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阶段多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统一模型

施工阶段多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统一模型

一、施工阶段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统一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马红玉[1](2021)在《大跨度重载框架结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多层、大跨度、重荷载的框架结构设计日趋增多,对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大跨度框架结构概念为切入点,总结当前大跨度框架结构设计现状,阐述大跨度框架结构设计及施工要点,以期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韩楚燕[2](2021)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努力争取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达目标,消耗全球半数能源的建筑行业势必要节能减排。其中,超过城市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的城市住宅建筑成为行业减排重点。目前,城市住宅短寿现象普遍,该现象伴随的建筑低性能运行和造成的拆建活动量的增加导致住宅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增高。因此,通过延长城市住宅使用寿命来减少建筑碳排放对帮助实现国家减排目标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内在属性上分析住宅寿命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城市住宅长寿化的意义。通过对拆除住宅案例的调研及分析,结合城市住宅建设情况及城市化发展背景的研究分析我国住宅寿命现状。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建筑寿命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延长建筑寿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其次,分析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建筑活动对建筑碳排放及住宅寿命的影响,指出不同阶段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间的关系,并总结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设计依据。本文在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结合建筑层级概念建立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构建框架。对长效住宅理论发展进行梳理,对长寿住宅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长寿住宅特征。然后,在此理论及实践的指导下,分别在建造物化阶段、使用维护阶段及拆解回收阶段提出降低住宅碳排放强度的、提升住宅适应性和可变性的长寿化设计策略。最后,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在不同情景下的建筑碳排放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对住宅的长寿化设计策略进行验证与优化。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提出是对降低住宅碳排放研究的重要补充,对建筑行业节能减排以及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城市住宅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张鹏[3](2021)在《多高层钢结构案例基于性能目标的抗震分析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作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现有的抗震规范仅以保证人的生命安全为单一设防目标抗震设计理念存在一定的不足。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综合考虑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两方面的具体要求,是当前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方向,并成为国内外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的热点。进入21世纪,多高层钢结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发展起来,尤其是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以其绿色、环保和高效的特点,近年来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推广和支持。因此,探究多高层钢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对既有的多高层钢结构案例进行基于性能目标的抗震分析与优化,对了解其抗震性能现状,提升其抗震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简要介绍了多高层钢结构和基于性能的抗震理论的发展现状,揭示了对多高层钢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设计与分析的重要意义。(2)依据各国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规范,并总结前人对多高层钢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多高层钢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内容,包括:地震作用水平、结构性能水平的划分、结构性能指标的量化,结构的性能目标等。(3)以山西省首个EPC装配式多高层钢结构公共建筑—山西基因诊断及药物研发基地凯尔科技中心项目西楼为背景,依据图纸建立了该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利用YJK-A软件对其进行了Pushover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在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层间移角指标均符合Ⅱ类性能目标中的限值要求,但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其产生较重损伤或者破坏退出的结构构件数量较多。(4)基于原结构pushover的分析结果,以把原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由Ⅱ类提升到Ⅲ类为目的,采用调整构件截面、设置隔震支座和设置防屈曲支撑的方法对原结构进行抗震性能优化,并对优化后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结构在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层间移角指标均符Ⅲ类性能目标中的限值要求,并且使各水平地震作用下构件破坏程度超过Ⅲ类性能目标的数量减少了50%以上,综合考虑其基本能满足Ⅲ类性能目标要求,相较于原结构的抗震水平提升了一个等级。(5)对原结构及优化后的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并进行抗倒塌能力评价,结果表明:三种优化方案使原结构的层间位移角降低14%以上,满足Ⅲ类性能目标的限值要求。调整构件截面、设置隔震支座和设置防屈曲支撑分别使原结构抗倒塌能力系数由原结构的2.1分别增加到了2.2、3.9和2.5。(6)通过对比不同结构的抗震性能指标可以得出:减隔震结构提升抗震性能水平的能力要优于调整构件截面,其中设置隔震支座对原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平的提升效果最为显着。

郭磊[4](2021)在《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装配式节点受力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建筑行业的建造方式改革,通过一段时期的政策扶持和引导,装配式建筑在全国范围内的新建建筑中的占比正在持续增长。相较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装配整体式钢框架结构体系,装配式钢-混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结合了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钢框架结构的特点,更加适用于建筑布局规整,模块化程度高的低多层公共建筑,与此同时这种体系也能够使钢材抗拉强度和钢材塑性得到充分发挥,也充分利用了混凝土抗压性能好的优点,弥补了彼此各自的缺点;这种结构体系承载能力有所提高,截面面积相对减小,自重轻,可以降低基础的造价;相较于钢框架结构体系只需要处理钢梁的防火防腐问题,费用也大为减少。对于装配式钢-混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由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和钢梁组成(RCS组合节点)的传力节点的研究是结构体系研究的核心之一。国外已经对于RCS框架节点做出了大量的试验分析研究,在实际工程中也有所应用,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规范指南等。但是相关研究仍然不够全面,研究的手段大多是试验,对于有限元分析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大部分集中于RCS中间层中柱节点,对于边柱及角柱及顶层节点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并且国外对于RCS组合框架的应用都是结合了该国建筑的实际情况,与我国研究内容及应用方向有所不同。针对当前该节点研究仍然存在的不足,综合考虑美国、日本等国外研究的部分成果及国内已有的节点研究和实际工程中已有的应用节点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低多层办公楼、学校、商业、停车楼等公共建筑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和钢梁连接节点(RCS组合节点);2.运用非线性详细分析软件Midas FEA建立了五组中柱、两组角柱等不同受力位置的计算模型,研究新型RCS节点的静力性能;3.通过设置不同的构造措施,分析节点的荷载-位移关系,研究该种新型节点的破坏形式,验证节点的应力传递机理。4.对比国内外相关节点计算研究成果,进而对已有的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系统分析,并总结分析结果提出改进。

王帅宇[5](2021)在《新型装配式钢桁架高层结构体系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桁架结构以其受力性能优越、适用跨度大等综合优势,在大跨空间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大力推行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今天,如何将桁架结构应用于高层民用建筑,构建新型的装配式高层钢桁架结构体系,并推广应用于示范工程,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8357)的资助,针对其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结论如下:(1)、在文献查阅及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办公楼的设计案例,重点评析了现有桁架结构体系的研究进展、优缺点及适用范围。(2)、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装配式高层钢桁架结构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在于:1)高强度钢材Q420的应用;2)适用跨度达到12m和18m;3)与传统的钢框架结构体系相比,用钢量大大节约。(3)、借助通用结构分析软件Midas/gen对该新型结构体系进行了多遇地震以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分析及弹塑性分析,验证了该体系的安全性、经济性,尤其是良好的抗震性能及综合优势,将其应用于太原某示范工程。(4)、选取四种结构方案为分析对象(分别为跨度12m桁架结构、跨度18m桁架结构、跨度12m实腹梁结构、跨度18m实腹梁结构),重点分析其用钢量。结果表明,第一、二、三、四种结构方案对应的用钢量分别是60.18kg/m2、83.86kg/m2、75.72kg/m2、117.56kg/m2;在跨度12m时,采用桁架梁比实腹梁的单位面积用钢量降低20.52%;在跨度18m时,采用桁架梁比实腹梁的单位面积用钢量降低28.67%,充分证明该体系的跨度越大,桁架梁比实腹梁的经济性越好。(5)、选取跨度18m桁架结构体系作为基本模型,分析了下弦杆两端连接方式、角柱支撑、桁架梁的跨高比和桁架梁的形式对体系抗震性能的影响,得到模型在地震下的刚度、变形、内力、破坏模式、耗能能力变化。结果表明,弹性连接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减小了桁架梁的破坏程度;角柱支撑的设置对改善结构振型形状、变形起着重要作用;桁架梁的跨高比减小,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刚度,减小变形,减小桁架内力;桁架梁的形式主要影响桁架梁的内力。(6)、针对该体系采用的全装配节点连接,共设计了7个足尺方钢管柱和桁架梁的节点试件,开展节点极限承载力的试验研究。得到了其破坏形式、力-位移曲线、力-应变曲线。结果表明增大柱壁厚和控制轴压比是防止柱失稳破坏的有效措施,节点增加斜撑可以明显提高其承载力,但斜撑以及腹杆的过早失稳,在今后的工程设计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邸小松[6](2021)在《长春城市景观史及其审美阐释(1800-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梳理近现代长春城市景观的发生、变迁历史,并结合近现代城市史、建筑史、社会生活史与审美文化史等相关史料,对近现代长春城市景观及其历史变迁进行美学的、历史的、文化的分析和阐释,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城市景观鉴赏、分析的有效方法,并对近代殖民都市的城市景观和审美现代性展开理论的阐释。论文由引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引论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先行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内容。正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主要讨论传统中国城市景观的区域呈现。论及长春城的缘起及其早期的景观发生与变迁。从长春城的起源、城市的发展及萌芽,以及长春早期的城市开发三个方面梳理了长春城的早期城市景观及其历史和社会底蕴。作为在近现代中国乃至东亚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长春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东北的历史时空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缘位置。其作为“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线索是,从最开始“借地养民”的长春厅,到初具规模的长春城。其早期城市景观呈现出鲜明的传统中国城市美学及其地方化的特征,可以说,长春早期城市规模、建设、空间布局以及景观变迁,乃是传统中国城市景观的区域呈现。第二章主要讨论20世纪初期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诞生及其所表征的城市现代性生成的复杂历史脉络。在沙俄和日本对长春的殖民侵入、分割与对抗的过程中,殖民势力通过都市规划和建筑,将新艺术、新古典主义、巴洛克以及日本“辰野式”等样式移植到长春,促成了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外缘性发生。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清朝地方政府在长春开埠,设立商埠地,在承续中国建筑文化和城市美学传统的基础上,开启了以街区规划、中西折中主义建筑样式等为表征的城市景观的现代化历程。这一历程构成了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内发性起点。商埠地将长春老城与满铁附属地、沙俄宽城子附属地这两个异态空间连接了起来,使长春城市空间呈现出特殊的景观样貌。在此现代城市景观形成的过程中,殖民与反殖民的对抗,以美学的形式隐匿地呈现在建筑景观的对峙和竞争中。第三章主要讨论长春沦为伪“满洲国”首都后,日本殖民者和伪满当局对长春展开的一系列现代城市规划及其城市景观设计。日伪当局将长春更名为“新京”,不但转变了城市功能,而且通过都市规划这样的现代知识制造出“国都新京”未来的景观幻相。在这里,日本殖民者在参照欧美现代都市规划形式的同时,还植入了城市空间布局和社会管治方面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后者以其所构想的建筑和城市景观的感性形态展现出来——他们企图将“从江户到东京”的所谓“历史革新精神”映射到其所谓“满洲文化发祥的根源地”的“国都”变迁历程中,以城市景观为视觉装置显现出来。第四章主要讨论伪满时期长春城市景观的构成、呈现及其殖民主义城市美学问题。为展示伪“满洲国国都”新形象,夸示日本殖民者所带来的“现代文明”,在日本殖民势力的极力推动下,伪满傀儡政权完成了“国都”规划,形成了独特的殖民主义都市景观,包括伪满临时帝宫、官厅、宗教场所、轴线林荫大道、中心广场、住宅、商店以及电影院、公园等各类景观装置。这些独特现代都市景观,以不同面孔、姿态和形式,呈现了殖民统治的形象和秩序。而在“新京”都市计划中并未受到关注、甚至被有意漠视的长春老城、商埠地、宽城子站区和满铁附属地,事实上也构成了这一历史时期长春城市景观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道路、公园乃至各种流动的文化景观,作为这一“全新的殖民主义现代都市”的历史起点,深度参与了后者的景观建构,并使其整体景观和美学呈现出复杂的异质结构。第五章从整体上对长春现代城市景观展开美学的、历史的与文化的分析与阐释。对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历史层累、空间展开和城市肌理的分析表明,作为一种视觉装置被认识的城市景观,事实上直接关涉到极为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等的事件和背景要素。在城市及其景观实践的现代化——现代性城市景观的生成和演变过程,实质上蕴含着本土化和殖民化之间的竞争与对抗。而此种以景观形态呈现出来的殖民与反殖民的竞争与对抗,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占据主动的殖民势力所极力遮蔽和抹杀的,在当下的学术和文化语境中亦值得重新加以探讨。殖民势力藉由城市景观的审美现代性以及为景观命名进而将其“风格化”的话语实践,在动机上是同其殖民扩张的步调一致的。结语部分立足于长春城市景观的梳理和研究,尝试性提出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城市景观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从功能、形式和象征意义等多重维度展开城市景观研究。

李焕志[7](2021)在《斜柱转换结构在高层建筑转换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满足人们对于不同功能的要求,转换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梁式转换结构虽然具有传力明确、结构形式简单等优点,但在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弊端,例如截面过大影响空间使用净高、转换梁刚度过大容易形成“强梁弱柱”的不利构造以及梁自重大造成转换层质量过大等等。斜柱转换结构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缺陷与不足,斜柱的设置提升了转换结构转换梁抗剪承载力,有效地减小了转换梁的截面高度,稳定的“三角形”构造体系保证了转换结构的抗侧能力,在提高结构承载力的同时降低了转换层自重。然而斜柱转换结构也存在着结构应用上的缺陷,特别是在框支短肢剪力墙结构中,种种研究表明:斜柱转换结构虽然承载力比传统的梁式转换结构有较大的提高,但其延性性能以及耗能能力较差。因此,本文针对带斜柱转换的框支短肢剪力墙结构在应用上的不足,选取高层建筑中托短肢剪力墙的转换结构建立模型进行受力分析,研究斜柱转换结构的受力特点以及不同因素对其受力性能的影响。文章首先建立了斜柱式和梁式转换结构两组受力模型。通过单调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直接对比分析,总结出了斜柱转换结构的受力特点和相比于梁式转换结构的优势与不足。试验研究表明:在有效降低转换梁截面的同时,由于斜柱对转换梁的支撑作用以及斜柱、转换梁、框架柱的稳定三角体系,斜柱转换结构拥有比梁式转换结构更为优良的抵抗竖向荷载和水平变形的能力;再者,转换梁净跨段受剪力影响较大,同时斜柱对于框支柱产生较大的水平推力,使转换梁净跨区段以及框支柱底端成为结构的薄弱点,成为影响斜柱转换结构延性及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随后文章分别建立了斜柱转换结构转换梁净跨区段不同配筋形式的四组受力模型、斜柱转换结构框支柱配型钢的四组受力模型。研究了拟静力试验中斜柱转换结构在竖向荷载和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变形特征和破坏形态,讨论了结构承载能力、延性性能、刚度和滞回耗能能力等性能指标。研究表明:转换梁净跨区段斜向配筋的加强,延缓了净跨区段出现塑性铰的时间节点,提升了净跨区段最大塑性变形能力,进而增大了转换梁的抗剪承载能力,使结构的承载力、延性及耗能能力等得到提升;由于框支柱型钢的配置,斜柱转换结构的综合受力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框支柱型钢含钢率的增大,框支柱型钢与混凝土的协同工作能力得到加强,结构承载力、变形能力得到提高,但结构刚度退化速率有加快的趋势。而含钢率过大时,结构的承载力不会有太大的提升,反而结构各项性能指标因混凝土的提前退出而下降。文章总结出各种影响因素和构造形式下的受力特点,提出最优的结构形式,为斜柱转换结构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一些建议。

马得宝[8](2021)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以某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为基础,研究现浇结构与装配式结构设计的差异性。两种结构的设计流程基本相同,但装配式结构具有独有的预制构件拆分的设计步骤。综合国内外相关规范,分析研究装配式结构的构件拆分环节,为工程实践提供了参考。采用多种模型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装配式结构与现浇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在多遇地震下,两种结构模型的整体性能存在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是装配式结构存在接缝,且装配式结构中的现浇构件内力进行了1.1倍的放大。这与当前国内流行等同现浇的理念相符合,为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在弹性设计阶段内的抗震设计提供了参考。在倒三角加载模式下,采用PKPM&PUSH软件对两种结构模型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采用ABAQUS软件对装配式结构与现浇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动力弹塑性分析时引入剪摩擦理论,对墙体竖向钢筋强度进行削弱,反应叠合面对于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两种结构模型层间位移角呈同样的趋势分布。但装配式结构模型具有更大的层间位移角,且基底剪力小于现浇结构的基底剪力。装配式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的位移发展程度较现浇结构更加严重。主要原因是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多的接缝,其接缝处的钢筋强度受到折减,导致装配式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刚度相比与现浇结构较小,位移与变形发展较快。在罕遇地震下,装配式结构底部剪力墙破坏程度比现浇结构更加严重。同时,两种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变形趋势比较接近。证明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结构中部楼层易发生较大的层间变形,宜进行加强处理。

张锋[9](2021)在《高层斜交网格结构受力与抗震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层斜交网格结构是由交叉斜柱组成的抗侧力结构体系。高层斜交网格结构可以分为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和由斜交网格外筒和剪力墙核心筒组成的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两类。其作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集竖向承重和抗侧力结构于一体,具有抗侧刚度大、斜柱通过拉压传递内力、材料利用率高等优点。然而,高层斜交网格结构的理论研究和抗震性能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高层斜交网格结构的弹性计算方法、力学性能研究、构件截面优化、体系稳定性分析、弹塑性地震反应及地震易损性评价等进行了研究。具体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在对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该结构的简化力学模型,推导了其内力和侧移计算公式。分析了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的内力分布和剪力滞后效应,提出了斜柱最优角度的确定方法。给出了结构体系剪力滞后系数的解析表达式,并对结构的最大剪力滞后部位,底部的剪力滞后系数进行了数值简化。得到了高宽比、斜柱角度与结构剪力滞后系数的关系。给出了不同水平荷载作用下斜柱的最优角度与高宽比关系的解析表达式。定义了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的剪切变形系数,定量研究了结构的剪切变形占总变形的比例。研究了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中斜交网格筒与核心筒剪力墙的弹塑性协同工作机理。研究了不同抗侧力构件协同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结构剪力的分布特点,采用数学优化方法研究了剪力墙最优厚度和斜柱最优截面面积的选取原则及影响因素。研究了高层斜交网格结构体系弹性屈曲和整体稳定性;分析了不同环梁布置的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的弹性屈曲模态和屈曲荷载特性;从理论上推导了具有双重抗侧力体系的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的屈曲荷载;利用刚重比和整体稳定系数分析了影响结构整体稳定性的因素。基于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和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对高层斜交网格结构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高层斜交网格结构的塑性发展顺序、内力分布、刚度退化、能量分布。分析出在高层斜交网格结构中,当不同模型斜柱夹角不同,但等效抗侧刚度相同,结构总质量较小时,其抗震性能较好。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比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抗震性能要好。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对高层斜交网格结构进行了易损性分析,并对其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各种失效状态进行了概率评估。引入结构易损性指数来评估高层斜交网格结构能否达到预期的抗震设防目标。同时,对高层斜交网格结构的抗倒塌性能进行了评估。

何玲[10](2020)在《基于价值工程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经济性分析》文中提出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筑业转型升级战略的逐步落实,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成为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建筑产业化的重要途径。钢结构建筑不仅是提高建筑质量、减少地震灾害的重要保证,还是缓解钢材过剩、形成钢材战略储备的重要措施,更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环保的重要载体。随着限制粘土砖政策的出台,砖混结构住宅的主要形式逐渐淡出,建设部多次倡导发展钢结构住宅,从而推动住宅产业的升级。工程投资方案的评价和比选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决定了巨大的投资而且直接影响建成后的使用。首先,本文选取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和现浇钢筋混凝土住宅两个备选投资方案为研究对象,分析两个方案的特点和区别,并通过静态成本分析、动态成本分析、循环成本分析进行经济性分析,最后通过整体成本分析得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综合经济效益要优于现浇钢筋混凝土住宅;其次,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利用价值工程对两种不同结构住宅的适用性、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等七项住宅性能一级指标和二十四项住宅性能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最终通过价值工程计算得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的综合经济效益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且整体投资方案比选中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价值系数大于1,优于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符合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符合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符合未来绿色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二、施工阶段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统一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施工阶段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统一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大跨度重载框架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层大跨度框架结构
    1.1 多层大跨度框架结构概念
    1.2 大跨度、重荷载、多(高)层框架结构设计特征
2 大跨度、重荷载、多(高)层框架结构选型
    2.1 现浇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2.2 钢框架及钢框架支撑结构
    2.3 钢筋混凝土和钢组合框架结构
3 3类框架结构设计方法
    3.1 现浇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3.2 钢框架(钢框架–支撑)结构
    3.3 钢筋混凝土和钢组合框架结构
4 大跨度、重荷载、多(高)层框架结构设计重点及难点
    4.1 结构超长
    4.2 结构抗震设计注意事项
    4.3 正常使用过程中结构安全性及舒适度问题
    4.4 结构选型及构造做法需考虑施工措施及维护保养成本
5 结束语

(2)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背景
        1.1.2 国家减排目标与建筑碳排放现状
        1.1.3 我国城镇建筑发展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1.3.2 国外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1.3.3 国内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1.3.4 国内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住宅寿命及其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关系
    2.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
        2.1.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内涵
        2.1.2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影响因素
        2.1.3 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的意义
    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2.2.1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2.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的影响因素
        2.2.3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
    2.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2.3.1 建筑全生命周期及其应用
        2.3.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2.3.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1.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特点
        3.1.2 前期准备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2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2.1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特点
        3.2.2 建筑物化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3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3.1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特点
        3.3.2 使用维护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4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4.1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特点
        3.4.2 拆解回收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1 前期准备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1.1 长寿住宅体系的发展与应用
        4.1.2 城市住宅长寿化实践活动分析及其意义
        4.1.3 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构建原则
    4.2 建造物化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2.1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4.2.2 钢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4.2.3 木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4.2.4 不同类型结构特点对比与建筑施工方式优化
    4.3 使用维护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3.1 建筑系统划分
        4.3.2 建筑结构维护加固策略
        4.3.3 建筑维护结构长寿化设计策略
        4.3.4 建筑设备优化设计策略
        4.3.5 建筑平面长寿化设计策略
        4.3.6 住宅部品工业化发展
    4.4 拆解回收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4.1 建筑拆解方式优化
        4.4.2 建筑再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计算验证分析与策略优化
    5.1 工程案例计算
        5.1.1 工程情况简介
        5.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
        5.1.3 案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5.1.4 钢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5.1.5 木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5.2 不同情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
        5.2.1 不同情景下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5.2.2 不同情景下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5.2.3 不同情景下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5.2.4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及策略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3)多高层钢结构案例基于性能目标的抗震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多高层钢结构的发展与现状
        1.2.1 国内外多高层钢结构的发展
        1.2.2 多高层钢结构的优点及问题
    1.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及现状
        1.3.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产生背景
        1.3.2 基于性能抗震理论的发展及现状
    1.4 钢结构建筑的耗能减震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多高层钢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及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多高层钢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内容
        2.2.1 地震作用水平
        2.2.2 结构性能水平
        2.2.3 结构性能指标及量化
        2.2.4 结构性能目标
    2.3 多高层钢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
        2.3.1 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2.3.2 基于变形核验的设计方法
        2.3.3 按延性系数设计法
    2.4 多高层钢结构基于性能抗震分析方法
        2.4.1 Pushover分析方法
        2.4.2 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高层钢结构案例Pushover分析与抗震性能评价
    3.1 工程简介
        3.1.1 工程概况
        3.1.2 荷载情况
        3.1.3 结构施工图及构件统计
    3.2 反应谱分析结果与Pushover分析准备
        3.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3.2.2 反应谱计算结果
        3.2.3 塑性铰的定义
        3.2.4 荷载工况
    3.3 Pushover分析结果与抗震性能评价
        3.3.1 四种工况下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
        3.3.2 四种工况下性能点的确定
        3.3.3 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高层钢结构案例的抗震性能优化分析
    4.1 引言
    4.2 基于调整构件截面的抗震性能优化分析
        4.2.1 结构构件截面的调整
        4.2.2 调整截面后多高层钢结构 Pushover 分析结果与抗震性能评价
    4.3 基于设置隔震支座的抗震性能优化分析
        4.3.1 隔震支座的选型与布置
        4.3.2 设置隔震支座后多高层钢结构Pushover分析结果与抗震性能评价
    4.4 基于设置防屈曲支撑的抗震性能分析
        4.4.1 防屈曲支撑的布置
        4.4.2 设置防屈曲支撑后多高层钢结构Pushover分析结果与抗震性能评价
    4.5 基于性能目标的不同优化方案抗震性能对比
        4.5.1 层间位移角
        4.5.2 塑性铰发展
        4.5.3 层间剪力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罕遇地震下多高层钢结构案例弹塑性时程分析与抗倒塌能力评价
    5.1 引言
    5.2 地震波的选用
    5.3 多高层钢结构案例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与抗震性能对比评价
        5.3.1 层间位移角
        5.3.2 层间剪力
        5.3.3 楼层位移
    5.4 多高层钢结构案例抗倒塌能力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装配式节点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预制RCS装配式节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装配整体式RCS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的策划
        1.2.1 .装配整体式钢-混组合结构体系
        1.2.2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1.2.3 .装配整体式钢框架结构体系
    1.3 .RCS组合节点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1.3.1 .美国RCS组合框架梁柱节点的研究
        1.3.2 .日本RCS组合框架梁柱节点的研究
        1.3.3 .我国RCS组合框架梁柱节点的研究
    1.4 .RCS组合节点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本文的研究工作
        1.4.1 .RCS组合节点研究存在的问题
        1.4.2 .本文的研究工作
第2章 Midas FEA 非线性有限元理论
    2.1 .材料破坏准则及本构关系
        2.1.1 .材料的破坏准则
        2.1.2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1.3 .钢材的本构关系
    2.2 .数值分析方法和收敛条件
        2.2.1 .数值分析方法
        2.2.2 .收敛条件
第3章 新型RCS组合节点有限元分析
    3.1 .新型RCS梁柱中节点的构造形式
        3.1.1 .国外RCS组合节点标准类型
        3.1.2 .国内RCS组合节点标准类型
        3.1.3 .新型RCS组合节点构造形式
    3.2 .建立有限元模型
        3.2.1 .实体模型的建立
        3.2.2 .分析模型的建立
    3.3 .新型RCS组合节点有限元分析基本假定
        3.3.1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3.3.2 .钢材的本构模型
        3.3.3 .创建分析工况
    3.4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3.4.1 .荷载位移曲线
        3.4.2 .节点破坏模式
    3.5 .新型RCS梁柱边节点、角节点有限元分析
        3.5.1 .新型RCS组合边节点、角节点构造形式
        3.5.2 .新型RCS组合边节点、角节点有限元分析基本假定
        3.5.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第4章 新型RCS组合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4.1 .RCS组合节点的典型构造及作用分析
        4.1.1 .RCS组合节点的常见构造措施
    4.2 .RCS组合节点的破坏模式分析
    4.3 .RCS组合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分析
        4.3.1 .RCS组合节点受力分析
        4.3.2 .RCS组合节点抗剪受力机理分析
        4.3.3 .RCS组合节点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4.3.4 .新型节点的计算结果分析
结论
    结论
    未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5)新型装配式钢桁架高层结构体系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的研究进展
    1.3 办公楼结构设计案例
    1.4 桁架结构体系
        1.4.1 桁架结构的介绍
        1.4.2 桁架结构的研究进展
        1.4.3 桁架结构应用于办公楼的优势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理论分析
    2.1 总体构想
        2.1.1 建筑方案
        2.1.2 结构方案
        2.1.3 材料的选用
        2.1.4 荷载取值及组合
        2.1.5 构件的选用与设计原则
        2.1.6 结构分析方法
    2.2 跨度12m桁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分析
        2.2.1 模型的建立
        2.2.2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分析
        2.2.3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
    2.3 跨度18m桁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分析
        2.3.1 模型的建立
        2.3.2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分析
        2.3.3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
    2.4 跨度12m传统实腹梁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分析
        2.4.1 模型的建立
        2.4.2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分析
        2.4.3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
    2.5 可行性分析
        2.5.1 跨度12m结构体系的用钢量
        2.5.2 跨度18m结构体系的用钢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钢桁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下弦杆弹性连接的影响
        3.1.1 多遇地震下的影响分析
        3.1.2 罕遇地震下的影响分析
    3.2 角柱支撑的影响
    3.3 桁架梁跨高比的影响
        3.3.1 多遇地震下的影响分析
        3.3.2 罕遇地震下的影响分析
    3.4 桁架梁形式的影响
        3.4.1 多遇地震下的影响分析
        3.4.2 罕遇地震下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桁架构件及节点的足尺试验研究
    4.1 前言
    4.2 试验方案
        4.2.1 试验设计
        4.2.2 试件设计
        4.2.3 加载装置
        4.2.4 测试内容与方案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4.3.2 试件的梁端力-位移曲线分析
        4.3.3 试件的梁端力-应变曲线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长春城市景观史及其审美阐释(1800-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传统中国城市景观的区域呈现
    一、皇家禁地边缘上的“浮城”
        (一)山环水抱:长春的自然地理景观
        (二)禁地与边门:前城市时代“崇高”的边地景观
    二、“浮动”的城市景观:早期长春城市景观的生成与拓展
        (一)长春厅的建筑景观与城市空间的展开
        (二)鸟瞰宽城子:长春城的轮廓与肌理
    三、早期长春城市景观群落及其美学风格
        (一)官衙与城墙:城市景观中的政治意象
        (二)文庙与书院:中国文脉的景观重现
        (三)祠庙、集市与商业:中国传统城市生活美学的空间展开
        (四)早期长春城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与美学意蕴
第二章 殖民、开埠与现代化——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起点及其竞争
    一、沙俄宽城子铁路附属地:现代城市景观的楔入
        (一)东省铁路与殖民空间的诞生
        (二)铁轨上生长出来的现代建筑意象与城市景观
        (三)现代都市街区的景观生产
    二、满铁附属地:现代主义城市景观的萌动
        (一)“文装的武备”与殖民空间的膨胀
        (二)殖民空间的景观擘画与美学、意识形态考量
        (三)现代主义建筑艺术与都市景观的兴起
    三、商埠地:现代城市景观生产中的中国本土特色
        (一)自行开埠:长春现代化的本土声音
        (二)商埠地的空间布局与秩序
        (三)商埠地建筑的景观形式及其民族意识
第三章 规划“新京”——殖民主义都市的景观想象
    一、“奠都”考量与城市功能转变
        (一)“奠都”的考量
        (二)“名”与“实”:“新京”命名背后的殖民意图
    二、殖民都市的景观想象:“国都”都市计划
        (一)殖民都市计划的空间模型与景观蓝本
        (二)完美与秩序:殖民主义都市空间和景观的美学手段
    三、“国都”规划方案的出炉与实施
        (一)游移与虚幻的“中心”:“国都”建设计划的炮制及其核心问题
        (二)“国都”建设计划概要
        (三)“国都”建设计划的实施
第四章 伪满“新京”城市景观及空间构成
    一、复辟迷梦的表象:伪满临时“帝宫”的景观及风格
        (一)“帝宫”前史及其建筑景观
        (二)“内廷”与“外廷”:空间、景观重构中的复辟迷梦
        (三)“东洋式”风格的凸显与殖民建筑景观的身份确证
    二、殖民权力的经纬:“新京”的景观轴线与政治、宗教建筑景观
        (一)“新京”城市景观的“都心”及中轴线
        (二)殖民权力的感性显现:伪满政治建筑景观的风格化实验
        (三)精神与信仰的囚笼:“新京”宗教建筑景观
    三、财富与欲望的构形:“新京”的商业景观群落
        (一)流动的景观:博览会与殖民帝国经济、商业体系的视觉叙述
        (二)商业中心:殖民都市的财富“纪念碑”与经济“神殿”
        (三)“被崇拜的商品”:作为风景的百货大楼
    四、电影与伪满“新京”的殖民都市文化景观
        (一)电影院与新的消费文化空间的生成
        (二)“满映”与“新京”电影文化的变异
        (三)电影文化:殖民意识形态与大众娱乐消费的混杂
    五、公园:“新京”的休闲娱乐空间及其功能变异
        (一)长春近代“公园”的诞生
        (二)作为殖民开拓史叙事空间的公园:“满铁”与伪满“新京”的造园活动
第五章 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美学、历史与文化分析
    一、色彩、纹理与景深装置:景观中的城市肌理
        (一)美学与政治交织的城市色彩
        (二)“平面—浅浮雕—高浮雕”:异质性的城市纹理
        (三)挤压式与对抗性的景深装置:绿地、水系、公园的配置
    二、命名的巫术:伪满城市景观的风格化运动批判
        (一)“满洲式”:“风格”的假面
        (二)命名的巫术:殖民话语实践的内在逻辑
    三、城市景观审美现代性的再审视
        (一)都市审美现代性的华丽表象与复杂性体验构成
        (二)对抗、凝视与他者化:殖民都市审美现代性的差异性结构
        (三)层累的景观遗存及其审美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片来源
附录二 表格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7)斜柱转换结构在高层建筑转换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转换层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1.2.1 转换层的类型
        1.2.2 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
    1.3 转换结构的研究背景与现状
    1.4 转换结构的发展趋势
    1.5 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有限元分析理论介绍与模型试件设计
    2.1 有限元分析的概念与发展
    2.2 有限元软件的介绍
        2.2.1 ABAQUS分析步骤
        2.2.2 单元选取和网格尺寸
        2.2.3 模型的类型
    2.3 混凝土与钢筋、型钢的本构关系
        2.3.1 混凝土本构关系
        2.3.2 钢筋与型钢的本构关系
    2.4 模型试件设计
        2.4.1 工程概况
        2.4.2 设计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斜柱式与梁式转换结构的受力性能分析
    3.1 试件加载方式与边界条件
    3.2 结构的应力及变形特征分析
        3.2.1 承载力分析
        3.2.2 结构水平向及竖向应力对比分析
        3.2.3 结构等效应力分析
        3.2.4 结构水平向及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3.3 结构的破坏形态分析
        3.3.1 梁式转换结构的破坏形态
        3.3.2 斜柱式转换结构的破坏形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斜柱转换结构转换梁不同配筋形式下的受力性能分析
    4.1 模型介绍
    4.2 竖向荷载和低周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分析
        4.2.1 承载力与应力分析
        4.2.2 结构滞回曲线分析
        4.2.3 结构承载力退化分析
    4.3 刚度分析
    4.4 延性性能分析
    4.5 结构破坏特征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斜柱转换结构型钢框支柱下的受力性能分析
    5.1 模型介绍
        5.1.1 模型的建立
        5.1.2 试件的分析要点
    5.2 承载力与应力分析
        5.2.1 承载力分析
        5.2.2 结构框支柱应力分析
    5.3 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
        5.3.1 滞回曲线分析
        5.3.2 骨架曲线
    5.4 延性及耗能能力分析
        5.4.1 延性性能
        5.4.2 耗能能力
    5.5 刚度退化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装配式建筑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概述
        1.3.1 静力弹塑性分析法
        1.3.2 动力弹塑性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设计流程及特点分析
    2.1 建筑设计
    2.2 结构设计
        2.2.1 结构设计要求
        2.2.2 结构设计原则
        2.2.3 构件拆分设计
        2.2.4 结构施工图设计
    2.3 设备设计
    2.4 专业协调与三维设计
        2.4.1 常用三维结构设计软件应用现状
        2.4.2 结构设计软件对接Revit软件的分析研究
        2.4.3 协同设计与出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遇地震下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
    3.1 常用结构设计软件应用现状
        3.1.1 PKPM软件介绍及应用现状
        3.1.2 YJK软件介绍与应用现状
    3.2 PKPM与 YJK建模过程及结果分析
        3.2.1 项目工程概况
        3.2.2 建模过程分析
        3.2.3 控制参数结果
        3.2.4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4.1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概述
    4.2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4.2.1 本构关系
        4.2.2 结构加载
    4.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动力弹塑性分析
    5.1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概述
    5.2 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
        5.2.1 本构关系
        5.2.2 剪摩擦理论对材料强度的影响
        5.2.3 选取地震波
    5.3 计算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层斜交网格结构受力与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1.2.2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体系计算理论研究现状
        1.2.3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体系受力性能研究现状
        1.2.4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及易损性评估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分析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弹性计算方法及受力性能研究
    2.1 概述
    2.2 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水平荷载作用下弹性计算方法
        2.2.1 结构弹性简化分析模型
        2.2.2 结构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2.2.3 结构水平位移计算
        2.2.4 结构等效抗侧刚度简化计算方法
        2.2.5 本文方法验证
    2.3 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受力性能研究
        2.3.1 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受力特点
        2.3.2 结构的剪力滞后效应研究
        2.3.3 结构斜柱最优角度确定
        2.3.4 结构剪切变形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弹性受力性能及构件截面优化
    3.1 概述
    3.2 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协同工作性能
        3.2.1 结构协同工作原理及计算简图
        3.2.2 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在水平荷载下协同工作简化计算方法
        3.2.3 方法验证
        3.2.4 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协同工作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3 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中剪力墙最优厚度
        3.3.1 地震作用
        3.3.2 最大层间位移角
        3.3.3 优化模型及方法
        3.3.4 剪力墙最优值影响因素分析
    3.4 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中斜柱截面最优值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体系稳定性分析
    4.1 概述
    4.2 高层斜交网格筒竖向荷载作用下弹性屈曲
        4.2.1 竖向荷载作用下结构弹性内力分布
        4.2.2 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弹性屈曲
    4.3 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弹性屈曲特性
        4.3.1 结构计算简图
        4.3.2 混合结构弹性屈曲荷载特性
    4.4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
        4.4.1 结构的整体稳定指标
        4.4.2 影响高层斜交网格筒结构整体稳定性因素分析
        4.4.3 影响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整体稳定性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5.1 概述
    5.2 结构分析模型建立
    5.3 考虑施工阶段影响的弹塑性分析初始状态
        5.3.1 考虑施工阶段影响原因
        5.3.2 材料时变模型
        5.3.3 施工阶段影响分析
    5.4 罕遇地震下结构塑性发展过程和内力分布
        5.4.1 弹塑性模型的实现
        5.4.2 结构Pushover分析简介
        5.4.3 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塑性发展过程
        5.4.4 高层斜交网格筒混合结构弹塑性阶段的内力分布
    5.5 罕遇地震下结构能量分布
        5.5.1 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及地震波的选取
        5.5.2 结构的弹塑性时程整体响应
        5.5.3 结构的能量分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地震易损性评估
    6.1 概述
    6.2 概率地震易损性评估理论
        6.2.1 概率地震需求与易损性的关系
        6.2.2 概率地震易损性评估
        6.2.3 基于易损性指数的地震损伤评估理论
    6.3 地震波的选择及调幅
    6.4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体系的概率地震易损性评估
        6.4.1 结构性能水准和破坏状态确定
        6.4.2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地震易损性评估
        6.4.3 基于易损性指数的高层斜交网格结构损伤评估
    6.5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体系的倒塌易损性评估
        6.5.1 结构倒塌易损性评估方法
        6.5.2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抗倒塌评估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投递的学术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基于价值工程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装配式钢结构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装配式钢结构的研究现状
        1.2.3 价值工程理论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价值工程相关理论概述
    2.1 价值工程概述
        2.1.1 价值工程的定义
        2.1.2 价值工程的特点及提高价值的途径
        2.1.3 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
    2.2 功能评价
        2.2.1 功能系数的确定
        2.2.2 成本系数的确定
        2.2.3 方案优选
    2.3 层次分析法
        2.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3.2 构造判断矩阵
        2.3.3 单层次排序
        2.3.4 层次总排序
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综合经济性分析
    3.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概述
        3.1.1 主体结构体系及围护体系
        3.1.2 防火体系及防腐体系
        3.1.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优缺点
    3.2 综合经济性概述
    3.3 案例分析
        3.3.1 工程概况
        3.3.2 静态成本分析
        3.3.3 动态成本分析
        3.3.4 循环经济分析
        3.3.5 整体成本分析
    3.4 综合经济性分析结论
4 基于价值工程的方案评价
    4.1 两种不同结构体系的性能评价指标
    4.2 利用功能系数法求价值系数
        4.2.1 功能系数法概述
        4.2.2 功能系数的计算
        4.2.3 成本系数的计算
        4.2.4 价值系数的计算
    4.3 方案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装配式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方案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问卷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施工阶段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统一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跨度重载框架结构设计[J]. 马红玉. 建筑技术开发, 2021(15)
  • [2]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D]. 韩楚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多高层钢结构案例基于性能目标的抗震分析与优化[D]. 张鹏.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装配式节点受力性能研究[D]. 郭磊.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5]新型装配式钢桁架高层结构体系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D]. 王帅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长春城市景观史及其审美阐释(1800-1945)[D]. 邸小松.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斜柱转换结构在高层建筑转换层中的应用研究[D]. 李焕志.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8]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 马得宝. 河北科技大学, 2021(02)
  • [9]高层斜交网格结构受力与抗震性能分析[D]. 张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基于价值工程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经济性分析[D]. 何玲.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施工阶段多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统一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