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地磁场测量及结果分析

湛江地磁场测量及结果分析

一、湛江地磁场的测定及其结果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祁晓[1](2021)在《琼北南渡江流域北海组地层底部的26Al/10Be埋藏年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目极[2](2020)在《水的存在形式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性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具有强烈的触变性,土水两相的相互作用是影响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性的重要因素。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矿物颗粒微小,比表面积很大,遇水发生强烈的水化反应,使得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机理极为复杂,其中水的存在方式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性影响显着。因此研究水的存在形式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性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获得不同沉积环境下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第二部分是建立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内微观水的测试方法,并通过试验数据定性及定量的判断微观水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含量;第三部分是对两种沉积相下的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进行不同微观水含量不同养护龄期的无侧限抗压试验,探讨微观水的存在形式及含量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相关研究成果有如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比两种沉积相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的基本物理指标可知,两种黏土均具有较高含水率,较大孔隙比,高液限,高塑性指数。两种黏土均属于粉质黏土,河口相黏土粘粒含量高于河流相。(2)根据两种沉积相湛江组结构性黏土无侧限抗压试验结果分析,发现随着天然含水率的增加,两种黏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均成下降趋势,河流相黏土的强度大于河口相。两种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均属于高灵敏度黏土,黏土的灵敏度与含水率的多少无关。(3)根据两种沉积相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不同含水率、不同养护龄期下的核磁共振试验结果分析,发现两种黏土的整个水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由水向结合水的转化阶段;第二阶段为强结合水膜的形成阶段;第三阶段为结合水的平衡阶段。河流相黏土触变强度恢复过程中的水化过程主要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河口相黏土则在触变初期直接进入到水化的第二阶段,在触变后期达到第三阶段。(4)通过两种沉积相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不同含水率、不同养护龄期下的无侧限抗压试验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河流相黏土相同龄期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河口相黏土相同龄期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含水量的增加不断减小。河流相黏土的触变性前中期随着弱结合水含量的增加逐渐减弱,后期含水率较高的黏土触变性较强。河口相黏土与河流相黏土所表现的性质与河流相不同,随着弱结合水含量的增加黏土的触变性逐渐增强。

孙艳[3](2019)在《鄱阳湖晚第四纪一次高湖面事件的光释光定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鄱阳湖作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具有调蓄洪水、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其位于东亚季风控制区,是我国晚第四纪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域之一。针对鄱阳湖水位研究多限于历史资料的年际观测,缺乏更长时间尺度的晚第四纪水位变化研究,并且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或5阶段该地区是否也有高湖面记录仍不清楚的现状,本文尝试以鄱阳湖区周边保存的一晚第四纪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借助光释光测年技术、粒度、色度、磁化率、烧失量等气候代用指标,对鄱阳湖开展了长时间尺度的古水位研究。主要得出以下认识:(1)吉山剖面高约11m,地层划分为风成沙层、砂质土层、土壤层和湖相层,共包括15个层序。剖面主体粒度分布在0.2832000μm之间,以砂组分为主,含少量粉砂和粘土;平均粒径为2.39Φ,分选性较差;很正偏,峰度很尖锐。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整体较低。色度参数的峰谷变化明显,亮度(L*)总体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变化,红度(a*)和黄度(b*)整体较低。磁化率的波动性较大,变化规律明显。(2)湖相层的平均粒径为5.49Φ,分选性差,偏度近对称,峰度正态。以跳跃和悬浮组分为主,频率曲线表现为三峰型,由多个组分叠加构成,可能是受湖浪作用和风力作用的共同影响。有机质含量对应剖面峰值;受淋滤作用的影响,碳酸盐含量较低。色度表现出高亮度、低红度和高黄度特征。由于其处于水陆结合部的湖滨与湖心带的过渡区,受水和空气介质的反复改造和分选及沉积水动力、风化作用的共同影响,磁化率值极低,仅2.46×10-8m3g-1,磁性矿物含量很少。(3)该湖相层海拔约33m,与鄱阳湖区历史最高水位22.53m相比,仍高出约10m,表明鄱阳湖晚第四纪可能出现了极端高湖面。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该湖相层形成于56.337.2ka,对应MIS 3阶段。充沛的降水、大范围的海侵、长江洪水和顶托作用可能是造成鄱阳湖极端高湖面的重要原因,该阶段这一高湖面的形成可能是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

张硕[4](2019)在《红柳沙包环境代用指标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环境变化研究中的优选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西有帕米尔高原,东为罗布泊盆地,北依天山,南临阿尔金山、昆仑山,与青藏高原融为一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三面环山且身居亚欧大陆中心地带,远离海洋,造就其成为亚洲最为干旱的地区,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着众多的绿洲,是干旱区的核心地带。研究塔南地区的环境变化对于整个干旱区的环境变化研究有着重大意义。但是,由于传统环境变化信息载体的缺乏,限制了该区域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入。由枯枝落叶层和风沙层交替沉积所形成的红柳沙包沉积纹层,就如同树木的年轮一样,是一种高分辨率的计年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古气候环境信息,成为了干旱区环境演变研究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的民丰县、策勒县为研究区域,以安迪尔古城、安迪尔牧场以及达玛沟乡三个区域的典型红柳沙包为研究对象,以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实验分析处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红柳沙包沉积纹层中所蕴含的沙物质粒度、有机质碳氮、落叶阳离子、稳定碳同位素、稳定氧同位素等进行综合优选和分析,建立气候环境指标与气象数据的相关关系,运用逐步回归方法,重建塔南地区近几百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并且与单一指标重建结果、相关地区的研究结果、标准化序列研究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塔南地区气候环境变化序列,主要结论有:(1)枯枝落叶层和沙物质粒度对气候变化响应积极。气候代用指标与年均温度相关性总结得出:标准偏差>峰度>分选系数>偏度>Mg2+>K+>平均粒径>△δ13C>中值粒径>Na+>C/N>TN>TOC>Ca2+>δ18O;沙物质粒度参数、落叶阳离子及△δ13C响应敏感;年均温度与标准偏差、峰度、Mg2+、K+均通过置信度检验。气候代用指标与年均降水量相关性总结得出:偏度>平均粒径>中值粒径>分选系数>标准偏差>峰度>TOC>△δ13C>Na+>Mg2+>K+>Ca2+>C/N>TN>δ18O;沙物质粒度参数、TOC及△δ13C响应敏感;年均降水量与偏度均通过置信度检验。气候代用指标与年均风速相关性总结得出:标准偏差>分选系数>△δ13C>峰度>K+>Mg2+>C/N>偏度>TN>Na+>平均粒径>中值粒径>TOC>Ca2+>δ18O;沙物质粒度参数、△δ13C及落叶阳离子响应敏感。(2)安迪尔古城采样点各个气候代用指标与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年均风速相关性绝对值的平均值可知:峰度>偏度>标准偏差>分选系数>△δ13C>Mg2+>K+>Na+>平均粒径>中值粒径>δ18O>TOC>C/N>Ca2+>TN;干旱区内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地区可参考安迪尔古城,优选指标为沙物质粒度参数、△δ13C及落叶阳离子。安迪尔牧场采样点:峰度>偏度>标准偏差>△δ13C>平均粒径>分选系数>中值粒径>C/N>Na+>TOC>K+>TN>Mg2+>Ca2+>δ18O;干旱区内既受自然条件控制又有人为活动影响的地区可参考安迪尔牧场;优选指标为沙物质粒度参数、△δ13C。达玛沟采样点:分选系数>K+>Mg2+>标准偏差>中值粒径>平均粒径>TN>C/N>峰度>偏度>Na+>△δ13C>TOC>δ18O>Ca2+;干旱区内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的地区可参考达玛沟,优选指标为沙物质粒度参数、落叶阳离子。(3)气温、降水和风速的重建中,只有红柳沙包中的粒度参数、落叶阳离子、TOC和△δ13C的因子进入逐步回归方程,对于以后的气候分析与重建起到参考作用,可以只分析沙物质粒度、落叶阳离子、TOC和△δ13C的数据,尤其是沙物质粒度及落叶阳离子表现良好,不仅降低了工作量,还能较好地代表塔南地区的气候。(4)安迪尔古城采样点可用峰度重建年均温度,偏度重建年均降水量,△δ13C、Na+重建年均风速;安迪尔牧场采样点可用标准偏差、中值粒径、K+重建年均温度,TOC重建年均降水量量,△δ13C重建年均风速;达玛沟采样点可用K+重建年均温度,中值粒径重建年均降水量量,分选系数重建年均风速。(5)多种指标共同作用重建的气候变化序列与单一指标重建的气候序列相比更具有优越性。根据标准化序列可知塔南地区环境变化是由冷干趋向于暖湿:15901630年为暖湿期,16311790为冷湿期,17911819年为暖干期,18201834年为暖湿期,18351887年为冷湿期,18881933年为冷干期,19341988年为暖干期,19892010年为暖湿期,风速在20世纪90年代后都呈现减弱的趋势。

李亚鹏[5](2019)在《他念他翁山中段晚更新世以来冰期序列与冰川规模研究》文中提出他念他翁山位于横断山脉西部,是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过渡带,地理位置十分关键。研究区内现代冰川及冰川地貌广布,地形切割较小,冰川地貌保存完好,是恢复过去环境变化的理想区域。本研究对他念他翁山中段的曲扎槽谷,青古隆槽谷,觉曲槽谷和如曲槽晚第四纪冰川沉积地貌进行深入考察,利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法,ESR和OSL三种测年方法同时对研究区不同的冰川沉积物进行年代测定,交叉定年,相互矫正,建立绝对冰川演化序列。同时,基于冰川动力模型和GLaRe工具对研究区冰川规模重建,恢复研究区不同冰期时的冰川规模。将冰期系列与冰川规模的演化过程相结合,为验校中低纬度第四纪冰川发育的气候与构造耦合模式提供参考。结论如下:(1)基于宇宙成因核素10Be测年、ESR和OSL测年结果,研究表明他念他翁山中段晚第四纪以来至少发生4次冰川作用。年代结果分别为:90.73±8.715ka、30.99±2.97ka、15.43±1.46ka21.26±2.04ka、8.18±0.78ka8.54±0.82ka;对应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期(MIS6)、末次冰期中期(MIS3)、末次冰盛期(MIS2)、全新世早期(MIS1)。(2)通过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冰进年代对比发现,倒数第二次冰期(MIS6)阶段及之前冰川作用范围主要分布于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冈底斯山、昆仑山及高原中部区域,而青藏高原东南缘波堆藏布流域、他念他翁山中段及横断山之间主要保存MIS6晚阶段以来的冰进遗迹。末次冰期中期(MIS3)主要分布于高原西北缘天山-东帕米尔高原一线、南缘及东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昆仑山一线、以及东高原东北缘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及台湾山脉也有该次冰川作用;末次冰盛期(MIS2)在高原及周边地区有大量的年代数据,显示出整体型和普遍性,全新世冰期年代数据相对较少,基于年代学结果显示出该次冰进可能与8.2ka降温时间相关。(3)通过对他念他翁山中段四次冰进时的冰川规模进行重建。结果显示,从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期到全新世冰期早期冰川平均厚度分别为:190m、110m、67m和50m;面积分别为21km2、6km2、5.35km2和1.21km2;体积分别为4.002km3、0.661km3、0.35km3和0.06km3。综上研究发现,从冰期规模来看,他念他翁山中段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各期次冰川规模逐渐缩小,冰川厚度逐渐变薄,面积逐渐缩小。同时,通过对比曲扎槽谷和觉曲槽谷同为倒数第二次冰期的冰川规模发现,同一次冰川作用下,不同的地形条件对冰川发育有着重要影响。与周边区域冰川规模对比研究发现,他念他翁山中段冰川规模变化特点与我国西部山地冰川规模普遍呈逐步减小规律。

刘沛佳[6](2018)在《INS/DVL组合导航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水下导航中,惯性导航系统(INS)/多普勒计程仪(DVL)组合导航系统凭借其完全独立性、自主性、隐蔽性和高精度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水下航行器在任务中要减少上浮的次数,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隐蔽性,所以对水下导航系统的要求是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高精度定位。INS/DVL组合导航系统通过航位推算实现位置参数更新,所以其定位误差会随着航行距离的增加而积累。本文以INS/DVL组合导航的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旨在提高INS/DVL组合导航系统的精度,实现水下航行器的长航时自主导航。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一、使用基于Kalman滤波器的DVL测速误差标定方法,对DVL的安装误差、刻度因数误差和常值误差进行了标定,分析了在某些机动方式下无法实现标定的原因,设计了可以标定全部状态的机动方式。针对姿态角动态引入的DVL测速误差进行了建模,基于所建立的误差模型,提出了姿态角动态引入的DVL测速误差修正方法。所提出的方法全面考虑了姿态角动态对DVL测速精度的两种影响:(1)DVL发射信号时刻到接收信号时刻的时间段内自主水下航行器(AUV)的姿态变化引入的DVL测速误差;(2)DVL安装位置和AUV的浮心之间的杆臂引入的DVL测速误差。在所提出的方法中,推导了俯仰角动态、横滚角动态和航向角动态综合影响下的DVL测速误差修正方程,利用所推导的修正方程和INS/DVL系统提供的实时姿态信息对姿态角动态引入的DVL测速误差进行修正。半实物仿真实验的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修正方法可以有效修正姿态角动态引入的DVL测速误差。二、针对DVL辅助下的INS动基座初始对准技术进行了研究,设计了惯性系粗对准和基于Kalman滤波器的精对准相结合的对准方法,可以在任意初始失准角条件下实现DVL辅助下的INS动基座高精度对准。通过对可观测性解析分析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基于先验知识的可观测性解析分析方法,使用该方法分析并计算了匀速直线运动轨迹下DVL辅助INS对准的极限精度,明确了制约对准精度的因素,根据分析结果,设计了能够提高对准精度的机动方式。仿真实验的结果表明,通过合理地设计用于对准的机动方式,可以提高DVL辅助下的INS对准精度。三、针对INS/DVL的紧组合方式进行了研究,推导了紧组合方式下INS/DVL组合导航系统的模型。基于INS/DVL紧组合方式,提出了DVL受限数量波束量测可用条件下的组合导航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在特殊情况下DVL只有受限数量(小于3条)波束量测可用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DVL不能解算出AUV的速度,导致INS/DVL松组合方式没有外参考速度,无法进行组合导航。使用所提出的方法,INS/DVL组合导航系统可以在DVL最少只有一条波束量测可用的条件下保持高精度导航,该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半实物仿真实验进行了验证。最后,本文针对INS/DVL组合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进行了分析。

姚攀[7](2017)在《磁性界面起伏迭代反演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盆地构造进行初期评价时,磁法勘探有其自身明显的优势,它们均以投入较少、异常信息覆盖面积广阔、野外获取方便、解释周期短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磁测资料的处理与解释,确定磁性地质界面起伏、磁性基底深度又作为磁法勘探在解决盆地内部深部构造信息方面的重要任务之一。研究磁性地层的界面:无论对于研究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还是对于研究矿产及油气资源的分布,如油气的形成、运移、赋存等都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反演磁性界面深度的方法可以分为频率域和空间域两大类。本文通过对空间域磁性界面迭代反演方法进行研究,该方法受界面平均深度选取的是否恰当影响较大,平均深度选取的过深会导致整个界面深度偏深,平均深度选取的过浅会导致整个界面深度偏浅。因此在反演磁性界面深度之前,确定界面的平均深度至关重要。本文给出了利用功率谱法确定界面平均深度的方法,这一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反演之前不需要磁性界面的物性资料就可以完成。但在反演的过程中确定界面初值时,需要将观测面位场进行向下延拓,本文根据徐世浙院士提出的迭代法求取向下延拓场,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场值发散问题。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测试,表明了空间域磁性界面迭代反演方法可靠,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利用该方法对南海北部磁测资料进行处理,得到了南海北部磁性基底和居里面起伏变化特征。

王卿[8](2017)在《基于磁传感器的交通车辆检测与分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带来交通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智能交通系统是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型现代交通系统,可以提高交通安全保障水平、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和促进交通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达到缓减交通拥堵的目的。车辆检测器是车流量、车型和车速等交通参数的采集工具,是智能交通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了基本的交通数据。近年来,基于磁传感技术的车辆检测器凭借其价格低廉、安装方便、灵敏度高和可以被大规模应用等优点而受到研究者关注。然而,相关研究中仍然存在设备安装困难、阻碍交通和无法排除相邻车道干扰等传统车辆检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克服相关研究中的不足,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磁传感器的车辆检测与分类系统。首先,详细介绍了地磁车辆检测原理和系统平台,在分析了车辆磁信号特点的基础上提取地磁信号特征,并设计了单车道车辆检测算法。实验证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为了降低来自相邻车道的干扰,本文提出了基于阈值优化的干扰排除预处理策略,同时结合分类回归树(CART)算法对车辆所属车道进行识别,从而有效的克服干扰问题。最后,本文对车辆类型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提取,分别利用K最近邻(KNN)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算法实现车辆分类。实验证明两种算法都具有较好的分类效果。

张超[9](2016)在《磁性基底反演》文中研究指明磁性基底为磁性地层的顶界面,而磁性地层顶界面的构造直接影响盆地内沉积的形态、构造和性质。所以研究磁性基底无论对于研究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还是对于研究矿藏的分布都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所以计算磁性基底的埋深,确定盆地的深部构造界面起伏是磁法勘探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的研究内容为空间域磁性界面反演方法。空间域磁性界面反演方法的优势在于计算结果精确度高。在正演方面,对计算磁性界面磁异常的正演公式进行了推导,解决了磁性界面的正演问题。在反演方面,整合前人的空间域反演方法,通过选取不同平均深度对理论磁异常进行反演,通过误差分析,认为平均深度的选取对反演结果影响较大,在反演计算时,需要根据约束条件,合理的选取平均深度。最后利用该方法,对南海北部地区进行了磁性基底反演,得到了磁性基底的深度,认为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齐艳梅[10](2015)在《主要储粮害虫趋色性及其粘虫色板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国家粮食长期储备是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储粮害虫造成的粮食损失巨大,害虫防治对于减少储粮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传统化学药剂防治方法引起的环境污染和抗药性问题的日益突出,应用非化学方法防治储粮害虫成为迫切的现实需求。昆虫对颜色的趋性是其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特征之一,利用昆虫对颜色的趋性进行害虫防控具有无毒、环保的特点。本研究立足于绿色储粮技术,针对书虱类、象虫类、拟谷盗类及印度谷螟等7种主要储粮害虫,探索储粮害虫对颜色的趋向反应,以及基于害虫趋色性研究的粘虫色板对储粮害虫诱集技术的应用方法。本研究将实验室研究以及粮库实仓应用相结合,进行从主要储粮害虫自然活动规律、对不同颜色的趋向反应、粘虫色板实仓应用技术到仓储企业害虫监测的实际应用的一体化设计,建立了基于害虫趋色性的粘虫色板诱捕害虫技术,并在储粮害虫防治上取得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表明:1、试虫自然活动具有一定的趋向性。米象Sitophilue oryzae(linnaeus)、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Herbst)、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 Jacquelin duval、嗜卷书 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 Bodonnel和无色书虱Lipo celisdecolor(Pearman)自然活动受光线和地磁场双重影响。东北方向为光照来源时,赤拟谷盗表现出极强的趋东、北向性,杂拟谷盗表现为极强的趋北向性,嗜卷书虱表现出极强的趋东、北向性,米象表现出极强的趋东、北方向性,玉米象表现为极强的趋东性。无光照来源时,除嗜卷书虱有明显的趋北性以外,赤拟谷盗、杂拟谷盗、米象、玉米象、无色书虱以及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Hubner)对各方位的趋性情况差异性不显着。2、试虫对某些特定颜色具有明显的趋性。赤拟谷盗对红色、黑色趋色性极强,对8种颜色的趋性表现为红色>黑色>橙色>紫色>粉色>黄色>绿色>蓝色;杂拟谷盗对蓝色趋色性极强,对8种颜色的趋性表现为蓝色>黑色=紫色>粉色=橙色=红色>绿色=黄色;嗜卷书虱对红色趋避性最强,对8种颜色的趋避性从大到小依次为:红色>黑色=粉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无色书虱对橙色、紫色、黄色、绿色趋避性较显着,对黑色和粉色表现为一定的趋色性,对8种颜色的趋避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橙色=紫色=黄色=绿色>蓝色>红色>黑色=粉色;米象对红色、蓝色趋色性极强,对8种颜色的趋性表现为蓝色=红色>绿色>黑色=粉色=橙色>黄色=紫色;玉米象对红色趋色性最强,对8种颜色的趋性表现红色>黑色>紫色>绿色=蓝色=橙色=粉色>黄色;印度谷螟对灰色的趋性极显着高于其他颜色,对八种颜色的趋性表现为灰色>黑色>蓝色>黄色>红色=紫色=白色>绿色。3、诱捕害虫技术在储粮害虫监测、预测和诱杀防治方面应用前景广阔。基于害虫趋色性的粘虫色板技术与波纹纸板诱集技术的检查害虫方法与国标取样筛检法相比较,操作简单、诱虫广谱,尤其能够诱集到体型较大的飞行类害虫,可以应用于储粮害虫监测、预测和防治。4、诱捕害虫技术可以研究储粮害虫活动规律。通过粘虫色板监测我国南方地区稻谷粮堆害虫动态发展规律,研究发现该地区书虱的活动频率与粮仓内的温湿度相关,且两种书虱均在中午12:00(低湿度时间)出现相对平静期,在夜里高湿度期,出现2个活动高峰期。明确了粮库仓房内害虫发生动态及害虫高发位点,为库区内害虫综合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支撑。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改善本研究的诱捕害虫技术成果,可应用于储粮害虫的监测、预警、防治等多个方面,由于它无毒、环保的特点,将会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储粮减损提供有效手段。

二、湛江地磁场的测定及其结果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湛江地磁场的测定及其结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水的存在形式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性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的研究现状
        1.2.2 黏土触变性的研究现状
        1.2.3 黏土中微观水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沉积相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物理性质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现场勘查及取样
        2.2.1 取样地点确定
        2.2.2 样品运输和保存
    2.3 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基本物理性质试验
        2.3.1 含水率试验
        2.3.2 密度试验
        2.3.3 相对密度试验
        2.3.4 界限含水率试验
        2.3.5 不同沉积相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物理性质差异
    2.4 颗粒分析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沉积相湛江组结构性黏土无侧限抗压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方案
    3.3 试验流程
    3.4 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黏土触变恢复过程中微观水的变化规律
    4.1 引言
    4.2 黏土颗粒表面结合水的形成
        4.2.1 土-水的相互作用
        4.2.2 扩散双电层理论(Gouy-Chapman理论)
        4.2.3 黏土颗粒与水的作用力
    4.3 结合水测定方法及测定实验
        4.3.1 结合水测定方法
        4.3.2 核磁共振原理
        4.3.3 试验方案
        4.3.4 黏土含水量标准曲线
        4.3.5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观水对黏土触变性影响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方案设计
        5.2.1 试验的选择
        5.2.2 试验原理
        5.2.3 试验方案设计
        5.2.4 试样的养护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微观水含量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性强弱的影响
        5.3.2 黏土触变恢复时期微观水作用的内在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鄱阳湖晚第四纪一次高湖面事件的光释光定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晚第四纪高湖面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工作量
2 研究区概况和样品采集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植被
    2.2 剖面介绍
    2.3 样品采集
3 研究方法
    3.1 样品处理与测试
        3.1.1 光释光样品处理与测试
        3.1.2 粒度测试
        3.1.3 烧失量测试
        3.1.4 色度测试
        3.1.5 磁化率测试
    3.2 数据处理、分析与制图
4 沉积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4.1 粒度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4.1.1 粒度组成及参数特征分析
        4.1.2 粒度曲线特征分析
    4.2 烧失量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4.3 色度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4.4 磁化率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5 晚第四纪高湖面形成年代
    5.1 光释光测年原理
    5.2 光释光测年结果分析
6 高湖面形成的气候背景分析
    6.1 气候背景分析
    6.2 形成高湖面可能的驱动机制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在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4)红柳沙包环境代用指标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环境变化研究中的优选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环境变化研究现状
    2.2 红柳沙包研究现状
        2.2.1 红柳及红柳沙包
        2.2.2 红柳沙包对气候环境的指示意义
    2.3 相关研究进展
        2.3.1 沙物质粒度研究进展
        2.3.2 有机质碳氮研究进展
        2.3.3 落叶阳离子研究进展
        2.3.4 稳定碳同位素研究进展
        2.3.5 稳定氧同位素研究进展
        2.3.6 古气候环境重建方法研究进展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质地貌
    3.3 气候
    3.4 水文
    3.5 植被土壤
    3.6 社会经济
4 红柳沙包样品采集与分析
    4.1 样品采集与处理
        4.1.1 样品采集
        4.1.2 样品处理
    4.2 气候环境代用指标测定
        4.2.1 沙物质处理与粒度参数测定
        4.2.2 C、N的处理及测定
        4.2.3 阳离子的处理及测定
        4.2.4 δ~(13)C的处理及测定
        4.2.5 δ~(18)O的处理及测定
    4.3 样品年代确定及测定结果
    4.4 沉积纹层样品测定结果
5 红柳沙包气候代用指标与气候要素的相关性
    5.1 沙物质粒度及δ~(13)C的数据处理
        5.1.1 沙物质粒度参数计算
        5.1.2 δ~(13)C数据处理
    5.2 气候代用指标与年均温度相关性分析
    5.3 气候代用指标与年均降水量相关性分析
    5.4 气候代用指标与年均风速相关性分析
6 利用优选指标进行气候重建
    6.1 年均温度重建
        6.1.1 A采样点年均温度重建
        6.1.2 B采样点年均温度重建
        6.1.3 C采样点年均温度重建
    6.2 年均降水量重建
        6.2.1 A采样点年均降水量重建
        6.2.2 B采样点年均降水量重建
        6.2.3 C采样点年均降水量重建
    6.3 年均风速重建
        6.3.1 A采样点年均风速重建
        6.3.2 B采样点年均风速重建
        6.3.3 C采样点年均风速重建
    6.4 塔南地区气候变化对比分析
        6.4.1 与单一指标重建气候差异
        6.4.2 与相关地区气候变化异同点
        6.4.3 标准化序列与重建序列对比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
    7.3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二)

(5)他念他翁山中段晚更新世以来冰期序列与冰川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现状
    1.2 第四纪冰川测年法应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选题依据与目的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拟解决的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区位概况
    2.2 地质概况
    2.3 气候特征
3 现代冰川及冰川地貌分布概况
    3.1 现代冰川概况
    3.2 冰川地貌概况
        3.2.1 冰川侵蚀地貌特征
        3.2.2 冰川堆积地貌特征
4 研究方法
    4.1 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法
        4.1.1 基本原理
        4.1.2 影响因素分析
    4.2 OSL测年法
        4.2.1 环境辐射剂量率(Dy)的测定
        4.2.2 等效剂量(De)的测定
    4.3 ESR测年法
        4.3.1 环境剂量的确定
        4.3.2 等效剂量的确定
5 第四纪冰川测年结果
    5.1 ~(10)Be样品采集与处理
        5.1.1 样品采集
        5.1.2 前处理与测试
        5.1.3 ~(10)Be年代结果
    5.2 OSL年代学样品采集与结果
    5.3 ESR年代学样品采集与结果
    5.4 他念他翁山中段冰川沉积物年代结果
        5.4.1 曲扎槽谷与青古隆槽谷冰川沉积物年代结果分析
        5.4.2 觉曲槽谷冰川沉积物年代结果分析
        5.4.3 如曲槽谷冰川沉积物年代结果分析
6 他念他翁山中段冰期序列与区域对比
    6.1 冰期序列
    6.2 区域对比
7 他念他翁山中段冰川规模重建
    7.1 基本原理
    7.2 基于GLaRe工具冰川规模重建方法
    7.3 他念他翁山中段冰川规模重建结果
    7.4 冰川规模的区域对比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INS/DVL组合导航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水下航行器发展历史及现状
    1.3 水下导航技术发展现状
    1.4 INS/DVL组合导航研究及发展现状
    1.5 论文内容安排
第2章 基础理论知识
    2.1 本文相关坐标系定义
    2.2 DVL工作原理
    2.3 DVL的分类和精度
    2.4 影响DVL测速精度的因素
    2.5 组合导航算法
    2.6 可观测性分析方法
        2.6.1 可观测性的解析分析方法
        2.6.2 基于奇异值的可观测度分析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DVL测速误差的标定和修正技术
    3.1 DVL的误差标定
        3.1.1 基于Kalman滤波器的标定方法
        3.1.2 基于可观测性分析的标定机动方式设计
        3.1.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2 姿态角动态引入的DVL测速误差修正
        3.2.1 航向角动态对于DVL测速精度的影响
        3.2.2 俯仰角动态对于DVL测速精度的影响
        3.2.3 横滚角动态对于DVL测速精度的影响
        3.2.4 姿态角动态引入的DVL测速误差修正方法
    3.3 半实物仿真实验
        3.3.1 仪器误差的提取方法
        3.3.2 实验数据的构造
        3.3.3 实验与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DVL辅助下的INS动基座初始对准技术
    4.1 惯性系对准方法
        4.1.1 Wahba问题
        4.1.2 惯性系对准原理
        4.1.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2 DVL辅助下的INS对准精度分析
        4.2.1 基于Kalman滤波器的精对准方法
        4.2.2 基于先验知识的可观测性解析分析方法
        4.2.3 精度分析和极限精度计算
        4.2.4 提高对准精度的机动方式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DVL受限数量波束可用条件下的组合导航方法
    5.1 INS/DVL紧组合导航方式
    5.2 DVL受限数量波束可用条件下的INS/DVL/PS组合导航
        5.2.1 “?”配置DVL受限数量波束可用条件下的组合导航
        5.2.2 “+”配置DVL受限数量波束可用条件下的组合导航
    5.3 半实物仿真实验
        5.3.1 Sea PILOT1200k Hz DVL波束量测测试
        5.3.2 实验与结果分析
    5.4 INS/DVL组合导航的精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7)磁性界面起伏迭代反演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磁性界面正反演方法原理
    2.1 磁性界面有限单元法正演
    2.2 空间域磁性界面迭代反演法
    2.3 磁性界面迭代反演的关键技术
        2.3.1 界面平均深度的确定
        2.3.2 迭代法位场向下延拓
第三章 磁性界面迭代反演方法程序设计
    3.1 输入输出数据格式设计
        3.1.1 平面位场数据输入格式
        3.1.2 平面位场数据输出格式
    3.2 磁性界面迭代反演方法程序设计
    3.3 求取平均深度方法程序设计
    3.4 位场向下延拓迭代法程序设计
第四章 理论模型试算
    4.1 单一磁性界面模型反演
    4.2 多磁性界面模型反演
第五章 实际资料处理及解释
    5.1 研究区概况
    5.2 岩石物性特征
    5.3 磁性界面起伏反演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磁传感器的交通车辆检测与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地磁车辆检测原理及系统平台构建
    2.1 地磁车辆检测原理
        2.1.1 地磁场概述
        2.1.2 车辆的地磁扰动现象
        2.1.3 磁阻效应
    2.2 地磁车辆检测系统平台构建
        2.2.1 地磁车辆检测系统平台设计
        2.2.2 地磁车辆检测系统平台优化
第三章 单车道车辆检测算法
    3.1 地磁信号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3.1.1 地磁信号预处理
        3.1.2 地磁信号特征提取
    3.2 自适应阈值车辆检测算法
        3.2.1 基准值漂移现象及自适应阈值
        3.2.2 自适应阈值状态机算法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相邻车道干扰排除算法
    4.1 干扰来源分析及干扰排除预处理
        4.1.1 干扰来源分析
        4.1.2 干扰排除预处理
    4.2 基于CART决策树的相邻车道干扰排除算法
        4.2.1 CART决策树基本原理
        4.2.2 特征提取与干扰排除的实现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车辆分类算法
    5.1 车辆类型划分标准
    5.2 车辆信号截取与特征提取
        5.2.1 车辆信号截取
        5.2.2 车辆信号特征提取
    5.3 基于KNN的车辆分类算法
        5.3.1 KNN基本原理
        5.3.2 车辆分类的实现
    5.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车辆分类算法
        5.4.1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5.4.2 车辆分类的实现
    5.5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1 基于KNN的车辆分类算法实验结果与分析
        5.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车辆分类算法实验结果及分析
        5.5.3 两种算法实验结果对比及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磁性基底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空间域磁性基底正、反演方法
    2.1 空间域磁性界面磁力异常正演方法
    2.2 空间域常磁性界面迭代反演方法
    2.3 程序流程图
第三章 模型试算
    3.1 正演模型试算
    3.2 反演模型试算
第四章 实际资料处理
    4.1 研究区概况
    4.2 岩石物性特征
    4.3 低纬度化极
    4.4 磁性基底反演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主要储粮害虫趋色性及其粘虫色板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主要储粮害虫及其危害
        1.1.2 害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2 害虫趋色性机理
    1.3 害虫趋色性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趋色性害虫种类
        1.3.2 害虫趋色性的主要应用方向
        1.3.3 害虫趋色性应用技术研究现状
        1.3.4 影响粘虫色板诱捕效果的因素
    1.4 课题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主要储粮害虫自然活动规律观察
        1.4.2 主要储粮害虫趋色性研究
        1.4.3 粘虫色板实仓应用方法研究
        1.4.4 基于粘虫色板的实仓虫情检测及害虫动态发展规律应用研究
第二章 储粮害虫自然活动规律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试验方法及步骤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赤拟谷盗昼夜自然活动规律
        2.3.2 杂拟谷盗昼夜自然活动规律
        2.3.3 嗜卷书虱昼夜自然活动规律
        2.3.4 无色书虱昼夜自然活动规律
        2.3.5 米象昼夜自然活动规律
        2.3.6 玉米象自然活动规律
        2.3.7 不同方向对印度谷螟自然活动规律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储粮害虫对不同颜色趋向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赤拟谷盗对8种颜色的趋向性
        3.3.2 杂拟谷盗对8种颜色的趋向性
        3.3.3 嗜卷书虱对8种颜色的趋向性
        3.3.4 无色书虱对8种颜色的趋向性
        3.3.5 米象对8种颜色的趋向性
        3.3.6 玉米象对8种颜色的趋向性
        3.3.7 印度谷螟对8种颜色的趋向性研究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粘虫色板实仓应用方法及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昆虫鉴定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粘虫色板在仓内不同布放位点诱集效果
        4.3.2 粘虫色板诱捕效果及与其它监测方法的比较
        4.3.3 蓝色和黄色粘虫色板诱集储粮害虫差异性
        4.3.4 粘虫色板不同悬挂高度对印度谷螟诱集效果影响研究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粘虫色板的实仓虫情检测及害虫动态发展规律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粘虫色板实仓监测书虱日活动规律研究
        5.3.2 南宁沙井粮库稻谷粮堆表层的储粮害虫发生规律
        5.3.3 粘虫色板监测惰性粉对印度谷螟防治效果评价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湛江地磁场的测定及其结果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琼北南渡江流域北海组地层底部的26Al/10Be埋藏年代研究[D]. 祁晓.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水的存在形式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性影响的试验研究[D]. 张目极.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3]鄱阳湖晚第四纪一次高湖面事件的光释光定年研究[D]. 孙艳.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4]红柳沙包环境代用指标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环境变化研究中的优选应用[D]. 张硕.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5]他念他翁山中段晚更新世以来冰期序列与冰川规模研究[D]. 李亚鹏.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0)
  • [6]INS/DVL组合导航关键技术研究[D]. 刘沛佳.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7]磁性界面起伏迭代反演方法[D]. 姚攀. 长安大学, 2017(03)
  • [8]基于磁传感器的交通车辆检测与分类研究[D]. 王卿. 苏州大学, 2017(04)
  • [9]磁性基底反演[D]. 张超. 长安大学, 2016(02)
  • [10]主要储粮害虫趋色性及其粘虫色板应用技术研究[D]. 齐艳梅. 河南工业大学, 2015(07)
湛江地磁场测量及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