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

一、模糊综合评判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丁丽瑞[1](2021)在《基于不确定性的冶河灌区优化配置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冶河灌区作为石家庄市历史上重大的水利工程和六大灌区之一,在石家庄市的农业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该区域的水资源配置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灌溉需水量、水文气象、可用水量、农作物的生长参数以及决策者的偏好等,且管理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从该灌区实际情况考虑,在确保水质安全的条件下,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的多尺度农业水资源优化配水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冶河灌区岗南水库断面的水质评判。该方法结合超标法计算各种水质因子的权重,然后基于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到岗南水库断面2014年-2016年的水质为Ⅰ类标准。该结果对岗南水库的水质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说明该灌区的可用水处于安全状态。2.构建区间非线性规划模型。该模型在灌区水质安全以及满足公平性的条件下,从当地农户的角度考虑,将有限的水资源分配给该灌区的井陉县、平山县、鹿泉区和元氏县,得到有限的总水量在四个区域的冬小麦、夏玉米、棉花的优化总配水结果和四个区域中各种农作物的各个生育阶段的优化配水结果。同时,2013年优化后的系统收益增加了0.3×107元,2014年优化后的系统收益增加了12.4×107元,2015年优化后的系统收益增加了5.4×107元。因此,该模型可以为当地农户合理配置农业水资源,从而增加区域的经济效益。3.构建双层分式规划模型。该模型通过统筹上下层决策者的意见,在满足子灌区的粮食需求条件下,达到灌溉水量利用率最佳的效果,同时也得到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种植方案。优化后,井陉县的效益增加了0.98×106元,平山县的效益增加了1.44×107元,鹿泉区的效益增加了2.159×107元,元氏县的效益增加了1.542×108元,灌区的整体效益增加了1.911×108元,经济效益增加明显。

斯琴[2](2020)在《模糊有效性度量与交叉效率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决策问题中存在一些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等特点的数据信息,因此,对于模糊对象的评价分析引起了广大学者关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综合评判结果,但是无法给出被评价对象进一步改进的方向.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评估一组具有多个投入产出的同质决策单元之间相对效率的重要分析方法,可以判断出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得出决策单元无效的原因和改进程度.凭借其独特的优势,DEA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等领域.因此,若能结合这两种方法对模糊对象进行评价,实现方法间相互补充,将对完善和提升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由于传统的DEA方法不能对多个有效单元进行区分,无法给出所有单元的全排序.因此,对于效率排序问题的研究也十分有意义.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为加强单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评价能力,结合模糊评判的基本信息,构造了模糊评价结果可能集,给出了模糊事件有效性的含义,并提出模糊有效性评价模型.该方法不仅可以找出被评价对象评判结果劣势的原因,而且还能为其进一步的改进提供许多信息.(2)针对因素评价结果为三角模糊数的综合评价问题,结合三角模糊数评价构建了模糊评价结果可能集,给出了模糊有效性的度量方法.通过模型的计算得出被评价对象不足的原因,给出被评价对象各因素的调整范围.(3)针对混合型因素的模糊综合评价问题,介绍了对于量化因素和非量化因素的评价方法,根据综合评判信息给出模糊评价可能集,及模糊有效性的度量方法.应用该方法进一步找出被评价对象不足的原因,并分析得出被评价对象各因素的改进值.(4)为进一步加强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分析能力,指出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与DEA方法的不同之处,结合两种方法的特点给出多层次模糊评价结果可能集,及相应的模糊有效性的含义和度量方法.该模型不仅可以给出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性程度,同时也为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改进提出了新的路径.(5)为对决策单元进行排序,从多属性角度提出了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相对熵的DEA交叉效率排序方法,该方法结合了两种方法的特点来确定相对接近度,即从信息距离和数据序列曲线的相似性分析了决策单元与理想方案间的相似性,从而使分析问题更加全面.(6)从竞争视野与利益相关角度,提出了DEA交叉效率分析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决策单元之间竞争强度和相关利益的差异性,同时可以使决策单元通过不同的利益相关系数及竞争强度,对合作者和竞争者给出相应程度的支持与打压,从而更好地增强决策单元的群体优势.

张明慧[3](2020)在《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是恢复和改善砂质海岸带资源环境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国内外普遍关注。针对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外海岸整治修复工程技术研究进展和我国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技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命题——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论文采用现场调查/观测法、数值模拟法、遥感与GIS空间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方法,通过对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前、实施后的海岸带自然环境、海滩资源、景观生态、社会经济指标变化调查/监测与对比分析,从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的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方法、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方法、水动力水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方法、自然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整治修复效果评价方法四个方法研究建立了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体系。论文选取营口市月亮湾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和大连金石滩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进行应用实践研究,检验本文研究建立的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体系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在砂质海岸带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方法方面,研究建立了基于GIS空间评价单元的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技术框架,将海滩资源效果评价分化为沙滩资源效果评价和潮滩资源效果评价。在沙滩资源效果评价方面,遴选了沙滩面积指数、沙滩厚度指数、沙滩底质指数;在潮滩资源效果评价方面,遴选了潮滩侵淤指数、潮滩游乐指数、潮滩底质指数。研究构建了基于GIS技术的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方法,包括海滩综合养护指数及其沙滩养护指数和潮滩养护指数,沙滩养护指数包含沙滩面积指数、沙滩厚度指数和沙滩底质指数,潮滩养护指数包含潮滩游乐指数、潮滩侵淤指数和潮滩底质指数。营口月亮湾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和大连金石滩海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GIS技术的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方法可实现砂质海岸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的空间差异化评价,能详细反映砂质海岸带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的空间差异特征。在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方法方面,针对砂质海岸带以旅游休闲娱乐为导向的整治修复工程实施目标,借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研究建立了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景观格局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方法,构建了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技术框架,确定了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景观生态空间整理效果评价、景观生态保护与修复效果评价、景观生态格局优化效果评价和海滩资源恢复与养护效果评价。针对景观生态空间整理效果评价,研究构建了景观生态功能分区分析方法及景观主体度指数计算方法;针对景观生态保护与修复效果评价,构建并遴选了景观自然度指数和景观丰富度指数;针对景观格局优化效果评价,构建并遴选了景观变化度指数和景观破碎度指数;针对海滩资源恢复与养护效果评价,构建了沙滩面积指数和潮滩游乐指数。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和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可以较为清晰地反映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对海岸景观格局的改变程度,以此为基础构建的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技术方法,可详细反映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的景观生态效果,实现了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景观生态效果的宏观定量评价。在砂质海岸带水动力水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方法方面,通过对比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前和实施后的海湾水动力环境变化特征,从涨落潮水动力过程变化和海湾水体交换周期变化2个方面确定了海岸带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思路。在涨落潮水动力过程变化评价方面,构建并遴选了落潮流速变化指数;在海湾水体交换周期变化评价方面,构建了海湾水体半交换变化率指标。在海湾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方面,研究建立了以海洋功能区划水环境质量要求为标准的海洋水环境污染指数和海洋水环境质量指数。对比分析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前和实施后的主要海洋水环境污染指数变化和海洋水环境质量指数变化,评价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的海湾水环境质量改善效果。营口月亮湾水动力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和大连金石滩近岸海域水动力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海岸带水动力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方法可以全面反映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的海湾水动力水环境效果。落潮流速变化指数可以反映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前和实施后潮汐水动力过程变化程度,间接揭示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对落潮流夹沙侵蚀过程的影响程度;水体半交换率可反映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前和实施后海湾内外水体交换过程变化程度,间接揭示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对海湾水体交换过程的影响程度;海湾水环境质量指数可以反映海岸带整修复工程实施前和实施后对海湾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类型及其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程度,间接揭示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对影响海湾水环境质量的最主要污染物浓度的改善效果。在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自然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果评价方法方面,将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研究构建了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目标层为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自然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综合评价结果;准则层分别为海岸带自然环境效果、景观生态效果、海滩资源效果、社会经济效果4个指标;因素层包括准则层自然环境效果的3个评价因素,景观生态效果的4个评价因素、海滩资源效果的3个评价因素,社会经济效果的3个评价因素共13个评价因素;指标层包括13个评价因素的17个评价指标。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应用研究和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可实现对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自然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效果的综合定量评价,为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主要创新点包括:(1)将砂质海岸带海滩资源效果评价划分为沙滩资源效果评价和潮滩资源效果评价,同时将沙滩资源和潮滩资源各划分为若干个空间评价单元,建立了基于GIS空间叠加分析技术的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海滩资源效果空间差异化多指标评价模型,弥补了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将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进行整体化评价的传统方法不足;(2)提出了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技术框架及其评价指标,包括景观主体度指数、景观自然度指数、景观丰富度指数、景观变化指数等,用于定量描述砂质海岸整治修复工程对海岸带景观生态的保护与修复效果,填补了该方面评价方法空白;(3)从海滩资源养护效果、景观生态修复效果、水动力水环境整治效果、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综合效果四个方面提出了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的定量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实现了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由简单对比分析向评价指标、评价模型的转变,充实和填补了我国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的缺失。

黄松[4](2020)在《山博赛金矿床地质统计学模型构建与三维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资源储量优化估算、成矿靶区预测对于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十分重要。矿床资源储量评估和深边部隐伏矿体的预测定位贯穿于矿床勘探、建设、运营、直至闭坑的整个生命周期。本文以吉尔吉斯斯坦山博塞卡林型金矿床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Surpac、Leapfrog、Supervisor等软件为主要研究工具,在地质多源数据信息挖掘、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以地质统计学和三维成矿预测理论为主要研究方法,完成了山博塞金矿床三维地质建模、地质统计学估值参数优化、资源储量估值评价和三维成矿定量预测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矿区原始地质资料的分析、整理,创建了多源地质数据库,完成了地形、地层、断层、物探异常区、化探异常区、矿化体等各种面模型与体模型的三维建模工作,并对包括岩石类型、矿物类型、围岩蚀变程度与类型、结构与构造类型、氧化程度、风化程度等地质模型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与总结。(2)通过对影响矿床数据实验变异函数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样品间距、样品组合方法与长度、品位特高值处理、数据偏态分布比例效应等进行的数据分析,明确了多种变异函数影响因素的实施与优化可以保证获得稳定性更高的实验变异函数曲线,同时可以简化后期的变异函数拟合过程。(3)通过Supervior地质统计学软件对矿床主要矿体进行钻孔方向变异函数拟合,提取块金值;完成三方向变异函数拟合,提取搜索椭球体参数和克里格估值参数;计算应用指数模型下的变异函数,并创建对应的转换矩阵。(4)通过克里格临域分析,借助于回归斜率(Slope ofregression,SR)、克里格效率值(Kriging efficiency,KE)以及协方差(Covariance,CO)等指示参数,完成克里格估值相关流程的参数优化。块体尺寸、最大样品数、单孔最大样品数和离散系数等估值参数得到了最优化处理,块体模型估值结果与原始样品结果的相对误差明显缩小,估值结果精度也得到了显着提高。(5)通过普通克里格估值方法完成矿体资源储量估值,并采用品位-体积分段图以及品位-吨位累积分布图对估值结果进行评价;同时,通过指示克里格法、距离幂次反比法对矿体进行二次估值,进而对估值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并对不同估值方法的适用条件进行了系统总结。(6)通过各个控矿因素的距离、密度场相关性分析,最终确定地层约束、断层约束、物探异常区约束、汞锑砷三个化探元素异常区约束以及黄铁矿指示矿物密度分布约束为主要的控矿指标;通过灰色系统理论隶属度的复合计算得到成矿关联度数据;通过将成矿关联度与模糊层次评判法相结合构建模糊互补矩阵和模糊一致矩阵,得到成矿有利度数据;通过建立控矿指标与矿化品位分布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应用到预测矿化块体得到预测品位;最后,结合成矿有利度数据以及矿块预测品位,在山博塞金矿床研究区域圈定了三个主要的勘探潜力靶区。山博塞金矿床三维成矿预测工作的最终研究成果,为类似矿山隐伏矿体三维成矿预测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陈园园[5](2020)在《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教育功能评价与分析 ——以合肥市为例》文中指出城市综合性公园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综合展示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条件的重要窗口。随着我国发展的逐渐加快,我国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建设也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不少公园的建设流于形式,或过分关注于“美”的感官体验,忽视了城市综合性公园所具有的其它方面的功能,诸如景观教育功能。针对城市综合性公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本文构建出了一套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教育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合肥市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城市综合性公园的景观教育功能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以期为合肥及相似地区城市综合性公园的新建与改建提供参考和依据。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评价和景观教育功能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梳理,明确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并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典型案例的研究与分析,归纳了景观教育功能的主要类型,确定了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教育功能评价的方法。接着,本文进一步将城市综合性公园的景观教育功能划分为了生态与环保教育、艺术与审美教育、道德与文化教育和自然知识教育四种主要类型,并从这四个方面对评价指标进行了初选和筛选,构建出了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教育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判断矩阵并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并对其相对重要性程度进行了分析,其中准则层各指标的权重值排序为:自然知识教育(0.3245)>生态与环保教育(0.2589)>艺术与审美教育(0.2242)>道德与文化教育(0.1923)。再然后,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合肥市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综合性公园的景观教育功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三个公园的景观教育功能综合评价结果均处于较好水平,但得分均不高,排序依次为杏花公园(3.83)>逍遥津公园(3.80)>瑶海公园(3.64),且三个公园在四个教育方面的评价结果也均处于较好水平,另外,三个公园的29项指标层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均处于“很好”水平以下。最后,本文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各公园在景观教育功能发挥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及其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优化建议,以期为合肥及相似地区城市综合性公园的新建和改建提供参考和依据。

王月[6](2020)在《GNSS欺骗干扰效能评估指标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磁环境的日益复杂,卫星导航的安全应用面临严峻挑战。由此,导航对抗逐渐得到各国重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欺骗干扰技术,作为导航对抗的核心技术之一,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方向。基于此,以欺骗干扰技术为依托的GNSS欺骗干扰设备正从验证阶段迈入应用阶段,对其效能的有效评估并选取性能优的设备不仅能够增强现代化导航对抗实力,还很大程度上决定目标任务的成功。但在开展相关设备效能评估的过程中,仍存在评估指标体系不完备、指标检测方法不具体、评估方法不充分、评估存在不确定性的问题,和权重判断准确度低、整体评估效率低的不足。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本文围绕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评估指标检测方法、指标体系的优化约简和动态博弈评估方法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为了完善对该领域指标体系研究的不足,从基本指标和欺骗效能指标两个角度,导航信号、定位结果、软硬件性能和实际效用四个层面,建立了适用于评估GNSS欺骗干扰效能的指标体系。得到的结果可为后期顺利开展评估指标的测试做准备。2.基于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具体的指标检测方法并完善其计算模型,再依托搭建的评估试验平台,利用测试方法,开展了仿真实测试验,以分析欺骗干扰效果随各参数的变化规律。得到的结果可作为提升GNSS欺骗干扰效果的决策依据,也可为指标体系的优化约简时评估指标的量化分析、动态博弈评估方法对应的试验场景搭建及分析做准备。3.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糊综合评判和云模型的评估方法,从增强评估指标相对最优评估结果的关联度和降低定性定量集成指标的模糊性、随机性出发选取优化约简集,以提高整体评估效率。得到的约简集为欺骗信号接入时间、最大欺骗干扰距离、伪距平均绝对偏差、欺骗定位精度、伪距变化率精度和同步时钟守时精度,其综合评估结果对应的评价等级为良好以上,偏差率为9.73%,低于确定原则的偏差临界值(10%),优化约简有效。得到的结果可用于构成对抗博弈策略矩阵中欺骗干扰模式对应的层次型结构中的普适指标。4.为了削弱权值的强主观性,进一步提高权重判断的准确度,考虑到评估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引入区间理论,主观层面采用区间层次分析-三元联系数联合算法,客观层面采用区间熵权法,对指标进行区间组合赋权。得到的结果可作为动态博弈评估方法中的权重集。5.为了兼顾评估时存在的动态复杂性问题,考虑到影响因素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提出了基于区间模糊综合评判的动态博弈评估方法,构建了对抗博弈策略矩阵中欺骗干扰模式对应的层次型结构和赢利矩阵,并利用该矩阵对某欺骗设备进行实测评估,以验证提出方法的实用性。通过计算得到设备在盲信息条件下的最小赢利值为0.5500,再开展决策分析。结果表明,被测设备在导航对抗的动态博弈中能够施展的欺骗能力强,且提出的方法能够改善评估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

孟玮[7](2020)在《蓄水坑灌下苹果树耗水特性及其对果树生长与产出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对蓄水坑灌方法的不断深入研究,为加快推进该方法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果林灌溉中的应用,深入探究蓄水坑灌下苹果树耗水特性及其对果树生长与产出的影响对蓄水坑灌果园的合理灌溉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三段砧木矮化成龄红富士苹果树为研究对象,设置蓄水坑灌灌水处理六个,地面灌溉灌水处理两个,共八个试验处理,采用田间试验、理论分析与模型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蓄水坑灌下不同灌水处理苹果树的蒸散量进行定量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蓄水坑灌苹果树蒸发量、蒸腾量及蒸散量的变化机制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蓄水坑灌法在工程设计方面的节水机理。与地面灌溉相比,蓄水坑灌法显着影响了果树在全生育期内的蒸散量、蒸腾量及蒸发量。在2018年果树生育期内,蓄水坑灌苹果树的棵间累积蒸发量及蒸散量分别约是地面灌溉的71%-72%和87.78%-88.10%;在2019年果树生育期内,蓄水坑灌苹果树的棵间累积蒸发量及蒸散量分别约是地面灌溉的62%-67%和79.22%-82.66%。说明蓄水坑灌法能有效减少果园无效耗水,同时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2)对蓄水坑灌果园的潜热通量进行了定量研究。针对蓄水坑灌果园特殊下垫面,引入了坑灌系数1)以区分蓄水坑灌果园棵间地表蒸发和棵间蓄水坑蒸发,提出了蓄水坑灌果园中两种土壤表面阻力(地表土壤表面阻力和蓄水坑坑壁土壤表面阻力)的计算模型,建立了蓄水坑灌果园潜热通量的计算模型,应用该模型计算蓄水坑灌果园潜热通量的拟合度2为0.9292,均方根误差RMSE为7.9767,因而模型可用于蓄水坑灌果园潜热通量的预测中。(3)对蓄水坑灌果园的蒸散量进行了定量计算。采用径流计-蒸渗仪联合法测定了蓄水坑灌下苹果树的蒸散量,构建了蓄水坑灌苹果树的蒸散量估算模型SWp,同时评价了SWp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将SWp模型、水量平衡法、Penman-Monteith(PM)模型及Shuttleworth-Wallace(SW)模型与实测值相比,SWp模型在模拟蓄水坑灌苹果树蒸散量时,模拟值总体略大于实测值,平均比实测值偏大在10%以内,其估算值更接近于径流计-蒸渗仪联合法的实测值,且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较低的均方根误差和相对误差。说明SWp模型是适合估算黄土高原区蓄水坑灌苹果树蒸散量的优化模型,该模型提高了蓄水坑灌苹果树实际蒸散量的估算精度。(4)对蓄水坑灌苹果树生理及生长规律的差异性进行了定量分析,进一步阐释了蓄水坑灌法在生理生长方面的节水机理。与地面灌溉相比,蓄水坑灌法显着影响了果树在全生育期内的有效根长密度,从果树根系角度出发,蓄水坑灌法诱发了苹果树根系在纵向的生长,并扩大了根系有效吸收的空间;与地面灌溉相比,蓄水坑灌果树的气孔导度高出12.0%-22.5%,蓄水坑灌果树的净光合速率高出4.4%-19.1%,蓄水坑灌果树的蒸腾速率高出7.8%-13.6%,从果树冠层角度出发,蓄水坑灌苹果树冠层生理活动较地面灌溉苹果树活跃。可见在果树生理生长方面蓄水坑灌法优于地面灌溉。(5)对蓄水坑灌苹果树的水分利用及果实产量品质等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蓄水坑灌苹果树的水分生产函数,结果表明蓄水坑灌苹果树在果实膨大期水分对产量的影响最为敏感。与地面灌溉相比,蓄水坑灌苹果树的耗水量减少了12.23%-20.78%,而产量则增加了4.8%-14.7%,可以说明蓄水坑灌法是一种较地面灌溉更为节水且丰产的果园灌溉方法。(6)利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蓄水坑灌苹果树的水分调控模式进行了评价。以最大经济效益为原则,得出了综合效益最高的水分调控模式是T5试验处理,即在萌芽花期的灌水上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80%和60%,在新梢旺长期的灌水上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90%和70%,在果实膨大期的灌水上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100%和80%,这样的水分调控模式既满足了蓄水坑灌苹果树在不同物候期内对水分的要求,同时也达到了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因而该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可应用于蓄水坑灌果园最优水分调控模式的常规筛选。

雷冠军[8](2020)在《基于数据融合的丰满水库长期径流预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旱涝灾害频发,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河川径流在水循环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极端径流会形成巨灾,径流预报对于防汛抗旱、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河川径流影响因子众多、变化特性复杂,基于成因分析法挖掘因子影响径流形成的规律是径流预报的关键。中长期径流预报预见期长、预报精度低,径流的形成机制尚不清晰,单一尺度因子的分析、单一统计预报方法的改进已不能进一步提高径流预报的精度,而且水文工作者不敢于报极值,中长期径流预报结果只能作为实际工作的参考。开展中长期径流预报理论和技术研究,融合多尺度因子和多方法的预报结果,进一步提高预报的精度和水平,能够为水库调度、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提供支撑。本文以丰满水库流域的年径流为研究对象,选用天文、全球、流域尺度因子,分析挖掘因子与流域来水的相似性、遥相关性、可公度性、结构特性等规律,研究和改进智能学习法、模糊推理法、天文因子对比法、点聚图法、可公度法和可公度网络结构法等技术方法,建立了包含因子融合、结果融合、结构融合的多尺度因子信息融合的中长期径流预报模型。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提高丰满水库流域径流和极端径流预报的精度,为丰满水库调度提供技术支持。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运用统计分析法,挖掘三大尺度因子与流域来水丰枯特性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丰满水库流域来水的丰枯状态与ENSO事件的冷暖特性、ENSO事件的发生时间距离汛期的远近、基于农谚所选择的气象因子等具有较好的统计规律,且均能通过假设检验。基于线性相关系数法、互信息理论法、关联度分析法研究天文因子、气象因子、天文因子+海洋大气因子+气象因子与流域来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最强,海洋大气因子的相关性最弱,月球赤纬角与流域来水的关联度最大。(2)基于相关性分析所得的因子组合方案,运用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等智能学习方法,融合因子预报径流。结果表明,水量回归预报较差,3级分类预报较优;预报方法不同,方法所对应的最优因子及其组合不同,训练和预报性能均较优且稳健性强的方法为ELM、RBF神经网络。对多方法的最优分类预报结果进行融合,使得定性预报正确率达到89.5%。(3)运用相位对比法融合天文因子、海洋大气因子及其组合预报径流。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定量预报正确率为63.16%,24节气阴历日期+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定性预报最优,正确率为63.16%。相位对比法对于极端来水年的丰枯属性识别能力较强,却难以有效预报出平水年,运用定量预报结果反推来水级别的正确率较低。相位对比法存在无法判别的年份,运用模糊推理法基于相关性分析所得的因子组合进一步分析计算因子的相似性,融合因子预报径流。引入TOPSIS模糊综合评判法、相似衍生法相似度、“因子进出法”等,对模糊推理法进行改进。结果表明,相似衍生法模糊推理法的稳健性优于Turksen模糊推理法,二者对径流的定量预报较差、定性预报较优,对其各自最优的定性预报结果进行融合,正确率达到73.68%。(4)采用“主次因子对比法”对单一天文因子对比法、分布式融合结构天文因子对比法进行改进,融合结果预报径流。研究得到能够提高预报精度的混合式融合结构天文因子对比法,定性预报正确率为63.16%。基于分析所得的海洋大气因子、气象因子与流域来水的遥相关规律修正预报结果,进一步改进天文因子对比法,使得预报正确率提高到 73.68%。(5)绘制三大尺度因子与流域来水的点聚图,融合结果预报径流。结果表明,24节气阴历日期和月球赤纬角点聚图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太阳黑子相对数离散性较强难以准确划分其聚类区间,三大尺度因子点聚图的定性预报正确率分别为63.16%、57.89%、21.05%。将海洋大气因子、气象因子与来水丰枯的遥相关规律作为该类因子的点聚图进而得到径流预报结果,并与天文因子点聚图的预报结果进行融合,使得预报正确率提高到 73.68%。(6)将径流分为一般、极端、极值点结构,融合结构预报极端径流。结果表明,以因子融合、结果融合的预报结果作为一般来水结构能够融合多因子、多方法的信息,预报正确率为84.21%;点面结合法的改进与上下包线结构、智能学习分类以及传统点面结合法相比对于极端来水结构的预报精度较高,预报正确率为60%;通过细致划分丰枯水链、引入月球赤纬角对可公度网络结构法进行改进,能够增强方法的可操作性,降低基于极值点结构预报极端来水年高发期的不确定性;综合径流三大结构的预报结果,结合连续极端来水年的判定,预报极端来水的高发年,其中特丰水年、特枯水年的预报正确率分别为66.7%、80%。

吴跃[9](2020)在《海南冼夫人文化景观开发价值评价及其应用研究 ——以海口市新坡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南冼夫人文化,作为海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拥有的文化景观资源遍布海南全岛,对当地百姓有重要意义,然而却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开发。目前对冼夫人的研究也多是停留在文化学、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层面,实践性不强,不利于海南冼夫人文化的保护传承,这是海南文化的巨大损失。因此,文章在深入分析新坡镇冼夫人文化景观资源的基础上,构建海南冼夫人文化景观开发价值评价体系模型,并对新坡镇冼夫人文化景观资源进行评价,针对性的提出保护开发策略,对冼夫人文化的保护传承具有实践意义,是顺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依靠海南乡村旅游的多种政策优势,发展海南冼夫人文化旅游,可以带动海南乡村经济的发展,是顺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还有助于改善当前海南旅游业的文化缺失现象,加快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首先,在查阅大量地方志等有关冼夫人的文献、相关书籍的基础上,结合对新坡镇的调研,总结出新坡镇冼夫人文化景观的形成发展过程、不同类型及分布情况、其所具有多种价值以及现状。将新坡镇冼夫人文化景观资源分成冼夫人有关的庙宇等遗址遗迹景观、军坡节节日景观、承载冼夫人文化的自然景观、冼夫人有关的事迹传说四类。认为其主要具有社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及美感价值。并存在被保护程度不够、历史文化内涵展示不明显、基础设施缺乏等现状问题。其次,本文以国家相关的规范和条例为依据,通过实地调研法与专家咨询法,结合以上对冼夫人文化景观类型、价值、现状的分析,以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及操作性、针对性为原则,确定新坡镇冼夫人文化景观资源的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的“1-9比例标度法”得出指标权重,构建出冼夫人文化景观开发价值的综合评价体系模型,此结构确定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13个。之后,应用此评价模型,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口市新坡镇的4类冼夫人文化景观的开发价值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再次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及可操作性。结果显示各类文化景观开发价值的优劣排序为:军坡节节日景观(3.6681)>有关的事迹传说景观(3.6447)>承载冼夫人文化的自然景观(3.6384)>庙宇等遗址遗迹景观(3.5985),军坡节节日景观、有关的事迹传说及承载冼夫人文化的自然景观的开发价值分值均超过3.6,其中军坡节节日景观在D层13个指标中占有9个的最高值。从D层13个指标综合分值来看,历史内涵、教育意义、特色文化内涵、文化多样性、情感价值指标排名靠前。最后,针对新坡镇4种文化景观各指标的分值优劣,分别提出对应的保护开发策略:以军坡节节日景观为重点;对于庙宇等遗址遗迹景观,应以保护修缮提高其美感价值为主,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发挥教育意义及情感价值;对于承载冼夫人文化的自然景观资源,应采取多产业结合、统筹发展策略,深入挖掘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性开发;采取物化表达的措施来保护传承冼夫人有关的事迹传说资源。

白月峰[10](2019)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河道治理工程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推动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其中河流水系不同程度破坏,导致河道功能削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国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河流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加受到重视,为适应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日趋增多,工程质量的管理,包括质量的评价与评定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重要的质量控制和建设管理的重要工作,目前,水利水电质量评定已基本完备,而在实际应用中也得到不断的完善,在参见各方实施工程质量管理中得以广泛应用,但是现行的质量评定与评价体系也存在着评价结论主观影响性较大等缺陷,国内不少学者针对这些缺陷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现代综合评价是一个多学科边缘交叉、相互渗透、多点支撑的新兴研究领域,在管理科学、经济效益评价、工程评价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现代综合评价方法通过评价指标建立数学模型,给评价对象赋予评价值,并采用一定的综合评价方法得出评价的结果,择优或排序,最终进行决策。近年来,一些学者将现代综合评价方法当中的模糊综合法、AHP、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灰色关联理论应用在水利工程质量评价工作中,得到了可信度高的结论,从而也证明了现代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在水利工程质量评价中的可行性。本文围绕河道治理工程质量评价指标包含描述性评价和检测性数据指标在模糊综合评判法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建立评判模型并综合评判,从而初步确定方法的可行性,结合实际工程,与现行河道治理工程质量评定的结论进行比对,对河道治理工程的质量做综合分析。

二、模糊综合评判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糊综合评判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不确定性的冶河灌区优化配置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的现状
        1.1.2 水资源系统的不确定性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区域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方法
    2.1 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2 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2.3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2.3.1 区间规划
        2.3.2 模糊集理论
        2.3.3 双层分式规划
        2.3.4 层次分析法
第三章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水质评价上的应用
    3.1 水质评价方法简介
    3.2 模糊综合评判法
        3.2.1 模糊综合评判的步骤
        3.2.2 确定隶属度函数
    3.3 冶河灌区水质评价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区间的灌区水资源优化模型
    4.1 模型的建立
    4.2 模型的求解
    4.3 模型的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双层分式规划的种植结构优化模型
    5.1 模型的建立
    5.2 模型的求解
    5.3 模型的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模糊有效性度量与交叉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简介
        1.1.1 基本的DEA模型
        1.1.2 DEA交叉效率分析
    1.2 模糊评价及交叉效率评价的研究进展
        1.2.1 模糊评价分析方法
        1.2.2 DEA交叉效率分析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单级模糊综合评判改进策略及优化方法
    2.1 模糊事件可能集的构造与有效性分析
        2.1.1 单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2.1.2 模糊事件评价结果可能集的构造
        2.1.3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分析
    2.2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度量模型
        2.2.1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度量
        2.2.2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度量模型
    2.3 模糊事件的投影分析及改进方法
        2.3.1 模糊事件的投影分析
        2.3.2 模糊事件无效原因的分析方法
        2.3.3 模糊事件改进策略的发现方法
    2.4 算例分析
        2.4.1 学生综合素质的模糊评判
        2.4.2 学生综合素质的无效原因分析
        2.4.3 学生综合素质改进策略的发现方法
        2.4.4 学生综合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模糊有效性度量方法
    3.1 评价事件的模糊评价可能集的构造
        3.1.1 三角模糊数
        3.1.2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综合评价
        3.1.3 模糊评价可能集的构造
    3.2 事件的综合评价与投影分析
        3.2.1 事件的综合评价与有效性分析
        3.2.2 模糊有效性度量及投影分析
        3.2.3 被评价事件的无效原因分析
        3.2.4 被评价事件的改进策略
    3.3 算例分析
        3.3.1 科研实验平台评估的模糊综合评判
        3.3.2 科研实验平台的无效原因分析
        3.3.3 科研实验平台改进策略的发现方法
        3.3.4 科研实验平台综合评判结果的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EA交叉效率评价的模糊有效性度量方法
    4.1 模糊事件评价可能集的构造
        4.1.1 问题描述
        4.1.2 量化因素的效率评价
        4.1.3 因素效率值的模糊化处理
        4.1.4 模糊事件评价可能集的构造
    4.2 模糊事件的综合评价与投影分析
        4.2.1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与综合评价
        4.2.2 模糊有效性度量及投影分析
        4.2.3 无效原因分析与改进策略
    4.3 算例分析
        4.3.1 实验室评估的模糊综合评判
        4.3.2 实验室的无效原因分析
        4.3.3 实验室改进策略的发现方法
        4.3.4 实验室综合评判结果的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结论改进分析及优化方法
    5.1 模糊事件多层次评价结果可能集的构造
        5.1.1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基本信息
        5.1.2 模糊事件基础评价参考系的构造
        5.1.3 多级模糊事件的因素层次结构划分
        5.1.4 模糊事件多层次评价参考集的构造
        5.1.5 模糊事件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定义
    5.2 模糊事件的无效原因与调整策略分析
        5.2.1 模糊事件评价结果的无效原因分析
        5.2.2 模糊事件的改进策略分析
    5.3 算例分析
        5.3.1 来华游客满意度的模糊综合评判
        5.3.2 来华游客满意度评价结果分析
        5.3.3 如何有效提高来华游客满意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相对熵的DEA交叉效率分析
    6.1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交叉效率分析
        6.1.1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交叉效率矩阵
        6.1.2 基于信息熵的属性权重
    6.2 基于相对熵评价方法的交叉效率分析
    6.3 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相对熵的交叉效率分析
    6.4 算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竞争视野和利益相关者角度的DEA交叉效率分析
    7.1 基于二次目标规划的DEA交叉效率模型
    7.2 基于竞争视野角度的DEA交叉效率分析
        7.2.1 决策单元竞争区间及竞争视野
        7.2.2 基于竞争视野的交叉效率分析
    7.3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DEA交叉效率分析
        7.3.1 决策单元间利益相关系数分析
        7.3.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交叉效率分析
    7.4 综合交叉效率分析
    7.5 算例分析
        7.5.1 基于竞争视野角度的交叉效率
        7.5.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交叉效率
        7.5.3 综合交叉效率
        7.5.4 交叉效率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已完成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及其效果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技术方法研究进展
        1.2.2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1.2.3 我国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砂质海岸带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2.1 砂质海岸带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技术框架建立
    2.2 砂质海岸带沙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研究
        2.2.1 沙滩空间规模养护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2.2.2 沙滩体量养护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2.2.3 沙滩舒适度养护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2.3 砂质海岸带潮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研究
        2.3.1 潮滩适宜游乐区域规模养护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2.3.2 潮滩剖面形态养护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2.3.3 潮滩底质物质养护效果评价指标遴选
    2.4 基于GIS的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空间差异化评价方法
        2.4.1 GIS技术及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矢量数据
        2.4.2 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2.4.3 基于GIS的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模型建立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3.1 景观生态学主要理论与方法
    3.2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方法
        3.2.1 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数据
        3.2.2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类型划分
        3.2.3 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技术流程
    3.3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技术框架建立
    3.4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3.4.1 景观生态空间整理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3.4.2 景观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3.4.3 景观格局优化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3.4.4 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
    3.5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4 砂质海岸带海域水动力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4.1 近岸海域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方法
        4.1.1 近岸海域水文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数值模拟方法
        4.1.2 近岸海域水文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4.2 近岸海域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方法
        4.2.1 海洋水环境效果评价方法
        4.2.2 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5.1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方法
        5.1.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起源
        5.1.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原理
        5.1.3 层次分析法及其计算过程
    5.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过程
        5.2.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步骤
        5.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过程
    5.3 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框架建立
        5.3.1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指标遴选
        5.3.2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指标层次框架建立
        5.3.3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指标量化方法
    5.4 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模糊评价模型建立
        5.4.1 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5.4.2 综合评价结果等级划分
    5.5 综合模糊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5.5.1 Satty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5.2 最大熵值法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5.3 模糊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6 讨论
    5.7 本章小结
6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
    6.1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概况
        6.1.1 营口月亮湾砂质海岸带概况
        6.1.2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6.1.3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技术方案概况
    6.2 营口月亮湾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6.2.1 营口月亮湾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监测
        6.2.2 营口月亮湾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6.3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
        6.3.1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
        6.3.2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总体评价
        6.3.3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空间整理效果评价
        6.3.4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6.3.5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格局优化效果评价
        6.3.6 营口月亮湾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6.3.7 结果讨论
    6.4 营口月亮湾海湾水动力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6.4.1 营口月亮湾海湾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6.4.2 营口月亮湾海湾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6.5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
        6.5.1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综合效果监测
        6.5.2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分析与指标赋值
        6.5.3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综合效果模糊评价计算
        6.5.4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综合效果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6.5.5 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
    7.1 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概况
        7.1.1 大连金石滩砂质海岸带概况
        7.1.2 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概况
    7.2 大连金石滩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7.2.1 海滩资源养护效果监测
        7.2.2 沙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7.2.3 潮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7.2.4 海滩综合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7.3 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
        7.3.1 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
        7.3.2 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总体效果分析
        7.3.3 景观生态空间整理效果评价
        7.3.4 景观生态保护与修复效果评价
        7.3.5 景观生态格局优化效果评价
        7.3.6 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
        7.3.7 结果讨论
    7.4 大连金石滩近岸海域水文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7.4.1 近岸海域水文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7.4.2 近岸海域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7.4.3 海滩底质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7.5 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
        7.5.1 综合评价指标监测与赋值
        7.5.2 综合效果模糊评价计算
        7.5.4 综合效果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7.5.5 结果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4)山博赛金矿床地质统计学模型构建与三维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金矿床勘查研究现状
        2.1.1 金矿资源分布情况
        2.1.2 金矿主要矿床类型
        2.1.3 卡林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2.2 地质统计学研究现状
        2.2.1 地质统计学的诞生与理论发展
        2.2.2 地质统计学国内外研究进展
    2.3 三维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2.3.1 灰色关联分析法
        2.3.2 层次分析法
        2.3.3 模糊综合评判法
        2.3.4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3 数据准备与三维地质建模
    3.1 矿床建模流程介绍
    3.2 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3.2.1 区域地质
        3.2.2 矿区地质
        3.2.3 矿床类型
    3.3 数据库构建与数据审核
    3.4 三维模型圈定与地质解译
        3.4.1 地形模型
        3.4.2 矿体模型
        3.4.3 地层模型
        3.4.4 断层模型
        3.4.5 地球物理异常区模型
        3.4.6 地球化学异常区模型
        3.4.7 其它地质信息分析
        3.4.8 地质三维模型总结
    3.5 数据预处理
        3.5.1 区域化变量与地质域分析
        3.5.2 样品组合与统计分析
        3.5.3 特高品位处理
        3.5.4 样品分类处理
        3.5.5 无效与缺失样品处理
    3.6 本章小结
4 变异函数影响因素分析与模型优化拟合
    4.1 变异函数定义和性质
    4.2 实验变异函数计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4.2.1 取样间距影响因素分析
        4.2.2 组合长度影响因素分析
        4.2.3 特高品位影响因素分析
        4.2.4 比例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4.2.5 其它影响因素分析
    4.3 变异函数模型拟合与结构分析
        4.3.1 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
        4.3.2 变异函数的套合
        4.3.3 山博塞金矿区理论变异函数拟合
        4.3.4 本章小结
5 块体模型构建与资源储量估算
    5.1 研究内容与方法概述
        5.1.1 普通克里格估值法
        5.1.2 指示克里格估值法
        5.1.3 距离幂次反比法
    5.2 块体模型估值影响因素分析
        5.2.1 块体尺寸KNA分析
        5.2.2 最大样品数KNA分析
        5.2.3 离散化系数KNA分析
    5.3 块体模型估值
        5.3.1 块体模型参数
        5.3.2 克里格估值参数
        5.3.3 克里格估值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矿床地质条件分析与三维成矿预测
    6.1 控矿因素分析与指标提取
        6.1.1 地层信息控矿指标提取
        6.1.2 断层信息控矿指标提取
        6.1.3 地球物理信息控矿指标提取
        6.1.4 地球化学信息控矿指标提取
        6.1.5 矿物分布信息控矿指标提取
        6.1.6 其它信息控矿指标提取分析
        6.1.7 控矿指标与矿化分布相关性分析
    6.2 三维成矿预测体系构建
    6.3 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判的权重确定
        6.3.1 预测因素隶属度确定
        6.3.2 控矿因素灰度关联法分析
        6.3.3 因素权重值模糊层次法分析
        6.3.4 预测结果与分析
    6.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三维定量成矿预测
    6.5 三维成矿预测成果分析
        6.5.1 预测结果二维可视化分析
        6.5.2 预测结果三维可视化分析
        6.5.3 预测结果总结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教育功能评价与分析 ——以合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
        1.1.1 城市公园
        1.1.2 城市综合性公园
        1.1.3 景观教育功能
        1.1.4 景观评价
        1.1.5 景观教育功能评价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1.2.2 景观教育功能研究进展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教育功能评价方法的确定
    3.1 城市综合性公园的主要功能
        3.1.1 游憩功能
        3.1.2 生态功能
        3.1.3 美化功能
        3.1.4 经济功能
        3.1.5 教育功能
        3.1.6 防灾避险功能
    3.2 景观教育功能相关案例分析
        3.2.1 荷兰泰瑟花园
        3.2.2 台湾金门国家公园
        3.2.3 天津桥园公园
    3.3 景观教育功能的主要类型
        3.3.1 生态环保教育
        3.3.2 美学教育
        3.3.3 思想道德教育
        3.3.4 文化教育
        3.3.5 自然科普教育
    3.4 评价方法
        3.4.1 景观评价方法
        3.4.2 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教育功能评价方法
    3.5 层次分析法
        3.5.1 层次分析法简介
        3.5.2 基本原理
        3.5.3 基本步骤
    3.6 模糊综合评价法
        3.6.1 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3.6.2 基本原理
        3.6.3 基本步骤
    3.7 等级参数评判法
        3.7.1 等级参数评判法原理
        3.7.2 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教育功能评价等级参数
第四章 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教育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4.2 评价指标的初选
        4.2.1 指标初选的方法
        4.2.2 评价指标的初选
        4.2.3 初选的结果
    4.3 评价指标的筛选
        4.3.1 筛选的方法
        4.3.2 筛选的结果
    4.4 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教育功能评价指标的描述及数据获取方法
        4.4.1 生态与环保教育
        4.4.2 艺术与审美教育
        4.4.3 道德与文化教育
        4.4.4 自然知识教育
    4.5 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教育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第五章 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教育功能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5.1.1 专家意见咨询及构建判断矩阵
        5.1.2 权重计算过程
        5.1.3 权重计算结果
    5.2 评价指标权重值的分析
        5.2.1 准则层指标权重值分析
        5.2.2 指标层指标权重值分析
第六章 合肥市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教育功能评价与分析
    6.1 研究对象
        6.1.1 研究对象选取
        6.1.2 研究对象概括
    6.2 数据调查的方法
    6.3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6.4 调查数据的计算
    6.5 景观教育功能评价结果与分析
        6.5.1 逍遥津公园景观教育功能评价结果与分析
        6.5.2 杏花公园景观教育功能评价结果与分析
        6.5.3 瑶海公园景观教育功能评价结果与分析
        6.5.4 三个公园景观教育功能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6.6 景观教育功能优化建议
        6.6.1 注重公园景观环境建设的生态环保理念应用
        6.6.2 加强公园景观的艺术美感
        6.6.3 注重公园思想道德氛围的营造和文化内涵的表达
        6.6.4 提高公园景观的自然资源丰富度和识别度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教育功能评价指标筛选调查表
附录 B 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教育功能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调查表
附录 C 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教育功能评价调查表
作者简介

(6)GNSS欺骗干扰效能评估指标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GNSS欺骗干扰概述
        1.1.2 评估指标与方法的进展
        1.1.3 GNSS欺骗干扰效能评估的应用前景
        1.1.4 本文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不足
        1.2.1 评估指标研究现状
        1.2.2 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2.3 前人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GNSS欺骗干扰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2.1 引言
    2.2 欺骗干扰效能评估原则分析
        2.2.1 精度原则
        2.2.2 功率适宜原则
        2.2.3 概率原则
        2.2.4 时效原则
        2.2.5 层次性原则
        2.2.6 定性与定量原则
        2.2.7 静态与动态原则
    2.3 欺骗干扰效能评估指标分类
        2.3.1 导航信号层指标分类
        2.3.2 定位结果层指标分类
        2.3.3 软硬件性能层指标分类
        2.3.4 实际效用层指标分类
    2.4 欺骗干扰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5 小结
第三章 GNSS欺骗干扰效能评估指标检测方法
    3.1 引言
    3.2 欺骗干扰效能评估指标检测方法
        3.2.1 导航信号层指标检测方法
        3.2.2 定位结果层指标检测方法
        3.2.3 软硬件性能层指标检测方法
        3.2.4 实际效用层指标检测方法
    3.3 仿真与实测试验
        3.3.1 欺骗干扰效能评估试验
        3.3.2 欺骗干扰效能评估试验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GNSS欺骗干扰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优化约简
    4.1 引言
    4.2 基于GRA与 FCA的评估方法
        4.2.1 评估方法的基本原理
        4.2.2 欺骗干扰效能的评估方法
    4.3 基于云模型的评估方法
        4.3.1 评估方法的基本原理
        4.3.2 欺骗干扰效能的评估方法
    4.4 实例分析
        4.4.1 基于GRA与 FCA的实例分析
        4.4.2 基于云模型的实例分析
        4.4.3 评估指标体系的优化约简
    4.5 小结
第五章 GNSS欺骗干扰效能动态博弈评估方法
    5.1 引言
    5.2 对抗博弈策略矩阵及对应层次型结构建立
        5.2.1 对抗博弈策略矩阵建立
        5.2.2 欺骗干扰模式的层次型结构建立
    5.3 基于区间模糊综合评判的赢利矩阵确定
        5.3.1 因素集和评价集确定
        5.3.2 单因素综合权重确定
        5.3.3 单因素的隶属度确定
        5.3.4 欺骗干扰模式最终得分确定
        5.3.5 欺骗干扰效果赢利矩阵确定
    5.4 基于盲信息的混合策略博弈
        5.4.1 赢利矩阵求解
        5.4.2 混合策略博弈
    5.5 实际场景下欺骗干扰决策的动态分析
        5.5.1 试验场景及最小赢利值获得
        5.5.2 欺骗干扰决策的动态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蓄水坑灌下苹果树耗水特性及其对果树生长与产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苹果树耗水特性研究进展
        1.2.2 果树蒸散量测定及估算模型研究进展
        1.2.3 灌溉对果树生长与产出影响研究进展
        1.2.4 蓄水坑灌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及试验方案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方案
    2.3 试验观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2.3.1 气象数据采集
        2.3.2 土壤含水率数据采集
        2.3.3 苹果树液流量数据采集
        2.3.4 土壤蒸发量数据采集
        2.3.5 SPAC系统水势数据采集
        2.3.6 根系参数数据采集
        2.3.7 苹果树生理生态数据采集
        2.3.8 果实产量及品质数据采集
    2.4 试验数据分析与模型评价指标
第三章 蓄水坑灌苹果树耗水特性分析
    3.1 蓄水坑灌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分析
        3.1.1 蓄水坑灌对苹果树土壤水分特征分布影响分析
        3.1.2 不同灌溉方式下苹果树土壤水分布特征对比分析
    3.2 蓄水坑灌对土壤蒸发的影响分析
        3.2.1 蓄水坑灌下土壤蒸发特征规律研究分析
        3.2.2 果树棵间土壤蒸发对灌溉方式的响应分析
    3.3 蓄水坑灌对果树蒸腾的影响分析
        3.3.1 蓄水坑灌苹果树液流特征规律研究分析
        3.3.2 果树蒸腾对灌溉方式的响应分析
    3.4 蓄水坑灌对苹果树耗水特性的影响分析
        3.4.1 蓄水坑灌苹果树耗水特征规律研究分析
        3.4.2 果树蒸散对灌溉方式的响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蓄水坑灌苹果树蒸散量的模型模拟分析
    4.1 传统蒸散量估算模型
        4.1.1 水量平衡法
        4.1.2 Penman-Monteith (PM)模型
        4.1.3 Shuttleworth-Wallace (SW)模型
    4.2 传统蒸散量估算模型模拟精度分析
        4.2.1 水量平衡法模拟精度分析
        4.2.2 Penman-Monteith (PM) 模型模拟精度分析
        4.2.3 Shuttleworth-Wallace (SW) 模型模拟精度分析
    4.3 蓄水坑灌果树蒸散量估算模型的构建
    4.4 蓄水坑灌果树蒸散量估算模型模拟精度对比分析
        4.4.1 SW_p模型精度分析
        4.4.2 SW_p模型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蓄水坑灌苹果树生长及生理特性规律分析
    5.1 蓄水坑灌对苹果树根系指标的影响分析
        5.1.1 蓄水坑灌苹果树根系分布规律研究分析
        5.1.2 苹果树根系指标对灌溉方式的响应
    5.2 蓄水坑灌对果树光合指标的影响分析
        5.2.1 蓄水坑灌苹果树光合特性规律研究分析
        5.2.2 苹果树光合特性对灌溉方式的响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蓄水坑灌苹果树水分调控模式评价分析
    6.1 蓄水坑灌苹果树产量与品质的研究分析
        6.1.1 蓄水坑灌苹果树的产量研究
        6.1.2 蓄水坑灌苹果树的品质研究
    6.2 蓄水坑灌苹果树水分利用特征分析
        6.2.1 蓄水坑灌苹果树的水分生产函数
        6.2.2 蓄水坑灌苹果树的水分利用效率
    6.3 蓄水坑灌下苹果树水分调控模式研究分析
        6.3.1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6.3.2 模型分析与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数据融合的丰满水库长期径流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标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三大尺度因子径流预报研究
        1.2.2 因子相关性分析
        1.2.3 传统统计预报模型
        1.2.4 现代水文预报模型
        1.2.5 研究进展的总结
    1.3 本文研究介绍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径流预报技术的系统分析
    2.1 来水丰枯的影响机理
        2.1.1 热量与引力作用
        2.1.2 地形和海陆分布作用
    2.2 来水预报基于的基本特性
        2.2.1 周期性
        2.2.2 有序性
        2.2.3 遥相关性
        2.2.4 结构特性
    2.3 来水与极端来水预报的思路
        2.3.1 预报因子基于空间尺度的分类
        2.3.2 预报因子基于时间尺度的分类
        2.3.3 预报值基于预报特征的分类
        2.3.4 基于信息融合的流域来水预报
    2.4 研究流域分析
        2.4.1 流域介绍
        2.4.2 流域丰枯机理
    2.5 小结
第三章 三大尺度因子与径流的统计分析
    3.1 天文尺度因子相位与流域来水规律分析
        3.1.1 太阳黑子相对数
        3.1.2 月球赤纬角
        3.1.3 24节气阴历日期
    3.2 全球尺度因子相位与流域来水规律分析
        3.2.1 ENSO事件的发生与结束时间与流域来水丰枯的关系
        3.2.2 ENSO事件特征值与流域来水丰枯的关系
    3.3 流域尺度因子相位与流域来水规律分析
        3.3.1 谚语机理分析
        3.3.2 气象因子与来水属性级别统计分析
    3.4 因子数值与流域来水统计分析方法
        3.4.1 基础数据处理
        3.4.2 相关性分析的方法
    3.5 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
        3.5.1 天文因子相关性分析
        3.5.2 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3.5.3 天文因子+海洋大气因子+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3.6 结果分析
        3.6.1 因子相位与流域来水规律
        3.6.2 因子数值与流域来水相关性
    3.7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智能学习的预报因子融合的径流预报
    4.1 预报方法
        4.1.1 神经网络
        4.1.2 决策树和随机森林
        4.1.3 支持向量机
    4.2 数据处理的方法
        4.2.1 预报因子的处理
        4.2.2 预报值的处理
        4.2.3 预报值的评判指标
        4.2.4 模型和因子优选的TOPSIS-模糊综合评判法
    4.3 建模预报
    4.4 结果统计分析
        4.4.1 流域水量回归预报结果分析
        4.4.2 流域来水量7级分类预报结果分析
        4.4.3 流域来水量3级分类预报结果分析
        4.4.4 33个因子方案分析
        4.4.5 预报结果的最优方案
        4.4.6 最优方案的预报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相似性分析的预报因子融合的径流预报
    5.1 相位对比法
        5.1.1 基本原理
        5.1.2 预报结果分析
    5.2 相似模糊推理法
        5.2.1 模糊推理法的基本原理
        5.2.2 相似度的计算方法
        5.2.3 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权重
        5.2.4 TOPSIS-模糊综合评判法优选最优模型
        5.2.5 预报模型的建立
    5.3 模糊推理法预报
        5.3.1 因子组合分析
        5.3.2 误差评定与优选判别
    5.4 模糊推理法因子二次筛选
        5.4.1 因子进出法寻优
        5.4.2 因子进出法实例分析
    5.5 模糊推理法预报结果
    5.6 结果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天文因子对比法的预报结果融合的径流预报
    6.1 天文因子对比法机理分析
    6.2 预报方法1-单一天文因子对比法
        6.2.1 24节气阴历日期对比法
        6.2.2 太阳黑子相对数对比法
        6.2.3 月球赤纬角对比法
    6.3 预报方法2-天文因子对比法预报结果的融合
        6.3.1 天文因子预报结果的线性融合
        6.3.2 天文因子融合法-主次因子对比法
        6.3.3 天文因子融合法的修正
        6.3.4 天文因子融合法定量预报
    6.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点聚图法的预报结果融合的径流预报
    7.1 点聚图法
        7.1.1 点聚图的制作
        7.1.2 预报方案
    7.2 24节气阴历日期点聚图预报
        7.2.1 极端来水年24节气阴历日期的聚类特性
        7.2.2 24节气阴历日期聚类预报方法
        7.2.3 24节气阴历日期聚类分析建模
        7.2.4 基于聚类分析的来水预报
    7.3 月球赤纬角和太阳黑子相对数点聚图预报
        7.3.1 月球赤纬角聚类预报方法
        7.3.2 太阳黑子相对数聚类预报方法
    7.4 海洋大气因子与流域气象因子点聚图预报
    7.5 多尺度因子点聚图预报结果融合
    7.6 小结
第八章 基于来水结构融合的极端径流预报
    8.1 基本定义
    8.2 预报方法
        8.2.1 一般来水结构预报-多方法预报结果融合
        8.2.2 极端来水结构预报
        8.2.3 基于改进可公度网络结构的极值点结构预报
        8.2.4 极端来水年预报
    8.3 实例应用
        8.3.1 一般来水结构分析
        8.3.2 极端来水结构分析
        8.3.3 极值点结构的确定及极端来水年预报分析
        8.3.4 连续极端来水年预报分析
    8.4 讨论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9.3 创新性
附表
参考文献
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海南冼夫人文化景观开发价值评价及其应用研究 ——以海口市新坡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海南冼夫人历史文化传承背景
        1.1.2 “一带一路”战略与海南冼夫人文化
        1.1.3 海南国际旅游岛与海南冼夫人文化
        1.1.4 乡村振兴战略与冼夫人文化背景
        1.1.5 乡村旅游与冼夫人文化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和内容
    1.4 研究动态
        1.4.1 文化景观概念的发展
        1.4.2 国内外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1.4.3 文化景观分类研究
        1.4.4 文化景观评价研究
        1.4.5 冼夫人文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2.冼夫人文化景观评价理论研究
    2.1 冼夫人文化景观内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
        2.2.2 景观文化论
        2.2.3 文化生态论
        2.2.4 景观资源评价
    2.3 景观分类体系研究
        2.3.1 国外文化景观分类
        2.3.2 国内文化景观分类
    2.4 景观评价体系
        2.4.1 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2.4.2 风景名胜资源评价体系
        2.4.3 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体系
    2.5 小结
3.新坡镇冼夫人文化景观
    3.1 新坡镇概况
        3.1.1 新坡镇概况
        3.1.2 新坡镇冼夫人文化景观概况
        3.1.3 新坡镇总体规划分析
    3.2 新坡镇冼夫人文化景观的形成发展
    3.3 冼夫人文化景观资源类型及分布
        3.3.1 分类依据
        3.3.2 类型及分布
    3.4 冼夫人文化景观价值分析
        3.4.1 社会价值层面
        3.4.2 历史文化价值层面
        3.4.3 经济价值层面
        3.4.4 美感价值层面
    3.5 新坡镇冼夫人文化景观现状
        3.5.1 冼夫人有关的庙宇等遗址遗迹
        3.5.2 军坡节节日景观
        3.5.3 承载冼夫人文化的自然景观
        3.5.4 冼夫人有关的事迹传说
    3.6 小结
4.新坡镇冼夫人文化景观开发价值评价
    4.1 构建海南冼夫人文化景观开发价值评价体系
        4.1.1 构建方法
        4.1.2 构建原则
        4.1.3 评价指标的确定
        4.1.4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4.1.5 结果分析
    4.2 新坡镇冼夫人文化景观模糊综合评价
        4.2.1 评价方法与步骤
        4.2.2 建立对象的因素集和评语集
        4.2.3 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
        4.2.4 模糊综合评价
    4.3 评价等级确定
    4.4 小结
5.结果分析与开发策略的提出
    5.1 结果分析
        5.1.1 指标均值分析
        5.1.2 历史物证——庙宇等遗址遗迹景观
        5.1.3 情感寄托——军坡节节日景观
        5.1.4 特色文化载体——有关的自然景观
        5.1.5 文化宣扬——有关的事迹传说
    5.2 保护开发策略的提出
        5.2.1 “扬长”挖掘内涵、“补短”修缮遗址遗迹
        5.2.2 地标性产品:构建军坡节文化旅游体系
        5.2.3 特色产业与文化结合:保护性开发自然景观
        5.2.4 文化宣扬:物化表达有关的事迹传说
    5.3 小结
6.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致谢

(10)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河道治理工程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河道治理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河道治理工程质量评价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4.1 我国河道治理工程现状
        1.4.2 国外河道治理工程现状
        1.4.3 河道治理工程与质量
        1.4.4 工程质量评价与研究
        1.4.5 评价活动在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及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外观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1.5.2 河道治理工程外观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5.3 选取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可行性
        1.5.4 技术路线图
    1.6 评价方法
    1.7 论文结构
2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基本理论
    2.1 模糊综合评判法基本思想和原理
    2.2 模糊综合评判法模型及建立步骤
        2.2.1 确定评价因素和评价等级
        2.2.2 构造评判矩阵和确定权重
        2.2.3 进行模糊合成和作出决策
    2.3 评价分析方法
3 河道治理工程质量评价与评定
    3.1 河道治理工程质量评价现行指标体系
    3.2 质量评价数据信息类型
    3.3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和可行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建立
    4.1 模糊综合评判法模型建立的原则
    4.2 河道治理工程质量评价数据分析
        4.2.1 河道治理工程外观质量评价模型
        4.2.2 河道治理工程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及关键部位单元工程质量评价模型
5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河道治理工程质量评价应用实例
    5.1 工程概况
    5.2 传统评价方法及结论
    5.3 外观质量及关键隐蔽工程质量采集原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模糊综合评判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不确定性的冶河灌区优化配置模型研究与应用[D]. 丁丽瑞. 太原科技大学, 2021(01)
  • [2]模糊有效性度量与交叉效率分析[D]. 斯琴. 内蒙古大学, 2020(04)
  • [3]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D]. 张明慧.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4]山博赛金矿床地质统计学模型构建与三维成矿预测[D]. 黄松.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5]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教育功能评价与分析 ——以合肥市为例[D]. 陈园园.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6]GNSS欺骗干扰效能评估指标与方法研究[D]. 王月.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8)
  • [7]蓄水坑灌下苹果树耗水特性及其对果树生长与产出的影响研究[D]. 孟玮.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8]基于数据融合的丰满水库长期径流预报研究[D]. 雷冠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20(04)
  • [9]海南冼夫人文化景观开发价值评价及其应用研究 ——以海口市新坡镇为例[D]. 吴跃. 海南大学, 2020(03)
  • [10]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河道治理工程质量评价研究[D]. 白月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标签:;  ;  ;  ;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