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研究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研究

一、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亮[1](2021)在《山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TC模式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该研究的目的是尝试建立以山西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为模板的运动员人才培养新模式,并构建高等教育体育职业学院人才文化教育TC模式,使优秀运动员可以全面、健康成长,为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提供新思路,并以此推动山西省体育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运动员,这个问题更要注意,确保系统性的文化课学习,并为此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赵永锋[2](2020)在《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因素与规律研究 ——以13-19届大田赛甲A组前八名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当今体育强国建设大背景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伍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田径400m项目上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运动员,为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和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人才贡献了积极力量。为进一步提高高校400m运动员成才率和壮大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本文以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因素与规律为研究对象,以13—19届“全国大田赛”获甲A组400m前八名且成绩达一级水平以上的运动员和其主管教练作为调查对象,其中:运动员28人(健将9人,一级19人),教练员20人。对促进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成才规律,为国内高校田径400m项目的训练竞赛工作和运动员培养提供参考。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教学、训练、管理等角度对促进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研究,分析成才因素共性及重要程度,并探讨运动员成才规律。主要结论:1、研究发现:我国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主要来自普通高中,有良好文化水平,训练上较为系统,400m成绩均在二级水平以上,已具备良好竞训基础。入学后,运动员成绩均有明显提升,多数运动员在大三阶段达个人最好成绩,依次为大四和大二。运动员始训年龄在14—17岁之间,平均15岁;运动巅峰时年龄在19—24岁之间,平均21.5岁;运动员从开始专项训练到运动巅峰,训练年限在5—8年之间,平均需6.5年。2、促进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主要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组成,内部因素主要有:强烈的训练动机、积极的训练态度、坚韧的意志品质、丰富的专项知识和竞赛经验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生理机能、身体形态。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关注度与高校重视度高、主管教练整体业务水平高、训练周期划分与周期训练负荷内容安排均符合训练学原理、训练系统性高、重视机体疲劳恢复与运动损伤康复、竞赛机会多、竞训氛围良好、家庭大力支持。3、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的成才是有规律可循的,可归纳为:(1)“内—外联动”规律:运动员成才由内外部因素联动组合影响产生的结果,其中,内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外部因素是内部因素发展的前提。(2)“良才—良训”规律:运动员优良的先天条件,经过高校阶段科学化训练的干预取得良好训练效果。(3)“累积—成长”规律:入学前运动员已积累了良好竞训基础,通过高校阶段进一步优化训练使运动员竞技能力得到延续性成长提高。(4)“竞争性成长”规律:当今高校竞技体育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在竞争激烈的竞训环境下运动员更容易进步,起到比学赶帮超的重要作用。4、针对高校400m运动员培养提出建议:(1)高校竞训期短,应注重训练的高效性。(2)搭建“中学—大学”训练梯队建设,加强合作交流。(3)注重对运动员心理品质的培养。(4)增加参赛数量,加大经费投入,优化运动员待遇政策,加强后勤保障力度。(5)充分发挥教练的主导作用。(6)加强专项理论学习,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双向辅助作用。(7)厘清成才因素的因果关系,遵循成才规律。

赵耀[3](2020)在《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以湖北省四所普通高校为例》文中指出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多年来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体育人才,对竞技体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作为促进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思想道德发展的有力武器,取得了显着效果。当前我国已经迈入新时代发展轨道中,运动员的成长环境与教育经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面临着新矛盾,处理问题需要新方法。开展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完善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与我国高水平篮球事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湖北省四所(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普通高校为调查对象,开展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旨在提升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与竞技水平,为我国高水平运动事业快速发展提供理论研究参考。结论如下:1.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整体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度较低,队内缺乏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日常所接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来源于辅导员的言传身教和公共政治课程的纯理论学习,缺乏针对性的教育学习、培训。运动员与辅导员的沟通少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种类和形式较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度低,动机不明显。2.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组织管理模式较单一,其中辅导员和教练两人几乎包揽运动大部分组织管理工作,而且二者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联动,缺少合力共育的机制和实践。少部分教练员经历和经验丰富,但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储备,缺乏与时俱进的求知态度,难以胜任运动员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全面持续发展有相关机制体制保障但缺乏进一步落实,部分高校针对运动员在校的学训矛盾、训练竞赛经费、毕业就业等问题关注度不高,价值引领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关怀不够到位,长此以往造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和持久性不佳。4.部分教师和管理者“立德树人”意识较弱,没有深入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课程思政”对运动员理想信念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渗透,关注运动员短期快速素质能力提升忽视循序渐进的关注和持续追踪。教职工的评价体系较单一,模式陈旧,不利于运动员表达真情实感和切身需求。

孙家辉[4](2020)在《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问题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对运动员的体育专项能力进行培养,还需要对运动员的文化知识进行教育。站在体育运动发展的视角上看,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体育运动的科技化和科学化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在这一趋势下,体育运动项目本身就已经对运动员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具备更高的素质,扎实的文化知识储备就是一种刚需。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曾经出台了非常多的政策来指导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从总体上看,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但是,对于那些付出了青春和汗水却没有取得优秀专项成绩的普通运动员来说,现有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还有未照顾周全的地方,尤其是在政策落地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找出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出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的积极效应,让更多运动员受益。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采访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再通过和现役运动员、退役运动员等的个人采访,整理出当前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在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的研究建议,为促进运动员的成长和发展、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促进体育项目的推广和普及做出积极贡献。研究认为,国家出台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是为了切实提升运动员的基础文化素质,提高运动员的社会适应能力,消除运动员对未来发展的担忧。尽管我国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存在着文化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文化教育的质量难保证、运动员管理体制制约大、体育教育社会化程度低以及制度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等问题。但是研究相信,通过建立社会化的运动员文化教育目标体系、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运动员培养体系、出台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专项机制、积极推动运动员教育的社会化和职业化发展以及完善运动员文化体育监督机制等举措,可以有效解决相关问题,促进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的优化和提升。

郭家骏[5](2019)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为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在“新常态”成为中央执政理念关键词的背景下,认识、判断和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常态,从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现阶段的紧迫任务。在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框架中,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实现全人教育、为国家培养身强体健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取决于师资水平的提升,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推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通过文献综述整理得知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教育理论水平较低、教育知识匮乏、教学能力单一、教学热情不足等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体育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而且无法满足新常态下高校体育教育实现人文性、社会性、生态性、制度性的需求。因此,关注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研究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新常态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研究以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内容,通过综合使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采取混合研究设计,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阶段性特征、内容构成、实现路径和支持系统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同时梳理分析了我国着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发展轨迹,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未来发展的价值选择。本研究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旨在深切关照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呼吁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支持策略与方法,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沿用“理论分析”到“实证调查”再到“理论分析”的总体思路确定培训迁移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U-G-S”教师教育模式为研究的实践基础。以此,明确研究问题、规定了核心概念、呈现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和总结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第二,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发现: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教师年轻化、理论水平较低、职称分布失衡、整体研究能力低、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占比过大、薪资待遇相对弱势、业务水平后劲不足的现状。虽然绝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都认为有专业发展的必要,但是在实际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却存在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不恰当、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的问题。不过,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受到多元动机的驱动、获得多元内容支持,知识需求广泛、技能需求深入,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第三,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布鲁克菲尔德的成人学习理论,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三维度分析模型,包括社会环境方面、工作场所层面和个体层面。基于这个分析模型,编制了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回收了400份面向教师的问卷和48份面向专家的问卷。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后表明,政府政策法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高校体育教师选拔晋升制度、高校体育教师招聘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评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监督机制、高校体育教师的薪金及保障体系、高校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四,在明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根据是职业社会化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理论视角梳理了新手、熟手、专家三个发展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式,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这要求在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并统筹分层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的分层培训模式。第五,详细的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构成,包括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理清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和明确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具体而言,本研究在深入分析中美两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后,通过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基本内容和维度,从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四个方面明确了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第六,基于对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专业发展阶段和专业发展内容构成的讨论,提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路径,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驱动分为问题驱动、目标驱动、责任驱动、创新驱动和资源驱动五个维度,构建了一个从国家政策到教师自主发展、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的专业发展驱动模型。本研究尤其强调了“自主—合作”型专业成长模式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取向,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七,为了让驱动力量更好地发挥实效、切实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专业发展,建立全方位的支持体系。这个支持体系的建设应秉持扩大支持广度、增强支持强度、净化支持纯度的思路,切实落实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和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的建设原则。这些思路与原则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进行、保障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长效运转的有力武器。最后,从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对马约翰先生的成长过程与实践智慧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马约翰先生的专业热情、运动精神、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和立足本土鼓励科学锻炼的魄力是其成为卓越体育教师的重要原因。马约翰先生的事迹体现出体育教师需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掌握扎实的专业能力、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严于律己和学生一同成长的能力品质。马约翰先生的精神提醒着当代高校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成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并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构建了我国当代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完整图景。在深入探讨从专业发展现状到专业发展的未来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本研究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机制、竭力营造可持续的动态发展环境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才能推动高校体育教师实现有效的专业发展。

夏瑞婕[6](2019)在《成都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培训机构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与文明的社会,身为优秀的运动员更是要加强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近几年来,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运动员也成为新闻追捧的对象,但是我国运动员因文化素质偏低、道德失范影响公众形象的案列层出不断,影响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运动员身负着大量的训练任务和沉重的比赛压力,这些任务及压力严重的影响到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的时间及精力,不仅如此,运动员文化教育已经严重阻碍我国竞技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并且给运动员后续的升学或者就业带来了很多困难。为此国家对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十分重视,并数次在各类大型会议中提到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及社会保障工作。本文以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培训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访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成都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探讨了成都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培训机构存在的不足和优势,试图对成都市优秀运动员和培训机构的提出具有操作性和建设性的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行业发展缺乏有效的监管,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管理者管理水平差,发展缺少前瞻性;经营模式较多元,宣传方式缺乏创新;培训机构兼职教师为主体,流动性大;文化培训时长和强度适中,部分科目考生反应较难。本文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加强有效的管理和调控(2)调整机构内部管理模式(3)优化宣传渠道,发展口碑战略(4)重视教师队伍建设(5)设立心理辅导岗及课程研究岗。

李琳[7](2019)在《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87年河南大学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开始,所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均进入河南大学法律系攻读法律专业,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2002年到目前河南大学的高水平运动员均进入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河南大学以培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掌握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体育特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为培养目标。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教体结合”的办学思想。其动因是解决好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薄弱和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学校管理层没有树立正确的高水平运动队发展观念,没有正确认识到高水平运动队的建队目标,因此,探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非常重要。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是一个艰巨、复杂的项目工程,其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在专业课程学习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比如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和运动员的实际水平不相符合、专业课程考试方面存在问题等,造成专业课程知识薄弱,专业水平低下,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就业的需求,同时,这种状况也直接影响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办队水平和健康发展的可持续性。本研究从这一视角与研究目的出发,以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的专业课程学习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在整体了解与分析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有效缓解“教训矛盾”提升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效果,提升专业能力的对策,为高水平运动员未来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拓展就业渠道奠定基础,研究结论如下:1、有很大比例的高水平运动员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从而影响了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效果。2、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专业课程的设置不符合高水平运动员的基本知识水平,课时的安排和课程内容的设计缺乏合理性。3、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课堂管理不严格,需要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基础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4、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学习评价方式单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真正的专业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缺乏公平公开性,不能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受重训练、轻学习的环境影响大,对学习的态度不端正,不能正确的认识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兴趣普遍不高。6、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训练缺乏科学性,对专业课程学习和训练都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建议:1、明确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目标,提升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加强日常学习管理。2、根据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知识基础,制定适合高水平运动员的课程教材,合理安排课时,培养其自信心。3、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高水平运动员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高水平运动员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4、完善学习评价体系,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提高考核质量。5、要端正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6、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保证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与学习时间,训练要科学合理,从根本上解决学训矛盾,确保学习精力与训练质量得到保证。

乔小文[8](2019)在《河南省省队竞技武术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处于不断上升时期。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素有中原文化、中原武术而闻名,武术人才资源丰富,竞赛成绩在全国屈指可数。竞技武术运动员为河南省武术事业的辉煌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如何安置好退役运动员,将成为竞技武术更好发展的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业安置问题是当代退役运动员面临的巨大困扰之一,受到国家政策、个人能力、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运动员在退役转型的过程中因社会角色的转变,遇到不同的问题。本文正是从当前社会退役运动员的安置状况出发,研究武术运动员退役后的工作安排及发展历程。依据实例调查,对退役运动员在退役转型的过程面临的问题进行整理与筛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拟为运动员退役再就业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谋略。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河南省省队竞技武术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进行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运动成绩优异的运动员多被政府安置就业,成绩优良是运动员生涯的主要表现,优秀的运动成绩不仅为国争光,也为自身就业带来良好保障。2.专业武术运动员进入省队年龄在八九岁,小学阶段就开始进行专业方面高强度的训练,技能扎实但在文化基础教育方面欠缺,综合文化素质偏低。3.受伤病的困扰,退役后得不到完善的医疗保障,伤病对他们退役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压力。4.运动员长期在省队训练,较少接触社会,退役后心理不自信,落差大,成绩优异的运动员退役后就业期望值高,“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让他们在新环境下再就业适应期长。5.当代社会需要全面型体育人才,体育相关部门的就业岗位有限,武术退役运动员就业面狭窄,多数自主择业的运动员不能顺利实现转型。6.受到国家政策的变更和社会的发展,对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培训,指导等相关政策的推广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导致多数运动员在退役再就业期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难题。7.政府对退役运动员推崇自主择业方式,同时鼓励运动员择业创业,但是,缺乏具体创业政策和引导,创业困难。

程思琪[9](2019)在《湖北省退役运动员转换过渡期的职业发展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行业是一份具有较高风险和投入的行业,运动员在体育训练和竞技比赛中努力拼搏,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因此,我国对运动员的成长发展极度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退役运动员的职业转型问题受到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为进一步维护退役运动员的权益,保障退役运动员的职业转型,已联合相关部委出台多项保障政策,并且每年都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办职业转型培训班,帮助退役运动员完成职业转型。本文基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理论基础,将湖北省2014年至2018年的退役运动员作为研究主体,对湖北省退役运动员的实际现状进行研究。通过查阅存档资料的方式,根据2014年至2018年退役运动员的人数、运龄、学历、运动成绩、职业转换途径等数据,结合6名退役运动员的个人访谈,总结湖北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发展教育的现实经验,找出湖北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发展教育的影响因素。现实经验包括:转变固有观念、依托高校资源、拓展联系形式;影响因素包括:文化素养偏低、个人期望值过高、管理机制不科学、内容形式不合理、经费来源单一、就业指导力度不够、转换路径缺乏。在对湖北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发展教育的现实经验和影响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后,相应提出一系列的具体解决对策,主要包括:提高运动员文化素养、平衡运动员个人期望值、推进管理机制的改革、保障经费来源、建立体育人才数据库、构建职业转换路径和丰富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形式。希望本研究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意见,有效促进湖北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开展。

程彦玲,许寒雷,李金龙[10](2018)在《山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优秀运动员的后竞技时期,包括职业发展、教育提升、退役再就业等问题,由于受到竞技时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后竞技时期诸多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无论是运动员自身还是社会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不可忽视影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相关研究势在必行。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实地走访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作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山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存在问题作客观、深入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我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提供借鉴参考,为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TC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综述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
    2.2 问卷调查
3 研究结果
    3.1 运动中心教练员调查问卷调查结果
    3.2 运动员教育主要负责人问卷调查结果
    3.3 现役运动员和推移运动员的问卷调查结果
    3.4 企业退役运动员就业反馈问卷调查结果
4 对策分析
    4.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4.2 根据项目划分运动员职业规划
    4.3 丰富文化教育的形式
5 结语

(2)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因素与规律研究 ——以13-19届大田赛甲A组前八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2.2.1 学术价值意义
        1.2.2.2 应用价值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1.1 关于人才成才规律的相关研究
        1.3.1.2 关于其田径运动员成才的相关研究
        1.3.1.3 关于其他项目运动员成才的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调查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资料法
        2.3.2 问卷调查法
        2.3.2.1 问卷设计
        2.3.2.2 问卷效度检验
        2.3.2.3 问卷发放与回收
        2.3.2.4 问卷信度检验
        2.3.3 专家访谈法
        2.3.4 数理统计法
        2.3.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优秀男子 400m 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3.1.1 入大学前,运动员来源身份及竞训基础情况
        3.1.1.1 入大学前,运动员来源身份
        3.1.1.2 入大学前,高校优秀男子 400m 运动员的运动等级
        3.1.1.3 入大学前,运动员训练系统性
        3.1.2 高校优秀男子 400m 运动员各阶段训练与比赛成绩情况分析
        3.1.3 高校优秀男子 400m 运动员始训年龄和训练年限特征
    3.2 影响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的因素分析
        3.2.1 影响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的内部因素分析
        3.2.1.1 身体形态特征
        3.1.1.2 生理机能特征
        3.2.1.3 训练动机
        3.2.1.4 训练态度
        3.2.1.5 意志品质特征
        3.2.1.6 专项理论知识
        3.2.1.7 竞赛经验
        3.2.1.8 运动员的跑速时空、节奏感
        3.2.2 影响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的外部因素分析
        3.2.2.1 社会对高校田径关注度
        3.2.2.2 高校对田径竞训的重视度
        3.2.2.3 影响高校优秀男子 400m 运动员成才的训练因素分析
        3.2.2.4 影响高校优秀男子 400m 运动员成才的竞赛因素分析
        3.2.2.5 影响高校优秀男子 400m 运动员成才的教练因素分析
        3.2.2.6 影响高校优秀男子 400m 运动员成才的家庭因素分析
    3.3 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规律分析
        3.3.1 “内—外联动”规律
        3.3.2 “良才—良训”规律
        3.3.3 “累积—成长”规律
        3.3.4 “竞争性成长”规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以湖北省四所普通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高水平篮球运动员
        2.1.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2.1.3 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历史研究综述
        2.2.2 现状研究综述
    2.3 国外研究综述
        2.3.1 历史研究综述
        2.3.2 现状研究综述
    2.4 研究述评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4.1 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4.2 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差异
        4.2.1 管理目的更隐蔽
        4.2.2 教育环境更新颖
        4.2.3 文化内容更具引导性
        4.2.4 课程教育更有趣
    4.3 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情况
        4.3.1 球队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
        4.3.2 校园环境建设情况及影响
        4.3.3 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及影响
        4.3.4 隐性课程建设情况及影响
    4.4 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4.4.1 教育者重“显”轻“隐”
        4.4.2 隐性教育资源挖掘不足
        4.4.3 教育效果不明显
        4.4.4 隐性教育方法缺失
5 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5.1 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原则
        5.1.1 政治性原则
        5.1.2 以人为本原则
        5.1.3 与时俱进原则
    5.2 加强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制度建设
        5.2.1 完善管理机制建设,提升育人成效
        5.2.2 健全刚性保障机制,助推持续发展
        5.2.3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提供动力性支持
        5.2.4 探索合理评价机制,增强师生应用意识
    5.3 整合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阶段性发展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5.3.1 强化教育者“三全育人”意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优势
        5.3.2 利用不同环境中隐性教育资源,深化环境教育的渗透
        5.3.3 挖掘专业课程中隐性教育资源,柔性贯穿于课堂教育
    5.4 完善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5.4.1 合理援用微载体建设运动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5.4.2 优化实践教育提升在运动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用
        5.4.3 积极探索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显隐”有机统一教育模式
        5.4.4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共育的运动员教育模式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问卷效度检验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4 教练员、领队及专家信息一览
致谢

(4)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实地调查法
        1.4.4 逻辑分析法
2 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
    2.1 研究的理论依据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系统理论
        2.1.3 社会化理论
    2.2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2.2.1 研究对象
        2.2.2 概念界定
3 分析与讨论
    3.1 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政策
        3.1.1 文化教育政策的体系框架
        3.1.2 文化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3.2 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3.2.1 文化教育的目标不明确
        3.2.2 文化教育的质量难保证
        3.2.3 运动员管理体制制约大
        3.2.4 体育教育社会化程度低
        3.2.5 制度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3.3 完善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的建议
        3.3.1 健全社会化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体系
        3.3.2 出台以市场为主导的运动员职业教育政策
        3.3.3 出台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实施效果专项监督机制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附件二
致谢

(5)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基础
    六、研究设计
    七、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与问题诊断
    第一节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发展的现实考察
        一、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的现状调查
        二、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第二节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诊断
        一、专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
        二、专业发展培训内容不恰当
        三、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
        四、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方式的选择
        二、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选择
        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的需求
        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技能的需求
第二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的构建依据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三、布鲁克菲尔德成人学习理论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分析结构的三维度模型
        一、社会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工作场所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问卷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的编制与修订
        二、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节 教师发展阶段论的梳理
        一、职业社会化视角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征
        一、新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二、熟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三、专家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第三节 阶段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
        二、不同阶段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第四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构成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
        一、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
        二、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框架
        三、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维度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
        一、使命担当的思想素质
        二、阳光体健的身心素质
        三、促进健康的知识结构
        四、实践创新的教学能力
第五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问题驱动的战略路径
        二、目标驱动的战略路径
        三、责任驱动的战略路径
        四、创新驱动的战略路径
        五、资源驱动的战略路径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共同体的开发与优化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路径
        二、高校体育教师实践共同体发展路径
第六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思路
        一、扩宽渠道,扩大支持广度
        二、激发活力,增强支持强度
        三、持续支持,净化支持纯度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原则
        一、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
        二、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
        三、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
        四、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
第七章 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个案分析
    第一节 马约翰先生的实践智慧
        一、用专业热情引导学生热爱运动
        二、用运动精神引导学生以道驭术
        三、用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立足本土融汇中西鼓励科学锻炼
    第二节 优秀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品质
        一、由内而外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二、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三、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
        四、严于律己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的未来
        一、紧跟时代共同构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
        二、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6)成都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培训机构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的依据和选题意义
    1.1 选题依据
        1.1.1 政策引导
        1.1.2 运动员自身发展需要
        1.1.3 社会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关于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研究
        2.1.1 关于运动员文化教育必要性的研究
        2.1.2 关于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研究
        2.1.3 关于运动员文化教育对策的研究
        2.1.4 国外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研究
    2.2 关于教育培训机构的研究
3 研究基本思路、研究方法
    3.1 研究基本思路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地考察法
        3.2.4 问卷调查法
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4.1 研究的重点
    4.2 研究的难点
    4.3 研究的创新点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成都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培训机构的环境分析
        5.1.1 政策环境分析
        5.1.2 经济环境分析
        5.1.3 人口环境分析
        5.1.4 科技环境分析
    5.2 成都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培训机构的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5.2.1 培训机构的注册
        5.2.2 培训机构的类型
        5.2.3 培训机构的规模
    5.3 成都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培训机构的经营情况调查与分析
        5.3.1 培训机构的经营模式
        5.3.2 培训机构的收费情况
        5.3.3 培训机构的营销方式
    5.4 成都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者调查与分析
        5.4.1 培训机构的管理者性质及从业年限分析
        5.4.2 培训机构的管理者年龄及学历分析
    5.5 成都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调查与分析
        5.5.1 培训机构教师从业年限
        5.5.2 培训机构教师学历
        5.5.3 培训机构教师教学性质
    5.6 成都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培训机构的运动员调查与分析
        5.6.1 培训机构运动员的年龄及性别
        5.6.2 培训机构运动员的培训时长和强度
        5.6.3 培训机构运动员的科目学习情况
        5.6.4 培训机构运动员满意度情况
    5.7 成都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培训机构的问题分析
        5.7.1 行业发展缺乏有效的监管,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5.7.2 管理者管理水平差,发展缺少前瞻性
        5.7.3 经营模式较多元,宣传方式缺乏创新
        5.7.4 培训机构兼职教师为主体,流动性大
        5.7.5 文化培训时长和强度适中,部分科目考生反应较难
    5.8 成都优秀运动员培训机构的对策分析
        5.8.1 政府加强有效的管理和调控
        5.8.2 调整机构内部管理模式
        5.8.3 优化宣传渠道,发展口碑战略
        5.8.4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5.8.5 设立心理辅导岗及课程研究岗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件

(7)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有关国内、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研究
        1.3.3 有关国内、外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研究
        1.3.4 有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矛盾”问题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观察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3.1.1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所属院系专业的基本情况
        3.1.2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3.1.3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与运动训练的基本安排
    3.2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现状的分析
        3.2.1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对专业课程学习目标的认知情况
        3.2.2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性
        3.2.3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态度
        3.2.4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授课方式
        3.2.5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学习方式
        3.2.6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自主学习调查
        3.2.7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知识掌握情况调查
        3.2.8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学习评价调查
        3.2.9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对于体育能力的提升
        3.2.10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对专业课程学习目标的实现
    3.3 影响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的因素分析
        3.3.1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设置
        3.3.2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与训练比赛安排
        3.3.3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要求
        3.3.4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状况
        3.3.5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效果审视
        3.3.6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价值实现
    3.4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对策研究
        3.4.1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管理体制的完善
        3.4.2 加强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
        3.4.3 高水平运动员端正学习态度
        3.4.4 高水平运动员学习时间与训练时间要统筹安排
        3.4.5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视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指导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现状在校生调查卷
    附录B 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现状毕业生调查卷
    附录C 专业课程任课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 专业课程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E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河南省省队竞技武术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竞技武术运动员
        2.1.2 退役就业安置
    2.2 关于国内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的研究
        2.2.1 退役运动员继续接受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
        2.2.2 退役运动员心理方面的研究
        2.2.3 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方面的研究
        2.2.4 运动员就业安置方法与策略方面的研究
    2.3 关于国外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的研究
        2.3.1 法制体系完善
        2.3.2 保险种类全面
        2.3.3 管理体制完备
        2.3.4 培养制度科学
    2.4 研究评述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省省队竞技武术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现状
        4.1.1 武术退役运动员安置现状
        4.1.2 竞技武术退役运动员的“人群特征”
        4.1.3 基于竞技武术退役运动员层面的实证研究
        4.1.4 基于竞技武术运动队管理员层面的实证研究
    4.2 竞技武术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运动成绩牵动退役运动员就业质量
        4.2.2 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心理状态
        4.2.3 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受伤病的困扰
        4.2.4 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期望值高
        4.2.5 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就业范围狭窄
    4.3 影响河南省省队竞技武术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因素
        4.3.1 举国体制下:运动成绩与名次的首要性
        4.3.2 技能与教育:专业技能扎实与文化教育的不足
        4.3.3 区别与对待:不同项目运动员与就业需求的影响
        4.3.4 政策与实施:政策的完善与实施的匮乏
        4.3.5 理想与现实:就业愿景与社会现实的碰撞
    4.4 国外运动员退役保障制度的优点借鉴与启示
        4.4.1 美国运动员的退役保障
        4.4.2 日本运动员的退役保障
        4.4.3 韩国运动员的退役保障
        4.4.4 对国外运动员退役保障制度的启示
    4.5 河南省省队竞技武术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策略
        4.5.1 深入改革:优化政府社会保障,精心关怀
        4.5.2 筑构平台:加强就业指导培训,体教结合
        4.5.3 强本厚基:技能与文化的同步,全面发展
        4.5.4 树立自信:明确自身价值定位,励志前行
        4.5.5 实施转型:拓展自身兴趣爱好,创新创业
        4.5.6 紧跟步伐:新时代下的新机遇,把握当下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运动员个人层面
        5.1.2 政府管理层面
    5.2 建议
        5.2.1 运动员个人层面
        5.2.2 政府管理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湖北省退役运动员转换过渡期的职业发展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退役运动员
        2.1.2 转换过渡期
    2.2 理论基础
        2.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2.2.2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2.3 人本主义理论
        2.2.4 职业发展教育理论
第3章 湖北省2014年—2018年退役运动员现状的数据分析
    3.1 样本来源及选择
        3.1.1 样本来源
        3.1.2 样本选择
    3.2 湖北省2014-2018年退役运动员的基本现状
        3.2.1 退役运动员人数
        3.2.2 退役运动员运动成绩
        3.2.3 退役运动员运龄
        3.2.4 退役运动员学历
        3.2.5 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途径
    3.3 湖北省2014-2018年退役运动员数据分析
        3.3.1 退役运动员运动成绩与学历相关性分析
        3.3.2 访谈案例对比分析
第4章 湖北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发展教育的现实经验和影响因素分析
    4.1 湖北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发展教育的现实经验
        4.1.1 转变固有观念
        4.1.2 依托高校资源
        4.1.3 拓展联系形式
    4.2 湖北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发展教育的影响因素
        4.2.1 主观上认识不足
        4.2.2 客观上缺乏退役保障
第5章 湖北省退役运动员转换过渡期职业发展教育的解决对策
    5.1 增强运动员的主观认识
        5.1.1 提高运动员文化素养
        5.1.2 平衡运动员个人期望值
    5.2 改革和创新退役保障政策
        5.2.1 推进管理机制的改革
        5.2.2 保障经费来源
        5.2.3 建立体育人才数据库
        5.2.4 构建职业转换路径
    5.3 丰富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形式
        5.3.1 增加创业指导的教育内容
        5.3.2 建立多模块组合的教育形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退役运动员电话访谈提纲》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

(10)山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山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山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调查
        2.2.1 基本情况
        2.2.2 教师情况
        2.2.3 运动员情况
        2.2.4 认识情况
        2.2.5 山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存在问题
3 结论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四、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TC模式探究[J]. 王文亮. 当代体育科技, 2021(08)
  • [2]高校优秀男子400m运动员成才因素与规律研究 ——以13-19届大田赛甲A组前八名为例[D]. 赵永锋.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以湖北省四所普通高校为例[D]. 赵耀.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政策问题探究[D]. 孙家辉.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5]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D]. 郭家骏.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6]成都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培训机构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夏瑞婕. 成都体育学院, 2019(12)
  • [7]河南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专业课程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D]. 李琳. 河南大学, 2019(01)
  • [8]河南省省队竞技武术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研究[D]. 乔小文.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9]湖北省退役运动员转换过渡期的职业发展教育研究[D]. 程思琪.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10]山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 程彦玲,许寒雷,李金龙. 当代体育科技, 2018(04)

标签:;  ;  ;  ;  ;  

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