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贸组织放宽行业准入管制

加入世贸组织放宽行业准入管制

一、加入WTO与放松产业进入管制(论文文献综述)

宋颜群,胡浩然[1](2022)在《外资准入如何影响中国相邻城市间生产率差距?》文中研究表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之一,同时坚持"制度型开放"有助于增强地区间产业关联,带动欠发达地区相关产业发展,进而促进地区间的平衡发展。文章将"开放"和"协调"议题结合,以中国2002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重新修订作为案例,研究外资准入政策对相邻城市间管制放松行业生产率差距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文章结论表明,外资准入政策显着减小了管制放松行业在相邻城市间的生产率差距。异质性检验发现,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以及较低创新水平、盈利水平和外资进入程度行业的样本组,外资准入政策可以更显着地减小相邻城市间管制放松行业的生产率差距。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外资准入政策显着降低了相邻城市间管制放松行业的创新水平差距和盈利水平差距,上述变化是促使减小生产率差距的重要影响渠道。拓展性分析发现,贸易自由化加强了外资准入政策减小相邻城市间管制放松行业生产率差距的积极作用。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程度越高,外资准入政策减小管制放松行业生产率差距的作用反而越强。

谢沐芳[2](2020)在《国际化行为与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 ——基于区域、行业和企业异质性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体规模跃居世界第一,门类齐全,体系完整,构成国民经济的坚实基础。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超过1/4,连续9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然而过于粗放的发展模式使中国制造业积累了大量过剩产能。产能过剩是“实体经济领域中的泡沫”,可能引发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产业组织恶化和市场恶性竞争加剧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不利于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有效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是中国经济防范化解风险,实现转型升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与此同时,伴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已经全方位融入全球经济,要想真正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必须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进行,必须厘清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等国际化行为对于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因此,本文立足于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统筹大局,系统考察国际化行为对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而探索中国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的国际化路径。本文从增加值贸易视角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三个视角对国际化行为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基于1998—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的数据,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度企业层面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从整体、区域、行业以及企业所有制层面分析中国制造业企业产能过剩情况。基于企业层面产能利用率的测度结果,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匹配数据,并运用广义精确匹配、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和工具变量法,从增加值贸易视角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三个视角实证检验了国际化行为对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在各个层面均存在,其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产能利用率低于东中部地区企业,重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低于轻工业企业,国有企业产能利用率低于集体、私营和外资企业。产能利用率与生产率、出口、利润率、企业规模和总资产周转率呈正相关,与企业负债率、资本密集度和企业年龄呈负相关。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动态分解结果显示,行业产能利用率增长主要来自集约边际,扩展边际的贡献较小。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受经济周期、投资潮涌、市场结构内生和政府不当干预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第二,全球价值链嵌入显着提升了中国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且具有持续效应,但该效应因企业贸易方式、所有制、技术水平和所在地区的不同而具有显着异质性,且因中间品进口来源国和产品出口目的国的不同而不同。进一步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主要通过需求创造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通过技术锁定效应抑制企业产能利用率,成本节约效应则不显着。第三,对外直接投资显着提高了企业产能利用率,且具有持续效应,其中市场获取、效率获取和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对产能利用率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对外直接投资对体制性产能过剩企业、僵尸企业、非国有企业和中西部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影响更显着。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通过生产转移效应、生产率效应和出口效应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第四,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是基于正向溢出效应和负向挤出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挤出效应大于溢出效应,净效应为负,即外商直接投资显着抑制了内资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西部地区企业、低技术行业企业、内销企业和民营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抑制作用更大。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三个视角揭示了国际化行为对中国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不仅丰富了有关国际化行为与企业产能利用率的研究,也对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高明[3](2019)在《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扩大服务业的开放能够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使得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的趋势,服务贸易新规则日益由“边境间”措施向“边境内”措施转变。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也决定了服务贸易障碍不可能沿用传统的关税、配额等边境间措施,而更多的表现为一国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在寻求服务业的有效开放时,究竟实施怎样的边境内措施,以及制定的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上问题的解决对实现服务业的有效开放和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世界范围内各国服务业市场结构普遍存在寡头垄断竞争,以及服务交易往往面临高度的信息不对称,一些国内监管措施能够克服上述服务市场失灵现象。相反,严格的、低效的边境内措施同样对服务贸易构成障碍。区别于现有单纯分析开放或管制对贸易影响的研究,本文率先提出服务业“适度开放与有效管制”相结合的政策框架,有利于实现服务业对外扩大开放和对内加强监管之间的平衡。不同于主流文献采用服务贸易额等“事后间接”指标衡量服务业开放,本文系统分析的边境内措施是衡量服务业开放的“事前直接”指标。另外,归纳分析不同政策领域、服务业市场管制和不同服务贸易提供模式等视角的边境内措施,并构建不同层级的边境内措施指标开展国际比较。实证分析主要选取OECD-STRI和OECD-PMR指标,从不同方面检验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总量和质量影响。本文总共由四部分,九章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为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2章对服务业开放政策、衡量指标以及服务业开放对服务贸易影响的文献进行评析,指出现有文献的不同分析视角和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理论分析,包括第3、4、5章。第3章对边境内措施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服务业“适度开放与有效管制”政策框架,分析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的作用机制,并结合垄断竞争模型分析边境内措施差异性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第4章重点归纳分析“外资进入”、“自然人流动”、“竞争障碍”、“其它歧视”、“监管透明”不同政策领域,以及“跨境交付”、“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等服务提供模式视角的边境内措施内容和特征,并构建各层级的边境内措施指标用于第5章服务业开放不同方面的国际比较。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包括第6、7、8章。第6章实证分析不同政策领域、不同类型国家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的差异性影响。考虑到不同国家对边境内措施要求不同,第7章实证分析了国家间边境内措施差异性对服务贸易的影响。除考虑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数量的影响外,第8章实证分析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第四部分为第9章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以及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到的结论主要有:(1)服务业开放的特殊性决定了边境内措施寻求的是降低管制(减少市场进入壁垒和服务运营障碍)和有效管制(促进公平竞争和加强监管)双向过程的综合。不同政策领域和贸易提供模式涵盖的边境内措施存在差异,其中,“竞争障碍”是边境内措施数量最多的领域,相比而言,“监管透明”领域涵盖的边境内措施数量较少,表明为克服市场失灵的有效管制措施相对不足,而影响市场竞争和外资进入的边境内措施是管制的重点。另外,超过70%的边境内措施是针对模式3“商业存在”做出的限制,而针对模式4“自然人移动”的边境内措施相对缺乏。(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限制程度存在差距,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边境内措施的贸易限制普遍高于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当前发展中国家重视在外资进入、竞争障碍和其它歧视领域中的限制,而在自然人流动和监管透明领域制定的边境内措施限制较少,而发达国家重视竞争障碍、自然人流动和监管透明领域的管制,对外资进入领域限制较少。(3)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对双边服务贸易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其中,服务进口国STRI对服务贸易的阻碍程度高于服务出口国STRI,另外,“竞争障碍”政策领域STRI对双边服务贸易阻碍作用最严重。相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服务贸易更容易受到边境内措施影响,相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贸易更容易受到边境内措施的负向影响。另外,基于“答案”原则的STRIH对双边服务贸易阻碍程度高于基于“得分”原则的STRIH。一国整体市场管制放松的服务业开放对服务出口复杂度提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并且“贸易投资障碍”领域的管制放松对服务出口复杂度提升作用依次大于“政府控制”和“企业障碍”。

冯伟杰[4](2019)在《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参与国际分工的范围与层次在不断扩大,这也促使中国在产业增加值、贸易总量等方面,己经大幅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大部分发达国家。但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主要承担的是加工制造环节和技术外围的适应性研发职能,依然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水平,中间品进口额占比依旧较高。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中间品进口规模为3579.57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22.54%。其中,高技术中间品进口额高达854.67亿美元,占中间品进口总额的23.88%。这表明中国企业对高技术中间品的依赖度较高。而“中兴事件”所引发的“缺芯”问题,印证了中国企业极易受到发达国家的掣肘。一直以来,美国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两国在双边贸易、对外投资、国际合作和政府层面等多方面均联系紧密。美国作为科技强国,理应是科技发展相对不足的中国的技术输出国之一,然而在美中高技术产品(Advanced Technology Product)贸易中,美国确实际上是技术输入国的角色,中国却成为了技术产品的输出国。针对两国高技术产品贸易所呈现出的“反比较优势”特点,有研究表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对中国实行严厉的出口管制政策导致的。高技术中间品作为高技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受到出口管制政策的限制,而中国企业对部分美国高技术中间品的依赖较高。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的航空航天类中间品比重,占同类中间品进口额的63.98%;电子及通信设备类中间品占中国自美国进口高技术中间品总额的32.34%,达21.29亿美元。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正处于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深入研究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即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生产率企业出口产品的影响程度,并试图回答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对出口管制政策、美国对中国实施出口管制政策以及中间品贸易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美国早期出口管制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防止国内大量的金银货币外流到其他国家,保护国内关键产业的发展,并促进本国就业,从而限制本国原材料出口到其他国家,并对粮食出口进行了限制。近现代出口管制政策是由于各国为了使本国利益得到维护和加强,分别从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制定了本国的国家战略目标,进而实现国家的利益最大化。美国对中国实施出口管制政策的目的是为了阻碍或延缓中国的技术进步,因此长期对中国实施具有歧视性的出口管制政策,这也导致了中美双边贸易失衡,对中国两国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中间品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在一定阶段内显着提升了企业生产率,一旦跨过这一阶段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并不明显。本文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实施的出口管制政策,发现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管制清单、管制结构经历了实行严厉的出口管制政策(1945-1953年)、逐步放松出口管制(1953-1979年)、从加强管制到再次放宽管制(1979-1991年)、冷战后出口管制政策的大调整(1991年至今)四个阶段。从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法律文本、效力范围及执行程序、以及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的影响三个方面重点研究了当前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出口管制政策。发现美国对中国一直实施歧视性出口管制政策,在中美建交后,尽管将中国调整至最为宽松的V组,但并未向受到相应的宽松待遇。而出口管制政策导致美国高技术中间品贸易失衡;增加了美国双边贸易中的摩擦;不利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无法带动进口国技术升级。本文就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中间品依赖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加工贸易在中国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中国高度依赖中间品进口贸易。研究发现中国在生物制造业、非电气机械及设备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方面进口依赖较为明显。运用G-L指数和Aquino指数衡量了中美两国高技术产业内分工现状。中国在通信、生物科学等行业与美国产业内分工程度较低,表明两国更多存在的是垂直型分工而非水平型分工,验证了前文所述了中国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水平。同时,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中间品的依赖度总体受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影响较大,在具体行业上,中国对美国的航空航天类、医药类和非电气机械设备类高技术中间品依赖较大。本文通过Heckman两阶段的计量方法,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进出口数据的合并数据,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企业资本强度、企业融资约束、企业成立时间、是否国有企业、是否外资企业等作为控制变量;将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指标(企业是否出口、出口范围、出口种类)、集约边际(出口数量、出口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出口产品的出口金额和出口产品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企业从美国进口高技术中间品的平抑指标和进口强度作为解释变量。实证检验了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和中国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计量结果显示,中国企业进口美国高技术中间品有助于改善出口的二元边际,其中高技术中间品的进口提升了企业出口的概率并增加了企业出口范围和出口产品种类,以及出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综合来看,美国高技术中间品的进口提升了企业出口产品金额与出口产品质量。最后,本文运用企业层面高技术中间品进口的平抑指数来表示出口管制强度进行计量回归,实证结果显示美国高技术中间品的出口管制不利于中国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改善。因此,在应对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时,中国要加大对新兴和基础技术部门投资和支持力度,增强基础和新兴技术部门的人才吸引力;建立起常态化跨部门合作机构,构建美国高技术出口管制的预警机制,对关键技术的投机泡沫做好防范;改进我国出口管制法律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体系。对企业来说,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提高人才吸引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明确自身受控范围;树立合规意识,加强合规性审查。从而降低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带来的不利影响。

张焱[5](2017)在《航权交换国际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权是国家主权在民航运输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是一国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它既是对外发展双边和多边关系、促进国际贸易和商业往来的重要纽带,也是国家获得最大化主权利益的有力工具,具有很强的战略价值。国际民航运输活动的有序开展首先需要在国家间互相开放领空,开展航权交换活动。航权交换是国际民航运输领域最重要、最基本的法律手段,也是国际民航法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由导言和以下四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作为论文的开篇,主要对航权交换的国际法原理进行论述,为论文的展开奠定基础。首先从国际法角度明确了航权的法理基础。1919年《巴黎公约》将领空主权原则宣布为一项习惯国际法规则,为国际民航法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以1944年《芝加哥公约》为核心的芝加哥体系在领空主权原则的支持下进一步明确,跨国民航运输活动需要通过国家间双边协定以相互交换航权的方式而获得,并遵循国家利益、平等互惠、政府保护、合作发展等法律原则。从产业属性上看,航权是一种经济性权利,承担公共服务,体现公共安全,并随着商业模式的发展不断呈现出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在传统芝加哥体系中,双边主义和政府保护主义色彩强烈,不仅造成了国际航权交换条约体系的支离破碎,也不利于国际民航业的资本流动、有效竞争和健康发展。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更好地促进民航业发展,美国和欧洲分别从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寻求对芝加哥体系的变革,在芝加哥体系框架内对一些法律要素赋予了更自由化的内涵,为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两种在不同法律体制、政策环境、管理传统和政治框架内改良芝加哥体系的模板。这种改良和革新,在国际民航组织、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呼应下,在全球范围内助推了一股航空自由化的浪潮,形成“后芝加哥体系”的发展趋势。第二章是有关航权交换的国际法实践部分,将国际航权交换活动按照其发展阶段和具体表现形式分为传统双边民航运输协定模式(芝加哥标准式)、温和自由化双边民航运输协定模式(百慕大I模式)、“天空开放”式双边民航运输协定模式(天空开放模式)和区域自由化或一体化民航运输协定模式(区域合作模式)等四种实践方式。芝加哥标准式协定通常被认为是国家代表本国挂旗航空公司对外谈判的“私人”协议,兼具保密性和政府保护主义。百慕大I式协定是温和自由化双边协定的代表,体现了美国式扩张主义和英国式保护主义间的相互妥协,文本内容相对温和且具自由化色彩。随着美国在国内对民航业放松管制,并通过对外双边谈判不断输出这一政策和理念,形成了“天空开放”式双边协定,内容上体现为更多运力、更少运价管制、多数量的指定航空公司和额外的门户机场,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准入,并相互授予不受限的第五航权。2007年美欧“天空开放”协定更是将这种自由化双边协定模式推向了顶峰,形成了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北大西洋“天空开放”区域。除了自由化双边协定的发展实践,伴随着区域一体化,航权交换活动还呈现出一种区域合作的形式,其中以欧洲最具代表性,欧洲结合“欧洲统一内部市场”的建立,通过三个“一揽子”自由化方案,采用了渐进式和阶段化的方式,逐步解决了内部民航市场一体化的问题。亚洲作为民航运输活动增长较快的区域,依托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区域性合作组织也在航权交换的区域合作方面进行了探索。这些区域性的航权交换协定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克服不同国家间航空利益的冲突,带来规则融合的可行性,并导致“联合空域”的出现,共同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航空自由化的发展,区域自由化或一体化的民航运输协定在推动航权交换法律体制发展中的潜力非常值得关注。第三章主要探讨了航权交换的国际法挑战问题,以航权交换中出现的新型法律问题为核心,分别探讨了自由化趋势对航权交换传统模式的冲击、放松管制对航空公司国籍条款的影响、航空公司联盟对航权交换制度的挑战以及代码共享对国内载运权的侵蚀等问题。自由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允许市场力量决定市场状态,潜在的市场竞争者有自由进入市场的机会,它既是一种政治进程、政策进程,也是一种实践进程和法律进程。对于传统航权交换模式来讲,自由化意味着芝加哥体系下更多的双边“天空开放”,要求国际民航管理规则进行根本性调整,逐步取消运力和运价限制,减少有关航空公司设立权和资本流动的限制,使指定航空公司这一航权运营主体逐渐从挂旗航转向私有主体和低成本航空公司。此外,一些推动航空自由化的国家在国内法中将“天空开放”与“反垄断豁免”相结合,用反垄断豁免鼓励双边自由化。“天空开放”体现的是民航政策,反垄断豁免体现的是竞争政策,当这两者相互交织并相互配套时,所带来的对航权交换市场管理的冲击是巨大的。国籍条款是芝加哥体系非常重要的监督管理性条款,要求指定航空公司由本国或本国国民实质所有和有效控制,以确保国家对航空公司和国家航空运输能力的绝对控制和影响力。但是放松管制政策的出台,不仅在国内法层面,也在国际法和行业管理层面松动了这一条款的约束性,再加之航空公司的商业模式的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国籍条款在实践中成为一种形式意义上的法律限制的风险。国际民航运输希望获得全球化的经济条件,搭建全球化的航线网络,但是囿于政府保护主义和现有航权交换国际法律制度的限制,航空公司作为航权的实际运营主体,为了适应行业发展自由化的需求,绕过市场准入和跨国投资限制,探索出了航空联盟的合作形式,这一形式给现有航权交换制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航空公司在轮辐式网络技术、常旅客计划、代码共享和全球分配系统等新技术、新手段的帮助下,可突破政府间双边协定实现拓展进入新市场的目的。航空联盟协议也在国际航空公司之间构建了一种多边的“软法”体制,这种“软法”的效果,既是对现有体制的创新和发展,在现实中也对航权交换制度产生了破坏或减损的作用。作为航空联盟最重要的工具,代码共享可使航空公司在无需实际获得指定航空公司的法律地位的情况下,使用自己的机票及航班代码和另一国的合作伙伴(另一国的指定航空公司)的航线和飞机共享运营,从而成为国外航空市场开拓的有效工具。在国家间的双边航权谈判中,一国也可利用另一国航空公司对代码共享的需求,以作为对指定航空公司的补充,这种发展现状不仅造成原芝加哥体系下指定航空公司地位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也使得航空公司一定程度上可越过两国政府间的双边协定,在不改变航班号的情况下经营他国航空公司经营的国内航线,从而达到转移“获得”对方国家的国内载运权的效果,实现对国内载运权的侵蚀,对传统航权交换的国际法制度带来挑战。第四章结合我国参与航权交换活动的法律实践,对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对外航权开放所面临的政策、管理和法律挑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我国不仅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我国还是全球增长迅速的国际民航旅客输出国和具有强大增长潜力的国际民航运输市场,在国际民航业这个充满竞争性和多样化的行业中,在日益全球化、市场化和自由化的今天,应当如何更好地应对“天空开放”,如何在对外航权交换和航权开放中进一步提高我国民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实现“民航强国”的战略构想,为全球民用航空系统的发展做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贡献。本章首先对我国民航行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实践进行了数据研究,按照签署时期对我国参与双边民航运输协定的法律实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我国参与全球性多边航权交换合作的实践、参与区域性多边合作领域如中国-东盟、“一带一路”等的新发展以及参与ICAO、IATA等进行了阐述和介绍。近年来,我国国际民航运输蓬勃发展,国际市场增长体现出很大潜力,但是航权交换力度有限、航权管理市场化程度较低、航权运营主体国际竞争力不足、枢纽机场建设发展面临瓶颈、竞争管理和投资管理开放性较弱等五大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国对外航权交换和航权开放活动,要求我们在制定国际航权政策时更加积极、主动和灵活,有序保障对外开放,加强民航治理的现代化,实现市场机制和行政规制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培育我国航空公司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空域和时刻资源的改革,保障航空枢纽建设,依托自贸区建设推动航权开放,并积极开展运价改革,加强竞争管理,提供更灵活的航空争议解决机制,以完善航权交换法律服务体系和配套法律机制建设。

陈炜[6](2017)在《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问题研究 ——以市场准入制度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措施之一就是进行自由贸易区的探索。作为一个经济制度化的命题,自由贸易区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并且有了很多成功的范例。研究自由贸易区必须和中国特定的经济制度相结合,这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并可以为下一步中国经济开放和市场体制改革的法制化进程提供借鉴。在特定区域设立自由贸易区,牵涉到法律制度的重新建构,尤其是在我国法律框架内对经济规制进行符合国际规则的改造,具有理论和现实的重大意义。上海自贸试验区本身虽然有地域的局限性,但是为中国彻底市场化经济改革与全球化经济开放提供制度范例,其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均不言而喻。区别于国与国之间的自贸协定,一国政府主动采取措施进行制度试验,是基于本国应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是全面反映市场经济开放性的法律诉求,其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失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具有理论意义。这种试点,是超越干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范畴的经济法意义上的空间重构。本文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出发,结合全球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从竞争政策的视角研究自由贸易区的市场准入制度,并将市场准入与自贸区的贸易业态模式创新、投资开放创新、离岸型功能创新及政府管理服务创新等重点举措相结合,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比较借鉴中外竞争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制度设计和实践运用,为建构我国自由贸易区的竞争政策和完善社会创新体系提供有益参考。基于对现实和理论的综合考量,本文提出:第一,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自贸区的试点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开放,尤其是市场竞争的制度化提供了法律制度上的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从制度上确立了不同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平等地位,对既有的行政性垄断予以颠覆;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采用则为国家利益、公共诉求的保留提供了有限度的保障。政府作为一个“中立”的调控者,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其利益并不能以行政性垄断的方式予以保障,这是对公平、自由的市场秩序的基本要求。自贸区在准入制度上的改革,在竞争法上的意义也在于此。第二,自贸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特别是市场准入的创新,也是政府自身对改革开放的一种现实回应,是对行政性垄断在制度上的改进。这种改革趋势使得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在法律架构和制度安排上融入世界投资和贸易规则,并在对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保障国家利益进行了探索。第三,在微观层次上,自贸区的竞争制度试验也是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平等、自由市场活动提供了制度框架。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标志的举措将使得中国的市场化与法治化改革真正触及市场的结构性改革。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以竞争政策为研究思路,从立法设计的角度研究市场竞争和反垄断规制在自贸区的建构和实施,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二是以利益分析来界定现实中的开放与规制、国民待遇与市场准入,对自贸区竞争制度建构提供理论依据;三是以规制来分析自贸区市场准入问题与风险规避等命题之间的政府机制。本文将经济学与法学概念之中的市场竞争予以再定位,并在自贸区的概念中予以重新分析,以期对我国市场开放和竞争倡导的现实改革提供法经济学视角下研究的新路径。

彭爽[7](2012)在《出口管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出口管制是指一国政府管制机构依据国家法令和政策对本国出口贸易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行为。出口管制由来已久,在古埃及和古希腊,限制出口是为了将必需的食品和原料留在国内;在中国汉代,出口管制被用于防止外来侵略和巩固统治。此后,出口管制作为贸易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延续至今。出口管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说明,贸易管制等经济力量是国家实现政治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尽管出口管制是一种对外贸易政策工具,它有助于确保国内供应、稳定商品价格、增加政府收入、规范出口秩序、优化出口结构、减少贸易摩擦等,然而在国家利益的整体考虑之下,各国出口管制均发挥着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与政治利益、推行本国外交政策的重要作用,既具有经济意义也具有战略意义。对贸易保护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发现西欧重商主义者,美国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以及以克鲁格曼、格罗斯曼、布兰德、斯宾塞等为代表的创立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专家均提出了出口管制理论与政策。重商主义的出口管制思想与政策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主张禁止金银输出、控制原材料出口、管制外国商人的活动,这一时期的出口管制政策包括严格管制货币出口、限制原料和粮食出口等;晚期重商主义主张放松货币输出管制、保证对外贸易出超,在该理论指导之下,西欧各国实行了保护关税、扶持出口商、垄断殖民地贸易、禁止熟练技工和先进机器设备外流、重视出口质量管制等出口管制政策。从政策效果来看,重商主义的出口管制思想为西欧国家干预出口贸易建立了理论基础;重商主义出口管制政策的实施,则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扩大了对外贸易的范围和规模。但是,重商主义的出口管制政策也存在局限,它所推行的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极易引发各国之间的冲突。汉密尔顿的出口管制思想集中体现在《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他主张政府管理对外贸易、禁止制造业原料出口、免除原料关税、检查制成品质量、限制改良机器和工具输出;他出任美国财政部长期间推行的出口管制政策主要有区别对待的关税政策、短缺原料免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外贸商船注册登记政策等。汉密尔顿关于出口管制的思想,为经济落后国家干预对外贸易、实现经济赶超提供了理论支撑;汉密尔顿的出口管制政策,推动了美国独立发展国内民族工业的进程,增加了美国的出口收入。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战略性出口政策、战略性进口政策、用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战略性出口政策指政府依据不同的国际市场结构所选择的有利于本国的出口政策,即政府补贴政策、政府征收出口税政策、政府不干预政策;战略性进口政策指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干预进口,以抽取外国寡头企业的垄断租金、促进本国企业获得更多垄断利润的贸易政策;用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是政府采取进口保护措施帮助本国企业获得规模经济优势,进而促进出口的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为不完全竞争及规模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外贸活动构建了新的理论依据,该理论的提出凸显了政府合理限制出口以获取更多贸易利益的重要性。加强合理的出口管制非常必要,出口管制既是确保国家安全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国家之间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反对其他国家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是促进贸易平等化的客观要求,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必然选择。正因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实施了全面的出口管制。除了国家和地区层面的出口管制,国际层面的出口管制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其一,世界贸易组织(WTO)对成员方出口管制的管制主要基于WTO法律框架下关于出口管制的法律条款,其内容包括《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农产品协议》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装运前检验协议》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原产地规则协议》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贸易技术壁垒协议》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关于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保障措施协议》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等,WTO以此为指导监督和规范各成员方的出口行为。由于WTO对出口管制的规定存在缺陷,表现在WTO法律框架下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用词模糊,不利于世贸组织管理各成员方的出口管制活动;WTO法律框架下关于出口管制的条款比较缺乏,影响了WTO对成员方出口管制行为的约束力;例外条款的规定易于产生漏洞,等等。因此,应通过补充和增加WTO关于出口管制的法律条款、要求成员方慎用例外条款、提高各成员方的出口管制透明度、对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国家与地区的出口管制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管理等方式禁止歧视性出口管制,敦促各成员方放松不必要的出口管制,以完善WTO对出口管制的管制。其二,国际多边出口管制机制在军备控制、反对恐怖主义、防扩散、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在共同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基础之上的多边出口管制机制有效协调着成员国共同的出口管制政策,然而现有的四大多边出口控制机制均存在不足。国际多边出口管制机制面临的严峻挑战体现在,这一非正式的出口控制机制不能约束非参与国的出口活动、尚未形成正式的制度安排、成员国之间存在利益差异与利益矛盾、无法监控和及时管制企业及非国家实体的扩散行为、缺乏充分的信息共享、无形技术转让更为隐蔽等方面,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有,推动更多国家参与国际多边出口管制机制、颁布防扩散国际法、重建多边出口控制机制、大国承担更多责任、加大对企业出口行为的管制力度等。总之,各成员方要依据多边管制原则与触发清单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口管制政策,在多边出口管制机制下继续实施合理的出口管制,履行国际承诺;同时,要反对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多边出口管制推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考察国外出口管制体制,发现经过多年演变与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均已制订和颁布了《出口管制法》,建立了出口管制清单,设有专门的出口管制机构负责执行包括出口许可证、全面控制等在内的各项管制措施,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出口管制体制。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多方面启示,即出口管制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立法基础之上、统一出口管制机构有利于提高管制效率、实现信息公开是提升出口管制透明度的保证、加强宣传与培训促进了高效执法与自觉守法、开展出口管制的国际合作可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全利益。同时,必须弄清国外出口管制的实质,即出口管制是其维护自身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阻止其他国家和地区提升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的政策工具。国外歧视性出口管制阻碍了商品与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正常流动,不利于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全球贸易的平衡发展,导致了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不均;既不利于管制目标国的经济发展,也损害了出口商的经济利益,引起管制国的出口结构扭曲和贸易收支失衡。中国的出口管制经历了从国家统制型管制政策向开放型管制政策的演变历程,完成了出口管制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的转变。现在,中国已建立了涵盖核生化产品和导弹等各种敏感物项及所有军品的较为完备的出口控制体制,实行了国际通行的清单管制、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管制、全面管制等做法,大大提升了出口管制政策的法制化程度和透明度,并加强了与国际出口管制机制的合作。我国出口管制的立法基础由出口管制主要法律、出口管制行政法规、出口管制部门规章构成,以此为依据,我国编制了《军品出口管理清单》、核生化产品及导弹等两用物项及其技术管制清单、《禁止出口货物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等,明确了出口管制对象。商务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海关总署、外交部、公安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原子能机构、国家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是我国出口管制的主管部门。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防扩散出口管制,近年来又加大了对资源性产品的出口管制力度,出口管制工作成绩斐然。但是,我国在出口管制架构、出口管制主体、出口管制目标、出口管制对象、出口管制手段、出口管制设施、出口管制国际合作、出口管制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均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我们应及时总结我国出口管制的经验与教训,从健全出口管制体系架构,加强出口管制法规建设,规范出口管制制度以保证出口管制执法的公平与公正;统一出口管制主体,简化出口审批程序;兼顾出口管制的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及时更新出口管制对象;调整出口管制手段;加大出口管制的资金投入与人员投入,升级出口管制的硬件与软件设施,扩大出口管制主管部门的人员编制、不断充实出口管制专家库,为企业组织出口管制培训;开展出口管制的多边和双边合作,加强与国际出口管制机制的交流;认真学习出口管制的国际规则,形成成熟的应急机制等方面尽快完善我国的出口管制体制,集中有限的管制资源提高管制效率,充分实现管制目标。

王国红[8](2012)在《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与中国的管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是银行反垄断管制的重要方面,2007年全面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银行反垄断管制的思考,同样也引起了人们对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的关注。对中国而言,对银行并购反垄断的管制还十分薄弱,机构缺失,法律缺失,程序和方法缺失,既不能有效地管制国内银行实施的滥用市场力的并购,也不能有效地管制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实施的有损中国金融安全的并购,更不利于国内银行通过海外并购占领国际市场。因此,这一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后危机”为背景,以银行并购为研究对象,以反垄断管制为研究视角,论证“后危机”时代加强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的必要性、机理、方法与程序,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设计出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反垄断管制政策。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银行的掠夺性借贷行为,而掠夺性借贷的产生则要归因于反垄断管制的不作为。因此,加强银行业的反垄断管制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作为银行反垄断管制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并购反垄断,在当前背景下,尤其必要。银行并购反垄断的机理主要有两个,一是哈佛学派的SCP范式,另一是威廉姆森的效率权衡理论。SCP范式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影响企业绩效。按照这一理论,对市场结构的管制是最重要的,由于并购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导致了市场结构的变化,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对并购进行反垄断管制。并购→集中度提高→银行市场力提高→社会福利损失,这一逻辑的并购效应我们称为并购的负效应。威廉姆森的效率权衡理论认为,即使并购带来了负效应,导致了社会福利受损,但如果并购同时带来了效率的提高,且效率的提高足以抵消并购产生的负效应,那么这起并购不应被禁止;只有那些并购带来的效率不足以抵消社会福利受损的并购才应被禁止。并购导致的效率提高的效应我们称为并购的正效应。银行并购的竞争性评估即是对这两方面进行权衡。本文对威廉姆森的静态效率进行了修正,重点说明了对效率的定量评价方法,包括对效率的传递率和“补偿的边际成本降低”的定量分析。银行并购反垄断的机制可分为五种机制:相关市场界定机制、市场力测定机制、并购效应评估机制、垄断缓释因素分析机制、分拆机制。其中,对相关市场界定机制,重点介绍了市场界定的方法,如SSNIP检验、Harris&Simons(1989)的临界损失检验、Katz&Shapiro(2003)的“总的转换率”检验;对市场力测定,重点介绍了离散选择模型在银行业中的运用;对并购效应评估机制,重点介绍了转换率方法和向上价格压力法;对垄断缓释因素,分析了如下缓释因素:竞争者;市场进入;顾客的转换成本;失败银行救济;公共利益;人口迁移等;对分拆机制,文章提示了银行并购分拆的原理、目标和机制设计,这为后面我们设计中国的银行并购分拆制度准备了理论基础。中国缺乏对银行并购实施反垄断管制的经验,需要借鉴其它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来为我所用。文章选取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日本、中东欧国家),从价值取向、机构设置、相关市场的界定、并购反垄断临界值的确定、竞争效应分析等方面比较他们在银行并购反垄断政策上的异同,并辅以案例,为中国银行业“走出去”,实施海外并购战略提供经验指导和决策参考。银行并购的反垄断管制最基本的一步是界定相关市场。美国费城银行案中,将银行并购反垄断的相关地区市场界定为“本地市场”,将相关产品市场界定为“银行服务群”。这一界定是否适用于中国银行业的并购反垄断管制,文章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设计消费者和中小企业融资调查问卷,在本地抽样调查1500个消费者、200家中小企业,文章验证了传统的“本地市场”假设和“群服务”假设在中国的合理性,根据中国银行业市场的竞争态势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对银行并购实施反垄断的相关市场界定的方法。从各国对银行并购实施反垄断管制的实践看,经济性分析越来越普遍,其地位日益突出。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的经济分析包括单边效应和协调效应分析。对单边效应的分析,文章重点介绍并购模拟技术的运用,并对并购模拟这一技术进行了评价;对协调效应的研究,通过改进传统的“核对表”方法,将之与“一致同意-甄别欺骗-可信的惩罚”范式结合,提出银行业并购规制的协调效应新的分析框架。这一新的框架是:从Friedman的“平衡诱惑均衡”概念入手,不是研究银行卡特尔的形成条件,而是从卡特尔稳定性指标(δ)来判断银行并购的协调效应。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程的深化,外资银行加强了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的渗透。并购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手段,对外资银行的并购,我们需要做辩证分析,一方面,外资银行并购有利于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局面的形成;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并购也有可能损害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甚至有损中国金融安全,因此,需要对外资银行并购进行反垄断管制。本文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分析了外资银行在华并购的动机,并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设计了外资银行并购的反垄断管制政策。设计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反垄断政策是本文的重点和落脚点。银行业并购反垄断的政策设计包括银行并购反垄断的机构设置、反垄断的原则、标准与目标、银行并购申报制度、竞争评估制度、并购救济制度等;除此以外,文章还从需求边和供给边两方面论述了构建中国银行业竞争政策的主要内容,它是对前一个内容的深化与发展。本文的主要观点是:(1)在“后危机”时代,中国既要加强对银行审慎性的监管,更要强化对银行的竞争性管制,二者不可或缺。(2)在机构设置上,由商务部的反垄断局负责银行并购的反垄断管制,同时赋予银监会相应的权利和义务。(3)银行并购的反垄断管制应以“合理原则”为核心原则,考虑到外资银行并购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对外资银行并购还需进行国家金融安全审查。(4)构建合理的银行并购申报制度,实行两步审查法,申报标准应相对宽松。(5)重视经济性分析方法在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中的运用,包括相关市场界定的方法、单边效应和协调效应评估的方法以及效率评估方法等。(6)在银行并购的反垄断管制中,合理运用适用除外和域外适用制度。(7)加强国际反垄断的协调。一是商务部与国外竞争权威的双边和多边协调机制的建设;另一是银监会与外国银行监管机构的国际协调机制的建设。

孙玉超[9](2010)在《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国际航空运输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向前发展,全球航空运输网络已经初步形成,只有更加开放的多边法律体制才能适应这一要求。不幸的是,现行国际航空运输法律体制并没有跟上国际航空发展的步伐,因为1944年《芝加哥公约》是时代的产物,它建立的双边法律体制实施限制性航空运输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早期幼稚的航空业,促进各国实现建设航空业的初期目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发展,双边体制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各国不得不采取多种方式对国际航空运输法律体制进行改革,如双边改革、区域改革、多边改革等,所有改革都展示了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的前景。为揭示这一改革过程,剖析其中的法律问题,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从分析本文的研究现状、意义、目的与方法入手,探讨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的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航空自由主义、放松管制、天空开放。其次对航空运输自由化的对象进行分析,并认为航权应从广义上理解。最后提出了航空运输自由化所涉的主要法律问题,即市场准入、主要所有权和有效控制原则、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辅助权利、航空运输的法律冲突与解决途径、航空运输协定的透明化等。第二章揭示现代国际航空运输法律体制的建立过程及其基石、原则。《百慕大协定》首先突破了这种僵硬的法律体制,美国在20世纪70年后与其它国家签订的天空开放协定使双边法律体制的传统内容几乎丧失歹尽。2007年,美欧全面自由化协议及中美自由化新协定是双边法律体制下自由化的典型,使双边法律体制的缺陷充分暴露出来,因为它不但限制了航空运输业的自由竞争,也限制了航空运输网络的发展。第三章总结区域多边自由化逐渐发展的过程。由于目前国际航空运输双边法律体制存在严重缺陷,各国很难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多边航空运输协定,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似性使得区域自由化成为可能。亚太地区航空运输自由化进程日渐加快,奥克兰声明的发表及东南亚航空运输市场、奥新统一市场的建立展示了自由化的美好前景。欧盟在1988年1月启动航空运输自由化措施,到1993年1月“第三个一揽子自由化方案”开始实施,“欧盟航空承运人”的概念逐步替代了原有国家所有权和控制原则,欧盟统一航空运输市场初步形成。此外,其他地区航空运输自由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如北美航空运输一体化市场、南方共同市场等。第四章首先探讨目前有限的多边法律框架,《芝加哥公约》体系仅在第一、第二航权内实行多边化,国际航协仅享有一定的运价制订权,而WTO多边法律体制不涵盖硬权利。航空公司联盟逐渐侵蚀航权,并形成了国际多边软法体制。国际民航组织对航空运输自由化做了很大贡献,1994年第四次航空运输大会、2003年第五次航空运输大会的召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由化的发展,但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现存多边体制不能满足航空运输的发展,航空运输自由化要求建立国际多边法律体制。第五章研究WTO对航空运输领域的渗透,以及国际民航组织所作的贡献。目前,WTO体制涵盖的航空运输服务十分有限,仅包括航空器维修和保养服务、航空运输产品的行销服务、计算机定座系统(CRS)服务3个方面,但WTO成员对《航空运输服务附件》陆续作出承诺,反映了WTO对航空运输服务渐渗的趋势。航空运输纳入WTO既有有利因素也有很大困难,但随着WTO航空运输定期审查机制的完善,航空运输服务拥有全面纳入WTO的发展趋势,而实行互惠的最惠国待遇是一个良好的改革措施,以最终实现真正的航空运输多边自由化。第六章在分析我国航空运输自由化改革的三个阶段后,揭示了我国航空运输自由化的困难,这主要是因为传统民航管理体制导致了航空公司和基础设施的落后。但随着中国加入WTO、民航业的重组,我国航空运输政策也正在经历一个自由化的过程。最后,本文提出了我国航空运输自由化的改革建议。

刘能华[10](2008)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 ——基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97年,世界经济领域发生了两件非常巧合而又影响深远的事情,一是金融开放不久后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卷入了亚洲金融危机;二是WTO成员在GATS框架下签署了《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把全球95%的金融服务贸易纳入自由化进程。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是否会导致金融危机?入世过渡期结束后的中国是否会重蹈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覆辙?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在理论界存在许多相互冲突的观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研究采用静态分析方法,割裂了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本文采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研究方法,引入DSGE模型,分析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经过数理推导,本文发现:在金融体系开放初期,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积累相对较低,资本的边际产出较高,外资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也较高,银行贷款的回报率较高。内资银行在经历了一段高利润、低风险、净值迅速增长的开放初期后,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其边际产出开始下降。同时,外资银行对东道国了解进一步加深,其信息收集成本下降,贷款利率下调。在国内银行仍然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开始下降的情况下,它们容易采取一些冒险行为,银行体系从而进入危机的敏感期。如果国内银行可以渡过这段敏感期,相对国外竞争者继续保持足够的成本优势,那么将进入一个低风险的稳健经营期。相反,如果危机敏感期宏观经济基础不稳定,银行自身抗风险能力低下,监管又不到位,银行危机就容易爆发。利用上述理论,本文从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亚洲盒融危机,说明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在长期内实现收益的同时,中期内可能存在风险。最后,本文分析了中国金融服务业开放新形势下的金融稳定问题。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资本大量流入,信贷扩张加速,资产出现泡沫;金融机构之间竞争加剧,监管当局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与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情况很相似。但是,我国多年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了位居世界第一的国际储备,短期外债占GDP比重较小,资本帐户不完全开放,财政状况持续盈余;而且,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内需的启动,对外部的依赖将逐步减弱,经济的规模效应将非常明显。因此,虽然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处在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但只要政策组合得当,就能顺利渡过难关,迎来金融服务业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

二、加入WTO与放松产业进入管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与放松产业进入管制(论文提纲范文)

(1)外资准入如何影响中国相邻城市间生产率差距?(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制度背景与典型事实
    (一)制度背景
    (二)典型事实
        1.相邻城市间生产率差异的变化
        2.作用机制的事实依据
三、研究设计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
    (二)数据来源
四、实证检验
    (一)基准检验
        1.基准回归结果
        2.平行趋势假设检验
    (二)稳健性检验
        1.排除计量模型系统性设定偏差
        2.政策的预期效应
        3.控制产业的时间趋势
        4.更换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5.外资管制严格行业的影响
        6.排除样本选择性偏差
        7.排除其他年份《目录》调整的影响
        8.反事实的安慰剂检验
        9.调整研究样本
        10.工具变量法
    (三)异质性检验
        1.区域的差异性
        2.地区发展差距的收敛性
        3.创新水平和盈利水平的差异性
        4.外商投资份额的差异性
五、作用机制检验与拓展性分析
    (一)作用渠道检验
        1.创新水平差距的中介效应
        2.盈利水平差距的中介效应
    (二)拓展分析
        1.贸易自由化的调节作用
        2.市场分割的作用
六、结论性评述

(2)国际化行为与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 ——基于区域、行业和企业异质性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产能利用率测度
        1.2.2 产能利用率影响因素
        1.2.3 国际化行为与产能利用率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能过剩
        2.1.2 产能利用率
        2.1.3 全球价值链
        2.1.4 对外直接投资
        2.1.5 外商直接投资
    2.2 产能利用率测算的相关研究
        2.2.1 基于峰值法的研究
        2.2.2 基于前沿面分析法的研究
        2.2.3 基于函数法的研究
    2.3 产能过剩的相关理论
        2.3.1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产能过剩分析
        2.3.2 基于策略性行为的产能过剩分析
        2.3.3 基于市场结构的产能过剩分析
        2.3.4 基于成本外部性的产能过剩分析
    2.4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2.5 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第3章 国际化行为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理论框架及作用机制
    3.1 国际化行为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总体理论框架
    3.2 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理论分析
        3.2.1 需求创造效应
        3.2.2 成本节约效应
        3.2.3 技术溢出和锁定效应
    3.3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理论分析
        3.3.1 生产转移效应
        3.3.2 生产率效应
        3.3.3 出口效应
    3.4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理论分析
        3.4.1 竞争加剧效应
        3.4.2 水平溢出效应
        3.4.3 垂直关联效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产能利用率的测算
        4.1.1 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设定
        4.1.2 可变成本函数的参数估计
    4.2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产能利用率的测算
        4.2.1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设定
        4.2.2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参数估计
    4.3 测算结果比较与分析
        4.3.1 产能利用率的整体分布
        4.3.2 产能利用率的地区分布
        4.3.3 产能利用率的行业分布
        4.3.4 产能利用率的企业所有制分布
    4.4 进一步分析
        4.4.1 与其他企业特征联系分析
        4.4.2 产能利用率的动态分解:企业进入与退出
    4.5 中国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影响因素分析
        4.5.1 理论分析:基于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的统一分析
        4.5.2 实证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
    5.1 数据处理:工业企业数据与海关贸易数据的匹配与处理
    5.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测度、分析及经验模型
        5.2.1 中国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测算与结果分析
        5.2.2 经验模型的设定
    5.3 实证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5.4 异质性分析
        5.4.1 基于企业所在地区异质性的检验
        5.4.2 基于行业技术水平异质性的检验
        5.4.3 基于企业贸易类型异质性的检验
        5.4.4 基于企业所有权异质性的检验
        5.4.5 基于企业进口来源国异质性的检验
        5.4.6 基于企业出口目的国异质性的检验
    5.5 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内在机制检验
        5.5.1 中介效应模型的设定
        5.5.2 检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对外直接投资与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
    6.1 数据与研究方法
        6.1.1 数据处理:工业企业数据与境外投资机构名录的匹配与处理
        6.1.2 广义精确匹配
        6.1.3 倾向得分匹配
        6.1.4 双重差分法
    6.2 经验分析
        6.2.1 基准回归分析
        6.2.2 动态效应检验
        6.2.3 内生性检验:工具变量法
        6.2.4 安慰剂检验
        6.2.5 其他稳健性检验
    6.3 异质性分析
        6.3.1 基于区域分布视角的检验
        6.3.2 基于产能过剩异质性视角的检验
        6.3.3 基于不同投资动机视角的检验
        6.3.4 基于是否僵尸企业视角的检验
        6.3.5 基于企业所有制视角的检验
    6.4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内在机制检验
        6.4.1 中介效应模型的设定
        6.4.2 检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外商直接投资与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
    7.1 政策背景、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
        7.1.1 外资准入管制与识别
        7.1.2 研究设计
        7.1.3 识别假设检验
        7.1.4 数据处理:工业企业数据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匹配与处理
    7.2 经验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7.3 异质性分析
        7.3.1 基于企业所在地区异质性的检验
        7.3.2 基于行业技术水平异质性的检验
        7.3.3 基于企业所有制异质性的检验
        7.3.4 基于企业贸易类型异质性的检验
    7.4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内在机制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篇章结构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与篇章结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服务业开放的相关政策分析综述
        2.1.1 当前服务贸易与投资规则变化的新趋势
        2.1.2 服务业开放面临的主要障碍
        2.1.3 文献评析
    2.2 服务业开放的衡量指标归纳与评析
        2.2.1 衡量服务业开放的“事后间接”指标:基于服务贸易和投资额
        2.2.2 服务业开放的“事前直接”衡量指标:基于服务业开放的具体措施
        2.2.3 文献评述
    2.3 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影响的文献综述
        2.3.1 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2.3.2 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2.3.3 文献评析
    2.4 服务业开放对服务贸易影响的文献综述
        2.4.1 服务业开放对服务贸易总量的影响
        2.4.2 服务业开放对服务贸易质量的影响
        2.4.3 文献评析
    2.5 小结
第3章 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的概念界定及政策框架
        3.1.1 边境内措施的概念界定
        3.1.2 边境内措施“适度开放和有效管制”的政策框架
    3.2 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总量的影响
        3.2.1 边境内措施影响服务贸易总量的作用机制
        3.2.2 边境内措施的差异性对服务贸易总量的影响:一个理论模型
    3.3 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质量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体系分析及指标测度
    4.1 区分不同政策领域的边境内措施分析
        4.1.1 不同政策领域的边境内措施体系
        4.1.2 边境内措施的指标测度
        4.1.3 边境内措施差异性的指标测度
    4.2 强调服务业市场管制的边境内措施分析
        4.2.1 服务业市场有效管制的边境内措施体系
        4.2.2 服务市场管制措施的指标测度
    4.3 区别不同贸易提供模式的边境内措施分析
        4.3.1 不同贸易提供模式的措施体系
        4.3.2 指标测度
        4.3.3 不同政策领域、服务业市场管制及不同提供模式的比较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的国际比较分析
    5.1 不同政策领域的边境内措施比较
        5.1.1 以OECD-STRI为核心的不同政策领域比较
        5.1.2 以OECD-PMR为核心的不同政策领域比较
    5.2 不同服务行业的边境内措施比较
        5.2.1 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比较
        5.2.2 国家间边境内措施的差异性比较
    5.3 以中美为例的综合性比较分析
        5.3.1 区分不同政策领域的比较
        5.3.2 强调不同贸易提供模式的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基于引力模型分析框架下的估计方法
    6.2 计量模型、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6.2.1 计量模型设定
        6.2.2 变量选取
        6.2.3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6.3 国家层面的实证结果分析
        6.3.1 基准回归
        6.3.2 区分不同政策领域的稳健性分析
        6.3.3 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的稳健性分析
        6.3.4 划分不同类型国家的稳健性分析
    6.4 服务行业层面的实证结果分析
        6.4.1 基准回归
        6.4.2 划分不同类型国家服务行业的稳健性分析
        6.4.3 区别不同要素密集型服务行业的稳健性分析
        6.4.4 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基于中国服务行业层面的数据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国家间边境内措施差异性对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7.1 计量模型、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7.1.1 计量模型设定
        7.1.2 变量选取
        7.1.3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7.2 国家层面的实证结果分析
        7.2.1 基准回归
        7.2.2 划分不同类型国家的稳健性分析
    7.3 服务行业层面的实证结果分析
        7.3.1 基准回归
        7.3.2 划分不同类型国家服务行业的稳健性分析
        7.3.3 区别不同要素密集型服务行业的稳健性分析
    7.4 小结
第8章 服务业边境内措施对服务出口复杂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8.1 计量模型、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8.1.1 计量模式设定
        8.1.2 变量选取
        8.1.3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8.2 静态面板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8.2.1 基准回归
        8.2.2 区分不同政策领域的稳健性分析
    8.3 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8.3.1 内生性问题处理
        8.3.2 考虑金融危机影响的稳健性分析
    8.4 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区分不同政策领域及贸易提供模式的分析结论
        9.1.2 服务业开放边境内措施的国际比较结论
        9.1.3 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边境内措施“适度开放与有效管制”相结合的政策建议
        9.2.2 扩大具体服务行业开放的政策建议
        9.2.3 以服务业开放促进服务贸易“提质增量”的政策建议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9.3.1 研究不足
        9.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4)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高技术产品
        1.2.2 高技术中间品
        1.2.3 进口强度
        1.2.4 出口管制强度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路线图与方法
        1.4.1 研究路线图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梳理
    2.1 关于出口管制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2.1.1 早期出口管制政策
        2.1.2 近现代出口管制政策
        2.1.3 实施出口管制的影响相关研究
    2.2 美国对中国实施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2.2.1 美国对中国实施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的目的
        2.2.2 美国对中国实施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的影响
    2.3 关于中间品贸易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2.3.1 中间品贸易对技术影响的相关研究
        2.3.2 中间品对出口企业的影响相关研究
    2.4 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的影响机理分析
        2.4.1 机理分析
        2.4.2 理论模型推导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及对中国政策的演变
    3.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回顾
        3.1.1 严厉的出口管制政策时期(1945—1953年)
        3.1.2 逐步放松出口管制政策时期(1953—1979年)
        3.1.3 从加强管制到再次放宽管制时期(1979—1991年)
        3.1.4 冷战后出口管制政策的大调整时期(1991年至今)
    3.2 美国对中国出口管制政策发展历程
        3.2.1 新中国成立—中美建交之前(1949—1979年)
        3.2.2 中美建交至中国加入WTO前(1979—2001年)
        3.2.3 中国加入WTO至奥巴马总统任期(2001—2016年)
        3.2.4 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2017年至今)
    3.3 当前美国对中国出口管制政策分析
        3.3.1 美国对中国出口管制法律文本
        3.3.2 效力范围以及执行程序
        3.3.3 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的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对高技术中间品依赖度分析
    4.1 中国货物贸易发展概况
        4.1.1 中国货物贸易进口快速增长
        4.1.2 工业制成品进口占主导地位
        4.1.3 加工贸易进口占比呈下滑趋势
        4.1.4 高技术产品占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增加
    4.2 中国高技术中间品进口贸易
        4.2.1 中间品进口在进口总额占比较高
        4.2.2 零配件进口促进了成套设备出口发展
        4.2.3 高技术中间品进口规模逐步扩大
    4.3 中国对高技术中间品依赖度分析
        4.3.1 零配件进口贸易中高技术中间品占比较低
        4.3.2 高技术产品进口贸易以资本品和消费品为主
        4.3.3 高技术行业对高技术中间品依赖较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对中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情况
        5.1.1 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概况
        5.1.2 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情况
        5.1.3 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5.2 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中间品进口的依赖度分析
        5.2.1 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情况
        5.2.2 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的总体依赖度较高
        5.2.3 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依赖呈现明显的产业差异性
    5.3 自美国进口的高技术中间品对中国企业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计量模型构建
        5.3.2 变量描述
        5.3.3 数据处理
        5.3.4 计量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对中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高技术产品贸易情况
        6.1.1 美国与加拿大高技术产品贸易概况
        6.1.2 美国与欧盟高技术产品贸易概况
        6.1.3 美国与印度高技术产品贸易概况
    6.2 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对两国贸易逆差的平抑效应
        6.2.1 假设一: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达到平衡
        6.2.2 假设二: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达到美加、美欧、美印的平均水平
    6.3 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对中国企业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6.3.1 变量描述与数据处理
        6.3.2 计量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1.1 美国对中国实施歧视性出口管制政策
        7.1.2 中国高技术行业对高技术中间品依赖较大
        7.1.3 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反比较优势”明显
        7.1.4 进口美国高技术中间品有助于中国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改善
        7.1.5 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不利于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改善
    7.2 政策建议
        7.2.1 政府层面
        7.2.2 企业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航权交换国际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航权交换的国际法原理
    第一节 航权的法律基础
        一、航权的涵义
        二、航权的表现形式和法律内容
        三、航权的产业属性及其法律分析
    第二节 航权交换的国际法原则
        一、国家利益原则
        二、平等互惠原则
        三、政府保护原则
        四、合作发展原则
    第三节 航权交换法律体系的发展趋势
        一、芝加哥体系
        二、后芝加哥体系
第二章 航权交换的国际法实践
    第一节 传统双边民航运输协定模式(芝加哥标准式)
        一、芝加哥标准式产生的背景
        二、芝加哥标准式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温和自由化双边民航运输协定模式(百慕大I模式)
        一、百慕大I协定的背景和内容
        二、百慕大II协定的背景和内容
    第三节“天空开放”式双边民航运输协定模式(天空开放模式)
        一、从自由式双边走向“天空开放”
        二、2007 年以来美欧“天空开放”的实践
    第四节 区域自由化或一体化民航运输协定模式(区域合作模式)
        一、欧洲的区域合作
        二、亚洲的区域合作
        三、几种区域合作航权交换模式的对比分析
第三章 航权交换的国际法挑战
    第一节 自由化趋势对航权交换模式的冲击
        一、自由化的趋势
        二、自由化的体现
        三、自由化的冲击
    第二节 放松管制政策对航空公司国籍条款的影响
        一、关于国籍条款
        二、国籍条款与所有权控制权规定
        三、放松管制政策对国籍条款的影响
    第三节 航空联盟对航权交换制度的挑战
        一、航空联盟的形成
        二、航空联盟的发展
        三、航空联盟存在的问题
        四、航空联盟带来的挑战
    第四节 代码共享对国内载运权的侵蚀
        一、关于国内载运权
        二、关于代码共享
        三、代码共享对国内载运权的侵蚀
第四章 中国参与航权交换的法律挑战及应对
    第一节 中国参与航权交换的法律实践
        一、中国民航行业的发展实践
        二、中国参与双边民航运输协定的法律实践
        三、中国参与多边和区域多边航权交换的法律实践
        四、中国参与国际民航组织、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实践
    第二节 中国对外航权交换面临的政策、管理和法律挑战
        一、航权交换力度有限
        二、航权管理市场化程度较低
        三、航权运营主体国际竞争力不足
        四、枢纽机场建设发展面临瓶颈
        五、竞争管理和投资管理开放性较弱
    第三节 中国对外航权交换的因应之策和法律建议
        一、推进航权交换积极、主动、有序和灵活开展
        二、加快民航治理体系的规范化、法治化和现代化
        三、完善民航市场管理配套法律机制
        四、提高航空主体国际竞争力
        五、健全航空法律服务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6)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问题研究 ——以市场准入制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和意义
        一、现实层面
        二、理论层面
        三、研究的切入点
    第二节 市场竞争的制度化脉络
        一、市场准入制度与竞争倡导的协调
        二、准入前国民待遇的沿革和理论分析
        三、政府和市场:竞争政策中的规制问题
        四、关于自贸区“市场准入”的研究与实践
    第三节 分析路径和方法
    第四节 文章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基本议题: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总体设计思路
    第一节 外部因素: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一、国际贸易投资谈判
        二、亚太经济合作
        三、地缘政治关系
    第二节 措施:负面清单与准入前国民待遇
        一、自贸区准入的制度目标
        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第三节 路径: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体系的设计
        一、市场竞争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二、结构性改革的案例分析
        三、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设计的总体思路
第二章 制度架构:基于市场准入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市场准入的一般分析
        一、市场准入概述
        二、基于合法性和稳定性的设计
    第二节 市场准入的国际规则
    第三节 我国的市场准入制度
        一、我国市场准入制度现状
        二、国内市场准入制度存在的不足
    第四节 基于现实问题的自贸区准入改革
        一、国际规则在自贸区实现的要求
        二、国内准入制度现有障碍和规则出路
第三章 制度比较:各国的市场准入实践
    第一节 国际竞争视域的“负面清单”
        一、负面清单的竞争性特征
        二、负面清单的法理梳理
    第二节 各国准入制度的竞争性分析
        一、各国自贸区的功能定位和差异化安排
        二、自贸区准入制度比较
        三、市场准入与市场行为的双重规制
    第三节 投资准入的中国实践
        一、历史沿革
        二、以负面清单为对象的分析
第四章 竞争中立:自贸区竞争体系的制度展开
    第一节 竞争中立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竞争中立的价值内核
        一、竞争中立的界定
        二、竞争中立的内容范畴
        三、自由公平市场的制度基础
        四、竞争中立框架下的国有企业
    第三节 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法律规制,弱化行政管制
        二、建立社会化综合监管体系
        三、拓宽优化监管途径
第五章 竞争倡导:自贸区竞争政策的价值选择
    第一节 竞争倡导与反垄断规制
        一、行政性垄断的外部性分析
        二、自贸区反垄断的法理基础
        三、竞争倡导的建构原则
    第二节 竞争倡导与市场准入框架
        一、扩大开放制度
        二、深化政府改革制度
        三、功能制度突破
        四、法律制度创新
        五、探索涉外税制改革
        六、放大辐射带动效应
    第三节 开放与限制性措施的法律授权
        一、 上海自贸区投资管理基本框架
        二、上海自贸区贸易管理基本框架
        三、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基本框架
        四、上海自贸区金融管理基本框架
        五、上海自贸区重点服务业基本框架
        六、以风险防范、规范运作为中心的法制架构
        七、上海自贸区税收管理基本制度
        八、上海自贸区信用管理基本框架
第六章 风险管控:制度不确定条件下的市场规制
    第一节 制度不确定性背景下的竞争风险管控
        一、以开放为目标的竞争风险管控
        二、上海自贸区法律制度的不确定性
        三、法律冲突限制下的竞争体系建设
    第二节 竞争风险管制的法律维度
        一、基于“行政法定”的风险规制
        二、基于“私法自治”的风险规制
        三、基于“平衡和谐”的风险规制
    第三节 国家安全审查机制
        一、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例外的内核
        二、美国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
        三、自贸试验区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
第七章 结论: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自贸区竞争政策
    第一节 “可复制可推广”的目标设定
    第二节 “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界限
    第三节 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的制度建议
        一、竞争政策的制度化路径
        二、竞争政策的执行路径
        三、竞争政策的司法规制路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出口管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之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次
图目次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关于出口管制原因的研究
        二、 关于出口管制目的的研究
        三、 关于出口管制形式的研究
        四、 关于出口管制措施的研究
        五、 关于出口管制影响的研究
        六、 关于出口管制政策主张的研究
        七、 关于出口管制效果的研究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论文的研究框架
        二、 论文的研究方法
        三、 论文的创新之处
        四、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出口管制概述
    第一节 出口管制的涵义、构成与分类
        一、 出口管制的涵义
        二、 出口管制的构成
        三、 出口管制的分类
    第二节 出口管制的措施
        一、 国家专营
        二、 出口配额
        三、 出口禁运
        四、 出口关税
        五、 出口许可证
    第三节 出口管制的必要性
        一、 出口管制是确保国家安全利益的必然要求
        二、 出口管制是国家之间竞争的必然结果
        三、 出口管制是反对其他国家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
        四、 出口管制是促进贸易平等化的客观要求
        五、 出口管制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必然选择
    第四节 出口管制的目的
        一、 出口管制的经济目的
        二、 出口管制的政治目的
        三、 出口管制的其他目的
第三章 出口管制理论与政策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重商主义的出口管制思想与政策
        一、 重商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二、 早期重商主义的出口管制思想与出口管制政策
        三、 晚期重商主义的出口管制思想与出口管制政策
    第二节 汉密尔顿的出口管制思想及政策实践
        一、 汉密尔顿的出口管制思想
        二、 汉密尔顿推行的出口管制政策
    第三节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与出口管制
        一、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与出口管制
第四章 出口管制与国际组织
    第一节 世界贸易组织与出口管制
        一、 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框架下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
        二、 世界贸易组织与出口管制的完善
    第二节 国际多边出口管制机制与出口管制
        一、 非正式国际组织与出口管制
        二、 国际多边出口管制机制与出口管制
        三、 国际多边出口管制机制面临的挑战及其完善
第五章 国外出口管制
    第一节 美国的出口管制
        一、 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
        二、 美国出口管制的法律体系
        三、 美国的出口管制清单和出口许可
        四、 美国的出口管制机构
        五、 美国出口管制改革的最新进展
    第二节 欧盟的出口管制
        一、 欧盟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
        二、 欧盟出口管制的法律体系
        三、 欧盟的出口管制清单和出口许可
        四、 欧盟的出口管制机构
    第三节 日本的出口管制
        一、 日本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
        二、 日本出口管制的法律体系
        三、 日本的出口管制清单和出口许可
        四、 日本的出口管制机构
        五、 日本的清单管制与全面管制
    第四节 俄罗斯的出口管制
        一、 俄罗斯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
        二、 俄罗斯出口管制的法律体系
        三、 俄罗斯的出口管制清单和出口许可
        四、 俄罗斯的出口管制机构
    第五节 国外出口管制的启示
        一、 国外出口管制的实质
        二、 国外出口管制的启示
第六章 中国的出口管制
    第一节 中国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
        一、 第一阶段的出口管制政策:1949-1978 年
        二、 第二阶段的出口管制政策:1978-1994 年
        三、 第三阶段的出口管制政策:1994 年至今
    第二节 中国出口管制的法律体系
        一、 出口管制主要法律
        二、 出口管制行政法规
        三、 出口管制部门规章
    第三节 中国的出口管制清单和出口管制措施
        一、 中国的出口管制清单
        二、 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
    第四节 中国的出口管制机构
        一、 中国主要的出口管制机构
        二、 受控物项和技术的出口许可审批过程
    第五节 中国出口管制的政策绩效
        一、 中国出口管制政策效果的整体评价
        二、 中国出口管制政策绩效的案例分析——以稀土出口管制为例
    第六节 中国出口管制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出口管制架构存在的问题
        二、 出口管制主体存在的问题
        三、 出口管制目标存在的问题
        四、 出口管制对象存在的问题
        五、 出口管制手段存在的问题
        六、 出口管制设施存在的问题
        七、 出口管制国际合作存在的问题
        八、 出口管制动态调整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七节 中国出口管制的经验与教训
        一、 及时调整出口管制的重点
        二、 正确处理出口管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三、 对不同行业和不同种类的产品与技术设置不同的出口管制标准
第七章 完善中国出口管制体制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中国出口管制体制调整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第二节 完善中国出口管制体制的政策建议
        一、 健全出口管制的体系架构
        二、 统一出口管制机构
        三、 明确出口管制目标
        四、 及时更新出口管制对象
        五、 调整出口管制手段
        六、 增加对出口管制工作的资金投入与人员投入
        七、 加强出口管制的国际交流
        八、 建立成熟的应急机制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8)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与中国的管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次
图目次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银行并购反垄断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任务
        二、 研究目标
        三、 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 主要创新之处
        二、 论文尚存的不足
第二章 美国金融危机与银行并购反垄断
    第一节 掠夺性借贷与美国金融危机
        一、 “次贷”与掠夺性借贷
        二、 掠夺性借贷与“次贷”危机
        三、 掠夺性借贷与反垄断
    第二节 金融业的二重性与美国金融危机
        一、 金融业特性与金融管制
        二、 金融管制与金融危机
        三、 金融管制与管制俘获
        四、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第三节 银行并购与反垄断
        一、 银行并购是否需要反垄断管制
        二、 银行并购反垄断的经济学基础
        三、 中国需要对银行业加强竞争性管制
        四、 中国需要对银行并购进行反垄断管制
第三章 银行并购反垄断的机理与机制研究
    第一节 银行并购反垄断的机理
        一、 银行并购的负效应
        二、 银行并购的正效应
    第二节 银行并购反垄断的机制
        一、 银行并购反垄断的相关市场界定机制
        二、 银行并购市场力测定机制
        三、 并购效应评估机制
        四、 垄断缓释因素分析机制
        五、 分拆机制
第四章 银行并购反垄断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经济发达国家的银行并购管制
        一、 美国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二、 澳大利亚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三、 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四、 加拿大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五、 日本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第二节 新兴工业化国家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一、 韩国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二、 墨西哥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第三节 中东欧转轨经济国家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一、 波兰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二、 匈牙利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三、 捷克对银行并购的管制
    第四节 银行并购管制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 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银行并购管制上的比较
        二、 经济发达国家之间对银行并购管制的比较
        三、 经济发达国家银行并购的反垄断管制对中国的启示
第五章 中国银行业并购反垄断的相关市场界定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 对相关产品市场的研究
        二、 对相关地区市场的研究
    第二节 对中国银行业相关市场界定的实证分析
        一、 分析方法
        二、 问卷调研
        三、 对“群”产品市场的检验
        四、 对企业相关市场的检验
第六章 银行并购的竞争效应
    第一节 银行并购的单边效应:并购模拟方法
        一、 并购模拟方法的起缘
        二、 MSM 的假设
        三、 MSM 的分析步骤
        四、 MSM 分析中的需求函数
        五、 MSM 的局限性
    第二节 银行并购的协调效应研究:定量方法
        一、 并购协调效应的研究综述
        二、 协调效应的模拟:定量分析
第七章 外资银行在华并购的竞争效应及应采取的并购管制政策
    第一节 外资银行在华并购的动机:发展中国家视角
        一、 全球外资银行的发展概况
        二、 外资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并购动机
        三、 外资银行在华并购的动机
    第二节 外资银行并购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一、 外资银行并购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二、 外资银行并购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节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效应:实证分析
        一、 银行竞争的相关文献综述
        二、 模型与数据
        三、 中国银行业的长期均衡性竞争检验
        四、 外资银行进入的竞争效应分析
    第四节 对外资银行并购的管制政策
        一、 外资银行在华并购现状与中国反垄断管制缺陷
        二、 美国对外资银行并购的反垄断管制及对中国的启示
        三、 对外资银行并购实施反垄断管制的难点与对策选择
第八章 中国银行业并购反垄断的政策设计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并购反垄断的政策设计
        一、 银行并购反垄断机构的设置
        二、 银行并购反垄断的原则、标准与目标
        三、 银行并购申报制度
        四、 银行并购的竞争评估制度
        五、 银行并购救济制度
        六、 银行并购的适用除外和域外适用制度
    第二节 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政策设计
        一、 健全中国银行业竞争政策的必要性
        二、 银行业的竞争政策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美国金融危机中对倒闭商业银行的处理
    附录 2 2008 年金融危机中全球金融机构的损失
    附录 3 对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研究的讨论
    附录 4 对美国银行收购波士顿舰队金融公司引起的社会成本的讨论
    附录 5 银行业互动参数与市场力
    附录 6 自身传递率的说明
    附录 7 Daljord 等对总转换率方法的修正
    附录 8 对美国银行并购管制权威竞争评估的比较
    附录 9 欧盟各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指标
    附录 10 不同需求函数下的单边效应预测
    附录 11 外资银行在各国银行中的占比
    附录 12 运用 PR 模型分析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主要文献
    附录 13 国内外学者计算 H 统计值使用的因变量
    附录 14 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和监管合作协议一览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附件
武汉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9)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的研究现状、意义、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第二节 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的概念厘定
        一、航空运输自由化的概念
        二、航空运输自由化与航空运输自由主义
        三、航空运输自由化与放松管制、天空开放
    第三节 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的对象:航权
        一、航权的定义
        二、航权的分类
    第四节 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
        一、市场准入
        二、主要所有权和有效控制原则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
        四、辅助权利
        五、航空运输的法律冲突与解决方式
        六、航空运输协定的透明化
第二章 国际航空运输双边体制自由化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 现代国际航空运输法律制度的确立
        一、国际航空运输双边体制的基石:领空主权
        二、国际航空运输双边体制的特点:对等交换
        三、国际航空运输双边体制的本质:保护主义
        四、国际航空运输双边体制的模式:事先确定式
    第二节 国际航空运输双边体制的自由化突破
        一、国际航空运输双边体制的首次自由化突破
        二、国际航空运输双边体制自由化的新突破
    第三节 国际航空运输双边体制的当代自由化发展
        一、美欧航空运输的全面自由化协议
        二、中美航空运输协议的自由化
    第四节 国际航空运输双边体制的利弊分析
        一、国际航空运输双边体制的合理性
        二、国际航空运输双边法律体制自由化原因分析
        三、国际航空运输双边体制的缺陷
第三章 国际航空运输区域自由化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 国际航空运输区域多边体制概述
        一、国际航空运输区域化的形成
        二、国际航空运输区域化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亚太地区航空运输自由化
        一、亚太地区航空运输自由化的推动力量
        二、亚太地区航空运输自由化的成就
        三、亚太地区航空运输自由化的展望
    第三节 欧盟航空运输自由化的法律问题
        一、积极推动力量:欧共体委员会
        二、关键支持力量:欧洲法院
        三、自由化的开端:第一个一揽子协议
        四、自由化的发展:第二个一揽子协议
        五、自由化的实现:第三个一揽子协议
        六、小结
    第四节 其他区域的航空运输自由化
        一、拉丁美洲
        二、北美洲
        三、非洲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国际航空运输多边体制自由化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 国际航空运输多边法律体制的形成
        一、国际航空运输多边法律体制的建构
        二、国际航空运输多边法律体制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国际航空运输多边法律体制的发展:航空公司联盟
        一、航空公司联盟的含义
        二、航空公司联盟的发展动力
        三、航空公司联盟多边软法体制与现行国际航空运输体制的关系
        四、小结
    第三节 国际民航组织推动航空运输自由化的努力
        一、国际民航组织第四次全球航空运输会议的成果
        二、国际民航组织第五次全球航空运输会议
    第四节 国际航空运输多边法律体制的利弊分析
        一、现行国际航空运输多边体制的缺陷
        二、航空运输自由化促进国际航空运输法律体制的转变
        三、国际航空运输法律体制多边化发展的有利因素
第五章 WTO体制下的航空运输自由化
    第一节 WTO与ICAO的关系
        一、国际贸易法律体制与国际航空运输法律体制是两股道
        二、ICAO对WTO的支持
        三、WTO航空运输服务的法律地位与框架
    第二节 WTO体制下航空运输服务的范围
        一、WTO航空运输服务的消极范围
        二、WTO航空运输服务的积极范围
        三、WTO航空运输服务调整范围的回顾与展望
    第三节 航空运输服务纳入WTO的法律问题
        一、WTO法律制度对国际航空运输法律制度的冲击
        二、航空运输纳入WTO的有利因素
        三、航空运输服务纳入WTO的主要观点
        四、WTO航空运输谈判的主要障碍
    第四节 WTO体制下航空运输多边化的前景
        一、航空运输服务全面纳入WTO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二、GATS定期审查机制确保WTO航空运输服务的发展
        三、WTO体制下国际航空运输管理体制多边化的目标
        四、WTO体制下国际航空运输多边化发展的问题及我的建议
第六章 航空运输自由化与我国的对策
    第一节 我国航空运输的自由化进程
        一、严格管制阶段
        二、逐步放松阶段
        三、航空运输自由化阶段
    第二节 我国航空运输自由化的障碍
        一、公平竞争的障碍:航空公司竞争力差
        二、市场准入的障碍:基础设施落后
        三、法律体制的障碍:政企不分与限制性政策
    第三节 我国航空运输自由化的积极发展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
        二、民航法律政策的逐步放松
        三、市场准入障碍的逐步消除
    第四节 我国航空运输自由化的完善措施
        一、采取有序、有保障的放松管制政策
        二、培养适度竞争的法律机制
        三、鼓励对外合作的法律政策
参考文献
科研情况
    后记

(10)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 ——基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迅速发展的金融服务贸易
        1.1.2 与金融自由化相伴的金融危机
        1.1.3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服务贸易、金融服务贸易
        1.2.2 金融自由化、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1.2.3 金融稳定、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起因、效应与测度
    2.2 关于金融不稳定原因的探索
        2.2.1 金融危机的理论体系
        2.2.2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
    2.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性
        2.3.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不利影响
        2.3.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促进作用
        2.3.3 外资银行进入与发展中国家金融稳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融服务贸易:从壁垒走向自由化
    3.1 金融服务贸易的性质及其壁垒
        3.1.1 金融服务贸易的性质
        3.1.2 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种类
        3.1.3 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原因
    3.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必然性
        3.2.1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3.2.2 全球经济金融管制的放松
        3.2.3 信息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
        3.2.4 国际金融创新的发展
        3.2.5 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影响
    3.3 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协调体系
        3.3.1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推动
        3.3.2 WTO驱动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3.3.3 《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主要内容及协调原则
        3.3.4 对《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简要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
    4.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
        4.1.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国际资本流动
        4.1.2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
        4.1.3 金融服务贸易、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
    4.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宏观调控与金融稳定
        4.2.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监管
        4.2.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信贷扩张
        4.2.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货币政策
    4.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金融机构效率与金融稳定
        4.3.1 竞争效应与金融稳定
        4.3.2 溢出效应与金融稳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5.1 假设
    5.2 企业与银行的最优化
        5.2.1 企业
        5.2.2 外资银行
        5.2.3 国内银行
        5.2.4 均衡解
    5.3 从金融抑制到金融开放的动态演进
    5.4 本章小结
    附录5-1 a_t与z_(it)的关系
    附录5-2 一阶条件的推导
第6章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亚洲金融危机再解读
    6.1 样本国家的选择
    6.2 样本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开放进程
    6.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东南亚金融危机
        6.3.1 短期波动与长期收益
        6.3.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信贷扩张与资产泡沫
        6.3.3 商业存在与金融稳定
        6.3.4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利率变化
    6.4 本章小结
    附录6-1 亚洲5国对外资银行商业存在形式的限制
第7章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与金融稳定
    7.1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历程与特点
        7.1.1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历程
        7.1.2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特点
        7.1.3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与TFS开放的新趋势
    7.2 中国目前金融稳定面临的新形势
        7.2.1 中国金融业目前的稳定状况
        7.2.2 宏观经济形势与金融稳定
    7.3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与金融稳定
        7.3.1 金融业开放加速资本帐户开放进程
        7.3.2 金融业开放与我国信贷扩张和资产泡沫
        7.3.3 金融业开放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7.3.4 金融业开放挑战宏观调控能力
    7.4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后的金融稳定对策
        7.4.1 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夯实金融稳定的经济基础
        7.4.2 继续保持渐进可控的金融服务业开放策略
        7.4.3 控制短期资本流动、逐步开放资本帐户
        7.4.4 提升国内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7.4.5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保持金融业健康和稳定
    7.5 本章小结
    附录7-1 入世后中国金融服务业开放大事记
    附录7-2 入世过渡期结束后银行业开放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加入WTO与放松产业进入管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外资准入如何影响中国相邻城市间生产率差距?[J]. 宋颜群,胡浩然. 南方经济, 2022
  • [2]国际化行为与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 ——基于区域、行业和企业异质性视角[D]. 谢沐芳. 吉林大学, 2020(01)
  • [3]服务业开放的边境内措施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研究[D]. 高明.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4]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D]. 冯伟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5]航权交换国际法研究[D]. 张焱.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7)
  • [6]上海自贸区竞争政策问题研究 ——以市场准入制度为中心[D]. 陈炜.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7]出口管制研究[D]. 彭爽. 武汉大学, 2012(07)
  • [8]银行并购反垄断管制与中国的管制政策研究[D]. 王国红. 武汉大学, 2012(07)
  • [9]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的法律问题研究[D]. 孙玉超. 武汉大学, 2010(05)
  • [10]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 ——基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研究[D]. 刘能华. 复旦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加入世贸组织放宽行业准入管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