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缝线脱落2例报告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缝线脱落2例报告

一、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缝线脱失二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吴蔷茵,于大仆[1](2018)在《无晶状体后囊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用于无晶状体后囊情况下植入人工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2例12只眼无晶状体后囊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Ⅱ期植入为例:球后麻醉,缝上直肌固定线,剪开结膜,做巩膜瓣,角膜缘后进针、穿出,拉出通过眼内的缝线一分为二,分别固定线头,向眼内送入人工晶状体,缝合。结果患者出院时视力0.5以上6例,0.3的2例,0.150.25的4例。1年以后随诊,视力均有提高,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手术可以成为在无晶状体后囊的情况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方法。

何涛,杨秀梅,梁晓磊[2](2015)在《小切口Akreos Adapt AO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的方法改进》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2.4mm小切口改良Akreos Adapt AO折叠人工晶状体经巩膜睫状沟固定术的的疗效。方法:选择由外伤、先天、手术等原因造成晶状体后囊破损或悬韧带离断不能正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患者37例37眼,制作角膜缘垂直的"钱包样"板层巩膜瓣,采用博士伦Akreos Adapt AO折叠人工晶状体,利用瑞士产VE2200人工晶状体植入系统,经过透明角膜缘内2.4mm小切口,由双针各带有环形10/0的聚丙烯缝线将人工晶状体固定于睫状沟,埋藏式结扎缝线于板层巩膜瓣内。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居中,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3mo视力≥0.8者3眼(8%);>0.4≤0.6者18眼(49%);≤0.4者16眼(43%)。术前、术后3mo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1.73±1.22、1.62±1.3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除1例出现玻璃体积血,2例角膜水肿外,未见其它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无固定线结暴露。结论:2.4mm微创小切口行Akreos Adapt AO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手术切口小、晶状体悬吊稳固、居中性好、视力恢复满意、术后角膜散光变化小。固定线结扎方法具有线结埋藏无暴露并同时关闭巩膜瓣切口的特点,操作步骤简捷、手术并发症少、实用有效可行。

徐哲,邹玉平,邹秀兰,陈京霞,张楚,王泳,林振德[3](2013)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窥镜引导人工晶状体固定在眼外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PPV)联合内窥镜引导人工晶状体(I0L)固定术对伴有晶状体位置异常的外伤性玻璃体积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11例(11眼)行PPV联合内窥镜辅助IOL固定术。9例采用折叠式IOL缝线固定于睫状沟,2例伴有虹膜大部脱失者采取带虹膜隔IOL缝线固定于前平坦部。对照组选取我院常规方法处理的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坠核的3例。观察指标包括:术后视力、前房炎症反应、眼压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BM)等。结果随访1~9个月,裸眼视力>0.5者7眼,0.2~0.4者3眼,0.1者1眼。UBM显示,对照组1例IOL一侧襻位置靠后接近睫状体平坦部导致体部偏位,而内窥镜辅助手术IOL全部位置准确;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所有IOL位置正常。影响术后视力恢复主要由于不规则角膜散光、黄斑水肿和视神经挫伤。结论 PPV联合内窥镜下IOL固定术是治疗严重眼外伤伴晶状体位置异常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郑丁瑞[4](2012)在《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15例(15眼),观察临床效果及术中、术后,近期、远期并发症。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5者6眼,0.2~0.4者8眼,0.1者1眼。结论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为特殊情况下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固定方法。

陈潇,李灿,刘翔,王恩洪[5](2012)在《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的手术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采用虹膜缝线固定术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无晶状体眼、晶状体脱位或后囊破裂无法行睫状沟或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者13例(14眼),植入三件式折叠人工晶状体,将晶状体两襻置于虹膜后,光学面置于虹膜表面,10-0聚丙烯缝线缝合人工晶体袢于虹膜中周部。双襻相同方法缝线固定,再将人工晶状体光学面放入后房。结果随访3~12个月,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6~1.0者8眼(53.8%),0.3~0.5者5眼(38.5%),<0.2者1眼(7.7%)。UBM提示人工晶状体正位无偏斜,随访中无出血、人工晶状体襻滑脱、慢性葡萄膜炎或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出现。结论折叠人工晶状体虹膜缝线固定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无法行睫状沟或囊袋内植入情况下人工晶状体者又一有效方法。

沈伟锋[6](2012)在《非正常晶状体眼行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非正常晶状体眼因无足够后囊膜支撑而施行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疗效。方法:使用美国ALCON公司CZ70BD悬吊式人工晶状体对8例9眼非正常晶状体白内障患者(过熟期白内障3眼,外伤性白内障伴晶状体半脱位4眼,马凡氏综合征2眼)因术中无后囊膜支撑施行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对8例8眼Ⅰ期白内障术后非正常晶状体眼患者(伴有瞳孔异常的无晶状体眼7眼,人工晶状体严重偏位1眼)施行Ⅱ期人工晶状体悬吊术,观察其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情况。随访1~6mo。结果:术中或术后5眼(29%)出现前房或玻璃体少量出血,10d左右基本吸收;术后1眼(6%)发生脉络膜脱离,1mo恢复;切口微漏致低眼压2眼(12%),加压包扎5d恢复。术后1d,裸眼视力>0.1者13眼(76%);术后10d,裸眼视力>0.1者17眼(100%),术后10,30d,裸眼视力>0.3者分别为11眼(65%)和12眼(71%)。结论:人工晶状体悬吊术是治疗易发生无后囊膜支撑的非正常晶状体眼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侯跃芳[7](2010)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提出

宋玮[8](2010)在《虹膜固定折叠型人工晶体在后囊膜异常无晶体眼的应用初探》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虹膜固定法植入折叠型人工晶体应用于晶体后囊膜异常无晶体眼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无足够晶体后囊膜支撑的无晶体眼患者,除外术前角膜散光1.5D以上,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低于0.1的病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3例13眼,经3.Omm透明角膜切口,应用晶体植入器植入折叠型人工晶体,双襻用10-0聚丙烯缝线缝合固定于虹膜中周部。对照组10例10眼,经4.Omm透明角膜切口,应用晶体植入镊植入折叠型人工晶体,双襻用10-0聚丙烯缝线缝合固定于巩膜上。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对术前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前节及眼压;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前节及眼压、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比较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手术源性散光(Surgery induced astigmatism, SIA)度数、术前预期屈光度与术后实际屈光度差值的绝对值,即绝对预计误差以及眼压等资料。结果:术前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两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而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258,P=0.035)。术前预期屈光度数以及术后实际残余屈光度数的绝对值两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而术前预期屈光度与术后实际屈光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即绝对预计误差,观察组要小于对照组(t=2.363,P=0.028)。手术源性散光方面,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度数小于对照组(t=3.77,P=0.01)。手术前后两组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人工晶体位置保持良好的居中性;对照组出现1例人工晶体偏位。两组病例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对后囊膜异常的无晶体眼来说,虹膜固定法植入折叠型人工晶体相比巩膜固定法,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好,人工晶体度数的可预测性好,手术源性散光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陈颖[9](2010)在《玻璃体切除术后无囊膜眼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 ——后房折叠型与Artisan前房型IOL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与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囊膜眼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0年2月天津市眼科医院眼外伤科住院治疗的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囊膜眼22例(22眼)的临床资料。分别行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S组14眼)和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组8眼)。观察两组手术前和手术后5天、2月时的裸眼视力(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UBM检查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后人工晶状体的位置。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两组间术前VA, BCVA,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早期(5天)裸眼视力小于0.3,0.3-0.5和0.5以上者,S组分别为5眼(35.7%),7眼(50.0%)和2眼(14.3%),A组为5眼(62.5%),2眼(25.0%)和1眼(12.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93,P>0.05)。术后2月时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3,0.3-0.5和0.5以上者,S组分别为2眼(14.3%)、8眼(57.1%)和4眼(28.6%),A组为2眼(25.0%)、4眼(50.0%)和2眼(25.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7,P>0.05)。术后5天时平均眼压S组为13.9±2.12mmHg, A组11.8±1.6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5);2月时两组眼压分别为12.9±5.56mmHg和13.7±1.64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p>0.05)。两组术后2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S组2098.3±198.3个/mm2,A组1984.2±182.18个/mm2,两组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UBM显示睫状沟缝线固定组人工晶状体无明显倾斜和偏位。结论:对于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囊膜眼,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与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都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视力预后满意。睫状沟缝线固定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手术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早期视力恢复快。

何锦贤,梁先军,林英杰,李国培,黄智[10](2008)在《无囊膜眼的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无囊膜眼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无囊膜眼15眼,采用经3.2mm角膜缘切口或透明角膜切口,植入后房型三片式折叠式人工晶状体(Alcon MA60BM),双襻用10-0聚丙烯缝线缝合固定于虹膜中周部,观察术中植入情况和术后视力、眼前段及眼压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3例术中出现前房出血。术后随访315mo,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人工晶状体位置正常,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无囊膜眼是可行和有效的,长期的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缝线脱失二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缝线脱失二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无晶状体后囊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讨论

(2)小切口Akreos Adapt AO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的方法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对象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6)非正常晶状体眼行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2结果
    2.1并发症
    2.2视力
    2.3眼压
    2.4人工晶状体位置
    2.5眼底
3讨论

(8)虹膜固定折叠型人工晶体在后囊膜异常无晶体眼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玻璃体切除术后无囊膜眼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 ——后房折叠型与Artisan前房型IOL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选择
        1.2 人工晶状体的选择及特点
    2. 方法
        2.1 经巩膜睫状沟缝线固定术
        2.2 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3. 临床观察项目
    4. 仪器设备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
    2. 术后视力
    3. 眼压
    4.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5. 术后并发症
    6. 人工晶状体位置
讨论
    1. 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安全性
    2. 手术中的注意事项
    3. 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的选择
    4. 利用UBM观察人工晶状体的位置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无囊膜眼的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2结果
3讨论

四、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缝线脱失二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无晶状体后囊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临床分析[J]. 吴蔷茵,于大仆. 基层医学论坛, 2018(04)
  • [2]小切口Akreos Adapt AO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的方法改进[J]. 何涛,杨秀梅,梁晓磊. 国际眼科杂志, 2015(12)
  • [3]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窥镜引导人工晶状体固定在眼外伤治疗中的应用[J]. 徐哲,邹玉平,邹秀兰,陈京霞,张楚,王泳,林振德.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3(02)
  • [4]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临床观察[J]. 郑丁瑞.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2(10)
  • [5]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的手术探讨[J]. 陈潇,李灿,刘翔,王恩洪.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2(09)
  • [6]非正常晶状体眼行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疗效观察[J]. 沈伟锋. 国际眼科杂志, 2012(04)
  • [7]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J]. 侯跃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12)
  • [8]虹膜固定折叠型人工晶体在后囊膜异常无晶体眼的应用初探[D]. 宋玮. 山东大学, 2010(08)
  • [9]玻璃体切除术后无囊膜眼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 ——后房折叠型与Artisan前房型IOL的临床观察[D]. 陈颖.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3)
  • [10]无囊膜眼的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J]. 何锦贤,梁先军,林英杰,李国培,黄智. 国际眼科杂志, 2008(09)

标签:;  ;  ;  ;  ;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缝线脱落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