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要讲“优生优育”

乡镇企业要讲“优生优育”

一、乡镇企业要讲“优生优育”(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1](2020)在《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河南省西平县和山东省汶上县出生缺陷(BDs)与自然流产(SA)发生的空间分布,探索BDs与SA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ArcGIS软件创建泰森多边形模拟村边界,并对BDs和SA的发生进行可视化描述,使用GeoDa软件对BDs和SA的原始发生率进行空间经验贝叶斯平滑调整,主要在村层面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GISA)和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影响因素的原始指标进行降维,在乡镇层面对BDs和SA的发生进行全局空间回归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所用出生、BDs、SA数据皆来自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出生及出生缺陷监测项目,所用环境资料主要通过西平县卫健委、汶上县妇计中心协调当地县疾控、乡政府、乡镇卫生院等进行收集。结果:1.2014-2018年河南省西平县共收集围产儿45188例,山东省汶上县共收集围产儿58201例,2014-2018年西平县BDs总发生率为259.36/万,汶上县BDs总发生率为242.95/万,2017年8月-2018年12月西平县SA的总发生率为3.88%,汶上县SA的总发生率为4.09%。BDs患儿中男孩多于女孩、早产发生率高;SA多发生在孕早期、孕妇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患儿母亲和流产孕妇的高龄比例较高。2.西平县2014年-2018年BDs发生前五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外耳其他畸形(小耳、无耳除外)、脐疝、多指(趾)、鞘膜积液;汶上县2014年-2018年BDs发生前五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外耳其他畸形(小耳、无耳除外)、睾丸未降(隐睾)、多指(趾)、其他畸形(写明病名或详细描述)。3.西平县BDs的发生自东北向西南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东北部存在明显的低聚集,西南部存在明显的高聚集,汶上县BDs的发生北部明显高于南部;两区县SA的发生多聚集在县城及其周边区域。4.西平县和汶上县2014年-2018年BDs、2017年8月-2018年12月SA发生率的GISA指数(全局Moran’sI自相关系数)均大于0,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BDs和SA的发生具有空间正相关关系,即具有空间聚集性。LISA分析结果显示:西平县BDs与SA发生的低聚集区有重合区域,主要位于人和乡、五沟营镇、焦庄乡;汶上县BDs与SA发生的高聚集区、低聚集区都有重合区域,高聚集重合区域主要位于次丘镇、郭楼镇、郭仓乡,低聚集重合区域主要位于康驿镇、义桥乡、白石乡。5.全局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西平县BDs的发生与经济状况(本研究中主要指当地人口数和财政收入)有关,经济状况越好,BDs发生率越低;汶上县BDs的发生与饮用水、环境污染、经济状况等有关,饮用水、经济状况越好,BDs发生率越低,环境污染越严重,BDs发生率越高;各影响因素对SA的影响未发现统计学意义。GWR结果显示:西平县BDs的发生受经济状况的影响由南向北逐渐增大;汶上县BDs的发生受影响因素的作用空间异质性不明显。结论:监测地区BDs和SA发生的患儿性别、孕周、母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的分布有明显规律;BDs和SA的发生具有空间聚集性,且聚集区域有重合;BDs的发生可能与饮用水、环境污染、经济等因素有关,且具有空间异质性,以上因素对SA发生的影响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

吴奇[2](2019)在《二孩生育背景下农村妇女发展研究 ——以皖北L县为例》文中指出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妇女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显着的提高。妇女作为生育的主体,承担着生育及养育子女的功能,是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全面二孩背景下,农村妇女作为政策实施后农村家庭的主要生育主体,其自身发展状况会对政策实施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深入分析当前农村妇女的发展状况,探寻当前农村妇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农村妇女发展的能力,有利于农村妇女积极响应二孩生育政策。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等,对皖北L县农村地区妇女当前的经济状况、教育状况、健康状况、参与社会保障状况、生育及家庭抚养状况、婚姻家庭状况、以及妇女的权益状况七个维度来描述农村妇女当前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了妇女发展状况对其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妇女的就业类型、身体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产后职业发展状况与农村妇女二孩生育意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妇女就业层次越高、身体越健康、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越倾向于生育二孩。而当前农村妇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就业层次低、受教育水平低、健康状况不佳等问题,这会降低妇女的二孩生育意愿。最后,针对以上农村妇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农村妇女整体素质发展、加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力度、以及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水平的建设等对策来予以解决。以此来提高妇女的发展能力,促进农村妇女发展,推动全面二孩政策在农村的落实。

王源[3](2018)在《奖励制度—农村社会的社会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常情况下,国家权力在构建农村日常生活结构的过程,除了通过直接强制力的惩罚性手段,也同时必须通过奖励手段,进而建立新的生活生产的价值体系,缓解对抗,并同时形成新的生活结构的规范,从而使国家获得能够实现其各种意图的国家能力。虽然在间接的意义上,奖励的手段也可以被理解作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但无疑奖励是更为柔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奖励和惩罚往往是国家权力实现社会控制手段的一体两面,然而,相比于惩罚手段所造成的恐惧以及有可能产生的暴力对抗,奖励具有更多的弹性,也更“温情”。从社会史的角度看,农村社会的体制化程度远不如城市社会的体制化更为彻底。个中原因或许复杂或许简单,因为在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城市是新兴事物,并且,城市使人们在居住空间上更为集中,因而,国家权力实现的路径也更短,更容易实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国家也对农村的现代化进行过几次不同体制化改造的尝试,并试图通过对农村社会的体制化而推动农村的现代化转型,而且这个过程仍在进行中。国家成功通过单位制等形式,全面有效实施了对于城市社会的社会控制和管理,并形成了客观上的“单位制”。然而,农村社会的体制化过程却远远不是这样顺利,一方面因为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村社会无论是从居住空间的广阔面积,还是人口的聚居程度,都使得国家在对农村社会进行社会控制的过程中充满艰难,进行社会动员的能力也不如在城市更为广泛和迅捷。另一方面,关于“单位制”的社会管理模式为什么没有在农村成功,我认为“单位制”在农村没有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现代化开启之初的在基层社会的组织性基础薄弱,以及农村中旧有社会结构和文化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也消解了国家对农村体制化改造的努力。因此,如何把农村社会纳入到社会控制的体制化范围之内,从而能够对广大农村进行有效的社会动员,对农村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有效地改造和发展,一直是国家所面对的重要的议题。从1980年代以来,每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一号文件基本都是关于农村问题的,可见农村问题对于我们这个依然处于转型中的传统农业国家的意义十分之重大。本研究以一个乡镇村庄作为个案,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下,从社会控制的视角,以奖励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以国家社会关系作为分析框架,从社会控制的视角来说,国家与社会关系仍然是个非常理想的分析框架。因为同国家与社会关系所密切相关的国家社会学主要探讨的是国家权力的本质,国家权力如何集中于国家机器,以及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权力分配关系。国家政权如何集中权力,通过政策与制度的执行,使得国家权力作用于社会,形成所谓的国家能力。也就是说,在近代国家发展中,国家能力的增强成为国家发展的首要条件,国家能力包括国家税收能力、提高经济发展与推进结构转型、落实制度和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国家治理能力。国家与社会关系主要讨论权力如何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做分配,社会中的团体组织与个人是如何通过与国家权力互动从而影响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赞同或否定某些制度与政策以达成其利益与目的,同时国家如何有效地进行各种社会动员以及实现社会控制,也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研究根据研究对象所针对的重心在于奖励制度所蕴含的社会控制意义,因此,国家与社会关系仍然不失为一个比较成熟和理想的研究框架。本研究从三个面向和两个时段展开对于农村社会的奖励制度的研究,这三个面向分别是,第一,作为激励的奖励制度,这一面向主要针对经济激励和社会激励层面;第二,作为合法性的奖励制度,也即意识形态和社会认同、身份识别面向的奖励与奖励制度;第三,作为建构的奖励制度,也即是社会结构与价值规范的体制化与人的社会化层面。两个时期则是以一九八零年改革开放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施前后作为时间上的断代点,分别讨论在不同时期,农村奖励制度的变迁以及农村社会和作为个体化的农民是如何与这种奖励制度互动的,这些奖励制度有什么样的传承性和产生了怎样的作用。研究中发现,农村的奖励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和后计划经济时期有联系,也有较多的差异。在计划经济时期,奖励的内容和行政层级都是比较狭窄的,对于集体的奖励往往能够激起集体成员的积极性,对于个人的奖励,除了奖励所伴随的荣誉和荣誉感之外,往往也有一些附加的经济利益包含在内,所以在计划经济时期,关于奖励的评选过程竞争很激烈。无论是村庄内部,还是村庄的上级领导乡镇,在授予奖励的时候往往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平衡。计划经济时期,生产生活资料等集体所有制形式,决定了国家权力对于农村日常社会结构和生活结构的支配性作用,面向农村的奖励内容虽然偏少,但是奖励制度以及奖励所带来的荣耀所附加的待遇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社会控制功能。在后计划时期,由于市场因素的引入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进,集体经济转变为家庭和个体经济之后,由于农民们生存策略的可选择性的扩展,使得奖励在农村中的社会控制职能呈现出逐步弱化的趋势。近年来逐步发展的农村合作社,是未来农村社会结构转型的很重要的趋势,这使得农民可以从单纯的农业生产中脱身出来,参与到更广阔的市场化大潮中去。而且,合作社的发展除了能够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多余就业问题之外,也可以为农村社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使得村庄成为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共同体社会。从国家层面而言,继续推动市场化改革,和社会服务与保障建设,另外,就奖励制度来说,应该更加注重制度化建设,也应该让更多非体制性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社会建设和奖励制度的建设中来,奖励内容应该从营商环境整体性改善以及农民的精神面貌改善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的探索。国家在社会结构转型中的国家能力建设中,奖励制度的建设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

伍敏[4](2017)在《基于文本内容的三十年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和依据,是"教"与"学"之间的桥梁。教材的研究可以促进教材编写工作的进步,最终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也同样如此。为此本文从1983年至2012年间37本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的文本内容入手,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世纪初三个时期分别对报刊教材的文本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对文本内容中所表现出的国家形象及教材中文本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统计结果分析了历年报刊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相应的建议。在报刊教材文本内容的整理方面,本文根据文本的核心内容将选文归结为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人民生活、科技、国际热点事件六大类别,并按时期地对教材选文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了每个时期报刊教材在选文类别上的特点。在分析文本内容中体现出的国家形象方面,本文首先介绍了一定时期中中国实际的国家形象,接着从上文提到的六个方面出发对教材中体现出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每一个时期教材中的国家形象的主要特点。在分析文本内容的呈现方式方面,本文还对每个时期报刊教材文本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了分析,归纳出来了"新闻报道、刊载原文、报道与刊载原文相结合、人物故事或相关故事报道、读者或编辑信件、评论、访问和谈话"等7种呈现方式,并按时期地对教材选文的呈现方式情况进行了统计。基于上述分析的结果,本文对今后的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且可行的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回顾了研究中的不足,并展望了将来的研究前景。

周琼[5](2013)在《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的执行过程分析 ——以B县F镇为例》文中认为一直以来,我国的人口问题都是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它不仅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关乎着我国能否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1970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为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的农村地区、特别是那些不怎么发达地区的农村区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依然问题频出,可我国的人口分布却恰恰是大部分在农村地区,这使得农村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成为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本文先是对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做了综合研究,并就我国现有的计划生育现状进行综述,以B县F镇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为例,综合国内相关的理论与实际情况,对农村地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进而找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性的解决这些问题。

魏明江[6](2013)在《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价值观研究 ——以河南省S村为例》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多样化,信息的超快速传播、多元网络文化的冲击、经济地位的改变使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素养等方面的矛盾凸显出来,传统的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中国农民价值观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世代以农耕为主的中国农民渐渐走出了束缚自由的乡村土地,涌进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在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身的价值取向。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将会对中国农村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带来全方位的深远影响,农民阶层从静态的、单纯身份的、同质性的群体向流动性的、多元化的、异质性的职业阶层发展和分化,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社会地位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民是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价值观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习惯等根源性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具体社会状况的反映,对农民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推进具有导向作用。辩证地解析农民价值观产生的缘源,营造农民价值观内化的人文环境,运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引领新时期农民的价值取向,保障农民更好的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本文旨在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研究、归纳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农民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相互影响、互为作用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最终受益者是农民。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工作、生活多年的村庄实际情况,在对农民的家庭婚姻、子女教育、生存生活方式、法律法制观念、文化娱乐、社会保障、政治地位等七个方面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切实有效的引领农民由传统价值观念向现代自我意识的转变,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

王连芳[7](2012)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和进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和意义。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整个地球的经济快速增长,财富急剧增多,而且使世界某些地区确实变的繁荣昌盛,但是正是以矿石燃料为基础的工业化发展造成了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伴随着自然对人类实施的种种报复和严厉的惩罚,人类逐渐加深了对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密切关注和深切忧思。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共产党人不断地对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和人口的控制等方面提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方法。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提倡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对于中国自身生态文明的建设和世界范围生态危机的解决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的产生、发展和界定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不但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而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传统生态文明观和国内外几种比较流行的生态文明观,尤其是毛泽东注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水利建设、环境保护、勤俭节约、发展可再生资源等重要思想,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来源。面对建设国家的历史任务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生态问题,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我国实际国情,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口控制等现实状况。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表现在:注重加强环境保护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思想,绿化祖国和发展森林资源思想,统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使用思想,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思想,持续发展思想等方面,这些在邓小平的多部着作和多次谈话中都明确的表现了出来,对于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表现在重视控制人口、计划生育和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等战略思想,重视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以科技和法制为保障的战略思想,重视对中国有限的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和珍惜并要求可持续利用资源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充分符合生态文明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要求。同时江泽民重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化和国际化交流,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利用国际资源也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胡锦涛对生态文明思想做出了科学的解释,阐述了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现阶段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发展目标的相关分析,彰显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具有的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启示。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基础是统一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限制,存在着社会发展不全面和不协调、生态文明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和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的不到位等问题,这些经验教训值得现阶段生态文明的发展和建设作为参考和借鉴。同时,现阶段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较多的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问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问题、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问题、环境与资源问题、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问题、农业和工业对生态破坏问题等依然亟待解决。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以及部分相关解决措施的提出,理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科学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有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方方[8](2012)在《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城乡失衡发展是由我国体制缺陷引起的问题。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温家宝总理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结构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亟需解决的问题。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我国“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问题,以及我国城市、乡村发展之间的巨大差距,并且都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相关思想。江泽民同志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时间内,针对我国“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问题以及城乡失衡问题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其相对完整的一套统筹城乡发展思想。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思想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继承和发扬毛泽东、邓小平等同志的相关思想、理论,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的,是党内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完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其后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本文首先总述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理论、实践背景以及创新性;其次从农村各领域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两个路径将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思想分为“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两部分,每部分又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角度进行详细论述,力求系统、完整展示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思想。最后,根据前述内容,对其为我国今后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实践价值做出客观评价。

郭晓英[9](2011)在《重庆市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人口结构是人口存在和运动的形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年龄、性别、阶级、婚姻、教育程度、产业、职业、文化、民族等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和关系状况。人口结构是客观存在的,是人口变迁的结果。人口结构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所有人口问题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稳定的人口数量和合理的人口结构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长期以来倍受学者的关注。调整人口结构,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阔步迈进。重庆市人口结构目前呈现出的特点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引起了重庆市相关部门的高度的重视,研究重庆市的人口结构问题迫在眉睫。本文先从研究人口结构的意义入手,采用实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分析了当前重庆市人口结构变化呈现的特点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提出了优化人口结构、促进重庆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对策,以期对研究重庆市人口结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对整个重庆市的经济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

杜祥琬[10](2008)在《以创新支撑中原崛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创新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1.1对发展方式的再认识三十年来,我国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成就举世瞩目。冷静地分析会发现这个阶段的经济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几个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靠人为的投资拉动;靠大量引进国外的技术;靠国内廉价劳动力。

二、乡镇企业要讲“优生优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乡镇企业要讲“优生优育”(论文提纲范文)

(1)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1. 出生缺陷和自然流产
2. 监测地区环境污染、出生及出生缺陷监测现状
3. GIS在疾病发生空间聚集性及回归分析中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四、技术路线 五、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地区
2. 研究对象
3. 资料来源
    3.1 出生、出生缺陷、自然流产数据
    3.2 图层数据
    3.3 乡镇环境数据
4. 资料的预处理
    4.1 出生、出生缺陷及自然流产的数据处理
    4.2 村边界的定位
    4.3 空间权重矩阵
    4.4 空间经验贝叶斯平滑
5. 统计分析方法
    5.1 空间自相关
    5.2 普通最小二乘(OLS)回归
    5.3 空间回归分析
    5.4 主成分分析
6. 实现软件
7. 质量控制
    7.1 研究设计阶段
    7.2 研究准备阶段
    7.3 项目督导与培训
    7.4 资料分析阶段 六、结果
1. 不良妊娠结局的人口学特征
    1.1 出生与出生缺陷人数
    1.2 出生缺陷的分布
    1.3 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1.4 自然流产的发生率及分布
2. 不良妊娠结局的空间分布
    2.1 村层面出生缺陷发生粗率与空间经验贝叶斯平滑调整率
    2.2 村层面自然流产发生粗率与空间经验贝叶斯平滑调整率
    2.3 全局空间自相关
    2.4 局部空间自相关
3. 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3.2 乡镇层面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3.3 全局空间回归分析
    3.4 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 七、讨论
1. 不良妊娠结局的人口学特征
2. 不良妊娠结局的空间分布
3. 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八、结论 九、建议 十、研究的特色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西平县和汶上县企业分布 附录二、出生缺陷和自然流产发生聚集类型村落占比(%) 附录三、西平县和汶上县各村落出生缺陷和自然流产发生率(粗率) 附录四、出生信息登记卡 附录五、出生缺陷信息登记卡 个人简历 致谢

(2)二孩生育背景下农村妇女发展研究 ——以皖北L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地调查法
        1.3.3 统计分析法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研究的难点
        1.5.3 研究的创新点
    1.6 研究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二孩生育
        2.1.2 农村妇女
        2.1.3 妇女发展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社会性别理论
        2.2.2 社会角色理论
        2.2.3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3 L县地区农村妇女发展现状分析
    3.1 实地调查范围与基本情况简介
        3.1.1 调查地基本概况
        3.1.2 政府政策支持状况
        3.1.3 样本的基本特征
    3.2 L县农村妇女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3.2.1 经济状况
        3.2.2 健康状况
        3.2.3 教育状况
        3.2.4 参与社会保障状况
        3.2.5 生育及家庭抚养情况
        3.2.6 婚姻家庭情况
        3.2.7 妇女的权益状况
        3.2.8 当前农村妇女发展现状分析
    3.3 L县农村妇女发展状况与二孩生育意愿的相关分析
        3.3.1 受教育程度与二孩生育意愿的相关分析
        3.3.2 就业类型与二孩生育意愿的相关分析
        3.3.3 家庭收入与二孩生育意愿的相关分析
        3.3.4 健康状况与二孩生育意愿的相关分析
        3.3.5 妇女产后职业发展状况与二孩生育意愿相关分析
4 二孩生育背景下农村妇女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经济发展能力不足
        4.1.2 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低
        4.1.3 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
        4.1.4 农村社会保障力度不足
        4.1.5 妇女家庭抚养压力大
        4.1.6 农村妇女产后职业发展困境
        4.1.7 健康水平亟待提升
    4.2 影响妇女发展的制约因素
        4.2.1 妇女自身的因素
        4.2.2 家庭因素
        4.2.3 社会因素
        4.2.4 传统性别因素
5 研究结论与思考
    5.1 研究结论
    5.2 二孩生育背景下促进农村妇女发展的思考
        5.2.1 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5.2.2 推动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发展
        5.2.3 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5.2.4 完善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
        5.2.5 提高农村妇女健康水平,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奖励制度—农村社会的社会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1.3 相关理论背景
    1.2 研究方法、解释架构和概念体系
        1.2.1 分析和解释框架
        1.2.2 研究的对象、场域和资料收集程序
        1.2.3 研究伦理以及限制性条件
        1.2.4 本研究的章节安排等技术性问题的说明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的文献回顾
    2.2 国外的文献回顾
第三章 奖励制度与社会控制的基本内涵
    3.1 奖励制度与社会控制的内涵
    3.2 单位制与农村社会体制化的讨论
第四章 计划经济时代的奖励制度和社会控制
    4.1 长春市宽城区兰家镇的自然情况和历史沿革
    4.2 传统兰家镇农村的社会控制
    4.3 计划经济时期的奖励制度
        4.3.1 集体化的过程
        4.3.2 计划体制下的奖励制度
第五章 后计划经济时期的奖励制度
    5.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新时期的奖励制度
    5.2 新时期奖励制度的变化
    5.3 农村合作社与农村社会的单位化
研究结论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谢志

(4)基于文本内容的三十年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4.1 教材编写原则
        1.4.2 话题兴趣理论
        1.4.3 外语教材评估理论
        1.4.4 社会语言学理论
        1.4.5 传播学理论
    1.5 术语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研究
        2.1.1 教材的编写研究
        2.1.2 教材间的对比研究
        2.1.3 教材个案研究
    2.2 国家形象相关研究
    2.3 文本内容呈现相关研究
    2.4 对以往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第三章 历年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的文本内容分析
    3.1 八十年代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的文本内容分析
        3.1.1 教材概况
        3.1.2 八十年代教材文本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3.2 九十年代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的文本内容分析
        3.2.1 教材概况
        3.2.2 九十年代汉语报刊阅读教材文本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3.3 世纪初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的文本内容分析
        3.3.1 教材概况
        3.3.2 世纪初汉语报刊阅读教材文本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3.4 三个时期教材选编情况对比
第四章 历年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的文本内容所体现的国家形象分析
    4.1 何为"国家形象"
    4.2 八十年代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的文本内容所体现的国家形象分析
        4.2.1 八十年代的中国
        4.2.2 八十年代汉语报刊阅读教材中的中国
    4.3 九十年代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的文本内容所体现的国家形象分析
        4.3.1 九十年代的中国
        4.3.2 九十年代汉语报刊教材中的中国
    4.4 世纪初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的文本内容所体现的国家形象分析
        4.4.1 世纪初的中国
        4.4.2 世纪初汉语报刊教材中的中国
第五章 历年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文本内容的呈现方式分析
    5.1 八十年代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文本内容的呈现方式分析
        5.1.1 八十年代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文本内容的呈现方式
        5.1.2 八十年代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文本内容的呈现方式的使用状况
    5.2 九十年代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文本内容的呈现方式分析
        5.2.1 九十年代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文本内容的呈现方式
        5.2.2 九十年代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文本内容的呈现方式的使用状况
    5.3 世纪初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文本内容的呈现方式分析
        5.3.1 世纪初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文本内容的呈现方式
        5.3.2 世纪初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文本内容的呈现方式的使用状况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
    6.2 研究发现
    6.3 研究贡献
    6.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的执行过程分析 ——以B县F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研究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创新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创新
    1.6 相关的理论基础
        1.6.1 计划生育的概念
        1.6.2 出生性别比
        1.6.3 计划生育率
        1.6.4 社会抚养费
第2章 F镇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现状分析
    2.1 F镇情况简介
    2.2 F镇计划生育工作概况
        2.2.1 组织机构与人员
        2.2.2 F镇计划生育工作现状
    2.3 F镇计划生育的具体案例
        2.3.1 关于社会抚养费的政策支持
        2.3.2 春季计划生育活动的全过程记录
        2.3.3 迎接上级计划生育检查
第3章 F镇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F镇计划生育存在的问题
        3.1.1 二胎、多胎违法生育较多
        3.1.2 出生性别比居高不下
        3.1.3 计生数据失真现象严重
        3.1.4 社会抚养费征收兑现率低
    3.2 F镇计划生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群众生育观念与生育政策的矛盾
        3.2.2 计划生育考核制度不完善
        3.2.3 计划生育投入资金不足
        3.2.4 计生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第4章 农村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的对策
    4.1 建立有利于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配套政策
        4.1.1 微调计划生育政策
        4.1.2 完善农村养老保障机制
        4.1.3 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
    4.2 完善计划生育目标考核机制
    4.3 加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力度
    4.4 强化基层计生干部队伍建设
        4.4.1 提高村级计生干部薪酬待遇
        4.4.2 提高计生干部的业务水平
    4.5 健全计划生育执法体系
    4.6 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致谢
参考文献

(6)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价值观研究 ——以河南省S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状况
        1.3.3 驻队村庄状况简介
第2章 相关概念阐释
    2.1 新农村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2.2 农民价值观及其价值取向
    2.3 新农村建设和农民价值观的相互关系
第3章 S村农民价值观的现状及分析
    3.1 农民价值观现状产生的背景
    3.2 S 村农民价值观的现状
        3.2.1 婚姻家庭观念
        3.2.2 子女教育观念
        3.2.3 生存生活观念
        3.2.4 法律法制观念
        3.2.5 文化娱乐观念
        3.2.6 社会保障观念
        3.2.7 民主政治观念
    3.3 S 村农民价值观的特点
        3.3.1 明显增强的政策敏感性
        3.3.2 更加突出的功利思想
        3.3.3 趋于复杂化的伦理观念
        3.3.4 不断加大的生存压力
        3.3.5 逐渐树立的自我主体意识
第4章 S 村农民价值观的成因分析
    4.1 新时期农民价值观形成的背景
    4.2 S 村农民价值观转变的现实原因
        4.2.1 文化知识教育是培养农民主体意识的基础
        4.2.2 政府职能作用对农民价值取向的积极影响
        4.2.3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改变了农民的利益主体结构
        4.2.4 国家涉农政策的变化对农民价值主体性产生消极影响
        4.2.5 自我发展意识是农民价值观转变的根本原因
第5章 引导农民正确价值取向的思路及途径
    5.1 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新时期农民走向自我实现的终极价值
    5.2 引导农民树立新时期价值观的途径
        5.2.1 加强农民公民意识培养提高新农民政治素质
        5.2.2 实施农村平等义务教育提高新农民文化素质
        5.2.3 吸纳公众参与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民实现自我价值
        5.2.4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农民价值观内化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1章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
    1.1 生态文明及其特点
        1.1.1 生态文明的内涵界定
        1.1.2 生态文明的主要特点
    1.2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
        1.2.1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生态文明产生的基础
        1.2.2 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反思和发展而形成
        1.2.3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国内现实
    1.3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1.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思想
        1.3.2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
        1.3.3 现今国内外几种流行的生态文明观
    1.4 毛泽东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奠基
        1.4.1 毛泽东对自然和资源的关注
        1.4.2 毛泽东思想中丰富的水利建设思想
        1.4.3 毛泽东对环境保护和林业建设的关注
        1.4.4 毛泽东发展观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第2章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2.1 邓小平加强生态保护问题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思想
        2.1.1 邓小平加强生态保护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思想的体现
        2.1.2 邓小平法治化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邓小平林业建设和持续发展思想
        2.2.1 邓小平绿化祖国和发展森林资源思想
        2.2.2 邓小平的持续发展思想
    2.3 邓小平用科技促进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思想
        2.3.1 邓小平理论中统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使用思想
        2.3.2 邓小平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思想
    2.4 邓小平人口观与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思想
        2.4.1 邓小平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思想
        2.4.2 邓小平工业发展观和生态保护的共同发展
第3章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3.1 江泽民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思想
        3.1.1 江泽民发展科技控制人口思想
        3.1.2 江泽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思想
        3.1.3 江泽民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思想
    3.2 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思想
        3.2.1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3.2.2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3.2.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与途径
        3.2.4 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统一性
    3.3 江泽民自然与社会和谐思想
        3.3.1 生态文明和自然与社会和谐思想的统
        3.3.2 生态文明是自然与社会和谐思想的基础
第4章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4.1 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的提出
        4.1.1 胡锦涛在中国提出生态文明及其意义
        4.1.2 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思想和建设的指导作用
        4.1.3 胡锦涛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
    4.2 胡锦涛的发展方略和生态文明的关系
        4.2.1 人本发展方略和生态文明思想
        4.2.2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生态文明
        4.2.3 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
第5章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和现实启示
    5.1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经验和总结
        5.1.1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基础是统一的
        5.1.2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5.1.3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
    5.2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生态文明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5.2.1 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意义
        5.2.2 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意义
        5.2.3 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发展生态文明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构
    1.4 创新之处
    1.5 文献综述
第二章 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产生背景
    2.1 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实践背景
        2.1.1 江泽民时期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
        2.1.2 江泽民时期城乡发展的普遍趋势
    2.2 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理论背景
        2.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对城乡发展的新认识
        2.2.2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
        2.2.3 中国和世界城乡发展普遍规律对城乡发展的要求
第三章 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3.1 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提出和演进
        3.1.1 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提出
        3.1.2 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演进
    3.2 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创新性分析
        3.2.1 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基本内容
        3.2.2 全面推进农村各领域建设,推动农村、农业、农民发展
        3.2.3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带动农村、农业、农民发展
        3.2.4 全面推进农村各领域建设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的关系
第四章 全面推进农村各领域建设,推动农村、农业、农民发展
    4.1 经济建设
    4.2 政治建设
    4.3 文化建设
    4.4 社会建设
    4.5 生态建设
第五章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带动农村、农业、农民发展
    5.1 经济建设
    5.2 政治建设
    5.3 文化建设
    5.4 社会建设
    5.5 生态建设
第六章 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总体评价
    6.1 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思想对创新城乡发展理论的历史贡献
        6.1.1 基本理论贡献
        6.1.2 方法论贡献
    6.2 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思想对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重庆市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文献综述
    (二) 选题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1. 选题研究的背景
        2. 选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重庆市人口结构变化特点
    (一) 人口持续增长
    (二) 人口性别比失衡
    (三)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四) 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五) 人口流动频繁
二、重庆市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重庆市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
        1. 人口迁移提高了城镇化率
        2. 老年人的增多促进老年行业经济的发展
        3. 就业观念的变化加快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 重庆市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1. 人口素质低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2. 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形成严重就业压力
        3. 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使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
        4. 人口性别比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5. 人口流动对公共资源配置构成挑战
三、优化人口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 加强优生优育优教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劳动力
        1. 把好优生素质关
        2. 把好优育素质关
        3. 把好优教素质关
    (二) 加强教育培训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三)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四) 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合理的劳动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乡镇企业要讲“优生优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 李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2]二孩生育背景下农村妇女发展研究 ——以皖北L县为例[D]. 吴奇.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3]奖励制度—农村社会的社会控制研究[D]. 王源. 吉林大学, 2018(12)
  • [4]基于文本内容的三十年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发展研究[D]. 伍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5]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的执行过程分析 ——以B县F镇为例[D]. 周琼. 南昌大学, 2013(03)
  • [6]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价值观研究 ——以河南省S村为例[D]. 魏明江. 河南科技大学, 2013(06)
  • [7]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 王连芳. 河北大学, 2012(05)
  • [8]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研究[D]. 方方. 山西大学, 2012(10)
  • [9]重庆市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D]. 郭晓英. 西南大学, 2011(09)
  • [10]以创新支撑中原崛起[A]. 杜祥琬. 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 2008

标签:;  ;  ;  ;  ;  

乡镇企业要讲“优生优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