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菜、名花

新菜、名花

一、新品蔬菜,名优花卉(论文文献综述)

牛彩虹[1](2021)在《基于AHP-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甘肃省田园综合体特色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甘文汉[2](2019)在《龙泉驿区都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快实现小康社会步伐,我国各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研究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能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促进特色农业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建设,丰富市场的农业产品,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但是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导致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慢、底子差,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地区怎样将自己的特色农产品转化为市场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发展的优势,因此如何推进一个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成为了当前比较紧迫的课题。作为都市农业区域的代表,龙泉驿区坚持以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发展目标,扎实稳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都市特色优势农业。进入新世纪,随着各种髙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也面临着多元化、多方向的发展。这就要求农业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本地的特色,切实进行农业的特色化和规模化发展。综上所述,本文以现阶段龙泉驿区农业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发展特色的农业经济的背景下,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辅以实证研究。按照龙泉驿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龙泉驿区作为成都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的七个卫星城之一,根据“一城多市”、“独立成市”要求,将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因此,今后10年是龙泉驿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科学筹划发展,对龙泉驿区发展一三产业融合的现代都市型农业至关重要。本文将龙泉驿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如何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从特色农业产业的概念、特征,以及理论入手,来简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基础,结合龙泉驿区都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仔细研究龙泉驿区都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有利因素,分析得出存在基础硬条件不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差、农业生产条件有限,科学规划布局推进缓慢、农业生产科学化管理薄弱,科技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有限,市场供应不稳定等方面的问题。最后本文从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强化农业科学管理,加强农业科技的应用、构建完善的农业市场供应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希望这些研究能够为龙泉驿区都市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意见。

潘芸芸[3](2019)在《四川引种食用菊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及组培快繁体系建立》文中提出食用菊花作为药食同源植物,具有花型美观、花期长和营养丰富的特点,含有挥发油和黄酮类等药用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和降血压等药理作用,在国内有广阔发展前景。尽管已有食用菊花成分分析和组培快繁的报道,但缺乏四川引种食用菊花的相关报道。本试验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测定了四川引种的4个食用菊品种(系)的化学成分,比较了不同加工贮藏方式下食用菊主要营养成分和功能性保健成分的差异,从中筛选出一个优质的食用菊品种(系),建立了其完整的组培快繁体系,以期为四川食用菊引种栽培,以及品种选育和生产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四川引种的4个食用菊花品种(系)的花中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其相对含量。发现试验所用的4个食用菊品种(系)SYJ1、SYJ2、SYJ3和SYJ4的花中挥发油成分分别为37个、33个、25个和38个,含有18种相同成分,包括α-蒎烯、1,8-桉叶油素、2,6,6-三甲基-双环(3.1.1)-庚-2-烯-4-醇-乙酸、β-榄香烯、(-)-β-石竹烯和α-荜澄茄烯等,但不同品种(系)间挥发油成分含量差异较大。4个品种(系)食用菊花中挥发性成分中均含有2,6,6-三甲基-双环(3.1.1)-庚-2-烯-4-醇-乙酸,且含量均在10.00%以上,其中以SYJ3中含量最高,达33.51%,可作为本试验中食用菊花的特殊香味物质。2.采用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个不同品种(系)食用菊花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抗坏血酸)和功能性保健成分(总黄酮、绿原酸、槲皮素和黄芩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不同品种(系)食用菊花主要成分含量差异显着。SYJ3氨基酸含量最高;可溶性糖含量SYJ1最高;可溶性蛋白和总黄酮含量则SYJ2最高;SYJ3抗坏血酸、槲皮素和黄芩苷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品种(系);SYJ2、SYJ3和SYJ4中的绿原酸含量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SYJ3花中营养成分及功能性保健成分含量更高,建议作为优质食用菊品种(系)在四川推广。3.采用烘箱烘干、真空冷冻干燥、4℃冷藏和-20℃冷冻的加工贮藏方式,以鲜菊花为对照,研究不同加工贮藏方式对食用菊花主要营养成分和功能性保健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因加工贮藏方式和品种(系)不同,食用菊中主要成分含量有所不同。与鲜菊花相比,烘干贮藏的食用菊中氨基酸和绿原酸含量较高,其余各成分含量均明显低于鲜菊花;烘干和冻干贮藏后的食用菊槲皮素和黄芩苷含量显着高于冷藏和冷冻处理;SYJ1、SYJ2和SYJ4冻干处理后的总黄酮含量与鲜样差异不显着;烘干后的食用菊中抗坏血酸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SYJ1和SYJ2冻干贮藏后的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冷冻贮藏后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高于鲜样;冷藏处理后的SYJ3和SYJ4的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鲜样。综上,以保存食用菊主要成分含量为目的,烘干处理为食用菊花适宜的加工贮藏方式。4.以食用菊SYJ3的叶片、茎段横切片、花瓣、花蕾、花序轴、花序梗、茎尖、带芽茎段、腋芽为外植体,对其外植体消毒方式、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诱导、增殖培养及生根移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75%酒精和0.1%升汞为外植体消毒剂,不同外植体的最适消毒方式不同,消毒时间的长短为:叶片>花瓣、花蕾、带芽茎段和茎段横切片>茎尖、花序轴、花序梗和腋芽。MS+6-BA 2.0 mg/L+NAA 0.5 mg/L和MS+6-BA 3.0 mg/L+NAA 0.5 mg/L是食用菊外植体愈伤诱导的最佳配方,同时也是花瓣和花蕾的最适愈伤不定芽诱导的配方;而当6-BA和NAA比值降低时,则可促进叶片、茎段横切片、花序轴和花序梗的愈伤不定芽诱导。试验还发现,低浓度的6-BA和NAA的激素组合对食用菊外植体不定芽诱导具有明显促进作用,IAA对食用菊的诱导培养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总体上比较理想的外植体为花瓣和花蕾。丛生芽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1 mg/L+KT 0.1 mg/L,增殖系数为8.27;食用菊生根培养以1/2MS+NAA 0.4 mg/L+IBA 0.2 mg/L为最佳配方,生根率为94.07%,平均生根条数为8.90;适宜的移栽基质为河沙:蛭石:园土=1:1:1,存活率为96.67%。

郭腾[4](2018)在《北大荒闫家岗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也逐渐发生调整,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经济进步的同时,人们也逐渐关注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理念,农业领域则兴起了生态农业;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生活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男耕女织、鸡犬相闻这样充满乡村野趣的悠然田园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市场。近年来,为实现农业转型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共存,国内外学者对于都市农业、农业观光等新型农业发展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态旅游符合农业发展新形势,且具备更为多元、多样、多彩的服务形式功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文立足于北大荒闫家岗的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现状,通过查阅文献法了解相关理论、通过实地考察法提取实际经验、最后提出具体的方案来开发利用北大荒闫家岗农场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选取哈尔滨市四个已建成的农业园(望哈都市农业园、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的园艺分院、北大荒现代农业园)作为案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收集整理了四个园区的基础数据与材料,包括园区简介、园区选址(包括地理交通区位、自然气候条件、资源等)、园区发展的主题或特色定位、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三大产业的比例结构与旅游活动、建成后的运营情况如收益或获得名誉等;并将四个园区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归纳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原则和方法。对北大荒闫家岗生态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探讨研究,在实地考察了北大荒闫家岗农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后,通过较为系统的SWOT分析阐述闫家岗农场的发展条件,并在此基础初上形成对于农场的定位、创一流农业园区,建滨水旅游名镇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最终得出北大荒闫家岗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一园一区”“一轴一环四区”具体方案。为进一步考量本文的开发利用方案对于闫家岗农场的意义和作用,最后进行旅游资源的分类,结果显示,本方案开发较全面,类型多样,功能全面,有利于农场的综合发展。

苏毅[5](2017)在《1949年以来陕西农业推广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农业推广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与推广工作,这也是陕西农业推广事业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建国六十余年来,陕西农业推广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诸如推广体制不顺、基层推广人员不足、学历不高、农民文化素质低、推广经费不够、成果转化率低等系列问题,影响着农业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史为鉴,镜像历史,指导现实。对1949年以来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历程进行梳理,开展推广史研究,展现发展脉络、总结智慧经验、探求方法规律,借鉴指导推广中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本文在挖掘和总结学界相关资料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及结合访谈调查的方法,对1949年以来陕西农业推广史进行了研究。1949—1957年,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起始期。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对农业推广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这加快了陕西各级农技推广站的建设,伴随着陕西合作化的开展、农场的建设,陕西初步构建了现代农业推广体系;采取了群众性选种推广、丰产竞赛及技术良种推广和典型示范等推广形式,加快了技术良种方法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农业推广,陕西紧密结合实际,构建推广体系并通过一些方式开展推广,推广工作取得较快发展。1958—1978年,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曲折波动期。合作化的完成,社会整体极“左”的环境,诱发了农业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等运动,这些“运动”对陕西农业推广产生了严重影响和冲击,一度造成机构撤销、人员下放、体系瘫痪,全省四级农科网的建立使得推广得到有限恢复;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使得陕西农业推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运动式”推广、“五风”下推广、文革中农民自身以及利用“农科网”开展推广成为了推广的主要形式。这一时期的推广,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推广了些许技术良种,然而对陕西农业推广事业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影响,教训十分深刻。这一时期,受各种“运动”影响,陕西农业推广体系遭到破坏,推广处于历史的低谷期。1978—2000年,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恢复发展期。文革的结束,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农业推广的恢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体制环境,陕西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涵盖种植、畜牧、农机、水产等七大领域的陕西农业推广体系;家庭联产的实行和农村商品化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者的技术需求更加迫切而又多样,围绕需求,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技术承包、技术咨询、项目实施等方式开展推广,加快了一大批技术良种的推广,大幅提高了农产品产量。这一时期,陕西农业推广机构和体系有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农业推广实现了多领域、全方位和广覆盖。2001年至今,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多元化发展期。市场机制的健全完善和农业发展的新环境,使得农业推广面临着新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逐步将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纳入推广之中,推动了多元化推广体系的建立;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依托各类推广主体,建成了运行方式各异、机制灵活的各类推广模式,满足了不同技术需求者,加快了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一时期,陕西农业推广的主体更加多元,推广体系更加完善,推广模式更加多样,适应了技术需求,也加速了技术应用,这也是陕西农业推广发展最快的时期。陕西现代农业推广历经六十余年,完成了由计划向市场、由粮食向农业各产业领域、由产量向效益的转变;推广体系不断完善,推广了大量技术良种,加快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保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坚持“政府+市场”“公益+有偿”的推广方式,加强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健全和完善农业推广政策,是陕西农业推广给予我们的历史经验和启示,这也是陕西农业推广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对陕西农业推广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记述,这也是历史的启示。

屠定敏[6](2014)在《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农业园区正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媒介与农村发展的抓手,更是农民收入提高、严格保护耕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与维系城镇化良性发展的重要形式,因此现代农业园区逐渐成为政府与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目前,现代农业园区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建设,但真正成功的案例却不多,究其原因,现代农业园区多数只是单纯的从生产向产前、加工、流通、消费等纵向延伸,而对生产的横向延伸不足,即现代农业的理念根植性不强,缺乏内生发展动力。论文主体内容主要有:介绍国内外农业园区的理论与实践,在对农业园区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归纳国外农业园区发展主要经验和模式,指出园区“内生化”发展的特征和需求。在简要概述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基本概况的基础上,从空间格局特征、产业发展特征和运营组织特征等三个维度,对研究对象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进行现状特征分析,同时通过SWOT评估,指出其空间上村庄呈散点分布、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产业发展方面主要有产业类型单一,抗风险能力较低,产业链不健全,产业集群度不够,品牌缺乏整合,产品外向度不高;运营组织方面则呈现初级阶段的松散状态等特征。找出园区发展现状中的主要症结,为园区内生化发展模式的构建及实践找准着力点。在解析“内生式”发展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内生式”发展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结合园区发展现状,提出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发展主要包含产业发展、人口集聚、资源集聚和政策保障等四个动力要素。最后,基于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主导发展动力提出“在连贯的政策制度保障下,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推进人口的梯次转移、保育园区的生态环境”的内生式发展模式。在针对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要素分析、模式构架的基础上,指出园区通过产业链构建和延展、园区组织平台化、产业功能落地化等策略的实施,实现园区内生式发展模式的应用实践。

孟娜[7](2014)在《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都市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农业科技示范园不断蓬勃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划定一定区域,由政府、企业或外商投资兴建,以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为特色,兼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功能的现代科技试验与实践基地。目前,对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现存问题及发展机制的研究较多,而对其具体规划设计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探究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为目标,采用查阅文献、实地调研及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着重分析其资源特征、分类特征、功能分区、道路系统及优缺点。同时,本文通过运用景观学、游憩体验、可持续发展和产业耦合等理论知识,对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并通过实际案例应用进行实证。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首先,界定了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本概念,指出其核心价值,概述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国内外发展现状,并对其特征及类型进行综述。其次,通过确定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指标,筛选出典型案例,采用归纳演绎、图纸分析和列表统计等方法,深入分析各个案例,总结归纳其资源特征、分类特征、功能分区、道路系统及优缺点。继而,基于景观学、游憩体验、可持续发展和产业耦合等理论体系,结合调研分析,提出了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在分析前期条件、总体定位及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分区、道路系统、绿化系统、景观控制及保障体系等方面的规划,并提出具体规划措施,以指导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最后,以山东高青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设计项目为实践对象,运用文中研究的理论成果,对该项目进行规划设计,针对前文的理论进行实证和探讨,并提出研究展望。

张亚博[8](2013)在《郑州市中牟县设施农业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设施农业是通过设施工程的建设,改变作物和动物的生长生活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充分发挥动植物的生长潜力,从而得到快速化生长、高效化生产的现代化的农业种植制度和生产模式。“三农”问题是我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研究的重点之一。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乡收入差距大,耕地面积逐渐越少,农村主要劳动力普遍进城务工。耕地和劳动力的双重压力,使我国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就如何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例如作为农业县的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农村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是该县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当前时期,郑州东扩,开封西进,大量的土地被征用,这对于该县经济,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保证在耕地的数量减少的同时提高农业产量?如何协调工农业的发展,促进该县经济形成良性循环?如何化解区域发展矛盾,实现社会安定团结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任务。由于当前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下,我国农业在生产结构、产业模式和种植制度上已经不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再加上农民为了片面追求利益而进行的盲目生产,造成部分农产品数量过剩、导致价位低、利润小。因此,当前形势下,发展设施农业对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设施农业发展的问卷调查分析和SWOT(即:Strengths优势、 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和Threats风险)分析及对设施生产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得出该县设施农业起步晚,规模小、效率低,相对于设施农业发展成熟的山东省寿光,其发展水平还是相对落后。本文以中牟县设施农业发展的机遇和所面临的问题角度为切入点,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分析当前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和今后的发展趋势。2.阐释设施农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以便更好的解读设施农业。3.结合调查问卷分析中牟县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4.分析中牟县水土等自然资源和社会因素。5.对中牟县设施农业进行SWOT分析,全面探讨其设施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存在的机遇和风险。6.根据中牟县“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思路以及中牟县设施农业现已具备的条件,提出今后中牟县设施农业发展的任务及相应的对策措施。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实地勘察调查法、国内外文献分析法、数理数据统计方法等。最后得出资金和销路是阻碍该县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该县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

周继慧[9](2012)在《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研究:基于台湾农民创业园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是两岸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岸关系稳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加强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符合区域间以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的产业合作与要素流动规律,适应了两岸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其转型升级的要求。为推动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祖国大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批复设立了众多涉台农业园区。其中,台湾农民创业园(简称“创业园”)即为典型代表与重要创新,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前景看好。本文拟以创业园为例,通过较深入调查与当面访谈,较全面分析、总结创业园的发展现状、主要成效及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探讨未来进一步加强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的可能模式、重点领域及其突破口,提出促进两岸现代农业合作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合作策略及其配套措施,推进两岸农业现代化及其一体化的进程。研究表明,多年来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作为两岸现代农业交流合作重要成果与发展创新平台,创业园在吸聚两岸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推动当地“三农”建设、巩固并推动两岸经贸交流与产业合作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众多省、市级和29个国家级创业园中,已涌现出了漳浦创业园、永福创业园、苍南创业园及黄陂创业园等先进典型,并为其他创业园建设及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素材与重要的经验借鉴。但笔者的研究还发现,创业园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园区定位不够明确,相关政策法规仍有待落实;二是管理体制有待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亟待加强;三是农地流转瓶颈突出,农户利益保障体系缺失;四是台湾地区政策限制,园区技术溢出水平较低等。进一步研究认为,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具有较明显的动态性、层次性、多样性和紧迫性,新形势下对包括产品贸易和创业园建设在内的两岸现代农业合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呈现出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且传统模式、创新模式与高级模式并存的崭新局面。其中,传统模式主要包括农产品贸易、农业投资、品种和技术交流、人才交流及其他形式的合作;以创业园为代表的创新模式,则突破了传统模式的限制,成为集两岸农产品贸易、双向投资、技术交流与服务推广、人才交流等方面内容集中展示、交流与示范平台。未来已有创业园的覆盖面积与辐射范围将不断扩大,新增设立的创业园也将在祖国大陆特定地区继续铺开;两岸将在特色农产品产业、海洋渔业、休闲旅游业等产业进行深度合作,尤其是合作研发的水平将不断提高,科技推广与服务平台更为完善。与此同时,建议在那些具有产品特色明显、生产集中度高、经营规模大且具有较强区域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创业园,逐步建设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区域专业市场。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以创业园为基础,进一步整合当地相关产业、工业园区、市场等方面资源,努力规划、建设对台经济合作区,实现两岸现代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全方位合作。在此基础上,本文还从政府、企业和农户角度出发,集中探讨了现阶段推进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的策略问题。认为,新形势下应积极构建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的政策实施体系,并制定两岸中长期农业合作规划或专项规划,从宏观上给省级或地方以指导,同时抓紧完善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组织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以及科技服务体系等;企业方面,要鼓励两岸农企间加强分工与合作,积极组建两岸合资龙头农企,同时鼓励两岸农企建立涉农组织服务机构等;农户方面,则应通过派遣杰出农民出访学习、鼓励两岸农民自主创业及开展村村联谊项目等,进一步巩固两岸农民间的友谊,实现两岸农民的互助合作。

薛佳蕾[10](2012)在《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发展策略》文中认为花卉产业是一种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与于一体的绿色新兴产业,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成为部分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对于花卉的需求和消费也不断增加,推动了我国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花卉产业发达地区逐渐出现花卉产业集聚现象,形成了花卉产业集群。花卉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花卉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和组织机构的分工与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花卉的经济效益,最终推动花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青州市花卉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经进入产业集群发展阶段。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成为“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之一,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最重要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中心之一。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在推动青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花卉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从花卉品种、种植区域以及生产模式等方面分析了花卉产业集群的现状,并分析了花卉产业集群对于青州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借助GEM模型,定量分析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找出了花卉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在此基础上,根据对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的实地调查研究,分析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的存在的问题,包括花卉品种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牌、集群内部存在恶性竞争、产业化程度、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只有探索出适合青州市的花卉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促进花卉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根据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包括强化政府职能、加强花卉合作组织和花卉行业协会建设、加快产业化进程、实施科技兴花战略和名牌战略等,以推动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对于花卉产业集群的研究对于发展花卉产业集群以及农业产业集群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二、新品蔬菜,名优花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品蔬菜,名优花卉(论文提纲范文)

(2)龙泉驿区都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1.2.1 国外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1.2.2 国内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 都市特色农业产业概念及理论依据
    2.1 特色农业产业概念及特征
        2.1.1 相关概念
        2.1.2 特色农业产业特点
    2.2 都市农业
        2.2.1 基本概念
        2.2.2 特征
    2.3 理论依据
        2.3.1 比较优势理论
        2.3.2 竞争优势理论
        2.3.3 技术创新理论
3 龙泉驿区都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资源概况与重要性分析
    3.1 龙泉驿区都市特色农业发展的资源与基本情况
        3.1.1 龙泉驿区概况
        3.1.2 自然资源条件
        3.1.3 社会经济情况
        3.1.4 基础设施情况
    3.2 龙泉驿区发展都市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性
        3.2.1 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
        3.2.2 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
        3.2.3 有利于推动农民就业和农村劳动力的有效就业
4 龙泉驿区都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
    4.1 龙泉驿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4.2 特色水果产业发展情况
        4.2.1 水果产业区域布局情况
        4.2.2 技术保障现状
        4.2.3 组织管理现状
    4.3 特色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4.3.1 蔬菜产业区域布局状况
        4.3.2 技术保障状况
        4.3.3 组织管理状况
    4.4 龙泉驿区都市特色农业总体功能分区
        4.4.1 优质水蜜桃优势产业区
        4.4.2 其他精品水果标准化产业区
        4.4.3 有机蔬菜生产区
        4.4.4 高科技示范带动功能区
        4.4.5 水产养殖功能区
        4.4.6 都市观光农业产业区
        4.4.7 现代林业产业建设区
5 龙泉驿区都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与机遇
    5.1 有利因素
        5.1.1 政府高度重视
        5.1.2 规模化经营程度较好
        5.1.3 突出的区位优势推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5.1.4 独特的自然条件有利于龙泉驿区都市特色农业的种植
        5.1.5 外销、深加工企业优势显着
        5.1.6 技术支撑强劲
    5.2 发展机遇
        5.2.1 区位重构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5.2.2 产业变革创造产业新的增长点
        5.2.3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5.2.4 特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
6 龙泉驿区都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6.1 基础硬条件不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差
    6.2 农业生产条件有限,科学规划布局有待推进
    6.3 农业科学化管理薄弱,科技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6.4 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有限,市场供应不稳定
7 龙泉驿区都市特色农业产业的对策建议
    7.1 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综合生产能力
    7.2 有效推进科学规划特色农业产业布局
    7.3 强化农业科学管理,加强农业科技的应用
    7.4 构建完善的农业供应市场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四川引种食用菊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及组培快繁体系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食用菊研究进展
        1.1.1 食用菊简介
        1.1.2 国内食用菊概况
        1.1.3 国外食用菊概况
    1.2 食用菊化学成分研究
        1.2.1 挥发油
        1.2.2 营养成分
        1.2.3 功能性保健成分
    1.3 菊花加工贮藏方式研究概况
        1.3.1 常见加工贮藏方式
        1.3.2 国内菊花加工贮藏方式
    1.4 菊花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进展
        1.4.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概况
        1.4.2 食用菊组培快繁研究与应用进展
    1.5 立题依据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挥发油成分测定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2 食用菊主要营养成分和功能性保健成分含量测定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剂与仪器
        2.2.3 试验处理
        2.2.4 试验方法
    2.3 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
        2.3.1 试验材料
        2.3.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2.3.3 无菌材料的获得
        2.3.4 初代诱导培养
        2.3.5 继代增殖培养
        2.3.6 生根
        2.3.7 练苗移栽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品种(系)食用菊化学成分测定
        3.1.1 不同品种(系)食用菊挥发油成分测定
        3.1.2 不同品种(系)食用菊营养成分测定
        3.1.3 不同品种(系)食用菊功能性成分测定
    3.2 加工贮藏方式对食用菊主要成分的影响
        3.2.1 食用菊水分含量
        3.2.2 加工贮藏方式对食用菊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3.2.3 加工贮藏方式对食用菊主要功能性保健成分的影响
    3.3 优质食用菊组培快繁技术
        3.3.1 消毒方式对外植体的影响
        3.3.2 激素配比对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3.3.3 激素配比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3.3.4 激素配比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3.3.5 基质对练苗移栽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食用菊与其他菊花的主要成分比较
    4.2 加工贮藏方式对食用菊营养和功能性保健成分的影响
    4.3 外植体对食用菊组培快繁的影响
    4.4 激素配比对食用菊组培快繁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4)北大荒闫家岗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产业结构的调整
        1.1.2 生态环保理念的兴起
        1.1.3 人们回归自然的身心需求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3.1 国外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与现状
        1.3.2 国内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农业与生态
        2.1.1 农业
        2.1.2 生态
        2.1.3 农业生态与生态农业
        2.1.4 农业生态系统
    2.2 农业生态旅游
        2.2.1 旅游与生态旅游
        2.2.2 农业生态旅游的兴起
        2.2.3 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
    2.3 其他相关概念
        2.3.1 乡村旅游
        2.3.2 休闲农业
        2.3.3 观光农业
3 哈尔滨农业生态旅游园区的考察分析
    3.1 红旗农场望哈都市农业园
        3.1.1 建设概况
        3.1.2 园区选址
        3.1.3 园区发展定位
        3.1.4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3.1.5 产业分析与旅游活动
        3.1.6 后期运营
    3.2 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
        3.2.1 建设概况
        3.2.2 园区选址
        3.2.3 园区发展定位
        3.2.4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3.2.5 产业分析与旅游活动策划
        3.2.6 后期运营
    3.3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
        3.3.1 建设概况
        3.3.2 园区选址
        3.3.3 园区发展定位
        3.3.4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3.3.5 产业分析与旅游活动策划
        3.3.6 后期运营
    3.4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
        3.4.1 建设概况
        3.4.2 园区选址
        3.4.3 园区发展定位
        3.4.4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3.4.5 产业分析与旅游活动策划
        3.4.6 后期运营
    3.5 四个农业园区的对比评价与总结
        3.5.1 对比评价
        3.5.2 分析总结
        3.5.3 归纳经验
4 实例分析
    4.1 项目概况
        4.1.1 地理区位
        4.1.2 自然环境
        4.1.3 资源条件
        4.1.4 社会背景
    4.2 SWOT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机遇分析
        4.2.4 威胁分析
    4.3 开发利用的定位、目标与战略
        4.3.1 定位
        4.3.2 目标
        4.3.3 战略
    4.4 开发利用的具体方案
        4.4.1 创一流农业园区--一园一区
        4.4.2 建滨水旅游名镇---一轴一环四区
        4.4.3 定性评价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1949年以来陕西农业推广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理论依据
        1.2.1 历史长时段理论
        1.2.2 制度变迁理论
        1.2.3 公共产品理论
        1.2.4 动机理论
        1.2.5 创新扩散(传播)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1.3.1 农业推广的研究
        1.3.2 农业推广史及农业史的国内研究
        1.3.3 农业推广史及农业史的国外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1949年之前的陕西农业推广
    2.1 古代陕西农业推广
        2.1.1 先秦时期
        2.1.2 汉唐时期
        2.1.3 唐代以后
    2.2 近代农业推广
        2.2.1 清末时期的陕西农业推广
        2.2.2 民国时期的陕西农业推广
    2.3 建国前后陕西农业基本情况
第三章 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起始期(1949-1957)
    3.1 陕西农业的恢复与合作化的开展
        3.1.1 陕西农业的三年恢复
        3.1.2“一五”计划的实施及陕西农业发展
        3.1.3 陕西农业合作化的开展
    3.2 农业推广的社会需求与任务
    3.3 推广机构与推广体系的初步构建
        3.3.1 推广机构的建立
        3.3.2 推广体系的初步构建
    3.4 建国初期推广的主要形式
        3.4.1 群众性选种运动及推广
        3.4.2 丰产竞赛及技术良种推广
        3.4.3 典型示范
        3.4.4 推广机构的技术推广
    3.5 推广成效及其评价
        3.5.1 推广成效
        3.5.2 评价
第四章 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曲折波动期(1958-1978)
    4.1 农业生产建设的社会氛围与政治环境
        4.1.1 陕西农业生产的社会氛围
        4.1.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背景及发展情况
        4.1.3 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与确立
        4.1.4 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及对陕西农业的影响
    4.2 农业推广的政治属性与特征
    4.3 曲折发展中的推广体系
        4.3.1 推广机构的撤销与恢复
        4.3.2 推广体系的发展
    4.4 推广的形式与表现
        4.4.1 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初期推广的形式与表现
        4.4.2 短暂恢复期推广的形式
        4.4.3“文革”冲击下推广的形式与表现
    4.5 推广的正面效应与存在问题
        4.5.1 推广的正面效应
        4.5.2 问题及教训
第五章 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恢复发展期(1978-2000)
    5.1 农业发展的经济体制环境
        5.1.1“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变
        5.1.2 陕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与实行
        5.1.3 人民公社的解体
        5.1.4 市场体制的探索与建立
    5.2 推广对象的变化与新需求
    5.3 推广体系的恢复与新发展
        5.3.1 推广机构的恢复及其体制改革
        5.3.2 推广体系的构建
    5.4 推广的方式
        5.4.1“两户一体”的示范推广
        5.4.2 专业合作组织的技术推广
        5.4.3 技术承包
        5.4.4 技术咨询
        5.4.5 项目实施
        5.4.6 展会带动
        5.4.7 基地示范
    5.5 推广成效及其评价
        5.5.1 推广成效
        5.5.2 评价
第六章 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多元化发展时期(2001 至今)
    6.1 农业的市场化需求与发展环境
        6.1.1 市场机制的健全完善及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6.1.2 城乡社会关系的变演
        6.1.3 土地二权向土地三权的转变
        6.1.4 现代化的消费需求对农业的影响
    6.2 推广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6.3 多元化推广体系的构建
        6.3.1 多元化推广体系的构建
        6.3.2 多元化推广体系的主要特征
    6.4 多元化推广模式
        6.4.1 政府主导型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
        6.4.2 院校型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
        6.4.3 科研型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
        6.4.4 企业型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
        6.4.5 自助合作型推广的主要模式
    6.5 农业推广的成效及其评价
        6.5.1 推广成效
        6.5.2 评价
第七章 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历史审视
    7.1 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历史脉络与特征
        7.1.1 农业推广完成由计划向市场的方向转变
        7.1.2 农业推广伴随着土地权制变革和深刻影响
        7.1.3 由以粮为纲,实现了向粮果畜蔬茶等领域的推进和发展
        7.1.4 由“要数量、要吃饱”向品质和效益优先的方向迈进
    7.2 推广的总体成效
        7.2.1 农业推广体系与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
        7.2.2 推广了大量技术良种、农机(具)设备及种养方法
        7.2.3 加快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
        7.2.4 增加了农民收入
        7.2.5 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7.2.6 改变了农民传统固有的生产生活习惯
    7.3 推广中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价值
        7.3.1 保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是推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7.3.2 稳定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开展农业推广的重要保障
        7.3.3“政府+市场”“公益+有偿”是市场条件下,开展推广的重要方式
        7.3.4 加强人员教育培训,是推广事业持续推进的重要基础
        7.3.5 健全完善的推广政策,是推广工作开展的制度保障
    7.4 陕西现代农业推广未来发展趋势
        7.4.1 信息化
        7.4.2 市场化
        7.4.3 规模化
        7.4.4 多样化
        7.4.5 品质化
        7.4.6 智能化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1.2.1 现代农业
        1.2.2 现代农业园区
        1.2.3 内生式发展模式
        1.2.4 台湾农民创业园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农业园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国内外农业园区实践
        2.2.1 国外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特点
        2.2.2 国内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特点
        2.2.3 国内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现状
    2.3 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2.3.1 国外农业园区三个发展阶段
        2.3.2 国外农业园区三个经典模式
        2.3.3 国外农业发展与工业化互动模式
        2.3.4 经验总结
    2.4 小结
3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现状与评估
    3.1 基本概况
        3.1.1 历史回顾
        3.1.2 区位交通
        3.1.3 自然条件
        3.1.4 社会概况
    3.2 现状特征
        3.2.1 空间格局特征
        3.2.2 产业发展特征
        3.2.3 运营组织特征
    3.3 SWOT 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遇
        3.3.4 威胁
    3.4 存在的问题
        3.4.1 尚未形成合理的城乡聚落体系
        3.4.2 尚未构建完善持续的产业链条
        3.4.3 尚未架构服务园区的发展平台
        3.4.4 尚未普及运营园区的科学机制
        3.4.5 尚未统筹因地制宜的规划思路
    3.5 小结
4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构建
    4.1 “内生式”发展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4.1.1 “内生式”发展模式内涵
        4.1.2 “内生式”发展模式与现代农业的结合
        4.1.3 现代农业园区的“内生式”发展的现实意义
    4.2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模式的要素
        4.2.1 产业引领
        4.2.2 人口集聚
        4.2.3 资源助推
        4.2.4 政策保障
    4.3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模式的内容
        4.3.1 “内生式”发展模式界定
        4.3.2 产业链构建与延展
        4.3.3 人口梯次转移集聚
        4.3.4 资源的保育与维系
        4.3.5 政策的连贯与保障
    4.4 小结
5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模式的应用
    5.1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基础
        5.1.1 优越的农业发展腹地
        5.1.2 明确的相关规划指引
    5.2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的定位与目标
    5.3 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生式发展模式的应用实践
        5.3.1 产业需求落实到发展链条
        5.3.2 产业功能落实到空间布局
        5.3.3 组织理念落实到园区平台
    5.4 小结
6 结论与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贡献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界定
        2.1.1 农业科技示范的概念
        2.1.2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界定
    2.2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发展概述
        2.2.1 国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状况
        2.2.2 国内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状况
    2.3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特征与类型
        2.3.1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特征研究
        2.3.2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类型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案例调研及特征分析
    3.1 案例调研方法
        3.1.1 调查案例筛选
        3.1.2 调查内容及分析方法
    3.2 调查案例分析
        3.2.1 案例一:孙桥综合开发区现代农业园
        3.2.2 案例二:上海浦江绿谷低碳农林实践基地
        3.2.3 案例三:上海中新泰生示范农场
        3.2.4 案例四:上海都市菜园
        3.2.5 案例五:上海交通大学金山现代农业科技园
    3.3 调查案例总结
        3.3.1 资源特征
        3.3.2 园区分类特征
        3.3.3 功能分区及结构特征
        3.3.4 道路系统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
    4.1 规划设计基础理论
        4.1.1 景观学理论
        4.1.2 游憩体验理论
        4.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4.1.4 产业耦合理论
        4.1.5 区位理论
    4.2 规划设计原则
        4.2.1 因地制宜
        4.2.2 科技先导
        4.2.3 以人为本
        4.2.4 统筹发展
    4.3 规划设计分析与定位
        4.3.1 前期条件分析
        4.3.2 规划总体定位
        4.3.3 产业布局规划
    4.4 规划设计具体内容
        4.4.1 功能分区及结构
        4.4.2 道路系统规划
        4.4.3 绿地系统规划
        4.4.4 水体规划
        4.4.5 游憩规划
        4.4.6 景观控制规划
        4.4.7 保障体系规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东高青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设计
    5.1 前期条件分析
        5.1.1 基地现状
        5.1.2 背景条件
        5.1.3 资源条件
        5.1.4 项目 SWOT 分析
    5.2 园区定位
        5.2.1 目标定位
        5.2.2 经营方式
        5.2.3 产业定位
    5.3 功能分区与布局结构
        5.3.1 功能定位
        5.3.2 功能分区及结构
    5.4 景观系统规划
        5.4.1 景观类型意向规划
        5.4.2 绿化规划
    5.5 道路及水系规划
        5.5.1 道路规划
        5.5.2 水系规划
    5.6 游憩规划
    5.7 保障体系规划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8)郑州市中牟县设施农业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粮食安全问题
        (二) 耕地数量问题
        (三) 社会问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可行性分析
        (一) 理论可行性
        (二) 实践可行性
    第六节 本文创新点
    第七节 本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设施农业的相关综述
    第一节 设施农业的内涵阐释
    第二节 设施农业的特征总结
    第三节 设施农业的国外发展概况
        (一) 国外设施农业的发展历程
        (二) 国外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三) 国外设施农业发展趋向
    第四节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概况
        (一)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成就
        (二) 我国设施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
        (三)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展望
第三章 郑州市中牟县设施农业研究区域概况
    第一节 郑州市中牟县地理区位概况
    第二节 郑州市中牟县农业概况
    第三节 郑州市中牟县设施农业的现状和市场状况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第一节 问卷设计
    第二节 调查实施
    第三节 调查样本描述分析
        (一) 郑州市中牟县设施农业效益调查问卷分析
        (二) 郑州市中牟县设施农业发展意愿调查问卷分析
第五章 郑州市中牟县设施农业的 SWOT 分析
    第一节 S_ Strengths(优势)
        (一) 郑州市中牟县的自然区位优势
        (二) 郑州市中牟县的人文区位优势
        (三) 郑州市中牟县的交通通信优势
        (四) 郑州市中牟县的经济优势
        (五) 坚实的农业发展基础
        (六)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优势
        (七) 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优势
    第二节 W_ Weaknesses (劣势)
        (一) 设施农业发展土地资源不足
        (二) 设施农业发展主体素质低,成本高
        (三) 设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四) 设施农业品种单一,种植盲目,市场竞争力弱
    第三节 O_ Opportunities (机遇)
        (一) 政策机遇
        (二) 基础设施配套机遇
        (三) 资金奖励机遇
        (四) 社会机遇
    第四节 T_ Threats (风险)
        (一) 城市化进程的风险
        (二) 城乡收入差距的风险
        (三) 土地环境恶化的风险
第六章 郑州市中牟县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第一节 郑州市中牟县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 优化设施农业产业布局
        (二) 推进设施农业结构调整
        (三) 加强设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四) 加快设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五) 高度重视设施农产品安全
        (六)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七)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第二节 郑州市中牟县设施农业发展的重点工程
        (一) 优质良种产业工程
        (二) 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
        (三) 农业综合园区建设项目
        (四) 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
        (五) 农村信息网络工程
        (六)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
        (七)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项目
第七章 郑州市中牟县设施农业发展的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二) 大力增加设施农业投入
    (三) 优化种植品种
    (四) 加快产业化发展,增强设施农业发展带动力
    (五) 完善设施农业市场体系
    (六)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
第八章 郑州市中牟县设施农业发展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研究:基于台湾农民创业园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现代农业与农业园区建设研究进展
        1.2.2 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研究进展
        1.2.3 台湾农民创业园相关研究进展
        1.2.4 简要评述与研究选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及主要方法
    1.4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主要不足之处
2 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与农业园区建设相关理论
    2.1 农业园区建设相关理论
        2.1.1 区位选择理论
        2.1.2 增长极理论
        2.1.3 技术创新理论
    2.2 两岸农业合作相关理论
        2.2.1 区域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
        2.2.2 区域要素流动理论
    2.3 园区建设与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理论评述
3 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新平台:台湾农民创业园
    3.1 创业园的起源与定义
        3.1.1 创业园的溯源
        3.1.2 创业园的定义
    3.2 创业园建设的基本情况
        3.2.1 区域分布
        3.2.2 产业选择
        3.2.3 政策措施
    3.3 创业园建设的初步成效
        3.3.1 开创两岸现代农业合作新平台
        3.3.2 吸聚两岸现代农业生产要素
        3.3.3 带动园区及周边“三农”建设
        3.3.4 推动两岸经贸交流与产业合作
    3.4 创业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园区定位不够明确,相关政策法规有待落实
        3.4.2 管理体制有待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亟待加强
        3.4.3 农地流转瓶颈突出,农户利益保障体系缺失
        3.4.4 台湾地区政策限制,园区技术溢出水平较低
4 典型台湾农民创业园分析:实践探索与建设经验
    4.1 典型台湾农民创业园之实践探索
        4.1.1 漳州漳浦创业园
        4.1.2 漳平永福创业园
        4.1.3 温州苍南创业园
        4.1.4 武汉黄陂创业园
    4.2 典型台湾农民创业园的主要经验
        4.2.1 政府高度重视,适时颁布创业园建设法律法规
        4.2.2 园区规划明确,建设实施与升级得到积极落实
        4.2.3 管理水平较高,且在建设实施过程中逐步提升
        4.2.4 合作层次较高,两岸科研院所与高校广泛参与
5 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模式创新与路径选择
    5.1 两岸现代农业合作模式
        5.1.1 传统模式
        5.1.2 现有模式:创业园
        5.1.3 高级模式
    5.2 两岸现代农业合作高级模式的实现路径
        5.2.1 继续扩大创业园面积与规模
        5.2.2 深化园区内产业合作与升级
        5.2.3 加强合作研发及其推广应用
        5.2.4 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专业市场
        5.2.5 两岸经贸合作区建设与实践
6 新时期推进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的策略探讨
    6.1 构筑两岸现代农业合作政策保障体系
        6.1.1 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强化合作制度保障
        6.1.2 完善组织服务体系,健全服务保障机制
        6.1.3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机制
        6.1.4 强化科技支撑体系,构筑科技促进机制
    6.2 强化两岸农企在现代农业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6.2.1 加强两岸涉农企业的分工与合作
        6.2.2 积极培育两岸合资农业龙头企业
        6.2.3 鼓励两岸农企共建涉农服务组织
        6.2.4 其他方面的交流合作与发展创新
    6.3 发挥两岸农民在现代农业合作中的主体作用
        6.3.1 派遣杰出农民互访学习
        6.3.2 鼓励两岸农民自主创业
        6.3.3 开展两岸村村联谊活动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发展前景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A:访谈主要内容

(10)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0.3 研究目的和意义
        0.3.1 研究目的
        0.3.2 研究意义
    0.4 研究思路和方法
        0.4.1 研究思路
        0.4.2 研究方法
    0.5 创新之处
1 花卉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理论
    1.1 花卉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
        1.1.1 花卉
        1.1.2 花卉产业
        1.1.3 产业集群
        1.1.4 花卉产业集群
    1.2 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基础
        1.2.1 产业集群的特征
        1.2.2 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和形成方式
        1.2.3 产业集群的作用
2 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2.1 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2.1.1 花卉产业的形成初期
        2.1.2 花卉产业的产业集群发展阶段
    2.2 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2.2.1 青州市花卉品种
        2.2.2 青州市花卉种植区域布局
        2.2.3 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的生产模式
        2.2.4 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的产业链
    2.3 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3.1 花卉产业集群对调整农业结构的影响
        2.3.2 花卉产业集群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
        2.3.3 花卉产业集群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
        2.3.4 花卉产业集群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3 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分析
    3.1 GEM模型概述
        3.1.1 GEM模型的概念
        3.1.2 GEM模型评价竞争力的优点
        3.1.3 GEM模型的运算过程
    3.2 层次分析法概述
        3.2.1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3.2.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3.3 利用GEM模型分析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3.3.1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GEM模型中各个子指标的权重
        3.3.2 GEM模型运算
        3.3.3 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
4 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
    4.1 花卉品种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牌
        4.1.1 花卉品种不够合理
        4.1.2 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牌
    4.2 花卉产业集群内部存在恶性竞争问题
    4.3 花卉产业集群的产业化程度不高
        4.3.1 家庭作坊生产模式不利于花卉产业集群的产业化进程
        4.3.2 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的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
    4.4 花卉产业集群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4.4.1 花卉科技投入不足,花卉科研相对滞后
        4.4.2 花卉生产经营的科技含量低
5 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5.1 强化政府职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5.1.1 制定良好的花卉产业政策
        5.1.2 加大财政投入
        5.1.3 完善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
        5.1.4 建立风险规避机制和保险制度
        5.1.5 设立花农贷款担保基金
    5.2 加强花卉合作组织和花卉行业协会建设
        5.2.1 加强花卉合作组织建设
        5.2.2 加强花卉协会建设
    5.3 加快花卉产业集群的产业化进程
        5.3.1 促进花卉产业向现代化经营方式转变
        5.3.2 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实现规模化经营
        5.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花卉生产经营水平
    5.4 实施科技兴花战略、提高花卉竞争力
        5.4.1 建立花卉品种培育体系,引进优质花卉新品种
        5.4.2 做好花卉科技推广工作
        5.4.3 提高自动化程度和标准化程度
    5.5 实施名牌战略,提高花卉效益
        5.5.1 建立名优花卉品牌
        5.5.2 统一质量管理,确保品牌信誉
        5.5.3 提升名牌花卉的知名度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新品蔬菜,名优花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HP-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甘肃省田园综合体特色化发展研究[D]. 牛彩虹.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龙泉驿区都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D]. 甘文汉.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3]四川引种食用菊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及组培快繁体系建立[D]. 潘芸芸.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4]北大荒闫家岗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D]. 郭腾.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5]1949年以来陕西农业推广史研究[D]. 苏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4)
  • [6]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模式研究[D]. 屠定敏. 南京工业大学, 2014(04)
  • [7]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研究[D]. 孟娜.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6)
  • [8]郑州市中牟县设施农业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亚博. 福建农林大学, 2013(S2)
  • [9]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研究:基于台湾农民创业园的视角[D]. 周继慧. 宁波大学, 2012(06)
  • [10]青州市花卉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发展策略[D]. 薛佳蕾.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新菜、名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