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职工免征个税

下岗职工免征个税

一、下岗职工有条件免征个税(论文文献综述)

张登利[1](2019)在《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是完善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目标。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亟需完善当前的支持性政策,要真正实现“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目标,在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的同时需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的家庭和社区支持体系,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服务设施。本研究基于供需关系的研究视角,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民政年鉴、社会服务发展和统计公报、经济普查公报、人口普查公报、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等统计数据,综合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福利多元理论”、“政策工具理论”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综合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沿着“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对策研究”的研究思路,以“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缺失——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构建”的分析框架展开研究。从历史发展进程角度梳理中国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发展历程发现,新中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显着成效。主要表现出政策客体逐渐扩大、养老服务项目内容日益丰富、居家养老方式地位日益凸显、市场型和动员型政策工具成为主流、政策效果以服务质量为导向等显着特点。同时,在老龄化、城镇化、空巢化等新形势下,也表现出“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地位亟需政策巩固,“社区为依托”的制度化政策机制缺失,“机构为补充”的弱自主性和强依附性。通过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定量计算和需求预测分析,对比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及供给预测定量计算及其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认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量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量大,供给水平有限,关键原因在于居家养老服务缺失有效的政策支持。主要表现为养老服务经费与实际需求不对等;专业人员与服务需求差距大;社会组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能力不强。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的财税政策、人力资源、社会组织、老龄产业四大要素之间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性。财税政策是发展养老服务中政府财政责任的重要工具,是政府政策支持体系的核心,是居家养老服务长效发展的实现路径;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如何提供足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人力需求是政府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其居家养老政策支持体系构建中的核心意涵;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的供给主体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与递送,在面对老年人多元需求时能够弥补国家、市场和家庭在养老服务方面的不足;老龄产业发展是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向广度、深度和规范化迈进的保障。支持性政策体系是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制度保障,完善支持性政策体系应遵循以下理念原则:坚持老年人主体需求是政策支持体系的基本原则;人与财是居家养老服务有效发展的基础与核心;社会组织、资本市场参与保障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政策支持主体和相关政策支持主体之间应通力合作、互补联动。中国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的完善,应强化政府在居家养老中的主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形成财税支持体系,从而多层面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支持政策应通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家人三方面的支持来保证居家养老的服务供给;应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在进行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建设时,应通过广泛的汲取、挖掘、开拓社会资源,发展多元供给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应积极探索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的政策支持,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对民间投资的撬动作用,探索政府与民间资本的多种合作方式,完善优惠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培育居家养老老龄产业发展。

董大伟[2](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文中认为本文所称的非公有制经济,界定为我国的个体私营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发展已经走过了将近四十年的历程。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成分,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仍有发展的必要。抚今追昔,以史为鉴,系统梳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对于今后完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抛开同类题目开篇即纵论原典理论的范式,秉持以史带论的写作风格,分阶段进行实证论述,最后加以总结,理论从历史而出。虽然每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所处背景复杂多因,但本文为抓主线叙事,不再赘述前人之思,主要从经济背景入手,探看中共每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最重要动因,展示各项经济政策的演进与成效,并在分析各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阶层特征的基础上,梳理分析相应的统战政策,从而使文章更加饱满,也为最后的逻辑总结铺设了较为全面的历史基础。本文可分三大部分、九个篇章:第一部分为绪论,独立成篇。主要论述文章的选题初衷与基本价值,界定与说明正文所涉及的重要复杂概念,回顾前人成果,确立本文创新的着力点。第二部分为正文,从第一章到第七章,论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第一章题目为“在探索中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8)”。在具体叙述中分成两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之初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4)”,二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84-1988)”。第二章题目为“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波动与调整(1988-1992)”。主要论述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波动以及党初步调整相关政策的过程,并分析了这一时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本特征与待解问题。第三章题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稳定与发展(1992-1997)”。主要论述南方谈话与十四大的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理论及十四大后的政策发展,分析在政策作用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走上正轨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本特征,然后论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政策。第四章题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实现历史性突破(1997-2002)”。主要论述十五大至十六大期间中共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后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体政策的历程,在党的政策推动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此阶段的特征,以及该阶段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政策。第五章题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巩固与深化(2002-2007)”。主要论述十六大到十七大期间中共巩固与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及政策的宏观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阐述党的政策支持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新发展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特征,最后阐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第六章题目为“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稳步推进(2007-2012)”。主要论述十七大到十八大之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及具体政策的新发展,得益于党的政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下不仅逆势增长,而且为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亮眼表现作出突出贡献,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此期间有了新特征,党对他们的统战政策也有条不紊地推进。第七章题目为“十八大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新进展(2012-2016)”。主要论述十八大及之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具体政策,在党的政策推动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新进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出现的新变化,以及这一阶段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工作发展。在第二部分,由于历史原因,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结构与后面几章并不相同,正因如此,更可直观感受到1992年在非公有制经济及其政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第三部分就是结语章“基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的一些思考”,为史后之论。本章的论述完全是基于前面几章内容自然而出,既是总结,也是提升。主要论述三个问题:一是非公有制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动力系统;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终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特殊组成部分;三是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建议。

袁媛[3](2016)在《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研究 ——基于广安市的经验数据》文中指出自国务院2011年实施“营改增”试点至今,地税征管重点逐渐偏向直接税种。其中作为政府调节国民个人收入分配最为直接和财政收入中重要来源的个人所得税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个人所得税征管改革的进程也紧紧牵动着大众的神经。但是近几年来,个税征管改革的效果并不如人意,如何提高个人所得税征管水平,使其在整个税收改革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成为了地税部门的一大重点征管工作。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分析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尝试通过分析信息不对称理论,发现个人所得税征管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地税部门能制定相关措施来应对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征管困局。进而运用研究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法论基础博弈论来构建个税征管博弈模型,来得出个税征管过程中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造成信息不对称的行为是他们基于经济人立场进行的选择。同时希望运用激励机制于个人所得税征管中,达到提高个税征管质量的作用。本文结合广安市个人所得税征管现状和相关收入分析得出,首先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是个税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国家和地税机关的信息不对称、地税机关内部的信息不对称、地税机关和相关部门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而引起了纳税方的逆向选择及征税方的道德风险和个人所得税征管低下,同时分析出上述个人所得税征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纳税遵从度低、个人所得税征管漏洞多和个税征管信息化建设滞后,最终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信息不对称下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的相关建议:一是营造和谐的个税征纳环境,提高纳税遵从度;二是加强个税征管,堵塞征管漏洞;三是大力推进个税征管信息化建设,扭转信息滞后局面。

李琼[4](2016)在《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之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创造了奇迹,GDP从1978年的3650.2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636462.7亿元,总量在世界排名第二。中国的税收结构一直在变化,所得税占比一直在增加。即便如此,流转税仍是我国的主体税种,所得税处于相对次要地位,我国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比重一直在6%左右,比重远低于其他国家,我国的经济奇迹并未在个人所得税收入上得到充分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一个中国经济增长的“个税之谜”。本文以个人所得税为研究对象,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证、经济和政治的角度对中国的“个税之谜”做出解释,具体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第1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从五个不同的角度系统地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对个人所得税变化路径、税收潜力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并作出了述评。结合现有的研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并对论文中涉及的数据进行了介绍。最后,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并提出了之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2章对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并总结出了中国税制结构的五个典型性特征:个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先上升后下降;个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低于其他国家,不仅低于经济总量与中国相当的大部分发达国家,也低于人均经济总量与中国相当的发展中国家;工薪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国总的税收收入更多的依赖流转税;中国个人所得税的法定税率并不低。明确了中国个人所得税变化的现实路径。第3章借鉴经典的最优所得税模型,首先对理论模型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分析了理论模型的结果成立的前提。其次,分别从中国的税收决策过程、经济增长背后的收入分配、征税动力、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公共服务融资中的地位,以及中国的逃避税问题五个角度,研究了中国的现实与基准理论模型的偏离。具体来说,虽然基准理论模型的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增长,选民的扩张,政府规模也会随之扩大。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税收决策过程,再分配政策的“失灵”,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对土地资源、债务、流转税等的依赖,以及大量的逃避税规模,导致中国的现实与基准理论模型之间存在较大偏离。决定税收规模的决定性因素是税基,接下来的两章,本文从窄税基“劳动收入”和宽税基“中国经济结构”的角度,对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变化进行了实证检验;另外,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税基并不能自动转化为国家的税收收入,需要一定的制度投资和有效的政府效率,因此,从经济角度分析了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变化路径之后,本文继续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对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变化路径作出了解释,这是第6章和第7章的内容。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第4章的研究表明,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是我国个税占比较低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中国的劳动收入占比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U型关系,个税占比与经济增长之间,亦存在U型关系。当人均GDP超过67161.02元时,经济增长对个税占比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若以中国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为7%计算,从2020年开始,经济增长的成果会开始在个人所得税上得到体现。第5章的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中大量的非正规经济,是中国个税占比较低的又一重要原因。从非正规就业来看,中国的非正规就业人数,从1995年的39912万人,增加至2014年的59258万人。1995年,中国非正规经济规模为21344.94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为34.92%,到2014年,中国非正规经济规模为333853.65亿元,占当年GDP比重52.48%。19952014年,中国非正规经济规模年均增长率为15.88%。第6章的研究结论是:导致中国个税占比较低的又一原因是,中国税务部门的税收努力程度较低。国际比较表明,中国虽然财政能力投资较高,但是税收努力程度较低。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税务部门努力程度较低,但是,增加税收努力程度,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部分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增加税收努力程度虽然会带来当年个税占比的增加,但有可能是“寅吃卯粮”的结果,并不能带来长期的税收结构的转变。第7章的研究结论是,中国对其他流转税和非税收入的依赖,并没有减少地方政府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激励,这可能与地方政府财源不足有关。对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激励。企业所得税占税收收入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比重会下降0.013个百分点。第8章总结全文,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

刘佐[5](2016)在《2015年中国税收政策与制度的重要调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梳理了2015年中国税收政策与制度的重要调整,内容涉及以下11个方面:(1)宏观政策和重大改革;(2)农业、交通、通信和基础设施;(3)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4)流通、对外经济往来和国际税收关系;(5)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6)房地产、金融、保险和证券;(7)就业、社会保障、民政、民族和宗教;(8)教育、文化、宣传、卫生和体育;(9)区域发展;(10)其他重要税收政策和制度调整;(11)税收法制和税收管理。

张松彪[6](2015)在《我国居民收入再分配制度改革动态跟踪和效果评估研究 ——基于充分的保障权视角》文中认为再分配制度作为重要的收入分配调节手段,在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基于充分的保障权视角对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进行动态跟踪和效果评估,以期清晰地呈现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的来龙去脉,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赋予居民充分的保障权既是再分配制度演进的基本方向,也是本文对其进行效果评估的主要维度。本文首先在对现有西方主流再分配理论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对再分配制度改革进行动态跟踪和效果评估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和再分配制度变革的特点,将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历程分为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8)、探索经济时期(1979—1992)、转型经济时期(1993—2002)和市场经济时期(2003—现在)四个阶段进行动态跟踪,并基于充分的保障权视角对其进行理论解释。再次,从整体再分配制度改革、具体再分配制度改革和国际比较三个方面对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效果进行了评估。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六点结论:(1)再分配应该基于居民的保障权来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公正。“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之所以要进行收入再分配,并不是因为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效用能够增加得更多,而是因为其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员理应享有社会对其最基本的保障权。(2)再分配制度变迁本质上是保障权配置的动态变化,保障权配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再分配制度改革的效果。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了从不普遍、不充分的保障权到普遍的、但依旧不充分的保障权转变,正是保障权配置的变化导致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政策效果。(3)测算期间内,对整体再分配制度改革效果的评估结果为:①我国整体再分配制度改革产生了“逆调节”效果。②再分配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较为微弱,在2007年之前的大部分年份产生了“逆调节”效果,而在2007年之后的大部分年份则产生了正向收入再分配效果。③再分配显着地缩小了城镇内部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④再分配显着地扩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且这一“逆调节”现象是造成整体再分配出现“逆调节”现象的主要原因。(4)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产生的收入再分配效果为:改革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逆向收入转移效果,各收入群体均为终生纯受益者,但更有利于高收入者;1997年的改革方案具有较强的代内再分配效应,有利于收入向低收入群体转移,并且下一代的负担要轻于前一代;2005年的改革方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但明显减弱了代内再分配功能,同时可能加重下一代的养老负担。(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其他政策效果为:新农保显着地提升了参保老人独居意愿和幸福感,营养结构也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老人的经济独立性有所增强,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和照料负担,对缓解老人的心理压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新农保的保障水平过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政策效果的发挥。(6)我国未来再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应是赋予居民充分的保障权。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首次基于充分的保障权视角对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动态跟踪和效果评估。据笔者所知,基于充分的保障权视角来研究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的文献目前基本没有,本文的研究弥补了这一空白。(2)与大多数文献仅仅对再分配制度改革历程进行描述不同,本文还在其中融入了理论解释,这样可以更加深刻地把握再分配制度改革的前因后果。(3)本文不仅对整体再分配制度改革进行了效果评估,还对具体再分配制度改革进行了效果评估;不仅对再分配制度改革产生的收入再分配效果进行了评估,还对再分配制度改革产生的其他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估。这样的评估更加全面和科学,评估结果也更为可信。(4)本文认为,不能孤立地看待再分配制度改革,而应与初次分配协同起来。以平等的参与权确保收入分配的起点公平,以共享的收入权确保收入分配的过程公平,以充分的保障权确保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

仇晓凤[7](2016)在《我国政府再分配效应和再分配制度的改进研究》文中提出过去十年间,我国的基尼系数始终保持在0.46以上的高位,严重超出国际警戒线,对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消极作用日益凸显。政府以社会保障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制度为主要手段,对市场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矫正。文章在探究再分配制度调节效果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再分配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尝试提出改进的政策建议。以天津市2002年-2014年城镇居民收入调查为基础,使用UL模型,对我国居民收入再分配效果进行测算的结果显示,我国整体再分配效应为25%-35%,效应损失较严重。2013年之前的效应损失徘徊在20%左右,主要来自再排序效应;后两年效应损失明显增加,水平效应损失增大。以2014年为例,若不存在水平效应和再排序效应损失,再分配效应可以达到实际效应的178%。居民社会保障收入的再分配效应保持在25%以上,是总体调节作用的主要来源;水平效应在损失中占比较小,但有所增强;再排序效应是损失的主要方面,但逐渐降低。社会保障支出的再排序效应较明显,但由于支出规模小,起到微弱的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使用住户填报的个人所得税得到的再分配调节作用不到0.4%,主要效应损失来自再排序效应。使用模拟测算的所得税额得到的再分配效应平均增加0.51个百分点,考虑税收流失的影响,增加0.3个百分点较为实际。将个人所得税按照税制要素进行再分配效应分解,税率结构和免征额起到正向的再分配效应,且后者起主导作用,占个税再分配效应的266.35%。税前扣除、税收流失都造成了再分配效应损失,且税收流失的效应损失情况严重,达到123.90%。我国再分配制度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具有明显的累进性,适当加大财政投入;改革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制度,降低水平效应和再排序效应损失。个人所得税方面,费用扣除标准合理化;完善税收征管,减小税收流失。当然,最根本的是要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税收规模,增强再分配效应。

许锦锋[8](2014)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体经济是真正创造财富的经济形式,在金融危机后,各国都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更是将实体经济作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战略关键,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的实体经济现状仍不容乐观,还存在不少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善实体经济的生存环境,为之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已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且紧迫的任务。在当前形势下,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现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税收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供给、需求、直接和虚拟经济、技术、财政这五方面的路径选择。在制定时效性、全局性、重要性、具体性的税收政策选取原则上,对我国实体经济整体概况进行描述,并对我国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解决问题的税收政策路径,梳理了与我国实体经济现状相关的税收调节政策,并对之进行整体评价。其次,在对不同税种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前提下,基于我国1995-2013年的数据,分别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这五个税种实证检验了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根据对检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要加大消费税的力度,完善其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功能;短期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的调整;要注重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和消费税的长期完善。再次,本文为提出更好的建议,选取了发达国家的美国、德国、日本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俄罗斯、印度,对它们在金融危机后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而制定的税收政策,从扩大内需、减轻企业税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加财政收入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并总结经验和借鉴。最后,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实体经济现状及对现行相关税收政策的梳理,在借鉴国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结合实际”、“长短结合”、“有增有减”及“协调配套”四大指导原则。在四大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以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通过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和扩大消费倾向的税收政策扩大消费需求;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用工难、盈利难三方面的税收政策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从调节金融暴利和房价的税收政策来调节虚拟经济;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税收政策。

马金艳[9](2014)在《我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运营的三大矛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长寿风险的加剧,我国现阶段的养老保障体系,尤其是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所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缓解财政压力,保障退休人员在退休之后的基本生活,国内相关学者提出了在我国开展“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政策。从2007年开始,天津滨海新区、上海的试点方案就备受关注,但是这些试点方案都一直都没有得以落地。本文研究认为,我国开展及实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会面临三大矛盾,即税收优惠与财政损失之间的矛盾,制度公平和实施效率的矛盾以及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时安全性与收益性的矛盾,只有协调好这三个矛盾,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才能取得较好的政策效果。结合国际上典型国家的实践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些协调这三个矛盾政策建议,包括制定税收过渡性政策、拓宽投保渠道和投资领域等。

陈红国[10](2013)在《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演进路径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野》文中研究指明论文选取了公平效率理论与路径依赖理论作为通篇研究的基础理论和贯穿红线。全文按照先理论前引后分项研究再整体展望的逻辑结构对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立法路径、税制模式、纳税人制度、税基制度、税率制度、征管及法律救济制度等六项具体法律制度进行了路径式的梳理与研究。公平与效率历来都是所有税种研究的基础理念,是评判一个税种开征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个人所得税自诞生之日起就背负了公平与效率的深沉历史责任,虽然英国的个税诞生之时是应战争而设,应效率而生,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个税已然成为调节收入差距、均衡社会贫富分化的不二税种,公平理念的彰显更能突出个税的本质内涵。个税的公平原则包括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横向公平注重同样的人纳同样的税,纵向公平注重不同能力的人纳不同的税。个税的效率原则包含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两项内容,个税更注重行政效率。个税的公平与效率是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当然,现代个税理论发展更注重对个税公平原则的研究。考察中国三十二年税收调整经济的方式与路径,我们发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在调整之路中往往处于厚此薄彼的态势,看似“兼顾公平”却有将公平处于边缘或去“公平”化之嫌。实务研究表明,现行中国个税不能很好调校收入差距,征税前后,其不能在总体上改观高收入群体与普通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个税的征纳结构表现为一个倒金字塔形态。现行个税往往被看成效率的标志,非公平的选择,其在个税实践中,在不能体现效率的目的同时也忽视了个税公平的彰显。由此,在正确对待公平与效率二者关系时,应将公平与效率置于相互契合的有机统一体中。路径依赖理论是着名经济学家诺思所提出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理论。理论认为,初始的路径选择对于以后的制度改革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新的制度改革又是路径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我修正与完善,这是路径依赖中的一种惯性作用。路径依赖理论对于研究中国个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一轮个税制度的改革都有可能依赖于上一轮制度的改革或初始的路径选择。1980-1992年间的三大个税法确立了个人所得税法的主要法律制度。从路径依赖原理角度而言,这十二年间设立的所有制度均是路径的初始选择。初始的选择决定了路径演变的方向,良性合理的制度将会在路径发展过程中得到保留,并且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例如:个税的税务行政与行政诉讼制度、纳税申报制度、代扣代缴制度、超额累进税率制度、费用扣除制度、免税制度、税收优惠制度等。非合理的制度则会在路径发展过程中得到修正或摒弃,例如:单一的分类税制模式、繁杂的多级税率制、僵化的免征额制度、不公平的纳税人权利保护制度、非均衡的法律责任制度等。在个税演进的任何阶段,公平与效率的评判贯穿路径演进的始终。从三大个税的立法背景与立法目的,到各种具体制度,都可以进行公平与效率的推演。从立法的初始背景,可以评判个税设置初衷是为了达到均衡贫富的公平目的,还是为了达到筹集财政的效率目的;从税制模式的选择,可以评判其是属于彰显公平的综合模式,还是属于注重效率的分类模式,或属于折衷公平效率的二元模式;从个税的税基,可以评判其税目甄别、费用扣除、免税项目上公平与效率的各种抉择;从税率结构、税级设计,可以评判其是考虑效率更多一些,还理注重公平更多一些;从个税的征管制度,可以评判纳税申报、代扣代缴是否有利于征纳行为的高效运行;从个税的法律责任,可以评判制度是否在纳税人与税务机关间进行了公平的分配;从个税的法律救济制度,可以评判其是否有效地保护了纳税人的权利。正是因为从路径依赖理论和公平效率抉择两个方面对1980-1992年间的个税演变进行了框架性的梳理,才使得我们有理由分析公平与效率视野下1993年至2012年的立法演进路径。个税的整体立法改革存在着诸多的困境,这种困境表现在个税的弱小地位,个税差异性立法、协商民主立法、个税立法权限之间,作为解决困境的方式有很多,本文认为,个税在立法改革路径中,应推改革中国整体税种的结构设计,大幅提高个税的比重;推进个税的法典化,逐步限制行政机关的立法权;维持中央立法的统一性,限制个税的地区差异性立法;稳步推进个税立法的整体性改革,常态个税立法的细节性调整;继续推行协商民主式立法,推动广大纳税人参与个税立法的互动过程。税制模式改革是决定着个税改革的方向。上世纪80年代三大个税在初始路径选择中确定了各自的税制模式,80年个税确定了分类税制模式,86年个体户所得税确定了单项的分类征收模式,86年个人调节税更适宜定性为分类综合的混合税制模式。93年三税合一改革时,保留了分类税制模式,直到今天,二十年过去了,中国没有对分类税制模式进行任何实质意义上的改革。税法理论上认为,在三种税制模式中,综合所得税制模式最符合公平原则,而分类税制模式则更有利于个税分类征管,利于税收效率的实现。而分类综合税制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集合了前二者的优点。通过宏观与微观的实证分析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现行的分类税制下,公平的天平是失衡的,以劳动所得为主的工薪所得所占个税的比例一直高达七成左右,而以资本所得为主股利、红利、利息等所得所占的比例不足二成。不同的纳税人会因分项所得不同、收入来源不同、缴纳次数不同而导致纳纵向与横向公平的丧失。中国个税税制模式改革的方向早在1995年就已确定,在国家规划层面,分类综合税制模式一直是改革所确定的目标。但十多年来,改革只停留在书面的计划阶段。从世界各国税制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单纯的分类税制模式或综合所得模式都已不再是一种改革方向,而将分类和综合所得税制模式的各自优点进行混合的分类综合模式已然成为相当多国家个税改革的趋势。中国政府既然已在国家计划中确定了分类综合模式,就无需作目标上的更改,因为根据中国国情及个税征管的实际情况,综合模式、单一税制模式均不适合中国改革的现行状况。推进分类综合税制模式的改革须是渐进的。在改革安排上,应先分类后综合,先“小综合”逐步走向“大综合”,平稳地过渡到以综合为主、分类为辅的所得税征收制度。个人所得税的主体法律制度经过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上世纪80年代三大个税确定了三种法律主体,一是80年个税的外籍人员主体,二是86年个体户所得税的个体工商户主体,三是86年个人调节税的中国公民主体。三种个税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纳税人主体制度的多头及无序管理,也因此而留下了主体制度改革的空间。在初始路径选择的影响下,93年三税合一改革时,个人所得税法摒弃了三大个税主体各自为政的局面,统一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居民与非居民的纳税人主体制度。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身份的认定主要采用时间与住所两个标准,住所标准包含了家庭、户籍、经济利益三种因素。居民与非居民纳税人主要区别在于税收优惠上,总体而言,非居民纳税人所享有的个税优惠幅度大于居民纳税人。在个税实践中,居民纳税人贡献的税收比例明显大于非居民纳税人,但非居民纳税人的税收贡献也不可小视。三十二年的纳税人主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税的发展,但其也存在的诸多的问题,比如纳税人主体制度的边缘化、居民与非居民纳税人非概念化、统一纳税人识别号制度的缺位等。纳税人主体制度的改革可以从提高纳税人基数、建立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明确定义居民与非居民、改革纳税人身份认定规则等几方面着手,以此加强纳税人主体制度,并为个税改革的成功提供有利的条件。个税的税基主要研究税基范围、费用扣除及免税项目。税基的调整直接关系到个税的横向与纵向公平,而免税制度作为一种税收优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关系了个税的激励效率。三十二年来,中国个人所得税法中,税基范围的调整几经变化;免税项目的设置直接关系税基综范围的扩大与缩小;而费用扣除则是历次个税改革的核心。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三大个税确定了各自税基范围,80年个税确定了六项税范围;86年个体户所得税确定了单项所得范围;86年个人调节税确定了八项税基范围。80年代三大个税在初始路径选择中所确定的税基范围直接影响了93年统一个税法的税基范围。在路径依赖的惯性下,现行个税法共确定了十一项税基范围。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国个税的税基范围正趋于稳定,但也存在着某些困境,一是稳定的税基与变化的趋势之间的困境。二是最优税基理论与具体税基制度间的困境。三是拓宽税基范围的困境。四是现行个税如何回应现实生活中关于资本转让所得、遗产所得、虚拟财产所得的困境。作为一种学术探讨,论文认为稳步推进税基范围,优化现行税基所得项目,增加资本利得项目或开征资本利得税,同时也认为开征遗产税的时机未形成。免税制度关系到个税践行的公平与效率,本质上作为一种税收优惠制度,其在保障弱势群体、保障民生生计上具不可替代的公平展示效用,另一方面一定时期内的免税又可促进某种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80年代三大个税确定了各自的免税项目,93年统一人个税法在三大个税的基础上确定了10类免税项目。从1993-2012年二十年时间里,立法及行政机关又相继确定了76项免税项目。免税制度发展表明,现行个税法关于免税的基础理论是多元化的,在此过程中,免税制度在严肃性与灵活性的理论博弈中存在着诸多的困境,这个困境中的严肃性体现在个税的免税设计是否应限制于立法机关的基本立法;税务主管机关的授权性免税是否应减少;免税项目的设置是应原则化还是应具体化;地方政府是否应授予一定权限内的免税设置权等。这个困境中的灵活性体现在免税项目的设置期限是应长期化还是常态化;免税更改的标准是否一定要回应社会某些形态或情况的变化;免税项目名称的设置是应模糊化还是应明确化等。论文认为,回应路径发展中困境的改革方式是应制度性地协调处理好免税设置的严肃性与灵活性;将免税权限集中归位于立法机关,减少行政机关的免税设置权,而免税项目的设计应多基于公平目的而设,而少出于效率目的。个税费用扣除制度的改革与调整是三十二年来个税改革的热点与核心话题。80年代三大个税确定了定额标准扣除和定率比例扣除两种基本制度,这两种制度直接被93年统一个税所吸纳。在二十年的制度发展中,个税从生计扣除、成本扣除、特别扣除三个方面设置了96项扣除项目。现行费用扣除制度直接依赖于税制模式的改革,近年实践表明,现行费用扣除制度存在着五大方面的问题:一是分项扣除与综合扣除博弈问题;二是现行工薪项目的费用扣除额与居民实际消费支出之间脱节的问题;三是生计扣除项目设置范围过窄问题。四是内外有别的费用扣除制问题;五是标准扣除未指数化调整问题。作为改革的关键措施,费用扣除制度应向综合扣除方向发展;应推行标准费用扣除额与人均消费支出相互联动的机制;应扩大生计扣除项目的范围,建立选择性扣除制度;应彻底废除内外有别的费用扣除制度;应设置指数化的标准额扣除调整机制。世界各国关于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累进税率模式,另一种比例税率模式。采用何种税率模式,取决于该国所采用的税制模式。整体而言,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三大个税所采用的税制模式是分类税制模式,该模式直接决定了中国的基本税率模式,即同时采用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路径的初始选择确定双重的税率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1993至2012年间,中国税率改革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超额累进税率的改革,其主要围绕税率级次及级距的调整而进行。2011年个税改革时,对工薪所得、个体所得、承包承租所得的税率级次及级距进行了实质性的调整,其中将工薪所得的9级调低至7级,并同时调整了相应的税率;调整了个体所得的级距水平。税率模式直接体现了个税的公平,并能影响到个税效率的实现,其中超额累进税税率模式被公认为是最能体现量能负担原则,最能体现税公平的税率模式,而比例税率虽然在个税的公平上有所欠缺,但其所挥的效率机能是强大的,尤其是低比例税率更容易促进纳税人缴纳个税的积极性,也能促进个税文化的形成。减少税率级次,整体降低税率水平,是当今世界税率改革的趋势,中国个税的改革也应符合这个趋势。除此之外,税率改革中还应涉及最高边际税率调整、超额累进消失、指数化调整、家庭扶养因素、资本所得和劳动所得区别对待等问题。论文认为中国税率的改革应设置指数化税的税率调整方式;改革应借鉴国外的“累进消失制度”;应将家庭婚姻扶养等因素纳入税率调整的基础原因。唯有如此,个税税率的改革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个税的征管制度直接决定了个税开征的效率,且最终能影响个税践行的公平。80年代三大个税的初始路径选择中确定了源泉扣缴和纳税申报两种典型制度。源于中国个税分类税制模式的决定性影响,两种制度从路径选择伊始就出现一头轻、一头重的非均衡发展局面。其中代扣代缴制度得到了十足的发展,逐渐成为个税征管最重要的制度。而个税的申报制度源于中国税收文化的不发达、个税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时至今日,都没能成为个税的主体制度。在路径发展过程中,个税申报制度中诞生了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申报制度,此制度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个税申报制度失衡发展的局面,但在整体了也没有达到其开征的预想目的,未能挽回个税申报因扣缴制度成功而被淡化的局面。个税的法律责任制度是促使个税高效开征的重要配套制度。80年三大个税各自确定了法律责任制度,此间的法律责任制度属于一种粗线条的制度。93年个税法统一以后,个税的法律责任制度不再由《个人所得税法》单独规定,而统一适用《税收征收管理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个税与其他税种的法律责任制度进行了同质化处理。个税的法律救济制度也随着个税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税务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曾原则性地规定于80年代三大个税中,自90年代统一的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施行后,个税的法律救济制度就失去了个性化的特征。个税征管制度的改革是路径发展必然趋势,现行个税征管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纳税申报制度的改革,而全员申报制度、家庭计征、双向申报、申报激励等制度的创设是申报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个税征管配套制度的改革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建立税收信息共享机制、财产登记和申报制度、强化储蓄实名存款制度、建立全新的现金管理机制等是配套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个税的法律责任和法律救济制度的改革在于完善个税的法律环境建设,改革税务行政复议制度、建立和完善税收司法保障体系、重新分配举证责任、细化自由裁量权是制度改革的趋势。在梳理完各项法律制度的演进路径后,论文对个人所得税的演进路径做了一个整体的展望,展望以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立法修改建议稿方式展现,作为一个研究成果,该立法修改建议稿也作为博士论文最后的结论。

二、下岗职工有条件免征个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岗职工有条件免征个税(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2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的发展
    2.1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的演进
    2.2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的成效与特点
    2.3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发展的困境
3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测算分析
    3.1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测算分析
    3.2 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3.3 结论
4 居家养老服务中财税支持性政策的完善
    4.1 财税政策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作用方式
    4.2 现行养老服务相关税收政策
    4.3 居家养老服务财税支持政策体系的完善
5 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人力资源支持政策的完善
    5.1 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分类及素质要求
    5.2 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供给分析
    5.3 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支持性政策体系建设
6 居家养老服务中的社会组织支持政策的完善
    6.1 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功能定位
    6.2 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
    6.3 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
7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政策中的老龄产业
    7.1 老龄产业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关联性
    7.2 老龄产业支持性政策的市场环境分析
    7.3 老龄产业支持性政策体系建设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及说明
        (一) 非公有制经济
        (二)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三) 对概念处理的说明
    三、研究现状
        (一) 总体概况
        (二) 基本观点
        (三) 研究的不足
    四、创新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一) 创新点
        (二) 难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在探索中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8)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初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4)
        一、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问题
        二、城乡改革起步与个体经济萌芽
        三、支持个体户发展的基本政策
        四、个体户发展面临的主客观问题
    第二节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84-1988)
        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个体经济政策
        二、个体户发展的基本情况
        三、党对个体户政治整合的继续探索
        四、推进个体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突出问题与相关应对
第二章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波动与调整(1988-1992)
    第一节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波动
        一、治理整顿的背景
        二、政治风波前治理整顿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三、政治风波后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收紧从严
        四、政治风波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政治上处境困难
    第二节 初步调整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一、延续并稳定基本理论判断
        二、调整经济政策
        三、调整政治政策
    第三节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本特征与待解问题
        一、在经济上,非合理高收入和非健康高消费特征明显
        二、在政治上,参政意识提升,参政目的单一,参政实践无序
        三、在心理上,积极与消极并存,自卑与忧虑为主
第三章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稳定与发展(1992-1997)
    第一节 深化改革开放,稳定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一、南方谈话与十四大提供新机遇
        二、十四大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入正轨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贡献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走上正轨
        一、丰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制度性安排
        二、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调查研究,加强积极分子队伍建设
        三、重视并吸纳工商联调研意见,为制定相关政策奠定基础
        四、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系统化
第四章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实现历史性突破(1997-2002)
    第一节 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
        一、背景:新的争论与挑战
        二、十五大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
        三、落实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新理论的具体政策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新变化
        一、新的发展特点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政策
        一、党的执政理论系统阐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身份
        二、拓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制度性参政议政渠道
        三、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
        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提上日程
第五章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巩固与深化(2002-2007)
    第一节 巩固与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及政策
        一、基本背景
        二、十六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大政方针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的非稳定增长及社会贡献持续提升
        一、非公有制经济相关数据变化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理论
        二、在原有渠道内创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制度性政治参与
        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渠道更加广泛
        四、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
第六章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稳步推进(2007-2012)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一、基本背景
        二、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政策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一、非公有制经济数量增长及经济贡献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
        一、新形势下关于工商联工作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理论发展
        二、平稳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制度内政治安排
        三、思想政治工作稳中有进
第七章 十八大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新进展(2012-2016)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新理论和新政策
        一、十八大前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基本形势与问题
        二、十八大以来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理论
        三、十八大以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非公有制经济平稳发展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点
    第三节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政策
        一、统战理论新发展
        二、丰富多彩、持续深入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
        三、光彩事业新发展
        四、先进表彰活动新发展
        五、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政议政
        六、开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局面
结语 基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的一些思考
    一、非公有制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动力系统
    二、非公有制经济终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特殊组成部分
    三、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3)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研究 ——基于广安市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与个人所得税征管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概述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在个税征管的运用
三、广安市个人所得税征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
    (一)广安市个人所得税征管概况
    (二)广安市个人所得税征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三)影响广安市个人所得税征管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探究
    (四)广安市个人所得税征管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影响
四、加强广安市信息不对称下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建议
    (一)营造和谐个税征纳环境,提高纳税遵从度,从纳税方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强化个税征管,堵塞征管漏洞,从征收方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大力推进个税征管信息化建设,扭转信息滞后局面,全面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之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背景分析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对税收增长路径的解释
        1.3.2 所得税规模与税收结构的相关研究
        1.3.3 税收潜力的相关研究
        1.3.4 经济发展水平与税收规模研究
        1.3.5 非正规经济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数据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局限性
第2章 中国的个税占比:历史沿革及现状分析
    2.1 个人所得税的历史沿革
    2.2 中国税制结构的典型性特征
        2.2.1 个税占税收收入比重先上升后下降
        2.2.2 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比重低于其他国家(地区)
        2.2.3 工薪所得税占个人所得税比重逐步上升
        2.2.4 中国税收结构更多地依赖流转税
        2.2.5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法定税率并不低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之谜:理论解析
    3.1 一个基准模型
        3.1.1 模型的提出
        3.1.2 基准模型的设定
        3.1.3 基准模型的结论
    3.2 与基准模型的偏离:中国国情
        3.2.1 中国的税收政策决定过程
        3.2.2 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收入分配
        3.2.3 中国的税收动力是再分配吗?
        3.2.4 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公共服务融资中的地位
        3.2.5 中国的逃避税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个税占比与中国经济增长:从劳动收入变化的视角
    4.1 中国经济增长的典型性事实: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
    4.2 中国个税占比与经济增长:实证检验
        4.2.1 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4.2.2 模型设定
        4.2.3 模型估计结果
        4.2.4 子样本分析结果
        4.2.5 个税占比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个税占比与中国经济结构:从非正规经济角度的考察
    5.1 中国的非正规经济规模有多大?
        5.1.1 中国的非正规就业
        5.1.2 中国的非正规经济
    5.2 非正规经济规模与个税占比:实证检验
        5.2.1 模型设定
        5.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2.3 初步分析结果
        5.2.4 稳健性检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个税占比与政府税收能力:从政府有效性角度的考察
    6.1 中国的财政能力投资
    6.2 中国税务部门的税收努力程度:国际比较的视角
        6.2.1 税收努力程度的测算方法
        6.2.2 标准税率的确定
        6.2.3 税收努力程度的国际比较
    6.3 中国税务部门的税收努力程度:省际差异
        6.3.1 标准税率的确定
        6.3.2 税收努力程度的省际差异
    6.4 税收努力程度对个人所得税税收规模的影响:实证检验
        6.4.1 模型设定
        6.4.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6.4.3 初步分析结果
        6.4.4 进一步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个税占比与政府征税激励
    7.1 个人所得税与工资水平的变化:免征额调整的影响
    7.2 对流转税及其他非税收入的依赖降低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激励吗?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附录
    附录 2.1:历年个人所得税分项目收入
    附录 6.1:税收努力程度的国际比较和省际差异
    附录 6.2:几种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的方法介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2015年中国税收政策与制度的重要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一、宏观政策和重大改革
二、农业、交通、通信和基础设施
三、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
四、流通、对外经济往来和国际税收关系
五、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
六、房地产、金融、保险和证券
七、就业、社会保障、民政、民族和宗教
八、教育、文化、宣传、卫生和体育
九、区域发展
十、其他重要税收政策和制度调整
十一、税收法制和税收管理

(6)我国居民收入再分配制度改革动态跟踪和效果评估研究 ——基于充分的保障权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再分配微观基础研究的文献述评
        1.2.2 有关再分配制度变迁方面的文献述评
        1.2.3 有关再分配制度改革效果评估的文献述评
        1.2.4 有关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建议的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分析框架
    2.1 再分配制度的内涵
        2.1.1 制度的含义
        2.1.2 分配制度的权利配置属性
        2.1.3 再分配制度的内涵
    2.2 西方主流再分配理论及反思
        2.2.1 功利主义再分配理论及反思
        2.2.2 自由主义分配正义论及反思
        2.2.3 机会均等主义分配论及反思
        2.2.4 福利经济学中的再分配理论及反思
        2.2.5 对西方主流再分配理论的再思考
    2.3 权利配置理论分析框架
        2.3.1 权利配置理论的提出及其核心思想
        2.3.2 权利配置理论对分配制度演进的分析范式
        2.3.3 权利配置和分配制度演进的基本方向
    2.4 基于充分的保障权对再分配制度分析的主要维度
        2.4.1 覆盖范围维度
        2.4.2 保障水平维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历程及理论解释
    3.1 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8)再分配制度改革及理论解释
        3.1.1 计划经济时期再分配制度改革的背景
        3.1.2 计划经济时期再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3.1.3 计划经济时期再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解释
    3.2 探索经济时期(1979-1992)再分配制度改革及理论解释
        3.2.1 探索经济时期再分配制度改革的背景
        3.2.2 探索经济时期再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3.2.3 探索经济时期再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解释
    3.3 转型经济时期(1993-2002)再分配制度改革及理论解释
        3.3.1 转型经济时期再分配制度改革的背景
        3.3.2 转型经济时期再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3.3.3 转型经济时期再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解释
    3.4 市场经济时期(2003-现在)再分配制度改革及理论解释
        3.4.1 市场经济时期再分配制度改革的背景
        3.4.2 市场经济时期再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3.4.3 市场经济时期再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解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整体再分配制度改革效果评估
    4.1 评估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4.1.1 评估的基本思想
        4.1.2 评估的主要方法
    4.2 基于再分配前后收入不平等指标测算的效果评估
        4.2.1 收入的界定和相关数据的说明
        4.2.2 基于泰尔指数测算对再分配制度改革的效果评估
        4.2.3 稳健性检验
        4.2.4 再分配效果评估结果的解释
    4.3 保障权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效果评估
        4.3.1 变量的选取和模型的设定
        4.3.2 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4.3.3 计量回归结果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具体再分配制度改革效果评估:以养老保险改革为例
    5.1 选取的缘由及相关说明
        5.1.1 选取的缘由
        5.1.2 相关说明
    5.2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再分配效果评估
        5.2.1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历程
        5.2.2 再分配效果评估的测算模型
        5.2.3 改革的再分配效果评估分析
        5.2.4 评估结论
    5.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效果评估
        5.3.1 新农保政策
        5.3.2 评估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5.3.3 样本选择、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5.3.4 评估结果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再分配制度改革效果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6.1 美国再分配制度改革效果及启示
        6.1.1 美国再分配制度改革历程和主要特点
        6.1.2 美国再分配制度改革的效果
        6.1.3 美国再分配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6.2 北欧国家再分配制度改革效果及启示
        6.2.1 北欧国家再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和主要特点
        6.2.2 北欧国家再分配制度改革的效果
        6.2.3 北欧国家再分配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6.3 拉美国家再分配制度改革效果及启示
        6.3.1 拉美国家再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和主要特点
        6.3.2 拉美国家再分配制度改革的效果
        6.3.3 拉美国家再分配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策建议
    7.1 总体原则和基本思路
        7.1.1 总体原则
        7.1.2 基本思路
    7.2 整体再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7.2.1 建立规范的收入、财产登记制度
        7.2.2 加强再分配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
        7.2.3 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
        7.2.4 建立与初次分配制度改革相联动的机制
        7.2.5 扭转再分配制度逆调节现象
    7.3 具体再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7.3.1 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相关建议
        7.3.2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相关建议
        7.3.3 税收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我国政府再分配效应和再分配制度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收入再分配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居民收入再分配及其重要性
    2.2 西方收入再分配理论
    2.3 收入再分配中的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
    2.4 再分配过程中的政府职能
    2.5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制度
第三章 再分配效应测算模型和数据处理
    3.1 再分配效应及其分解
    3.2 相关收入指标的核算
    3.3 样本数据信息
第四章 再分配效应测算结果及其解释
    4.1 整体再分配效应及分解
    4.2 分项再分配效应及分解
    4.3 个人所得税再分配效应的微观模拟测算
    4.4 个人所得税按税制要素分解
    4.5 再分配效应结果的解释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总体结论
    5.2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进
    5.3 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致谢

(8)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及主要内容
    1.4 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税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运用税收手段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2.3 税收政策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
第三章 中国实体经济及相关税收调节政策的现状分析
    3.1 相关税收调节政策的选取原则
    3.2 中国实体经济整体概况
    3.3 中国实体经济主要问题及相关税收调节政策
第四章 税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取、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4.2 不同税种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4.3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国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经验与借鉴
    5.1 各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5.2 各国税收政策经验总结与借鉴
第六章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6.1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的基本原则
    6.2 扩大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建议
    6.3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6.4 调节虚拟经济的税收政策建议
    6.5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的税收政策建议
总结与展望
    一、全文总结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9)我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运营的三大矛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2 我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制度构想
    2.1 政策沿革
    2.2 我国现阶段不同地区的方案设计
    2.3 我国现阶段实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存在的三大矛盾
3 矛盾之一:税收优惠和财政损失
    3.1 理论分析
        3.1.1 征税模式的比较
        3.1.2 EET 组合税收优惠的实证分析
    3.2 典型国家的经验
    3.3 我国存在的问题
        3.3.1 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3.3.2 税收优惠力度与财政收入
4 矛盾之二:公平和效率
    4.1 理论分析
    4.2 典型国家的经验
    4.3 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4.3.1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4.3.2 我国开展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存在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5 矛盾之三: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与收益性
    5.1 理论分析
    5.2 典型国家的经验
    5.3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和运营所存在的问题
        5.3.1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低
        5.3.2 资本市场不完善,存在投资风险
        5.3.3 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项目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6 推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政策建议
    6.1 制定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法规
    6.2 制定过渡政策,缓解财政损失
    6.3 给予金融机构税收优惠,提高参与率
    6.4 保障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政策的公平性
    6.5 制定“中人”税收优惠的政策
    6.6 制定未在职人员的投保政策
    6.7 实现多元化投资方式,提高收益率
    6.8 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规划健康有序的资金运作制度
    6.9 完善管理体系,规避风险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10)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演进路径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演进的理论前引
    第一节 个税公平与效率的一般理论
        一、 个税诞生过程的公平与效率的考证
        二、 现代个税的公平与效率理论
    第二节 个税公平效率于中国的一般概况
        一、 中国个税公平效率的整体理论背景
        二、 中国个税公平效率的整体实践状况:倒金字塔结构
        三、 中国个税公平的根基:弱化的纳税人意识
        四、 学界对于个税公平效率观的整体研究
        五、 中国税收公平与效率关系逻辑辩证
    第三节 路径依赖理论与个税路径演进的理论联系
        一、 路径依赖理论概述
        二、 个税法律制度演进的路径依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整体立法的演进路径
    第一节 1980-1992 年个人所得税的立法路径
        一、 1980-1992 年立法统计
        二、 相关立法技术的说明
        三、 立法路径
        四、 立法目的路径梳理
    第二节 1993—2012 年个税法律制度的立法路径
        一、 1993—2012 年个税的立法统计
        二、 个税立法的特点
        三、 重大立法事件的路径评判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整体立法的路径展望
        一、 现行个税整体立法改革的困境
        二、 个税整体立法的路径展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基础架构——税制模式的演进路径
    第一节 1980—1992 年个税税制模式的演进路径
        一、 个税税制模式的基本划分
        二、 1980—1992 年个税的税制模式
        三、 1980—1992 年个税税制模式的路径梳理
    第二节 1993—2012 年个税税制模式的演进路径
        一、 1993 年个税法确定的税制模式
        二、 关于三种税制模式的公平与效率评判
        三、 中国现行分类税制模式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税制模式改革的路径展望
        一、 世界各国税制模式的发展趋势
        二、 中国税制模式改革选择的评判
        三、 中国税制模式改革所遭遇的现实困境
        四、 中国税制模式改革的安排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个人所得税的法律主体制度——纳税人制度的演进路径
    第一节 1980—1992 年纳税人制度及演进路径
        一、 1980 年个税的纳税人制度
        二、 1986 年个体户所得税的纳税人制度
        三、 1986 年个人调节税的纳税人制度
        四、 1980-1992 年纳税人制度的路径梳理
    第二节 1993—2012 年纳税人制度及演进路径
        一、 1993—2012 年涉及纳税人制度的相关法律规范
        二、 纳税人身份的分类及现行状况
        三、 纳税人制度的路径梳理
    第三节 纳税人制度的路径展望
        一、 纳税人制度的现实困境
        二、 纳税人制度改革的展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核心要素——税基的演进路径
    第一节 1980-1992 年个税税基及演进路径
        一、 个税税基的基础理论
        二、 1980 年个税的税基及路径梳理
        三、 1986 年个体户所得税的税基及路径梳理
        四、 1986 年个人调节税的税基及路径梳理
    第二节 1993—2012 年个税税基及演进路径
        一、 1993—2012 个税税基范围的演进路径
        二、 1993—2012 年个税免税制度的演进路径
        三、 1993—2012 年个税费用扣除制度的演进路径
    第三节 个税税基制度演进的路径展望
        一、 个税税基范围的改革展望
        二、 免税制度的改革展望
        三、 费用扣除制度的改革展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关键要素——税率制度的演进路径
    第一节 1980—1992 年个税税率制度及演进路径
        一、 税率制度的理论简介
        二、 1980 年个税的税率制度及路径影响
        三、 1986 年个体户所得税的税率制度及路径影响
        四、 1986 年个人调节税的税率制度及路径影响
    第二节 1993—2012 年个税税率制度的演进路径
        一、 1993—2012 年涉及税率制度的相关法律规范
        二、 1993 年个税与三大个税关于税率制度的横向对比与路径演绎
        三、 1993—2012 年个税税率制度的归类解析
        四、 现行个税税率制度的公平与效率评判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改革的路径展望
        一、 降低最高边际税率,整体减少累进税率档次
        二、 引进累进消失税率制度,大幅调整级距
        三、 将婚姻与家庭因素纳入计征体系
        四、 整合劳动所得的税率,提高非劳动所得的税率
        五、 实行税率指数化的改革调整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个人所得税的法律保障制度——征管与法律救济制度的演进路径
    第一节 1980—1992 年个税征管和法律救济制度的演进路径
        一、 个税征管的法律制度
        二、 个税的法律责任制度
        三、 个税的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制度
    第二节 1993—2012 年个税征管和法律救济制度的演进路径
        一、 1993—2012 年涉及个税征管及法律救济制度的法律规范
        二、 1993—2012 年个税征管的法律制度的路径演绎与评判
        三、 1993—2012 年法律责任与法律救济制度的路径演绎与评判
    第三节 个税征管和法律救济制度改革的路径展望
        一、 个税申报制度改革的路径展望
        二、 个税扣缴制度改革的路径展望
        三、 个税征管配套制度的改革展望
        四、 个税法律责任与法律救济制度的改革展望
    本章小结
结论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演进的整体设计
附件:中国个人所得税的立法统计
    附件1:1980—1992 年个税法的立法统计表
    附件2:1993—2012 年个税法的立法统计表
    附件3:1993—2012 年关于税基范围的立法统计表
    附件4:1993—2012 年关于免税制度的立法统计表
    附件5:1993—2012 年关于费用扣除的立法统计表
    附件6:关于个税征管制度及法律责任制度的立法统计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下岗职工有条件免征个税(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研究[D]. 张登利.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8)
  • [2]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D]. 董大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3]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研究 ——基于广安市的经验数据[D]. 袁媛.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2)
  • [4]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之谜研究[D]. 李琼.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06)
  • [5]2015年中国税收政策与制度的重要调整[J]. 刘佐. 经济研究参考, 2016(09)
  • [6]我国居民收入再分配制度改革动态跟踪和效果评估研究 ——基于充分的保障权视角[D]. 张松彪. 湘潭大学, 2015(06)
  • [7]我国政府再分配效应和再分配制度的改进研究[D]. 仇晓凤. 天津大学, 2016(07)
  • [8]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 许锦锋. 福州大学, 2014(12)
  • [9]我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运营的三大矛盾研究[D]. 马金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09)
  • [10]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演进路径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野[D]. 陈红国. 西南政法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下岗职工免征个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