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制度与启示:长平仓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当代意义

思想、制度与启示:长平仓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当代意义

一、思想、制度与启示:中国古代常平仓思想的当代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通[1](2021)在《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传世文献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汉代职官的设置情况,同时,在玺印、封泥、简牍等出土文献中亦存在着大量的汉代职官材料,这些内容对於研究汉代职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广泛搜1整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职官材料,与《百官表》进行比照,并讨论相关问题。论文分爲上下编:上编爲研究篇。绪论介绍了出土文献中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分爲五节,将出土文献中所见高祖至吕后时期、文景时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的职官与《百官表》进行了对比,并总结了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之中央职官。经过对比发现《百官表》所述职官体系至文景时才开始颇具雏形,至西汉中期方形成,而西汉晚期是“省减”期,注重机构的裁撤与省并。第二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分爲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侯国及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三节。汉承秦制,但其实刘邦称帝前後都部分继承了楚制,因此这一部分着重追溯职官至战国时期,并对其职能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侯国即已存在侯家吏和上属於中央的两套行政系统。第三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分二节:第一节爲郡职官,第二节爲县职官。重点梳理了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晚期的郡县属吏,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郡守以军事职能爲主,属吏设置相对简单。西汉中晚期,郡属吏设置增多。且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亦存在汉廷所辖职官与少数民族职官两套行政系统。第四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本章分爲工矿商业类、军事类、农林水利类、畜牧类、仓储类五节,对西汉时期的盐铁官、都水官、工官等秩比县令长的职官进行了考察。下编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编,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集成五个表格,分别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王国、郡、县、侯国职官表,其中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分爲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和未见於《百官表》职官两个表格。

卢映西[2](2021)在《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经济理论创新》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老一辈经济学家薛暮桥曾在山东革命根据地进行过货币发行制度创新,以商品本位取代黄金本位,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的论断,为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在市场资源方面的巨大优势指明了方向。在这个方向指引下的研究发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过剩,解决的办法是运用薛暮桥发明的商品本位货币发行制度,通过发行货币收购过剩的商品,在不引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让过剩产能直接造福社会。

王静峰[3](2021)在《宏观经济调控思想的中国起源》文中指出宏观经济调控思想肇始于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管子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宏观经济调控思想;范蠡的平粜法和李悝的平籴法是以调节粮食供求关系、稳定粮价为主要目标的具有宏观经济调控性质的两种政策;西汉桑弘羊推行的均输和平准政策,是世界上最早由中央政府组织实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耿寿昌建立的常平仓制度是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的源头,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宏观经济调控思想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元素,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黄登辉[4](2020)在《大文化视角下的宋朝社会保障研究 ——以宋仁宗时期为重点的探讨》文中提出宋朝社会保障在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时波荡起伏的社会环境中有着深刻变化。宋朝的社会保障,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前代仓储救济、尊老慈幼、救助灾民等救助功能及相应的精神;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例如养济坊、居养院、慈幼局等专门机构开展的救助方式及相应设施。宋朝社会保障变动与社会转型密不可分,本文试图从大文化角度对处于文化转型背景下的宋朝社会保障进行讨论,尤其着重对宋仁宗时期的社会保障进行阐述,并为当前社会文化转型下的中国社会保障提供些许可能的建议。本研究主要收集宋朝社会保障相关史料及研究文献,并对其进行总结与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1)简述了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现有研究成果;(2)陈述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即从历史文献和现代社会保障相结合的角度对宋朝社会保障进行分析;(3)从大文化即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风俗文化及思想观念等探讨社会的文化转型,并从灾荒战乱等方面分析了宋朝社会保障的背景;(4)以宋仁宗时期的社会保障为重心进行详细论述,并兼及其前后的社会保障问题,即宋仁宗时期社会保障的渊源、宋仁宗时期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宋仁宗时期社会保障的延续和发展;(5)从大文化角度对宋朝社会保障的特征进行分析,包括文化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内容特征以及时代特征进行分析;(6)对宋朝社会保障予以评价,并根据其经验教训从大文化角度为当前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保障提供一定的建议、总结与反思。研究发现,宋仁宗时期的社会保障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首先,这一时期整个社会面临着巨大变动与转型,从文化角度看物质、制度、风俗、思想等不同层次的文化转型对宋朝社会保障产生了极大影响。其次,宋仁宗时期社会保障在当时兼具先进性和滞后性。再次,文化转型不仅是社会转型的内容构成,其更为宋朝社会保障发展、衰落提供了基础。同时,当时的社会保障也对文化转型提供助力。最后,受环境和时代的影响,宋朝社会保障具有传统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客观而言,宋朝社会保障在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史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当前社会文化转型背景下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有着一定意义。

郑川[5](2019)在《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当代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市场机制中的价格改革,尤其是农产品价格政策改革。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2019年初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聚焦“三农问题”,依然将农产品价格政策放在了重要位置。如何让市场在农产品价格上发挥正确的作用,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是当前中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关键所在。然而,当今国际大宗产品价格大幅震荡,国内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且在国际竞争中不占优势,对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国家的安全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值得探讨。因此,基于我国国情,正确理解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实施背景、历史演进、政策效果,可以使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更好的扬长避短,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充分利用价格政策对我国带来的正面效应,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包括:一是研究中国从古至今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探索、当代政策的效果,以及国外政策的对比。二是梳理我国农产品政策的问题,探索政策改进的可能性。三是优化农产品市场价格政策,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必要参考。本研究针对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以及受之影响的农民收入波动、国家粮食安全和市民消费成本上升等问题,在探索国内农产品价格政策演进的基础上,研究国家和市场在价格形成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具体结构:首先,提出当前世界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下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面临的严峻形势,并总结学者在农产品价格及其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随后,研究中国古今在农产品价格政策上进行持续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方法,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价,包括价格支持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同时,选取发达、中等发达国家为对象,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农产品价格政策实行的背景、产生和发展。最后,研究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度设计和具体优化建议。为达到研究目标,本研究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定量分析法,通过双重差分法建立模型,分析我国农产品中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效果;选取数据交络模型方法计算农业补贴的政策效果。二是通过历史分析法,深入分析中外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历史背景、产生原因、目的、产生过程、框架体系、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三是政策分析法,探索价格调控政策产生的原因,评价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效果,对国内外政策进行筛选,以探索新的政策方案。四是以比较法,从中国古代与当代之间、国外国家之间、中外之间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从而为系统、全面理解政策、改进政策提供有益启示。五是采取机制设计法,通过设定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总体目标,把价格调控政策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最终寻求适合我国现阶段农产品价格调控目标的最佳政策组合。主要结论包括:一是充分肯定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原创性的古代理论和实践,以及当代政策的斐然成果。通过梳理中国农产品价格管理的历史演进,我们发现,中国在农产品价格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原创的理论,也形成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稳定农产品价格和保障主粮供给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政策。前者是理论的一般,后者是理论应用。这些中国原创的理论、方案、政策在农业价格管理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需要我们继承、发展,推陈出新,也给后人这样的一些启示。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只有根植于中国实践的原创性理论发展,才能为经济学发展做出中国人的应有贡献;只有通过政策体系的连续调整与边际改进,才能实现中国粮价的持续稳定;从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外市场变化中找准定位,完善政府定价,使我国的农业发展走向新的辉煌。二是通过定量方法评价发现,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实施的8年间,确实显着提高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的玉米价格。由于主产区农民收入中的一半以上来源于玉米,玉米价格的提升意味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该政策对玉米价格提升幅度为每50千克8.084元,以2015年为例,可使农民增收161亿元。增收会极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粮食产量来看,我国2015年粮食总产量比2007年增加了1.19亿吨,主粮玉米增产0.72亿吨,占粮食增产的六成。玉米产量的增加对于全国粮食总产量实现“连增”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临时收储政策的持续实施,我国玉米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包括玉米市场价格被扭曲等问题。三是我国实行的农业补贴是非常有效的,但存在效益递减的趋势。综合效率均能达到0.9以上,说明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的相继推出和额度的增加,对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补贴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开始减弱,政策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但下滑程度并不明显。各年度农业补贴在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益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未来的政策调整中可以进一步进行调整和细化,提高财政补贴效率,包括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功能,以及分区域实施农业补贴政策。四是国外价格政策方向调整较大。通过分析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经验,以及巴西等典型中等发达国家的主要做法,发现国外农业补贴程度不降反增。政策方式从价格补贴转向收入补贴,政策目标从生产支持转向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政策对象从高保护普惠政策调整为支持创新、专用性、高附加值和多元化的农产品。五是加强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度设计。要理顺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制定政策时需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根据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分层次安排制度。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的关系,做到四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平衡,核心和关键是保障粮食供给与价格稳定。要统筹各项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按照WTO农业规则,逐步削减农产品的价格支持程度,转向收入补贴政策。价格支持以价补分离形式开展,支持价格损失保障补贴,以市场为主、国家政策为辅开展定价。补贴政策以支持地力保护、藏粮于地的政策目标为主。要逐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革土地制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挥市场主体活力,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优势,推动我国农业稳步向前发展。主要的创新点和见解:一是补充农产品价格政策在历史研究上的不足。指出中国在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上的重要地位,通过梳理我国价格管理的历史演进,验证中国在农产品价格管理上形成的一系列原创理论,以及一系列与时俱进的稳定农产品价格和保障主粮供给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政策。具体政策包括轻重理论、平籴论、常平仓、青苗法等原创性政策。二是从农产品价格的角度丰富国家理论和市场理论。由于农产品价格政策过度干预市场容易产生市场紊乱和调控时滞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制定政策时就需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对农产品价格这一极具代表性的对象进行研究,更加深刻的理解国家与市场的理论关系。将市场与国家放在同一层次研究两者关系,在经济运转中本质上研究政府与企业、家庭、个人的关系。三是从机制设计的角度提出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建议。提出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的关系,做到四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平衡,核心和关键是保障粮食供给与价格稳定。要统筹各项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逐步削减农产品的价格支持程度,转向收入补贴政策。需要逐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革土地制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从根本上提高价格竞争力。

支任霞[6](2017)在《宋代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文中提出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虽然创造了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的奇迹,但仍然存在着农业基础薄弱、耕地数量少,质量差,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影响着粮食生产,因此我们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完善相关政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社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改进,生产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粮食产量激增,实现了用较少耕地供养更多人的需要。同时,宋代商品经济较之前也有进一步发展,随着城市的繁荣,交通运输的进步,“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发生转变,市场因素的影响逐渐显现,粮食流通较之前有了大的发展,但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一些因素仍不时出现。因此,一些优秀的思想家在总结借鉴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如何确保粮食安全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宋代的粮食安全思想内容丰富,特点鲜明,更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选择以宋代粮食安全思想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宋代粮食安全思想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与分析,在这个界定的范围内,通过详细考察与筛选史料,对宋代以前的粮食安全思想进行了介绍分析并总结;然后以北宋与南宋的代表人物为线索,重点研究分析了不同人物粮食安全思想的特点;最后对宋代的粮食安全思想进行了总考察,总结出宋代粮食安全思想的特点,并将宋代粮食安全思想与现代的粮食安全实际相结合,得出宋代粮食安全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缐文[7](2016)在《从“常平仓”到“就业缓冲储备”——中国经济传统的现代价值探论》文中指出针对粮食实施贱籴贵粜、敛散以时的常平仓法是《管子》"轻重论"的具体应用,体现出中国传统思维的辩证观和中道精神。常平仓的缓冲储备机制在历史实践中被推展至广义,其中将劳动力纳入缓冲籴粜的"以工代赈"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发明。常平仓稳定原理的现代转换通过凯恩斯的"常平仓方程式"直观地呈现出来,而《通论》的要旨亦在于构建现代意义的广义常平仓:市场对生产要素的"弃"与"取"内生出经济波动,政府的作用即在于借助缓冲籴粜机制与市场形成有效的互补与互动,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就业缓冲储备"理论深化了这一思想,凸显出"就业"之"常平"对于经济稳定的重要意义。常平仓的古今、中西遥相呼应说明中国的经济传统能够与西方经济学特别是西方非正统经济学展开深入地沟通与对话,这对于重构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乃至经济学的"中国学派"具有重要的启示。

程霖,陈旭东,张申[8](2016)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形成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概念,拥有许多值得珍视的思想闪光点,对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亦丰富了世界古代经济思想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也是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先行思想构成因素之一,如在日本经营管理模式建构、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立法及宏观经济稳定中起到了积极正面的借鉴作用。尽管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未能独立地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学理论,但是可以为解决当前中国的现实问题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为建立中国经济学派提供思想牵引,为构建中国式管理模式提供哲学基础。因此,准确认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有助于探究民族复兴的经济内涵和实现途径。

李汀[9](2014)在《我国古代常平仓制度公益功能和经济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储备关系国计民生,历史上各朝各代无不把它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地位。粮食储备在调节全国粮食供求关系和稳定粮食市场的同时,还在应付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上起到了保证人民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在粮食仓储上存在着存储模式不明确、仓储规模过大、仓储体质下的监守自盗、存储注重“量”而忽略“质”等问题。我国现行粮食仓储问题的根源在于粮食仓储主体单位中储粮亦政亦商的体制,改变中储粮的运营模式,更好发挥其公益功能和经济功能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常平仓制度作为我国古代社会一项最为重要的仓储制度,归纳起来发挥了政府公益救济和经济调控的两项功能。两项功能在不同历史朝代的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也因此不同。本文从古代常平仓制度的发展历程中了解历代执政者在公益和经济两方面的做法,探求历朝历代的常平仓制度在市场调控、总量控制、预防贪腐等方面的解决之法,从而总结提出现行仓储体制让其公益功能和经济功能能更好发挥的政策建议。论文研究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学术成果,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并介绍了目前在常平仓制度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第二部分从常平仓制度的起源、建立、改良到成熟阐明了常平仓制度的发展历程,分别从公益功能和经济功能两方面明确了常平仓制度的基本概念,并分析了公益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后续分别具体阐述两者的功能发挥做足铺垫。第三部分详细阐述了我国古代常平仓制度的公益功能。首先从先秦时期孔子、管子、孟子、墨子等思想家的公益哲学想中,分析了常平仓制度的思想源泉,并从《周礼》中分析了常平仓制度雏形最初的公益目的,而后通过《周易·系辞下》中“三才”的古代农业哲学思想分析了常平仓制度鼓励从事农业生产的思想起源。而后从赈济、鼓励生产、以工赈贷三部分详细阐述了常平仓制度公益功能,最后分析了常平仓制度公益功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详细阐述我国古代常平仓制度的经济功能。首先阐明常平仓制度的在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学的思想起源,表明常平仓思想和制度是中国古典经济学三原则之一的“均平原则”的重大体现,而后从《管子》的粮食政策和“轻重论”经济思想两方面说明常平仓制度经济功能的经济学思想起源。然后从市场调节和增加财政收入两部分详细阐述了常平仓制度经济功能,最后分析了常平仓制度经济功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五部分首先分析了我国现行粮食仓储制度的弊端,然后从公益功能中的提高粮食安全和经济功能的提高农业收入两方面阐述了我国古代常平仓制度对现代农业的启示,分析了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公益功能去市场化和经济功能去行政化为核心,借鉴常平仓制度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李维才[10](2011)在《唐代粮食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粮食作为国计民生的最基本物资,在唐帝国的盛衰荣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粮食问题处理得好,即国泰民安、军力强盛、四夷宾服;粮食问题处理不好,就会经济衰退、军心不稳、民心思变。唐代粮食问题,包括粮政思想、粮食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及粮食政策的具体运用等。粮政思想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对粮食政策制定有决定性影响;而粮食政策又直接影响着粮食生产、流通等状况。正由于粮食在国计民生中的特殊地位,使得研究粮食问题可以作为了解唐代历史的很好切入点。文章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唐代粮政思想。唐代人,特别是居于高位的皇帝和大臣,既继承了前人重视粮食的基本观点,又有所发展。作为王朝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粮政思想能较好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因此,了解其粮政思想对我们认识唐代经济制度和政策有重要意义。他们都认识到粮食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认识到:粮食乃民生之本源,粮价乃百价之根基,粮政乃治国之要举。粮食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还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宏观调控物资和应急储备物资,粮食安全关系着国家安全。因此,国家政权必须采取种种措施来恢复、发展粮食生产、保征人民和国家粮食储备,并对粮食价格和粮食流通予以控制。很明显,唐代前期,多数皇帝与大臣在思想上重视生产、爱惜民生,故而在政策上也体现为均田制、租庸调制、仓廪制度等——强调的是如何发展与保障;而到唐后期,因为均田制瓦解,政府在粮食生产上作用减弱,很多皇帝、大臣更多致力于思考如何横征暴敛、鱼肉百姓,故而在政策上也体现为两税法、贡赋三分、义仓赋税化等——强调的是如何聚敛与分配。这种经济思想上的差异,影响到国家政策,进而影响到国运盛衰,不能不引起重视。第二部分,唐代粮食生产。在经济运行中,国家政府并不总是站在百姓对立面。当它能够正确行使权力,既能为粮食生产提供制度保障,又能通过组织生产、兴修水利、改良技术、指导田间管理等方式推动生产发展。在专制权力高度集中的古代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粮食生产能否发展、百姓生活是否安乐,实在与皇帝、地方长官的个人才能、品质及施政方略有密切而直接的关系。正因如此,中国百姓有很深的“明君”和“清官”情结。总体而言,唐代前期粮食生产得到很好发展:均田制较好解决了劳动力与土地结合问题,租庸调制为百姓生产提供了进一步制度保障;耕地面积扩大、人口数量增加,各地粮食单产、总产量提高,为唐帝国走向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唐代后期,南北方粮食生产均遭不同程度破坏,但因为战乱、割据的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再加上北方割据势力强大,政府对江淮钱粮的依赖大为加强。但从人口迁移角度看,粮食生产重心转移并不明显,只能说南方也成为了重要粮食产区。在南北粮食生产发展中,许多荒地、山林、湖泊池陂得到迅速开发,在缓解了人地矛盾的同时,对局部生态环境也有所破坏,产生了些不良后果。第三部分,唐代粮食流通。唐代粮食流通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粮食储藏、粮食运输、粮食贸易。其一,唐王朝为满足国家机器粮食需求,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仓廪系统。其仓建造科学、布局合理、管理严格。各仓职能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调节市场粮食供求、保障国家粮食需要有重要意义。其二,在粮食运输方面,一方面是唐律令对各水、陆运输有细致而明确的规定;另方面是出现了一批批致力于改良运道、保障供给的官吏,其中既有改良得法、卓有成效的裴耀卿、刘晏等,也有不顾实际、劳民伤财的杨务廉等。从粮食运输的程序看,是先集中再转运;从粮食运输的人员看,既有百姓自运也有专业雇佣人员;从粮食运输时间看,是严格期限与灵活规定相结合;从粮食运输的方式看,是既有陆路也有水路,漕运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粮食运输的距离看,是既有短途运输也有长距离运输。粮食运输顺利与否,与唐王朝盛衰密切相关。其三,在粮食贸易方面,官方粮食贸易占有重要位置,民间粮食贸易也很活跃。唐政府对粮食贸易虽然采取较为自由的管理政策,但最大宗的粮食贸易都掌握在政府手里。政府粮食贸易的方式,也经历了主要由官府直接经营到更多假手中间商的演变。唐代民间粮食贸易发展迅速,不但参与人数众多,经营理念也很丰富,他们倡导诚信交易,并懂得使用广告招揽。政府粮食贸易行为在保障军粮供应、平抑粮价、维护市场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间粮食贸易行为在活跃市场、满足百姓生活所需方面,也功不可没。然而,由于农民市场经济行为具有不完全之特点,结果就造成了中国古代社会,虽然有时看上去商品经济非常繁荣,但更像是一种假象;虽然有时候参与市场活动的人数众多,但又缺乏商品经济全面发展所依赖的广大社会基础。也因此,古代商品经济难以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强大的经济形式,也就不能产生出足以改变社会发展方向的新生政治、经济力量,中国古代社会也只能在一次次看似要“蜕变”的时候,却又依然宿命般地“停滞”不前了。第四部分,唐代粮食分配与消费。唐代官府手里的粮食分配,主要指供应皇室、百官俸禄、厨食、赈灾用粮及供应军队用粮等。消费方面,则先简要介绍唐代粮食加工的有关情况。唐代面粉加工业发展迅速,官方和私人碾硙遍及全国各地。另外,面食加工、酿酒等方面,唐代也有很大发展。在粮食消费方面,皇室、官吏和军队的消费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更直观地比较官民粮食消费水平、了解唐代农民生活状况,对唐代官民收入及其生活水平进行了粗略计算。结论是,唐代鼎盛时期,百姓生活状态基本良好;安史之乱后,则总体限于贫困。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但作为个体,其生活却非常艰难。第五部分,唐代粮食政策的具体运用及其得失。唐政府充分利用粮食手段来治国安邦,主要表现有四:利用粮食敛散实现宏观调控;通过赈济灾荒维持社会稳定;作为税收补充支持国家财政;作为战略物资保障国家安全。唐代粮食政策与管理体现出这样的特点:一、在政策上,将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放在一起考虑。二、在管理上,对粮食控制非常严格。三、在运用上,将粮食运作当成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但唐代粮食政策本身及其执行中也存在种种问题,如政府为保障粮食生产限制农民人身自由、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从而更不得不依赖农民,从政策上构成了农民贫困的根源;严格控制粮价导致农民根本无法从市场行为中受益,只能承受“谷贱伤农”、谷贵亦伤农的悲惨宿命;粮食赈济则有时“虚受吾君蠲免恩”,有时还遭遇地方官变本加厉的压榨。但无论如何,研究唐代粮食问题,可以使我们从中得到借鉴:既要如唐王朝一样对粮食问题引起足够的、持久的重视,又要注意借鉴其经验教训,健全法规制度,还应该与时俱进向发达国家学习,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二、思想、制度与启示:中国古代常平仓思想的当代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思想、制度与启示:中国古代常平仓思想的当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
    第一节 高祖至吕后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二节 文景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三节 西汉中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四节 西汉晚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五节 未见於传世文献且无法判断归属的中央职官
第二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王国职官
        二、汉初之异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三、汉初之同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四、西汉中晚期之王国职官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侯国职官
        二、自刘邦称帝至武帝时侯国职官
        三、自武帝时至西汉末侯国职官
    第三节 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
第三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考述
        一、边郡管理系统
        二、内郡管理系统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职官考述
        一、西汉早期县职官设置
        二、西汉中晚期县职官设置
第四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
    第一节 工矿、商业类
        一、工类
        二、矿业类
        三、商业类
    第二节 军事类
    第三节 农林、水利类
        一、农林类
        二、水利类
    第四节 畜牧类
    第五节 仓储类
下编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未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二、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表
    三、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表
    四、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表
    五、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道邑职官表
引用谱录简称
参考文献
职官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经济理论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与薛暮桥的创新
    (一)中国古代常平仓思想和制度
    (二)常平仓的运行和缺陷
    (三)商品收储与货币发行相结合的理论
    (四)薛暮桥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的创新意义
    (一)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
    (二)问题导向与理论创新
三、两大创新的现实指导意义

(3)宏观经济调控思想的中国起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宏观经济调控思想
    (一)管子的轻重调控思想
    (二)范蠡的平粜法
    (三)李悝的平籴法
    (四)平粜法和平籴法的比较
三、西汉时期的宏观经济调控思想
    (一)桑弘羊的均输与平准
    (二)耿寿昌的常平仓
四、结语

(4)大文化视角下的宋朝社会保障研究 ——以宋仁宗时期为重点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现有研究梳理
        1.3.1 关于宋代文化转型的研究
        1.3.2 关于宋朝社会保障的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
2 研究设计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社会转型
        2.1.2 文化转型
        2.1.3 社会保障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方法
        2.2.2 资料分析方法
3 宋朝社会保障的历史背景
    3.1 社会转型的根基
    3.2 转型中的“大文化”
        3.2.1 以农业手工业为代表的物质文化
        3.2.2 以各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
        3.2.3 市井化、商品化为主要趋向的风俗文化
        3.2.4 以理学为内在的思想文化
    3.3 灾害与战乱
        3.3.1 灾害频发的宋王朝
        3.3.2 战乱多发的宋王朝
4 宋仁宗时期的社会保障
    4.1 宋仁宗时期社会保障的渊源
        4.1.1 先秦至南北朝的社会保障
        4.1.2 隋唐时期的社会保障
        4.1.3 宋太祖至宋真宗时期的社会保障
    4.2 宋仁宗时期的社会保障
        4.2.1 赈恤与安抚灾民
        4.2.2 灾害预防与灾后重建
        4.2.3 各类救助与福利
        4.2.4 范氏义庄
        4.2.5 新政后的社会保障
    4.3 宋仁宗时期社会保障的延续与发展
        4.3.1 宋神宗时期的社会保障
        4.3.2 宋徽宗时期的社会保障
        4.3.3 南宋时期的社会保障
5 文化转型背景下宋仁宗时期社会保障的特征
    5.1 文化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5.1.1 物态文化层与社会保障
        5.1.2 制度文化层与社会保障
        5.1.3 行为文化层与社会保障
        5.1.4 心态文化层与社会保障
        5.1.5 文化转型与社会保障
    5.2 文化转型对宋仁宗时期社会保障内容的影响
        5.2.1 社会救助与福利保障并行
        5.2.2 物质救助与精神抚慰并存
        5.2.3 平时救助与临灾救济兼顾
        5.2.4 物质收支与救助方向协调
        5.2.5 态度谨慎与行为积极共生
    5.3 文化转型背景下宋朝社会保障的时代性特征
        5.3.1 主体参与:世俗性与宗教性
        5.3.2 救助对象:一般性与特殊性
        5.3.3 参与态度:主动性和被动性
        5.3.4 保障结果:控制性与差异性
        5.3.5 救济维系:稳定性与波动性
6 影响与评价
    6.1 宋朝社会保障的影响
        6.1.1 思想观念的影响
        6.1.2 救助实践的影响
    6.2 对宋朝社会保障的评价
        6.2.1 积极评价
        6.2.2 消极评价
7 启示与反思
    7.1 启示
        7.1.1 社会保障水平应与物质文化相适应
        7.1.2 以制度文化为根基,促进社会保障稳定发展
        7.1.3 培育参保用保风气,提高民众参与积极性
        7.1.4 促进合理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7.1.5 引导正确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
    7.2 反思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当代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农产品
        1.2.2 价格
        1.2.3 农产品价格政策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影响因素
        1.3.2 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发展
        1.3.3 农产品价格政策评价
        1.3.4 研究评论
    1.4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1.5 创新点及不足
        1.5.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中国农产品价格管理的理论和政策演进
    2.1 农产品价格管理的中国古代理论及政策演进
        2.1.1 古代理论演进
        2.1.2 古代政策与方案
    2.2 农产品价格管理当代理论和政策的形成
        2.2.1 当代理论发展
        2.2.2 当代政策实践措施及成果
    2.3 我国农产品价格管理理论与政策的启示和改进建议
        2.3.1 基于中国实践的原创性理论,为经济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3.2 只有通过政策体系的边际改进,才能实现粮价的持续稳定
        2.3.3 完善政府定价,使我国的农业发展走向新的辉煌
第3章 当代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效果评价
    3.1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效果评价
        3.1.1 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3.1.2 建立模型
        3.1.3 实证分析
    3.2 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研究
        3.2.1 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
        3.2.2 模型构建
        3.2.3 实证分析
    3.3 结论与政策优化措施
        3.3.1 妥善处理国家和市场的关系
        3.3.2 市场化方向改进支持政策
        3.3.3 补贴政策应发挥社会综合功能
        3.3.4 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发挥市场活力
第4章 国外农产品价格政策分析
    4.1 各国政策体系发展和构成
        4.1.1 美国农产品价格政策
        4.1.2 欧盟农产品价格政策
        4.1.3 日本农产品价格政策
        4.1.4 韩国农产品价格政策
        4.1.5 巴西农产品价格政策
    4.2 政策分析
        4.2.1 国外农产品价格政策的特点
        4.2.2 政策趋势
    4.3 对我国的启示
        4.3.1 调整政策的方向
        4.3.2 分类改革价格支持政策
        4.3.3 加强政策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持
        4.3.4 加大对产业链各政策对象的支持
第5章 农产品价格政策建议
    5.1 农产品价格政策主要问题
        5.1.1 政策理论的缺陷
        5.1.2 政策目标的局限性
        5.1.3 政策制定的不足
        5.1.4 制度执行的漏洞
        5.1.5 政策实施效果的问题
    5.2 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度设计
        5.2.1 理顺国家和市场的关系
        5.2.2 创新价格政策体制机制设计
        5.2.3 提高农产品价格内生竞争力的制度设计
    5.3 政策实施具体建议
        5.3.1 价格支持政策
        5.3.2 农业补贴政策
        5.3.3 加强金融支农制度的作用
        5.3.4 统筹使用贸易政策
        5.3.5 提高农业内生竞争力
        5.3.6 配套制度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宋代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有关粮食安全的概念及内涵
    2.1 现代社会粮食安全概念的界定
    2.2 粮食安全概念的内涵
        2.2.1 粮食安全涉及到的相关问题
        2.2.2 粮食安全的相关概念
第3章 宋代以前的粮食安全思想
    3.1 先秦粮食安全思想的萌芽
        3.1.1 西周时期的粮食安全思想
        3.1.2 春秋战国时期的粮食安全思想
    3.2 秦汉时期的粮食安全思想
        3.2.1 秦时期的粮食安全思想
        3.2.2 汉代的粮食安全思想
    3.3 魏晋以至隋唐时期粮食安全思想
        3.3.1 魏晋时期粮食安全思想
        3.3.2 隋唐时期的粮食安全思想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宋时期的粮食安全思想
    4.1 北宋时期的农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4.1.1 北宋时期人口与垦田面积
        4.1.2 在生产工具方面与单位面积产量
    4.2 李觏的粮食安全思想
        4.2.1“人无遗力,地无遗利”的重农主张
        4.2.2 主张“平籴之法”的流通观点
    4.3 范仲淹的粮食安全思想
        4.3.1“厚农桑”的重农观点
        4.3.2“实仓禀,重管理”的粮食储备思想
        4.3.3“不抑价”的粮食流通观点
    4.4 王安石的粮食安全思想
        4.4.1“以义理财”的重农思想
        4.4.2 反对垄断的粮食流通思想
        4.4.3 改革常平仓制度的主张
    4.5 苏轼的粮食安全思想
        4.5.1 兴修水利的重农主张
        4.5.2 减免粮税的救荒思想
    4.6 沈括的粮食安全思想
        4.6.1 以工代赈的荒政思想
        4.6.2 科学制定收购价格的观点
    4.7 司马光的粮食安全思想
        4.7.1 藏粮于民的荒政思想
        4.7.2 让利商贾的流通思想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宋的粮食安全思想
    5.1 南宋时期的农业与经济发展状况
        5.1.1 南宋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
        5.1.2 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5.2 叶适的粮食安全思想
        5.2.1 政府适当调控的流通观念
        5.2.2 移民垦田的重农思想
    5.3 朱熹的粮食安全思想
        5.3.1 重农思想
        5.3.2 建立社仓的荒政思想
    5.4 董煟的荒政思想
        5.4.1 建立仓储管理体系
        5.4.2 利用经济手段救荒
    本章小结
第6章 宋代粮食安全对当代粮食安全的启示
    6.1 宋代粮食安全思想的总考察
    6.2 宋代粮食安全对当代的启示
        6.2.1 在粮食生产方面的启示
        6.2.2 在粮食流通方面的启示
        6.2.3 关于粮食储备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7)从“常平仓”到“就业缓冲储备”——中国经济传统的现代价值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狭义”常平仓与“广义”常平仓
二、“常平仓方程式”与“就业缓冲储备”
三、流动的传统
四、结语

(8)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纵向和横向考察
三、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一)为中国古代经济的持续繁荣提供了思想动力(1)
    (二)为现代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渊源
    (三)为日本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思想来源
    (四)为美国当代宏观经济稳定政策提供了思想和制度借鉴
四、余论

(9)我国古代常平仓制度公益功能和经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2 常平仓制度公益功能和经济功能综述
    2.1 常平仓制度的发展历程
    2.2 常平仓公益功能和经济功能概念
        2.2.1 公益功能
        2.2.2 经济功能
    2.3 常平仓公益功能与经济功能作用关系
3 常平仓制度公益功能发挥
    3.1 常平仓制度公益功能的哲学思想
    3.2 常平仓制度公益功能详述
        3.2.1 赈济功能
        3.2.2 鼓励生产
        3.2.3 以工赈贷
    3.3 常平仓制度公益功能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3.3.1 设置范围局限
        3.3.2 挪用现象突出
        3.3.3 实施环节过多
4 常平仓制度经济功能发挥
    4.1 常平仓制度经济功能的经济学思想起源
    4.2 常平仓制度经济功能详述
        4.2.1 市场调控
        4.2.2 增加财政收入
    4.3 常平仓制度经济功能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4.3.1 委人不当
        4.3.2 采买不及时
        4.3.3 官员贪腐
5 常平仓制度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启示
    5.1 我国现行粮食仓储制度存在的问题
    5.2 对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
        5.2.1 居安思危,加强粮食储藏,保障粮食安全
        5.2.2 建立高效率的国家储备粮调控机制
        5.2.3 加强监管制度建设
    5.3 对提高我国农业收入的启示
    5.4 对稳定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启示
        5.4.1 适用常平仓的期货产品
        5.4.2 常平仓期货的采买方式
        5.4.3 常平仓期货的运作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10)唐代粮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关于唐代粮食问题研究的学术回顾
    三、研究方法、思路与论文框架
    四、论文创新与缺憾
第一章 唐代粮政思想
    第一节 食为政首的重粮思想
        一、粮食乃民生之根本治国之要务
        二、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
        三、不夺农功注重粮食生产
    第二节 唐代粮食储备思想
        一、粮储充足的重要意义
        二、粮储充足的基本标准
        三、强调藏粮于民的重要性
    第三节 粮食控制管理思想
        一、控制粮食价格思想
        二、控制粮食流通思想
    小结
第二章 唐代粮食生产
    第一节 唐政府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
        一、前后期的政策措施与粮食生产
        二、唐代粮食生产管理与粮食生产
    第二节 唐代粮食生产状况
        一、唐代粮食作物种类及地域性生产
        二、户口变化与粮食生产重心问题
        三、粮食产量
    第三节 粮食生产中的开发与破坏
        一、对各种土地的开发利用
        二、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某些破坏
    小结
第三章 唐代粮食流通
    第一节 唐代仓廪与管理
        一、仓廪体系
        二、仓储管理
    第二节 唐代粮食流通
        一、粮食征购
        二、粮食运输
        三、漕运沿革及其影响
    第三节 唐代粮食贸易
        一、官方粮食贸易
        二、民间粮食贸易
        三、农民市场行为分析
    小结
第四章 唐代粮食分配与消费
    第一节 唐代粮食分配
        一、帝王宫室、官吏及赈灾用粮
        二、军队用粮
    第二节 唐代粮食消费
        一、粮食加工
        二、官民粮食消费水平
    小结
第五章 唐代粮食政策的具体运用及得失
    第一节 唐代粮食政策的具体运用
        一、是实现宏观调控的手段
        二、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
        三、是支持国家财政的手段
        四、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手段
    第二节 唐代粮食政策得失及启示
        一、粮食政策得失
        二、启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古今地名对照及页码
附录2:唐前期(公元640年)部分区域地图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思想、制度与启示:中国古代常平仓思想的当代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D]. 孔令通. 吉林大学, 2021(01)
  • [2]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经济理论创新[J]. 卢映西.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21(05)
  • [3]宏观经济调控思想的中国起源[J]. 王静峰.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1(04)
  • [4]大文化视角下的宋朝社会保障研究 ——以宋仁宗时期为重点的探讨[D]. 黄登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5]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当代效果评价[D]. 郑川.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6]宋代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D]. 支任霞. 山西财经大学, 2017(11)
  • [7]从“常平仓”到“就业缓冲储备”——中国经济传统的现代价值探论[J]. 缐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 [8]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J]. 程霖,陈旭东,张申.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6(02)
  • [9]我国古代常平仓制度公益功能和经济功能研究[D]. 李汀.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2)
  • [10]唐代粮食问题研究[D]. 李维才. 山东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思想、制度与启示:长平仓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当代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