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混建筑顶层纵墙温度力计算(续)

砖混建筑顶层纵墙温度力计算(续)

一、砖混房屋顶层纵墙的温度力计算(续)(论文文献综述)

全雷宇[1](2020)在《承压抗剪阻尼器加固震损砌体底层窗间墙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砌体结构历史悠久,目前为止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尤其在乡镇建筑中所占比例较大。相对于其它类型的结构,砌体结构具有诸多自身的优点,但就抗震水平而言,砌体结构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和不足。对比历次震害发现,砌体结构窗间墙在地震中更容易发生破坏,且底层窗间墙破坏的程度最为严重。虽然现有研究中针对受损砌体结构的加固方法已经做了相关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针对于砌体结构窗间墙破坏模式的加固方法研究仍存在不足,特别是针对震后的快速修复技术,现有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以消能减震为核心的加固理念已经被广大学者所认可,各类金属阻尼器也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本文在砌体结构现有加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金属阻尼器的耗能减震理念,针对砌体结构窗间墙的受力机理,设计可等效替换窗间墙的承压抗剪型金属阻尼器,通过拟静力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加固前后试验墙体的抗震性能,最终提出此种加固方法的合理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砌体结构受损窗间墙的破坏特征及受力机理,结合混凝土结构中可更换连梁的加固思路,提出一种可替换受损窗间墙的承压抗剪型金属阻尼器;(2)根据金属阻尼器的研究现状,设计符合窗间墙受力特性的承压抗剪型金属阻尼器,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此种设计方法的合理性;(3)用承压抗剪型金属阻尼器替换砌体结构已受损底层窗间墙,对加固后墙体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对比加固前后墙体的抗震性能,重点关注墙体的耗能性能及承载力的恢复情况;(4)有限元软件模拟试验墙体,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加固方法的合理性。本文所得结论:本文基于砌体结构窗间墙受力机理所设计的承压抗剪型金属阻尼器满足“承压且抗剪”的力学要求。使用承压抗剪型金属阻尼器替换受损窗间墙后,墙体的承载力可恢复至未受损状态,耗能能力在加载后期有明显提升,抗震性能得到改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加固后墙体模型破坏较为合理,验证了加固方法的可行性,为后续加固方法的改进提供借鉴意义。

郭文元[2](2018)在《甘肃农村房屋危险性调查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甘肃省陇西县农村房屋危险性调查工作为背景,从不同角度统计分析了调查数据,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对当地农村房屋的整体安全性进行评估,同时介绍了不同结构形式房屋的抗震鉴定方法和抗震加固方法,最后结合陇西县当地农村房屋的实际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进行鉴定加固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总结了当地不同结构形式房屋的主要特点,并重点分析了损坏特征。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别从危房率、结构形式等七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到危房率与结构形式、建造时间等因素存在一定关联。介绍了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房屋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并以牛家门村为分析实例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当地房屋的整体安全性较差,部分房屋需经加固处理后方可使用。其次,分析了土木结构房屋和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鉴定方法和常用的抗震加固方法。重点研究了钢筋网砂浆面层法和钢筋混凝土板墙法的参数选取对其加固效果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对比了原墙体砂浆强度、竖向钢筋直径、面层(板墙)厚度和单、双面加固等四个因素的不同取值所对应的墙体极限承载力提高比例,结果表明砂浆强度越低、直径越大、厚度越大、双面加固的效果更佳。介绍了加固后抗震能力指数法的应运。总结了经不同方法加固后,墙体的刚度和抗震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最后,选取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二层砖混结构房屋进行工程实例分析。为验证抗震承载力验算结果的准确性,分别采用公式法和PKPM软件进行验算,结果表明PKPM软件的验算值比公式法的验算值小。分别采用三种方法进行加固,并对比研究经加固后一层房屋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地震剪力标准值V、抗力与效应之比α、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βs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加固方法对各参数的影响程度不同。最后结合房屋的实际情况以及各种方法的加固效果,选定合适的加固方法。

姚新强[3](2016)在《天津农居易损性与抗震能力分布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农村民居量大面广,从规划选址到设计施工没有正规的监督和管理。农村民居抗震能力要远远低于城市,大量的抗震能力研究和实际震害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的强弱和农民自身经济、防震减灾意识、当地的传统做法、政府的重视程度等息息相关。我国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总体特点,应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农村民居抗震能力越强,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农民民居抗震能力越弱。而西部大部分地区和东部强震危险区往往是中强地震发生区。农村民居尤其是老旧民居材料老化、腐蚀严重,基本无任何抗震措施。在当前形势下对农村民居进行抗震能力评价和研究应该是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天津地区属于东部强震危险区,农村地区民居占比较大,尤其是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16年将要实施,天津市一些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有了提高,虽然有法不溯往的原则,但是目前大多数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无法达到2020年天津市抵御6级地震的防震减灾目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目前对天津地区开展农居抗震能力的研究却较少。因此开展天津地区农居地震易损性分析和抗震能力分布研究,可以为现有农居的抗震加固和未来农村民居的选址和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为地震灾害评估,救援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本文在国内外农村民居抗震能力评价、研究和地震安全工程分析背景的基础上,对全国典型地震农居震害和易损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农居破坏等级的划分标准和地震易损性指数的定义;然后以天津地区有代表性的3个区县农居结构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农居抗震性能三级调查方法,对天津农居的抗震性能开展了调查与分析工作;然后对天津农居中主要的材料、构件进行了力学试验,给出了材料、构件的力学性能和墙片破坏等级的双参数划分方法和标准;然后在农居抗震性能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对天津农居的地震易损性进行了分析,并和全国农居震害中给出的易损性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对天津农居抗震能力分布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抗震能力分布和抗震能力分布指数的定义,通过人口、破坏比和结构类型及比例因素分析了天津农居抗震能力分布的特征;最后对本文的工作进行看了展望和总结。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农居抗震能力的研究现状和背景资料,分析了全国典型地震农居震害特点、破坏特征和破坏机理,给出了易损性指数的一种定义,分析了全国典型地震农居的易损性,并对不同结构类型的易损性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其次,对天津农居进行了抗震性能调查,给出了天津3个典型区县农居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现状,形成了典型单体农居抗震性能调查表、结构图和自然村农居整体抗震性能调查表,为天津农居抗震能力评估和易损性分析提供基础资料;对天津农居典型中的典型材料和构件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分别开展了泥浆、炉渣砂浆和水泥砂浆标准试块的抗压强度试验,进行了3种砂浆的砌体轴心抗压强度试验,以及12个墙片构件的拟静力试验。明确了天津典型农居墙体的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并给出了墙片破坏等级的双参数划分方法和标准。然后,在大量典型农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天津农居的抗震能力鉴定和易损性分析,给出了抽样自然村单栋农居的抗震能力指数、不同结构类型房屋数量分布和易损性矩阵,给出了天津农居易损性指数并和全国农居易损性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给出了抗震能力分布和抗震能力分布指数的一种定义,以及抗震能力分布指数的一种划分标准。在不同结构类型房屋数量分布和易损性矩阵的基础上,通过人口密度分布推算得到目标区房屋的总量,利用标准差法得到天津目标区农居地震抗震能力分布。

周金顺[4](2013)在《既有砖混结构抗震加固优化及其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砖混结构是主要的几种房屋结构形式之一,在中国广大的非一线城市、城镇和农村大量存在。由于大量的既有砖混结构建筑物抗震安全性不足且已经进入维修加固期,加上由于经济、工期、效益和环保等方面的要求,抗震鉴定、加固和改造的需求很大。如何低成本地对既有砖混结构进行抗震加固,确保其安全和可靠,是个急需研究的课题。本文是在他人的研究基础上,从检测结果分析和病害总结、基于PKPM的加固设计方案优化及评价、基于ANSYS的混合体系地震动力学分析和抗震性能评价,以及砖混结构抗倒塌性能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前期工作中,在做好现状总结和典型结构分析对象选择的基础上,做好检测鉴定和病害总结工作,对分析对象---某砖混结构医院进行了仔细的检测和鉴定,对加固重点进行了优化。在主体工作中,首先利用国家认证和推广的结构设计和鉴定加固软件PKPM(2010版)中的砌体加固模块进行验算,进行了病房楼的出屋面不规则楼电梯间的加固设计方案优化和加固后结构性能评估和经济性评价;连体砖混结构(体检楼)断开前后不同加固处理方法的抗震安全性评价,以及断开前后该体检楼墙段的抗震性能评价。其次研究砖混结构的ANSYS数值模拟方法,利用ANSYS软件建立混合体系砖混结构模型,对一个顶层是框架的砖混结构ANSYS三维模型进行时程分析,计算该混合体系建筑在地震动力作用下的响应,评价了其抗震性能。在比较和评价的同时对砖混结构的抗震性能做了机理分析。最后根据鲁棒性理论提出一种可用于加固后砖混结构抗倒塌性能方面的评价方案。

陈好[5](2013)在《预制板外廊式砖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砌块是一种脆性材料,其抗拉、抗剪强度均较低,砌体结构刚度较大,自振周期较小,产生的地震作用较大,材料本身的抗剪强度低、塑性差,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相对较差。国内外的历次强烈地震中,砌体结构的破坏率较高。因此,开展砖砌体结构体系抗震加固成套技术研究,是工程抗震加固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文以某三层砖砌体结构教学楼为研究对象,通过SAP2000分析软件,采用等效体积单元模拟手段,给增设钢筋混凝土扶壁柱加固、楼板平面整体性加固、墙体门窗洞口减少加固的教学楼建立了结构动力响应模型,分析了结构在加固前后、楼板刚度修正和门窗洞口变化影响下的自振周期、基底剪力、墙体内力以及结构位移等性能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自下而上,随着扶壁柱加固层数的增加和尺寸的增大,结构的自振周期随之减小,结构的刚度和基底剪力随之增大,纵横墙内力和结构侧向位移明显减小,即教学楼的抗震能力得到提高。2)随着楼板平面内和平面外刚度减小,结构周期增大,结构纵墙内力和横墙内力均增大,结构的整体刚度变小,即刚度很小的预制楼板会使结构的整体刚度变小。3)随着洞口逐层减少,结构的第一周期变小,纵墙内力和横墙内力减小,结构墙体承担地震力减少,结构的整体刚度变大。通过本文对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使人们对砌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本课题为砌体工程加固方法的正确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对经过加固提高同类型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卜长明[6](2012)在《村镇建筑简易消能减震技术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砌体结构在我国使用已久,也是当前村镇建筑工程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结构。汶川地震中,村镇建筑震害严重,主要原因是砌体结构整体性差、抗震性能弱,导致大量建筑物破坏和倒塌。受村镇经济、施工条件、技术水平的影响,施工工艺复杂的抗震措施难以落实,严重影响施工质量。为了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抗震技术是主要抗震途径之一。论文围绕简易消能减震技术展开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结论有:①简易消能减震技术开发基于村镇建筑的投入、施工水平、管理现状等实际,研究提出了两种简易消能减震技术,分别为沥青-砂垫层消能减震技术和捆绑橡胶束消能减震技术。②沥青-砂和捆绑橡胶束材性试验研究对细砂、标准砂、粉煤灰、石粉、滑石粉、不同配合比的沥青-砂、不同配合比的沥青-滑石粉等材料的摩擦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测试了沥青的相关指标(针入度、延度、粘度)和捆绑橡胶束的力学性能。研究表明,沥青-砂试件中沥青含量为75%时,摩擦系数小,竖向承载力高。③不同类型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完成了无减震措施墙体、不同配合比沥青-砂滑移层墙体、上下圈梁固结墙体、捆绑橡胶束(轮胎)墙体四类共8片墙体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比分析了各墙体的破坏形态、刚度退化、耗能能力以及墙体的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分析结果表明设置减震措施的墙体明显提高了墙体的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配合比为75%的沥青-砂技术随着竖向压应力的变化其性能稳定,能很好的耗散传往上部结构的能量,上部结构受力小;设置捆绑橡胶束(轮胎)的墙体能很好地耗散能量,能为墙体提供很大的第二刚度。④沥青-砂滑移墙体和捆绑橡胶束砌体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完成了沥青-砂滑移减震墙体、底部固结墙体、素砌体结构、现浇构造柱砌体结构、捆绑橡胶束砌体结构1/4比例模型振动台模拟地震试验,对比考察了模型结构的破坏特征、动力特性、加速度反应、位移反应、变形及原型结构的反应等特性。研究表明沥青-砂垫层、捆绑橡胶束消能减震装置均可有效取到消能减震效果,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有效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抗倒塌能力。⑤简易消能减震技术砌体结构数值模拟用ABAQUS对拟静力墙体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该模拟方法的可靠性;通过大量的数值分析模型,从动力时程反应和损伤耗能角度对比了传统结构和滑移结构的抗震性能,说明了该项滑移减震技术的可行性。⑥简易消能减震技术要点建议基于试验结果和对大量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简易消能减震技术的设计及其相关构造要求提出建议,包括各烈度区摩擦系数取值范围、简化设计方法、捆绑橡胶束布置等,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杜娟[7](2012)在《单体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滑坡属于地质灾害中的一个重要灾种,它不仅给人类带来威胁,而且对环境、资源、财产等具有严重破坏性。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由滑坡及其所引起的次生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数以万计,经济损失数以百亿美元。如何降低滑坡导致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损失是滑坡灾害研究的宗旨。从50年代初期,我国便开始了对滑坡的系统研究和工程治理,滑坡研究的理论水平得到显着提高,并结合大量工程实例,不断提高和改善治理措施的技术水平。但是由于滑坡治理工程费用昂贵,尽管国家和地方投入的经费逐年增长,仍然只能选取危害性大、灾害损失严重的滑坡进行治理。针对某些体积大、滑体厚的滑坡,目前的治理措施仍不能达到有效治理的目的。同时,近期我国南方地区极端降雨天气引发的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以及山此造成的严重损失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我国滑坡灾害理论研究和防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却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减少。因此,面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应突破目前对滑坡稳定性、机理及治理措施的研究,应用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合理确定并评价滑坡灾害对生命及财产的影响尺度,为经济有效的减灾应急措施及灾害优化决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在滑坡灾害风险研究领域,针对大尺度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已开展了较为深入及细致的研究工作,国际上部分主流国家或地区的学术机构对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及管理相继出版了一系列的研究计划、技术指南甚至法规条例。但是,针对小尺度单体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仍相对欠缺。国内外部分学者对单体滑坡风险评价的思路、评价体系及相关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针对评价模型的建立,尤其是易损性评价中关于承灾体脆弱性及灾害体破坏作用强度计算的许多细节技术问题仍有待解决,例如滑坡变形阶段建筑物易损程度与坡体变形特征及变形量间的定量关系,考虑滑速及滑坡冲击力的承灾体易损性定量确定,以及位于建筑物内的室内人口易损性的评价等等。论文从理论模型研究及实例分析两个角度,开展单体滑坡灾害风险分析。在目前已被广泛接受的滑坡灾害风险分析定义的基础上,对灾害危险性评价及易损性分析模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以三峡库区的赵树岭滑坡和萨尔瓦多的El Picacho滑坡为例,分别对论文提出的变形阶段及失稳滑动阶段的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进行实例分析,完成了单体滑坡灾害风险评价体系与模型的研究和实践。通过上述的分析和研究,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一些成果和结论:(1)综合考虑滑坡体物理力学参数及外界诱发因素的不确定性,进行滑坡破坏概率的研究。滑坡灾害危险性的具体表达形式为其失稳概率,而滑坡体失稳的不确定性来源包括多个方面。除坡体自身物理力学参数的不确定性外,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及出现概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文章主要考虑降雨作用,归纳了降雨极值数据选样的方法、常用的极值频率分布线型及其参数估计,对皮尔逊Ⅲ型分布、指数分布和耿贝尔分布线型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给出了考虑极值降雨出现概率条件下的滑坡体失稳概率的求解方法。(2)提出基于滑坡灾害破坏作用强度及承灾体脆弱性分析的单体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模型。论文系统总结了易损性评价模型的研究现状,分析目前易损性计算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体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的定量化模型。模型从影响滑坡灾害风险效应的内因及外因入手,综合考虑了承灾体的脆弱性S及滑坡灾害破坏作用强度I。承灾体的脆弱性S描述承灾体自身的属性特征,表达影响承灾体破坏效应的内因,脆弱性评价指标的提出应建立在承灾体类型的基础之上;滑坡破坏作用强度I为灾害风险后果的外因,从灾害体破坏作用规模和强度的角度出发,以滑坡是否出现失稳滑动为界限,将破坏作用过程分为变形阶段和失稳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灾害对承灾体的作用机理,从破坏作用的剧烈程度及空间尺度两方面提出相应的指标,建立评价模型。(3)建立单体滑坡易损性评价中的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模型。承灾体的脆弱性评价从分析滑坡体与承灾体之间破坏作用的机理入手,选取影响灾害作用结果的承灾体属性特征为评价指标建立脆弱性评价模型:对于建筑物,考虑其结构类型、维护状况、使用年限与设计寿命的比值以及滑坡作用力方向与建筑物轴线方向的夹角;对于人员,考虑人口健康状况、年龄结构及灾害预警系统完善程度。其中对于人口年龄结构,在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导致的各年龄段人口死亡率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人口年龄结构脆弱性指标的计算式。(4)建立单体滑坡易损性评价中,滑坡变形阶段的灾害作用强度评价模型。论文在对变形阶段滑坡体的破坏作用形式及相应的承灾体的破坏损失效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坡体变形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提出了滑坡体变形阶段的灾害作用强度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主要考虑滑坡地表变形、位移速率及滑体深度三个方面:首先,通过对地表变形条件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砌体结构内部附加内力的计算,以及两种结构建筑物可以承受的极限内力的计算,利用附加内力与可承受极限内力的比值反映滑坡地表位移对建筑物的破坏强度;其次,根据建筑物极限破坏状态相应的滑坡速度阀值,提出针对建筑物的滑坡速度强度指标的计算公式;再次,以滑坡体厚度与建筑物基础埋深的比值反映滑坡灾害空间尺度对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计算公式。(5)建立单体滑坡易损性评价中,滑坡失稳阶段的灾害作用强度评价模型。滑坡失稳滑动后在地形控制作用下运动过程的计算是灾害作用强度评价模型建立的基础。论文提出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滑坡三维滑动过程计算的运动学模型,考虑滑坡运动过程中对沿程表层松散堆积物的夹带和滑体物质不同流变属性对应的滑动摩擦表达形式,进行滑坡运动趴离、滑动速度及滑体厚度的三维计算,为滑坡失稳阶段灾害作用强度评价提供依据。滑坡失稳阶段的易损性评价对象包括建筑物和人员,由于运动滑体对这两类承灾体的破坏作用机理不同,则相应的灾害作用强度指标的选取也有所差异。对于建筑物,论文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砌体结构建立简化的结构模型,通过对结构的受力、变形的分析及验算,建立结构可抵抗的极限水平冲击力的计算模型。在前述计算的基础上,以滑坡体冲击力与建筑物可承受极限水平冲击力的比值,以及运动滑体厚度与建筑物上部结构高度的比值作为灾害作用强度指标,建立评价模型;对于人员,从人逃离滑坡威胁范围的难易程度入手,主要考虑滑坡速度,深度及冲击区宽度。其中,在分析历史滑坡灾害实例中不同滑速及对应的人员伤亡情况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确定人能否逃离滑坡灾害的速度阀值,并提出针对人员的滑坡速度强度指标的计算公式。(6)提出基于建筑物易损性的室内人员易损性评价模型。室内人员的易损性受建筑物的易损性大小及结构类型的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易损性反映其自身的变形破坏程度,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影响其剧烈变形时人员逃离的难易程度,以及建筑物内部建筑构件坠落对人员安仝的威胁性。在对文献资料中,熔岩流造成房屋倒塌及人员伤亡以及多次地震灾害后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内部人员伤亡程度及比例的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根据建筑物易损性求解位于建筑物内的人员易损失的计算模型。(7)以三峡库区赵树岭滑坡为例,进行滑坡变形阶段风险评价实例研究。利用三峡库区赵树岭滑坡的相关灾害体资料及承灾体调查数据,采用论文提出的变形阶段滑坡风险评价模型进行实例分析研究。论文统计分析了巴东县1980年1月到2010年6月的日降雨监测数据,分别对4个时段的5日、10日、20日、30日最大累计降雨量进行频率分布曲线的参数估算及优化,选择耿贝尔分布曲线进行巴东县多日累计极值降雨分布概率的计算,得到不同时段、不同累计降雨天数及不同重现期的降雨量,并以两种降雨及库水位的组合工况为例,计算滑坡破坏的年概率;其次,针对破坏概率较大的工况,进行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在承灾体野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完成脆弱性评价指标的取值;采用FLAC3D对计算工况条件下滑坡的变形情况进行数值模拟,依据模拟得到的地表位移数据计算滑坡体上建筑物的结构附加内力,并结合滑速及滑体深度的模拟结果,完成灾害作用强度指标的计算,得到滑坡体上建筑物的易损性分布图;在滑坡破坏概率及易损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物风险评价。(8)以萨尔瓦多的EI Picacho滑坡为例,进行滑坡失稳阶段风险评价实例研究。首先,依据1982年滑坡失稳滑动的滑程与滑体堆积厚度的调查数据,对论文提出的滑坡运动学计算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得到的滑动路径及滑动距离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仅在无侧向斜坡约束的开阔地段,滑坡冲击区的宽度与实际情况相比较大,因此模拟结果在滑坡冲击影响范围的界定上偏安全。采用本文提出的运动学模型,计算同一研究区内其他八种工况条件下滑坡的滑动距离、滑动速度、滑体厚度及路径宽度,计算滑坡冲击影响范围内建筑物可抵抗的极限水平冲击力,完成失稳阶段对建筑物和人员的灾害作用强度评价;统计滑坡冲击影响范围内承灾体的属性特征完成脆弱性指标的取值;在此基础上得到室外人员易损性分布图、建筑物易损性分布图及室内人员易损性分布图。计算结果表明,在运动滑体冲击破坏作用下,滑坡影响范围内的人员及建筑物体现出极高的易损性,约64%的建筑物易损性等级为最高;相比室外人员,室内人员的易损性较小,说明建筑物对室内人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最后根据易损性评价结果和定性给出的滑坡破坏概率,得到了不同工况条件下失稳滑坡的风险结果。

卢磊[8](2011)在《校舍安全工程抗震鉴定与加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建筑行业抗震性能设计水平不断进步,一些老旧建筑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使用需求,特别是一些旧的中小学校舍,作为未成年孩子集中学习的场所,其原抗震设计水准停留在数十年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数以千计的校舍建筑大面积垮塌,使无数学生在地震中罹难,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为避免惨剧的再次发生,09年开始,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开展校安工程,对所有中小学校舍进行排查鉴定,对存在隐患和问题的校舍采取必要措施。同时,新修订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将中小学校舍提升为重点设防类,从规范的层面,提高了校舍抗震性能设计的要求。本文结合作者参与的校安工程工作,从鉴定加固工作实际出发,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调查了汶川地震及校舍震害情况,分析了校舍震害严重的原因,介绍了鉴定和加固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当前检测加固的新技术新方法。其次,总结了校舍建筑的结构特点和鉴定难点,并以校舍中最常见的砌体结构校舍和框架结构为例,研究了校舍鉴定工作的前期准备、现场检测、数据处理、鉴定结论评定各个环节,并对其中的内容提出了深度要求,明确了鉴定内容,还对各类校舍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对检测工作提出了注意点。本文还介绍了抗震加固的一般方法和加固设计计算原理,并给出了部分加固方法的设计示意图。从加固价值、加固原则、加固目标等角度阐述了加固方案的优选原则。文章最后,通过一个完整砌体结构校舍工程实例,运用现有的PKPM08(2010版)软件,对其进行鉴定验算,再完成加固设计,并提供了完整的鉴定报告和加固设计样板,可供同类工程借鉴。

骆曦[9](2011)在《我国村镇既有砌体结构房屋现状分析及加固》文中提出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以及2010年的玉树地震,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由此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安全与财产损失。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村镇建筑缺乏系统规划设计,建造质量低劣,房屋抗震能力差。砌体结构房屋材料脆性大,自重大,在无可靠的构造措施(如圈梁,构造柱拉结等等)情况下,难以抵抗破坏性地震作用。基于此,本文借助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村镇既有砌体结构住宅加固改造关键技术研究》的平台,通过实地考察,全面展示了我国村镇既有砌体结构房屋的现状。本文首先从基础形式,墙体做法,结构形式,构造措施,屋面结构,门窗洞口等方面全景式地调查分析了村镇砌体结构房屋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针对村镇砌体结构的承载能力,本文从砌体材料的材性试验着手,选取实地取样的砖块,按照调研成果调配的砌筑砂浆试样,进行砖块抗压试验,以比照村镇砌体结构房屋材料的真实强度等级与理论值的区别,进而较为全面地掌握当前村镇砌体结构房屋的建筑材料性状。然后本文针对村镇砌体结构房屋的结构形式,房屋类型尺寸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我国村镇的实际经济条件,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结构形式,再针对这种结构形式,探讨采用镀锌铁丝替代钢筋加抹水泥砂浆的加固方法。

高海玲[10](2007)在《混凝土空心砌块建筑温度场和温度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混凝土空心砌块具有节土、节能、功能良好等优点,是一种新型的墙体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现阶段的混凝土空心砌块建筑的裂缝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混凝土空心砌块建筑的裂缝问题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混凝土空心砌块建筑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表明温度裂缝是砌块建筑裂缝的最主要形式。本文结合南京市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科研项目“非粘土墙体材料建筑的裂缝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就控制混凝土空心砌块建筑温度裂缝的几个具体措施展开了研究。首先通过调研,总结了现有的混凝土空心砌块建筑出现裂缝的形式、部位,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得出温度裂缝是混凝土空心砌块建筑温度裂缝的主要形式。其次对影响混凝土空心砌块建筑温度分布的各种传热方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太阳辐射对温度场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建筑围护结构的导热是混凝土空心砌块建筑的主要传热方式。根据导热情况得出了混凝土空心砌块建筑的导热形式,介绍了导热微分方程。然后对南京近年的气象资料和规范比较,计算出了年温差,由南京气象资料计算出了混凝土砌块建筑不同方位的墙体和屋面的日温差。根据组合温差计算方法,计算出了南京地区混凝土砌块建筑的组合温差,得出试点建筑温度场的具体分布规律。根据南京八卦洲地区一试点建筑建立建筑模型,并考虑了不同构造措施对建筑的影响,对建筑模型进行了温度效应有限元分析,得出了各种构造措施下建筑的位移、应力和层间相对位移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增加构造柱对位移的改变有一定的影响,在窗口周围设置小框架对减低窗口处的应力比较明显,在顶层每隔1m处设置构造柱,并在端开间墙体中部设置圈梁,对整个应力的降低效果不好,设置伸缩缝效果不是特别理想,降低南坡屋面的温差是控制温度裂缝的最有效的措施。

二、砖混房屋顶层纵墙的温度力计算(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砖混房屋顶层纵墙的温度力计算(续)(论文提纲范文)

(1)承压抗剪阻尼器加固震损砌体底层窗间墙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砌体结构窗间墙破坏模式分析
        1.1.2 砌体结构的震后修复
        1.1.3 消能减震技术的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发生窗间墙破坏的砌体结构研究现状
        1.2.2 现有砌体结构的多种加固方法研究
        1.2.3 消能减震装置在结构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技术路线
2 承压抗剪型金属阻尼器的设计及工作原理
    2.1 常用金属阻尼器
        2.1.1 金属阻尼器的常用力学模型
        2.1.2 常见金属阻尼器类型
    2.2 承压抗剪型金属阻尼器设计
        2.2.1 工字型软钢阻尼器
        2.2.2 承压抗剪型金属阻尼器设计方案
        2.2.3 承压抗剪型金属阻尼器理论公式
    2.3 承压抗剪型金属阻尼器有限元模拟分析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2 有限元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承压抗剪金属阻尼器加固砌体底层窗间墙试验
    3.1 试件设计与制作
        3.1.1 试件设计
        3.1.2 试件制作
    3.2 承压抗剪型金属阻尼器修复试验墙体
    3.3 试验加载方案
        3.3.1 拟静力试验加载要求
        3.3.2 试验加载装置与加载方案
    3.4 试件安装与试验测量方案
        3.4.1 墙体试件的安装
        3.4.2 试验测量方案与仪器布置
    3.5 本章小结
4 试验结果分析
    4.1 试验过程及破坏现象分析
        4.1.1 URM墙体加载过程及破坏现象分析
        4.1.2 DRM墙体加载过程及破坏现象分析
        4.1.3 破坏特征对比
    4.2 URM与 DRM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4.2.1 滞回特性对比分析
        4.2.2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4.2.3 刚度退化对比分析
        4.2.4 延性性能对比分析
        4.2.5 耗能性能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试验墙体数值分析
    5.1 数值模型建立
        5.1.1 砌体墙建模类型
        5.1.2 材料本构模型
        5.1.3 墙体模型建立
    5.2 数值结果分析
        5.2.1 URM和 DRM应力分析
        5.2.2 抗震性能对比
        5.2.3 金属阻尼器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甘肃农村房屋危险性调查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农村房屋的发展现状
        1.2.2 农村房屋存在的问题
        1.2.3 农村房屋危险性调查的重要性
        1.2.4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农村房屋研究现状
        1.3.2 房屋加固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课题的研究思路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农村房屋危险性调查概况及统计分析
    2.1 调查概况
        2.1.1 调查目的和范围
        2.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2.2 农村房屋结构特点及损坏特征分析
        2.2.1 土木结构房屋的特点及损坏特征分析
        2.2.2 砖木结构房屋的特点及损坏特征分析
        2.2.3 砖混结构房屋的特点及损坏特征分析
    2.3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2.3.1 农户类型统计分析
        2.3.2 危险性等级统计分析
        2.3.3 危房率统计分析
        2.3.4 结构形式统计分析
        2.3.5 建造时间统计分析
        2.3.6 建筑材料统计分析
        2.3.7 抗震构造措施统计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房屋整体安全性评价研究
    3.1 引言
    3.2 评价方法介绍
        3.2.1 层次分析法
        3.2.2 灰色关联分析
    3.3 评价流程
        3.3.1 递阶层次结构体系的建立
        3.3.2 评价等级划分
        3.3.3 评价过程介绍
    3.4 农村房屋安全性评价实例
        3.4.1 调研数据统计
        3.4.2 形成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
        3.4.3 一致性检验
        3.4.4 元素排序及评分
        3.4.5 序列的确定及处理
        3.4.6 关联系数及关联度计算
        3.4.7 安全性等级评定
    3.5 其他行政村房屋安全性评价
    3.6 加固建议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房屋抗震鉴定及抗震加固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土木结构房屋抗震鉴定
        4.2.1 一般规定
        4.2.2 结构布置要求
        4.2.3 墙体要求
        4.2.4 构造要求
    4.3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鉴定
        4.3.1 一般规定
        4.3.2 B类砌体房屋抗震措施鉴定
        4.3.3 B类砌体房屋抗震承载力验算
        4.3.4 抗震能力指数法
    4.4 土木结构房屋加固方法研究
    4.5 砌体结构房屋墙体加固方法研究
        4.5.1 钢筋网砂浆面层法
        4.5.2 钢筋混凝土板墙法
        4.5.3 外加圈梁—钢筋混凝土柱法
        4.5.4 不同加固方法优缺点对比
    4.6 房屋其他位置加固方法研究
        4.6.1 地基基础加固
        4.6.2 屋面加固
        4.6.3 预制楼板加固
    4.7 加固后抗震能力指数法的应运
        4.7.1 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4.7.2 墙段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
        4.7.3 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
    4.8 加固后的抗震验算
        4.8.1 刚度计算
        4.8.2 承载力计算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实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抗震鉴定
        5.2.1 地基基础鉴定
        5.2.2 抗震措施鉴定
        5.2.3 抗震承载力验算
        5.2.4 PKPM抗震验算及对比
        5.2.5 抗震能力指数法
        5.2.6 α和β_(cij)对比
        5.2.7 鉴定结论
    5.3 抗震加固
        5.3.1 钢筋网砂浆面层法
        5.3.2 钢筋混凝土板墙法
        5.3.3 外加圈梁—钢筋混凝土柱法
    5.4 加固方法对比
        5.4.1 重力荷载代表值G对比
        5.4.2 地震剪力标准值V对比
        5.4.3 抗力与效应之比α对比
        5.4.4 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βs对比
        5.4.5 经济性对比
    5.5 加固方法选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天津农居易损性与抗震能力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农村地震灾害背景
        1.1.2 农村整体抗震能力背景
        1.1.3 农村地震灾害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我国农居震害及地震易损性分析
    2.1 我国农居结构类型及构造特征
    2.2 我国农居震害分析
        2.2.1 我国典型地震农居震害分析
        2.2.2 我国农居震害特点及破坏机理
    2.3 我国农居易损性分析
        2.3.1 农居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2.3.2 农居易损性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津农居抗震性能调查与分析
    3.1 农居抗震情况调查方法
    3.2 农居抗震现状分析
        3.2.1 天津农村地区抗震设防要求
        3.2.2 农居构造特征及抗震现状
        3.2.3 农居抗震现状分析启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块力学性能试验与墙片拟静试验分析
    4.1 标准砂浆试块抗压强度试验分析
        4.1.1 标准砂浆试块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4.1.2 标准砂浆试块抗压强度试验分析
    4.2 标准砌体轴心抗压强度试验分析
        4.2.1 标准砌体轴心抗压强度试验
        4.2.2 标准砌体轴心抗压强度试验分析
    4.3 砖砌体墙片拟静力试验分析
        4.3.1 砖砌体墙片拟静力试验方法
        4.3.2 砖砌体墙片拟静力试验计算
        4.3.3 砖砌体墙片拟静力试验分析
    4.4 墙片破坏等级双参数定量划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津农居地震易损性分析
    5.1 天津农居抗震能力分析
        5.1.1 农居抗震鉴定
        5.1.2 农居抗震能力指数分析
    5.2 农居地震易损性分析
        5.2.1 静海区农居地震易损性
        5.2.2 宁河区农居地震易损性
        5.2.3 蓟县农居地震易损性
        5.2.4 天津市农居地震易损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天津农居抗震能力分布研究
    6.1 农村房屋抗震能力分布的划分
        6.1.1 天津农居抗震能力分布的划分
    6.2 天津地区农居抗震能力分布成因和类型
        6.2.1 农居结构类型对抗震能力分布的影响分析
        6.2.2 地震烈度对抗震能力分布的影响分析
        6.2.3 人口密度对抗震能力分布的影响分析
    6.3 提高农居抗震能力的技术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既有砖混结构抗震加固优化及其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课题来源
第二章 某砖混结构检测鉴定和加固重点确定
    2.1 工程概况
    2.2 建筑结构现状的检测与复核
    2.3 房屋结构损伤状况的检测
    2.4 材料强度的检测
    2.5 房屋抗震一级鉴定
    2.6 房屋结构安全性的计算分析
    2.7 鉴定结论和病害总结
    2.8 主要技术依据
第三章 基于 PKPM 的加固方案优选、效果评价和规律总结
    3.1 砖混结构抗震加固设计优化的困难
    3.2 病房楼加固方案优选、加固效果评价和机理分析
        3.2.1 对第一二三层结构和女儿墙的加固
        3.2.2 第四层屋顶间的加固优化
    3.3 连体砖混结构不同处理方法的抗震安全性评价
        3.3.1 检验楼概况及其抗震鉴定
        3.3.2 断开处理前后四种工况设计
        3.3.3 不同处理方案的加固效果评价及对比
        3.3.4 相同工况下结构布置对大段纵横墙抗震性能的影响
        3.3.5 各个纵墙墙段抗震安全性评价
第四章 混合体系抗震动力学分析和抗震性能评价
    4.1 研究背景
    4.2 有限元计算模型
    4.3 动力分析方法的选择
    4.4 ANSYS 结构时间历程分析方法
    4.5 静力分析结果
    4.6 罕遇地震和重力作用下的节点位移和应力云图
    4.7 不同位置下的位移特点
    4.8 抗震性能评价
第五章 砖混结构抗震鲁棒性评价
    5.1 砖混抗倒塌评价及加固面临的困难
        5.1.1 砖混结构基础理论研究不充分
        5.1.2 砖混结构的模拟方法研究不充分
        5.1.3 既有砖混结构自身的问题
        5.1.4 加固优化难度大成本高
        5.1.5 加固效果定量评价难度大
    5.2 鲁棒性评价办法
        5.2.1 定义
        5.2.2 基于位移的量化评价方法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预制板外廊式砖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我国抗震加固的发展
    1.4 国内外抗震加固研究现状
        1.4.1 国内抗震加固研究现状
        1.4.2 国外抗震加固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砌体本构关系和有限元模型
    2.1 引言
    2.2 砌体本构关系
    2.3 砌体的有限元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砌体结构动力分析
    3.1 SAP2000简介
    3.2 单元选取
        3.2.1 对象与单元
        3.2.2 材料与截面
    3.3 分析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砌体结构教学楼抗震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结构破坏特征
        4.2.1 房屋整体倒塌
        4.2.2 房屋局部破坏
        4.2.3 墙体开裂
    4.3 工程实例
    4.4 楼板刚度修正
    4.5 地震工况下结构响应
    4.6 模态分析
    4.7 门窗洞口对结构的影响
    4.8 地震加载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钢筋混凝土扶壁柱加固砌体结构教学楼
    5.1 建筑结构加固技术要求
        5.1.1 砌体结构加固程序和原则
        5.1.2 加固方法
        5.1.3 加固作用和意义
    5.2 结构鉴定与加固方案
    5.3 加固前后性能分析
        5.3.1 结构周期
        5.3.2 墙体内力
        5.3.3 基底剪力
        5.3.4 各层位移
    5.4 楼板刚度对加固的影响
    5.5 门窗洞口对加固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渎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村镇建筑简易消能减震技术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村镇建筑特点分析
        1.2.1 村镇建筑的现状
        1.2.2 村镇建筑震害及分析
    1.3 国内外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内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1.3.2 国外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隔震研究对比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简易消能减震技术的提出
    2.1 技术的提出背景
    2.2 沥青-砂垫层简易消能减震技术的提出
        2.2.1 沥青-砂垫层简易消能减震技术方案
        2.2.2 沥青-砂垫层简易消能减震技术特点
    2.3 捆绑橡胶束简易消能减震技术的提出
        2.3.1 捆绑橡胶束简易消能减震技术方案
        2.3.2 捆绑橡胶束简易消能减震技术特点
    2.4 小结
3 消能减震原理和相关材性试验
    3.1 滑移减震的基本原理和运动方程
        3.1.1 啮合状态时的运动方程
        3.1.2 滑移状态时的运动方程
    3.2 临界状态的判别条件和摩擦系数取值
    3.3 沥青-砂材料制备
        3.3.1 沥青基本性能指标
        3.3.2 各种配合比沥青-砂试件成型
    3.4 摩擦系数的测定
        3.4.1 材料的摩擦系数
        3.4.2 所测摩擦系数值与相关文献对比
    3.5 捆绑橡胶束的性能试验
        3.5.1 捆绑橡胶束的抗压、抗拉性能
        3.5.2 捆绑橡胶束的抗剪性能
    3.6 小结
4 砌体房屋墙体低周反复加载试验
    4.1 试件设计
        4.1.1 试件基本情况
        4.1.2 材料性能
    4.2 试验方案
        4.2.1 加载方案
        4.2.2 量测方案
    4.3 破坏过程及墙体、钢筋应变分析
        4.3.1 试件破坏过程和形态
        4.3.2 墙体应变
        4.3.3 构造柱纵筋的应变
        4.3.4 构造柱箍筋的应变
        4.3.5 构造柱与墙体拉结筋的应变
    4.4 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及刚度退化分析
        4.4.1 滞回曲线
        4.4.2 骨架曲线及归一化的骨架曲线
        4.4.3 刚度退化性能分析
    4.5 耗能能力分析
    4.6 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分析
    4.7 小结
5 单层砌体墙体滑移减震结构振动台试验
    5.1 试验概况
        5.1.1 沥青-砂材料制备和筛选
        5.1.2 模型设计
        5.1.3 相似关系
        5.1.4 模型制作
    5.2 试验方案
        5.2.1 试验设备
        5.2.2 观测方案
        5.2.3 地震波的选取
        5.2.4 加载制度及加载工况
    5.3 试验的振动反应及破坏现象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模型的动力特性
        5.4.2 模型的加速度反应
        5.4.3 模型的位移反应
    5.5 小结
6 砌体结构振动台试验
    6.1 模型设计和制作
        6.1.1 原型概况
        6.1.2 模型概况
        6.1.3 模型及原型动力特性分析
        6.1.4 模型制作
        6.1.5 模型材料力学性能
    6.2 分析用的工况
    6.3 试验现象及模型破坏特征分析
        6.3.1 试验现象
        6.3.2 模型及原型结构破坏特征对比
    6.4 动力特性分析
        6.4.1 模型动力特性
        6.4.2 原型动力特性
    6.5 加速度反应分析
        6.5.1 模型加速度反应
        6.5.2 原型加速度反应
    6.6 地震作用及层间剪力分析
        6.6.1 模型地震作用及层间剪力
        6.6.2 原型地震作用及地震剪力
    6.7 位移反应分析
        6.7.1 模型位移反应
        6.7.2 原型位移反应
    6.8 小结
7 砌体结构消能减震数值分析
    7.1 采用 ABAQUS 进行砌体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
        7.1.1 有限元模型及单元选择
        7.1.2 材料本构方程及相关参数
        7.1.3 ABAQUS 塑性准则
        7.1.4 接触分析
        7.1.5 非线性方程求解
    7.2 验证模型
    7.3 结构模型建立
        7.3.1 结构模型简介
        7.3.2 地震波的选取
        7.3.3 模态分析及对比
    7.4 消能减震技术分析
        7.4.1 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
        7.4.2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
        7.4.3 橡胶束滑移限位结构数值计算
    7.5 小结
8 简易消能减震技术要点建议
    8.1 基本规定
        8.1.1 适用范围
        8.1.2 一般规定和设计原则
        8.1.3 选材基本原则
    8.2 滑移减震结构抗倾覆稳定性要求
        8.2.1 单质点滑移减震自身稳定要求
        8.2.2 多质点滑移减震自身稳定要求
    8.3 设计建议
        8.3.1 摩擦系数的取值范围分析
        8.3.2 简化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
        8.3.3 农民自建房的建议
    8.4 消能减震装置的制作工艺建议
        8.4.1 沥青-砂工艺建议
        8.4.2 捆绑橡胶束工艺建议
    8.5 小结
9 结论及展望
    9.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振动台模型加速度计布置与通道表
    B. 振动台模型位移计布置与通道表
    C. 各加载工况下 3 个模型峰值加速度及加速度放大系数
    D. 3 个模型 X 向和 Y 向绝对值最大位移
    E.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F.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7)单体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立题依据和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破坏概率研究
        1.2.2 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单体滑坡灾害危险性分析
    §2.1 滑坡破坏概率分析方法
        2.1.1 滑坡破坏概率分析原理
        2.1.2 破坏概率基本计算方法
        2.1.3 降雨诱发作用下滑坡破坏概率求解
    §2.2 极值降雨诱发因素的概率计算
        2.2.1 降雨数据选样方法
        2.2.2 极值降雨频率分布线型分析
        2.2.3 参数估计方法
第三章 单体滑坡灾害易损性研究—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模型
    §3.1 滑坡灾害破坏效应及承灾体构成
        3.1.1 滑坡灾害破坏效应
        3.1.2 滑坡灾害承灾体构成
    §3.2 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框架
        3.2.1 易损性评价模型研究现状
        3.2.2 基于承灾体脆弱性和滑坡体作用强度的易损性评价模型
    §3.3 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模型研究
        3.3.1 建筑物脆弱性指标
        3.3.2 人员脆弱性指标
第四章 单体滑坡灾害易损性研究—灾害作用强度评价模型
    §4.1 滑坡变形阶段灾害作用强度评价模型
        4.1.1 基于建筑结构附加内力计算的地表变形强度指标
        4.1.2. 滑坡变形速度指标
        4.1.3. 建筑物基础埋深与滑体厚度关系指标
    §4.2 滑坡失稳阶段灾害作用强度评价模型
        4.2.1 概述
        4.2.2 滑坡滑动过程的运动学计算模型
        4.2.3 建筑物抵抗水平冲击作用力的计算模型
        4.2.4 失稳阶段滑坡灾害作用强度指标
    §4.3 基于建筑物易损性的室内人员易损性评价
第五章 风险评价实例分析
    §5.1 滑坡变形阶段风险评价实例-三峡库区赵树岭滑坡
        5.1.1 赵树岭滑坡概况
        5.1.2 滑坡危险性分析
        5.1.3 滑坡变形阶段易损性评价
        5.1.4 滑坡风险评价
    §5.2 滑坡失稳阶段风险评价实例-萨尔瓦多EL PICACHO滑坡
        5.2.1 El Picacho滑坡概况
        5.2.2 滑坡运动学计算模型的验证
        5.2.3 滑坡风险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校舍安全工程抗震鉴定与加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汶川地震校舍建筑震害
    1.3 抗震鉴定加固行业的发展现状
        1.3.1 抗震鉴定加固的标准化发展历程
        1.3.2 抗震鉴定的基本规定
        1.3.3 现代检测技术
        1.3.4 现代加固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校舍建筑的抗震鉴定
    2.1 校安工程的目的与主要任务
    2.2 学校建筑的结构特点与鉴定难点
        2.2.1 两种结构体系的混合建筑
        2.2.2 学校建筑大空间少隔墙
        2.2.3 大量采用预制楼板
        2.2.4 建筑年代与后续使用年限
        2.2.5 抗震设防类别提高以及设防烈度调整
        2.2.6 校舍建筑中的内框架和底框结构
        2.2.7 结构形式与建筑年代的关系
        2.2.8 校舍建筑排查鉴定一般步骤
    2.3 砌体结构校舍抗震鉴定
        2.3.1 前期准备
        2.3.2 现场检测
        2.3.3 数据处理
        2.3.4 鉴定结论评定
        2.3.5 砌体结构校舍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2.4 框架结构校舍抗震鉴定
        2.4.1 前期准备
        2.4.2 现场检测
        2.4.3 数据处理
        2.4.4 鉴定结论评定
        2.4.5 框架结构校舍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2.5 鉴定检测工作中的注意点
        2.5.1 鉴定报告的编制
        2.5.2 回弹法检测常见不规范行为
第3章 校舍建筑的抗震加固设计
    3.1 校舍加固一般要求
    3.2 砌体结构校舍加固
        3.2.1 砌体结构校舍一般加固方法
        3.2.2 砌体结构校舍抗震加固设计
    3.3 框架结构校舍加固
        3.3.1 框架结构校舍一般加固方法
        3.3.2 框架结构校舍抗震加固设计
    3.4 加固方案优选原则
        3.4.1 加固原则
        3.4.2 加固目标和依据
        3.4.3 加固价值
        3.4.4 初选方案
        3.4.5 优选方案
第4章 校舍鉴定加固工程实例
    4.1 鉴定的目的、范围及内容
        4.1.1 抗震鉴定的目的
        4.1.2 抗震鉴定的范围
        4.1.3 主要工作内容
    4.2 抗震鉴定依据
    4.3 工程概况
    4.4 现场检测结果
        4.4.1 地基与基础
        4.4.2 材料强度检测
        4.4.3 裂缝检测
        4.4.4 垂直度及水平标高检测
        4.4.5 构造措施及其他
    4.5 抗震鉴定
        4.5.1 抗震措施复核
        4.5.2 抗震承载力验算
    4.6 鉴定结论及加固措施
        4.6.1 结论
        4.6.2 加固处理建议
    4.7 加固方案的选择
    4.8 加固方案的结构计算
    4.9 加固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抗震措施鉴定表格

(9)我国村镇既有砌体结构房屋现状分析及加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内容
2 村镇既有砌体结构房屋的现状及调查分析
    2.1 房屋分布现状和建造年代
    2.2 房屋的基础形式
    2.3 房屋的墙体形式
    2.4 房屋的结构形式
    2.5 房屋的构造要求
    2.6 房屋的屋面形式
    2.7 房屋的质量通病(含部分节点详图)及预防措施
3 村镇既有砌体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3.1 砖的抗压强度试验
    3.2 砌筑砂浆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4 村镇既有砌体结构房屋加固方法研究
    4.1 砌体结构加固方法比较
    4.2 钢丝网水泥砂浆法加固砌体墙
    4.3 计算实例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村镇房屋概况调研表

(10)混凝土空心砌块建筑温度场和温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混凝土空心砌块的发展及前景
    1.2 混凝土空心砌块及混凝土空心砌块建筑的优缺点
    1.3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混凝土空心砌块建筑温度裂缝的主要形式、形成部位及产生原因
    2.1 工程实例
    2.2 温度裂缝出现的部位和表现形式
    2.3 温度裂缝形成原因
第三章 混凝土空心砌块温度场的基本理论
    3.1 传热基本理论
    3.2 太阳辐射分析
    3.3 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计算
    3.4 围护结构传热过程
    3.5 温度场的求解
第四章 混凝土空心砌块试点建筑温差计算
    4.1 年温差的计算
    4.2 日温差的计算
    4.3 组合温差的计算
第五章 混凝土空心砌块建筑温度效应有限元计算与分析
    5.1 温度效应的计算方法
    5.2 建筑模型的建立和有限元计算
    5.3 结论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砖混房屋顶层纵墙的温度力计算(续)(论文参考文献)

  • [1]承压抗剪阻尼器加固震损砌体底层窗间墙试验研究[D]. 全雷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甘肃农村房屋危险性调查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D]. 郭文元. 兰州大学, 2018(11)
  • [3]天津农居易损性与抗震能力分布研究[D]. 姚新强.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6(02)
  • [4]既有砖混结构抗震加固优化及其效果评价[D]. 周金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5]预制板外廊式砖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性能分析[D]. 陈好. 兰州理工大学, 2013(S1)
  • [6]村镇建筑简易消能减震技术抗震性能研究[D]. 卜长明. 重庆大学, 2012(05)
  • [7]单体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 杜娟. 中国地质大学, 2012(12)
  • [8]校舍安全工程抗震鉴定与加固设计研究[D]. 卢磊. 湖南大学, 2011(05)
  • [9]我国村镇既有砌体结构房屋现状分析及加固[D]. 骆曦.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10]混凝土空心砌块建筑温度场和温度效应研究[D]. 高海玲. 河海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砖混建筑顶层纵墙温度力计算(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