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全国公共土地日

美国全国公共土地日

一、美国的“国家公共土地日”(论文文献综述)

隆娅玲,马晓霖[1](2021)在《以色列阿拉伯人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历史变迁及现实困境》文中研究表明以色列阿拉伯人,是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原住民,在以色列建国后成为以色列公民,但被犹太复国主义视为潜在安全威胁而受到长期压制与管控。由于以色列的犹太国属性,阿拉伯人遭遇多方面压迫和歧视,无法享有完整的公民权利。2018年以色列《犹太民族国家法》进一步凸显了阿拉伯人的二等公民地位。同时,以色列阿拉伯人是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不是巴勒斯坦人民的主体部分,在巴勒斯坦民族主义运动中发挥的作用与影响力有限。可见以色列阿拉伯人的集体身份包含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与宗教身份等多重要素。这些认同要素在巴以冲突长期持续的背景下常处于相互矛盾、对立竞争的状态,造成了以色列阿拉伯人的身份焦虑及双重边缘化的认同困境。

顾亚娜[2](2021)在《Y市土地执法监督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一方面,土地的利用要满足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要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保住中国人的“饭碗田”,这使得土地执法监督成为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当前,随着Y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Y市用地需求旺盛,土地违法问题时有发生,违法用地不仅扰乱了土地管理秩序,还破坏了耕地,导致农地非农化。虽然近年来Y市不断加大土地执法监督力度,但因种种因素,Y市土地执法监督人员在工作中仍处于疲于应对的被动局面,破解当前Y市土地执法监督面临的困局,提升土地执法监督成效显得刻不容缓。本文通过文献归纳法了解国内外土地执法监督的研究现状,并梳理出论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所基于的理论基础。根据收集的数据资料从Y市土地执法监督机构及队伍现状、Y市土地执法监督综合监管平台、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申请强制执行情况、违法用地专项整改成效等方面对Y市土地执法监督现状与成效进行分析。通过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Y市土地执法监督在执法手段、执法方式、执法力量、执法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Y市土地执法监督中存在手段措施有限、缺乏部门协同联动、执法力量不强、依法依规用地意识不强的问题,通过分析认为法律规则上的缺陷、土地执法监督体制存在弊端、地方政府监督问责机制不健全、人事管理体制不完善、普法宣传不足等因素是Y市土地执法监督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立足Y市土地管理工作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得出研究结论,认为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独立的执法监督体制、建立有效合作机制、强化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加强普法宣传教育等途径可以促进Y市土地执法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期能对降低Y市土地执法监督成本、降低违法用地发生率、提升Y市土地执法监督成效有所助益,同时也为其他城市的土地执法监督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薛丹[3](2021)在《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土地是城市经济活动的载体,也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间,其利用效率深刻影响着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长久以来就存在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有些城市以“摊大饼”形式向外扩延。2018年底,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5.61万平方公里,约是1981年的7.80倍,城市扩展系数(用地增长率/人口增长率)高达2.17,远远高于国际上1.12的理想系数。中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地形及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城市建设的土地少,在可利用土地少的情况下,与其他地区相比,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却更为不集约。另外,东部地区经过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其经济、产业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加快形成双循环发展格局以及全国产业链发展的背景下,随着东部地区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环境约束等成本的上升,需要将产业和技术向西北落后地区转移,而这也给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带来了新的压力。对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研究,对于节约集约利用西北地区城市土地,缩小东西差距,改善西北生态环境,助推西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在系统阐述西北地区城市土地的规模、结构、效益等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首先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利用Super-SBM、GML指数和效率损失模型对西北地区39个城市2004-2018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做出客观的评价。然后,将静态和动态、时间和空间相结合,详细分析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特征、时序演化特征、空间关联特征和时空动态特征。接着,本文建立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厘出具体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最后,构建Tobit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得出本文的结论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处在较低水平,2004-2018年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变动趋势近似呈“N”型曲线,2018年效率高值向西北地区东南侧聚集,城市群的聚集作用增强。研究期间,省会中心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增长幅度最快,资源型城市次之,其他类城市增长幅度最慢。从效率损失模型来看,西北地区的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和环境污染的冗余率较高,环境收益的不足率较大,而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的不足率相对较小。(2)2004-2018年西北地区39个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征,差异的大小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上升,组间差异很小,组内差异占绝对支配地位,资源型城市的效率水平差异最大,省会中心城市次之,其他类城市最小。核密度函数曲线揭示出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两极分化的空间非均衡特征,集聚类型先低值聚集,后高值聚集,省会中心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其他类城市的演进特征有较大的差异。马尔科夫链转移的结果显示,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2012年之后这一现象减弱,效率水平维持在“低”和“高”类型的概率最大,向上转移的概率大于向下转移的概率,而跳跃转移的概率较小。(3)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较为显着的空间相关性,局部空间关联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的状态,2018年聚集地区向西北地区东南侧靠拢。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拥有更加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其他类城市次之,而省会中心城市的局部空间结构较为稳定。(4)T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先降后升的“U”型曲线关系;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人口密度、引进外资和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会显着促进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土地城镇化、环境规制水平、工业用地占比和设施用地占比的提高对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负面影响,居住用地占比和土地市场化水平对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明显。西北地区的省会中心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其他类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5)空间计量模型的测算结果显示,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显着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考虑了空间溢出效应的情况下,人口密度和土地城镇化的回归结果分别从Tobit回归中显着的促进作用和显着的抑制作用变为了均不显着,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与T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一致。(6)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一是控制土地供应面积,实现存量建设用地的内部挖潜;二是发挥城市群的聚集作用,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高”聚集;三是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城市土地所承载的环境污染压力;四是继续推进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序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五是完善西北地区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开放水平;六是根据各类城市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张新贺[4](2020)在《粤港澳高校生活区集约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国土资源条件的日益紧张,粗放式、低密度的高校建设模式已逐步成为旧时代的产物。由速度转向质量、由粗犷式转向内涵式的集约型高校发展方式成为当下高校建设的必然选择。而与社会生活水平和高校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的高校生活区,则面临着高校招生人数增加、生均面积指标增加、居住质量提高与用地条件不足之间的重重矛盾。这种矛盾在经济生活水平较高、用地紧张问题突出的粤港澳地区尤为严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粤港澳地区高校的质量和数量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高校生活区建设和完善的需求也会更加迫切。如何缓解粤港澳地区高校生活区面临的重重矛盾,如何建设新型的集约型的高校生活区将成为粤港澳地区高校建设的重要课题。基于上述的研究背景,笔者选取粤港澳地区高校生活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在集约化设计层面的方法和策略。近10年间,粤港澳地区新建的高校生活区已经在集约化设计层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并得到了宝贵的设计经验和实践成果。但在理论的建构和设计策略的归纳上还处于较为空缺的状态。笔者通过对建成项目的调研考察,结合相关理论,对实际项目进行类型化的分析和研究,尝试从不同的层面详尽的提出集约化的设计策略。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五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对粤港澳高校生活区集约化设计的研究背景进行了论述,对相关的概念和研究范畴进行了界定,梳理了现阶段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全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第二章,为粤港澳高校生活区集约化设计的基础性研究。首先对粤港澳高校生活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梳理,总结了粤港澳高校生活区的共性和特性,分析了将粤港澳高校生活区进行统一研究的适宜性。其次分析了粤港澳高校生活区集约化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粤港澳高校生活区集约化设计的原则和内涵。第三部分是第三章到第五章,是全文的核心章节,其中第三章、第四章依次从规划布局、功能整合两个层面对粤港澳高校生活区集约化设计策略进行了论述,结合相关调研实例、参考案例、相关理论提出了生活区的集约化设计策略。第五章分析了粤港澳地区高校生活区集约化设计易引发的相关问题以及形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性策略和补偿性策略。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从不同层面探讨了粤港澳高校生活区的集约化设计策略,期望能填补对粤港澳高校生活区集约化设计研究的不足,对今后高校生活区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尹贵鹏[5](2020)在《大连市土地执法监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土地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是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分,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载体。最近几年当中,自然资源部门所担负的责任不断加重,不仅仅需要推动土地资源保护制度的落实、提高整体社会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还要为群众依法适用土地的权益提供保障。在土地资源利用以及管理当中,执法监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分,在确保土地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净化资源环境、推动土地科学开发等领域当中均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依法落实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在最大程度上规避土地资源领域当中违法行为的出现,是对实际执法监察工作绩效进行检验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当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需求。最近几年当中,我国土地执法监察获得了初步成效,整体工作环境获得了较大的改进,但是仍然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并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整体形势,土地违法案件频频发生,对土地违法行为的规律进行把控,对造成违法占地现象出现的成因及其具体表现进行深入的探究,不单能够使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在违法行为的防控、查处等领域得到更好的落实,同时,也对土地管理秩序的维护有所帮助。所以,进一步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力度、防治违法用地现象,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大连市土地执法监察为主要研究线索,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当前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顺和整理,总结了影响大连市土地执法监察工作运行的主要问题,包括“缺少良好的社会法律环境”、“罚没的建筑物处理难”、“法律法规滞后跟不上社会发展趋势”、“土地执法巡查监管效果有限”、“执法监察团队建设依然存在缺陷”这五项内容,并充分结合大连的实际状况,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进而形成具有推广意义的研究结论,为提升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水平提供参考。

吕敏[6](2020)在《集约理念下的高校地下空间功能与形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品质和规模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粗放式”校园规划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发展对于校园规划设计提出的新要求,集约化高校校园成为现在及未来需要不断探索的设计理念,对于高校校园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的有关课题是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深入研究的方向和趋势。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投入到高校地下空间的研究中来,为有关论题的展开积累了基础资料和理论借鉴,但国内对于高校地下空间的研究依然较少,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同时,随着城市集约化建设的进程逐步加快,集约化理念不断深入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来,笔者在此背景下提出该论题,通过研究集约理念下的高校地下空间的功能与形态,以期改善国内高校校园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建设集约化的立体校园。高校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集约化校园的规划设计互为前提、互相完善,同时集约化校园的建设又是集约化城市建设的补充和延伸,因此对于集约理念下的高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研究具有时代的必然性、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长远的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不仅旨在对相关课题进行理论资料上的梳理和完善,同时试图以功能和形态为主要研究内容,期望达到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研究成果。论文以“论题提出——理论研究——发展综述——调研分析——功能研究——形态研究——原则归纳——策略提出”为研究思路展开,结合集约化理论、校园规划设计理论、地上地下一体化理论和地下空间的环境心理学等理论,对国内高校校园地下空间进行调研分析,得出高校地下空间的现状问题;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对高校校园地下空间的功能适应性、空间环境和形态进行研究,探讨高校地下空间的功能类型和形态模式;最后,通过调研总结、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功能与形态模式研究,提取出集约理念下高校校园地下空间设计策略,并对高校地下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希望可以通过本论文为相关领域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探讨。

张婉茹[7](2020)在《基于碳汇功能的植物群落优化研究 ——以五里河公园东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的普及与城市不断扩张,生态环境变化成为当代最热门话题之一。1997年在京都召开的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成功通过并签署了《京都协议书》,确定了量化减排的决策并制定了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指标”。植物群落固碳能力的优化,可以通过增加绿量的方式,有效吸收大气中的CO2,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使城市公园真正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本文以增加园林景观的植物群落碳汇能力为出发点,以低碳城市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三源绿地理论等为理论依据,通过实地测量植被各项数据,得出调研地碳汇格局分布于不同功能分区碳汇量水平,结合沈阳市园林植物自身的碳汇能力与审美需求,通过对绿地碳汇量分布的特征与群落构成因子的分析,初步提出高固碳型群落的优化方法。本研究可分为四部分:(1)将相关综述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进行分析提炼出与本研究相关的思路方法。确定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方法。(2)通过第一部分对相关文献的归纳整理、结合现有理论与实地建成的景观案例,整理出影响景观绿地碳汇能力的因素、景观设计增加碳汇功能的一般方法等,为本研究引入碳汇景观的设计理念。(3)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研等方式收集调研地现状资料。通过文献查阅,了解了调研地的建设背景与基本布局;对调研地植被种类分布、配置方式、生长情况等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对调研地景观就群落特征与碳汇效益两方面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评价;利用Arc GIS软件对调研地碳汇能力进行量化计算,利用SPSS软件进行树种固碳能力的聚类分析、群落因子与固碳效益的相关性计算,按现有景观分区与碳汇能力高低对调研地分区进行重新整合。(4)通过对沈阳市公园绿地碳汇格局的分析与对沈阳市公园绿地平均固碳量的计算,设定优化目标。结合第二部分碳汇景观的设计理念,在对调研地碳汇能力量化的基础上总结出基于植物群落固碳效益提升的的设计策略,并对调研地进行优化提升,并总结出适用于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的碳汇效益提升方式。

马晓河[8](2020)在《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的城市化及对中国的启示》文中指出纵观美国经济崛起历程,经济快速增长期与城市化加快推进期同步,即城市化与工业化高度协调,城市化从早期发展小城镇到大城市进而再向城市群(带)、城市精明增长方向演变,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在城市间均衡发展,这些都是美国崛起的关键所在。进入大国博弈新时代,我国也将进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期,应积极借鉴其发展经验,逐步解决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协调、城镇化发展滞后问题,加快解决地区、城乡、城镇之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均衡问题,在资源高度稀缺的条件下尽早实施城镇"精明增长"计划。

李源[9](2019)在《大连市矿产执法监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产执法监察是充分实施矿产资源法律法规规定,实现国家矿产资源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矿产执法监管效果明显提升。但由于房地产、建筑及化工等行业对矿产原料需求的不断加大,导致矿产资源违法开采行为频发。当前,大连市政府机构改革刚刚落幕,多部门和职能进行整合,正式组建自然资源局,实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矿产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打击和查处违法开采行为,合理保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大连市矿产执法监察为研究主线,运用资料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半结构化访谈法,对当前矿产执法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影响大连市矿产执法监察工作运行的问题,主要有“缺少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罚没的矿产品处理难”、“第三方机构技术结论影响案件查处”、“矿产执法巡查监管效果有限”、“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存在不足”。同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上述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找出了“矿产普法教育工作不深入”、“部分矿产法律法规不完善”、“第三方机构技术支持无法保证”、“矿产执法缺乏执行力度”、“机构管理存在弊端”等五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相关期刊、文献及学术研究成果,立足大连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强化矿产普法教育宣传”、“完善矿产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规范案件查处配套政策”、“完善和规范执法监管工作机制”、“优化执法监察队伍管理”等五方面对策建议,进而形成具有推广意义的研究结论,为提升矿产执法监察工作水平提供参考。

张红伟[10](2019)在《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及差异化管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但是也人口众多,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几十年中,始终要求在各行各业落实集约化发展的理念。就土地资源管理而言,凭借着我国国家制度的优势,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集约利用制度体系经历了从建立到相对比较完善的过程,对于提升我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背景下,还是出现了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耕地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撂荒现象严重等问题,虽然现阶段的土地集约利用制度较大程度上遏制了以上问题的发展,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根除以上现象。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国家经济发展路径已经从单纯追求经济总量转变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的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强调以生态环境为刚性约束的绿色发展。而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自然资源管理体系也正在重塑。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有必要重新梳理土地集约利用理念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两方面的演化路径,进而构建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从而科学刻画土地集约利用特征,在考虑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的基础上,制定差异化的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思路及体系,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理念内涵、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或者测度方法。国外较少从地类的角度出发,较多考虑的是农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侧重于从时间尺度探讨影响因素与集约利用的关系及规律。国外研究的系统性思维较为明显,根据发展规律指导管理政策制定的思路值得借鉴,但是不利于具体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而国内研究侧重于数量的管控,有利于具体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新的时代背景下,资源节约集约、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优先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本文以区域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新型城镇化理论、生态文明理论为理论指导,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开展其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现实必要性和科学研究价值;进而分析了现阶段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塑对土地集约利用管理的新要求,从针对对象、理念内涵、技术体系和预期目标上界定了本文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以新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评价了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分析了其描述性统计特变量特征;通过空间自相关度量模型、时空跃迁分析、空间耦合协调模型等探索了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其次,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关模型对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估及分区、经济结构差异测度及分区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思路,分别从经济发展优先视角和资源环境保护及利用优先视角下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体系。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揭示了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基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分别测算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数、耕地集约利用指数和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指数。从描述性统计规律上来看,长江经济带同一指数不同评价单元的水平均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单元居多,且多分布在长江的中游和上游,而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单元则均主要分布在长江的下游。在时间上看,建设用地高值区和低值区的分布越来越分散,而耕地与其相反。而从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指数可以发现,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较于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分布较为集中,指数较小的单元和较大的单元均居多且分别集中于长江的中游和下游,高值区和低值区分布的集中程度变化较小。进一步从空间自相关性和耦合协调性角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耕地和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水平均呈现出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从明显性上来看,依次为综合土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从时间尺度上看,建设用地的空间自相关性波动最大,从时空跃迁分析结果来看,发生空间相关性跃迁的较少,但是在空间自相关的显着性跃迁上较明显;而基于Getis-Ord Gi*的空间耦合协调度模型和传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计算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耦合度整体上处于极高的水平,耦合度是极好的状态,但是协调性较差,基本没有形成互相促进的协调发展格局,无论是空间的耦合度还是协调度随时间的变化均呈现出较小的变化,且整体上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协同性较差,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地区的协同性则呈现出较好的局面。(2)全面阐释了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通过对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内涵进行分析,论证了其定义的理论依据;而通过其影响机制分析,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是同时发生且存在的;同时,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又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基于构建的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测度指标体系,结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发现长江经济带环境压力水平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明显的正向的作用关系和资源消耗水平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的负向的作用关系。另一方面,从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来看,经济结构的空间关联、地理集中程度等经济结构特征均影响着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而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效应分解来看,整体上,三产业无论是对建设用地还是耕地的影响均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建设用地角度来看,第一产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第二产业的直接效应为负,但是间接效应为正;然而第三产业的直接效应为正,但是间接效应为负。从耕地角度而言,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但是第三产业的直接效应为正,间接效应为负。以上研究结果为实现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经济转型和土地集约利用协同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依据。(3)构建了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协同下的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体系。首先,从理论上构建了以土地集约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区为基础,考虑经济发展优先和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优先视角,最终实现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土地集约利用和经济转型发展相协同的差异化管控路径,以路径指导差异化管控政策的制定,最终形成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影响下的差异化管控思路。其次,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为依据,基于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别进行分区,分别分为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四级区;以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平均值作为基础,基于Kmeans聚类方法分别将长江经济带不同的评价单元按照资源消耗-环境压力强度进行分区,分别分为最高环境压力区、较高环境压力区、较低环境压力区、最低环境压力区和最高资源消耗区、较高资源消耗区、较低资源消耗区和最低资源消耗区;基于构建的长江经济带经济结构差异测算方法,从长江经济带地理集中程度的特征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和经济总量区域并不一定是重叠的,只有第二产业与经济总量的地理分布是重叠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均呈现出较强的区域集中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而基于专业化程度对长江经济带主导产业进行分区,分区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不同评价单元可以分为第一产业主导区、第二产业主导区、第三产业主导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主导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主导区、第二产业主导区和第三产业主导区;第三,以以上三者的分区结果为基础,依据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思路,从经济发展优先视角、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优先视角下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提升和方向调整的差异化管控思路。有助于充分发挥区域协同效应,为最终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美国的“国家公共土地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的“国家公共土地日”(论文提纲范文)

(1)以色列阿拉伯人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历史变迁及现实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以色列阿拉伯人的认同意识发展
    (一)20世纪上半叶:阿拉伯民族认同意识的普及
    (二) 1948—1967年:军事管制下的以色列公民
    (三)1968—1988年:巴勒斯坦认同意识的增强
    (四)1989—2000年:“奥斯陆协议”对以色列阿拉伯人身份认同的影响
二、当代以色列阿拉伯人的认同构成
    (一)逐渐强化的公民身份认同
    (二)面临挑战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认同
    (三)基于历史文化的“巴勒斯坦人”身份
    (四)难以确定的首要认同
三、结语:“双重边缘化”的认同困境

(2)Y市土地执法监督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土地用途管制
        2.1.2 土地违法行为
        2.1.3 违法占地
        2.1.4 土地执法监督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政府规制理论
        2.2.3 不完备法律理论
        2.2.4 资源依赖理论
第3章 Y市土地执法监督现状与成效
    3.1 Y市基本状况和土地利用现状
        3.1.1 Y市区域及社会经济概况
        3.1.2 Y市土地利用现状
    3.2 Y市土地执法监督管理体系
        3.2.1 Y市土地执法监督机构
        3.2.2 Y市土地执法监督综合监管平台
        3.2.3 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程序
    3.3 Y市土地执法监督现状与成效
        3.3.1 Y市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3.3.2 Y市土地违法案件申请强制执行情况
        3.3.3 Y市违法用地整改成效
第4章 Y市土地执法监督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Y市土地执法监督典型案例
        4.1.1 废品收购站违法占地案
        4.1.2 混凝土搅拌站破坏农用地案
        4.1.3 旧机动车交易市场违法占地案
        4.1.4 文体活动广场违法占地案
    4.2 Y市土地执法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4.2.1 手段措施有限
        4.2.2 缺乏部门协同联动
        4.2.3 执法力量不强
        4.2.4 依法依规用地意识不强
    4.3 Y市土地执法监督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法律规则上的缺陷
        4.3.2 土地执法监督体制存在弊端
        4.3.3 地方政府监督问责机制不健全
        4.3.4 人事管理体制不完善
        4.3.5 普法宣传不足
第5章 国内外土地执法监督经验借鉴
    5.1 国外土地执法监督经验
        5.1.1 日本的经验
        5.1.2 美国的经验
    5.2 国内其他地区土地执法监督经验
        5.2.1 宁波市的经验
        5.2.2 江阴市的经验
    5.3 国内外土地执法监督做法的启示
第6章 提升Y市土地执法监督成效的对策与建议
    6.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6.2 建立独立的执法监督体制
    6.3 建立有效合作机制
        6.3.1 进一步落实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
        6.3.2 健全土地违法行政问责机制
        6.3.3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6.4 强化执法监督队伍建设
        6.4.1 充实执法监督队伍力量
        6.4.2 强化执法业务培训
        6.4.3 建立奖惩考核机制
        6.4.4 完善科技执法手段
    6.5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
        6.5.1 加大宣传力度
        6.5.2 加强典型案例警示教育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城市土地
        2.1.2 城市土地利用
        2.1.3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度的文献综述
        2.2.2 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的文献综述
        2.2.3 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2.4 关于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的文献综述
        2.2.5 文献评述
    2.3 主要理论基础
        2.3.1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2.3.2 区位理论
        2.3.3 效率理论
        2.3.4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2.3.5 地租理论
        2.3.6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区域的界定与划分
        3.1.1 研究范围
        3.1.2 城市的分类
    3.2 中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
        3.2.1 土地面积广阔,但可利用土地偏少
        3.2.2 自然资源富集,但生态系统脆弱
        3.2.3 人文历史悠久,但经济发展落后
        3.2.4 城市规模数量有限,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3.3 西北地区所涉及的国家级战略
        3.3.1 西部大开发战略
        3.3.2 “一带一路”倡议
        3.3.3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规模分析
        4.1.1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分析
        4.1.2 中国西北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分析
    4.2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4.2.1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分类标准
        4.2.2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4.3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的产出效益及环境污染
        4.3.1 经济效益分析
        4.3.2 社会效益分析
        4.3.3 工业污染物排放分析
    4.4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算
    5.1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论分析
    5.2 研究方法、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5.2.1 研究方法
        5.2.2 指标选取与说明
    5.3 效率测算结果分析
    5.4 GML指数及其分解
    5.5 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分析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
    6.1 研究方法
        6.1.1 差异特征分析方法
        6.1.2 演进特征分析方法
        6.1.3 空间相关分析方法
        6.1.4 时空动态分析方法
    6.2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特征分析
    6.3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序演进特征分析
        6.3.1 核密度函数估计结果
        6.3.2 马尔科夫链转移结果
    6.4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相关特征分析
        6.4.1 全局空间关联特征分析
        6.4.2 局部空间关联特征分析
    6.5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动态特征分析
        6.5.1 LISA时间路径分析
        6.5.2 LISA时空跃迁分析
    6.6 本章小节
第七章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分析
        7.1.1 作用机制的综合分析框架
        7.1.2 具体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
    7.2 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2.1 基于T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
        7.2.2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7.3 本章小节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粤港澳高校生活区集约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学校园集约化设计成为重要发展趋势
        1.1.2 大湾区建设加速粤港澳地区城市化进程
        1.1.3 生活区居住模式的变革加剧集约化矛盾
        1.1.4 高校逐年扩招增加生活区承载容量负担
    1.2 研究范畴及内容
        1.2.1 概念的界定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粤港澳高校生活区集约化设计的基础研究
    2.1 粤港澳高校生活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2.1.1 粤港澳高校生活区集约化程度的标准界定
        2.1.2 粤港澳高校生活区的建设现状
        2.1.3 粤港澳高校生活区集约化发展的动因
        2.1.4 粤港澳高校生活区的集约化发展趋势
    2.2 粤港澳高校生活区的共性和差异性研究
        2.2.1 粤港澳高校生活区的共性
        2.2.2 粤港澳高校生活区的差异性
        2.2.3 粤港澳高校生活区统一研究的适宜性
    2.3 粤港澳高校生活区集约化设计的影响因素
        2.3.1 规划条件因素
        2.3.2 气候条件因素
        2.3.3 行为特征因素
        2.3.4 学生需求因素
    2.4 粤港澳高校生活区集约化设计的内涵和原则
        2.4.1 设计原则
        2.4.2 设计内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粤港澳高校生活区规划布局的集约化设计研究
    3.1 规划结构的集约化设计
        3.1.1 连贯一体的整合式布局
        3.1.2 场地集中的环绕式布局
        3.1.3 网格填充的密集式布局
        3.1.4 优化距离的分散式布局
        3.1.5 消解阴影的插入式布局
    3.2 组团形式的集约化设计
        3.2.1 东西向体量的优化利用
        3.2.2 调整朝向缩短日照间距
        3.2.3 基底变形增加建筑容量
        3.2.4 住宅模式拓展竖向空间
    3.3 道路交通的集约化设计
        3.3.1 动态交通的集约化设计
        3.3.2 静态交通的集约化设计
    3.4 景观绿化的集约化设计
        3.4.1 景观绿化与建筑有机融合
        3.4.2 景观绿化与场地复合一体
        3.4.3 外部交通空间景观式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粤港澳高校生活区功能整合的集约化设计研究
    4.1 功能构成的分析研究
        4.1.1 功能配置类型研究
        4.1.2 功能配置指标比较
    4.2 功能特性的分析研究
        4.2.1 功能的关联性分析
        4.2.2 功能的时段性分析
        4.2.3 功能的可达性分析
    4.3 规划层面功能整合的应用模式
        4.3.1 以居住功能为中心的整合
        4.3.2 以非居住功能为中心整合
    4.4 建筑层面功能整合的设计策略
        4.4.1 功能类型的拓展与配置
        4.4.2 功能要素的分布与组织
        4.4.3 功能的可变与复合利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粤港澳高校生活区集约化设计易引发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5.1 粤港澳高校生活区集约化易引发的相关问题
        5.1.1 高层围合庭院、通风采光不利
        5.1.2 功能集中布置、互相干扰增强
        5.1.3 高层建筑增加、竖向交通不便
        5.1.4 公共空间缺失、地面可达性弱
        5.1.5 组团人数增多,社区氛围不足
    5.2 粤港澳高校生活区集约化引发问题的诱因
        5.2.1 建筑气候适应性与集约化之间的矛盾
        5.2.2 高校对于生活区较高空间品质的诉求
        5.2.3 生活区建筑类型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矛盾
        5.2.4 生活区学生行为活动的集中性和阵发性
    5.3 集约化引发问题的应对性策略
        5.3.1 通风条件的疏导优化
        5.3.2 功能布置的合理聚合
        5.3.3 竖向交通的优化调配
    5.4 集约化引发问题的补偿性策略
        5.4.1 空间尺度分级,提升空间引力
        5.4.2 空间面积返还,补充公共场地
        5.4.3 空间界面柔化,改善空间体验
        5.4.4 空间归属界定,激活社区氛围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结论
    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大连市土地执法监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和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目标
    1.5 土地执法监察相关概念、特点及研究所需理论基础
        1.5.1 相关概念
        1.5.2 土地执法监察的特点
        1.5.3 理论基础
2 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情况及调研方案
    2.1 大连市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基本情况
        2.1.1 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地域范围
        2.1.2 执法监察机构体系
        2.1.3 主要工作开展概况
    2.2 调研方案
        2.2.1 问卷调查
        2.2.2 访谈调查
3 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大连市土地执法监察面临的主要问题
        3.1.1 外部法律环境不佳
        3.1.2 罚没的土地及地上建(构)筑物难处理
        3.1.3 土地执法缺乏执行力度
        3.1.4 土地执法巡查监管效果有限
        3.1.5 对基层土地执法队伍建设重视度不够
    3.2 问题成因分析
        3.2.1 土地普法教育工作不深入
        3.2.2 部分相关土地法律法规不完善
        3.2.3 政策落实效率低
        3.2.4 机构管理存在弊端
        3.2.5 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4 土地执法监察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强化土地普法教育宣传
        4.1.1 强化配合,发挥基层工作优势
        4.1.2 丰富手段,创新宣传教育模式
        4.1.3 坚持培训,提升执法人员业务水平
    4.2 完善土地执法相关法律法规
        4.2.1 需加大土地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
        4.2.2 需要扩大土地刑事犯罪追责范围
        4.2.3 需要使土地违法处罚方式多样化
        4.2.4 需要赋予土地执法监察必要的强制措施和执行权
    4.3 深化土地执法监察管理体制改革
        4.3.1 理顺土地资源管理体制
        4.3.2 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
    4.4 完善和规范土地执法监管工作机制
        4.4.1 完善土地违法行为监管查处机制
        4.4.2 探索建立联合执法绩效考核体系
    4.5 优化执法监察队伍管理
        4.5.1 加强人员配备物资保障
        4.5.2 强化执法队伍素质建设
        4.5.3 聘请律师参与执法监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致谢

(6)集约理念下的高校地下空间功能与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题提出
        1.1.1 高校发展对校园规划设计提出新要求
        1.1.2 从城市建设集约化到高校校园集约化
        1.1.3 观念和技术的进步促进地下空间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析与研究内容
        1.3.1 相关概念解析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集约理念下的高校地下空间理论研究及发展综述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集约化理论基本内涵
        2.1.2 集约化城市基础理论
        2.1.3 集约化理论与高校地下空间的关联研究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高校地下空间研究现状
        2.2.2 国内外集约化校园规划设计研究现状
        2.2.3 研究综述总结
    2.3 本章小结
3 集约理念下的高校地下空间调研与功能研究
    3.1 集约化高校地下空间现状实地调研
        3.1.1 调研目的与调研对象
        3.1.2 现状实地调研概况
        3.1.3 现状调研分析与总结
    3.2 高校地下空间功能集约化适应性研究
        3.2.1 集约化功能设计原则
        3.2.2 集约化功能类型探究
    3.3 高校地下文化和行政空间研究
        3.3.1 教学、实验和办公空间
        3.3.2 图书馆
    3.4 高校地下公共活动空间研究
        3.4.1 体育活动场所
        3.4.2 多功能活动中心
    3.5 高校地下生活服务空间研究
        3.5.1 餐厅
        3.5.2 商业空间
    3.6 高校地下交通空间研究
        3.6.1 静态交通空间
        3.6.2 动态交通空间
    3.7 高校地下空间功能集约化研究小结
4 集约理念下的高校地下空间环境与形态模式研究
    4.1 集约化高校地下空间环境与形态概述
    4.2 独立封闭形态模式
        4.2.1 竖向形态——地上与地下空间关系
        4.2.2 平面形态——平面组织方式
        4.2.3 过渡形态——出入口连接空间
    4.3 广场地下形态模式
        4.3.1 竖向形态——地上与地下空间关系
        4.3.2 平面形态——平面组织方式
        4.3.3 过渡形态——出入口连接空间
    4.4 下沉院落形态模式
        4.4.1 竖向形态——地上与地下空间关系
        4.4.2 平面形态——平面组织方式
        4.4.3 过渡形态——出入口连接空间
    4.5 高校地下空间集约化形态模式小结
5 高校地下空间集约化开发利用策略
    5.1 高校地下空间集约化开发利用原则
        5.1.1 保护校园风貌原则
        5.1.2 地上地下一体化原则
        5.1.3 功能形态集约复合原则
        5.1.4 人性化设计原则
    5.2 高校地下空间集约化开发利用策略
        5.2.1 规划层面——整体规划的集约校园
        5.2.2 功能层面——功能布局的多样复合
        5.2.3 形态层面——空间形态的立体集约
        5.2.4 精神层面——校园环境的人文营造
    5.3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基于碳汇功能的植物群落优化研究 ——以五里河公园东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碳汇功能研究进展
        1.2.2 绿地固碳效益研究进展
        1.2.3 植物固碳量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碳汇理论方法与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碳汇
        2.1.2 绿地碳汇
        2.1.3 植物固碳
        2.1.4 高固碳型植物群落
    2.2 理论基础
        2.2.1 低碳城市理论
        2.2.2 城市绿地碳氧平衡理论
        2.2.3 “三源绿地”理论
        2.2.4 植物的固碳原理
    2.3 几种园林基本概念辨析
        2.3.1 节约型园林
        2.3.2 低碳园林
        2.3.3 碳汇园林
        2.3.4 三种园林的联系与差异
    2.4 碳汇园林案例实践
        2.4.1 温哥华斯坦利公园
        2.4.2 于家堡滨河低碳公园
3 调研地现状与固碳能力计算
    3.1 调研地概况
        3.1.1 选地原因
        3.1.2 基地背景
    3.2 调研地分区与群落划分/选取
        3.2.1 调研地分区功能
        3.2.2 样本群落选取
    3.3 调研地植物分布与群落特征分析
        3.3.1 植被分布
        3.3.2 树种组成
        3.3.3 层次结构
        3.3.4 郁闭度
        3.3.5 胸径组成
        3.3.6 群落密度
    3.4 调研地植物固碳能力计算
        3.4.1 植物固碳能力计算方法
        3.4.2 不同分区植物固碳能力计算
        3.4.3 不同植物群落固碳能力计算
    3.5 调研地现存问题
        3.5.1 树种构成单一,群落层次缺失
        3.5.2 植被无全年观赏性,部分植物生长状况差
        3.5.3 不同分区植物无特点,未考虑观景视线
4 不同指标下植物群落固碳效益对比与分析
    4.1 不同分区功能对固碳效益的影响
    4.2 不同树种组成对固碳效益的影响
        4.2.1 乔木固碳能力分析
        4.2.2 灌木固碳能力分析
        4.2.3 植物配置固碳能力对比
    4.3 不同群落特征指标对固碳的影响
        4.3.1 层次结构对固碳效益的影响
        4.3.2 郁密度对固碳效益的影响
        4.3.3 胸径组成对固碳效益的影响
        4.3.4 群落密度
        4.3.5 高固碳树种比重
    4.4 不同群落特征因子与植物群落的固碳效益相关分析
    4.5 调研地碳汇格局分析
        4.5.1 一般规律
        4.5.2 问题区块与成因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碳汇功能的调研地植物群落优化设计
    5.1 调研地植物群落优化策略
        5.1.1 优化建议
        5.1.2 优化对策
    5.2 调研地植物群落整体优化
        5.2.1 整合分区布局
        5.2.2 优化群落层次结构
        5.2.3 优化植物配置选择
    5.3 调研地植物群落优化实践
        5.3.1 生活碳源区
        5.3.2 近源过渡区
        5.3.3 滨水氧源区
        5.3.4 林荫游憩区
        5.3.5 活力健步区
        5.3.6 中心活动区
    5.4 调研地优化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的城市化及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推动了美国经济崛起
二、美国的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快速推进
三、美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高度协调
    (二)城市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扩大
    (三)城市化发展伴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
四、美国城市化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一)解决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协调、城镇化发展滞后的问题
    (二)加快解决地区、城乡、城镇之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均衡问题
    (三)提早实施城镇“精明增长”计划

(9)大连市矿产执法监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目标、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理论基础
        1.5.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5.2 政府规制理论
        1.5.3 依法行政理论
2 矿产执法监察相关内容及调研方案介绍
    2.1 矿产执法监察概念及特点
        2.1.1 矿产执法监察的概念
        2.1.2 矿产执法监察工作特点
    2.2 大连市矿产执法监察工作基本情况
        2.2.1 矿产资源分布概况
        2.2.2 执法监察机构体系
        2.2.3 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2.3 调研方案
        2.3.1 问卷调查
        2.3.2 半结构化访谈
3 矿产执法监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大连市矿产执法监察面临的主要问题
        3.1.1 缺少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
        3.1.2 罚没的矿产品处理难
        3.1.3 第三方机构技术结论影响案件查处
        3.1.4 矿产执法巡查监管效果有限
        3.1.5 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3.2 问题成因分析
        3.2.1 矿产普法教育工作不深入
        3.2.2 部分矿产法律法规不完善
        3.2.3 第三方机构技术支持无法保证
        3.2.4 矿产执法缺乏执行力度
        3.2.5 机构管理存在弊端
4 矿产执法监察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强化矿产普法教育宣传
        4.1.1 发挥基层工作优势
        4.1.2 创新宣传教育模式
    4.2 完善矿产资源相关法律法规
        4.2.1 创新完善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理念
        4.2.2 健全矿产资源损害刑事责任制度
    4.3 建立和规范案件查处配套政策
        4.3.1 建立完善罚没矿产品拍卖机制
        4.3.2 构建第三方机构配合协同体系
    4.4 完善和规范执法监管工作机制
        4.4.1 完善矿产违法行为监管查处机制
        4.4.2 探索建立联合执法绩效考核体系
    4.5 优化执法监察队伍管理
        4.5.1 加强人员配备物资保障
        4.5.2 强化执法队伍素质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致谢

(10)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及差异化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
        2.1.2 土地集约利用
        2.1.3 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
        2.1.4 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人地关系理论
        2.2.4 新型城镇化理论
        2.2.5 生态文明理论
    注释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范围界定
        3.1.1 “长江经济带”概念的来源
        3.1.2 长江经济带范围及研究单元
    3.2 研究区概况
        3.2.1 区位条件
        3.2.2 自然地理条件
        3.2.3 自然资源概况
        3.2.4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处理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时空分异特征
    4.1 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
        4.1.1 土地集约利用实践历程
        4.1.2 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塑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新要求
        4.1.3 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塑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
    4.2 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评价方法选择
        4.2.3 结果初步分析方法
        4.2.4 评价结果分析
    4.3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分异特征
        4.3.1 空间自相关度量模型构建
        4.3.2 空间自相关性测度结果与分析
        4.3.3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4.3.4 耦合协调性测度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5.1 影响机制分析
        5.1.1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
        5.1.2 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
    5.2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5.2.1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测度指标选取
        5.2.2 影响机制检验模型选择
        5.2.3 回归结果及影响效应分析
    5.3 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5.3.1 经济结构差异的表征
        5.3.2 影响机制检验模型构建
        5.3.3 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5.3.4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
    6.1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影响下的分区管控思路
    6.2 土地集约利用、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经济结构差异分区
        6.2.1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区
        6.2.2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估及分区
        6.2.3 经济结构差异测度及分区
    6.3 基于分区结果的不同视角下的差异化管控
        6.3.1 经济发展优先视角下的差异化管控
        6.3.2 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优先视角下的差异化管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美国的“国家公共土地日”(论文参考文献)

  • [1]以色列阿拉伯人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历史变迁及现实困境[J]. 隆娅玲,马晓霖. 世界民族, 2021(05)
  • [2]Y市土地执法监督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顾亚娜. 扬州大学, 2021(09)
  • [3]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薛丹. 兰州大学, 2021(09)
  • [4]粤港澳高校生活区集约化设计策略研究[D]. 张新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大连市土地执法监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 尹贵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6]集约理念下的高校地下空间功能与形态研究[D]. 吕敏.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基于碳汇功能的植物群落优化研究 ——以五里河公园东侧为例[D]. 张婉茹.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的城市化及对中国的启示[J]. 马晓河. 经济纵横, 2020(01)
  • [9]大连市矿产执法监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源.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10]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及差异化管控研究[D]. 张红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美国全国公共土地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