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绘画美学思想初探

刘海粟绘画美学思想初探

一、刘海粟绘画美学思想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金梦[1](2021)在《实业救国背景下康有为的绘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康有为的绘画思想产生于晚清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晚清的中国正处于西方列强不断侵入,国家岌岌可危,人民苦不堪言的艰难时世。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维新运动的先驱,他在1895年《公车上书》中对兴办实业的蓝图提出具体的构思,完整的兴办实业的蓝图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富国,二是养民,即“富国之法”和“养民之法”,这是一个相当完整的如何在中国全面发展资本主义实业的纲领,这就有了康有为“实业救国”的政治理想。基于实业救国的政治目标,康有为不仅在政治上主张变法和革新,同样在文化艺术领域也提倡改良和创新,因为他认为政治和文化艺术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内在关系。所以,康有为对中国画学的思考和改良并不是单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的,而是从其“实业救国”的政治追求上建立的,可以说康有为的绘画思想是他实现政治理想抱负的一个手段,是他政治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个映射。康有为的绘画变革观形成于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之下,他对于国画出于一种变革创新的精神,与他的变法思想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反映了当时有代表性的西洋观,表现出一种较开放的文化心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康有为所处时期的中国画坛正是一味泥古、颓废的现状,西学东渐和西方绘画思想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巨炮的侵入也开始在中国迅速的传播,中西文化的交汇,传统绘画艺术和西方绘画理念的碰撞,刺激了诸如康有为等政治家学者们对中国的画坛现状发出改变的声音。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康有为经历了长达十六年的十一国的海外游学经历,尤其是在意大利游历时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的赞叹和对拉斐尔的高度肯定,从而也引发了对西方绘画发展历史问题的思考。康有为在海外游历时始终牵挂着国家民族的命运,所以面对西方处于发展中的绘画艺术,康有为开始思考传统的中国绘画,对中国绘画本质问题的研究和绘画功能论的梳理。他提倡“卑薄四王,推崇宋法”,他认识到西方绘画艺术的魅力,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更是激发了他对中国画学的思考和分析,主张我们应该像西方绘画学习,认为中西融合是迫在眉睫的需求,提倡“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等绘画观。康有为对中国绘画的改良,是他希望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能够符合时代潮流的新艺术,一来可以改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民生,为其实现政治理想而服务;二来可以与日本、欧美的绘画艺术进行比较。从绘画史学来看,康有为作为改良中国画的第一人,刺激了无论是出于政治需要的改革家还是学术追求的学者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思考和对西方绘画的认识,从而引发了各种中国画的改良方案和举措的出现,这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和如何转型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发展和丰富了中国画学史。为后世诸如徐悲鸿、刘海粟等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引导和支持,为后来中国的美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开辟了一条中国写实主义的绘画道路。但是,康有为实业救国背景下的绘画思想,它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弥盖的缺陷,一些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不成立的绘画观,特别是对“写实和写意”的划分,主观的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认定为“写实主义”、“油画出自中国”这一类的主观臆断,强以史料屈于己说,缺乏客观性,但是我们仍然不可否认康有为在中国画改良道路上所作出的努力和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对于偏颇之处,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康有为本身身份多样,文化立场混乱,历史的和时代的,传统的和西方的各种因素和矛盾的交困造就了康有为绘画思想的复杂性,所以在今天,从现代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对他实业救国背景下所产生的绘画思想都理应辩证的、一分为二的分析。

战红岩[2](2021)在《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激荡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变革而发生和发展的,它既承袭了我国传统美育的精神内涵,同时又受到西方美育思潮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学者一方面广泛地汲取西方美育观念和美育思潮,同时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按照自身的需要构筑起自己的美育体系。中国现代美育史的研究要求我们在掌握近现代以来中国美育观念、理论史线索的基础上,将视野拓展、下移到现代的美育制度、美育实践上来。1919年夏,李叔同的弟子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人,创办了现代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颇具规模的艺术师范专科学校——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他们深感艺术教育不应只通过学校进行,更应该通过社会途径和力量传扬美育和培养美育人才,他们希望利用社团组织的形式把各地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联合起来,切磋交流,共同推进艺术教育。1919年11月,以吴梦非为首的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的教职员工联合爱国女学的教员们,成立了中国现代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即为集美育观念和理论译介、研究和传播,美育制度建设推动,美育实践开展等为一身的着名团体——“中华美育会”。“中华美育会”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建立、发展并不断壮大的,他们在重要历史时期所做的美育实践与探索,内涵是十分丰富和广泛的,为我们全面认识中国现代美育史的多元面向提供了极具研究价值的资源。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考据研究法、历史和实证的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力图达成以下目标:首先,考察“中华美育会”团体成立的历史契机和时代背景,还原历史图景,完成“中华美育会”的历史叙事;其次,探析“中华美育会”团体是怎样聚焦“美育”问题并展开活动,以及如何具体开展理论研究和搭建交流平台的,探究“中华美育会”团体共同的志趣追求;再次,阐述“中华美育会”在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与互动关系;最后,简要总结“中华美育会”在现代美育观念传播和理论建构史上的历史经验和收获,为当下的美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迪。本文除引论和结语外,共分五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引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价值和意义;相关学术成果述评;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等。第一章,阐述研究对象: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华美育会”。本章首先梳理了现代美育观念的流布与转化,对中西交融渗透的新美育观念、西方美育思潮的启蒙性、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发现与传承进行分析。其次,对学制变革和美育制度的形成、现代文化艺术制度的生成及其审美取向进行了历史性考察,由此发现艺术教育作为20世纪初中国教育界突出醒目的新星,国家从制度层面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最后,伴随着上述外部条件的成熟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华美育会”顺势而生。通过对“中华美育会”组织方式和运作模式的考察,挖掘凝练其宗旨、观念及社会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归纳出美育在近现代中国的兴起与流布,不仅展现为观念史的事件,还深度楔入彼时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实践中,对当下的美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仍产生深远之影响。第二章,立足“中华美育会”本体进行研究,分别从深度、广度、空间拓展、精神内核等不同维度,探讨其对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问题。首先,对“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的具体化和理论建构的体系化进行研究,以期从深度、广度上探究其对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其次,系统考察“中华美育会”会刊——《美育》杂志,力求从空间维度对其美育理论和知识的拓展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归纳“中华美育会”的精神内核,即:民众化思潮、实用主义和艺术教育运动,以及美育救国、中西兼容和倡导美育改革的主张和追求。第三章,研究“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活动,强调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和全方面。首先,鉴于“中华美育会”是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的美育团体,且主要会员大都是学校的艺术教师,所以,学校成为了“中华美育会”传播先进、多元、民主的教育观念的重要平台,并以此推动了中国美育新潮的发展。其次,通过研究“中华美育会”创新美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其“技”与“道”并重的课程设置特点、融“德”于“艺术”的审美教育方法,以及改进审美教育效能的手段和策略,推动发展了美育课程改革,进而达到了传播和改进艺术教育的目的。第三,考察“中华美育会”会员编写和运用教材开展美育实践情况,明确他们将各自美育思想与艺术技能实践融合于教材之中的过程,并以丰子恺与《开明国语课本》;吴梦非与《和声学大纲》等多部音乐教材;刘质平与《音乐课程标准纲要》及专用教材;胡怀琛与《新撰国文教科书》等教材和专着为例,探讨他们通过传播美育观念,真正实现了将艺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第四章,研究“中华美育会”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本章内容首先从宏观层面,将社会美育对推动社会进步与国民意识自觉养成、接受主体的审美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的特殊和关键效用进行阐释。其次,从微观层面,以“中华美育会”创办的讲习所、暑期学校及其开展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其培养优秀师资、凝聚艺术人才的原因所在:与“中华美育会”会员自身的高水平、专业性和影响力有着密切关系。最后,通过考察“中华美育会”演讲、艺术展、参加或创办艺术社团等多种形式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彰显了“中华美育会”会员积极投身社会美育实践,践行以美育人、提升民族创造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理想追求。第五章,分析和论证了“中华美育会”退场的原因、启示,对其兴衰成败的原因进行反思,对“中华美育会”美育思想传播、美育实践探索的努力和贡献做出历史性评价。首先,对“中华美育会”的落幕退场原因及启示进行了分析探究,总结了在社会动荡与时局不稳的背景下,“中华美育会”自身组织与管理困境、运行经费紧张、美育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等原因和问题。其次,通过梳理凝练“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和运行机制的内涵,探究“中华美育会”美育实践的历史启示。结语部分,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美育实践化、制度化历程的考察与反思,总结出我国现代美育不断走向实践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路径,应发挥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从而对涵育人文情怀、塑造国民信仰、养成美好品格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整体以“中华美育会”的诞生背景为出发点,对“中华美育会”的成立过程、理论主张、美育实践、运行概况、解散反思、历史启示等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对其机关刊物《美育》杂志上发表的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等文章进行分析和探讨。在研究现代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张民生[3](2021)在《“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文中提出百年南艺文脉源远流长,中国画教学思路贯穿其中,是为文脉的核心。民国伊始,刘海粟本着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中国画的历史担当,所创办的上海美专以“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救国救民”为办学初心,以“研究中西艺术根本精神”为办学目的,以“不息的变动”为办学精神,以“美育”“闳约深美”“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原则,其中蕴含的“本质性”“灵活性”“学术性”这三个特点奠定了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思想基础。继而,上海美专在中国画专业教学中形成了“中国画本体探究”“依据‘学术自由’和‘兼收并蓄’组织教学”“遵循中国画教学的本质要求”这三个特点,标志着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步形成。建国以来,中国画教学思路虽然一方面不断根据新中国文艺政策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受到市场经济、外来艺术思潮的影响,但仍坚守上海美专的传统并灵活的予以变通,众多名师在教学中构建了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因而产生了“南艺风格”,是为教学成果。简而言之,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是持纯粹学术眼光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研究中国画本质,以开中国画之新机运。学术性、灵活性、本质性是其特点,“持经达变”是为精炼的概括。

韩华宁[4](2020)在《刘纲纪书画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刘纲纪作为当代哲学家、美学家,其带有哲学意味的美学思想是美学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研究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的发展,刘纲纪的美学研究也是绕不开的话题。作为美学研究者,刘纲纪的书画美学思想是其美学研究中的重要一笔,中国的书画美学贯穿中国美学史的发展,所以研究书画美学能够将史论与思想贯彻融通。本文以刘纲纪对书法和绘画的研究分析作为切入点,结合刘纲纪的思想渊源,对刘纲纪的美学思想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全文分为三章进行讨论:绪论部分是对刘纲纪研究的现状分析,梳理学界对刘纲纪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主要从辩证自由的道家思想、温厚中和的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思想三方面对刘纲纪的思想渊源分析阐述。刘纲纪的思想渊源较为驳杂,但受中国的儒道思想和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最深,刘纲纪将中西思想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模式,分析刘纲纪的思想渊源是分析其美学思想的基础。第二章通过细致分析刘纲纪对书法艺术的定义,围绕书法美的抽象与具象、阴阳和谐变化、生命与感情三个方面,对刘纲纪书法美学思想的观点、特点和地位价值进行研究,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中理解书法美,挖掘刘纲纪在书法中的美学思想,从书法美中观照现实,发现生命之美。第三章对刘纲纪的绘画美学研究进行研究,分析刘纲纪对谢赫“六法”和文人画的独到阐释,总结刘纲纪绘画美学思想的内容、特质和现代意义,对比其他学者大家的研究,发现刘纲纪绘画美学思想的独特之处是从现实主义角度阐释谢赫“六法”和文人画,关注绘画中的现实精神,从绘画研究中体悟古今画论思想之变。

徐亮[5](2020)在《海派美术大家哈定研究》文中指出哈定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水彩画家也是海派美术传承的典范,他在美术领域的开拓性与美术教学方面皆有显着的贡献与影响。然而囿于当前国内水彩画史及相关理论梳理的完善程度而形成的历史文化记忆的缺失,对水彩画家个案的价值发掘与定位显得尤其模糊不清。由此,本文以海派大家哈定先生为对象而展开研究,将问题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情境之中,以哈定的水彩画创作及观念为中心,分别从知识渊源、风格开拓、审美思辨、画室教学这几个层次展开论证,重新评价其独特的学术风貌,还原部分被历史遮蔽的海派美术资源,对中国水彩画学术历史的完善及海派水彩画的发展具有典型价值和贡献。本文的主体结构共分为四个章节(不含绪论部分):一.哈定早期的时代影响与思想渊源,二.哈定绘画风格的突破与贡献,三.哈定的艺术观与绘画精神,四.哈定的教学实践及理论贡献。先从时代视角切入,对哈定早期的时势境遇、群体互动、思想接受进行梳理与考证,从文化根源来探寻哈定后来艺术转向与拓进的“线索”。分析其艺术经验与思想形成的两个源头:一是对中国传统及西方文化的自觉吸收,二是受时势、群体等“他律”因素促动而形成的艺术经验,地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塑造”作用,并阐释哈定与海派群体的交际中形成趋近的“文化性格”及其所肩负的海派文脉的承传责任。接下来,本文依据各时期节点,着重对哈定的创作风格的演变与突破展开研究,梳理哈定风格转型过程中的三个重要特征,即:“师法自然”的写生性风格、“笔墨融合”的意象风格与“关切人生”的边疆人物风格,并放置于中国当代水彩画发展进程中进行比较与考证,对哈定有意识针对民族化、中西融合、主题性等现代美术发展的关键性命题,而开展的自觉探索进行深入研究。从形式分析的角度来看哈定的作品,无论是哪种风格皆呈现出如罗杰·弗莱[1]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惰性”的自觉特点,[2]并带有典型的时代烙印,同时显示出哈定打破既定程式在水彩创作上的本土化命题的开拓。在此基础上,本文更进一步解读沉潜于哈定风格表象下的艺术观念,探索作品背后的精神实质。基于哈定的三个重要风格特征,阐释其如何将西方造型语言与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形成独具思辨性的艺术观念,揭示其对传统审美精神及宇宙人生哲理的深切感悟与融通。通过这种逐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对哈定艺术风格及观念的价值定位进行综合性评述。此外,本文还对哈定的美术教学展开研究,哈定画室与同期的私人画室群体共同构成建国初期的一个特殊的教育现象,这也是当前海派美术教育研究中被遮蔽的一段历程,通过分析当时美术教育社会化转型背后的文化定位、政策引导与私人画室的美术教育的联动关系,进一步考证哈定在画室创办中所形成的理念与实践方面的价值与成果,分别对哈定的教学模式、教育主张及理念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哈定的美术教学对海派美术教育的贡献。同时哈定当时编写的两本基础理论教材对几代中国美术家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两本教材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内容设置及理论特点进行考证,帮助我们更深入的认识哈定美术教育的理念及方法价值。综上所述,使我们能够以不同视角,在相应领域获得更进一步的全面而深入认知哈定艺术成就的可能,为当前学界的相关研究做补充,通过探讨哈定在水彩画发展过程中对于语言、融合等艺术问题的突破与思考,并结合对他的教育实践及教育理念的阐释,重新发掘海派美术大家哈定先生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定位。

祖洪越[6](2020)在《刘海粟美术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刘海粟在长期不断的美术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观点与思想。刘海粟以“爱国主义”为前提,以“民族传统”为根基,以“尊重个性”、“创新发展”为动力,积极投身于美术教育,进行教学实践与探索。改革美术教育的单一模式,进行学术论辩,为提倡写生,身体力行,十上黄山,壮写祖国的大好河山,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办学、教学经验,为后代美术教育工作者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宗旨。编写了众多美术理论着作,主张理论与实践并行,加强理论修养。他的这些教育理念、思想与理论对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具有深化与丰富的作用,对当代美术教育具有参考、启发与借鉴的作用。刘海粟的美术教育思想不仅对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做出了表率,同时也推动了20世纪现代美术事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第一,深化和丰富了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思想,开始由写实走向注重精神的表现,提出美术教育的功能和意义。第二,对新形势下艺术高校具有启示意义。如: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注重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多元化状态下如何注重民族性等。本文旨在对我国着名的近现代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先生的美术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其一,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与刘海粟先生的艺术经历将其美术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进行阐述。其二,进一步探讨刘海粟先生的美术教育思想。其三,对刘海粟先生的美术教学实践与探索进行梳理,并总结出其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文化价值与意义。其四,得出刘海粟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美术史以及新形势下艺术高校的意义。

朱佳瑞[7](2020)在《中国画线条独立性审美研究 ——以20世纪画家的笔墨论为中心》文中认为20世纪以来中西绘画观念的碰撞,“线条”一举成为笔墨问题的核心。从本期画家零散的画语录、谈艺录中不难看出他们对线条的理解。传统笔墨美的形式因此演进为线条的形式美。所以,全面总结20世纪以来画家画语录中提出新的笔墨——线条问题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基础上,借鉴了美学理论、形式分析和文献整理等方法,旨在对线条的独立审美和民族特征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以确立中国画线条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文章首先以20世纪以来现当代笔墨问题三次争论为出发点,理顺笔墨线条关系,确立线条在笔墨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其次,以线条为审美对象,分析张力、调性等结构要素。复次,又对线条美学特征与审美内涵进行全面归纳。最后,运用本文所建立的线条的独立模式与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完成对线条相对独立性的认知。为避免理论上的空泛,文章当中尽可能多地引用同时期画家谈艺录等理论文献,这为中国绘画的线条美学提供了一条新的理论途径。本文以20世纪画家笔墨论内容为研究中心,从美学角度出发,以形式理论为支撑,重新梳理中国画线条的发展过程。以中西艺术自律理论、视知觉理论分析线条的独立性审美问题,说明中国画线条以“形式美”存在。对中国画线条相对独立性审美的分析既是对中国画线条的再发展,也是对笔墨理论的重新建构。深入探讨中国画线条的独立性及审美问题,使笔墨上升至美学高度,既是一次创新的尝试,也有助于学界对中国画的研究打开新思路。当然,由于本论题涉及时间长、内容广、理论性强,文章的论证还有待深入。这为笔者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提供良机,将是今后学习要深入面对的问题。

谭潇潇[8](2020)在《1912-1937年中国油画中的女性肖像题材研究》文中认为从文化史和艺术史的两种叙事来看,1912至1937年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基于晚清民初妇女解放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中国洋画运动”的历史背景,催生了“中国油画”的新兴面貌。在东西文明的互撞与互鉴中,既引发了西方现代思想与中国传统观念的冲突,也促成了西方油画体系与中国油画形态的调和。中国油画家群体作为中国油画的创作主体,也同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致力于在东西文化中寻找国家命运的前路与民族艺术的前途。他们从“西学东渐”与“西画东渐”的双重路径,为实现“中国艺术复兴”展开了积极而有效地探索。面对中国现代转型的历史机遇,中国油画家以女性肖像为题材的艺术实践,则提供了一种可视的观念图像。女性肖像所蕴藏的思想内涵、美学价值以及社会意义,也集中体现在油画语言的风格演变之中。本文所提出的“女性肖像题材”研究,须要确认的是作为一个整体范围的类型研究,而不限于“女性肖像画”这个相对狭义的画科概念。具体而言,通过对“女性肖像”内容愈加精细的分类,梳理特定时期内油画题材与画种发展的独特形质。首先,在研究立意上,主要围绕两个中心展开讨论。一是关于中国油画本体的语言研究;二是关于整体社会文化的关系研究。其次,在研究内容上,主要结构设置为四章。分别为:女性肖像题材与中国油画的时代情境、语言形态、艺术实践、观念建构。这四个部分的内在线索是将历史、图像、话语与包含性别意识的“人”的主体认知相结合。在图像分析与阐释中,主要论及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蔡威廉、潘玉良、陈抱一、汪亚尘、李毅士、吴法鼎、秦宣夫、常书鸿、常玉、王悦之等代表画家的油画女性肖像案例。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反观女性肖像题材的油画实践,受制于创作手法、观看方式、思想观念等多重影响,产生了“写实”与“表现”两种主要风格倾向。可以说,这两种风格的演变是从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开始,再以中国油画家理解的“印象主义”的色彩和“自然主义”的形式为中间桥梁,最终出于各自不同的艺术主张而走向了风格的分野。基于此,本文试从中西油画的历史来源与文化观念的讨论中,多角度还原1912至1937年中国油画中女性肖像题材的发展情状。一方面,从时代情境聚焦艺术实践,以中国油画之义理解女性肖像之义;另一方面,从语言形态拓展观念建构,以女性肖像之义理解中国油画之义。通过从风格到观念的研究路径,展开整体性的考察,以明确中国油画的技术与艺术定位,进一步完善女性肖像题材研究的体例。同时,旁及中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提出全球语境下反思中国油画自身独特的“现代性”问题。

李立红[9](2019)在《中西融合视域下中国写意油画的意境构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写意油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的融合创新,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意识融入到油画创作中,用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来“观照”西方油画艺术,中西方两种艺术形式交融与碰撞,形成了独特的写意性表达。中国写意油画传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底蕴,而其成长与进步则是中国美学思想与西方艺术美学理念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深受西方美学理念影响,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美学观的熏陶下,倾向于审美意境的探寻。作为一种审美的超越外在形态的表达,意境构成是中国写意油画的核心所在,在油画作品中形成了独具审美特征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成为许多中国油画家关注和思考的研究课题。本文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审美观的同时,关注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重视其审美意境构成表现。在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结合西方油画材质特性,并融入中国传统绘画对审美意境的追求,中国写意油画在形式上更具有现代性和表现性。在中西古今的交融中,关注传统的文化审美内涵,又凸显创造性,探寻新的赋予意境蕴涵的写意性表达,使中国写意油画走出独具特色的道路。中国油画在百年以来的历史流变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意境传达和意境构成特征,这也是中国油画对意境表达的鲜明特色。在中西方两种美学体系中,使油画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合创新,并具有民族特色而不只是摹仿西方绘画形态。深入探讨意境构成在中国写意油画中的审美功能及审美取向问题,是目前持续关注中国写意油画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本文着意推进写意油画前行的目的。

马楠[10](2018)在《民国时期中国传统题材油画形式语言研究》文中提出油画这一西方画种自明末进入中国始,一直面对一个如何与本土视觉艺术融合并且进行再创造的课题,其难度在于东西两种源远流长的视觉文化传统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民国时期是对这个融合与再创造的课题深入研究、努力实践的重要阶段,其方法之一是将传统水墨画题材用之于类似的油画题材进行创作,换言之,艺术家以中国人物、山水、静物题材与油画人物、风景、静物题材融合,并且将传统的诗情画意引入这种融合中。进行这种研究与实践的民国油画家众多,徐悲鸿、刘海粟、李毅士、王悦之、林风眠、关良、丁衍庸、常玉、潘玉良、颜文梁等为其中佼佼者。他们凭借深厚的中国文化与艺术的修养,负笈欧美、东瀛研习西画,汲取其艺术技巧和美学思想,进而研究两种视觉艺术的异同,探索融合之道,传统题材经过文艺复兴和现代主义的油画语言演绎和阐释,被赋予了时代意义,走出了油画本土化的独特道路。本文一共六章。第一章是纵与横的历史梳理,讨论民国时期传统题材融入油画的过程,包括学院中身兼艺术家与艺术教育家双重身份的油画家在融合方面的艺术与教育实践,洋画运动中传统题材与现代主义油画语言的融合,以及抗战期间救亡图存背景下油画向传统题材的回归。第二章至第五章为具体的融合实践的研究,手法上分为写实与表现,题材上则从中西人物画的异同、风景与山水的异同、静物与花鸟的异同结合前述十位艺术家的作品进行讨论,并独辟一章专门讨论艺术家将文人画特有的诗情画意传统引入融合实践。第六章则试图对这种融合进行理念上、学理上的概括和梳理,包括传统题材元素的符号化运用、意象性表现语言的多样化、图形色彩的书写性特征和东方平面化装饰图式的构成倾向。本文试图通过这样的历史梳理以及学理和个案的研究走出改变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传统水墨题材及其美学与西洋美术一—文艺复兴美术与现代主义——融合的系统研究阙如状态的第一步。

二、刘海粟绘画美学思想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刘海粟绘画美学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实业救国背景下康有为的绘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二、论文研究的现有资料与研究方法
    三、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康有为绘画思想产生的原因和社会背景
    第一节 实业救国的思潮涌动
    第二节 康有为绘画思想与实业救国
    第三节 国画改良和所面对的中国画坛的现状
    第四节 西学东渐与西方艺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五节 海外游历时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第二章 康有为绘画思想的分析
    第一节 绘画本质问题的研究
        一、象形类物
        二、“见善足以劝,见恶足以戒”的功能论
    第二节 写实与写意
        一、写实与写意的划分
        二、对中国绘画写实走向的倡导
    第三节 画学史观的确立
        一、康有为画学的“正宗”论
        二、采用西方古典写实主义补充中国画重意轻形的审美取向
        三、康有为“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改良呼声
    第四节 对二十世纪西方绘画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章 康有为绘画思想评析
    第一节 康有为绘画思想研究的矛盾与困境
    第二节 康有为绘画思想的传统与西化
    第三节 同时期其他绘画理论家对中国画学的认识
        一、革新派的革新理论
        二、传统派对传统绘画的辩护
    第四节 康有为绘画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一、写实主义艺术教育的开拓者徐悲鸿
        二、主张写生的艺术大师刘海粟
        三、影响:一种新的画学革命观念构建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价值
        (二)现实价值
    三、相关学术成果述评
        (一)“中华美育会”及其会员研究
        (二)中国近现代美育史相关研究
        (三)美育基础理论相关研究
        (四)美育制度与美育实践相关研究
        (五)近代以来美育相关制度的历史沿革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华美育会”
    一、现代美育观念的流布与转化
        (一)新美育的“兼容意识”:中西交融渗透
        (二)中国现代新美育思想的觉醒与生成
        (三)方兴未艾的现代美育
    二、学制变革与美育制度的形成
        (一)“壬寅学制”与美育实践的展开
        (二)“壬子癸丑学制”与美育的制度化及其实践保障
    三、现代文化艺术制度的生成及其美育取向
        (一)文化艺术创造主体的身份转变
        (二)文化艺术体制的更新
        (三)新兴艺术社团的美育指向性
    四、顺势而生的“中华美育会”
        (一)“中华美育会”的诞生
        (二)“中华美育会”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
        (三)“中华美育会”的宗旨观念与社会影响
第二章 “中华美育会”与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
    一、美育观念的具体化与理论建构的体系化
        (一)艺术家编辑群体与“艺术教育”的美育方法论
        (二)《美育》杂志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案的落实
        (三)“中华美育会”对“壬戌学制”的实践
    二、美育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的空间拓展
        (一)新文化与新型知识分子:“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与现代美育的新特征
        (二)新组织与新形式:“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与新型美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平台的构建
        (三)《美育》杂志与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
    三、“中华美育会”美育精神内核
        (一)美育民众化——平民教育思潮
        (二)美育现实指向性——实用主义学说和艺术教育运动
        (三)“美育救国”——“教育救国”
        (四)借鉴西方,立足本国——中西兼融
        (五)倡导美育改革——顺应艺术改革潮流
第三章 “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
    一、“中华美育会”学校美育实践的学校、地域分布
        (一)师范学校和专科艺术学校:以美育培养美育师资
        (二)沪上与江浙:现代美育场域的形成
    二、“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及教育理念
        (一)培育“完全之人物”的教学理念
        (二)实践为先的教学观念
        (三)以美树人的艺术教育实践
    三、“中华美育会”的美育课程与教学模式
        (一)“技”与“道”并重的课程设置
        (二)融“德”于“艺”的审美教育方法
        (三)审美教育效能的考量
    四、“中华美育会”与美育和艺术教育教材编纂
        (一)吴梦非与多部音乐教材
        (二)刘质平与《音乐课程标准纲要》及专用教材
        (三)丰子恺与《开明国语课本》
        (四)胡怀琛与《新撰国文教科书》等教材
        (五)“中华美育会”会员编写的其他教材和专着
第四章 “中华美育会”的社会美育实践
    一、社会美育实践传播美育观念
        (一)启蒙心智的社会美育
        (二)面向大众的社会美育
    二、以讲习所、暑期学校培养艺术师资和凝聚社会美育人才
        (一)依托讲习所培养艺术师资
        (二)依托暑期学校凝聚社会美育人才
    三、以演讲推广美育思想
        (一)傅彦长的演讲
        (二)丰子恺的演讲
        (三)刘质平的演讲
        (四)“中华美育会”其他会员的演讲
    四、以艺术展践行社会美育
        (一)刘海粟与展览会
        (二)丰子恺与画展
        (三)“中华美育会”其他会员与展览会
    五、其他形式的美育实践活动
        (一)通过创办和参加艺术社团推行社会美育
        (二)通过艺术鉴赏、教育考察、舞台表演等形式传播社会美育
第五章 “中华美育会”的退场及其历史启示
    一、“中华美育会”的退场原因
        (一)社团组织和管理中的困境
        (二)经费紧张
        (三)美育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
    二、“中华美育会”之美育实践的历史启示
        (一)“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内涵及启示
        (二)“中华美育会”运行机制及启示
结语 走向实践的中国现代美育
    一、美育从观念走向实践
        (一)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现代品格
        (二)中国现代美育主体的现代特质
        (三)中国现代美育实践中的传播媒介与社会团体
        (四)各类艺术社团与学术组织的美育实践
    二、美育不断走向制度化
        (一)美育制度化的观念基础
        (二)美育制度化的多元路径
        (三)当今美育的问题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华美育会”会员地域、学校及学科分布统计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
        1、选题缘由
        2、研究目的
    二、选题范围及关键词
        1、选题范围
        2、关键词阐释
    三、研究现状
        1、专着与论文
        2、档案与资料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历程
    第一节 上海美专时期(1912-1952)
        一、课程的逐步设置(1912-1919)
        二、专业的创办与发展(1920-1937)
        三、全面抗战中的艰苦办学(1937-1945)
        四、教学的调整(1946-1952)
    第二节 华东艺专、南京艺专时期(1952-1959)
        一、专业的取消(1952 年第一学期)
        二、课程的逐步恢复(1952 年第二学期—1958)
    第三节 南艺初期(1959-1966)
        一、教学秩序的逐步恢复(1959-1964)
        二、教学秩序受到冲击(1964-1966)
    第四节 社会运动时期(1966-1976)
        一、教学的混乱(1966-1971)
        二、教学秩序的短暂恢复(1972-1973)
        三、教学再次受到“左倾”政治的冲击(1974-1976)
    第五节 改革开放后(1977-至今)
        一、教学本质的回归(1977-1978)
        二、教学本质的新生(1979-1999)
        三、教学本质的发展(2000-至今)
    小结
第二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刘海粟办学初心和办学目的本质性
        一、“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
        二、“救国救民”
        三、“研究中西艺术根本精神”
    第二节 刘海粟办学精神的灵活性
        一、“不息的变动”产生与保障
        二、“不息的变动”具体措施
    第三节 刘海粟办学原则的学术性
        一、“美育”
        二、“闳约深美”
        三、“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小结
第三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中国画本体探究
        一、特点:气韵、写意、笔墨
        二、画理:六法
    第二节 依据“学术自由”和“兼收并蓄”组织教学
        一、师资:“学术自由”契合“海派无派”
        二、课程:“兼收并蓄”之中“突出国画”
    第三节 遵循中国画教学的本质要求
        一、深究传统并力主创新
        二、绘画实践结合史论研究
        三、强调写生
        四、重视文化修养
    小结
第四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流变与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的初变(1952-1966)
        一、新中国文艺政策主导中国画教学思路
        二、新中国文艺政策与中国画教学思路的融合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第二节 社会运动时期的再变(1966-1976)
        一、“政治统帅教学”
        二、“政治统帅”下上海美专中国画教学思路的短暂恢复
        三、“左”倾的回潮
        四、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调整(1977-1999)
        一、新时期文艺政策影响下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次调整
        二、新时期文艺政策影响下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再次调整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第四节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发展(2000-至今)
        一、中国画教学思想的提出背景
        二、中国画教学思想的明确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小结
第五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具体实施
    第一节 教学的“合”与“分”
        一、开始于“合”
        二、中途之“分”
        三、再次相“合”
    第二节 “分科教学”与“一专多能”
        一、“分科教学”
        二、“一专多能”
    第三节 临摹、写生、创作阶段性教学
        一、逐步形成
        二、成熟
        三、发展
    第四节 首重创作
        一、“创作”的由来及本义
        二、以创作课为中心
    小结
第六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个案体现
    第一节 人物画专业名师
        一、沈涛的教学主张、艺术追求和创作
        二、王孟奇的学术研究、教学思路和创作
    第二节 山水画专业名师
        一、张文俊的学画路径、创作追求和创作
        二、方骏的学术研究、教学思路和创作
    第三节 花鸟画专业名师
        一、陈之佛的学术研究、研习体会和创作
        二、谢海燕的学术研究、教育纲领和创作
        三、陈大羽的学术研究、教学主张和创作
    第四节 美术史论名师
        一、郑午昌的学术研究、学画路径和创作
        二、俞剑华的学术研究、教学方法和创作
        三、温肇桐的学术研究
        四、罗尗子的学术研究和创作
    小结
第七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教学成果
    第一节 教学体系
        一、工笔花鸟教学体系的初步创建
        二、工笔花鸟教学体系的健全和发展
        三、教学体系思辨
        四、代表性院校教学体系
    第二节 中国画专业课程体系
        一、百年南艺中国画课程体系的四个阶段
        二、人物画课程体系
    第三节 “南艺风格”
        一、逐步形成
        二、深化
        三、特点
    第四节 培养的杰出人才
        一、两个时期的人才
        二、特点:和而不同、一人一貌
    小结
结论
附录
    一、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大事记
    二、南艺中国画专业学习指南
参考文献
    一、主要参考书目
    二、主要参考论文
    三、档案资料
作者简介
致谢

(4)刘纲纪书画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与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三、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一章 刘纲纪书画美学思想渊源
    第一节 辩证自由的道家思想
    第二节 温厚中和的儒家思想
    第三节 实践美学思想
第二章 刘纲纪书法美学思想研究
    第一节 刘纲纪书法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刘纲纪书法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刘纲纪书法美学思想的地位和价值
第三章 刘纲纪绘画美学思想研究
    第一节 刘纲纪绘画美学思想内容
    第二节 刘纲纪绘画美学思想特质
    第三节 刘纲纪绘画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5)海派美术大家哈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课题来源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及视角
    五 创新点
第一章 经验与接受:哈定早期的时代影响与思想渊源
    1.1 时势语境及文化经验
        1.1.1 时代前奏——民国文艺思潮的激荡
        1.1.2 海派美术的群体镜像与城市性格
        1.1.3 哈定的初步探索与海派的现代锋芒
    1.2 思想源流与知识结构
        1.2.1 传统渊源:家学氛围下的智识启蒙
        1.2.2 西学师承:张充仁对哈定的风格及思想影响
        1.2.3 博采众长:哈定对西画传统的自觉接受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融合与超越:哈定绘画风格的突破与贡献
    2.1 蓄力期——“十七年”阶段哈定的风格探索
        2.1.1 时代新生:“师法自然”的写生风格架构
        2.1.2 主题性试验:60年代工农兵题材的“折衷”
    2.2 面向传统的融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统意象风格
        2.2.1 由外而内:师法自然至“澄怀”意象
        2.2.2 笔墨融汇:哈定反观传统的意象风格形式
    2.3 实现“民族风格”——后期边疆写实人物的真正价值
        2.3.1 哈定80年代现实题材创作的形成与定位
        2.3.2 西藏讲学——探寻题材的关键之旅
        2.3.3 哈定对水彩写实人物的风格开拓与贡献
        2.3.4 哈定边疆写实人物题材的绘画语言及技巧突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感悟与融通:哈定的艺术观与绘画精神
    3.1 反观于传统的绘画精神与理念
        3.1.1 关于自然表象与“实在”的认知与转化
        3.1.2 “以心感物”的方式
    3.2 哈定的主要艺术理法与运用
        3.2.1 哈定关于形式美法则的论断
        3.2.2 对“气韵”理法的转化
    3.3 对佛学精神的体悟与融汇
        3.3.1 引禅入道——以出世精神修艺术“本真”
        3.3.2 从“画之逸”至“宇宙人生”的转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方法与理念:哈定的教学实践及理论贡献
    4.1 哈定的社会教学实践兼及沪上美术教育
        4.1.1 沪上私人画室与社会化美术教育
        4.1.2 哈定画室的办学沿革
        4.1.3 哈定画室的教学思想与方法
    4.2 哈定的两部教材及影响
        4.2.1 理论设置与方法研究
        4.2.2 两本教材的社会效应
    4.3 哈定在上海美专的教学活动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哈定艺术年表
    附录二: 哈定手稿摘录
    附录三: 哈定现存作品名录(水彩、油画)
    附录四: 哈定教材发行表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刘海粟美术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刘海粟美术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刘海粟美术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 社会的转变与思潮的迭起
        二 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
    第二节 刘海粟生平与美术教育思想形成
        一 刘海粟的艺术缘起
        二 上海美专的建立与发展
        三 恩师与益友
第二章 刘海粟的美术教学实践
    第一节 “裸体模特儿”论战
        一 “裸体模特儿”事件
        二 裸体写生事件推进中国艺术教育现代化进程
    第二节 十上黄山与艺术精神
        一 师法自然、十上黄山
        二 十上黄山的艺术精神与文化意义
第三章 刘海粟美术教育思想析解
    第一节 美术教学理念
        一 解放天性、尊重个性
        二 勇开新风、提倡创新
        三 注重理论、提倡写生
        四 中西融合、立于民族
    第二节 美术教育观
        一 生命不息,艺术不止
        二 艺术传达生命意义
        三 思想启蒙与文艺复兴
第四章 刘海粟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及其意义
    第一节 深化和丰富了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思想
        一 开始由写实走向注重精神的表现
        二 深化美术教育的功能和意义
    第二节 对新形势下高校美术教育的启示
        一 美术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二 美术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
        三 美术教育应当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
        四 多元状态下美术教育的本土化和民族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画线条独立性审美研究 ——以20世纪画家的笔墨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价值
    (二)研究现状述评
        1.历代画论及其研究方面
        2.笔墨与线条研究方面
        3.绘画美学与美术史研究方面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1.研究方法
        2.研究创新
一、20世纪中国画“线条”的发现
    (一)20世纪笔墨争论及线条问题的提出
        1.20 世纪初笔墨批评
        2.50 、60年代两次笔墨论争
        3.90 年代第三次笔墨论辩
    (二)画家画语录对线条问题意识的重新确立
        1.书写性线条的重新确立
        2.线条形式美的新发现
    (三)20世纪中国画线条的新语言
        1.中西线描的共通性
        2.中西调和的写实线条
        3.点线结合的抽象线条
二、20世纪中国画线条独立性审美的提出
    (一)艺术的审美自律
        1.西方的审美自律
        2.西方影响下中国的艺术自律
    (二)中国画线条独立性审美的确立
        1.中国画审美的独立
        2.线条独立性审美的实现
    (三)中国画线条形式本身的独立表现
        1.线条的张力
        2.线条的调性
三、20世纪中国画线条独立性审美内涵
    (一)线条的美学特征
        1.线条具象性与抽象性
        2.线条的意味性
        3.线条的民族性
    (二)线条的审美内涵分析
        1.抒情言志的情感美
        2.动静相宜的韵律美
四、20世纪代表画家绘画线条独立性审美分析
    (一)国粹派、革新派画家的线条特色
        1.维护传统派画家的书法式线条
        2.主张革新派画家的表现性线条
    (二)画家线条独立性审美个案分析
        1.致力于金石风格的吴昌硕
        2.主张“强其骨”的潘天寿
        3.坚持融合中西线型的林风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1912-1937年中国油画中的女性肖像题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立意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关键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二、涉及研究方法的理论及阐释
        三、选题研究的创新点及价值
第一章 女性肖像题材与中国油画的时代情境
    第一节 历史来源:“西画东渐”中的女性肖像
        一、中国油画历史分期中女性肖像的“三个阶段”
        二、中国油画历史转型中女性肖像的“三种类型”
    第二节 思想启蒙:“西学东渐”中的文化语境
        一、从“西学”到“女学”——女性意识觉醒
        二、从“先觉”到“自觉”——自我人格独立
    第三节 创作主体:中国油画家的角色建构
        一、负笈西行的留学生群体
        二、本土美术教育中的油画家群体
第二章 女性肖像题材与中国油画的语言形态
    第一节 油画语言的风格形成
        一、“第一次全国美展”西画中女性肖像风格的特征
        二、“二徐之争”对中国油画中女性肖像风格的影响
    第二节 油画语言的再现功能
        一、轮廓线:结构的确立
        二、色块:意象的唤起
        三、笔触:质感的塑造
    第三节 油画语言的中国意味
        一、形式语言的“至善”与“尽美”
        二、色彩语言的“纯化”与“调和”
第三章 女性肖像题材与中国油画的艺术实践
    第一节 男画家的选择与立场
        一、“美色妙像”:徐悲鸿写女子之美
        二、“艺术叛徒”:刘海粟绘人性之真
    第二节 女画家的觉醒与坚守
        一、“无我之境”:潘玉良的《假面具》独白
        二、“人类之爱”:蔡威廉的《自画像》宣言
    第三节 作为“中国艺术复兴”理想图像的女性肖像
        一、“中国艺术复兴”的精神理想
        二、《关紫兰像》及其象征意义
第四章 女性肖像题材与中国油画的观念建构
    第一节 民族特质:油画观念的多元化倾向
        一、中国油画的“调和观”
        二、中国油画的“自然观”
    第二节 观看方式:油画观念的差异化合作
        一、两种女性肖像类型的观看方式
        二、中国油画家的观看方式
    第三节 “整体观”的建构及其重要性
        一、创作视域的整体观
        二、研究视域的整体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中西融合视域下中国写意油画的意境构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选题的主要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选题的主要难点
        (二)选题的创新之处
    四、对本命题研究的价值
第一章:作为中国美学概念的意境说提出
    第一节 唐代意境说的初建
        一、老庄“有无虚实”之说作为意境的理论渊源
        二、意境理论建构中的“道”之深层认同
        三、意境的历史形态梳理及初建
    第二节 中国绘画理论“意境”说的提出
        一、笪重光《画荃》中“意境”说的提出
        二、“真境”与“神境”说
    第三节 意境说的审美本质内涵
        一、意境是意象的核心性表达
        二、意境的主体体验和审美氛围
        三、写意手法透出的意境感
第二章:西方油画中的审美内涵
    第一节 西方美学“理念”说的建构
    第二节 巴比松画派的情感诉求
        一、朦胧抒情的画面——柯罗
        二、质朴情感的讴歌——米勒
    第三节 印象主义的印象
        一、日出印象的情境——莫奈
        二、光影的情感表达——毕沙罗
        三、遥阔星空的想象——梵高
    第四节 野兽画派和表现主义的情感宣泄
        一、简洁明快的色彩激情——马蒂斯
        二、生命的共鸣与呐喊——蒙克
第三章:中西融合视域下中国油画写意精神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西画东渐的碰撞与融合
    第二节 中国写意油画家的艺术追求
        一、平和内敛的心声心影——林风眠
        二、中西融合的苍茫之境——刘海粟
        三、情境融合的意象油画——罗工柳
        四、故土乡情的心境表达——吴冠中
        五、委婉抒情的江南意蕴——苏天赐
第四章:中国写意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意境表达异同比较
    第一节 空间意境表达的异同
        一、中国传统绘画空间与意境的表现
        二、中国写意油画意境与空间的表现
        三、中西绘画的时空变量维度研究
    第二节 笔意表现语言的异同
    第三节 中国传统绘画与中国写意油画审美取向的异同
第五章:中西融合视域下写意油画意境表达的鲜明特色
    第一节 心境一体的意境表现
    第二节 寓情于物的意境凸显
    第三节 中国传统画法与西方油画的融合创新
        一、中西艺术精神本体性质
        二、中西艺术美学精神本体论的异同研究
        三、东方的空灵·西方的缤纷
结论
参考文献
    一、学术着作
    二、西方文献资料
    三、学术期刊文献
    四、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10)民国时期中国传统题材油画形式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缘起
    二、价值意义
    三、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四、前期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五、创新点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国时期油画中国传统题材探索的历程
    第一节 民国初期的新兴美术教育
        一、传统美术“画院”、“师徒制”向美术学校/系的转型
        二、油画家兼美术教育家的美术教学
        三、中西美术教材比较
    第二节 上海洋画运动中传统题材的运用
        一、上海洋画运动的意义
        二、传统题材油画与现代主义风格的互融
        三、西画社团共存的多元化格局
        四、女性人体写生对封建传统礼教的挑战
        五、西洋画传播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回归传统
        一、对民族传统艺术精神价值观的反思
        二、关于“抗战绘画”的中国传统题材与技法的应用
        三、纯粹美术思想的提倡对回归传统的影响
        四、艺术民族化与大众化思潮的倡导
        五、艺术宝库敦煌研究的风潮
        六、中国传统民族题材和形式的初步确立
第二章 写实性、表现性油画语言与中国传统人物题材
    第一节 中西人物画的同和异
        一、传统中西人物画的比较
        二、近现代中西人物画的传统沿袭与交融
    第二节 典型案例分析——代表性艺术家与其作品
        一、写实性油画与中国历史题材的融合——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二、戏曲性的视觉化——林风眠、关良的油画戏曲人物画
第三章 表现性油画语言与中国传统山水题材
    第一节 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的同和异
        一、传统风景画与山水画之同
        二、传统风景画与山水画之异
        三、山水画吸收风景画的美学和技巧
    第二节 典型案例分析——代表性艺术家及其作品
        一、风景油画中的表现性——中国表现主义先驱刘海粟
        二、“脉脉之思”——王悦之风景油画之表现性
第四章 表现性油画语言与中国传统花鸟题材
    第一节 西方静物画与中国花鸟画的同和异
        一、传统静物画与花鸟画之同
        二、传统静物画与花鸟画之异
        三、近现代静物画与花鸟画的同和异
    第二节 典型案例分析——代表性艺术家及其作品
        一、从东方马蒂斯到现代八大山人——丁衍庸静物油画中花鸟题材的表现性
        二、以花卉作为自我的观照——常玉静物油画中的传统花鸟题材意蕴
第五章 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与民国油画的意象
    第一节 西画的“诗画异质”与中国画的“诗画一体”
        一、诗画关系差异的哲学和美学背景
        二、从模仿说探寻西方诗画异质的必然性
        三、从意境论尝试中国诗画融合的必然性
        四、“意象性”——中西诗画关系的异中之同
    第二节 典型案例分析——代表性艺术家及其作品
        一、人物写实技法与古典诗词意蕴的融合——李毅士《长恨歌画意》
        二、意象与诗化——颜文梁写实性风景油画
        三、古典诗词意蕴的表现性——常玉、潘玉良的静物油画
第六章 民国时期传统题材油画形式语言的特征
    第一节 传统题材元素的符号化运用
        一、中国传统人物形象符号的运用和表现
        二、中国传统山水形象符号的运用和表现
        三、中国传统花鸟形象符号的运用和表现
    第二节 意象性表现语言的多样化
        一、东西方意象油画的渊源
        二、民国油画意象性表现语言特征
        三、油画作品中的个性化意象特征
    第三节 图形色彩的书写性特征
        一、西方现代派油画中的书写性
        二、中国画线性笔墨糅入西方油画笔触
        三、书写性与图形的生成
        四、书写性与色彩的挥洒
    第四节 东方平面化装饰图式的构成倾向
        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装饰美
        二、西方现代派中与东方艺术类似的平面性
        三、运用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平面构成形式
        四、“计白当黑”式平面构图形式
结论
    一、西方媒介中国精神
    二、传统题材的继承对当代架上绘画教育的启示
    三、艺术遗产与文化资源的当代转换
    四、现代美术史的拾遗补缺
    五、写实与表现:发展还是对垒?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刘海粟绘画美学思想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实业救国背景下康有为的绘画思想研究[D]. 金梦.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D]. 战红岩.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D]. 张民生.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4]刘纲纪书画美学思想研究[D]. 韩华宁.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2)
  • [5]海派美术大家哈定研究[D]. 徐亮. 上海大学, 2020(03)
  • [6]刘海粟美术教育思想研究[D]. 祖洪越.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中国画线条独立性审美研究 ——以20世纪画家的笔墨论为中心[D]. 朱佳瑞. 长安大学, 2020(06)
  • [8]1912-1937年中国油画中的女性肖像题材研究[D]. 谭潇潇.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9]中西融合视域下中国写意油画的意境构成[D]. 李立红.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10]民国时期中国传统题材油画形式语言研究[D]. 马楠. 上海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刘海粟绘画美学思想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