 选题缘由
    1.2 分类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1.2.1 分类概述
        1.2.2 分类的理论
    1.3 国内外幼儿分类研究的现状
        1.3.1 幼儿分类能力的研究
        1.3.2 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特点
        1.3.3 幼儿分类标准的研究
        1.3.4 幼儿分类能力的研究方法
    1.4 相似性聚焦和差异性聚焦相关研究
    1.5 现有研究的不足
    1.6 研究目标与假设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假设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设计
    2.4 实验过程
    2.5 计分与编码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3.1 被试分类操作成绩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被试分类操作成绩的差异性分析
    3.3 不同分类方式下被试分类维度的年级差异性比较
    3.4 不同分类方式下被试分类维度的性别差异性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4.1 相似性聚焦与差异性聚焦分类方式对分类操作的影响
    4.2 幼儿分类时所使用维度的年级特点
    4.3 4~6岁幼儿分类操作的的年级差异显着
    4.4 4~3岁幼儿分类能力的性别差异不明显
第五部分 研究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与不足
        5.2.1 研究创新
        5.2.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分类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信息加工理论
        (三)通用学习设计理论
    四、以往研究
        (一)儿童分类活动研究
        (二)智力障碍儿童分类活动研究
    五、概念界定
        (一)培智学校
        (二)智力障碍学生
        (三)分类活动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测验法
        (二)观察法
    三、研究工具与程序
        (一)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分类活动测验材料
        (二)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分类活动观察记录表
        (三)智力障碍学生分类活动测验程序
    四、研究过程
        (一)收集文献
        (二)编制工具
        (三)实施研究
        (四)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分类水平分析
        (一)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分类活动正确率分析
        (二)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分类活动速度分析
    二、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分类活动发展特点分析
        (一)低、中、高年级智力障碍学生分类标准分析
        (二)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分类活动年级差异分析
        (三)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分类性别差异分析
    三、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分类活动中行为表现分析
        (一)不同年级智力障碍学生分类活动中情绪分析
        (二)不同年级智力障碍学生分类活动中语言分析
        (三)不同年级智力障碍学生分类活动中动作分析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教育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8)小学生类概念层级关系及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类概念层级结构
        1.2.1 类概念概述
        1.2.2 类概念层级结构概述
        1.2.3 类概念层级相关理论
    1.3 类概念层级的既往研究
        1.3.1 类概念层级研究范式
        1.3.2 类概念层级相关研究概述
        1.3.3 类概念层级的发展学研究现状
    1.4 小学生思维与类概念层级发展
        1.4.1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1.4.2 思维发展与层级类概念发展的关系
        1.4.3 类概念层级发展的影响因素
        1.4.4 儿童类概念层级发展研究的实验材料
第2章 本研究总体设计
    2.1 以往研究的述评
    2.2 问题提出
    2.3 研究思路
        2.3.1 对象选取
        2.3.2 研究范式选择
    2.4 本研究已有的条件
    2.5 研究意义
        2.5.1 理论意义
        2.5.2 实践意义
第3章 实验研究
    3.1 实验一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假设
        3.1.3 研究方法
    3.2 实验二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假设
        3.2.3 研究方法
    3.3 实验三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假设
        3.3.3 研究方法
第4章 总讨论
    4.1 小学生年级整体发展
    4.2 小学生层级类概念发展的顺序和特点
    4.3 不同掩蔽刺激类型对不同年级小学生掩蔽结果的影响
    4.4 对教育的启发意义
第5章 结论
    5.1 本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创新之处
    5.3 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同伴合作对3~6岁幼儿分类操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1.1 选题缘由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类能力的相关研究
        1.2.2 分类能力的研究方法
        1.2.3 同伴合作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假设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假设
第二部分 实验一 3~6岁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研究
    2.1 研究目标和假设
    2.2 方法
        2.2.1 被试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设计
        2.2.4 实验程序
        2.2.5 评分标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几何分类中维度使用的性别与年级差异
        2.3.2 几何分类的性别与年级的差异
        2.3.3 实物分类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2.4 讨论
        2.4.1 幼儿几何分类中维度使用的年级特点
        2.4.2 幼儿几何分类能力的发展
        2.4.3 幼儿实物分类能力的发展
        2.4.4 幼儿概括分类能力的发展
    2.5 结论
第三部分 实验二 同伴合作对3-6岁幼儿分类操作的影响
    3.1 研究目标和假设
    3.2 方法
        3.2.1 被试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设计
        3.2.4 实验程序
        3.2.5 评分标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人组与合作组成绩的均值比较
        3.3.2 几何分类的性别组合类型和水平组合类型差异
        3.3.3 实物分类的性别组合类型和水平组合类型差异
    3.4 讨论
        3.4.1 水平组合类型对幼儿几何分类操作的影响
        3.4.2 水平组合类型对幼儿实物分类操作的影响
        3.4.3 性别组合类型对幼儿分类操作的影响
    3.5 结论
第四部分 总讨论
    4.1 3~6岁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
    4.2 3~6岁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性别特点
    4.3 同伴合作对3~6岁幼儿分类操作的影响
第五部分 总结论、创新、不足与展望
    5.1 总结论
    5.2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创新
        5.2.2 研究不足
        5.2.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儿童大小知觉发展的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知觉研究的进展
    (一) 有关知觉和大小知觉的基本理论
    (二) 知觉的模式
    (三) 知觉研究思路与方法进展
    (四) 有关大小知觉发展内容的研究进程
        1、早期的视觉表现
        2、眼动
        3、双眼聚焦
        4、视敏度
二、对于大小知觉研究的总结
    (一) 研究方法不断更新
    (二) 研究内容逐渐全面、丰富、细致
    (三) 研究结果数量化

四、心理差异量对儿童青少年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家庭因素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相关研究 ——以上海市初中生为例[D]. 贾新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2]幼儿分类中的比较范式及反例参照效应[D]. 张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评价与优化设计研究[D]. 孟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社区公园改造对儿童户外活动影响的自然实验研究 ——以深圳市红荔社区为例[D]. 万心怡.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3-6岁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特点研究[D]. 薛萌萌. 沈阳师范大学, 2018(11)
  • [6]相似性聚焦与差异性聚焦对幼儿分类操作的影响研究[D]. 张凯璇.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7]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分类活动研究[D]. 殷敏.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5)
  • [8]小学生类概念层级关系及发展的研究[D]. 汪文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2)
  • [9]同伴合作对3~6岁幼儿分类操作的影响[D]. 符亚雯.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10]儿童大小知觉发展的研究述评[J]. 焦丽梅.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标签:;  ;  ;  ;  

心理差异对儿童青少年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