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r18Ni9Ti钢的低温拉伸变形行为

1Cr18Ni9Ti钢的低温拉伸变形行为

一、1Cr18Ni9Ti钢的低温拉伸变形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党苏武[1](2021)在《野外环境下Fe314集约化激光增材修复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装备修复领域一种先进的维修方法,激光增材修复技术凭借其独有的技术特点,十分适合用于野外环境下装备的维修保障。但是面对野外装备失效零件的材质多样性特点以及维修高时效性要求,激光增材修复技术无法采用同一种材料对失效零件进行修复,仍然存在修复材料种类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基于激光增材修复技术,展开了采用一种材料(Fe314)修复多种不同材质零件的集约化激光增材修复研究。本研究有助于提高野外增材修复装备的机动性与灵活性,降低野外受损装备的修复成本,扩展激光增材修复技术在野外环境的适用范围,促进激光增材修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首先,本文通过对Fe314修复层试件密度、元素组成、缺陷特征、微观组织以及力学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不同气氛环境(氮气氛围、空气氛围)对激光增材成形Fe314修复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发现不同气氛环境对激光增材成形Fe314修复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较小,得出在野外空气氛围环境下采用Fe314进行激光增材修复是可行的,同时获得了激光增材成形Fe314修复层的组织以及力学性能,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为确保修复材料与不同材质基体良好结合,本文基于激光增材成形Fe314工艺参数展开工艺匹配性研究。以结合面附近缺陷分布、微观组织分布、硬度分布规律以及元素梯度为评价指标,对Fe314与10#钢、45#钢、1Cr18Ni9Ti不锈钢、40Cr结构钢以及65Mn弹簧钢5种不同基体的工艺匹配性进行评价,得到了对应的最佳匹配工艺参数,对集约化激光增材修复力学性能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最后,采用最佳匹配工艺参数进行集约化激光增材修复实验研究,研究修复力学性能,观察断口形貌,对修复后试件的力学行为、断裂原因以及力学匹配性进行分析。通过判断修复力学性能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基体力学性能的90%),来验证最佳匹配工艺参数的有效性,并获得集约化激光增材修复工艺参数。

杨艳羽,徐铭泽,李彤,赵变玲[2](2021)在《辐射式延时点火具传火管失效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理论计算、试验数据对影响辐射式延时点火具传火管失效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隔板材料热处理方法是影响传火管失效的主要因素。采用Matlab软件,得到了不同热处理方法在不同温度下隔板材料1Cr18Ni9Ti不锈钢力学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随着温度的升高,抗拉强度和条件屈服强度都逐渐降低,且抗拉强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伸长率、断面收缩率和冲击韧性的变化趋势为先减小、再增大。

宁双[3](2020)在《低温环境金属橡胶密封系统热固耦合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液氢、液氧燃料在航天领域的广泛使用,对应用于低温环境的密封件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金属橡胶材料是一种耐高低温、高压、抗腐蚀的均质多孔弹性材料,将其用于解决航空航天领域中苛刻工况下的密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金属橡胶与其他材料结合可以制备多种包覆层型的金属橡胶密封件,其密封性能与工作时的回弹性能和密封界面之间的接触应力分布密切相关,而这两方面又都受密封件本身力学性能的影响。目前低温对金属橡胶密封件回弹性能的影响尚未明确,且当密封件被用于密封低温介质时,在温度载荷与力学载荷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热固耦合变形会影响到密封界面的接触应力分布。故本文针对低温环境下金属橡胶密封件的力学性能、回弹性能以及热固耦合变形对密封界面接触应力分布的影响开展了试验和仿真研究。本文对金属橡胶密封件的组成部分—包覆层和金属橡胶内芯分别开展了低温试验研究。对金属橡胶试样进行了低温迟滞特性试验,分析了其迟滞回线、弹性模量以及能量耗散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完成了包覆层低温拉伸试验,对其常温及低温环境下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建立了金属橡胶密封件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了降温过程的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20℃(常温)~-50℃范围内,密封件本身热膨胀特性所引起的变形对其回弹性能影响很小;对其进行了不同温度、不同压缩率的压缩回弹过程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其回弹性能与工作时压缩率密切相关,在常温~-50℃范围内,回弹率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对比了各温度下回弹过程中接触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金属橡胶密封件压缩过程顺序耦合和完全耦合热固耦合仿真分析,建立了顺序热固耦合仿真计算流程;根据金属橡胶密封件应用工况建立了金属橡胶密封系统有限元模型;利用顺序耦合仿真方法对模型进行不同工况的仿真分析,研究了密封系统的温度场和热固耦合变形,分析了密封件与上、下法兰盘密封界面处接触应力分布,得到了密封界面之间的接触应力分布随密封介质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密封界面之间接触应力分布宽度及接触应力最大值对泄漏率的影响。

姜雨薇[4](2019)在《基于丝材特性的金属橡胶密封件性能分析及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金属橡胶材料(Metal Rubber,MR)在高温高压等环境下因其金属和橡胶的双重特性而具备优越的性能,因此将其应用于密封领域有助于解决苛刻工况下的密封难题。由于金属橡胶材料具有非线性和各向异性特征,将其作为密封件的内芯从而增强密封性能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且由不同金属丝丝材制成的金属橡胶被用来适用于特殊的密封环境,但丝材特性对金属橡胶材料性能的影响尚未清晰。故本文针对金属橡胶密封件,进行MR弹性体在密封件中的作用机制及丝材特性对金属橡胶的性能影响的理论及试验研究。首先,根据密封工况需求,选取四种牌号的金属丝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特性对金属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完成了四种丝材的金属橡胶试样静态试验,对比了其力学性能差异;完成了四种材料的销盘摩擦试验、金属丝拉伸试验和螺旋卷拉伸试验;分析了不同丝材特性对金属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运用三维X射线显微镜分析了金属橡胶内部螺旋卷纠缠分布规律;分析了金属丝力学性能对螺旋卷刚度影响及载荷对材料摩擦特性影响;基于正态分布函数建立了包含丝材特性的金属橡胶的力学数学模型。利用该数学模型描述了丝材特性对金属橡胶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能够以该模型为基础对其他丝材进行推广应用。其次,根据金属橡胶密封件的接触特征,利用ABAQUS建立了金属橡胶密封件、金属C形圈及金属O形圈的有限元接触模型,运用仿真计算结果分析了其在不同压缩率下接触性能的变化规律;对比了三种不同型式密封件的接触应力分布规律,分析了MR弹性体在变形过程中对密封件塑性形变及接触状态的影响,明确了其在密封件工作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最后,对不同结构参数的金属橡胶密封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借助神经网络材料建模法描述了不同丝材金属橡胶的力学性能,对四种丝材构成的密封件进行不同工况下的仿真计算,分析了其接触状态及塑性形变,明确了丝材特性对金属橡胶密封件接触性能的影响规律;制备了四种不同丝材的金属橡胶密封件并进行了静态力学性能试验;分别对不同丝材的密封件进行了不同工况下的泄漏试验,得到了其泄漏率,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

陈权[5](2019)在《基于Simufact welding的20/0Cr18Ni9异种金属焊接模拟研究》文中指出20钢常用于石油化工、能源等工业管道材料,而0Cr18Ni9不锈钢常用于耐腐蚀环境。为节约成本,一般OCr18Ni9用于管道接头关键部位,而其余位置采用普通碳钢,所以20钢与0Cr18Ni9连接至关重要。目前20/0Cr18Ni9之间的连接问题在于接头组织问题、腐蚀问题及残余应力问题。由于实验条件及方法的局限性,关于残余问题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并且20/0Cr18Ni9异种金属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及变形还未有系统的研究。故此,采用有限元方法对20/0Cr18Ni9异种金属焊接开展应力场及变形研究,有助于弥补残余问题研究的不足,同时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Simufactwelding有限元仿真软件,采用实际研究与数值模拟两种方式,设计了热输入、层间温度以及环境温度单一因素对焊接接头影响,以及多焊接参数组合下的正交试验,研究了 6mm厚的20/0Cr18Ni9板材的应力场及变形结果。研究表明随着热输入的增加,残余应力及变形均增加;随着层间温度的增加,残余应力增加而变形略微降低;随着环境温度的增加,残余应力降低而变形略微增加。多焊接参数组合下的应力场结果显示每个模型应力分布大体相似,最大应力出现在熔合区,且纵向残余应力明显大于横向残余应力,而Case7(热输入Q3、层间温度50℃、环境温度65℃)模型获得了最小应力分布。变形结果分析显示最小变形在Case3(热输入Q1、层间温度250℃、环境温度65℃),而最大变形出现在Case9(热输入Q3、层间温度250℃、环境温度20℃)。最后选取Case4(热输入Q2、层间温度50℃、环境温度20℃)模型开展了实际试验,验证了残余应力及变形,结果显示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匹配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相应选取Case4模型开展热处理研究,设计了热处理温度、保温时间以及冷却速度的正交试验。研究表明不同热处理之后,各组模型残余应力均发生了明显的降低,对应的极值应力也发生了降低。而每个区域应力变化存在明显不同,即横向残余应力降低幅度明显大于纵向残余应力降低幅度,20钢侧应力降低幅度明显大于0Cr18Ni9侧应力降低幅度。变形结果表明热处理后各组模型变形量不大。最后采用热处理中的Case4(热处理温度300℃、保温时间30min、冷却速度150℃/h)模型开展残余应力结果验证,结果显示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匹配较好,验证了热处理模型的可靠性。焊接参数正交试验结果显着性影响分析表明,热输入对应力及变形结果影响最大且具有显着性影响,层间温度影响次之,且对部分残余应力及变形具有显着性影响,环境温度影响最小,且无显着性影响。热处理显着性影响结果显示,热处理温度对应力降低及变形具有最大的影响,且具有显着性影响,而冷却速度次之,最小为保温时间。

王天佑[6](2019)在《15CrMo-1Cr18Ni9Ti异种钢UNGW接头热时效时的微观组织演变及高温蠕变性能》文中提出随着厚壁异种钢焊接结构在机械、电力、化工及核工业等大型工业行业的普遍应用,人们对厚壁异种钢的焊接效率、焊接成本、焊接接头在不同情况下的性能,特别是焊接接头在高温下的蠕变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得厚壁异种钢焊接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并且还能更进一步改善厚壁异种钢焊接接头的高温蠕变性能,已经成为研究者和生产厂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超窄间隙焊接技术(UNGW)具有低热输入、高效、低成本、残余应力小等优点,因而在厚壁工件的焊接方面具有比常规窄间隙焊接更加显着的优势。因此,将超窄间隙焊接应用于厚壁异种钢,研究其焊接接头在热时效时的组织结构变化和高温蠕变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采用H1Cr24Ni13和NiCrMo-3两种焊丝,利用细颗粒焊剂约束的脉冲电弧进行15CrMo和1Cr18Ni9Ti厚壁异种钢的超窄间隙焊接,并将焊接接头在250℃、450℃、650℃三种不同温度下进行不同时间的热时效;利用光学显微分析、能谱分析、显微硬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不同热时效过程中焊接接头的组织结构演变,同时考察了焊接接头的高温蠕变性能。填充H1Cr24Ni13奥氏体不锈钢焊丝的焊接接头其焊态(未时效处理)时靠近熔合线一侧的焊缝区冷却速度快,凝固模式为AF模式,胞状晶发达,显微组织由奥氏体和少量铁素体组成;填充的NiCrMo-3焊丝由于其Ni元素含量高,所以无论冷却速率多大,焊缝的凝固模式为A模式,为全奥氏体组织。随着时效温度的增加,当填充H1Cr24Ni13奥氏体不锈钢焊丝的温度增加至250℃、450℃时,熔合线焊缝一侧组织为奥氏体与少量铁素体,组织形态为胞状晶;熔合线一侧为铁素体和少量珠光体。当温度增加至650℃时,熔合线母材一侧显微组织原子的扩散能增加,母材晶粒长大,片状渗碳体颗粒化,产生了颗粒状渗碳体;选用NiCrMo-3镍基合金焊丝作为填充材料时,熔合线一侧热影响区由铁素体与珠光体组成,由于镍含量高,凝固模式为A模式,组织为全奥氏体。与奥氏体不锈钢焊丝相比,时效时间的增加对热影响区组织与凝固过渡层的影响不明显。利用能谱分析仪对填充H1Cr24Ni13的异种钢焊接接头的熔合线两侧进行先扫描分析得,随着时效时间的增加,原子扩散不断进行,使得Fe、Cr、Ni三种元素在熔合线附近的浓度梯度不断下降;由于镍基合金中镍含量相对较多,当选用NiCrMo-3作为异种钢UNGW焊接的焊丝时,Cr、Ni等元素显着增加,Fe元素减少,母材熔合线两侧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元素浓度梯度,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碳的扩散迁移,以提高焊接接头的质量。通过对不同时效温度与时间下两种不同填充材料的焊接接头熔合线附近的硬度值进行测量和分析发现,母材区的硬度值低于焊缝中心区的硬度;且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显微硬度曲线中峰值在减小,熔合线一侧母材与焊缝区的硬度值均下降;填充镍基合金焊丝熔合线两侧的硬度也存在着差异,但与填充H1Cr24Ni13焊丝接头相比,母材与焊缝之间的硬度差值小于奥氏体不锈钢焊丝的硬度差,即采用高镍含量的填充材料能有效改善焊接接头的硬度分布,减少其断裂趋势。本文采用对四种不同外加应力下的接头进行高温蠕变实验,可知外加应力不同,试样会经历三种不同的蠕变阶段,随着外加应力的降低,稳态蠕变阶段时间增加,使得接头蠕变性能更好;试样的外加应力大于最大弹性力时,会产生永久性变形;且当外力超过载荷峰值时,试样会产生“缩颈”现象,进而产生断裂。综上可知,选用H1Cr24Ni13奥氏体不锈钢与NiCrMo-3镍基合金焊丝进行异种钢UNGW焊接,提高Ni元素的含量,可改善焊接接头中凝固过渡层的宽度,由此获得性能良好的焊接接头;通过高温蠕变实验后所得数据可知,减少应力增加,使得断裂趋势下降,可获得力学性能优良的超窄间隙焊接接头。同时,该项研究将为优化异种钢焊接工艺,补充异种钢焊接性理论,并最终实现异种钢UNGW的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验基础。

左炉[7](2019)在《渗铝复合激光冲击处理对太阳能热发电换热管用321不锈钢高周疲劳行为的影响》文中认为太阳能热发电站中储热系统的运用可解决太阳能因昼夜、四季交替而无法连续稳定供应的问题。321不锈钢作为一种韧性好的含Ti奥氏体不锈钢,被广泛运用于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换热管等重要部件。AlSi12合金因导热储热性能优良且来源丰富,被认为是最理想的高温相变储热材料之一。在实际运用中,AlSi12合金自重和热膨胀产生的循环载荷将导致储热系统换热管发生疲劳破坏,并且熔融AlSi12合金的腐蚀会加速换热管的断裂失效。渗铝能够有效提高材料的抗熔融铝液腐蚀性能,但单一渗铝工艺无法满足换热管力学性能要求,而激光冲击强化是一种有效强化材料力学性能的表面改性工艺,因此本研究采用粉末包埋渗铝复合激光冲击强化工艺对321不锈钢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研究了材料的高温拉伸行为、高周疲劳行为及熔融AlSi12合金腐蚀-高周疲劳行为,从表面参数、断口分析等角度揭示不同环境和加载方式下表面改性对材料失效机制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分析渗铝321不锈钢的微观组织、显微硬度、XRD及表面粗糙度,发现渗铝后,渗层结合紧密,分层明显,从表面至基体分别是最外层Al2O3薄膜、过渡层Fe-Al金属间化合物(FeAl、FeAl2、Fe3Al)、内渗层Al(Fe,Cr)固溶体。渗铝321不锈钢渗层硬度高于321不锈钢,而其基体略微软化,退火后,渗层厚度增加且材料整体硬度提高。渗铝和退火后,材料的表面粗糙度增加。随着激光功率密度和冲击次数的增加,渗铝321不锈钢的表面粗糙度和渗层显微硬度均增加。(2)通过研究渗铝、退火对321不锈钢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发现渗铝及渗铝退火均导致屈服强度、抗拉强度降低,渗铝后材料延伸率大幅下降,但退火后材料延伸率大幅提高。激光冲击后渗铝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均有提高,其中激光密度为6.59 GW/cm2的三次冲击渗铝321不锈钢拉伸性能最佳。(3)与321不锈钢相比,渗铝321不锈钢、渗铝后退火321不锈钢的高周疲劳寿命出现数量级下降,经过激光冲击强化处理后,渗铝321不锈钢的疲劳寿命提升,总体上,疲劳寿命随冲击次数和功率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激光密度为6.59 GW/cm2三次冲击渗铝321不锈钢的高周疲劳性能最佳。从断裂方式来看,无论是经过渗铝、退火还是激光冲击强化处理,过渡层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断裂方式为:Fe3Al相为穿晶解理断裂,FeAl相为沿晶断裂;内渗层Al(Fe,Cr)固溶体的断裂方式为脆性解理断裂。(4)在熔融AlSi12合金环境中,321不锈钢受到严重腐蚀,高周疲劳寿命大幅下降。但渗铝321不锈钢的疲劳寿命几乎不受熔融AlSi12环境影响,其疲劳断裂机制与处于高温空气环境中的试样断裂机制相似。冲击密度为6.59GW/cm2的三次冲击渗铝321不锈钢抗熔融AlSi12合金腐蚀-疲劳性能最佳。

李游游[8](2018)在《不同处理方法对1Cr18Ni9Ti钢拉伸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在相同的拉伸条件下不同处理状态对1Cr18Ni9Ti钢拉伸性能的影响,并利用金相显微镜对不同处理状态下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利用SEM对拉伸断口形貌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表明:经过稳定化处理后的1Cr18Ni9Ti钢,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明显下降。经过深冷处理的1Cr18Ni9Ti钢,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延伸率略微提升。不同处理状态1Cr18N i9Ti钢所有拉伸试样均属于韧性断裂,经过固溶处理后1Cr18N i9Ti钢再进行深冷处理的过程中均有马氏体的生成,但因深冷温度较高马氏体转变不完全。

于源[9](2016)在《AlCoCrFeNi-X(X=Cu,Ti0.5)高熵合金在H2O2中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高浓度过氧化氢是一种理想的绿色推动系统用燃料,具有强氧化性,在传统合金中与之相容的材料不多,现有的材料难以满足良好相容性能和优异摩擦磨损性能的共同要求。高熵合金,打破了传统的合金设计理念,其独特的结构特点能够同时满足耐腐蚀和耐磨损要求,在高浓度过氧化氢溶液中具有工程应用潜力。本文以AlCoCrFeNiCu和AlCoCrFeNiTi0.5两种高熵合金为研究对象,对高熵合金的结构特征、摩擦磨损行为、过氧化氢介质中的腐蚀行为和腐蚀磨损行为开展了系统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结合TEM与XRD,确定了AlCoCrFeNiTi0.5合金的结构由Fe-Cr固溶体和(Al,Ti)Ni金属间化合物的二次固溶体构成。AlCoCr FeNiCu合金中形成了Cu基的FCC固溶体结构。AlCoCrFeNiTi0.5合金的屈服强度、断裂强度、压缩塑性、硬度均高于AlCoCrFeNiCu合金。(2)不同浓度H2O2溶液中的电化学试验发现高熵合金的腐蚀电位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腐蚀电流随浓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90%H2O2溶液中的浸泡试验表明高熵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比1Cr18Ni9Ti不锈钢差,消除富Cu相、减少枝晶间相或进行预浸泡处理均能有效地提高其耐腐蚀性能。(3)干摩擦试验表明高熵合金具有优异的耐磨损性能,AlCoCr FeNiTi0.5合金的耐磨损性能优于传统耐磨轴承钢AISI 52100,且磨损率受载荷和滑动速率的影响小;AlCoCr FeNiCu合金的耐磨损性能比AlCoCrFeNiTi0.5合金的差。油润滑下的摩擦实验表明,在齿轮油润滑下,轻微的裂纹和剥落沿着合金磨损表面的枝晶间区域分布;而在MACs(多取代环戊烷)润滑下,高载下剥落行为加剧。(4)高熵合金与不同配副在去离子水和H2O2溶液中的摩擦磨损试验结果显示:与1Cr18Ni9Ti不锈钢和ZrO2陶瓷对磨,高熵合金的磨损失重大;与Si3N4和Si C陶瓷对磨,高熵合金的磨损失重小。相比在去离子水中,1Cr18Ni9Ti不锈钢在H2O2溶液中的磨损加重,高熵合金/Zr O2陶瓷摩擦副在H2O2溶液中的摩擦学性能劣化;由于Si3N4和SiC陶瓷表面的摩擦化学反应,高熵合金/Si3N4陶瓷和高熵合金/SiC陶瓷摩擦副在H2O2溶液中的摩擦学性能得到改善。(5)高熵合金/Si3N4陶瓷摩擦副的腐蚀磨损试验结果表明:该摩擦副的腐蚀磨损行为受高熵合金与Si3N4陶瓷的粘着及Si3N4陶瓷表面摩擦化学反应形成的保护层之间的竞争过程所控制;腐蚀磨损行为随H2O2溶液浓度的提高而减弱,随载荷和滑动速率的增大而加剧。基于合金结构对粘着、表面粗糙度和磨屑数量的影响,两种高熵合金表现了不同的腐蚀磨损行为:在低浓度的H2O2溶液中,AlCoCrFeNiTi0.5合金比AlCoCrFeNiCu合金的摩擦系数较高,但磨损失重较小;AlCoCrFeNiTi0.5合金的摩擦磨损随着滑动速率的增大,呈逐渐加剧趋势,而AlCoCrFeNiCu合金的摩擦磨损在滑动速率增大到1.15 m/s时突然加剧;载荷对AlCoCrFeNiCu合金的腐蚀磨损行为影响显着,而对AlCoCr FeNiTi0.5合金影响轻微。高熵合金的强度越高,与Si3N4陶瓷配副时界面的结合力越弱,则该摩擦副的耐腐蚀磨损性能越为优异。(6)高熵合金/SiC陶瓷摩擦副的腐蚀磨损试验结果显示:该摩擦副在高载高速下依然能够表现低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高浓度的H2O2溶液中,SiC陶瓷表面的孔洞保持尖锐的边缘,磨合后容易发生摩擦系数的波动;载荷的增大使合金表面的化学吸附膜更致密,从而减小了摩擦系数;滑动速率的增大能够加速SiC陶瓷表面的摩擦化学反应,形成更多的水解层,减少了摩擦系数的波动,但同时加速了H2O2的分解,形成了更多的气泡,增大了摩擦系数。低载下,腐蚀严重的AlCoCrFeNiCu合金表现了相对高的摩擦系数。高熵合金的耐腐蚀性能越强,与硅类胶体的化学吸附力越强,则该摩擦副的耐腐蚀磨损性能越优异。

刘贺[10](2016)在《典型金属管材弯曲滞后回弹的试验研究与有限元模拟》文中研究指明金属管材因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多功用性和适于实现轻量化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仪表等领域。回弹是管材加工卸载后必然产生的现象,大量试验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形件还将发生持续的“滞后回弹”,导致尺寸精度降低,影响装配,甚至产生安全隐患。目前,人们对滞后回弹本身及其产生原因仍处于初级认知阶段,但它对精密成形和精确制造工程的危害则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将成为精密制造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航空航天用1Cr18Ni9Ti不锈钢管和5A03防锈铝管的变形滞后回弹为背景,基于弹塑性和黏弹性力学理论,开展了两种管材拉伸和弯曲滞后回弹的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研究。两种管材单轴拉伸滞后回弹试验结果表明,滞后回弹量均随预应变量和变形速率增大而增大,滞后回弹曲线存在局部的波动,分为快速回弹和缓慢回弹两个阶段,1Cr18Ni9Ti较5A03更快进入滞后回弹第二阶段。管材弯曲滞后回弹试验发现,回弹角在卸载后的105s内快速增大,随后趋于稳定。相对弯曲半径相同时,滞后回弹角度随管材直径增大而增大,趋于稳定的时间基本一致;管径相同时,滞后回弹角度及滞后回弹趋于稳定的时间随相对弯曲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低温去应力退火能够促进1Cr18Ni9Ti弯管残余应力的提前释放,进而导致滞后回弹的提前发生。基于单轴拉伸试验结果构建了1Cr18Ni9Ti管双耗散黏弹塑性材料模型;对5A03管的应力松弛曲线进行Prony级数拟合,构建了Wiechert黏弹性材料模型;基于单轴蠕变试验,构建了两种材料的蠕变模型本构关系。并确定了各模型的材料参数。采用双耗散黏弹塑性材料模型和七参数Wiechert黏弹性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1Cr18Ni9Ti和5A03管单轴拉伸滞后回弹的模拟结果与试验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吻合良好,模拟滞后回弹量达到试验值的70%以上。1Cr18Ni9Ti不锈钢管回转牵引弯曲滞后回弹的模拟结果在变化趋势上与试验测量结果基本一致,回弹量接近试验值的73%。经初步分析认为,由于变形卸载后的弹性回复,不同组合单元中的残余应力驱动黏弹性组件持续缓慢变形,是导致滞后回弹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1Cr18Ni9Ti钢的低温拉伸变形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Cr18Ni9Ti钢的低温拉伸变形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野外环境下Fe314集约化激光增材修复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激光增材修复研究现状
        1.2.2 结合面研究现状
        1.2.3 主要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2 实验材料、设备及表征测试方法
    2.1 修复材料
        2.1.1 修复层材料
        2.1.2 基体材料
    2.2 实验设备及工艺
    2.3 表征及测试方法
        2.3.1 微观结构表征
        2.3.2 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气氛环境对激光增材成形Fe314 修复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3.1 成分过冷与元素成分的作用机制
    3.2 气氛环境对激光增材成形Fe314 修复层组织形貌的影响
        3.2.1 Fe314 修复层形貌特征
        3.2.2 Fe314 修复层微观组织
    3.3 气氛环境对激光增材成形Fe314 修复层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 硬度分布规律
        3.3.2 拉伸力学性能
        3.3.3 拉伸断口形貌
    3.4 本章小结
4 野外环境下Fe314 集约化激光增材修复工艺匹配性研究
    4.1 结合面处热失配性
    4.2 Fe314 激光增材修复10#钢工艺匹配性研究
        4.2.1 结合面微观形貌
        4.2.2 结合面两侧硬度分布规律
        4.2.3 结合面两侧元素梯度
    4.3 Fe314 激光增材修复45#钢工艺匹配性研究
        4.3.1 结合面微观形貌
        4.3.2 结合面两侧硬度分布规律
        4.3.3 结合面两侧元素梯度
    4.4 Fe314 激光增材修复1Cr18Ni9Ti不锈钢工艺匹配性研究
        4.4.1 结合面微观形貌
        4.4.2 结合面两侧硬度分布规律
        4.4.3 结合面两侧元素梯度
    4.5 Fe314 激光增材修复40Cr合金钢工艺匹配性研究
        4.5.1 结合面微观形貌
        4.5.2 结合面两侧硬度分布规律
        4.5.3 结合面两侧元素梯度
    4.6 Fe314 激光增材修复65Mn弹簧钢工艺匹配性研究
        4.6.1 结合面微观形貌
        4.6.2 结合面两侧硬度分布规律
        4.6.3 结合面两侧元素梯度
    4.7 本章小结
5 野外环境下Fe314 集约化激光增材修复力学性能研究
    5.1 修复层与基体结合面处的力学行为与断裂行为
        5.1.1 力学行为
        5.1.2 断裂行为
    5.2 Fe314 激光增材修复10#钢力学性能研究
        5.2.1 结合面两侧硬度分布规律
        5.2.2 拉伸力学性能
        5.2.3 断口分析
    5.3 Fe314 激光增材修复45#钢力学性能研究
        5.3.1 结合面两侧硬度分布规律
        5.3.2 拉伸力学性能
        5.3.3 断口分析
    5.4 Fe314 激光增材修复1Cr18Ni9Ti不锈钢力学性能研究
        5.4.1 结合面两侧硬度分布规律
        5.4.2 拉伸力学性能
        5.4.3 断口分析
    5.5 Fe314 激光增材修复40Cr合金钢力学性能研究
        5.5.1 结合面两侧硬度分布规律
        5.5.2 拉伸力学性能
        5.5.3 断口分析
    5.6 Fe314 激光增材修复65Mn弹簧钢力学性能研究
        5.6.1 结合面两侧硬度分布规律
        5.6.2 拉伸力学性能
        5.6.3 断口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辐射式延时点火具传火管失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传火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1 传火管的结构组成
    1.2 点火具的工作原理
2 传火管的失效因素
    2.1 零件因素
        2.1.1 常规条件下的力学性能试验
        2.1.2 极端条件下的发火性能试验
    2.2 装配因素
    2.3 隔板因素
        2.3.1 隔板厚度
        2.3.2 隔板材料
        2.3.2.1 隔板材料的力学性能
        2.3.2.2 试验验证
3 结论

(3)低温环境金属橡胶密封系统热固耦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密封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金属橡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金属橡胶密封件低温力学性能分析
    2.1 金属橡胶低温力学性能试验
        2.1.1 金属橡胶试样制备
        2.1.2 金属橡胶试样低温迟滞特性试验
    2.2 金属橡胶低温力学性能分析
        2.2.1 金属橡胶低温迟滞特性规律分析
        2.2.2 金属橡胶弹性模量规律分析
        2.2.3 低温对金属橡胶能量耗散系数影响分析
    2.3 包覆层低温拉伸试验研究
        2.3.1 包覆层低温拉伸试验
        2.3.2 包覆层低温力学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温环境金属橡胶密封件回弹特性仿真分析
    3.1 金属橡胶密封件低温变形分析
        3.1.1 金属橡胶密封件有限元模型建立
        3.1.2 金属橡胶密封件低温变形仿真结果分析
    3.2 低温环境下金属橡胶密封件回弹性能
        3.2.1 金属橡胶密封件压缩回弹仿真分析
        3.2.2 低温环境下金属橡胶密封件回弹率
    3.3 低温环境金属橡胶密封件回弹过程接触应力分析
        3.3.1 回弹量对金属橡胶密封件接触应力影响分析
        3.3.2 温度对金属橡胶密封件接触应力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温压力介质金属橡胶密封热固耦合仿真分析
    4.1 热固耦合仿真计算流程建立
    4.2 密封热固耦合仿真分析
        4.2.1 金属橡胶密封系统有限元模型建立
        4.2.2 密封系统稳态传热分析
        4.2.3 密封系统热固耦合变形分析
    4.3 密封界面接触应力分析
        4.3.1 密封件与法兰盘密封界面接触应力分析
        4.3.2 密封介质温度对接触应力影响分析
        4.3.3 密封介质压力对接触应力影响分析
        4.3.4 密封界面接触应力分布对密封件泄漏率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丝材特性的金属橡胶密封件性能分析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密封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金属橡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密封件仿真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金属橡胶丝材特性试验研究
    2.1 金属橡胶静力学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1.1 金属橡胶试样制备
        2.1.2 金属橡胶试样静态试验
        2.1.3 金属橡胶静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分析
    2.2 不同丝材摩擦系数分析
        2.2.1 试验装置制备
        2.2.2 摩擦系数测定试验
        2.2.3 材料对摩擦性能影响分析
    2.3 金属丝力学性能研究
        2.3.1 金属丝拉伸试验
        2.3.2 金属丝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分析
    2.4 螺旋卷力学性能研究
        2.4.1 螺旋卷拉伸试验
        2.4.2 丝材对螺旋卷刚度影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丝材特性对金属橡胶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3.1 基于正态分布函数的数学模型建立
        3.1.1 金属橡胶微元结构分析
        3.1.2 正态分布函数
    3.2 丝材性能对螺旋卷刚度性能影响研究
        3.2.1 材料塑性关系模型确定
        3.2.2 螺旋卷刚度性能理论计算
    3.3 载荷对材料摩擦性能影响研究
        3.3.1 赫兹接触理论
        3.3.2 金属丝摩擦系数随应变变化规律分析
    3.4 丝材特性对数学模型参数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MR弹性体对密封件接触性能影响研究
    4.1 金属橡胶密封系统接触模型建立
    4.2 金属橡胶密封件接触性能仿真分析
        4.2.1 金属橡胶密封件力学性能参数确定
        4.2.2 金属橡胶密封系统有限元模型建立
        4.2.3 仿真结果分析
    4.3 MR弹性体对接触性能影响仿真分析
        4.3.1 金属C形圈和金属O形圈接触性能仿真分析
        4.3.2 不同型式密封件接触性能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丝材对金属橡胶密封件性能影响研究
    5.1 金属橡胶密封件结构参数对接触性能影响仿真分析
        5.1.1 金属橡胶密封件内径对接触性能影响分析
        5.1.2 金属橡胶密封件截径对接触性能影响分析
        5.1.3 金属橡胶密封件包覆层厚度对接触性能影响分析
    5.2 丝材对金属橡胶密封件接触性能影响仿真分析
        5.2.1 不同丝材金属橡胶密封件接触应力仿真结果对比
        5.2.2 不同丝材金属橡胶密封件塑性变形仿真结果对比
    5.3 金属橡胶密封件静态试验
        5.3.1 金属橡胶密封件制备
        5.3.2 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4 金属橡胶密封件密封性能试验
        5.4.1 试验方案
        5.4.2 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基于Simufact welding的20/0Cr18Ni9异种金属焊接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异种钢焊接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普通碳钢焊接研究现状
        1.2.2 不锈钢材焊接研究现状
        1.2.3 异种钢材焊接研究现状
    1.3 焊接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20/0Cr18Ni9异种金属焊接有限元模拟方法及焊接试验
    2.1 有限元计算原理及Simufact welding软件介绍
        2.1.1 有限元计算原理
        2.1.2 Simufact welding软件介绍
    2.2 基于Simufact Welding的20/0Cr18Ni9焊接有限元模拟条件
    2.3 焊接试验及模拟参数验证
        2.3.1 焊接试验材料
        2.3.2 焊接试验
        2.3.3 焊缝熔池尺寸验证
        2.3.4 焊接残余应力验证
        2.3.5 焊接变形验证
    2.4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分析数学模型的建立
        2.4.1 平均数法数学模型
        2.4.2 方差分析数学模型
第3章 不同焊接参数对20/0Cr18Ni9焊接接头应力场及变形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不同焊接参数设计
        3.2.1 单一焊接参数设计
        3.2.2 不同焊接参数正交试验设计
    3.3 热输入对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应力及变形的影响
        3.3.1 等效应力分析
        3.3.2 残余应力分析
        3.3.3 焊接变形分析
    3.4 层间温度对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应力及变形的影响
        3.4.1 等效应力分析
        3.4.2 残余应力分析
        3.4.3 焊接变形分析
    3.5 环境温度对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应力及变形的影响
        3.5.1 等效应力分析
        3.5.2 残余应力分析
        3.5.3 焊接变形分析
    3.6 多焊接参数组合下对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应力的影响
        3.6.1 等效应力分析
        3.6.2 残余应力分析
    3.7 多焊接参数组合下对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变形影响
        3.7.1 整体变形
        3.7.2 角变形
        3.7.3 变形验证
    3.8 多焊接参数组合下异种金属焊接接头正交试验结果显着性分析
        3.8.1 平均数法正交试验显着性分析
        3.8.2 方差分析正交试验显着性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焊后热处理对20/0Cr18Ni9焊接接头应力场及变形的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正交试验设计
        4.2.1 焊后热处理参数的选择
        4.2.2 正交试验设计
    4.3 焊后热处理对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应力场的影响分析
        4.3.1 等效应力
        4.3.2 残余应力
        4.3.3 焊后热处理残余应力验证
    4.4 焊后热处理变形结果分析
        4.4.1 整体变形
    4.5 异种金属焊后热处理正交试验显着性分析
        4.5.1 焊后热处理平均数法正交试验显着性分析
        4.5.2 焊后热处理方差分析正交试验显着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15CrMo-1Cr18Ni9Ti异种钢UNGW接头热时效时的微观组织演变及高温蠕变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1Cr18Ni9Ti不锈钢的焊接性
        1.2.1 奥氏体不锈钢的分类
        1.2.2 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性
        1.2.3 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晶间腐蚀及预防措施
        1.2.4 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焊接热裂纹及预防措施
    1.3 15CrMo钢的焊接性
    1.4 异种钢焊接存在的问题
        1.4.1 焊缝成分的稀释(熔合比)
        1.4.2 马氏体脆性层的形成
        1.4.3 焊接残余应力
        1.4.4 高温下的碳扩散
    1.5 窄间隙焊接与超窄间隙焊接
        1.5.1 窄间隙焊接的定义及特点
        1.5.2 窄间隙焊接主要存在的问题
        1.5.3 超窄间隙焊接的特点及优势
    1.6 奥氏体不锈钢的凝固模式及固态相变组织
        1.6.1 AF凝固模式
        1.6.2 FA凝固模式
    1.7 异种钢焊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8 本课题研究内容
2 焊接方法与设备
    2.1 引言
    2.2 细颗粒焊剂约束电弧超窄间隙焊接方法
    2.3 焊接材料
    2.4 焊接设备
    2.5 试样制备
        2.5.1 试板的制备与焊接
        2.5.2 金相试样的制备
    2.6 本章小结
3 热时效对填充奥氏体不锈钢焊丝UNGW接头显微组织的影响
    3.1 引言
    3.2 填充H1Cr24Ni13 焊丝异种钢UNGW接头显微组织特征
        3.2.1 异种钢UNGW接头横截面形貌
        3.2.2 250℃热时效不同时间的显微组织分析
        3.2.3 450℃热时效不同时间的显微组织分析
        3.2.4 650℃热时效不同时间的显微组织分析
        3.2.5 不同温度热时效 240h 的显微组织分析
    3.3 填充H1Cr24Ni13 焊丝UNGW接头显微硬度
    3.4 填充H1Cr24Ni13 焊丝UNGW接头熔合线附近元素分布
    3.5 本章小结
4 热时效对填充镍基合金焊丝UNGW接头显微组织的影响
    4.1 引言
    4.2 填充NiCrMo-3 异种钢UNGW接头显微组织特征
        4.2.1 250℃不同时间下的显微组织分析
        4.2.2 450℃不同时间下的显微组织分析
        4.2.3 650℃不同时间下的显微组织分析
        4.2.4 240h热时效不同温度的显微组织变化
    4.3 填充NiCrMo-3 焊丝UNGW接头显微硬度
    4.4 填充NiCrMo-3 焊丝UNGW接头熔合线附近能谱
    4.5 本章小结
5 15CrMo-1Cr18Ni9Ti异种钢脉冲UNGW接头高温蠕变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内容
        5.2.1 不同应力下蠕变曲线图
        5.2.2 载荷-蠕变速率曲线图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渗铝复合激光冲击处理对太阳能热发电换热管用321不锈钢高周疲劳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光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1.1.1 CSP系统分类
        1.1.2 储热(TES)系统
        1.1.3 CSP换热管用奥氏体不锈钢的特点
    1.2 渗铝工艺
        1.2.1 渗铝工艺分类
        1.2.2 渗铝钢的特点
        1.2.3 渗铝钢的微观组织演变和拉伸性能
    1.3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
        1.3.1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机理
        1.3.2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1.3.3 激光冲击强化对不锈钢微观结构演变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1.4 渗铝钢疲劳性能
        1.4.1 不锈钢的低周疲劳性能
        1.4.2 不锈钢的高周疲劳性能
        1.4.3 渗铝钢疲劳性能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表面改性处理工艺
        2.2.1 粉末包埋渗铝
        2.2.2 退火热处理
        2.2.3 激光冲击强化
    2.3 高温拉伸试验
    2.4 高温疲劳实验
    2.5 显微结构和成分分析
        2.5.1 表面粗糙度及硬度检测
        2.5.2 金相组织分析
        2.5.3 XRD物相分析
第三章 渗铝复合LSP处理321不锈钢的高温拉伸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渗铝和退火处理对321不锈钢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3.2.1 应力-应变行为
        3.2.2 断口分析
        3.2.3 结果与讨论
    3.3 LSP对渗铝321不锈钢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3.3.1 应力-应变曲线
        3.3.2 断口分析
        3.3.3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渗铝复合LSP处理321不锈钢的高周疲劳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渗铝和退火处理对321不锈钢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
        4.2.1 疲劳寿命
        4.2.2 断口分析
        4.2.3 结果与讨论
    4.3 激光冲击强化对渗铝钢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
        4.3.1 疲劳寿命
        4.3.2 断口分析
        4.3.3 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熔融AlSi_(12)合金对渗铝钢高周疲劳行为的影响
    5.1 引言
    5.2 熔融AlSi_(12)合金环境对321不锈钢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
        5.2.1 熔融AlSi_(12)合金腐蚀-疲劳寿命
        5.2.2 断口分析
    5.3 熔融AlSi_(12)合金环境腐蚀-高周疲劳机理
    5.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AlCoCrFeNi-X(X=Cu,Ti0.5)高熵合金在H2O2中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高熵合金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2.1 高熵合金的发现
        1.2.2 高熵合金的形成机制
        1.2.3 高熵合金的核心效应
        1.2.4 高熵合金的性能
    1.3 过氧化氢环境下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1.3.1 过氧化氢的性质
        1.3.2 国内外过氧化氢推动技术的发展
        1.3.3 传统材料在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摩擦学行为
        1.3.4 高熵合金在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摩擦学性能
    1.4 本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2章 设备、试样及试验方法
    2.1 实验方案
    2.2 高熵合金的制备
        2.2.1 成分确定
        2.2.2 制备工艺
    2.3 测试分析方法
        2.3.1 微观结构分析
        2.3.2 力学性能测试
        2.3.3 H_2O_2浓度测定
        2.3.4 腐蚀性能检测
        2.3.5 干摩擦性能和油润滑环境下的摩擦磨损性能检测
        2.3.6 腐蚀磨损性能检测
        2.3.7 腐蚀与磨损行为协同测量
第3章 AlCoCr FeNi-X(X=Cu, Ti_(0.5))高熵合金的结构特征
    3.1 AlCoCrFeNi-X(X=Cu, Ti_(0.5))高熵合金的组织结构
    3.2 AlCoCrFeNi-X(X=Cu, Ti_(0.5))高熵合金组成相的确定
    3.3 AlCoCrFeNi-X(X=Cu, Ti_(0.5))高熵合金的相形成规律
    3.4 AlCoCrFeNi-X(X=Cu, Ti_(0.5))高熵合金的力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AlCoCr FeNi-X(X=Cu, Ti_(0.5))高熵合金的耐腐蚀及耐磨损性能
    4.1 高熵合金在H_2O_2溶液中的浸泡行为
    4.2 高熵合金在H_2O_2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4.3 高熵合金的干摩擦性能
    4.4 高熵合金在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配副材料对AlCoCr Fe Ni-X(X=Cu, Ti_(0.5))高熵合金腐蚀磨损性能的影响
    5.1 高熵合金与 1Cr18Ni9Ti不锈钢配副的腐蚀磨损性能
        5.1.1 合金/1Cr18Ni9Ti不锈钢摩擦副在去离子水中的摩擦磨损行为
        5.1.2 合金/1Cr18Ni9Ti不锈钢摩擦副在 90 % H_2O_2溶液中的腐蚀磨损行为
    5.2 高熵合金与ZrO_2陶瓷配副的腐蚀磨损性能
        5.2.1 合金/ZrO_2陶瓷摩擦副在去离子水中的摩擦磨损行为
        5.2.2 合金/ZrO_2陶瓷摩擦副在 90 % H_2O_2溶液中的腐蚀磨损行为
    5.3 高熵合金与Si_3N_4陶瓷配副的腐蚀磨损性能
        5.3.1 合金/Si_3N_4陶瓷摩擦副在去离子水中的摩擦磨损行为
        5.3.2 合金/Si_3N_4陶瓷摩擦副在 90 % H_2O_2溶液中的腐蚀磨损行为
    5.4 高熵合金与SiC陶瓷配副的腐蚀磨损性能
        5.4.1 合金/SiC陶瓷摩擦副在去离子水中的摩擦磨损行为
        5.4.2 合金/SiC陶瓷摩擦副在 90 % H_2O_2溶液中的腐蚀磨损行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AlCoCr FeNi-X(X=Cu, Ti_(0.5))高熵合金/Si_3N_4陶瓷的腐蚀磨损性能
    6.1 H_2O_2浓度对高熵合金/Si_3N_4陶瓷腐蚀磨损性能的影响
        6.1.1 AlCoCrFeNi Cu合金在不同浓度H_2O_2溶液中的腐蚀磨损行为
        6.1.2 AlCoCrFeNiTi_(0.5) 合金在不同浓度H_2O_2溶液中的腐蚀磨损行为
    6.2 滑动速率对高熵合金/Si_3N_4陶瓷腐蚀磨损性能的影响
        6.2.1 AlCoCrFeNi Cu合金在不同滑动速率下的腐蚀磨损行为
        6.2.2 AlCoCrFeNiTi_(0.5) 合金在不同滑动速率下的腐蚀磨损行为
    6.3 载荷对高熵合金/Si_3N_4陶瓷腐蚀磨损性能的影响
        6.3.1 AlCoCrFeNi Cu合金在不同载荷下的腐蚀磨损行为
        6.3.2 AlCoCrFeNiTi_(0.5) 合金在不同载荷下的腐蚀磨损行为
    6.4 高熵合金/Si_3N_4陶瓷在H_2O_2溶液的腐蚀磨损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AlCoCr FeNi-X(X=Cu, Ti_(0.5))高熵合金/SiC陶瓷的腐蚀磨损性能
    7.1 H_2O_2浓度对高熵合金/SiC陶瓷腐蚀磨损性能的影响
    7.2 载荷和滑动速率对高熵合金/SiC陶瓷腐蚀磨损性能的影响
        7.2.1 高熵合金/SiC陶瓷在不同载荷和滑动速率下的腐蚀磨损性能
        7.2.2 载荷对高熵合金/SiC陶瓷腐蚀磨损行为的影响机制
        7.2.3 滑动速率对高熵合金/SiC陶瓷腐蚀磨损行为的影响机制
    7.3 高熵合金/SiC陶瓷在三电极辅助系统中的腐蚀与摩擦磨损行为
    7.4 高熵合金/SiC陶瓷在H_2O_2溶液中的腐蚀磨损机制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典型金属管材弯曲滞后回弹的试验研究与有限元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滞后回弹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滞后回弹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变形本构模型基本理论
    2.1 弹塑性本构模型
        2.1.1 弹性变形
        2.1.2 塑性变形
    2.2 黏弹性材料本构模型
        2.2.1 基本模型
        2.2.2 Maxwell模型
        2.2.3 Kelvin模型
        2.2.4 广义Maxwell模型与Wiechert模型
        2.2.5 积分型本构关系
    2.3 黏弹塑性材料模型
        2.3.1 各向同性强化黏弹塑性本构关系
        2.3.2 双耗散黏弹塑性材料模型
        2.3.3 蠕变材料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管材典型力学行为试验
    3.1 单轴拉伸试验
        3.1.1 试验方法
        3.1.2 单轴试验结果
    3.2 应力松弛试验
        3.2.1 应力松弛试验方法
        3.2.2 应力试验结果
    3.3 蠕变试验
        3.3.1 蠕变试验方法
        3.3.2 蠕变试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材滞后回弹试验与分析
    4.1 单轴拉伸滞后回弹试验
        4.1.1 试验方法
        4.1.2 不同预应变滞后回弹结果与分析
        4.1.3 不同应变率滞后回弹结果与分析
    4.2 弯曲滞后回弹试验
        4.2.1 管材弯曲滞后回弹试验方法
        4.2.2 管材弯曲滞后回弹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去应力退火对弯管滞后回弹的影响
        4.3.1 奥氏体不锈钢去应力退火工艺
        4.3.2 去应力退火对 1Cr18Ni9Ti滞后回弹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滞后回弹的有限元分析
    5.1 黏弹性和黏弹塑性材料本构模型建立
        5.1.1 5A03铝合金管黏弹性材料模型
        5.1.2 1Cr18Ni9Ti不锈钢管黏弹塑性材料模型
        5.1.3 蠕变型材料模型
    5.2 管材变形有限元模型
        5.2.1 管材拉伸滞后回弹建模
        5.2.2 管材回转牵引弯曲建模
    5.3 管材变形有限元结果分析
        5.3.1 蠕变及应力松弛模拟结果
        5.3.2 拉伸滞后回弹模拟结果
        5.3.3 弯曲回弹模拟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四、1Cr18Ni9Ti钢的低温拉伸变形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 [1]野外环境下Fe314集约化激光增材修复工艺研究[D]. 党苏武.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辐射式延时点火具传火管失效机理研究[J]. 杨艳羽,徐铭泽,李彤,赵变玲. 爆破器材, 2021(01)
  • [3]低温环境金属橡胶密封系统热固耦合分析[D]. 宁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基于丝材特性的金属橡胶密封件性能分析及试验研究[D]. 姜雨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5]基于Simufact welding的20/0Cr18Ni9异种金属焊接模拟研究[D]. 陈权.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6]15CrMo-1Cr18Ni9Ti异种钢UNGW接头热时效时的微观组织演变及高温蠕变性能[D]. 王天佑.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7]渗铝复合激光冲击处理对太阳能热发电换热管用321不锈钢高周疲劳行为的影响[D]. 左炉.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8]不同处理方法对1Cr18Ni9Ti钢拉伸性能的影响研究[J]. 李游游. 科学技术创新, 2018(16)
  • [9]AlCoCrFeNi-X(X=Cu,Ti0.5)高熵合金在H2O2中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 于源. 西北工业大学, 2016(08)
  • [10]典型金属管材弯曲滞后回弹的试验研究与有限元模拟[D]. 刘贺. 北京理工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1Cr18Ni9Ti钢的低温拉伸变形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