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废弃采石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措施

深圳市废弃采石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措施

一、深圳市废弃采石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丁月林[1](2021)在《济南围子山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造成城市周边山体不合理的大量开采,数量众多的破损山体不经人工干预很难进行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并且随着城市扩张速度加快,原本位于城市外的采石场废弃地逐渐扩充到了城市发展的区域。在国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大多数破损山体的修复和绿化存在千篇一律的问题,使得地方特色丧失,景观效果仍不尽人意。本文以济南围子山郊野公园规划设计为例,在破损山体的修复的视角下,研究山地生态修复和郊野公园的相互关系及建设融合问题,运用文献研究分析、案例与对比分析、实地调研分析、系统复合法等方法,提出合理的的围子山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为采石废弃地背景下的现代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一种可能的视角和设计途径。本文研究的结构是,首先对破损山体保护与修复、山地郊野公园的相关研究及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分析与归纳,提出研究方法和路线。其次对于场地现状进行详尽的调研,主要包含区域背景、自然资源、现状用地、环境状况及需求活动分析,对场地问题与发展导向进行总结。而后通过GIS软件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划分场地的生态分区,将场地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提升区、生态修复区及荒野景观区,根据生态分区及现状情况提出不同的开发策略。最后基于场地适宜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安全与需求性原则、景观差异性原则,提出围子山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并对其分区、节点、专项进行细化设计,着重考虑破损地形梳理、水系统管理、植物景观设计等与山地生态环境的衔接问题,把场地中已形成的次生荒野保留融入到郊野公园规划景观之中,并且建立缓冲区,降低人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本文把破损山体的修复融入到公园本身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之中,着重考虑山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平衡,保留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扩大郊野公园与城市公园的差异,以期为未来郊野公园的生态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张朝[2](2020)在《某废弃露天采石场生态恢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涉及某废弃露天采石场生态恢复技术研究。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废弃露天采石场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成果资料,分析了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勘测,查明了矿区地质灾害、水土环境污染、地形地貌景观与土地资源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特别是露天采坑不稳定边坡加固与生态恢复、高陡硬质岩坡生态恢复、排土场大量弃渣处置等问题突出,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与生态恢复难度大。在分析影响地质灾害治理和生态恢复主要因子的基础上,对边坡体按坡角、坡高、岩性以及稳定性等进行了分类,针对不同边坡类型,提出了相应的治灾和生态恢复模式。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后期生态产业打造,基于系统工程学原理,确定了该废弃采石场恢复治理主体方案:“场地平整、坡面清危与削方、采坑回填、筑台反压、大燕槽、废弃地复垦、生态绿化”,同时对恢复治理方案进行了总体布置。该方案不仅将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弃渣处置与生态恢复有机融合为一体,有效地避免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中大量使用混凝土、浆砌石等刚性支挡加固与当地自然乡村景观不协调的弊端,而且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土地资源和充分发挥了治理后生态服务功能,实现了“清、削、挖与填”相平衡的“零外排”生态环保治理的理念。针对露天采坑不稳定边坡与排土场大量弃渣问题,提出了“筑台反压”治灾与生态绿化复合模式,分析了其技术方法与原理等。该技术不仅可有效降低边坡高度与坡度,彻底根治不稳定边坡长期稳定性问题,而且还可消耗大量矿山弃渣,同时还十分有利于边坡生态绿化,特别是保持长期绿化效果。针对高陡硬质岩坡生境特点与生态恢复难点,基于生态工程学原理与“因地制宜、宜裸则裸”原则,提出了充分利用微地貌构建“大燕槽”的生态景观恢复模式,同时构造了槽体与土壤层结构以及养护系统。该技术不仅可有效地克服传统燕槽植生自然涵养水分和保持肥力能力差、长期绿化效果不佳的不足,而且还可极大地促使植物尽快进入免人工干预和自我衍生的自然生长期,减少人工管护工作量。本废弃露天采石场生态恢复技术可为同类矿山提供可借鉴模式。

窦强[3](2020)在《基于GIS和层次分析法的深圳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是资源与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采规模也不断扩大。大量矿山的不合理开采,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深圳市是新中国第一个进行改革开放的城市。由于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在全市范围内产生了大量的废弃露天矿山,对全市的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产生了极大的破坏。迫切需要系统地开展全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工作,为废物矿山的治理和恢复利用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深圳市露天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的研究和地质环境现状的调查,总结了露天废弃矿山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对深圳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评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对研究区露天废弃矿山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统计和分析,选取了9个评价指标,采用统计指数法对露天废弃矿山进行地质环境背景评价;根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规范》(DD2014-05)中的规范,选取了6个评价指标,对露天废弃矿山进行地质环境现状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地质环境背景评价和地质环境现状评价的结果相结合,进行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结果最后划分为“严重”、“较严重”、“一般”、“轻微”四个级别。在最后的评价结果中,本文研究的61座存在地质环境问题的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较严重”、“一般”、“轻微”的废弃矿山分别有17、13、18、13座,地质环境问题“严重”、“较严重”的废弃矿山面积占所有矿山面积的71.19%,研究区露天废弃矿山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比较严重。根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规范》(DD2014-05)中的规范,针对矿区不同区域存在的不同地质环境问题,将废弃矿山划分为开采边坡、采坑、固体废弃物、工业广场四个评价区域,进行单个露天废弃矿山地质环境分区评价,提高评价精度,为矿山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利用提供更有效的依据。对深圳市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的评价结果显示,开采边坡和工业广场在废弃矿山中普遍存在,且存在比较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固体废弃物和采坑在废弃矿山中较少存在,但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也比较严重。根据深圳市露天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和单个废弃矿山地质环境分区评价的结果,并结合深圳市发展规划,从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景观和生态修复,土地资源恢复利用,政策制度四个方面提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恢复的措施。

徐诺[4](2019)在《基于生态效益的京西浅山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温泉镇郊野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是资源与人才的聚集地,城市发展快速扩张。京西浅山区作为文化、风景等各方面资源丰富的潜在城市扩张区域,由于盲目开发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形势十分严峻。为此,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在针对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政策及文件相继出台。北京郊野公园环的规划建设也相继展开,郊野公园在改善生态环境、控制城市扩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市民们的郊外活动场所。本文从生态环境改善目的入手,引入生态效益的概念,探索新的设计途径和理论支持,进行京西浅山区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全文由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两部分构成。前六章节理论研究部分,在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等的基础上,对生态效益、浅山区、郊野公园等概念和国内外研究进行整理研究,基于生态效益提出了京西浅山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原则和策略;在前文基础上,选取国内外关于郊野公园和浅山区景观等五个不同侧重点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为京西浅山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第七章节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将总结的设计原则、策略及方法应用到实际项目,以北京温泉镇郊野公园规划设计为例,从设计不同阶段融入第一部分的研究成果,在设计前期、中期、后期全周期体现生态效益理念的指导。最后第八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并对基于生态效益的京西浅山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进一步研究做出展望、提供更多思路与可能。

李海韬[5](2018)在《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植被修复与景观营造研究 ——以乡邻动物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类与动植物之间联系的纽带,其中植物环境又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的损坏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进而引发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近年来生态修复的理念逐渐进入大众视线,并被广泛关注。外因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在逐渐加剧,这样的过度开发必然会引起生态环境的损坏,这不但会影响我们自身的生活环境,而且还影响其他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内因在于,各生态链之间联系紧密,一旦某一部分断开,其他的生态链甚至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受到影响。因此,生态环境的修复变得尤为重要。目前,研究生态植被修复理论与技术是解决生态问题较为科学系统的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对受损环境进行生态修复,是对可持续发展中环境问题较好的诠释。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态植被的修复的理论及实践的研究,结合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乡邻动物区的生态植被修复工程案例,深入探索动物园生态修复的相关理论,利用现代科技支持下逐渐多元化的修复技术,达到对天山野生动物园乡邻动物区植被修复与景观营造的目的。论文将对乡邻动物区进行整体、个体景观节点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全面分析,结合现场调查及各项施工内容,建立适用于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乡邻动物区的植被修复与景观营造方案。论文的后半部分是根据现场调查的情况,对乡邻动物区的修复分为:植被修复、景观修复、设施修复以及工程期修复。在此基础上深化了四大修复方案,从分区、土壤、地形、植被复壮与新增植物配置、植被景观季相变化、园区设施及道路修复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通过这些详细方案,将乡邻动物区打造成为天山野生动物园中既有动植物保护,同时满足科研教育等多方面功能的精品游览区域。植被景观的修复是维持自然界正常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动物园生态修复提供部分帮助,对新疆达坂城地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较为合理的参考。

张辛欣[6](2018)在《采石废弃地农业园区生态景观重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使城镇化速度不断膨胀,各类建筑、道路又加大了对建材的需求,采石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随之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及新旧动能转换的要求,不同规模的采石场在完成其使命或终止开采后的废弃地出现了诸多环境问题及社会问题,成为各地区经济建设发展中不得不面临的问题。采石废弃地在剧烈人为干扰下,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严重,在其治理方面,虽然国内有一些相应的成果,但基本都是对于采石废弃地生态方面的单一性整治;而在其研究方面,采石废弃地的研究与工业废弃地和矿业废弃地往往一概而论,缺乏针对性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查阅与资料整合,明确采石废弃地生态景观重构的概念与意义,并通过关于采石废弃地的国内外案例的对比分析,提炼出可借鉴的手法,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针对采石废弃地生态修复及空间的再利用模式,以山东省济南市双泉采石场为例,从采石废弃地空间分析到生态重构,从生态治理方案的规划到农业相关产业的植入设计展开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对采石废弃地的区位特点及空间自然条件进行了分析,理清了采石空间的不同类型及特征,对采石废弃地的生态结构、采石坎壁及植被状况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析;(2)根据采石废弃区的生态资源分析及地形地貌勘测,在进行了整体景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短期与长期的生态建设体系与生态保障体系,为此类废弃采石矿区的生态建设及农业综合利用提供了治理方案;(3)根据采石废弃地空间及外围拓展空间的地利条件,结合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对采石废弃地及周边环境的农业园区化综合开发利用方案。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上,为采石废弃地及同类空间的改造提供借鉴和思考。本研究的领域结合了生态治理、景观建设和生态空间的农业再利用三个层面。此类空间治理问题在我国具有普遍性。本研究的成果将对采石废弃地空间的利用提供应用模式,对生态破碎空间的生态修复及景观重构具有积极意义,对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的空间利用提出了新的思路。

桂露[7](2017)在《秦岭太平河冲积平原区临水聚集型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秦岭北麓是关中地区重要的水资源涵养区,太平河流域位于其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太平河流域平原区是秦岭山地与城市间的过渡地带,受人为干扰强烈。随城市建设的发展,太平河中游河岸带被采石场占据,使河岸带呈现植被缓冲带宽度锐减、植被纵向连续性差以及植被结构不完整等生态问题,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然而针对生产建设活动的国家土地复垦政策还相对滞后,相关法律不够健全,采石场生态修复一直未能得到全面良好的实现。通过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提出针对聚集型采石场的研究需引入多尺度规划的视角,从采石场生态修复的核心理论与典型实践案例出发总结出采石场生态修复的关键内容,整合多尺度规划与采石场生态修复关键内容构建了临水聚集型露天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规划框架。结合秦岭北麓太平河特点,分别在流域、河段及采石场尺度上对太平河中游河岸带采石场提出生态修复策略。在流域尺度上,判断太平河中游河岸带采石场为太平河生态修复的重要对象;在河段尺度上,为太平河聚集型采石场制定生态修复导则。在采石场尺度上,选取生态矛盾较为突出的采石场作为修复范例,分别从植被引入、生境改良和景观设计三个方面对其提出生态修复措施。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第一章为提出问题,是文章的绪论部分,内容包括对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进行梳理和研究;第二章为分析问题,分别对国内外采石场生态修复研究概况、核心理论与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将多尺度规划与采石场生态修复关键内容相结合,构建临水聚集型废弃露天采石场的生态修复规划框架;第三、四、五章为解决问题。第三章在太平河流域尺度下通过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判断出中游河岸带是太平河生态修复的重要位置,结合采石场与太平河景观安全格局的空间分布分析,判断出采石场修复时间的紧迫性,最终确定中游河岸带采石场为太平河生态修复的重要对象;第四章在中游河段尺度下对采石场引发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为太平河冲积平原区多个采石场制定了生态修复导则;第五章在采石场尺度下,依据采石场生态修复导则选取了生态矛盾比较突出的一号采石场作为修复示范,并从植物引入、生境改良和景观设计三个方面对采石场提出生态修复措施。第六章为总结和展望部分,对本文提出的临水聚集型废弃露天采石场生态修复框架与太平河中游河岸带采石场的修复策略进行提炼总结。本文创新点:1.确立临水聚集型露天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框架:对国内外采石场生态修复的研究概况、核心理论与典型实施案例进行梳理整合,构建临水聚集型采石场生态修复规划框架,指导流域到采石场尺度的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的展开;2.构建太平河中游河岸带采石场生态修复策略:结合秦岭太平河冲积平原区地质特征,应用临水聚集型采石场生态修复框架,在流域尺度下判断太平河中游河岸带采石场为重要修复对象,在河段尺度下提出采石场生态修复导则,在采石场尺度下对一号采石场从植物引入、生境改良和景观设计三个方面提出生态修复措施。

李春娟[8](2017)在《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采石场生态修复研究 ——以重庆主城九区及周边区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区内山脉众多,水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物种数量与种类丰富。本文研究区域为重庆市主城九区及周边区县,研究区大致范围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相符合。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重庆市政府为响应国家政策,计划关闭主城及周边的区县的废弃露天矿山,达到减少工业污染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修复采石场地区破损的生态环境,使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本文首先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与目的,通过研究相关的文献与资料,介绍了生态敏感性评价的方法和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采石场的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再通过对采石场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对采石场景观改造前后的景观格局进行对比,依据废采石场生态敏感性的分布情况与现有的生态环境状况与采石场周围的景观类型,提出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技术。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研究区内的生态敏感性总共分为五个等级,即不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极度敏感区。不敏感区面积为5.81km2,所占百分比为0.64%,这些区域的范围与建设用地所在地的范围吻合,生态环境不敏感。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坡度较小,是人类活动频繁,生态环境受到来自于人类的因素较多。轻度敏感区面积为43.19km2,所占百分比为4.72%,主要分布在海拔低、坡度小,以建设用地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地表覆盖主要以旱地水田为主,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与其他生产活动的主要区域。(2)中度敏感区面积为125.13km2,所占百分比为13.68%,主要分布在轻度敏感区与高度敏感区的过度地段,主要原因是此地区是旱地和水田到林地的过渡阶段,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且相对来说坡度较大,不适宜人类从事农业生产与其他生产活动,人为影响因素较少,生态环境良好。高度敏感面积为379.56km2,所占百分比为41.51%,极度敏感区面积为354.25km2,所占百分比为38.74%,高度敏感区与极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坡度较大,地表覆盖以林地为主的地区,主要是由于该区对人类的活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因素,生态环境得以良性发展。(3)采石场生态景观改造前,主要优势景观为林地、草地,景观破碎度较高,平均斑块面积相对较小,斑块数多,景观斑块形状不规则,景观之间的连通性较差。采石场景观改造之后,研究区内的优势景观以林地、草地为主,景观斑块数量减少、景观面积增加,破碎度降低,景观形状趋于规则化,景观之间的连通性提高,阻隔减少。充分说明采石场的生态景观改造有利于改善研究区内景观格局,增加优势斑块的面积,减少景观之间的阻隔,加强各景观类型之间的能量流通,促进生态环境的好转与可持续发展。(4)研究区内的采石场主要分布在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以及极度敏感区,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较为优良,生态敏感性高。在选择采石场的生态修复模式时一定要遵照生态效益最大化原则与区域景观相关性原则。选择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较小的生态修复模式,比如生态公园、园林艺术区、生态科普基地、矿山公园等。极度生态敏感区,要最大限度的恢复为林地,加快生态环境的演化速率,促使采石场内的生态环境与周边其他自然环境共同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与生态群落。

韩俊[9](2017)在《乡村采石场向农业公园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继续深入,国家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传统粗放式、高污染、破坏式的工矿产业需要向精细化、绿色化、可持续性的现代产业转型。大量采石场废弃地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的困境。由于区位、资金的优势,城市地区的采石场废弃地可以比较顺利的向城市公园、植物园等公共休闲空间转型,具有珍稀采石遗迹的采石场废弃地可以申报国家矿山公园。而对于不具备便利的区位条件和政府资金支持,也不具有珍稀采石遗迹资源的乡村采石场,其转型和发展尤其困难。然而,在新的消费升级形势下,乡村废弃采石场迎来了新的机遇。2017中央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观光、休闲采摘、农事体验、乡村度假等众多农业新型业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乡村采石场通过生态修复,依托独特的乡村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和农业产业,在向农业公园转型过程中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势。本文对不同类型的采石场转型方式进行对比梳理分析,提出乡村地区采石场向农业公园转型的构想。以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旅游学、区域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为指导,从技术层面、空间层面、功能层面和产业层面构建起乡村采石场向农业公园转型的“四位一体”转型支撑体系,并对每一个层面提出具体的转型策略和设计思路,为乡村采石场转型发展提供新路径。本文以江夏凡华农业公园为案例,对农业公园中的采石场现状进行了梳理。提出凡华农业公园的规划理念、规划思路、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重点阐述了农业公园的园中园——矿山公园的主题功能、景观再生创意。并从生态、空间、功能、产业四个维度分析了江夏凡华农业公园转型的思路与方法。最后,重点分析乡村采石场向农业公园转型的价值,指出乡村采石场向农业公园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徐国钢,朱兆华,赖庆旺,程睿,陈晓蓉,张安,迟国梁,官昭瑛[10](2016)在《我国工程边坡生态修复几个重大技术问题的认知与实践》文中指出从工程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总结了我国高速公路、铁路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工程边坡生态修复的物种多样性布局、V型槽种植带建植、机械化施工及国产林草种产业发展等工程技术难点和解决途径。研究指出:(1)以灌木为主,建立乔灌草立体生态体系,是我国路域边坡生态重建的技术发展方向,也是改造草被生态的有效技术手段;(2)岩石边坡缺乏土、肥、水等植物生存基础,通过多层次布局V型槽种植带、回填种植土的方式,可获得自然覆绿的效果;(3)路域工程生态修复规模大、工期短,采取以机械喷混为主的创新技术是我国生态工程机械化、规模化施工的必由之路;(4)道路边坡和城市边坡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重点布局喷播优良产种林草,建立国产林草种业基地。

二、深圳市废弃采石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市废弃采石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济南围子山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理论概述
        1.3.1 相关概念
        1.3.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概况
    1.4 相关案例分析
        1.4.1 美国科罗拉多山地景观修复设计
        1.4.2 杭州江洋贩生态公园
        1.4.3 苏州真山公园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场地分析
    2.1 区域概况
        2.1.1 区位分析
        2.1.2 上位规划
        2.1.3 自然资源概述
        2.1.4 历史人文条件
    2.2 用地分析
        2.2.1 场地范围及用地性质
        2.2.2 周边环境
        2.2.3 土地利用演变
    2.3 环境分析
        2.3.1 地形地貌分析
        2.3.2 山地肌理
        2.3.3 现存植被状况
    2.4 活动需求分析
        2.4.1 辐射范围与区域人群
        2.4.2 人群使用需求
3 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
    3.1 SWOT分析
    3.2 总体规划定位
    3.3 总体规划思路
    3.4 围子山生态敏感性分析
    3.5 场地生态分区
    3.6 规划设计策略
        3.6.1 生态优先,低干预开发建设
        3.6.2 风貌融入,保护性展示郊野
        3.6.3 田园观光,满足多样化活动
4 围子山郊野公园规划设计
    4.1 规划设计原则
        4.1.1 场地适宜性原则
        4.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4.1.3 安全与需求性原则
        4.1.4 景观差异性原则
    4.2 总体规划
    4.3 景观结构
    4.4 分区规划设计
        4.4.1 入口综合服务区
        4.4.2 郊野活动区
        4.4.3 滨水景观区
        4.4.4 季节艺术展区
        4.4.5 山林体验区
        4.4.6 田园观光区
    4.5 专项设计
        4.5.1 道路系统设计
        4.5.2 竖向设计
        4.5.3 水系统设计
        4.5.4 植物景观修复
        4.5.5 生态艺术渗透
        4.5.6 景观照明设计
        4.5.7 服务引导设施
        4.5.8 经济技术指标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社会实践与获奖经历

(2)某废弃露天采石场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露天采石场生态恢复研究概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矿区与自然环境概况
    2.1 矿区开采历史与现状
    2.2 地形地貌与气象水文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与地震
    2.5 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
    2.6 小结
第3章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
    3.1 矿山地质灾害
        3.1.1 灾害体基本特征
        3.1.2 稳定性分析评价
    3.2 水土环境污染
    3.3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3.4 土地资源破坏
    3.5 小结
第4章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研究
    4.1 影响因子与边坡分类
        4.1.1 影响因子
        4.1.2 边坡分类
    4.2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4.2.1 治理总体思路
        4.2.2 治理工程方案与总体布置
    4.3 矿山生态恢复方案
        4.3.1 缓坡地带
        4.3.2 陡坡边坡地带
        4.3.3 急陡坡边坡地带
    4.4 恢复治理工程总体方案与布置
    4.5 小结
第5章 筑台反压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5.1 露天采坑特点及治理思路
    5.2 筑台反压生态恢复技术
        5.2.1 筑台反压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5.2.2 筑台反压的特性及技术要点
    5.3 工程应用
    5.4 小结
第6章 高陡硬质岩坡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6.1 高陡硬质岩坡的生境特点
    6.2 存在的主要问题
    6.3 高陡硬质岩坡生态恢复技术
        6.3.1 高陡硬质岩坡生态恢复思路
        6.3.2 大燕槽结构设计
        6.3.3 养护系统
    6.4 工程应用
    6.5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GIS和层次分析法的深圳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地质环境背景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
        2.2.5 工程地质
        2.2.6 环境地质
第3章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特征
    3.1 废弃矿山分布特征
    3.2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3.2.1 地质灾害
        3.2.2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3.2.3 土地资源破坏
第4章 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2 GIS系统的应用
    4.3 地质环境背景评价模块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3.2 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4.3.3 统计指数模型的原理及结果
        4.3.4 地质环境背景评价结果
    4.4 地质环境现状评价模块
        4.4.1 评价指标的划分
        4.4.2 地质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4.4.3 地质环境现状评价结果
    4.5 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4.5.1 层次分析法模型
        4.5.2 层次分析法权重的确定
        4.5.3 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结果
第5章 单个废弃矿山地质环境分区评价
    5.1 遥感技术的应用
    5.2 评价区域划分
    5.3 地质环境分区评价方法
        5.3.1 评价流程
        5.3.2 废弃矿山面积优化
        5.3.3 评价方法
    5.4 地质环境分区评价结果
    5.5 重点矿山评价案例
        5.5.1 联发石场
        5.5.2 潭头二石场
    5.6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对策
        5.6.1 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5.6.2 景观和生态修复措施
        5.6.3 土地资源恢复利用措施
        5.6.4 政策制度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生态效益的京西浅山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温泉镇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京西浅山区生态环境现状
        1.1.2 京西浅山区发展历史沿革
        1.1.3 京西浅山区相关政策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京西浅山区郊野公园研究综述
    2.1 郊野公园
        2.1.1 郊野公园概念
        2.1.2 郊野公园特征
        2.1.3 郊野公园分类
        2.1.4 郊野公园功能
        2.1.5 国内外郊野公园研究
    2.2 京西浅山区
        2.2.1 浅山区概念
        2.2.2 京西浅山区范围界定
        2.2.3 京西浅山区规划及研究
    2.3 京西浅山区郊野公园概念
3. 生态效益研究综述
    3.1 生态效益概念
    3.2 生态效益相关理论
        3.2.1 城市公园生态效益研究
        3.2.2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3.3 生态效益评价研究综述
        3.3.1 生态效益评价体系的研究
        3.3.2 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效益的京西浅山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原则和策略
    4.1 京西浅山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4.1.1 整体性原则
        4.1.2 保护性原则
        4.1.3 地域性原则
        4.1.4 可持续原则
        4.1.5 生态性原则
        4.1.6 以人为本原则
    4.2 京西浅山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
        4.2.1 京西浅山区郊野公园现状生态效益评估
        4.2.2 京西浅山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模式
        4.2.3 京西浅山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生态效益评估
5. 相关案例研究
    5.1 法国Biville矿山景观修复项目(Biville quarry park)
        5.1.1 项目概况
        5.1.2 场地问题
        5.1.3 设计策略
        5.1.4 分析总结
    5.2 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宏茂桥公园
        5.2.1 项目概况
        5.2.2 场地问题
        5.2.3 设计策略
        5.2.4 分析总结
    5.3 曼谷都市森林公园
        5.3.1 项目概况
        5.3.2 场地问题
        5.3.3 设计策略
        5.3.4 分析总结
    5.4 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
        5.4.1 项目概况
        5.4.2 区域问题
        5.4.3 设计策略
        5.4.4 分析总结
    5.5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交通系统规划
        5.5.1 项目概况
        5.5.2 设计原则
        5.5.3 交通专项分析
        5.5.4 分析总结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生态效益的京西浅山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6.1 地形梳理修复
        6.1.1 坡地修复
        6.1.2 陡坎景观处理
        6.1.3 兼顾空间塑造
    6.2 水系生态设计
        6.2.1 水系循环设计
        6.2.2 营造生态水系
        6.2.3 丰富水体景观
        6.2.4 增加水系互动
    6.3 功能分区布局
        6.3.1 生态保护区
        6.3.2 生态休闲区
        6.3.3 户外拓展区
        6.3.4 康体运动区
        6.3.5 公园服务区
    6.4 道路系统设计
        6.4.1 完善交通系统
        6.4.2 道路连接设计
        6.4.3 铺装材料设计
    6.5 植物景观修复
        6.5.1 植物景观修复分类
        6.5.2 植物景观修复原则
        6.5.3 植物的选择
        6.5.4 植物景观修复方法
    6.6 生态艺术渗透
        6.6.1 科普教育系统
        6.6.2 在地性艺术雕塑
        6.6.3 生物栖息地构筑
    6.7 建成后场地生态效益评价
7. 北京温泉镇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7.1 前期研究分析
        7.1.1 规划设计背景
        7.1.2 生态区位分析
        7.1.3 场地土地利用演变
        7.1.4 场地周边用地规划分析
        7.1.5 现状竖向分析
        7.1.6 现状雨水径流分析
        7.1.7 现状水系统分析
        7.1.8 现状绿地分析
        7.1.9 现状交通分析
        7.1.10 现状建筑分析
        7.1.11 现状场地分析
        7.1.12 现状生态效益评估
        7.1.13 现状问题总结
    7.2 设计目标与策略
        7.2.1 设计目标及定位
        7.2.2 生态设计策略
        7.2.3 活动设计策略
    7.3 总体规划设计
        7.3.1 宏观设计定位
        7.3.2 景观结构分析
        7.3.3 功能分区
        7.3.4 形之极——雪花广场区(生态修复区)
        7.3.5 乐之极——玩乐小小城(生态修复区)
        7.3.6 动之极——体育运动区(生态修复区)
        7.3.7 趣之极——亲子动物农场(生态修复区)
        7.3.8 色之极——户外拓展区(生态修复区)
        7.3.9 目之极——山地游赏区(生态修复区)
        7.3.10 香之极——温泉户外游憩林(生态提升区)
        7.3.11 光之极——极光花海(生态提升区)
        7.3.12 感之极——自然科普区(生态保护区)
    7.4 专项设计
        7.4.1 地形梳理修复
        7.4.2 水系生态设计
        7.4.3 植物景观修复
        7.4.4 道路系统设计
        7.4.5 景观照明设计
        7.4.6 生态艺术渗透
        7.4.7 建成后生态效益评价
        7.4.8 技术经济指标
8.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5)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植被修复与景观营造研究 ——以乡邻动物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相关理论基础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天山野生动物园乡邻动物区概况与分析
    2.1 天山野生动物园概况
    2.2 天山野生动物园乡邻动物区现状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天山野生动物园乡邻动物区植被修复与景观营造
    3.1 研究方法
    3.2 修复与营造原理
    3.3 修复与营造策略
    3.4 修复与营造方法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
    4.1 主要结论
    4.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采石废弃地农业园区生态景观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采石废弃地概述
        1.3.1 采石废弃地的概念
        1.3.2 采石废弃地的成因
    1.4 相关理论
        1.4.1 景观生态学理论
        1.4.2 恢复生态学理论
        1.4.3 可持续景观设计理论
        1.4.4 农业园区规划理论
    1.5 相关案例研究
        1.5.1 上海辰山矿坑花园
        1.5.2 徐州金龙湖宕口公园
        1.5.3 法国Biville采石场
        1.5.4 案例比较分析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理论综合法
        2.2.3 案例比较分析法
        2.2.4 实地调查法
    2.3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态景观重构的策略研究
        3.1.1 采石废弃地治理影响因素
        3.1.2 采石废弃地农业园区治理模式
        3.1.2.1 结合生态修复的园区治理模式
        3.1.2.2 结合观光农园的景观治理模式
        3.1.2.3 结合农业产业的再生利用治理模式
        3.1.2.4 综合分析
        3.1.3 采石废弃地的生态复绿技术
    3.2 农业园区项目的实践研究
        3.2.1 项目区原址生态分析
        3.2.1.1 采石地坪
        3.2.1.2 采石断面
        3.2.1.3 浮土及碎石堆砌
        3.2.1.4 陡坡及破壁
        3.2.1.5 石坑洼地
        3.2.2 项目区生态建设基本原则
        3.2.3 生态建设实施方案
        3.2.3.1 生态建设思路
        3.2.3.2 生态保障体系
        3.2.3.3 生态建设体系
        3.2.4 农业园区规划方案
        3.2.4.1 项目概况
        3.2.4.2 园区现状分析
        3.2.4.3 产业定位及发展
        3.2.4.4 园区分区规划
        3.2.4.5 园区实施方案
4 讨论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秦岭太平河冲积平原区临水聚集型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1.8 概念界定
        1.8.0 秦岭
        1.8.1 太平河
        1.8.2 冲积平原
        1.8.3 临水聚集型露天废弃采石场
        1.8.4 生态修复
        1.8.5 河岸带
2 采石场生态修复相关研究及框架构建
    2.1 采石场生态修复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进展
        2.1.2 国内研究进展
        2.1.3 小结
    2.2 采石场生态修复案例研究
        2.2.1 国外案例
        2.2.2 国内案例
        2.2.3 小结
    2.3 采石场生态修复理论研究
        2.3.1 群落演替理论
        2.3.2 顶极群落理论
        2.3.3 小结
    2.4 临水片区聚集型采石场生态修复框架
        2.4.1 尺度规划框架
        2.4.2 采石场生态修复关键内容
        2.4.3 临水聚集型采石场框架构建
3 太平河流域尺度下生态修复决策
    3.1 太平河流域概况
        3.1.1 区位特征
        3.1.2 地质地貌
        3.1.3 候条件
        3.1.4 水文状况
        3.1.5 植被状况
        3.1.6 生物状况
        3.1.7 河道演变历史
        3.1.8 土地利用现状
        3.1.9 小结
    3.2 流域生态问题分析
        3.2.1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2.2 采石场时间修复紧迫性判断与分析
    3.3 流域生态修复决策
4 太平河河段尺度下采石场生态修复导则
    4.1 中游河岸带概况
        4.1.1 地质地貌
        4.1.2 水文特征
        4.1.3 植物特征
    4.2 河岸带采石场生态问题分析
    4.3 河岸带采石场生态修复导则
        4.3.1 采石场修复方向判断
        4.3.2 采石场空间修复优先性判断
        4.3.3 采石场修复方法判断
        4.3.4 采石场生态修复导则
    4.4 本章总结
5 太平河采石场尺度下生态修复措施
    5.1 采石场概况
    5.2 采石场生态问题分析
    5.3 采石场生态修复措施
        5.3.1 植物引入
        5.3.2 生境改良
        5.3.3 景观设计
    5.4 采石场生态修复评估
    5.5 本章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构建临水聚集型采石场生态修复规划框架
        6.1.2 太平河冲积平原区临水聚集型采石场生态修复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图录
附录Ⅲ 表录

(8)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采石场生态修复研究 ——以重庆主城九区及周边区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采石场造成的影响研究
    2.2 采石场生态修复研究
        2.2.1 采石场生态修复技术
        2.2.2 采石场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2.3 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
        2.3.1 生态敏感性评价
        2.3.2 矿区(采石场)生态敏感性评价
        2.3.3 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
        2.3.4 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2.4 景观格局评价研究
        2.4.1 景观格局研究
        2.4.2 景观格局研究方法
3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区位
        3.1.2 自然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数据来源
        3.2.1 采石场数据来源
        3.2.2 生态敏感性评价与景观评价数据来源
    3.3 研究方法
        3.3.1 单因子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确定
        3.3.2 单因子敏感性计算与综合生态敏感性因子计算
        3.3.3 景观格局评价方法
        3.3.4 生态修复模式选择
    3.4 数据分析与处理
4 生态敏感性评价
    4.1 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2 二类指标数据计算方法
        4.1.3 指标权重确定
    4.2 单因子敏感性分析
        4.2.1 单因子敏感性分级标准
        4.2.2 单因子敏感性计算结果与分析
    4.3 综合生态敏感性分析
        4.3.1 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单因子权重
        4.3.2 综合生态敏感性计算结果与分析
5 景观格局分析
    5.1 研究区景观格局分析
        5.1.1 景观格局
        5.1.2 采石场景观改造依据
    5.2 采石场景观评价
        5.2.2 评价方法
        5.2.3 采石场景观改造评价
6 采石场生态修
    6.1 生态敏感性评价与采石场态生态修复的关系
        6.1.1 采石场生态环境现状
        6.1.2 生态敏感性评价与采石场生态修复的关系
    6.2 采石场生态修复技术选择
        6.2.1 生态修复原则
        6.2.2 生态修复技术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研究展望
        7.3.1 论文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9)乡村采石场向农业公园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采石场废弃地亟需生态恢复
        1.1.2 资源枯竭型城乡面临发展瓶颈
        1.1.3 国家产业转型的战略举措
        1.1.4 国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契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采石场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
        1.3.2 采石场废弃地再利用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采石场废弃地的内涵
        2.1.1 采石场废弃地的概念
        2.1.2 采石场废弃地的组成
        2.1.3 采石场废弃地的特征
    2.2 农业公园的内涵
        2.2.1 农业公园的概念
        2.2.2 农业公园的分类
        2.2.3 农业公园的特征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恢复生态学理论
        2.3.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3 绿色发展理念
        2.3.4 体验旅游理论
        2.3.5 生态农业理论
3 采石场废弃地转型的类型
    3.1 生态复绿型
        3.1.1 转型条件分析
        3.1.2 湖北黄荆山北麓采石场生态复绿工程案例借鉴
    3.2 遗产保护型
        3.2.1 矿山公园内涵
        3.2.2 转型条件分析
        3.2.3 浙江温岭长屿硐天国家矿山公园案例借鉴
    3.3 公共休闲空间型
        3.3.1 公共休闲空间内涵
        3.3.2 转型条件分析
        3.3.3 加拿大布查特花园案例借鉴
4 乡村采石场废弃地向农业公园转型的支撑体系
    4.1 生态恢复技术
        4.1.1 土壤修复
        4.1.2 石壁修复
        4.1.3 水体修复
        4.1.4 生物多样性修复
    4.2 场地景观重塑
        4.2.1 地形重塑
        4.2.2 水体疏浚
        4.2.3 植物造景
        4.2.4 道路规划
        4.2.5 建筑设计
    4.3 多功能集约
        4.3.1 生态恢复提质
        4.3.2 绿色农业发展
        4.3.3 乡村观光休闲
        4.3.4 农事技能学习
        4.3.5 养生度假体验
        4.3.6 田园艺术创作
    4.4 产业融合发展
        4.4.1 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
        4.4.2 向三产融合发展转型
5 江夏凡华乡村采石场向农业公园转型规划个案分析
    5.1 基础条件分析
        5.1.1 区位条件
        5.1.2 自然环境
        5.1.3 农业公园中的采石场概述
    5.2 规划理念与规划思路
        5.2.1 规划理念
        5.2.2 规划思路
    5.3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5.3.1 总体布局
        5.3.2 功能分区
    5.4 矿山公园规划
        5.4.1 用地范围
        5.4.2 主题与功能
        5.4.3 景观再生创意
    5.5 生态修复技术运用
        5.5.1 土壤修复技术
        5.5.2 水体修复
        5.5.3 植被修复
    5.6 场地景观重塑
        5.6.1 空间地形塑造
        5.6.2 洁净水系贯通
        5.6.3 植被景观营造
        5.6.4 道路系统规划
        5.6.5 建筑设计
    5.7 产业转型
        5.7.1 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
        5.7.2 向三产融合发展转型
6 乡村采石场向农业公园转型发展的价值分析
    6.1 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新业态
    6.2 构建农业绿色健康发展新模式
    6.3 倡导乡村休闲度假体验新方式
    6.4 提供返乡下乡创业新机遇
    6.5 增添美丽乡村建设新动能
7 结语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
    7.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图附录
表附录
致谢

(10)我国工程边坡生态修复几个重大技术问题的认知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从生态学角度看,没有乔灌木参与的人工植被,不是完整的自然生态体系
    1.1 我国工程边坡植被护坡技术的发展历程
    1.2 草被生态护坡技术的优势与缺陷
    1.3 推行乔灌草立体模式,建立稳定、持久的边坡生态体系
2 V型槽种植带技术,是城市岩石边坡生态重建的主要技术模式
    2.1 城市岩石边坡的特性及生态技术对策
    2.2 岩体边坡生态治理技术模式曾百花齐放,但生态效果欠佳
    2.3 V型槽技术是生态治理高陡岩体边坡的最佳模式
3 规模化施工带来了生态护坡机械化装备的技术进步
    3.1 边坡生态修复工程的施工特点
    3.2 机械化、规模化施工,已成为我国边坡生态快速修复新常态
4 以地方优良物种为主,是国产林草种产业的发展方向
    4.1 我国路域工程边坡是可持续利用的土地资源
    4.2 城市生态园林的需求,促进了进口草种产业的快速发展
    4.3 以地方植物品种为主,发展国产林草种产业经济是必然选择
        4.3.1 草被在工程边坡生态治理上的脆弱性
        4.3.2 我国拥有丰富的地方林草种质资源
        4.3.3 延伸国产林草种产业链,发展农村种业经济

四、深圳市废弃采石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南围子山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丁月林.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某废弃露天采石场生态恢复技术研究[D]. 张朝.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3]基于GIS和层次分析法的深圳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评价[D]. 窦强. 吉林大学, 2020(08)
  • [4]基于生态效益的京西浅山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温泉镇郊野公园为例[D]. 徐诺.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植被修复与景观营造研究 ——以乡邻动物区为例[D]. 李海韬.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6]采石废弃地农业园区生态景观重构研究[D]. 张辛欣.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 [7]秦岭太平河冲积平原区临水聚集型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研究[D]. 桂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8]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采石场生态修复研究 ——以重庆主城九区及周边区县为例[D]. 李春娟. 重庆师范大学, 2017(01)
  • [9]乡村采石场向农业公园转型发展研究[D]. 韩俊. 武汉大学, 2017(07)
  • [10]我国工程边坡生态修复几个重大技术问题的认知与实践[J]. 徐国钢,朱兆华,赖庆旺,程睿,陈晓蓉,张安,迟国梁,官昭瑛. 江西农业学报, 2016(05)

标签:;  ;  ;  ;  ;  

深圳市废弃采石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