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几种方法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几种方法

一、试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若干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李其成[1](2019)在《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的核心是金融监管权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是否需要以及应该如何配置。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混业经营、金融创新以及地方金融业的繁荣,对中国现有中央集权垂直式的监管权力配置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现有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金融业的剧烈变化。当前各国都在着力加强对金融整体性风险的防范,如何对新型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监管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过去对于金融监管体制的研究都相对集中在中央一级政府部门间金融监管权的配置上,对地方政府能否享有以及如何享有金融监管权问题的研究相对缺乏。面对市场的新变化,地方政府实际已广泛参与到了地方金融监管之上,承担着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但不同地方金融监管模式差异较大,尚未形成成熟统一的模式,且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在定位、正当性、内容等重要问题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能否享有以及如何行使金融监管权,应首先明确金融监管权的性质、地位、特征等问题。金融监管权的根本属性是公权力,并呈现多元性与多重性特征,这决定了其行使需要合理配置。在权力的配置过程中,中央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配置以权力的“功能性”理论为基础,而监管权力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配置则以“结构性”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结构性”理论下,我国金融市场、权力结构、政府职能等因素共同决定并创生了中国进行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迫切内在需求,其中地方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是第一大动因,地方政府的金融竞争是直接动力,维护金融安全是根本目的,而国家权力结构改革是其政治背景。我国现有监管模式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和国情条件。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的配置状况及其得失,对现有配置模式的建构和完善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家公权力之一的金融监管权,是国家权力体系中的一部分,服从并深受国家权力央地分配的制约。具体到金融领域,其历程可总结为:从金融中央集权到有限的地方竞争——中央逐渐削弱地方政府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力——为应对全球局势而进一步向中央集中——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之路确立。当前,坚决走市场化道路,应是最大的国情,亟需金融监管权配置模式改革与之适应。中国当前监管模式为中央“一行两会”为主体、多头分工式的中央一级金融监管,中央监管权在地方通过地方派出机构履行职能,权力主要集中于中央一级,存在协调不力、监管真空、限制创新、制约发展等突出问题,亟需向地方政府配置权力,让地方政府参与监管,弥补中央政府监管的不足。当前地方政府通过中央政府及其部门政策、文件等方式获得一定的金融监管权,是一种实用主义做法,虽无法律、法规明确、具体的授权,但有模糊的事实上的监管权力。国家最新政策明确了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的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呈现了双层监管的发展趋势。中国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模式发展至今,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存在诸多的困境。地方政府缺乏法定的金融监管权,对于金融监管事务的参与,均是通过中央行政管理部门的个别授权,或地方政府的主动承担,缺乏制度化、体系化的权力配置。这种监管权集中于中央一级的配置模式,不论是应对传统金融模式及其创新,还是应对发展迅猛的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都力不从心。其中最关键的缺陷在于地方金融监管权的合法性危机,导致监管对象覆盖不足、制度弹性缺失、地方立法权缺位、责任不明等问题。就央地分权而言,世界上现存在分权型多层监管模式以及单层监管两种模式,前者以美国和加拿大为典型,后者是大多数国家采用的监管模式。美国和加拿大存在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两级金融监管机构,各自在金融监管的事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英、德、日等国均为非典型的金融监管央地分权模式,仍以中央政府监管为主。总体而言,其他国家或地区金融监管央地分权模式之于中国的启示,在于其权力配置方式和依据的法治化。相比较而言,中国地方政府并非完全不存在金融监管权,但在中国现有配置模式中,除个别地区通过地方法规形式予以确定之外,均是行政式的、实用主义的配置模式,缺乏法治化的特征。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启示还在于其无论何种央地配置模式,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只有与国情合适与否。央地分层的监管体制与中央集权式的监管体制,受到联邦制或单一制国家形式的极大影响,但是二者并非一一对应,最终决定其模式的,是一国的金融市场及金融制度赖以存在的整个国情。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实用主义配置的现实,已经显着表明向其配置权力的必要性。而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制度化,应该在重新厘清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动因、目标、价值及原则的基础上,将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的首要价值定位于维护地方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其次要有利于提升金融监管的效率;最后,还应有利于实现地方经济民主。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的目标,则是实现金融监管权理论上的结构化、制度上的法治化和实践中的高效率。为此,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应当以合理分权、依法分权和权责对等为主要原则,坚持法治化的根本路径。中国当前最根本症结并非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有无的问题,而在于法治化的缺失。考虑到地方金融市场的特殊性,依据法律的相关规定,应当充分发挥各地方权力机构的作用,通过地方立法进行地方金融监管权的配置。金融监管权主体、对象、内容的配置,应把握以下原则:主体上,要坚持地方监管机构的独立化、专业化和责任化,并建立地方统筹监管、中央指导的央地监管机构关系;内容上,必须厘清地方金融市场与政府监管之间、地方监管与中央监管之间的两个界限。此外,任何规范的有效运行都离不开其所在的制度体系,金融监管权的科学化央地配置,应当以完善的顶层权力配置为依托,改严格分业式监管为统筹式监管、完善中央与地方经济权力配置的关系、完善金融机构破产制度、国家救助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等,从而培育强大而稳健的市场机制,从根本上减少市场失灵。

孟斌斌[2](2011)在《装备采办真实成本显示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装备采办成本失真的角度来分析装备采办费用上涨的问题。成本失真由承制单位降低成本的努力不足和成本造假两方面造成。在对装备采办成本失真现象描述的基础上,论文从激励约束、采办项目生命周期和装备采办市场的角度对导致成本失真的原因进行了分类。主要从装备采办市场有限竞争、装备采办成本加成定价模式、企业价格行为和采办方成本审查方式四方面对导致装备采办成本失真的原因展开了分析:一是在有限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没有退出压力,造成激励不足的成本失真;招标阶段数量有限的企业较容易通过串谋扭曲成本信息;企业“策略性买进”导致成本失真;政府管制异化助长成本失真。二是成本加成定价模式给企业造成“提高成本”的不当激励,企业不仅降低成本的努力不足,还有虚报成本的动机;固定加成利润率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波动,形成了成本失真的外在压力。三是承制单位的寻租活动使得采办方成本审查不严,承制单位成本造假成为可能;承制单位负责人及采办方人员个人“前途”最大化行为,造成成本虚高。四是采办方成本监控错位、审计体系不完善,不能科学监控成本信息;双方利益不对等,采办方监控成本的努力没有企业扭曲成本的努力程度大,造成成本失真。在原因剖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机制设计“使人说真话”的经济思想建立了装备采办成本显示的经济学模型。模型把原因分析的结论及装备采办的经济关系抽象为不同的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从理论上分析采办方提供什么类型的合约能够使得“承制单位显示成本信息”。模型认为采办方提供具有不同分摊比例的合约菜单能够使得承制方显示其成本信息。在合约菜单的约束下,具有较低成本特征的承制单位将选择具有较低分摊比例的合约,具有较高成本特征的承制单位将选择具有较高分摊比例的合约。结合“合约菜单”模型结果以及原因分析,文章提出以下成本显示的现实选择:加强基于目标成本的过程监控;改变单一成本定价模式;加强企业价格行为监控;培育富有竞争活力的装备采办市场。

黄璐璐[3](2009)在《基于公司治理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督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监督的理论和实现形式必须要随着会计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新的经济管理形势下的要求。新修订的《会计法》构建的“三位一体”新型会计监督体系,明确了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的主体、职责及监督方式,使会计监督的主体更加丰富,层次更加清晰,会计监督的职责更加明确。新体系的建立使得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使会计监督与公司治理要求相适应?如何解决上司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弱化、社会监督不力、政府监督重复进行和职能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上市公司治理的正常进行,导致上司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因而,研究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本文主要基于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督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系统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旨在达到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实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监督目标。论文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有关公司治理和会计监督的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然后,从公司治理与会计监督的关系入手,探讨了本文研究依据的基本理论与启示,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了强化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的措施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到如下启示与结论:1.分析了研究上市公司会计监督问题的重要意义。认为:从宏观上,它是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从微观上,它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保证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需要。2.公司治理理念是影响会计监督的重要因素。完善的公司治理可以使会计监督过程透明化、客观化,并以较低的成本运行,从而对会计监督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成为影响会计监督的重要因素。3.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了上市公司会计监督问题产生的原因,得出了以下影响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的因素:内部治理中的股权结构、董事会和监事会、内部审计等;外部治理中的法律环境、控制权市场、经理市场、社会中介等。4.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就如何强化上市公司会计监督提出了措施建议,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合理配置股权、优化股权结构以加强股东大会的监督;增强董事会的功能、构造一个有效分工的监事会;强化内部审计的地位,加强内部审计的功能;完善会计监督的相关法律,消除相关法律不健全对会计监督的影响;采取措施切实改善会计监督的外部环境。

鄂秀丽[4](2008)在《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相关性研究 ——基于吉林省省直企业的调查》文中认为本文从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及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入手,阐述了内部控制的动机与财务风险的产生机制,研究了利用内部控制预防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赢得风险损失的可控性和最小化。通过统计分析验证了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相关程度,证明了在不同时间、不同法规政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或财务风险的影响是不同的。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就会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同时,为了从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相关性,对一些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进一步证实了二者的关系和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根据实证结论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两个方面提出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和财务风险控制模型,以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研究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探讨企业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是针对目前企业实际情况,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是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理论的需要,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通过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确保企业生存和持续成长,是防范和降低金融风险、财政风险、证券市场风险和国家风险,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杜松梅[5](2004)在《试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若干途径》文中认为文章就建立注册会计师行业信用制度提出了几点设想,对预防会计信息失真和企业造假账、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等问题提出了对策。

杨洋[6](2002)在《我国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博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本文力图在研究方法上另辟蹊径,将博弈论引入到我国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研究当中,着重从会计约束机制的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包括产权制度、公司治理结构、会计监督体系和会计规范等。 本文的研究成果包括: (1)利用结果理性和程序理性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给予了界定;(2)利用囚徒困境模型证明会计约束机制不健全是导致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3)提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路径依赖问题;(4)利用博弈次数对博弈结果的影响指出我国产权制度的缺陷,提出产权制度的完善应有利于经营者摆脱对政府激励的依赖,企业应成为激励主体;(5)证明增加“威胁的可信性”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方向;(6)利用三人博弈中“破坏者”的存在证明“会计委派制”的不合理;(7)通过建立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证明由于所有者缺位,竞价专用性投资制约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除需要产权制度等的完善外,目前须采取措施加大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力度;(8)通过建立三人博弈模型尝试设计政府监督形式;(9)指出我国会计规范的制定缺乏充分博弈的表现及为实现充分博弈应从博弈动因、博弈机制等方面入手;(10)通过建立博弈模型验证我国会计规范缺乏有效性,为实现有效性须加强会计规范的明确性、一致性、可操作性和约束力。

汪军[7](2003)在《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研究 ——来自中国股市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指明独立审计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注册会计师队伍在迅速扩大,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使得其向独立的中介组织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运行中,由注册会计师实施的独立审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由此决定了对于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内在要求。然而,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中的新兴证券市场影响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轨迹,公众及社会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提出了种种批评,又使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从证券市场的“老三案”到“新三案”,再到近年来大量上市公司审计失败案的出现,围绕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讨论从未间断过,独立审计的信息鉴证职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且,随着我国会计市场对外全面开放的日益临近,上市公司审计执业存在着低层次供给相对过剩和高层次供给相对不足这一矛盾现象也将进一步激化,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历程较短,上市公司的快速发展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有关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及审计市场结构方面所作的研究较少。因此,如何提高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以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持续发展,成为会计理论界和职业界以及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本论文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特有的制度背景下,关于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证研究。通过合理借鉴国外在此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研究方法,首先运用代理理论分析审计质量的内涵和衡量方法,并由此确定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基本研究框架;然后构建了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理论分析范式,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特有的制度背景,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进行了现实分析;在上述审计质量规范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进行实证研究,以经验数据对前面规范分析的内容加以验证和深化。为验证所提出的三个实证研究假设,本文选择中国股市1996年至1999年的所有上市公司及其主审事务所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审计质量的单变量和多变量年度分析、对审计质量级差的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以及对审计师变更前的逻辑斯蒂分析和审计师变更后的多元回归分析,逐一验证了上述假设;最后,根据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在构建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全面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根据上述关于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本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审计可视为一种代理职能,审计代理职能的有效发挥取决于其提供服务 Researches on An皿幽讪0 OfLtstedO地厂川。ies--emp。caf ehael。。加mO,,。ti stock morket的质量水平。审计的出现是在长期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中,交易双方从降低代理成本,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代理效率的要求出发,长期搜寻所产生的一种制度安排。审计代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是由其对外提供服务产品的质量决定的。审计质量可表述为审计师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系统中某一特定违约行为并对己经发现的违约行为进行报告或者披露的联合概率。前者取决于审计师的执业能力、审计程序、审计取样以及审计投入等因素;后者是由审计师的独立性决定的,审计质量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盈余管理是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有效衡量指标。审计限制盈余管理的作用是随审计质量的变动而变动的,审计质量高低具体反映在己审财务信息中盈余管理的程度上。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反向关系,较高的山计质量将会形成较少的盈余管理,并可提高报告盈余可靠性及信息含量。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尚未形成规范化的市场体系,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也普遍存在,审计的作用是否真正发挥更多的与所限制的盈余管理空间联系在一起,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盈余管理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服务质量水平的表征作用是最优的。 3、审计服务的有效需求和审计法律责任最终决定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审计提供服务产品质量面临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分别是市场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内在需求和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巨额赔偿风险)。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审计师发现并报告违约行为的联合概率值,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也可表述为审计服务的有效需求和法律责任两个因素的联合乘积。 4、经济体制转轨期及转轨中的股票市场和上市公司是中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研究中特有的制度背景。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并伴随着金融、会计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发展的,其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表现之一即是证券监管制度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最典型的莫过于股票发行制度,并在此制度下衍生了发行价格确定制度、配股制度、特别处理和摘牌制度的计划特征。在企业“取悦” 政府监管机构的过程中,审计不是一种自发的市场需要。而且,形成了特殊的地方政府、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三者利益与共的关系,导致了大股东控制和最高管理人兼任等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从而使上市公司盈余?

牛巨辉[8](2003)在《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新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不断发行和上市,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目前在两个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已有一千余家。在这一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我国的证券市场只有上市公司的不断进入,而没有上市公司的退出,即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只有进入机制而没有退出机制。这就使得上市公司退市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成为当今讨论与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今天我国证券市场日益与国际接轨,更加市场化的情况下,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化的、吐故纳新的退出机制对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一些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相关概念,通过对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说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系统介绍了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发展及现状。 对于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研究和操作,国外证券市场已有百年历史。本文第三部分参照境外成熟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退市的规定及退出方式,对世界各国成熟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退出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重点对世界主要证券市场的退出标准和退出程序作深入的探讨。 第四部分结合我国证券管理部门对建立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多年探索和改革,并借鉴世界各国成熟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加以完善。 第五部分则是对上市公司退市引发问题的处理及相关的制度安排,包括对上市公司退市后股份转让问题的解决,对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及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骆祚炎[9](2003)在《当代中国股票市场发展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对1978年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的思想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本文把股票市场发展思想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到1991年,为初步探索期。该阶段股票市场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对股份制性质和建立股票市场问题的探索。其中,股份制性质方面的问题包括:股份制本身的性质、股息和红利的性质、企业股的性质、实行股份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股份制改革方向的逐步确立等:建立股票市场方面的问题包括:股票市场投机的存在性、投机的性质、实行股份制是否冲击银行储蓄以及是否有必要建立证券市场等。第二阶段,1992年至今,为规范发展探索期。这一阶段,股份制的性质和地位最终得到了全面确认,股份制进入大规模试点推广阶段,股票市场开始在规范中发展。该时期股票市场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股票市场的规范和发展。这些问题包括:市场监管、银行与证券的经营与管理模式、市场有效性研究、市场一体化、市场国际化、国有股权流通和减持、对过度投机的认识,等等。本文对当代中国股票市场发展思想进行了再思考。当代中国股票市场发展思想体系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连续性、发展的借鉴性和发展的继续探索性;同时,这些思想体系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理论缺陷:发展初期的思想意识形态浓厚、部分思想不符合中国国情、对股票市场的制度问题及对股票市场发展思想本身研究不够,等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当代中国股票市场思想研究的发展方向。

张北[10](2020)在《会计师事务所业务驱动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为什么我们需要档案,为什么要耗费人力物力去保管档案,原因无疑是由于档案的本质做决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档案保存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加以利用,能够传承历史,也能够为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审计档案作为专业档案的一种,记录了审计业务的发展流程、审计结果、审计工作质量等众多审计信息。毫不夸张地说,审计档案是审计业务发展的基石。当前,审计信息化高速发展,而审计档案管理却成了信息化过程中的短板,迫切需要建立符合业务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本文从审计业务活动中存在的几大痛点和具体成因出发,针对审计业务本身建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审计档案管理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我们不应该割裂审计业务活动和审计档案管理工作,因为它们本就是浑然一体、相辅相成的。如果不能更好的为审计业务本身服务,审计档案的价值无从体现,将会弱化档案的功效,不利于档案的保存和档案工作本身的发展。本文拟运用理论阐述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具体现实考察与分析研究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问题,根据实际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审计档案管理模式。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国家审计层面形成的审计档案的管理,而本文关注社会审计层面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另外本课题的研究,依托于档案学、审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审计档案管理的分析更加全面,有助于丰富包含审计档案的专业档案管理理论体系。调研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挖掘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工作环节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能够支持审计业务开展的新的审计档案管理模式,有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工作的持续推进及进一步发展。

二、试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若干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若干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路径
第一章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金融监管权理论基础
        一、金融监管的公权力属性
        二、金融监管的正当性理论
    第二节 金融监管权的多元与多重
        一、金融监管权主体的多元化
        二、金融监管对象的全覆盖
        三、金融监管内容的系统化
    第三节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结构化”性质
        一、国家权力的央地配置
        二、“结构化”视角下的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
    第四节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动因
        一、地方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是根本动因
        二、地方政府金融发展的竞争需要是直接动因
        三、维护金融安全是终极动因
        四、国家权力结构改革是重要动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央地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变迁和现状
    第一节 中央金融监管权模式的历史变迁
        一、1949-1979:中央银行“大一统”时代
        二、1979-1992: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与地方监督保障
        三、1992-2003:分业监管与地方干预
        四、2003-至今:分业监管与金融监管协调
    第二节 我国地方金融监管权的历史考察
        一、1949 年以来我国权力央地关系的发展
        二、我国金融监管央地关系的变迁
    第三节 我国央地金融监管权配置的现状分析
        一、中央金融监管权配置现实
        二、金融监管权集中配置于中央的弊端
        三、地方金融监管权的配置现实
        四、央地双层监管的显着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困境
    第一节 地方金融监管的多重困境
        一、应对传统金融的困境
        二、地方金融监管法律依据普遍缺失
        三、地方监管机构定位不清
        四、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困境
    第二节 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合法性危机
        一、金融立法现状
        二、现行金融立法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监管央地配置域外模式借鉴
    第一节 分权型多层监管模式
        一、美国的分权型双层金融监管权配置
        二、加拿大分权型双层金融监管权配置
        三、美国、加拿大分权型多层监管体制特征
    第二节 集中型单层监管模式
        一、英国金融监管权集权型单层配置模式
        二、德国依托地方银行的地方监管模式
        三、日本中央政府部门行政授权地方监管模式
        四、欧盟合作性金融监管模式
        五、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单层监管模式的特征
    第三节 域外金融监管的比较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域外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制度化
        二、监管权力央地配置模式的决定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制度建构
    第一节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宏观设计
        一、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价值取向
        二、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配置目标
        三、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主要原则
    第二节 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的法治化路径
        一、通过法律制度配置监管权力
        二、充分发挥地方立法权的作用
    第三节 地方金融监管权主体配置
        一、监管机构配置的基本原则
        二、中央指导下的地方统筹监管模式
    第四节 地方金融监管权内容配置
        一、厘清地方监管与中央监管之间的界限
        二、厘清地方金融市场与政府监管之间的界限
        三、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内容
    第五节 配套制度设计
        一、中央从严格分业走向行业统筹
        二、完善中央与地方经济权力配置关系
        三、创造地方金融监管权实现的条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装备采办真实成本显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装备采办成本上涨问题的研究
        1.2.2 关于成本失真及显示的研究
        1.2.3 关于信息显示机制的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装备采办成本显示相关概念与现状分析
    2.1 采办成本
        2.1.1 成本
        2.1.2 采办成本
        2.1.3 采办成本是控制价格的关键信息
    2.2 装备采办成本显示及其失真
        2.2.1 成本显示机制
        2.2.2 成本失真
        2.2.3 成本显示机制是解决成本失真的途径
    2.3 装备采办成本失真的现状分析
        2.3.1 承制单位隐蔽成本信息的可能方式
        2.3.2 真实成本失真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 装备采办成本失真原因的理论分析
    3.1 不同视角下的采办成本失真
        3.1.1 激励约束的视角
        3.1.2 装备寿命周期的视角
        3.1.3 装备采办市场的视角
    3.2 有限竞争的装备市场特性
        3.2.1 装备市场竞争不充分
        3.2.2 装备市场竞争不充分的原因
        3.2.3 有限竞争导致成本失真
    3.3 成本加成的定价模式
        3.3.1 成本加成定价模式的内涵
        3.3.2 成本加成定价的激励机理
        3.3.3 成本加成定价模式成本失真分析
    3.4 承制单位的价格行为
        3.4.1 承制单位是独立的利益主体
        3.4.2 “厂所分离”利益关系不明确
        3.4.3 承制单位的自利行为是成本失真的内在动因
    3.5 军品成本审查方式
        3.5.1 军品成本审查
        3.5.2 军品成本审查人员成本信息获取困难
        3.5.3 军品成本审查中导致成本信息失真的因素
第四章 装备采办真实成本显示模型
    4.1 机制设计理论与成本显示模型的关系
    4.2 成本显示模型的构建
        4.2.1 模型抽象
        4.2.2 模型推演
        4.2.3 模型结论
        4.2.4 数据验证
    4.3 成本显示模型的外在要求
第五章 装备采办真实成本显示的现实选择
    5.1 加强基于目标成本的过程监控
        5.1.1 强化目标成本
        5.1.2 注重过程监控的实施
    5.2 改变单一成本定价模式
        5.2.1 灵活采用多种合同类型,提高军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科学性
        5.2.2 提供线性合同菜单,获悉承制单位成本特征
    5.3 加强承制单位价格行为监管
        5.3.1 以声誉机制激励承制单位显示成本信息
        5.3.2 理顺装备成本信号传递机制
        5.3.3 加强企业行为约束机制
    5.4 培育富有竞争活力的装备采办市场
        5.4.1 加快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革
        5.4.2 加强以业务交叉为导向的军工企业融合
        5.4.3 建立统筹军用和民用的宏观规划体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基于公司治理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会计监督的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的评述与启示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本文研究涉及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
    2.1 公司治理与会计监督的内涵
        2.1.1 公司治理的相关概念
        2.1.2 会计监督的相关概念
    2.2 公司治理和会计监督的关系
        2.2.1 两者的理论依据相同
        2.2.2 两者具有互动性
        2.2.3 两者目标具有一致性
        2.2.4 公司治理下会计监督的特点
    2.3 本文研究所依据的相关理论及启示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3 理性经济人假设
        2.3.4 内部人控制理论
        2.3.5 上述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的现状
    3.2 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3.3 社会监督存在的问题
    3.4 政府监督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股权结构对会计监督的影响
        4.1.1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
        4.1.2 股权结构不合理对会计监督的影响
    4.2 董事会、监事会功能的发挥对会计监督的影响
        4.2.1 董事会和监事会功能弱化带来的问题
        4.2.2 董事会、监事会功能弱化对会计监督的影响
    4.3 内部审计对会计监督的影响
        4.3.1 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4.3.2 内部审计弱化对会计监督的影响
    4.4 法律环境对会计监督的影响
        4.4.1 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相关法律制定与实施存在的问题
        4.4.2 上市公司相关法律不完善对会计监督的影响
    4.5 其他外部环境对会计监督的影响
        4.5.1 其他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4.5.2 上述因素对会计监督的影响
第五章 强化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的建议
    5.1 合理配置股权,优化股权结构
    5.2 强化董事会、监事会的功能
    5.3 强化内部审计地位,加强内部审计功能
    5.4 完善会计监督相关法律,消除法律不健全的影响
    5.5 采取措施切实改善会计监督的外部环境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相关性研究 ——基于吉林省省直企业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特色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状况
    第二节 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企业内部控制的动机与财务风险的产生机制
    第一节 理论阐述及假设的建立
    第二节 企业内部控制的动机
    第三节 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机制
第四章 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统计分析
    第二节 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第三节 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访谈调查及思考
第五章 从会计控制的视角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第一节 会计控制的基本要素及其结构与财务风险
    第二节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其功能
    第三节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确定
    第四节 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第六章 从管理控制的视角建立财务风险控制模型
    第一节 管理控制的基本要素及其不确定性与财务风险
    第二节 财务风险控制的策略体系
    第三节 财务风险控制模型的构建
    第四节 财务风险控制系统的运行程序和方式
第七章 结论及本文研究的不足
    第一节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不足
附录: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论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5)试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若干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立注册会计师行业信用制度的设想
    1.建立动态管理工作规程。
    2.建立评价体系。
    3.运用核心技术建立相关体系。
    4.确定载体形式。
    5.实行公告制度。
二、预防会计信息失真和企业造假账的对策
三、治理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的对策
    1.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
    2.一股独大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3.加强规范信息披露。
    4.要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6)我国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2 会计信息真实性及失真问题的博弈解释
    2.1 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界定
        2.1.1 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现有观点综述
        2.1.2 程序理性--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界定依据
    2.2 博弈论的引入
    2.3 囚徒困境对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解释
    2.4 我国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路径依赖问题
3 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博弈分析
    3.1 产权制度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博弈分析
        3.1.1 产权含义的界定与科斯定理
        3.1.2 我国产权制度安排现状引发会计信息失真的博弈分析
        3.1.3 我国产权制度的改革方向
    3.2 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博弈分析
        3.2.1 公司治理结构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威胁可信性
        3.2.2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缺乏“威胁的可信性”的表现
        3.2.3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
4 会计监督与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博弈分析
    4.1 内部会计监督与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博弈分析
        4.1.1 会计委派制不合理性的博弈解释
        4.1.2 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的重新界定
        4.1.3 内部会计监督发挥作用的保障
    4.2 社会监督与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博弈分析
        4.2.1 三方博弈退化为两方博弈--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的制度原因
        4.2.2 提高社会监督有效性的博弈思索
    4.3 政府监督与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博弈分析
        4.3.1 政府监督博弈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4.3.2 政府监督的设计
5 会计规范与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博弈分析
    5.1 会计规范制定的博弈分析
        5.1.1 会计规范制定博弈的展开
        5.1.2 我国会计规范制定博弈的不充分性
        5.1.3 我国会计规范制定博弈的改进
    5.2 会计规范有效性的博弈验证
        5.2.1 会计规范有效性的博弈验证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5.2.2 我国会计规范有效性的验证
        5.2.3 我国会计规范有效性的改进
6 结论
致谢
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7)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研究 ——来自中国股市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1.4 研究价值与创新
第2章 基本理论借鉴
    2.1 企业契约理论
        2.1.1 企业契约理论的基本观点
        2.1.2 企业契约理论与会计信息
    2.2 代理理论
        2.2.1 委托—代理关系
        2.2.2 信息不对称与代理成本
        2.2.3 委托—代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2.3 内部人控制理论
        2.3.1 内部人控制的含义及特征
        2.3.2 内部人控制的生成机理
        2.3.3 内部人控制的绩效判断
    2.4 有效市场假说
        2.4.1 有效市场假说的内容
        2.4.2 会计信息与证券市场有效性
    2.5 经济后果学说
        2.5.1 经济后果的含义
        2.5.2 经济后果的产生
        2.5.3 经济后果学说与有效市场假说
    2.6 制度变迁理论
        2.6.1 制度和制度变迁
        2.6.2 制度变迁的逻辑过程
        2.6.3 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
        2.6.4 知识存量与制度变迁
第3章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研究的特有制度背景
    3.1 经济体制的转轨背景
        3.1.1 政府职能转变
        3.1.2 金融体制背景
        3.1.3 会计制度改革
    3.2 股票市场的有关管理制度
        3.2.1 股票发行审核制度
        3.2.2 新股发行定价模式
        3.2.3 配股政策
        3.2.4 特别处理和摘牌制度
        3.2.5 股票市场发展中的“供需瓶颈”
    3.3 经济转轨中的上市公司
        3.3.1 国企改革历程
        3.3.2 国有企业改制上市
        3.3.3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3.4 上市公司审计制度变迁
        3.4.1 独立审计制度的恢复重建
        3.4.2 上市公司审计行业的稳步发展
        3.4.3 上市公司审计行业的整顿完善
第4章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研究框架
    4.1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内涵
        4.1.1 审计代理关系分析
        4.1.2 审计质量的概念界定
    4.2 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4.2.1 盈余管理的含义
        4.2.2 盈余管理的基本前提
        4.2.3 盈余管理的动机
        4.2.4 盈余管理的度量
    4.3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衡量
        4.3.1 审计质量的衡量方法
        4.3.2 审计质量衡量的新视角——盈余管理
        4.3.3 我国审计质量的衡量
    4.4 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结构的研究
        4.4.1 审计市场的集中性
        4.4.2 审计质量的差异性
        4.4.3 审计市场的共谋行为
    4.5 上市公司审计师变更动因的分析
        4.5.1 审计市场需求方发起的审计师变更
        4.5.2 审计市场供给方发起的审计师变更
第5章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规范分析
    5.1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理论分析
    5.2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现实分析
        5.2.1 审计服务需求分析
        5.2.2 审计法律责任分析
    5.3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框架
第6章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实证研究设计
    6.1 实证研究假设
    6.2 实证研究步骤
    6.3 实证研究方法
        6.3.1 研究变量的设定
        6.3.2 统计工具
    6.4 实证研究样本
        6.4.1 资料来源
        6.4.2 样本选择
        6.4.3 样本特征
第7章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7.1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年度分析
        7.1.1 脱钩改制前后的描述性统计
        7.1.2 审计质量的单变量年度检验
        7.1.3 审计质量的多变量年度检验
    7.2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级差分析
        7.2.1 事务所类别的描述性统计
        7.2.2 审计质量级差的单变量检验
        7.2.3 审计质量级差的多变量检验
    7.3 上市公司审计师变更的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7.3.1 审计师变更前后的比较分析
        7.3.2 审计师变更前的盈余管理
        7.3.3 审计师变更后的盈余管理
第8章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全面控制
    8.1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控制系统概述
        8.1.1 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的基本特征
        8.1.2 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的主要内容
    8.2 理顺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控制体制
        8.2.1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控制模式分析
        8.2.2 我国的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控制体制
        8.2.3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独立监管模式
    8.3 完善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控制内容
        8.3.1 审计质量控制内容分析
        8.3.2 审计主体控制
        8.3.3 审计客体控制
        8.3.4 审计环境控制
    8.4 规范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控制过程
        8.4.1 审计计划阶段控制
        8.4.2 审计实施阶段控制
        8.4.3 审计完成阶段控制
第9章 提升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对策
    9.1 加快审计市场制度建设
        9.1.1 变革股市监管的制度安排
        9.1.2 加快会计和审计制度改革
        9.1.3 强化审计法律责任
    9.2 改善审计执业环境
        9.2.1 规范政府行为
        9.2.2 培育成熟的投资者
    9.3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9.3.1 优化股权结构
        9.3.2 完善内部治理机制
        9.3.3 强化外部治理机制
    9.4 推进独立审计职业发展
        9.4.1 转变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9.4.2 强化事务所的自我管理
        9.4.3 推行同业互查制度
        9.4.4 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10.1 研究结论
    10.2 政策运用
        10.2.1 完善审计质量监管体制
        10.2.2 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
        10.2.3 开展行业诚信建设
        10.2.4 强化民事法律责任
        10.2.5 规范行业审计收费
        10.2.6 加强审计师变更监管
        10.2.7 改革行业准入制度
        10.2.8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10.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1.1.1 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需要
        1.1.2 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发展的实际需要
        1.1.3 加入WTO的客观要求
    1.2 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相关概念
        1.2.1 上市公司退出机制
        1.2.2 ST、PT制度
        1.2.3 暂停上市
        1.2.4 恢复上市
        1.2.5 终止上市(退市)
        1.2.6 退市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1.2.7 上市公司退出模式
2 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发展及现状
    2.1 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发展过程
    2.2 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现状
        2.2.1 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标准现状
        2.2.2 我国上市公司退出程序现状
        2.2.3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现状
        2.2.4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现状
    2.3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不完善导致的后果
        2.3.1 增大了投资的市场风险
        2.3.2 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大幅下降
        2.3.3 对于资源的极大浪费
3 成熟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研究
    3.1 世界各国成熟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退出机制
        3.1.1 美国纽约交易所的退出机制
        3.1.2 纳斯达克的退出机制
        3.1.3 东京证券市场的退出机制
        3.1.4 香港联交所的退出机制
        3.1.5 海外创业板的退出机制
    3.2 对各证券市场退出模式的对比分析
    3.3 世界主要证券市场的经验对我国退市机制的启示
4 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完善
    4.1 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退市标准
        4.1.1 对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标准进行完善
        4.1.2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标准的实证分析
    4.2 完善退市程序
        4.2.1 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4.2.2 建立完善的上市公司重整、并购制度
        4.2.3 建立多层次证券市场
    4.3 建立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模式
5 对引发问题的处理及相关的制度安排
    5.1 对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5.1.1 我国股票发行体制的演变
        5.1.2 发达股票市场发行制度的类别
        5.1.3 我国股票发行应向注册制方向发展
    5.2 解决好上市公司退市后股份转让的问题
    5.3 建立民事赔偿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当代中国股票市场发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 股票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 股票市场热点问题层出不穷
        三、 中国当代缺乏对股票市场思想的系统性研究
    第二节 文献检索与本文创新
        一、 国外研究情况
        二、 国内研究情况
        三、 本文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论文结构
        一、 研究对象
        二、 论文结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股票市场发展思想阶段划分
        一、 各种阶段划分假说
        二、 阶段划分主要依据
        三、 股票市场发展思想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二章 股份制必要性及其性质问题的认识
    第一节 股份制产生的理论及现实背景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理论意义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逐步形成
        三、 商品经济理论的逐步确立
        四、 国家政策的支持
        五、 对股份制的探索
        六、 新经济格局的逐步形成
    第二节 关于实行股份制必要性的讨论
        一、 股份制改革基本思路的形成
        二、 对实行股份制必要性的认识
        三、 对股份制改革方向的认识
        四、 对实行股份制可行性的认识
    第三节 对股份制性质的认识
        一、 对股份制性质的认识
        二、 对股息和红利性质的认识
        三、 对企业股性质的认识
第三章 建立股票市场的思想
    第一节 建立股票市场的必要性
        一、 当代股票市场建立简要情况
        二、 对建立股票市场必要性的探讨
        三、 建立股票市场必要性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第二节 发行股票是否与银行争储蓄的争论
        一、 引起争论的背景
        二、 发行股票不会与银行争储蓄的主要论点
        三、 发行股票会与银行争储蓄的主要论点
        四、 对发行股票与银行争储蓄观点的评价
    第三节 建立证券交易所的思想
        一、 建立证券交易所的设想
        二、 建立多家证券交易所的主张
    第四节 关于投机问题的争鸣
        一、 关于投机问题的主要论点
        二、 对投机存在性的认识
        三、 对投机作用的认识
        四、 关于投机与投资的关系
第四章 股票市场管理的思想
    第一节 股票市场监管的思想
        一、 股票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二、 股票市场监管体制确立的简要历程
        三、 实行集中统一监管的思想的形成
        四、 政府监管与自律管理之间的关系
        五、 对监管者进行监管的认识
        六、 对政府监管职能的认识
        七、 对政府监管手段的认识
    第二节 银证分离与合并问题的讨论
        一、 银证分离与合并问题的历史考察
        二、 赞同分业经营的主要观点
        三、 赞同混业经营的主要论点
        四、 对银证分离与合并问题观点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 对过度投机问题的认识
        一、 对过度投机原因的分析
        二、 对过度投机概念的不同理解
        三、 对抑制过度投机的认识
        四、 由“基金黑幕”事件引发的大思考
    第四节 股票市场有效性的探索
        一、 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定义及研究意义
        二、 股票市场弱型效率研究的主要思想
        三、 股票市场半强型效率研究的思想
        四、 股票市场强型效率研究的思想
    第五节 信息披露建设思想
        一、 信息公开披露思想的形成
        二、 加强和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思想
        三、 中国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简况
第五章 股票市场国际化的思想
    第一节 股票市场国际化的提出
        一、 股票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情况
        二、 股票市场国际化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二节 股票市场渐进式开放策略的形成
        一、 股票市场国际化的主要障碍
        二、 股票市场渐进式开放策略的形成
    第三节 股票市场国际化的措施
        一、 设立证券投资基金的主张
        二、 逐步实现A、B股市场合并的思想
        三、 股票市场国际化监管的认识
        四、 实行资产证券化的构想
    第四节 发展B股市场的思考
        一、 B股市场发展的历程及其现状
        二、 B股市场向国内开放思想的形成
        三、 建立中外合作基金投资B股的思想
        四、 发展B股市场的其他对策
第六章 国有股流通和减持问题的认识
    第一节 国有股流通问题的探讨
        一、 国有股流通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现状
        二、 国有股不能流通的弊端
        三、 国有股流通会不会削弱公有制经济
        四、 国有股上市会不会造成股市崩盘
        五、 国有股流通的多种构思
    第二节 对国有股减持问题的认识
        一、 国有股减持的涵义
        二、 国有股减持问题提出的背景及其历程
        三、 实施国有股减持的多种构想
        四、 对国有股减持思想的评价
第七章 对股票市场发展思想的再思考
    第一节 理论特点
        一、 思想发展的阶段性
        二、 思想发展的连续性
        三、 思想发展的借鉴性
        四、 思想发展的继续探索性
    第二节 理论作用
        一、 为股份经济的发展清除观念上的障碍
        二、 指导股票市场改革的实践
        三、 改革开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理论缺陷
        一、 发展初期的思想意识形态浓厚
        二、 部分思想不符合中国国情
        三、 对股票市场的制度问题研究不够
        四、 对股票市场发展思想本身研究不够
    第四节 理论发展方向
        一、 规范与发展问题继续成为研究的主体
        二、 与国际市场接轨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三、 基础理论研究应该得到加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会计师事务所业务驱动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目的
    0.2 国内外研究概况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2.3 国内外研究状况总结
    0.3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0.3.1 理论意义
        0.3.2 现实意义
        0.3.3 研究方法
    0.4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0.4.1 研究特色
        0.4.2 创新之处
1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的内容与特点
    1.1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定义
    1.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内容
        1.2.1 立项阶段审计文件
        1.2.2 准备阶段审计文件
        1.2.3 实施阶段审计文件
        1.2.4 完成阶段审计文件
    1.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的特点
        1.3.1 专业性
        1.3.2 合法性
        1.3.3 连贯性
        1.3.4 程序性
        1.3.5 系统性
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痛点及其成因分析
    2.1 审计业务痛点
        2.1.1 信息不对称
        2.1.2 审计业务质量内部控制不完善
        2.1.3 存在隐瞒披露甚至协同舞弊行为
        2.1.4 连续审计存在问题
        2.1.5 审计档案诉讼证明功能受限
    2.2 成因分析
        2.2.1 审计权限受限制
        2.2.2 程序执行不到位
        2.2.3 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缺失,流动性大
        2.2.4 与被审计单位财务软件不配套
        2.2.5 审计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3 业务驱动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设计
    3.1 模式构成要素
        3.1.1 会计师事务所
        3.1.2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
        3.1.3 审计档案
        3.1.4 审计档案使用者
    3.2 模式结构
        3.2.1 硬件层
        3.2.2 数据层
        3.2.3 功能层
        3.2.4 交互层
    3.3 模式运行方式
        3.3.1 硬件层-数据层交互
        3.3.2 数据层-功能层交互
        3.3.3 功能层-交互层交互
    3.4 模式的优势
        3.4.1 数据收集分析消除信息不对称
        3.4.2 及时归档提高内控质量
        3.4.3 在线协作发现和防止舞弊
        3.4.4 完整保存保障审计连续性
        3.4.5 准确记录增强诉讼证明力
4 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
    4.1 加强技术支持,保证审计程序执行到位
        4.1.1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
        4.1.2 信息安全技术
    4.2 提高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4.2.1 聘用专职档案管理人员
        4.2.2 重视员工档案、审计、计算机三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
    4.3 提高共享程度
        4.3.1 建立行业数据库
        4.3.2 提高内部的共享程度
    4.4 强化档案管理意识,提高审计业务质量
        4.4.1 强化审计人员档案收集保管意识
        4.4.2 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参与感和荣誉感
    4.5 加强业务质量内部控制
        4.5.1 保证档案收集真实完整
        4.5.2 保证程序逻辑的正确性
        4.5.3 重视系统安全和访问权限
    4.6 开发利用审计档案,提升审计水平
        4.6.1 整理归纳优秀审计成果,为其他审计项目提供借鉴
        4.6.2 充分利用审计档案事后检查提高审计质量
        4.6.3 充分发挥审计档案的证据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试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若干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D]. 李其成.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2]装备采办真实成本显示机制研究[D]. 孟斌斌.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3]基于公司治理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督问题研究[D]. 黄璐璐. 华东交通大学, 2009(04)
  • [4]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相关性研究 ——基于吉林省省直企业的调查[D]. 鄂秀丽. 吉林大学, 2008(11)
  • [5]试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若干途径[J]. 杜松梅.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04)
  • [6]我国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博弈分析[D]. 杨洋. 沈阳工业大学, 2002(02)
  • [7]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研究 ——来自中国股市的经验证据[D]. 汪军. 西南农业大学, 2003(03)
  • [8]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及相关问题研究[D]. 牛巨辉. 沈阳工业大学, 2003(02)
  • [9]当代中国股票市场发展思想研究[D]. 骆祚炎. 复旦大学, 2003(02)
  • [10]会计师事务所业务驱动型审计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D]. 张北. 辽宁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几种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