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泊湿地生态修复建议

团泊湿地生态修复建议

一、团泊湿地生态恢复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远[1](2020)在《清代南苑历史研究与保护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南苑位于北京城南,是我国五代苑囿,元、明、清三代皇家御苑。南苑历史悠久,早在辽金时期就是帝王狩猎之地,历经数代发展,始终保持秦汉时期较为原始的苑囿风貌。清代南苑各方面功能趋于完善、园林艺术成就达到顶峰,主要功能有行围狩猎、阅兵演武、园居行游、外交扶绥、宗教祭祀,另有物资供应、涵养水源、出行驻跸等衍生功能,这些独特的功能作用形成了它与其他皇家御苑风格迥异的园林艺术特色,在建筑布局、自然风貌、游赏方式等方面都有极大不同,是罕见的秦汉之风古苑囿案例,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中将北京南部地区划分为展示大国历史风采的文化景观区域,随着大兴机场的建设与中轴线申遗的进行,北京南部地区成为我国与国际接轨的窗口。北京南城正处在快速转型的非常时期,作为北京南城的门户,清代南苑遗址的地位举足轻重。当今清代南苑整体格局基本无存,仅大致文脉可分辨,内部文物古迹未得到应有的保护,自身文化价值得不到彰显。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当今,如何对规模宏大、遗存类型众多、分布范围广阔的清代南苑遗址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研究是当务之急。本文以清代南苑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与现状研究、价值判定、保护规划、利用展示四个方面,探索清代南苑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的可行方向。首先整理清代南苑的历史地理、历史沿革,分析清代南苑的艺术构成要素,并对清代南苑现今遗存文物古迹进行调研查证、分类总结;其次对清代南苑进行价值判定,价值判定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基础,通过对同类型遗址的特征与价值构成分析,研究清代南苑遗址的宏观价值构成,并将宏观价值分解至子项,以此进行详细的价值判定,总结清代南苑遗址的价值与特征;在梳理文物古迹遗存与进行价值判定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清代南苑遗址的保护策略,从城市发展、遗产保护两个方向对相关文件的保护倾向进行解读,结合遗址本身概况选择相对可行的保护方式,对遗址本体与文物古迹的保护现状进行评估,根据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对遗址整体提出保护策略,对文物古迹提出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通过对国内外大遗址的利用方式,探索大遗址的保护利用与遗产旅游的关系,并根据清代南苑遗址的现状来探索其遗产旅游可行性,梳理文物古迹利用现状,并根据其分类、空间分布等划分节点与片区,进行相应的再利用功能设计,对旅游节点、片区、路线进行详细的方案设计,以期为清代南苑遗址及其遗存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方式提供借鉴,增强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了解与尊重。

史考[2](2019)在《滨海工业带水生态修复技术集成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工业和居住混杂、污染源复杂多样、建设用地比例高、人工湿地多和入海冲击负荷高等特点,滨海工业带水生态环境多具有生境脆弱、水体富营养化、含盐量高、水质差等多方面问题。本文针对滨海工业带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展开研究,提出了滨海工业带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的技术集成模式。该治理修复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水生态环境健康状况评估、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技术库和滨海工业带水体治理修复技术集成。水生态环境健康状况评估主要用于对研究区域的水生态环境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找出影响研究区域水生态环境的关键问题和重点需要关注区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技术库则从控源截污、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三个大方面,对各项水体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梳理,从作用原理、适用条件、优缺点等9项关键信息对各项技术进行识别。滨海工业带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技术集成则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域的问题现状与技术库中的各类技术信息相结合,首先通过定性分析确立初步的治理修复方案,然后在通过定量计算,对已确立方案进行优化,使得在满足污染物去除量、水质达标等多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优化其空间分布及技术配置,为水生态系统修复模式和技术选择、方案制定等提供支持。天津滨海新区的水环境健康状况评估结果显示,独流减河和七里海湿地的生态完整性最差,是滨海新区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需要重点关注的两个区域。将独流减河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将其划分为四大区域,21个子流域,通过定量计算,识别出氨氮为影响独流减河流域水质的关键污染物。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确立了针对关键污染物削减的技术集成方案,主要包括截污纳管、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人工湿地和岸带生态修复四种技术。再通过成本-效益模型对21个子流域的氨氮削减量进行空间的优化配置和对不同的技术的削减量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经过计算,整个项目需投入成本126.66亿元,氨氮削减总量为665.8t·a-1。独流减河流域21个子流域中,南运河南段、子牙河、运东排干、青静黄排水渠四个子流域分配了去除总量的57.3%。4种治理技术花费成本最高的为截污纳管(104.75亿元),后续依次为人工湿地技术(13.97亿元)、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4.22亿元)和岸带生态修复技术(3.72亿元)。

范树合[3](2019)在《打造“四大湿地群”保护升级版 助力建设美丽天津》文中提出"十里鱼盐新泽国,二分烟月小扬州。"湿地水网是天津最鲜明的自然生态特色,陆域湿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7.1%。七里海、北大港、团泊湖、大黄堡四大湿地,环津城而布四方、襟九河而带群湖,涵生态之众而泽风清水碧、施自然之道而蕴天地之灵气,是天津最璀璨、最耀眼的生态明珠,是津沽最具代表性、最有风格的自然生态名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

贾娇[4](2019)在《天津滨海半咸水湿地生物盐、污耐性及稳态转换研究》文中认为滨海湿地分布于海岸带地区淡咸水交汇地带,发挥着截蓄入海污染物、缓解海洋灾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天津市位于渤海湾顶部,是海河干流、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等河流入海的尾闾,滨海湿地发育。过去几十年,天津市海岸带受人口、城市化过程和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湿地水量减少、盐度增加、水质恶化、面积急剧萎缩,且人工化加剧。盐、污双重胁迫成为滨海湿地有别于上游内陆淡水湿地的重要特征。海岸带边界不清、含盐湿地稳态转换机理不明,是当前滨海地区生态管理和湿地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以海洋对陆地的影响为依据,研究建立天津市海岸带陆侧边界;以半咸水(0.5-30‰)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滨岸带植物和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及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对主要污染物和盐度的耐受梯度;开展生物群落在盐、污胁迫下的稳态转换阈值及指示种研究,为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提供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确定了海岸带陆侧边界划定的指标、方法,从较大尺度划定了天津海岸带陆侧边界。基于海陆交错带思路,选择海洋对陆主要作用过程,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风暴潮增水、台风、土壤盐渍化、地下水咸化/半咸化、咸潮上溯等,以各类作用过程对陆地的最大影响范围作为海岸带陆侧边界。分析天津市海岸侵蚀、风暴潮增水、土壤盐渍化、地下水咸化/半咸化等指标空间范围,最终以地下咸水/半咸水分布区决定天津海岸带陆侧边界。(2)基于天津市3条入海河流滨岸土壤、水体盐度和耐盐指示种自潮间带向内陆的变化梯度,确定了河流的滨海和内陆边界。发现天津滨岸湿地含盐量东南高、西北低,空间异质性大。从土壤盐分、水盐度、滨岸植物和水生生物的空间分布来看,独流减河、海河干流、永定新河分别以距海40-57 km、32-45 km、18-32 km处作为滨海湿地与内陆湿地的分界。(3)开展了多种生物类群与盐度、污染物的响应关系研究。发现盐度、Na+、Cl-、TN是决定滨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土壤化学因子;营养盐、盐度是影响沉水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狐尾藻可指示较清洁水体,菹草、金鱼藻、篦齿眼子菜能指示低盐、中高污水体,川蔓藻可指示高盐、高污水体。盐度、Cl-、Na+、TN、Chl a、TP是影响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水环境因子,适盐生物分布于入海河口,适污生物出现在河流上游、支流汇入区和湿地静水区。(4)分析了滨岸植物、沉水植物的盐、污适应性,确定了滨岸植物、底栖动物及浮游生物的指示种及响应阈值。不同物种对盐含量耐受程度不同,随土壤含盐量的增加,滨岸植物分盖度呈不同变化趋势,如上升、下降、抛物线、存在拐点等特征。川蔓藻、菹草可视为耐盐、耐污种,狐尾藻可视为清洁种。底栖动物群落的盐度阈值为0.66-7.36‰、TN阈值为1.87-3.58 mg/L,浮游动物群落的盐度阈值为1.99-7.36‰,TP阈值为0.48-0.59 mg/L;浮游植物群落的TP阈值为0.11-0.24 mg/L。双齿围沙蚕、虾苗无节幼体、克拉伯水丝蚓、苍白摇蚊、小类(?)眼螺可视为半咸水湿地的耐受种,英勇剑水溞、美丽猛水溞、球形砂壳虫、近邻剑水溞可视为半咸水湿地的敏感种。浮游植物多为耐污种,在TP超过0.11 mg/L时开始快速增长。(5)分析了滨海湿地水质状况、稳态类型与响应因子间的关系,研究了半咸水生态系统的稳态转换阈值。发现湿地水质呈西北部差、东南部好的态势,主要影响因素为有机污染物。滨海半咸水湿地稳态主要受营养盐、沉水植物、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其稳态转换初始盐度阈值为0.66‰、TP阈值为0.11 mg/L、TN阈值为1.71 mg/L。根据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的密度比,划分枝角类控藻区、其他浮游动物控藻区、藻型区三类稳态区。枝角类控藻区盐度小于1.20‰,其他浮游动物控藻区盐度小于7.00‰(TP小于0.48 mg/L),藻型区盐度小于7.36‰,枝角类控藻型到其他浮游动物控藻型稳态转换阈值为0.50-2.30‰。本研究确定的天津海岸带边界,为陆海统筹规划提供了空间基础,能更好聚焦、解决滨海湿地问题;确定的生物耐盐、耐污适应性以及湿地稳态,适用于局地尺度的湿地生态状况评价,并为滨海湿地生态完整性评估关键指标的确定和定量分级提供依据。

赵艳,张伟,赵晨,张友于[5](2018)在《弹性更新理念下团泊湖生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文中认为文章通过引入弹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研究框架,以团泊湖景区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建立团泊湖的环湖绿道系统,加强对湿地资源与鸟类栖息地的保护,提升该地区灾害风险抵抗能力,同时也为全运会过后的全民健身运动事业提供优质场地。

汪梦琪[6](2018)在《天津市外边缘区小城镇成长机制与内生发展能力测度研究 ——以牛家牌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城市边缘地区小城镇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联系城市与乡村的重要载体。天津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未来的新常态和存量规划发展趋势下,如何推动其边缘地区小城镇成长发展,成为稳步发展的后续支持力量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天津市进入后工业发展阶段,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状况和成长动力也在悄然变化,而在“特色”主导的小城镇发展动力前提下,如何借助区位优势,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和内部发展能力进行因地制宜的发展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以天津外边缘地区的小城镇为研究对象,解析了天津市外边缘区小城镇成长机制以及动力要素的作用机制,以内生发展为切入点,对小城镇的内生发展能力进行测度研究,以牛家牌镇为案例进行实证,提出优化策略和应对建议,以期为天津市边缘地区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提供可行性的参考和崭新的思路。本文共六章。第一章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对相关概念、研究对象进行界定;第二章相关基础理论与国内外研究进展,梳理了与本文相关的基础理论,并对边缘区小城镇和内生发展理论进行了国内外的研究综述和实践进展总结;第三章是对天津市外边缘区小城镇成长机制的研究,确定了天津市边缘区小城镇的研究范围和数量,分析其现状条件,对这些小城镇的内外成长动力如何作用进行具体分析,并总结了在内外动力作用下的小城镇成长机制的结构模式;第四章是对天津市外边缘区小城镇内生发展能力测度研究,对天津市外边缘区小城镇内生发展能力进行界定,通过文献频度研究和理论指导进行指标因子初选,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德尔菲法确定权重,构建指标体系,并对研究对象进行测度,得到内生发展能力排名以及四种小城镇发展类型。第五章是对牛家牌镇发展动力与内生发展能力实证研究,通过对牛家牌发展现状的梳理和对其成长动力的分析,对牛家牌的内生发展能力进行测度评析,针对发展劣势提出提高牛家牌镇内生发展能力的优化对策;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

梁安琪[7](2018)在《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以天津为例》文中提出乡村由作为生态基底的水域林地,作为生产要素的耕地园地以及村庄集镇组成,受自然禀赋、经济理性以及文化理性的相互影响,乡村空间具有独特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随着快速城镇化发展,乡村农田耕地、湿地水域面积锐减,自然空间不断消失,乡村生态、生产价值功能受到严重破坏;同时,近年来村庄大规模的撤并和统一的规划模式,使乡村空间传统肌理衰退、历史文化断裂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何维育乡村空间特有的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文化价值,引导乡村空间合理布局、资源有效配置,探求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尤为重要。绿色基础设施整合“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相关理论,以自然环境决定土地使用为核心,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维护居民生态服务及社会经济利益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其作为土地保护利用框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宏观层面引导乡村空间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提供生态环境服务与技术的微观层面,则是营造生态宜居乡村空间的重要基础。本文首先分析研究了绿色基础设施和乡村空间规划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相关实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的基本特征与属性,梳理了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主要构成要素,归纳了绿色基础设施对于乡村空间规划的重要意义。其次,基于对天津乡村空间现状的调研分析,总结了天津乡村空间结构类型和特征,从自然、生活、生产空间三方面梳理了天津乡村空间的现状问题。最后,提出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乡村空间规划原则与思路,确定镇(乡)域及村庄尺度的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提出乡村空间规划策略,并结合天津市黄花店镇及解口村规划进行实证研究,从乡村发展实际入手提出具体规划策略,以期为天津其他乡村空间规划提供借鉴。综上,本文以乡村绿色基础设施为视角,对天津乡村空间现状类型与特征进行了剖析,尝试解决乡村土地开发与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构建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乡村空间规划策略,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实践经验。

张浩,郭丽峰,白雪,何璇,缪萍萍[8](2016)在《海河流域重要湿地生态需水及保障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河流域湿地众多,但受自然和人为等因素影响,正面临湿地面积萎缩、湿地生态退化等问题。本文研究了海河流域七里海、白洋淀、衡水湖等10个重要湿地生态需水及保障措施,以2014年数据资料为基础,利用遥感手段,结合水量平衡原理,估算了不同湿地蒸发蒸腾损失、渗漏损失。计算结果表明海河流域重要湿地年生态需水总量约为32 880万m3,通过各类引水、调水工程生态需水满足程度可达到45%以上。研究成果可为海河流域相关湿地保护决策提供参考与依据。

马冰然[9](2015)在《子牙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文中认为湿地是水陆交错形成的区域,在气候调节、洪水调蓄、水土保持、污染控制、生态系统平衡维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类活动加剧,许多湿地被改造成农田、居民区,未被占用的湿地也受到了严重污染,大大减少了湿地的面积,湿地退化现象严重。作为“地球之肾”,湿地需要恢复其生态功能以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因此本研究从景观生态学和遥感的角度,利用2000年、2004年、2009年和2014年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数据,研究了子牙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分析了湿地的退化情况。具体研究如下:(1)子牙河流域湿地解译及面积统计。结合MNDWI提取水体的分布结果,运用目视解译的方法,得到子牙河流域内2000-2014年的湿地面积分别为1861.99km2、1890.42km2、1823.19km2和1885.43km2。结果表明,2000-2014年,湿地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相对于2000年,2014年子牙河流域湿地面积共增加了23.44km2;自然湿地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但2014年自然湿地面积仍未超过2000年的自然湿地面积;人工湿地面积总体变化为增加趋势,年际变化有波动。从一定程度上说,人类意识到了保护湿地环境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对自然湿地的开发速度,并使得自然湿地有所退还。(2)子牙河流域湿地水面面积及湿地植被面积统计。2000-2014年提取的水面面积分别为为463.14km2、629.74km2、562.69km2、796.69km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西部和东部,中部水量较小;2000-2014年年湿地植被面积分别为1025.22km2、936.55km2、1058.76km2、764.34km2,其中2009年湿地植被面积最大,生长茂盛的植被所占植被总面积的比例最多,长势最好,而2014年植被长势有所下降。(3)选择子牙河流域内东部、中部和西部三部分湿地及其周边非湿地地物进行解译,构建转移矩阵,判断湿地的由来和去向,来代表子牙河流域湿地的转化情况。2000年至2014年,自然湿地面积主要从耕地转入。其中,东部团泊洼、北大港、南大港及其周边区域,填海造陆工程强度逐渐加大,土地利用类型按照海水/滩涂—盐田/养殖水面—未利用土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道路的趋势转化,盐田、养殖水面进一步向海洋方向扩张,2014年沼泽湿地面积恢复,主要原因为团泊洼水库及其周边的修缮;中部衡水湖及其周边区域,除耕地外,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也有一部分退还为湿地,湖泊水面面积先减小后增大;西部岗南、黄壁庄水库及其周边区域,2004年水库面积增大面积较大,周边农田、沼泽湿地的转化都与此有关;2009年至2014年,自然湿地略有增加但增加面积不大,人工湿地呈现增加趋势,主要来自耕地的转化,而林地则向耕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化。(4)利用景观格局指数继续分析子牙河流域东部、中部和西部三重点关注区域中湿地及其周边地物的景观格局变化,发现三个区域景观都越来越破碎化,最大斑块指数下降,景观异质性增强,各类型景观分布越来越均匀,优势景观逐渐消失,即受到人类的干扰越来越大;对比2014年三个区域间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比较发现,其中中部斑块密度最大,破碎化程度最强;东部分维数最小,受到人类干扰最大,西部分维数最大,最接近自然构成;另外,东部地区景观异质性最强,土地利用程度最高,各类型景观分布最均匀。总之,需要继续加强湿地的管理与保护,在考虑到湿地保护和面积恢复的同时,也要关注湿地植被面积及长势变化,防止和减少湿地破碎化,增大大斑块湿地面积,控制人类干扰程度并尝试“退耕还湿”。

刘芳[10](2015)在《基于生态基础设施视角的北方地区水城规划研究 ——以河南新安水城规划为例》文中提出现阶段,水资源问题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水资源短缺制约城市发展:短缺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第一是资源型缺水,城市固有水量短缺,第二是水质型缺水,城市水量丰富,环境破坏等造成水质污染,城市可用水资源较少,因而缺水。其次,雨洪灾害威胁城市安全:极端气候出现,雨水时空分布不均,造成雨季暴雨袭城频发。因而旨在调节城市水环境,解决城市水问题的“水城”、“海绵城市”等概念应运而生。北方地区城市水资源短缺,既表现在水量上也表现在水质上,加之城市雨水时空分布不均,城市多旱涝并存,因而本文将研究重点锁定在北方地区水城建设上。但是目前水城建设实践多,理论较少。在众多的实践项目中,“水城”多成为城市招商引资的噱头,建设重点在于提升城市形象,而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上关注较少,造成城市水系后续水量难以保证;雨洪灾害防治效果不明显;此外,在推动滨水产业、营造特色空间、发展滨水特色交通系统等方面亦未引起重视。究其原因,就是忽略了水系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水系应当同城市其他基础设施一样,其建设先行于城市,并引导和支撑城市其他各项发展,因而本文选择从生态基础设施视角切入,对当前众多水城实践项目进行研究和反思,期望谋求一种更合理的建设方式。论文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以北方地区的水城实践为研究对象进行现状调研和综合评析,总结规划建设经验与教训,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其症结所在。其次在国内外水城实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基础设施视角的规划策略,即:①对城市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根据其资源条件选择适宜的水系利用模式,构建水系格局;②借鉴低影响开发理论,建立雨水收集净化、调蓄、泄洪和管理体系,防治雨洪灾害,保障雨洪安全;③是依托水系格局,建构城市滨水特色空间,推动滨水产业建设,发展滨水特色交通。最后将策略应用到河南新安水城的实践研究中,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可行性。论文通过以上研究,期望寻求解决当前北方地区水城建设存在问题的方法,为以后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二、团泊湿地生态恢复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团泊湿地生态恢复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南苑历史研究与保护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视度上升
        1.1.2 南苑地理位置重要性认知上升
        1.1.3 南苑遗址及文物古迹状况堪忧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皇家御苑及清代南苑的研究
        1.3.2 关于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
        1.3.3 关于文物古迹保护利用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清代南苑历史地理及文物遗存
    2.1 清代南苑历史地理
        2.1.1 历史区位
        2.1.2 赋存环境
        2.1.3 与北京城关系
    2.2 清代南苑历史沿革
        2.2.1 萌芽期:辽金
        2.2.2 发展期:元代
        2.2.3 定型期:明代
        2.2.4 成熟期:清代
        2.2.5 衰败期:民国
    2.3 清代南苑构成要素
        2.3.1 自然文化景观
        2.3.2 人文文化景观
    2.4 清代南苑历史遗存
        2.4.1 自然文化景观遗存
        2.4.2 人文文化景观遗存
        2.4.3 文物古迹类别梳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清代南苑价值评估与特征研究
    3.1 园林遗址特征及价值构成
        3.1.1 园林遗址定义及特征
        3.1.2 园林遗址的价值构成
    3.2 清代南苑遗址的价值评估
        3.2.1 评估目的
        3.2.2 评估策略
        3.2.3 评估结果
    3.3 清代南苑价值判定及特征
        3.3.1 文物价值判定
        3.3.2 社会价值判定
        3.3.3 价值载体梳理
        3.3.4 遗址特征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清代南苑遗址现状及保护策略
    4.1 清代南苑遗址保护方式选择
        4.1.1 现行文件解读
        4.1.2 保护方式选择
        4.1.3 保护原则理念
    4.2 遗址及文物古迹的现状评估
        4.2.1 南苑遗址现状评估
        4.2.2 文物古迹现状评估
    4.3 保护体系构建及具体措施
        4.3.1 遗址整体保护体系
        4.3.2 文物古迹保护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清代南苑遗址展示利用策略研究
    5.1 清代南苑遗址展示利用策略
        5.1.1 大遗址与遗产旅游的关系
        5.1.2 清代南苑遗址旅游可行性
        5.1.3 文物古迹再利用功能设计
        5.1.4 遗址文化彰显措施设计
    5.2 点状文物古迹利用设计
        5.2.1 遗产博物馆类
        5.2.2 社区文化馆类
    5.3 片状文物古迹利用设计
        5.3.1 历史景观公园类
        5.3.2 考古遗址公园类
    5.4 南苑遗址旅游路线设计
        5.4.1 历史御道提取
        5.4.2 古今路线复合
        5.4.3 旅游路线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滨海工业带水生态修复技术集成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水环境综合治理
        1.3.2 综合集成方法论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其水生态环境健康状况评估
    2.1 天津滨海新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质地貌特征
        2.1.4 行政区划及经济发展状况
        2.1.5 水环境及水资源概况
    2.2 天津滨海新区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估
        2.2.1 采样点的设置
        2.2.2 水环境质量评估
        2.2.3 水生态健康状况评估
        2.2.4 评估结论
第3章 滨海工业带水生态治理修复技术库
    3.1 滨海工业带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技术库构建思路
    3.2 滨海工业带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技术库的构建
        3.2.1 控源截污技术
        3.2.2 污染治理技术
        3.2.3 水生态修复技术
第4章 滨海工业带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技术集成
    4.1 技术集成概述
    4.2 滨海工业带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技术集成
        4.2.1 概念和内涵
        4.2.2 总体思路
        4.2.3 定性分析构建集成框架
        4.2.4 定量计算优化方案
第5章 滨海工业带典型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
    5.1 流域基本情况
    5.2 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
        5.2.1 流域水质现状
        5.2.2 流域水环境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2.3 流域污染控制分区
        5.2.4 污染负荷分析
        5.2.5 环境容量核算
    5.3 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技术集成
        5.3.1 总体思路
        5.3.2 技术集成
    5.4 区域水循环优化调度方案
        5.4.1 调度原则
        5.4.2 水源补给量计算
        5.4.3 调度方案的确定
    5.5 治理技术优化
        5.5.1 定量分析模型的构建
        5.5.2 确定参数值并求解模型
        5.5.3 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打造“四大湿地群”保护升级版 助力建设美丽天津(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四大湿地群”为基点, 构建环城生态功能区
    1. 以湿地群为依托构建环城绿色生态区。
    2. 以湿地群为依托构建环城水源涵养区。
    3. 以湿地群为依托构建环城气候调节区。
二、以“四大湿地群”为核心, 打造生态保护引领区
    1. 以湿地群引领和助推河湖生态恢复。
    2. 以湿地群引领和助推植被资源修复。
    3. 以湿地群引领和助推动物系统保护。
三、以“四大湿地群”为基础, 创建环境友好示范区
    1. 建立类型湿地保护示范区。
    2. 建设生物资源保护示范区。
    3. 建立湿地文化保护示范区。
四、以“四大湿地群”为依托, 发展生态惠民实践区
    1. 将湿地群打造成为生态休闲旅游的名片。
    2. 将湿地群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名片。
    3. 将湿地群打造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名片。

(4)天津滨海半咸水湿地生物盐、污耐性及稳态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海岸带陆侧边界
        1.2.2 生物盐、污适应性
        1.2.3 湿地稳态转换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2.1 天津概况
    2.2 布点与调查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海岸带陆侧范围确定
    3.1 基于海对陆作用的海岸带陆侧边界确定方法
        3.1.1 海岸侵蚀范围
        3.1.2 海平面上升淹没范围
        3.1.3 风暴潮增水淹没范围
        3.1.4 台风极值风速影响范围
        3.1.5 土壤盐渍化分布范围
        3.1.6 地下水咸化/半咸化分布范围
        3.1.7 典型河口咸潮上溯定界
    3.2 基于海对陆作用的天津海岸带陆侧边界确定
    3.3 局地尺度下天津滨海与内陆湿地边界确定
        3.3.1 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
        3.3.2 水体盐度空间分布特征
        3.3.3 基于生物类群的滨海与内陆湿地边界分析
    3.4 宏观尺度与局地尺度下海岸带边界的特征
        3.4.1 滨海与内陆湿地边界的特征
        3.4.2 边界吻合性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滨岸湿地生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
    4.1 生物群落特征
        4.1.1 湿生植物群落组成
        4.1.2 沉水植物群落组成
        4.1.3 底栖动物及浮游生物群落组成
    4.2 滨岸湿地植物群落分布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4.2.1 湿生带植物群落类型划分
        4.2.2 植物群落间土壤化学因子的空间差异性
        4.2.3 植物群落分布与土壤化学因子的相关性
        4.2.4 土壤化学因子间相关性
    4.3 水生生物与水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4.3.1 沉水植物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4.3.2 底栖动物及浮游生物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4.4 小结
第5章 湿地生物盐、污耐性区间及指示种分析
    5.1 滨岸植物对土壤环境的指示效应
        5.1.1 适盐种识别
        5.1.2 盐生植物适盐性
        5.1.3 滨岸植物耐盐区间分析
    5.2 水生生物对水环境的指示效应
        5.2.1 沉水植物盐、污区间排序
        5.2.2 底栖动物及浮游生物盐、污阈值
    5.3 小结
第6章 湿地稳态分析
    6.1 水质分布特征
        6.1.1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水质分布
        6.1.2 基于底栖动物BI指数的水质分布
        6.1.3 基于沉水植物的水质分布
        6.1.4 水质状况综合分析
    6.2 湿地稳态阈值分析
        6.2.1 指标选取
        6.2.2 频数分布法确定参照状态值
        6.2.3 基于指示种分析的稳态阈值修正
        6.2.4 稳态转换特征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5)弹性更新理念下团泊湖生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团泊湖景区基础研究
    (一) 研究区域
    (二) 团泊湖景区现状问题
        1. 基地周边现状
        2. 现状植被分析
        3. 现状水文分析
二、弹性更新理念研究思路
    (一) 技术路线
    (二) 弹性基础设施系统
    (三) 弹性更新技术支持
        1. 低影响开发技术
        2. 生态驳岸的设计
三、团泊湖生态廊道景观规划总体设计
    (一) 鸟类生态保护区节点设计
    (二) 健康花园展示区设计
结语

(6)天津市外边缘区小城镇成长机制与内生发展能力测度研究 ——以牛家牌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等对小城镇战略选择的引导
        1.1.2 存量规划发展趋势对外边缘区发展成长的影响
        1.1.3 “特色小镇”等发展模式兴起对小城镇发展能力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创新点
    1.3 研究区域选择与概念界定
        1.3.1 区域选择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集聚——扩散”对外边缘区研究的理论支撑
        2.1.2 “内生式发展”对内生发展能力的理论指导
        2.1.3 “自组织理论”是测度指标量化的理论基础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小城镇发展的现实引领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3 天津地区相关研究综述
        2.2.4 综述
    2.3 国内外相关实践进展
        2.3.1 国外相关实践进展
        2.3.2 国内相关实践进展
        2.3.3 启示
第3章 天津市外边缘区小城镇成长机制研究
    3.1 天津市外边缘区小城镇研究范围选取
        3.1.1 天津市外边缘区的内涵及特征
        3.1.2 天津市外边缘区小城镇划定标准及范围选取
        3.1.3 天津市外边缘区小城镇发展现状
    3.2 天津市外边缘区小城镇成长外部动力分析
        3.2.1 中心城区的扩散力
        3.2.2 外部投资的援助力
        3.2.3 区域发展和城乡统筹的牵引力
    3.3 天津市外边缘区小城镇成长内部动力分析
        3.3.1 人口发展——内源动力
        3.3.2 资源与环境——核心动力
        3.3.3 经济发展——助推动力
        3.3.4 社会发展——支撑动力
        3.3.5 体制与管理——引导动力
    3.4 天津市外边缘区小城镇成长机制结构模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津市外边缘区小城镇内生发展能力测度研究
    4.1 小城镇内生发展能力的内涵及特征
        4.1.1 小城镇内生发展能力的内涵
        4.1.2 小城镇内生发展能力的表现及特征
    4.2 内生发展能力测度指标基础研究
        4.2.1 文献频度统计
        4.2.2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4.2.3 指标框架及权重确定方法
    4.3 天津市外边缘区小城镇内生发展能力测度指标选择
        4.3.1 人口发展能力测度
        4.3.2 资源与环境发展能力测度
        4.3.3 经济发展能力测度
        4.3.4 社会发展能力测度
        4.3.5 体制与管理能力测度
    4.4 小城镇内生发展能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4.4.1 指标数据来源及处理
        4.4.2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4.3 模糊德尔菲法确定权重
        4.4.4 小城镇内生发展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确立
    4.5 小城镇内生发展能力测度结果分析研究
        4.5.1 测度结果综合分析
        4.5.2 测度结果空间分布特征
        4.5.3 小城镇内生发展能力类型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牛家牌镇成长动力与内生发展能力实证研究
    5.1 牛家牌镇概况
        5.1.1 牛家牌镇基本情况
        5.1.2 牛家牌镇在外边缘区所承担的功能及所处地位
    5.2 牛家牌镇成长动力分析及现实困境
        5.2.1 牛家牌镇成长外部动力
        5.2.2 牛家牌镇成长内部动力
        5.2.3 牛家牌镇发展的现实困境
    5.3 牛家牌镇内生发展能力测度结果分析
        5.3.1 宏观层面——牛家牌镇内生发展能力结构的横向比较
        5.3.2 中观层面——牛家牌镇内生发展子能力的对比分析
        5.3.3 个体层面——牛家牌镇内生发展指标值的差距分析
    5.4 牛家牌镇内生发展能力优化对策与建议
        5.4.1 宏观层面:综合全面发展,吸引外部资源进驻
        5.4.2 中观层面:组团式发展,增强协作网络体系
        5.4.3 个体层面:内生式发展,调动系统内部发展能力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天津市外边缘区小城镇成长机制研究
        6.1.2 小城镇的内生发展能力测度研究
        6.1.3 牛家牌镇的实证研究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1:2016 年天津市POI数据
附录A-2:2016 年天津市POI数据
附录A-3:2016 年天津市POI数据
附录B:2016 年天津市道路数据
附录C-1:小城镇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结果
附录C-2:小城镇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结果
附录C-3:小城镇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结果
附录D-1:小城镇关联度系数及关联度值计算结果
附录D-2:小城镇关联度系数及关联度值计算结果
附录E 专家调研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以天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生态腹地构建
        1.1.2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
        1.1.3 美丽乡村背景下的新农村规划建设
        1.1.4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介入与实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概况
        1.3.1 绿色基础设施研究综述
        1.3.2 乡村空间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绿色基础设施与乡村空间规划基础研究
    2.1 绿色基础设施基础研究
        2.1.1 绿色基础设施概念解析
        2.1.2 绿色基础设施价值功能
        2.1.3 绿色基础设施相关理论
    2.2 乡村空间规划基础研究
        2.2.1 乡村空间规划概念解析
        2.2.2 乡村空间规划内容体系
        2.2.3 乡村空间规划相关理论
    2.3 乡村绿色基础设施
        2.3.1 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基本特征
        2.3.2 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分类与属性
        2.3.3 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2.4 绿色基础设施实践研究
        2.4.1 美国纽约州维克多镇(Victor,New York State)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
        2.4.2 美国亚利桑那州(Arizona State)社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
    2.5 绿色基础设施对乡村空间规划的意义
        2.5.1 提升人居空间环境的质量
        2.5.2 降低自然灾害的安全威胁
        2.5.3 提高土地的经济价值效益
        2.5.4 保护乡村的景观空间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天津乡村空间现状分析
    3.1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天津乡村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3.1.1 天津乡村基本概况
        3.1.2 天津乡村空间结构类型
        3.1.3 天津乡村空间结构特征
    3.2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天津乡村自然空间现状分析
        3.2.1 湿地林地空间
        3.2.2 河流水系空间
        3.2.3 坑塘洼淀空间
    3.3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天津乡村生产空间现状分析
        3.3.1 农林耕地空间
        3.3.2 禽渔养殖空间
        3.3.3 工业产业空间
    3.4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天津乡村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3.4.1 开放空间
        3.4.2 街巷空间
        3.4.3 基础设施空间
    3.5 天津乡村空间现状问题总结
        3.5.1 自然空间大量萎缩,生态退化
        3.5.2 生产空间无序散布,污染严重
        3.5.3 生活空间肌理消失,环境衰退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天津乡村空间规划策略探究
    4.1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天津乡村空间规划基本原则与思路
        4.1.1 规划原则
        4.1.2 规划思路
    4.2 天津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成要素
        4.2.1 镇(乡)域尺度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成要素
        4.2.2 村庄尺度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成要素
    4.3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镇(乡)域尺度天津乡村空间规划策略
        4.3.1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天津乡村空间发展战略
        4.3.2 强调自然空间的依托基础
        4.3.3 提升生产空间的生态效益
        4.3.4 保护生活空间的景观特质
    4.4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村庄尺度天津乡村空间规划策略
        4.4.1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天津村庄空间布局引导
        4.4.2 开放空间的保护营造与自然连接
        4.4.3 街巷空间的功能提升与尺度优化
        4.4.4 基础设施空间的生态改造与系统整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研究——以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镇为例
    5.1 黄花店镇乡村基本概况
    5.2 黄花店镇乡村空间现状分析
        5.2.1 乡村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5.2.2 乡村自然空间现状分析
        5.2.3 乡村生产空间现状分析
        5.2.4 乡村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5.3 黄花店镇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5.3.1 镇域尺度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5.3.2 村庄尺度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5.4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黄花店镇规划策略
        5.4.1 镇域空间规划
        5.4.2 强调自然空间的依托基础
        5.4.3 提升生产空间的生态效益
        5.4.4 保护生活空间的景观特质
    5.5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黄花店镇解口村规划策略
        5.5.1 村庄空间规划
        5.5.2 开放空间营造保护
        5.5.3 街巷空间提升优化
        5.5.4 基础设施空间生态整合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海河流域重要湿地生态需水及保障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资料与研究方法
    1.研究区概况
    2.研究方法
        ①生态水面面积
        ②蒸发蒸腾损失
        ③降水
        ④渗漏损失
二、结果与讨论
    1.结果分析
    2.保障措施
三、结语

(9)子牙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
        0.1.1 湿地的定义与功能
        0.1.2 湿地的退化与丧失
        0.1.3 子牙河流域湿地研究现状
    0.2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0.3.1 湿地遥感研究
        0.3.2 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0.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0.4.1 研究内容
        0.4.2 技术路线
1 研究区域概况
    1.1 研究区域确定
    1.2 研究区域概况
2 实验数据和研究方法
    2.1 数据源情况
    2.2 遥感影像预处理
    2.3 湿地范围确定
        2.3.1 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提取
        2.3.2 湿地分类系统确定
        2.3.3 遥感影像解译步骤
3 子牙河流域湿地动态变化
    3.1 湿地面积动态变化
        3.1.1 相关统计量
        3.1.2 子牙河流域湿地一级分类面积变化
        3.1.3 子牙河流域湿地二级分类动态变化
    3.2 湿地水域动态变化
    3.3 湿地植被动态变化
        3.3.1 NDVI提取
        3.3.2 湿地植被面积动态变化
        3.3.3 年际间植被茂盛程度对比分析
    3.4 小结
4 重点关注区域湿地景观类型变化
    4.1 主要湿地概况
    4.2 团泊洼、北大港、南大港及其周边湿地景观类型变化
        4.2.1 地物面积统计
        4.2.2 转移矩阵分析
    4.3 衡水湖及其周边湿地景观类型变化
        4.3.1 地物面积统计
        4.3.2 转移矩阵分析
    4.4 岗南、黄壁庄水库及其周边湿地景观类型变化
        4.4.1 地物面积统计
        4.4.2 转移矩阵分析
    4.5 小结
5 重点关注区域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5.1 景观格局指数的生态学意义
    5.2 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步骤
    5.3 团泊洼、北大港、南大港及其周边地区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5.3.1 斑块类型水平分析
        5.3.2 景观水平分析
    5.4 衡水湖及其周边地区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5.4.1 斑块类型水平分析
        5.4.2 景观水平分析
    5.5 岗南、黄壁庄水库及其周边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5.5.1 斑块类型水平分析
        5.5.2 景观水平分析
    5.6 2014年三重点关注区域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对比分析
    5.7 小结
6 子牙河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工作不足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

(10)基于生态基础设施视角的北方地区水城规划研究 ——以河南新安水城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短缺制约城市发展
    1.1.2 雨洪灾害威胁城市安全
    1.1.3 水城实践存在诸多问题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与启示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实践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探讨
2.1 基本概念内涵
    2.1.1 水城
    2.1.2 北方地区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生态基础设施理论
    2.2.2 低影响开发理论
    2.2.3 景观生态学
2.3 本章小结 3 水城实践问题剖析
3.1 案例选择
    3.1.1 选择依据
    3.1.2 选择范围
3.2 案例评析
    3.2.1 水系模式
    3.2.2 雨洪利用与管理措施
    3.2.3 特色空间
    3.2.4 滨水产业
    3.2.5 特色交通
3.3 水城实践存在问题
    3.3.1 未合理利用城市水资源
    3.3.2 雨洪灾害防治效果不明显
    3.3.3 滨水空间特色不足
    3.3.4 未有效发展滨水产业
    3.3.5 未有效促进水城特色交通体系建设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视角水城规划策略研究
4.1 水系构建策略
    4.1.1 整合城市水资源
    4.1.2 水系模式选择
    4.1.3 水系格局建构
4.2 雨洪利用与管理策略
    4.2.1 雨水收集与净化
    4.2.2 雨水调蓄
    4.2.3 暴雨利用与泄洪
    4.2.4 建立雨洪利用管理体系
4.3 特色空间营造策略
    4.3.1 营造特色水系空间
    4.3.2 依托水系提升城市功能空间
    4.3.3 创造多样的滨水开放空间
4.4 滨水产业提升策略
    4.4.1 推动滨水产业建设
    4.4.2 平衡滨水地区商业开发和公益性开发
4.5 特色交通建构策略
    4.5.1 依托水系构建水城特色路网
    4.5.2 依托水系推行公交共交通与慢行系统的建设
    4.5.3 创造与水系相结合道路景观
4.6 本章小结 5 实证研究----河南新安水城概念规划
5.1 新安概况
    5.1.1 新安概况
    5.1.2 新安水资源概况
5.2 新安水城规划思路
5.3 新安建设水城的重点难点
    5.3.1 如何处理引水与地形关系
    5.3.2 如何构建雨洪利用管理系统
    5.3.3.如何打造水城特色产业
5.4 新安水城规划具体策略实施
    5.4.1 构建水城水系格局
    5.4.2 建构雨洪利用和管理系统
    5.4.3 打造水城特色空间
    5.4.4 提升水城特色产业
    5.4.5 构建水城特色交通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不足
6.3 论文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团泊湿地生态恢复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南苑历史研究与保护利用[D]. 王思远.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2]滨海工业带水生态修复技术集成模式研究[D]. 史考. 天津大学, 2019(01)
  • [3]打造“四大湿地群”保护升级版 助力建设美丽天津[J]. 范树合. 求知, 2019(07)
  • [4]天津滨海半咸水湿地生物盐、污耐性及稳态转换研究[D]. 贾娇.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9(01)
  • [5]弹性更新理念下团泊湖生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J]. 赵艳,张伟,赵晨,张友于.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12)
  • [6]天津市外边缘区小城镇成长机制与内生发展能力测度研究 ——以牛家牌镇为例[D]. 汪梦琪. 天津大学, 2018(06)
  • [7]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以天津为例[D]. 梁安琪.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8]海河流域重要湿地生态需水及保障措施研究[J]. 张浩,郭丽峰,白雪,何璇,缪萍萍. 中国水利, 2016(07)
  • [9]子牙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D]. 马冰然.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10]基于生态基础设施视角的北方地区水城规划研究 ——以河南新安水城规划为例[D]. 刘芳. 重庆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团泊湿地生态修复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