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硬道理——今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发展是硬道理——今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今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袁蕊[1](2020)在《“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及其治理研究》文中提出矛盾和冲突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任何时代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从经济结构到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经济生活到精神生活、人际关系到价值观念,无不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迁。这种历史变迁,一方面使得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有了全面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无直接利益冲突”正是伴随着我国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出现的,是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正确理解、认识、化解和防范“无直接利益冲突”,维护国家的和谐与稳定是当务之急。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无直接利益冲突”与西方话语下的“社会冲突”具有不同的属性。“无直接利益冲突”可治可防可化解,具有人民内部矛盾属性。因此,文章围绕“无直接利益冲突”治理的依据、以往治理的成败得失、今后的治理方向和目标等问题展开。在写作逻辑顺序上,首要工作是对“无直接利益冲突”进行了阐释,即在文章开篇对“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形成了有关称谓辨析、表征、成因和影响等一般性理论,确定我们全面认识和了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重要前提。我们认为,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不能脱离社会实际而展开,“社会转型”是考察“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最大的实际,为此我们把社会转型期,作为“无直接利益冲突”发生的社会背景。正是在此背景下,社会利益格局发生分化、社会阶层多元化,特别是贫富差距扩大引发人民群众强烈的不满情绪,才产生了庞大的源头性矛盾,为发生“无直接利益冲突”埋下隐患。转型期,原有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失效、缺位、错位,新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尚未健全,社会整合力和控制力下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错,社会心理发生变异等综合因素,导致“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生成。其中,心理因素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方面。心理因素包括社会心理和群体心理两个方面,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功效。社会心理是“无直接利益冲突”发生的基础性心理,是长期存在的心理感受;群体心理具有短暂化、情景化等特征,是特定情境下,特定群体的心理状态。从“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的群体心理着手,通过研读大量案例得出:“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不仅有消极的群体心理,还存在正面、积极心理。调控、疏导负面心理,鼓励、保护正面心理,能够为我们从根本上防范、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赢得宝贵的时间,创造和谐的氛围;也有利于引导民众养成健康、理性、乐观、向上的群体心理。这对于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凝聚全社会力量、助推中国梦实现,有着无法替代的积极意义。这一观点是论文的创新点。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具着深厚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矛盾的论述、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矛盾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矛盾治理理论是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无直接利益冲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而爆发。20世纪90年代,我国出现了直接利益冲突事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直接利益冲突逐步演化为无直接利益相关的冲突。这一新型社会冲突走入学者的视野,成为广泛研究的议题。学界关于其概念内涵、性质、影响及治理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讨。以往学者对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学理研究、各级政府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依据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治理不足的原因,深入探索新时代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新模式。新时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化。受国外社会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冲击和网络政客的蛊惑,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外部条件风险增加。国外反华势力故意挑起或利用国内焦点事件,制造冲突事件,丑化中国;国内社会结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等发生变化,社会矛盾也随之有了新的变化和特征,这些都为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带来挑战和困难。机遇总是伴随挑战和困难。新时代,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为价值引领,调整、规范人民内部矛盾的各种利益关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在党内,中国共产党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披荆斩棘的政治勇气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风建设呈现新气象和新变化,这已然成为党和政府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底气和机遇。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是研究问题最终的落脚点。创新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首先要创新治理思维。“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双方不是绝对的对立,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冲突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政府要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转变治理理念。从传统的斗争思维、紧张对峙、政治控制方式转变为以和谐思维为指引、以官民的平衡互动为契机、以多元社会治理方式为路径,深化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思维认知。其次要推动治理制度完善。制度是规范、原则、价值观念和体系在国家强制力层面的具体呈现,是社会运行的保障。从创新调解制度、信访制度和诉讼制度等方面入手,为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提供保障。再次要构建治理新格局。通过加强治理主体间的协同,强化治理方式融通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最后要优化治理化解机制。机制是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制度必须依赖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才能有效运转。“无直接利益冲突”是学术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热点,也是透视中国政治生态的重要渠道。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需要冲破以往旧的、静态的、排他的、刚性且脆弱的治理体系,构筑动态的、包容的、柔性且坚韧的治理体系。这种现代化的治理观和治理体系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神内核,也是实现“无直接利益冲突”良性治理的关键所在。

彭佳楠[2](2020)在《邓小平发展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广阔背景下,邓小平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发展观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邓小平发展观。邓小平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改革开放历史抉择后,重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性问题展开的。在邓小平发展观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深入阐释邓小平发展观,对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除了绪论外,正文部分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对邓小平发展观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概述。第一,主要围绕邓小平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进行展开的。邓小平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曲折发展提供了经验与教训、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理论基础方面主要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发展观是邓小平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第二,主要围绕着关于发展观的内涵、关于发展的战略地位、关于发展的推动力、关于发展的道路、关于发展的方法论原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的。邓小平发展观是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核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发展的地位是发展是硬道理、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发展的推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改革和人民群众,发展的道路是“三步走”发展战略等等,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原则。第三,分析了邓小平发展观对于指导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阐明了邓小平发展观与习近平新发展理念一脉相承的关系。从新时代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三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发展观的当代价值。

张杨[3](2018)在《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对新发展理念作了概括和阐述,党的十九大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作了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深入研究习近平新发展理念,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轨迹,系统总结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快速、协调、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新发展理念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发展理念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发展观为习近平新发展理念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习近平新发展理念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国际背景方面,习近平新发展理念是符合时代背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理念。国内实践基础方面,习近平新发展理念根据中国现阶段实际国情的要求而提出,中国现阶段的发展问题迫切呼唤新发展理念落地。习近平新发展理念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和丰富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组成,五者之间不仅各自蕴含独特的发展作用而且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深入推进习近平新发展理念。要通过创新发展增强发展动力,通过协调发展形成优化的发展结构,通过绿色发展实现永续发展,通过开放发展拓展发展空间,通过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新发展理念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新发展理念具有坚定的目标指向,其立足于新时期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发展理念还具有科学性、人民性、针对性、战略性、整体性、实践性等鲜明特征。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行动纲领,必须长期坚持。习近平新发展理念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并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效。习近平新发展理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创新、对国外发展理念的重大超越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引领。习近平新发展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不断强化了发展动力、充实了发展内容、提高了发展质量、提升了发展层次、实现了发展目的。

张永金,陈国平,温茂凤[4](2016)在《重建皮革行业发展新逻辑——福建皮革行业生态实地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福建皮革行业自2007年之后的发展,可谓艰难曲折。尤其是受到福建泉州泉港皮革集控区从建成到投入使用的一波三折(2007年发生4.20打砸事件,2009年因受8.31事件波及被停产)的发展影响,让福建皮革企业的发展跌入到万丈深渊。彼时,正值泉州皮革行业连遭重创,在市场普遍低迷的大环境下,晋江环境污染大整治行动更让皮革行业的发展陷入僵局:被责令搬入晋江安东皮革工业区生产的青阳9家皮

张广[5](2010)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指针,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研究内容,系统考察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对发展、发展理论、发展观的概念进行辨析,论述发展观的演变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特征。追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毛泽东的发展观、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形成。同时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国外合理发展观进行举要,与科学发展观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并对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国内外背景展开分析。最后,论述科学发展观的当代价值,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重大意义。对科学发展观形成过程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以及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合理解读,有助于丰富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研究成果,并达到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目的。科学发展观的研究还需要注意许多问题,不但要注重内容的充实还要注重方法的更新,科学发展观要实现其价值,需要我们理论工作者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增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李振宇[6](2009)在《论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文中研究表明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充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经验,并分析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经验而提出的崭新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发展的实践品格、邓小平发展目的论和邓小平的全面协调发展论,是对邓小平发展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张岑,王佳政,王代言[7](2008)在《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发展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文中认为发展问题在邓小平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邓小平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过程中,对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新经验、新概念和新思想,构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发展观。邓小平的发展观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与之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有着非凡的意义。

彭建军[8](2007)在《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的历史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十分重视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总结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历史经验的理论结晶。本文认为“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推动发展”是我们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的基本线索。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历史经验的逻辑起点。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文试图从人学角度,分三个层面和九个方面来展开本课题的研究。“什么是发展”的问题是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发展”问题的解决为其他发展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同时直接影响其他问题解决的思维逻辑、思维方法以及解决途径。“什么是发展”的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内在本质层面即发展本质问题,一是外在表现层面即发展目标问题。本文第一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发展本质问题的回答进行了历史考察和经验总结。历史反复证明,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推进社会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的核心理念。第二章则对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目标问题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充分论证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诉求,更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实质上是讨论发展价值问题,而价值是相对一定的发展主体而言的,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要从两个方面来阐释。首先是要弄清楚谁是发展主体,然后才是发展价值的定位问题。本文第三章对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三代领导集体发展主体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们深刻总结我们党认识和处理发展主体问题历史经验的必然结论。第四章着重考察的是我们党认识和处理发展价值问题的历史经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由于历史任务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对发展价值作出了不同的定位。但是不管如何定位都始终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这正是我们党推进社会发展的价值旨归。在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之后,必然要求对“怎样推动发展”的问题作出科学回答。本文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发展环境、发展战略等五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在“怎样推动发展”问题上的历史性贡献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概括。这些历史性贡献为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第五章关于发展道路问题。在当代中国发展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而成功的探索。从毛泽东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到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再到新时期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崭新设计,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是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着重于社会制度层面上发展道路的选择,第二代领导集体则着重于体制层面上发展道路问题的解决,而第三代领导集体着重于具体模式上发展道路问题的回答。第六章关于发展阶段问题。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发展阶段问题上提出了一个基本设想,但没有使这个问题获得圆满的解决。直到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这个世纪性的难题才得以破解。这一理论在第三代领导集体执政之后又获得了新的发展。第七章关于发展动力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和社会主义的传大实践,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使发展动力问题这个困扰人类几千年之久的斯芬达克斯之谜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获得了创造性的破译。第八章关于发展环境问题。和的思想,和为贵的思想千百年来是中华民族普遍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和谐理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营造安定和谐的国内环境和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理念。第九章关于发展战略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和政府基于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先后提出、实施了不同的社会发展战略。本文从历史背景、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践效果等方面分析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战略的具体特点,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上述三个层面九个方面的历史经验,相互印证、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韩琛[9](2007)在《漂流的中国青春 ——中国当代先锋电影思潮论(大陆1977年以来)》文中研究表明本论引入先锋电影思潮的理论模式来概括中国新时期艺术电影的发展进程,将具有强烈探索精神的一代电影人的历史性出场描述为摆脱传统电影观的影像先锋,把第五代和第六代电影看作是前后递延的先锋电影思潮来认识,并据此形成了中国当代先锋电影的基本概念:中国当代先锋电影系指文革结束之后,出现在中国大陆的一种前驱的艺术电影创作倾向,它是在现代性思潮影响下,以反抗旧的电影模式为行动策略、创造新的电影思维为价值旨归,并最终改变了中国电影的整体面貌的电影创新运动。从第五代的老先锋到第六代新生代,当代中国的先锋电影展示了一个从启蒙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转型轨迹,后者从前者那里突围出来并与之对立。本论的启蒙主义是对19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的一种理解与阐释,即以隐喻的方式——反封建,把中国大陆的历史反思置于传统/现代、中/西的二元对立中,再次完成关于现代性的价值重申与文化想象,并通过对个体主体和人类主体的肯定吁求人的自由和解放。1980年代后期,新启蒙运动作为一个社会文化思潮的内在同一性已不复存在,启蒙主义先锋电影思潮亦告式微。九十年代之后的中国大陆的社会文化心态去路不明,整个社会的文化格局趋于多元化,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话语逐渐浮出水面。本论的后现代主义系指一种后现代文化精神,它体现为这样一种情形:注重直觉与现象,期待在现代的范畴内以表象的形式表达不可表现之物;主张多元性、开放性,排斥趣味的同一,任何同一性的价值模式都可能导致新的霸权与奴役;强烈的反思精神与变革的渴望,但其目的并非在于反思与变化本身,而是为了传达一种强烈的不可表现之感。1983年,中国当代先锋电影迎来了它真正的发端——第五代电影。《黄土地》之后,第五代导演被正式命名,并以他们为基准点,向上追溯了新中国电影的前四代电影人,作为坐标基点的第五代电影显然标志了一个辉煌电影时代的开始,是1980年代的电影先锋。第五代电影的出现不但意味着中国电影的精神启蒙与历史反思的深化,而且也引领了“寻根”电影思潮,1980年代中期的诸多电影作品以寻根的文化策略表达了启蒙主义诉求。以《红高粱》的获奖为标志,第五代电影的艺术实验基本告一段落,然后便迅速滑坡并趋于瓦解,其作为一个先锋电影思潮的历史使命已经基本完成。以第五代为主体的启蒙主义电影是80年代最具生命活力和艺术探索精神的电影思潮。从主题看,它们的启蒙主义诉求应和了时代精神,电影镜头深入到了现实、历史、文化的诸层面,表达了人性解放和文化反思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这些电影崇尚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以颠覆性的构图和浓烈的色彩,冲击已模式化了的革命现实主义电影模式,诸多电影突破了文学对于电影的束缚,具有了的“电影性语言”,不再依靠戏剧性情节结构叙事,而致力于营造情感或者心理的镜头逻辑,真正颠覆了中国电影的“影戏”传统。第五代电影以民族寓言的宏伟叙事对抗革命乌托邦的宏伟叙事,以历史寻根的反思精神延续了“五四”以来反思国民性的启蒙主题,是80年代启蒙主义文化思潮的一个重要分支。八十年代中后期,作为一个世俗现代化过程的神学阶段,启蒙主义文化思潮面临终结,时代需要另外一个文化先锋,把人们带回凡间,王朔应运而生。1988年,有四部王朔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有明显的文化反抗意识,人生困境与无奈游戏的表达脱离了一般娱乐电影的艺术趣味,其“顽主”式话语策略是对文化精英与政治精英共同制造的中国当代启蒙主义文化神话的消解,形成了又一个先锋电影思潮——玩世现实主义电影思潮。这是一个过渡性的电影思潮,其意义在于作为一个桥梁衔接起了启蒙主义电影思潮与后现代主义电影思潮,这也是王朔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他是联结两个文化时代的焊点。过渡性质决定了玩世现实主义电影思潮的短暂,瞬间闪光之后,就堕入大众文化的怀抱,冯小刚电影是这个电影思潮媚俗化的变体。八十年代末,中国大地风云变幻,大众狂欢后是心灵的空寂,生活的事实不能支撑乐观的理想,精英和观众已经回家,广场旷漠无人。此刻显身的第六代电影以挑战第五代电影的姿态出现,推崇“纪实与客观”的“克拉考尔路线”作为自己的电影宗旨,以区别并反抗第五代的表现主义电影美学。第六代电影人的用客观的电影镜头,以表象自身的形式使不可表现之物表现出来,显示出一种后现代主义精神: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一代推崇的是差异、自由、多元、宽容的生命态度,这是一个凡人的世界,凡人的生活没有梦想,只有漂流于时间之河的无数精神碎片。这个总体思潮之下存在着两个历时性的阶段:九十年代前期主要以关注边缘人群为主,这是一种存在虚无感的体现,其主体性的特征是集体情感和意识形态表达的终结,个体沉迷于一种基于个人情感和去意识形态化的存在性体验;九十年代后期,第六代电影人将目光从自我转向他者,开始深入底层生活,表现中国社会真正的主体——底层中国的沉默多数。后现代主义电影思潮除却上述两个主要的方向之外,还包含着其他多样的风格和类型的电影,共同构成了这个思潮的多元共生的格局。2000年之后,中国大陆出现了几部重要的女性电影,新生代女性导演们不约而同地在电影中建立了一个男性主体缺失的女性空间,导演以极其个人化的视角关注了女性独特的生命经验、内在心理以及成长历史,体现并解构了性别关系中所隐含的权力结构和文化秩序,这些女性电影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文化自觉的女性主义电影思潮。如同第五代老先锋的瓦解与坠落一样,第六代电影也最终与大众文化合流,其先锋电影实践告一段落。中国当代先锋电影的失落源于其自身存在的悖论:一方面是变化原本就是现代性传统,先锋电影具有内在的否定自身的倾向,并最终为主流/商业文化所利用,先锋电影的成功也就是失败;另一方面是中国当代先锋电影的后殖民性往往消解其本土性的文化内涵,成为西方文化霸权的镜中幻象,先锋电影商业化的生存方式是其落网其中的主要原因。从第五代电影到第六代电影,中国当代先锋电影思潮经历了从启蒙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递,潮起潮落间却有着内在的驱动力贯穿其间,那就是人们对于束缚和禁锢的超越,对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对于美的向往和沉迷,而先锋电影的颠覆性、革命性、实验性正是这种超越和追求的具体化。

赵存生[10](2007)在《闪耀着辩证法光芒的邓小平发展思想》文中提出邓小平的发展思想是闪耀着辩证法光芒的科学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深入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发展思想以及浸透、闪耀在其中的辩证法精髓,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及其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今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今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理论分析
一、“无直接利益冲突”概念界定
二、“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生成
    (一)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成因
    (二) “无直接利益冲突”发生机理
三、“无直接利益冲突”的表征
    (一) 弱势群体为主体
    (二) 借机发泄为目的
    (三) 偶发事件为起因
    (四) 以政府部门为冲突对象
    (五) 表现形式多样化
四、“无直接利益冲突”的负面影响
    (一) 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 损害政府权威和政治合法性
    (三) 破坏社会心理
    (四) 阻碍人民政治素质的提高 第二章 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学理依据
一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属性定位
    (一) 定位“无直接利益冲突”属性的依据
    (二) “无直接利益冲突”属性的层次性分析
    (三)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多元属性分析
二、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理论依据
    (一)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矛盾思想为理论指导
    (二) 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矛盾理论为理论基石
    (三) 以西方集体行为和社会冲突理论为镜鉴 第三章 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价值意义
一、契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
    (一) 提高对人民主体的关切
    (二) 实现治理理念的现代化
    (三) 推进治理方式的民主化
二、符合建设平安中国的题中之意
    (一) 法治是建设平安中国的根本依托
    (二) 协同治理是建设平安中国的重要手段
    (三) 综合治理是建设平安中国的必然趋势
三、符合基层治理的内在要求
    (一) 基层治理是防范冲突的第一道防线
    (二) 基层治理是引领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
    (三) 基层治理效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第四章 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一、治理初探阶段(1949-1992)
    (一)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的治理(1949-1978)
    (二) 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四大召开时期的治理(1978-1992)
    (三) 阶段特征
二、艰难探索阶段(1992-2012)
    (一) 党的十四大至党中央对“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确认期间的治理(1992-2006)
    (二) 2006年至党的十八大前夕的治理(2006-2012)
    (三) 阶段特征
三、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一) “无直接利益冲突”新特征
    (二) 治理理念新发展
    (三) 治理实践新探索
四、“无直接利益冲突”治理的基本经验
    (一) 必须坚持直面社会矛盾和冲突
    (二) 必须坚持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矛盾
    (三) 必须坚持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四) 必须提高政府阶段性应对能力 第五章 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现实新境遇
一、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新契机
    (一) 以新时代开启治理新征程
    (二) 以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任务为价值引领
    (三) 以新时代党风建设新气象为精神铸魂
二、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 国外社会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冲击
    (二) 国内社会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变化
三、推进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面临的难题
    (一) 传统滞后的治理理念
    (二) 僵化闭塞的治理方式
    (三) 不健全的治理机制 第六章 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创新思路
一、创新治理思维
    (一) 以和谐理念推动思维方式转变
    (二) 以协调方式促进立场关系转变
    (三) 以包容理念推进治理方式转变
二、推动治理制度完善
    (一) 完善调解制度
    (二) 健全信访制度
    (三) 加强诉讼制度
三、加强治理主体协同
    (一) 加强党委的组织保障
    (二) 突出政府的主导力量
    (三) 强化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
    (四) 畅通公众参与渠道
四、强化治理方式融通
    (一) 发挥民主协商的优势
    (二) 夯实法治保障
    (三) 激发科技治理效能
五、优化治理化解机制
    (一) 完善多元纠纷裁决机制
    (二) 建立责任明晰的联动机制
    (三) 加强对抗行动的制动机制
    (四) 建立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邓小平发展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1.1 选题目的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3.1 文献研究法
        0.3.2 理论与实践结合法
        0.3.3 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
    0.4 创新点
1 邓小平发展观的形成
    1.1 邓小平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1.1.1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1.2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曲折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1.1.3 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2 邓小平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观
        1.2.2 列宁的发展观
        1.2.3 毛泽东的发展观
2 邓小平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2.1 关于发展观的内涵
        2.1.1 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1.2 发展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2 关于发展的战略地位
        2.2.1 发展才是硬道理
        2.2.2 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2.3 关于发展的推动力
        2.3.1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3.2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3.3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依靠力量
    2.4 关于发展的道路
        2.4.1 “三步走”发展战略
        2.4.2 推动社会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
        2.4.3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
        2.4.4 抓住机遇推动中国发展
    2.5 关于发展的方法论原则
        2.5.1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
        2.5.2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5.3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2.5.4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 邓小平发展观的当代价值
    3.1 新时代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3.1.1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3.1.2 以解放思想的创新思维推动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3.1.3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3.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
        3.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2.2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3.3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3.3.1 必须坚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3.2 必须明确“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3.3.3 牢牢把握新时代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阐释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发展理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思想
        二、列宁的发展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发展理念
        一、“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发展的探索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发展的探索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发展的探索
        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发展的探索
    第三节 中国传统发展理念
        一、“大同思想”与“小康社会”的传统发展理念
        二、“和合思想”的传统发展理念
        三、“天人合一思想”的传统发展理念
        四、“民本思想”的传统发展理念
第二章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国际背景
        一、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
        二、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
        三、全球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四、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
    第二节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形成的国内背景
        一、经济发展不协调
        二、社会发展不平衡
        三、文化发展不配套
        四、生态发展不可持续
第三章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要求
    第一节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
        一、创新发展——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二、协调发展——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开放发展——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
        五、共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二节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
        一、以创新发展增强发展动力
        二、以协调发展优化发展结构
        三、以绿色发展提高发展质量
        四、以开放发展拓宽发展空间
        五、以共享发展促进社会公正
第四章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目标指向与鲜明特征
    第一节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目标指向
        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第二节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鲜明特征
        一、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性
        二、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人民性
        三、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针对性
        四、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战略性
        五、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
        六、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性
第五章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成效
    第一节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理论贡献
        一、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创新
        二、对国外发展理念的重大超越
        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引领
    第二节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成效
        一、创新发展加速推进,强化了发展动力
        二、协调发展有序进行,充实了发展内容
        三、绿色发展贯彻落实,提高了发展质量
        四、开放发展不断拓展,提升了发展层次
        五、共享发展成效显着,实现了发展目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研究的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1章 从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
    1.1 发展观概述
        1.1.1 发展、发展理论和发展观的概念及关系
        1.1.2 发展观的演变
    1.2 科学发展观概述
        1.2.1 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
        1.2.2 科学发展观的显着特征
    1.3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理念的创新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及形成背景
    2.1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2.2 科学发展观与三代领导人的发展理论
        2.2.1 毛泽东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2.2.2 邓小平发展观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2.2.3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2.2.4 科学发展观对三代领导人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2.3 国外合理的发展观及其对科学发展观的启示
        2.3.1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发展观
        2.3.2 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2.3.3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2.3.4 国外发展观的启示
    2.4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国内外背景
        2.4.1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内在动因
        2.4.2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外在依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学发展观的当代价值
    3.1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2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指针
    3.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党对我国和世界发展高度负责的表现
    3.4 科学发展观正确解答了发展中的代价问题
    3.5 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发展中人的地位问题
    3.6 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7 科学发展观指明了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论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继承发展了邓小平发展战略思想的实践品格
二、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以人为本,继承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目的论
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继承发展了邓小平的全面协调发展论

(7)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发展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提出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历史昭示我们的客观真理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四)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是保证中国稳定的需要
二、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内涵
    (一)发展或经济发展就是指经济增长
    (二)经济发展是指经济的综合发展
        1.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十分强调投入要素的改善和要素结构的变化。
        2.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在突出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注重增长质量、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强调结构的协调和优化。
        4.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将提高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反贫困作为基本出发点。
        5. 邓小平强调的发展,实际是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三、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一脉相承性
        1. 邓小平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都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2. 邓小平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高度肯定和重视发展,强调发展的必要性。
        3.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4. 邓小平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都坚持了改革开放的“动力论”思想。
        5.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都坚持了综合发展的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发展
        1.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概念
        2. 完成了主要关注问题的历史性转变
        3. 关注发展问题的理论视角发生了变化
        4. 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
        5. 更加注重“整体文明建设”

(8)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的历史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论题缘起与意义
    二、概念阐释与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本质问题的初步探索
        (一)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本质的初步探索
        (二) 理想与现实的背离:经济增长曾一度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导向
        (三) 第一代领导集体认识和处理发展本质问题的经验教训
    二、改革开放时期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发展本质的认识深化
        (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发展本质认识的逐步深化
        (二) 理论与实践的偏差:经济发展绝对化对邓小平发展本质认识的曲解
        (三) 第二代领导集体认识和处理发展本质问题的深刻启示
    三、新时期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发展本质的科学揭示
        (一)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发展本质的全面阐释
        (二)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发展本质的理论创新
        (三) 借鉴与超越的统一: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发展本质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回答
    四、经验启示: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
        (一)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本质认识的理论升华
        (二) 以人为本是党推进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科学理念
        (三)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科学发展
第二章 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毛泽东:从初步“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
    二、邓小平: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 经济富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
        (二) 政治民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三) 精神文明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三、新时期社会发展目标的全面整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
        (二) 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整体性目标
        (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性目标
    四、我国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深化和转换
        (一) 由“理想”到“现实的转换
        (二) 由“重物”到“重人”的转换
        (三) 由“单面”到“全面”的转换
    五、经验启示: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 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标出发,积极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二) 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标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三) 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标出发,就必须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公平发展的社会环境
        (四) 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标出发,设计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发展目标
第三章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发展的主体意识
    一、战争与革命时代背景下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发展主体思想
        (一) 战争与革命时代背景下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主体内涵的界定
        (二)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认识和处理发展主体问题的历史贡献
    二、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发展主体思想
        (一) 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发展主体内涵的拓展
        (二)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识和处理发展主体问题的实践创新
    三、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主体思想
        (一) 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发展主体内涵的把握
        (二)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认识和处理发展主体问题上的理论飞跃
    四、经验启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发展主体意识的有效体现
        (一)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二) 必须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三) 必须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章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推进杜会发展的价值旨归
    一、落后就要挨打——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价值的定位
        (一) “落后就要挨打”的提出及其内涵
        (二) 毛泽东从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定位发展价值的历史背景
        (三) “落后就要挨打”从从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对发展价值的阐释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发展价值的定位
        (一)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提出及其内涵
        (二) 邓小平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定位发展价值的原因探析
        (三) “发展才是硬道理”对发展价值的定位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发展价值的定位
        (一)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提出及其内涵
        (二) 江泽民从执政合法性基础的角度来定位发展价值的因素分析
        (三)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执政合法性高度对发展价值的解读
    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发展的价值旨归
        (一) 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前提和基础
        (二)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制度保障
        (三)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政治保证
第五章 一个很有意义的榜样——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道路问题的历史经验
    一、制度架构: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
        (一)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原因及历史条件
        (二)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社会主义改造
        (三)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启示
    二、体制转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一)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
        (二)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失误探因
        (三) 邓小平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拓
    三、模式创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设计与推进
        (一) 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必然性
        (二)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三)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设计
    四、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道路问题经验的历史启示
        (一)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二)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不断促进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
        (三)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四) 必须不断扩大党内民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才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第六章 一个世纪性难题的解答——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阶段问题的历史经验
    一、“社会主义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设想
        (一) “社会主义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论断的提出
        (二) “社会主义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论断的含义
        (三) “社会主义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论断的指导意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贡献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内涵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对新时期社会发展阶段的崭新定位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定位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四、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阶段问题经验的历史启示
        (一) 必须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增强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自觉性
        (二) 必须坚持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分析现实社会,避免把社会发展的可能性阶段与现实性阶段等同起来
        (三) 必须充分认识社会发展阶段客观规律,在实践中把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起来
第七章 一个千年之谜的创造性破译——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动力问题的历史经验
    一、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动力——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的理论贡献
        (一) 毛泽东探索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时代背景
        (二) 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实践创造
        (一) 邓小平探索社会发展动力的时代背景
        (二) 以邓小平为核心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发展动力思想
    三、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对党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丰富发展
        (一) 江泽民探索社会发展动力的时代背景
        (二) 以江泽民为核心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动力思想
    四、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动力问题经验的历史启示
        (一) 必须全面分析和深刻把握社会发展动力系统
        (二) 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精神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三) 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章 一个超越国界的价值诉求——中国共产党创造发展环境的历史经验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创造安定和谐的国内环境
        (一)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二) 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
        (三)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论断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造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
        (一)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二)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三) 倡导“和谐世界”新理念
    三、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一) 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二) 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
        (三) “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思路
    四、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环境问题经验的历史启示
        (一) 和谐思维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钥匙
        (二) 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科学发展
        (三)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九章 一个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战略问题的历史经验
    一、“两步走”:曲折探索时期党的社会发展战略的最后抉择
        (一) 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曲折探索
        (二) “两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
        (三) 实施“两步走”战略的重大意义
    二、“三步走”:改革开放时期党的社会发展战略的适时调整
        (一) 改革开放时期党的社会发展战略的适时调整
        (二) “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色
        (三) 实施“三步走”战略的重要意义
    三、“新三步走”:新时期党的社会发展战略的深层分解
        (一) “新三步走战略”深化了对“三步走战略”的认识
        (二) “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色
        (三) 实施“新三步走”战略的重要意义
    四、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战略问题经验的历史启示
        (一) 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 必须坚持先进性与现实性统一的原则确立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 必须坚持科学性和可行性统一的原则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四) 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9)漂流的中国青春 ——中国当代先锋电影思潮论(大陆1977年以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从启蒙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中国当代先锋电影思潮的一种理论建构或虚构 一
    先锋何为——作为先锋电影思潮的启蒙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二
    颠覆与整合——中国当代先锋电影思潮的基本特征 三
    先锋与媚俗——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先锋电影思潮 四
    反抗中的溃败——关于中国当代先锋电影思潮的反思 第一章:启蒙主义电影思潮之一——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与第五代电影的崛起 一
    缘起:激进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束与现代性想象的重建 二
    现代性想象与“创伤记忆”——电影语言现代化论争和“伤痕电影”创作 三
    “文革之子”的电影实验——第五代电影的身份政治及“现代意识” 四
    “错位”时代的知识神话——《黑炮事件》、《错位》兼及黄建新电影 五
    小结:革命传奇与民族寓言——论第五代早期电影的叙事策略和启蒙意识 第二章:启蒙主义电影思潮之二——作为第五代创作巅峰的“寻根”电影 一
    缘起:文化热
    文化反思与“以复古当革新”的文化建设 二
    现代先锋派的信仰乌托邦——《猎场扎撒》、《盗马贼》兼及田壮壮电影 三
    人性光芒里的家国想象——民族—国家视域中的第五代战争题材电影 四
    日神与酒神的双重变奏——《孩子王》和《红高粱》的青春梦与寻根情 五
    小结:反思中国与制造中国——第五代寻根电影的意义
    流变与悖论 第三章:启蒙主义电影思潮之三——第五代的城市影像及迟到的“经典” 一
    缘起:城市化
    市场经济与启蒙的终结 二
    喧闹的城市与飘零的乡愁——现代性反思与第五代城市电影 三
    历史归来抑或尘埃落定——记忆的政治与第五代的迟到经典 四
    小结:昨日先锋的启蒙神话——启蒙主义电影思潮的虚构与解构 第四章:玩世现实主义电影思潮——“王朔电影”:一个裂隙
    过渡或者前兆 一
    缘起:市民社会
    文化危机与大众文化的兴起 二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轮回》与《浮出海面》的彼此对话与取消 三
    “浮出海面”的另类先锋——玩世现实主义与“王朔电影”的先锋性 四
    小结:“过把瘾就死”与“动物凶猛”——玩世现实主义作为一个过渡电影思潮的意义与影响 第五章:后现代主义电影思潮之一——关注边缘人群的一支 一
    缘起:消费时代的降临与后革命氛围的紧张与空虚 二
    无名时代的共名想象——第六代电影的身份政治及其影像流变 三
    后革命氛围的青春期小史——青年亚文化与第六代电影的青春叙事 四
    对抗的激情与快感的政治——同性恋亚文化与第六代电影的同性恋影像 五
    小结:反抗与认同的政治学——论承认的政治与第六代电影的边缘影像 第六章:后现代主义电影思潮之二——深入底层生存的一支 一
    缘起:经济转型的深入与社会阶层的分化 二
    电影民工的游民电影——贾樟柯电影与底层中国 三
    时代的“盲井”与草根的命运——阶级意识与第六代电影的底层影像 四
    小结:失乐园里的影像记忆——论第六代底层影像的民间立场与独立叙事 第七章:后现代主义电影思潮之三——多元语境中的电影图景 一
    缘起:多元语境的生成与后现代主义电影思潮的多样图景 二
    民族寓言的前世今生——《鬼子来了》与无边的后现代主义 三
    音乐旋律中的波西米亚生活——高晓松的音乐和电影 四
    失忆与记忆——后革命氛围与第六代电影的怀旧主题 五
    小结:废墟上的先锋——后现代主义电影思潮的虚构与解构 第八章:女性主义电影思潮——从女性意识的浮现到女性文化的自觉 一
    缘起:女性话语的生产以及新生代女性电影的别样表达 二
    主体的生成与自失——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的历史回顾与文化批判
    1978~1999 三
    四合院里的欲望独白——《无穷动》的解构冲动与潜意识世界 四
    栖居于自我时空中的女性——自我对话与新的女性电影话语模型的建立 五
    小结:从性别自觉到文化自觉——中国当代女性电影思潮的虚构与解构 余论:先锋是一种自由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闪耀着辩证法光芒的邓小平发展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发展的普遍性、绝对性、永恒性, 用“发展才是硬道理”对关于发展的哲学命题进行了质朴、生动、深刻的揭示和概括, 并且把发展引入社会领域, 将其作为衡量社会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准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二、坚持发展的目的性、全面性、系统性, 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以及“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建设发展方略和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与教育的战略思想
三、坚持发展的螺旋性、跃动性、阶段性, 用“部分先富带动全体共富”的大政策打破旧平衡、寻求新平衡以实现波浪式的发展, 提出“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发展战略, 促进和实现“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发展
四、坚持发展的内动性、自恰性、主体性, 用“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揭示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 提出发展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要取决于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实现发展的关键在于党

四、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今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及其治理研究[D]. 袁蕊. 山东大学, 2020(12)
  • [2]邓小平发展观研究[D]. 彭佳楠. 辽宁大学, 2020(01)
  • [3]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研究[D]. 张杨.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4)
  • [4]重建皮革行业发展新逻辑——福建皮革行业生态实地调查[J]. 张永金,陈国平,温茂凤. 中国皮革, 2016(09)
  • [5]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及当代价值研究[D]. 张广. 燕山大学, 2010(08)
  • [6]论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 李振宇.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7]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发展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J]. 张岑,王佳政,王代言.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08(04)
  • [8]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的历史经验研究[D]. 彭建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07(06)
  • [9]漂流的中国青春 ——中国当代先锋电影思潮论(大陆1977年以来)[D]. 韩琛. 山东师范大学, 2007(05)
  • [10]闪耀着辩证法光芒的邓小平发展思想[J]. 赵存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7(02)

标签:;  ;  ;  ;  ;  

发展是硬道理——今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