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延展性与流变性能关系的研究与分析(二)

沥青延展性与流变性能关系的研究与分析(二)

一、沥青延度与流变特性关系研究分析(二)(论文文献综述)

郝志腾[1](2021)在《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机理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的改性效果,本文以90-A级石油沥青为基质沥青,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为改性剂,选择掺量为沥青用量11.3%、16.7%、21.8%、26.8%、31.6%的HRMA改性沥青进行试验,研究其改性效果和改性机理,并对HRM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研究,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进行比较。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沥青的针入度、针入度指数PI、当量软化点T800、当量脆点T1.2、软化点、延度、RTFO老化后的质量损失、残留针入度比等指标分析了基质沥青和HRMA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HRMA改性沥青的针入度随着HRMA改性剂掺量的增加而降低,软化点和当量软化点T800随改性剂掺量的增加而升高。提高基质沥青的高稳定性和抗变形能力。但是HRMA改性沥青的延度随HRMA改性剂掺量的增加而减小,当量脆点T1.2增大,即HRMA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有所下降。(2)通过沥青的流变学试验对基质沥青和HRMA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沥青比基质沥青具有更好的抗车辙性能和更小的剪切变形量,但对沥青的低温抗裂有不利影响。综合考虑沥青的高低温性能和抗疲劳性能,最终选择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的最佳掺量为沥青用量21.8%。(3)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研究了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的改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HRMA改性剂中的极性官能团化学性质稳定,与基质沥青之间反应属于物理融合,没有新的官能团产生,HRMA改性剂的加入提高了基质沥青中CH2基团的碳-氢键、芳香环中C=C键和C=O键、亚砜基S=O键含量,提高了沥青的黏度和高温稳定性。(4)通过沥青混合料的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强度试验和单轴压缩动态模量试验,对HRM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和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HRMA改性剂显着提高了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和动态力学特性,但HRMA改性剂使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有一定下降,HRM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比基质沥青混合料的略差,低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

周辉[2](2021)在《超声波处置沥青的流变学响应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沥青是热塑性材料,其黏度随温度持续变化。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可使混合料拌合温度降低,而铺筑冷却后的常温性能又不受显着影响。它的基本技术原理是采用化学添加剂使沥青达到高温降黏或界面润滑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沥青成分的复杂性,可能使其长期性能不可预期;同时添加剂普遍提高了材料成本,使规模浩大的道路工程造价显着提高。既有研究表明:超声处置可改变黏稠石油产品的大分子团的化学结构,使得沥青质聚集体变得更均匀细小,进而黏度显着降低。借助超声的降黏效应,功率超声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稠油开采和渣油输送等工业过程。石油沥青是渣油进一步加工的产物,其与渣油在化学成分和结构上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功率超声对渣油的降黏效应理论上可以推广到熔融态的沥青,进而有用于调节沥青高温段黏度和温拌技术的可能。同时,功率超声对沥青黏度的影响是超声对沥青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干预的结果,这种干预如存在有利倾向,则也具有用于沥青生产、储运、改性、再生等其他技术的广泛前景。本文首先探索了超声波处置对熔融态沥青的黏度影响,在获得施工期高温黏度影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沥青的路用性能评价,对超声处置后的沥青的服役温度段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沥青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组分分析,验证了超声技术对沥青化学结构和化学成分影响假说,揭示了超声处置对沥青宏观性能的内在影响机理。具体的内容如下:基于黏度试验探究了超声处置时间和超声处置温度等处置条件对两种沥青高温黏度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一定处置温度下,降黏率随超声时间的增长先升高再降低,一定处置时间下,降黏率随超声处置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再降低。通过方差分析发现,超声处理时间对沥青降黏率的贡献最大。在本研究中,在40kHz、110℃条件下,经0.78W/cm2超声处置30min,可使得90号沥青的135℃黏度降低43%,70号沥青的135℃黏度降低30%,降黏效果明显。基于最大降黏率的超声处置条件,探究了超声波对沥青经验性指标和高低温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模拟短期沥青的老化,分析了超声处置后的沥青老化后流变性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处置后的沥青针入度略降低、软化点略提高、DSR试验的车辙因子基本不变,超声处置对沥青的服役段高温稳定性影响不显着;处置后的15℃延度略有降低、BBR试验的m值基本不变,超声处置对沥青的服役期低温抗裂性能影响也不显着。超声处置对服役温度段沥青性能影响不显着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温段的降黏影响并未延伸到常温段,这一结果与沥青常规的热塑性变化并不一致,但契合温拌沥青技术需求,表明超声处置有用于温拌技术的可能。最后从超声波对液体的基本作用原理出发,提出了超声波对石油沥青的影响机理,并通过组分分析和显微分析两种试验手段对提出的影响机理假说进行了验证。处置后的四组分分析结果显示沥青中的沥青质和胶质含量显着降低,芳香分和饱和分明显上升,超声处置对沥青有裂解和氢化的影响;处置后的400倍光学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超声处置后沥青中的沥青质颗粒变得均匀细化,说明超声处置可使沥青中沥青质胶团的缔合大分子被打散或拆解。沥青中重组分下降、轻组分上升常规上对应流变学测试的常温服役段黏度或稠度降低,但超声处置使沥青不遵循这一规律,甚至相反(针入度下降、软化点略提高)。上述现象说明超声处置对宏观性能的影响可能更主要来自于其对化学结构——沥青质大分子胶团被打散后冷却重组的胶体结构产生了显着影响,进而使得沥青中重质成分降低的同时,其常温黏度或稠度反而提高。本文研究所发现的这些规律,说明超声处置可使沥青性质发生特异性变化,这一变化可能用于温拌沥青混合料等道路工程领域,也可能具有再生或其他沥青改性改质方面的应用前景。

刘直荣[3](2020)在《废旧电路板/SBR复合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电子垃圾处理问题,以保护环境和电子垃圾资源化利用为出发点,基于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技术,用废旧印刷电路板(PCBs)非金属粉末与丁苯橡胶(SBR)作为沥青改性剂开展研究。对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能、流变性能、抗老化性能、微观机理以及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应用于实际沥青路面工程提供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本文首先选用PCBs非金属粉末与SBR作为原材料,采用物理混溶方法制备复合改性沥青,通过常规试验方法测试改性沥青基本性能;其次,采用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对不同掺量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进行表征,同时基于流变学参数,探究PCBs/SBR复合改性剂对沥青抗老化性能的影响;基于荧光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微观试验方法,探究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的微观机理和老化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室内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和低温弯曲梁试验,验证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并基于灰色关联理论,探究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性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PCBs非金属粉末能有效提高沥青的刚度,从而增强了沥青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提高沥青的高温性能,但降低了沥青的低温性能,而掺入SBR能有效改善PCBs沥青的低温性能。(2)PCBs/SBR复合改性剂能有效增强沥青流变性能,表现为沥青具有良好的弹性恢复以及高温抗车辙能力。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老化评价指标变化幅度较小,说明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具有较强的抗老化能力。(3)随着PCBs掺量的增加,沥青荧光图显示从均匀分散变为局部团聚,说明沥青相容性下降,对比同掺量下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的荧光图,发现老化过程降解PCBs/SBR复合改性剂;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相较于基质沥青产生了新的特征吸收峰,沥青老化后,导致沥青内部羰基、亚砜基等极性官能团增加,从而促使沥青高温稳定性得到提高。(4)PCBs沥青混合料的残留稳定度、动稳定度相较于基质沥青较高,而弯曲极限应变下降,伴随着SBR的掺入得到改善,说明PCBs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能得到增强,SBR改性剂有助于改善PCBs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这与沥青性能变化趋势相一致。(5)基于灰色关联方法,可知沥青C=C双键面积占比、车辙因子以及软化点性能指标与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指标关联度较高,能较好反映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而沥青延度与混合料弯曲劲度模量关联度较低,表明对于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而言,延度指标不足以反映其真实性能。(6)结合沥青宏观性能、抗老化性能、微观机理与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分析,最终确定PCBs非金属粉末掺量为10%,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综合性能最佳。

刘彦汝[4](2020)在《速溶高黏改性沥青流变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进步,对交通通行速率要求不断提高,对路面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黏沥青在公路桥梁等工程建设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凭借其黏度大的特性,尤其在在沥青路面排水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而高黏改性沥青的流变特性则显着影响了沥青的黏度特性,所以研究分析其流变性能尤为重要。本文采用的高黏改性剂是一种新型的速溶型高黏改性剂,其主要由多种低熔点高分子聚合物构成。与市面常见的高黏改性剂相比,本试验中采用的高黏改性剂具有高温速溶、无需采用传统的高速剪切工艺而采用纯搅拌工艺即可完全溶化的特点。选择3种稳定剂掺量、4种高黏改性剂掺量进行高黏改性沥青的复配,并以SBS改性沥青作为对照,从微观角度和高低温流变特性对高黏改性沥青做了大量研究,为高黏沥青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高黏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本文也研究了高黏改性沥青路用性能,为其实际施工应用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对于高黏改性沥青的复配,确定搅拌溶化时间为45min,依据三大指标确定出搅拌温度为185℃和发育时间为120min,依据三大指标、60℃动力粘度和离析软化点差确定出稳定剂最佳掺量为0.25%,结果表明高黏改性剂对高黏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及存储稳定性均有提升效果;采用红外光谱试验和荧光显微镜试验对不同高黏改性剂掺量的高黏改性沥青微观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加入高黏改性剂后,沥青的特征峰及荧光面积都发生明显变化。对于高黏改性沥青的流变特性,通过旋转粘度试验研究了高黏改性沥青的温度敏感性及施工和易性;通过温度扫描试验、多应力重复蠕变恢复试验研究了高黏改性沥青的高温流变性能;通过低温弯曲梁流变试验研究了高黏改性沥青的低温流变特性。结果表明:高黏改性沥青的温度敏感性、施工和易性、高温抗变形能力、蠕变恢复能力以及低温抗开裂能力均优于SBS改性沥青,且随着高黏改性剂掺量的增加,高黏改性沥青的温度敏感性、施工和易性和高低温性能均得到不断提升。对于高黏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评价,以动稳定度、破坏应变和冻融劈裂试验强度比作为评价指标,研究高黏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和水稳定性能,结果表明:高黏改性沥青混合料相较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有着良好的抗车辙能力;高黏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韧性较好,在保持着良好的高温稳定性的同时不影响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高黏改性沥青与集料有着更好的粘结力,其抗水损害性优于SBS改性沥青。

徐锐光[5](2020)在《钠盐侵蚀对沥青自愈合与疲劳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学者对盐蚀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较少关注盐分侵蚀作用对沥青性能的影响;沥青材料作为沥青路面中的粘结剂,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到沥青路面的品质。因此开展盐蚀环境下沥青性能研究具有较大的工程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盐蚀环境这一特点,设计了振动侵蚀的方法对70#沥青进行钠盐侵蚀模拟,利用四组分分离、红外光谱(FT-IR)扫描和电镜扫描(SEM)研究三种钠盐的侵蚀作用对沥青微观特性的影响。通过改进的动态剪切流变(DSR)试验测试方法和拉拔试验方法研究沥青在不同钠盐侵蚀环境中的基本性能、流变特性、自愈合能力和疲劳特能变化规律和机理,并对沥青各项性能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最后采用F检验查明了三种影响因素对沥青自愈合与疲劳特性的显着性排序。本文旨在为盐蚀环境下沥青路面的耐久性研究提供参考。微观特性结果表明,盐蚀环境下沥青发生了一定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表现为沥青胶体平衡被打破,沥青的一些基团与钠盐溶液产生了相互作用,沥青微观形态发生改变。宏观性能结果表明,三种钠盐中,Na2SO4对沥青性能的影响最为显着,CH3COONa次之,Na Cl最小,且盐蚀环境越恶劣,沥青性能变化越明显。在钠盐侵蚀作用下,沥青的稠度和硬度有所增大,表现为沥青的总抗变形能力、抗车辙能力和蠕变恢复能力增强。而沥青的稳定性、低温延展性、自愈合能力和疲劳性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沥青质含量相对增加是导致沥青总抗变形和抗车辙等能力增强而自愈合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而沥青稳定性下降、沥青表面形态变化以及钠盐导致沥青内部形成缺陷等则是导致疲劳性能降低的主要诱因,这从沥青角度解释盐蚀环境下沥青路面疲劳开裂频发的原因。相关性分析和F检验结果表明,盐蚀作用下沥青的各项性能指标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且通过非线性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沥青性能指标的关系;三种影响因素中,侵蚀温度对沥青自愈合与疲劳性能产生影响的显着性远大于盐溶液浓度和侵蚀时间。可以推断,钠盐侵蚀作用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发生在沥青路面残留盐分较多且路面温度和湿度相对较高的春夏交替之际。

李仪[6](2020)在《新型温拌阻燃沥青玛蹄脂混合料(SMA)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交通业迅速发展,公路隧道工程也越来越多。沥青路面具有高舒适性、低噪音、易养护等优点,在隧道路面工程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沥青路面在隧道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施工期间的强热浓烟和运营期间的火灾隐患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考虑环保节能等多方面要求,本文研究开发出一种高性能且降温效果好的温拌阻燃SMA-13沥青混合料。首先,对温拌阻燃SMA-13沥青混合料所用的三种温拌沥青及其阻燃沥青进行了三大指标、135℃布氏粘度、极限氧指数进行测试;然后采用马歇尔法和旋转压实法确定三种温拌剂、两种纤维及其三种掺量的阻燃SMA-13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拌合温度;接着,对各类型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高温车辙试验、水稳定性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及半圆弯曲疲劳试验;最后通过灰色理论分析法和经济环境效益分析确定最佳温拌剂、最佳纤维及其最佳掺量。研究结果如下:(1)温拌剂1102、M1对沥青的高、低温性能及粘度影响较小,且能改善原沥青的抗老化性能和阻燃性能;温拌剂Sasobit可以提升沥青的高温性能,降低沥青的低温性能、粘度和阻燃性能,但是对沥青的抗老化性能影响不大;(2)马歇尔方法不适用于温拌阻燃SMA-13沥青混合料设计,而使用旋转压实方法取得效果。三种温拌剂中,M1的降温效果最好,纤维掺量越低,降温效果越好;(3)温拌剂Sasobit可以大幅提升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和抗疲劳性能,对水稳定性影响不大,但是削弱了混合料的低温性能;温拌剂M1和1102的加入改善了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但是对高温性能、抗疲劳性能和低温性能影响不大;(4)木质纤维沥青混合料的各项路用性能均能优于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当纤维量降低时,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也随之下降;(5)当温拌剂为M1、纤维为木质纤维、纤维掺量为0.15%时,降温幅度可达31℃,各项路用性能均满足规范要求,且具有节省成本、良好的施工性、绿色环保等优点。

崔迎雪[7](2020)在《木质素纤维沥青改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纤维沥青改性剂是改善沥青的高温抗车辙性能和低温抗裂性能的重要改性剂之一。目前,纤维沥青改性剂的种类繁多,性能参差不齐,生产成本高。木质素纤维是自然界中含量丰富的复杂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与沥青共混,能够增强沥青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开裂性能和低温抗形变性能。为了解决木质素纤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挖掘木质素纤维的可利用价值,探索新型路用木质素纤维沥青改性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原料木质素渣的成分和技术特性,利用酸水解法、碱提取法和酸沉法对木质素渣原料进行提取制备,对其进行了形貌特征、提取率、官能团与分子量等表征,并对其路用性能和增强机理进行了分析。所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利用酸水解法、碱溶法和酸沉法对木质素渣原料进行预处理,并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不同处理方法的木质素纤维并对其得率、结构特性和热性质等进行了表征。碱提取方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1 h、固液比为1:110;盐酸木质素质量比对木质素提取影响很小;其中酸水解法提取得到的木质素得率最高为90.6%。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木质素纤维基本结构保存完整,热稳定性好,其中碱溶法得到的木质素结构破坏最大,碱提木质素的热稳定性最好。以原料木质素渣、JRS木质素纤维、稻草、及酸水解法、碱提取法、酸沉法提取的木质素为原料,通过高速剪切机与沥青共混制备不同掺量、不同纤维类型的沥青胶浆。随掺量增大,沥青胶浆的软化点和针入度增大,延度减小。六种纤维均表现出同样的规律,表明木质素的掺入能够增强沥青胶浆的高温稳定性和抗剪切破坏力。动态剪切流变学和弯曲梁实验表明木质素能够增强沥青胶浆的高温抗车辙性和低温抗裂性,木质素的最佳纤维掺量为3%,酸沉木质素的高低温性能表现最优。最后通过沥青组分模型、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和DSC试验,分析木质素增强沥青胶浆性能机理。FTIR谱图表明木质素加入到沥青中后,并未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官能团,木质素与沥青之间的混合为物理混合。SEM和DSC实验结果表明木质素吸附性能好,在沥青中的分散性和相容性优良,且两相之间形成一个界面结构即结构沥青,结构沥青的增多可以提高沥青的粘弹性,增强沥青胶浆的高温稳定性、抗裂性和低温性能。

朱俊材[8](2020)在《氧化石墨烯改性沥青作用机理及其温拌沥青结(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米材料凭借其特殊的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等特性,可有效改善沥青性能,利于应对当前繁重的交通状况和复杂的环境条件。同时,纳米材料改性沥青很好地解决了现有聚合物改性沥青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易发生离析和老化等问题,已成为国内外沥青材料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氧化石墨烯(GO)作为一种碳基纳米材料,其表面丰富的含氧官能团使其易与聚合物相容并改善其热性能、力学性能和拉伸性能。本文采用GO作为改性剂对AH-70#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进行改性,并研究其性能及其作用机理。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不同GO掺量对沥青结合料常规性能和流变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研究GO改性沥青的组成成分、胶体结构、化学特性(FTIR)、热性能(DSC)和微观形貌(AFM),从宏/微观角度深入分析了 GO对不同沥青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GO可使沥青的针入度减小、软化点升高、延度变化不大、黏度增大,表明GO可改善沥青的高温稳定性,但对低温抗裂性能影响不大。流变性能测试结果显示GO可显着改善沥青的车辙因子、失效温度、黏弹性和高温抗车辙能力。GO对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的最佳掺量分别为0.05%和0.2%。此外,组分分析结果显示GO的加入可吸附沥青中轻组分而聚集转变为胶质和沥青质,并改善其胶体结构稳定性,从而提高其高温稳定性。FTIR分析发现GO可与基质沥青发生化学反应和物理共混,而与SBS改性沥青仅存在物理共混。DSC分析表明GO对沥青低温抗裂性能影响不大,但可显着改善沥青的交联程度。AFM试验表明GO可显着改变沥青的“蜂状”结构,形成稳定的片状褶皱结构,并使其表面粗糙度增大。为适应现代社会倡导的节约资源和绿色环保发展理念,改善GO改性沥青应用的局限性,采用温拌添加剂(Sasobit和废食用油(WCO))对GO改性沥青进行改性,并研究相应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添加3%Sasobit可改善GO改性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和抗永久变形能力,但对其疲劳性能和低温抗裂性能产生负面影响,而WCO的作用相反。单独或复合使用3%Sasobit和5%WCO均可显着降低GO改性沥青的黏度,从而降低沥青混合料的拌和与压实温度。FTIR结果显示GO与温拌剂(3%Sasobit,5%WCO或两者的混合物)复合对基质沥青的作用机理包括化学反应和物理共混,并可改变其氢键作用。此外,DSC分析发现Sasobit虽能提高GO改性沥青的交联密度,但对其低温抗裂性能会有不利影响,而WCO却能同时提高GO改性沥青的交联密度和低温抗裂性能。采用AC-13C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研究GO与温拌添加剂(Sasobit、WCO或两者的混合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单独添加GO或与Sasobit复合使用时均可改善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抗永久变形能力、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但对其低温抗裂性能会有不利影响,而添加WCO却相反。高温性能优异的0.05%GO+3%Sasobit复合改性沥青结(混)合料适用于炎热的南方地区。具有优异的抗疲劳开裂性能和低温性能的0.05%GO+5%WCO复合改性沥青结(混)合料适用于寒冷的北方地区。高、低温性能优良的GO+Sasobit+WCO复合改性沥青结(混)合料适用于所有地区。

洪浩凯[9](2020)在《多尺度纳米材料改性沥青的老化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沥青材料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由于温度、光照、水分、荷载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容易发生老化现象,导致性能下降,引发各种病害并不利于路面使用性能。将主要改善热氧老化的二维纳米材料层状硅酸盐(有机蛭石OEVMT)与侧重改善光氧老化的零维纳米材料无机纳米粒子(纳米二氧化硅nano-Si O2、纳米氧化锌nano-Zn O以及纳米二氧化钛nano-Ti O2)进行复配,可以达到同时提高沥青的耐热氧与耐光氧老化性能的效果。本文采用三大指标、布氏旋转粘度与动态剪切流变实验(DSR)研究了多尺度纳米材料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的物理、流变性能。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核磁共振(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沥青老化前后微观结构、化学组成的变化情况进行表征。并通过灰色关联法对沥青微观特性指标与宏观物理、流变性能指标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其主要结论如下:(1)从沥青物理、流变性能的角度分析,多尺度纳米材料在老化后降低了沥青的软化点增量、粘度老化指数与复数模量老化指数,并使残留针入度、延度保留率以及相位角老化指数提高,说明多尺度纳米材料显着改善了沥青的耐老化性能。其中,OEVMT+nano-Zn O改善效果最好。(2)基于AFM-peak force mode(AFM-PFM)模式分析改性沥青在不同老化条件下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质。加入多尺度纳米材料改性剂后沥青蜂相结构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说明蜂相结构大小、形态与改性剂种类有关。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沥青蜂相结构数量减少、面积增大,粗糙度降低,粘附力下降且Derjaguin-Muller-Toporov(DMT)模量上升。(3)采用NMR、GPC、FTIR等仪器对多尺度纳米材料改性沥青的化学结构、分子量与特征官能团进行研究。NMR结果表明,老化过程中沥青分子的苯环结构上发生了取代、结构异化反应,且脂肪侧链的长度增加。GPC图谱显示老化后各沥青大分子区域(larger molecular size,LMS)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分子量分布曲线左移,而多尺度纳米材料减缓了沥青中大分子的比例增加。FTIR分析表明改性沥青在老化后亚砜基含量增加率显着降低,多尺度纳米材料提高了沥青的耐老化性能。(4)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沥青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指标与宏观物理、流变性能指标间关联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老化后AFM、NMR、GPC构建的指标与物理、流变性能指标存在一定规律,并证明了微观指标表征沥青性能的可行性。

张曼[10](2020)在《欧洲岩沥青与废食用油复合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全面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复合改性沥青技术产生并得到推广。欧洲岩沥青(European Rock Asphalt,ERA),产自欧洲巴尔干半岛,因性质稳定、储量丰富及与沥青相容性好的特点,常被作为一种天然沥青改性剂掺入石油沥青中,不仅可以改善沥青路面的高温性能,还能提高其抗水损害的能力。然而ERA掺入后会显着降低沥青路面的低温抗裂性能,这极大地限制了ERA的推广应用。废食用油(Waste Cooking Oil,WCO)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酸等轻质组分,将其加入石油沥青中可以有效提升沥青低温性能的同时,还能实现废弃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基于ERA和WCO在改性沥青中表现出的不同特性,本文提出将ERA和WCO复合掺配以发挥两者的优势,得到综合性能优良的复合改性沥青。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ERA/WCO复合改性沥青的常规性能、流变性能、老化性能及储存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CO可有效弥补ERA在沥青低温性能方面的不足,显着改善沥青材料的低温抗裂性,并且能提升其中温区疲劳性能。ERA和WCO进行复合改性后,沥青的感温性能和抗老化性能有了显着增强。ERA/WCO复合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良好。综合考虑ERA、WCO的改性效果和经济效益,建议ERA和WCO的掺量分别不宜高于18%、4%。其次,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ERA、WCO和基质沥青改性前后的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以研究ERA和WCO的改性机理。结果表明,ERA的化学组成与基质沥青十分相似。WCO主要由多种不饱和长链烷烃、羧酸和脂肪酸等化学成分构成。ERA、WCO与基质沥青进行物理混合的同时,发生了化学反应。最后,选取4组性能较优的ERA/WCO复合改性沥青作为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试验组,以70#基质沥青混合料为参照,对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水稳性能及抗老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适宜的ERA和WCO掺量对提高沥青混合料的综合使用性能具有积极的意义。从高低温性能、水稳性能、耐老化性能和经济效益方面综合考虑,4%WCO+18%ERA是本研究中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掺配方案。

二、沥青延度与流变特性关系研究分析(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沥青延度与流变特性关系研究分析(二)(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机理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沥青的制备及常规使用性能研究
    2.1 原材料
        2.1.1 沥青
        2.1.2 高模量改性剂HRMA
    2.2 高模量改性剂HRMA的掺量和改性沥青的制备
    2.3 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沥青的常规性能
        2.3.1 HRMA改性沥青针入度及针入度指数
        2.3.2 HRMA改性沥青软化点
        2.3.3 HRMA改性沥青延度
        2.3.4 HRMA改性沥青RTFOT老化后性能
        2.3.5 灰色关联分析HRMA掺量与改性沥青性能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沥青流变性能和改性机理研究
    3.1 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沥青黏度
        3.1.1 Brookfield旋转黏度试验
    3.2 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沥青动态剪切流变(DSR)试验
        3.2.1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的试验原理
        3.2.2 试验结果分析
    3.3 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沥青弯曲梁流变(BBR)试验
        3.3.1 弯曲梁流变试验的试验原理
        3.3.2 试验结果分析
    3.4 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研究
        3.4.1 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的试验原理
        3.4.2 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4.1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1.1 原材料
        4.1.2 沥青混合料试样的制备
        4.1.3 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
    4.2 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
        4.2.1 试件成型和试验方案
        4.2.2 车辙试验结果分析
        4.2.3 车辙性能指标
    4.3 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
        4.3.1 试件成型和试验方案
        4.3.2 试件结果分析
    4.4 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
        4.4.1 沥青混合料的浸水马歇尔试验
        4.4.2 沥青混合料的冻融劈裂试验
    4.5 本章小结
5 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单轴压缩动态模量研究
    5.1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基本概念
    5.2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及相位角结果分析
        5.2.1 动态模量试验
        5.2.2 动态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5.3 动态模量主曲线
        5.3.1 温度对动态模量主曲线的影响
        5.3.2 改性剂对动态模量主曲线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超声波处置沥青的流变学响应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沥青的组成与结构
        1.2.2 超声波技术在石油产品降黏中的作用
        1.2.3 超声波对沥青的作用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超声处置沥青施工期高温黏度影响规律
    2.1 试验概况
        2.1.1 试验方案
        2.1.2 原材料
        2.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不同处置条件下的试件制备方法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处置温度对90号沥青黏度的影响
        2.3.2 处置时间对90号沥青黏度的影响
        2.3.3 处置温度对70号沥青黏度的影响
        2.3.4 处置时间对70号沥青黏度的影响
    2.4 降黏时效性分析
    2.5 降黏幅度分析与方差分析
        2.5.1 降黏幅度箱线图
        2.5.2 方差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超声处置对沥青服役期性能影响
    3.1 沥青材料的流动特性
    3.2 超声波对沥青经验性指标的影响
        3.2.1 超声波对沥青针入度的影响
        3.2.2 超声波对沥青软化点的影响
        3.2.3 超声波对沥青延度的影响
    3.3 超声波对沥青感温性的影响
    3.4 超声处置沥青的动态力学性能
        3.4.1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
        3.4.2 弯曲梁流变试验
    3.5 超声波对沥青老化行为的影响
        3.5.1 常规指标
        3.5.2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
        3.5.3 弯曲梁流变实验
    3.6 本章小结
4 超声处置对沥青宏观性能的影响机理及验证
    4.1 超声波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4.1.1 超声波的基本原理
        4.1.2 超声波技术的应用
    4.2 超声波处置对石油产品的理化效应
        4.2.1 机械效应
        4.2.2 空化效应
        4.2.3 热效应
        4.2.4 化学效应
    4.3 超声理化效应对沥青内在作用假说
    4.4 超声处置对沥青内在作用的验证
        4.4.1 显微镜下超声处置沥青的微观结构
        4.4.2 四组分分析
    4.5 超声处置后沥青流变性能变化的微观解释
    4.6 本章小结
结论
文献
附录-降黏分析R语言逻辑代码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废旧电路板/SBR复合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废旧印刷电路板非金属成分回收与应用
        1.2.2 SBR改性沥青研究
        1.2.3 PCBs改性沥青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制备及常规性能研究
    2.1 原材料及其技术指标
        2.1.1 基质沥青
        2.1.2 SBR粉末
        2.1.3 废旧PCBs非金属粉末
    2.2 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
        2.2.1 沥青改性工艺
        2.2.2 PCBs/SBR改性沥青制备过程
    2.3 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基本性能
        2.3.1 针入度
        2.3.2 软化点
        2.3.3 延度
        2.3.4 布氏黏度
    2.4 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研究
        2.4.1 室内模拟老化试验
        2.4.2 残留针入度
        2.4.3 软化点增量
        2.4.4 黏度老化指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的流变性能研究
    3.1 DSR试验原理
    3.2 沥青流变性能试验方案
        3.2.1 动态温度扫描试验
        3.2.2 动态频率扫描试验
        3.2.3 多重应力蠕变恢复(MSCR)试验
    3.3 动态温度扫描试验结果分析
        3.3.1 复数模量
        3.3.2 相位角
        3.3.3 车辙因子
    3.4 动态频率扫描试验结果分析
    3.5 多重应力蠕变恢复试验结果分析
        3.5.1 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_(nr)分析
        3.5.2 蠕变恢复率R分析
        3.5.3 应力敏感性R_(diff)、J_(nr-diff)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的微观机理研究
    4.1 荧光显微镜(FM)微观试验
        4.1.1 试验原理及方法
        4.1.2 试验结果分析
    4.2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微观试验
        4.2.1 试验原理及方法
        4.2.2 试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5.1 原材料性质
        5.1.1 集料及填料
        5.1.2 改性沥青
    5.2 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5.2.1 配合比设计
        5.2.2 最佳油石比
    5.3 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
        5.3.1 水稳定性能分析
        5.3.2 高温稳定性能分析
        5.3.3 低温抗裂性能分析
    5.4 PCBs/SBR复合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相关性分析
        5.4.1 灰色关联分析法及其计算方法
        5.4.2 沥青及混合料灰色关联分析计算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速溶高黏改性沥青流变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改性沥青的研究现状
        1.2.2 高黏改性沥青的研究现状
        1.2.3 沥青流变特性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高黏改性沥青的复配及微观机理研究
    2.1 原材料
        2.1.1 基质沥青
        2.1.2 高黏改性剂
        2.1.3 稳定剂
    2.2 确定制备工艺
        2.2.1 确定试验时间
        2.2.2 确定试验温度
        2.2.3 发育时间的确定
    2.3 确定稳定剂的最佳掺量
    2.4 高黏改性沥青微观性能评价
        2.4.1 红外光谱试验分析
        2.4.2 荧光显微镜试验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黏改性沥青流变特性研究
    3.1 试验原材料
    3.2 沥青旋转粘度试验
        3.2.1 试验原理及方法
        3.2.2 高温流动特性分析
    3.3 温度扫描试验
        3.3.1 试验原理及方法
        3.3.2 温度扫描试验结果分析
    3.4 多应力重复蠕变恢复试验
        3.4.1 试验原理及方法
        3.4.2 蠕变恢复特性研究
    3.5 低温弯曲梁流变试验
        3.5.1 试验原理及方法
        3.5.2 低温流变特性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黏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4.1 原材料
        4.1.1 沥青
        4.1.2 集料
    4.2 试验方法
    4.3 SMA-13配合比设计
        4.3.1 确定设计级配范围
        4.3.2 SMA-13矿料级配设计
        4.3.3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4.3.4 最佳沥青用量的检验
    4.4 高温稳定性能
        4.4.1 试验方案
        4.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低温稳定性能
        4.5.1 试验方案
        4.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6 水稳定性能
        4.6.1 试验方案
        4.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钠盐侵蚀对沥青自愈合与疲劳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盐分来源
        1.2.2 沥青路面盐蚀损伤研究现状
        1.2.3 沥青自愈合与疲劳性能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性质与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性质及其技术指标
        2.1.1 沥青
        2.1.2 盐
        2.1.3 水
    2.2 沥青钠盐侵蚀室内模拟试验方法设计
        2.2.1 沥青盐蚀模拟试验参数
        2.2.2 沥青盐蚀模拟试验方法
    2.3 盐蚀环境下沥青的DSR试验方法设计
    2.4 沥青宏观自愈合性能测试方法设计
        2.4.1 基于DSR的沥青宏观自愈合能力测试方法
        2.4.2 基于拉拔试验的沥青自愈合能力测试方法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钠盐侵蚀对沥青微观特性与基本性能的影响
    3.1 钠盐侵蚀对沥青微观特性的影响
        3.1.1 四组分分析
        3.1.2 红外光谱分析
        3.1.3 扫描电镜分析
    3.2 钠盐侵蚀对沥青基本性能的影响
        3.2.1 针入度
        3.2.2 软化点
        3.2.3 延度
        3.2.4 黏度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钠盐侵蚀对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
    4.1 DSR原理与参数
        4.1.1 DSR原理
        4.1.2 DSR参数
    4.2 频率扫描试验研究
    4.3 温度扫描试验研究
    4.4 MSCR试验研究
        4.4.1 盐蚀环境下沥青应变-时间关系研究
        4.4.2 盐蚀环境下沥青R、J、R_(diff)和J_(nr.diff)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钠盐侵蚀对沥青自愈合特性的影响
    5.1 沥青自愈合机理与评价方法
        5.1.1 沥青自愈合机理
        5.1.2 沥青自愈合性能测试方法与评价指标
    5.2 基于愈合率HI的盐蚀作用下沥青自愈合性能研究
        5.2.1 钠盐溶液浓度对沥青愈合率HI的影响
        5.2.2 侵蚀时间和侵蚀温度对沥青愈合率HI的影响
    5.3 基于愈合强度HS的盐蚀作用下沥青自愈合性能研究
        5.3.1 钠盐溶液浓度对沥青首次愈合强度HS_1的影响
        5.3.2 侵蚀时间和侵蚀温度对沥青首次愈合强度HS_1的影响
        5.3.3 基于拉拔试验的盐蚀作用下沥青多次破坏-愈合性能研究
    5.4 基于愈合时间HT的盐蚀作用下沥青自愈合性能研究
    5.5 三种沥青自愈合指标的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钠盐侵蚀对沥青疲劳特性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6.1 盐蚀对线性黏弹范围内沥青疲劳特性的影响
    6.2 盐蚀对连续损伤状态下沥青疲劳特性的影响
        6.2.1 连续损伤状态下沥青疲劳性能测试结果
        6.2.2 盐蚀环境下沥青疲劳性能的衰减机理
    6.3 盐蚀作用下沥青各项性能的相关性分析与讨论
        6.3.1 沥青各项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6.3.2 盐蚀环境下沥青各项性能相关性结果讨论
    6.4 基于F检验的盐蚀作用下沥青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6)新型温拌阻燃沥青玛蹄脂混合料(SMA)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沥青温拌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沥青阻燃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及SMA-13 配合比设计
    2.1 .原材料
        2.1.1 .集料
        2.1.2 .SBS改性沥青
        2.1.3 .纤维
        2.1.4 .温拌剂
        2.1.5 .阻燃剂
    2.2 .SMA-13 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
        2.2.1 .确定矿料级配
        2.2.2 .最佳沥青用量选择
        2.2.3 .最佳沥青试验结果验证
    2.3 .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拌阻燃沥青及原沥青性能分析
    3.1 .温拌沥青的制备
        3.1.1.11 02、M1 温拌沥青制备
        3.1.2 .Sa温拌沥青的制备
    3.2 .温拌沥青及原沥青老化前后性能试验
        3.2.1 .质量损失
        3.2.2 .老化前后的沥青针入度
        3.2.3 .老化前后的沥青软化点
        3.2.4 .老化前后的沥青延度
        3.2.5 .老化前后的沥青粘度
    3.3 .温拌沥青及原沥青阻燃性能试验
        3.3.1 .温拌阻燃沥青的制备方法
        3.3.2 .极限氧指数法
        3.3.3 .极限氧指数试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拌阻燃SMA-13 沥青混合料设计
    4.1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
    4.2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旋转压实试验
        4.2.1 .旋转压实最佳沥青含量试验
        4.2.2 .旋转压实两种纤维最佳压实温度的确定
        4.2.3 .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5.1 .温拌阻燃SMA-13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
        5.1.1 .车辙试验方法
        5.1.2 .车辙试验结果与分析
    5.2 .温拌阻燃SMA-13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
        5.2.1 .浸水马歇尔试验方法
        5.2.2 .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与分析
        5.2.3 .温拌阻燃SMA-13 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
        5.2.4 .冻融劈裂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温拌阻燃SMA-13 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
        5.3.1 .低温小梁弯曲试验方法
        5.3.2 .低温弯曲小梁试验结果
    5.4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
        5.4.1 .半圆弯曲试验准备
        5.4.2 .半圆弯曲静载试验结果
        5.4.3 .半圆弯曲疲劳试验
        5.4.4 .半圆弯曲疲劳试验结果
    5.5 .灰色关联分析
        5.5.1 .灰色关联的理论及方法
        5.5.2 .灰色关联的理论及方法
    5.6 .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5.6.1 .经济效益分析
        5.6.2 .环境效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本人简介

(7)木质素纤维沥青改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纤维沥青胶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外纤维沥青胶浆性能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纤维沥青胶浆机理研究现状
    1.3 木质素的性质及其在沥青研究中的应用
        1.3.1 木质素的化学结构
        1.3.2 木质素的提取方法
        1.3.3 木质素在沥青研究中的可行性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的化学试剂与仪器
    2.2 木质素材料的制备
        2.2.1 碱溶法分离木质素
        2.2.2 酸水解法分离木质素
    2.3 沥青木质素胶浆的制备
    2.4 材料的表征方法
        2.4.1 成分分析
        2.4.2 热重分析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2.4.5 分子量分析
        2.4.6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2.5 木质素改性沥青胶浆路用性能室内评价
        2.5.1 木质素改性沥青胶浆针入度测试
        2.5.2 木质素改性沥青胶浆软化点测试
        2.5.3 木质素改性沥青胶浆延度测试
        2.5.4 木质素改性沥青胶浆流变学性能测试
        2.5.5 木质素改性沥青胶浆弯曲蠕变劲度性能测试
第三章 木质素提取与表征
    3.1 引言
    3.2 不同体系下木质素组分的提取与纯化
        3.2.1 碱溶法分离木质素
        3.2.2 酸沉法分离木质素
        3.2.3 酸水解法分离木质素
    3.3 不同体系下提取木质素的特征分析
        3.3.1 不同体系下提取木质素得率分析
        3.3.2 不同体系下提取木质素形貌分析
        3.3.3 不同体系下提取木质素官能团分析
        3.3.4 不同体系下提取木质素分子量表征
        3.3.5 不同体系下提取木质素热性质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木质素沥青胶浆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沥青技术性能指标
    4.3 木质素路用性能表征
        4.3.1 木质素成分分析
        4.3.2 木质素形貌分析
        4.3.3 木质素纤维常规性能分析
        4.3.4 木质素吸持沥青能力评价
        4.3.5 基于搅动水吸附法的木质素粘附性评价
    4.4 掺量对沥青胶浆性能的影响
        4.4.1 不同掺量木质素改性沥青的针入度分析
        4.4.2 不同掺量木质素改性沥青的软化点分析
        4.4.3 不同掺量木质素改性沥青的延度分析
        4.4.4 不同掺量木质素改性沥青的流变学性能分析
        4.4.5 不同掺量木质素改性沥青的弯曲蠕变劲度性能分析
    4.5 不同木质素纤维对沥青胶浆性能的影响
        4.5.1 不同木质素纤维改性沥青的针入度分析
        4.5.2 不同木质素纤维改性沥青的软化点分析
        4.5.3 不同木质素纤维改性沥青的延度分析
        4.5.4 不同木质素纤维改性沥青的流变学性能分析
        4.5.5 不同木质素纤维改性沥青的弯曲蠕变劲度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木质素增强沥青胶浆性能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沥青化学组成及物质结构
        5.2.1 沥青的组分及活性物质
        5.2.2 沥青的经典物质结构模型
    5.3 沥青与木质素的微观作用分析
        5.3.1 红外光谱分析
        5.3.2 扫描电镜分析
    5.4 木质素改性沥青的热学特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氧化石墨烯改性沥青作用机理及其温拌沥青结(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材料改性沥青概述
        1.2.1 纳米材料简介
        1.2.2 纳米材料改性沥青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
        1.2.2.1 纳米材料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
        1.2.2.2 纳米材料改性沥青的作用机理
    1.3 温拌改性沥青的研究应用
    1.4 GO改性沥青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2 GO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原材料
        2.1.1 沥青
        2.1.2 氧化石墨烯
    2.2 GO改性沥青的制备
    2.3 GO改性沥青的常规性能研究
        2.3.1 GO改性沥青针入度
        2.3.2 GO改性沥青软化点
        2.3.3 GO改性沥青延度
        2.3.4 GO改性沥青黏度
    2.4 GO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研究
        2.4.1 DSR试验研究
        2.4.2 多应力重复蠕变恢复试验(MSCR)研究
        2.4.3 BBR试验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GO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研究
    3.1 GO改性沥青组分与胶体结构分析
        3.1.1 GO改性沥青组分分析
        3.1.2 GO改性沥青胶体结构研究
    3.2 GO改性沥青化学特性
        3.2.1 FTIR试验
        3.2.2 GO改性沥青FTIR试验结果讨论
    3.3 GO改性沥青热性能分析
    3.4 GO改性沥青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3.4.1 GO改性沥青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3.4.2 GO改性沥青表面微观结构定量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GO与温拌添加剂改性沥青的力学性能和改性机理
    4.1 材料选择及GO/温拌添加剂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
        4.1.1 原材料及性能参数
        4.1.2 试样制备
    4.2 GO/温拌添加剂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
        4.2.1 常规性能
        4.2.1.1 三大指标
        4.2.1.2 黏-温特性
        4.2.2 流变性能
        4.2.2.1 DSR频率扫描
        4.2.2.2 MSCR试验
        4.2.2.3 疲劳性能
        4.2.2.4 低温抗裂性能
    4.3 GO/温拌添加剂复合改性沥青的作用机理
        4.3.1 FTIR试验
        4.3.2 DSC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GO与温拌添加剂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研究
    5.1 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
        5.1.1 原材料
        5.1.2 矿料级配设计
        5.1.3 确定最佳油石比
    5.2 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
        5.2.1 力学性能
        5.2.2 高温稳定性
        5.2.2.1 车辙试验
        5.2.2.2 抗剪强度试验
        5.2.3 低温抗裂性
        5.2.4 水稳定性
        5.2.4.1 浸水马歇尔试验
        5.2.4.2 冻融劈裂试验
        5.2.4.3 GO与温拌添加剂影响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作用机理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GO改性沥青
        6.1.2 GO与温拌添加剂复合改性沥青结(混)合料
    6.2 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多尺度纳米材料改性沥青的老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老化与防老化现状
        1.2.2 沥青微观表征手段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老化对多尺度纳米材料改性沥青物理流变性能的影响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多尺度纳米材料改性沥青的制备
        2.1.4 沥青物理流变性能实验方法
        2.1.5 沥青老化实验方法
        2.1.6 沥青老化性能评价指标
    2.2 结果讨论
        2.2.1 改性沥青物理性能老化规律
        2.2.2 改性沥青流变性能老化规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老化对多尺度纳米材料改性沥青微观结构的影响
    3.1 实验部分
        3.1.1 AFM工作原理
        3.1.2 AFM工作模式
        3.1.3 AFM沥青样品制备方法
    3.2 结果讨论
        3.2.1 改性沥青微观形貌老化规律
        3.2.2 改性沥青力学性质老化规律
        3.2.3 粗糙度、粘附力、DMT模量相关性分析
        3.2.4 蜂相结构成型机理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老化对多尺度纳米材料改性沥青化学组成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核磁共振(NMR)工作原理及方法
        4.1.2 凝胶渗透色谱(GPC)工作原理及方法
        4.1.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工作原理及方法
    4.2 结果讨论
        4.2.1 基于NMR的沥青化学结构分析
        4.2.2 基于GPC的沥青分子量分析
        4.2.3 基于FTIR的特征官能团分析
    4.3 多尺度纳米材料改性沥青耐老化机理分析
        4.3.1 沥青耐老化机理
        4.3.2 化学组成变化对老化作用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尺度纳米材料改性沥青宏、微观评价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5.1 灰色关联模型
    5.2 灰色关联计算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欧洲岩沥青与废食用油复合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沥青在沥青路面材料中的研究现状
        1.2.2 废食用油在沥青路面材料中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原材料性能参数
    2.1 试验原材料
        2.1.1 基质沥青
        2.1.2 集料
        2.1.3 改性剂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表征方法简介
    2.4 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
第3章 ERA/WCO复合改性沥青性能及机理研究
    3.1 ERA/WCO复合改性沥青常规性能分析
        3.1.1 针入度
        3.1.2 软化点
        3.1.3 延度
        3.1.4 旋转黏度
    3.2 ERA/WCO复合改性沥青流变性能分析
        3.2.1 中温及高温流变性能
        3.2.2 低温流变性能
        3.2.3 高低温PG分级及PG连续分级
    3.3 ERA/WCO复合改性沥青老化性能分析
        3.3.1 短期老化性能
        3.3.2 长期老化性能
    3.4 ERA/WCO复合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分析
    3.5 ERA/WCO复合改性沥青红外光谱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ERA/WCO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4.1 配合比设计
        4.1.1 矿料级配的确定
        4.1.2 拌和与压实温度的确定
        4.1.3 最佳油石比及体积参数的确定
    4.2 ERA/WCO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分析
        4.2.1 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4.2.2 车辙试验
    4.3 ERA/WCO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分析
    4.4 ERA/WCO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水稳性能分析
        4.4.1 浸水马歇尔试验
        4.4.2 冻融劈裂试验
    4.5 ERA/WCO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长期老化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沥青延度与流变特性关系研究分析(二)(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高模量改性剂HRMA改性机理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 郝志腾.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超声波处置沥青的流变学响应及机理研究[D]. 周辉.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3]废旧电路板/SBR复合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 刘直荣. 广西大学, 2020(07)
  • [4]速溶高黏改性沥青流变性能研究[D]. 刘彦汝.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5)
  • [5]钠盐侵蚀对沥青自愈合与疲劳特性的影响研究[D]. 徐锐光. 广西大学, 2020(07)
  • [6]新型温拌阻燃沥青玛蹄脂混合料(SMA)性能研究[D]. 李仪.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7]木质素纤维沥青改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崔迎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氧化石墨烯改性沥青作用机理及其温拌沥青结(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 朱俊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9]多尺度纳米材料改性沥青的老化机理研究[D]. 洪浩凯. 湖南大学, 2020(07)
  • [10]欧洲岩沥青与废食用油复合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 张曼. 湖南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沥青延展性与流变性能关系的研究与分析(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