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十大外国火灾

2003年十大外国火灾

一、2003年国外十大火灾(论文文献综述)

赵松,宋岳,张莉,郭志锋,蔡莉,金花[1](2020)在《2019年国外核领域十大事件》文中提出中核智库《原子能情况反映》编辑部组织相关专家,对2019年国外核领域事件进行梳理,根据事件对国际形势、核安全态势以及未来对核工业发展的影响进行筛选,评选出国外核领域十大事件,供参考。

李金兆[2](2019)在《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 ——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核心主题是“信息社会视域下戏曲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在以川剧戏曲文化本体传承为例的研究基础上,将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互联网等信息化主流关键技术与川剧的保护传承相融合,实现了戏剧戏曲学、文化传播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科学多学科融合研究的突破。研究梳理分析了川剧数字化研究的文献,对国内外有关戏曲传承数字化和川剧传承数字化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查阅、比对、跟踪、分析,同时引入大数据挖掘方法对中国传统戏曲在互联网传播进行了全样本的数据爬取和比对分析;在论述戏曲文化发展与人类社会进化的关系上,研究了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元素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影响;综述分析了川剧在信息化社会生态下生存、传承、发展的现状,并对川剧传承与发展中存的观念自闭、政策失衡、人才断代、传播无序、创新不足等问题进行了剖析;研究了信息化社会生态下承担川剧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人群,指出年轻化的川剧受众者的主体文化特质和需求;引入云存储、云备份、云容灾、云安全概念,论证设计了川剧整体数字化保护的主要领域、主要路径、主要方法、技术路线和顶层架构;论证设计了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云共享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论证设计了川剧戏曲文化实现云传播的矩阵体系和传承发展方向。研究过程中,本论文提出了若干重要观点,一是以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技术的关系出发,通过研究分析社会进化中的人性解放和赋权方式,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主要划分为农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和信息文明社会三个文明进化阶段;二是信息文明社会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权力来源,激活了社会中无数的“相对无权者”,推动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文化转向社会化、融合化和去中心化;三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社会文明进化阶段对戏曲文化发展的影响呈“V”字型关系,信息技术为戏曲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四是云保护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云共享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云传播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生态;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互联网将成为主战场,戏曲依托于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得出三项主要结论:一是推进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是实现川剧传承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推进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传承发展是科学和切实可行的。三是推进“互联网+戏曲”研究与规划应上升成为国家文化战略。本论文建构了支撑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传承发展的“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基本理论框架,研究论证了“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三个理论概念和构架体系设计是一种既递进又同步的关系,指出了“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理论与设计体系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支撑,推演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互联网+戏曲”之路,为中国戏曲文化整体推进数字化传承发展进程提供了跨学科融合研究样本和实体设计借鉴。

高瑞霞[3](2015)在《不安全行为意向对煤矿火灾险兆事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任何事故发生之前,都有征兆出现,注重事故前征兆的识别和管理研究,充分认识险兆事件的作用机制,是实现事故控制“关口前移”的重要途径,符合安全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本文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多层次理论、计划行为理论,通过文献梳理、实证分析,对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与煤矿火灾险兆事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分析煤矿火灾险兆事件影响因素、明确煤矿火灾险兆事件作用机制、提出防控对策,为煤矿火灾事故预防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收集了2002至2013年发生的75起煤矿火灾事故,从人、机、环、管的角度分析产生火灾事故的原因,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44例煤矿外因火灾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人、机、环、管四个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可知人的因素是导致煤矿外因火灾事故的最主要可控因素。其次,从火灾发生的三要素着手,借助与矿工进行深度访谈,找出了7大类50种容易导致点火源产生的员工不安全行为,为编制不安全行为意向量表奠定基础。利用实证分析对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影响因素包括安全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安全态度包括风险感知和便捷感知;主观规范包括来自管理者的压力和来自工友的压力;知觉行为控制包括自我效能和工作条件。通过分析得出安全态度与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主观规范与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7;知觉行为控制与员工不安全行为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3。第三,基于事故致因理论、多层次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初步构建了煤矿火灾险兆事件作用机制模型,提出了假设。利用实证分析验证了煤矿火灾险兆事件作用机制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影响员工不安全行为,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煤矿火灾险兆事件,且员工不安全行为在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与煤矿火灾险兆事件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员工不安全行为又分为管理者不安全行为和员工个体的不安全行为。管理者不安全行为包括安全政策的制定、安全规程的实施、安全环境的提供、对员工个体行为的管理和安全监督。员工个体的不安全行为包括参与性行为和服从性行为。最后利用HLM7.0多层次分析软件,验证了班组安全氛围这一群体变量在员工不安全行为与煤矿火灾险兆事件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班组安全氛围在员工不安全行为与煤矿火灾险兆事件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班组安全氛围良好时,员工不安全行为与煤矿火灾险兆事件关系会减弱,即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导致发生煤矿火灾险兆事件的可能性会降低。班组安全氛围这一群体变量又包括沟通交流、安全知识培训、安全动机、安全监督。通过多层次分析可知,安全知识培训与安全动机在管理者不安全行为与煤矿火灾险兆事件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沟通交流、安全知识培训、安全动机和安全监督在员工不安全行为与煤矿火灾险兆事件关系中起调节作用。以上研究成果丰富和扩展了煤矿险兆事件发生的作用机制,厘清了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员工不安全行为、班组安全氛围与煤矿火灾险兆事件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给防控煤矿火灾事故和险兆事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有利于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李旭[4](2014)在《大型车间火灾应急疏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各类大型加工车间越来越多,这些大型车间作为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不仅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还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因此,本文从人员疏散的性能化研究出发,分析了大型车间人员安全疏散的性能化条件,并以诺兰特公司的手机生产车间为背景,开展了大型车间在火灾时的应急疏散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在F6车间内分别进行了单班和两个班次人员疏散的消防演习,人数分别为534人和997人,全部疏散时间实测分别为162s和330s。(2)根据最不利的人员疏散情况来建立的车间火灾模型,利用火灾时烟气流动规律分析发现,烟气层高度和能见度是对车间内人员疏散影响最大的因素,出口2、3的烟气高度和能见度在150s左右就达到了影响人员安全疏散的标准,因此车间内火灾达到危险的时间(ASET)为150s。(3)通过实验获取人员疏散速度,测量得到男女员工的人员疏散速度分别为1.21m/s和0.94m/s,人员的疏散时间(RSET)为330s。而且根据疏散数值模型计算得到的人员疏散时间为316.1s。利用人员应急疏散的判断条件得到ASET <RSET,因此得到该大型车间内的人员在最不利情况下不能完全安全疏散。(4)通过不同的措施,改进车间疏散。主要包括:第一,工程技术方面。通过合理划分疏散区域,对一层进行分区疏散;为二、三层车间增加外悬挂楼梯、增加安全出口,这样保证整个车间人员的安全疏散。第二,管理方面。通过加强车间火灾安全管理,减少可燃物和控制火灾的火源,从源头做好火灾的控制。

金磊[5](2012)在《2011年中国城乡综合减灾问题研究——兼议2012年的安全策略要点》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归纳2011年中外城市灾害事件与特征入手,系统地给出了国外重大灾害背景下的启示,尤其列举了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典型的综合灾情,反思了城市减灾规划的诸多无助。在此基础上从城市巨灾应对、城市减灾管理失当、城市需提升安全责任文化、保障城市安全运行诸方面对2012年的中国城市安全发展作出分析与展望。

谢正文[6](2011)在《餐饮业烟道油垢自燃发火机理及细水雾自动灭火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餐饮服务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酒店、宾馆、食堂厨房烟道火灾屡屡出现。由于大型餐饮业的烟道火灾不仅可能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会产生极坏的社会影响,研究此类火灾机理并开发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此类火灾的发生和蔓延的装备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从餐饮业油烟道火灾原因出发,研究油烟道油垢燃烧特性作为切入点,采用现场分析验证及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重点对油垢的燃烧特性、油烟道火灾蔓延规律、细水雾灭火特性分析、细水雾灭火系统研制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有:(1)在统计了部分油烟道火灾案例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模糊事件树分析方法得到造成油烟道火灾的主要原因是油烟道内油垢没有及时清除;从油烟道可燃物——油垢物理特性出发,自行研制了满足油垢燃烧特性实验研究的较大物量(约15g)进样的热重分析装置,并通过引入自适应小波去噪分析方法,消除实验装置带来的误差,满足热重分析需要。(2)通过采用热重分析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油烟道油垢燃烧特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油垢热重分析在空气气氛下的失重过程分五步进行,第一步失重发生在室温到105℃,由水分的蒸发引起;第二步失重发生在105~220℃之间,失重量大约占试样初始总重量的10%左右,这部分失重是由于低沸点化合物分解引起的;第三步失重过程自200℃左右开始发生,并在300~400℃之间很快地加速,最大失重速率温度在370℃附近,失重份额近40%,此过程主要是不饱和烃燃尽;第四步失重过程紧接着第三步失重,直到520℃左右结束,失重份额近15%左右,主要是羰基酯燃尽;第五步失重过程紧接着第四步失重,直到600℃左右结束,最大失重速率温度在560℃附近,此阶段饱和烃燃尽。试样的总体失重达到了90%左右。由于第一阶段失重由于水分蒸发引起,不属于热重分析范畴,根据积分动力学分析方法对后四阶段失重进行分析,提出了四阶段“一级+三维扩散模型”,油垢燃烧特性的总体表现失重过程可以是看作四种不同组分的物质在不同温度区间内发生的失重过程。(3)建立了一个实尺寸单管油烟道油垢燃烧物理模型。通过统计学正交设计方法建立工况组合,模拟计算得到各个时刻风管内气流温度、流速等变化及燃烧发展情况。为客观考查和比较各工况火灾发生的影响程度,准确描述火灾发生的概率,引入了“着火温度概率函数PFT”的综合考核指标,并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单管油烟道火灾的“因素主次”一致为:风速对火灾影响最大,其次为油垢厚度和油烟道壁面厚度,相比较油烟道断面尺寸的影响最小。模拟计算结果发现油烟道直角弯管的拐弯处火灾时温度最高,所以在油烟道设计时油烟道的连接应采用弯头连接形式,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防止油垢在拐弯处过度沉积,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火灾时直角弯头局部温度。(4)建立了一个实尺寸单管油烟道系统灭火实验物理模型。通过统计学正交设计方法建立工况组合,得到相应的温度场和灭火时间数据。为客观考查和比较细水雾灭火的影响因素,首次提出了“灭火温度概率函数PMT”的综合考核指标,并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单管油烟道细水雾灭火的“因素主次”为:风速对灭火影响最大,其次为喷头个数、喷射角和细水雾压力,相比较细水雾粒径的影响最小。(5)通过自行搭建的全尺寸单管油烟道火灾实验平台,进行了常压水喷淋和不同特性细水雾喷淋灭火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发现,常压水喷淋灭火由于水滴较大受气流影响较小灭火效果比较好;由于存在较强的气流,细水雾雾滴不能达到火源区域,从而因无法完全覆盖灭火效果降低;对于小流量的细水雾灭火系统,在一定范围内改变雾滴的大小几乎不改变其灭火效果;细水雾喷雾压力对灭火效果的影响并不明显;增加喷头个数能明显增强细水雾灭火效果;含有氯化钠为添加剂的细水雾比纯水细水雾灭火效果更好。另外,油烟道发生火灾时应该在第一时间关闭风机、打开防火风门。(6)在油垢燃烧特性实验、FDS火灾模拟、细水雾灭火实验模拟和单管烟道火灾灭火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热电偶树的温度监测形式,采用细水雾灭火方式设计了火灾自动探测、火灾报警及自动喷淋的油烟道细水雾灭火系统。当烟道温度超过危险温度临界值时,控制系统发出报警,如果报警时间持续10s后烟道温度没下降,控制系统自动关闭风机,开启防火风门,启动细水雾灭火系统自动扑灭火灾。(7)在自行研制的油烟道细水雾灭火系统上进行灭火实验,实验证明,该系统能很好的扑灭油烟道火灾。油烟道内火灾持续时间越长油烟道内温度越高,油垢燃烧处于第三阶段燃烧反应剧烈,火灾扑灭难度越大,应在火灾初期尽早扑灭。采用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油烟道细水雾自动灭火系统可靠性评价模型,选取了平均故障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有效度、平均修复时间、维修费用率、可靠度、故障密度作为评价指标,可靠性评价结果显示该油烟道自动细水雾灭火系统可靠性等级为可靠级。

王忠文[7](2013)在《矿井火灾诱发爆炸动态演化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煤矿火灾诱发爆炸及其防治对提高煤矿防灾、抗灾能力和应急救灾决策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有关理论对煤矿火灾诱发爆炸的规律、预警、可靠性辨识及火区安全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建立了煤矿火区封闭过程中诱发瓦斯爆炸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实例验证。分析出正压通风引起火源逆向蔓延及不利于自燃的早期发现。封闭导致风量降低很大时,自燃点上风侧的高浓度积聚瓦斯流向火源位置具有爆炸危险性。瓦斯爆炸发生后,极短时间内会在爆源区首先产生负压进而产生冲击波正压区。分析出火灾标志气体选择标准和CO作为火灾标志性气体所必需的校正技术。分析了矿井火灾事故和瓦斯爆炸的预警技术,构建了瓦斯爆炸多层次综合分析预警指标体系,建立了瓦斯爆炸危险综合指标评价模型,对预警指标进行了量化,对瓦斯爆炸危险与预警状态进行了分级,并进行了模型检验。提出了火区封闭效果评价的方法、火区气体信息采集的十六项准则和火区燃烧状态的判断技术准则。根据注惰射流与可燃气体层相对位置和影响,以重力流和射流理论为基础,推导了防止密闭火区发生爆炸等危险的注惰临界速度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谢正文,梁晓瑜,袁巧,曲方[8](2009)在《餐饮业油烟道火灾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餐饮业油烟道火灾事故统计出发,概括了我国油烟道火灾事故分类、事故原因分析、油烟道火灾探测、灭火剂、灭火设备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油烟道火灾的研究与国外的差距,并指出了我国在油烟道火灾领域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防治油烟道火灾的思路。

陈广仁[9](2008)在《2007年国内外100个科技热点回眸(Ⅱ)》文中研究指明立足科学技术活动整体,贯穿2007年全年,从科学性、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趣味性、新闻性等角度,选择国内外100个科技领域重大进展、项目、活动或事件,以展示科学技术无尽前沿的发展动态和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

梁园[10](2007)在《组合通风方式越江隧道火灾的数值模拟》文中指出组合通风是一种新的通风模式,它使隧道通风更加理想化,满足要求。本论文介绍了隧道空间的特点、现有的组合通风方式,以及隧道火灾的研究方法及现状。特别对隧道中心位置的火灾,利用商用CFD数值模拟软件,根据火灾过程中状态参数变化所遵循的守恒定律,建立了隧道火灾通风的三维数学物理模型。并采用有限体积法,对模型的控制微分方程进行了离散化处理,然后应用SIMPLEC算法对其进行求解。武昌—汉口越江隧道是双洞单向交通,由于其特殊性采用纵向送风+半横向排烟的组合通风方式,存在排烟风口间距的不确定和通风方案多样化的问题。隧道内一旦发生火灾,必须及时有效地将热烟流从隧道内排出。不同的通风方案将对火势的发展,火灾烟流的控制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本文以武昌—汉口越江隧道的左洞江底段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方法,针对火灾发生在隧道时,进行了多工况的数值模拟研究。本文分别模拟了开启上游风口、不同竖井的送排风方式、纵向送风速度、开启排烟风口个数和排烟风口间距相结合的工况,得出它们对隧道行车道和排烟道内速度场、温度场的影响。并根据隧道内人员逃生安全的要求和隧道结构、仪器设备、竖井内轴流风机工作环境的要求,确定了合理的开启风口方式、竖井的送排风方式、最佳的纵向送风速度和排烟风口间距,最终确定出火灾发生在隧道最不利位置时应该采取的最佳通风方案。在此基础上,另对隧道内其他位置的火灾工况进行了模拟,确定出了火灾发生在隧道内不同位置时,可以采取的合理通风方案。

二、2003年国外十大火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国外十大火灾(论文提纲范文)

(1)2019年国外核领域十大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1 美俄《中导条约》正式失效,美开启中导试验
2 美国发布《核威慑政策》文件,并加快核力量建设
3 美国发布新版《核作战》条令,披露核作战的基本原则和指导
4 美国防部推进可移动核反应堆电源研发应用
5 俄罗斯举行“雷霆-2019”战略核力量演习
6 俄罗斯多款新型战略武器装备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7 俄罗斯“罗蒙诺索夫院士”号浮动式核电厂并网发电
8 俄罗斯特种核潜艇发生重大火灾事故
9 朝核问题与伊核问题陷入僵局
1 0 日本福岛放射性污水处置引发争议

(2)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 ——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川剧数字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四、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信息化与戏曲传承
    第一节 社会进化与戏曲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信息技术对戏曲传承的影响
    第三节 戏曲APP传播能力量化分析
第二章 川剧传承研究设计
    第一节 川剧文化传承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二节 川剧互联网传播的大数据分析
    第三节 川剧数字化传承发展路径设计
第三章 川剧传承的云保护
    第一节 川剧传承的数字化记录
    第二节 川剧传承的数据云存储
    第三节 川剧传承的数据云容灾
第四章 川剧传承的云共享
    第一节 川剧传承数字化云平台共享
    第二节 川剧传承数字化元数据开放
    第三节 川剧传承数字化软应用开放
第五章 川剧传承的云传播
    第一节 川剧传承的数字化教学
    第二节 川剧传承的网络化传播
    第三节 川剧传承的个性化分享
第六章 余论:“互联网+戏曲”的发展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不安全行为意向对煤矿火灾险兆事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行为意向的研究现状
        1.3.2 不安全行为研究现状
        1.3.3 险兆事件研究现状
        1.3.4 安全氛围的研究现状
        1.3.5 本课题组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煤矿火灾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2.1 煤矿火灾事故的概念和分类
        2.1.1 煤矿火灾概念
        2.1.2 煤矿火灾事故分类
    2.2 煤矿外因火灾发生的三要素
    2.3 煤矿外因火灾事故原因分析
        2.3.1 近年来煤矿火灾事故案例
        2.3.2 煤矿火灾事故统计分析
        2.3.3 煤矿外因火灾事故原因的灰色关联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煤矿火灾险兆事件作用机制初始模型构建
    3.1 研究假设提出
        3.1.1 不安全行为意向与不安全行为关系
        3.1.2 不安全行为与煤矿火灾险兆事件关系
        3.1.3 班组安全氛围的调节作用
    3.2 煤矿火灾险兆事件作用机制初始模型
    3.3 本章小结
4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研究假设提出
        4.1.1 安全态度
        4.1.2 主观规范
        4.1.3 知觉行为控制
    4.2 量表设计
    4.3 小样本调查问卷的初步测试
        4.3.1 样本描述性统计
        4.3.2 量表的净化和信度分析
        4.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4.4 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的验证性分析
        4.4.1 一阶验证性因素分析
        4.4.2 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
    4.5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煤矿火灾险兆事件作用机制研究
    5.1 量表设计
    5.2 小样本数据测试
        5.2.1 样本描述性统计
        5.2.2 不安全行为意向量表的项目净化和探索性因子分析
        5.2.3 员工不安全行为量表的项目净化和探索性因子分析
        5.2.4 班组安全氛围量表的项目净化与探索性因子分析
        5.2.5 煤矿火灾险兆事件量表项目净化和探索性因子分析
    5.3 正式样本数据处理
        5.3.1 量表收集
        5.3.2 量表的信度分析
        5.3.3 量表的效度分析
        5.3.4 员工不安全行为意向对煤矿火灾险兆事件的中介效应分析
        5.3.5 班组安全氛围的调节效应分析
    5.4 结果分析
    5.5 研究检验假设结果的总结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
        6.1.1 主要工作
        6.1.2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附录IV

(4)大型车间火灾应急疏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疏散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2 大型车间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2.1 国内外大型车间火灾事故及原因
        2.1.1 国内外大型车间火灾事故
        2.1.2 车间火灾事故原因分析
    2.2 大型车间的特点
        2.2.1 大型车间的含义
        2.2.2 大型车间的特点
    2.3 大型车间安全疏散设计存在的问题
    2.4 诺兰特手机壳装配车间介绍
    2.5 本章小结
3 人员疏散的性能化研究
    3.1 基于性能化的人员安全疏散理论
        3.1.1 消防性能化设计
        3.1.2 基于性能化的人员安全疏散理论
    3.2 人员安全疏散的判定条件
    3.3 人员安全疏散需要的时间
        3.3.1 火灾探测与报警时间
        3.3.2 预动作时间
        3.3.3 疏散行动时间
    3.4 人员安全疏散可用的时间
        3.4.1 烟气层高度
        3.4.2 热辐射
        3.4.3 对流热
        3.4.4 烟气毒性
        3.4.5 能见度
        3.4.6 人员可用时间判断标准
    3.5 本章小结
4 大型车间火灾烟气仿真模拟
    4.1 火灾计算模型
    4.2 PyroSim 简介
    4.3 物理建模
        4.3.1 PyroSim 建模步骤
        4.3.2 实体建模
        4.3.3 模型建立
    4.4 烟气模拟结果分析
        4.4.1 烟气层高度分析
        4.4.2 热辐射分析
        4.4.3 对流热分析
        4.4.4 烟气毒性分析
        4.4.5 能见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大型车间人员疏散仿真模拟
    5.1 人员疏散模型
        5.1.1 人员疏散的数学模型
        5.1.2 人员疏散的仿真模型
    5.2 Pathfinder 简介
    5.3 物理建模
        5.3.1 Pathfinder 建模步骤
        5.3.2 人员疏散
        5.3.3 实体建模
    5.4 人员疏散模拟结果分析
    5.5 人员安全疏散判定
    5.6 本章小结
6 大型车间火灾人员应急疏散
    6.1 合理划分疏散区域
    6.2 为多楼层车间增加外悬挂楼梯
    6.3 加强车间火灾安全管理
    6.4 完善车间应急疏散预案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餐饮业烟道油垢自燃发火机理及细水雾自动灭火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餐饮业油垢成份研究
        1.2.2 油烟道火灾探测技术研究
        1.2.3 油烟道灭火方法及设备研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目标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餐饮业油烟道火灾可燃物及其特性实验设计
    2.1 餐饮业油烟道火灾原因分析
        2.1.1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事件树分析方法
        2.1.2 餐饮业油烟道火灾事故分析
    2.2 油垢特性参数测试方法
        2.2.1 实测对象选取
        2.2.2 油垢特性参数实验分析方法
    2.3 油垢燃烧特性实验系统设计
        2.3.1 油垢燃烧实验系统原理
        2.3.2 燃烧特性实验系统的组成
        2.3.3 影响测试结果的仪器因素分析
        2.3.4 实验系统误差消除方法及参数
    2.4 油垢燃烧实验数据预处理方法
        2.4.1 小波自适应降噪方法
        2.4.2 小波分析对热重数据的消噪处理
        2.4.3 小波去噪方法有效性的证实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餐饮业油烟道油垢燃烧动力学分析
    3.1 油垢基本特性参数
    3.2 油垢热重实验研究
        3.2.1 油垢热重分析实验
        3.2.2 油垢燃烧残留物红外光谱分析实验
    3.3 油垢热解动力学模型建立
        3.3.1 基本热解动力学模型
        3.3.2 油垢热解动力学模型建立
        3.3.3 油垢热解动力学模型可靠性的验证
    3.4 油垢燃烧动力学分析
        3.4.1 油垢燃烧动力学分析
        3.4.2 油垢着火温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餐饮业单风管油烟道油垢燃烧数值模拟研究
    4.1 模拟理论模型的实现
    4.2 单风管油烟道油垢燃烧模型
        4.2.1 单风管油烟道基本模型
        4.2.2 模拟程序和计算参数选择
    4.3 油烟道火灾数值模拟分析
        4.3.1 油垢燃烧温度场综合特性
        4.3.2 油垢燃烧温度场可视化表达
    4.4 油烟道火灾分析与讨论
        4.4.1 综合评价与分析
        4.4.2 重要因素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餐饮业单风管油烟道细水雾灭火模拟及实验研究
    5.1 细水雾灭火机理及模拟工况设计
        5.1.1 细水雾灭火机理
        5.1.2 细水雾灭火模拟实验工况设计
    5.2 细水雾灭火模拟结果及分析
        5.2.1 细水雾灭火综合特性
        5.2.2 细水雾灭火温度场可视化表达
        5.2.3 综合评价与分析
    5.3 细水雾灭火实验工况设计
        5.3.1 实验台基本构造
        5.3.2 实验系统数据采集
    5.4 细水雾灭火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细水雾与水喷淋系统比较
        5.4.2 细水雾喷雾压力对灭火效果的影响
        5.4.3 雾滴半径对灭火效果的影响
        5.4.4 喷雾角度对灭火效果的影响
        5.4.5 气流对灭火效果的影响
        5.4.6 喷头数量对灭火效果的影响
    5.5 添加剂细水雾灭火性能实验研究
        5.5.1 氯化钠对细水雾灭火的影响
        5.5.2 添加剂细水雾灭火实验
        5.5.3 实验数据及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餐饮业油烟道火灾自动灭火系统研制
    6.1 两灶台油烟道系统设计
        6.1.1 厨房排烟系统的构成
        6.1.2 厨房油烟排风量的确定
        6.1.3 厨房油烟道系统设计
    6.2 油烟道火灾探测及报警系统设计
        6.2.1 电源电路
        6.2.2 火灾探测元件
        6.2.3 信号处理模块
        6.2.4 系统软件设计
    6.3 油烟道细水雾灭火系统设计
        6.3.1 压力水驱动装置设计
        6.3.2 细水雾喷头及其性能指标
        6.3.3 水系统参数设计
        6.3.4 烟道灭火系统整体设计
        6.3.5 系统其它组成部分
    6.4 细水雾灭火系统功能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餐饮业油烟道自动灭火实验研究及可靠性分析
    7.1 油烟道系统火灾过程的数值模拟
        7.1.1 实验油烟道数值模拟模型设定
        7.1.2 火灾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7.2 细水雾灭火过程的数值模拟
        7.2.1 灭火油烟道数值模拟模型设定
        7.2.2 实验油烟道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7.3 细水雾灭火实验研究
        7.3.1 纯水细水雾灭火实验验证
        7.3.2 含添加剂细水雾灭火实验验证
        7.3.3 预燃时间对灭火影响
    7.4 油烟道细水雾灭火系统可靠性评价
        7.4.1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相关参数确定
        7.4.2 细水雾灭火系统可靠性评价
        7.4.3 灭火系统可靠性模糊综合评价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矿井火灾诱发爆炸动态演化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煤矿火灾、爆炸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2 煤矿火灾、爆炸防治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2 矿井火灾诱发瓦斯爆炸的一般性规律
    2.1 引言
    2.2 矿井火灾、爆炸的发生发展和蔓延特性
        2.2.1 矿井火灾的发生发展及蔓延特性
        2.2.2 瓦斯爆炸的发生发展及蔓延特性
    2.3 矿井火灾诱发瓦斯爆炸的一般性规律分析
        2.2.1 矿井火灾引发瓦斯爆炸的类型和特点
        2.3.2 矿井火区发生瓦斯爆炸的一般性规律
    2.4 矿井火灾诱发爆炸规律模拟的可行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矿井火区密闭过程中自燃诱发瓦斯爆炸的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火区密闭过程中的的自燃诱发爆炸的物理数学模型
        3.2.1 巷道流场模型
        3.2.2 高冒区(采空区)自燃模型
        3.2.3 采空区瓦斯运移模型
        3.2.4 瓦斯爆炸(燃烧)反应模型
    3.3 黑龙江鹤岗兴安矿“8.21”瓦斯爆炸事故概述
    3.4 兴安矿“8.21”事故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分析
        3.4.1 模拟区域选择及模拟方法
        3.4.2 正常通风条件下气体分布规律
        3.4.3 封闭火区过程中气体分布规律及爆炸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矿井火灾、爆炸灾害的预警及可靠性辨识技术
    4.1 引言
    4.2 矿井火灾生成气体预警指标选取和可靠性分析
        4.2.1 矿井火灾生成气体变化规律
        4.2.2 矿井火灾燃烧火灾源燃烧状态可靠性
    4.3 矿井火灾事故的预警技术
    4.4 矿井瓦斯爆炸事故预警技术
        4.4.1 预警体系
        4.4.2 预警数学模型
        4.4.3 预警指标的量化
        4.4.4 瓦斯爆炸危险分级与预警状态
        4.4.5 预警评价模型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矿井火区封闭、管理和启封的安全性分析技术
    5.1 引言
    5.2 火区封闭技术
        5.2.1 封闭火区的规划
        5.2.2 火区封闭
        5.2.3 封闭效果评价
    5.3 火区启封技术
        5.3.1 火区气体信息采集准则
        5.3.2 火区燃烧状态的判断技术准则
        5.3.3 火区启封条件判断分析技术
    5.4 封闭火区注惰的危险性分析及临界注惰参数的计算
        5.4.1 封闭火区内气体层的形成
        5.4.2 封闭火区注惰气体射流分区特点
        5.4.3 消除可燃气体层的临界注惰参数确定
    5.5 封闭火区注惰危险性及临界注惰参数的实验验证
        5.5.1 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5.5.2 实验现象观察及实验结果分析
    5.6 火区缩封的危险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8)餐饮业油烟道火灾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餐饮业油烟火灾分类
2 餐饮业油烟火灾原因分析
    2.1 可燃物
    2.2 火源
    2.3 人为因素
3 油烟道火灾探测技术研究
4 油烟道灭火方法及设备
    4.1 厨房用灭火剂
    4.2 厨房灭火设备
5 国内外厨房灭火技术的差距分析
    (1) 对厨房火灾观念上的认识落后
    (2) 在标准制定方面的差别[7]
    (3) 厨房自动灭火系统
6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6.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油烟道火灾发生和发展规律问题
        (2) 油烟道油垢燃烧特性问题
        (3) 油烟道火灾探测问题
        (4) 油烟道系统内部火灾自动灭火设备问题
    6.2 解决思路

(10)组合通风方式越江隧道火灾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国内隧道工程的发展情况
        1.1.2 近30多年世界及国内隧道火灾的回顾及肇事原因分析
    1.2 隧道空间与地上建筑物等空间的比较
    1.3 越江隧道火灾的主要特点
    1.4 隧道通风系统的功能及事故通风原则
        1.4.1 隧道通风系统的功能
        1.4.2 隧道事故通风原则
    1.5 组合通风方式的介绍
    1.6 隧道火灾通风研究方法
        1.6.1 隧道试验
        1.6.2 基于CFD的数值模拟
        1.6.3 实验室试验
    1.7 国内外计算机模拟研究火灾现状
        1.7.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7.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8 问题的提出
    1.9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隧道火灾通风数学物理模型
    2.1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
        2.1.1 质量守恒方程
        2.1.2 动量守恒方程
        2.1.3 能量守恒方程
    2.2 湍流模型
        2.2.1 湍流的研究方法
        2.2.2 (RNG)κ-ε湍流数学模型
        2.2.3 (RNG)κ-ε湍流模型的有关计算式
        2.2.4 ε方程中的R_ε
        2.2.5 计算Pr andtl的影响
        2.2.6 模型常量
    2.3 浮力在κ-ε方程中的影响
    2.4 受壁面限制的湍流流动的近壁面处理方法
        2.4.1 动量方程中变量u的计算式
        2.4.2 能量方程中温度T的计算式
        2.4.3 湍流动能方程与耗散率方程中κ和ε的计算式
    2.5 体积热源(VHS)燃烧模型
    2.6 公路隧道火灾规模
第3章 CFD的求解过程
    3.1 总体计算流程
        3.1.1 建立控制方程
        3.1.2 确定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1.3 划分计算网格
        3.1.4 建立离散方程
        3.1.5 求解离散方程
        3.1.6 给定求解控制参数
    3.2 边界条件的具体设定
        3.2.1 进口条件
        3.2.2 出口条件
        3.2.3 固体壁面条件
        3.2.4 火灾源项
    3.3 有限体积离散化法
        3.3.1 有限体积法(FVM)的基本思想
        3.3.2 有限体积法所使用的网格
    3.4 离散格式
        3.4.1 连续性、动量、能量、紊流方程的离散格式
        3.4.2 所研究问题的离散方程
    3.5 基于SIMPLE算法的流场数值计算
        3.5.1 分离解方法
        3.5.2 SIMPLEC压力修正法
    3.6 隧道火灾模型的验证
第4章 武昌至汉口越江隧道组合通风模式火灾数值模拟
    4.1 隧道模型的建立
    4.2 计算几何模型
    4.3 开启上游风口的合理性分析
        4.3.1 模拟工况
        4.3.2 隧道内速度场的分析
        4.3.3 隧道内温度场的分析
        4.3.4 结论
    4.4 竖井送排风方式对排出热烟流的影响
        4.4.1 隧道内工况C—1的速度场、温度场
        4.4.2 隧道内工况C—2的速度场、温度场
        4.4.3 隧道内工况C—3的速度场、温度场
        4.4.4 结论
    4.5 纵向送风速度对烟流的影响
        4.5.1 隧道内中心位置o的温度分析
        4.5.2 隧道内位置a、b的温度分析
        4.5.3 隧道内位置c的温度分析
    4.6 排烟风口开启个数对排烟的影响
        4.6.1 下游风口的开启个数对排烟速度的影响
        4.6.2 下游风口的开启个数N的合理性
        4.6.3 结论
    4.7 排烟风口间距的确定
    4.8 本章小节
第5章 隧道火灾通风排烟方案
    5.1 火灾发生在隧道的中心
    5.2 火灾发生在隧道的进口
    5.3 火灾发生在隧道的出口
    5.4 火灾发生在隧道内上游竖井附近的下游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2003年国外十大火灾(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年国外核领域十大事件[J]. 赵松,宋岳,张莉,郭志锋,蔡莉,金花. 国外核新闻, 2020(01)
  • [2]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 ——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D]. 李金兆.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3]不安全行为意向对煤矿火灾险兆事件作用机制研究[D]. 高瑞霞. 西安科技大学, 2015(11)
  • [4]大型车间火灾应急疏散研究[D]. 李旭.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09)
  • [5]2011年中国城乡综合减灾问题研究——兼议2012年的安全策略要点[J]. 金磊. 现代城市研究, 2012(07)
  • [6]餐饮业烟道油垢自燃发火机理及细水雾自动灭火系统研究[D]. 谢正文. 中南大学, 2011(12)
  • [7]矿井火灾诱发爆炸动态演化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 王忠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10)
  • [8]餐饮业油烟道火灾研究综述[J]. 谢正文,梁晓瑜,袁巧,曲方. 灾害学, 2009(04)
  • [9]2007年国内外100个科技热点回眸(Ⅱ)[J]. 陈广仁. 科技导报, 2008(04)
  • [10]组合通风方式越江隧道火灾的数值模拟[D]. 梁园.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2003年十大外国火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