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液中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测定

微生物发酵液中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测定

一、微生物发酵液中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伟[1](2019)在《微生物法生产黄姜皂苷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黄姜(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H.Wright),学名为盾叶薯蓣,是我国特有的药用植物资源。黄姜主要用于生产黄姜皂素,黄姜皂素可用于合成数百种甾体激素类药物,被誉为“药用黄金”。黄姜皂素以黄姜皂苷的形式存在于黄姜根状茎中,黄姜皂苷是在黄姜皂素的C3和C26位连接有糖基的两亲性化合物,工业上通常将黄姜水悬液中所有组分一起酸解来生产黄姜皂素,存在“污染大、收率低、成本高”等瓶颈。为突破瓶颈,实现黄姜皂素清洁生产,需要采用一种方法将皂苷与黄姜水悬液中其他组分分开,富集固相中的皂苷于水相,再利用微生物菌株转化水相中的皂苷为黄姜皂素。因此,如何保证黄姜中水溶性皂苷含量的稳定以及如何高效地促进黄姜固相中的皂苷释放到水相是亟需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围绕以上关键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研究确定影响黄姜中水溶性皂苷含量稳定的因素并建立相应的控制方法,确保大量的黄姜皂苷富集于水相。研究发现内源酶和四个属的微生物菌株会影响黄姜中水溶性皂苷含量的稳定,即内源酶仅会少量降解水溶性皂苷,而香味菌属(Myroide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和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的菌株可能通过共同作用大量降解水溶性皂苷;据此建立了相应的过程优化控制方法,即在黄姜采收和储藏过程中应保持黄姜组织结构完整,可避免黄姜内源酶及上述种属的菌株与黄姜皂苷接触;黄姜粉碎匀浆后应立即采取措施(如高温处理)抑制黄姜内源酶的活性以及匀浆液中各种杂菌的代谢活动。采用以上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避免黄姜鲜姜在采收、储藏及粉碎匀浆过程中水溶性皂苷的水解,确保大量的黄姜皂苷富集于水相。(2)对促进黄姜中皂苷释放到水相的关键因素及其控制技术开展了研究,发现分别添加淀粉水解酶、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和表面活性剂可以促进黄姜干粉水悬液的固相中皂苷释放到水相。研究发现,淀粉水解酶、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和表面活性剂是促进黄姜中皂苷释放到水相的关键因素;对这些关键因素的控制技术开展研究,发现在特定的条件下,淀粉水解酶和复合木质纤维素降解酶(主要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果胶酶和漆酶)处理黄姜干粉水悬液可以促进水悬液的固相中皂苷的释放;通过向水悬液中添加50 g/L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可以有效促进水悬液的固相中的皂苷溶解或分散于水相中,从而实现黄姜干粉水悬液的固相中的皂苷向水相中富集。(3)筛选获得促进黄姜中皂苷释放到水相的微生物,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揭示了该菌株促进黄姜干粉水悬液的固相中皂苷释放到水相的作用方式。定向筛选获得了1株促进黄姜干粉水悬液的固相中皂苷释放到水相的芽孢杆菌HG224,该菌株在二阶段变温发酵条件下处理黄姜干粉水悬液,可以促进水悬液的固相中的皂苷释放,有效提高水悬液的水相中的黄姜皂苷含量。对该菌株的作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发现该菌株分泌的降解木质纤维素和淀粉的酶系有效促进了水悬液的固相中皂苷的释放,同时,该菌株还分泌脂肽类表面活性物质,进一步促进了固相中的皂苷向水相释放,从而大幅提高了水悬液的水相中皂苷的含量,较未用该菌株处理的水悬液水相中皂苷的含量(占总皂苷含量的50.85%)提高了30.25%,达到66.23%,实现了大量黄姜皂苷向水相中富集。(4)建立微生物法生产黄姜皂苷新工艺,并开展了新工艺生产性试验研究,在工业化规模实现富集水悬液的固相中的皂苷于水相,并获得大量可高值化利用的富营养糖液和固体残渣。建立了微生物法生产黄姜皂苷新技术及工艺,即利用芽孢杆菌HG224处理黄姜干粉或鲜姜匀浆的水悬液,再采用双酶法水解水悬液中的淀粉,固液分离获得含皂苷的黄姜糖化液,随后经膜过滤获得皂苷浓缩液,从而实现富集水悬液的固相中的黄姜皂苷于水相;开展了40 m3发酵罐新工艺生产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新工艺生产时间短,将水悬液中91.7%的皂苷释放到皂苷浓缩液中,利用该浓缩液生产的黄姜皂素纯度高、品质好,且收率与企业自然发酵工艺相当;同时,新工艺还产生大量未受传统酸解法污染的富营养糖液和固体残渣,可以通过高值化利用生产其他副产品。本研究为微生物发酵提取黄姜皂苷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为微生物法生产黄姜皂苷工艺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富含淀粉的药用植物的储藏和加工方式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依据。

袁舒[2](2019)在《芽孢杆菌HG224产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及其在黄姜皂苷提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黄姜皂素是合成数百种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重要前体,传统酸水解工艺生产皂素存在“污染大、收率低、成本高”等瓶颈,严重威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课题组经多年科技攻关,提出生物法水提富集黄姜皂苷转化为皂素的绿色新工艺,摒弃了传统酸水解过程,显着降低了污染及生产成本。进一步研究发现,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可大幅提高黄姜皂苷水提取率,但SDS的添加会引入新的污染,且不利于后续黄姜皂苷的生物转化。因此,亟需寻找环境友好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为此,本论文以降低水溶性体系表面张力为筛选指标,获得了1株能分泌表面活性物质的芽孢杆菌HG224,并对该物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在黄姜皂苷提取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芽孢杆菌HG224产表面活性物质的分离与初步鉴定采用酸沉淀结合有机溶剂提取,从芽孢杆菌HG224发酵液上清中分离获得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进一步采用薄层色谱、傅里叶红外光谱以及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进行分析,确定该物质为4种C13C15的Surfactin同系物组成的混合脂肽类表面活性剂。(2)芽孢杆菌HG224产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分析根据表面张力-脂肽浓度曲线确定了该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团浓度为30 mg/L。通过乳化性能、排油圈检测分析发现,该物质乳化指数可稳定保持在60%以上,排油圈直径可达8.2 cm,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和排油性能;带电性检测分析发现该物质为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进一步分析该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发现该物质可以分别在0100℃、pH 412以及高盐浓度(018%NaCl,w/v)条件下保持稳定的表面活性和乳化性能。(3)芽孢杆菌HG224产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的发酵工艺优化通过优化芽孢杆菌HG224的发酵参数和培养基组分,发现在接种量3%(v/v)、初始pH 7.5、培养温度31℃、装液量30 mL/250 mL的摇瓶条件下,且培养基中碳源为蔗糖、氮源为黄豆饼粉,并添加铜离子的情况下,可大幅提高脂肽发酵产量;进一步对培养基中氮源、碳源、铜离子浓度三个主要影响因子进行正交实验优化,确定了优化的浓度为:蔗糖20 g/L,黄豆饼粉60 g/L,Cu2+0.5 mg/L。采用上述优化的发酵条件,脂肽样品产量高达5.74 g/L,为优化前(0.33 g/L)的17.39倍,其发酵液的排油圈直径达12.4 cm,较优化前增加了4.2 cm。(4)芽孢杆菌HG224产脂肽类表面活性剂在黄姜皂苷提取中的应用利用芽孢杆菌HG224产脂肽发酵液提取黄姜皂苷,结果显示其黄姜皂苷水提取率较直接水提取提高了45.16%,采用发酵液提取黄姜皂苷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利用不同浓度脂肽样品处理黄姜干粉水悬液发现,90 mg/L脂肽样品水溶液对黄姜皂苷水提取率较直接水提取提高了11.27%,进一步证实脂肽类表面活性剂对黄姜皂苷的水提取有促进作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高分辨液质联用分析确定,经脂肽样品处理后的黄姜干粉水悬液水相中三种极性较小的螺甾烷型皂苷含量较直接水提取明显增加,进一步确定脂肽类表面活性剂具有促进黄姜皂苷水提取的作用。

孟珈同[3](2019)在《底泥中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结构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表面活性剂因其无毒、可自然降解、高效等特性作为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的替代品已被广泛研究,其中由Pseudomonas sp.微生物合成的鼠李糖脂是最具有开发潜力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已报道的鼠李糖脂合成菌株生产能力有限、碳源成本较高、结构多样等因素,导致其合成成本较高、发酵生产规模有限,限制了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开发。为了降低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成本,拓展其应用领域,本研究从西郊污水底泥中筛选出一株可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该菌株在显微镜下呈发亮的短杆状,单菌落较小,为边缘规则、表面光滑、中间凸起的圆球状,是革兰氏阴性菌。其16S rRNA碱基序列的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假单胞菌属,命名为Pseudomonas sp.PbA(GenBankID:MH930445)。该菌株在pH8.0、27℃、180 rpm的最适生长条件下,利用不含MgSO4的无机盐培养基加入1%(w/v)葡萄糖和1%(w/v)硝酸钾,发酵得到0.54g/L黄色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CTAB)、薄层层析(TLC)、气相-质谱联用(GC-MC)、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表明,该生物表面活性剂为糖脂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亲水端为鼠李糖脂,疏水端为十六烷酸。该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指数为60.3%。本研究为丰富表面活性剂生产菌、拓展鼠李糖脂的结构以及开发其发酵生产流程提供理论基础。

汤颖秀[4](2019)在《高产表面活性素枯草芽孢杆菌的ARTP选育、发酵条件优化及产物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表面活性素(surfactin)是来自于微生物的脂肽类次级代谢产物,具有优良的表面活性和乳化性,是一种良好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此外表面活性素一般还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癌等生物活性,因此在食品工业、医药行业和环境修复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是天然菌株产生表面活性素的能力通常很低,限制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因此通过诱变菌株提高表面活性素的产量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研究首先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诱变枯草芽孢杆菌,筛选高产表面活性素的突变株,并采用基因组学等方法初步研究其诱变机制;其次,对突变株的发酵工艺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试验,获得最优发酵工艺条件;对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下突变株发酵产生的表面活性素进行提取,鉴定其结构,并研究其功能特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ARTP诱变选育高产表面活性素菌株的研究。根据表面活性素产量从6株芽孢杆菌中通过对比选择枯草芽孢杆菌CICC 10721为出发菌株,其表面活性素产量为0.73 mg/mL,利用ARTP对其进行诱变育种,结果表明在诱变时间24 s、功率100 W、载气量10 SLM(标况下升每分钟,Standard Litre per Minute)的条件下,ARTP对菌株致死率为92.21%。在该条件下以溶血圈初筛、摇瓶发酵复筛的方法筛选获得突变菌株M45,其溶血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达到6.11,表面活性素产量相对出发菌株提高了35.6%,达到0.99mg/L且传代稳定。通过对比出发菌株和突变菌株的发酵动力学参数,发现突变菌株M45的最大菌体干重、最大生长速率以及产物表面活性素合成参数等均大于出发菌,说明突变菌株M45的生长性能和发酵产表面活性素性能均高于出发菌株。(2)对ARTP诱变枯草芽孢杆菌CICC 10721的机制进行初步研究。首先,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ARTP诱变处理后的菌体形态发生改变,出现弯曲、突出、凹陷、变长以及破损等现象,另外,诱变后的菌体胞内钙离子浓度显着增加,说明ARTP处理改变了枯草芽孢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通过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发现突变株M45相对于出发菌株发生了66个SNP非同义突变位点,涉及到30个基因,将差异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在GO(Gene Ontology)、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eggNOG(evolutionary genealogy of genes:Non-supervised Orthologous Groups)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发现差异基因中dltC、ytrC和ycbP等与膜组成相关,OTC、argF和argI基因与氨基酸转运和代谢相关,argF、yobL和pbpA基因与有机酸的结合与代谢有关,fevC、ytrC、secDF和agG基因涉及到细胞膜转运。(3)以表面活性素产量为主要评价指标,对突变菌株M45进行了发酵工艺的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表面活性素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初始pH值、接种量和葡萄糖含量,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后得到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为:葡萄糖含量4.35%(W/V)、硝酸铵含量0.8%(W/V)、接种量4.68%(V/V)、初始pH值7.14、发酵温度30℃、摇床转速180 r/min,在此条件下,表面活性素产量为2.15 mg/mL,相比优化前提高了148%。(4)对突变菌株M45产生的表面活性素进行了结构鉴定和功能特性的研究。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从发酵液提取的表面活性素纯度达到89.3%,通过氨基酸组成分析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等发现其中主要的表面活性素类型有:C122 surfactin、C133 surfactin、C144 surfactin、C155 surfactin和C166 surfactin。对表面活性素提取物的表面活性、乳化性、抗氧化性等研究发现:表面活性素提取物的临界胶束浓度约为0.1 mg/mL,该浓度下溶液表面张力比对照组降低56%;5mg/mL的表面活性素提取物溶液乳化指数即可达75%,且在5 d后仅下降2.7%;提取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的IC50浓度为4.42 mg/mL。研究表面活性素提取物对结肠癌细胞(Caco-2)、肝癌细胞(HepG2)和宫颈癌细胞(Hela)增殖的抑制效应,发现表面活性素提取物对三种癌细胞增殖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作用24 h后抑制增殖的IC50浓度分别为293.11、90.94和81.67μg/mL。

郑赛[5](2018)在《农业废弃物固液混合发酵及其产物的表面和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对农副产品进行高值化加工和对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是世界现代农业生产实践的热点之一。一些芽孢杆菌作为自然界中常见的植物促生和生防细菌已经被用于生产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但他们的发酵产物作为新型添加剂在肥料、食品和饲料中的应用潜力仍较少研究。前期研究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XZ-173的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植物生长促进和病害防控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XZ-173发酵产物的生物表面活性和抗氧化特性,以作为肥料、食品或饲料的新型添加剂。本研究的目标是:(1)研究XZ-173固液发酵产物对番茄和玉米的促生效果;(2)建立利用XZ-173进行固液混合发酵大豆粉和稻壳等农副产品及废弃物的工艺;(3)比较了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发酵物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活性和抗氧化特性;(4)优化抗氧化发酵条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盆栽结果表明,利用菌株XZ-173固体发酵大豆粉和水稻秸秆获得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粗品制备的叶面肥(SFF)对番茄和玉米生长具有显着的促生作用。在相同生长条件下与喷清水对照相比,喷施SFF对番茄株高、茎粗、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总生物量干重分别提高了 30.5%、20.8%、9.1%和65.4%;对玉米株高、茎粗、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总生物量干重分别提高了 36.2%、68.2%、42.2%和115.8%。(2)建立了利用解淀粉芽孢杆菌XZ-173固液混合发酵农副产品和废弃物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实验室工艺并优化了发酵条件。对6种农副产品和废弃物(大豆粉、豆粕、小麦麸皮、水稻秸秆、稻壳和玉米粉)作为主要发酵基质和5种发酵辅助物的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粉和稻壳是合适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主要发酵基质。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150 mL体系中最佳发酵基质组分为大豆粉2.63 g,稻壳4.49 g,葡萄糖0.1 g,尿素0.09 g和无机盐溶液1 mL;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7.5,加水量50 mL,接种量15%,170 rpm,30℃恒温培养60 h。在优化的条件下,生物表面活性剂粗品(SCP)的最大产量为106.11 mg/gds。(3)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粗提物表面活性剂活性和抗氧化剂活性有显着差异。分别采用抽提法和酸沉降法得到发酵粗提物(FCE)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粗品(SCP)。分析测定结果表明,SCP比FCE具有更好的表面活性和抗菌性,但FCE比SCP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当浓度为2.0mg/mL时,FCE对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分别达到33.9%,40.1%,29.0%和88.5%。与SCP相比,FCE还表现出较高的还原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4)建立了利用解淀粉芽孢杆菌XZ-173固液混合发酵农副产品和废弃物生产抗氧化剂的实验室工艺并优化了发酵条件。对6种农副产品和废弃物(大豆粉、豆粕、小麦麸皮、水稻秸秆、稻壳和玉米粉)作为主要发酵基质和5种发酵辅助物的试验结果表明,小麦麸皮和水稻秸秆是合适的高抗氧化活性物质发酵基质。抗氧化剂活性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150 mL体系中最佳发酵基质组分为小麦麸皮2.62 g,水稻秸秆2.83 g,无机盐3 mL,蔗糖0.11 g(2%,m/m),酵母提取物0.11 g(2%,m/m);最佳发酵条件为加水量59.44 mL,接种量2.97 mL(5%,V/V),发酵初始pH为7.5,转速180rpm,温度33℃,发酵60.17h。在优化的条件下,发酵粗提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最高值34.24%,与预测值34.64%基本一致。综上所述,以大豆粉和稻壳为主要原料的XZ-173固液混合发酵产物具有良好的生物表面剂活性,而以小麦粉和水稻秸秆为主要原料的XZ-173固液混合发酵产物能够清除多种过氧化物自由基。这些粗提物具有作为新型天然添加剂应用于肥料、食品和饲料新产品开发之中的潜力。

尤贺[6](2017)在《地衣芽孢杆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酵条件及产物提取》文中研究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BS)具有高的表面活性、起泡性和生物降解性,应用广泛。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获得一株BS产生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DGG-1-3-F,本文对该菌产BS的种子培养条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BS进行了提取及定性研究。通过测定种子培养液中菌体浓度和发酵液的菌浓及表面张力(ST),研究温度、通气量、接种龄、接种量对种子生长和发酵产BS的影响。确定了种子适宜培养条件为装液量100 mL/250mL,12层纱布封口,于50℃、180r/min摇床培养14 h。以10%(体积分数)接种量接种,发酵24 h的发酵液ST降至最低22.6 mN/m,降低了 64.1%。种子的培养时间与未优化前比,缩短了 10h,接种发酵的发酵液ST可提前24h降至最低,降低幅度显着提高了 7.1%(P<0.05)。利用正癸烷、十三烷、液体石蜡、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碳源时,菌体生长量小,发酵液ST降低幅度小。其中利用菜籽油的菌体生长量和利用棕榈油的发酵液ST降低幅度(26%)明显高于其他碳源(P<0.05)。1%淀粉能促进菌体对棕榈油的利用,但发酵液的ST和乳化活性(E124)明显低于1%淀粉(P<0.05)。胞外脂肪酶与BS的合成无直接关系,与底物代谢有关。分别以0.4%(质量分数)NaNO3、KNO3、NH4Cl、NH4NO3、(NH4)2SO4为氮源进行BS发酵,发现NaNO3为氮源的发酵液ST降低幅度(65.9%)明显高于其他氮源(P<0.05),EI24(4%)与KNO3为氮源的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以淀粉为碳源,以0.4%(质量分数)NaNO3为氮源,考查C/N 比为5:1、10:1、15:1、20:1、25:1的BS发酵,发现20:1的发酵液ST降至最低20.0 mN/m,降低幅度(69.3%)明显高于其他C/N(P<0.05),EI24(10%)与25:1的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以2%、4%、6%糖度的麦汁、糖蜜为碳源进行BS发酵,发现利用2%麦汁、2%糖蜜的发酵液ST降至最低分别为20.3 mN/m、20.4 mN/m,降低幅度分别为55.9%、62.3%,明显高于相同碳源的其他组(P<0.05),2%麦汁发酵液的EI24(4%)与其他麦汁组无显着差异(P>0.05)、2%糖蜜发酵液的EI24(42%)明显高于其他糖蜜组(P<0.05)。以马铃薯淀粉加工产生的废渣、废水为全培养基,在废水中添加2%、4%、6%、8%、10%的马铃薯渣,接菌发酵。发现添加10%薯渣的发酵液ST降至最低21 mN/m,降低幅度(59.1%)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EI24(4%)与其他组无显着差异(P>0.05)。通过酸沉淀(pH2.0)、氯仿:甲醇(2:1,体积比)萃取可得到BS粗品。利用甲醇:水(1:1,体积比)除杂可有效去除糖和蛋白杂质。经薄层分析初步鉴定粗品中的BS为糖脂和脂肽。BS粗品能与液体石蜡形成油包水型(W/O)乳化层,其固体极易溶于氯仿,易溶于水和甲醇。

陆雅琴[7](2017)在《芽孢杆菌高产抗菌脂肽的菌株筛选体系建立及其诱变育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但是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高密度集约化的增大,养殖病害频繁发生,养殖过程中抗生素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现象不断出现,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生素替代物成为当务之急。芽孢杆菌能够产生多种抗菌物质,其抑菌机理与传统抗生素具有本质区别,不易产生耐药性,并且具有广谱的杀菌作用,将芽孢杆菌抗菌脂肽应用于水产养殖,不仅能够抵制水产致病菌的攻击,还能对水产动物的健康起到益生作用,提高其生长性能。为了改变野生菌株普遍存在的低产量现象,本研究对抗菌脂肽产生菌进行了出发菌株筛选、鉴定、发酵优化、筛选体系建立、诱变育种等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实验室前期保存的一些芽孢杆菌进行抑菌活性筛选,挑选出两株抑菌效果最好的菌株P1和P6作为初始菌株,对两株初始菌株进行了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其归类为解淀粉芽孢杆菌。(2)对菌株发酵产脂肽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最终的培养条件为:培养基采用MSM培养基(蔗糖20 g,NH4NO3 2 g,KH2PO4 3 g,Na2HPO4 10 g,MgSO40.2 g,酵母膏0.2 g,CaCl2 0.7μg,MnSO4 1μg,一级水1 L),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0℃,培养基pH天然,装液量80 mL,培养时间60 h,转速220 r/min,接种量5%,在最佳发酵条件下抑菌圈直径达到22mm,比优化前提高了51.7%。(3)对发酵液的温度耐受性、酸碱耐受性、紫外照射耐受性以及不同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液经100℃处理30 min后残留活性仍有84.76%,p H耐受范围为39,经紫外照射3 h后抑菌活性仍保持在50%以上。抑菌谱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液对15种水产致病菌均具有抑制作用甚至杀菌作用。(4)以提高脂肽产量为目标,对初始菌株P1和P6进行紫外诱变育种,筛选出4个菌株,这些诱变菌株的总脂肽含量分别提高了66.3%,92%,5.2%和31%。对P1和其突变株P1-120-15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目标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突变株的sfp基因、ituD基因和fen A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为原始菌株的1.19倍、1.09倍和1.11倍,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5)研究了传统的脂肽产生菌筛选方法和建立在颜色反应基础上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发现传统脂肽产生菌筛选方法具有通量低、不灵敏等缺点;探究了两种高通量筛选抗菌脂肽高产菌株的筛选方法,即CPC-BTB筛选体系和BTB筛选体系,BTB筛选体系结果更加准确、稳定性好,且操作简便,更适合用于产脂肽芽孢杆菌的筛选。

黄华毅[8](2017)在《杨树炭疽病菌内生拮抗细菌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杨树炭疽病(poplar anthracnose)是主要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引起的一种严重影响杨树健康的枝和叶部病害,在我国南北广大的各种杨树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目前防治杨树炭疽病最广泛、有效的方法还是化学防治,但长期和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带来环境污染和引起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开发绿色、有效的替代防治手段尤其重要,利用拮抗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杨树炭疽病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本研究的目的是筛选对杨树炭疽病具有高效防病效果的内生拮抗细菌,并探究其抑菌活性物质,从而为生物防治杨树炭疽病菌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高效生防菌株和前期理论基础。本研究从北京地区采集的11份健康杨树叶片中共分离到35株内生细菌。以杨树炭疽病菌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到了一株具有高效拮抗活性的内生细菌XW2,温室防治效果检测表明菌株XW2对杨树炭疽病的防效达到49.1%。基于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序列比对,最终将菌株XW2鉴定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萎缩芽孢杆菌XW2能产生多种真菌细胞壁裂解酶。其无菌发酵滤液和菌体裂解液均能有效抑制杨树炭疽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菌丝生长形成的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22.3 mm和12.1 mm;处理24 h后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达到94.6%和88.8%。此外无菌发酵滤液和菌体裂解液还能导致被抑制的菌丝和萌发孢子的芽管产生局部膨大的畸形,其中萌发孢子的畸形率达到100%。从发酵滤液和菌体裂解液中提取的脂肽类物质抑制杨树炭疽病菌生长形成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3.2 mm和11.8 mm;而提取的蛋白类物质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2.3 mm和13.4 mm。菌株XW2产生的挥发性气体也能抑制杨树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对菌丝生长的抑菌率达到60.2%,且导致生长的菌丝产生大量分枝状弯曲的菌丝。采用响应面优化法对萎缩芽孢杆菌XW2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无菌发酵滤液对杨树炭疽病菌的抑菌率为响应值,从8种初始发酵培养中筛选出改良的3号培养基为基础发酵培养基,Plackett-Burman(PB)设计从初始发酵培养基的8个组分中筛选出葡萄糖、蛋白胨和酵母浸粉为关键因素;最陡爬坡试验确定了三个关键因素的最大响应区域;中心复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确定了三个因素的最佳浓度,最终获得的最优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22.64 g/L)、NH4C1(3.00 g/L)、KH2P04(1.00 g/L)、Na2HP04(1.00 g/L)、MgS04.7H20(0.50 g/L)、酵母浸粉(1.85 g/L)、蛋白胨(11.93 g/L)和大豆粉(5.00 g/L)。优化后,无菌发酵滤液的抑菌率提高了 52.15%,胞外脂肽和蛋白的抑菌率分别提高了 44.84%和44.83%。此外,优化后的无菌发酵滤液对多种病原真菌均表现出较强抑菌活性,抑菌率在69.55%~100%之间。萎缩芽孢杆菌XW2胞外脂肽有效抑制了杨树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并使菌丝和萌发孢子的芽管产生局部膨大的畸形。胞外脂肽对杨树炭疽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1 mg/disc和0.044 mg/mL。经胞外脂肽处理后,杨树炭疽病菌细胞膜通透性和菌丝甘油含量明显提高,胞外多糖(EPS)的分泌则明显降低。此外,胞外脂肽还能完全抑制杨树炭疽病菌在杨树叶片上的生长和扩展,并能有效抑制11种不同的植物病原真菌,抑菌圈直径在12.3~19.2 mm之间。胞外脂肽在高温、酸碱、多种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紫外或长时间常温保存处理下,抑菌活性依然保持很好的稳定性。胞外脂肽还表现出显着的生物表面活性的特性。最后采用UPLC-Q-Exactive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分析技术鉴定胞外脂肽中含有C15~C17伊枯草菌素A和C12~C17表面活性素。萎缩芽孢杆菌XW2胞外蛋白对杨树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并使菌丝和萌发孢子的芽管产生局部膨大的畸形,对杨树炭疽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1 mg/disc和0.036 mg/mL。也能有效抑制杨树炭疽病菌在杨树叶片上的生长和扩展,对11种不同的植物病原真菌也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在11.6~18.6 mm之间。此外,胞外蛋白在温度110℃条件下处理30 min及pH 6.0~9.0的范围内均能保持较高的抑菌活性;对多种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紫外光照、金属离子(Li+、Na+、K+、Ag+、Ca2+、Mg2+、Zn2+、Cu2+)、SDS、EDTA 或长时间常温保存处理均不敏感,但Mn2+和Fe3+会抑制蛋白的抑菌活性,而Tween 20和H202则能提高蛋白的抑菌活性。萎缩芽孢杆菌XW2挥发性气体具有较好的抑菌广谱性,对12种不同的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抑菌率在7.0%~88.9%之间。GC-MS分析从挥发性气体中分离鉴定出了 14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醛类、苯类、醇类、酮类、烯烃类、烷烃类等,占挥发物质总量的46.29%,其中1,3-二氯苯是含量最高的组分(相对含量为11.88%)。从市面购买了 10种挥发性化合物纯品并分别检测抑菌活性。其中,3-乙基苯甲醛表现出最强的抑菌活性,在施药浓度为10 μL/plate时能完全抑制12种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

刘丽[9](2016)在《耐盐短杆菌Y-1-4产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是一类由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表现出优良的表面活性和生理特性,在石油工业、医药、农业生产、环境治理及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因此,发掘产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微生物的资源,提高产量,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和经济意义。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耐盐短杆菌(Brevibacterium halotolerans)Y-1-4所产脂肽理化性质和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及其结构分析,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1)B.halotolerans Y-1-4的代谢产物为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能将水的表面张力从72.29 mN/m(25℃)降低到27 mN/m以下,CMC值为21.56 mg/L,对石蜡、环己烷、棉籽油、玉米油都具有稳定的乳化活性,对盐浓度的耐受性为21%,在pH 212范围内其表面张力变化不大,热稳定性好,沸水浴120 min表面张力保持稳定。(2)B.halotolerans Y-1-4所产脂肽分别对变形杆菌(P.vulgaris)、产气肠杆菌(E.aerogenes)、大肠埃希氏杆菌(E.coli ATCC 25922)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ATCC25923)的抑制效果尤其明显;分别对梨叶点霉菌(P.pirina CFCC 6862)、黄曲霉(A.flavus CGMCC 3.2890)、褐色盘二孢(M.brunne CFCC 86450)和黄曲霉(A.flavus CGMCC 3.3950)的菌丝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3)对B.halotolerans Y-1-4所产脂肽进行了分离和纯化,采用经酸沉淀、二氯甲烷抽提、薄层层析、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凝胶层析等方法,经氨基酸分析和LC-MS质谱等进行结构分析,发现该脂肽由五种Surfactin同系物组成,分别是C13 Surfactin、C14 Surfactin、C15 Surfactin、C16 Surfactin和C17 Surfactin。这也是首次报道从耐盐短杆菌(Brevibacterium halotolerans)发酵液中分离出莎梵婷(Surfactin)。(4)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B.halotolerans Y-1-4产脂肽的发酵培养基,以单因素实验结果为依据进行Plackett-Burman设计,确定了NaCl浓度、接种量和初始pH值为影响脂肽产量的主要因素;设计最陡爬坡实验确定最佳实验中心点;通过Box-Behnken实验,最终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值6.3、接种量5.2%、接种种龄18 h、装液量(50 mL/250 m L)、摇床转速150 rpm/min、培养温度30℃、蔗糖糖蜜4 g/L、蛋白胨13 g/L、NaCl 4.3 g/L、MgSO4·7H2O 0.2 g/L。在最优条件下,推测其抑菌圈直径为23.24 mm,经培养发酵验证后,抑菌圈直径达到23.42 mm,与推测值的相符性为99.23%,较原发酵培养基提高了26.58%。

李青青[10](2015)在《鱼废弃物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降低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成本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使用廉价的营养基质已被视为降低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成本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由于我国海洋经济的不断振兴,水产品加工业也在迅猛发展,同时,水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头、内脏、骨头、鳞等鱼废弃物也出现大量的丢弃,既带来处理费用又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处理代价。事实上,这些鱼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也正是微生物发酵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所必须的营养物质。所以,本研究提出并验证了使用鱼废弃物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新方法,并对生产过程进行了优化。本研究充分利用鱼废弃物中的营养成分,使其作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ATCC 21332)发酵生产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氮源。经过实验研究证明,鱼废弃物完全可以替代传统氮源用来作为微生物发酵的营养基质。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量,本实验重点研究了利用响应面法进行两部分的优化实验。首先,对鱼头和鱼内脏进行水解优化,通过确定水解所需的最佳温度、pH和酶含量,从而得到含氮量较高的鱼头蛋白胨和鱼内脏蛋白胨。此外,还研究了温度、pH和酶含量对水解反应的单因素影响和交互作用。通过响应面的Box-behnken Design(BBD)方法试验分析,得到鱼头达到最大水解度所需的条件为:温度49.89℃,pH=7.60,酶含量1.77%,时间30h;鱼内脏达到最大水解度所需的水解条件是:温度52.09℃,pH=7.78,酶含量 1.88%,时间 24h。然后,利用两种鱼蛋白胨作为氮源,使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ATCC 21332发酵生产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优化其发酵所需的碳含量、氮含量、温度和pH,从而生产出更多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同时,仍研究了碳含量、氮含量、温度、pH对发酵反应的单因素影响和交互作用。利用响应面的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试验优化分析,得出以鱼头蛋白胨作为氮源生产活性剂的最优发酵条件为:碳含量50g/L,氮含量30g/L,pH=7.54,温度30℃;以鱼内脏蛋白胨为氮源生产出活性剂的最优发酵条件为:碳含量45g/L,氮含量30g/L,pH=7.59,温度 37.78℃。最后,研究了利用产出的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进行增溶,初步验证使用鱼废弃物生产出的活性剂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实验证明:利用两种鱼废作为氮源生产出的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PAHs)菲和芘的增溶效果较为明显,其中,利用鱼头蛋白胨生产出的脂肽使菲和芘的溶解度分别是纯水中的15.1倍和13.84倍,利用鱼内脏蛋白胨生产的脂肽使菲和芘的溶解度分别是纯水中的6.13倍和8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传统氮源作为基质生产出的脂肽对多环芳烃的增溶效果更好。因此,通过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利用鱼废弃物作为微生物的发酵基质是可以生产出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鱼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代替传统氮源的,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二、微生物发酵液中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生物发酵液中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微生物法生产黄姜皂苷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黄姜及黄姜皂苷概述
    1.2 黄姜皂素产业概述
    1.3 黄姜储藏技术及工艺研究进展
    1.4 促进黄姜皂苷释放的方法研究进展
    1.5 课题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2 影响黄姜中水溶性皂苷含量稳定的因素及其控制技术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促进黄姜中皂苷释放到水相的关键因素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促进黄姜中皂苷释放到水相的微生物筛选及其作用效果分析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微生物法生产黄姜皂苷工艺的建立及其工业化应用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2)芽孢杆菌HG224产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及其在黄姜皂苷提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黄姜资源及其有效成分
    1.2 黄姜皂素的生产方法
    1.3 黄姜皂苷的提取方法
    1.4 生物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2 芽孢杆菌HG224 产表面活性物质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2.1 主要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芽孢杆菌HG224 产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分析
    3.1 主要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芽孢杆菌HG224 产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的发酵工艺优化
    4.1 主要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脂肽类表面活性剂在黄姜皂苷提取中的应用研究
    5.1 主要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3)底泥中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结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2.1 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
        1.2.2 脂肽和脂蛋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
        1.2.3 磷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
        1.2.4 脂肪酸类生物表面活性剂
        1.2.5 聚合物类生物表面活性剂
    1.3 生物表面活性剂制备
        1.3.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菌
        1.3.2 生物表面活性剂合成
    1.4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与分析
        1.4.1 生物表面活性剂提取
        1.4.2 生物表面活性剂鉴定
        1.4.3 生物表面活性剂结构分析
    1.5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5.1 石油开采业
        1.5.2 医疗领域
        1.5.3 洗护用品
        1.5.4 环境保护与生物修复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菌株筛选、鉴定与条件优化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基及溶液
        2.2.2 菌株的筛选
        2.2.3 菌株鉴定
        2.2.4 菌株培养条件优化
    2.3 结果分析
        2.3.1 菌株的筛选
        2.3.2 菌株种属鉴定
        2.3.3 菌株培养条件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质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
        3.2.2 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质分析
        3.2.3 生物表面活性剂结构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质分析
        3.3.2 生物表面活性剂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菌株产表面活性剂的发酵条件优化
    4.1 实验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氮源优化
        4.2.2 Mg~(2+)含量优化
        4.2.3 盐离子浓度优化
        4.2.4 正交实验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氮源对表面活性剂合成的影响
        4.3.2 Mg~(2+)对表面活性剂合成的影响
        4.3.3 NaCl含量对表面活性剂合成的影响
        4.3.4 正交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实验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高产表面活性素枯草芽孢杆菌的ARTP选育、发酵条件优化及产物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
        1.1.1 脂肽表面活性素
        1.1.2 表面活性素的应用
    1.2 表面活性素的生物合成
        1.2.1 表面活性素的产生菌种
        1.2.2 表面活性素合成的相关基因
        1.2.3 表面活性素生产中的问题
    1.3 微生物改良育种研究进展
        1.3.1 基因工程育种
        1.3.2 诱变育种
        1.3.3 ARTP诱变
        1.3.4 ARTP诱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ARTP诱变选育高产表面活性素菌株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培养基的配制、菌种培养与保藏
        2.3.2 表面活性素测定方法的选择
        2.3.3 表面活性素标准曲线的建立
        2.3.4 出发菌株的筛选
        2.3.5 出发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2.3.6 常压室温等离子(ARTP)诱变处理
        2.3.7 平板初筛
        2.3.8 摇瓶发酵复筛
        2.3.9 突变菌产表面活性素传代稳定性试验
        2.3.10 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比较
        2.3.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表面活性素测定方法的确定
        2.4.2 表面活性素标准曲线的回归分析
        2.4.3 诱变出发菌株的确定
        2.4.4 出发菌株的生长曲线
        2.4.5 ARTP对出发菌株的致死率曲线
        2.4.6 平板初筛结果
        2.4.7 摇瓶发酵复筛结果
        2.4.8 突变菌产表面活性素传代稳定性结果
        2.4.9 突变菌株和出发菌株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RTP诱变枯草芽孢杆菌机制的初步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设备与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培养基的配制与菌种培养
        3.3.2 ARTP诱变处理
        3.3.3 扫描电镜观察形态变化
        3.3.4 Fluo-4/AM探针法研究胞内钙离子浓度
        3.3.5 基因组重测序样品制备
        3.3.6 基因组DNA的建库测序
        3.3.7 基因组重测序原始数据的质控
        3.3.8 SNP突变位点的统计
        3.3.9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ARTP诱变前后枯草芽孢杆菌形态的变化
        3.4.2 ARTP诱变前后枯草芽孢杆菌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
        3.4.3 基因组重测序Clean reads数据统计和质量评估
        3.4.4 样本Clean Reads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结果
        3.4.5 SNP变异检测
        3.4.6 基因功能注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产表面活性素突变菌株M45的发酵条件优化与产物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培养基的配制与菌种培养
        4.3.2 发酵指标的测定
        4.3.3 突变菌株M45 发酵产表面活性素单因素试验
        4.3.4 突变菌株M45 发酵产表面活性素响应面法优化试验
        4.3.5 响应面最优条件的验证试验
        4.3.6 表面活性素的提取及结构鉴定
        4.3.7 表面活性素提取物表面张力和乳化活性的测定
        4.3.8 表面活性素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4.3.9 表面活性素提取物对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研究
        4.3.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突变菌株M45 发酵产表面活性素单因素试验结果
        4.4.2 突变菌株M45 发酵产表面活性素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4.4.3 响应面最优条件验证结果
        4.4.4 表面活性素提取物的结构鉴定
        4.4.5 表面活性素提取物的表面活性和乳化活性
        4.4.6 表面活性素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4.4.7 表面活性素提取物对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农业废弃物固液混合发酵及其产物的表面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芽孢杆菌生防及促生作用的研究现状
        1.1 芽孢杆菌及其代谢产物
        1.2 芽孢杆菌及脂肽类化合物的生防功能
        1.3 芽孢杆菌及脂肽类化合物的促生作用
        1.4 微生物叶面肥
    2 农业废弃物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2.1 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
        2.2 稻壳资源利用现状
        2.3 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
        2.4 小麦麸皮资源现状
    3 固液混合发酵
        3.1 液体发酵
        3.2 固体发酵
        3.3 固液两相混合发酵
    4 抗氧化活性
        4.1 自由基与活性氧
        4.2 自由基的危害
        4.3 自由基的清除
    5 抗氧化肽
        5.1 抗氧化肽的来源
        5.2 抗氧化肽的活性机制
        5.3 抗氧化肽的制备方法
    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6.1 研究内容
        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XZ-173脂肽类发酵产物叶面肥对番茄和玉米促生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叶面肥处理对番茄和玉米株高的影响
        2.2 两种叶面肥处理对番茄和玉米茎粗的影响
        2.3 两种叶面肥处理对番茄和玉米叶绿素的影响
        2.4 两种叶面肥处理对番茄和玉米植株干鲜重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固液混合发酵产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酵条件优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菌种活化
        1.3 种子液制备
        1.4 发酵培养
        1.5 生物表面活性剂粗品(SCP)
        1.6 单因素试验
        1.7 中心组合优化实验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酵物料的筛选
        2.2 混合发酵的条件优化试验
        2.3 混合发酵的中心组合优化实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固液混合发酵产物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活性和抗氧化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发酵产物的制备
        1.3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及讨论
        2.1 表面张力系数
        2.2 抑菌性检测
        2.3 乳化活性
        2.4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2.5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2.6 还原能力
        2.7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
        2.8 羟基自由基
        2.9 T-AOC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固液混合发酵产抗氧化肽的发酵条件优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菌种活化
        1.3 种子液制备
        1.4 发酵培养
        1.5 抗氧化活性测定
        1.6 单因素试验
        1.7 发酵响应面优化实验
        1.8 超滤分级试验
        1.9 傅里叶红外波谱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基单因素优化实验
        2.2 Plackett-Burman试验
        2.3 最陡爬坡试验结果
        2.4 Box-Behnken试验结果分析
        2.5 响应面曲线结果分析
        2.6 验证实验
        2.7 超滤分级试验结果
        2.8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和不足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地衣芽孢杆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酵条件及产物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表面活性剂概述
    1.2 生物表面活性剂
        1.2.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性
        1.2.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2.3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3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
        1.3.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展
        1.3.2 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工艺
    1.4 微生物发酵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
        1.4.1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
        1.4.2 工艺条件
        1.4.3 培养基成分
        1.4.3.1 碳源的影响
        1.4.3.2 氮源的影响
        1.4.3.3 C/N的影响
        1.4.3.4 天然原料
        1.4.3.5 金属离子的影响
    1.5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纯
        1.5.1 沉淀法
        1.5.2 萃取法
        1.5.3 膜分离法
        1.5.4 色谱法
        1.5.5 泡沫分离法
    1.6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析和鉴定
        1.6.1 薄层色谱法
        1.6.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6.3 质谱法
        1.6.4 红外光谱法
    1.7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现状
    1.8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种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基配制
        2.2.2 菌株活化与培养
        2.2.3 培养条件对种子生长和发酵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2.2.4 碳源对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的影响
        2.2.5 氮源对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的影响
        2.2.6 C/N对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的影响
        2.2.7 天然原料在微生物合成生物表面活性剂中的应用
        2.2.7.1 麦汁、糖蜜对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的影响
        2.2.7.2 马铃薯淀粉加工废弃物对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的影响
        2.2.8 测定方法
        2.2.8.1 菌体浓度测定
        2.2.8.2 发酵液预处理
        2.2.8.3 pH测定
        2.2.8.4 糖含量测定
        2.2.8.5 烷烃含量测定
        2.2.8.6 表面张力测定
        2.2.8.7 乳化活性测定
        2.2.8.8 细胞疏水性测定
        2.2.8.9 脂肪酶活性测定
        2.2.8.10 蛋白含量测定
        2.2.8.11 酯类含量测定
        2.2.8.12 氨基态氮含量测定
        2.2.8.13 氨态氮含量测定
        2.2.8.14 硝态氮含量测定
        2.2.8.15 凯氏氮含量测定
        2.2.8.16 金属离子含量测定
        2.2.8.17 数据分析
        2.2.9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纯
        2.2.10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组分分析
        2.2.1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分析
        2.2.11.1 乳化体系性质鉴定
        2.2.11.2 溶解性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培养条件对种子生长和发酵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3.1.1 温度的影响
        3.1.2 通气量的影响
        3.1.3 接种龄的影响
        3.1.4 接种量的影响
    3.2 碳源对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的影响
        3.2.1 烃类碳源对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的影响
        3.2.2 油脂及其混合碳源对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的影响
    3.3 氮源对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的影响
    3.4 C/N对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的影响
    3.5 利用天然原料发酵产生物表面活性剂
        3.5.1 利用糖蜜和麦汁发酵产生物表面活性剂
        3.5.2 利用马铃薯淀粉加工废弃物发酵产生物表面活性剂
    3.6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纯
        3.6.1 初步提取方法的确定
        3.6.2 萃取剂的选择
        3.6.3 提取时间的确定
        3.6.4 生物表面活性剂粗品的光吸收特性
        3.6.5 DEAE-纤维素52离子交换纯化
        3.6.6 甲醇水溶液除杂与离子交换纯化效果比较
    3.7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组分分析
        3.7.1 酸沉淀的组分分析
        3.7.2 萃取物的薄层定性分析
    3.8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3.8.1 乳化体系性质
        3.8.2 溶解性
第四章 结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7)芽孢杆菌高产抗菌脂肽的菌株筛选体系建立及其诱变育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芽孢杆菌概述
    1.2 抗菌脂肽概述
        1.2.1 抗菌脂肽种类
        1.2.1.1 表面活性素(Surfactin)家族
        1.2.1.2 丰原素(Fengycin)家族
        1.2.1.3 伊枯菌素(Iturin)家族
        1.2.2 抗菌脂肽合成机制
        1.2.3 抗菌脂肽产生菌
        1.2.4 脂肽类物质抗菌机理
        1.2.5 抗菌脂肽应用概述
        1.2.5.1 在农业上的应用
        1.2.5.2 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1.2.5.3 在化妆品行业的应用
        1.2.5.4 在养殖行业的应用
        1.2.5.5 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1.3 产脂肽芽孢杆菌育种研究进展
        1.3.1 诱变育种的研究意义
        1.3.2 产脂肽芽孢杆菌常用诱变育种的类型、原理及应用
        1.3.2.1 物理诱变
        1.3.2.2 化学诱变
        1.3.2.3 核糖体工程育种
        1.3.2.4 原生质体融合
        1.3.2.5 基因工程手段
        1.3.3 脂肽产生菌的筛选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菌种
    2.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2.2.4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出发菌株的选择
        2.3.1.1 菌种活化
        2.3.1.2 摇瓶发酵
        2.3.1.3 发酵上清液的制备
        2.3.1.4 指示菌平板的制备
        2.3.1.5 抑菌活性检测
        2.3.2 实验菌株的鉴定
        2.3.2.1 生理生化鉴定
        2.3.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3 产脂肽发酵条件优化
        2.3.3.1 出发菌株生长曲线的制作
        2.3.3.2 产脂肽发酵培养基优化
        2.3.3.3 产脂肽发酵条件单因素优化
        2.3.4 发酵液理化性质和抑菌谱的研究
        2.3.4.1 发酵上清液的温度耐受性
        2.3.4.2 发酵上清液的酸碱耐受性
        2.3.4.3 发酵上清液的紫外线耐受性
        2.3.4.4 发酵上清液的抑菌谱
        2.3.5 不同提取方法提纯抗菌脂肽
        2.3.5.1 酸沉淀甲醇抽提法
        2.3.5.2 有机溶剂萃取法
        2.3.5.3 硫酸铵沉淀法
        2.3.6 紫外诱变选育抗菌脂肽高产菌株
        2.3.6.1 10~8 cfu/ m L菌悬液的制备
        2.3.6.2 紫外诱变条件的摸索
        2.3.6.3 筛选方法选择
        2.3.6.4 高产突变菌株的筛选
        2.3.7 突变菌株和初始菌株脂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2.3.7.1 引物设计
        2.3.7.2 总RNA提取
        2.3.7.3 cDNA的获得
        2.3.7.4 引物设计的合理性检验
        2.3.7.5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7.6 数据分析
        2.3.8 高产脂肽芽孢杆菌筛选方法体系的建立
        2.3.8.1 CPC-BTB筛选体系的建立
        2.3.8.2 BTB筛选体系的建立
3 结果与分析
    3.1 出发菌株的选择
    3.2 出发菌株的鉴定
        3.2.1 形态特征
        3.2.2 生理生化特征
        3.2.3 16S rDNA序列比对
    3.3 脂肽发酵培养基的选择
    3.4 芽孢杆菌发酵产脂肽条件优化
        3.4.1 菌株生长曲线
        3.4.2 培养时间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3.4.3 装液量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3.4.4 温度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3.4.5 培养基初始pH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3.4.6 转速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3.4.7 接种量对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3.5 发酵液稳定性及抑菌谱
        3.5.1 发酵上清液的温度耐受性
        3.5.2 发酵上清液的酸碱耐受性
        3.5.3 发酵上清液的紫外照射稳定性
        3.5.4 发酵液抑菌谱的测定
    3.6 不同抗菌物质提取方法的比较
    3.7 菌株P1和P6的紫外诱变
        3.7.1 紫外诱变条件的确定
        3.7.2 筛选方法选择
        3.7.3 突变菌株的筛选
        3.7.3.1 小型发酵法初筛
        3.7.3.2 摇瓶发酵复筛
        3.7.4 突变株脂肽产量的液相检测
        3.7.4.1 标准品的峰图及标准曲线绘制
        3.7.4.2 突变株发酵产物甲醇提取液的HPLC检测
        3.7.4.3 突变株与出发菌株抗菌物质产量对比
        3.7.5 原始菌株和突变菌株脂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
        3.7.5.1 总RNA提取
        3.7.5.2 引物设计的合理性检验
        3.7.5.3 脂肽合成基因表达量分析
    3.8 高通量筛选体系的建立
        3.8.1 CPC-BTB筛选体系
        3.8.1.1 最佳吸收波长的确定
        3.8.1.2 溶液的储存稳定性
        3.8.1.3 pH对CPC-BTB体系的影响
        3.8.1.4 CPC-BTB-Surfactin标准曲线的制作
        3.8.1.5 CPC-BTB-Iturin标准曲线的绘制
        3.8.1.6 CPC-BTB-Fengycin标准曲线的绘制
        3.8.2 BTB筛选体系的建立
        3.8.2.1 不同pH的空白培养基对BTB溶液的影响
        3.8.2.2 BTB-Surfactin标准曲线的绘制
        3.8.2.3 BTB-Iturin标准曲线的绘制
        3.8.2.4 BTB-Fengycin标准曲线的绘制
        3.8.3 BTB 筛选体系准确度验证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关于筛选方法的选择
        4.1.2 关于CPC-BTB筛选体系和BTB筛选体系不稳定性因素的分析以及提高稳定的措施
        4.1.3 影响抗菌脂肽发酵的因素
        4.1.4 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前景
    4.2 结论
    4.3.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8)杨树炭疽病菌内生拮抗细菌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杨树炭疽病
    1.2 杨树炭疽病的防治研究
    1.3 生防芽孢杆菌的研究
    1.4 生防芽孢杆菌在植物炭疽病防治中的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杨树炭疽病菌内生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杨树炭疽病菌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
        2.3.2 拮抗菌XW2对杨树炭疽病菌的温室防治效果
        2.3.3 拮抗菌XW2的培养特征和形态特征
        2.3.4 拮抗菌XW2的生理生化特征
        2.3.5 拮抗菌XW2的分子生物学(16S rRNA)鉴定
    2.4 小结与讨论
3 萎缩芽孢杆菌XW2抑菌活性物质初步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萎缩芽孢杆菌XW2产真菌细胞壁裂解酶特性
        3.3.2 萎缩芽孢杆菌XW2无菌发酵滤液和菌体裂解液的抑菌活性
        3.3.3 无菌发酵滤液和菌体裂解液对杨树炭疽病菌菌丝和孢子的影响
        3.3.4 萎缩芽孢杆菌XW2蛋白类和脂肽类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3.3.5 萎缩芽孢杆菌XW2挥发性气体的抑菌活性及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4 萎缩芽孢杆菌XW2产抑菌物质发酵培养基优化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基础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4.3.2 Plackett-Burman(PB)试验
        4.3.3 中心试验点的确定
        4.3.4 中心复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结果
        4.3.5 模型验证
        4.3.6 萎缩芽孢杆菌XW2的抑菌谱
        4.3.7 萎缩芽孢杆菌XW2优化前后胞外蛋白类和脂肽类物质抑菌活性变化
    4.4 小结与讨论
5 萎缩芽孢杆菌XW2胞外脂肽的特性分析及其种类鉴定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胞外脂肽对杨树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
        5.3.2 胞外脂肽对杨树炭疽病菌菌丝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5.3.3 胞外脂肽对杨树炭疽病菌生理特性的影响
        5.3.4 胞外脂肽对杨树炭疽病菌叶盘抑菌活性
        5.3.5 胞外脂肽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谱
        5.3.6 胞外脂肽抑菌活性稳定性
        5.3.7 胞外脂肽生物表面活性特性
        5.3.8 胞外脂肽种类的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6 萎缩芽孢杆菌XW2胞外蛋白的抑菌活性及特性分析
    6.1 试验材料与仪器
    6.2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胞外蛋白的最佳硫酸铵沉淀饱和度
        6.3.2 胞外蛋白对杨树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
        6.3.3 胞外蛋白对杨树炭疽病菌菌丝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6.3.4 胞外蛋白对杨树炭疽病菌叶盘抑菌活性
        6.3.5 胞外蛋白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谱
        6.3.6 胞外蛋白的抑菌活性稳定性
    6.4 小结与讨论
7 萎缩芽孢杆菌XW2挥发性气体的抑菌活性分析及其种类鉴定
    7.1 试验材料与仪器
    7.2 试验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萎缩芽孢杆菌XW2挥发性气体的抑菌谱
        7.3.2 萎缩芽孢杆菌XW2挥发性气体的GC-MS分析
        7.3.3 10种挥发性化合物纯品的抑菌活性
        7.3.4 筛选出的5种高效抑菌挥发性化合物纯品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
    7.4 小结与讨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耐盐短杆菌Y-1-4产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产生菌
        1.1.1 环状脂肽
        1.1.1.1 β-羟基脂肪酸成环的环脂肽
        1.1.1.2 β-氨基脂肪酸成环的脂肽
        1.1.1.3 α-氨基脂肪酸成环的脂肽
        1.1.1.4 脂肪酸接环的脂肽
        1.1.1.5 脂肪酸离环的脂肽
        1.1.2 线性脂肽
        1.1.3 海洋微生物所产的脂肽类表面活性剂
    1.2 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鉴定结构分析方法
    1.3 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3.1 在石油工业的应用
        1.3.2 在医学事业中的应用
        1.3.2.1 抗菌活性
        1.3.2.2 抗支原体
        1.3.2.3 抗炎活性
        1.3.2.4 抗病毒活性
        1.3.2.5 抗肿瘤活性
        1.3.2.6 其他活性
        1.3.3 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1.3.3.1 降解多环芳烃
        1.3.3.2 除重金属离子
        1.3.3.3 降解有害农药
        1.3.4 在洗涤用品和化妆品工业中的应用
        1.3.5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3.6 在农业上的应用
        1.3.6.1 生物农药
        1.3.6.2 农业养殖
        1.3.7 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3.8 其他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耐盐短杆菌Y14 所产脂肽的理化性质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2 实验器材及药品
        2.1.3 培养基及实验所需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B. halotolerans Y14 产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2.2.2 薄层层析法定性分析
        2.2.3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2.2.4 乳化性能的研究
        2.2.5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稳定性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B. halotolerans Y14 产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2.3.2 薄层层析法定性分析结果
        2.3.3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2.3.4 乳化性能的研究
        2.3.5 不同因素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稳定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耐盐短杆菌Y14 所产脂肽的抑菌活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菌株
        3.1.2 实验器材及药品
        3.1.3 培养基及实验所需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供试菌菌悬液的制备
        3.2.2 脂肽样品的制备
        3.2.3 不同浓度脂肽溶液对不同细菌和酵母菌的抑制效果
        3.2.4 脂肽对几种霉菌菌丝的生长的抑制作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浓度脂肽溶液对细菌和酵母菌的抑制作用
        3.3.2 脂肽对霉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耐盐短杆菌Y14 产脂肽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菌株
        4.1.2 实验器材及药品
        4.1.3 培养基及实验所需试剂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B. halotolerans Y14 产脂肽的制备
        4.2.2 薄层层析纯化脂肽
        4.2.3 硅胶柱层析
        4.2.4 Sephadex LH-20 凝胶过滤层析
        4.2.5 氨基酸分析
        4.2.6 LC-MS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薄层层析法纯化脂肽
        4.3.2 硅胶柱层析
        4.3.3 Sephadex LH-20 凝胶层析
        4.3.4 氨基酸分析
        4.3.5 LC-MS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耐盐短杆菌Y14 产脂肽的发酵条件优化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菌株
        5.1.2 实验器材及药品
        5.1.3 培养基及实验所需试剂的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B. halotolerans Y14 的产物活性测定及菌株生长曲线
        5.2.1.1 B. halotolerans Y14 种子液的制备
        5.2.1.2 B. halotolerans Y14 产物抑菌活性的表征
        5.2.1.3 B. halotolerans Y14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5.2.2 B. halotolerans Y14 发酵条件单因素优化
        5.2.3 Plackett-Burman设计
        5.2.4 最陡爬坡实验
        5.2.5 响应面优化设计
        5.2.6 验证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B. halotolerans Y14 生长曲线及产物活性曲线
        5.3.1.1 B. halotolerans Y14 产物活性的表征
        5.3.1.2 B. halotolerans Y14 的生长曲线及产物活性曲线
        5.3.2 B. halotolerans Y14 培养基组分单因素优化
        5.3.2.1 不同碳源对B. halotolerans Y14 发酵产脂肽的影响
        5.3.2.2 碳源浓度对B. halotolerans Y14 发酵产脂肽的影响
        5.3.2.3 不同氮源对B. halotolerans Y14 发酵产脂肽的影响
        5.3.2.4 不同氮源浓度对B. halotolerans Y14 发酵产脂肽的影响
        5.3.2.5 不同磷源浓度对B. halotolerans Y14 发酵产脂肽的影响
        5.3.2.6 不同Na Cl浓度对B. halotolerans Y14 发酵产脂肽的影响
        5.3.2.7 金属离子对B. halotolerans Y14 发酵产脂肽的影响
        5.3.2.8 酵母粉对B. halotolerans Y14 发酵产脂肽的影响
        5.3.3 B. halotolerans Y14 发酵条件单因素优化
        5.3.3.1 种龄对B. halotolerans Y14 发酵产脂肽的影响
        5.3.3.2 接种量对B. halotolerans Y14 发酵产脂肽的影响
        5.3.3.3 装液量对B. halotolerans Y14 发酵产脂肽的影响
        5.3.3.4 摇床转速对B. halotolerans Y14 发酵产脂肽的影响
        5.3.3.5 培养基初始p H对B. halotolerans Y14 发酵产脂肽的影响
        5.3.3.6 培养温度对B. halotolerans Y14 发酵产脂肽的影响
        5.3.4 Plackett-Burman实验结果及分析
        5.3.5 最陡爬坡实验结果及分析
        5.3.6 响应面优化结果与分析
        5.3.6.1 Box-Behnken实验结果及分析
        5.3.6.2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及最佳条件的确定
        5.3.7 回归模型的验证
    5.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鱼废弃物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生物表面活性剂
        1.2.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1.2.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
        1.2.3 微生物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因素
        1.2.4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2.5 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面临的问题
        1.2.6 国内外对使用废弃物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1.3 我国鱼类加工及废弃物管理
        1.3.1 我国渔业资源以及水产品加工业的现状
        1.3.2 金枪鱼与其下脚料的加工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金枪鱼下脚料的水解条件优化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参数测定
        2.2.1 新鲜鱼类下脚料的组分分析
        2.2.2 鱼蛋白胨的组分分析
        2.2.3 水解度的测定(TCA法)
    2.3 实验方法
        2.3.1 金枪鱼下脚料生产鱼蛋白胨的方法
        2.3.2 实验分析方法
        2.3.3 样品制备
        2.3.4 金枪鱼头和内脏水解时间的单因素实验
        2.3.5 金枪鱼头和内脏水解pH、温度、酶含量的多因素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新鲜鱼下脚料以及鱼蛋白胨的组分分析
        2.4.2 金枪鱼头的水解条件优化
        2.4.3 金枪鱼内脏的水解条件优化
    2.5 制备鱼蛋白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用鱼蛋白胨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所选菌种
    3.2 实验参数测定
        3.2.1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3.2.2 表面张力的测定
        3.2.3 稀释倍数的测定
        3.2.4 乳化指数的测定
        3.2.5 纯度鉴定
    3.3 实验设计
        3.3.1 利用鱼蛋白胨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方法
        3.3.2 实验分析方法
        3.3.3 枯草芽孢杆菌培养基发酵条件的优化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以鱼头蛋白胨为氮源发酵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中发酵液的生物量和CMD结果分析
        3.4.2 以鱼头蛋白胨作为氮源的发酵过程中CMD和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
        3.4.3 以鱼内脏蛋白胨为氮源发酵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中发酵液的生物量和CMD结果分析
        3.4.4 以鱼内脏蛋白胨作为氮源的发酵过程中CMD和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
    3.5 优化结果及分析
        3.5.1 鱼头蛋白胨为氮源的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3.5.2 鱼内脏蛋白胨为氮源的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3.5.3 影响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的金属元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表面活性剂提纯、鉴定与理化性质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纯化
        4.2.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鉴定
        4.2.3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关键理化性质的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
        4.3.2 脂肽的TLC分析结果
        4.3.5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4.3.6 不同因素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稳定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鱼头、鱼内脏蛋白胨生产的脂肽在对多环芳烃增溶方面的应用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3.1 脂肽对菲和芘的增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微生物发酵液中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生物法生产黄姜皂苷关键技术研究[D]. 张立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2]芽孢杆菌HG224产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及其在黄姜皂苷提取中的应用研究[D]. 袁舒.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3]底泥中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结构特性研究[D]. 孟珈同.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4]高产表面活性素枯草芽孢杆菌的ARTP选育、发酵条件优化及产物特性研究[D]. 汤颖秀. 江苏大学, 2019(02)
  • [5]农业废弃物固液混合发酵及其产物的表面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 郑赛.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6]地衣芽孢杆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酵条件及产物提取[D]. 尤贺. 大连工业大学, 2017(05)
  • [7]芽孢杆菌高产抗菌脂肽的菌株筛选体系建立及其诱变育种研究[D]. 陆雅琴.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杨树炭疽病菌内生拮抗细菌抑菌活性研究[D]. 黄华毅.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9]耐盐短杆菌Y-1-4产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D]. 刘丽.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10]鱼废弃物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方法研究[D]. 李青青.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5(03)

标签:;  ;  ;  ;  ;  

微生物发酵液中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